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3年6月26日 星期三

圖班嫁給我(Tulpan)

導演:賽吉.德沃茲佛 (Sergey Dvortsevoy)
演員:亞罕.克辛區冠 (Askhat Kuchinchirekov)
   沙瑪.亞斯里摩巴(Samal Yeslyamova)
哈薩克 / 2008年 / 110分鐘 / 普通級
禮讚:2008坎城影展 「一種注目」單元大獎
   2008英國電影學會 Sutherland Trophy獎
   2008紐約影展 Official Selection
   2008印度國際影展 金孔雀獎 最佳影片
   2008歐洲電影大獎 歐洲發現獎(提名)
   2008杜拜國際影展 穆爾獎 最佳男主角
   2008卡羅威瓦利影展 East Of The West獎、Netpac獎
   2008蒙特婁國際影展 劇情長片獎
   2008東京國際影展 最高榮譽 東京櫻花大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
   2008蘇黎世電影節 黃金眼 最佳影片
   2009亞洲電影大獎 最佳攝影

他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個牧羊人,在西伯利亞大草原上擁有自己的羊群和帳棚...。

◎ 劇情簡介     

  阿薩當過海軍,從庫頁島退伍後回到哈薩克的草原,暫時與姐夫一家人住一起。但因阿薩尚未成婚,故無法配給到牲口,而附近放牧人家只有一名叫圖班的女子未嫁,因此在姐夫翁達斯的帶領以及好友波尼陪伴下一起去向女方提親。

  圖班躲在帳篷內從隙縫中偷看阿薩,阿薩不斷地吹噓他見過海裡的海馬和章魚,但女方兩老不置可否,倒是表明圖班不答應,因為她覺得阿薩的耳朵太大了。阿薩從失望轉為憤怒,他認為圖班是個笨女人,波尼則勸他一起到城裡發展,阿薩有幾次動了心,提著行李要跟他離去,但每次總是在半路後悔又回到姐夫家。

  姐夫翁達斯其時也面臨困境,駐紮地的草愈來愈少,羊兒的養分不夠,母羊生下的小羊很多都夭折了,妻子沙瑪不時催促他應該趕快提出遷移駐紮地的申請,但每一次換駐紮地都是一番大工程。阿薩也住在同一帳篷內,夫妻行房似乎也是干擾,有一次阿薩正好回來,夫妻倆立刻中斷作愛,還得裝出一副啥事都沒發生的樣子。

  翁達斯心情不悅時就不准女兒瑪哈在帳篷內唱歌,但女兒就跑到帳棚外大聲歌唱。波尼這回帶了查爾斯王子的相片給圖班的父母,告訴他們有招風耳的人能當王子呢,但把英國王子卻說成了美國王子。而阿薩這回推門見到圖班的背影,真是美極了,阿薩也把水兵服的後領翻開,告訴圖班他畫中的理想,不外乎原野、星空與駱駝。但圖班始終不置可否,也不曾別過頭來。而這個時刻大兒子畢凱從收音機得知日本發生七級的地震。

  又一隻母羊生小羊,翁達斯甚至用嘴對嘴人工呼吸,但最終小羊依然死了。阿薩從此睡覺都會用布條將耳朵往後綁,希望能讓圖班回心轉意。但要求分一些牲口以便自己獨立作業卻遭姐夫拒絕,因為草原上若無女人持家是無法撐過一星期的。但阿薩卻在一隻母羊生產時憑自己之力而救了小羊。阿薩與姐夫再去提親,他對著屋內不斷對圖班說他的理想,誰知圖班早就到城裡去了。傷心的阿薩決定與波尼一起去城市,但走了一半卻又停了下來,草原的生活畢竟才是他嚮往的。

◎ 劇情分析

  在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後,許多周邊小國紛紛獨立,哈薩克也是其中之一。對於這個有著大草原的遊牧民族,其實我們是相當陌生的,如今透過這部「圖班嫁給我」的影片讓觀眾一窺哈薩克草原的真面目,以及他們的日常生活與生命態度。

  在二OO九年台北電影節中被視為「焦點導演」之一的賽吉.德沃茲佛,其實是個天才型的導演創作人才。他原本是個航空工程師,所以有機會藉工作之便遊遍各國,然後在一次機緣中看見電影學院招生公告,於是就這麼神奇地進入拍電影的世界,展開他一連串的電影創作。

  賽吉剛開始是以記錄片作為創作標的,「圖班嫁給我」是他第一部劇情片。雖然從整個情節的呈現中還是可以發現記錄片的影子,但反而讓這部影片有了一種截然不同的風格與面向。

  如何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中塑造一篇故事?這不僅考驗著編導;也考驗著日後作品的呈現。哈薩克傳統的遊牧生活其實已經面臨新的考驗,許多年輕人放棄了祖先留下的傳統,紛紛到首都阿拉木圖找工作,因為牧羊的生活不僅單調,還得面對突如其來的狂風沙,每天灰頭土臉地與牲口在一起,對照現代社會的文明,年輕人的選擇其實是可以理解的。

  圖班這名女孩在影片中一直沒露過臉,我們只見到她的背影,她不嫁阿薩的真正理由是想到城裡唸大學,因為若嫁給阿薩,她今生的命運便永遠停留在無盡的草原中。長迢迢路漫漫,何處才是她理想的歸處?圖班的翻譯是鬱金香,其實也是哈薩克的國花,如果圖班想更上一層樓去上大學這也意味著導演對自己國度的期許,這是一項相當高明的指涉。

  阿薩代表的是另一種抉擇,他當過海軍,因此去提親時他一定穿上那套海軍服,但就算當海軍他也只能說出海裡有海馬與章魚。或者我們說阿薩志向根本不在海洋而是傳統的哈薩克草原,所以在他的海軍服後領內畫了他的願望:駱駝、草原與星空。他興致勃勃地向圖班推介自己的理想,但其實同為新生代的兩人是南轅北轍的。

  圖班表面上拒絕的理由是阿薩的一對招風耳,這令阿薩傷心不已,縱然他口中咒罵圖班是傻女人,但他可在意那對招風耳,睡覺時竟用布條綁住雙耳,看看是否會有改善,而且每次都會為自己製造另一次的希望再次去提親,第二次他甚至推門而入見到她的背影,這就更令阿薩無法自拔了。只是沒想到第三次破門而入時,圖班早已到大都市實踐她的理想了,房內只有一隻羊惶惶然地望著失望又憤怒的阿薩。

  這一次令阿薩鐵了心,決定與波尼一起到大都會中討生活,這似乎也是他心中始終難以抉擇的困頓。像波尼每天在草原中開公務車運水,他在車上貼滿了美女的清涼照,他的音樂永遠是西洋歡樂歌曲,但其實這些都是他內心真正的渴望。只是以為阿薩這回想通了但沒想到最後阿薩選擇的依然是大草原。

  導演在片中很技巧地拍攝到阿薩為一頭母羊接生的實錄,在阿薩的幫助下,母羊順利產下小羊,相對地姐夫也有一次接生的記錄,但這回卻是一次失敗的沮喪。兩者相較之下,編導的意圖就相當明確了。

  不管從事何種工作,最重要的就是真心與喜悅,若你真的沒有熱情很快會被大草原吞噬的。姐夫算得上是出色的牧羊人,但縱然他在工作上已能得心應手,但卻也有每天忙不完的瑣碎事。像妻子不只一次在他旁邊提醒該向上級提出遷移牧地的申請,因為草已逐漸減少,使得羊兒沒有足夠的養分可以安然生下小羊,但一次的遷移都是何等浩大的工程?這個外表堅強的男人,從來不曾向人訴苦,那怕是他的妻子,因為在大草原中一切的困頓都必須由男人一肩扛起。但姊夫翁達斯也有柔情的一面,當工作一切就緒時,他斜躺在帳篷內喝著奶茶,聽著妻女高聲引亢的吟唱,一副滿足與自在,但那也僅是短短的片刻,因為外面沒有處理完的事還是都得由他來應對。於是他果決地起身再度迎向大草原的挑戰。

  方圓幾十里內沒有鄰居這對台北人而言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如何讓自己安頓在這片無盡的孤寂中似乎是一項極大的挑戰,要在這寬闊的草原中拍完一部劇情片更是嚴苛的考驗。但這些困難導演卻都一一克服了。尤其拍攝動物的部份,更是令人拍案叫絕,那一場要駱駝「裝病」,並將之送上車更是一絕,當車子離去時,另外一隻駱駝還不明就裡地緊追不捨,其實是令人捧腹大笑的,但導演卻技巧地將之置入成為情節的片斷之一。

  很多人讚不絕口地誇講演員的表現,尤其是最小的男孩努卡,演得有夠自然而傳神,每回都會邀舅舅阿薩去阿拉木圖,這也在影片中有了一些隱喻效果。年輕一代的人不斷地嚮往大都會,這是一種自然趨勢,但在日後勢必也會為哈薩克帶來一些潛在的問題。

  一部很簡單的故事,一些很簡單的場景,一些很單純的人物,但他們形成了一篇美麗的電影,這一切因為有了一名優秀的導演。

新天堂樂園(Nuovo Cinema Paradiso)

導演:朱賽貝‧拖納多雷  (Giusppe Tornatore)
演員:雅克‧佩蘭 (Jacques Perrin)
   菲利浦‧諾瓦雷 (Philippe Noiret)
義大利 / 1988年 / 155分鐘 / 普通級
禮讚: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金球獎最佳外語片
   歐洲影展最佳男主角
   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等20多項大獎

大部分的故事情節發生在二戰之後,淘氣又聰穎的沙瓦托是寡婦的兒子,他的父親死於戰爭當中。當時才六歲的…

◎ 劇情簡介     

  在義大利西西里島的一個小鎮,頑皮的沙瓦托‧迪維塔不時喜歡進入電影院的放映室,當地的神父不准電影出現接吻的鏡頭會要求放映師艾費多將接吻畫面剪掉,而沙瓦托便將那些膠卷收藏起來,甚至將父母的合照放在一起,但妹妹麗亞不小心卻引燃了火災,索性及時撲滅未釀成災禍,但母親卻強迫艾費多不准沙瓦托再進入放映室。

  在一次資格考中沒唸書的艾費多與沙瓦托同一教室,艾費多希望沙瓦托讓他偷看答案,沙瓦托要艾費多教他整套的放映技術為條件,從此沙瓦托便成了艾費多的助手。

  由於賣座的影片讓觀眾將戲院擠得水洩不通,艾費多不忍這些不願散去的觀眾失望,遂將放映機投射到外面的牆壁上,但卻因為高溫過熱而引燃火災,艾費多也在這場災難中瞎了雙眼。

  當時一名叫奇奇歐的人正好中了彩票,於是買下戲院重新裝潢開張,並聘沙瓦托為放映師,而艾費多出院後,也常到放映室,兩人互為搭檔。

  長大後的沙瓦托喜歡用八厘米攝影機,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在車站拍攝到艾蓮娜後便瘋狂地愛上她,好幾次鼓足勇氣擋在她面前,但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雖然也查出她他的電話,但艾蓮娜表明她喜歡他,但尚無法愛他。沙瓦托表示願意等她。

  艾費多說了一個士兵與公主的故事,果然沙瓦托也像士兵一樣,在最後關頭並未受到肯定。直到在教堂他假扮神父進入告解室,艾蓮娜這才坦承她的情意。但瘋狂愛著對方的兩人卻遭到艾蓮娜父親的反對。暑假時沙瓦托必須下鄉放露天電影,兩人只能以書信往來,而此時艾蓮娜要去巴勒摩上大學;而沙瓦托卻必須去當兵,雖然不久就因其父是殉職軍人而退伍,但回去再也找不到艾蓮娜。雖然相約在戲院見面,但卻不見艾蓮娜的蹤影。

  沙瓦托到羅馬去發展,三十年不曾回到故鄉,直到艾費多傳來死訊,沙瓦托才回鄉奔喪,但也在這個時日他找到了艾蓮娜,也得知當年是艾費多故意傳錯誤訊息而導致兩人無法結合…?

◎ 劇情分析

  二十世紀的電影是許多人童年最佳娛樂,電影中的情節往往成為個人模仿的對象以及日後生活的指標。而「新天堂樂園」正是以一九五O年代為背景,敘述了義大利西西里島上一名寡婦的六歲兒子沙瓦托與當地電影院放映師艾費多之間的情誼以及彼此之間的互動成長。

  電影是一種映象語言的組合,透過聲光影的傳達完成故事的結構。很多人對於這種影像瞬間的變化會產生一股莫名的愛意,雖然大部份人日後成長都將電影當成娛樂的一環;但也有許多人便因喜愛而一頭栽入電影的世界中,變成了電影的創作者。

  淘氣的沙瓦托最喜歡去電影院,尤其是放映室,因為他也會好奇影像是如何映照在銀幕上?膠卷底片是一項重要的元素,而一格一格的膠卷畫面其實在他眼中都是一個神奇的世界。

  神父不僅代表上帝,同時也是道德的評量者,在這個小鎮神父會先審查影片,凡是有接吻的戲立刻下令剪掉,這使得當地的年輕人在觀戲之時常常唉聲嘆氣,因為原本期待的香豔情境落空了。而這段趣味性的情節其實是相當高明的伏筆,直到片尾已成為名導演的沙瓦托回去故鄉參加艾費多的葬禮時,艾費多送他的兩項禮物就是一張當年沙瓦托在放映室工作用以墊高的小凳子,以及歷年來被神父要求剪掉的接吻鏡頭。

  本劇大約分成三個段落,第一段是沙瓦托六歲時與放映師艾費多的互動,雖然母親禁止他進去放映室,但一股對電影的狂熱使得沙瓦托無法自拔。更何況在這兒可以聽到艾費多以許多電影中的情節與對白給予沙瓦托更多的驚喜,他的好奇心在這間小小的斗室中獲得無盡的滿足,電影創作的種子也在這個時候落地生根了。

  一場火災使得情勢有了改觀,沙瓦托雖救了艾費多,但艾費多從此卻成了盲者。也因為之前艾費多的傾囊相授,沙瓦托便成了新任放映師,因為全鎮中只有他會操作機器。而火災的原因是膠卷著火,因為當時的底片是使用硝化纖維製作的。但傷癒之後的艾費多也常去放映室幫忙,於是兩人成為真正的拍檔。

  第二段是十年後,沙瓦托已經是高中生,只是他依然擔任放映師的工作,同時他也開始用八厘米攝影機拍攝,卻也從拍攝鏡頭中發現了他心儀的女孩艾蓮娜。但就像一般的愛情故事一樣,艾蓮娜的父親是銀行家,他如何會看上這種窮小子。但沙瓦托毫不氣餒,不斷地展開追求,這種毅力精神其實是值得現代年輕人效法的。有趣的是沙瓦托聽了艾費多告訴他公主與衛兵的故事,他竟然也效法地站在艾蓮娜的窗前。

  這些具象的情節都是電影中不可或缺的設計,在比擬與象徵的類比中逐漸凸顯故事的調性與主軸。愛情縱然像海洋一樣龐大無法駕馭,但若不放膽縱身躍入其中,又如何能得知個中滋味。

  也許老天作梗,使得沙瓦托必須去從軍,這是台灣青年感受最深刻的情境,許多人在這個階段遭受「兵變」,在當時也許痛不欲生,但卻也在事後才能省悟,這樣的過程其實也只是人生中的一些片斷花絮。愛情固然偉大,但卻不是人生的全部,艾費多在一個關鍵的臨界點為沙瓦托營造了另外一條道路。

  西西里島的吉安加村絕對無法滿足成長之後的沙瓦托,這是艾費多的經驗之談,或者我們應該說是艾費多在看過許多電影情節後受到的啟發。就算沙瓦托贏得艾蓮娜的愛情,但他將如何去面對日後的生活?繼續當一名戲院放映師?艾費多最清楚這種感受,更何況沙瓦托面對的是銀行家的女兒。

  艾費多的謊言直到他葬禮之後才由沙瓦托回戲院慢慢尋找而獲得答案,但在知道真相之後的沙瓦托不但沒有埋怨當年艾費多的謊言,他選擇了原諒。因為他知道當年艾費多要他離開安吉加村的真正用意。

  人生在面臨許多抉擇之際,有時往往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但由當事人在當時的自我判斷,有時常流於感性與理性的困頓。也許就像一場豪賭,全盤皆贏的勝算究竟有多高?如果沙瓦托先娶了艾蓮娜,然後兩人私奔到羅馬奮鬥,這當然也有成功的機會,但片頭沙瓦托的同居女友告訴他,家鄉來電希望他參加艾費多的葬禮,這似乎就透發了某些的訊息。

  沙瓦托保持獨身,當然有可能也是心中難忘艾蓮娜,但最大的緣由是他在電影創作上的堅持與努力,若有了一些家庭的牽絆,可能日後的導演之路就無法那麼順利。人生很多面向顯得多樣化,但很多事不見得都是如此順遂,有所得當然也必然有所失。只是人必須在得與失之間去尋找到自己真正的方向。

  「新天堂樂園」是一九八八年的作品,一九九O年不僅獲得金球獎最佳外語片,也在當年拿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的殊榮,其他獲獎更是不在話下。

  愛情與生命目標如果必須做抉擇之際,雖然會帶來極大的痛苦,但這也許反而是一種契機啊!

穿風信子藍的少女(Brush with Fate)

導演:白蘭特.席爾斯(Brent Shields)
演員:葛倫.克羅斯(Glenn Close)
   艾倫.鮑絲汀(Ellen Burstyn)
荷蘭 / 2003年 / 101分鐘 / 保護級

一位美術教師受邀到同事家中,同事帶他看了一幅藍衣少女的畫,並且聲稱那是十七世紀荷蘭國寶級畫家維梅爾的作品。但是,為什麼這幅畫不為世人所知,莫非有 ...

◎ 劇情簡介     

  理查到一所學校任職,擔任美術教師,在學校認識了研究歐洲歷史的柯妮莉亞。

  有一天,一向很少與人打交道的柯妮莉亞突然主動邀請理查到她家,並向其表明她家有一幅十七世紀荷蘭畫家維梅爾的畫「穿風信子藍的少女」。

  事實上維梅爾的畫都已經被專家指認,理查不免懷疑這會不會是一福後人偽造的贗品?但柯妮莉亞表示這幅畫在過去許多人手中都有故事記載,在她的口述下展開這幅畫的歷史。

  (禮物)是在一八八O年荷蘭弗里蘭,一名叫勞倫斯的富商結識了一名情婦塔娜卡,有一天塔娜卡看到櫥窗的畫頗為喜歡,但勞倫斯聽從朋友的建議,不應對女友太準時,沒想到他買了畫要去送行並當成禮物,但卻已失去女友的蹤影。

  (晨光)一七一七年史坦去修堤防,回來帶回一幅畫以及一名嬰兒,並附一張字條寫著希望撿到嬰兒的人可以賣掉畫來餵養嬰兒,結果一名畫商出二十四銀幣,妻子不忍把畫賣掉騙丈夫說對方只出三個銀幣,全家陷入困境時妻子寧可用馬鈴薯種子當飲食,在丈夫發現後不得已才拿到阿姆斯特丹賣畫,這回賣了七十五銀幣,她回來也買了五朵風信子。

  (水狼)一七一六年的代爾夫宰爾,大學生艾吉安住到姨媽家,結識了家中的女傭艾雷塔,因艾雷塔個性外向常戲弄別人而被當為女巫,但艾吉安很快就與她展開熱戀,而當艾雷塔懷孕生子時正好在那幅畫之前,生下一男一女後艾吉安去參加堤岸搶救工作,回來時艾雷塔已經將女嬰埋入地下,終究被發現而判吊刑。姨媽將男嬰還給艾吉安並將畫送給了他。

  (瑪德蓮娜的樣貌)一六七O年維梅爾經濟窘困,而他的妻子卡特琳娜又懷孕了,這令妻舅威倫相當不滿,認為這會影響他日後分配財產的份量,故瘋狂地毆打妹妹,最後威倫被送往精神病院,而同時維梅爾也為女兒瑪德蓮娜畫了這張「穿風信子藍的少女」。

  (與眾不同的另一個夜晚)一九四二年阿姆斯特丹一戶猶太人因違法養鴿子以為秘密通信,女兒漢娜見事態危急遂扭殺了所有鴿子,但一名德國軍官率軍隊來抓人,卻找到躲藏的男孩與那幅畫,軍官將男孩送上往集中營的火車卻私藏了那幅畫。

  柯妮莉亞的父親原來是那名德國軍官,如今已中風不知言語,但理查認為那幅畫應交給美術館。可是不久柯妮莉亞就辭掉工作,舉家搬往美國麻州…。

◎ 劇情分析

  十七世紀荷蘭畫家維梅爾跟其他許多畫家一樣,在生前都是相當窮困潦倒。但在這之前也有一部電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也是一名女作家Tracy Chevalier在端詳維梅爾的畫而寫出的作品。但這幅「穿風信子藍的少女」是否真有其作品倒是有人提出質疑,有人認為是模仿維梅爾的另一幅畫作「在窗前讀信的女孩」。但不管其真偽,透過「穿風信子藍的少女」這幅畫,倒敘穿插了幾個片段的故事,從而敘述了這幅畫的過程。

  這不禁令人想起「紅色小提琴」這部電影,因為製琴師將難產而亡的妻子血液漆在小提琴上,而小提琴幾百年的命運也是由不同的時代與人物作連結。

  維梅爾是一名天才,但天才卻無法養家,這幾乎是所有藝術家的通病,畢竟把心神完全貫注在畫布上的創作時,那會有多餘的時間去營生?只能說這是一件無可奈何之事。但藝術家在心靈領域中提供真善美的訊息卻又是生活中極為重要的訊息。

  一向不擅與人打交道的柯妮莉亞為何會主動找一名美術老師去她家並展示其收藏維梅爾的名畫?這是一件必須去探索的議題。照電影的敘述,這幅畫因為長年流露在外,並未被任何美術館或私人收藏的記錄,理查自然會表示其真偽的懷疑,但如果私人收藏那又何必急欲向人展示呢?這看似矛盾的兩個基點其實是相當詭異神奇的。

  在拍賣會場上購得一幅名畫的心態是什麼?保值之說未免太市儈,若純是欣賞那到美術館中依然能夠實現,這個動機最鮮明的絕對是佔有。

  當一件美妙絕倫的作品從此歸自己所有,無形中自會顯示一種滿足,但當這件世界珍品被自己收藏在保險箱內,這也意味著這件偉大的珍品將永隔於世。這時候收藏者的心態是什麼?是從滿足中獲得無盡的得意?或從中延展出更多的失落?聽說王羲之的蘭亭序就是被某一位皇帝當為陪葬品,這也是另一種心態了。

  柯妮莉亞從小因為家中有這幅名畫,反而使得她的個性變得自閉而小心,畢竟若外界得知維梅爾尚有一幅這麼動人的畫作那會引起多大的震撼?問題是她當然也知道這幅畫的由來,她他的父親-一名德國軍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從一戶猶太人家中奪取的。雖然德國軍官在亂世中將之佔為己有而保存了這幅畫;但他騙走了躲在屋內的男孩並將之送上往集中營的火車。這樣的功與過究竟應該如何來界定與區分呢?

  柯妮莉亞甚至也不敢結婚,因為嫁一個男人若由此延伸出一些紛擾,這應該都是她的考量。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這幅畫會不會也就變成了柯妮莉亞的魔咒?影片最後柯妮莉亞與父親遷居美國麻州,這只是再一次陷入另一個桎梏之中。

  影片有趣之處在於這幅畫雖然創作於一六七O年,其後歷經了幾次的易手,而每一段故事都是由收藏者寫的記錄,也就是這幅畫的出處與來源。編導技巧地將之分為(禮物)、(晨光)、(水狼)、(瑪德蓮娜的樣貌)、(與眾不同的另一個夜晚)。若包括柯妮莉亞這一段共區分為六個塊狀。正因為彼此的時空不同,就更趣味性地將故事作了完整的聯結。但仔細分析,在這些故事的背後其實都有一個相同的背景,那就是荷蘭人與海爭地的過程。

  在海水不時威脅的荷蘭沿海,能夠將一幅名畫保存下來確實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我們不妨做個假設,若說本片是為了彰顯「穿風信子藍的少女」這幅畫的神奇,倒不如說荷蘭人藉這部電影來向世人跨示他們有一位值得向全世界介紹的畫家維梅爾;以及荷蘭人長久以來是如何地以毅力向上天爭地。

  確實在二十世紀之前,荷蘭因大部份土地低於海平面,故用堤防來阻隔海水,問題是每次的天候變化常常讓海水倒灌甚至冲毀堤岸。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荷蘭運用更高的技術營造了有如大水壩的堤防才算是徹底解決了水患,但不知當時有否把溫室效應算進去?但並未在任何報章雜誌或專文中看到這些報導,想來應該是安全才是。倒是威尼斯這個文明的水都,在不久的將來,恐怕真的會變成真的「水都」了。

  其實「穿風信子藍的少女」是先有一部小說原著的,透過一幅畫作迷人的光影與色彩,從而去探索畫中的世界,這其實是相當不錯的點子,也許那天我們也會從台灣的名家畫作中構想出篇篇的美妙劇作。故事不一定非要事實才能顯現,後現代主義中的「虛構」其實也正是現象之一,雖然「穿」片在過程中的連結上有許多缺失與盲點,但以一部電影的能量,其時也應該給予肯定的。

雙峰(Twin Peaks)

導演:大衛.林區
演員:陳冲
美國 / 1990年 / 90分鐘 / 保護級

劇情發生在一個表面上平靜無瀾的美國小鎮雙峰(Twin Peaks),一個出名的美麗少女被謀殺了,而未知的兇手還在小鎮中逍遙法外…

◎ 劇情簡介     

  在一個鋸木廠的旁側,老闆派克的員工彼得欲往湖邊釣魚,卻意外發現當地高中女生蘿拉的屍體,她全身赤裸被用塑膠布包裹。

  警長哈里聯絡醫生赫里德一起驗屍,而多愁善感的警員安迪在拍攝時總會哭泣。而在大北方旅館中蘿拉的父親里蘭與伙伴班傑明正在進行一件為挪威人移民入住本市的計劃。正欲簽約時,里蘭接獲女兒的死訊,於是簽約案便告停頓了。

  切割廠派克已經去世,而他的女兒凱撒琳無法掌權,因為派克曾由香港帶回一名華人女子小嬌,她才是名正言順的接班人,小嬌立刻下令因一名員工的女兒也遭不測而停工一天。甚至有第三名受害者蘿妮特被發現全身傷痕走在鐵軌上。

  聯邦調查局的幹員考伯被派來調查此案,考伯會將自己所見所聞用錄音機告知一名叫黛安的女人,但這似乎有著深一層的因果關係。考伯與哈里找到蘿拉指甲縫中的東西;也從蘿拉房間內找到一卷錄影帶以及半個心型的項鍊。而錄影帶中有人為蘿拉以及唐娜在野外拍攝,從蘿拉特寫中的眼球反射,考伯察知拍攝的人是一名機車騎士。但唐娜似乎為了保護這個名字開頭是「J」的男子,故意撒謊說是一名路過的登山客為她們拍攝的。

  唐娜去找在加油站上班的艾德,但卻與一名叫阿飛的人發生口語衝突,而這同時安迪用無線電通知哈里,謂他已找到命案的現場,當然也是邊哭邊講,而最後被發現的蘿妮特卻是昏迷不醒甚至喪失記憶,對警方而言似乎助益不大。

  唐娜再度找艾德,艾德將詹姆斯留下的字條給唐娜,唐娜由此而與詹姆斯會合。唐娜要詹姆斯將半截的心型項鍊藏好,於是兩人便將項鍊就地埋藏,但他們不知考伯與哈里已在背後跟蹤。

  凱撒琳似乎有個男友,也許是班傑明,而令人最訝異的是小嬌竟然與哈里警長有染,再加上唐娜的妹妹海特麗這對醫生的女兒,竟在錯綜複雜的交織中,緩緩呈現人性最醜惡的一面。

◎ 劇情分析

  「雙峰」是大衛林區1990所拍攝的電視影集,在當年造成極大的轟動,大衛林區擅長迷離詭異的風格在這影集中作了無盡的展現,也從而將人性中極端卑劣的因子徹底釋放。有趣的是這齣被電視史上譽為最偉大的電視劇集,是在第一季播出七集,第二季二十二集再加上首集一共是三十集之後就被迫停播,原因是從一開始殺害蘿拉的凶手始終無法得知真實身份,因為觀眾的不耐煩,從而轉向其他電視節目,導致ABC電視公司停播了這個節目。

  本劇「雙峰」是濃縮的電影版,雖然電視版的結構相當龐雜,但電影的敘述還是依循原本的結構。但因為剪輯的關係,很多細節便無法詳盡呈現了,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原本的「雙峰」影集就是一直在虛幻迷離中故意困惑觀眾,明明呼之欲出的凶手總是在最關鍵的時刻又被全面否定。有時觀眾是無法適應這種刻意的賣弄。

  創作者亦即編導的手法設定,都能在情節中找到脈絡,這是思路清晰的創作者該有的能耐;但有時也可以在製造各種可能之後,再一一否定,而雙峰走的應該就是這樣的途徑,也因此在一開始創新的情節吸引了所有的觀眾,但在拖延過久之後觀眾便失去了耐性。

  「雙峰」真正要探討的是每個人心中深層的「黯黑」,全劇中的角色在內心深處都有不為人知的祕密。以死者蘿拉而言,她被喻為史上最性感的屍體,但在電影中她只是曇花一現,也不曾去探索到她的內心世界。

  蘿拉是雙峰鎮引燃命案的開始,在劇中她是受害者,但蘿拉又僅是高中學校中優秀的學生,但她其實也是鎮上酒吧暗中賣淫的女人,而她的賣淫是因為她吸毒,因為必須要以賣淫而得以購買毒品。

  但為何蘿拉表面如此亮麗,暗中卻又是如此不堪?而全鎮中甚至包括聯邦調查局的幹員考伯、當地的哈里警長甚至是愛哭的警員都有其人格的黯黑與缺失。就連蘿拉的父親里蘭也是命案不可分割的角色。

  原來蘿拉小時候夜晚常受到父親里蘭的騷擾,這就促使了蘿拉的吸毒與賣淫,但蘿拉卻不僅是受害者,因為後來她也誘導唐娜走向相同的路,雖然內心相當懊惱,而蘿拉與友人一起參加轟趴聚會,里蘭跟蹤其後,最後導致悲劇發生…。

  如果這條線索指向里蘭,故事似乎很快就有了結果,但這只是一條可能的線索罷了。大衛林區最拿手的情節必定放置「夢境」的情節。在「穆荷蘭大道」就用了「中陰身夢境」的倒裝手法,在進行三分之二之後,角色完全顛倒過來,換句話說真實的情節是發生在後面,而前面的情節則是一場死者的中陰夢境。

  「雙峰」電視版也常使用某人夢境中的供詞。電影版中的調查局幹員考伯雖然看不出端倪,但其實他也是問題人物。每次調查任何線索都必須現場錄音,但其口語中似乎是對一名「黛安」報告。事實上在電視版中他最後也遭凶手殺害。因此在當時最火熱的兩大話題是:殺害蘿拉的凶手是誰?殺害考伯的凶手是誰?

  其實「雙峰」如果繼續連續下去,應該永遠找不到凶手的,畢竟人性是如此殘破不堪,真正往下探索,人是否真的像宗教所說的「原罪」?就佛學的角度而言,那是人累世以來的業識種子,在任何善與惡的對立中,人不斷地作出抉擇,也就慢慢有了習氣種子。換句話說如果有某種情境的誘導,過去惡的習氣種子便與之接軌,也就在那當下犯了自己都無法饒恕的行為。

  大衛林區似乎執意在這種人世間算是神祕與詭異的區塊上,將之營造為近乎奇幻詭異的情境並形成他一貫的風格。正因為這種「詭異氛圍」與似曾相似的意境會讓每個人興起好奇之心,也就營造了超高的收視率。但似乎也同時提點了每個人心靈深處的躁動不安。

  片中有一名華裔演員林冲,她飾演的是鋸木廠的老闆娘小嬌。在電影版中她似乎並無多大的戲份。但真相是鋸木廠的經濟已出了問題,而原來老闆派克(即小嬌的丈夫)已死,派克的女兒凱撒琳一直想要取回鋸木廠的掌控權。而小嬌運用各種手段結識了鎮上最有錢的人霍恩,並且也勾搭警長哈里。但這段情節在電影中被簡化了。

  事實上凱撒琳與小嬌一起作假帳,意圖製造鋸木廠破產的事實,但凱撒琳在事後反而指控小嬌謀害親夫,意圖奪回鋸木廠。

  另一名與蘿拉對立的死敵奧黛麗為找出蘿拉死因,到蘿拉賣淫的妓院臥底,但卻查出幕後老闆正是自己父親霍恩。而霍恩也是鋸木廠爭奪戰中真正的受益者。

  大衛林區給予劇中每個角色生命;同時也給了他們罪惡,雙峰鎮也許是人世中一個小縮影,擴大到一個大城市甚至是整個國家或全體人類,不難發現在人際之間我們始終在擁擠中不斷地想從中獲得什麼?但不外乎名與利吧?於是所有的紛爭便慢慢湧現,每個人不自覺落入你爭我奪之中。但直到最後誰才是真正的勝利者?其實這永遠沒有答案,因為爭奪戰將會永遠持續下去。

  和平寧靜的雙峰鎮其實隱藏的是波濤洶湧的人性啊!這是一齣令人慨嘆的電影。

塊肉餘生記(David Copperfield)

 由 饒淑珍 老師 撰稿

導演:喬治.庫克 (George Cukor)
演員:傅芮狄.巴德羅繆(Freddie Bartholomew)
   費爾德(W. C. Fields)
   黎諾.巴瑞莫 (Lionel Barrymore)
客串演出:莉莎白.艾倫(Elizabeth Allen)
出品人:米高梅電影公司(Metro Goldwyn-Mayer’sGreatest Motion Picture)
原著作者: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美國 / 1935年 / 130分鐘 / 普遍級
禮讚:1936年奥斯卡最佳剪辑(提名)Robert Kern
   1936年奥斯卡 最佳助理导演(提名)约瑟夫·纽曼
   1936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電影描繪人生百態、七情六慾,在患難中見真情…

◎ 劇情簡介     

  大衛是個遺腹子,母親克蕾拉尚未改嫁前的那些年,家中只有他與管家派格堤及母親三人.在大衛開始上學後不久,克蕾拉即改嫁給教會裏一名叫墨史東的男子。婚前大衛的繼父對他們母子表現得溫和有禮,豈知婚後卻完全改觀,不僅住進克蕾拉的家裏,還引進他的姊姊到克蕾拉的家裏當管家。原本三人生活在一起,常有快樂笑聲的家,自強勢主導的墨史東兩姊弟加入後,不僅笑聲不再,家中的氣氛只剩下嚴厲、緊張、不安與批評。
  
  原本學業表現很優的大衛,因繼父的管教非打即罵,以致大衛因害怕而無法正常學習,也因此時常被繼父關在房裏無法出門。

  克蕾拉懷了墨史東的孩子,卻因難產而母子雙亡。從小照顧大衛長大的派格堤很快就遭辭退,大衛在門口與派格堤難過地道別時,派格堤提到她不知是否要接受馬車伕巴克斯的求婚,大衛露出純真的笑容對派格堤說,她當然要接受求婚,這樣她就可以常常坐馬車來看他了。 
  
  墨史東辭去派格堤的下一步便是打發掉大衛。他給了大衛一個地址到倫敦一位米科巴先生的酒廠工作,賺錢養活自己。但是沒多久,米科巴便因債務之故被驅逐離開倫敦,大衛也因而失業,舉目無親的大衛難過待他不薄的米科巴即將離開,米科巴鼓勵大衛前往多弗去尋找姑媽依親。 

  在驛站準備找馬車前往多弗的大衛,身上的所有盤纏遭到一個馬車伕惡意奪取,身無分文的他只好靠著一雙腳走了72英里(約115公里)的路去投靠姑媽。大衛姑媽在收留他的同時,也通知他的繼父來將他帶回,但是在看到墨史東及其姊姊對待大衛的態度,以及大衛表明不願隨繼父回去的意思後,便決定收養大衛,並讓他受良好的教育。

  大衛畢業後即到倫敦開始他的寫作生涯,並在一次與學生時代的好友史提福觀賞歌劇時認識了朵拉,兩人進而交往而後結婚.大衛的結婚讓青梅竹馬、自小即暗戀他的艾妮絲大為失望。朵拉是個嬌嬌女,不會料理家務,整天只忙著照顧所養的寵物狗.艾妮絲自小即要照顧喪偶的律師父親,大衛唸書時便是住宿在艾妮絲的家,與朵拉相比,艾妮絲可就嫻淑能幹多了。

  結婚沒多久的朵拉生了一場病,醫師診斷後告知大衛,朵拉的病是好不了的.而在朵拉臨終前,要求大衛去找來艾妮絲,她要單獨跟艾妮絲講話。

  朵拉死後,大衛有較多的時間與艾妮絲相處,有一天,大衛向艾妮絲表白,而艾妮絲也跟大衛說,朵拉臨終就是要她與大衛結婚。自小相知甚深的兩人終於結為夫妻。 


劇情賞析

  這部由查爾斯狄更斯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基本上就是他自己的成長寫照。

  狄更斯的父親任職於海軍,父母很喜歡宴客,因不知持守,最後經濟發生困難,父親因欠債而被關入牢獄。天資聰穎的十一歲狄更斯因而輟學到工廠工作,到了十三、十四歲時才又有機會接觸書本.那段自立更生的時間看盡人世間冷暖以及與中下階層人士接觸的經歷對他日後的人生觀與寫作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狄更斯小說中對中下階層這類小人物的刻劃頗為細膩而深刻,筆觸之間可以看得出他對貧困者的悲憫與關懷.而對於持富不仁者的嚴厲批判,也是毫不留情的。在他的有名小說中,如孤雛淚、雙城記以及這部塊肉餘生記等,都可以看得出來。尤其是塊肉餘生記,更曾被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拿來與「聖經」相提並論。

  「塊肉」,就是孤兒的意思。最初狄更斯是要以自傳的方式來寫自己童年那一段深刻的經歷,由於以第一人稱的敘述回憶起來令他痛苦地難以執筆,最後才以第三人稱的敘事寫法完成這部書。

  在狄更斯筆下的小孩,如我們所看到的大衛,或是另一部小說孤雛淚中的奧立佛,雖然已然成為孤兒,但在與人接觸時,仍不失他原有的善良單純以及小孩子應有的天真與快樂。一個較為明顯的例子,他在前院的大門口與派格提道別時,馬車伕巴克斯再向派格堤求婚,派克堤轉向大衛詢問他的意見時,雖然當下是感傷而難過的別離情境,大衛一聽這個喜訊,馬上就露出他那天真可愛的笑容表示他的贊成,,並說,派格提若嫁給了巴克斯,以後就可以常常坐馬車來看他。

  一個人的性格與命運,往往是從他人生旅程中,受到所處環境中遇到的人事物而影響或互動出來的.他到了倫敦米科巴的酒廠工作後,受到米科巴及家人的照顧,讓他重新感受到家人般的溫馨,即便米科巴身負債務,但他仍舊保持著樂觀正向與肯定的態度,如他對大衛所說的「很有信心地期待事情的轉機」;甚至在他因債務而身繫囹圄,最後被驅逐出境,對大衛仍能說出他的座右銘「置之死地而後生」。這似乎就在告訴大衛,人無論處在什麼樣的惡劣處境或險境,使人不因而停下腳步還能往前看的,或是賴以存活下來並繼續前行的,就兩個字,永不熄滅的「希望」。也是因為遠在115公里外的多佛,有個大衛在這個世上唯一的親人,姑媽,這個微弱的希望之火,在他身上所有的財物瞬間失去後,支持著他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徒步走了一百多公里。

  如果大衛的繼父,不曾將大衛踢出家門,在墨史東姊弟倆陰沉晦暗個性,凡事概以負向、詆譭、責難為行事作風,在兩人陰鬱性格的陰影下成長的大衛,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呢?或許就成為一個畏縮、缺乏自信、本性被扭曲、對人生不存希望的一個黑影。   

  幸虧他遇到米科巴及姑媽這樣的人,讓他有被接納的感覺。這兩人除了生活照顧外,也教導他為人處世的方針,例如米科巴在離開倫敦前,與大衛道別之際,除了鼓勵他去找姑媽,還對大衛分享了他長久以來生活經驗的一個結論:如果年收入二十鎊,年支出十九鎊,那麼生活會很愉快,而年收入二十鎊,年支出二十一鎊,則結果會很慘.又如他的姑媽在送他進寄宿學校前,希望他上進,不能學壞的諄諄教誨,不正是一般的父母心嗎?

  第一位翻譯原著小說的林杼是個不凡的譯者,他在翻譯書名時,並未如狄更斯以人名為書的命名直接譯出書名,而是以書中主人翁的生命歷程賦予一個全然不同的書名,這產生的效果更鮮活,也更能敲動讀者的心弦。塊肉,聽起來就是零碎、可有可無的感覺,只因它存在,它便是一顆小星星似的希望之火,也因它是「餘」留下的「生」命,便如尼釆所說的:「那打不死我的,將使我更為茁壯」。

2013年6月12日 星期三

折磨(Torment)*

 由 簡麗彬 老師 撰稿

導演:阿爾夫.修堡(Alf  Sjoberg)
編劇:英格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
演員:(Alf Kjellin)飾威德格林
   (Stig Jarrel)飾卡裡古拉
   (Mai Zetterling)飾貝莎
瑞典 / 1944年 / 97分鐘 / 輔導級
禮讚:1947 威尼斯影展競賽
講述了性、激情和謀殺的故事…

◎ 劇情簡介     

  一所文法學校裡,小男孩因遲到被抓到。因為晨禱會開始了。校長說,我也遲到了,小男孩看了校長一眼,淚眼中,出現了一抹微笑。
  
  晨禱會上,一群大學生唱著詩歌,一邊在一旁竊竊私語。仰頭看到令他們頭痛的拉丁文老師—卡裡古拉,在樓上迴廊,頻頻往下瞧,似乎正計畫著找尋他下一個想折磨的對象。
  
  在卡裡古拉老師的拉丁文課上,學生們莫不膽顫心驚。卡裡古拉時而抽問學生問題,時而拿起教鞭嚇唬人…最後老師決定懲處威德格林先生,並告知校長和家長。罪名是「撒謊」。但威德格林否認此說法。
  
  下課後,學生們抱怨連連,對老師充滿憤怒、不滿的負面情緒…桑德曼約威德格林一起去買煙。
  
  到了煙草店,女店員貝莎表示,我不能賣給男學生煙的。在店裡,剛好拉丁文老師也來買雪茄煙。
  
  威德格林回到家,一家人圍坐餐桌旁吃飯,其父似乎是同意老師的看法,這讓威德格林很不是滋味。
  
  這日剛好桑德曼和威德格林一起喝咖啡,談論著對女人的一些看法和喜好。結完帳,兩人一起走著,桑德曼對卡裡古拉老師毫不客氣地評論著,威德格林說,我不相信一個人會這麼邪惡。桑德曼卻認為威德格林只是一個青少年。等著吧,會看到一切是怎樣的墮落…
  
  兩人互道晚安後,威德格林在地下道瞥見煙草店的女服務生貝莎。貝莎步履蹣跚,顯然喝醉酒。威德格林好心的送他回寓所。在貝莎的邀請下,留下過夜。也因此兩人發展了一段情誼。
  
  但隨著貝莎過往恐怖情人的出現,貝莎和威德格林的感情也生波。導火線是貝莎又因壓力而酗酒。
  
  貝莎想挽回這段情,無奈遭拒,萬念俱灰。在一次和卡裡古拉飲酒過量等種種因素下,自殘身亡了。威德格林及時趕到,貝莎已回天乏術。最終他反被卡裡古拉控訴,遭學校開除。
  
  期末考結束後,全體通過考試,就等畢業這一刻的到來。威德格林率先走了出去,大雨滂沱,淋得一身溼地躲在角落。看著畢業生魚貫奔出迎向等待在外撐傘的家人懷抱。他更顯落寞和形單影隻。
  
  威德格林離家出走,決定到貝莎寓所住。桑德曼陪他走到門口。事後告知校長此事。校長親自造訪,動之以情。勸他千萬別做傻事…
  
  事後一覺醒來,抱走貝莎的愛貓正準備離開寓所,撞見了卡裡古拉。威德格林把貝莎的鑰匙交給他,不聽卡裡古拉哀求他留下陪他。威德格林快速離開此地。關上大門,迎向了朝陽。   

◎ 賞析
  
  本片是1944年由阿爾夫.修堡(Alf  Sjoberg)執導的影片。編劇是英格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 )。本片也是柏格曼第一部電影劇本被拍成電影的作品。本片那一場最後的戶外陽光戲,因導演另有要事,改由柏格曼執導。這也開啟了柏格曼的導演長才。後續一共執導了62部電影。得獎無數。奠定了他大導演的美譽。
  
  此片的主要靈魂人物有年輕、英俊、敏感、熱愛拉小提琴的威德格林;有虐待狂的拉丁文老師‘卡裡古拉’;缺少安全感的煙草店女孩‘貝莎’;關心學生愛學生的校長;想逃避拉丁文老師的控管而逃學的佩特森以及敢說感想的桑德曼。

.卡裡古拉、貝莎和威德格林的三角關係
  
  他們都因光顧過煙草店而認識貝莎。貝莎在一次醉酒中巧遇威德格林的搭救,進而發展出感情。無奈,貝莎一直想擺脫卡裡古拉這個恐怖情人,但卻不從人願。卡裡古拉屢次騷擾折磨著她,慫恿她喝酒,甚至威嚇她…她無能為力擺脫他的糾纏,而威德格林的出現,無異是她的一線曙光。
  
  威德格林和貝莎曾經有一段甜蜜時光,因著發現貝莎又因他的恐怖情人而喝的爛醉,因而幻想破滅。
  
  貝莎雖極欲挽回威德格林的心,卻為時已晚…

.威德格林和父母的關係
  
  威德格林生長在一個富裕家庭,但和父親間似乎有一道跨不出去的鴻溝在。母親溫柔婉約似乎也幫不了忙。威德格林覺得不被了解,被學校開除後,在言語上和父親起了爭執,憤而離家出走。

.桑德曼和威德格林間的友誼
  
  桑德曼認同尼采和斯俊德貝爾格對女人的某些看法:所有女人都是妓女,就算她們不是,她們也想成為妓女。威德格林說,他只要一個女人就夠了,而且會愛著她。
  
  貝莎致死後不久,威德格林離家出走。桑德曼陪威德格林到墓園誌哀。桑德曼說他對女人的看法完全改觀。因為貝莎真正對威德格林付出了真感情。桑德曼又陪他一路走到了貝莎生前的寓所。威德格林決定住在此。桑德曼邀他跟他回家住,威德格林婉拒了他的美意。

.校長和威德格林的一席話
  
  威德格林進了貝莎的寓所,面對空蕩蕩的一間房,心中滿是悔恨。校長突然的造訪,語帶關懷的一席話,如同黑夜中的明燈,點燃了希望和盼望。
  
  威德格林經過了一夜的煎熬,擦乾眼淚,抱起貝莎心愛的小貓,臉上一掃陰霾,露出久違的笑容,邁開大步,走出了貝莎的房間。

.卡裡古拉的多重性格
  
  威德格林走出了貝莎的寓所,不巧地卻在轉角處遇見了那位害死貝莎的拉丁文老師‘卡裡古拉’。卡裡古拉是一位被學生形容為有虐待狂的老師。照理說是一位不適任的老師。但因為體制的關係,校長也拿他沒輒。
  
  受害的只是學生。但學生因著每個人的個性和認知上的不同,反應和處理事情的方式也不同。
  
  卡裡古拉每在一些重要場合,就表示自己曾生過病,而且病得很重,至今沒痊癒。想博取貝莎、校長和威德格林…的同情,為他不理性的行為找台階下。
  
  威德格林碰到卡裡古拉,他再次想博取同情時,威德格林冷不防地把樓梯間的燈關掉,出現了一片漆黑。卡裡古拉嚇壞了。原來他同時是一位怕黑、怕孤單、怕受傷…的平凡人。不純然如他平常虛張聲勢般的傲氣。
  
  威德格林頭也不回的丟下了卡裡古拉,推開大門。迎向了朝陽。

.只要活著就有希望--先救自己並找回自己
  
  貝莎在面對卡裡古拉的威嚇恐懼時,幾乎完全招架不住,任其擺佈,最後無奈的選擇自殘,因飲酒過量等因素,最終致死。
  
  難道面對挫折、艱難、痛苦、煩惱…種種不堪、折磨人的事,就只有自殘一條路可走嗎?
  
  我總覺得活著就有希望!每件事每個人的出現,相信都不是偶然的。但我們可以有不同的看見和不一樣的做法和反應。若在低谷時,能遇到貴人或天使拉你一把,或許就能走出困境,迎向光明。誠如嚴長壽在《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一書所說的:「你是自己的天使,只有你能決定自己的未來!而當你願意去做別人的天使,生命才得以豐滿!」
  
  但是絕不能把所有的希望寄望在某個人身上,如此將不堪一擊。所幸我們都有選擇權,選擇所愛,愛所選擇。先救自己並找回自己,才有能力幫助和愛身邊的人。你覺得呢?
  
  祝福大家活出真實,勇敢做唯一的自己!

預告 請按我

2013年6月10日 星期一

慘綠少年(The Boy With Green Hair)

導演:喬瑟夫.羅西(Joseph Losey)
演員:迪恩.史達威爾(Dean Stockwell)
   派特.歐布朗(Pat Obrien)
美國 / 1948年 / 81分鐘 / 普通級

影片講述的是:戰爭孤兒彼得,經過小鎮上警察的幫助和一個退休的演員住在一起…

◎ 劇情簡介     

  一名光頭的男孩被送到警局,但無論警方如何誘導,小孩就是不肯說出他的名字。警方不得已請來心理學家喬治.巴斯比醫生,喬治利用男孩肚子餓慢慢提供熱巧克力與食物,小孩終於說出他叫彼得,並說了很長很長有關他身世的故事。

  彼得在年紀很小的時候曾與父母一起過生日,他記得蛋糕上的奶油,而後他就住在瑪莉姑姑家、吉姆叔叔家…,數不清的家庭中他也認識了許多表兄妹。彼得說世上絕對無人比他擁有更多的親戚。而這一次他連同一封信又被送到一名叫佛萊的老人身邊,佛萊是一名端菜歌唱家,他要彼得叫他爺爺。

  爺爺告訴彼得說,這個家沒有什麼東西不能碰,彼得差點撞翻一花瓶,靈機一動乾脆用手砸爛它,爺爺聞聲走出見到破花瓶不但沒有責備,還親自打掃碎片,彼得這才真正感受到一股溫暖,遂主動表示他願住在這個家中。

  爺爺房間牆壁上貼著一張女空中飛人的海報,爺爺傷感地表示那是他的妻子艾琳,只是不小心從空中掉下來不幸身亡。當晚爺爺為了使彼得安心睡,遂教導他燈暗與燈亮時是沒有變化的。彼得試了幾次才決定上床睡覺,但他依然把球棒放在身旁,以為壯膽。

  彼得被帶到學校上課,女老師布蘭長得優雅美麗,這使彼得有了深刻的印象,而彼得在被動中參予了足球遊戲,於是彼得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快樂,但有一天看到學校牆上貼著許多相片,同學說其中一張戰爭孤兒的相片很像彼得,彼得駁斥兩人便發生拉扯。老師與爺爺都趕來,這才告訴彼得他的父母在倫敦戰火中死亡。

  彼得在一次洗頭後竟發現自己的頭髮變成綠色,爺爺問他是否有不舒服的症狀?彼得卻從此不去學校,因為同學都以一種嘲弄的目光來看待他,甚至群集抓住彼得欲剪他的頭髮,過程中他擺脫眾人但替同學撿眼鏡,沒想到同學反而高喊彼得的所在,於是不得已他理光頭髮希望下次長出正常的頭髮,但當夜彼得便離家出走了。爺爺和老師趕到後為他朗讀父親遺留的信,信中提到面對死亡的勇氣與意義,彼得感動遂與爺爺回去。

◎ 劇情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使得許多反戰思想甚至和平共存的理念開始大行其道。「慘綠少年」或許是因為當年的社會氛圍尚無法容忍這種自由主義的思潮過度氾濫,在整體的表現上無法大張旗鼓,只能以較含蓄隱喻的手法來呈現,但以綠色頭髮為素材倒也是一種極佳的創意。

  相較於今日的年輕人,明明是黑髮,但卻肆無忌憚地將之染為大紅大綠,這種反結構的思考是一種顛覆與刻意的對立,似乎只有在極力解構之後才能傾洩心中所有的阻礙。彼得若生於現代,他真的會像現在的年輕人樂於接受頭髮在一夜之間變成綠色否?

  在京戲中伍子胥因心急焦慮,一夜之間白了頭髮,但也由此讓他混出城門之外逃之夭夭,以遂他日後為父兄報仇的目的,這也是一齣有名的曲目,而這種強烈並在瞬間完成的變化是相當戲劇化的。

  「慘綠少年」在一夜綠髮的緣由上並未留下太多的註解。綠色被詮釋為希望的標記,猶如現今的「綠色和平組織」但彼得的身份背景只是一種現象,我們必須從這個現象的背後重新思索其意旨,才能真確地了知這部電影的意義。

  那封信是彼得的父母留下來的,我們不知他們夫妻的身份,只知在紛亂的二戰中,這對夫妻有其特殊的使命,或者是必須直接去面對的宿命無奈;或者是困於世局;或者是責任使然,讓他們必須去面對人生最嚴肅的課題—死亡。

  這應該是一段情何以堪的窘境,明知道必須與親生的兒子生死訣別,在寫下那封信的時刻,想必然是痛入心扉的哀慟。但大環境使然,這又是非人力可以左右的,於是一種生命受制的窘境於焉而生。

  爺爺的妻子艾琳也曾帶給他類似的不安與試煉。而爺爺如何走出心靈困頓無從知曉,但想當然也必須承載一段痛苦的時日。日後爺爺選擇了一種奇特的行業:端菜吟唱人。事實上這應該只是一種表徵,亦即是在走出心靈的困頓之後,面對生活中的一切,便都有了全然不同的看待,而有了重大的改變,必是在生與死的關卡上有了重大的啟發與認知,這是爺爺這名角色在片中最重大的意義。由此也引發了這個「死亡」的意義探索,雖然不必言辭指明,在隱微曲折中提現了一種對比或類比的呼應,雖然將主題放置高點,但卻也踏實地呈現了另一種渲染。

  戰爭孤兒確實是二戰之後一個社會上的問題。法國片「放牛班的春天」就是相同的素材與寫照。「死亡」在瞬間會分裂了陰與陽,不管是亡者或未亡人都是不堪的情境對待,彼得的父親能留給兒子的也僅剩一封信,而且必須要等待兒子十六歲稍為能承載死亡帶來的苦痛;或者是這個年齡才能認知死亡的真諦才能讓他閱讀。而在之前,彼得必須過著不斷更迭交換的寄養家庭。

  彼得睡覺前必須放置一支球棒,這顯然是他心靈有極度的不安;或者說在過去的日子中必然承受許多羞辱與欺凌,於是在入睡之前必須以球棒防身,這應該是所有寄養家庭所忽略的事。畢竟能夠提供暫時安置之所已屬難得,若再注意到孩子心靈的磨損,那得花費更多的心神。

  彼得在寄養家庭中必然也會遇上一些規則約制,這也是為何剛到爺爺家中時他會以故意打破花瓶為測試,在獲知爺爺並無責備之意,這才真確表明他願意在這個家中住下來,這個事件的對比當然是彼得在過去承受太多的責難與約制。這些束縛自然會為彼得帶來心靈中的抗拒。

  突然變成綠色的頭髮雖然可解釋為春天的降臨,而春天又代表著希望,但這種突兀自然也會為其他人帶來疑惑與驚訝。同學的看待目光使得彼得自覺受到了傷害,甚至有人強制要剪下他的頭髮,這或許也正是一種獨到的見解不見得能讓世俗的人所接納。

  彼得的綠髮突變象徵了一種和平的祈求,父母在戰爭中付出了代價,而這份的哀鳴必須在後代中獲得共鳴與認知,否則人類豈不是一種不知教訓的敗類?

  問題是人類是很容易被同一顆石頭絆倒兩次的動物,彼得父親那封信會不會白寫?這是一種未知,畢竟很多情形並非只是單方面的考量,當無法取得共融與交集之刻,人類的劣根性又會再度興起,這種複雜的人性倒是始終如一;也是人類一種既定的哀情。

  彼得的綠色頭髮被剃除了,那麼再重新長出的頭髮會恢復原來的髮色否?或者依然是那頭令人側目的綠髮?在影片中並沒有直接提供答案,正因為這是一種開放性的答案,因此就讓這部極為簡單的影片有了更寬闊的思惟空間。也許這個答案也不是導演真正要給的答案。

  彼得在經歷過這一場變革之後,他將會用什麼態度去面對他的人生?從他上階梯時與爺爺合唱歌曲便能獲知些許答案。

  彼得答案要永遠保存他撕毀的那封信,這表示父親的理念與想法被全面接納與認知,表相的頭髮究竟會是什麼顏色其實就無關緊要了。

  「慘綠少年」創作年代久遠,但卻蘊含一股樸質厚度,觀賞之後也算得上獲得一份驚喜。

2013年6月7日 星期五

薩巴達傳(Viva Zapata!)

 由 牟牟 老師 撰稿

編劇:約翰.史坦貝克 (John Steinbeck)
製片:達利.桑諾克 (Darryl F. Zanuck)
導演:伊力.卡山 (Elia Kazan)
演員:馬龍.白蘭度 (Marlon Brando)
   珍.彼得絲 (Jean Peters)
   安東尼.昆 (Anthony Quinn)
配樂:亞歷史斯.北 (Alex North)
美國 / 1952年 /113分鐘 /輔導級/黑白片
禮讚:第25屆奥斯卡金像獎最佳男配角
   第25屆奥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第25屆奥斯卡金像獎最佳藝術指導
   第25屆奥斯卡金像獎最佳配樂
       坎城影展最佳男主角
說的是墨西哥一次農民抗暴運動事件…

◎ 劇情簡介     

  一九0九年墨西哥城外莫裏洛州一群印第安代表前往首都謁見獨裁又暴政的總統帕法裏.迪亞吉,陳情他們的土地被搶走,賴以維生的玉米田變成甘蔗田,牛群沒草可吃,總統要他們提出疆界證明,但邊界都有武裝人員守衛,貧農青年伊米雅諾.薩巴達要求總統給予親筆手諭,因為農民根本無法越過鐵絲網,總統卻表明只能給予忠告,無視他們提出的文件證明。農民只好硬闖越過鐵絲網,卻遭到軍隊機關槍掃射,伊米雅諾.薩巴達騎著心愛的白馬與弟兄為保護鄉民殺死數位官兵,只好躲在峽谷洞穴。

  當時民不聊生,反抗聲浪四起,流亡德州倡導民主政治的領導者法蘭西斯哥.莫德羅派了法蘭度.艾底理到莫裏洛州要求伊米雅諾.薩巴達聯合起義.沒受過教育的伊米雅諾.薩巴遂派有知識的弟兄阿拉鬆馬前往德州了解詳情,伊米雅諾.薩巴達與哥哥馬諾留守保護鄉民,並訓練鄉民對抗暴政,贏得鄉民的敬愛,卻受政府追緝。

  有著酋長的血脈,母親是皇族後裔的伊米雅諾.薩巴達他有一股英雄特質的氣魄,他愛上權貴的淑女,是同鄉的賀莎娃,他受監護人納修士紳的提醒前往提親,對方父親伊派賀嫌貧愛富嘲弄他是同一塊的泥巴捏出來的水瓶並非花瓶拒絕了他,並藉機捉拿他,他的兄長馬諾帶領敢怒不敢言的鄉親將捉拿他的隊伍團團圍住,隊長只好放了他,他們也趁勢破壞了電報纜線,還攔截軍用運輸的火車搶了更多的火藥,並聯合婦女誘騙打進政府要塞,阿拉鬆馬從德州帶回海外革命軍權利封伊米雅諾.薩巴達為南方軍的將軍,他帶著這榮耀再次提親,受到不同格調的招待,對方說:一個人的穿著代表他的身分,他卻回應:猴子穿上絲綢還是猴子,可是當愛和美降臨房子,溫馴就不再是一回事了,他終於娶得美嬌娘,而當時手下也傳達總統迪亞吉被迫逃亡國外,所有州民一起歡喜慶祝盛大榮重的婚禮。倡導民主政治的領導者法蘭西斯哥.莫德羅回到國內當上總統,伊米雅諾.薩巴達深感不識字是無法與高等教育的人共謀國政,新婚之夜就要妻子立刻教導學習。

  無武力做後盾的莫德羅無法掌控各派系之間的鬥爭,情況越來越惡劣,惠特將軍等各派軍官聯合起來抵制要求歸還土地給印地安人的伊米雅諾.薩巴達,舊政權的惡習延續著,致力革命的法蘭度.艾底理同意伊米雅諾.薩巴達的看法:法律受制於人,莫德羅是虛有其表,惠特將軍亦趁勢殺死無能的莫德羅總統,還利用阿拉鬆馬想要和平的理念,佈署眼線讓莫裏洛州損失二百四十四位農民,伊米雅諾.薩巴達只好親手殺了阿拉鬆馬以維護紀律,長期的抗爭潘裘維拉將軍有了退意,他拱伊米雅諾.薩巴達當上總統,就在接見民眾陳情時,伊米雅諾.薩巴達似乎看到曾經當時的自己,歷史在重演,他的州民還是一樣沒有土地無法耕種播種,他決定與同鄉州民一起奮戰,他放棄了他得到的權利,他認清了事實:革命是一條不歸路,必須沒有恐懼,沒有家,沒有太太女人,沒有朋友沒有愛,犧牲的就是自己的愛,永遠翻不了身,而他只想保護他所愛的人,從此與法蘭度.艾底理分道揚鑣,法蘭度.艾底理也視他為革命的阻力…………。

◎ 劇情賞析

  本片編劇是得諾貝爾獎的約翰.史坦貝克根據墨西哥長期資產階級革命,派系間流血鬥爭的事實製作的。這是一個英雄傳記電影,他沒有用血腥殘暴如何和敵軍作戰的畫面呈現,改以人物之間的感情對談來描寫一位偉大的革命家,對抗暴虐無道的政權而犧牲生命。劇中的對白刻畫出人性對愛的渴望與無奈,一開始男主角馬龍.白蘭度飾演的伊米雅諾.薩巴達頂著自己是全國最好的馬師,冒著被通緝的命去教堂見心儀的淑女賀莎娃表達自己的情意,對方卻以他和法律作對拒絕,並告之:我無法反抗你,我會跟你走但你遲早會睡著,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我會不澤手段,我想嫁給有錢人…,但她心中卻喜悅這個男人,監護人納修士紳知道薩巴達的困境就教導他:…世之事很少有人會互相喜歡,他們得學習相處,就沒這些問題了,還讓薩巴達學習到不要對世上或任何人歉疚…。期間他看到鄉民肯薩汀為維護土地播種,被當罪人圈著脖子走,薩巴達為救他砍斷繩子,反害他摔到路溝窒息而死,其太太感嘆自己丈夫太頑固,旁邊的鄉民辯護著心中的無奈:..土地就像是個女人,你跟她住了一輩子,很難相信她已不再是你的了,大家反而擔心薩巴達會被牽連爭著要收容他…。

  本片得最佳男配角的安東尼.昆飾演薩巴達的兄長馬諾,跟隨著薩巴達出生入死,忠心的守護著他,雖粗曠卻義氣的因他喜而喜,雖然當上將軍,卻一貧如洗連一瓶酒都買不起,他管轄的村民連槍都沒摸過,他說:我是將軍,我做的要像將軍,我要拿走我要的東西…薩巴達卻沒能自私的如其所願,最後卻被偷襲的叛軍槍擊而死,薩巴達從中明白了自己的使命,他教導鄉民:這塊地是你們的,你們必須保護他…如果有必要,要付出你們的生命,你們的子孫也一樣,不要低估你的敵人,他們會再回來,房子被燒毀,重新建造,玉米田被燒,重新播種,孩子死了,再生…如果只期待一位強勢的領袖是不可能的…,除了自己,沒人保護你,強壯的人是唯一僅存的力量,他拋下妻子帶領鄉民奮力抵抗內戰,了解他的法蘭度.艾底理認為只有殺死他才能永除後患,但他的精神卻永存民心,白馬象徵著他高高站在山頂上看護著州民。本片拍出主人翁爭議性的一生。墨西哥革命讓我們面對歷史,地球村的其他成員都一樣,體制的建立是決定性的關鍵與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