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2年7月31日 星期二

托斯卡尼豔陽下(Under the Tuscan Sun)

導演:奧黛莉.威爾斯(Audrey Wells)
演員:黛安.蓮恩(Diane Lane)
   落烏.波伐(Raoul Bova)
美國 / 2008年 / 110分鐘 / 輔導級
是美國舊金山一名成功的作家,看來生活美滿,其實正面臨預想不到的變故

◎ 劇情簡介     

  法蘭斯是一名成功的女作家,而她也幫助丈夫湯姆出書,在書壇上成為人人稱羨的一對。但不久湯姆不但有外遇也利用法律條文在離婚後擁有房子。

  一無所有的法蘭斯頓時跌入谷底,好友派蒂與她的室友共同出資買了機票讓她去托斯卡尼渡假,原本持懷疑態度的法蘭斯不願自己長期待在短期公寓與一群自怨自艾的人相處,於是她毅然決然參加了義大利之旅。

  在途中法蘭斯看上了一幢三百年的房子,她毅然決然買了下來,在科托納這小鎮中她認識了許多人,其中仲介馬汀雖然有妻兒,但對她似乎也難掩愛慕之意,而一群波蘭人組成的裝潢工人慢慢整修她的家園,其中年輕的帕韋愛上了隔壁老巴的女兒卡莉;而鎮上一名擁有多名男友的凱薩琳也成了她的好友,只是凱薩琳及時行樂的作風卻無法獲得法蘭斯的認同。

  在經過馬汀一番的勸慰後,她決定到羅馬一遊,而在這兒她遇上了一名俊男馬切羅,馬切羅用車載她到義大利海邊的小鎮波西塔諾,在這兒法蘭斯漸漸放開自己,與馬切羅瘋狂地作愛。法蘭斯雀躍不已,因為這樣證明她尚有女人的魅力啊!

  而美國的好友派蒂懷著身孕來找她,但卻也告訴法蘭斯她的室友離開了,而帕韋決定參加丟旗節,他預備大顯身手以便獲得卡莉父母的肯定,從而同意他們的婚事。而當馬切羅開車來訪時,正巧法蘭斯在山上,她不顧一切衝下但依然慢了一步,這一回她決定換穿一套白色洋裝再去拜訪馬切羅,沒想到馬切羅又有了新歡。這讓法蘭斯相當沮喪。

  當她回到小鎮時,看見酒醉的凱薩琳穿黑色禮服走入噴泉中扮演費里尼的影片「生活的甜蜜」中的席薇亞,法蘭斯拜託馬汀扮演馬斯楚安尼入池將她牽出。酒醒後凱薩琳告訴法蘭斯她其實最感動的是費里尼的電影卡比利亞,因為就算一無所有但看到年輕的身影她又燃起生命的意志而笑了。在法蘭斯的幫助下,帕韋終於說服卡莉的父母,兩人以法蘭斯的家舉辦婚禮,而一切的顯示正符合了法蘭斯當初的期望。

◎ 劇情分析

  從東方人的角度來看,美國人與歐洲人應該沒有多大的分別,但若從各種層面來檢視,其差別性就有很大的落差。在十九世紀,許多歐洲人不斷地湧向充滿希望的新大陸美國;但二十世紀卻有許多美國人紛紛走訪歐洲,雖然是各有所需各有所求,可是仔細分析不外乎是去尋找心靈所殘缺的面向。

  托斯卡尼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應該都是豔陽高照的,這也多少呈現了一種希望與光明,猶如片尾派蒂在科托納這個充滿陽光的小鎮生下了孩子,窗口迎面而來的正是晨曦,這樣的比喻相當明確與清楚,但本劇卻不完全放置在情境的渲染或情愛的互動,而是藉著法蘭斯在生命的挫敗中,如何在適當的機會中尋找屬於自己的生命面向,並從而給自我生命有了一番新的詮釋。

  當一切都是如此恩愛歡悅之時,並不表示這就是永恆,因為時間的推動會影響著每一件事情的蛻變。曾經有過的海誓山盟看似如此真確,但轉眼之間,一切很快就變成過眼雲煙。法蘭斯一開始太過沉溺在喜悅中,因為丈夫如此深愛她,而她又是在文壇中享有盛名,如今丈夫也步她後塵成了作家,試問她的人生還有什麼遺憾?

  丈夫的移情別戀讓她幾乎完全喪失自我,原本以為堅不可摧的愛情竟在瞬間崩塌,丈夫的貪婪更讓她失去了家居,於是法蘭斯便將自己禁閉在短期旅館中,在這兒是個關鍵的臨界點,如果法蘭斯ㄧ直沉溺在傷悲之中,或許她的一生就在這種旅館中度過,幸好她有了一趟義大利的陽光之旅。

  聽說義大利的男人都熱情無比,法蘭斯的朋友送她到這個國度,應該也有著某種的期許,希望她能在義大利交個男友,徹底地走出心靈的陰霾,並踏實地走向新的人生道路。誰知她尚未遇到真命天子,卻遇上了一幢三百年歷史的老屋子。

  透過房子不斷地翻修,象徵了法蘭斯心情的轉變,她的周遭自然圍繞著許多男子,但心靈的治癒是否真的必須用性愛來治癒?

  法蘭斯到最後不能免俗地與馬切羅這位帥哥有了一場驚天動地的性愛,但法蘭斯依然將自己全力投入,雖然馬切羅來找過她而未遇,但這並非表示馬切羅是多麼愛她。以馬切羅的角度來看,作愛是雙方的愉悅,是人生的享樂,如果遇上了,那就再來一次慾望的回味,若遇不上那就是緣分已盡。這樣的想法法蘭斯是無法相信與接受的,直到她打起勇氣直接去找馬切羅並發現他已有新歡之後,法蘭斯這才黯然返家。

  如果法蘭斯一開始就不斷地接納追求她的男人,但在慾望疲憊之後是否依然會回到過去她與湯姆的結局?這說明性愛卻非解決心靈受挫的靈藥。而編導便在這間房子的氛圍中放置了各種「家」的元素。而組成的各元素其實是各組人馬的拼貼,透過重組的意義便能產生新的詮釋與意義。

  仲介馬汀的角色是曖昧不明的,當暴風雨過後,他第一個去關照她,當家中有蛇進入時,法蘭斯唯一能傾吐的也只有馬汀。在如此接近的心境中似乎會發生一些期待的事,但顯然兩個人都相互壓抑著。

  馬汀在聖誕節時向法蘭斯介紹他的家人,這種道德觀應該是讓他不敢放肆的原因,而法蘭斯自己是十分不確定的。她茫然無依,孤獨感強烈地侵擾她,這讓她想起離婚的情境;同時不禁開始懷疑為何自己會留在義大利。

  法蘭斯的生命遇上了轉變的瓶頸,於是她必須重新思考並給自己一個新的定位,也許她應該向許多前衛的女子一樣奔放自己,鎮上的凱薩琳不就是最好的例子?但就算凱薩琳曾擁有十多名男友,但最終在慾望過後還不都各奔東西?甚至在酒後她在噴泉池中扮演費里尼電影中的角色,但終須要有一男人牽她走出噴泉池。馬汀在法蘭斯的暗示下,暫時擔任了這個男人的角色,也暫時成就了「甜蜜的家庭」的意象。

  法蘭斯在義大利其實是小心翼翼的,尤其是感情問題,畢竟這種近中年的心靈情境是她陌生的。在第一場新書發表會時一名作者就來質疑法蘭斯批判他對中年心靈描述的不切實際。而如今法蘭斯也慢慢貼近這種年齡,她一定記得自己之前對中年慾望的批評,這似乎讓她不得不要將自己關閉在一個屬於自己的心靈牢籠?

  馬切羅的出現帶領了她走入慾望的奔放,但也引導了她對男女感情的真確認識。有時愛情與慾望似乎應該作適當的切割?

  在適當的機會中一定有一些徵兆出現,人似乎只能順著那種感覺走。馬切羅帶給法蘭斯的經驗正是如此,一次的愛慾不再是永世的承諾,法蘭斯從傳統中漸漸體認了現代生命中的新體現。也許在關鍵時刻,她必須仰仗聖母的護持,但某種角度而言,聖母像不也是家庭中的一部份嗎?在逐漸從婚禮中認識家的本質後,法蘭斯立刻從惶惶不安的摸索中走了出來,一切盡在不言中,只因她過去不懂得駐足,因為一切早就俱足存在啊!

愛、慾、癮(My Zinc Bed)

導演:安東尼‧佩奇(Anthony Page)
主演:鄔瑪‧舒曼(Uma Thurman)
   強納森‧普萊斯(Jonathan Pryce)
美國 / 2008年 / 75分鐘 / 輔的級
保羅是自由撰稿作家,為了維持靈感而過著糜爛生活。過去曾是共產份子的維多雇用了他,並且利用一連串的誘惑來干擾保羅的生活…

◎ 劇情簡介     

  保羅.比洛原本是一名出色的詩人,但他的創作卻都來自縱慾在酗酒中才能得出靈感,到最後不得不進入一個戒酒中心。

  保羅戒酒的成效還算不錯,問題是當他不再酗酒時卻又完全喪失了創作的靈感。所幸一名商業鉅子域德昆雇用他為他寫傳記。兩人在剛見面時有著一番的爭辯,域德昆不時有意無意地在保羅面前調酒,並試探性地問保羅要不要喝酒?保羅有些生氣地拒絕了,但現在他一窮二白,雖然不滿域德昆的態度,但最終他還是接受安排,駐進域德昆為他安排的工作室。

  保羅發現域德昆若在公司時,公司上下都會賣力地工作;但當域德昆不在時,每個人幾乎都在混。保羅似乎也能體驗這一點,他總是公司最後一人走的,因為公司內的設施就比他的居處有更多的資源。

  這一天保羅發現域德昆的年輕妻子愛莎來等她先生,兩人展開了一場對話,保羅發現愛莎原來也有酒癮,她也在戒酒中心經過一陣的掙扎。保羅不諱言,他現在幾乎寫不出東西,但他卻又堅定地拒絕酒精的誘惑。問題是保羅可以拒絕酒的誘惑,但卻無法拒絕愛莎美麗的誘惑,而愛莎的感受似乎也是如此,於是兩人情不自禁地相擁並熱吻起來,而域德昆也在此刻適時出現,使得兩人慌張地離開。

  域德昆又邀保羅到他高級住宅區共進晚餐,這使得保羅不禁開始懷疑這場晚宴會不會是域德昆所設的陷阱?對域德昆不斷地提出的問題都讓他難以回答,甚至必須說謊來掩飾。域德昆表示他不相信年輕人的愛情,因為那只有慾,他以前在酒吧中遇上爛醉的愛莎,不但讓她戒了酒也娶她為妻。

  保羅開始懷疑在公司愛莎為何要吻他?因為愛莎之前就生了二個孩子,如今都已經十四和十一歲了。或許他無法了解這一切的鋪排,於是他突然說他想喝一杯。

  於是第二天保羅帶著酒意拿著花去找愛莎,而域德昆正好出國,保羅也開始寫書,他決定讓劇中人物死於空難,而他則成為一名成功的作家。

◎ 劇情分析

  「愛、慾、癮」看似不起眼的影片,而且也不受到台灣電影同好的青睞,但卻是金獎編劇大衛海爾的作品。從戲劇結構而言,這部電影應該是一部舞台作品,透過少量的情節與大量的對話,慢慢剖析出人性之中相當難以駕馭與馴伏的慾望。愛、慾、癮看似三個段落情緒,但卻也能由同一個角度來看待。

  故事是從「癮」開始的。保羅藉著喝酒寫出了許多詩作,但戒酒後卻再也無法創作,這是一種以酒精併發情緒渲染的方式,因為有時酒醉時常有超乎常軌的舉止,換句話說那是依仗酒精的情緒放射,偶爾為之倒也無傷大雅,王羲之的蘭亭序不就是在酒後所寫的作品嗎?

  問題是若將酒與創作連在一起而無法分割那必然會產生一種依賴,而這樣的創作便不再那麼純粹。喝得茫茫然四周的環境便起了異樣的氛圍,此時的主觀意識便受到牽引,雖然有著斗酒詩百篇的豪氣,但似乎與自我的意識觀念有了一點差距。況且長期以往都是如此,便將喝酒變成了癮頭。

  愛與慾有時可以分開來敘述;有時也可連結在一起。愛一個人有時是莫名其妙的,當四目接觸其實那種觸電的感覺就已經發生。愛一個人有時可以將之藏在心田,其後續可以不必討論,問題是為何人會不斷地愛一個人呢?當某一種情境出現時,愛會不會只是單純的愛?保羅與愛莎這一段沒有前因後果的愛,真的是愛嗎?或者更多的比例是放置在慾?

  最終保羅與愛莎終於完成了慾望的結合,而這有一個巧合,那就是愛莎的丈夫正巧出國,這一切看起來似乎有著許多令人困惑之處,會是域德昆這位有錢的實業家所設的詭計嗎?他的目的只是為了考驗保羅是否經得起誘惑嗎?如果是這樣,那故事未免就顯得單薄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詮釋人性在心靈深處的種種躁動,而每個人的思維各異,但基本上這種愛慾癮的行徑是永遠無法免除的。

  域德昆請保羅來為他寫一本傳記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第一場兩人言詞中的辯證是有趣的,域德昆自己是一名資本家,但他在年輕時卻是一名共產黨員,這種六O年代冷戰的兩個集團此刻已經沒有對立的立場,因為不管那個集團,其實都是向錢看的。保羅窮到身無立錐之地,但他卻去域德昆的豪宅赴宴,這是何等的諷刺,可是卻與人性脫離不了關係。

  域德昆對資本主義的諷刺相當貼切,但他自己卻又是標準的資本家,若他是共產主義的實踐者,那現在他所擁有的一切該如何解釋?而他請保羅來會只是測試嗎?域德昆調酒技術一流,這處處挑動保羅的味蕾,而終究保羅無法通過測試,他去戒酒中心的努力全白費了。

  保羅自己打開第一道的慾望之門,他再度用酒精證明自己的才氣;也從而詮釋了他對愛莎的愛與慾望。從愛莎的角度而言,似乎也有著相同的情境,之前的酗酒來自她卑微與窮困的背景,而父親的酗酒更是一個關鍵,她完全無力抗拒,唯一能做的就是讓自己留在酒精的國度之中而逐漸變成一種癮頭,直到域德昆將她從中拯救出來。

  但這並不表示從此愛莎就成為一名標準的人妻,她與前夫生的孩子就是一種現象,「愛慾癮」正好說明了她的過往與現在的一切。因為你也不能太過苛責她,畢竟這是真正的人性。

  這一切的前提都是以人性為出發,但我們也必須從保羅自身的處境來考量。也就是說這一切都只是保羅最後的小說,而他堅信的人性元素被濃縮在愛、慾、癮中,而域德昆與愛莎甚至保羅這些腳色其實都是他筆下的人物?

  從這樣的層面來詮釋便讓情節顯得分明起來,但雖然是書中的角色,卻也必須直接呼應現實的人生,這也許也是保羅曾經有過的體驗,於是在水到渠成之際便開花結果,而一切都必須建立在人性的元素上。

  域德昆面對自己股票大跌倒是若無其事,因為他認為就算失去所有,他還有妻子與一個家,這句篤定的話正是保羅所欠缺的。而域德昆並不相信年輕的愛情,因為他認為年輕人的互動不是愛,只存在慾的問題。

  域德昆的出國會是一場實驗嗎?或是保羅寫書的自以為是的情境?顯然的,這兩種心靈的設定到最後有了交集。保羅與愛莎的上床作愛會是域德昆的理論見證?或是保羅心中的一份慾望期許?

  而愛莎會只是一個被附屬的人物嗎?其實不然,從她的角度而言,其實也看得出一些操弄。別忘了,人的愛慾是必須建構在兩方面的,而愛莎也有百分之五十的掌控權,不管她面臨域德昆或保羅都是如此。

  人性之所以複雜難解,原因是每個人都不願意直接去面對慾望的躁動,而從中去自我檢視,就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答案產生。「愛、慾、癮」藉著三個立場互異各懷心思的角色,從而探究了人性最深沉的底蘊。當慾望或情緒被挑起,似乎只有自然去面對,不管你用什麼方式去應對,其實最終都必須回到自我的認知的。

賽德克巴萊(下集)彩虹橋(Seediq Bale)

導演:魏德聖
主演:林慶台 、 徐若瑄
台灣 / 2011年 / 276分鐘(上下集) / 輔導級
禮讚:本片獲得第48屆金馬獎五項大獎最佳劇情片、最佳男配角、最佳
    原創電影音樂、最佳音效、觀眾票選獎五項大獎
    榮獲2012年大阪亞洲電影節最佳觀眾票選獎
日軍調動三千名以上的軍警,分為兩路攻進霧社,賽德克族熟悉絕壁地勢…

◎ 劇情簡介    

(一)太陽旗

  一八九五年清廷依馬關條約而佔領台灣,雖然曾遭到各地義民的抵抗,但歷經近年終於平定。日本開始對台灣展開有計畫的大和化,不僅廣設體制與學校,在山地原住民方面也在各部落採取嚴酷的理蕃政策。不僅強迫族人不得紋面;也要青年到山上砍伐樹木。而男人得到微薄工資,女人則委身在日本人家中幫傭。

  由於族人伐木勞累,乾脆將樹幹從山上滑下,卻遭日警吉村毆打;而馬赫波青年瓦旦與露比結婚時,又遇吉村上山巡視,村人好意請吉村喝酒卻又發生衝突,這就種下霧社事件的主因。

  事實上莫那魯道每次要村人買火柴上山,然後將火柴梗的火藥收集,預備戰事一起立刻有軍火支援,莫那魯道聯絡其他部落,約定在一九三O年十月二十七日早晨,日人舉行台灣神祭及運動會時,一舉消滅日人。果然在精密佈局中以及原屬原住民的花岡一郎與花岡二郎之助奪得器械庫中的軍火…。

(二)彩虹橋

  霧社事件殺了日人134人,其他部落紛紛響應,只有屯巴拉社頭目鐵木瓦力斯因與莫那魯道是世仇並未參與,甚至接受日本人的徵召,協助日人打這一場他們不擅長的山區游擊戰。日人更調動三千名以上的軍警,並藉山砲、機槍等優勢武力上山討伐。

  局勢在日本人以飛機投擲毒氣彈後有了逆轉,族人死傷慘重,而許多婦女為了不連累戰場上的丈夫或兒子,紛紛選擇上吊自殺。

  參加戰役的勇士們開始為自己紋上賽德克巴萊的記號,因為這才能成為真正的人,也才能在用血祭獻祖靈後,渡過彩虹橋,而那兒不僅可以與祖靈在一起,也能在最大最美的獵場打獵。

  但時局愈來愈不利,莫那魯道知道大勢已去,他將一切指揮的權利交給兒子,自己則永遠消失在森林中。而所有的戰士在最終時刻全部自殺無一人生還。

◎ 劇情分析

  因為馬關條約日本人獲得了清廷割讓台灣與澎湖兩個地方,使得其國威更是如日中天。一八九五年日軍從澳底登陸便遭一連串的反抗,這場戰爭幾乎延續了七個多月,從獅球嶺一直打到彰化,不僅雙方傷亡慘重,日本更喪失了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當時身穿白色軍服的親王在樹林中遭到割頭暗殺,這激起了日軍展開大屠殺,也使得「乙末年戰役」的死傷擴大。

  霧社事件發生在一九三O年(昭和五年)十月二十七日,正是台灣總督府為紀念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追思會並在台灣神社的公祭後舉行運動會而發生的慘案。歷史上記載這個充滿霧氣的早晨,莫那魯道帶領各族勇士共三百餘人,在當時霧社公學校(現今台電萬大電廠霧社分部)舉行的運動會中殺了一百三十四人。

  其實在賽德克族人對於獵首是有其一套原則的,其一是面對入侵的敵人;其二是祭祀的時候。而這兩種原因都與祖靈的庇佑有關,因為這樣才能讓部落愈來愈興盛;狩獵也會愈豐收。

  獵首文化在賽德克巴萊的認知是男人一種尊嚴的象徵;也是一種英勇表現的圖騰,而是否能夠成功地獵首也關係了男性族人能不能紋面。在部落時期賽德克人以人頭向祖靈祭祀算是最崇高的祭品,甚至依此儀式尚可延展為族人治病與祈福,但這種獵首文化在一八九五年日人統治之後便全面禁止了。

  事實上獵首文化依然有其禁忌的,換句話說行獵的對象有其一定的規範,包括不獵孩童、不獵婦女、尤其是懷有身孕者,不獵老者、不獵殘障者。透過這些規範來對照霧社事件的大屠殺,不免就對比出一些議題。而這些值得討論的就必須從日本人對賽德克族的欺壓談起。

  或許是因為文化的不同,在各種生活中的認知便有了差異,於是在互動中便難免有了衝突。但更大的原因或許是一種民族的優越感,導致在社會位階上有了落差。日本人習慣稱呼原住民為「生蕃」便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影片中有獵取動物生吃內臟的鏡頭,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在「與狼共舞」中也有相同的情節。

  其實日本人吃的生魚片不也是相同的情形?在許多高級的燒烤店更有生吃牛肉的料理,一樣「生吃」為何有兩極化的見解?這可能只是因為使用器皿與否的差別,但是否能有此而引起世人的分辨呢?

  賽德克巴萊在八O年代時,中影就曾有意拍成電影,當時邱若龍先生的「霧社事件」是一本漫畫書,但內容相當動人,後來不知何種原因中影便放棄了,而在一九九六年時魏德聖也是從這本漫畫獲得靈感,於九七年到九九年之間編寫劇本,於二OOO年「賽德克巴萊」的劇本曾獲得新聞局優良劇本獎。

  魏德聖拍「賽」片的著眼點其實偏重於賽德克族人與日本人之間的矛盾,一名領導的頭目寧可冒著滅族的危機起而反抗日本軍警,必有其困頓的理由。而在這個臨界點上,莫那魯道確實承擔了更多的屈辱,在面對祖靈的傳說與現實中生命延續的考量,終將作出一種必然的決定。這是一次信仰的戰爭,男人必須在獵取人頭之後成為真正的人才能經過彩虹橋進入祖靈的獵場,在這場爭戰中死亡是必然的選擇,而生命可以隨時失去,但傳說中在死後才能進入的獵場才是他們的永恆之地。

  賽德克族人在獵首之中其實有著一股令人難以理解但卻又是如此鮮明的精神–驕傲。正因為這份執著,在一些傳統認知的觀念中,肆意地獵殺人頭便成為理所當然。或許很多自認文明的社會絕對無法認同,但你將如何去面對一個民族的驕傲呢?

  其實在驕傲的前提是這個民族的尊嚴受到了傷害,於是這個民族便不得不以驕傲來團結族人,不管過去的恩怨情仇,此刻專執在一個念頭上,似乎是唯一的出路了。莫那魯道激勵族人的方式,便是以驕傲來延展其戰鬥精神與團結的力量。

  「賽」片是台灣電影界少見的大製作,甚至請了吳宇森來監製,這似乎是著力在一種商業性的考量甚至是世界的普及行銷。當然事情有利就有弊,以商業掛帥的激盪情景過度湧現,便會喪失許多的人性對待,這似乎也是本片最貧乏之處。

  就算是民族性不同,但以人的角度去看待,應該都不會偏離人性對待。何況在所有的戲劇情節中,人性的對待不僅不可或缺甚至是被極度放大的。如果「賽」片能在人的親情或愛情中放大處理,自然就能添加影片的骨肉與神髓,也就是增添了更多的可看性。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魏德聖算得上是台灣的奇蹟,從「海角七號」的成功到「賽德克巴萊」的大氣度運作都是台灣的首例。雖然只有兩部影片,但魏德聖的電影卻都成為街頭巷尾談論的話題,這在台灣影片而言也是僅見的,也表示魏德聖的創作必然與台灣這塊土地有著某些的連結,而他另外一種執著的堅持,也是這兩部成功作品的關鍵,但若在日後能仿效波蘭導演奇士勞斯基聘請「文學顧問」參予劇本討論,或許會讓作品更有厚度吧?!這是撰寫本文一個建議與期許。

賽德克巴萊(上集)太陽旗(Seediq Bale)

導演:魏德聖
主演:林慶台 、 徐若瑄
台灣 / 2011年 / 276分鐘(上下集) / 輔導級
禮讚:本片獲得第48屆金馬獎五項大獎最佳劇情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創
   電影音樂、最佳音效、觀眾票選獎五項大獎
一個位於台灣山區、信仰彩虹的民族,他們居住在山嵐繚繞的世外桃源,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 劇情簡介     

(一) 太陽旗

  一八九五年清廷依馬關條約而佔領台灣,雖然曾遭到各地義民的抵抗,但歷經近年終於平定。日本開始對台灣展開有計畫的大和化,不僅廣設體制與學校,在山地原住民方面也在各部落採取嚴酷的理蕃政策。不僅強迫族人不得紋面;也要青年到山上砍伐樹木。而男人得到微薄工資,女人則委身在日本人家中幫傭。

  由於族人伐木勞累,乾脆將樹幹從山上滑下,卻遭日警吉村毆打;而馬赫波青年瓦旦與露比結婚時,又遇吉村上山巡視,村人好意請吉村喝酒卻又發生衝突,這就種下霧社事件的主因。

  事實上莫那魯道每次要村人買火柴上山,然後將火柴梗的火藥收集,預備戰事一起立刻有軍火支援,莫那魯道聯絡其他部落,約定在一九三O年十月二十七日早晨,日人舉行台灣神祭及運動會時,一舉消滅日人。果然在精密佈局中以及原屬原住民的花岡一郎與花岡二郎之助奪得器械庫中的軍火…。

(二)彩虹橋

  霧社事件殺了日人134人,其他部落紛紛響應,只有屯巴拉社頭目鐵木瓦力斯因與莫那魯道是世仇並未參與,甚至接受日本人的徵召,協助日人打這一場他們不擅長的山區游擊戰。日人更調動三千名以上的軍警,並藉山砲、機槍等優勢武力上山討伐。

  局勢在日本人以飛機投擲毒氣彈後有了逆轉,族人死傷慘重,而許多婦女為了不連累戰場上的丈夫或兒子,紛紛選擇上吊自殺。

  參加戰役的勇士們開始為自己紋上賽德克巴萊的記號,因為這才能成為真正的人,也才能在用血祭獻祖靈後,渡過彩虹橋,而那兒不僅可以與祖靈在一起,也能在最大最美的獵場打獵。

  但時局愈來愈不利,莫那魯道知道大勢已去,他將一切指揮的權利交給兒子,自己則永遠消失在森林中。而所有的戰士在最終時刻全部自殺無一人生還。

◎ 劇情分析

  因為馬關條約日本人獲得了清廷割讓台灣與澎湖兩個地方,使得其國威更是如日中天。一八九五年日軍從澳底登陸便遭一連串的反抗,這場戰爭幾乎延續了七個多月,從獅球嶺一直打到彰化,不僅雙方傷亡慘重,日本更喪失了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當時身穿白色軍服的親王在樹林中遭到割頭暗殺,這激起了日軍展開大屠殺,也使得「乙末年戰役」的死傷擴大。

  霧社事件發生在一九三O年(昭和五年)十月二十七日,正是台灣總督府為紀念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追思會並在台灣神社的公祭後舉行運動會而發生的慘案。歷史上記載這個充滿霧氣的早晨,莫那魯道帶領各族勇士共三百餘人,在當時霧社公學校(現今台電萬大電廠霧社分部)舉行的運動會中殺了一百三十四人。

  其實在賽德克族人對於獵首是有其一套原則的,其一是面對入侵的敵人;其二是祭祀的時候。而這兩種原因都與祖靈的庇佑有關,因為這樣才能讓部落愈來愈興盛;狩獵也會愈豐收。

  獵首文化在賽德克巴萊的認知是男人一種尊嚴的象徵;也是一種英勇表現的圖騰,而是否能夠成功地獵首也關係了男性族人能不能紋面。在部落時期賽德克人以人頭向祖靈祭祀算是最崇高的祭品,甚至依此儀式尚可延展為族人治病與祈福,但這種獵首文化在一八九五年日人統治之後便全面禁止了。

  事實上獵首文化依然有其禁忌的,換句話說行獵的對象有其一定的規範,包括不獵孩童、不獵婦女、尤其是懷有身孕者,不獵老者、不獵殘障者。透過這些規範來對照霧社事件的大屠殺,不免就對比出一些議題。而這些值得討論的就必須從日本人對賽德克族的欺壓談起。

  或許是因為文化的不同,在各種生活中的認知便有了差異,於是在互動中便難免有了衝突。但更大的原因或許是一種民族的優越感,導致在社會位階上有了落差。日本人習慣稱呼原住民為「生蕃」便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影片中有獵取動物生吃內臟的鏡頭,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在「與狼共舞」中也有相同的情節。

  其實日本人吃的生魚片不也是相同的情形?在許多高級的燒烤店更有生吃牛肉的料理,一樣「生吃」為何有兩極化的見解?這可能只是因為使用器皿與否的差別,但是否能有此而引起世人的分辨呢?

  賽德克巴萊在八O年代時,中影就曾有意拍成電影,當時邱若龍先生的「霧社事件」是一本漫畫書,但內容相當動人,後來不知何種原因中影便放棄了,而在一九九六年時魏德聖也是從這本漫畫獲得靈感,於九七年到九九年之間編寫劇本,於二OOO年「賽德克巴萊」的劇本曾獲得新聞局優良劇本獎。

  魏德聖拍「賽」片的著眼點其實偏重於賽德克族人與日本人之間的矛盾,一名領導的頭目寧可冒著滅族的危機起而反抗日本軍警,必有其困頓的理由。而在這個臨界點上,莫那魯道確實承擔了更多的屈辱,在面對祖靈的傳說與現實中生命延續的考量,終將作出一種必然的決定。這是一次信仰的戰爭,男人必須在獵取人頭之後成為真正的人才能經過彩虹橋進入祖靈的獵場,在這場爭戰中死亡是必然的選擇,而生命可以隨時失去,但傳說中在死後才能進入的獵場才是他們的永恆之地。

  賽德克族人在獵首之中其實有著一股令人難以理解但卻又是如此鮮明的精神–驕傲。正因為這份執著,在一些傳統認知的觀念中,肆意地獵殺人頭便成為理所當然。或許很多自認文明的社會絕對無法認同,但你將如何去面對一個民族的驕傲呢?

  其實在驕傲的前提是這個民族的尊嚴受到了傷害,於是這個民族便不得不以驕傲來團結族人,不管過去的恩怨情仇,此刻專執在一個念頭上,似乎是唯一的出路了。莫那魯道激勵族人的方式,便是以驕傲來延展其戰鬥精神與團結的力量。

  「賽」片是台灣電影界少見的大製作,甚至請了吳宇森來監製,這似乎是著力在一種商業性的考量甚至是世界的普及行銷。當然事情有利就有弊,以商業掛帥的激盪情景過度湧現,便會喪失許多的人性對待,這似乎也是本片最貧乏之處。

  就算是民族性不同,但以人的角度去看待,應該都不會偏離人性對待。何況在所有的戲劇情節中,人性的對待不僅不可或缺甚至是被極度放大的。如果「賽」片能在人的親情或愛情中放大處理,自然就能添加影片的骨肉與神髓,也就是增添了更多的可看性。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魏德聖算得上是台灣的奇蹟,從「海角七號」的成功到「賽德克巴萊」的大氣度運作都是台灣的首例。雖然只有兩部影片,但魏德聖的電影卻都成為街頭巷尾談論的話題,這在台灣影片而言也是僅見的,也表示魏德聖的創作必然與台灣這塊土地有著某些的連結,而他另外一種執著的堅持,也是這兩部成功作品的關鍵,但若在日後能仿效波蘭導演奇士勞斯基聘請「文學顧問」參予劇本討論,或許會讓作品更有厚度吧?!這是撰寫本文一個建議與期許。

2012年7月29日 星期日

喜悅(To Joy)

 由 簡麗彬 老師撰稿

導演:英格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
演員:尼爾森(Maj- Britt Nilsson)
   史迪格.歐林(Stig.Olin)
   維克多.修斯卓姆(Victor Sjostrom)
瑞典 / 1949年 / 98分鐘 / 普遍級
瑞典導演英格瑪柏格曼帶有濃厚自傳色彩的作品,以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與倒敘開場,透過藝術事業與婚姻、家庭生活的經營,探討信賴 ...

◎ 劇情簡介     

  這個故事是從斯迪格和馬莎的婚禮,七年前一個秋天開始的…

  迪格斯和馬莎是一個室內樂團的新進人員。放眼望去,只有馬莎一位女性。

  由於排演的表現很糟糕,指揮桑德比喊暫停。在休息室時,馬莎主動邀約斯迪格參加她的生日派對。斯迪格卻向馬莎借20元才應允參加。途中,斯迪格花了480元買了一隻玩具小熊準備當生日禮物。

  斯迪格如約赴會,喝醉酒後開始胡言亂語。他認為,只有你不高興的時候才會有真正的藝術。他喜歡悲傷,他一直就是不高興。末了,他開始發酒瘋。喃喃地說:我們藝術家,難道就知道喝酒、女人和借貸嗎?

  秋天繼續著,斯迪格和馬莎來到海邊,他們互相交談著,馬莎坦言她結過婚,但那場婚姻只有謊言和欺騙。馬莎認為安全感和誠實是必要的條件。也不可侮辱對方。馬莎邀斯迪格搬過來一起住。

  這一日他們又繼續排練,馬莎顯然有點力不從心之感。在休息室 ,指揮桑德比和斯迪格聊著婚禮的事…馬莎在一旁突然昏倒。

  原來瑪莎已懷孕差不多三個月。斯迪格感到驚恐和不悅。他覺得馬莎以前和別的男人交往過,疑似墮過胎,斯迪格不認為孩子一定是他的。馬莎不悅的賞他一巴掌。

  最終,達成共識,走進禮堂,互戴戒指,成為夫妻。

  一天,桑德比告訴斯迪格,兩週後將有兩場演奏會,斯迪格有小提琴獨奏的部份。這一場獨奏的部份,斯迪格顯然失常,並沒有預期的好,而顯得非常勉強和沮喪。心想,別人會怎麼笑我?

  報紙的評論很短,失望之餘,和馬莎格格不入,就獨自出門,獨留馬莎一個人在家。

  途中斯迪格遇見了邁克爾,他有一位年輕貌美愛賣弄風騷的妻子尼利。邁克爾約斯迪格到他家喝咖啡。斯迪格要離開時,尼利擋在門口引誘,斯迪格推了她一把後離去。

  走出去後,馬莎從另一方緩緩的朝斯迪格的方向靠近,兩人不期而遇,心有靈犀一點通!

  一天,斯迪格在樂團排練中,接了電話,馬莎生了,斯迪格升格為爸爸。喜極而泣!回到位置繼續演奏,大家交頭接耳的,一時「喜悅」之情瀰漫在整個樂團中。

  斯迪格帶了一束花到醫院探視剛生產完的馬莎,給她一個吻,一切盡在不言中…

  三年後的八月,桑德比來馬莎家作客,桑德比躺在庭院的草地上,回想著認識馬莎和斯迪格過往四年的點滴。桑德比不知怎樣形容他們抱在一起?為什麼在他們的沉寂裡,會感到那麼孤獨?還有那麼多孩子般的恐懼?桑德比直覺馬莎是一位不平凡的妻子。

  桑德比告訴斯迪格,我們都是過時的人,沒有工蜂,就沒有蜂箱。

  這一日,斯迪格在樂團排練,尼利不聲不響的坐在觀眾席上,斯迪格緊張的直想擺脫她,無奈地還是跟著她回家。回家四個人(尼利、斯迪格、邁克爾、馬賽爾)對望著,有一場擦指甲油的對手戲。末了,指甲油被打翻,在淺色的桌布上渲染開來。

  斯迪格急急的回家找馬莎商量搬家,搬到鎮上,愈快愈好。馬莎告知斯迪格,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吵!馬莎疲累的安撫好一雙兒女入睡後,躺在斯迪格旁邊,兩人舌槍唇戰一番後,斯迪格在憤怒中賞了馬莎耳光,馬莎留了鼻血,憤恨地說,那是我的錯,不管怎樣,請原諒我!但我是不會原諒別人的!

  那一刻,馬莎決定帶著一雙兒女回奶奶家,暫時揮別了斯迪格。

  邁克爾中風了,斯迪格因著邁克爾寫的話語有所感悟。斯迪格對著邁克爾說:我再也不會回來了,我感激你敎我的一切!只有一個人可以幫我,那個人就是馬莎。  

  斯迪格開始寫信給馬莎,兩人開始魚雁往返,3個月後他們決定見面。斯迪格興奮的整理行李後搭火車前往和馬莎碰面。他們在車站月台上久別重逢,份外珍惜彼此。

  幾年後的一天,馬莎帶著一雙兒女,帶著可以在小木屋烹調食物的「石蠟鍋」搭上了火車,準備渡假去,斯迪格到車站送行,車子啟動後,透過窗邊和馬莎握著手,依依不捨、含情默默的道別,這一道別,竟成永別。這是斯迪格始料未及的事…石蠟鍋爐爆炸,馬莎被波及,送醫途中不幸死亡,女兒重傷但已脫險,小兒子幸運逃過一劫。

  斯迪格異常悲傷和沮喪,強打起精神,到樂團繼續排練。冷不防的,小兒子萊西從門口進來安坐在觀眾席上,仔細聆聽樂團奏出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第四樂章《快樂頌》,父子在眼神交會的那一剎那,一切盡在不言中…

◎ 賞析

本片是柏格曼1949年所執導的一部有關愛情、婚姻和家庭的片子。片尾由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第四章《快樂頌》貫穿。氣勢磅礡。本片時隔63年,雖然仍有或多或少的差異,但在婚姻中所共同要面對的問題仍大同小異。只不過,現今的社會更加多元而選擇性也更多。

  下面舉幾個例子做說明:

  你看起來就像一只淋油的老貓

  快燃燒、爆炸了(就像汽球內充滿了氣或  石蠟鍋內的氣無路可散)

  是啊,都是妳的錯?!

  很多時候,因為不如意不得志,有些人就  借酒澆愁,或直接怪罪別人。尤其是身邊最親近的人。若沒有正確而健康的疏通管道,往往害己害人。設立停損點是明智之舉(如劇中的馬莎,遇婚姻暴力和斯迪格的外遇,選擇帶著兒女暫時逃離到奶奶家,以退為進,先求自保,再想辦法或找其他資源)

  安全感

  什麼是真正的安全感?

  擁有了一切後又害怕失去一切的痛苦。

  因為人無法掌控、掌握所有的一切。

  婚前要不要全然告知過去的情史?

  但是我們應該相互保證要誠實,這絕對是     必要的?!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婚前馬莎坦然的全盤說出,婚後卻是夫妻爭執的焦點之ㄧ。

  不可侮辱對方

  不可能,我們絕對不會相互厭倦的?!

  婚前馬莎和斯迪格小倆口甜甜蜜蜜的,婚後,遇到現實的考驗,斯迪格全忘了,語言和行為暴力就在不設防之下發生了。

  如何做到相互尊重,這真是一生的課題。

  馬莎:我哭只是因為我討厭自己哭泣

  我開始厭倦你了。

  婚姻中如何保持一份新鮮感?努力經營、互相寬容、時時溝通和存感恩的心,有一點彈性和幽默感、在愛中成長…缺一不可吧?!

  如何面對突如其來的孤單和恐懼?

  馬莎待產的那一刻,斯迪格獨自回到家中,一個人在屋裡走動看著屋裡的景物,顯得異常地孤寂和無所依頓,遂拿起馬莎的長外套靠在鼻子上嗅聞。可見斯迪格是多麼的依賴和需要馬莎的陪伴和慰藉。

  而當斯迪格藝術生涯受挫之際,他又是如此的不堪和恐懼,轉而借酒澆愁和尼利發生外遇…以致和馬莎的感情生變。

  解鈴還得找出繫鈴人,勇敢面對問題並尋求幫助、找對人、對症下藥,下定決心改變,才有轉圜的餘地吧!?

  養兒育女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結婚或不結婚?生或不生小孩?這些都是人生的選項。只是有時候計劃趕不上變化。馬莎未婚懷孕,斯迪格在第一時間並沒有半點喜悅之情,他說他討厭「意外」,他從小就討厭「意外」。他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當「父親」這個角色。後來還是和馬莎結婚,生了女兒和兒子,感受到「生之喜悅」。

  另外一提的是,馬莎因著斯迪格的不悅而放棄了重入樂團排練的計畫,也算是一向犧牲吧?!因為指揮桑德比認為她非常有天賦。

  有1000個晚上是絕對高興和幸福的

  婚後,斯迪格和馬莎的生活和感情,不完全是平靜安穩、一帆風順。斯迪格和馬莎發生對立和衝突3個月後,斯迪格想通了,他感受到馬莎的好,決心挽回這段感情,躺在火車上時,她突然記起馬莎一切的好。臉上掛著愉悅滿足的笑容。

  快樂是什麼?

  指揮桑德比認為,快樂不會自己「笑」,快樂也不會說:我很幸福!快樂是很大的,很獨特的,是存在於痛苦和無窮絕望之上的。快樂是超越理解的。

  有一些人認為懂得分享的人最快樂。也有人覺得能原諒和寬恕別人和自己的人,最快樂。更有人感受到,像小孩般擁有赤子之心的人最快樂。你認為呢?

2012年7月20日 星期五

監獄(牢獄) Prison / The Devil's Wanton

 由 林苑芳 老師撰稿

編劇導演:英格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
製片:羅蘭斯・瑪斯特德(Rowland Mustard)
演員:馬姆斯頓(Malmston)
   克特・馬斯端利茲(Kurt Mastlitz)
   時迪格・歐林(Schdig Olin)
   哈斯・艾克曼艾娃・漢寧(Haas Aikman Ava Hanning)
   桃樂絲・絲薇蘭(dorothy svelan)
藝法設計:戈倫・史特德堡(Goren Stedelberg)
製片指導 : 艾倫・伊克路德(Alan Ikerud)
佈景顧問 : 帕・倫德格恩(Pa Lundgern)
音樂:爾蘭德・溫・可夫(Ireland Win koff)
聲效:奧雷・杰克伯斯・山(Ole Jacobs Mountain)
電影編輯:萊納爾特・沃倫(Lennart Warren)
瑞典/1948/49片長76分鐘/保護級
柏格曼將現代人畫地為牢,在片頭的畫面顯現出一個人走向荒漠…

◎ 劇情簡介     

  電影導演馬丁在攝影棚內工作,他以前的的數學老師保羅來拜訪他,並提供她一個描述人間地獄的電影構想,馬丁又把這個構想告訴作家托瑪士和和他的妻子蘇菲。托瑪士說他曾經訪問過一個17歲的女孩,可作為絕佳的故事體裁:妓女伯吉塔・卡羅麗娜。

  這個事件發生後有過了六個月伯吉塔・卡羅麗娜生下一個小孩。她聽從他的未婚夫彼得和他姐姐林麗婭的勸告,將孩子拋棄了・托瑪士因寫作不順利和蘇菲酒後發生爭執,蘇菲用酒瓶將他打暈,托瑪士誤以為自己誤殺了妻子而至警局報案,同時警方也在尋找伯吉塔,她在警察局中遇到托瑪士,後者已為他誤殺了自己的妻子,伯吉塔在彼得出面後被釋放,托瑪士發現蘇菲並沒有死,卻已經離開他。

  托瑪士再度邂逅伯吉塔,兩人在托瑪士小時候住過的公寓合租在閣樓上的小房間,他在房間裡找到一架老式的放映機,並放映了一部無聲的滑稽片兩人一起觀看。伯吉塔在作夢,在夢中有嬰兒的哭聲彼得抓起放在水中的洋娃娃,並把它折半放回水中,此舉讓伯吉塔害怕不已,托瑪士誘使她告知被她遺棄的小孩,此舉讓伯吉塔有不安的感覺。因為遺棄孩子的事實令她非常痛苦。

  彼得在報紙上看到一則發現死嬰的消息,他去找蘇菲並告訴她托瑪士的下落,托瑪士告訴蘇菲他愛伯吉塔並想要幫助她。伯吉塔不安的回到彼得及林麗婭的身邊,並拒絕了托瑪士的幫助。

  彼得帶回一位顧客艾佛因與伯吉塔發生語言衝突而對伯吉塔施暴,當夜伯吉塔失了魂似的走進地窖,拿了拉西留下的美印小刀自殺,並在彌留之時想到對自己很好的托瑪士及其她想看到的美好事物,但因聽到自己孩子的哭聲而不安的身亡,天亮時並被彼得找到。湯瑪士則回到蘇菲的身邊。

  馬丁和數學老師保羅又在攝影棚裡碰面,討論著之前電影構想發展性站不住腳,電影的發展將有大量的生活疑問,所以不能拍攝,再也沒有任何人可以回答這個電影構想的問題。隨著攝影棚的熄燈,拍攝保羅電影的議題也就此打住。

劇情分析:

  柏格曼將現代人畫地為牢,在片頭的畫面顯現出一個人走向荒漠,走向建築而且地上是泥濘不堪的道路,讓人不自覺地走入自設種種人性枷鎖來限制自由的無知,藉由數學老師的電影構想,與作家湯瑪士的親身體驗,將這個有戲劇矛盾的故事表現出來,故事表達時而攝影棚,時而回到現實時而回憶幼時,以跳接的方式穿插故事內容真正開始也是與其他戲劇不同,這是導演表現此戲劇的不凡,因此也有可能會讓觀眾混淆。

  導演藉由保羅的腳色串聯訴說對人性了解透徹,記憶,邂逅,愛情,醜聞,謊言,一連串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在二次大戰後因著人們的驚恐與不安,而有了以下的論述:人們因原子彈而讓萬物保持原狀,讓人們因原子彈而獲得簡單的生活,美好與醜惡並存,感傷和恐懼是可以在宗教信仰中尋求慰藉。也就是說其實伯吉塔是可以藉由宗教力量有新生活,不用困在自己內心的監獄,此片同時也告訴我們:生活只不過是一道將搖籃連結墳墓殘忍又世俗的弓。日子要如何過端看自己的感覺,要成功或失敗也在自己的一念之間,不要用任何藉口論述自起的不幸,但要對於自己的成功戰戰兢兢。因為每個人看事情的角度不同,而衍生出各種不同的答案,對於托馬士來說生活是用愛情在寫作唯有豐富的愛情經驗才能成就一篇好作品,但對於伯吉塔年輕的心17歲年輕人來說或許她要的只是一個踏實平凡無憂無慮純真的生活,對於導演馬丁來說他要的是一齣合乎情理法並能讓他出名並且大賣的電影。

  柏格曼對於這部片子的想法則是:電影的攝影掌控合理頗能令人心曠神怡,而從整體的角度看作品,這部片子似乎又有種清澄的氣質。

  所以說每個人的角度不同而造就此一電影,端看各位看官個人獨到的想法與看法。

2012年7月11日 星期三

盜走達文西(Vinci)

導演:尤利斯.馬休斯基(Juliusz Machulski)
主演:羅伯.維凱威茲(Robert Wieckiewicz)
   波利斯.席克(Borys Szyc)
波蘭 / 2005年 / 107分鐘 / 輔導級
禮讚:2004「卡羅維法利國際影展」競賽片
   2004「波蘭奧斯卡」最佳劇本大獎
   2004「波蘭電影戲院協會」銀電影票獎
   2004「莫斯科國際影展」參展影片
   2006「台北國際書展閉幕電影」
為了獲取鉅額的報酬,舒瑪尋求已改行當警察的老盟友尤利安傾力相助,想以神不知鬼不覺的方式盜走「達文西」。他們商請了「繪畫大師」哈根和他甚具臨摹天份的孫女瑪妲,繪製 ...

◎ 劇情簡介     

  鼎鼎有名的名畫大盜舒瑪突然接獲監獄醫生主動醫診,並斷定他身體疾病嚴重,提早放他出獄。但出獄後舒瑪立刻接獲一名匿名中間商委託盜取放在波蘭博物館的達文西名作「抱銀鼠的女子」。

  舒瑪見多識廣,他雖然接受委託,也先拿了一些訂金,但他有自己的想法,於是去找過去的搭檔尤利安。沒想到尤利安不僅已經洗心革面,甚至考上警方的爆破小組,晚上更去上法律系的課,但對於舒瑪的邀約,尤利安似乎也無法拒絕。

  尤利安首先到街頭上找一名下棋大師哈根,那是因為哈根是過去有名的贗品大師。哈根瞭解尤利安所提的計劃後一口答應,但為了瞞過博物館館長海倫的眼目,哈根特別到古董店買了一個五斗櫃,這也解決了圖畫中材質的年代問題。

  事實上哈根早已訓練了他的孫女瑪妲,她的仿畫更是精準無比,而每次跟她接觸的是尤利安,漸漸地尤利安似乎愛上了瑪妲,但他卻也瞞著眾人暗中想進行一件不會讓波蘭後悔與遺憾的事。

  另一方面舒瑪因假釋而出,因此就必須按時向警方報到,但警方早就懷疑舒瑪被釋放的原因,也開始有動作,規定舒瑪從一個月報到一次改為二天報到一次。而舒瑪更是胸有成竹,他不僅要中介人準備好另一本護照,以便在事成之後來個偷天換日,將贗品替代真品然後搭機出國逃之夭夭。

  最忙碌的要算尤利安了,他一下要處理爆破之事;一下又要到學校上課考試;當然也要參予舒瑪的活動,尤其找來過去搭檔爆破專家,精確地在地下水道畫定爆破地點,同時也與瑪妲和哈根進行贗品的計劃。

  事實上瑪妲與哈根也在進行另一項計劃,她向一些富豪開價,謂有真品「抱銀鼠的女子」要賣。果然日本方面來借展,他們趁運載車開出時,爆破下水道,車子掉入下水道中再趁機奪取。但一陣兵荒馬亂之後,結局似乎出人意料之外,最後幾乎每個人都得逞,警方也板回了顏面,而真正的畫卻也留在波蘭。

◎ 劇情分析

  二十世紀末經濟一片大好的情勢,在有心人推波助瀾下,許多世界級的名畫都被炒至天價,但進入二十一世紀後許多名畫卻又不斷地屢破天價。就算此刻歷經雷曼兄弟的經濟災難以及歐元區的困頓,在拍賣市場上始終是一枝獨秀。

  於是在電影圈內便出現了許多有關神偷與名畫之間的情節,波蘭金獅獎的導演尤利斯.馬休斯基不甘寂寞也拍攝了這部有關達文西名作的電影「盜走達文西」。

  其實每個人都知道,覬覦博物館內的任何東西,都涉及了「偷」的不法之事,但在導演主觀鏡頭運作下,觀眾很容易受主觀敘述的影響,明知主角欲偷竊國家收藏的名畫,但卻一廂情願地為竊賊擔驚受怕,聽起來很不合情理,但事實正是如此。這應該歸功於電影的魅力吧。觀眾在感受情節的進展時,其實也等於直接參予了過程,因此就能產生感同身受的情緒。

  能繪製一幅贗品是相當了不起,但這並不表示仿製的人的藝術天份與原作者相等,畢竟原創與模仿是有極大的差距的。這種原創的詮釋一直是人類精神價值的依歸,而藝術的終極真諦也正是建構在這種創作能量,這種認知是亙古不變的。

  「盜走達文西」有趣的是攻防二端各自使盡心機,事實上使詭計耍心機的共有五路人馬,首先買通醫生讓舒瑪出獄的中間人及背後主使是一條線索;第二當然是以舒瑪為首的行動小組,而舒瑪本身也不懷好意,畢竟他也想利用這次的機會為自己撈得養老的本錢。第三組是尤利安,他雖然屬於舒瑪的老搭檔,但他卻有著滿腔愛國的心,他當然必須協助舒瑪完成盜畫的工作,但他卻更渴望屬於波蘭的國寶,應該留在波蘭內。第四組是仿畫大師哈根與孫女瑪妲,祖孫兩人使用了計中計,四處訛詐一些有錢的大亨,令人訝異的是他們這詐騙的對象卻不只一位,不免讓人有跌破眼鏡的感慨。第五組當然就是警方的步步追索,不僅是因為職責也是一種較勁,最終雖然沒有讓警方很難堪,但可看得出警方一直都在守勢,甚至只能隨著情節進展而在後苦苦追趕。

  本片不僅只是盜畫鬥智的影片,導演當然不會放棄放置一些情愛的情節,瑪妲與尤利安就是在彼此鬥智中慢慢發現彼此的愛意,最後的結局是人財兩得,這種較清新的「預告式」愛情是符合這齣戲的調性的,瑪妲被形容為複製名畫的高手,但她還只是學院內的學生,或許這樣更能隱藏她的身份,除了繪畫以及對古畫的理解與專精,都增添了這名角色無比的魅力。事實上演瑪妲的卡蜜拉.巴爾是近年波蘭新崛起的女明星,而「盜走達文西」還是她的第一部電影。而與她搭檔的尤利安(波利斯.席克飾演)就曾在波蘭另一名國際大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導演的「戰地琴人」演出,但卻是第一次與尤利斯.馬休斯基合作,他的可塑性與機動能量果然有著令人亮眼的表現。

  既然談到演員,不妨提一下飾演哈根的揚.馬休斯基,今年七十七歲的老演員其實是導演的父親,從二次大戰至今,每年平均有一部影片,波蘭電影協會曾頒終身成就獎給他以示敬意。

  「抱銀鼠的女子」這幅畫是達文西最登峰造極的畫作,創作於一四八五年至一四九O年之間,被列為達文西三大傑作之一,因為這幅畫比「蒙娜麗莎」早了十年誕生,而被人戲稱為「蒙娜麗莎的姐姐」。聽說畫中人物是米蘭公爵盧多維哥.史弗薩的情婦,達文西以精準的筆觸繪出了這位備受寵幸的女人切奇莉亞.加勒蘭妮的神韻,尤其她手中抱著毛色光潤咄咄逼人的那隻銀鼠,更增添了一股神奇的光采力道。

  這幅畫一直收藏在波蘭克拉科的札托里斯基博物館,是54 X 39cm的作品,過去因共產國家的封閉,使得這幅畫一直無法公開展示,直到共產執政解體,這才讓這幅名畫有了與世人見面的機會,當然也由此而引燃導演創作這部電影的契機。

  「盜走達文西」最難得之處在於將這種類型的影片拍成皆大歡喜的喜劇片,這是必須在編劇方面設計大量的情節,然後才精準地掌握整個盜畫的過程。在快節奏的呈現中每個環扣都不能變成過場戲,要如此精鍊地展現,必須設計許多具象的環扣情節,是一部喜歡編劇的人可以參考的影片。

  更難能可貴的是尤利安的一股人文精神不僅洋溢了個人的觀念,也使得這部影片增添了溫馨與愛國力量。既要偷畫那是不得不然的決定;但又希望國寶應該留在波蘭國內,這似乎是兩難的情境。但也因為有了這份的矛盾衝突,更使得本片增添了更多的可看性,而如何鋪排就更能考驗編導的功力了。

  「盜走達文西」是一部相當成功的商業電影,但卻也適度地展現了藝術電影的另一層面向,這或許是值得國片參考的模式。台灣的影片一向以較低成本的青年男女愛情互動作基調,但若有人思及變化的面向,「盜」片應該是一條可行的大道。

2012年7月10日 星期二

宛如阿修羅(阿修羅 のごとく)(Like Asura)

導演:森田.芳光(Morita Yoshimitsu)
主演:桃井薰(Kaori Monoi)
   黑木瞳(Hitomi Kuroki)              
日本 / 2006年 / 135分鐘 / 輔導級
禮讚:日本奧斯卡最佳導演等3項大獎
   2003年第46屆日本藍絲帶獎導演獎
   2003年第58屆日本優秀電影獎入選
   2003日本電影獎年度導演、年度編劇、女配角獎
   2003東京影展開幕片
   2003蒙特婁影展競賽片
   2004年第27屆日本電影金像獎導演獎獲最優秀獎
   日本最具權威電影雜誌評選為日本年度十大佳片
看似為正義公平而戰,事實上,內心卻潛藏著忌妒、憤怒、怨恨等情感,象徵紛爭不斷的人世。 平凡的四姊妹某天發現一向愛家而且年事已高 ...

◎ 劇情簡介     

  竹澤與阿藤結婚多年,生下四名女兒,大女兒綱子四十五歲,丈夫死後她不小心介入了別人婚姻當一名第三者。二女兒卷子四十一歲嫁了一名能力很強的好老公,雖育有一男一女,但卷子似乎發現丈夫有了外遇,對象應該是公司的女秘書。三女潼子二十九歲,在圖書館工作。四女咲子二十五歲,是長相甜美的女孩,她愛上了一名有潛力的職業拳擊手英光,並與他同居在一起。

  這一天,性情很容易緊張的潼子發現父親與情婦及一名小孩在情婦家門口玩棒球,小孩子頻頻稱呼竹澤為父親。三姐妹聯合去找情婦友子理論,老二出面與友子擦身而過,顯然沒有勇氣質疑責問,於是決定隱瞞這件事不透露給母親知道。

  老二卷子去找大姐時卻發現綱子與男人在家,大姐只好承認自己愛上別人的老公;卷子此時也坦承丈夫里見鷹男好像與秘書赤木啟子搞外遇。姐妹二人決定保守對方的秘密,同時也透過老三潼子找來偵探勝又去偵查父親外遇的真相。而二姐夫里見則私下對勝又表示,就算偵查到什麼,也應該當作沒事,畢竟這種事渲染開來於事無補。

  勝又了解這番道理,首先查出十歲男孩高見不是竹澤所生,其他則大而化之。勝又喜歡上潼子,兩人雖然同樣容易緊張有時又畏畏縮縮,但緊要關頭卻又能挺身而出。勝又的公寓著火後,潼子答應他到家中暫住,但也由此激盪更強烈的火花,不久勝又向潼子求婚,父母也都沒意見,於是勝又就成了家中的一員。

  四女咲子一向與潼子有心結,咲子同居男友在咲子懷孕後戰績扶搖直上,廣告收益日增,但陣內的眼睛對光線愈來愈看不清楚,在孩子出生後不久竟成為植物人。而咲子在超商不小心將東西放入袋中,受到男人的恐嚇,潼子正好去找卷子並接到電話,她替咲子出面,雖然夫妻倆嚇得要死,但還是將恐嚇的人嚇跑了,兩姐妹的心結也就化解了。不久竹澤的女人表示她要結婚了,而母親也在情婦家門前倒地不久身亡,卷子懷疑丈夫在鳳明館加班但卻遇上啟子,秘書表示她即將結婚了。看來女人難纏的功力讓人頭疼,里見在岳母墓前輕聲說了:「女人宛如阿修羅。」

◎ 劇情分析

  阿修羅是梵語,翻譯為「無端正」,亦即醜陋。雖然的阿修羅相貌醜陋,但女阿修羅卻非常美麗。男阿修羅其性好鬥,不斷地向外鬥爭;女阿修羅也好鬥爭,但卻往內鬥爭,也就是她會用心來鬥爭,這正是佛經所謂的無明障礙與煩惱。這部電影的基調正是把女性阿修羅作了另類的詮釋,是相當有思考性與建設性的創作。

  四名如花似玉的女兒雖各有其命運與生命對待,但每個人總喜歡超越自身的問題從而批判其他人的是非,並展開犀利的尖酸對待,使得原本平靜無波的世界,立刻湧現更多的波濤洶湧,

  當女兒發現父親有了外遇時該如何處理才是正確的解決之道?這件事讓四個女兒有了一致的見解,四人站在母親的角度齊力來批判父親的小三,問題是焦聚對外時就不是她們的強項了。卷子被推為代表上前理論,但面對友子錯身而過時,卷子也只能假意地和善點頭招呼。顯然原本激昂的鬥志真正面對問題時終是潰不成軍。

  「宛」片正是透過這種角色的性格呈現,將人性的爭強好勝以及卑鄙猜忌傳達得相當技巧,看似平淡無奇,但劇中人物的一舉一動其實都符合每個人都曾有過的對待。透過父親的外遇使得四個女兒有了共識,但故事的核心卻不是從父親的角度來延展,反而是讓四個女兒各自現行,於是在得知一些姐妹們不曾道出的秘密,並加以對照自己的心性,從而使得女人特有的「腰纏」之力連綿而出,卷子的丈夫里見鷹男在祭拜時喃喃地說:女人是阿修羅,男人根本沒有贏的機會。倒是為本片作了極為貼切的註解。

  四姐妹看似平淡相處,但卻無時無刻地不在鬥爭,如果家中有好幾個姐妹的家庭,必然能了解個中原委。不僅如此,像大姐綱子丈夫已死,但她卻與餐廳老闆有曖昧關係,於是她瞞著自己姐妹;也瞞著情夫的妻子,一味地在情慾上釋放自己。四十五歲的她似乎想要把握住青春的尾巴,只要能在愛慾上獲得滿足,她並沒有太多的企求,縱然對方的妻子已經知曉,那又有何妨?綱子立刻將鬥爭的矛頭轉向她,就算被抓姦在屋,她似乎也是有恃無恐地以自己的角度來應對。

  對父親的外遇就是大姐綱子沒有太多的訝異,她以過來人的姿態檢視著父親的不倫戀,但心態卻也是不得不然全力為母親設想。這是人之常情的舉措,問題是阿修羅的本質原來都是從自身立場來設想。情夫升川又躲在綱子家時,其妻豊子竟然拿槍來威脅綱子,雖然最後證明是水槍,但綱子身心俱受驚恐後,卻在孤寂難耐時主動打電話給升川尋求慰藉。就算豊子也是好鬥善妒的阿修羅,但遇上柔弱又堅毅的綱子似乎也是無可奈何,其結果當然也只能繼續纏鬥下去。

  次女卷子四十一歲應是本劇中條件最好的,她有一名事業成功的老公,問題是丈夫里見與公司的秘書赤木啟子似乎有了曖昧,里見每每藉公司核算帳目必須外宿旅館,卷子豈有不知之理?縱然丈夫與啟子並未有染,但男女共處一家旅館豈不啟人疑竇?這種猜疑其實正是豊子的心情寫照,兩人都是從元配的角度來對待小三的思考,只是豊子前進積極;卷子則是優柔寡斷舉棋不定。於是我們體驗了女人阿修羅不同層次的力道與威力。

  三女潼子二十九歲算得上是最文靜的女人,問題是她不僅容易緊張,雖然極力保持低調,但卻也無法抹煞她的妒忌,妹妹咲子二十五歲正好與潼子是兩個極端,因為咲子不僅人長得美又相當外向,也就是說只要有咲子的所在,幾乎所有的焦點都會在她身上,潼子也只能默默躲在角落承受孤寂。於是三女與四女便由此長期失和了,其實也說不出什麼真正的原因,但當嫉妒的因子被點燃後,阿修羅的爭戰便由此展開了。

  在圖書館上班的潼子無意中發現父親的外遇,因此委託她的男友勝又暗中調查,但勝又受里見的暗示,最終將外遇情節導向正面的面向,父親的情婦友子有個兒子,勝又調查出並非是父親的骨肉,於是外遇危機頓時化消了一半。但就算在這種必須同心齊力的時刻,潼子與咲子依然有著故意不讓對方知道或參予的小動作,這也正是阿修羅的本色啊!

  咲子愛上了職業拳擊手,享受了短暫的風光後,其夫英光受傷成植物人,咲子將孩子產下之後也展露了與世態鬥爭的決心。有趣的是在之前咲子曾發現英光帶另一名女人回家,而咲子進門目睹時當然很生氣,但她不是氣女人躺在英光大腿上,而是憤怒他吃些垃圾食物,這種違反常情的情緒不僅傳達了阿修羅的另類「纏」功,因為只有從這個方式才能挽回英光,也是間接對那女人提出的無言打擊。

  其實真正展現阿修羅最大的功力應該是母親阿藤,丈夫有了外遇如何能瞞過她的耳目?但她不動聲色,只是每天都有意無意地到情婦友子家門前徘徊,這種軟性的對待才是真正的鬥爭高手,最終丈夫竹澤被友子拋棄了,換句話說最終的勝利者是阿藤,縱然她最終虛弱地倒在情婦家門前,但也讓女兒們知道她以文章來渲洩這份壓抑,這也是一種阿修羅的力道啊!

真愛謊言(It's Not Me ,I Swear!)

導演:菲力甫‧法拉迪約(Philippe Falardeau)
主演:安東尼‧力古(Antoine Lecuyer)
   蘇珊妮‧克萊門特(Suzanne Clement)
加拿大 / 2007年 / 105分鐘 / 輔導級
禮讚:改編自Bruno Hebert所著,加拿大知名青少年同名小說
   本片榮獲第55屆柏林影展水晶熊獎
   本片於2008年多倫多影展獲選年度加拿大十大佳片
   榮獲亞特蘭提克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
   本片堪稱加拿大版冏男孩
闡述一段60年代魁北克市郊的家庭 ...

◎ 劇情簡介     

  瑪德琳是個不得意的畫家,嫁給人權律師後生了兩個兒子,羅傑姆與里昂,十歲的里昂有著驚人的豐富想像力,但他的想法始終與大人的態度相違背,於是古怪精靈與奇特的想法不僅為父母帶來許多困擾,里昂為了應付接踵而來的壓力,於是選擇以謊言來應對。

  隔壁的馬尼林一家人要去渡假,嘲弄地要里昂替他們照顧房子,這一天母親與父親又吵架,瑪德琳以一把大起子劃破丈夫收藏的名畫,而里昂撿起那把起子潛入了馬尼林家居,雖沒偷到什麼東西,但卻毀了馬尼林珍愛的火車模型,同時也毀損地毯並在衣櫃內小便。

  母親決定到希臘,里昂奮力攔阻未果。從此兄弟二人便與父親一起生活,而里昂的女同學莉雅不時主動親近他,為了逞能里昂決定再潛入馬尼林家中撬開保險箱,以便到希臘找母親,但里昂後悔之際,正巧馬尼林一家人回來,他急忙躲入樓梯下,半夜一點才脫身,莉雅則在外面通知其父報警尋人,里昂於是以刀劃胸自殘,這才逃過父親的責難。

  為了瞞騙父親,里昂假裝視力不好,結果配了一副深度眼鏡。里昂與莉雅按圖去尋找莉雅的父親,但尋到那幢紅色的房子其父卻早已離去。回來時父親和馬尼林在渡船碼頭等他,原來他入侵馬家時遺留一條圍巾被識破,這回跑道圍牆高地的里昂竟選擇凌空躍下,結果入住醫院好長一段時間,雙腿走路都一跛一跛的。

  一名在希臘遇上母親的女子來訪,里昂從她皮包中又偷了一些錢,此舉是為了買芭比娃娃送給莉雅。而在這之前里昂與莉雅一起入侵會計師莫勒斯家中,但很快就識破,父親生氣地帶里昂挨家挨戶道歉賠償,但也使得莉雅的家人搬了家。

  里昂將芭比娃娃在學校前送給莉雅,但莉雅似乎不再搭理他了,因為莉雅曾被送去看精神醫生。而羅傑姆夜晚偷打電話找希臘的母親未果,但被父親發現,父親這才露了口風說他知道母親的地址,此時里昂才發現原來父親也會說謊,最後里昂選擇讓自己躲在只剩一支保齡球瓶的球道後,希望能見到死亡之後的那團光。

◎ 劇情分析

  每個人是否都能記得從什麼時候開始說謊?而當有了第一次的謊言之後,是否就為了圓謊而開始了一連串的謊言?十歲的里昂是家中令人頭痛的小孩,但若要追究責任,夫妻之間的不和應該是一個主因。

  母親是個不得志的畫家,最終落得必須逃離加拿大而前往希臘。希臘的藍天碧海似乎只是她自我催眠的場域,因為那是尤里西斯出生之地,這些理由其實似是而非,也就是母親也在這個角度上說謊。

  母親常告訴里昂:說謊當然不好,但說得不好反而更糟糕。這句話大體上能呈現這部電影的梗概。有時說謊是情非得已,明知說謊是不好的事,但若講實話可能會使得事情更糟,此時的說謊有時是可以獲得體諒的。問題是當決定要說謊時卻漏洞百出,一下子就讓人見底,那這種很糟糕的謊言不說也罷。

  里昂雖然小小年紀,但他的說謊卻都是有所考量的,或許是他思考的角度之不同,很多事情便成為違背常理,但這必須先從他的母親瑪德琳談起。明知兒子常向鄰居屋頂丟雞蛋,但不僅自己說謊還要兒子統一證詞,但因里昂記錯病情而遭識破。但瑪德琳並不在乎,甚至發現里昂又要去丟雞蛋時,反而將雞蛋沒收並由自己丟向鄰居的屋頂。若以常理來看,瑪德琳的舉措是違背常規的,換句話說社會應有的規範與道德她全然不在意也不遵守,因此被鄰居普遍認為精神有問題。

  里昂與母親的關係是非常緊密的,在這種情形下里昂若說完全不受其母的影響是不可能的。但里昂的連續謊言卻又是另一種全然不同的自我詮釋。或許他覺得為家庭帶來太多的紛擾,他想這世上若沒有他,那應該會為眾人帶來更多的快樂吧?於是里昂常常思索到「死」。

  影片一開始,里昂以樹上的雙環上吊自殺,雖然經母親及哥哥急救,但顯然又更增添家庭中的紛爭。或許是受到母親車禍的影響,瑪德琳說她在昏迷時見到一團光也聽到了上帝的聲音。母親的形容似乎與上帝連結在一起,天真又聰慧的里昂很快就把這團亮光當作是一種生命的出口,於是只要有了挫折,里昂便將自己的行徑轉移到上帝的那團光。有趣的是,父母請了神父來晚餐,里昂似乎想藉這團光的故事尋求神父的認同,但神父也只能顧左右而言他。而認真追索,這也是里昂轉移焦點的另一種謊言,只是這回他似乎也間接地為母親的立場發言,而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母親的那番遭遇真的只是謊言嗎?

  里昂連續兩次入侵馬尼林家與莫勒斯家的動機是有些差異的。雖然都是要不得的行為,但第一次是父母嚴重的吵架,他拿起母親丟在地上的超大起子侵入了馬尼林家,這多少是因為馬家對他的嘲弄,使得里昂入內大肆破壞;而入侵莫勒斯家是為了籌錢到希臘找媽媽,但比他更會說謊的莉雅卻以自繪的地圖帶他先行去找她離家的父親。顯然說謊或許可歸咎於不得不的天性,但應該與家庭環境有極大的關係。

  里昂與莉雅沿途中發展出的「戀情」倒是在世界影壇中相當少見,足見導演在這方面的用心。十歲的孩子似懂非懂,但對異性卻已開始有興趣與好奇,這樣的鋪排是相當合理的。而兩位擅長說謊的人真是棋逢對手,但不免也讓人有些不安地反問:難道那次的接吻也是謊言的一種?

  相較於里昂,哥哥羅傑姆就顯得「正常」得多了,但羅傑姆偷打電話到希臘卻沒有勇氣承認,正當要承認時卻被里昂捷足先登了。里昂似乎覺得謊言再多一項其實也無所謂,但這項義氣其實也是謊言的一種,但我們該如何來界定這次謊言的意義呢?

  是因為生命太複雜,使得我們按照正常的步伐很難去應對?還是人性本然的多樣與多變,所以謊言便不得不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利器?當孩子發現說謊不只是他們的專利,他們會如何來看待大人呢?

  里昂用刀劃過自己胸膛;從高處墜下;或躲在保齡球的球道後接受致命的一擊,這一切似乎都是說謊之後的後遺症。其實每個人的心都是趨善的,里昂難道會有例外嗎?揹負了那麼多的謊言後,里昂必須選擇割捨與丟棄,而在臨界點上不顧一切地結束生命,這是義無反顧的事。在看似「還債」的舉動中,毋寧是說向父母提出的嚴厲抗議。從里昂的角度來看這個世間,他似乎看懂了這個世界,所以他按照他的想法盡情地揮灑,憑著感覺的直接反應,就像水會往低處流一般正常,至於大人所謂的「謊言」,他可一點都不曾在意。

  問題是,這個社會看懂了里昂嗎?一切的互動讓里昂撞得頭破血流,甚至幾乎絕命,但卻也因此讓里昂印證了母親先前的經驗,那些不受人承認甚至被認為謊言的瀕死經驗只有里昂替她做了見證。

  要完成這部影片其實有相當的難度,因為主題的空冷性但卻又是如此地嚴肅;其二是要詮釋十歲的男孩內心世界是需要一名優秀的好演員,而這一點安東尼‧力古作到了,這也是為什麼亞特蘭提克電影節會將最佳男主角獎頒給他的原因。

2012年7月8日 星期日

醜聞(スキャンダル)(Scandal)

 由黃美鈴 老師撰稿

導演 : 黑澤明(Akira Kurosawa)
編劇 : 黑澤明、菊島隆三
原著 : 俄國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Dostoyevsky Fyodor 1821-1881)
演員: 三船敏郎、山口淑子、志村喬、桂木洋子
日本 / 1950年 / 104分鐘 / 保護級
歌手西條美也子在山上未搭上公車而決定走路,想不到與上山取景作畫的畫家青江一郎不期而遇…

◎ 劇情簡介     

  畫家青江一郎騎著摩托車上山寫生,巧遇名歌手西條小姐問路,因班車還要再等三小時,故順道用摩托車送她一程,途中卻被八卦雜誌記者盯上,尾隨至上湯溫泉旅館。

  西條小姐把毛巾晾在上湯溫泉旅館的陽臺欄杆上,青江過來串門子,也把毛巾晾在陽臺欄杆上,兩人並肩站在陽臺的身影,竟被躲在圍牆外的八卦雜誌記者偷拍。

  卑鄙無恥的雜誌社長為了促銷謀利,大肆藉題發揮,杜撰八卦醜聞:「歌手跟畫家的摩托車之戀!」。

  一夜之間,到處都貼滿了歌手跟畫家兩人在一起的相片宣傳海報,雜誌社宣傳車也不停的廣播:「想知道西條的情人是誰嗎?12月號雜誌,欲購從速以免向隅!」

  不甘蒙受不白之冤,青江來到雜誌社,狠狠的揮了雜誌社長一拳,於是卑鄙無恥的雜誌社長再度藉題發揮,雜誌社印刷機不停的印出畫家青江一郎毆打雜誌社長的醜聞。

  青江認為八卦雜誌之所以如此膽大妄為,完全是因為以前的被害者懦弱,往往為了息事寧人,不敢聲張,反而讓八卦雜誌更形囂張,因此決定起訴。

  蛭田乙吉律師毛遂自薦意圖當青江的辯護律師,青江決定先去他家探看,以了解他的為人,卻發現蛭田處境堪憐,有個臥病五年卻仍保有赤子之心的女兒。

  接著來到蛭田法律事務所,只見零亂的辦公桌上堆滿了賽馬賭馬的報章雜誌,卻在臨走前不經意瞥見了門框上掛著蛭田女兒甜美可愛的相片,青江因而決定委任蛭田為他的辯護律師。

  卑鄙無恥的雜誌社長乘虛而入,善加利用蛭田好睹成性的弱點,從此,蛭田一步一步的落入社長的圈套之中渾然不覺,最後,蛭田終歸是被八卦雜誌社收買而背叛了青江!但,所謂知父莫若女,蛭田女兒卻可以洞察這一切,在她那雙美麗的眼睛注視下,蛭田始終做賊心虛抬不起頭來。

  一開始,西條為了息事寧人,其實是不敢聲張的,不過,最後還是選擇勇敢的站出來,同意聯署訴訟,於是青江跟西條小姐的新聞又再度上報了,標題是「青江西條聯名控告雜誌社長名譽毀損」。

  聖誕夜蛭田又喝得爛醉如泥回到家,透過玻璃窗,赫然發現青江與西條為女兒營造了一個溫馨無比的平安夜,女兒非常的開心,戴著皇冠笑容甜美的坐在聖誕樹前面,臉上充滿了無限幸福滿足的神情,偷偷站在門廊外的蛭田,目不轉睛的看著這一切,不禁羞愧的自責起來。

  蛭田終於慢慢的覺醒了,他勇敢承擔一切,在緋聞事件開庭公審的法庭上,拿出雜誌社長給的十萬元支票,做為原告證據,終於還給青江與西條一個公道。

◎ 賞析

  官司纏訟,一如豪賭一場,恰足以拉扯人心,甚至於撕裂。

  在暗夜漫漫的整個搜證過程中,律師的角色扮演,不免探觸到人性的醜陋齷齪層次。那總是游走於虛偽、狡詐、矛盾、憤怒、脆弱、懊悔的痛苦掙扎煎熬當中的人性,律師到底該如何面對?守正不阿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談何容易?律師真可謂一門良心事業!

  也因此,片中值得特別一提的角色,反而是由志村喬所主演的律師,這一點真讓人跌破眼鏡。編導黑澤明一直以很深的著墨來塑造蛭田律師這個人物,讓他痛苦的掙扎於金錢與道德之間。

  八卦雜誌社長是個詭計多端道道地地的老江湖,為了創新業績海撈一筆,縱然捏造事實也在所不惜。

  他那素行不良的行為模式,自然也驅使著他如出一轍的套用在蛭田身上,一再的使出聲東擊西的技倆,誘使蛭田的心防應聲潰堤,一步一步的落入他預設的圈套當中而不自知。

  他更深諳賭場一直是賭徒翻身所託之處,故而利誘蛭田深陷於他的陰謀權術之中,落得無顏見江東父老,生不如死。

  從本片我們不難一窺導演黑澤明對於傳媒成見之深。諸如:「雜誌社杜撰名人八卦醜聞促銷謀利、利用打官司出一份勝訴的特別刊促銷」、「演唱會因為緋聞事件剛好可以幫忙打廣告」、「畫展也托八卦之福湧現人潮」,傳媒的力量無遠弗屆。

  一如他的其他電影,本片亦由黑澤明本人編劇剪接,全片劇情簡單直接,鏡頭運用生動靈巧,剪接也很流暢,順利做到一氣呵成。

  黑澤明之所以如此受人尊崇,除了他執導的才華相當出眾外,通常皆一身兼負起編劇、監製和剪接等多項職務,堪稱是全方位的電影製作人,這不但使得他對每部電影作品都能有嚴格的掌控權,同時個人風格和表現效果亦因此得以完全體現。

  此外,電影的拍攝手法靈活運用和故事的深度寬廣度,也都是他成功之所在。作為一門講求原創意的藝術領域,黑澤明的電影作品就表現出了無窮的創新理念。

  黑澤明的電影主題非常的鮮明,藉著蛭田,他將墮落腐敗是脆弱所造成的觀念,表達得淋漓盡致。

  他對於人們之所以不快樂,以及悲劇性重蹈覆轍這兩種現象,也非常的關心,但是並不輕易提供解決之道,反而拋出並留給觀眾一個各自省思的議題。

  在犯罪電影作品中,黑澤明提供了相當大的空間,來發揮偵探過程中的複雜度和懸疑刺激。這種偵探過程的誘人魅力,在本片的冗長聽證過程中,再度展現出來。

  在片中,黑澤明首度處理人類一發不可收拾的腐敗墮落與罪惡,人類環環相扣的罪行,最終是榨取剝削及侵犯個人私領域。在本片中,死亡的得失,使主角邁向了更崇高的人性層面。

  自我偽裝,是黑澤明許多電影中的重要元素。在某些情況下,人物也許只是將動機稍作掩飾;但在其他的情況下,可能就會將自己的身分完全改觀,蛭田要到最後才暴露欺騙的目的。

  蛭田之女聰慧敏感、討人歡心,對於爸爸偶然示好的不尋常舉動,立刻能敏銳的察覺出不對勁,讓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的蛭田的偏差行為,頓時為之無所遁形。

  然而,賭性難改自古皆然,賭,終歸是條不歸路,只會讓人不自覺的越陷越深,終至傾家蕩產、眾叛親離,等到悔不當初之際,一切均已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