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

愛你一萬年(Infinity)

 牟牟老師 撰稿  

編劇:理察.費曼 (Richard Feynman)
導演:馬修.鮑德瑞克 (Matthew Broderick)
演員:馬修.鮑德瑞克 (Matthew Broderick)
   派翠西亞.艾奎特(Patricia Arquette)
美國 / 1996年 / 99分鐘 / 普通級 / 劇情片
1996年的美國傳記電影,講述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理查·費曼(Richard Feynman)的早年生活及愛情故事…

◎ 劇情簡介     

  生於1918年美國紐約市皇后區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理察.費曼回憶著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人。

  六歲的理察隨著父親穿過公園回家,父子一前一後的走著,他注意到父親玩弄著手上鑰匙,他問父親:你是不是看得出我在想甚麼,為什麼和我哼的歌節奏一樣,父親回應他,真的,怎麼唱?理察唱著:黑羊黑羊有沒有羊毛?父親說:真有意思,我們心有靈犀,沒有人知道別人在想甚麼,即使是爸爸或媽媽,老實說我用猜的。半路上理察耍賴著因為口渴而跌倒,父親告訴他要像個大男孩,父子就在公園的椅子坐著休息,理察看到一隻漂亮的鳥,問父親牠叫甚麼名字?父親回應著:如果我知道就會告訴你,用世上所有的語言,但你只會知道各地的人怎麼叫牠,你不是真的認識那隻鳥,你得觀察那隻鳥,瞭解牠在做什麼,鉅細靡遺都要注意。理察又問為何自己小貨車上的球,會隨著停止向前跑?父親告訴他說:沒有人知道,而自然法則是動者恒動,靜者恒靜叫做慣性,從側面看,其實是小貨車在後退,而球不動,因為有摩擦力,球就稍微往前移,球留在原地並不是後退,反問理察有沒有道理?兩人再次的示範著。理察長大後才了解父親的傑出,當時不了解父親對科學的認真及熱情,不了解父親追求實踐科學的真義,以為這些事做父親的都知道,從小父親鼓勵獨立思考的精神,引發他一生追求知識的動力與對科學的興趣。

  高中的理察已是學校的風雲人物,他注意到同樣是風雲人物喜好藝術的校花亞琳,兩人互有好感開始交往,亞琳崇拜他對物理科學的實證,學會默比爾環理論,向理察示意要在學校示範。1939年理察已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大四學生,歐洲戰爭於同年爆發,他倆去大西洋城度週末,途中看到中國紙雕店的老闆在打算盤,理察開口挑戰,賭心算比撥算盤快,隨著題目難度增強,理察的勝算就越有利,他將演算思惟分析給亞琳分享,他跟亞琳是同類人,是那種很在乎自己的感覺,不去介意別人的人,兩人有一種秘密的語言,互不隱瞞。亞琳生病了,醫學檢驗都沒能測出病情,理察親自跑圖書館勤讀醫書研究,最後診斷是淋巴性結核有傳染性,當時的醫學判斷只能活七年,理察排除家庭會議,堅決與亞琳結婚,而當時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為兼顧亞琳,他接受政府研究分離鈾方案,之後卻因該方案沒被採用,他被轉往新墨西哥白楊城製造原子彈,當時亞琳病情也日漸惡化,長官細心安排在相距100哩遠的阿布奎醫院就醫,理察每週六清晨搭車去相會共度週末,他盡量滿足並配合亞琳的需求,也分享他製作炸彈風險狀況,兩人過著艱辛甜蜜的日子,1945年5月8日星期二,研究單位廣播著歐戰勝利訊息,理察卻接到醫院電話...。

◎ 劇情賞析

  這是科學頑童理察.費曼的自傳,出自他自己的作品:你管別人怎麼想的第一章故事,書裡用了54頁講述愛情故事,整篇記述充滿了真誠與真實感,用不修飾來描寫這段傷心的往事。另外也記錄了二次大戰期間參與美國設於新墨西哥州白楊城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畫物理學家的生活。

  本片原名無限(Infinity),意含著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人的智慧卻是無限的,從小父親就讓他知道,記誦事物的名稱並不是真正的知識,只有鉅細靡遺的觀察才是最重要的,並鼓勵他獨立思考的精神,養成他永遠對周遭世界感到好奇,他也曾把時間花在修理收音機、開保險櫃、畫畫、跳舞、表演森巴小鼓,甚至試圖翻譯馬雅古文明的象形文字,他的作品更散發著他鮮活又多采多姿的個性。

  他是二十世紀最傑出也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他在量子電動力學的傑出成就,更讓他與朝永振ㄧ郎、施溫格兩人,共同獲得1965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量子電動力學理論解決了不少問題,並首創一個解釋液態氦超流體現象的數學理論,之後他與葛爾曼(Murray Gell-Mann)合作,研究弱交互作用(例如貝他衰變),做了許多奠基工作,數年後,成為發展夸克(quark)理論的關鍵人物,提出在高能量質子對撞過程中的成子(parton)模型,他甚至把一些基本的新計算技術跟記法,介紹給了物理學,包括幾乎無所不在的費曼圖,因而改變了基礎物理觀念化與計算的過程,是近代科學史上最膾炙人口的一種表述方式,他也是一位有為的教育家,任教於康乃爾大學及加州理工學院,他自己特別珍惜1972年獲得的厄司特杏壇獎章(Oersted Medal For Teaching)。1963年科學美國人雜誌書評費曼物理學講義難啃,但非常營養,風味絕佳,為25年來僅見,是教師及最優秀入門學生指南,他還寫了物理之美及量子電動力學,成為後來物理學者及學生的標準參考資料及教科書,他也是位建設性公眾人物,他參與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調查,當眾證明橡皮圈不耐低溫的那一幕,是一場非常優雅即席實驗示範,而他所用的道具不過冰水一杯。

  片中的默比爾環理論(Mobius Strip),是他與亞琳辯論一張紙是兩面還是一面,像所有事情都有兩面而論,費曼就做了一張紙,旋轉半圈把兩端黏上,所謂正面邊貼反面邊,貼成之後,就可以從正面一直走到反面,反面繼續走也會走到正面,呈現只有一個面和一個邊界理論,而他就是靠這個征服了亞琳。

  另外他對事情的觀察及求證的認真,我們可以從他向亞琳解釋,他在宿舍門廊前跳來跳去的數河馬,一隻、兩隻、三隻到六十隻,總是花相同的時間,就像讀秒一樣,而它不是真的秒數,但每次都相同,他發現邊跳圈邊數,讓心跳加快,結果還是一樣,這就是他學習父親追求並實踐科學的真義。

  費曼也讓人了解人也可以擁有獵犬般靈敏的嗅覺,像片裡他讓亞琳拿可樂瓶、拿書甚至脫掉鞋子隨處走動,而他從屋外進來認真的聞,都能正確的找到亞琳碰過的、走過的痕跡,所以他擁有科學頑童的稱號。

2015年5月27日 星期三

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

導演:米歇爾‧雷德福(Michael Radford)
主演:阿爾‧帕西諾(Al Pacino)
   傑瑞米‧艾恩斯(Jeremy Irons)
美國 / 2004年 / 131分 / 輔導級
故事描寫心胸狹隘的威尼斯商人安東尼為了幫助朋友,向夏洛克借錢,但借錢人未能如期償還,夏洛克要求這位借錢人割下 ...

◎ 劇情簡介     

  一五九六年的威尼斯,因基督徒與猶太人產生強烈的衝突,於是將所有的猶太人趕到貧民區,並要他們戴上紅色帽子以資區別。

  猶太人幾乎喪失了正常管道的生意,於是他們只剩放高利貸來營生。但這又違背了基督教的教義,於是雙方的仇視又增添了不少的衝突。

  以商船四處航海作貿易的安東尼歐,就相當瞧不起專放高利貸的夏洛克,兩人擦身而過時,安東尼歐會對著夏洛克吐口水。

  這一日,安東尼歐最要好的朋友巴沙尼歐,來向安東尼歐借三千金幣,因為他要假扮排場,去向貝爾蒙家族的波莎求婚,但安東尼歐剛好把資金,全投資在幾艘貨船中,為了完成好友願望,他只好向夏洛克借貸。當時立下契約,若時間到而無法償還,夏洛克要本金之外,尚要取安東尼歐身上的一磅肉。安東尼歐認為船若按時回來,必定能按時償還。

  只是沒想到,夏洛克的女兒,早就與貝爾蒙的管家羅倫佐偷情,兩人半夜偷走父親的金幣逃之夭夭。而安東尼歐的船,也在英國附近沉沒。一時之間無法償債,憤怒的夏洛克,立刻告上威尼斯法庭。

  巴沙尼歐在波莎父親設下的三個箱子中,作了正確的選擇,兩人很快就結婚,而同行的葛拉提安諾,也與波莎侍女娜莉莎共結連理。然後巴沙尼歐帶著兩倍的金幣,急急趕到法庭,要將債務歸還。

  夏洛克為了報復,他選擇要割下安東尼歐的一磅肉,在法官力勸下,夏洛克不為所動,此時來了一名年青的法學博士,他與助手接下最後的審判,夏洛克依然堅持己見,博士只好准他割肉,但卻提醒他不能讓對方流血,且割下的肉要剛好一磅,否則便是屠殺基督徒。

  夏洛克無法執行,反被控家產必須一半賠償安東尼歐,另一半充公。而巴沙尼歐,也因為喬裝博士的波莎,故意為難地向他要戒指,為了感恩,巴沙尼歐違反對妻子的承諾,而將戒指獻出,在回到貝爾蒙時,他必須承受妻子的考驗與責難。

◎ 劇情分析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亞的喜劇作品,可能的創作年代,是一五九六至一五九八年之間。出版於一六00年,首演是一五九八年,這部喜劇片其實也是莎士比亞作品在中國演出的戲劇之一,大約是一九一三年。

  這齣劇本的背景是威尼斯,但據考證,莎士比亞是從意大利的戲劇《大綿羊》故事集中獲得靈感。「一磅肉」的點子,則來自一五九六年,希爾維出版的《雄辯家》;而波莎三個箱子擇婿的方法,則是採自英國十三世紀,拉丁文的一本小說集。潔西卡與羅倫佐私奔的情節,則出自一四七0年的小說。

  「威尼斯商人」是一齣討論性最強的作品,這應該由古代傳說談起,相傳猶太人在逾越節,會食用基督徒的肉,在中古世紀的歐洲,是一項普遍的傳說,而基督徒都相信,猶太人曾加害耶穌基督。

  另外猶太人很會作生意,擅長放高利貸。而舊約聖經‧申命記中記載:借給外邦人可以獲利,只是借給你弟兄不可取利。但基督徒是被嚴禁放高利貸的。

  這故事的背景,應推至一一七九年,拉特蘭第三屆大公會議規定,放高利貸者要被逐出教會,猶太人因普遍放高利貸,遭到社會排斥。英王愛德華一世在位時,下令將猶太人逐出英國。一四九二年,西班牙人也將猶太人逐出,一五0九年,康佈雷聯盟戰爭爆發,猶太人為逃難而來到威尼斯,群聚在一家老舊的鑄鐵廠,這些猶太人被規定,要穿著紅色(或黃色)的衣服與帽子。猶太人在一五四一年,被准許成為威尼斯的市民,但因為宗教的問題,基督徒與猶太教的人,始終不能融洽相合。

  由這段緣由,就不難看出「威尼斯商人」的爭議性,以夏洛克而言,他究竟是一名放高利貸的壓迫者?還是遭受歧視的被壓迫者?

  在不同的導演詮釋中,所賦予角色的性格詮釋,有時會是天南地北,再加上宗教與種族的詮釋,對於亡命天涯,四處受到打壓的猶太人而言,有時他們的種種作為,是值得我們同情的。一八一四年,英國演員伊得摩‧肯恩,第一次將夏洛克詮釋為「種族歧視的受害者」,從此這個概念,對日後的影響就相當深遠。

  以常理而言,夏洛克面對這些歧視他的人,他可以不把錢借給他們,但或許是因為長年受到壓抑的影響,他反而思索了一條報復的方式。違約必須割下一磅肉,但這正好也為自己設下另一個陷阱,以致最後落入在陷阱中動彈不得。

  巴沙尼歐的家世也原本不錯,但他卻將家產揮霍一空,變成一名落魄的貴族。而他與安東尼歐的交情,也是後世的人討論極多的。著名的學者亞當,就曾經試圖以同性戀,來詮釋他們之間的情誼。

  安東尼歐願意以人肉契約,替巴沙尼歐簽下契約,這種交情果真非同小可,但更大的理由,是安東尼歐盤算自己的貨船,在契約到期之前應該會回來,屆時償還債務自不成問題。

  安東尼歐是個大生意人,但他似乎沒有女友,卻只有巴沙尼歐這名好友?而最後三對情侶分別進入房間,大廳中只剩安東尼歐一人,這樣的畫面也是很奇特。

  在法庭上的訣別亦是如是,安東尼歐近乎哭泣地,要巴沙尼歐一定要將他是如何為巴沙尼歐而死記載下來,看起來,像是一對親密的情侶面臨的訣別。

  最終的那枚戒指,也是一個關鍵,因為原本巴沙尼歐不肯答應,法學博士的要求,將戒指送給他,但最後安東尼歐卻說服了巴沙尼歐,將戒指送給「博士」。這表示他們兩人的交往,是勝過巴沙尼歐與妻子波莎的感情?縱然在房間內,必須接受妻子的責怪與質疑,但這無形中也凸顯了另一個問題。

  巴沙尼歐這個角色,其實是相當單薄的,他唯一做對的事,就是在三個箱子中選了錫箱子。這帶有運氣的選擇,使他瞬間成為富翁,也擁有了傲人的嬌妻。但比較起來,「威尼斯商人」中的女性,其實都顯得較有自主性。

  波莎要不是受制於父親的遺言,她可能會自行來做擇夫的抉擇,雖然她對巴沙尼歐早有好感。而她的侍女娜莉莎,卻在見到葛拉提安諾時,故意丟下手帕給他;更別說夏洛克的女兒潔西卡,主動邀男友羅倫佐,兩人趁夜色私奔。

  透過這三個女性角色,來對比這幾名男性角色,我們不難發現,真正有性格的角色,也只有夏洛克。但因為他的背景,會引燃更多的爭議,因此在很多的情節中,被削弱許多。雖然他在走廊上的那一段台詞的激辯,令人激賞,當然也使得這個角色變得更為立體了。

  所謂「喜劇」,當然最後是皆大歡喜,但對夏洛克而言,猶太人似乎又吃另一次基督徒的虧,他的財產在大辯論中,一半賠給安東尼歐,另一半則被政府沒收。雖然最後會留給女兒,但很明顯,夏洛克從此像行屍走肉的人,獨自在猶太區流浪。

  導演曾自述,以上這些問題不存在,他只希望呈現,那個世代不同文化的背景中的衝突。是否能透過相互理解,而達到和諧的地步。

2015年5月25日 星期一

筆下有晴天(The Shipping News)

 由 簡麗彬老師 撰稿

導演:萊塞.荷斯朗(Lasse Hallstrom)
演員:凱文.史貝西(Kevin Spacey)
   茱莉.安摩爾(Julianne Moore)
美國 / 2001年 / 112分鐘 / 保護級 
陌生的環境,陰森的老宅,險惡的地勢,這裡的一切讓高爾更加的抑鬱和消沉,但隨著 ...  

◎ 劇情簡介     

  蓋約的父親認為蓋約是個不中用的人。不懂游泳只是開端。蓋約在普城日報謀得油墨員的職務。一個下雨天,蓋約前面一對男女激烈爭吵,女的上了蓋約的車。珮桃成了蓋約的妻。生下女兒賓妮。把教養女兒的責任丟給蓋約。

  蓋約的父母自我了結。蓋約帶了父母的骨灰返家。同父異母的姑姑艾莉絲想和哥哥道別。艾莉絲把哥哥的骨灰掉包…。珮桃和法蘭帶女兒賓妮私奔,女兒被賣給非法領養集團。女兒後來被救出,但珮桃和法蘭雙雙死於車禍。
 
  艾莉絲帶著蓋約和賓妮坐上了一艘大遊艇來到蓋家的故鄉-紐芬蘭。在蓋家角住下來。蓋約在一家當地報社找到一份「記者」的工作。後來蓋約以另類手法報導每隻船隻的故事,引起熱烈迴響。
 
  艾莉絲把蓋約父親的骨灰倒進屋內的坑洞裡,口裡唸著:哥哥,歡迎回來…。
 
  蓋約的記者生涯遇到瓶頸和阻礙,艾莉絲鼓勵他勇敢面對和突破。也道出蓋家人在冰天雪地中用「纜繩」費力地把房子由「基茲島」搬遷的始末。
 
  比利和蓋約分享了新聞報導的重心和下「標題」的重要性。蓋約心領神會,有了更多寫作上的方向。蓋約巧遇了寡婦韋菲和她的兒子賀利。倆人互有好感。賓妮和賀利也成了朋友,玩在一塊兒。
 
  報社同事諾邊告訴蓋約,有時「新聞背後還有新聞」。並告訴蓋約有關老闆積百吉和兒子丹尼斯百吉及其家族過往的一些辛酸和禁忌…。
 
  有一天,蓋約看到女兒賓妮拿著鐵槌敲打她的洋娃娃,把頭拔下,說洋娃娃是「悶人」。
 
  蓋約和比利搭小船出航。從比利口中得知蓋家的人,幾世紀前來到「基茲島」,當時是土匪和海盜…。後來被趕走,房子在冰天雪地中遷徙到「蓋家角」。
 
  蓋約因一篇有關「運油輪」的報導,惹火了報社編輯拓卡。蓋約獨自駕船出航,途中遇一無頭無名浮屍,嚇得翻船沉入海底,所幸抱住漂浮的冷藏櫃及時被發現而獲救。
 
  蓋約在諾邊的歡送會上,從丹尼斯口中得知韋菲的丈夫普斯,原來早就花名在外。後來經韋菲證實,丈夫沒有死,韋菲懷孕後,丈夫偕新歡離開了他們。
 
  在一個暴風雨前夕,蓋約和女兒賓妮搬到丹尼斯家同住,趁著暴風雨晚上蓋約疾駛韋菲家中,倆人四眼相望,濃情密意的互擁…。
 
  隔天傳來報社老闆積百吉出航遇難的消息。眾人前往「守夜」。節骨眼上,積百吉突然吐了一口水,醒來了!克服了家族噩運。
 
  父女倆走到「祖屋」。找到他們的姑姑(姑婆)艾莉絲。「祖屋」被暴風雨吹走了。艾莉絲樂觀地說:將來在這裡蓋幢避暑別墅。漿果長出來,那就是夏天。賓妮問韋菲:您可以敎我用漿果做蒸糕、烘餅嗎?韋菲微笑點頭…。
 
  蓋約:「事事往往不可思議。假如一個纜繩可以引來風景,假如一個欲溺者 可以死而後生…,那麼,破碎的心也可以癒合 。」 蓋約打出的標題是;「屋蒙風神寵召,騰出美景一片!」
 
  蓋約神態自若地駕著小船出航,迎向美麗人生…。
                                                                                                                                                                          
◎ 賞析
 
  本片是2001年,由《情迷朱古力》《總有驕陽》導演~萊塞.荷斯朗(Lasse Hallstrom)所執導。本片改編自安妮.普勞克絲1993年出版的同名小說。安妮.普勞克絲授權製片改編的前提條件是必須在「紐芬蘭」實地拍攝。片中,蓋約是普城日報油墨員。妻子珮桃車禍意外身亡後,蓋約和姑姑艾莉絲帶著女兒賓妮由城市搬到紐芬蘭的一個落後漁村。在當地報社找到「記者」的工作。為報章編寫船隻航程的工作。他以獨到的見解和手法去發掘每艘船隻背後的故事,引起當地社區的熱烈迴響。同時,認識了美麗的寡婦韋菲,互有好感。而韋菲的過往有一段不為人知的過去…。

‧ 茶有益,可提神!
 
  蓋約的父母自我了結,捧了父母的骨灰返家。在蓋約最無助的時刻,蓋約同母異父的姑姑艾莉絲適時來訪,表示要「見」哥哥的骨灰。艾莉絲遞了茶給蓋約,告訴他:「茶有益,可提神!」
 
  無奈妻子珮桃偕女兒賓妮上法蘭的車私奔。後來,得知珮桃及男友當場身亡。賓妮回到家急著找媽媽…,艾莉絲心軟留下來陪伴他們父女倆人。
 
  三人啟程到紐芬蘭展開新生活。後來蓋約巧遇堂伯諾倫,才知曉原來姑姑在12歲時墮過胎,經手人是她同母異父的親哥哥…。艾莉絲悲痛地拭淚,蓋約拿手帕給她,拿著一杯茶遞給她,對著艾莉絲說:「茶有益,可提神!」

‧ 油墨員到記者之路
 
  蓋約面對如此巨變,一時沮喪的捲縮在家中一角啜泣。無助地對著姑姑艾莉絲說:「我怎麼辦?」
 
  蓋約和女兒賓妮隨著艾莉絲搭一艘大遊艇航行到一處落後漁村但景致獨特優美的地方-紐芬蘭。回到「蓋」家老家。已經五月,仍覆蓋著厚厚的雪。住在空置了44年,用「纜繩」緊緊固定住的「祖屋」裡…。
 
  蓋約到一家當地報社應徵工作。老闆積百吉要編輯拓卡叫蓋約到碼頭見他。蓋約一見老闆就表示,自己不諳水性…。但老闆不需要「油墨員」,需要的是「記者」。一開始蓋約接觸的是有關本地交通意外的報導。後來因著報導一艘船的故事《妻子砲轟希特拉的船》一文,引起當地居民熱烈迴響而受到報社老闆積百吉的重視。卻也引來拓卡的些許不悅。

‧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珮桃生下女兒後,玩性仍重,到酒吧喝酒找男人回家過夜。蓋約管不到她,心裡就愛珮桃一個人,奈何珮桃並不愛他。最後和法蘭私奔,把女兒以6000元代價賣給非法領養集團。還好,警方憑一只收據找回了賓妮。女兒差一點回不了家呢!
 
‧ 被捨棄或忽略的部分不一定不重要。
   
  韋菲戲稱當地的報紙拿來包魚剛剛好。現在是3C的年代。而文字或電子媒體受限於篇幅。記者通常只抓重點和感興趣的部份。那些被捨棄或忽略的部分不一定不重要。朋友群中有人近20年來不看電視和報紙。只是偶而選擇性的聽聽廣播、看看影片和上上網而已。日子照過,事業也做的不錯。也有人把電視新聞和報紙當三餐和消夜看。各取所需,都是選擇和決定。您偏好哪一類型的節目或主題?什麼樣的議題會吸引著您?
 
讓挫折成為成長的養分
 
  蓋約經歷人生風暴時,艾莉絲適時的出現,成為了他們父女的天使和貴人,安慰和鼓舞了他們父女。還有報社的積百吉老闆和一群好友、同事(韋菲、賀利、諾邊、比利、丹尼斯百吉…)。而當艾莉絲面對當年人生困頓時,蓋約反問艾莉絲:那麼大的傷痛有沒有可能忘卻?艾莉絲拿出一張和畢生摯愛-愛蓮的合照。臉上洋溢著幸福感。艾莉絲娓娓道來:是有可能忘卻。

2015年5月13日 星期三

早安(お早よう)(Good Morning)

導演:小津安二郎
主演:笠智眾、久我美子
日本 / 1959年 / 93分 / 普遍級
從一筆互助會款項的不翼而飛,講到戶長買了新的洗衣機, ...

◎ 劇情簡介     

  林敬太郎是個上班族,與妻子育有二子,老大阿實、老二阿勇,每天跟同學,也是隔壁的孩子,幸造一起去上學。但最近,在附近的公寓中,搬來一對男女,兩人每天都在家中穿睡衣打混,聽說女的是在池袋酒廊上班。但因家中有電視機,就吸引了孩子們在放學後去看「相撲」。

  這一日,富澤太太與其他婦人向林敬太太說,組長家中買了洗衣機,會不會侵吞了會費?林敬太太表示,她已經將錢交給了組長,但組長卻說她不曾接獲,但後來才發現,林敬太太早已把錢交給組長的婆婆。雖然誤會冰釋,但卻也在鄰居之間留下了尷尬。
  
  為了責備兒子不應去別人家看電視,沒想到,兩個兒子被指責囉囌之後,竟從此不再講話。就連上學時,組長向他們打招呼,卻也沒有獲得回應。這下又引起組長的不悅,於是她又開始散佈謠言,謂林敬太太不知心中又在埋怨誰,請大家好自為之。
  
  林敬有一位妹妹節子,她常拿一些文件,請教阿實、阿勇英文的老師翻譯,雙方一來一往中,其實對彼此都深具好感。只是,兩人始終維持在,正式的打招呼上,這名英文老師的姊姊,倒看得出兩人是相當登對,也曾明言,要弟弟有更進一步的交談,不要老是維持在表面上的招呼。但礙於禮俗,也只能等待機會。
  
  兩兄弟在學校也不說話,分別遭受老師的處罰。老師家庭訪問之後才知道真相,林敬也向老師表示,第二天一定讓孩子帶上午餐費。
  
  林敬在酒館內遇上富澤,他正感嘆即將退休,退休後生活立陷困頓,但當喝醉酒時,卻也醉得盡興,縱然走錯別人家的屋子,倒也毫不在意。
  
  雖然常有些惡推銷員上門,推銷一些雜物,但這些太太們,卻都有辦法自行應付。到最後,富澤表示他找到工作了,是推銷最新的電器用品,在林敬的考量下,也決定捧他的場,買了一部電視機。
  
  阿實和阿勇回來看見電視機,興奮得不得了,他們也開始講話了,但林敬卻也擔心,自己退休後的生活。而節子與英文老師,終於有機會在車站相遇,或許他們會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吧!

◎ 劇情分析
  
  「早安」是小津安二郎一九五九年的作品,也是在所有作品中,唯一一部喜劇幽默手法呈現的電影。過去以恬靜、內斂的風格而自成一家,卻在日本這個國家,面臨社會型態改變的同時,展現了那個世代的風情。在戰爭的失落中,逐漸找回日本人的尊嚴與堅持;卻也必須面臨,新的電器化時代所帶來的衝擊。
  
  記得在「秋刀魚的滋味」這片子中,小津就注入了高爾夫球的元素,因為更加現代化的生活中,必然有著新圖騰的出現,在互融互攝中,完成一個世代的符號與現象。
  
  台灣也經歷過那個年代,電話並不是每戶人家的必備品,但在經濟逐漸發達後,不僅是電話,就連冰箱、洗衣機及其他電器製品應運而生,但一開始,絕非每戶人家都能負擔得起,「早安」裡的事件由焉而生。但「早安」真正的意旨,卻另有其涵義。
  
  小津雖然只有高中畢業,但他的人文素養是相當高的,這也是他的名氣,在國際電影中的評價,始終是比黑澤明或溝口健二,更來得令人期待,除了拍出日本一貫的精神與生活之外,意在言外的主旨精神更是令人佩服。
  
  「秋刀魚的滋味」一片中,並不曾見過一條秋刀魚,而這部影片,不妨改為「生活的滋味」。因為每當秋刀魚季來臨,家家戶戶都在烤秋刀魚,這正是一班日本人的生活寫照與滋味。倒是「早安」這片子中,孩子們因當時社會環境不佳,經濟狀況拮据,因此每餐都是秋刀魚與味噌湯,這兩部影片多少有這樣的呼應的。
  
  「早安」是一種問候語,其實也是虛應的話,但人若省去這些問候語,那聯繫的方式,就變得更薄弱了。有趣的是,林敬一郎責罵小孩話太多,孩子反而批判大人,不也是每天「早安」、「晚安」地說個不停。藉由一件微不足道的事,闡述一番大道理,這似乎是小津特有的功力。
  
  小津的電影中,男人幾乎都會上酒館喝幾杯,然後把酒醉的窘境全部顯露。這或許,與小津在高中畢業後,去海邊小鎮當二年老師有關。那時候,可能因為不得志;也有可能性向的矛盾而苦惱。傳說小津在讀書期間,曾寫一封情書給同儕,被發現後差點退學。也許,這與小津終生未娶,而只照顧他的母親,都有著關連。
  
  小津當老師時天天醉酒,故欠下一筆酒債無法償還。要回老家時,才由他經營海產生意的父親,來還清債務。酒醉是相當難受的,但小津把富澤的酒醉,轉化成一種「滿足」,似乎當現實生活無法處理之際,只有躲藏到「酒醉」的世界中,才能真正獲得安頓。
  
  小津在「早安」中,以近乎舞台劇的手法,將幾戶人家搭景,安排成首尾相連的家居環境。這樣的鄰里關係,應該是最親密的,但在女人的撥弄是非中,原本沒事的,卻立刻有了衝突。如果人際之間是如此脆弱,那麼平常見面的招呼,豈不顯得更為虛偽?
  
  小津也把當時日本社會的另一種現象,「強迫推銷」的手法,一五如十地搬上銀幕。但卻製造了,婆婆拿出更大的刀來削鉛筆,並嚇退「推銷員」。而富澤退休後,也找到推銷員的工作,但他的工作,卻是日本戰後復興的指標,因為幾個大廠「東芝」、「國際」、「SONY」等等,大力投入電氣化製品,而使得日本的經濟爬上巔峰。
  
  但這個議題,倒也多少凸顯了小津當時的心境,小津於一九0三年生,卒於一九六三年,拍「早安」時,他應該是快六十歲的年齡,「退休」對一般人而言,都是令人相當惶恐的名詞,但富澤能找到第二春,這豈不是小津安二郎呈現的當時氛圍。某種角度而言,或許也真的是小津安二郎的心聲。
  
  一貫以低腳的鏡頭,善待鏡中的演員,是小津最為人稱頌的,但要演好他的要求並不容易,因為他的要求甚高,有時一個看似無意義的畫面,卻不斷地重拍,那是因為他極為重視,無意識中人的小動作,那才會透露角色內心的真正意圖,這是一般人較難理解的。
  
  小津重視構圖的畫面眾所皆知,但這部影片,卻比不上「秋刀魚的滋味」或「東京物語」,或許他是以較輕鬆角度,來表現一種新的風格吧?
  
  「早安」是小津重用童星的開始,這一對童星是「設樂幸嗣」與「島津雅彥」表現真是可圈可點,在一九六0年的「秋日和」也有精彩的演出。
  
  一個導演最重要的是,拍出屬於他自己的東西,而所謂他自己的東西,無非就是他的背景、社會、文化與民族。這一點,小津的「日本風格」始終是他受人景仰之處。
  
  曾被英國《視與聽》雜誌,評為影史上最偉大十大導演之一的小津安二郎,至今他的風格,依然影響了許多拍片的導演。雖然他的影片,有時會喪失導演的「基線」,使得剪接顯得有些詭異,當然也有人說,那是他特殊的風格,但我始終認為那是無心之過。畢竟大部分的剪接與演員的目光,都符合導演「基線」啊。
  
  小津的作品,也許都不是什麼宏大的故事,只是鄉里之間家庭成員的呢喃,但正因為這麼簡單,所呈現的反而卻是複雜的思維。

2015年5月6日 星期三

絕配冤家(How to Lose a Guy in 10 Days)

 由 饒淑珍老師 撰稿

導演 : 唐納.派翠  (Donad Petrie)
主演 : 凱特.哈德森 (Kate Hudson)
   馬修.麥康納 (Matthew McConaughey)
美國 / 2003年 / 110分鐘 / 保護級
講述一名必須搜集「甩男人秘訣」的戀愛專欄女作家,碰上與上司打賭能在10天之內讓女人愛上他的 ...

◎ 劇情簡介     

  安蒂是一家婦女雜誌的專欄作家,新聞研究所苦讀畢業的她,懷抱著對社會的關懷與理想,關心政治、宗教、弱勢、環保等方面的問題,一心想寫出自己想寫的相關議題,無奈所工作的雜誌社,是以十足軟性話題為出版導向的女性刊物。

  這天一早,又到了為下期出刊題目開會的日子,安蒂及同事發現她們的另一位死黨蜜雪兒還沒現身,兩人習慣性地分工,一個幫蜜雪兒做開會的準備,另一個則跑到蜜雪兒的住處叫她起床。被安蒂叫醒的蜜雪兒,一副缺乏上班意志的哭喪臉,哭訴著她前一天才結束的未滿月戀情,始終搞不清楚,明明那麼美好的感覺,怎麼說吹就吹了。

  兩人匆匆進到會議室,所有人均已進入備詢狀態。總編一一詢問每個人的主題是否已定好,當問到安蒂時,她提出的議題因為與政治有關而被打回票,接著是蜜雪兒提出主題,但因她情傷猶在,有點心不在焉,兩個好友幫忙打圓場,並告知總編,蜜雪兒失戀而有些分神。總編趁勢要蜜雪兒乾脆寫一篇關於她自己戀情失敗的文章,蜜雪兒不想把自己的私事放在公眾媒體上做討論,另一位同事則爭取寫蜜雪兒的戀情,並表示很清楚蜜雪兒的戀愛史。正當蜜雪兒試圖拒絕以她的失敗戀情為題之際,安蒂見義勇為,適時出面表示蜜雪兒的失戀讓她得到靈感,她的下期主題就定調為如何讓男人離開妳的招術。此話一出,立即獲得總編首肯,更加碼為安蒂的主題定名為「如何讓男人在十天內離開妳」。

  會後安蒂三人為了這十天期限就得交稿的差事開始傷腦筋了,當下決定下班後就到夜店去獵艷。  

  在廣告公司工作的班,所接的案子總是局限在運動產品,一直期待能接到高級商品,如鑽石廣告,但總是苦無機會;這天,他一到辦公室,同事就告訴他,公司接到了一家法國大珠寶商的廣告,班正高興著他的機會來了,卻發現老闆己決定把案子交給另兩位女同事負責,並且當晚要在某家夜店商討案子的方向,班趕到現場很有自信地宣稱他最懂女人要的是什麼,以爭取此案。女同事瞥見夜店另一端的安蒂,正是才拜訪過的即將在其雜誌刊登鑽石廣告的雜誌編輯,她從總編處得知安蒂將報導的主題。由於十天後正是鑽石廣告開拍的酒會,她便故意出題給班,表示如果他能在十天之內追到安蒂,她就讓出這個案子。班一口答應,馬上出擊,各懷鬼胎的班與安蒂也一拍即合,立刻出場另闢新徑。

  走在烈火邊緣的兩人,雖然極盡所能彼此挑逗,但也因兩人的交往與認識是為自己的工作而起,所以每到最後防線,就各自找藉口跳開,避免發展到肉體關係,以致工作結束後的終止關係變得複雜。然而隨著每天見面的頻繁接觸,彼此的感情真的就慢慢滋生,尤其不知會在十天後就要被甩的班,就在兩人認識的第一個週末,帶安蒂回家見父母。在他家,安蒂見識到其家人間的相處融洽,及班在家人酷愛的紙牌詐胡遊戲—狗屁(bullshit)中,堪稱詐胡王,從幾日的相處及看到班與家人的關係,安蒂看到班真誠實在的一面,更從安蒂母親口中得知,自己是班第一位帶回家的女孩,而到了班母親緊緊擁抱著安蒂時,她真的崩潰了。雖無法對班說出心中的隱情,但這時顯得脆弱不安的安蒂更惹人憐,兩人的關係於此火速昇溫。

    假期結束,班深情地邀請安蒂以女友的身份參加鑽石廣告開拍的酒會,那天也正好是安蒂報導主題,要在第十天甩掉班的當天,滿懷心事的她答應了班的邀請。

  酒會當晚,班的老闆為了要測試他是否真的贏得美人心,便找安蒂聊了一下,從她的反應,老闆看得出她已對班動了真情,便判定班泡妞成功,而決定將廣告案交給班進行。
  
  原本勝券在握的兩個女同事,見煮熟的鴨子飛了,便放假訊息給班的死黨,表示安蒂已經知道班追求她只是為了取得廣告案的主辦權。不明就理的班好友衝到安蒂面前,請她好人做到底。另一邊的班則從安蒂的總編不小心說溜嘴中,得知自己只不過是安蒂報導專題的一個試驗品。自覺受利用的兩人弄得不歡而散,剛萌發的愛苗也於此告終。

  最終取得廣告主導的班以及終於完成任務並獲得總編認可而可自由發揮,卻仍不能超出女性議題的安蒂,回到各自的生活。經過這一場親身經歷的工作實戰,安蒂已無意戀棧,而在紐約找到了可以讓她揮灑的地方。起程離開的那天,班看到她所寫的內容,字字真誠道出她的真情,當下即跨上重機飛奔上高速公路,追到了安蒂所搭乘的計程車,硬是說服了她留下來。

賞析:

  女性雜誌所設定的主題向來狹隘,總不出在男人面前維持美好形象,如美容、服飾、美姿美儀等,或是如何套住男人等花花草草的議題。這樣的雜誌看久了,會不會也像蜜雪兒一樣,在面臨被甩時,找不出對方離開的原因,最後卻歸到自己的身上,身材太胖,儘管那並非事實。

  在競爭激烈的辛辣廣告媒體業中,想要贏得一份廣告合約,或是爭取到一個客戶,甚至只想寫出一份引人耳目的報導,都是要發揮其本業必備的創意或是灑狗血能力;因此本劇中的廣告加媒體人,爾虞我詐互相較量的戲碼於焉登場。身處競爭激烈的現代,商場上有競爭,職場上更可見血腥肅殺。見到蜜雪兒的失戀,無所不用其極的主編提議蜜雪兒就以自身的失敗寫一篇報導,蜜雪兒不允,同事見獵心喜,一副狗仔形態馬上飛撲而上,準備將同事的隱私送上檯面的態勢。不愛花式溜冰只愛看NBA的安蒂,雖一直想超越現狀,卻總是得寫如何在男性面前求偶開場白之類的話題,在幫蜜雪兒解圍的同時,卻也公親變事主,讓自己陷入一場表面是情場的戰場中,但也算她好心有好報,以覓得如意郎為收場。而廣告公司的心機女也不惶多讓,原本老闆屬意由女性負責女性所愛的鑽石是再恰當不過的事,但班的論點是由男性的眼光做切入點。女同事則因知安蒂要寫出在十天內甩掉男人的主題,計誘班入甕,見班拿到案子,便又放假訊息。 

  至於情場上男女的過招,姑且不問其中是真情還是假意,無實際經驗者,只能在典型失敗例子中或是諸如安蒂所屬雜誌之類文章中盲目試探,劇中兩人卻在虛情假意的演練中,逐漸走向真感情。以劇中兩人的條件背景都十分相當,若無其他主觀因素,真能有真情產生的情境,而,若兩者相差懸殊,有一說,心理上的,不斷催眠到連細胞都相信了,真的連假的意都能變成真的情。說是較量,雙方不管在外貌、才學、經歷、能力及背景,勢必要勢均力敵才有夠亮的火花讓人擊掌。而在劇中的這對佳人,正是俱備了如此旗鼓相當的態勢,才有一場又一場趣味十足的情節一一呈現,如安蒂的心機,故意把NBA球賽門票遺忘在班住處。真愛就在一次一次似真似假,自欺也欺人的過招當中,慢慢形成。 

  有句話「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顧,頭顱亦可抛」。以安蒂對工作性質的失望,到對愛情的無望,終於讓她找到一份理想中的工作發揮所長,卻在臨門之際,因班的截獲而放棄。我們能說什麼呢?也許只有一句可送她:「自由誠可貴,工作價更高,若為愛情顧,事業亦可抛。」

2015年5月4日 星期一

遠離天堂(Far From Heaven)

導演:托德‧海因斯(Todd Haynes)
主演:茱莉安‧摩爾(Julianne Moore)
   丹尼斯‧奎德(Dennis Quaid)
美國 / 2003年 / 110分 / 輔導級
禮讚: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
   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提名)
   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提名)
就在風雨飄搖之中,凱西與法蘭克艱難地試圖重建原有的天堂般的生活…

◎ 劇情簡介     

  一九五七年法蘭克‧威特克在巨技國際公司上班,是一名成功的主管,而他的妻子凱西是一名賢慧能幹的妻子,不僅為他生下大衛與珍妮莎一雙兒女,重要的是,凱西常常成功地在家舉辦宴會,成功地贏得媒體的青睞,地方報紙常常報導法蘭克是成功的主管,而凱西更是一名最出色的家庭主婦。

  但有一天,法蘭克很晚回來,甚至接到他從警局打電話回來,必須家人具保才能帶他回家。凱西相當訝異,但法蘭克只說他喝了一點酒,受到菜鳥警員的誤解才造成誤會,但究竟是什麼誤會,法蘭克不願再說,而為了顧及家庭和諧,凱西也就沒有再追問。
  
  這一天,又是接受記者李考克太太的訪問時,發現庭院內似乎有人在走動,凱西向外察看,原來是一名年青的黑人雷蒙,他是園丁奧斯提的兒子,而奧斯提已經去世,於是雷蒙便頂替了父親的工作,繼續在威特克家當園丁。而雷蒙因為威特克常支持黑人平權運動,因此並不歧視黑人,對雷蒙相當關懷,也得知雷蒙有一名十一歲的女兒莎拉;也得知五年前他的妻子去世了。
  
  這個晚上法蘭克一直沒有回來,雖打電話回來說無法回家吃飯,凱西相當心疼,於是她囑咐女傭西波兒將晚餐包好,她要親自送去給法蘭克,沒想到打開門,卻發現法蘭克與一名男子相互擁吻,凱西嚇得心神不寧,夫妻二人一時也無話可說。
  
  法蘭克告訴凱西,他在以前曾出了問題,本以為沒事了,但沒想到現在又出了問題。在凱西的規勸下,法蘭克決定要去找心理醫生,但醫生表示成功率相當低,果然法蘭克性情變得更急躁了,甚至在一次酒後對凱西動粗,而凱西的傷勢被史坦的妻子發現。
  
  凱西為轉變心情,答應坐雷蒙的車子到野外兜風,也一起到黑人酒吧喝酒,但終究還是被一些多嘴的人看見,這也慢慢傳到法蘭克耳中。
  
  夫妻終於要離婚了,而雷蒙早就被開除,他帶女兒去紐約,凱西開車到車站送他最後一程,雙方只能祝福各自即將面對的新生活。

◎ 劇情分析
  
  五0年代是個保守勢力相當頑強的世代,那個時代一切以男人為依歸,簡單地說,女人甚至會將自己當妻子的角色,以禮物的意識形態來對待丈夫。而每個家庭,全都以男主人為中心,女人幾乎也只是一個家庭的附屬品。在廿一世紀的現今,聽起來似乎令人難以置信,但這確實是當時的一種現象。
  
  黑人的種族問題,也是五0年代的另一個問題。在更早之前,黑人有專用的公車,亦即是黑人白人是不能共乘交通工具的,而女人與黑人都沒有投票權,聽起來匪夷所思,但由此也可想像,當時保守勢力的猖狂。
  
  六0年代,是個自由主義與保守勢力鬥爭最強烈的關鍵時代,由於發生了(一)越戰介入的省思、(二)甘迺迪總統被暗殺、(三)羅伯甘迺迪也死於暗殺、(四)金恩博士的黑人平權運動(自然也包括他死於暗殺)、(五)嬉皮主義的崛起。
  
  以上這幾個原因,確實強烈撼動了原本的保守勢力,也使得舊有的力量漸漸退卻;代之而起的是燦爛奔放的自由思考。但在這個年代,其實同性戀已經大行其道,但基本上,美國的主流社會還是全面否定同性戀的。
  
  許多同性戀的電影或藝術呈現,幾乎是被全面扼殺的,一直到一九九0年,一部電影「費城」的男主角湯姆漢克以演一名得愛滋病的律師,為自己失去的工作權對簿公堂,最後獲得正義伸張,但也到了生命的尾端。在這部影片中,湯姆漢克躺在病床上,最多與他的室友相互牽著手,但實質上,等於宣告湯姆漢克這個角色是個同性戀,而最後湯姆漢克以此片榮登影帝之榮。這透發了一個重要的訊息,美國的主流社會,已經逐漸認可同性戀的存在。
  
  「遠離天堂」的時空放置在一九五八年,當時的社會都延續了十九世紀的精神,妻子以丈夫的成就為榮,丈夫的成就幾乎就是自己的全部,但凱西卻在這個時代遇上了兩個社會的禁忌。
  
  丈夫的同性戀讓她撞個正著,其心靈震撼可想而知,在當時,許多的醫學概念均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病態」,最起碼是「精神」上有所缺失,因此她才會陪丈夫去看心理醫生,其目的無非是想讓整個情況回復「正常」。然而心理醫生的治療方式其實令人不敢恭維,其預後效果可以料想得到的。
  
  凱西對於家中的黑人園丁確實是另眼相看的,因為雷蒙這個園丁其實內涵甚為豐富,導演藉著一場世界名畫家「米羅」的繪畫展,雷蒙詮釋了他獨特又有深度的見解,這不免令凱西相當動容。
  
  但凱西此舉其實已經犯了當時社會大忌,一名白人的妻子,竟然在公眾場合談得如此盡興,不僅引起社交名媛的側目,最終也使得丈夫要求離去。
  
  法蘭克離開妻子的真正原因,是他必須活在同性戀的生活,在當時是相當大膽與勇敢的決定,但卻未顧及凱西的真正感受,因為在此之前,法蘭克或整個社會已經為凱西定了罪狀。
  
  基於此,我們也必須用另一個角度,來看待凱西的內心世界,在那個世代,我們也不得不佩服凱西的勇敢,在日常對應中,她逐漸對雷蒙動了情,她甚至表明與丈夫離婚是定數,但雷蒙的決定是較理性的,畢竟在當時的社會雖然面臨一個臨界點,但若真正兩人結婚,其實這個家庭還是很難被社會所接納的。
  
  最終雷蒙帶女兒莎拉到紐約尋找新生活,凱西趕到車站,卻也只能默默地揮手,這個鏡頭充份顯現了,那個時代的道德嚴苛與保守。
  
  天堂究竟在那裡?其實答案是很清楚的,如果你願意跳脫一切窠臼,而改以樂觀的面向去應對,那麼每天其實都是天堂;反之每天都用負面的想法來加之自己身上,那豈不是活在地獄之中?
  
  「遠離天堂」拍攝的年代是二00三年,同一年,李安也以「斷背山」為自己拿下一座奧斯卡最佳導演獎,這充份說明了,這一年,是一個世代觀念的真正轉變。兩部影片的拍攝手法完全不一樣,但這是因為詮釋的時空背景,完全不同的緣故。
  
  「遠離天堂」的背景是全面保守的,但有趣的是,導演大膽拍攝了,法蘭克到戲院去挑選「性伴侶」的過程,同志間如何以目光或暗號,來招呼或連繫,然後又連結到酒吧中的互動。進入酒吧要看身份證,那是因為怕警方混入才有這種防範,可見「同性戀」在當時是違反社會秩序法的,警方有權力隨時逮捕的。
  
  台灣早期的同性戀似乎也大約如此,七0年代或八0年代,在板橋的二輪戲院中,是許多同性戀聚集之所,後來的紅樓戲院及新公園也是他們的根據地,如今同性戀已經有他們專屬的書局、咖啡廳與畫廊,這是我們這個社會相當進步的地方。雖然偶爾還是有些無聊的人會騎車經過,然後用石頭砸破咖啡廳的玻璃門後揚長而去。這是令人感到相當遺憾之事。
  
  現在已經是個全面自由的時代,我們必須尊重每個人自己選擇的生活,就猶如別人尊重我們的生活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