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8年6月13日 星期三

綁架(The Keeper)

導演:保羅‧艾爾契(Paul Iynch)
主演:丹尼斯‧霍普(Dennis Hopper)
   亞西雅‧阿根托(Asia Argento)
美國 / 2004年 / 95分 / 保護級
一群惡徒將她綁架,羅蘭也被迫再次大開殺戒…

◎ 劇情簡介

  吉娜在「三倍樂」俱樂部擔任舞孃,每天得到不少的小費,她同居的男友德瑞克一直想依靠吉娜,但吉娜卻不願將小費分給他。突然一名黑衣人闖入,在吉娜洗澡之際殺了德瑞克,吉娜聽到聲響,奮力反抗,並逃出汽車旅館外,所幸黑衣人要下手之前有人經過救了吉娜。

  柏恩斯警佐非常關懷吉娜的傷勢,並留下自己的電話,希望有事可以聯絡。吉娜想要離開這個城市,警官克萊柏自告奮勇要送她去車站,但卻在半路開往別處,吉娜反抗,立刻被迷昏。

  吉娜醒來時,發現自己被關在克萊柏獨居之所的地下室,這間有隔音設備及鐵柵欄的房間,有廁所與淋浴設備,但卻沒有水,吉娜要求洗澡,克萊柏要她乖乖聽話,這才能得到更多的分數。如果達到他設定的分數,就會放她出來,但吉娜卻堅決反抗,克萊柏見她不吃他為她做的早餐,說她不但未得分,反而是負分。

  另一方面,克萊柏在學校常常演布袋戲給小朋友看,他塑造的洛克警長,風靡了全國小朋友,一名電視台的女記者露絲對克萊柏景仰得不得了,有一次開車找到克萊柏的家,但克萊柏不在,吉娜從氣窗不斷地吶喊,但露絲卻聽不到,開車離去。

  柏恩斯不斷地在電腦上搜尋吉娜的資料,雖然他覺得克萊柏送吉娜離去的時間點似乎有問題,而克萊柏的辯詞讓他半信半疑,但礙於他是長官,所以也只能從旁的方向著手。

  吉娜發現必須表面妥協才有機會逃出,兩人談起過去,吉娜有個哥哥,這似乎觸動克萊柏的心事,遂將鐵門打開,但吉娜趁機逃跑,卻很快又被抓回。克萊柏甚至也在情人節送禮物給她,吉娜說她最近要思考自己的人生,因為過去浪費太多生命。這段期間柏恩斯也找來,卻查不出線索,而吉娜因得到八百五十分,克萊柏送她一套洋裝,並放她出來一起喝酒慶祝,但吉娜突然衝出,克萊柏在森林中抓到吉娜,卻也被直升機上的露絲拍到。露絲來找克萊柏談條件,因為她太崇拜他了,但反遭克萊柏殺死,而他也把吉娜放置後車廂,當車子滑入湖中時,柏恩斯及時趕到,最終吉娜拿柏恩斯的槍殺了克萊柏。

◎ 劇情分析

  「綁架」是美國比較低成本的製作,一則沒有令人期待的一線演員,二則導演也非炙手可熱的名氣,但就劇本而言倒也四平八穩,尤其腳色的內心世界,更是增添了心理世界的探索,使得本劇得以跳脫傳統對綁架的印象。

  吉娜來自義大利,她的人生觀自然是遊戲人間,而跳鋼管舞也只是維生的手段。她居無定所,與德瑞克雖然是男女朋友,但卻住在汽車旅館,這表示吉娜的行蹤是飄忽不定的。那兒有錢賺,就很撈一筆,賺足了或對這個地方產生厭倦,那就再另尋他處。

  吉娜的長相不錯,黑衣人正是覬覦她曼妙的身材以及姿色,才對她下手。但如果只是這樣的原因,便窄化了這個劇本,在解除第一道危機之後,警長克萊柏才是真正的主軸人物。

  一名警長為何會綁架一名鋼管女郎,雖然不能完全脫離對慾望的渴求,因為在吉娜逃往河邊之際,克萊柏將她壓制在地上,就企圖要強吻她。

  基於這一點,就使得克萊柏這個腳色,顯得更加複雜起來。他要吉娜學習規矩便能得分,這種教育正是來自他幼年的生活,也是警員的父親,正是用這樣的方式來誘導他,但真正讓他心思走偏的,是他的母親也是一名鋼管女郎。

  克萊柏對吉娜所有的指控,其實都來自於他對母親的指控,小時候的克萊柏絕對不喜歡讓自己母親裸露身軀,站在台上被一群色瞇瞇的男人觀賞,除了小時候的感受之外,他在擔任警察之前或之後,就已經將他的母親囚禁,而在他母親極力反抗,甚至企圖逃跑之後便殺了她。

  這段設定,才能顯示克萊柏性格的異向,尤其那座以鋼筋焊接而成的牢囚柵欄,這並非專為吉娜而設,而是在吉娜之前,應該就已經有過類似的行徑。除了將母親關在柵欄中之外,應該有更多的鋼管女郎,曾經被他監禁於此,這是推理的成份,但合理性是可以期待的。

  克萊柏在吉娜得到高分之後,也曾釋放她,希望能夠與她面對面地聊天,這也呈現了克萊柏是相當的孤寂。他身為警官,又常在學校自編自演布袋戲,「洛克」警長是布袋戲的一名主角,最終卻在他的身上獲得實踐,但這些實踐的方向,卻是對母親的念念不忘,從而發展出打擊這些誘人的鋼管女郎。所謂「色不誘人人自迷」,克萊柏內心除了厭惡母親在外裸露身體之外,真正的緣由是「戀母情結」,我們很難有這方面的佐證,但將母親關在有隔音設備的地下室,甚至也以過去家教中的分數,作為教化成功與否的標準,而其最終的目標,無非是與囚禁的人分享談話,甚至買衣服送她,並穿這套禮服一起晚宴,也就是說,克萊柏加諸在吉娜身上所有的一切,正是當年他殘害自己母親的翻版。

  而這一切惡行,克萊柏為了轉移自己的犯罪面向,又塑造「洛克」警長這名腳色,用此來撫平自己的傷痛與良知的平衡。

  露絲這名攝影記者,其實應該在過去,也曾經是一名家暴或類似的受害者,於是當她發現這個社會出現了「洛克」警長時,過去受到傷害的心靈,立刻就得到了救贖。但她的思想始終還停留在受害的當下,唯獨有洛克警長出現時,她就會有獲救的滿心喜悅。

  而這份追索到達現實層面之際,卻開始有了質變。當她發現克萊柏是真正犯罪的人之際,她不但沒有報警,反而願意讓克萊柏保留一切,但條件是她必須與洛克警長在一起,如此她才能永遠住在獲救的喜悅之中。

  但她卻忽略了一點,那就是虛與實的世界並未界定清楚,洛克警長的除暴安良,是屬於虛幻的創造世界,而現實的克萊柏卻是變態而兇殘,於是死在克萊柏的刀下,應該也不是什麼意料之外的事。

  柏恩斯這名好奇的警佐這條線索較弱,其實他是有機會成為主角,並在他縝密的推理與追緝中,發現克萊柏的危險性,只可惜編導只是將他當作併線進行的一條線,甚至於在最後關頭如何受傷,可能都搞不清楚狀況。

  柏恩斯的功能便是在車子沉入湖中之際,奮力救出吉娜,而後柏恩斯也受了傷,吉娜此時用柏恩斯的槍殺了克萊柏。在對方死亡之後,吉娜以報復性的口吻咒罵他,並諷刺地吻了對方,這多少也都有一些病態的。

  吉娜在真相大白之後,亟欲離開美國這個小鎮,她拒絕了柏恩斯要載她的提議,因為她不想再碰到第二個克萊柏。灰狗巴士會將她帶離一個險地,但也有可能會再進入另一個更危險的地方,畢竟世上很多危險的事,都是由人心而演變,有時也會是陰錯陽差的交合,無法預料的很多事,都會在很多臨時的撞擊中發生。

  嚴格地說,「綁架」這齣戲的劇本,還是相當有其份量,但在詮釋上,又似乎疏忽了許多更細膩的部份,這使得本齣戲也只能平面的敘述而過,少了一層更多挖掘心靈真相的機會,這是較為可惜的。

  但瑕不掩瑜,整體的呈現而言,我們還是必須肯定,這部電影帶給觀眾的另類娛樂效果。

2018年6月8日 星期五

不要嘲笑我們的性(人のセックスを笑うな)(Don't laugh at our romance)


導演:井口奈己
主演:蒼井優、永作博美
日本 / 2008年 / 97分 / 輔導級
禮讚: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女配角
描寫一段逗趣又浪漫、還夾雜微妙姐弟戀的四角關係…

◎ 劇情簡介

  堂本開車載著同學小研及海松布,汽車經過一個隧道時,發現一名女人在奔跑,出了隧道之後停下來等,才知是女人誤了火車,於是讓她坐到貨車後面,海松布也到後面陪她坐,下車時還送她一雙拖鞋。

  在學校的吸煙區,海松布向隔壁女人借打火機,女人送他一個紅色有動物造型的打火機,然後離去。海松布跟隨她到地下室,發現這名叫百合的女人,竟然在做版畫,她也很自然地就教他,並讓他試做一次,雖然有些歪斜,但百合似乎很滿意。

  小研偶爾在戲院櫃檯兼差,也會送海松布套票,但海松布卻反而與百合愈走愈近,甚至答應她回到西桐生站的小鎮住處,在隔壁房內,百合要海松布脫光衣服,然後兩人也順理成章發生了關係。

  在上課時,山田宣布百合老師與他是同學,以前就在校任教,但因為要生產而離校,這回經山田介紹才又回到學校教版畫,大家嘲弄山田四十歲,而百合是三十九歲,兩人若交往是相當奇特的組合。但兩人在路上牽手的畫面卻被小研看見了,她責問海松布,但他卻不以為然地說,因為沒有見到百合內心很難過。

  有一陣子沒見到百合,海松布卻直奔其家,來應門的是豬熊先生,沒想到他自稱是百合的丈夫,而這似乎更激起海松布的慾望,兩人見面時更加狂熱地作愛。

  百合也去戲院找小研,並請她到隔壁的咖啡廳喝咖啡,小研因喝咖啡會睡不著,只點了可可,百合喝了一口,才確定可可本來就是甜的。百合送了一張畫展的邀請函,小研依時間去參觀,但只在接待處沒進去,卻把放在盤子上的甜餅全吃光了,百合出來時,小研已經離去。

  百合說她可能會去印度的達蘭薩拉,因此辭去了教職,此時找不到百合的海松布卻將自己鎖在屋內,小研去找他,兩人一起去遊樂園坐摩天輪。但小研承認她見到百合其實是騙他的,於是不歡而散,小研也休學在家幫父親做招牌。小研與海松布一起喝酒,海松布醉倒,在旅館內小研要吻他,海松布卻一直叫百合的名字,雖然堂本向小研表白,但事情似乎沒有結束的跡象,反倒像開始……。

◎ 劇情分析

  雖然這是根據小說家山崎獲得日本第四十一屆文藝大賞的原著改編,但其實與原著有了極大的差異,譬如原著中並無小研這個腳色,著力在海松布與百合之間的師生戀情。

  一名卅九歲的女老師與一名十九歲的大學生,兩人之間爆出的火花,竟然是以百合為主動,聽說在開拍之際,攝影師便建議,將百合塑造為男性主動化;海松布則被詮釋為更加的陰柔女性化,這樣的處理,似乎更能傳達出熟女少男戀的調性。

  百合是一名大而化之的人,她的性格似乎遊戲人間,但卻時時透發出戲謔的頑皮天性。一開始說她離開學校是為了生產,但影片中似乎始終不曾出現過孩子的蹤跡,倒是出現了似乎疼她,卻又不在意她行蹤的先生。從家裡的招牌推測,豬熊先生應該是一名攝影師,而妻子帶小鮮肉回家,他不可能不知道,雖然是像 東房西房的分開,但這似乎呈現了一種現像,也就是兩人維持原有的夫妻關係,但並不干涉對方的生活。

  新女性主義的步伐,已經走到全面翻轉傳統社會價值觀的階段。男女之間的互動雖不明文規定,但依傳統而言,男大女小似乎是一種既定的規則,但曾幾何時,這個社會出現了女大男小的例子,甚至因年齡差距甚大,而引起社會的一股風波。台灣的「莉莉與小鄭」是一個相當著名的例子,雖然後來以分手收場,但卻已經為台灣社會埋下一個種子,日後類似的案例將會不斷地增加。

  總以為女人到了四十歲就已人老珠黃,但現在的化妝術足以改變一個女人的容貌,四十歲的女人若不仔細觀看,還真很難與二十歲的女人區分。

  但熟女吸引少男,真正的原因並非純粹外表的美醜,從心裡學來看,四十歲的女人,在許多人情世故中,已經有了更多的歷練,同時在經濟情況,也讓少男有一種安全感。況且在性慾的經驗上,少男會得到更多的啟發。百合曾對海松布表示,他接吻的技術越來越好了,這應該是一個明確的證據。

  另外一種心態是,很少熟女會要少男負責的,如果海松布與小研有了肉體關係,那麼他必然要擔負日後對她所有的責任,但對於三十九歲的百合,她就沒有這一層顧忌。這也是為何在得知百合是有丈夫的人妻,但她的丈夫似乎全不在意她的行為,海松布在那之後的性愛,便顯得更奔放而激烈。

  這都是兩人之間相當微細的心思,從而表現在外面的感情呈現。而這也是小說最容易表現的隱微曲折的表現,人的情緒與本性是相當複雜的,從一己之私,很容易衝動地落入到感情的桎梏之中,甚至難以自拔,這是每一個國度都有的現象。

  有趣的是,許多真實的案例,是一些二十歲左右的青年,很容易愛上三十甚至四十歲的熟女。前面已經提過年輕男子的心態,但若從女性的角度來看,這會是什麼樣的意識型態以及想法?百合的丈夫,似乎不太在意百合的行徑,這個我們可以有許多的推測,但若換成另外一位丈夫呢?百合的丈夫若不是豬熊先生,而是另外一個男人,百合這樣以誘拐的心態,操控了一名情竇初開的少男,這樣的行為究竟應不應該接受譴責?

  很多女人埋怨被丈夫遺棄,這是時有所聞的事,但我們不也常看見心狠的女子,寧願為少男而拋夫棄子?這樣的現象其實是一直存在的。那這種心態應該要以什麼合理的態度來圓說?

  百合的心態,是一個社會在轉型時期的現象之一,這時候的男女主客地位是互換的,換句話說,百合像一名手段高明的男子(主動),很快就吸引第一次談戀愛的海松布(被動),在很多互動中,海松布不知不覺中掉入百合的世界中。首先是教他如何印製版畫,這是主客明顯的表徵,雖然海松布完成作品,但這也是完成一個「開始」。接著坐火車去她的工作室,其實是她與丈夫的家,但過程中百合堅持自己騎腳踏車載人高馬大的海松布,就算是相當費力,百合最終還是完成這趟腳踏車的涵意。

  再來百合以命令或權威的口吻,要海松布脫光衣服,堅決的語氣,讓海松布無從拒絕,但自始至終,我們未能看過任何一張畫,這簡直是以誑語訛騙小男生,而問題是海松布其實也是相當樂於配合的。

  如果我們把兩人的對應,放置在男歡女愛之中,從而解釋了人性中的慾望,以一名旁觀者的立場而言,應該都不會用譴責的態度,但當事人有關的人,可就不是這般看法了,百合似乎沒有對丈夫造成什麼傷害?丈夫甚至也高興吃著海松布帶去的糕餅;但喜歡海松布的小研,可就沒有那麼沉得住氣,甚至對於百合這名老師,她也只能以休學當作抗議的表現。

  本劇不用傳統的道德觀念,來營造這一段熟女與少男的戀情,海松布自覺沒見到百合似乎就沒有勇氣生活,但百合的感觸是一種真愛嗎?或者也只是沉迷在性慾之中的慾女?由她最後斷然飛到印度的舉措來看,每個人心中多少會有些答案的。

2018年6月6日 星期三

分貝人生(Shuttle Life)

導演:陳勝吉
主演:張艾嘉、陳澤耀
台灣 / 2014年 / 91分 / 普遍級
禮讚:入圍第54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最佳攝影獎
分貝人生」即是「貧窮人生」之意,影片宛如為馬來西亞底層的嘶喊發聲,以貼近人物的平視取景,毫不保留地殘酷直視貧窮問題的根源,呈現貧富懸殊的社會現況、人性道德 ...

◎ 劇情簡介     

  鍾自強是在機車行上班的修車工,但家境極度貧窮,他的母親偶爾替人修改衣服,但精神卻略顯錯亂。阿強還有一位五歲左右的妹妹惠珊,因為他們住的貧民區沒有供水設施,只有兩三天來一次的供水車,如果不夠用,阿強就帶小珊去公廁偷洗廁所的水。

  阿強有兩個好友爆頭與阿飛,兩人時常回機車行偷一些零件,而阿強則帶著小珊在把風。但阿強卻始終不認為這是一種錯誤,而是對朋友義氣相挺。

  因為小珊生日,在家中雖然煮了三個紅蛋,當作小珊的生日,這個晚上阿強又載著小珊與爆頭、阿飛碰面,為了慶祝小珊的生日,三人到蛋糕店買蛋糕以為慶祝。但在回程中小珊發現她的寶貝玩偶「小琪」遺忘在蛋糕店,正想回去拿之際,一輛轎車撞上了阿強的機車,小珊當場死亡,而阿強則被送到醫院。

  阿強醒來才知道小珊已經死亡,阿強因拿不出小珊的出生證明,而無法接回小珊的遺體予以埋葬,有一次利用眾人不注意偷偷潛入,卻與看守的員工起了爭執,但很快就被驅離。

  阿強雖然怪罪爆頭與阿飛,但兩人提供一名叫粉腸大哥,他有門路可以假造出生證明,粉腸大哥寫了一個電話號碼,要他們自行去接洽,但偽造大師卻提出價格將近二千元,只要錢到,半小時立刻造好。

  阿強回去向機車行老闆借錢,但老闆生氣責問阿強,因為回來偷零件的事他都知道,若不是他母親有精神病症,他早就報案了。

  阿強回家又遇鄰居群來抗議,因為阿強母親偷了他們的水,阿強答應一定把水還他們,這才平息了風波。在路邊阿強發現那輛撞他機車的汽車,遂憤怒用安全帽打碎擋風玻璃,但也因此入獄,所幸小川及時保他出來,並表示議員有辦派對,也許可以找他幫忙,於是約了爆頭與阿飛一起去,但臨走前阿強帶了一些食物,阿飛偷車後卻又撞倒了一名騎士,兩人逃之夭夭。但阿強再回去開這輛車,並載走媽媽,媽媽在車上吃著雞腿,一直誇說好吃,但卻不知汽車將開往何處。

◎ 劇情分析

  分貝是測量聲音的大小依據與計量方法,而「分貝人生」卻是測量社會「貧困」與「不公平」對待的吶喊抗議。心中的怨恨與困頓,幾乎可以讓整個人燃燒殆盡之際,卻無法發出任何分貝,因為這個分貝不是用聽的,而是要用看的,用心很仔細去感受,才能體驗那股因貧窮受制而發出的怒吼之聲。

  也許影片不是批判,只僅是一種呈現。在馬來西亞,華人的地位是相當低劣的,可以想像在台灣你住在一個完全沒有自來水的貧民區嗎?在台灣若無自來水供應,很多山居的居民依然能夠接山泉水,因為這是人民日常最重要的日用品。

  或許是工作的不易,十八歲又是一個衝動的年齡,加上母親精神的失常;又有一個將近五歲的妹妹小珊需要他照顧。這使得阿強面臨更大的生活壓力,但他卻不曾為此而有所埋怨。

  為何有這個五歲的女兒?這應該與對白中提到母親的男人有關係,因為母親的房間內,放置了很多男人遺留下來的衣服,任何人動到那些衣服,母親就會近乎瘋狂,甚至與阿強搏鬥。

  這也許是一段導演想說,而來不及說的往事。那個過去,或許母親在生命也有了一種寄託,而這也可能與兩個男人的故事有關,然而導演無暇去訴說這個貧困的過去,將焦距拉回到現實之中。

  阿強雖獨立地撫養這個家,但大環境卻是如此的貧乏,馬來西亞政府為何放任一個貧民區,而對之不理不睬?其實這也有了一種前兆,那就是這些地區,可能在最近的將來,會在都市計劃中拆為平地。

  於是過一天算一天,就成了一種樂天的常態,除了逆來順受,又能有什麼樣的作為呢?小珊的生日就用三顆紅蛋來慶賀,但小珊是何等滿足?在任何的生命狀態下,人都有能力去適應,但如果有可以改善的空間,又何必如此委屈求全呢?

  貧富不均應該也是導演要強烈批判的,議員為了競選可以大開流水席,甚至有自己準備的水車。由此可見,馬來西亞的吉隆坡,並不是一個自來水相當普及的城市。第一個鏡頭,描述阿強爬上近十層樓高的水塔去偷水,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阿強似乎有個喜歡他的阿川,但這條線似乎也沒有整理清楚,只知她家境不錯,出門有轎車,認識的都是達官顯要,但無端地出現總是相當突兀,能夠出錢作保將阿強從看守所保出,這證明阿川對阿強有著一定程度的感情,但這條線似乎也被導演放棄了。

  導演保留的是單一的敘述,即阿強在小珊車禍死亡後,因提不出出生證明,就無法把小珊從冷藏庫中載回家中辦後事,因為無法領出遺體,就成為這部電影的主軸。所謂「人死為大」,但若連遺體都不能領回,最終的命運可能被馬來西亞政府依伊斯蘭教的方式埋葬。

  對華人世界而言,這似乎讓死者無法認祖歸宗,但當一切都走投無路時,這樣的儒家古訓便成為微不足道了,因為這一切都比不上,在有冷氣的高級車內,享用一隻雞腿來得真實。

  真實與虛幻永遠是兩個對立的層面,阿強開著車子何去何從,這是他自己也無法得知的,未來茫然無知,但命運卻似乎早已設定好一個陷阱,等著他一躍而入,最終被聽不到的吶喊所吞噬。

  前後兩次的撞車雖然都是意外,但在主客易位的同時,卻產生完全不同的心態,這也是這齣劇本最引人入勝的前後呼應,而這也使導演過度迷戀這段精彩的情節,反而忽略了其他必須同時耕耘的橋段,這一點是相當可惜的。

  「分貝人生」是二0一四年金馬創投獲得百萬首獎的作品,也在金馬獎中入圍了最佳新導演、最佳攝影,但可惜在故事敘述中略顯單薄,但起碼是一部年輕導演中,較有份量的呈現,這一點也是必須要予以肯定的。

  張艾嘉在本劇中,並沒有讓她有發揮的空間,主要是她的背景身份並未交代清楚,因此人物便沒有立體化,也就更難展現她在劇中的人性力道了。

  鏡頭的主觀畫面,往往能夠主導故事的結構,阿強被劇中賦予重責,但卻只能呈現年輕人的血氣方剛,在發現車禍的車輛後,沒有報警反而用安全帽砸車,這當然使他入獄,但卻也由有理說不清而跌入萬丈深淵。

  人生的錯誤,往往是一錯再錯,當很多錯誤的堆疊之後,便會發現自己已經進入死胡同,在這樣一個貧困的環境中,本來就是人生的悲劇,但不幸事件如果只有一項,那起碼還能挺住,問題是人生的戲碼,不管是真實或虛構,似乎永遠會在這些令人沮喪的事中,添加更多一而再,再而三的悲劇,命運之神對任何人永遠不會手軟。

  這部影片並未給我們較細膩的結局,但其結局我們可想而知,導演在整體的呈現後,強烈批判了一個當地的大環境,這之間似乎欲言又止,也許牽扯到宗教的議題,種族文化似乎也是我們必須關心與注目的。

2018年6月4日 星期一

愛無止盡(Head-On)

導演:法提‧阿金 (Fatih Akin)
主演:畢羅‧優雷(Birol Unel)
   西碧‧阿綺莉(Sibel Kekill)
德國 、土耳其 / 2004年 / 123分 / 限制級
禮讚:金熊獎, 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獎
   德國電影獎最佳影片

旅居德國的40歲的土耳其人卡伊因失業而變得消沉,決定自己結束生命卻沒有死成,被送進醫院搶救治療。在醫院裏他結識了也是自殺未遂的 ...

◎ 劇情簡介     

  土裔的德國人卡伊,在妻子凱薩琳離他而去後,又剛好失業,只能去當臨時工的垃圾分類人員,因此變得相當消沉,在開車時一時想不開,就開車撞牆自殺,但卻沒有死,只是頸部與腿受傷而送到醫院。

  在醫院中,遇上另一名割腕自殺的土裔德國女孩西碧,西碧突發奇想,在知道他的名字後,竟要求與卡伊結婚,但正沮喪不已的卡伊當然不答應。兩人離開醫院後,西碧卻一直纏著卡伊,甚至表明她可以讓他喝酒、為他整理房子。

  其實西碧因受不了原生家庭的傳統束縛,但若與人結婚,那就能夠脫離這個原生家庭,然後與卡伊只是表相的夫妻,就能自由地交友與性愛自由,卡伊是看在啤酒的份上答應了。兩人取得雙方家長的同意,西碧的哥哥伊爾馬茲問卡伊的工作,他警告會去查訊卡伊是不是真的經理。婚禮進行中,從土耳其來的好友席夢也來了。而常與卡伊作愛的瑪琳開美容院,卻也提供西碧一份工作替人洗頭,但當瑪琳說出她偶爾也與卡伊作愛,西碧氣得一走了之。

  西碧每個晚上找不同的男人,也吸毒自嗨,其中一名叫尼克的,就與西碧過從甚密,但尼克卻由此而嘲弄卡伊。卡伊也曾與西碧要真正作了愛,但緊要關頭西碧卻拒絕了,因為若作了愛,他們就是真正的夫妻,那西碧就必須嚴守良家婦女的品行,這與她原先的計劃有了誤差,於是西碧無情地拒絕了。

  在酒吧中,尼克藉著酒意,諷刺卡伊的妻子像個妓女,而卡伊就是收錢的老鴇,卡伊憤怒用酒杯擊向尼克,沒想到尼克卻當場死亡,於是卡伊被逮捕入獄,而西碧的哥哥要來執行家法,所幸西碧逃過一劫,她雖答應卡伊會等他出獄,但卻只能去伊斯坦堡投靠席夢。

  席夢為她安排當飯店的房務人員,當晚西碧又去找毒品,不但遭受性侵也被趕出,甚至也與三名男子吵架而慘遭刀傷。當幾年後卡伊出獄,在叔叔幫助下到伊斯坦堡找西碧,而西碧早已嫁為人婦,並生下一名女兒。西碧與他見了面,也第一次發生關係。雙方約定坐巴士去老家慕新,但最終西碧還是失約了。

◎ 劇情分析

  土裔德籍的法提‧阿金曾以「愛無止盡」、「天堂邊緣」、「切膚之歌」是他的「愛情、死亡、魔鬼」三部曲。他的故事始終以他本身的背景作為主軸,強烈地呈現處在德國的土裔人士的困頓。

  由於土耳其是伊斯蘭教的國家,雖然其地理位置正好介於亞洲與歐洲之間,但卻遲遲無法加入歐盟,究其原因當然是宗教的考量,由於這些矛盾的點,使得身處在歐洲的土耳其人顯得相當尷尬,很多的矛盾,雖然大部分來自背景認同的不同,但因價值觀的問題,使得這些旅外的土耳其人,雖然擁有德國國籍,但本質上還是會受到傳統的束縛,甚至由此而延伸出更多的悲劇。

  卡伊為何自殺?因為他不僅失業,妻子凱薩琳也離他而去,凱薩琳也許是正統的德國人,而土裔的卡伊工作可能較無保障,在失業狀況下,唯一能做的便是垃圾分類的卑下工作了。

  也許他受不了這份壓抑,於是他故意開車去撞牆,所幸車毀人未亡,但無論如何卻都不能承認自殺。而在醫院認識了西碧,西碧也是土裔德人,問題是在德國的土耳其人,始終遵循伊斯蘭教的教義。而身處在德國,西碧卻渴望能像其他人一樣,享有女性絕對的自由。但家庭強大的約束,卻讓西碧有窒息之感,於是為了脫離原生家庭,她採用了積極的抗議,割腕自殺而獲救,卻讓她認識了卡伊。

  西碧知道卡伊也是土裔的德人,於是主動提出要與他結婚的要求,這聽來有些不可思議,但西碧的如意算盤是,她只要嫁給已經四十歲的卡伊,那就能脫離原生家庭的掌控,縱然卡伊大她二十歲,但卻是一個相當妥善的辦法。卡伊心情相當受傷,他當然不會答應,但西碧卻以自殘的方式發脾氣。

  由於雙方約定,只是一種表相的婚姻,卡伊也評估並不會造成後遺症,何況西碧答應要來為他整理家務,最後卡伊也妥協由他叔叔出面向西碧的父母求婚,西碧在修車廠工作的哥哥伊爾馬茲,對卡伊自稱是經理有些不相信,最後去調查,果然發現卡伊只是垃圾分類工人,伊爾馬茲問卡伊是否愛西碧,卡伊點頭稱是,於是伊爾馬茲把他當作自家人而原諒了他。

  事實上,西碧還是常常到酒吧鬼混,在認識尼克後,也與尼克發生關係,但當尼克再來找她時,西碧倒也懂得自制,這反而讓尼克相當火大。

  某種角度而言,西碧漸漸在這個「假裝」的家庭中,感受到一股從未有過的愛。她似乎也慢慢融入到這股氛圍中,於是她到卡伊友人瑪琳開的美容院打工,因為她原本就會這種手藝。但瑪琳不諱言地說,她偶爾也跟卡伊作愛,西碧便憤怒離去。

  這正是西碧已經真正感受到卡伊的真誠之愛,而真愛是容不得一粒砂子的。然而卡伊似乎也感受到相同的愛意,兩人曾在激盪中差點發生關係,但卻及時煞車,這原因是如果真的作了愛,那便是真實的婚姻,而這樣似乎就違背了西碧原先的計畫。

  這段情節中,似有若無的愛情互動是相當精彩的,人有時活得相當矛盾與掙扎,在虛與實的婚姻中,究竟要以何種的態度來面對?若是真的如此在意「家」的神聖性,那為何又四處出去鬼混?

  這裡的焦聚正是導演極力要探索的,在西方世界的薰染下,為何這些土耳其裔的德國人,依然無法真正融入到這個社會氛圍中?既要享受西方的開放,卻又受制於傳統的約制,於是矛盾與衝突就明顯地拓染而開。

  在卡伊受到尼克的羞辱之後,卡伊不慎打死了尼克,於是卡伊便入獄了,西碧去探監時答應要等他,問題是,西碧的原生家庭已認為這是奇恥大辱,哥哥伊爾馬茲決定要執行「光榮處決」,這使得西碧不得不逃回土耳其。

  所幸土耳其的伊斯坦堡還有席夢收留她。而席夢很快就會升為飯店經理,但也給西碧一份房務部的工作。問題是,西碧似乎自暴自棄了,她開始在酒吧訊問何處能買到毒品,一名酒保帶她去吸鴉片,然後在她近乎昏迷中,將她強暴,最後更以鄙視的口氣叫她滾。

  西碧欲將所有的怨氣發洩在路邊三個醉鬼身上,但這兒不是德國,女人對男人的咒罵使她受盡毒打,甚至最後還挨了一刀。

  這兒應該是西碧的轉捩點,在影片中並未交代,一直等到卡伊出獄,已經是幾年之後的事,叔叔鼓勵卡伊應該回伊斯坦堡找西碧,並留下一筆錢給他當旅費,這回卡伊似乎也感受到他對西碧的愛,無論如何也要去追尋她,甚至會帶她回去他的故鄉慕新。

  西碧已經改頭換面,她已經嫁了另一名男子,而且也生了女兒,席夢冷酷地告訴他真相,但卡伊並不退縮,他只要求見西碧一面。

  西碧把女兒帕沐安排妥當之後,到旅館與卡伊渡過歡悅的三天,但卡伊要求西碧去巴士站找他,他會帶她一起回慕新。西碧雖答應,但卻一直沒出現,等了幾天之後,卡伊才傷心地坐車回慕新,日後對西碧的愛也只能藏在心中了。

2018年6月1日 星期五

十年(Ten Years)

 

導演:郭臻、黃飛鵬、歐文傑、周冠威、伍嘉良
香港 / 2015年 / 104分 / 輔導級
禮讚:2015年亞洲電影節推介電影
並獲得2016年香港金像獎最佳影片
描述香港民主人權、言論自由與本土文化遭到侵蝕的狀況…

◎ 劇情簡介     

  第一段「浮瓜」,在二0二0年五月一日的香港,因有兩個政黨人士欲辦老人愛心活動,但黑道大哥釗哥接到上面的密令,要一名手下槍殺其中一名政黨議員,亦即金民黨的楊金華與真愛聯合黨的林瓊梓,後來決定兩人都殺,因為如此會造成更大的混亂,有利國安法的制定,但長毛與Peter入內執行計劃時,反而被警衛一槍斃命。

  第二段是「冬蟬」,黃靜與劉浩之是學「博物學」,在朋友阿迪的房子被拆之後,兩人默默地蒐集他住家附近的一切,並製成標本。但兩人似乎無法擺脫過去的記憶,遂決定要將自己也變成標本,永存洞穴中。在劉浩之喝了凝膠劑之後,黃靜卻仍然堅持原先計劃,在生命消失之前,其實是一直無法感知生命的存在。

  第三段「方言」,是二0二五年時政府規定,不會講普通話的計程車司機,不能在金鐘與中環地區攬客,甚至各出入管制區與碼頭都被設限。阿漢的普通話一直說不好,也受到了很多檢舉,因越區載客要受罰;也載了普通話說不好的女職員含淚辭職,因為廣東話已淪為方言,阿漢覺得他失去的還更多。

  第四段「自焚者」,敘述二0二五年一名社會運動領袖歐陽健鋒,因違反基本法23條而入獄,他在獄中絕食抗議而身亡,於是一名支持者在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前自焚,引燃一場暴動。這自然與二0一四年香港的雨傘運動相仿。在許多學者接受採訪時,也大談香港獨立建國的各種看法,而最後顯示真相,自焚者是一名老婦。這是唯一以記錄片表現的短片。

  第五段「本地蛋」,敘述開雜貨店的老闆阿森,接獲養雞場阿祥來電留言,謂雞場即將結束營運,請來自取最後一批本地蛋,以後有可能要買中國蛋或外國蛋了。阿森的兒子明仔在學校參加少年軍,穿著類似紅衛兵的衣服,四處去商店照相,譬如本地蛋就違法。而明仔在去書店時,總會通知書店老闆阿安,將一些可能違反法規的書先收起來,但依然遭到蛋洗,而在阿森制止下,明仔才說他並未丟蛋,阿安此時才開門,說蛋洗之事已經習慣,並帶他們去參觀他秘密收藏書的所在。

◎ 劇情分析

  「十年」是一部以多人創作的整體呈現,並對香港的未來做了「寓言式」的預言。在策劃人伍嘉良於二0一四年拍完紀錄片「趁還有墟」之後,感受到香港人在九七之後,逐漸對香港的現況有了更多的耽心,但這其實還是沒有一項較具體可關注的方向,於是經過與其他導演溝通之後,他選擇了五位導演的構想,而且不給予任何的限制,任由他們盡情發揮,甚至在最後剪接的排列,也沒有按照時間主軸來表現。

  奇特的是,「十年」在二0一五年上映時,票房突破六百萬港元,而在第三十五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中,獲得「最佳電影」,但卻沒有其他獎項的提名,這應該是全世界唯一的特例。

  「十年」這部電影,充滿了對政治的批判,雖說是屬於「寓言」的方式,當然一定會遭到北京政府的全面封殺,也因此在下令禁止轉播之後,中國的民眾在網路各種平台上,都無法收視第三十五屆香港電影節的實況。

  但「十年」的理念,卻開始在全世界發酵,各地的電影工作者,也陸續展開對「十年」的延續,譬如泰國的阿比查邦也將參與「十年泰國」,日本也籌拍了「十年日本」,而台灣也由佳映負責監製,預備拍攝「十年台灣」,讓我們拭目以待。

  每一個地方的政府,都有一套屬於他們自己的管理方式,從而顯現一種政治態度,不管任何一種政治管理方式,其實都必定造成兩極化,有了受益者,必然有受害者,而面對母語廣東話全面被取代的憂慮,其實在台灣早就執行過了,那個不講北京話就必須被罰站的情形,許多人在小學時期應該經歷過,甚至還掛著「我講方言」的牌子,在校園中尋找另一名講方言者,才能把牌子掛在那個人脖子上,這近乎相互檢舉與殘害的情境,實在令人難忘。但究其原因,卻只是為了鼓勵大家講北京話而已。

  然而許多人的耽憂卻也在後來都實現了,現今許多人會推說不會講台灣話,以為那是低劣的語言,其實語言是一種溝通的方式,若要比較其美感,那就相當分明了。北京話只有五音;而台灣話則有八音(七角),也就是語言的抑揚頓挫更多的音角,就會顯得更優美,而唐詩三百首若以台灣話來吟唱,其實是更加優美的。

  本地蛋的蛋並沒有問題,而是本地兩字具有分化作用,因此雞蛋若由中國產地直接配送,這個問題自然就會被消除。而仿紅衛兵的少年軍,應該是一種比擬假設,若果是真實,那未免太可怕了。因為這種鬥爭的手法,殘害了過去中國的許多家庭,而整部影片最懸疑之處一直在追索一名自焚者,一直到最後才真相大白,因為老太婆經歷過文革與六四,縱然來到香港,卻又看到她所熟悉的殘暴,萬念俱灰下,她選擇了一種無言的抗議─自焚。而因桶子上印著商店的名字,那位老闆也遭受無妄之災,這種天外飛來的橫禍,坐在家中也受害,是任何人都無法想像,也百思不得其解的。

  第一段的「浮瓜」講的也是政黨政治,而這些情節實在與台灣太相似了。社會低階的人,他們的生活不是當事者可以想像的,最後萎頓到只願跟著老大當小弟就心滿意足了,而在最後,終於有機會賺大筆鈔票,卻不知這是高明政治的騙局,死了兩名不會有人聞問的人,卻可以立刻達到製造的政治風向。誰敢說台灣不曾發生過類似的事件呢?檢視過去,作相對的比擬:其實就很容易發現許多問題的癥結點與根本原因。

  「冬蟬」在五部影片中算是較抽象的,為何要蒐集標本?這與小川陽子的「記憶」是有極大的關連性。也許人無法存活太久,但卻能藉著標本展示於未來。喝了凝膠劑,是否就能變成標本?但不用質疑這一點,只要專注在快速移動的調性中,是否還有什麼值得我們能靜觀回首的?也許傳統的保存方式已經落伍,但不管用什麼方式或態度,蒐集者與被蒐集者之間的定位與互動,卻是另一種必須深思與檢視的。在最後黃靜與劉浩之,採取了各自不同的方式繼續蒐集,但卻在蒐集與被蒐集中產生了一種連結,也正是兩者心思一致,頻率一致地去對抗那段已經喪失的過去,存在的只是標本,而問題是標本之後呢?促使他們致力於標本的製作與蒐集的那個源頭,卻是始終都存在,而無法用標本來消除的。

  在這個現實社會中,與人牽扯的東西實在太多,並非你獨善其身,便能平安無事,而對一種從文字演變而來的指控,縱然你提出抗辯而讓對方啞口無言,但你卻無法成為贏家,因為在看不見的背後,似乎有一股我們看不見的龐大勢力,像一座山擋在你面前,你無力推開也無法使力,於是便逐漸掉入一個你自認為理所當然的深淵之中,最終而無法自拔。

  如果老太婆的自焚,是人最終所能做的抗爭與吶喊,而不免更增添這個世界的更多「無理數」?因為沒有盡頭,而且又不能回頭,請問此時我們該用什麼方法去面對未來呢?

  「十年」不只是十年,也許會是千年、萬年,或是更久更多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