【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8年12月8日 星期一

海角七號(Cape No. 7)

導演:魏德聖(Wei Te-Sheng)
演員:范逸臣(Van)
   田中千繪(Chie Tanaka)
台灣 / 2007年 / 130分鐘 / 普通級
禮讚:台灣史上最賣座的國片
   獲得夏威夷影展、「吉隆坡影展」攝影獎
   釜山影展等多項國際獎項肯定
   香港首周票房冠軍
   代表台灣參加2009奧斯卡外語片競賽
   第45屆金馬獎最佳男配角、原創電影音樂、原創電影歌曲、傑出電影工作者、
    年度傑出電影、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失意的樂團主設法將六十年前七封未寄出的情書郵包裹送到恆春海角七號…

◎ 劇情簡介     

  在台北混搖滾樂團的阿嘉自覺一事無成後,奮力打碎自己的吉他,騎著機車返回故鄉恆春。他的母親與鎮民代表會的主席洪國榮同居,阿嘉雖然百般不願卻也只能暫時窩在家中,正巧老郵差茂伯車禍,國榮運用關係讓阿嘉暫代郵差之職。

  阿嘉無法將信送完,把剩餘的信堆放在紙箱中,其中一個日本來的包裹要寄給海角七號的小島友子,阿嘉好奇打開,發現那是六十年前一名日本人寄給友子的懺悔悲鳴。雖經茂伯發現而遭責備,但阿嘉和茂伯始終找不到舊地址海角七號。

  因為當地飯店舉辦海邊演唱會並請來日本名歌星中孝介登台,國榮堅持要有當地樂團參與才同意演出,經紀公司派來的友子雖然不贊成但礙於情勢也只好答應,但見到選秀會選出的樂團便擔心不已,加上阿嘉每天擺著臭臉相向,友子生氣欲離開,但正好茂伯送來喜帖,友子只好勉強留下來參加喜宴,而當夜幾乎所有的人都醉倒了,友子也醉茫茫地到阿嘉住處咆哮,阿嘉回來抱她入內休息,兩人也有了一段親密關係。

  但面對這段情,阿嘉與友子都還是不確定的。友子在機場迎接中孝介並超車趕往恆春,中孝介看出友子的哀愁,遂告訴她:人應在雨中期待彩虹。猶如一記明燈般點亮了友子的思惟。而友子與樂團的小女孩大大的母親在飯店的一席話,才知這個會講日語的服務生原來曾嫁給日本男人,但也感情受挫回來,而友子也從她口中得知六十年前受日本男人遺棄的友子正是女服務生的祖母。

  在獲知詳細地址後,阿嘉急忙在音樂會之前將那包裹送達,已經老邁的婦人背影顯現無比滄桑,阿嘉沒有驚動她,但他心中卻有了選擇。在上台之前,他要友子留下;或者他跟她去日本。

  演唱會進行中,阿嘉以他所寫的「國境之南」歌曲向友子求婚,友子含淚答應了,獲得在場觀眾的祝福。在合唱「野玫瑰」歌聲中,中孝介也加入了,一首耳熟能詳的歌曲,帶動了演唱會的熱潮,也宣示了地球村無分國界的理念。

◎ 劇情分析

  曾經締造了台灣電影史上幾項紀錄的海角七號,是許多影迷及專業領域的工作者極力探索的對象。就戲劇情節而言,故事倒也四平八穩,演員的技巧雖老套但也合情合理,而導演的專注與用心,在每個層面中都能令人深刻領納,但這些並非是本片成功賣座的主因。

  那七封情書以近乎抒情而挑染的文學力量,不僅美化了愛情的力量;也使得「海」片的厚度增強而令人深沉感受。透過近乎「後設」的手法,以朗讀的方式,帶動了六十年前後的愛情觀點與見解,在離開與回鄉之間有了矛盾的辯證;也呼應了這段令人難以抉擇的愛情。一種延續上一代或上上一代殘留的歷史情懷,在尋求到焦距後,立刻閃動了心靈的快門,於是在每個人的內在世界上又沖洗了一張記憶的照片。六十年前後的感情呼應,透過兩個友子的生命面對,在得與失之間有了鮮明的對照,這也使得當今的友子有了明確的抉擇。若在六十年前無法成就的夢,為何不從她的此刻給與一番註解。演唱會那場近似「逼婚」是戲劇高潮,友子點頭之際剎那之間滿足了觀眾「歷史心靈」中曾經失去的缺口,於是在歌聲中與海水渾厚的見證中,每個人都尋回了早已遺失的尊嚴。

  腳色塑造的成功勝過情節的鋪陳,也是海角七號引人入勝的元素之一。台灣的社會早已是後現代主義中所陳列的現象之一-每個人成名十分鐘。這個節奏快速的社會沒有真正的勇士與英雄,但每個人卻都具備了獨特的生命力量與個性。而這個面向的背後也就順理成章敘述了個人曾經有過的困頓與挫敗。但這並非表示每個人的卑微,相反地,每個人的故事都是色彩鮮明的呈現,就像綠葉與紅花一般,小腳色亮麗了自己,也豐富了情節。

  阿嘉在大都市中無法展現他對音樂的理想,卻一味地怪罪四周的人,透過音樂會的洗禮以及那七封情書及友子的感召,他慢慢在音樂創作中尋回了自己,也勇敢地向友子求婚,這是腳色試煉中的主線代表,相對地應該也會與繼父的關係有了進一步的改善吧?

  阿嘉的性格與造型是現代青年的代表,全身熱情滂湃不已,但卻處處碰壁。其實真實的人生正是如此,除非出身富豪之家,否則憑一己之力,像阿嘉的處境實在比比皆是。因此片頭離開台北之前,用吉他憤怒砸碎在路燈桿上的畫面便引起了許多的共鳴。

  友子那種日本腔調的國語是很討好的,明知她講得不標準;卻又知道她會講得對,於是一種期待的心情便直落在她的身上,觀眾很快就被她所吸引了,何況她又介入了一堆標準台客的四周,這是一種強烈的對比。而觀戲的趣味性也就增強了。事實上觀眾也有一種潛意識的快感,這回不像六十年前的友子被遺棄在碼頭上;而是台灣娶了日本的媳婦。也許這是一種對應與反比,但更多的情懷對觀眾其實是作了修補與撫平。

  海的力量在這部電影中被導演徹底地呈現了。台灣四面環海,照理說應該是一個海權強盛的國家,最起碼這兒的子民應該是對大海極度了解的,但顯然這種論調對台灣的民眾而言是不正確的,或許是過去戒嚴時期,讓民眾對大海的思考有了錯誤的偏差,以致對大海反而是陌生的。「這麼美的海,為何留不住年輕人?」這是代表主席洪國榮這位陽剛男人的困惑,卻也是肺腑之言,透過影片畫面,我們終於看清南部的海域竟是如此渾厚平靜,就像是創造這個世界的神奇力量全部匯聚到這個大海當中。於是觀眾開始從內心與大海聯結,相對地也開始與這塊土地及人民相聯結。

  台灣的民眾是一種多民族的奇妙組合,但透過對海與土地的共同認知,於是族群的分野界線便消失了。勞馬是原住民的代表;馬拉桑是客家人的代表;阿嘉是福佬人代表;而張魁所演的飯店老闆則是外省族群的代表,再加上日本的友子小姐,呼應了這塊土地上的兼容寬厚,導演在這個角度的企圖與作為便相當明顯了,也因為刻意地去突顯每個面向的人在自己工作岡位上努力不懈,就算力有未逮也會在相互薰染中迎頭趕上。

  看似忙亂,但卻亂中有序,導因是這塊土地上的人自然散發的善良。水蛙看上老闆的妻子,在道德上是站不住腳的,但導演給了觀眾另類的新解,於是在良善的本質中最終都將回歸到人性的對待。大大的母親顯然也因嫁了日本男人而落得離婚收場,她的身份較隱喻,但卻是情節中重要的連結,她的悲痛不僅是為她自己;更是為六十年前祖母那段失意的感情而傷感。

  對白幽默親切而自然,似乎也是本片成功的要素。簡單卻精準的台灣話讓現代年輕人有著新奇之感;中年人聽了會心微笑;老年人則有著親切溫馨的感動。也許這些互動正巧凝聚了大家逐漸失去的某些情懷,每個人的見地說不定都不一樣,也不見得能說得清楚,但總會在熟悉的言詞與身影閃過畫面之後,油然生起一股莫名的感動。

透過網路傳銷及口耳相傳,應該也是海角七號成功之道,但這也並非絕對的。也許我們暫時將這種現象視為奇蹟,然而不管如何,若無一群堅守崗位的影壇工作者賣力奉獻,奇蹟是永遠不會發生的。

2008年11月9日 星期日

8月32日(August 32nd On Earth)

導演:丹尼斯維南紐(Denis Villeneuve)
演員:芭斯卡莉布斯耶(Pascale Bussieres)
   艾立斯馬丁(Alexis Mertin)

加拿大 / 1998 / 88分鐘
禮讚:坎城影展金攝影獎
   Jutra電影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攝影、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最佳
    影片、最佳配樂、最佳劇本、金貝雅最佳影片獎
8月為什麼會有第32天呢?對女主角席夢而言,生命中想像不到的事情還不只這樣…

◎ 劇情簡介     

  擔任模特兒的西蒙娜在八月卅一日晚上獨自開車到機場,原本要往意大利度假,但因太過勞累在公路上發生車禍。西蒙娜醒來之際發現自己被困在車子內,她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破擋風玻璃逃了出來。

  西蒙娜見路旁也有一輛衝撞毀損的汽車,她不敢逗留,急急在路邊攔了一輛車。車上的先生告訴她此刻是八月卅二日早上五點卅分,並載她到醫院也同時報警以便處理交通事故。

  醫生告訴西蒙娜她受傷的情形可能會導致失憶。西蒙娜急急打電話給母親以確定自己一切正常。然而這依然無法使她安心,於是她向老闆莫妮卡辭職,並打電話給菲利普。西蒙娜與菲利普交往五年多,但卻已經分手,而菲利普也與交往四個月的女友茱麗同居。

  西蒙娜要求菲利普與她生個孩子,而且不用他負責。菲利普一時無法接受,只好推說若真執意如此則必須在沙漠中作愛,本以為西蒙娜會因此打退堂鼓,誰知她竟一口答應,並立即靠著她擔任機長的父親關係訂了兩張到美國鹽湖城的機票。

  到了鹽湖城西蒙娜才發現自己的駕照在車禍中丟失,而菲利普討厭汽車所以沒駕照,不得已只好花一百美元坐計程車到鹽湖。而一望無際的鹽湖完全沒遮攔實在找 不到適合作愛的場所,只好要司機一小時後再回來接他們。但司機離去後,兩人在鹽湖中反而變得尷尬拘束起來,過了一個鐘頭啥事也沒發生。三個鐘頭後司機才 來,本來就漲價成二百元的車資這回變成四百元,雙方爭執不休,司機以車門撞倒西蒙娜後揚長而去。

  西蒙娜二人狼狽地走回公路,也在荒原中發現一 具帶著手銬的焦屍。好不容易回到機場,兩人在等飛機時租了一間太空艙的小房間喝得爛醉,直到司機送西蒙娜到家時,西蒙娜才知道菲利普早已下車。西蒙娜發簡 訊給菲利普說是有急事要他過來,但菲利普在半路猶豫時卻遭到三名開車的不良少年圍毆而導致昏迷。西蒙娜得知消息急急趕到醫院,她將病房房門反鎖,然後在菲 利普的耳際輕語:她要菲利普閉著眼睛與她作愛。

◎ 賞析   

  看到本片的片名就令人思索不已,導演在整體的敘述表現方面的實驗精神也令人讚嘆與佩服。「8月32日」就是這樣一部令人看完之後,誰都會忍不住想說幾句感想的影片。

  為什麼會月八月三十二日?故事甚至進行到八月三十六日再還原成九月五日。很顯然這只是數學的排列組合,但若將這種現象移置在人的思維中來檢視,則會有太多的面向可資討論。

  西蒙娜原本要去度假,但卻發生了車禍,載她去醫院的中年人告訴她那個時候是八月三十二早晨五點卅分。於是承受驚懼而惶然不安的西蒙娜開始陷入一種超越時 空或者時空對她完全沒有意義的氛圍。這樣的舖排旨在說明西蒙娜在歷經生死無常的撞擊後,對生命的看法有了全新的認知,精神聚焦的光點只想證實自己存活下去 的真正意義。也正因為這種焦躁的凝視,再揉雜女人的本能,於是西蒙娜決定懷孕受胎來證實這份困惑。

  西蒙娜與菲利普交往有五、六年的時光,但都 無法更進一步發展。菲利普甚至也已經有另一個女友茱麗。但西蒙娜選擇菲利普不是沒有緣由的,因為兩人雖無親密行為,但潛意識中卻隱伏著一股愛的因子,只是 缺乏一些誘因而始終被壓抑心底。直到必須作一些重大的決定之際,這些因子自然就會催促著具象的行動並逐漸與人的潛藏心靈相契合。

  西蒙娜與菲利 普都是落在這種壓抑的心網而不自知,這當然與菲利普「不確定」的性格有關聯。菲利普修過各種課程,但似乎都不是他想要的,此刻醫學院只剩一年的課程,竟然 也想要放棄,基於此,菲利普不敢確定自己的感情取向也就不足為奇了。而這些朦朧的情愫必須在經過強烈的測試之後才能明確了知,只可惜到了這種地步往往都是 生命徹底解構之時。

  菲利普或許是一種隨意脫口而出的推託之詞,但西蒙娜毫不猶豫地接納了。在沙漠中作愛的真正意涵是必須深究的。一望無際的天 與地是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則是在寬廣的天地之間作愛才能清澈地看清對方,進而確定雙方的真正感受,而這一點正是菲利普一直刻意模糊的。二則是沙漠代表被 文明社會所遺忘的空間,在近乎虛擬的時空中才能與這份自己一直無法確定的感情相融攝。而就導演的呈現手法而言,更恰如其份傳達了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實驗。

  面臨生死撞擊後的西蒙娜開始感悟到生命的無常,導演並無刻意以佛學的觀點來詮釋,但卻不著痕跡地訴求了這份哲理感慨。而整段的「意擬空間」能讓觀眾與西 蒙娜殘存「活著」的感覺就是西蒙娜好幾次的流鼻血。鮮紅的液體呼應了真實的體溫;也詳實紀錄了西蒙娜困頓的思維,更由此呈現了西蒙娜對生命意義的思索。
   
  沙漠「鹽湖」的寬闊寧靜使得人變得格外渺小,而這種難能可貴的經驗使得兩人在疏離中有了新的認知,雖然也有某些新增的不安與忐忑,而一而再,再而三的挫 敗與突發狀況,甚至是荒原上的焦屍,都使得作愛的心情與氛圍受到阻撓。然而這一切卻都無法讓西蒙娜改變執著的心意,而支撐她的是從車禍之後腦海中所堅持的 「線性思考」,換句話說,從車禍之後她的意識始終專執在決定實踐的意象之中。而這一切必須等到八月三十六日菲利普受傷昏迷入院時,才回復世俗的九月五日。

  西蒙娜與菲利普在機場等候班機時,曾住進太空旅館內,這一場狹窄的空間與之前寬闊的鹽湖沙漠而言是極端對比的。在極大落差的對應中卻都無法讓兩人取得作愛的契機。因此我們不妨再度將「作愛」這件事重新來放大詮釋,就能找到導演刻意模糊的細節。

  西蒙娜真正尋求的是菲利普的「愛」,過去五年多的交往始終無法有個交集,雖然在潛意識中有個烙卬,但在經歷生死試鍊後,西蒙娜就開始有了必須「確定」的 衝動,「生孩子」固然可以證明自己的存在以及兩人曾經的「契合」,但卻都只是她的藉口。而對始終「不確定」的西蒙娜努力在這一連串的不確定中尋求生命的意 義與真愛的詮釋。

  其實在回到家之後,菲利普就已經發現愛的是西蒙娜;而西蒙娜則更加確定自己的抉擇。當一切從模糊失真的時空測試而再度回到現 實時,正是真相大白的時刻,然而令人傷感的結局雖然有些突兀,但反而更加凸顯西蒙娜這份專執的情愛,就藝術型態而言,本片對愛的詮釋就令人刮目相看了。

  菲利普昏迷不醒,對西蒙娜而言是真正的獨佔,也正是將愛的意識提昇到極致。事實上在影片中導演刻意地不讓西蒙娜與她的老闆莫妮卡直接面對面;也不讓菲利普的女友茱麗露面,都是刻意營造的編排,因為這與整片大沙漠以及最後醫院兩人獨處都有相互呼應的力量。

  如果讀者還是無法理解本片,不妨將西蒙娜車禍後的「生死」重新思考,再來呼應虛擬的時空,其實都會有不同情趣的思維空間。

2008年11月6日 星期四

2008年全年度(70部)總片單

 【欲知劇情、導讀,請直接在藍色的片名上點選】

       

項次

片名 《 全年度影片均由黃英雄老師撰稿、講評 》

1  陽台前的夏天(Summer Berlin)
2  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
3  東尼瀧谷(トニー滝谷)(Tony Takitani)
4  犯罪份子 拉斯馮提爾之歐洲三部曲
 (Element of Crime)
5  瘟疫 拉斯馮提爾之歐洲三部曲(Epidemic)
6  歐洲特快車 拉斯馮提爾之歐洲三部曲
 (Europa)
7  變奏曲(Brothers)
8  在室男(經典台語電影鑑賞)
9  告密者(經典台語電影鑑賞)
10  金水嬸(經典台語電影鑑賞)
11  十殿閻君(經典台語電影鑑賞)
12  黑皮與白牙(經典台語電影鑑賞)
13  春雨(經典台語電影鑑賞)
14  結婚(經典台語電影鑑賞)
15  葫蘆巷春夢(經典台語電影鑑賞)
16  不歸路(經典台語電影鑑賞)
17  清水嬸回家(經典台語電影鑑賞)
18  瞎子阿木(經典台語電影鑑賞)
19  第八節課(經典台語電影鑑賞)
20  三春記(經典台語電影鑑賞)
21  二十五張郵票(經典台語電影鑑賞)
22  春成的賠命錢(經典台語電影鑑賞)
23  藝姮間(經典台語電影鑑賞)**
24  天暗燒香去(經典台語電影鑑賞)
25  吊人樹(經典台語電影鑑賞)**
26  4月3週又2天 
 (4 Months, 3 Weeks and 2 Days)
27  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
28  無名指(The Ring Finger)
29   生命是個奇蹟(Life is a Miracle)
30  遇見莉莉(La Petite Lili)
31  田園春光(Hukkle)
32  巴黎情人紐約沙發(A Couch in New York)
33  阿公帶我回家(Earth and Ashes)
34  老師的黑板(The Blackboards)
35  人間有情天(The Son's Room)
36  夏日童年(Manolito Gafotas)
37  愛在雲霧中(Don't breathe Luve is in the Air)
38  鞋子(The Shoe)
39  隱藏攝影機(Hidden)
40  衝擊效應(Crash)
41  航向真情海(Once you're Born)
42  愛情潛意識(Unconscious)
43  荒唐歲月(Stolen Childhood)
44  愛情O規則(Kilometer Zero)
45  陪我走到世界的盡頭(Monsieur Ibrahim)
46  十誡之第五誡 ─ 殺人影片(Decalogue Five)
47  十誡之第六誡 ─ 愛情影片(Decalogue Six)
48  三輪車伕(Cyclo)
49  8月32日(August 32nd On Earth)
50  生生長流(The Earth Moved We Didn't)
51  愛你的五種方法(The Five Senses)
52  夜間守門人(The Night Porter)
53  巴黎我愛你(Paris, je T’aime)
54  伊凡的少年時代(Ivan's Childhood)
55  香水(Das Parfua)
56  法國中尉的女人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57  油炸綠蕃茄(Fired Green Tomatoes)
58  四百擊(The 400 Blows)
59  春去春又來(봄여름가을겨울그리고봄)
 (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and Spring)
60  吹動大麥的風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61  布拉格的春天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62  一九三六年的歲月(Days of '36)
63  狂愛聖彼得堡(The Stroll)
64  海角七號(Cape No. 7)
65  天使之戀(Talk of Angels)
66  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Ripley)
67  天人交戰(Traffic) 
68  午夜之後狂戀(After Midnight)
69  不要傷害我小孩(First Do No Harm)
70  小偷(The Thief) 

穆荷蘭大道(Mulholland Dr.)

導演:大衛.林區(David Lynch)
演員:娜歐蜜.華茲(Naomi Watts)
   羅拉.愛蓮那.哈琳(Laura Elena Harring)  
   丹.哈達婭 (Dan Hedaya)
美國 / 2001年 / 147分鐘 / 限制級
禮讚:2001年坎城影展最佳導演
   2001年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
   2001年美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女主角
   2001年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
   2002年波士頓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
   2002年凱薩獎最佳外語片
   2002年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等三十座大獎得主
一場謀殺,變成意外的車禍,喪失記憶的黑髮美女急著要找出來龍去脈,可愛的金髮…

◎ 劇情簡介     

  夜晚的好萊塢,一名叫麗泰的豔麗女子搭著豪華轎車行駛在穆荷蘭大道,突然前座的兩名男人拿槍欲殺她,千鈞一髮之際,飆車族的車子正好撞了上來,兩名男子慘死,麗泰雖逃過一劫,但她卻發現自己的記憶全失,只能倉惶地逃入路旁的樹欉,來到老演員露絲的家前。
 
  露絲正欲遠行,帶著行李離去後,麗泰正好藏身在她住處,但露絲的姪女貝蒂為了應徵一名腳色而來暫住。貝蒂發現屋內多了一個人,雖然驚恐萬分,但得知麗泰喪失記憶後遂轉為同情與好奇,於是貝蒂幫助麗泰尋找僅能記住的線索,以期找出麗泰的真實身份。
 
  另一方面影片公司的老闆正在說服導演亞當一定要起用一名新人貝蒂,導演不願意,但倒霉的事一再發生,他回家後發現妻子與清潔公司的人有染,甚至還挨了揍,而夜晚他躲至小旅館中,卻發現他的銀行存款全被提領一空,瞬間的破產使得亞當陷入困境。此時一名牛仔約亞當見面,牛仔要亞當錄用貝蒂,則一切又會恢復原狀,亞當不得不妥協了。
 
  麗泰在自己的皮包內發現許多錢,但她就是無法想起這些錢的由來。她和貝蒂在餐廳中見到女服務生的名牌,突然想起自己可能是黛安,查了電話簿後趕往黛安的地址,也發現黛安從原本的十二號換至十七號。當兩人進入十七號時,卻發現黛安早已死亡在床上。
 
  兩人驚魂未定回到住處,相互撫慰中貝蒂表明了愛上麗泰,兩人有了一段同性的愛慾。麗泰與貝蒂又因為一場夢境,於是趕往一家戲院,而在戲院中似乎又介入了另一場的選秀中。
 
  貝蒂終於在選角中相當令人滿意,而亞當也作了錄用的裁示。但另一名女經紀人卻又帶貝蒂到另一組的劇組中試鏡,當然也受到了肯定與錄用。
 
  但隨著情境的進展,貝蒂的身份卻逐漸變成了黛安,而麗泰卻變成了超級艷星卡蜜拉,亞當愛上了卡蜜拉,但卡蜜拉卻移情在導演亞當身上,於是黛安決定收買槍手欲殺卡蜜拉,事件愈來愈複雜,使得全劇逐漸陷入了虛實難分的境界…。

◎ 劇情分析
 
  心理學家常說:人在現實中無法獲得的滿足或害怕恐懼失去的,全在夢境中獲得彌補與滿足。
 
  其實每個層面與行業都有其各自的挑戰與困境,尤其在影藝圈的明爭暗鬥,為了往上爬,不惜踏著別人的肋骨,就資本主義而言,這是個人主義的極致發揮,但就人性與道德而言,卻必須嚴肅去看待的。
 
  大衛林區以其過去幽暗詭異的手法,將劇情融入虛擬的夢境中,試圖在對照現實的困境而呈現人生的無奈與自私。正因為其敘述手法是反其道而行,使得傳統的敘述觀點遭到扭曲與解構,從而造就了這部令人困惑難解的穆荷蘭大道。
 
  觀眾如果是從電影的後面逆向觀看自然就能理解一切故事的過程,也不至於陷入大衛林區的狡猾詭計中了。故事一開始麗泰遭受槍擊而喪失記憶就是一個刻意的誤導,但在現實中黛安(亦即貝蒂)確實買了槍手殺害卡蜜拉(亦即麗泰),但現實與夢境中的地位與位階卻是相反的,這是相互彌補的心裡作用,也是戲劇以特殊的敘述手法混淆了觀眾的領納心情;但也確實帶領觀眾在傳統的線性過程中有了極新的詮釋。
 
  黛安是個不受重視的小配角,她欲爭取的角色被卡蜜拉爭取到,雖然卡蜜拉與黛安有了親密關係,但為了更上一層樓,卡蜜拉眼中自然不會有黛安太多的位置,於是卡蜜拉不僅有了新的同性女友;甚至她也答應導演亞當的求婚,於是黛安決定買殺手槍殺卡蜜拉,而最終她也自殺而亡。
 
  這是整段故事的真相,了解之後便能貫穿了解全劇的精髓。觀眾困惑的當然是許多片斷的道具、情節、氛圍似乎無法一氣呵成,於是困頓就持續不斷了。其實觀眾應該清楚所謂夢境與現實的差異,真實與虛幻之中是在連結但卻又極力刻意排斥的矛盾中延伸而成的。夢境無法像真實情境中那麼真實,總在整體事件中附帶有一些明確但又詭異的物件,當醒來之後,不見得我們能夠理解這些物件的真實意義。但若將之解釋完全沒有意義卻也是不能確立苟同的。
 
  大衛林區正是最擅長運用這種神秘詭異的象徵符號,從而傳達人性中潛意識的深層吶喊;在寫實與超寫實中於是有了併現與吊詭的敘述手法。但若以此來解釋夢境的真相卻也無法提供夢的真相。畢竟就連佛洛伊德也不見得能夠詳實地為我們解說夢境。「唯識學」倒是在這個角度有了新的詮釋。
 
  「末那」第七識的決定與思想的第六識因都屬第八識「阿賴耶」,而第八識不管白天醒著或夜晚睡著都是「恆而不審」,若夜晚阿賴耶識帶七識末那離去,人就無法存活。因此睡中有夢是七識與六識的互動,但七識中有太多的決定慾望,有時會在夢中作一種心境的投射,這也牽扯到人死亡之後的去處。死亡後六識全滅了,只餘七、八兩識,而七識殘留的習氣與染汙種子(也含清淨種子),將會在中陰身的道路上出現一些幻境,於是人便受其吸引而逕自投胎了。
 
  大衛林區並未直指這個區塊,只是就卡蜜拉與黛安死亡後重新塑造了一些夢境與虛擬。如果黛安心有未甘,她的第七識便會有著彌補的作用,於是夢境中的卡蜜拉變成走投無路的麗泰。麗泰危機四伏,而黛安變成了貝蒂,而貝蒂不僅是好萊塢電影公司內定的女主角,就算亞當導演不願意,卻也能讓亞當受到懲罰。亞當的妻子出軌,也受到姦夫的毆打;更甚者他所有的銀行存款瞬間被提領一空。
 
  這是黛安的潛意識報復,因為現實中亞當要與卡蜜拉結婚,化身為貝蒂的黛安不僅讓自己在夢境中成為眾人注目的巨星,不僅取代了卡蜜拉,也報了一箭之仇,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受盡屈辱的靈魂獲得片刻的救贖。
 
  如果說這是兩個女人的夢境,倒不如說是兩個女人死後「中陰身」的景況,中陰身反映了人一生中的慾望取捨、愛恨情仇。也許報復之說較為極端,但就一種學習的態度應該是比較能為一般人所接受。但這依然屬於外圍的說法。深一層的意義顯示,人的每一個念頭都是有其因果關係的,為善為惡的分別依然是分別,如果可以更上一層樓探求這能分別的真義即是徹悟了。
 
  也許大衛林區不願探討「唯識學」的領域,他僅是以一貫的思維與手法再度帶領觀眾進入夢境與現實的辯證中,他不願給我們答案,因為所有的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而除卻這個真相,所有的虛與實都是一種現象而已,既是現象自然會有斷滅,那斷滅又何來真相之說呢?
 
  大衛林區有其令人注目的哲學厚度,敘述手法極力求變,在世界影壇終能佔一席之地,自然有其道理的。「穆」片以好萊塢的燦爛浮華作為背景,因為這是生命中最亮麗的生命形態。在燦爛的表相中,我們以旁觀而冷靜的態度面對,自然會理解導演的用心良苦的。
 
  「穆」片是一部考驗觀眾智慧的作品,其實片中透發的現象還真的有點像禪宗公案呢。觀眾摒息注目相信必然會有所收穫的。

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雨季的婚禮(Monsoon Wedding)

導演:米拉.奈兒(Mira Nair)
演員:納薩魯丁.沙(Naseeruddin Shah)
   麗蕾特.杜貝(Lillete Dubey)
   莎法麗.什提(Shefali Shetty)
   維吉.瑞茲(Vijay Raaz)
印度 /2001年 / 114分鐘 / 保護級
禮讚:榮獲2001年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五個相互交纏的故事,生動地描寫了新舊德里城裡的生活,
故事由籌備一場隆盛的婚禮以及各地客人陸續到臨而緩緩展開…

◎ 劇情簡介     

  拉利維馬的女兒阿蒂終於快要結婚了,對象依滿是在美國工作的電腦工程師,但是阿蒂雖然即將嫁為他人婦,但其實她早就與一名有婦之夫的電視主持人有了曖昧關係。縱然全家為她的婚事忙得不可開交,阿蒂依然趁隙出外會老情人。

  負責整個婚禮流程的度比在偶然機會認識了拉利家中的女傭愛麗絲,一時驚為天人,不免也思考自己為別人辦了不下二百次的婚禮,但何時才能為自己辦一場婚禮呢?

  阿蒂的堂姐麗亞雖然未婚,但小時候曾遭姑丈泰叔猥褻侵犯,而因為婚禮,泰叔與妻子從美國回來,再度見面自然有著不少的尷尬。而阿蒂的另一堂妹愛莎作風前衛而開放,在婚禮中遇見了在雪梨唸書的胡拉,兩人很快地譜出了愛情的火花。

  阿蒂與老情人在雨中狂吻,卻遇上警察臨檢,警察見阿蒂手臂塗上了新娘紋,不禁對她冷嘲熱諷,男人卻無力保護她,阿蒂只好獨自開車逃逸。但第二天阿蒂約了依滿外出喝咖啡,她將實情告知,因她不希望帶著欺騙與謊言到美國。依滿當然失望極了,沿途差點與路人發生衝突,但當阿蒂下車準備離去時,依滿卻喚住了她。依滿知道阿蒂其實可以隱瞞一切秘密,但她選擇了誠實,這使得依滿相當感動,他誠心地表示願意與她完成婚禮,阿蒂終於感動得投入他的懷抱。

  麗亞原本希望到美國唸書,泰叔口頭上立刻應允會予以幫助,但麗亞卻發現年幼的愛莎又受到泰叔的引誘,其景況猶如當年她自己的翻版,終於在泰叔開車欲載愛莎出遊之際,麗亞毫不猶豫上前擋車,泰叔極力否認,麗亞不得已只好揭發當年受到侵犯的事實和盤托出,這使得整個家族相當震驚。

  拉利雖然依循印度禮俗喜事時全家族共同參予,但為了替麗亞出口氣,毅然決然趕走了當年有恩於他們家族的泰叔夫妻。這個令人意外的舉動使麗亞感動不已,當年受辱而隱藏心中的怨氣也一掃而空。

  最後從國外趕回來的烏孟早就有人提議要將他介紹給麗亞,而度比也在另一角落與愛麗絲舉行著他們的婚禮。

◎ 劇情分析

  印度這個文明古國雖有著令人幽思的歷史文化,但卻也遺留甚多的陋習,譬如說種性制度便是一大死角,這大大阻礙了印度的發展也滯礙了人權的普及。

  「雨季的婚禮」雖然以五段各自發展的情感故事藉著一場婚禮而匯聚交染,從而暴露了隱藏在心靈深處的悲痛與難以抉擇的困頓。這雖是慣用的手法,但透過導演技巧地將印度的現實文化與風俗融納其中,便展現了不一樣的敘述特質。

  由於網路的普及,全世界都面臨了一場急劇的變化,傳統的價值觀可以在瞬間瓦解,代之而起的是開放的新興觀念與勢力;而夾雜在其間不同世代的人都有著他們自己必須去承擔的困境與難題。

  導演以婚禮當作一個平台,時間與空間都因而匯聚在這個特定的主旨上,就連主婚人拉利與妻子那種若即若離的關係也都因此受到衝擊與影響。拉利秉持著傳統的觀念,花盡所有積蓄甚至還得向友人借貸,無非想為女兒辦一場風光的婚禮;也按傳統藉此匯集族人於一堂。這種傳統的習俗與價值觀是不容忽視與挑戰的。而影片中拉利與妻子琵米的夫妻關係雖然只是點到為止,但卻也恰如其分地呼應了這個世代的中年人困境。

  拉利一則遵循古代的風俗行事,但卻也得接受下一代新思維的衝擊,我們很難想像如果阿蒂最終無法與依滿結婚而導致婚禮流產,這會是一場多難堪的打擊?事實上這對夫妻在面臨歷史時間的臨界點,都受到某種程度的洗鍊,這或多或少會影響到夫妻之間的感情,但也正如全世界的夫妻一樣,愈是泛舟在湍急中愈是得注目著每個環節。再加上一種責任的驅使,對自己下一代的寄望,其實多少也會反射在自己的心靈面向上。

  阿蒂在婚前愛上了有婦之夫,這個環節猶如一面巨斧揮砍了傳統的堅固城堡,瞬間傳統的婉約被熱情狂浪席捲崩解。導演將這對段不倫之戀對應了傳統父母的企望,於是新舊思維就徹底解構了這個千年古國的價值觀。

  阿蒂困惑在迷情之中;但也堅意地向依滿坦承過往,這是一種女性自覺的絕對要素,換句話說米拉.奈兒這位女性導演強力地灌注新女性主義的思維,企圖在重建印度新文化與視野的同時,高舉了新女性的信條與方向。依滿從小在美國接受西方文化,他自然能接受阿蒂這種「誠實」的價值觀。如果依滿是生活在印度,相信這種變數是相當大的。這種情形在台灣應該有極多相似的例子,但會像阿蒂這樣坦然的應該不會很多吧?

  麗亞幼小受到泰叔的引誘而失貞,這應該也是一個被刻意忽略與潛藏的問題,在檢視這個事件的同時,傳統的禮教與人性慾望便有了對峙,也許正如泰叔的妻子認為那只是小事一樁,但這種迂腐的容忍代表了過去千年的老舊蹣跚的傳統,麗亞挺身而出,正是一個新世代的亮麗呈現,她所面對的不只是幼年時遭受的屈辱再度被重提;她同時也得承受以家族和諧為名的刻意壓制。

  拉利承接了這個難題,他有可能為了順利完成女兒的婚禮而刻意忽略麗亞的不幸,但在關鍵時刻他選擇了將泰叔趕出婚禮,雖然在家族和諧這個區塊上有了缺陷,但卻完整了麗亞的心靈。他親手摧毀了傳統認知與價值觀,但卻也讓自己重建了新思維。

  「雨季的婚禮」其實更貼切地說是導演檢視印度古傳統文化並刻意放置新訊息的作品。能在威尼斯影展中獲得好評,自然是整體的意識形態全然以西方人的觀點出發,在印度也已介入改變的同時,正好適切地點中了問題的樞紐,相信這樣的喜劇作品在印度必然也能引燃年輕人的興味。

  麗亞最後的歸宿必然是與婚禮時匆匆趕到的烏孟有了後續與互動;而另一名開放的堂妹愛莎與在澳洲唸書的胡拉有了交集,這樣的鋪排似乎有著缺失,因為包括阿蒂三個同世代的女孩所作的抉擇竟然都是移居國外,而男士的發展似乎也只能依仗國外的舞台,若果如此,那印度所剩下的是什麼呢?

  也許這與導演在美國受教育有關,但若將印度的新思維完全轉移到世界各地,縱然傳統思維是必須改變,但卻不是完全放棄以致完全消滅。

  導演在這個議題上稍作了一點彌補,讓承辦婚禮雜務的度比與女傭愛麗絲的結合有了一番辦證。而這兩名在印度位階不高的男女,卻也展開了過去傳統觀念所不苟同的互動。度比拿名片給愛麗絲,這是一種平等的社交禮儀,這對於一名下人而言是極端不協調的。這段情緣雖屬強說詞,但卻是意理象徵,最後在煙火絢爛中完成了一場印度傳統婚禮,雖然層次意境不同,但卻是戲劇類比的精采呈現;當然也適度地修補了導演在影片中許多一廂情願的看法與見解了。

  放棄傳統接受新思維永遠都是一件衝突與掙扎的事,但若不是如此,如何激盪出美麗的浪花呢?生命的意義即在這種改變中求取一種新的詮釋與認知,但一個大原則是絕對不能因為抉擇而放棄了自我。這個「自我」包含的層面極廣,端看個人的認知與詮釋了。

父親的衣櫃(All about My Father)

編導:伊文.班尼斯泰(Even Benestad)
演員:艾斯朋.班尼斯泰(Esben Benestad)
挪威 / 2002年 / 71分鐘 / 輔導級
禮讚:柏林影展最佳紀錄片泰迪熊獎
   邁阿密同志影展最佳紀錄片
是一部導演兒子速寫變裝父親的紀錄片, 26歲的年輕挪威導演Even Benestad用短短71分鐘,探討了一個日漸普遍卻依舊充滿爭議…

◎ 劇情簡介     

  艾斯朋是丹麥一名人人敬重的醫生,他娶妻生了一雙子女,但卻很少人知道他其實有著變裝癖好。

  艾斯朋的兒子伊文已經二十六歲了,他決定為五十二歲的父親拍下紀錄片,而艾斯朋也爽快答應了。

  影片從年輕時的艾斯朋與妻子莉芙的婚禮開始,艾斯朋像一般的新郎一樣雀躍,他深情地吻著新娘,然後很快地大女兒伊莉莎白在無預警下出生了,而伊文則是透過兩人共同商議而產下。

  透過從事插畫工作的伊莉莎白口中敘述,她對父親是相當崇拜的,因為她認為父親樣樣事情都能勝任,而且更欽佩他的才能。伊莉莎白邊敘述邊繪著一幅未完成的人像畫。

  而莉芙的敘述則令人驚嘆,因為有一天上班忘了拿公司的鑰匙,於是匆匆趕回,卻發現家門被反鎖,她敲門許久,丈夫才來開門,但莉芙也在當下發現艾斯朋身著女裝並畫了濃妝,這令莉芙震驚不已。而艾斯朋當下則是羞愧不已,並向妻子承諾他會立刻停止這種變裝的行為。但莉芙發現這只是推托之詞,因為沒多久艾斯朋又故態復萌,這令莉芙困擾不已,最後夫妻訂下變裝的時刻表。意即家人不在時艾斯朋可以沉浸在他自己的變裝世界,但家人在時則應禁止。

  但事實上艾斯朋好幾次以女妝的扮相與女兒一起出遊。伊莉莎白倒不會有怪異的困擾或排斥,反倒是艾斯朋認為唯有如此才能紓解心靈背後的壓抑。

  從艾斯朋的自述中透露,他八歲時開始偷穿女裝,稍長之後更常偷母親的內褲穿,然後慢慢薰染了情慾的併現。艾斯朋的妻子最後無法忍受,只好下堂求去。而艾斯朋又認識了從事心理分析與輔導的第二任妻子艾莎。

  艾莎除了與伊莉莎白有些不愉快的小衝突之外,她與伊文及艾斯朋都能和睦相處。而她也全力支持艾斯朋變裝的慾望。

  艾斯朋與伊文在影片中有一段鮮明的對話,艾斯朋認為他這麼做其實也為一些相同心境的人提供了心靈的出口,他的自白以及對生命的詮釋是無怨無悔的。

◎ 劇情分析

  紀錄片至今的進展早已脫離過去傳統的制式觀念,甚至有更多的創作是與劇情片密不可分。或許是時代的價值觀不同,在認知上自然就會有更多的詮釋空間了。

  以自己的父親為題材幾乎是很多創作者的首選,因為從自己的角度觀察,自然比任何人更能深入其中;但缺點是因親情的緣故而容易流於報喜不報憂的困境。

  導演以特殊的觀點切入,雖然鏡頭只圍繞在家人的各自呈現,但卻也很快地在觀眾心中建構起故事整體的輪廓,毫無保留地從各人目光中獲得的線索其實才是客觀而值得注目的。

  伊莉莎白被訪問時也同時在繪製一幅畫,而在劇情結束時,畫作中的人物也完成了。這個畫作中的人似乎在搜尋著比夢境中更難掌握的心靈聯繫;而這個圖畫中的男人不也正是艾斯朋夢中的自我呼應?

  其實人的一生很少有人能夠明確地表示真正的目標,每個生命階段甚至每日每刻的念頭都是令自己困惑不已的。在追索與獲得之中,顯然也失落了不少。也許堅定了理想,但終究裡想也只是一種想法罷了。

  艾斯朋從事醫生的行業是人人稱羨的,但他變裝的癖好卻是一個令人困惑的難題,也許很多人會從心理與生理的角度來批判,但「父」片卻比任何醫生的見解更有效地命中核心問題。

  如果這是一種現象,那我們應該要用何種角度與心態來看待呢?艾斯朋的現象不會是個案,過去存在、現在存在、未來亦不會消失,只是這些現象與傳統的社會價值觀有了極大的差異與認知,所以才引得其妻無比的震驚,甚至最終離婚收場。

  艾斯朋剛被發現時也是屈服於傳統的認知的,他羞愧認錯,但這正是他最矛盾的所在。艾斯朋雖然打扮女裝而顯得更自在,但別忘了他依然還是希望保留男人的身軀與本色,性別在他身上顯然有了矛盾與掙扎。

  艾斯朋從八歲起就開始體悟身著女裝的樂趣,這似乎透發了艾斯朋體內男女賀爾蒙難分軒輊,既然社會體制是男女在外型與服裝都有了分別,但體內賀爾蒙的決定卻令傳統見解有了訝異與驚恐。畢竟違背道德觀念的呈現暫時是無法見容於世上的。

  艾斯朋願意將自己外在與心靈全然暴露在鏡頭之前是需要極大勇氣的,而這樣的認知也最終被提昇至本片的主旨,也因為如此而提昇了這部紀錄片的質感與厚度。也許導演或艾斯朋本人甚至其他人都無法告訴我們一些真相與答案,但這個過程卻散發了無比的因子,從而讓觀眾去思索一些問題。

  也許再過十年,這部影片就不再如此令人訝異,但這份承先啟後的任務卻是本片必然的精神所在。在未來的時日中,同性戀或類似變裝癖都不會被歸納至社會的陰暗邊緣,相反地,這些情況會全然被社會所接納甚至受到法律的保障。

  父親與母親是兒女心目中的標竿,尤其在成長與學習過程中是一切的指引中心。男孩會渴望模仿父親刮鬍子的動作;女孩子則模仿母親的化妝,但艾斯朋兩樣都做了抉擇,問題是,艾斯朋會因此被歸納為有問題的兒童嗎?

  如果艾斯朋在八歲時就被大人發現他的癖好,對他而言不知是福是禍?對艾斯朋而言,生命中伴隨而來的插曲應該也是一種考驗,雖然如此,艾斯朋拿捏相當得宜,他游離在男女之間,也樂在其中。譬如他可以用女妝陪女兒外出購物;也可以用男妝粉刷遊艇或傢俱。既是如此篤定,自然在兩性之間的心靈認知有其獨到的見解。

  我們見到的外在世界,其實不見得都是真相,迎面而來的路人,我們會以什麼角度去評估對方呢?大部份的人必定是以自己的主觀認定來看待,但這又能得知多少的真相呢?答案不顯自明。

  導演選擇這個題材也是令人讚嘆的,面對自己從小就天天相處的父親,而切入的主題也是如此的另類,導演的心態反而更是令人好奇的。或許導演並不是真正了解自己的父親,而面對父親神秘的內心世界卻又是如此好奇,於是下了這麼大的決定,究竟是要探討父親真正的心靈?或是想探究自己的困惑?

  艾斯朋著裝的過程也許讓許多人訝異,但在這個看似突兀的畫面中,於艾斯朋而言卻是最自然不過的。而這一切全都掏出在觀眾面前,確實有了「解構」傳統思維的動力。或許也唯有如此才能當頭棒喝地導引觀眾步入檢視與反省的空間,從而認知思索這一切的價值觀與傳統、新潮思維間的相互辯證。

  紀錄片是一般喜歡拍片的朋友較容易上手的方向,但嚴格地說,要完成一篇紀錄片的佳作卻也是不容易的事。不僅在探討的對象應該有新的見解與詮釋;而創作者更應該跳脫傳統的桎梏。

  「父」片在柏林影展中獲得肯定,這與取材的方向有關,但最後父親與兒子相互的申論倒也令人擊掌,相對地也豐沛了作品的質感。

愛得太狂(Mine alone)

編導:賈維耶.巴拉格蘭(Javier Balagner)
演員:沙吉.羅培茲(Sergi Lopez)
   帕姿.薇閣(Paz Vega)
西班牙 / 2001年 / 100分鐘 / 輔導級
禮讚:2002歌雅獎最佳新銳導演提名等四項大獎提名

丈夫憤怒時會控制不住毆打妻子,事後苦苦哀求說是真愛她…

◎ 劇情簡介     

  傑昆是一名出色的廣告設計師,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認識了第一天上班的安琪拉,兩人立刻被對方所吸引並很快就步入了禮堂。

  安琪拉懷孕後,傑昆希望妻子能夠戒菸,安琪拉也答應了,但安琪拉對傑昆執意生男孩的期望卻不以為然,雙方開始有了不悅的對待,再加上安琪拉的學歷不高,常常用錯形容詞,傑昆更是毫不留情地批判。

  安琪拉在丈夫同事安德羅妻子安瑞雅的推介下,開始參與產婦產前課程,而這一日傑昆在工作上有了困擾,回來之後又發現安琪拉抽了菸,竟激動地打了她一巴掌,幸好傑昆又至娘家道歉,而安琪拉也在母親的勸慰下原諒了傑昆。

  到了生產的時刻,傑昆原本要陪伴妻子入產房,但因公司臨時來電要升他當藝術總監,傑昆自然是以工作為重,留在外面打電話,這使得安琪拉相當激動而必須打麻醉劑安撫。

  生了瑪塔後,夫妻倆請安德羅夫婦來家中作客,但因小孩啼哭又加上對安琪拉開放的舞姿不悅,這使得安德羅夫妻不悅離去。而半夜嬰兒的啼哭使得兩人分房而睡,而此時安琪拉提出要再上空中大學進修的希望遭到傑昆的否決。當空大寄信來時,傑昆不尊重地拆開安琪拉的信,這使得兩人原本要去看歌舞劇的決定泡湯,激動的傑昆更是變本加厲又毆打了安琪拉。

  或許因為是結婚紀念日,而傑昆又送了安琪拉一輛車,於是安琪拉又原諒了丈夫。雖然讓妻子去上空大,但卻不時叮嚀空大有許多帥哥…。

  傑昆一直想再生一個兒子,但傑昆發現安琪拉不僅逃避作愛甚至也發現她一直吃避孕藥,於是傑昆又再度在浴室中打她,安琪拉只好躲在弟弟拉蒙家中,最終兩人走上離婚之路。雖然如此,傑昆還是一直到安琪拉工作的服裝店糾纏,但律師表示法律最多只能罰款,在傑昆侵入她家後報案,也只關了五小時就獲釋,安琪拉覺得她要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是無法寄望法律了,於是她決定以自己的力量來對抗…。

◎ 劇情分析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一夫一妻所建構的家庭體制,到目前為止,應該是最好的方式,儘管在近代有更多的方式作為抗拒的理由,但顯然男女結婚不僅是男女戀愛之後的一種依歸儀式,而這樣的體制將會繼續延展而下,直到這個世上真的出現一種可以取代目前婚姻制度的方式。

  一男一女結了婚雖是愛情的依歸,但真正的考驗其實才要開始。「愛」是結婚的一個必然條件,但愛卻不能涵蓋全部,因為兩人共組的家庭也必然要面臨更多的問題,顯然的,很多人在這個當口上,總是以自己的認知作為出發點,於是慢慢地事情開始有了分歧。而進入這個階段,縱然愛依然是存在,但其實卻已經開始有了變質,就算此刻再以「愛」來強說詞,似乎也難保日後愈見分歧的差異愈來愈無法收拾。

  以極具寫實而貼切的一對夫妻結婚一年多最終以離婚收場,甚至延展為悲劇收場。「愛得太狂」算得上是一部相當成功的作品。

  丈夫傑昆在事業上是成功的廣告設計者,但婚後所彰顯的暴力傾向,其實跟他的嫉妒、自私與自以為是的個性有關。當然在剛結識初期,雙方都沉醉在甜言蜜語中,誰會去在意這種小的瑕疵呢?

  傑昆第一次表示他希望生個男孩時,就已經開始了這場婚姻風暴的序幕。在台灣相信也存在許多類似認知的夫妻之間,只是安琪拉的想法是較自然的,現今的社會如何界定男女孩的優劣呢?也許編導故意將這個議題放置在前頭當作一個引爆點,同時也延展了日後傑昆渴望生第二胎而發現安琪拉逃避作愛並偷吃避孕藥,這才引發了家暴事件。

  顯然地,傑昆是有精神躁鬱症的,雖然不是那麼嚴重,但絕對會在家庭衝突中使得事情一發不可收拾。有人說「打是情,罵是愛。」相信現在的人沒有人願意服膺這句話。可是安琪拉還是採取了原諒的態度,畢竟從愛的本質來判斷,這樣的決定絕對是正確的。只是有了一次毆打妻子的記錄之後,將會有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在更加變本加厲後,悲劇就由此發生了。

  婚姻是必須敬重與體諒的,但許多不幸的婚姻其實都是用相互折磨當作手段,期望早一步將對方整倒便是取得勝利。有時明知這樣的見解是錯誤的,但在無法回頭下,只好硬著頭皮繼續延展鬥爭,於是永浴愛河變成了在泥河中載沉載浮大打泥巴戰。

  安琪拉想上空中大學進修,但傑昆反對,其實原因是很幼稚的,他說學校有許多帥哥,甚至不尊重對方地拆開她的信函,這種情形在西方世界雖是夫妻,但也必須相互尊重的,反觀台灣這種情形似乎也是十分普遍的,這也意味著我們的人文素養有待加強。東方民族一向堅持男主外女主內。這種觀念的延續自然就會有自以為是的偏差。傑昆這一點的行為,相信是很多觀眾感觸良多的。

  傑昆也許是一位極佳的創意人才,但不見得是位好丈夫,當安琪拉最終發現她再也無法改變傑昆的家暴行為後,她毅然決然向法院訴請離婚。夫妻關係最終必須以離婚收場,雖然使得一個完整的家面臨破碎,但似乎也是無可奈何之事。然而雙方卻為了女兒之事再起爭端,以至最終以出乎觀眾意料之外的結局收場。

  也許可以將這部影片定位在新女性主義的角度來討論最後一個鏡頭,傑昆過度的我執與佔有讓他變成植物人,如果他尚有知覺,也只能眼睜睜痛苦地望著妻子與新結交的男友離去,對照過去的種種,真是情何以堪。

  對某些男人也許是當頭棒喝,但我們卻也不能否認傑昆對安琪拉的愛,而這正是必須深刻討論的所在。愛的形式故然是多樣化,但為何傑昆執意以一種「全然的佔有」來對待安琪拉?在男女交往的情書中也常看到「愛她所有」的真情流露,但是否有人會想像這種全然的愛若是無法跳脫自私的角度,必然會落入另一種的困頓,甚至最終還會走向相互毀滅之途。

  為何當初如此意愛對方的一對男女,最終會變成仇視對方的死敵?是因為周遭氛圍改變?或是其他令人難解的因素?當人開始以自己的角度衡量判斷所有的事時,必然會有角度的偏差與約束的觀念,從而讓自己留滯在原地而不自覺。美其名是為了周全考慮,但事實是一切的考量都是恐懼已經獲得的再度失落。

  何謂得與失?其實是一體兩面的見解,在得的同時必然暗中流失一些;而在失的當下,必然也會有某種角度的獲得。人永遠在這樣的得失互動中掙扎與自我測試,遺憾的是我們永遠無法以持平的態度冷靜地看待這件事,不僅對失落耿耿於懷;而對獲得認為理所當然。在佛經中常提及的「我執」正是此意。

  男女的互動不盡然一定以修行的角度去看待我執,但「尊重」對方卻是必要的元素,一味地狂愛並以佔為己有的觀念是值得商榷的。如何愛一個人是一門大學問,而這之間是一種複雜的互動。也許這是一個永遠找不到答案的問題,但起碼這部電影卻值得我們深切地檢視與反省。

少女奧薩瑪(Osama)

編導:西迪.巴馬克(Siddiq Barmak)
演員:瑪莉娜.歌芭哈里(Harina Golbahari)
   阿里.哈拉迪(Arif Herati)
   茱白達.薩哈(Zubaida Saha)
阿富汗 / 2004年 / 79分鐘 / 普遍級
禮讚:2004年年金球獎最佳外語片
   坎城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金攝影機獎
敘述一位12歲的少女犧牲自己來養活家人…

◎ 劇情簡介     

  塔利班政權統治阿富汗的時期,規定女人不得單獨外出,也不能工作,許多丈夫因戰爭死亡的寡婦為了生計,不得不羣聚抗議,但遭政府以子彈以及強力水柱驅散。

  十二歲的女孩奧撒瑪,其父亦因戰事身亡,其母雖在醫院為人治病,但塔利班政權規定女人不得拋頭露面,其母喪失了工作機會,以致連祖母一家三口頓時陷入絕境。在祖母的鼓勵下,奧撒瑪的母親只好將她的長髮剪掉,並為她穿起男孩的裝扮,然後帶她到丈夫以前的朋友處幫傭照顧小吃店。

  然而正當奧撒瑪一家生計有了著落之際,塔利班政權開始四處抓小男孩到學校集中教育與訓練,而女扮男裝的奧撒瑪也被眼線盯上了,奧撒瑪直接被帶到學校,幸好遇上一名認識她的男孩艾士潘迪處處護著她,艾士潘迪教她如何爬樹,如何綁頭巾,奧撒瑪總算瞞過眾人而每天跟著同學一起背誦可蘭經。

  奧撒瑪趁隙回去小吃店,但老闆感嘆時局不佳,遂結束營業,舉家逃往巴基斯坦了,只留下一張毯子給奧撒瑪。這個晚上,母親帶奧撒瑪去參加鄰居的結婚典禮,但正巧塔利班軍人來查訪,眾女人急急穿上另外的斗篷,瞬間變成了喪禮而瞞過了軍人的耳目。

  奧撒瑪在學校的舉動漸漸受到同學的質疑,在眾人的逼迫下,艾士潘迪出面替她解圍,但卻也逼得奧撒瑪不得不以爬樹來證明自己是男生,只可惜奧撒瑪能夠上去,卻沒有膽量下來。

  塔利班的軍人似乎也發現其中的詭異,遂將她吊在古井上,奧撒瑪只能哭喊著媽媽,而當她被吊上來之際,眾人發現奧撒瑪的月經來了,也由此而確定奧撒瑪是女人的身份。

  奧撒瑪被關入了女囚,一直到審判日來臨,一名外國男記者遭受槍斃;一名女囚遭受沙石活埋,而奧撒瑪被赦免,但卻嫁給一名老人。老人帶她回家,家中妻妾成羣,而他送給她的禮物是一把鎖。從此奧撒瑪像這些女人一樣將永無天日,而老人佔有了奧撒瑪之後依照習俗開始沐浴淨身…。

◎ 劇情分析

  一個人出生之後影響他最大的應該是父母親,但這是必須有相對的條件才能構成的。好比說家庭可以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而擴大觀之,大環境的氛圍其時也主導了重要的元素,簡單地說,一個國家的體制往往主宰了個人的命運與未來。

  阿富汗這個近代史一直處在動盪不安的國度,其環境的苦厄是生長在台灣的人很難想像的。或許因為一直處在戰爭的逼壓下,幾乎已經二十多年不曾拍過電影了。在塔利班政權垮台後,才陸續有了「阿公帶我回家」以及「少女奧撒瑪」的作品問世。

  「少女奧撒瑪」的背景是塔利班在阿富汗執政的時期,在嚴苛的伊斯蘭教義下,所有的女人都不得在外拋頭露面,更遑論女人在職場工作了。如果還有丈夫依靠的話,女人不工作尚有生路,但戰爭奪去太多男人的性命,苟活的妻女又不准外出工作,而政府更無任何補貼,更不管她們的死活,這也難怪這羣寡婦們赤手空拳抱著嬰兒也要上街抗爭。

  嚴格地說這是一部控訴與批判的電影,在人權高漲的現今世界局勢中,生命的平等論並非空談。但我們觀賞許多依斯蘭國度的影片,發覺女性的地位始終是個值得探討的議題。然而討論畢竟只是一種形式,似乎無助於這些受苦受難的女孩命運。

  「奧撒瑪」這個名字在阿富汗是男女通用的名字,這自然有了作者的隱喻與詮釋,或許這個角色的遭遇代表了阿富汗所有人的困頓。面對假借可蘭經的另類詮釋,掌權者肆無忌憚地蹂躪了自己的人民,男人以權威的態度宣告男女的不同,也再次證實了自己的主宰,而這一切都是必須建立在壓擠女人之後可笑的自我設定的價值觀,處在那個幾乎一無所有的國度,除了在女人身上作威作福之外,還會有什麼實質的成就呢?

  命運的詮釋也是有許多層面的,十二歲的小女孩在台灣應該是小學快畢業吧?!但奧撒瑪卻必須女扮男裝外出工作,否則這個家的生計如何維持?奶奶常講的故事是男孩羨慕女孩可以待在家裡,不必工作讓人稱羨,對照著四周的環境,不免讓人倍感諷刺與無奈。

  女扮男裝的這段戲一直讓人想起中國的兩篇故事「花木蘭」以及「梁山伯與祝英台」,很顯然這兩篇故事都是傳說與虛構的,看看阿富汗的小男生都知道怎麼分辨男女,而祝英台與花木蘭若能瞞人耳目如此之久,那一定是有某些「過人」之處吧?

  「淨身」的這場戲以大男人的角度作出發點,也呼應了最後奧撒瑪被老人佔有後,老人滿足地坐入浴缸中淨身的畫面,讓人心痛得說不出話來。在幽暗的屋外望著窗戶,我們似乎看見奧撒瑪的無助;也聽見她再次哭喊媽媽的稚氣嚎聲,但這一切都永遠無法換回她的童真,更可怕的是這個無路可出的房子,是她此生禁錮的所在,外在的身軀固然已落入動彈不得的泥淖;而靈魂更是陷入萬劫不復之中。

  艾士潘迪似乎是良心的化身,他早就知道奧撒瑪是個女孩,最早之前他還開玩笑地要指控她,這個段落是導演的高招之處,留給觀眾許多想像的空間。對照於在學校中艾士潘迪一再地維護奧撒瑪,不難知道答案,也從而彰顯了艾士潘迪的善良。

  然而當奧撒瑪因被懷疑是女兒身而被吊起來,最後竟然紅潮流注,如此戲劇性地揭露她的真實性別,但也讓艾士潘迪陷入悲痛無助之中。當他無力再幫助奧撒瑪時,他必定自覺連一隻微弱的動物都不如,他也許知道奧撒瑪即將面臨的命運,但他卻只能以無助的哭泣以對。

  片頭艾士潘迪接受外國攝影師的拍攝並接受美金的資助,這使得這位外國記者面臨槍決的命運。沒有整體的法律審判,立刻槍決;而另一名婦女則遭砂石活埋,但旁觀的小男孩不僅沒有憐憫之心,反而興致盎然地議論。這透發了相當可怕的訊息。我們可以預期的是,當這羣男孩長大之後,在相同的政治與宗教薰染下,必然取代當下下令處決犯人的人,相對地,這塊土地上的女人也依然過著相同被逼壓的命運。

  彩虹的傳說在許多不同的民族被不同地詮釋著。祖母講述的彩虹故事,有著男女性別的辯證,這也透發出生為女人的無奈與期望。祖母堅定的語氣表示在她的認知中,男人與女人是沒有什麼區別的。這只是一種無助的抗議,其實讓人聽了更加鼻酸罷了。

  故事最後的主調依然放在奧撒瑪身上,但我們卻不知道她的母親與祖母最後的命運如何?如果她們不能單獨出去,那豈不是會活活餓死在家中?也許人不是那麼容易屈服的,但如此惡劣的環境中,不免讓人為她家人添加了更多的關懷。

  本片是阿富汗電影有史以來第一次獲得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在其他影展中也獲得相同的讚譽,當然也有人持不同的看法並扯入了政治議題,但不管如何,就戲論戲,少女奧撒瑪是近年來難得一見的佳片。

愛像一條魚(Goldfish Memory)

導演:伊莉莎白.吉爾(Elizabeth Gill)
演員:西恩.坎培(Sean Campion)
   佛蘿拉.蒙哥瑪莉(Fiona O'Shaughnessy)
   珍.布特(Jean Butler)
愛爾蘭 / 2003年 / 84分鐘 / 輔導級
禮讚:愛爾蘭電影學院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
   義大利都靈同志國際電影節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2003法國香堡影展最佳影片
   法國Creteil國際女性影展評審榮譽獎
   2004台灣女性影展參展片,受到觀眾好評,並特別再度加映
導演Elizabeth Gill藉由戲謔式的隱喻 “金魚只有三秒鐘的記憶,只要繞魚缸一圈,又是嶄新的世界。”…

◎ 劇情簡介     

  教文學的大學教授湯姆常藉私下討論的方式勾搭女學生,教理工的賴瑞雖對他提出警告,但湯姆不以為意。這一日湯姆又將目標放在依索黛身上,果然很快引燃依索黛的熱情回應,但卻也被另一名女學生克拉撞見,於是克拉與湯姆分手,因為傷心的緣故,克拉打電話給電視訪問記者安姬,安姬早就看上克拉,於是當晚帶克拉到女同志聚會的茱莉俱樂部,當夜兩人也有了愉悅的親密關係。

  大衛是餐廳的服務生,他有一名女友蘿絲,但兩人始終有些難以突破的隔閡。這一日大衛將自己的腳踏車與一名男同志瑞德的腳踏車鎖在一起,但也因此由認識而展開了一場同志之愛。

  湯姆無意中見到依索黛與其他男友在一起,憤怒指責,遭到保鑣毆打。而安姬向克拉表明愛意,但克拉並未放在心上,反而與另一名男友康佐外出,這使得安姬陷入情感的困頓中,傷心的她打電話給無所不談的好友瑞德,沒想到當夜兩人竟也發生了關係。

  另一方面蘿絲在知道大衛與瑞德的關係後,憤而將他趕出,於是大衛便住到瑞德的船屋中,兩人反而如魚得水。傷心的蘿絲無意中認識了理工教授賴瑞,兩人一見鍾情,賴瑞也隨她去見家人,但因宗教不同,遂在兩人的心中埋下了陰影。

  而克拉主動找上依索黛,在彼此的測試下,兩人很快就上了床,這回克拉很認真地示愛,但依索黛依然保持只是玩玩的心態,兩人為此不歡而散。

  湯姆重施故技,這回女學生露西直接表明她不願跟年紀大的人交往,湯姆回頭找人卻發現無人理他,於是萌生跳水尋死的念頭,幸好一名中年女教授芮妮路過,兩人交談後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經過短暫的交往也有了親密的關係。而芮妮向湯姆表示,美國一所大學欲聘她前往講學,但湯姆似乎沒有任何表示,但當芮妮正欲離去時,湯姆似乎才突然醒悟,雖然匆匆趕至所幸來得及挽回芮妮,兩人步入結婚禮堂。而安姬失戀後因凱特留下陪她,兩人同居一起,但此時她也發現她懷孕了,而孩子的父親正是瑞德…。

劇情分析

  傳統印象中的愛爾蘭是籠罩在游擊隊與恐怖攻擊事件中,曾幾何時,竟能拍出如此節奏緊湊,意旨鮮明的喜劇片,尤其出自一名女性導演的作品,不免讓人更加刮目相看了。

  藉用金魚只有短短三秒鐘的記憶來諷刺人類對情感的喜新厭舊。也許這是社會上普遍的現象,但在傳統道德的約制中,這種不斷地在誘惑中追索的人性特質依然會受到指責的。但細觀影片中的調性,不難發現導演處在一個新舊思維過程中所扮演的任務,適時地提供未來男女互動或同性之間的議題;也在最終透露了傳統愛情的價值觀,新舊思維的交替不僅使得影片增強了厚度與寬廣度,更在喜劇形式上揮灑了另一紀元。

  用相同的手法不斷地誘騙女學生上床的中年教授,在遇上也抱著只是「玩玩」的亮麗女生時,反而有了措手不及的反應。這是因為他一向自以為掌握了愛情與慾望的主導權;或者應該說是男性自以為是的優越感。殊不知愈來愈開放的性觀念中,男女將性慾當成一種對等之際,男性過去那種自命霸氣的佔有瞬間就消失無蹤了。

  湯姆腳踏幾條船的心態雖是遊戲人間,但慢慢發現原本可以一手掌握的局面卻一一瓦解了,直到他遇上了年齡相當的芮妮教授。這一段屬於傳統但卻更加厚實的男女互動關係提供了觀眾正面的思考,也對照了其他角色的漂浮與輕盈。

  要同時處理這麼多角色的相互關係是需要一點功力的。安姬早已看上克拉,直到克拉發現湯姆結交了依索黛後,安姬便趁機帶克拉去女同志的酒吧,這一段的互染似乎宣告了現代男女互動的各種可能與方式。而這一回安姬動了真情,但克拉似乎意猶未盡,她不但有男友康佐的照應,更進一步去勾搭依索黛,於是另一場的女同志瞬間登場,依索黛雖然享受了從未有過的愉悅,但她依然遊走在另外的男性友人呵護中。反倒是動了真情的克拉在發現依索黛的多層面後傷心不已。

  也許觀眾會被這羣年輕男女的感情關係搞得暈頭轉向,但應關注的是導演放置這麼多元的互動,無非想詮釋人生短短數十年的歲月中,其實有著許多令人驚訝的可能,也許過去的社會價值觀給我們太多的規範與壓制,在慾望這個面向中應該遵循古制男女有別地相互依存?或者在過去所排斥的同性議題中潛藏著許多的奧秘?

  不管如何,導演以自由主義的思索企圖為現代或未來的男女關係提供更多的思維,這中間不應存有對或錯的絕對觀念,正確地說應該是生命的另類詮釋,從而延展到人性慾望的擁有與獨佔,這無關乎道德與法律,而是有如花開在既定的季節,葉落自有其宿命與歸路。

  如果慾望情慾源自愉悅的渴求,那應該就沒有所謂佔有的問題,因為這種渴求絕對要站在男女或其他同志互動的公平立足點上,既是愉悅的平衡,那佔有就會變成是落後的思想了。只是在影片中,我們見到了更多的慾望追索;但也體現到更多慾望背後的實質佔有。於是看似開明進步的思潮,最終依然又回到了古遠的見解。意欲解構一些既定的人性枷鎖,但其實卻又建構了另一種人為的桎梏。

  如果年輕,失戀後也許可以很快在特定的場合中得到體溫的慰藉,但如果是中年男女呢?一般人的焦點會放在男女青年的互動中,但很少人會關懷中年男女甚至老年男女。別忘了,只要是生命尚在躍動,任何人都無法禁絕這種情感與慾望的釋放。

  湯姆為何對自己班上的年輕女生有興趣呢?他的行為在傳統世俗中是被譴責的,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也是老實的。幾乎很少有男士不會被充滿青春氣息的少女所吸引。佛經曾有這樣記載,他化自在天的人每天都能以最愉悅的心情面對一切。如果今天你想當男身,那出門所見到的任何人都會是十八歲的美艷少女;反之如果你想當女身,那今天出門所見到的每個人都會是俊秀的十八歲少男。這一切的緣由都是來自累世的業識,簡單地說過去曾經為男為女的習氣都潛藏在內心深處,人縱然已至老年,但想法卻始終是被自動歸位在慾望的躁動中。

  結婚會是終結慾望的一種儀式與過程嗎?如果是,那為何這世上的外遇事件每天層出不窮?當然也不能因此就全面否定婚姻制度。如果真如片中所說:金魚只有三秒鐘的記憶,那這個議題反倒是給結婚的夫妻一句重要的座右銘。

  湯姆最後決定與芮妮結婚,這是本劇唯一肯定的佳緣。但別忘了兩人都已年屆中年,芮妮甚至最後逼迫湯姆必須作一抉擇,否則她只好到美國大學教書,湯姆亦是在最後關頭才作出決定。也許真愛是必須如此接受不斷地試煉,最終才能修成正果。但問題是,就算神仙也有犯錯之時,結了婚是否意味著在人生道途上的完整與成就?難道保證湯姆不會老毛病復發呢?

  也許這已超出導演要探討的議題,但這應該才是真正我們應該關注的人性本質,除非進入真正的修行階段,否則慾望就像天空的焰火,爆炸時美豔動人,但卻去得很快,只是每個人卻又很期待下一次更美的火花。

尋找幸福的起點(The Italian)

編劇:杜斯妥.也夫斯基(Andrei Romanov)
導演:安德烈.克拉夫庫克(Andrei Kravehuk)
演員:柯里亞.史比里道諾夫(Kolya Spiridonov )
   瑪麗亞.庫妮蘇娃(Mariya Kuznetsova)
俄羅斯 / 2005 / 96分鐘 / 保護級
禮讚:第 55 屆柏林國際影展暨第28屆兒童電影節最佳兒童
    電影及兒童評審團獎
   第 13 屆聖彼得堡國際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第 23 屆 Poznan Ale Kino! 青少年觀眾國際影展首獎
   2005 阿姆斯特丹國際影展首獎
   奇諾塔維克國際影展最佳影片與最佳年輕演員獎
   德國佐巴國際影展最佳影片
   德國慕尼黑國際影展前瞻首獎
   丹麥哥本哈根國際影展布斯特首獎
   伊朗德黑蘭國際兒童與青少年觀眾影展最佳影片與最佳兒童演員獎
   俄國獨立國協與波羅的海兒童競賽最佳影片與最佳年輕演員獎
   台拉維夫兒童影展國際競賽瑪瑞拉沃夫威茲獎
   法國杭浮羅俄國電影展首獎暨觀眾票選最佳電影
   阿姆斯特丹國際兒童影展最佳影片
   維也納國際兒童影展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評審團獎
   白俄羅斯明斯克國際電影節首獎、觀眾票選最佳電影、最佳影片、最佳演員
   太平洋子午線國際影展州長特別獎

孤兒院中六歲小男孩放棄被義大利富有夫婦收養,獨自展開尋找生母的旅程…

◎ 劇情簡介     

  一對來自義大利富有的夫妻在孤兒院選擇了一名六歲的凡亞.松塞夫為養子。凡亞頓時成為院內孩童羨慕的對象,眾人並戲稱他為「小義大利佬」。

  在等待的時段中,另一名院童穆辛的母親來訪,只是穆辛早就被另一對外國人收養了。穆辛的母親相當自責與傷心,她知道此生再也沒有機會見到兒子了,沒多久就傳來穆辛的母親臥軌自殺的消息。

  這個事件讓凡亞有了不一樣的想法,他自問若去了義大利而有一天母親來訪找不到他,母親必定相當傷心,於是他開始想追索自己生母的身份。但凡亞不認識字,於是他請求大姐姐伊卡教他識字,伊卡提出要以錢來交換,凡亞偷藏了錢被大哥哥卡揚發現並痛打他一頓,這引得伊卡的同情遂免費教他識字。

  凡亞在大哥哥幫忙下打開保險箱,偷走了一張有另一個孤兒院地址的文件,但很快就被發現並監禁在屋內等待義大利夫妻來認養。伊卡暗中帶他逃走,並在車站替他買了一件新夾克。而仲介的婦人發現文件少了一張也猜測到凡亞必定為追查身世而去另一個城市,於是急急要司機葛里沙驅車前往車站攔截。果然在火車開走前抓到了伊卡,但凡亞卻趁隙逃上車。

  婦人聯絡警方在車上尋人,凡亞因換了夾克而逃過一劫,但卻遭其他不良少年搶走夾克。凡亞不屈不撓一定要找到富倫塞街,卻被司機葛里沙遇上,在追逐中被一羣年輕的男女搭救,葛里沙被揍後至醫院療傷,而為他療傷的護士是薇拉.松塞夫。凡亞終於逃至收容所,院長桑士奇因不得志而酗酒,但依然告知其母名叫薇拉,並指示地址。凡亞趁桑士奇又醉倒之際獨自離去,他找到生母的地址,但一名女人告訴他薇拉在醫院值班。

  凡亞正欲等待時,不幸又遇葛里沙,這回被葛里沙追至死巷,凡亞竟然拿酒瓶擊碎,並用碎片割自己手腕,這使得葛里沙大為驚駭,再加上之前因婦人對葛里沙極盡羞辱,使得葛里沙脫下自己繃帶為凡亞裹傷。

  葛里沙不但放過凡亞,也使得凡亞找到了生母,雖然沒有成為義大利富商的孩子,但親情使他獲得從未有過的溫馨與快樂。

 劇情分析

  要討論「尋找幸福的起點」似乎可以與另一部一九六O年代蘇聯的作品「士兵之歌」一齊檢視。

  士兵之歌以戰爭時併現的人性卑劣對照了蘇聯人的愛好和平以及對戰爭的厭惡與無奈,有人將此片歸納為高明的宣傳影片,但卻無損於該片的藝術成就。

  「尋」片的年代是在蘇聯解體之後,但編導並不忌諱地呈現俄羅斯貧窮的一面,甚至從中引燃的未婚懷孕的問題。如果能被富有的義大利人收養是一種幸福的話,那這個亮麗的背後是否還兼具了什麼更值得追索的東西?編導技巧地將戲劇導向人世間最珍貴的母子之情,再加上十歲的天才童星精湛的演出,使得「尋」片成為近幾年來少見的兒童佳片。

  因為穆辛的母親來訪時穆辛已被外國人收養。這意味著穆辛會有一段美好而幸福的日子,但除了物質方面的滿足之外,穆辛卻也喪失了永遠無法見到生母的機會。穆辛的母親當年會拋棄他,一定都有其特殊不能為外人道的理由與難堪,否則骨肉連心,有那個母親是真正能狠下心來割捨自己十月懷胎的骨肉?

  凡亞的遭遇在收容所內是幸運的;也是眾多孤兒所羨慕的。或許是因為太窮,成長的環境是如此艱困,院童們甚至所有大人們的價值觀就會成為一條單行道了。義大利自然也是一種「陽光」的代表,相較於俄羅斯的大雪與陰冷,這是很難不讓人作比較的。

  薇拉為何放棄剛出生的凡亞?影片中沒有交代,甚至導演也在片尾讓薇拉的出現都只是背影,但她尚在醫院當護士,這似乎也闡明了薇拉年輕時不懂事以致未婚生子。在極端無助之下,只能放棄剛來到世間的嬰兒。我們介入這種思維中,不難想像當時薇拉遭遇的困境,自然也就能體諒她的抉擇了。

  「尋」片最難能可貴的是凡亞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雖憧憬著未來義大利的幸福生活,但那顆善良的心卻思索了一般人不願再度面對的問題。而這一切都建構在一種善良的心性,以及母子僅存的心性相連。只為了不讓母親將來空跑一趟而造成遺憾,凡亞毫不在意即將來到的幸福。更何況不識字平添了他的困境。

  這一切困難都難不倒他,凡亞偷藏了十元,雖挨了皮鞭之苦,但他無怨無悔,因為在他心靈深處,彷彿聽到從未謀面但卻又如此熟悉的母親呼喚,而這份親情絕對不是義大利幸福所能比擬的。

  編導不厭其煩地呈現收容所內的貧困、卑劣與落後,正如「士兵之歌」一樣呈現戰爭期間人性的不堪全來自敵軍的壓迫;「尋」片不也正是如此呼應了來自所謂民主國家的金錢誘惑,使得俄羅斯這塊土地的人性本質起了極端的變化。

  為了獲得可觀的利潤,人口販子的仲介婦人可以用金錢指揮軍警;也讓周遭的每個人臣服於她的淫威。司機葛里沙看似不起眼,但卻在最終扮演了關鍵的角色。來自薇拉為他綁紮的繃帶,最終包紮在凡亞的手腕上。凡亞激烈的反應,不僅震駭了葛里沙,也使得原本唯利是圖的人有了人性至善的表現,當然也為凡亞最後見到薇拉的戲劇高潮提供了更多的戲劇因子。

  其實世間不見得必須如此將善惡作強烈的二分法,每個人的抉擇都會有得與失的併現。端視個人當時的價值觀如何去看待。有人認為幸福的景況不見得是人人追求的;有人不屑一顧的親情卻有人甘冒生命之危而換取。說穿了,我們永遠無法為某一種情況作完整的肯定,如果必須道出真相的話,那就是必須自問是否真誠以對?

  兒童片的題材甚多,但中外在取材的角度以及處理的方式有許多不同的地方。以台灣為例,略似「尋」片的故事其實不少,在記憶所及中似乎也有人拍過類似的題材,但對角色的詮釋觀點就全然不同了。

  整部影片中,觀眾不曾見過凡亞掉過淚,就算他因藏錢而遭皮鞭之苦,始終是堅毅的神情去面對。在火車上的奔逃雖有著驚恐,但他的一舉一動似乎都緊扣著觀眾的心靈。為什麼一顆幼小的靈魂必須承受這麼多的撞擊與侵逼?是背後大環境使然?或者是貧富不均的社會型態所造成?這也許都是答案;但也許都不盡然正確。要算人類相處的一筆帳,豈只是如此簡單的議題可以解答?

  「尋」片沒有任何的批判與苛責,編導只道出了赤子之情的天性,而隨著這一段的追索之旅,路雖迢迢,親情卻是如此綿長,許多的戲劇情節變成凡亞趨吉避凶的關鍵,不僅在戲中發揮了救贖的光輝與功能,人性至善的本質也在此獲得了啟示。

  值得一提的是富倫塞街收容所院長桑士奇,他原本是一名中校,但因不願奉承巴結,最終無法升上校並被強迫退休,雖然擔任了院長的職務,但卻只能每日酗酒度日。編導在這個角度上大膽地提出意有所指的諷刺,讓我們見識到俄羅斯當代的新風貌。別忘了,這部影片還是獲得俄羅斯文化部贊助才能拍攝完成的。

  我真的也期望在我們的文建會也能有類似的精神與主動,台灣的電影必定會綻放異彩的。

2008年11月2日 星期日

化粧師(けわいし )(Kewaishi)

導演:田中.光敏(Mitsutoshi Tanaka)
演員:椎名.桔平(Kippei Shiina)
   菅野.美穂(Ayumi Ishida)
   佐野.史郎(Kunie Tanaka)
日本 / 2001年 / 115分鐘 / 保護級
禮讚:2001 年參加東京國際影展
   獲得第十四回東京國際映畫祭的「最優秀腳本賞」

為前來化粧的客人在容顏上添補色彩,並且尋回失落的靈魂缺塊…

◎ 劇情簡介     

  小三馬是日本大正時期的化粧師,他可以讓滿臉皺紋的婦人容光煥發;也可以讓毀容的女人恢復原貌甚至更加艷麗地與丈夫合拍結婚紀念照。他更能分辨含有鉛毒的化粧品而告誡一些藝旦不能使用。

  小三馬的工作室設在一家餐廳的樓上,餐廳老闆的獨生女純江執意要跟隨小三馬學習化粧之術,但始終被小三馬所拒。純江常常帶些食物闖入工作室,甚至會撞見小三馬在洗澡,純江雖顯羞澀但卻不改初衷。

  這一日小三馬在路上與一名狂奔而來的小孩光夫相撞,而光夫之母隨後趕來不僅沒有道歉,反而在離去前故意踩碎散落地上的化粧品。小三馬在餐廳吃飯時,純江的父母正色地告誡小三馬,不可再灌輸純江拜他為師的念頭,小三馬只是笑笑不以為意。

  另一方面和服店的女老闆與一羣女演員在研究俄國劇作家契訶夫的作品「海鷗」,女傭阿時雖然也想參與,但因不識字而難過不已。阿時偷看劇本時被另一名管家發現,對她責備不已。

  小三馬在林間採藥時見四個男孩欺負光夫,小三馬替他解了圍,光夫卻尾隨小三馬回家,並偷偷觀察他煮草藥。光夫因不會說話,但卻用筆畫了臉形,小三馬看了非常讚嘆,因為他知道光夫未來也必定是一名化粧高手。

  阿時在書店前看書但被老闆趕走,小三馬正好路過,於是他為阿時付了書款,並要老闆下次將書送給阿時。另一名女演員希望小三馬為她化粧,以期爭取到她要的角色,但小三馬故意從一元提高到二十元而拒絕,沒想到女演員依然去借了二十元來化粧。小三馬為她化好粧並告訴她容顏有時必須來自內心的呈現,粧化好後只收一元,女演員見鏡中的自己感動得落淚了。

  在放水燈的夜晚,光夫的母親又來責怪小三馬,正好其夫回來而爭吵,光夫將母拖來工作室要小三馬為其化粧,果然見到美艷的自己,不但母親的心境大為改變,其夫也懺悔不已,更令人震驚的是光夫竟然會說話了。

  小三馬介入了阿時家中的違警事件,也牽動了純江與小三馬的內心世界,而這一切都因化粧的巧手而有了改變…。

◎  劇情分析
 
  古人說:「女為悅己者容」,是相當自信的精神層次,但化粧的動機與定義應該也有更多的面向思考與不同的解讀。女人若全然不用化粧則是天生麗質,問題是天生麗質面對的是男人?或是女人自己?

  改編自石之森章太郎的漫畫,小三馬這名化粧師成功地詮釋了人性落差的辯證;更難得者乃是小三馬自身的缺陷也融入在「化粧」這個領域中而使得人性的表裡都鋪染了層層的光與彩;也在那個時代提供了正反兩面新舊思維的互動與鬥爭。

  現代的觀念與以前大大不同,化粧在現代的社交圈中被視為禮貌的象徵,如果穿著不得體似乎很難被一般的目光所接受;但若是化粧過當則又陷入不倫不類,化粧是否得宜,其實也考驗著現代人的智慧,然而也有永遠不必化粧的人,這不僅是個性的問題,應該也是一種自信的表現。從內在透發的智慧正是最佳的化粧品,只是能夠真正體認到這樣的認知是必須經過一番心靈淬鍊的。

  「化粧師」的年代應該是二十世紀初期,雖然說那個年代充滿了疾病與天災,但同時也迸現了女性的新思潮。故事中和服店的老闆娘帶領一群女性在戲劇的排練上,充分展現了過去日本女人不曾接觸過的東西。當時女人是不用化粧的,只有在結婚、出殯之際的主角才會化粧,另一種人也可以化粧,那就是藝旦。

  如果女性的化粧只被界定在這三個層面,相對的,一般人對化粧師的見解則是偏向鄙視的。這也是為什麼光夫的母親見到兒子與小三馬在一起,不但急急帶回兒子,臨行前還故意踩碎掉在地上的化粧品。小三馬行事冷靜而有智慧,他不理這些社會上的異樣眼光,因為他的堅持來自母親死亡帶給他的震撼。

  從來不曾見過母親的艷容,卻在她死後化粧過的容顏見到了一種極緻的美麗。於是這份的美便在小三馬的心中長留下來,從而更加拓染了生命的火花。他四處拜師,終於學得化粧的絕技,而正因為他小時候受到重金屬汙染的傷害而耳聾,這個身體缺陷讓他更能刻意忽略周遭不屑的耳語。

  小三馬的化粧絕技是融入更多的心理學的,他透析了每位來化粧的人,也知道他們的心靈缺失或者渴望的企求,而這些失落更多的原因來自外在的不自在,如果說小三馬是為他們在容顏上添補色彩,不如說是替他們尋回失落的靈魂缺塊。

  然而多樣詮釋的手法才是小三馬的驚人絕技,猶如一位上工治未病的神醫,舉手投足便呈現並治癒了整個療程。面對一心想要爭取腳色的女演員,小三馬磨合了她的尖銳野心,代之而起的是出自內心的善念。認知到這一點而大受感動的女演員領納了一次心靈洗禮,這樣的收穫絕對是畢生難忘的。

  人的要求其實並不太多,毀容的妻子在丈夫的陪伴下要求化粧,只希望在結婚紀念日能照一張「以前」的相片。小三馬獻出了絕活,讓這對夫妻感動得泣淚不已。面對不能講話的光夫,小三馬也發現這個小孩繪畫的天份,透過彩筆,人的喜怒哀樂都在筆末來回塗刷中,柔軟的彩筆接觸到臉面皮膚,也開始了心靈的打掃,透過化粧術,小三馬成就了自己,也讓光夫的父母言歸和好,神奇的是連光夫的瘖啞症竟也痊癒了。

  暗中助人的小三馬顯示了他善良的本質,女傭阿時在書店徘徊良久卻無錢購書,小三馬將錢交給書店老闆,待下次阿時再度來看書時再送她。最終小三馬也因阿時居住之處被拆除而被警方追捕。

  而這一切都看在純江眼裡,她一直想拜小三馬為師,學化粧也許只是一個藉口,但喜歡他才是最大的緣由。但純江的父母希望女兒能嫁個好女婿以便繼承自己經營的飯館,縱然對小三馬的印象不錯,但「化粧師」這個行業畢竟是令人難堪的抉擇。「化粧師」另一項重要的意旨則是在大時代與環境的逼壓下,小三馬依然堅毅地我行我素,他不在意別人異樣的目光,因為他知道他自己的目標何在。超越了時代的價值觀,化粧師帶給觀眾的意義就更超凡了。

  另外那個年代是日本新女性蓬勃崛起的關鍵時刻,一九一一年創刊的女性雜誌「青踏」,其中一段文字被本片採用而成為想成為演員的鶴子的對白:「我也想像太陽一樣發光…」。這是日本女性開始嚐試著接納西方新思潮與新觀念的開始,也許這樣的過程在男尊女卑的日本社會中發展並不快,但起碼是一個開始。

  小三馬的堅持有時會被人當成頑固,但正因為他以草藥入流而成就化粧的亮度,於是事情就在矛盾中有了碰撞與擠壓。什麼時候看待什麼事情總會有兩極化的,小三馬處在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中,他以堅定的理念詮釋了一種獨特的生命。而這份光輝也逐漸拓染到其他人的身上,因為這份薰染,小三馬給了被他化粧過的人一份心靈禮物;而小三馬也從他們身上獲得成長與見證。

  「化粧師」的題材與眾不同,自然容易迸現戲劇張力,仔細觀賞則更能透析人性能夠真正安頓的所在了。 

女孩要堅強(Girl Meisje)

導演:朵西.芳丹(Dorothe Van den berghe)
演員:夏洛特.芳登(Charlotte Vanden)
   斯.多特曼(Els Dottermans)
荷蘭 / 2002年 / 91分鐘 / 限制級
禮讚:2002法國亞眠國際影節最佳女演員
   2002瑞士盧卡諾國際影展入圍
描述三個不同年齡層女性的寫實經歷…

◎ 劇情簡介     

  曼兒與母親瑪莎一同在工廠工作,但曼兒隱然感覺到母親與主管愈走愈近,或許也是為了想擁有屬於自己的空間,曼兒決定辭去工作,在市內租了一間房間並到博物館應徵解說員。

  曼兒其實是落選的,但主管見她相當失落,於是暫時為她安插臨時解說員的空缺。曼兒的房東是快四十歲的蘿拉,她因母親住院遂將母親的房間出租。蘿拉一直渴望生個孩子,這使得男友奧斯卡相當不悅,兩人爭執後奧斯卡離去。

  蘿拉與曼兒到酒館尋歡,蘿拉很快就與DJ阿倫搭上。曼兒與一名年輕人跳舞,但對方似乎認為曼兒不是辣妹,曼兒一氣之下就離開了。曼兒想自慰,但男友路克卻來找她,路克希望她能回去,一言不合起了爭吵。路克到博物館找她理論,這引起館方主管的不悅,於是曼兒又失去工作了。

  母親來找曼兒,也為她買了毛衣,但曼兒依然不肯回去。奧斯卡正缺貼海報的工人,於是原本就對奧斯卡好感的曼兒答應幫忙,但奧斯卡帶她將海報貼在一家服裝店的玻璃櫥櫃上,老闆雖是奧斯卡的父親,但依然報警將二人逮住,但最終還是不曾提出告訴而作罷,但也透露了奧斯卡與父親的代溝。

  蘿拉與阿倫愈走愈近,阿倫帶來前妻所生的兩個小孩,蘿拉雖然不喜歡,但她似乎無法離開與阿倫的情慾,只得隱忍下來,而此時蘿拉的母親送到加護病房,蘿拉始終無法在規定時間去探望,不免生氣自責。

  奧斯卡決定回去見父親,但兩人說不上兩句話又開始大吵不歡而散。奧斯卡決定要約曼兒吃飯,並囑咐她要穿得體面一點。曼兒相當興奮,作了許多準備,但臨行前蘿拉和阿倫欲外出,希望曼兒實踐以前的承諾幫他們帶兩個小孩。曼兒無奈答應照顧一個小時,但過了時間兩人未回,曼兒只得逕自赴約。奧斯卡在宴會後帶曼兒回家,但在緊要關頭曼兒卻又反悔了。回來之後因小孩無人照顧,阿倫氣得離去,而蘿拉也氣得將曼兒趕走。曼兒百般失意以頭撞玻璃後被送至醫院…。

◎  劇情分析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成長過程,在不同的長相、身份與背景的互染下,自然會延伸出不同的生命面向,而正因為過程截然不同,也因之而成就了不一樣的人生體驗。但除了這些差異之外,其實還有一些相同的點,就是從人性的角度觀察而獲致的體驗。

  長相平庸並非罪過,但一般人歌頌外在的燦麗卻是事實,但若能在戲劇藝術中反其道而行,卻不失一樁另類的創意。「女孩要堅強」正是這樣的作品。

  曼兒長相並不出色,但這不表示她就沒有一些理想與目標。委身在工廠終其一生當然不是唯一的選擇,但真正想離開小鎮應該是她感受到年近花甲的母親有了外遇,而出軌的對象正是工廠的主管。

  老人不見得沒有戀情,尤其是出軌的愛慾,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祝福。「女」片中技巧地呈現了老中青三代的愛慾觀點,三個層次的戀情有了各自的詮釋,也有了彼此的互動。

  年紀愈大自然情緒會趨歸平淡,這不是忽略了愛,而是更能將愛潛藏至深層的靈魂所在,除非是在一種偶然的碰撞而迸現火花,否則心中雖有動念,大部份半百以上的男女都是會選擇平淡的。曼兒的母親與工廠的主管是近水樓台,亦即所謂的辦公室戀情。同在工廠的曼兒自然會感受到那份不尋常的氛圍,或許是為了逃避這份不堪,曼兒情願到市內過自己獨立的生活。

  曼兒想擔任博物館解說員,但成長過程的壓抑,使她失卻了笑容,最終在主管的惻隱之心下勉強得到臨時解說員的職務。

  曼兒也有她的情慾,尤其面對虎狼之年的女房東蘿拉與奧斯卡的激情,曼兒能做的似乎只是自慰了,只是有趣的是每當自慰時總是適時地被打斷。似乎也是近水樓台吧?曼兒將焦距放在與蘿拉爭吵而離去的奧斯卡身上。這段情愛似乎有些不清不楚,或許是在極度不安全的所在中想獲得一些注目與安慰。曼兒的情緒開始轉移之際,就連喜歡她的男友來看她都無法興起喜悅之感,而母親前來的關懷更受到她的排斥。

  其實曼兒並非有意執意如此,只是想建構的獨立世界被熟識的人闖入的一種反抗。若說十幾歲的獨立生活是一種令人激賞的讚嘆,但其中卻也包含更多的逃避。而曼兒逃避的是她成長的空間,因為一切都讓她無從疏解,甚至逐漸迷失。於是曼兒以離開來對抗這份心中的窒礙難行。只是外出奮鬥的生活其實充斥了更多的困頓與挫敗。

  蘿拉的情愛生活看似積極追索,但一樣是雜亂無章。她渴望有個孩子,但奧斯卡卻只要「性」。而當蘿拉將目標放在阿倫身上時,阿倫帶來了兩個與前妻生的孩子,蘿拉的願望達成了,但這卻不是她想要的。

  蘿拉也活在不確定中,除了沉溺在性之中她似乎就無法掌握生命中的特質與目標了。她的母親住院,蘿拉立刻將房間出租,以增加收入,這使得曼兒也介入了她的生活氛圍;也使得曼兒從同情而自以為喜歡上奧斯卡。

  奧斯卡也因為與父親的不合而離家出走,這與曼兒的情況是類同的。但兩人心中卻也有著和解的念頭,只是說不出口罷了。奧斯卡回家時立刻與父親大吵一架,這似乎是許多家庭中的翻版,而蘿拉卻是在與奧斯卡回家後即將面臨她的抉擇時,突然有了一番徹悟,但也因為放下兩個小孩不顧使得阿倫憤而離開蘿拉。蘿拉一氣之下將曼兒趕出了。

  這是一段少女的成長過程與試煉,沒有這些風風雨雨的薰染,曼兒是永遠無法成長的。她在極度委屈之下將頭撞向玻璃而送醫,這也使得受傷的她再度回到母親的羽翼之下。曼兒這段獨立生活雖是失敗之旅,但在她的心靈中卻留置了一段可貴的成長經驗。

  曼兒與一般女孩相較,她沒有豔麗的外表,只是一個平凡不出色的女孩,甚至在夜店中還被男生奚落。男生惡毒而不禮貌的話提供了他們獵豔的心態,因為這兒只有慾望交流而無情愛的附著,於是曼兒憤而離去了,如果曼兒是令人注目的美女,情況也許會完全不一樣吧?但這又是屬於另一種生命的碰撞。

  曼兒代表的是廣大不亮麗的少女,她們不是站在舞台亮麗處,只是在隨順的生活中期待有一些火花罷了。然而生命總是如此令人不可預測,不管如何追索,目標為何始終遙不可及?而一些不經意的東西卻又都在你忽略之際出現身旁。於是在取捨之間開始有了對應與辯證,如何為自己的付出與抉擇作一番註腳,就是一件不容易而相當惱人的事了。

  然而這一切的過程卻不是每個人可以逃避的,就像一條山間的公路,你無法獨自離開公路而選擇爬山越嶺,因為離開既定的路程有可能會迷失在荒野山區。每個人都應順著公路沿途欣賞路邊的風景,也許因視野與方向的不同每個人所看的風景都是不一樣的,但一樣的是每個人都會由此抵達終點。

  「女」片的事件雖屬平凡,但卻深沉直探人性,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

2008年8月27日 星期三

陪我走到世界的盡頭(Monsieur Ibrahim)

編劇:艾力克.埃馬紐.埃爾史密特(Eric-Emmanuel Schmitt )(原著小說)
   艾力克.埃馬紐.埃爾史密特(Eric-Emmanuel Schmitt )(劇本)
   弗朗索瓦.杜貝隆 (Francois Dupeyron)
導演:法蘭克.杜匹隆(Francois Dupeyron)
演員:奧瑪.雪瑞夫(Omar Sharif)
   比利.布蘭格(Pierre Boulanger)
法國 / 2003年 / 94分鐘 / 輔導級
禮讚:2003年威尼斯影展觀眾票選最佳男演員-奧瑪雪瑞夫
   2003年芝加哥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皮耶布朗格
   2004年德國赫塞獎最佳文學改編劇本(製片Michele & Laurent )
   2004年法國凱薩獎最佳男演員-奧瑪雪瑞夫
   威尼斯影展終身成就獎-奧瑪雪瑞夫
愛,可以改變一切,微笑,就可以看見幸福「11歲的時候,我宰了我的小豬撲滿,然後….。」

◎ 劇情簡介     

  尚屬青少年階段的摩易斯,他的母親很久以前就棄他而去,生活艱困地與父親相依為命。摩易斯家中的窗口望出,可看到妓女在巷口拉客,終於有一天,他打破了撲滿湊足了三十五法郎欲找黑人妓女,但因未滿十六歲而被拒。倒是另一名叫絲樂薇的妓女接納他,於是摩易斯就這樣失去了他的童貞。摩易斯還天真地回家拿了一個小熊的填充玩具當禮物回贈她。

  摩易斯常在巷口一間「阿拉伯」人的商店購買日常用品,但總會偷偷地在口袋內偷藏一些罐頭或日用品。老闆伊伯罕雖然知道但始終不曾點破。伊伯罕告訴摩易斯如果真的要偷東西那就在他店裡偷,千萬不要到別處。這感動了摩易斯,而伊伯罕教摩易斯如何以貓罐頭混合其他食物給父親吃,以便節省開支,但摩易斯節省下的錢竟然又去找其他妓女。

  事實上摩易斯一直很喜歡樓下的女同學蜜莉安,苦於不敢表達,常在她跳舞之際故意從樓上潑水。或許是嫖過妓,摩易斯也開始膽大地在車上向蜜莉安搭訕,兩人也有了不錯的進展,但蜜莉安性情亦是相當不穩定,終於有一日讓摩易斯撞見她與另一名男同學理查親密的舉動,摩易斯自然心有未甘,單獨找蜜莉安,沒想到蜜莉安向他表示兩人關係已經完結,這大大傷了摩易斯的心。

  但更令摩易斯沮喪的是父親終於失業了,過不了幾天父親留下所有的錢然後留書離家出走。為了活下去,摩易斯開始變賣父親以前珍藏的書,而這一切引起了伊伯罕的注意。有一天一名自稱摩易斯母親的女人來找,摩易斯假裝不認識,於是母親便默默離開了。而當警察找上門表示其父臥軌自殺後,怕被送入孤兒院的摩易斯急急來找伊伯罕,於是伊伯罕費盡心思終於成功地認養摩易斯。然後買了一輛車也考了駕照,從巴黎開車到他的故鄉金月灣。這個地方在阿納托爾到波斯的地方,沿途經過土耳其看了迴旋舞;也進入伊斯坦堡的回教教堂;也一起洗了土耳其浴,但在兩人合照後,伊伯罕卻在家鄉前的彎道翻車,摩易斯急急趕到,最終以兒子的身份為他下葬。摩易斯又回藍街照顧商店,而店內又有一名青少年在買東西後順手牽羊,而摩易斯的眼神卻是伊伯罕的翻版。

◎  劇情分析

  作家艾力克.埃馬紐.埃爾史密特(Eric-Emmanuel Schmitt)曾以世界三大宗教為主軸,寫成了「生命三部曲」。而本片正是以伊斯蘭教的哲學宗旨作為出發點,從而改編而成的電影作品。

  故事的背景「藍街」是一條充斥流鶯的色情巷道,摩易斯生於斯長於斯,必然受到環境的影響,尤其他成長在單親家庭,父親雖有著對文本的執著,但環境的現實卻也逼壓著他一步步走向無奈的絕境。無暇看顧摩易斯的起居,只提供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開支,但這依然無法阻擋即將步入青少年期的青春幻想。

  「性」對摩易斯而言,不只是一種自認為成長的象徵,在一切都受到極端桎梏的同時,摩易斯絕對會無所不用其極尋求與大人平起平坐的平台,唯有如此才能讓他走出困境。雖然事情不見得是像他所想的如此單純,但這絕對是青少年青澀年代的困境所必然的過程。

  母親在他年紀很小的時候就離他而去,據父親的說法是她帶走了另一名孩子也就是摩易斯的哥哥波爾。雖然彼此沒有見過面,但波爾這個名字變成了摩易斯的心中魔咒。在潛意識中的相互比較,父母的選擇代表了優秀與拙劣的區野,如果母親真的喜歡他,為何將他留置在藍街與父親受苦?

  但事實上這一切都是父親的謊言,直到母親來找道出她只生了摩易斯之後才真相大白。只是萬念俱灰的摩易斯並不想再與母親有任何的瓜葛。相較之下,雜貨店的伊伯罕倒更像他的親人。

  父親縱然愛書如狂,連陽光照到書本都捨不得,想必是西方文明的中堅份子,但顯然這樣的文化氛圍卻完全抵不過一本可蘭經的教誨。透過伊伯罕的教誨,摩易斯從習慣性的偷竊慢慢轉化他的良知,而在為人處事上伊伯罕的寬容與樂觀也大大影響了摩易斯。

  摩易斯這個腳色正確而有趣地呈現了青少年煩亂躁動的熾熱感情,雖然不是穩定的專執卻是近乎盲目的往前測試。為了嫖妓,打破了撲滿,然後將銅板向伊伯罕兌換紙幣。充滿睿智的伊伯罕的眼神似乎洞悉了一切,但在他的見解中,這都是一種成長的過程,包括在他店內偷東西,雖然知情卻也不願道破。這一切都源自宗教的寬容與諒解。導演將伊斯蘭教所有的教義全都轉移到伊伯罕身上,這省卻了說教的尷尬,也使得欲傳達的主旨訊息成功地散置在情節之中。

  伊斯蘭文化與西方文化在歷史上是有其對立性的,在西元前的一場重要戰役中希臘將伊斯蘭文化趕出西方,這也使得如今歐美的文化與伊斯蘭文化有了區隔。如果一定要作比較的話卻很容易陷入困頓中,因為每一種的神蹟都是人類的恩寵;也是世間的慈悲,若能從中深刻領悟,必然了解這番緣由的。

  摩易斯的父親臥軌身亡,這使得他更加堅強地生活著,但他維生的來源卻是賣掉父親生前珍藏的書。在某方面而言,意謂著西方文明的崩潰,而能讓摩易斯得到救贖的卻是可蘭經。其實伊伯罕本身就是一本可蘭經,在藍街他早就像先知或菩薩默默地奉獻與付出,他並不太在意商店的盈餘,因為一切早就有著阿拉的旨意。

  為了不讓摩易斯被關入孤兒院,伊伯罕費盡千辛萬苦終於辦妥了收養的手續,這段情節多少也透發出文化之外的種族問題,但不屈不撓的伊伯罕終於遇上了一位心地慈祥的女人,這才使得認養手續得以完成。

  為了讓摩易斯能夠理解真正的伊斯蘭文化,伊伯罕好不容易重考了駕駛執照,只為了帶他回到故鄉金月灣。事實上伊斯蘭的國度也常因戰爭而分裂,導演刻意迴避這個問題,將背景氛圍設置在和平安樂的淨土,這自然是整體規劃的考量,但也使得最後的結局除了伊伯罕的車禍死亡之外就欠缺了一點令人稱道的力量。

  沿途的伊士坦堡背景的教堂以及橋上垂釣的人影,顯示了一種特殊而有別於西方文明的特質,尤其在教堂內點燃蠟燭更是全面認同的表徵。而迴旋舞的圓形弧線更帶領觀眾直接碰觸到天際神靈的低語。

  伊伯罕的死亡正是摩易斯的再生,而兩者之間是有其嚴謹而正統的傳承。摩易斯回到藍街繼承的不只是他的商店;更重要的是整體伊斯蘭文化的落地生根。

  任何一種宗教其實真正的教誨都是直指人心的。伊伯罕讓摩易斯感受到當下的真實意義,尤其遇到困難或受到挫敗時,當下的心境若能真正體悟,則一切的困擾與紛爭自然會迎刃而解。

  如果你愛一個人但不被接納,那也無妨,因為當下你是被愛所籠罩,是對方無福消受的。其實這也與唯識法相宗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是類通的。就算基督教或天主教的博愛,相信亦能相符而有共識的詮釋。

  「陪」片雖以宗教為背景,但卻不著痕跡地呈現了宗教的企求,這是導演與原著相當成功的所在。而故事的時空背景放置在六o年代,也使得當時的法國特殊風格再度呈現,若論一部影片能夠多方面的兼顧而令人感動者,本片實是當之無愧。

2008年8月26日 星期二

愛情0規則(Kilometer Zero)

編劇:尤蘭達.賈西雅.索藍諾(Yolanda Garcia Serrano)
   璜.路易斯.伊波拉(Juan Luis Iborra)
導演:尤蘭達.加西亞.沙蘭奴(Yolanda Garcia Serrano)
演員:干查華.拉斯高(Concha Velasco)
   佐治斯.哥拉菲斯(Georges Corraface)
西班牙 / 2000年 / 96分鐘 / 輔導級
禮讚:2002 L.A. Outfest 觀眾獎-傑出敘事纇電影
   2002 波爾德同性戀影展 觀眾獎-最佳影片
   2001 漢堡同性戀影展 Eurola Award
   2001 邁阿密同性戀影展 觀眾獎
   2001 費城同性戀影展觀眾獎-最佳影片
[幾點?] [在那兒見?] [然後呢...?]
在西班牙馬德里悶熱的仲夏午後,十四位男男女女的愛情生活彼此交互影響著,他同在下午六點與相識的或素昧平生的另一半相約在太陽門廣場中央的Km.0見,不論是約定或是巧遇,他們分別在此集合然後解散,展開七段不可設限、完全“0規則”可循的愛情奇遇…

◎ 劇情簡介     

  二十一歲的佩卓想到馬德里一圖自己的電影導演夢,寫信聯繫了姐姐的朋友希薇亞,希望能借住她的公寓;而妓女塔提安娜因接了客戶的電話,雙方約定在太陽門的廣場KM.0見面,這個地標是十條公路的起點。但陰錯陽差塔提安娜接走了佩卓,雖為他口交服務,但佩卓卻決心要改變塔提安娜的氣質,不僅為她重新造型,也出錢為她添購衣服。

  而希薇亞卻意外遇上歌舞劇名導傑拉多,不惜假裝車禍以求得青睞,但傑拉多認為她無天賦,正欲離開時,希薇亞以歌聲打動了傑拉多。

  在婚前罹患焦慮症的塞吉歐原本是塔提安娜約會的對象,但卻遇上了同性戀馬西莫,雖然馬西莫不斷地放電勾搭,塞吉歐似乎也有心動的跡象,但最終在咖啡店內遇上改變造型的塔提安娜而了卻了預習性經驗的願望。

  馬西莫原本要等的是男舞者布魯諾,但布魯諾巧遇班傑明,雙方一見如故而上床。班傑明的室友米格接到貴婦人瑪嘉的電話而應召牛郎,但瑪嘉卻發現班傑明的皮夾內有小時候的相片,誤以為米格是她失散多年的兒子,心情大受影響來到咖啡店。而咖啡店的服務生馬利歐在女友愛人的催促下近日決定結婚,但馬利歐的願望是想頂下一間店面但缺資金二百萬元,事實上「愛人」的妹妹「人愛」年紀雖小但卻表示願意等馬利歐,因為她認為只有她才適合馬利歐。

  而「愛人」忙著試婚紗、買東西,但卻在四個多小時之內遭搶劫三次,「愛人」只好哭哭啼啼去報警,沒想到光頭警察竟是她幼年時曾送卡通錶給他的男孩,而如今他竟然還掛在手上。光頭警察正埋怨沒有女人能欣賞他,愛人的出現使兩人立刻發覺真愛的所在,於是決定要去找馬利歐告知真相。

  而瑪嘉終於發現親生兒子不是米格而是班傑明,一時心情大開,遂開支票二百萬元送給馬利歐,當然也給了米格滿意的牛郎酬勞。而同在店內的希薇亞也得到了歌舞劇的角色,塔提安娜也有了更多的信心,而陰錯陽差的布魯諾與班傑明也認真地思考自己的未來。

◎    劇情分析

  以「三一律」的戲劇定理將場景與時空完全統一,這使得本片原本各自獨立發展的線性故事,最終有了糾纏與衝突。連帶地使得劇本的交集有了人性的共融,雖然在事件處理上有著開放與前衛的著眼點,但卻也正確地實踐了當今社會的脈動。

  同性戀的議題較以往有了更多的鋪陳,也對傳統在愛的詮釋上有了更多的面向,但因過度的輕率,難免有了浮濫之嫌。

  佩卓到馬德里圓導演夢這條線,在短時間之內倒是塑造了一名新的腳色,如同拍片一樣,可以透過安排與創作讓原本一無是處的妓女塔提安娜有了全新的改變。雖然舉止風情都變得更為高尚,但並未如東方思考的模式讓野雞變鳳凰。這是東西方思考模式的不同,但卻各自有其拓染的空間。倒是佩卓毫無預警地經歷了一場性服務,自然就變成戲劇的趣味點了。

  佩卓的姐姐原希望他去找希薇亞,三十多歲的女演員始終混不出個名堂,她原本希望能透過佩卓尋得一個腳色的演出,但當她見到另一名歌舞劇的名導演時,竟刻意以身試車製造假車禍,以期獲得重視而得以演出。這是狗急跳牆的行為,若非已陷絕境是很少人會拿生命開玩笑的。事實上這也是演技的呈現,只可惜傑拉多要的是歌唱人才,若非被逼至最後獻唱一曲,希薇亞始終不知自己是放錯位置的。這段情節其實可以提供給許多觀眾參考,也許你始終不得志,並非你缺乏才氣,而是學非所用,若找到可讓自己發展的空間會有意想不到的成就的。

  片中所有人物聚焦之所是0公里,亦即公路的起點。馬德里的太陽廣場地上的指標,是通往西班牙各地十條公路的起始點,相信因為本片的呈現,太陽廣場日後必然會成為旅遊一個重要的景點。但為了符合三一律,導演將場景放置在廣場的一家咖啡店內。於是原本各自為政的線索便慢慢靠攏了。在聚焦的所在,事件也必然有所重疊並相互影響,於是衝突就由此展開了。

  瑪嘉的丈夫忙於事業對她不理不睬,或者說是因為她已人老珠黃,於是富裕的經濟環境讓她打電話叫了牛郎,但春風一度後從對方皮夾的相片發現竟是自己的兒子。這種亂倫的慌亂也使得瑪嘉跌跌撞撞進了咖啡店,她渴望丈夫的精神資助,但丈夫始終忙於事業與會議中。這樣的例子在這個社會中屢見不鮮,若欲探求其真正的原因當然是相當複雜的,每個人的認知點不同,回應類似的情節自然有所不同,若召牛郎能解決情慾需求倒也無妨,但真正的事實是很多婦女最終人財兩失,這一點倒是需要特別引以為戒的。

  瑪嘉似乎沒有這些困擾,她的苦惱是以為自己與親生兒子有了亂倫的關係,所幸最終虛驚一場,但剛從惶恐中走出的瑪嘉立刻又陷入情慾中,這點應只是戲劇中喜劇的刻意呈現,觀眾一笑置之即可。

  咖啡店變成時空聚焦的所在,所有的一切恩怨,便必須在此地全部解決。但屬於感情的事該如何分野呢?以為是自己期待的人,但陰錯陽差地交換竟也使得每個人必須靜下心來重新思考未來,未來是什麼?當然是自己能掌握而且也能被對方所掌握,在互動互信中取得共融,生命便沒有所謂的缺失。

  怎麼去看待布魯諾與馬西莫呢?兩人透過網路交往,相約見面無非是想一嚐男人與男人的交集,但布魯諾遇上了班傑明,可是兩人依然如乾柴烈火般釋放自己放縱自己。透過這種肉體的交纏,重新回頭再來認證兩人之間的愛情所在,這是反其道而行?還是現在的社會觀念已經有了不一樣的形態。

  也許社會脈動真的變了,但我們應該堅信人性的本質是不會變化的。情慾與慾望永遠是人性永遠無法掙脫的桎梏,如果我們從另一個方向思考,就不難發現這種種的躁動是極端虛幻的。縱然掌握了日日追索的慾望,但在慾望獲得釋放之後,僅剩的又是什麼呢?這些議題是我們必須認真思索的。

  以近乎舞台劇的手法呈現了七條線索的重聚,是最標準的舞台型態。俗稱戲劇之母的舞台手法,自然有其豐沛的戲劇能量,觀眾在這些錯綜複雜多線的鋪排中,自然在最後能理出一條主旨線索,從而在劇中的反應中有了新的自省與期待。正如公路0公里的起點,十條放射而出的公路代表了不同的生命抉擇與過程。

  無論選擇哪一條路,絕對沒有對或錯的問題,條條大道通羅馬也許不見得適用這種說法,但命運應該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誠如希薇亞如願遇上了歌舞劇大導演傑拉多,但這並不表示希薇亞從此邁入成功的坦途,相反的,從這天開始她才是正式奮鬥的開始。

  生活中一定會有令你心煩或不滿的所在,你可以埋怨但卻應該立刻改變態度,積極追尋更好的層面,別以為成功會平白無故落在你眼前。本片以「寓言」的方式拼湊組成,雖然有著舞台劇的特質「湊巧」的組合,但也透發了生命的另一種現象-無法解釋的巧合;當然也有著立教言說的意旨神髓,在喜劇的歡愉背後,還是得要思考其真正的企圖。

2008年8月21日 星期四

荒唐歲月(Stolen Childhood)

導演:安德烈.弗瑞吉(Andrea Frazzi)
   安東尼奧.弗瑞吉(Antonio Frazzi)
演員:羅沙里奧.林納多(Rosario Rinaldo)
   奧圖羅.派克里(Arturo Pagliah)
義大利 / 2004年 / 92分鐘 / 輔導級
禮讚:捷克卡洛維瓦利國際影展最佳影片
   歐洲電影節年度新銳最佳影片獎
   義大利奧斯卡大衛獎、最佳製片、最佳剪輯、最佳導演、最佳影片
   浮萊諾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
   吉凡尼國際影展評審團大獎
   希拉斯影展年度最佳影片
   羅塞多影展最佳影片
   拉奧初影展最佳影片
   克勞洛法拉影展最佳影片
   國家菁英獎(FICE)最佳編劇
   義大利國家新聞業聯盟最佳劇本、最佳音樂提名
   比利時法蘭德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提名
   地中海國際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布達佩斯、聖保羅、捷克伯拉第斯拉瓦、愛丁堡、紐約、伊士坦堡、美國克里夫蘭、
    葡萄牙、費思羅牙影展
這部電影同時設計一個11歲男孩在同一時間內的兩段旅程:一段是男孩搭乘地鐵要去「踢足球」的電車之旅;另一段則是回朔 …

◎ 劇情簡介     

  才十一歲的羅薩里歐因被父母拋棄,由他一人照顧奶奶。但大部份時間他都與一羣同黨四處遊蕩。他們在高速公路上穿梭,害得疾行的車子撞到護欄,也對不敢過去的同夥脫下褲子以示懲罰。

  一名叫桑提的大哥哥常帶羅薩至教會幫忙,這兒收容了許多年輕的女孩。羅薩之所以喜歡到教會,是因為他喜歡上十六歲但自稱二十歲的卡特琳娜。羅薩發現卡特琳娜懷孕了,遂向同夥吹噓他與卡特琳娜上過床,但有一天當他發現桑提趁神父生日宴會時,偷偷帶卡特琳娜在車上作愛,於是羅薩故意將桑提的重機車放置位置提供給三名歹徒,以致歹徒肆無忌憚地載走了機車,但卡特琳娜發現這個秘密,她指責羅薩亦應出面指控,否則公佈他的劣行,但沒想到卡特琳娜下體流血,雖送到醫院,但卻已回天乏術。

  在之前羅薩與同夥引來一名戀童癖者,在打昏他後,從皮包中搜出一把槍,為了這把槍他與同夥吵了起來,而羅薩拿這把槍等在醫院,等醫生下班後槍傷了醫生的腳,在醫生尚無法走路時,羅薩又回到醫院警告醫生,然後逃之夭夭。

  警方也在彈子房內找到羅薩,但查無實證只好放了他。而一直帶領他們四處偷東西的卡撒路契遭到另一名黑社會份子的教訓,於是羅薩便被有組織的黑道所吸收了。黑道老大教育羅薩用槍的時機,甚至犧牲了自己養了三年的狗,要羅薩開槍射殺。

  果然沒多久,羅薩便被派去執行任務,首先去車站前喝一杯果汁,然後入車站等待,在燈突然熄滅之際,見到一名中年男子拿著手提包走來。羅薩毫不猶豫地朝對方開了很多槍,在男子中彈死亡後,羅薩立刻邊逃邊換裝,在逃出車站入口處時,發現手掌上沾了血漬,他想起老大的教導立刻用嘴吸乾鮮血,然後在噴泉處漱口,一名老人來關心,但羅薩騙他說是打球時被撞到牙齒。
  
  羅薩發現他的行動其實都在老大的監管之中,他似乎正一步步走入一個生命的死胡同而不自知,但暫時也只能陪著玩球的同齡小孩踢起了足球…。

◎  劇情分析

  一趟電車之旅有多長?一件件的回憶有多少畫面?

  「荒唐歲月」極具創意的剪接手法看似打散了原本傳統的敘述過程與空間,但卻也在意識流的躁動中重塑了時間的洪流。

  十一歲的小男孩正是進入青春期之前的尷尬年歲,尤其被父母遺棄的羅薩里歐,他為了執行老大交付的一項殺人計劃,明知他被黑社會利用,但毫不猶豫答應任務,只為了這份執行能力讓他可以在黑社會中佔有吃重的份量。而這趟的電車之旅,也讓他陷入了過去的回憶。

  依循著人類慣有的思考模式,猶如妄念紛飛的意念,快速地在眼前閃過,這是對這個社會的吶喊或抗議?或許也是企圖掙脫心靈桎梏的反撲,因為他無法理解命運為何會陷在這般的困境,在來不及自艾自怨的同時,就必須每天去面對排山倒海而至的紛亂。如果生命還有一絲令人愉悅之處,那應該是與同夥在街頭踢足球以及家中老奶奶的殷殷告誡了。

  為了讓生命有更亮麗的呈現,這群孩子們必須不斷地自我挑戰。橫越高速公路造成車禍也不在乎,因為他們的本意只是表現與測試自己的膽量。

  在教會遇見卡特琳娜原本是個轉機,只是卡特琳娜所遭遇的生命困頓不是外人所能理解。她懷孕,對未來一片茫然無助,唯一的歡樂似乎也只能寄望在短暫的肉體偷歡。然而她卻不知此舉大大傷害了羅薩里歐。十一歲的男孩如何愛上十六歲的女孩?以後也許不是個問題,但此刻羅薩里歐的潛意識似乎也有著依附的心態,他常向同夥誇耀與卡特琳娜交往,並且使她懷孕。這種誇示無非是想讓自己立刻被認知為「成年」的焦慮,畢竟在人與人的鬥爭中有時體力亦是重要的一環。

  偷搶拐騙成為這羣孩子每日的生活寫照,導演在片中忠實地呈現這個社會始終有我們一直刻意忽略的陰暗面,然而不管我們如何關注,這樣的陰暗面始終存在社會的每個角落。究其緣由,當然是與上一代的失職有關,但問題是再深入的原因恐怕也不是單純的理性所能解決的。

  導演認為把問題呈現其實就已經解決問題,從某個角度而言,這樣的論述是正確的;但事情的面向往往不是單一的,每個腳色都有他的背景,其困境與難題自然完全不同,若以概略法此說行得通;若以精算法,則有待商榷。

  我們對於羅薩里歐未來的命運如何很難為他下一個定論,但完成任務後,羅薩里歐回歸一羣年齡相仿的孩子中踢足球。如果踢足球代表的是一種成長的興味與未來的希望,但出了這場球局之後,羅薩里歐其實早已步入了一條不歸路,如果他還有時間再去對照他與奶奶的互動,觀眾將會有更多的悲愴與難過。

  然而不管你的感受如何,都無法解決羅薩里歐的命運。正如他搭上的那班地鐵列車,似乎是永遠下不了站,甚至他也永遠不知列車的終點何在。於是羅薩里歐只能寄情於自己認為的戀愛中,但這一切反而是他必須面臨的試煉。女人的胴體對他而言都是極大的誘惑,但以情慾而言,似乎連自己的真正意向也說不清楚的,一切都只是驕其同儕罷了。但為了報復,羅薩似乎什麼事都做得出來的。他出賣了桑提而使他失去最寶貝的機車;也使得卡特琳娜失去了生命。

  社會的一切早已與羅薩里歐劃清了界限;但羅薩里歐其實也早就堅固了自己的心靈城池,就連與自己的同夥為了贓物中的一把槍而發生了悲劇,也許這是始料未及,但就如叢林中的弱肉強食定律般,不只是這把槍的衝突,未來還是有其他的引爆點的。

  羅薩里歐也不盡然都是錯的,在列車上四名壯漢抬一輛機車上來受到眾人指責,壯漢將怒氣發洩在羅薩身上,羅薩差一點抽槍大開殺戒,如果這是一件事實,我們不免會惶恐在陽光背後的陰影究竟潛藏多少在我們的周遭?沒有人有能力作預測與防範,因為這一切都屬於這個社會。羅薩在這節骨眼的表現是邁向成熟的轉捩點,問題是這樣的成熟有一半來自驚恐;另一半則是為了任務而忍辱。但大部份的觀眾卻有著極端矛盾的看法,許多人應該在衝突當下都會有希望羅薩掏槍退敵的渴望。這樣的對立情節其實正是導演精心設計的衝突。

  而這樣時時刻刻挑戰自己的勇氣,說穿了其實相當的卑微,因為攏攏種種只為了澄清自己的存在,未來的希望變成遙不可及,但日子卻不會因此而停頓。如果易地而處,你該會如何詮釋羅薩里歐的人生呢?社會既然容許他的存在,自然沒有拋棄他的理由,問題是人類的社會結構往往都是讓人失望的。

  列車繼續行駛,羅薩里歐的腦海中一再尋找過往的記憶,但除了記憶之外,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已遠他而去。羅薩里歐也只能選擇繼續往前行。橫擱在面前的也許是萬劫不復的苦厄,但對羅薩而言他連選擇的權利都沒有。大人的身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崇拜,因為他實在沒有把握能活過明天。

  「荒」片的詮釋觀點充分利用了影片的特質而令人驚嘆不已,在世界各地不斷獲獎是意料中的事。

愛情潛意識(Unconscious)

編劇:瓦金.甌瑞斯崔(Joaquin Oristrell)
   多明尼克·哈拉里(Dominic Harari)
導演:瓦金.歐瑞斯崔(Joaquin Oristrell)   
演員:路易.托薩(Luis Tosar)
   蓮娜.瓦特伶(Leonor Watling)
西班牙 / 2004年 / 100分鐘 / 限制級
禮讚:日舞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西班牙哥雅獎最佳編劇、最佳電影音樂、最佳服裝設計、最佳造型
    最佳女配角等多項大獎提名
電影與心理分析同時出現在十九世紀末,分屬現代藝術與科學兩個領域,卻共同關切夢與慾望…

◎ 劇情簡介     

  艾瑪的醫生丈夫里昂突然失蹤了,艾瑪只好求助於姐夫也是心理醫生的薩爾瓦多。事實上薩爾瓦多與妻子奧麗薇亞在感情上有些問題,在潛意識中薩爾瓦多是深愛著艾瑪的。

  雖然四處尋找但始終沒有里昂的蹤影,正巧艾瑪的父親醫學院的院長在歡迎阿茲海默醫生的場合中,雖不見里昂前來,但依然宣佈將來他的位子要留給里昂。這個宣佈大大地刺激了薩爾瓦多,但卻經不起艾瑪苦苦糾纏,心灰意懶的薩爾瓦多只好用催眠術希望能從艾瑪的夢中找出里昂,但沒想到反而催眠了自己,他不只在催眠中表示愛上艾瑪;也在岳父面前失態,岳父一氣之下立刻開除了薩爾瓦多。

  但里昂的女管家敏加若卻將里昂的診療紀錄放火燒掉,幸好薩爾瓦多及時搶回。從診療紀錄發現里昂曾有四個女病患。二人跟蹤帕斯朵拉至牧場,沒想到她是一名拍性虐待的女演員;另一名托斯朵拉竟是一名吸毒者與精神病,甚至二人亦在尋找第三名病患時參與了一場變裝的舞會,而薩爾瓦多在護送艾瑪離去時,懷孕的艾瑪羊水破了,急急送到醫院後,艾瑪生了一個兒子。
  
  薩爾瓦多最後尋找到一所妓院,在這兒竟然發現里昂曾在妓院找到自己的生母,而更令人意外的是里昂是敏加若所生。當年原名路易莎的敏加若與院長歐拉西奧有了結晶而離開,直到有一天歐拉西奧去找里昂時,才發現里昂是自己的兒子,但此刻亂倫大錯已經鑄成,因為里昂已經娶了艾瑪。

  薩爾瓦多在妓院找到了里昂。里昂表示他曾師法佛洛伊德六年,而他也在四名病患上體驗了超越傳統價值觀的情慾,他將薩爾瓦多綁在床上,然後持槍欲槍殺來西班牙演講的佛洛伊德。

  薩爾瓦多扯斷了床板,急急趕到會場與里昂發生打鬥,但里昂在槍擊不成後與父親歐拉西奧被掉下的水晶燈砸死。薩爾瓦多的妻子表明她是女同志決定與同伴至巴黎,而薩爾瓦多則與艾瑪互訴了真情,二人將到阿根廷,同時也將探戈傳到南美。

劇情分析

  根據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論認為人的心裡有三個系統:(一)意識系統(二)下意識系統(三)無意識系統。他認為無意識系統是心理學系統中的深層部份,是人的生物本能與慾望的儲藏庫。而下意識系統或稱潛意識系統,是意識系統與無意識系統之間的一個邊緣部份,佛洛伊德將之稱為整個心理系統中執行著「檢查者」的功用。

  這樣的分類與唯識學中的前六識是意識系統,第七識末那識的「作抉擇」與第八識恆而不審的本心阿賴耶識雖有一些差異,基本上在作類似的追索時是有其相似之處。而這三種系統關係即是人存在的真相與本質,因此幾乎所有的藝術家在追求心靈呈現時,總不外乎這三個體系之間的辯證了。

  人類在行為與情緒中滲雜許多的潛意識,本片根據佛洛伊德的理論,將人格發展的過程中注入了一些解構元素,藉此突顯在道德外衣被袪除後,人性反而會表露一些潛在的慾望,就算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許多放蕩的行為依然是在社會的規範,但如果這一切都只是一些壓抑的表相,那人應該從哪個角落著手才能發現人性的真相呢?

  里昂因為研究佛洛伊德的理論,透過實驗,於是他漸漸撕裂了偽裝的外衣,在遍嚐各種違反倫常的性經驗後,他似乎有了徹悟;也增添了更多的迷失。導演在本片中讓阿茲海默與佛洛伊德出現,實有揶揄嬉戲的成份,但卻也由此緊栓了劇中人物的錯綜複雜關係。

  歐拉西奧的院長位階何其崇高,但他卻與妓女路易莎有了私生子里昂,而里昂最後竟娶了同父異母的妹妹艾瑪,這些情節基本上是佛洛伊德書中所詮釋的亂倫意識,而薩爾瓦多暗戀艾瑪,這也是人類潛意識中某種不滿足的移情作用了。

  然而這段情節的原罪也因為薩爾瓦多的妻子奧麗薇亞的同志告白與里昂迷失在角色錯亂中而得到救贖。其實這些鋪排亦適用在社會上的任何組織與結構,如一家公司,或者朋友同儕之間,在潛意識的作祟下,人的腦海中常常因某種元素的吸引與刺激,逐漸演變出令人意外的後續動作。艾瑪與奧麗薇亞兩姊妹見面時低語討論男人陽具大小時,其實早就在自我的潛意識中有了種子,而從另一個角度而言,男人對視女人的角度也是如出一轍,就算沒有與人討論,但終究埋下的種子必然發芽,否則若無其他面向的轉移,也會面臨一場情緒的大風暴的。

  艾瑪在尋找失蹤的里昂已經大腹便便,懷孕的母親應是道德社會推崇最神聖的影像,但對薩爾瓦多而言,懷孕的艾瑪像胖胖的天使,這句話也潛藏著薩爾瓦多內心中的渴望。他之所以會娶奧麗薇亞是因為要接近艾瑪,對艾瑪而言雖是驚訝,但不妨說那是道德體制下女子的一種「禮節」,在她的潛意識中早已對薩爾瓦多的全身上下在內心中品味檢視過,而這項在心靈深處默默進行的檢視,則源起於人類的原始慾望。

  「愛」劇整體而言是一部推理電影,根據里昂診斷書中四名病患的資料抽絲剝繭,最終在妓院找到了里昂,但似乎也印證了佛洛伊德的理論。人為了讓自己能在正常的社會軌道中平穩前進,必然在每個時刻極力去修正自己的意識,在分析、歸納、辯證中作出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但這也勢必埋葬潛意識中的躁動,問題是像里昂發現了這些潛藏中不安的因子,也以實驗的方式徹底執行,他的結論卻是想殺掉佛洛伊德,這多少也有著「伊底帕斯」情結作祟。更多的理由讓人相信「戀父仇母」或「戀母仇父」的情結來自「性蕾期」的演變。

  原本是相當嚴肅的議題,卻能以別出心裁的表現手法,呈現了一部極具水準的喜劇電影。如同社會上每個人的性格其來有自一樣,劇中每位腳色都有其性格上明確的詮釋與交代。里昂的迷失來自他的身世以及佛洛伊德的學說影響,而其性別的錯亂,或是說回到青春期之前的潛伏期,不願或沒有明顯的性發展表現,這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心理問題,佛學中提到中陰身的階段,在投胎前遇交媾的父母,若戀其母則投胎為男;若戀其父則投胎為女,由此可知,在中陰身是無性別區分的,或者是說這男女兩樣特徵在中陰階段也都具備的。

  事實上人的體內也都存著男女荷爾蒙,只是男人的男性荷爾蒙較多;女性則是有較多的女性荷爾蒙。在許多電影中提及的「第三性別」則有更多性別上的探索問題與空間。如阿莫多瓦的「我的母親」即是一齣這方面成功的電影。

  本片的背景放置在一九一三年的西班牙巴塞隆納,這個年代有許多影響世人的事件陸續發生,反觀今日亦然,每天的新資訊與變化令人應接不暇,也許有人對驟然的變化不以為然,但對照一九一三年的變化,如今看來也只是稀鬆平常之事。

  如何將潛意識中的妄念化作創作的原點,是每位藝術家的企圖與動力,但更重要的是必須具備正規法眼地凝視這些潛意識,在妄念與真心同在的體驗中,生命自然會出現真正的真相與出口。「愛」片不僅賞心悅目,其時也提供了一些佛學上的思惟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