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豔之夜(つやのよる)(Before the Vigil)

 

導演:行定勳
主演:阿部寬、小泉今日子
日本 / 2012年 / 138分 / 限制級
禮讚:日本電影金像獎最佳新人獎A
在22個俗世男女的掙扎中,一幅愛情與慾望的畫卷就此徐徐展開神秘女人「艷」投下的小石頭, ...

◎ 劇情簡介

  多年前松生春二拋妻別女,與小艷一同私奔到伊豆半島外的一個島上,雖然開了一家民宿,但小艷又開始與其他男人鬼混,甚至主動告訴松生,在她12歲時,她的堂兄石田行彥就奪去了她的初夜,而此刻石田正以一本小說「艷之獸」奪得148屆的文學獎。但在頒獎典禮中,卻也有另一名女人來攪局,因為石田與她時常約會,於是石田太太與女子在宴會中大打出手。

  事實上小艷已經昏迷在病床上,松生有太多的怨,幾乎用刀了結她的生命,最後還是罷手了。但他開始從小艷的信箱中,一一告知小艷的前情人,想要知道在小艷即將辭世之前,有多少男人還愛著她?

  橋本湊是房仲營業員,她與老闆有著曖昧關係,但老闆卻是小艷的第一任丈夫,但已在24年前離婚,雖然另一男職員亦對小湊有著好感,但小湊最終還是喜歡上一個下體有入珠的宅男房東太田。

  松生的妻子山田早千子,在松生離家後依然天天望著她與丈夫的相片。女兒麻千子似乎很難理解這種情緒,於是麻千子故意赴好色教授安藤的約,果然教授約她在飯店酒廊見面喝酒,然後帶她上樓上飯店的房間,麻千子有些猶豫,但還是進去了。

  松生在她八歲時與小艷離去,如今又聽聞小艷已經病危,於是在女兒的鼓勵下,兩人坐船到了大島,卻見松生雖然瘦了不少,依然為小艷執迷不已,或許到此麻千子終於可以領悟,為何男人會不停的往外追索?早千子似乎也慢慢開朗起來,母女兩人再度去星級飯店酒廊,母親才告知以前她與前男友優也常來這兒。也在這個時刻,麻千子又見安藤教授帶了另一名女學生來酒廊,手法與前如出一轍。麻千子終於徹底了知了人性另一層悸動的原因。

  松生望著小艷的棺木,最終再度看了她幾眼。在與女兒見面時,曾向他借菸,女兒告知這是她第一次吸菸也會是最後一次,而後早千子也從留下的香煙抽了一根,算是一家人最後的品嘗「幸福」吧。

  小艷的葬禮只有松生一人,望著空蕩蕩的葬禮,松生證明似乎只有他一人愛著小艷。

◎ 劇情分析

  「艷之夜」的敘述格局相當龐大,但探討的格局卻是相當有力而集中。有趣的是已經面臨死亡的小艷,導演刻意讓她以「暗場」人物出現,就算躺在病床,但臉部都插滿維生系統,顯然這是一種刻意的安排,因為一名四處尋求男人慰藉,不斷地挑戰傳統倫理的豔麗女人,如今都已四十五歲了,但依然是具有魔力地吸引著男人,尤其讓松生在十多年前便為她拋棄妻女,小艷並建議回到她熟識的大島開了一家海邊民宿。

  就一般的見解與認知而言,這會是一場極為幸福而美滿的私奔,因為兩人理念相同,若能為自己尋得一種「幸福」的生活,應該也是一種美滿之事。

  問題是小艷並不是一個安份的人。回來大島後不久她就故態復萌,又四處追索其他男人。這樣不斷的追索性愛的刺激,應該用什麼方式加以評斷呢?事實上這是屬於人性自我追索中的一環,任何的評斷都會因為主觀見解而失準。

  小艷在她小學畢業時刻,就受到堂兄石田奪去貞操,這會是一個改變她對性愛看法的一個關鍵嗎?有趣的是,石田不僅日後成了教授,也成了小說家;甚至他的小說也得到日本最重要的文學獎,而探其內容,可能是對「性」的剖析與見地。日本這種異色文學相當興盛,谷崎潤一郎、川端康成都是個中好手。像小艷這種角色的內心世界,都是異色文學極佳的題材。

  不只是小艷不厭其煩地嘗試一而再,再而三的性愛,男人在這方面應該也是與女性互動的。因為性愛總是必須要男女雙方(同性戀不在此討論),若無其中的激盪互動,雙方如何激盪出高潮火花?

  石田不僅外遇連連,就算頒獎典禮那天,依然有女人傳馬愛子前來鬧場,石田的妻子豈肯退讓?於是一場兩女相鬥的戲碼就出現了。縱然是在這樣嚴肅的場合,男女雙方依然以獸性來捍衛自己的地盤。

  仲介老闆是小艷的首任丈夫,但離婚後,他與女職員橋本湊有了勾搭。小湊是個三十出頭的女人,她對房仲業自有一套手法,但老闆口口聲聲要娶她,就算沒有真正的行動,她也不甚在意,因為注視著她的美艷與美好身軀的男人實在太多了,就連男同事有時也會用探詢的口吻試探,但小湊在意的卻是慾望的全面紓解,她最終選擇的是有入珠的宅男房東太田。

  池田百合子這個腳色雖然較溫和,她每天忙著為女客人洗頭,但眾人傳言中,她也知道男友茅原優也曾與小艷有過交往,如今雖然得知小艷病危,但茅原優似乎也沒有去探望小艷的想法。加上由香里也帶兒子來探望茅原優,這也令她困擾。

  所有的男女慾望,是否只有存在高潮爆發的那一刻,才算真實?過了那個環節,一切回歸到人的現實面,似乎又要再重新去面對。床上的交融會使人瞬間遺失一切,因為當下只有觸覺的慾望,所有世間的一切都因之而暫停,而這種狂躁的迷戀,有時會拓染成深不可測的思域,沉溺其中便無法自拔。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正因為沉溺其中才能讓慾望提升到絕對的頂點。這近乎是兩極的看法,從放肆的獸性以及道德的層面,若要從中去認真探索,其實真的也無法找到答案的。

  全劇中共22個人,因為小艷這個女人的存在,而各自在心中掀起無盡的漣漪與掙扎。早千子在最終去醫院見到了小艷,她解開小艷的病服,看到胸部有著太多吸吮過的痕跡,早千子小心翼翼地伸手撫摸小艷的乳房,她純粹以男人的立場去體驗與小艷互動時的心情。為何每個女人都有乳房,而丈夫竟然會受到這對乳房的吸引?

  人是否只是活著就是一種絕對的滿足?性慾也許也只是一種催化劑,透過慾望的吸引,於是生命便有了動力,生活也因之而多采多姿?!

  如果未來的世界揚棄了社會道德觀甚至法律的制約,人可以無盡地與任何人交往,這會是個什麼樣的世界?也許很多人質疑,但在反觀內心時,不免會發現每個人似乎都有這股衝動的慾望。但理智告知我們,超越了社會規範一切都是脫離現實。

  現實是否真的是現實?也就是在理性的社會規範下,每個人都真正遵守了這個原則?事實不然,正因為某種挑戰的慾望,反而在打破常規之後,得到一股莫名的快意,於是偷情便成了一種競相追逐的遊戲。

  但純粹將之視為遊戲,未免也淺視了人性。在慾望中充份表露了人性的貪婪,而慾望是永無止境的,當第一步陷入之後,其實很少有人會將之縮回,相反地會一步步走向更深淵之處,也許那是永不見天日的黝黑,但當下的快慰其實早已讓人喪失了思考的能力。

  松生算是專情之人否?若是他不會拋妻別女,他似乎只是沉溺在小艷的慾望之中讓他無法自拔。他的女兒最後問他是否幸福?松生是無法回答的,因為他從不曾去思索這個層面的問題。

  一切都結束了,沒有半個男人回頭來探視小艷,但那會很重要嗎?異色文學探索的絕對不是結果,而是「當下」。

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

導演:朗‧霍華(Ron Howard)
主演:羅素‧克洛(Russell Crowe)
   珍妮佛‧康納莉(Jennifer Connelly)
美國 / 135分 / 2001年 / 輔導級
禮讚:第74屆奧斯卡最佳影片
改編自數學天才John Forbes Nash的真人真事,他具有數學天分,偏偏患上精神分裂症,最後仍成為諾 ...

◎ 劇情簡介     

  一九四七年一批年輕人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就讀,當時的學生都是一時菁英,每個人都希望將來能進入惠勒研究室工作。其中競爭最激烈的是馬丁漢森與約翰奈許。

  每個學生幾乎都已經繳了論文,甚至又朝其他方向發展。而不擅長人際關係的奈許不但不去上課,只是埋首於他最有興趣的「博弈論」,並堅持尋找它的源頭。而在學校奈許與漢森下了一盤圍棋,奈許輸了,他很衝動地撞翻了棋盤焦慮地離去。他的教授誠懇地對他說如果他再無進展的話,恐怕無法保證他一定可以進入惠勒研究室。

  或許是因為這般競爭,奈許竟然與室友理查蘇將桌子從窗口丟下。這一天奈許騎腳踏車在校園內,騎著S型的途徑,這才悟出了經濟平衡論,一舉打破亞當史密斯的理論,也因為如此,海林吉教授遂提名他到惠勒研究室上班。

  這一夜,有人帶他進入國防部,希望他能解開雜誌社裡的密碼,因為蘇俄已經有人在美國置放輕型的原子彈,希望造成美國的混亂。而其中負責人叫威廉帕奇,他帶奈許去植入晶片用以辨識身份,每當有情報便放置在一幢房子外的信箱。

  此時一名女學生愛莉莎在上課時得體的應答,使奈許對她另眼看待,兩人一起參加州長的宴會,而愛莉莎適時送他一條手帕。兩人感情日增,但奈許只要進入思考解密,都會讓他忘了約會,所幸愛莉莎原諒,並接受奈許的求婚,很快兩人就結婚了。

  這一日他在校園遇上了查理斯,他帶著姪女瑪西,因為她的爸爸車禍死亡。一九五四年奈許與威廉帕奇遭受攻擊,傳信地點也更改,甚至在演講時,發現有人來抓他,奈許攻擊精神科醫生羅森,但依然被抓入精神病院。而愛莉莎也在那幢老舊房子中找到原有的密封解密文件,這才證實奈許有幻覺症。

  在出院後,奈許漸漸把藥藏起來,因為吃了藥無法與妻子圓房。最終他懇求妻子不要再將他送入精神病院,他決定要靠自己的力量戰勝這些幻覺。

  最終奈許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也驗證了他與妻子之間的真愛。

◎ 劇情分析

  「美麗境界」是好萊塢少數會讓人不斷思考的影片。當年在奧斯卡金像獎中入圍八項,最終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原著改編劇本及最佳女配角四項大獎。

  影片的故事從1949年到1994年,背景則是冷戰時期的美蘇間諜戰,還有普林斯頓大學及惠勒研究室。

  能夠進入美國最重要的學府之一的普林斯頓大學,不管是物理、經濟都將會是美國培育人才的搖籃。我們也能從影片中看出美國大學的教學方式與台灣的不同。雖然不去上課,但只要能提出出眾而創新的論文,這都是一名大學生能否畢業的依據,並非是規規矩矩去上課,接受點名,但都不會思考的教學模式,影片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讓人相當感觸的。

  或許是奈許不擅長交際,人際關係是他最脆弱的一環。也因為這樣的性格,他孤單的心靈其實是必須用另一種方式來呈現,那就是要贏,在學術領域、在各種人生面向上都必須贏。但當他和馬丁漢森下圍棋後,卻失敗了。這種失敗的原因,再加上他單刀直入在酒館中向女人求愛而被賞了耳光,這使得他在潛意識中必須武裝自己,除了更加努力思考之外,他也開始將自己幻想成國防部相當器重的解密人員。

  幾乎不去上課的奈許,最終在腳踏車從8字型中不斷來回的面向,體悟出新的經濟「平衡論」。這項成就使得一百五十年來的觀念有了改變。奈許也因此獲得他最想去工作的地點惠勒研究室。

  電影是映像語言,故奈許所幻覺而出的人物,在影片中是「確實存在」的,這也直接說明了奈許心中的虛擬故事。或許他真的在雜誌中的各篇文章中,找出相連貫的詞句,從而來解釋他自己創造的故事。

  如果蘇聯真的已經在美國各地放置許多小型的原子彈,那是何等驚世駭俗?但若果是真的,而奈許也由此而真的破獲這些放原子彈的地點,那奈許就變成全美的英雄,而因牽扯到機密,故奈許縱然是個英雄,卻不能對這個世界上任何人吐露真相,那怕是自己最深愛的妻子。

  愛莉莎是在課堂上認識她的老師奈許,但奈許卻反而十分欣賞愛莉莎的果決,甚至她也大膽的提出了奈許所拋出問題的解答,雖然還是錯誤,但兩人的感情卻因此而更接近了,尤其愛莉莎送他的手帕,變成兩人交心的一種具象信物。當最後奈許上台領獎時,他拿出手帕深深一吻;而台下的愛莉莎卻左手按心表示了兩人的心靈默契。這是電影學中具象道具最真實而精彩的演出。

  當愛莉莎知道奈許被抓到精神病院時,她為了求證,立刻到那座廢棄的別墅,而奈許放在信箱中的極機密文件,幾乎都沒有人動過。也就間接證實了這一切都是奈許自己的幻覺。

  查理斯在學校與姪女一起出現,這是因為當年他入惠勒研究室時可以提名兩人一起入內工作,奈許有提名賓達與查理斯。但教授卻提名史提與法蘭克。而奈許並未再據理力爭,在當時的祝賀聚會中,查理斯並無懷恨的言詞或表情,但卻種下奈許對查理斯的愧疚。

  再加上查理斯帶了姪女表示他的兄弟車禍身亡,故隨時都會有女孩同行。而這些故事是奈許自己的延續,因為查理斯沒有進入惠勒研究室,他的人生便有了缺失,而這就枉費查理斯當時在同寢室中不斷地鼓舞他、勉勵他,這正是他內疚最大的原因。

  然而奈許根本是自己獨居,寢室中從不曾有過其他人,但奈許卻堅信自己從心中建立而起的故事與觀念,因為他必須將自己置身在一切榮耀的最高點,以彌補他在先天上的許多缺失。

  吃了藥雖然幻影不見了,但卻使得奈許無法養家,無法工作,無法與太太作愛,一個美滿的家庭眼看即將要崩解。而此時的奈許也逐漸發現威廉帕奇與查理斯及他的姪女是虛幻的人物,但不管你怎麼驅趕,三個人似乎永遠與他隨行。

  這樣的例子有許多,但以「幻聽」的成份較多,在台灣也有許多奇特的療法,甚至療效相當清楚,但這並不為西方的人文科學所認同。

  奈許以自己追索「博弈理論」的精神,企圖從自身去解決這件事情。故有一場他向三人告別的戲,這是在影像詮釋中相當精彩的。縱然那三個人最終都不曾離去,但奈許在向三人告別的同時,便又尋回自己的獨立思索,雖然查理斯三人陰魂不散,但奈許終於可以習慣他們的存在,因為不必理會,這些幻象基本上是對宿主無可奈何。

  唯識學將這類情境解釋為妄念,而妄念的產生則是無明,而無明之意乃是生命從「無始」以來,雖然不斷地輪轉,但卻永遠不曾了知領納生命的實相。而虛妄的相被出生之後,最後必然會滅失,而永遠不滅失的是自己的「實相心」。

  六識在人世間可以思索許多問題,但其實也不曾獲得什麼,因為在下一世便不再出生而有新的六識。唯有在每一世學習的各種方式與過程,變化為習氣種子,然後再由業識的配合,成就下一世的新六識,也就是另一個新的自己。

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

意亂琴迷(The Assignment)

導演:提摩‧尼爾森(Timothy J. Nelson)
主演:葛弗雷‧琳西 (Adam Baldwin)
   法蘭西
史都華 (French Stewart)
美國 / 2010年 / 96分 / 保護級
她的音樂才華和對音樂的熱情,竟也隨著秘密揭曉而逐漸消失…

◎ 劇情簡介

  伊萊莎是一所私立高中的學生,她不僅功課好,也彈得一手好鋼琴,她的鋼琴老師為她找到一個到巴黎音樂學院的甄試機會。她的父母約翰與珍妮也為她高興。

  但這一天學校來了一名老師克萊門,他教的歷史課卻不讓伊萊莎退選。不僅如此,在上了幾天課以後,伊萊莎也慢慢喜歡上克萊門的歷史課。問題是克萊門要大家以追索歷史的方式來介紹自己父母的來處,然而這一點似乎也使得伊萊莎的父母感到為難。

  這期間音樂老師布爾卓被學校解僱,但這是學校一名董事搞的鬼,因為他知道一個真相。學校的董事長其實是伊萊莎的爺爺,只是伊萊莎的父親史奎爾不幸戰死在越戰戰場上。在最後遺言中表示,若伊萊莎能夠在巴黎拿到學位,那才公佈她的身份,否則這所學校可能就捐給政府機構了。

  校董知道這個秘密,故一再慫恿他的兒子去追求伊萊莎。這使得原本與她交往的史賓塞有了芥蒂。況且史賓塞的泳技似乎永遠趕不上校董的兒子。但在克萊門的教導下,果然大有進步。

  約翰和珍妮終於承認伊萊莎並非是他們親生,但因為尚未十八歲,故依約定不得對她明言。但知道真相的清潔工維爾以及音樂老師布爾卓,卻一直希望能將真相公開。

  原來克萊門正是史奎爾,只是兩人在越戰時期,因克萊門知道史奎爾有妻小,故兩人交換了軍籍號碼,但克萊門卻不幸戰死。傷心的史奎爾只好以克萊門的身份過日子,卻始終不肯去面對這一切,直到最後才以克萊門的身份回到學校教歷史。

  在史奎爾的教導下,史賓塞終於拿到了游泳的區冠軍,而在知道真相的同時,伊萊莎也以自己的家譜完成了她的歷史課業,同時也與史奎爾父女相認。

  伊萊莎終於按照原訂計劃去到法國巴黎,完成她的音樂學位,也符合了爺爺的期待,終於成為學校的繼承人。而最後伊萊莎也在學校舉辦了一場成功的演奏會,也使得即將走入岔途的學校再度步入正規,一切都在圓滿的和諧中結束。

◎ 劇情分析

  這部「意亂琴謎」是一部相當標準美國化的影片。這其中夾雜一段「越戰」的傷痕,也有抗拒傳統道德觀念的婚姻。最終再來一段所謂的「認同」歷史的倫理親情,最終是喜劇收場。

  史奎爾與妻子的結合是以抗拒而走出自我的訴求,使得自己面臨必須離開學校以及家庭的庇護。而在生下女兒之後妻子的死亡,自己投入戰場的悲壯,在在都顯示刻意操弄的情節。這對照時下新的影視觀點,其實是有很大的落差的。

  在越戰的橋段,雖然很短,但其實卻是相當重要的,然而這一段詮釋得不夠徹底。只在片頭夾雜一些資料鏡頭,縱然我們可以理解兩人是小時候的同學,也一起在私校共處,但戰爭的情節如何來區分戰場上的危機?生命如何喪失,本來無關緊要,但交換兵籍號碼的舉動似乎是一次敗筆,但若無這次的舉措,又無法解釋克萊門與史奎爾之間的關係,以及日後整個情節的延續。

  就算當時心靈受到創痛,但為何無法去追索妻子的一切,最後他以克萊門的身份來應徵學校的歷史老師,這種假冒別人的身份是否合情合理?在美國會不會犯了偽造文書或其他罪行?在台灣這種情形是確定違法的,因此安排這樣的情節便有些牽強。

  爺爺臨終前的遺囑也是相當有趣的,他認為只要孫女能像女兒一樣在名校中拿到音樂文憑,那麼就請律師讓她認祖歸宗,否則就做罷。

  這種情形在東方世界是比較會被重視的,但沒想到西方電影也採用類似的情境與事件。音樂或許可以陶冶一個人的性情,音樂在藝術領域中自有它的獨到的特質,但一個人是否能在音樂領域中達到成功的境界,是否能以此來判斷優劣成敗?

  若伊萊莎不是對音樂而是對美術有興味,難道爺爺就因此而不承認這個孫女?就音樂而言,究竟到達什麼地步才算是成功?像貝多芬?李斯特?或舒伯特?當然以一名演奏家而言,能夠對樂譜有所詮釋,就算得上是成功的音樂家。

  布爾卓告訴伊萊莎的話是相當精準的,因為要彈奏一首曲子,並非只是按照旋律一五如十地彈奏,而是必須以人的角度來詮釋音符,表相上聽起來並沒有不同,但仔細傾聽之餘,就能從音符中聽出演奏者的心靈語言,也因為這種心靈語言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才顯得如此珍貴。透過不同的一再詮釋,必然會有不一樣的心靈故事,只要在音符中就能搜尋得到。

  事實上,史奎爾一開始是個懦弱的人,他不敢去面對問題的癥結所在,故只是一味地逃避,縱然寄情於過去美好的音樂人生,但不敢去面對已經發生的問題,問題是否就能因此解決?

  史奎爾假冒克萊門的身份回學校應徵歷史老師,但他不僅在教學上有獨到的見解,更要學生去尋找自己的家譜,以及祖先的來處,這才是真正的歷史。台灣也好似有這樣的類似問題,很多人的祖先來自大陸或其他地區,但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卻不見有人去主動追索,這當然與教育體制也有很大的關係。

  台灣的老師是沒有閒暇的時間做課外作業,因為一切的課本都已經由教育部制訂完成,日後考試也不離課本中的素材,這其實也強烈限制了學生的思想,對個人成長過程而言是相當遺憾的。

  本片也適度地表現美國高中生的自由交往,但因調性的取捨,不像一般電影情境的呈現。因為伊萊莎與同學所謂的交往也只是「比較好」,這似乎與現今電影的調性其實是完全不同的。

  伊萊莎對鋼琴的喜愛與練習,其實並未有過太多的描述,只是想當然耳最終她一定會成就音樂家的目標,就算從學校畢業拿到名校文憑,但卻不見得就能成為一種生命的標的。

  最後是由伊萊莎透過自己追索父母的血緣,而使得自己的生父與自己相認,雖然略顯灑狗血,但多少還是有些令人動容。

  或許也因為如此,伊萊莎的養父母就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了,在電影中的展現,所謂一線演員、二線演員甚至三線演員是分的非常清楚的。也因為壓低了副線人物的情節,全部主戲就會堆置在主角身上。

  事實上,因為全劇中真正重大的事件都被推置暗場,真正彰顯的是這群學生的主動,但這些學生又並非以強烈的戲劇作表現,因此其他腳色也被拉扯下來。就連史奎爾的戲也變得軟弱無力,這是相當可惜的。

  畢業前的舞會雖然釐清了伊萊莎的真正選擇,但這並非一定是未來的歸屬,但起碼也是一場高高興興的熱鬧場景,最少也豐富了一些畫面。

  「意亂琴謎」並非上上之選的影片,只因從編導的角度有了詮釋上的偏差,使得影片的詮釋有了一種固定模式的感覺,換句話說,觀眾很難會在本片中獲得更多的啟發或暗示,這是相當遺憾的。

2016年11月3日 星期四

鄰居.同居(エルディーケー)(L♥DK)

導演:川村泰佑
主演:剛力彩芽、山崎賢人
日本 / 2013年 / 113分 / 普遍級
故事講述的是不願意跟隨父母搬家而選擇獨自住下的女主角,在告白失敗後,卻發現男主竟搬到隔壁住處…

◎ 劇情簡介

  小萌很喜歡學校的風雲人物久我山柊聖,鼓起勇氣在校園內向他告白,但柊聖卻毫不留情地拒絕了。小萌的好友西森葵憤怒地在樓梯上攔住他,雙方一言不合,小葵一腳將柊聖踢下樓梯。

  為了表示歉意只好揹他回家,沒想到兩人竟然是租在同一棟公寓,而且就住在隔壁。柊聖表示自己無法外出買東西,要小葵煮東西給他吃,沒想到手忙腳亂中差點引起火災,防火系統灑水器開啟,使得屋內積滿了水。房東表示修理工人檔期排到一個月後,柊聖表示無妨,他可以住到小葵的房間。

  沒想到第二天在學校,小葵就發現柊聖在踢足球,這才發現她受騙了,但柊聖卻若無其事一直賴在她住處。不得已才在屋內架起一道布簾為界,但在雷雨之夜,小葵卻嚇得驚叫,柊聖從布簾下伸出他的手,小葵遲疑了一下,將手伸給他握住,反而有種安定的感覺。

  在附近打工的大學生三条也喜歡小葵,但發現小葵與柊聖似乎走得很近,遂警告柊聖不能傷害小葵,否則他絕不原諒他。房東太太送兩張遊樂場的票給小葵,柊聖搶了一張表示要陪她去。而小葵在金飾店看到一條喜歡的項鍊但又沒錢可買;也渴望在七夕花火節能在心形的煙火中與男友接吻,聽說這樣會長長久久。

  但在去遊樂場時,柊聖牽她的手,表示要教她怎麼約會,但似乎被學校同學看見,大家都議論紛紛,好奇地想知道小葵的男友究竟是誰?這使得小葵焦慮不已,因為學校若知道兩人同居是會開除的。柊聖原有機會吻小葵,但卻放棄了,因為他希望她把初吻留給對的人。

  在烤肉聚會中出現了一名櫻月,她以柊聖的情人自居,而隨後而來的柊聖哥哥卻在告訴小葵有關櫻月與柊聖的關係時趁機吻了她,小葵生氣的推開他哭泣離去。柊聖這才極力安慰她,並打了哥哥一拳。

  七夕花火節卻因柊聖失約,小萌與男友亮介才故意推三条與她同行,然後再去用話刺激柊聖,於是柊聖終於拋開過去自溺的性格,勇敢地在花火節中找到了小葵,也正好在心形花火在空中閃耀時兩人相擁而吻。

◎ 劇情分析

  日本的漫畫水準在全世界是首屈一指的,不僅種類繁多,也普遍的在各種年齡層擁有眾多的讀者。「鄰居‧同居」其實就是日本漫畫家渡邊鮎的漫畫作品,原作從2003年在「講談社」雜誌上開始連載,單行本發行後,到2012年12月累積也已超過270萬部。

  本劇是在2013年7月宣佈開拍,所謂的真人電影版。2014年在日本與台灣上映,是屬於青春少女校園偶像劇,其中有許多情節來自漫畫,自然也就會有許多常理無法理解或詮釋之處。但對一般青少年而言,劇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們極力想模仿與追求的對象,在日本擁有廣大的讀者群,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西森葵因父母及家人都去中國,但她因為喜歡留在日本,其實也是不想離開原有的朋友,毅然決然留在日本唸書,也以獨居的方式住在公寓。

  兩人相識的過程真的很「漫畫」,原本義憤填膺地要教訓柊聖,也潑辣地指責對方,但反被柊聖擺了一道,反而必須揹他回家,這種情節放置在青春少女的漫畫故事中是趣味性的,但若是在成年人的世界中,這樣的情節似乎是不太可能的。

  電影或任何文本的調性都有它的層次,或許受限於原著中對情節的風格呈現,更何況若擅自更動,有可能會失去其創作的原味,雖然小葵將腳橫在走道上阻擋柊聖去路,顯得霸氣十足,但對照其影片後半段卻有了極大的落差。你可以解釋是因為受到愛的感染,而使性情有了改變,而其實這齣戲最精彩之處便是從零到有。

  原本並不在意柊聖的,但在「同居」之後因日久生情,遂逐漸改變自己的觀點,尤其最後在知道柊聖的生日時,特地像個家庭主婦一般地做了飯菜,並烤了生日蛋糕,沒想到這個晚上柊聖硬是被櫻月留下。甚至也在這一場戲中柊聖不僅表露他的感情是封閉的,於是她只能眼睜睜望著柊聖離她而去。

  偶像劇總是在最高的期待中,讓劇中人物瞬間跌入谷底。然後在一個臨界點,也就是最關鍵的時刻重獲生機,也讓情節有了極大的逆轉。

  類似這樣的情境都會講究故事的背景。高中女校是青少年即將結束的年代,對於亂竄的青春動力、無法自持的感情世界,都即將進入一個較明朗的階段,為了不辜負這段青春年華,很多人提早做了選擇,而這段期間若能有個男、女朋友,在同儕之中都是一種驕傲。故英國諺語常說4歲不穿紙尿褲是幸福,14歲身邊有人圍繞,20歲有性生活,35歲賺大錢,60歲還有性生活,80歲還不用紙尿褲都是一件幸福的事。

  從原著改為電影其實做了很多改變,人物精簡成柊聖與三条的對立,而柊聖哥哥久我山草樹,其實曾與櫻月結婚,但其實兩人並不曾在一起。故將這段情節變成櫻月與柊聖之間的曖昧。

  然而最不清楚的就是櫻月這條線,過去她與柊聖真正的交往原因與過去並沒有十分清楚,只知道這導致柊聖變成一個不敢承擔愛的人。這可能在編劇改編過程中有重大的瑕疵。

  三条這條線原本與柊聖的姐姐久我山繪理有一段故事,因為繪理住在三条亘家裡,是因為前男友不斷地糾纏,導致在一次酒後三条亘與繪理發生了「意外」。這條線繪理被刪掉了,變成三条亘最後追求小葵而失敗。這是改編上為了讓情節緊湊而縮減,這是可以理解的。

  原著幾乎以連續劇的方式來呈現,改編成電影自然就需要更多的情節,而這些就被設計成趣味性的橋段,雖然有時略顯誇張,但這反而成為這部電影中最大的特質,以及特殊的情境氛圍。

  柊聖自我防衛與高高在上的表情,其實都在彰顯他是個內心脆弱的人,很容易因為某一件事情就被絆住了,甚至也無法從翻滾的波浪中全身而退。但或許是這種酷的偽裝,使他在女學生的眼中是最酷的男人。

  因為大都沒有真正的嚐到戀愛實質滋味,所以一切對愛的想法都只能放在表相的亮麗與瀟灑。而日本女高中生流行的「告白」,是否真的如實直接?這是有待商榷的,尤其是女生向男生赤裸裸地告白,若被直接拒絕將會情何以堪?

  也許這一點,正是我們應該深入去探索的日本人際關係。在彼此地位曖昧不明之際,更能彰顯這種「絆」一般的特質。不只日本,其實在所有戲劇情節中這種迷離的手法,常常是吸引觀眾的不二法門。

  在人生每個階段中,我們都會去面臨不同的人際關係,在每一次的對待中,這些人際關係都會是我們試煉的對象,而在每次不同的年齡層,我們的付出與對在,都會有截然不同的收穫。

  柊聖與小葵完成了「階段性」的愛,但這份愛雖然有了了結,但會是終生不悔的真愛嗎?日後更多層面的人際關係,勢必會考驗這份感情。所謂的「真愛」並非只有在七夕花火節的印證,更長更遙遠的人生道路,正在等待這兩人接受試煉。

六人行不行(And If We All Lived Together)

導演:史特芬‧羅貝林(Stephane Robelin)
主演:吉‧巴多斯(Guy Bedos)
   珍‧芳達(Jan Fonda)
法國 / 2012年 / 96分 / 輔導級
禮讚:2011年盧卡諾影展閉幕片
   2012年愛丁堡電影節入選片
全片藉由法式長青族的生活點滴,以輕鬆幽默的方式細膩刻畫出老年人所面對的真實問題,在老、病、死的最後時光裡…

◎ 劇情簡介     

  亞伯與珍妮是一對老夫妻,他們與另一對尚與安妮,以及雖有兒子但一直保持單身的克勞德是一群死黨。在不景氣的年代,他們也會加入年青人的抗議行動,但警方似乎也懶得理他們。

  在一次聚會中,尚突然想到,既然大家都不願讓子女送到安養中心,那日漸衰老的五個人,要是有什麼需求,該向何人求援?於是才有了五人共住他家的提議。

  房子是安妮繼承的,雖然她一開始也反對,但最終還是讓其他人共聚一個家庭。亞伯有了健忘症,他在半路出了車禍,但依然捧著要送妻子的花。而珍妮其實罹患癌症,但卻不願繼續就醫,甚至也騙亞伯說她的病情已經緩解,直到亞伯遇上醫生才知實情。

  珍妮也到棺木店預訂一個特別顏色的棺木,但這一切卻全都瞞著眾人。亞伯請了一名攻讀人類學並正在寫劇本的學生的德克。雖然亞伯的父親在戰爭時被納粹虐殺而死,但還是請德克去遛狗,並答應德克住在家中錄影、拍照並記錄老人的生活狀況。

  這一日亞伯忘記關水龍頭,導致浴缸的水滿溢而出,整個家必須全面整修。而克勞德雖然是單身,卻性喜女色,不時去尋花問柳,並為她們拍些裸照。而亞伯原本要從箱子拿二次大戰的資料給德克看,卻誤開了克勞德的箱子,也發現40年前克勞德不僅與安妮有染,也與珍妮有一段情。

  亞伯將這件事記在筆記本中,雖然已經忘了,但一看到筆記本又再想起,終於忍不住告訴尚。尚原本不相信,但在與安妮鬥氣中,安妮竟然也承認了。

  在庭院泳池蓋好之後,他們在泳池內舉行晚餐,尚這時再也按捺不住,差點拿刀動手殺人,幸好經眾人勸開,但尚卻也說出珍妮的外遇,導致珍妮昏倒。

  德克與未婚妻黛博拉因無法見面,遂回去她父母的家中,但此時珍妮卻已病入膏肓,終於辭世,眾人在粉紅色的棺木前不勝唏噓。

  雖然事過境遷,三個男人也相互諒解,但當亞伯想起要找珍妮時,眾人也情不自禁跟隨而去。

◎ 劇情分析

  全世界似乎都將邁入所謂的「老人之國」,一則因為醫學發達,人類壽命延長甚多;二則年青人不喜歡生育下一代,遂導致整個人類的世代連結出現極大的困障。

  有關老人問題的電影不勝枚舉,「心的方向」也是一齣相當成功的電影,但「六人行不行?」卻是近年來詮釋老人議題最成功的一部。讓人意外的是多年不曾在銀幕出現的珍芳達,竟然尚能保有一番的風韻,演出珍妮這名浪漫的腳色,更是別有一番吸引力。

  安養院也許是老人退休之後的適當地點,但若有自己的處身之地,也不見得是唯一的選項,問題是當人年紀愈來愈大,甚至失去自理能力時,恐怕屆時也不是自己能自由選擇。台灣採用大量外傭也許是一個方式,但最終還是會有其他問題產生。很多事情總是會有正反兩個層面,這不是選擇的問題,而是並存的事實。

  這五個死黨從年輕時就是一群好友,但沒想到在一個屋簷下同住的時候,才爆出40年前的外遇偷情往事。憤怒當然憤怒,但也到了無力打架的年齡,似乎不需要任何理由,三個男人便原諒了對方,也許這必然到達這樣的年齡,才能知曉個中原委吧?

  克勞德是個四處拈花惹草的人,就算到了這種年齡,醫生也拒絕開威爾鋼給他,因為怕他心臟負擔不了。但他卻苦苦哀求德克,拜託他請醫生開出處方,德克不得已答應了。這一點是相當有趣的,他雖曾因爬樓梯而昏倒被風塵女子送往醫院,但若沒有性愛,他可能也不會有活下去的欲望。就算沒有親自參與,最後他無意中看到德克與索拉雅作愛時,也面露純真而喜悅的笑容,因為只有性才是他真正的人生。

  珍妮也不止一次與德克一起遛狗,她的問題也始終圍繞在德克對女人的觀點,這些對白其實也透發了女性在老年時期的一些想法。最後因身體不適躺在德克這個年輕的男子身軀中,似乎也得到某種程度的撫慰,其實珍妮也是個浪漫的人,導演在這兒似乎有所保留,在鏡頭上安排了寓意深遠的詮釋,畢竟年齡太大的風氣尚不值得鼓勵,但在人性的統籌展現中,男女其實是不分軒輊的,畢竟人性是不分男女。

  兩個女人躺在床上討論共同的情人,也是相當有趣的,一個約在星期二;一個約在星期四,兩個女人還讚嘆克勞德精力旺盛。如果是在30歲左右,不知兩人是否會這麼心平氣和?

  生命其實相當短暫,也許我們總是在生命的尾端,才會猛然醒悟自己有許多未了的事不曾實踐。但反過來說,是否生命中的許多想法,都必須去體現才算了無憾事?這也是因人而異,因為各自的觀點與見解,都會主導著每個人的思想與決定。

  亞伯面臨的還有健忘症,日後極有可能會變成完全的癡呆,這種問題更趨複雜。江蕙的歌「牽手」也道出夫妻誰先離開的議題,因為不捨讓對方淚眼相送,而引發的夫妻之情,真是刻骨銘心而令人悽然。

  珍妮在葬禮的那段獨白真好,她希望在下葬時,眾好友與親人都先行離開,讓她看見他們邊用餐邊談論以往,而不要把情緒放在下葬時的不捨與難過。就算是死亡,珍妮也始終保持著優雅、風趣又豪放的性格,這也難怪在片尾失憶的亞伯又開始要尋找珍妮,而眾人卻也不由自主地跟隨在亞伯的後面,大聲呼喚著珍妮的名字。

  游泳池是一個另外的意涵,原本是吸引孩孫回來的極佳點子,但老年人縱有閒情,卻也無體力承受這些青春的生命力量。導演在這個區塊,多少也提供了有關老人的另類議題。但若無兒孫造訪,似乎又會是另一番矛盾。看來人的行為總是游離在正反兩面,端看自己在何時何地的抉擇,才能彰顯對與錯,或是與非。

  生命是一種循環,時間也是如出一轍,成住壞空是不斷地重複,生命自然也是如此。人的外表會老,但內在的心思是永遠不變的,佛經曾以「能見之性」來詮釋生命的本能。當然其他的五官都是如此,而這個生命的實相本能,卻能從人的此刻外在窺看得見。許多人無法了解這種真義,才會對老化與死亡有著不安與恐懼。

  「六人行不行」其實是用相當樂天知命的態度,高舉火炬地映照此生的生命。如果有來世也有前世,你認為哪一世才是你最精彩的一生?答案永遠是此刻的這一世。當你到達下一世時;或回到上一世時,你的生命見解永遠會是以當下為榮。

  老年會不會對社會造成極大的負擔?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我們如果不想當別人的負擔,那就用愉悅的心情去迎接每一天,縱有千秋萬世的深仇,在回歸黃土的剎那,不也就隨風飛揚而逝,但人卻必須保有自己最終的尊嚴,貧與富雖然也是重要關鍵,但卻不是全部的絕對。

  未來還是必須由自己來規劃,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應為自己寫下一個屬於自己的劇本,這齣戲不必麻煩他人也不影響親人,由自己編、自己導、自己演,觀眾則是這個宇宙天地,在落幕時像珍妮一樣,說一聲:此生沒有遺憾,這就是一種完美。

2016年11月1日 星期二

逍遙舞孃(Just Like a Woman)

導演:雷契‧鮑查瑞(Rachid Bouchareb)
主演:葛席芬坦‧法拉哈妮(Golshifteh  Farahani)
   席安娜‧米勒(Sienna Miller)
美國 / 2013年 / 100分 / 輔導級
29歲的瑪麗蓮(席安娜米勒)在一間電腦維修公司擔任接待員的工作,而她平日最大的樂趣就是去上她的肚皮舞課;跳肚皮舞可以讓瑪麗蓮的精神為之一振,也讓她忘卻日常生活中的 ...

◎ 劇情簡介

  瑪麗蓮在一家小公司上班,她在下班時間會去上中東的肚皮舞課,老師彼得見她跳得好,希望她能去聖塔蘿參加甄選,若有入選則可隨團到國外演出。雖然這是她的夢想,但她已經結婚,而老公哈維一天到晚鬼混又失業,答應她去的機會等於零。

  在附近一家超商的莫拉奉母之命娶了夢娜,但夢娜雖然也喜歡跳肚皮舞,但婆婆卻管教甚嚴,尤其夢娜一直生不出孩子,更是受到婆婆的羞辱。

  這一天夢娜因拿錯藥給婆婆,導致婆婆劑量過高,送醫不治,夢娜雖無心害人,但卻害怕的出走了。而瑪麗蓮不但被公司裁員,回家後更發現哈維與別的女人在床上作愛。這下氣得開車離家出走,一路欲往彼得介紹的舞團參加甄選。

  在一處公路休息站,瑪麗蓮巧遇夢娜,兩人遂結伴同行,並在彼得介紹的夜店跳肚皮舞,果然賺了許多小費,但老闆似乎覬覦夢娜美色,兩人遂趁夜色急急逃逸。

  在路邊休息時,夢娜竟然跳水卻又不會游泳,幸好瑪麗蓮躍入水中將她救起。當晚她們又接了一檔肚皮舞,也受到極大歡迎,但瑪麗蓮卻在報上發現夢娜捲入了婆婆死亡的嫌疑,於是當夜她們又匆匆離開了。

  瑪麗蓮將車開往印地安保留區,瑪麗蓮責怪夢娜似乎並沒有要對她吐實,怒氣地指責,並要她去投案,於是將夢娜載往火車站,希望她能搭車回芝加哥。而她自己則開車獨自離去。

  在這同時,哈維因找不到瑪麗蓮,於是他也向警方報了案,哈維再打電話,瑪麗蓮終於接聽,她告訴丈夫在結婚十年後發現她應該從新有個契機,然後又將電話掛斷了。瑪麗蓮覺得過意不去,又開車回頭來載夢娜。

  兩人在印地安保留區露營,但當地原住民的警察帶她們去露營區。但在這兒因夢娜要上洗手間,而與另一組人起了口角,瑪麗蓮去責備但反受對方父子毒打。

  不得已,夢娜只好替瑪麗蓮參加甄選,果然一試中的,當夢娜把成績單交給瑪麗蓮,她反而將之丟棄,因為兩人決定回芝加哥勇敢面對一切,並重新開始自己的新生活。

◎ 劇情分析

  八0年代的「末路狂花」是電影史上被譽為女性主義的電影,從而也影響了所謂兩性平等議題。至今女權高漲的背後元素,都不能不歸功於「末路狂花」這部電影。

  曾經三度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法國導演,雷契‧鮑查瑞以類似的手法拍攝了「逍遙舞孃」,而這部影片是導演企圖進軍好萊塢而製作的「北美三部曲」之一,正確地說這部應該是他的首部曲。

  不同於「末路狂花」的是,兩名在公路上尋找自我的女性,這回以中東的「肚皮舞」成為追索的目標,而兩個女人雖然都已經結婚,但各自所承受的卻是不同的壓力。

  瑪麗蓮已經結婚十年,但她當時是在狂戀中完成終身大事,來不及思考與計劃,導致婚後的變數使她幾乎對婚姻僅留一絲起碼的最低溫度。她的工作也只是一種過日子的方式,簡單地說,她是個沒有生命目標的人。雖然如此,日子還是日復一日。

  瑪麗蓮在夜晚去舞蹈社學肚皮舞,對她而言,這是一個大發現,因為不僅她喜歡跳肚皮舞,而老師彼得也認為她跳得好,不只一次要她去參加一個知名舞團的甄選,但因這是國際性的舞團,若被選上,則必須時常出國演出。對瑪麗蓮而言,這是一個契機,問題是她不能無緣無故就離開丈夫,尤其現在更是丈夫哈維失業的時刻,因此她根本不理會彼得的建議。

  但萬萬沒想到,因為不景氣被老闆辭退工作,更令她火大的是,回家正好看見哈維帶了一個女人在床上作愛。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忍受的。於是瑪麗蓮立刻將車子開往甄試的地方,這個目的地大約二千公里,也因此而展開了美國最擅長的「公路電影」。

  有趣的是,這期間也進入了印地安保留區,而當地也有所謂的部落巡警。這一點,倒是這部電影極大的特色。在台灣也有許多山區,要入內需要「入山證」,其意義大體是相同的。

  夢娜是類似外籍新娘而到美國,所幸丈夫與她還算融洽,但因個性軟弱而不敢違抗母親,導致專斷的母親不斷地將過錯全部推給夢娜。或許莫拉曾無意中說出恨不得母親死,也或許是夢娜受盡欺負之後,潛意識的反彈,在一次藥物落地而混雜之後,拿錯藥給婆婆服用並導致婆婆死亡。於是夢娜也在驚恐中展開了逃亡。

  兩人的相遇雖然略顯牽強,但也不能說毫無道理,總之兩人連袂相伴才能展開這一趟的公路之旅。而將兩人連結的真正緣由,卻是由編導設置的「肚皮舞」。因為有了不同的嗜好與專才,這才使得兩人得以在半路中,共同在夜店中搭檔演出而賺取一些盤纏。

  這部戲的精華,應該放置在兩人共同的磨難,也就是沿途中所遭遇的挫折,不僅是屬於社會層面的壓力;或者來自性別的差異,甚至人性中所有的不堪都應該化成情節,給予兩人不斷的試煉,在歷經一連串的衝擊之後,兩名離家出走的女人,終於能憑著自己之力走出心靈的困頓,並重拾信心走向屬於自己的路途。

  第一次在夜店的舞蹈表演是相當成功的,但老闆卻是直接提出性服務的要求。這是男女不平等的鮮明寫照,但兩人在直接逃走之後,似乎缺少了一些讓兩人成長的力量,假設老闆欲強暴夢娜,但瑪莉蓮出面救了她,然後才倉惶離去,這才是比較到位的呈現。當然這與「末路狂花」的故事又會重疊,因為有一部如此有名的影片在前,使得本片受到許多的限制,而喪失了許多應該有的情節。

  第二次的表演,依然不脫離男人對她們有異樣的眼神,但這回是瑪麗蓮看到報紙登了夢娜的消息,她連舞衣都未換下,立刻載她倉惶逃去。

  瑪麗蓮這次生氣地指責夢娜,因為夢娜一直沒有對她說實話。「誠實」是西方相當重要的價值觀,不管是朋友或夫妻親人,如果對方指責另一方「說謊」,這是相當嚴重的指控,更何況夢娜牽扯到命案,瑪麗蓮面對這個問題恐怕後續的牽連,因此她毫不猶豫將她丟棄在印地安人保留區的車站。

  夢娜畢竟來自中東,被棄置在這個荒野之地,更不知道該何去何從,但也只能滿腹委屈地留在這個車站。事實上,瑪莉蓮的舉止是理性也是衝動的。她從理上去批判夢娜應該要去面對司法,就算無罪也必須由法律來斷定,這也是她離開的原因。但衝動是指將一個女人放置在鳥不拉屎的地方,若夢娜再有任何的遭遇或受害,那瑪麗蓮豈不是變成加害人?

  當然促使她回頭的真正理由,是她與哈維再度在電話中爭執。男人的不爭氣促使瑪麗蓮更加堅定自己出走的決心,於是兩個女人再度會合。

  印地安保留區的露營衝突雖是高潮戲,但卻顯得略顯單薄,因為口角而遭受兩名父子的圍毆,導致瑪麗蓮因受傷住院,夢娜只好以自己前往甄選,最後獲得錄取,但瑪麗蓮反而將錄取證明撕毀了。因為她們同時有了認知,必須先回去面對問題,直到全部解決之後才能去面對自己的未來,這也才能顯示出一種負責的態度與認知,也是這部電影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