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4年5月30日 星期五

詩人與他的情人(Tom & Viv)

 牟牟 老師 撰稿

編劇:麥克.哈斯汀 (Michael Hastings)
導演:布萊恩.吉伯特 (Brian Gilbert)
演員:米蘭妲.理察森 (Miranda Richardson)
   羅斯瑪麗.哈里斯 (Rosemary Harris)
   威廉.戴福 (Willem Dafoe)
美國 / 1994年 / 115分鐘 / 普通級 / 愛情傳記片
禮讚:1994年美國國家評論協會最佳女演員獎
   1994年美國國家評論協會最佳女配角獎
   提名1995年第67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提名1995年第67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出身於英國有產階級家庭的年輕女子維芙拜訪英國牛津默頓大學的美國青年研究生和現代派詩人艾略特(簡稱湯姆)。他們一見鍾情,很快就結婚了。湯姆和維芙在 …

◎ 劇情簡介

  1914年英國年輕女子薇薇.海伍出身有產階級家庭,喜好寫作詩歌,性格開放浪漫,她要當軍人的弟弟墨利斯.海伍開車到牛津大學默頓學院拜訪美國青年研究生現代派詩人湯姆.艾略特,兩人一見鍾情,很快的私自結婚,在倫敦過著簡樸的生活,薇薇積極的支持並幫忙湯姆寫作詩詞,卻因經濟困頓,湯姆接受岳父安排到銀行上班,為此薇薇很不以為然,處處阻攔先生上班,認為不該耽誤寫作詩詞,而她的舊疾頭痛胃痛及荷爾蒙失調也嚴重的影響著兩人的婚姻生活。

  湯姆漸漸的融入英國文藝界新一代的布隆貝里文化,他與薇薇利用兩人生活點滴創作詩詞,受到布隆貝里文化精英崇拜,他還受洗天主教,並正式成為英國公民,這一切都與薇薇背道而馳,兩人心靈漸行漸遠,當他倆合作完成的詩歌大作(荒原)出版後,湯姆在英國出版業更是如日中天,薇薇甚至被限制與丈夫碰面,薇薇性情受到嚴重打擊,加上藥物與酒精作祟,她做出超乎常人的行為,夫妻倆已分房而居。

  父親過世後,墨利斯與湯姆成為海伍家財產的受託人,善良懦弱的墨利斯因戰後工作不順,再次選擇到非洲,當他再次從非洲回來,湯姆安排他溶入他們的生活,相處了片段時刻,他感受到薇薇脫序行為對湯姆事業造成嚴重危機,他幫湯姆向母親訴說薇薇種種的失當行為,他倆請來私人醫師公會的醫療官員日夜觀察薇薇的生活行為,草率的讓藍姆大夫及米勒大夫各出一道測驗題,薇薇只答對一題,她求助的望向丈夫,湯姆竟冷漠無情的低頭迴避,就這樣法院判決薇薇精神異常,竟在喝下午茶的公共場所,薇薇被強制送進精神病院,湯姆堅定的擺脫掉妻子。

  母親哀默的整理著女兒的衣物,感慨埋怨的對湯姆說著:在你來了之後,我警告過家人和朋友,他有點頑固,但很想融入我們,然後那些布隆貝里文化精英緊抓你不放,你千萬別覺得那些廢人是英國生活的代表,把八卦變成藝術沒什麼了不起,還把朋友寫進下流的小說,像海伍一家曾遠被埋藏至加拿大亞伯大省...還有我們家從未有人進瘋人院,湯姆,你發誓一輩子照顧薇薇,你現在已是出版界名人,我們能留甚麼給你...我終其一生希望薇薇能夠找到接納她的人,現在不是你耍聰明的時候。

  幾年後,墨利斯已當上非洲拉哥斯警察局長,他來探望薇薇,他看到正常落莫的姐姐,而他是母親死後,第一個來探訪的朋友,她還隨時準備著親自製做的巧克力等待著湯姆------。

◎ 劇情賞析

  T.S.艾略特(Thomas Stears Eliot)1888年出生於美國密蘇里州的聖路易斯,家境十分優越,父親是公司總裁,母親原是教師,後來積極参與社會工作,有五個姊姊。1905年進哈佛大學,最後獲得比較文學學士學位,以及英國文學碩士學位。1910年前往巴黎的索邦大學,深受前衛思想及學術影響,又回哈佛大學修讀哲學博士學位,1914年前往歐洲,當時哈佛部分的哲學老師已將他視為未來的同事,他打算同年秋天進入牛津大學默頓學院,1915年發表(J.阿爾弗雷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這是模仿法國象徵派詩人儒爾.拉夫格的風格,具有很濃的諷刺意味,刻畫當時社會背景下對於愛情對於生活的複雜心理。1916年完成博士論文,但因拒絕回國失去學位,1917年在洛依銀行(Lloyd’s Bank)擔任評估員,這一年出了第一本書(普魯弗洛克及其他),出版給了他很大的動力,由(自我主義者)雜誌印行,艾拉茲.龐德夫婦匿名出資,奠定了名詩人地位,1922年荒原(The Waste Land)出版,名氣高漲近似神話,至今被認為是英、美現代詩歌的里程碑,它宣示著第一次大戰後西方文明的危機和傳統價值觀念的失落,反映上一代人理想的絕望和幻滅。1927年入英國籍,1930年以後的30年是英國文壇最卓越的詩人及評論家,1948年60歲得到諾貝爾文學獎。

  這是一部愛情傳記電影,是音樂劇(貓)的詩的真實故事,述說一個女人殘破的一生,一位妻子精神異常如何帶給她與作家丈夫生活上的沖擊,及寫作上的奇妙靈感,同時也披露了他們之間與眾不同的愛。幸福是什麼?兩個如此相愛又有共同的喜好,為何最後還是婚姻破滅?是傳統、現實與個人才能的衝突?

  艾略特剛出道時還能對著女作家葛興頓.奧德琳替妻子辯解:我完全仰賴她,她是我第一位聽眾...她的不快樂是我的錯,照顧她是我份內的事,漸漸的艾略特自嘲著:詩不是抒發情感,而是逃避情感;到後來主教問他:你到底想要什麼?艾略特回答:我娶了我愛的人,可是我們所做的每件事都背道而馳,我渴望有人為伴,但我卻倍感孤寂。

  當事情已到無法挽回時,薇薇敘述懇求著:結婚的誓言不是說我們依神的旨意結合,無人能分,你不是宗教專家嗎?...那裡的鼠輩要你全力奉獻,我根本無容身之處,我很氣被孤立,...你多麼成功名詩人,大出版商的要員,我也有份,畢竟那些詩寫的是我們的生活,我只想沾點光,...你要離開我一年,卻連告訴我的勇氣都沒有,墨利斯問我們的生活,我們卻一再說謊,...我嫁給你就是為了逃避這一切,但你老想完全融入英國;艾略特辯解著:這些年來,從一開始我們保守秘密,我們避開彼此目光,只因我們怯於承認我們竟是如此陌生,生活中只有藥、醫生、專家...我從未被告知,還有人們的目光...。

  1933年薇薇.艾略特住進倫敦諾桑堡蘭精神病院,夫妻正式分居,直到1947年1月22日過世,她始終認為:我先生是世界上最甜蜜的人。

紫苑草(Ironweed)

牟牟 老師 撰稿

編劇:威廉.甘迺迪 (William Kennedy)
著作:威廉.甘迺迪 (William Kennedy)
導演:海格特.貝本可 (Hector Babenco)
演員:傑克.尼克遜 (Jack Nicholson)
   梅莉.史翠普 (Meryl Streep)
   卡洛兒.貝克 (Carroll Baker)
   瑪格爾歐.卡菲 (Michael O’keefe)
美國 / 1987年 / 143分鐘 / 劇情片
禮讚:入圍第60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入圍第60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

落魄潦倒的流浪漢法蘭斯曾是大聯盟球員的他,曾經拋家棄子,如今滿懷悔恨。而社會邊緣人海倫嗜酒如命,兩個天涯倫落人在人生路上踽踽同行…

◎ 劇情簡介     

  1938年萬聖節前夕,自我放逐流浪在外22年的佛蘭西斯.芬蘭帶著同病相憐相依為命的女友海倫.阿琪終於踏上火車貨運車廂,再度回到故鄉紐約的奧爾班尼,此時的佛蘭西斯已年屆58歲,是一個整天醉醺醺的街頭遊民,海倫也患了重病,他們窮途潦倒。

  1910年間佛蘭西斯.芬蘭原是一名電車修理工人,也是一名大聯盟棒球球員,當時美國各地勞資關係惡化,他參加了紐約州發起的電車工人大罷工,因不滿軍警鎮壓並毆打工人,更不滿工賊被資方收買,從別州派到本地破壞罷工,情急之下,石頭像棒球般準確的擊中工賊,導致他頭部流血死亡,佛蘭西斯只好拋下妻子與小孩逃離家鄉,數年之後他一度返家,抱著出生13天的小兒子吉樂爾德,卻不慎在更換尿布時,掉落地上弄斷脖子死亡,這晴天霹靂的意外,使他無法原諒自己,他懷著悲痛和自責再度離家出走,22年後他再度返家,希望能向拋棄多年的妻子和孩子懺悔贖過,也希望能與死去的亡靈和健在的朋友安度餘年,然而命運並沒有停止對他的捉弄,他再度因為要救同為流浪漢的朋友,又一次打死了警察,舊案未了,新罪加身,他返鄉告老安度餘年最後的希望還是落空破碎,即使他用盡一生的離鄉背景也無法抹去內疚和遺憾。

  熱愛音樂的海倫,認為彈鋼琴是生命中最好的事情,可以為音樂而死,她曾經是一位女歌手,有過一段輝煌的過去,在巴黎,維也納等外國地方住了很多年,父親過世15年後,她才看到遺囑,發現母親任由弟弟侵占財產,她覺得被背叛了,大受打擊。她與佛蘭西斯同居了九個月,他們共享悲傷和快樂,分享彼此所有的一切,卻因佛蘭西斯無法停止喝酒,付不出房租而流浪街頭,她不想面對現實,只無力的活在當時,無力的回憶過去的輝煌。

  他們的生活可能是去墳場挖一天的地,可能是挨家挨戶的收一天的破爛雜物,只在晚上喝一碗教會免費但也餿掉的熱湯,白天工作的微薄收入全換了酒,每日發誓戒酒也每日破誓,晚上藉著交易或是消費過去施予的人情,去個破爛的地方遮風度夜,除了當時的痛苦,還有過去的痛苦,儘管他們曾經驕傲。當佛蘭西斯終於鼓起勇氣回到原來生活的房子時,儘管過去的妻子依然忠心,兒女也逐漸諒解,但他也沒有任何的勇氣繼續在那間房子生活。

  魯迪從德國流浪到紐約,現在已被癌症纏身,他原是一名科學研究者,如今卻是落魄的移民者------。

◎ 劇情賞析

  作者威廉.甘迺迪(William Kennedy)一生很少離開紐約州的阿爾巴尼,他全部的作品都坐落在這一新英格蘭風格的移民城市中,共寫了八本小說有關阿爾巴尼地方情感,分成三部曲,為弱者發聲,為底層抒怨,他專情於小城花草與庶民生活。本片被譽為20世紀城市文學的經典之作,也為當代創造了美國式流浪文學的精緻傳統,作者濃郁的地方情感和悲情的寫實風格,使他的作品字字感人,篇篇動容,1984年本作品獲得普立茲小說獎及美國國家書評獎,1987年拍攝了本部電影。

  紫苑草是一種高莖小花植物,屬斑鳩菊,花色呈深紫色且漫地叢生而名,分佈於美國中西部,從跨於紐約州、密西根州、南至喬治亞州,西到路易斯安那州,只活一年,每年開花時,因花瓣鬆散而四處紛飛,山間與田野佈滿一種飄忽迷濛,不知去路的蒼涼之感,但草莖高直挺,任憑風吹雨打也不彎腰折枝,即使歲末死去,來春亦滿山重生,本片象徵主人翁佛蘭西斯一生漂泊流離的歲月,也意指他雖然坎坷潦倒,猶苦苦追求生命最後的一絲尊嚴。然而命運多舛世事無常,最後冀求的尊嚴,竟有如風中紫苑,風捲煙飛,飄零落土。

  這是一部令人窒息與隱痛的電影,主角承受非關自己的命運惡果,那永遠無法贖回或洗清錯誤的過去,也無法讓時間有一刻鐘的倒流或重新來過,那些陰魂不散的亡魂幻象與記憶,那些一棟棟今非昔比的房子-----,他只好透過墓地一一贖罪,在此空間中,與死者對話,生死之別,親疏之隔,愛恨之戰皆被抹平和跨越,形成一種沒有間離和雜質的人性場域,在這無私的場域裡可以互相安慰,自我療傷,可以了無牽掛地說出生前隱而不宣的心思和感受,重新審視和澄清那來不及解釋的誤會和遺憾,因為死去之人已無掛念,因為一切已經枉然,一切已經解脫。而真實人間人們真實心靈無法展現,那麼墓地空間則表達了作者對這熙攘人間最大的反諷:人們早已死在活人世界裡,卻只能在死人世界裏重獲真實的自我。



  通過流浪者生活細膩的描寫,作者展現了不被社會關注的街頭倫理,這是流浪漢願意獻出最後一絲餘力、付出最後一些擁有,來幫助同為患難著的高傲情感,一種冒死助友的意志和骨氣。作者除了塑造生者與死靈的對話空間,還塑造了一種墮落與昇華的對比,藉以顛倒富者和窮人之間道德標準的錯置和倒立。警察對於流浪漢因孱弱的身軀不敵冰冷的風雪而凍死道路上,屍體捲縮,雙手抱小腿,嘴巴貼著膝蓋,收屍者沒有幫他弄直,沒友幫他闔眼,直接丟近半口大的棺材,隨便掩埋沒名沒姓,只知道他從此消失在流浪者的行列之中。

  海倫人窮志不窮,當她最需要錢的時候,豛然拒絕一家低級演唱的邀約,因為她的夢想是要成為音樂家,而不是賣唱的藝人。佛蘭西斯酗酒的毛病與兩人居無定所的悲哀,使得兩人關係也若即若離。她最後病死於歡樂頌的音樂中,當她斷氣時,一股像似音符串起的精靈冉冉升起,象徵她高貴靈魂的羽化和飛揚。

  本片由蜘蛛女之吻金獎導演海格特.貝本可執導,由傑克.尼克遜與梅莉.史翠普兩大巨星飆戲,演活社會最底層人物的悲喜交集,兩個天涯淪落人在人生路上踽踽同行,看他們演戲真是一大享受。

2014年5月28日 星期三

熱血教師(The Ron Clark Story)

導演:蘭達‧海妮斯(Randa Haines)
主演:馬修‧派瑞(Matthew Perry)
   茱迪‧布坎(Judith Buchan)
美國/2011年/90分/普通級
禮讚:金球獎最佳女主角、最佳外語片入圍
   美國獨立精神獎最佳外語片入圍
   美國廣電影評人協會 演員公會最佳女主角入圍
   坎城影展競賽片
   倫敦電影節最佳影片
   好萊塢電影節最佳女主角
   奧斯卡影后 瑪莉詠柯蒂亞
一部感人的青少年校園故事。 劇情描述主角從北卡羅萊納前往紐約大都市一所中學開始了他新的教師生涯…

◎ 劇情簡介

  一九九四年的羅恩‧克拉克,在北卡羅萊納州的奧羅拉,一所史諾頓小學當老師,雖然只是代課老師,但在四年內,連續帶他的班,名列三十內的前矛。學校為了感念他,在校園內的停車場上,刻下他的名字成為他專屬停車位。
   
  克拉克受到了鼓舞,他決定到紐約,去追尋他的教師夢,雖然家鄉就有許多職缺,但他還是做他想做的。在紐約,立刻感受到都會人中的疏離,在未找到教職之前,他先到餐廳打工,在這兒認識了,一直想當演員的傑森與梅莉莎,然後在一所內哈林的小學,遇到憤怒的梭斯正要離職,於是克拉克自我推薦,而獲得聘用。
   
  泰納校長可是有但書的,因為這一班,是全三十成績最差的,有的已經留校察看,校長希望在檢定考試中,能夠全數過關。克拉克相當有信心地答應了
  
   他首先到學生家中拜訪,發現有印度裔的貝德莉亞,幫忙照顧小孩的夏蜜卡,還有會偷母親錢包的胡立歐,另一位令人頭疼的是泰尚密邱。
   
  第一天,克拉克就遇上了難題,這些學生巴不得學校開除他們,克拉克耐著性子教導他們,夢想要大,要勇於冒險,甚至以「我們是一家人」為題加以指導,但學生回報他的,竟是在他破車子上噴漆。
   
  為了教導他們相互尊重,克拉克要求上餐廳時要排隊,對於插隊的夏蜜卡,他採取了眾人在她承認錯誤前,不能進餐廳的處置,最後夏蜜卡道歉認錯,克拉克卻向她表示,以她為榮。
   
  但第二天,教室被噴漆「滾回去」,但克拉克用相同的油漆,刷得煥然一新。接著,又遇上泰尚與胡立歐打架,克拉克表明不會告訴學校,希望泰尚給自己一次機會,原本要離校的泰尚又留下來了。
   
  克拉克發現,夏蜜卡具有領導天份,泰尚也有繪畫天才,但克拉克卻誤以為是胡立歐畫的,這使得泰尚很受傷,在請同學去觀看「歌劇魅影」時,克拉克趕到家中,才發現泰尚的才華,也發現他是一名受虐兒。由於克拉克的努力,與同學們達成的互相信賴,這班放牛班在檢定考試中成績竟勝過資優班…。

◎ 劇情分析
   
  一個原本不是師範教育科班出身的人,最後竟然能以自創的教學方式,將紐約黑人區的一所學校,成績最差的班,教成全校最好的成績。由於他獨特的教學方式,將之寫成一本著作「教育的55個細節」,在出版界不僅相當暢銷,也獲得許多學校老師的推崇。而本片,就是根據羅恩克拉克的真實事蹟改編而成。
   
  台灣的教育,多少留有一點威權時期,甚至是日據時代的遺風。因此,老師的權威性,始終是存在的。而美國極度重視獨立人權的國度,在小學的領域中,更是有其獨到之處。但這並不表示,這種學制毫無缺點,全世界的小學,其實也都有所謂的資優班與放牛班,而這樣的制度,究竟是好是壞?至今尚無定論,但就所謂的公平性而言,這是一種相當糟糕的示範。
   
  從人性的角度而言,沒有任何一個人,會願意自甘墮落的,但每個人都有所謂的擅長與優點,而在學校讀書,其實只是一種「方法」。一開始,如果方法沒找到,不免在所有的課程中屈居下風,於是隨著時間的累進,這種差距將會愈來愈大,從而在心理上產生極大的抗拒,最終甚至會自暴自棄地放棄了。
   
  其實,一名好的老師,能在一開始,就用深入淺出的教學方式,與學生溝通,並引起學生,在學習上的樂趣與熱情,這是相當重要的基本條件。如果一名老師,純粹以自己教學的角度來認定,不免會流於平板而無趣,不要說引不起學生的興味,相信連老師自己,教起來也會索然無味。
   
  外國的教學方式,是老師必須去設計自己的課程,有的文學課程,會與戲劇老師合作,這種多元性的教學方式,是值得我們借鏡的。台灣的教育部有統一的課綱,也就成為單一的方向,而日後成績的認定也是依此而論,雖然行之多年,但卻也沒有思索到一個新的方向。
   
  從進入資訊時代後,所有的三C產品有著更普及的現象,其實這是一個重要的契機,我們可以思索,是否可以用這些電子產品,拍攝一些動態的情節與故事,甚至用相片來直接呈現,相信更能引起學生的注目與興味。
   
  「博士熱愛的算式」這部電影中,綽號「根號」的老師便以圖案與貼圖,逐步地解釋「階數」、「質數」、「友愛數」等數學觀念,一場課下來,就連不喜歡數學的人,也在當下對數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克拉克是個懂得變通的人,他最大的優點,是在極度困境中,尋求一條新的路徑,所謂「山不轉路轉」的道理,在這兒獲得極大的印證。
  
  但並非所有的情境,都在克拉克的掌握之中,面對夏密卡一再地挑戰,他終於動了怒氣,留下繼續嬉鬧的同學悻悻離去。此時,克拉克很欣賞的梅莉莎,一再地鼓勵他,希望他不要因此被打倒,這才讓他重新返回工作崗位上,繼續他的教學工作。
   
  其實,梅莉莎是ㄧ名演員,她在百老匯載浮載沉,男友傑森也是相同的職業,但兩人始終連面試的機會都無,他們會與克拉克認識,是在打工的餐廳中,雖然梅莉莎與傑森是男女關係,但克拉克卻逐漸喜歡上梅莉莎。這一層若有似無的關係,使得這齣戲多了更多的骨肉,或許這也是為了戲劇的一些賣點吧!
   
  到了片尾時,克拉克是無法不作抉擇的,但面對梅莉莎的道別,克拉克知道,他這一生將會永遠失去,這位他內心一直期待的人,雖然明知道,她與傑森要一起到洛杉磯,因此在退無可退的狀況下,他把梅莉莎推出門外,然後給她深深的一吻,這一吻訴盡了千言萬語,也因為這樣,這使得必須做決定的責任,又回到了梅莉莎的手上。
   
  梅莉莎在最後關鍵時刻,選擇不去洛杉磯,她回到學校找克拉克,而這個時刻,正是班上在考試大獲全勝的時刻,於是梅莉莎的選擇,給自己及觀眾都做了最完整而正確的肯定。
   
  將一班放牛班,在一個學期中,帶到全校最好的成績,這絕對不是偶然。克拉克會針對每一個學生的情況,做個別調整。譬如,他自己花時間為學生課輔,也就是針對學生對課業的基本概念,給予新的教導,並適時給予一點鼓勵,這才是最重要的。每一名受到肯定的人,他們都會有一股新的信心與期待,就連最不會念書,也留校察看的泰尚,最終亦被發掘在藝術方面的天份。
   
  這是ㄧ個多元的社會,因為龐大的社會面向,有許多是我們無法一窺全貌的,日後這些都必須有專業的人員,去經營與努力。而這些知識與技巧,又往往必須要一些專業人士的參與,這就絕對不是單一面向的教學所能滿足的。而小學是ㄧ種起步的基礎,也正是一切學科術科的基礎,任何一位老師的工作,都是相當辛苦的,尤其小學的老師,能在各種思考面向,重新來給教學工作,設計一些跟上時代的教學方式,相信對整個社會而言,都有其正面的效益。
   
  「熱血教師」只是ㄧ個示範,克拉克的方法,不見得適用於全世界各地,但他的精神卻是值得我們欽佩與學習。他注入了同理心,要學生學會彼此尊重,以「我們是ㄧ家人」當做基石,從而讓這個社會,在相互扶持中,尋求到更深刻的人文素養,這一點也是我們必須去體現的。

2014年5月26日 星期一

烈愛重生(Rust and Bone)

導演:賈克‧歐狄亞(Jacques Audiard)
主演:瑪莉詠‧柯蒂亞(Marion Cotillard)
   馬提亞斯‧修奈(Matthias Schoenaerts)
法國 / 2013年 / 123分 / 輔導級
禮讚:2012坎城影展正式競賽片

橫跨截然不同生活價值觀而滋長的愛戀,是否能為他們注入昂揚高飛的勇氣與力量?…

◎ 劇情簡介 

  阿里原本是個拳擊選手,但在一次受傷後便失業了,不僅他的妻子離他而去,生活瞬間失去了依持。不得已,阿里只好帶著兒子阿山,去投奔姐姐安娜。姐夫到車站接他,姐夫原本是公司的司機,但因公司裁員,他只好買一輛貨車自己營業。安娜則在大賣場擔任收銀員。
   
  安娜常從公司帶回一些快過期的食用品,這也幫助家庭渡過許多難關。阿里在大賣場找到一個保全的工作,但最後又轉到舞廳當保全。
   
  這個晚上,一名叫史黛的女子,與一名男人發生衝突,史黛不僅滿身酒味,甚至也流著鼻血,於是阿里便送她回去,但史黛要拿錢給他搭車回去,阿里拒絕了。只要求能夠拿一些冰塊,來敷剛才勸架而受傷浮腫的手。原本不答應的史黛,突然又答應他入內,阿里看見了史黛的男友西蒙,但阿里不避諱地留電話給史黛,並表示日後若她覺得有閒,便可打電話給他。
   
  史黛在海洋中心是一名馴鯨師,當她揮動雙手,殺人鯨便按她手勢而翻轉,這成了海洋中心的招標節目,但不幸,卻在一次意外中,殺人鯨衝上咬斷了她的雙腳。
   
  史黛住院,醒來時發現她已被截肢,這令她無法接受,好幾次,甚至偷了手術刀欲自盡,所幸都被攔下阻止。而另一方面,阿里接觸女人的機會愈來愈多,但卻也常常誤了去學校接小山,學校老師警告阿里,若他再如此疏忽,將會報警處理。
   
  這一日,史黛主動打電話給阿里,阿里騎機車去見她,同時也帶她去海邊,在阿里鼓勵下,史黛也嚐試著下海游泳,這讓她在斷腿之後,漸漸重拾一些自信。
   
  一名在大賣場偷裝攝影機的瑪夏,發現阿里喜歡打拳,於是仲介他到拳擊賭場內,果然阿里在賭盤中頻頻獲勝,而史黛也因緣際會介入,甚至在瑪夏因被工人發現偷裝錄影機,而暫避風頭時,暫代仲介之職,帶著阿里四處南征北討,史黛慢慢裝了義肢,也與阿里有了愛慾,但史黛卻發現,她不僅要的是作愛,她更期待一種真情。而阿里的兒子,不幸落入冰河中,阿里為了救孩子,用拳頭擊破了冰層,但也讓自己的手骨碎裂…。

◎ 劇情分析
   
  這是一齣兩段截然不同的生命,在面臨新的撞擊之後,重新譜出一種新面向。猶如兩條不平行的鐵軌,在交叉之後,不但沒有愈離愈遠,反而四條鐵軌努力地併行,在最終時刻找到共同的方向。
   
  克雷格‧戴維森的原著小說「銹與骨」,充份表現了,這個世界處處充滿了現實與物慾橫流,而人心叵測,也導致了命運充滿了戲劇性與偶然性。或許有很多是巧合的安排,但戲劇的濃度,卻永遠都是如此安排的。
   
  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想力爭上游,但有時卻是造化弄人,有時明明已盡了全力,但回報你的,往往令人大失所望,也許可以歸咎於時運不濟,但會不會有其他我們永遠無法得知的訊息呢?
   
  就猶如「當哈利遇上莎莉」一樣,很多的愛情,是必須先經過試煉的。他們並無法像傳統的觀念中,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又快樂的日子,而是必須經歷生命中最慘烈的遭遇,雖然陷入泥淖與困頓,但只要保持著一本初衷,透過不斷地對立測試,潛藏在生命深處的東西,必然會在適當的時機中綻放光采。
   
  史黛為何瞞著男友西蒙到舞廳?這顯然是,她與西蒙的感情是陷入困境,否則也不會讓送她回去的阿里進入屋內,甚至在阿里離去後,嘲弄西蒙是相當畏懼阿里。
   
  同樣的道理,史黛在失去雙腿之後,西蒙就不再出現了,好像這個世上根本就沒有這個人一般,由此可見,兩人愛情的基礎是相當不穩固的。
   
  阿里的情形亦是如此,他的職業是拳師,但當手受傷後,就好比世界末日到來,於是妻子離他而去,阿里雖留下兒子,這表示他在劇中的人性善良,但卻也使得自己陷入更大的困境。
   
  現實生活有時會逼得人,變成身無立錐之地,就算你耗盡力道,但卻猶似泥牛入海,好像你被這個社會徹底拋棄了,一蹶不振的結果,常常讓人不自覺地走入最深的困境,甚至最終無法自拔。
   
  或許阿里一種全然不在乎的心態,使得史黛有了不一樣的感受,阿里可以帶史黛去夜店,然後丟下她,逕自帶其他女人去上床,兩人的關係,在一開始是從來不曾認真界定的,也因為如此,才有機會,讓兩人同時有時間,再度回頭來檢視彼此之間的關係。
   
  兩人究竟只是普通友誼?或是有閒的炮友?或只是所謂的哥兒們?史黛開始認真思索,甚至提出這個問題時,是一種重要的臨界點,現代社會中的男女關係,與以往的世代來比較,似乎是顯得更為輕浮。
   
  阿里正是一個例子,當他在當保全時,外面一個女人與他看對了眼,於是兩人很快就擇地作愛,事過境遷誰也記不得是誰,所謂的一夜情,應該都比這種一次情,來得更為深刻。
   
  然而這種現象,卻又是如此普遍存在這個社會,很多過去閉塞的傳統觀念,似乎已經逐漸被遺忘,換句話說,人的人性逐漸消失的同時,應該也只剩下獸性了。
   
  作愛或許是人類的一種必然與本能,這個世上,聽說只有人類與海豚,是可以為歡悅而作愛,其他動物,都只有在傳宗接代的季節時,才會春情大動。但這種說法若屬真實,那史黛最終為何會有一種激動的檢視?而在兒子落水之後,心境陷入困頓之際的阿里,為何哭泣著向史黛表白:「我愛妳!」?顯然在極度放縱的情緒中,必然有著極為重要,但卻又一直被人刻意疏忽的內在感受。
   
  史黛的雙腿受殘;阿里為救愛子而手骨碎裂,正好是一種強烈的類比。但當我們失去自以為最重要的器官時,不見得就是世界末日,因為人的潛在本能,總有許多出人意表的呈現,有時必須在喪失之後,才能有所意會與頓悟,而這往往就是人類最可貴的生存經驗。
   
  阿里因為參與偷拍,而惹火了大賣場的員工,同時也害得姐姐安娜失去了工作,姐弟因此而失和,阿里離家出走,但卻把孩子留在姐姐家中,雖然是姐夫拿槍逼他離開,但卻也是姐夫開車送小山與阿里相會。
   
  這段戲的交待略顯急促,阿里可能是為了投入正統的拳擊賽,在奪得拳王寶座後,自然會名利雙收,但不幸的是,因為與兒子在冰河上嬉戲,在阿里小解的時刻,小山不慎落入破冰之中。阿里為了救兒子,他的拳頭在此刻用對了地方,雖然手骨碎裂,但卻也救回了兒子一命。
   
  照理說,阿里的拳擊夢是徹底幻滅了,但最後鏡頭,卻又帶出小山撫弄著拳王的腰帶,導演企圖在結尾的處理上,刻意留下喜訊,不似魔幻寫實的情境,多少會給予我們更多的希望與期待。
   
  阿里與史黛也許是命定的一對,稱他們為天生一對也不為過。而兩人歷經截然不同的生命測試,最終,也將在未來的歲月中共同扶持,他們縱然失去雙手雙腳,卻無懼這世間的任何挑戰,因為他們共同擁有了「愛」!
   
  烈愛重生歷經三年打造,也請來奧斯卡影后瑪莉詠‧柯蒂亞助陣,加上比利時的當紅男星,更是紅花配綠葉相互輝映,「烈」片算得上是,注重個人風格小品法國電影中,一次重量級的呈現。

2014年5月22日 星期四

烈血大風暴(Mississippi Burning)

 周彥彤 老師 撰稿

導演:艾倫帕克(Alan Parker)
編劇:Chris Gerolmo
演員:金
哈克曼(Gene Hackman)
   威廉
達佛(Willem Dafoe)
   法蘭茜絲
麥杜文(Frances McDormand)
   布拉德
道里夫(Brad Dourif)
   李
厄米(R. Lee Ermey)
美國 / 1988年 / 128分鐘 / 普通級
禮讚:柏林影展最佳男主角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
   1989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最佳導演提名、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提名、
    最佳剪接提名
   金球獎最佳劇情類電影提名、最佳劇情類電影男主角提名、最佳電影導演提名、
    最佳電影劇本提名
1964年6月21日,FBI探員深入調查三起政治份子的死亡案件,本片重現他們如何以違反道德和法律的方式解決案情...

◎ 劇情簡介

  一九六四年,三個年輕人(分別為黑人、猶太人與白人)來到當時黑白種族歧視最嚴重的美國南方密西西比州,宣揚種族平等主義,希望為黑人爭取更多選舉人票,卻意外遭人射殺。
 
  這三個年輕人的失蹤,引來了FBI的注意,特別派遣幹員華德與安德森前去調查這一案件。兩人一抵達當地警局,立刻受到副局長皮爾的阻撓,也發現了當地警長對這件事情的不甚關切以及對黑人的輕蔑。華德與安德森在當地的餐廳用餐,來自北方的華德第一次知道餐廳裡有黑白之分,他不顧安德森的勸阻,前去坐在黑人用餐區,並且企圖攀談一位正在用餐的黑人,但黑人噤若寒蟬,甚至快速地離開華德身邊。華德此舉引起了餐廳裡所有人的側目,更造成這名年輕黑人隨後受到毆打與威脅。
 
  華德與安德森探訪當地的黑人居民,卻屢屢吃了閉門羹,大家都不願多談,他們也問不出個所以然。與此同時,他們也被鎮上的三K黨所盯上,居住的旅館遭人開槍威脅,華德因而大怒,決定請華府派來更多探員增援。出身密西西比,熟知當地情況的安德森知道這樣的舉動,會讓他們陷入更大的困境,因而並不贊成,但卻也無力阻止。大批的FBI幹員進駐,在當地印第安人居民口中得知三名年輕人的車子沉沒在沼澤區裡,但打撈起車子之後,卻沒有發現三人蹤影。華德決定就算把沼澤區翻過來,也要找到失蹤的三人。於是他請華府派來海軍後援部隊,大批人員進駐,終於也引來了全國媒體的關注,媒體的包圍與壓力,更加深化了當地黑白的對立,當地白人認為遭到外界的誤解,而他們對黑人的處境不以為然,甚至認為那就是他們所該得到的。黑人的處境越來越艱困,但不管是沼澤的打撈或是案件的調查,卻都沒有任何進展。
 
  一天,華德與安德森來到被焚毀的黑人教堂,遇見正在禮拜的黑人民眾,但一見他倆,大家便紛紛離開了。探員安德森拿起路邊的一朵花作為引子,終於讓牧師父子開口,牧師的兒子阿隆說出了當地黑人的心聲。黑人民眾不願意說話,是因為怕被執法,而這個地方的法律並不會保護他們。阿隆並且暗示兩人應該先從警察局裡查起。這一個關鍵的問話,讓兩人決定去拜訪副局長皮爾,也發現他原來是三K黨的成員,並且與該案情有牽連,但他卻有著不在場證明,為了突破關鍵的五十分鐘,探員安德森故意接近皮爾的太太,進而發現她似乎在壓抑著什麼,兩人之間也發展出淡淡的情愫。
 
  與此同時,黑白的對立導致鎮上更多黑人的房舍在黑夜或清晨遭到三K黨報復性的焚毀,在教會中禮拜的信徒,一出教會也遭受到三K黨的毆打。黑人民眾上街遊行,表達自己的訴求,卻遭到警察粗暴的對待。而當地三K黨也更激烈的煽動白人群眾的情緒,甚至開始排外、毆打媒體等等。
 
  這天,一間黑人的房舍又遭到焚毀,目擊者在阿隆的鼓勵之下,說出了行兇三人的名字,這三人被警察逮捕,並送上法庭,但最後卻受到輕判。經過這個事件,黑人的處境變得更加弱勢,三K黨的氣焰更加囂張,公然焚毀黑人的房舍,幹員想要前往調查,也受到警方的阻擾。最後甚至牧師家也遭到報復,牧師差點被人吊死,他們一家人在幹員的安排下,只得前往底特律投靠親戚。小鎮緊張的情勢,黑人受害的情況,終於讓皮爾太太說出了皮爾將三人埋屍的地點。順利找到遺體之後,卻讓皮爾太太受到皮爾的毆打,傷重送醫。這個事件,激起了華德與安德森的憤怒,終於決定採取激烈的手段,以暴制暴。在安德森與夥伴們的安排下,先是綁架了市長,脅迫他說出了整個案情的經過,再利用分化的手段,讓涉案的人通通認罪,遭到逮捕。為了避免上回被地方法院輕判的結果,他們直接將人犯送至聯邦法院審判,每個人都被判處了重刑,終於還給黑人一個公道。


◎ 劇情簡介 

  美國的黑白種族對立,由來已久。在殖民美洲開始不久後,便開始了蓄奴的歷史。黑人成為奴隸,受到不平等的待遇。西元1776年,「獨立宣言」公布後,宣言中雖然宣揚了「人人生而平等」的精神,但很顯然,那僅限於白種男人。不僅黑人,女性與原住民並沒有獲得與白種男人相同的權利。簽署「獨立宣言」的56人當中,擁有奴隸的約有三分之一。主要的起草人傑佛遜,擁有150名奴隸;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也擁有300名奴隸。在當時,大部份白種美國人都把黑人視為低等的種族,就算黑人不再是奴隸也一樣翻不了身。在他們心中,最優質的政府應由受過高等教育的白人男性組成。
 
  西元1860年林肯當選為總統,因為反對奴隸制度引發危機。南方各州宣布脫離聯邦(the Union),林肯則為了國家統一向南方宣戰。西元1863年林肯發布「解放宣言」(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至此這場戰爭變成解放奴隸的戰鬥。儘管最後北方獲得勝利,正式禁止奴隸制度,但是白人對黑人的歧視卻仍然存在,尤其在保守的南方各州,更是根深蒂固。正如同影片一開始所看到的,在廢止奴隸制度將近一百年後,對黑人的歧視不曾稍減,公共飲水機有白人與有色人種專用的區別,餐廳裡有黑人與白人分開的用餐區,有些餐廳更明白拒絕為黑人服務,公共汽車上也有黑白座位之分。
 
  這樣的背景之下,一九六三年,黑人牧師金恩博士發起了一連串為黑人爭取平等的運動,迫使美國政府在一九六四年通過《民權法案》宣佈種族隔離和歧視政策為非法政策,並賦予黑人選舉權,金恩也在這一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這正是本片的背景。
 
  來到密西西比州,卻不幸被殺害的三名年輕人,便是為了宣揚黑人選舉權而來。然而實際的情況卻被安德森一語道破:「給選票,卻不准投。」而多數南方白人對於北方所發生黑人被賦予更多權利這件事,則多半跟警長抱持同樣的態度:只不過是「馬丁路德黑鬼名氣的作怪」,他們不以為然。
 
  來自北方的年輕探員華德深信法律與公理正義,堅信人權與平等的價值,因此看到白人囂張的氣焰、黑人弱勢的處境,不顧禁忌也不了解當地文化的他,便直接動用政府的力量,衝撞了黑白界線,但此舉卻將黑人的處境帶向更嚴苛的境地。出身該州的安德森原本也不想介入黑白之爭,因為他深刻明白當地白人的想法,根深蒂固的偏見與歧視,並不是一朝一夕所造成,甚至在這個貧窮的地方,對黑人的歧視已經成為人們可以把生活過下去的價值,因為總有人在你的腳下,正如同他引述自己的父親所言:「如果你不能過得比黑人好,那你還能比誰好?」對他們而言,黑人不配擁有更多。這樣的觀念也造成了更加偏激的3K黨的出現。
 
  但並非所有人都仇視與歧視黑人,皮爾太太就是其中一個代表。身為一個相對弱勢的角色(女性、出身貧窮),讓皮爾太太對於黑人的處境能夠同理,幾個重要的鏡頭,都表現出了她對於自己先生的作為感到痛心,最終讓她決定冒著生命的危險說出真相。
 
  故事的最終,透過華德的角度,觀眾也終於明白看清了種族歧視有多麼牢不可破。那已經不是少數人單純的個人偏見,在這個小鎮裡,這種偏見已經是一個結構性、系統性的社會關係,多數居民有意識或無心地參與其中,想要打破這個結構,也不是靠依法行事可以解決的,他便需要更多的手段,最終無奈只得採取以暴制暴的方式。
 
  事實上,種族歧視也不僅發生於美國的黑白之間,德國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也是種族歧視的一個惡果。這個世界上,原本存在著許多跟我們不同的人群,各自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與生活慣習,種族或者族群的歧視,多半來自於歷史因素、社會結構與彼此的不瞭解(或不願了解)。在二戰後,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第一條及第二條即確保種族等因素不該用來區分人人應有的平等尊嚴及權利。儘管如此,時至今日,種族問題所引起的衝突仍然在世界各地發生,種族歧視所引起的各種紛爭還是不斷在上演 (如:NBA快艇隊老闆史特林的歧視黑人言論) 。
 
  本片有意設定在一九六四年,金恩博士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這一年,藉由一樁人口失蹤案來揭露當時美國的種族歧視有多麼嚴重。今日看來,仍是一記警鐘,提醒著我們種族主義可能帶來的邪惡仇恨的後果,以及平等與尊重不同人群的價值多麼得來不易,更是身而為人所應該追求與守護的重要精神。

聖路易之橋(The Bridge of San Luis Rey)

饒淑珍 老師 撰稿

導演:瑪麗.麥姬肯 (Mary McGuckian)
主演:勞勃.狄.尼洛 (Robert De Niro)
   莫瑞.亞伯拉罕 (F. Murray Abraham)
   凱西.貝茲 (Kathy Bates)
   蓋布瑞.拜恩 (Gabriel Byrne)
   潔洛汀.卓別林 (Geraldine Chaplin)
美國 / 2004年 / 119分鐘  / 保護級
五名毫不相關的旅人,卻彷佛是經過命運的安排,在1714年7月20日這天的中午時分,從各自的旅程而來,匯聚在聖路易大橋上…

◎ 劇情簡介

  1714年7月20日星期五中午,南美洲西班牙的殖民地秘魯首都利馬的聖路易橋發生斷裂。當時倖免於難的朱尼普教士(Brother Juniper),在宗教法庭上,娓娓道出自己用了六年的時間,探查五名罹難者之生平事蹟,期望「歸結」出他們有何「共通點」,並找出為何他得以逃過死劫的原因。
  
  朱尼普巨細靡遺詳述五人有關的人事物,不免就牽引出其中不少個人許多不為人知的秘辛。
  
  五人中的瑪奎塔是個失去女兒的愛的失意母親,平時由修院院長引介而來陪伴她的沛塔與她生活。由於遠在西班牙的女兒日益受到國王重視,瑪奎塔希望不被女兒輕視,也想躋身上流社交場合而找劇場經理人皮歐叔,因而認識了名伶佩秋麗,她是秘魯總督的情婦,平日她要寫的情書都請在修院長大的雙胞胎孤兒哥哥代筆,暗戀她的哥哥看到她與總督往來又另有一個鬥牛士情人,兩兄弟便離開了佩秋麗,到碼頭工作,哥哥因傷而過逝,弟弟決定行船。得了天花的佩秋麗離開了總督,一人躲到無人知悉的遠處居住,並生下與總督所生的兒子海米。一日,皮歐叔終於找到佩秋麗,告知希望能帶走海米,將他培養成戲劇演員。

  就在這一日,沛塔陪著瑪奎塔從遠處回到利馬,雙胞胎弟弟啟程要去行船,皮歐叔背著小海米,五人要一起經過聖路易橋,到了橋中央時,索橋就突然斷了,五個人全部掉入山谷的河裹溺斃。目睹慘狀的朱尼普修士,內心受到極大衝擊,看到這些人都是善良的人,竟遇到如此命運,不免受到因果論的思考而展開長達六年的資料收集並編纂成冊。或許是牽涉到五人以外的其他相關人等內容,有違教義而被指為異端,朱尼普被判以火刑,同他所出的書籍,一起被火銷毁。

影片賞析:

  如果沒有那場意外,這名方濟會士對於生命的探索會有那麼深入嗎?或許只是照一般的修道生活走完他的一生,只是,五條原本活生生的生命,就在他的眼前瞬間消失,那種衝擊與震撼,對一個走在信仰與哲學之路的修道人而言必定很大,大到他對於自已所信仰的天主旨意產生困惑,以致他必須去找尋答案,才能在他的奉獻之路上繼續行進。在意外剛發生的那時候, 他也不是沒有想到,為什麼死的人不是他?主教在殯葬彌撒中,把這場災直接就歸於天主的旨意。

  這些人的死到底是命,還是無常?為了找出答案,朱尼普開始就這五人所接觸過的人事物,著手收集他們生前的資料,從中發現到許多當事人背後不為人知的一靣。而他也試著想要從他們的生平的資料上,以他所做的統計,分析與結論,去與那五個人的死亡做連結,但是直到他被主教以異端判處火刑,包括他自己的命運,他依舊困惑著,一切的一切,是否都是天主的計劃?

  朱尼普修士的困惑,是個大哉問。就有人對於每一件事的發生,都以其起因和結果視為上主的安排。在我們現今意外頻仍的世界,被拿出來詢問的更多,像那些在911當天,本來平時不會去的,在那個時候進了雙塔大樓,而許多原本當天那個時刻該進門的,卻因著各種不同因素,比如出門前接了一通臨時而來的電話,穿新鞋腳磨破皮,先去藥妝店買OK繃,或是小孩沒趕上校車,送小孩上學等各種因素,沒有準時進去而逃過一刧。

  我們過去的社會,對於未得天年的早逝親人,常以“他們是好人,所以老天爺要早點接他們到天上享福”來歸因;既是放心也是安慰。事實如何,對已逝去的人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對還在世者,好像也是有那麼點道理,在世者過得如何我們都看得到,不是嗎?有人因未及回饋或善待逝者等因素而遺憾而悲傷。對在世時過得不好的人,離世未必不是對在世時的痛苦一種了結與解脫,如活在受人嘲弄生活中的瑪奎塔,私心裹盼著女兒的輝煌能洗刷掉自已被愚弄的粗俗與笨拙,但活著時得不到女兒克拉拉愛的回應,當克拉拉看到母親最後寫的那一封信,可能會有未及回報之憾與傷吧!又如雙胞的弟弟,對他而言,兩兄弟是一體的,走了哥哥,他的生命就缺了一半。而沛塔呢?她的修道之路遙遙無期,是否早上堂也是另一種殉道呢?
  
  片名中的聖路易,其英文字為San Luis Rey,在加州有一方濟會的修會,而Rey這個字在西班牙文中,是國王的意思。在朱尼普的認知中,橋應該是永垂不朽的,如他的信仰是堅不可摧的,但是當他以為永垂不朽的東西斷裂了,他的信仰力度似乎也因此而產生質變。對總督及主教而言,前者的權利與後者所信仰的神,都是如橋名中的王(Rey),具權威而不容置疑的,所以當朱尼普提出不同的可能困惑時,便斥之為異端,指摘朱尼普是為求天國之路而建造巴別塔的人,故欲去之而後快。然而對院長庇拉來說,在生者之境與亡者之境(land of the living and land of the dead),橋就是連結人與人之間的愛,已逝的亡者中,仍被記念著的,瑪奎塔有女兒,小孩海米及皮歐叔有佩秋麗,雙胞胎及沛塔則有院長庇拉.在珣瓓的日子中,佩秋麗眼中不曾出現過愛,但是在經過天花與喪子的刧難之後,她在修院的生活六年,一個原本擅於玩弄愛情的女子,在經歴重大苦難後,才明白愛的真諦。
  
  而在朱尼普修士提到這六年的調查過程的其中一個發現是,懂得最多的船長,找得到的資料最少,就好像在對照著:「如果宇宙中有任何的計劃,人的生命有任何模式,在那些突然消逝的生命中,應當可以發現到。我們不是意外生意外死,就是依照主的計劃生,計劃死。」這段在電影的一開頭由修士的自白,所拉開故事的序幕,要直到最後,主教逼問他的結論時,才得知,儘管朱尼普花了六年,詳實細查到最終了,這是他的結論,就短短那兩句,但資料是這麼的多。這似乎又可以將之對映到那場致之死地的法庭攻防:靣對主教的咄咄逼人也好,氣勢十足也罷,乃至最後要將之定罪時的氣急敗壞,朱尼普卻始終一貫的淡定,彷彿自他目擊五人墜入河中,看見善良生命瞬間消逝所受衝擊的那一刻起,就沒有什麼可以再激起他的任何情緒似的。只是生命的真相他終究還是沒能參透,只能留待回歸天家時再靣詢天主了。
  
  原著小說作者是騰敦懷爾德,本書讓他獲得1928年的普立茲獎,入選為百大必讀英文小說。故事中的佩秋麗及總督是真實人物,其餘都是虛構。佩秋麗當時是秘魯舉世知名的女伶,她有一次在公眾場合嘲總督夫人,總督元配為了希望得總督的心,當下還是與佩秋麗為善,總督知道此事後,十分生氣,要求佩秋向夫人道歉。佩秋麗本人到四十歲後才結婚,晚年也活到七八十歲的高齡。

2014年5月17日 星期六

天堂上不上(For Heaven’s Sake!)

 由 簡麗彬 老師 撰稿

導演:奈特.克里斯汀(Nat Christian)
編劇:安.馬克思(Ann Marcus)
演員:佛羅倫斯.亨德森(Florence Henderson)
   艾莉森.蘭芝(Allison Lange)
   大衛.派特考(David Paetkau)
   雅妮.金(Yaani King)
   凱瑟琳.高登(Kathryn Gordon)
   史蒂芬妮.派頓(Stephanie Patton)
美國 / 2008年 / 90分鐘 / 普遍級

祖母的過世讓Katie傷心欲絕,11歲生日時,Katie摔倒被送去醫院。祖母回到人間探望孫女,孫女請祖母帶她一起去天堂,祖母告訴她地球上的生活更美好…

◎ 劇情簡介

  1944年的一天,莎拉急步走進紐約「廣場酒店」一偶,大衛有點驚訝她的到來。莎拉隨即在大衛前女友金潔面前宣布她和大衛的喜訊。金潔不可置信而不悅的離開。
 
  時間來到1992年的洛杉磯。莎拉正和孫子班和孫女凱蒂在棒球場打棒球。
 
  一天莎拉新書發表會,和寫作班的學員互相交流,氣氛熱絡。哈里斯教授稱讚莎拉,表示她的談話不僅有啟發性還很幽默。
 
  莎拉和孫女凱蒂到奧林匹克公園玩。莎拉表示她很害怕搭雲霄飛車。凱蒂說她害怕死亡。不過凱蒂卻轉移話題,邀莎拉一起打水漂。兩人坐在湖邊時,莎拉又適時的切入此話題,凱蒂淚流滿面的述說著她的害怕和恐懼…。莎拉試著引導她減少對死亡的恐懼。但似乎幫助不大。
 
  莎拉和女兒艾美在衣帽間整理大衛的遺物,因著大衛西裝口袋內,其前女友金潔的一封情書,引起莎拉的過度解讀和不悅…。暈眩昏倒後因致命心臟病死亡。莎拉不可置信的搭乘雲霄飛車直上「天堂」的「過渡區」。美麗年輕的艾希莉是她的「天界護衛」。屆時莎拉就可上天堂見著先他而來的家人或親友。(包括她的雙親和先生大衛及莎拉年輕時在車站遇見的那位可愛的老先生…)
 
  莎拉其實很想念大衛,但更重要的一件未完成之事是和孫女凱蒂的約定---到奧林匹克公園參加她的11歲生日派對。然而,事情卻沒有想像中順利,甚至一波三折。在一次回訪加州的機會中,她把位置讓給了拉蒙布朗先生。因為他擔心他太太有可能在結婚一週年慶當天自殺,他急於回訪阻止。
 
  艾希利約莎拉一起去調劑一下,透過電腦,回到1944年莎拉和大衛的婚禮上。末了,莎拉終於在凱蒂生日當天回訪,雖然有點遲,且在凱蒂身體不適送到醫院急診的當下,不過凱蒂能和外婆莎拉在她生日當天碰面且一起去奧林匹克公園搭雲霄飛車,凱蒂異常歡心快樂!陰錯陽差下,凱特早先到達天堂的過渡區,索幸還沒登記。凱蒂想和外婆在一起,外婆曉以大義勸阻,謂凱蒂還有大好前程等她去發掘和嘗試,生命是個很特殊很神奇的禮物,是一段妳不想錯過的偉大探險,且凱蒂的時候還未到,回到人間吧 !
 
  凱蒂在醫生奮力搶救下,終於活了過來。睜開眼,凱蒂敘述了和外婆莎拉的一段奇遇,正巧就在她生日動緊急手術的那個晚上…。
  
  了卻了一件和孫女凱蒂的約定,莎拉終於放下一切,真正上了天堂,和丈夫大衛又甜蜜的重逢了。

◎ 賞析
 
  本片是2008的影片,由奈特.克里斯汀(Nat Christian)所執導。故事背景涵蓋1994年在紐約和1992年在洛杉磯所發生的事。藉著時空的交錯而展開一場接著一場的冒險之旅。1994年莎拉正值豆蔻年華的年紀,纖細而苗條的身材,有甜美的笑容,愛上了年輕的阿兵哥-中士大衛。很快的在眾親友的祝福下結婚了。時值二次大戰期間且大衛有一前女友金潔,加深了莎拉的不安全感和疑惑。
 
  不過這段婚姻也維持了45年之久。直到大衛在4年又6個月前過世為止。
 
  莎拉雖然已70多歲了,外表依舊苗條。熱愛運動。會和孫子班及孫女凱蒂打棒球或隨女兒艾美一起去郊外露營、野餐、散散步。和孫女凱蒂的感情尤其深厚。她同時也是一名成功的作家,活躍、聰慧而幽默。

‧ 莎拉和孫女凱蒂的深厚情誼
 
  凱蒂11歲生日即將到來,莎拉允諾參加她的生日派對。選定奧林匹克公園舉辦。那裡有全世界最長和刺激的雲霄飛車。但莎拉害怕也不敢搭乘。未料不久之後,莎拉和女兒在自家衣帽間整理大衛4年多前留下的遺物時,在一件西裝口袋內發現5年前大衛參加50屆高中同學會,前女友金潔寫給他的情書。莎拉對部分內容過度解讀,頓時產生暈眩、胸口悶、直冒冷汗、右手臂劇痛,瞬間昏倒。
 
  莎拉突發致命心臟病,發現自己搭上了一架通往天堂的雲霄飛車…。故事於焉展開。莎拉開始了另一趟冒險之旅。天上人間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時空。導演運用現代科技-電腦和一些特殊技術讓莎拉回訪人間,參加孫女凱蒂的生日派對。但過程一波三折。莎拉在生日當天和凱蒂見面了。不在奧林匹克公園野餐慶生而是在醫院的手術房中。凱蒂因為外婆的離世傷心欲絕,影響了身心靈的健康。又因連日來的腸胃不適引發後遺症而緊急手術開刀。
 
  在這過程中莎拉和凱蒂重返奧林匹克公園,在漆黑的夜晚裡,只有莎拉和凱蒂兩人。外婆陪著她一起搭乘雲霄飛車。驚險又刺激。莎拉不再害怕搭乘雲霄飛了。凱蒂因著外婆「信守承諾」,在她生日當天出現並陪著她一起玩,甚至直上了「天堂」的「過渡區」而興奮開心不已,也不再害怕「死亡」這件事,從而身心靈都得到釋放。儘管她並不想離開外婆身邊…。
 
  凱蒂在非常緊急的情況中,總算化險為夷,重返人間。醒來後,他在父母面前敘述了這一段和外婆的奇遇,艾美也只當它是一場「夢」。不管是真是假,至少在那當下,凱蒂是歡喜快樂、欣喜若狂的。

‧假如是「夢」,但願我永遠別醒來!

  片尾,音樂歌曲再度響起,這回莎拉已了卻和孫女的承諾,真正上了「天堂」。和先生大衛擁吻而眠,互道早安!外面的陽光透亮,散發著無限希望和盼望,彷彿在夢中般。莎拉問大衛:這是夢嗎?大衛說;有關係嗎?莎拉的回答是:假如是夢,但願我永遠別醒來!可見,莎拉是多麼滿足於此時此刻的一切!

‧ 有「愛」的地方就是「天堂」

  朋友們,你們所認知的「天堂」是什麼景象呢?地獄又如何?我認為就如片頭一開始引述有關懷舊影集《醫林寶鑑》所言,連結萬物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愛」。有「愛」的地方就是天堂!而一個充滿對立、衝突和仇恨的地方就像地獄般折磨著一個人的身心靈。總覺得,要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行有餘力去幫助身邊有需要的家人或親友…,珍惜相處的時光、彼此相愛、互相幫助和扶持,這樣就了無遺憾、不虛此行了!祝福大家都能活出精采人生!

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

再見了,拉扎老師(Monsieur Lazhar)

導演:菲立普‧法拉多(Philippe Falardeau)
主演:蘇菲妮‧麗絲(Sophie Nelisse)
   艾姆利恩‧尼倫(Emilien Neron)
加拿大 / 2012年 / 95分 / 保護級
禮讚: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榮獲多倫多影展 最佳加拿大影片
   加拿大金尼獎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女配角六大獎
   台北電影節觀摩片

深入心靈、死亡、移民等敏感話題,寓意深長的內斂氛圍觸動所有人的心…

◎ 劇情簡介

  在一個上學的日子,西蒙想起星期四是自己要幫忙抬牛奶的日子,於是他奔往冷藏室,但在經過教室時,卻看見了他們的老師瑪汀上吊在教室中。西蒙嚇得手上的牛奶都掉在地上,另一名女同學愛麗絲也急急奔上,她也清楚地看見了這一幕,然後才被老師全趕出教室。
   
  於是這一班便陷入沒有導師的窘境,因為就算有老師,也沒有人願意來收拾這個爛攤子。正當校長焦頭爛額之際,一名叫巴康‧拉扎的老師來應徵,雖然尚未補齊證件,校長立刻要拉扎上課。
   
  拉扎要學生們「聽寫」,這與瑪汀過去的教法有極大的差異,雖然如此,拉扎不但贏得學校老師的同事關懷,同時也贏得學生們的認同。
   
  拉扎有時也會去領包裹,那是從別地寄來的果醬,但他幾乎不曾對人提過他的過去。而在課堂上,他以「蝶蛹」來教導學生,對一名喜歡趴頭睡覺的波西斯,則希望他多起來運動。對於心理治療方面,學校派來一名女的心理醫生,但每次療治的對話,都希望拉扎能夠迴避。
   
  另一名教戲劇的女老師克蕾,似乎成為男老師注目的對象,大家都希望拉扎可以向她多一點表示,但拉扎似乎有些難言之隱。這個學校有來自四面八方的移民,如阿德馬勒來自阿拉伯,這些都需要老師多費神去照顧。
   
  其實拉扎來自阿爾及利亞,當年有些獨立運動的暴力行為,其妻是個教師,她叫努丁,連同她的女兒安妮莎從樓上跌落而亡,於是拉扎向魁北克尋求庇護,最終獲得難民身份,而得以居留加拿大。
   
  學生中的愛麗絲母親是機長,雖然常常不在家,但卻請了保姆與她同住,而愛麗絲的文章,有時會成熟的嚇人,拉扎不免與學校老師討論,但各人觀點不一,校長甚至認為她的文章充滿暴力。
   
  另一名學生西蒙喜歡照相,卻將瑪汀的相片畫了翅膀及一條上吊的繩子,不僅愛麗絲與他衝突,拉扎似乎也認為,必須讓西蒙將原因或心中的傷痕說出。這雖然無關對與錯,但在西蒙說出原委後,一切又恢復了原狀,但卻發現拉扎老師根本只是個廚師。

◎ 劇情分析
   
  一名學校的女老師上吊自殺,不僅擾動了學校師生的心理情緒,也開拓了故事的起點。
   
  要探索這部影片,不可不知拉扎在阿爾及利亞發生的悲劇,因為革命與獨立的戰火,掠走了他妻兒的性命,而他不但沒有心理醫生的輔導,卻必須為自己的未來窮思變通。或許在走投無路,他才選擇到校冒用教師資格,或許幾個月的薪資,也能暫時解決經濟上的困頓。而另一種情形則是以過來人的身份,與全校師生共同檢視,面對死亡之後的心靈重建。
   
  拉扎的妻子其實才是真正的老師,在片中他接獲妻子留下的ㄧ些橡皮印章,輕輕地蓋在學生的作業本上,想必是感嘆無比,但社會氛圍的轉變,有時像突如其來的利刃令人無法招架,但問題是,我們卻無法不讓這些事發生,政治、經濟、種族、宗教都是這個世界隨時會爆發的定時炸彈,就算人為干預,有時反而適得其反。
   
  第二點要瞭解的是,英語老師瑪汀的自殺原因。加拿大分法語區與英語區,因此,魁北克便會請一些優秀的英語區的老師來教英語,而瑪汀的婚姻顯然出了問題,於是到法語區教學,便成了一種避風的港灣。問題是,寂寞的心靈,是必須獲得一點釋放的。瑪汀採用了擁抱的方式。而這個學校,卻嚴禁任何老師與學生,有任何的身體的接觸,於是學生們也就被教導成「擁抱」是十惡不赦的罪行。
   
  西蒙為了掩飾心裡的不安,於是謊稱瑪汀老師曾吻了他,或許是真實,但這也僅是一種愛護的親頰動作。西蒙不斷地抗拒與偽裝,最終將原本有憂鬱症的瑪汀逼上了絕路。西蒙甚至表示,瑪汀知道星期四是他負責搬運牛奶的日子,於是選擇這個時段讓西蒙可以看見她。
   
  瑪汀生前確實對西蒙相當疼愛,因為她甚至才送他一台相機。而西蒙三不五時,會用相機拍攝老師上課的情形,沒想到受到拉扎的斥責,他責備西蒙,謂要照像前應經別人同意,這是一個伏筆。
   
  由此點,再來對應西蒙所擁有的瑪汀相片,顯然也是之前西蒙為她拍攝的。但現在,西蒙卻戲謔地在相片中,為瑪汀畫上兩個翅膀,以及一條纏繞頸部的繩索,以此來揶揄瑪汀的死亡。
   
  但事實上,西蒙心靈是相當痛苦的,看似頑皮的嘲弄,卻潛藏了更多的不安。於是這也逐漸影響了愛麗絲。
   
  愛麗絲的母親是機長,她長年在國外,因此也養成了愛麗絲早熟的思維。於是她的文章,成了老師們討論的重點,拉扎歷經過家人死亡,他似乎了解這份緣由,但居住在魁北克的少女,為何會有這些生死的困擾呢?
   
  校長對愛麗絲的文章評為「暴力傾向」,但她卻不知道,這種妄下標題豈不是另一種暴力?而真正學校的規定,師生不得有身體的碰觸,這種硬性規定更是另一種隱形的暴力。追根究底,最後連校長,也因僱用一個沒有教師證的人,而遭解聘,這應該也是某種潛藏的暴力吧?
   
  拉扎在上課提到的蝶蛹,其實是來自巴爾札克的文章,雖然只是一個段落,但卻是整部電影的意旨與故事的起源,一棵樹上吊著小小的蛹蝶,大樹努力保護蝶蛹,但不幸發生森林大火,於是,來不及變成蝴蝶的蝶蛹,被火燒成灰燼,大樹雖然依然挺立,但心卻碎了,只有每當小鳥飛來樹幹休息時,大樹會為小鳥說著蝶蛹的故事。
   
  最終拉扎老師必須離開學校,(某種程度而言,拉扎冒名頂替的行為也屬一種暴力。)而愛麗絲卻一反常態,奔向拉扎老師,並緊緊地擁抱他。
   
  畢竟,要真正療癒心靈的傷痛,必須出自真誠心靈的釋放,尤其在體溫的傳遞中,更能及時讓積壓在心中的困頓,獲得解脫。拉扎未來將何去何從並不重要,他已經在重要時刻,做了他應該做的事,不管他有沒有教師證,所有的一切,都勝過其他僵化的老師的。
   
  愛麗絲的母親,代表的是較開明與活躍,因為她不沉溺在原地,機長的身份讓她更有寬闊的胸懷。或許這一切,也是魁北克教育當局必須省思之處,藉一部電影的鞭策,或許能給我們另類的思考與面向。
   
  死亡這個議題是極為沉重的,但放置在小學中,反而成為強烈的對比,似乎也由此,而延展出戲劇的衝突性,雖然導演並不是很強烈地批判這個焦點,但或許也是故意輕描淡寫,因為在輕與重的比例中,才不致因太多的比重而失勻,這正是其高明之處,不努力地說一個故事,卻已表明了一個故事。
   
  影片中,也提及阿爾及利亞的革命戰火,這自然是屬於另一種世界的衝突,但這個世上,已經不可能把事情切得如此乾淨,因為所有的一切都是絲絲相連,不管喜不喜歡,蝴蝶理論永遠都是在發酵的。
   
  本片曾獲美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是加拿大近年來,相當重要的一部電影,也曾到台灣參加台北電影節觀摩片,獲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
   
  對比於台灣現有的教育體制,我們的教育系統,其實也是有許多亟待改進的地方,雖然必須經過許多會議,最後才能定案,但重要的是,必須確實去改進執行,若一直在原地踏步,也正是僵化的一種表現。

2014年5月8日 星期四

總鋪師(Zone Pro Site)

導演:陳玉勳
主演:楊祐寧、夏于喬
台灣 / 2012年 / 145分 / 保護級
禮讚:第50屆台北金馬影展金馬獎最佳原創配樂提名
   第50屆台北金馬影展金馬獎最佳原創歌曲提名

對小婉來說,她的人生就像是開了一個大玩笑,雖然對烹飪有天分,她的父親又是大名鼎鼎,與北部憨 ...

◎ 劇情簡介

  相傳台灣早期有三位頂尖的總鋪師,北部人稱憨人師,中部是鬼頭師,南部則是蒼蠅師。其中的蒼蠅師中年早逝,留下妻子只能開路邊攤,而且生意始終沒有起色。
   
  詹小婉是蒼蠅師的女兒,她獨立自主,但卻交了一名好賭的男友,在獲得小婉簽名保證後逃之夭夭。而兩名討債集團便找上了她。小婉不得已也逃到母親處,兩人共同經營小吃攤。而在車上,小婉認識了一名自稱是「料理醫師」的年青人葉如海。他四處為小吃店找出料理好味道的秘訣,同時他也來到了小婉與其母的小吃攤。
   
  這一日,一名董姓的老人,推著坐在輪椅的妻子來找蒼蠅師,希望他們在婚宴時,能夠辦一桌令兩人難忘的古早味的菜餚。但雖然蒼蠅師已經死了,卻留下一本筆記本,為了生意遂答應下來。誰知道,筆記本早在車站附近,被一名流浪漢搶走了。
   
  於是,母女二人決定造訪蒼蠅師的師父虎鼻師,但他已近乎失智,倒是照顧他的印傭有時看他作菜,倒也學會了一招「炒米粉」。光是這道炒米粉,就能讓人靈魂飛上天,而葉如海也在各地蒐集茶葉蛋作法。
   
  許董舉行宴會時,母女倆人有機會表現了炒米粉的絕招,這使得許董讚嘆不已,遂直接邀請她們參加全國的辦桌比賽。而此時兩名討債集團也趕來,母女倆人與之妥協,希望能比賽獲得百萬獎金後就能還他錢了,而條件是,兩人要留下來當助手。
   
  這一天小吃攤出現了鬼頭師,他剛從牢裡出來,而蒼蠅師的徒弟阿財,聘請鬼頭師當幕後主廚,預備參加全國比賽。但鬼頭師舌頭已失去味覺,遂要徒弟葉如海回來替他操刀。
   
  到台北比賽時,小婉又發現流浪漢,追他至火車地下道,原來這兒有一群流浪漢,而這個人正是憨人師,他的雜菜魯真是人間美味,同時也拿回了父親遺留的筆記本。
   
  比賽高潮迭起,最後由阿財奪魁,鬼頭師心滿意足地離去,而討債集團也坦言,他們只是搶劫時得到的借據,於是把借據撕毀了,小婉似乎也體驗到:只要心歡喜,菜就一定會好吃。

◎ 劇情分析
   
  台灣早期的農業社會,遇上婚喪大事而需要宴客時,便在外面借個廟埕,再請個總舖師,而由當地民眾提供的食材,如豬、雞、魚及蔬菜,由總舖師決定要出什麼料理,雖然每位師傅都有他的拿手菜(手路菜),也是現在稱為招牌菜的同義詞。
   
  隨著餐廳的興起,許多的宴客場合,都改到餐廳去辦了,甚至許多餐廳專門作婚宴的,而價錢亦有多重選擇,雖然多了一些方便,但卻失去了,過去傳統的人情味。從這個差別來看待「總鋪師」這齣電影,便能掌握它真正的主題與訊息。
   
  編導在影片中創造了「北人、中鬼、南神」的三個傳奇廚師,而三個人各有各的風格,也從而顯現出古早台灣另類的傳奇。
   
  或許是導演曾經出版過,充滿童稚幻想的漫畫,「總鋪師」充斥了許多被放大的情境。雖說喜劇可以無盡地放大來處理,但過度賣弄,反而會稀釋了原本極富人文思考的議題,雖然這是一種風格,但若與過去導演的作品「熱帶魚」相較,「總鋪師」就不免顯得大而無當零亂不堪了。
   
  或許是為了串連更多的情節,於是便有了「憨人師」去搶小婉的袋子,以致她父親蒼蠅師手傳筆記本也被搶走了。這段情節是相當大的敗筆,一名傳奇的總鋪師,為何會搶一個女生的袋子?這簡直會讓這名角色扣分不少,最起碼,他在地下鐵道路,為流浪漢作的拿手菜,就幾乎讓觀眾感受不到那股「真味」了。
   
  憨人師在影片中,提供了許多人文訊息:譬如他說:沒有古早心,怎能煮出古早菜的美食,這是影片中應該發展的理念,情節若從這個角度出發,相信會有更多有厚度的人文精神出現,從而將台灣料理的味道,確切地與人連結在一起,只可惜導演走的是「叫喚獸」這類年青人的映象觀點,雖然能與社會脈動連結,但總是讓人感覺變得「輕薄」不已。
   
  蒼蠅師的戲不多,但有一點是相當感人的,在炒菜中油煙滾滾,小婉慢慢體會到父親的苦心,鍋子的另一端,蒼蠅師似乎也賣力地炒菜,這個瞬間代表了傳承與期許,與「送行者」男主角為死者剃鬚的同時,透過模糊的淚水,父親的顏容便慢慢清晰起來了。
   
  台灣的料理精神究竟何在?三個評審雖講得天花亂墜,但卻無法讓人食指大動。「芭比的盛宴」在這方面的詮釋便令人激賞。台灣早期的總鋪師,只帶杓子、一些作菜的工具,到達當地後,主人會發動村人提供桌椅及碗筷,甚至殺豬殺雞都是鄉里村民共襄盛舉。這一點,反而是總鋪師真正的精神所在。
   
  或許時代不一樣,於是社會氛圍也有了極大的轉變,過去辦桌的精神已經不在,那我們是否必須重新去尋找出現代的總鋪師?
   
  「總鋪師」匯集了許多條線,但勉強湊在一起,難免使得情節失焦,很多調性完全不一樣的氛圍,被交集在一起,便因調性的不同,而有些格格不入,以致劇本容易流於鬆散,甚至削弱了所有的戲劇結構。
   
  三名評審的背景,似乎與現代美食家,有異曲同工之妙。很多人四處吃吃喝喝(甚至不用花錢),然後就出書或上節目,而現代觀眾或讀者,卻又以所謂美食專家馬首是瞻,但情況真的是如此嗎?因為味覺口感是因人而異的,以北京烤鴨而言,全聚德的烤鴨,對台灣消費者而言是較清淡的,台灣的烤鴨就顯得口味太重。但卻很難去評論,北市烤鴨或者台灣宋廚的烤鴨優?
   
  憨人師的「菜尾」應該可以作一個總結,因為過去辦桌後將剩菜放置一起,主人會將這些剩菜分給左鄰右舍,這是一種敦親睦鄰的滋味,不僅有總鋪師的手藝,還有當時台灣早期社會的人情味。
   
  憨人師所謂不懂古早心,怎能煮出古早味?其實正是這個角度的真正詮釋。唯識學解釋舌頭的味覺時,是必須要有意識與真心相配合的。這些道理看似淺顯但其實深奧無比。古代禪師言:「老衲四十年不曾吃過一粒米,喝過一滴水。」正是此意。
   
  味道與嚐覺也是人相當重要的器官,佛經對耳根、意根及舌根相當推崇,謂其均具足有一千二百功德。雖然舌頭只在嚐味,但舌頭卻能演說法音,因此具足最大功德,然一般人卻只將舌頭界定在「吃」的領域,這樣就侷限了舌根真正的功能了。
   
  台灣的美食,至今已發展出小吃,如蚵仔煎或珍珠粉圓,這都是一些時代延展的產物,傳統辦桌的菜餚,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會被淡忘,這並非一場比賽就能傳承下來的。故事中的「炒米粉」牽扯了三個男人的故事,但顯得附加而上的旁枝,交待也略顯不明,殊為可惜。
   
  劇本可以海闊天空,但最終需要一種主旨環扣,否則東拉西扯難免零散,或許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是多樣化的表現,但若讓觀眾無法踏實掌握,就屬於失敗之作了。
   
  「總鋪師」這個詞句,有其神聖性與歷史性,雖然離現代社會愈來愈遠,但相信其中留傳下來的,必有一些線索,故只要掌握這條線索,總鋪師就會神龍活現了。

2014年5月7日 星期三

希望之國(希望の国のエクソダス) (The Land of Hope)

導演:園子溫
主演:夏八木勳、大谷直子
日本 / 2012年 / 134分 / 保護級

禮讚:
多倫多影展奈派克獎
影壇異端分子園子溫反核力作,觸及日本最大禁忌「核爆」話題。原本平靜安樂的家庭卻因一場災難陷入一分為二的重大考驗!…

◎ 劇情簡介

  小野泰彥的妻子已罹患失智症,但平常種種花草倒也怡然,而兒子洋一與媳婦小泉一起幫忙農場的牧牛農事,對面的松崎先生有個兒子阿充,常騎機車帶女友陽子四處遊逛。
   
  這一天小野還請松崎來拿一些花椰菜,但突然一陣天搖地動,原來長島這個地方發生了八‧三的大地震,而大葉町一向自稱為核能之鄉,沒想到第一核電廠竟然發生核災,荒謬的是警方在核廠半徑二十公里處圍起了封鎖線,而正好就在兩家之間。
   
  於是阿充、陽子隨父母住進了收容所,而小野的家是在封鎖線外,故不用搬遷。但小野卻主動要兒子洋一帶小泉離去,畢竟年青人將來還要生育下一代,若感染輻射後果不堪設想。洋一與小泉雖然不捨,但還是驅車離去,在不遠的地方找到一個粗重的工作。
   
  不久小泉發現自己有五個月身孕了,眾人為他高興,但小泉在醫院遇上一名孕婦,她哭訴雖然已經很小心,但終究在奶汁中發現了銫的元素,這引得小泉相當惶恐,於是她全身穿起了防護衣,這使得整座小鎮視他們夫婦為笑話,洋一也在同事之間受到嘲弄了。小泉向洋一表示,鄭重地為保護下一代的幸福與安全,難道會是錯誤嗎?於是洋一也全力配合小泉的防護衣計劃。
   
  陽子的父母住在核能發電廠旁,看來凶多吉少,但陽子一直想回去看看,於是在父母答應後,阿充騎機車載陽子回去,但在半途卻遭到攔截。阿充不死心,於是半夜潛入隔離區,果然災情嚴重,但卻在現場見到兩名小孩,說是要找披頭四的CD,但一轉眼兩名小孩又不見了。最終都找不到陽子家人,而阿充此時向陽子求婚,陽子答應了,他們就此重新展開新的人生與希望。
   
  洋一也決定帶小泉往離災區更遠的海邊,但似乎也測得輻射,但這回他不願告訴已脫掉防護衣的小泉,雖然無路可逃,但只要兩人相愛就能活下去。
   
  而堅守家園的小野與失智的妻子,在政府強力驅趕他們離去前,他開槍射殺了所有的乳牛,最後夫妻倆也一起舉槍自盡。

◎ 劇情分析
   
  日本的福島核災之後,對於「擁核」與「反核」的觀點便更加白熱化,台灣也才由「反核四」的街頭運動落幕,但這問題卻是益加白熱化。
   
  「希望之國」的原著村上勝龍一向最關懷社會議題,他的作品涵蓋社會各階層的觀察,但其實他也是極有品味的人,對電影、音樂、美食甚至美酒都極為嗜好。
   
  本片是在福島核災之後重新注入一股省思的作品,雖然屬於虛構的情節,長島亦是虛擬之地,但卻是以福島劫後,一名酪農自殺為主軸,而延展的一篇寓言,其中放置了「愛」為最重要的元素,縱然日本各地已有輻射污染,也就是在逃無可逃的窘境中,只要能夠信守對另一半的愛,最終生命必定能找到應該有的出路與動能。
   
  但如果這是一種必然,那為何還必須要冒險去走這一遭?核能發電也許是現代重要的科技產業,但其負面評價,卻遠遠高過正面的評價。畢竟這是一種容不得疏忽的發電方式,我們需要電力,但若是因為種種不同的因素,導致核電的輻射外洩,這是任何人都無法承擔的。
   
  台灣比日本還小,這是更令人憂心的地方,更何況核電之後,尚有無法處理的燃料棒(即核廢料)的問題。因為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地方,願意儲放這些核廢料,雖然這些核廢料尚有能抽取製造原子彈的機會,但這似乎也不是我們應該極力所追尋的。
   
  如果「希望之國」的故事發生在台灣,各位將會有什麼樣的聯想。核一核二廠在北臺灣,依照半徑二十公里的說法,其實全台北市及新北市都在其涵蓋之內,屆時這些幾百萬的人口將疏散到何處去?
   
  也許這種情形永遠不會發生在台灣,因為若果真的發生了,人民也永遠不會知道,因為政府自有一套的謊言來掩飾一切,甚至互推皮球,可能很多人在生出畸形的下一代,才會恍然台灣已成鬼島。
   
  有人信口旦旦,表示核能發電完全安全,這是一廂情願的說法,也是相當不負責任的。從八0年代就說若無核四台灣每天限電四小時,但至今核四未運轉,卻始終沒有停電,可見這核四是一件極大的國際商業大醜聞,這在日後必將全面展開調查,一座全世界最貴,而且尚不斷增加預算的核四,在全世界是一項天大的笑話。而這些還不是重點,變更其中的設計更使得漏洞百出,核能發電在台灣竟變成如此兒戲,難怪林義雄先生會絕食抗議,並引發那麼多人走上街頭。
   
  不只日本承受不起核災的衝擊,台灣與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是一樣的。「希望之國」中的日本政府,在我們看起來似乎特別「親切」,因為好像都在我們週遭發生的人事物一般。
   
  用一條封鎖線執行二十公里半徑的污染區,於是小野的家庭庭院被切成兩半。但這豈不是更荒謬指陳了一件官僚的僵硬。依此發佈的規定,那站在半徑二十點一公里的人絕對是安全的?一條封鎖線是人為所界定,殊不知所有的土地及水源甚至空氣都無法倖免。「希望之國」不僅開了日本政府的玩笑,也揶揄他們一番,但這豈不是也正好給了我們政府一個借鏡?
   
  其實這部影片到台灣參加金馬獎觀摩影展,但卻沒有獲得有關單位的注目,我們總是抱著僥倖的態度,得過且過,很多的行事規章並不曾落實,畢竟那都在假設當中,所謂的假設是不曾發生過的事,但若發生則是萬劫不復。
   
  台灣早期在龍潭,曾有製造原子彈的計劃,後來因張信義叛逃,所有設施全被美國人派員拆走。但聽說台灣發展原子彈,並非轟炸大陸,而且軍事緊急時自行引爆,讓台灣成為廢墟,任何人也不敢上岸。我一直希望這樣的說法是謠傳,否則這是一件相當恐怖與嚴肅的議題,難不成這與最近的反核運動也有關連?
   
  民眾的無知是可以彼此體諒的,因為政府刻意隱瞞了太多的真相與事實,然而真正的受害者,永遠都是無辜的人民。就算核能發電帶來了某些繁榮,這點是可以存疑的,但這些繁榮也僅是片斷的燦爛,卻不知留下的爛攤子,卻有萬年的禍害。「希望之國」在片頭可見到這個村落的漁耕歡樂,豐收的青椰菜可以大方送人,每天餵食乳牛也是一種樂事。
   
  然而核災發生後,一切全部化為烏有,最終爺爺及父親甚至小野自己結婚時所種的樹,全部變成地獄景象。更可怕的應該是人心吧?
   
  小泉在得知懷孕的女人感染輻射後,奶水有銫的劑量,於是她為了肚中的下一代,便穿起了防護衣,但此舉卻被鄉民認為是看不起這個城市,因為口罩與防護衣變成異類時,那些曝露在輻射之下的人,反而看起來是正常了。
   
  導演告訴我們當逃無可逃之際,唯有留存的記憶與愛必能化解噩夢。阿充和陽子在廢墟,見到的一對男女小孩,在尋找披頭四的CD,那正是「記憶」的呈現。而洋一回家與父親見面時,客廳也多了木樁,那都是生命中有過的重大衝擊與記憶。
   
  「希望之國」是一齣無盡的悲歌,但同時也是永恆的愛之禮讚,如何看待,永遠在每個人心中。

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

飛越杜鵑窩(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導演:麥洛‧福爾曼(Milos Forman)
主演:傑克‧尼克遜(Jack Nicholson)
   露易絲‧弗萊雪(Louise Flctcher)
美國 / 1975年 / 120分 / 輔導級

講述的是一個為了逃避服刑而裝瘋賣傻的「正常人」藍道麥墨菲(Randle McMurphy)被送進精神病院 ...

◎ 劇情簡介

  三十八歲的麥墨非聰明絕頂,但個性卻始終與體制格格不入。當他犯了一點小錯而被判服勞役時,總會假藉各種理由來逃避,因此被法制當局判定送入精神療養院中,藉著長期的觀察,來判定他是否有精神病的問題。
   
  精神病院的醫生史畢維與麥墨非詳談,其實他已確認麥墨非並不是精神病,但還是讓他暫住院內。而在院內他認識了一名二百多公分的酋長,只是他不聽不講,其他人則都是自願進來,因為他們在心靈上都有不同的缺失,但卻渴望在體制醫療中獲得救贖。
   
  護理長萊姬德是一名美麗又嚴肅的人,她以定時的座談會,希望病人講出心中的不滿與感受,然後再以此各個擊破,甚至嚴格看管病人吃藥,她總認為醫療是一個最值得相信的體制,但她卻忽略了有些病人,是因缺乏自信與女性交友,而逐漸隱藏了自己。
   
  玩世不恭的麥墨非與塔柏打賭,謂他能雙手拔起一座方型的水龍頭座,然後砸破窗戶,並逃出這家精神病院。但是最終,他還是無法拔起而失敗,可是這件事,卻看在酋長的眼裡。慢慢地酋長在麥墨非的帶動下,也逐漸參加了眾人的活動,與醫護人員打籃球,酋長站在籃子下輕易把投入的球又推出來,這引得眾人一陣笑聲,但也引發了兩隊人馬的衝突。
   
  當麥墨非決定要離開精神病院時,他帶了幾名風塵女郎入內狂歡,甚至也讓女郎與病人同床,這名病人便講話不再結巴。
   
  或許因為狂歡過度,所有醫院的人全醉倒了,直到第二天警衛來上班。而護理長萊姬德立即將麥墨非單獨囚禁,並召開醫生的會診。雖然有些醫生主張麥墨非並不是精神病人,但萊姬德卻利用一次手術,將麥墨非的腦白質切掉,於是麥墨非從此成了會走路的植物人。
   
  酋長這想起,麥墨非曾經提過,要帶他一起出去,但酋長表示他無地方可去,故當時放棄一次離去的機會,卻使得麥墨非變成這般模樣。於是酋長在夜晚時,先悶死麥墨非,獨自抬起那座方型的自來水臺砸向窗戶,趁著夜色,酋長帶著麥墨非的靈魂逃出了精神病院。

◎ 劇情分析
   
  肯‧凱西(Ken Kesey) 一九六二年寫了「飛越杜鵑窩」這本小說,而在一九七五年改編成電影。在第四十八屆奧斯卡金像獎中獲得「大滿貫」,也就是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編劇本五項大獎。另外獲得大滿貫的影片是「一夜風流」與「沉默的羔羊」。
   
  近乎舞臺劇的手法,採用了三一律的場景統一與事件統一,使得各種不同的面向的演員,有了各自的發揮,不僅是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也被稱為「影視表演的必修課」。除了這些榮譽,在雅虎網站上,有人將本片列為,死前必看的一百部電影之一。
   
  精神病院的療法與認知,其實歷史過程並不久遠,換句話說,對精神病的了解,在現代醫學而言,尚屬草創階段,面對這些精神疾病的患者,大部份均以鎮靜劑來處理。究竟是否尚有其他方法,目前還是有許多爭論的。
   
  中國古代對精神病患也分陰陽,陰者鬱悶無語,喜處一隅;陽者妄想狂語,滔滔不絕。治法當然也是舒緩與安神為主。
   
  以麥墨非而言,他並非精神病患,他只是聰明絕頂,擅長鬥爭,明明要服勞役,但他卻使出混身解數,逃避該有的懲罰。也就是在這種不認輸的情況下,使他處處顯得突出而有創意。只要他在的地方,必然充滿了動能,如果在一個可以提供各種機會的場域,麥墨非絕對如魚得水,問題是,他闖入了一個必然全面接受管制的精神病院內。於是另一種衝突就發生了。
   
  一個人存在的價值,其實在於能夠自由自在的自我,只是我們一直處在一個充滿體制的世界,正因為有了體制,就有一些維持體制的人,而這些人為了鞏固體制,或者他們的位階與既得利益,慢慢地,便與體制內的人形成了對立與衝突。
   
  飛越杜鵑窩,除了談論精神病的現象之外,其實也有著這種體制的批判。人也許需要國家的保護,但當掌握資源體制內的人,逾越更多的權限,甚至因此而反過來,傷害到人民之際,這個體制便成為必須重新檢視的對象。
  
  萊姬德代表的,正是掌握資源的體治人,那件白衣與白帽是一項權力象徵,當她的帽子被人因狂歡而弄髒時,她依然必須把帽子索回,否則失去了位階的表相,她就一切顯得無力了。那場午夜狂歡,讓已經在醫院體制內習以為常的人,又重新找到自我,似乎已經許久,不曾有過如此的奔放與豪邁,出自靈魂的縱聲吶喊,讓拘束許久的心靈,有了新面向的對話。原本結巴的人,在一場性愛之後,立刻恢復了自信,但當萊姬德再度以體制的權威出現時,他又開始結巴了。
   
  這群人,其實算不算精神病患者,這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但試問,如果這群人通通跑出院區,那就算穿著白袍的這群人,依舊盤踞院區,那又有何意義呢?這也是說,為了維持體制的存在,體制內必須永遠要有人存在,這樣的思考是否會令人不寒而慄呢?
   
  每個人一生中,都會有一些難忘的記憶,過度緬懷當然是一種不必要的病態,而在過程中,一些困頓其實也是一種必然。俗語說:「沒有礁石,豈有美麗的浪花?」這正是詮釋這種面向的最佳寫照。但有些人,每遇挫折便自艾自怨,並讓情緒深陷其中,甚至不可自拔。一再地強調自己是無可救藥的人,甚至會覺得這個世界都對不起他,於是長期累積下來,精神上變得更無法負荷。這或許也是某些精神病人的病因,相信只要找到其徵結點,而從心靈輔導,應該很快會有正面的成效。
   
  其實萊姬德採取的,好像是類似的手法,所以她可以與眾人座談,由病人直接講出,心靈困頓之所在。因此看起來是合情合理的,但別忘了,只要在這個她設定的形式被挑戰,她便開始反擊。病人只能陳述,但卻沒有實質上的自由,因此不能提出,過去從不曾有過的要求,因為這屬於改革。而任何的改變,其實都是對體制的直接挑戰,代表威權的萊姬德絕對是無法忍受,並會展開反擊的。
   
  麥墨非雖然顯得躁動,但卻是一股代表生命的力量,他所到之處,只有兩個字可形容:「挑戰」。為何需要挑戰?因為周遭違逆了他沒有滯礙的心靈時,挑戰的行為便不經意而出,麥墨非的反抗不是針對個人,而是針對整體的環境。
   
  然而過度的挑戰,卻又無法推翻體制時,就難免會遭受鋪天蓋地的大反撲,而如此龐大活力的焦點,必須使用更立竿見影的方式來處理,於是麥墨非被體制割除了腦白質,從此他只能渾渾噩噩地過日子,但卻一點也無思想,簡單地說他成了活死人。
   
  然而最後的救贖,正是一種希望與期許,也許一次的抗爭失敗了,但酋長的行為,無異是另一股希望。他拔起了麥墨非過去拔不起來的方型水龍頭座,在悶死麥墨非後,帶著他的靈魂逃出精神病院。
   
  這是一齣令人贊歎的電影,難怪會成為影史上的經典。雖然相隔將近四十年,但依然在看完後不免激動不已。一種看不見的衝突,始終存在我們的社會,這是我們必然的省思。

雙面勞倫斯(Laurence Anyways)

導演:札維耶‧多藍(Xavier Dolan)
主演:梅維爾‧波柏(Melvil Poupaud)
   蘇珊‧克雷蒙(Suzanne Clement)
加拿大 / 2010年 / 168分 / 輔導級
禮讚:奪得坎城影展同志金棕櫚獎
   多倫多影展最佳加拿大劇情片

為期十年的感情竟在勞倫斯告知女友他想變性成為女人之後,他們自此逐漸步入無法逆轉的衝擊人生...

◎ 劇情簡介

  勞倫斯是一名教學認真的老師,他也有彼此相愛的女友小佛,但突然有一天他向小佛坦承他喜歡當一個女人,尤其穿上女裝會讓他更自在。小佛很生氣,不斷地追問,是否曾偷穿過她的衣服?勞倫斯原本不承認,但最後還是坦承有戴過她的胸罩。
   
  勞倫斯坦言這種感受,但卻也表示能繼續愛她,小佛一時之間也無法抉擇,只好同住一個屋簷下。勞倫斯去探望父母,母親雖然見了他,但毫不保留表現了她的不悅,甚至不讓勞倫斯見他父親,因母親說爸爸現在虛弱得無法下樓,但其實母親也抱怨其父,她向勞倫斯訴苦,謂其父到醫院去檢診,其實是去看色情秀。
   
  勞倫斯在學校預備換上女用內褲,但卻聽到有女生談論說他很帥。但他毅然決然刷眼睫毛,穿上女裝到校上課,全校師生均被他的怪異穿著嚇得目瞪口呆。
   
  勞倫斯的女友小佛雖然無奈,但她的好友史黛卻是毫不留情地批判,然勞倫斯依然保持一顆善良的心,他母親是個畫家,特地在她生日那天,到公司送她一隻貂毛作成的畫筆,母親雖然感動,但不自在的成份居多。
   
  小佛不禁怒火中燒,她與勞倫斯吵架,謂過去的歡笑,為何已經在兩人之間消失?勞倫斯到酒館受到一名壯漢嘲弄,甚至出手侵犯,勞倫斯反擊,但很快勞倫斯便滿臉傷痕倒地不起。
   
  勞倫斯走投無路時,一名同樣有女裝癖的西蒙貝里斯帶他回家,在這個富麗堂皇的家庭中,他認識了玫瑰家族的成員,他們就這樣過著自己的生活,勞倫斯似乎在這兒找到了認同。但小佛開始也在外面參加派對,她在認識亞伯後立刻為他生了里歐這個兒子,並搬到三河鎮住。
   
  而受到學校解聘的勞倫斯成為一名作家,他也與夏洛蒂同居,但勞倫斯卻將出版的書寄給小佛。小佛才知道,分開的這幾年,勞倫斯ㄧ直在關心她,於是她假藉著出外拍戲來找勞倫斯,而夏洛蒂知道了真相,卻反而告訴了亞伯,於是兩人的婚姻也受阻了。
   
  一九九九年兩人又相見了,這回不管勞倫斯是什麼裝扮,小佛都不願跟他分開了。

◎ 劇情分析
   
  雖然自古以來社會普遍的認知是:男女有別,也就是男女不僅在性別上有著差異性,在外在的裝扮上,也有著約定成俗的區別。
   
  但不能否認的是,許多男人在潛意識中,會有想扮成女人的慾望;而也有不少女人,在潛意識中渴望成為男子。這種變裝的嗜好,在現今社會中,其實早已變成一種顯學,所謂的「角色扮演」是另一種變裝癖好的延伸,這應該稱為一種現象而非病態。
   
  加拿大的年青導演札維耶‧多藍,作品不多,但部部都引起爭議。繼「聽媽媽的話」、「幻想戀愛」之後,推出這部將近三個鐘頭的戲「雙面勞倫斯」,不僅在坎城影展大放異彩,也提供了同志電影更多元的面向。
   
  毫無疑問的,每部作品都有著導演自身的影子。「雙面勞倫斯」敘述了勞倫斯與女友佛德烈之間的分分合合,長達十多年的時空轉移,使得這種交錯的兩性關係顯得相當複雜。雖然資料中說明,這是出自劇組中的真實故事。
   
  為何勞倫斯在與女友同居多年後,突然表示他對穿著女性服裝的興味?這會是突發奇想?還是潛意識中早就存在這種因子?面對這樣的變化,佛德烈的反應倒是出人意表,因為「愛」的原因,所以她選則尊重,甚至還送了他一頂假髮。
   
  最重要的是,勞倫斯雖然渴望成為女人,但卻堅定地表示,他不想放棄對小佛的愛。換句話說,勞倫斯即將扮演雙性戀者;當然有的女人無法接納,但小佛卻選擇了包容與觀察。
   
  人的慾望是相當複雜的。但佛經告訴我們:在投胎前的中陰身其實是無性的,也就是藉著因緣,來到自己的父母面前,而當下,父母必然要完成交媾,而中陰身若對父親產生喜悅感,那入胎後必定成為女胎,若中陰身對母親產生喜悅之感,那入胎後必定成為男胎。
   
  然而每個人身都兼具了男女荷爾蒙,男人則是男性荷爾蒙多,女性荷爾蒙少;女人則反之。但在接近老人之際,男人的男性荷爾蒙會遞減,所以會有較女性化的表相;反之女人老化後,女性荷爾蒙減少便開始男性化。
   
  這其實只是一種中性化的表現,並非真正的雙性呈現。但若在年輕時便有不一樣的性別趨向,這或許是在過去世,所曾經經歷過的習氣與業識種子使然。我們每個人,在過去累世中,其實都曾經投胎,生為男為女為其他生物有情,因此曾經有一些特殊而強烈的感受,會成為記憶深刻的種子,並轉化為一種習氣。譬如前世為女,而在慾望中有過刻骨銘心的感受,縱然此世投生為男,但那股歡悅記憶,便會促動他在行為中,設法找回那種失去的歡愉。
   
  如果這一切,都是自己過去(累世)的記憶,那便屬於每個人的業識,任何人都無法去干涉或指責,就算不是現在較開放的時代,過去較保守的年代,這種同性或雙性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只是他們不敢放置檯面上,因為輿論的壓力,常常讓他們感受到性命的威脅。如今較開放的時空,也為這種議題帶來新的討論與指標。
   
  勞倫斯其實只是有變裝癖,他並未全面變性,最後與小佛再度相會時,還露骨地表示他的陽具尚在,因為有的人變性後,是必須割掉陽具,然後作一個人造陰戶,然後再隆乳,注射女性荷爾蒙。但若是如此,他怎麼可能和夏洛蒂同居?
   
  或許也因為如此,所以勞倫斯與小佛的感情,才能分分合合十多年,正因為一種矛盾與困惑,兩人便以分手作為一種人生的測試,小佛經歷了一次的真正女人體驗,她與亞伯生下一個小孩里歐。但真正讓她痛苦的是,再更早之前,她曾懷過勞倫斯的孩子,但或許是一種不確定之感,她把孩子拿掉了。
   
  生兒育女是一種人生的義務,而這一點,也正是同性戀者的致命傷,因此他們常常尋求各種的補救,譬如借腹生子或人工受精;反正這也透發出,他們渴求下一代的心願,或許每個時代,都會有不同的生命面向詮釋,只要生命得以延續,任何一種形式都是一種世間的恩寵。
   
  勞倫斯的父母也是片中的關鍵。母親的反應是相當有意思的,她一方面訝異驚嘆兒子勇敢地表白,卻也因他到公司送她生日禮物,而讓她忐忑不安。但另一方面,她如何會不愛自己的兒子呢?只是全面接納他,會不會讓自己落入社會另類的目光注視?這是母親的考量。
   
  父親是一名大男人主義,每天窩在家中看電視,雖然道貌岸然,但卻常常假借上醫院名義,卻是到聲色場所留連。而母親知道這一切,只是傳統的觀念讓她隱忍怒火。
   
  但有趣的是,或許受到兒子的薰染,最後母親竟憤怒地將樓下電視機砸毀,因為這是父親交待要拿上樓的,但母親原本要勞倫斯搬上,但最後卻成為母親走出自我的ㄧ個關鍵。這段情節,多少也有男女主客易位的影射與趣味呈現。
   
  性別在未來的世代中,是否會被全面解構?這是一個有趣而嚴肅的議題。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要很忠實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只有出自內心的愉悅湧現,那才是真正的自我,不管如何轉變,最真實的是自己的實相心。

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

伴唱人生 ─ 聚光燈外20呎(20 Feet From Stardom)

導演:NMorgan Neville
美國 / 2013年 / 91分 / 普通級 / 紀錄片
禮讚:2013年日舞影展最佳紀錄片入圍
聚焦舞台聚光燈另一頭的合音歌手,他們總是不被注目,就算為世界頂尖的樂團合聲,卻鮮少人知道他們的存在…

◎ 劇情簡介

  在這個影片推廣交流中分佈了幾個相當令人注目的主題:(一)包容、(二)逆境的突破、(三)藝術的改造力量。或許因為關懷的層面較廣,於是在台灣放映的影片就涵蓋了舞蹈、實驗電影、女性自覺以及和音天使的世界與主唱之間的心路歷程。
   
  本片以幾名六0至七0年代重要的音樂人士為主訴的軸心,分別帶出幾名和音天使較成功的典範,如:達琳‧洛芙,萊迪絲‧希爾,瑪莉‧克雷頓,麗莎‧費雪。其中影片涵蓋了過去在歌唱界揚名立萬的滾石合唱團,麥克‧傑克森,艾爾頓‧強,大衛‧鮑伊,惠妮‧休斯頓,湯姆‧瓊斯,蒂娜‧透納…。
   
  影片有計劃地從ㄧ九六0年代「花朵合唱團」的出現開始敘述,一九六二年鮑爾‧皮克特的「怪獸舞會」,一九六四年貝蒂‧伊芙瑞特的「一吻情定」,一九六六年法蘭克‧辛納屈的「這就是人生」揭開序幕,從而開啟了和音天使的燦爛歲月以及矛盾又難堪的生活。
   
  一九六0年代是二十世紀變動最多的十年,主要原因不外越戰的介入,嬉皮的自由主義崛起,甘迺迪總統被暗殺,黑人金恩博士的黑人平權運動以及被刺身亡。這些大大喚起了黑人自我思索的新面向。
   
  嬉皮的自由奔放與豪邁的音樂始終是不可分割,也因為黑人特殊寬闊的音域使得他們在音樂的呈現中有著令人驚艷的天籟,再加入他們自由揮灑的肢體舞蹈,更使得原本光彩的舞台多了一分躍動。
   
  台灣曾有一陣子也曾流行和音天使,當然更有所謂的伴舞群。現今一名相當有名氣的綜藝節目主持人,在剛出道時就是替人伴舞的,在機會來臨時能尋找到屬於自己的世界,也是一件值得學習的典範。
   
  和音天使是一種屬於天賦的才氣,因為沒有任何的譜曲,而在掌握節拍之後立刻可以用聲音吟和,讓歌曲形成更多層次的展現,從而豐沛了一首歌的靈魂。而所謂的「伴唱」意思當然是另有一個主唱。這也是這部影片的主題:從明星演員過來的20呎,聚光燈永遠只有在主角身上,和音天使卻只有遠離聚光燈,作出為歌曲「和弦」的功能。
   
  有人終其一生樂此不疲,她們也許也曾想過也有單飛振翅翱翔的時刻,但身為主唱,其擔負的壓力自然也是相當繁瑣的,但若只是一味擔任和音天使,似乎總是欠缺了一些生命中重要的標的。
   
  在最早之前,連「和音天使」也都是白人的世界,但六0年代使得普世價值有了新的詮釋,人類的有色人種思潮起了極大的變化,也在同時,黑人從教會唱詩班中,延展而出的一種肢體動作,及音域的相融,便逐漸被發展到時尚的音樂舞台上。除了五線譜的音符,人聲其實是一種最好的樂器呈現。於是乎,這樣的賓主關係,造就了六0年代流行音樂的高峰。
   
  這一部紀錄片真正令人感動的是,黑人的音域被全面的開發,過去只能在教堂中讚美神的歌聲,逐漸在舞台上發光發亮,在主從關係中,不僅豐富了主唱者的歌聲,也間接地,向世人展露了黑色人種的天賦。
   
  別忘了,必須躍過這個紛亂但又層次分明的年代,才具備了這份力量,重要的是這群「和音天使」也適度地掌握了時代的脈動,在時局的大旋渦中,她們呈現了流行音樂的歷史,也充分展現了完整的自我。
   
  這部紀錄片運用了過去許多攝製的影片,使觀眾得以從今昔之間,尋得一些脈絡來作比較,也讓人更清楚理解到,相隔幾十年的歲月痕跡,其實充塞著人生多重的酸甜苦辣與歡樂或不堪。這是一種組合與並現的手法,在過去與現在,或者不同時期的過去,讓我們重新目睹了,一種生命的奮鬥與思續,這是一種截然不同的創作觀點。
   
  「和音天使」也有際遇的好或壞。首先,她們要面對的問題是,如何在音樂上尋求到自我?或者永遠為他人作嫁?像達琳‧洛芙曾經失業,而為人家裡作清潔工,有一天,她聽到收音機在播她的歌曲,這使她痛定思痛,深感一個沒有自我的痛苦,於是她毅然決然又回到了紐約,也因為這次的紐約行,使得滾石合唱團的米克打電話給她,結果讓滾石合唱團有了新契機,當然也使得達琳‧洛芙不僅獲得艾美獎,同時也順理成章進入音樂名人堂。
   
  有著亞裔臉孔的茱迪絲‧希爾,是天王巨星麥克‧傑克森的伴唱,她的音準深受許多音樂人的讚嘆,雖然她也會有單飛的想法,但時局有時並不一定站在她這一邊,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一直在「和音天使」的地位扮演自己的角色,不也是一樁美事?
   
  問題是,每個時代都會有完全不一樣的面向,一陣風潮過後,接踵而來的卻是完全不一樣的呈現。所謂物極必反,極度地發展「和音天使」之後,某一種時尚卻又成為一種逆向風潮。所有的和音天使,幾乎全接不到工作的電話,於是和音天使又成為過去了。
   
  但如果不要用風潮來評論,純然從音樂創作的角度而言,能將和音與主唱之間的互融互攝發展到極致,都會是一種極高的藝術呈現,只是功利社會的現在,賺錢一向是被所有的人所推崇的,連帶的所有的生命評估,也就完全迷失了。
   
  幾十年過去了,昔日的「和音天使」都也邁入七八十歲大關,這半世紀的演變,到底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思考與反省?言談這些未免太沉重一點,不妨大家再度放開胸懷高歌一曲。至於誰是主唱,誰是和音天使,就不是那麼重要了。在共融的音域中,我們見識了多部合唱,彷彿是聽到來自上方的天籟。
   
  如何把一首歌唱得很好?這需要音樂歌唱者,將聲音與自己靈魂相結合,這是近乎哲學的表現,因為若不是出自內心的聲音先感動自己,如何去感動別人呢?於是這群流行音樂家,立刻成為生命態度最虔誠的執行者。
   
  不管如何,這群流行音樂家不僅創作了流行音樂;也創造了一個屬於他們的時代。雖然這個時代也有巨星的消逝,像麥克‧傑克森的驟逝,當然也帶給世人一陣錯愕。在影片中,也收錄了流行音樂中,創有史以來最暢銷的專輯「顫慄」,這將會是一種永恆的時刻,透過這個流行音樂的巔峰之作,使得觀眾見識了另一種高峰。
   
  有趣的是,瑪莉‧克雷頓經亞當介紹去樂團合作時,對方告訴她,必須在歌唱中詮釋「強姦、謀殺已離我們不遠了」。透過這一段敘述,我們更能體會那個處處解構的年代,其實不管什麼面向,都是被革除與重新批判得對象。但別忘了,這並非是結局,而是一種過程。任何藝術永遠都是用這種態度來表現的。
   
  一部好的紀錄片,不外乎是記錄人、事、物,而本片在這三個元素中都有斬獲,甚至於涵蓋了將近半個世紀。然而一代代的相傳,卻也有著薪火相傳的意義。更重要的是,藉著音樂的表現,使得黑人的地位從而大大提昇。坦言之,若非這個段落的積極表現,歐巴馬在總統競選中會不會當選,都是一個問題。
   
  有時一部紀錄片的意義,是超越一部劇情片的,重要的,是否有選對題材,是一部紀錄片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