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7年6月28日 星期三

疏離世界(Disconnect)

導演:傑森‧貝特曼(Jason Bateman)
主演:琥珀‧戴維斯(Hope Davis)
   亨利‧艾克斯‧羅賓(Henry Alex Rubin)
美國 / 2013年 / 115分 / 輔導級

由四個不同的事件,枝節交錯出緊湊且令人震懾的感慨情節...

◎ 劇情簡介

  凱爾是色情網站上專門勾引女人上床,但必須付費的牛郎,他背後有著主使者以及許多未成年的少年。而任職於電視台擔任記者的妮娜,因收視率一直往下掉,故向上司建議,她要從色情網站中的凱爾下手,在不斷的互動中,凱爾終於答應接受採訪。雖以剪影的方式播出,但依然引起CNN的注目,也轉載了這一場訪問。妮娜可說是一戰成名,但凱爾以為妮娜會因此愛上他,不斷地糾纏妮娜,但妮娜也因為不肯提供對方的所在,而被總公司的法律顧問停職。最終凱爾的色情組織收到警方去逮捕的消息而逃之夭夭,妮娜似乎也不清楚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

  班鮑德是一名沉默寡言的學生,在學校沒有任何朋友,他在網路上結識了一名女子潔西卡,兩人愈談愈親蜜,小班遂用母親的口紅,在大腿上寫下「愛情奴隸」,然後拍照給潔西卡,但他不知潔西卡是他同學傑森與佛萊的惡作劇,在全校瘋傳這張照片時,小班終於受不了刺激而上吊自殺。雖然被姊姊救下來,但腦部缺氧而昏迷不醒。父親李察在醫院發現一名自稱麥克的同學來探視,但卻發現其實是傑森,於是前去興師問罪,而與傑森的父親發生鬥毆。

  辛蒂與德瑞克是一對夫妻,在一年前孩子意外身亡,兩人感情頓時陷入冰凍期,辛蒂在網路上認識一名有相同遭遇的男子,兩人愈談愈深入,甚至有見面的可能,而德瑞克則沉迷在電動遊戲中,但在付費時才發現,銀行的錢已經被提領一空,遂請來私家偵探調查,果然查出,在另一市鎮中開洗衣店的老闆,正是這個人。夫妻兩人開車前往,去要回被盜領的錢,甚至侵入對方的家居,取得一些付款資料,但私家偵探來電,謂這洗衣店老闆也是受害人,但老闆與德瑞克此時起了衝突,所幸沒有造成傷亡。

  私家偵探其實是傑森的父親,而與他發生衝突的律師正是班鮑德的父親,也是將妮娜停職的律師,而私家偵探則是受僱於辛蒂與德瑞克夫妻。也因為如此,使得這三條線完全獨立運作的情節,有了不可思議的連結。

  故事中的角色在互動中,有自己的執拗與堅持,但卻始終無法離開這個世界的互動,而互動中雖有撞擊卻永遠是疏離的。

◎ 劇情分析

  這是2013年的作品,有人將之比喻為另一部「衝擊效應」,但衝擊效應的佈局卻遠遠超過這部疏離世界。畢竟其情節線索也只有三個主線而已。但這也不能說疏離世界比不上衝擊效應。畢竟「疏」片從單一的線索一樣提供了後現代主義的疏離現象。

  很多人尤其是自認為是科班出生的電影人,總喜歡把電影分類為「好」電影或「壞」電影,這是一個不得體的問題。世界上沒有好電影或壞電影的問題,只有心中有了預設的前提與認知,別忘了一切認知都是「心」的顯現,自己含抱什麼態度,自然會顯示所謂的好或壞。何不抱著初心從新來檢視自我,那時候在自己心中,自然會顯現屬於自己的答案的。

  網路世界其實早已顛覆我們的傳統思想,因為資訊來得太快,在來不及吸收之前,新一波的訊息早又侵擾而入,因此在龐大的資訊中,我們似乎獲得了許多,但其實只是顯得更加的輕薄。

  這種現象也反映在整個文學或媒體。曾幾何時,台灣長篇小說已經很少有出版社願意出版,因為這鐵定是要虧本的,就連短篇小說集也受到連帶的影響,以前一萬字的小說稱為短篇,但現在流行的是最佳簡訊。

  報紙也逐漸式微,雖然許多人在圖書館內搶看報紙,但大部份人都已經從手機上閱讀,而在眾多新聞或資訊中,很多人都無法花更多時間去思考更深刻的問題核心,因此整個社會便只剩「現象」。

  其實現象便成了生活中的映象美學,而這種認知卻必須要有人文精神的倂存才能夠顯,否則也只是輕輕一筆帶過,於是人生的感受自己以為是金字塔頂端,其實卻陷入雲深不知處的窘境。

  小班是躲在象牙塔的人,但他的渴望卻比任何人來得迫切,家中獨自的臥房並非是最安全所在,因為人留在房內,心卻不斷往外追索,這是人最矛盾之處。其實這世界上並沒有所謂的「定理」。很多人奉自己的定理為終極目標,但在一個時段結束時,立刻會發現自己一生追索的定理已經破產,因為一切的目標始終都無法完成。

  如果網路拓展了人際之間的寬廣度,但卻也相對地有了可怕的認知。謊言是人生命中的必然,有時是善意的謊言,但那也只是刻意去隱瞞自己的不安。所以「羅生門」的主題是:「那裡有懦弱,那裡就有謊言。」小班與另外兩名同學都陷入了這種混亂的認知,於是一步步踏入自己生命中的泥淖與困頓而不自覺,直到小班以自殺來躲入另一個安全的象牙塔中,雖然死亡絕對不是象牙塔,但這種撞擊必然會帶給我們另類的思考

  妮娜的腳色其實更符合現代的多數人。她是一名記者,但卻始終無法用更吸引人的方式來報導,也使得電視台的收視率下滑。於是她走了偏鋒,將自己也投身到色情網路中,唯有如此才能誘使凱爾出來接受訪問。凱爾大約十八歲,他以為幸運地認識到名人,甚至若能與她交往,將會有截然不同的全新感受。

  妮娜這個腳色塑造得非常成功,她的一切近乎不擇手段,而容忍她放手一搏的上司,在兩人互動中是相當曖昧的,也就是兩人的關係可以從新來檢視。而妮娜在獲得收視率肯定後,她開始會以救贖的心態,反過來要拯救凱爾離開色情網站。

  凱爾要的是性以及與名女人交往的虛名;而妮娜也忽略了社會現實的真實面,這一點妮娜就是在象牙塔中自以為是的看法,其實是荒謬而無知的。凱爾的立場有其先天的缺憾,這不是以記者的角度就能了解的,真的是所謂「你看到強盜吃肉,沒看到強盜挨揍。」

  辛蒂與德瑞克是一對不願面對過去傷痛的夫妻。原因當然是一年前失去了孩子,這是屬於一個家庭中相當隱微曲折的面向,坦白說外人是無法得知的,但當辛蒂寂寞的心不斷地往外追索時,所有的網路陷阱早已張開大網等著她入局。

  這個社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觀意識形態,正因為都只是屬於獨自的認知思維,也會儘可能地將自身緊緊包裹,甚至拒絕外界的探問,但問題是這個社會的人與人之間,是每天都必須互動的,於是每個人立刻將自己偽裝成刺蝟,使得任何人不能靠近他,也許這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式,但卻也是整個社會開始產生「疏離」的主因。

  「疏離」的現象,是後現代主義中,一項重要的元素。而後現代主義,早在一九六0年代就已經被提出預言,在現今的社會中不斷地實踐,問題是每個人活在這許多現像中卻毫無知覺,這是缺乏對現象提出深刻反省的例子。

  每天汲汲營營所追尋的是什麼?無非是想鞏固自己認為已經是既定的「位置」,但荒謬的是,在這個位置中是否能夠有著更新的詮釋,似乎不會是在這位置上的人,願意去深思反省的。於是每每在精神領域上受到衝擊,便會以自己位置上的資源提出對別人的質疑。但這個錯誤認知是,這個世界並不是為某人特定而設,要每個人都臣服在他的位置上,這是最不智的思維與想法,而這也是疏離帶來的一種現象。

2017年6月21日 星期三

雪國(ゆきぐに)

導演:豐田四郎
主演:池部良、岸惠子
日本 / 132分 / 普遍級
故事發生在新潟縣南魚沼郡湯澤町, 每年冬季從日本海來的濕潤氣流受山嶽的阻擋而上升,在這裡造成大量積雪... 

◎ 劇情簡介

  靠著祖先留下財產過日的島村,是一名不得志的日本傳統畫家。這一日,他從東京到達北方的一個小鎮,住進了一家「上越溫泉旅館」。在車上,他看見一名美艷的女子葉子,正在照顧一位生病的男人行男,他不禁對這名女子產生極大的興味。

  住進旅館後,立即叫來藝妓駒子,這使得島村立刻聯想到,第一次到這鎮上時,並不是下雪的季節,他也是在那時候認識駒子。駒子不僅彈得一手三味線琴,姿色更是為島村所拜服。

  駒子裝糊塗的問他上次來作什麼?這回又來作什麼?島村不僅毫無鬥志,對感情世界是飄忽不定的,他的回答與駒子的刁鑽試探,始終無法得到共鳴,但駒子慢慢發現她其實已經愛上了島村。

  駒子每每藉著酒意試探島村,有時採用欲擒故縱法,但島村卻說因為駒子太純潔了,所以他才不敢回應。兩人一起泡溫泉,在湯泉中駒子還是問他為何這回又來這個雪國之鄉?但島村依然顧左右而言他。

  駒子帶島村去她住處,島村發現有一副老人的老花眼鏡,駒子有些尷尬地搶回。但島村也了然於胸,畢竟藝妓是無法選擇客人的。

  而在路上,島村遇見昨晚在湯屋中的視障女按摩師,她向島村透露,行男是駒子的未婚夫。駒子也透露她被迫到東京時,只有行男來送行,但行男生病後,她回來當藝妓,也回饋了養母師父及行男,而葉子也是師父養女,只負責照料行男。但駒子明確地表示,她要屬於自己隨心所欲的生活,再也不願受到任何人的拘束。

  第二天駒子在練習三味線,按摩女聽出駒子的琴音透發緊張與傷感。島村終於又要回東京了,駒子送行時,葉子趕來謂行男病情有變,但駒子還是躲在一旁目送火車離去。而駒子發現自己懷孕,遂主動要求不再接受老爺的包養但也立刻失去她與師父居住的地方。第三次島村並未依約在「鳥追祭」時前來,而不久養母死了,這回葉子反而要求島村帶她離開小鎮到東京,但葉子卻不幸在戲院著火時,燒傷了臉……。

◎ 劇情分析

  「雪國」是諾貝爾文學獎川端康成在得獎時,被評審提到的三部小說之一,其他兩篇是「古都」與「千羽鶴」。

  在原著中島村是一名研究歐洲舞蹈的人。而在電影中則改成為日本傳統畫的畫家,但這兩種職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其實都是無用武之地,這也間接地呈現島村這個角色的惶惶不安,似乎永遠不懂得生命的目標在何處?所幸他雖已娶妻,但靠著祖產,衣食自然無慮。

  也因為這樣,他面對情感的處理也是飄忽不定的。首先沒提到的是他與妻子的關係,那個時期的日本男人是有絕對的主導權,因此可以單獨到溫泉鄉渡假就成了名正言順。

  問題是他面對葉子時是在火車上,那種美與虛弱的強烈對比,似乎讓島村的內心起了一股無明慾望。直到發現原來她也是駒子家另一個養女,這種複雜的情緒其實正是川端康成慣用的手法。

  夾雜著強烈的男性沙文主義,恣意地將慾望利用各種出口,尋求另一番的自慰,但這種感受純粹是單方面的,女人愛男人似乎總是天經地義,而男人的心思正因為極度複雜而無法自理。於是便不負責任地放任而為;在川端的作品中,我們很容易發現,島村類似的性格角色,也許這正是川端自我心中的投射,而追根究柢,其中的複雜情懷也就顯得不複雜了。

  更進一步說,島村是一名悲觀主義者,因為他認為世上的一切,就算你盡力去做,但最終一切徒勞。若從好處來說,這在某些的角度而言,卻是佛法中相當重要的理知,但島村應該是屬於前者。

  雪國終日籠罩在大雪紛飛中,似乎一切都讓人動彈不得,於是這部小說或電影的情景,就變成另一種讓人徒勞的具象氛圍。處在白雪紛飛的環境中,人似乎只能呆坐或睡在床鋪中,在藝妓的身軀或溫泉取得短暫的溫度,才能證實自己還還存活著。而川端筆力所至便著力在,整個環境的白雪帶來令人不同的思索,或許是這樣的緣故,不管小說或電影「雪國」的情節其實是較薄弱的。原著中反倒是對雪國的特殊風光有著更多的敘述。

  片頭火車經過暗黑的山洞,出了山洞之後是完全對比的白色天地。這是作者心目中逃避的桃花源,在這兒他可以隱藏他的無能與懦弱,甚至於在藝妓的服侍中尋找到他另類的自信。

  其實島村與駒子的慾望糾葛之外,也對葉子產生另類的愛慾,也許這一段情感或愛慾在電影被簡化到他只想帶葉子到東京,但事情並未如此簡單。川端的作品對年輕女性總有太多的複染情愫,有時會用較象徵的手法來表現,但基本上還是夾雜許多性慾的渴望。

  葉子在小說是在戲院發生火災後,從二樓跌下而亡,小說在島村的反應中再度顯現他一貫的無能與逃避,他唯一能表示的也只是對葉子表示一些同情。

  在電影中葉子被救活了,但因臉頰燒傷了,從此葉子再也無法出門,她告訴駒子,就算駒子不回來,她也一樣會在這個家等下去。

  葉子要到東京,似乎只是不想再造成駒子的負擔,畢竟此刻師父與行男均已去世,葉子如果是純粹是要減輕駒子的負擔,那大可以一走了之,但央求島村帶她私奔,這段情感便輕易顯露而出。

  因此葉子這個腳色,其實是島村在全然無助之際,心中幻化的另一個圖騰,因為葉子是如此的完美,她照顧行男,而這工作原本應是駒子要做的,她每天去整理行男的墓碑,而這一切卻是與島村背道而馳,因為葉子從不輕言放棄,島村則連自己身在何處,應該做些什麼事都茫然無知與困惑。

  川端的小說其實看似純純的愛,但其實是充滿太多慾望的,故有某些書評家就認為,川端康成的小說並不適合小孩子閱讀。我個人則將川端的小說歸納在「異色文學」中,畢竟在妄念紛飛的思緒中,人終究也必須降伏在慾望的躁動之中。

  駒子與島村的對話,一直出現重複性,駒子可是樂此不疲,她會為了一句不經意的事而在意,甚至將之當作是二度吵鬧的理由。或許有人會覺得駒子像是無理取鬧,但這卻是駒子步步進逼的手段。也許是無理取鬧,但或許是撒嬌,但遺憾的是她始終沒有逾越藝妓的本份,但其實這也正是她自己的致命傷。

  島村倒酒給駒子喝,這是一種交融,似乎奴僕得到主人的肯定,但這兒不如說是駒子渴望跳出藝妓的身份。有一場駒子極欲要脫離那身和服,這正是一種表徵,正因為這五等藝妓的身份,使她沒有談情說愛的本錢,於是她唯一能做的也只有將自己灌醉,只是面對島村而言,島村始終認為一切依然徒勞無功。

  島村離開了,留下雪國最後的一場雪,一切似乎從未發生過,也似乎就像一場夢一樣,但對島村而言其實都是無關緊要的。也許他從不曾去過那個雪國,但這很重要嗎?島村的不負責任,也許是出自川端的大男人主義吧!

女權之聲(Suffragette)


導演:莎拉‧加夫隆(Sarah Gavron)
主演:凱莉‧墨里根(Garey Mulligan)
   海倫娜‧賓漢‧卡特(Helena Banham Carter)
英國 / 2015年 / 106分 / 保護級
禮讚:橫掃最佳女性電影、最佳女演員等七個獎項
   英國獨立電影獎最佳女配角
   漢普頓國際影展柑橘娛樂果汁獎
   好萊塢電影獎年度女演員
   磨坊谷影展觀眾獎、小心縫隙獎
敘述19世紀英國女權團體爭取投票權的故事…
「若男人有權為自由奮鬥,女人也該為她們的自由奮鬥。」

◎ 劇情簡介     

  一九一二年,茉德與丈夫都任職於泰勒經營的洗衣廠,在路上遇見一群女人用石頭砸碎商店的玻璃,她們高喊女人要有投票權,原來這是女權運動的領導人潘克斯特太太發起的抗爭。

  其中的薇拉也是參與者,在洗衣廠受到泰勒刁難,幸好茉德假藉輸送帶有問題,泰勒把注意力放在修理輸送帶上,而解了薇拉的圍。薇拉希望茉德能與她去參加聽證會,但第二天薇拉似乎受丈夫毆打,臨時推茉德上場。茉德沒有準備,但很誠懇地舉例男女不公平之處,如男人每周可領十九先令,女人卻只能領十三先令。聽證會主席很誠懇地接納她的建言,誰知這是敷衍之計,很快就宣布不接受請願。

  在一家藥局中,女藥劑師艾迪斯也是女權運動的執行者,她的先生休也是支持她,但也顧慮到她心臟負荷的問題。而茉德因去公聽會,她的丈夫受到許多人的恥笑,夫妻兩人開始有了一些衝突,這使得茉德更加深她參與抗爭的決定。

  警方也感受到這群抗爭的力量越來越強,於是警方也開始了強硬的手段,而茉德這一回便成了階下囚。而警方也打算利用茉德為間諜,只要她密告女權運動的一切消息,那警方會對她網開一面。

  然而潘克斯特太太在發表一篇演講後,大大激勵了茉德,又在她贈送的書中得到更多爭取自我的觀念,而當她再度回到洗衣廠時,發現泰勒欲侵犯瑪姬,而過去茉德在沒結婚前也受到泰勒的欺負,現在泰勒又來威脅她,茉德氣得用熨斗壓傷了他的手。

  警方欲以條件交換不關她入獄,但最終茉德拒絕了。她們不斷地用爆炸的方式希望引起社會注目,但卻未引起社會共鳴,最後炸了財政部長的空官邸,所幸未傷人,但也因此眾人入獄。

  出獄後,艾蜜莉建議國王會在一場馬賽場合中,若能攔路申冤,或許會引起更多人的關注,但要侵入國王身邊談何容易,艾蜜莉衝破人牆跑到跑道上,但被馬撞死,由於事件的報導以及兩千多人參與喪禮,英國終於在一九一八年讓三十歲的女人有投票權……。

◎ 劇情分析

  身處現今台灣的社會,很難想像在一百年前的全世界,就算是英美這些自以為是民主的先驅,但他們欺壓女性的行徑卻是讓人相當驚訝。

  這也就是在這一百年之間,全世界的女權獲得極度的高漲與保障,才會有現在許多女人出頭天,像台灣不就出了一名女總統。猶如六0年代美國金恩博士倡導的黑人平權運動,若無當時的反抗,日後也絕對不可能有歐巴馬這位黑人總統的出線。

  男女有別似乎是天生的,而這種有別指的是女性可以懷孕,甚至於哺育所生的子女。但除了這些差別,其他在社會上的所有面向,應該是男女平等的。

  只是口號人人會喊,但真正落實到實際時,便會產生極大的落差。這或許是長久以來,人類的社會資源始終被男人所掌握,因為體能無法與男人相較,因此便被稱為弱者,相對地,所有的低下工作便逐漸由女人擔任,男人甚至成為欺壓者。

  泰勒掌握了洗衣廠,因此洗衣工便成了他不斷性侵的對象,就連茉德在年輕時也難逃他的魔掌。而為了能夠有微薄的薪水,女人似乎也只能忍氣吞聲。這也顯示,若無一些先驅者的誘導與影響,有時人很難達到自省自覺。

  潘克斯特太太應該就是一位女性主義的先驅者,而更早之前則是有人出版類似的書籍,大大影響了女人的思維,從理而知,知而行,她們開始展開大規模的抗爭,當然短暫的入獄一定難免,但這卻無法讓她們退卻,反而遭遇的衝擊愈大,更加提升她們的團結。

  茉德其實胸無大志,她與丈夫只希望維持一個家計,好好養育自己的兒子。但命運之神卻突然與茉德有了連結,也一步步地將她逼上女權運動之路。

  茉德在抉擇中其實也遭遇到極大的困擾。因為先生的反對,她有了顧忌,但當她再度窺見泰勒又在欺壓年輕女工時,她犯了泰勒的禁忌,但泰勒的警告卻反而激化了茉德的抉擇。而當泰勒將她開除後,她憤怒地用熨斗壓傷了泰勒的手掌,這使得茉德犯了傷害罪而入獄。

  然而督察斯蒂德卻不監禁她,而希望她成為女權運動中的內奸。這是茉德面臨的再一次抉擇,但當丈夫不必經過她的同意,而將兒子送給別人扶養之際,茉德此刻才真正成為女權運動的實踐者。

  為何女人生了兒子,卻沒有權利過問丈夫將兒子過繼給他人,身為當事者,自然能體現那份苦痛,這也足以證明二十世紀之前女人的命運與地位,是足以讓大家重新去思考的。

  一連串的抗議顯然是失效的,因為社會不會為她們的行為而聚焦,相反的,報紙強調的是女人的暴行,可見當時她們所處的環境是相當惡劣的,縱然如此,她們依然有著既定的目標,不會往回退卻,不達目的,絕對是誓不罷休。

  茉德甚至於不能探望孩子,這件事還只是在一九一二年的英國,這在現在聽來有點匪夷所思。但實際的情況其實可能更慘。

  在台灣那時應該是日據時代,女人其實也是毫無地位的。台灣的作家張文環先生的大作「閹雞」也敘述了健康而浪漫的月里,她的丈夫阿勇得到瘧疾,而她去為人幫傭,認識了殘廢的阿練,阿練是一名畫家,月里渴望用自己的身體揹阿練去看世界,然後再由阿練說給她聽,但最終兩人被迫跳入碧潭,屍身撈起時,月里始終堅定的揹著阿練。

  我在一九九七年曾經改寫成舞台劇,在城市舞台演出,這是一齣我認為是台灣新女性主義先驅的作品,月里這名角色三不五時就會縈繞在我腦海中。我在想,如果她也與茉德成長在同一個環境中,相信她也會是女權運動的先驅者。

  茉德終於體認到女權運動的神聖可貴,此刻她已一無所有,世上還有什麼她怕失去的?於是她的手段愈來愈激烈,也愈來愈自信。茉德被捕時與艾蜜莉同時絕食,但最終被強迫灌食,這樣激烈的手段,真是世間罕見,但這也呈現了茉德的毅力。

  艾蜜莉建議應該在國王面前抗議,如此將會引起更多目光聚焦,不幸的是艾蜜莉卻在侵入跑道時,被奔馳的馬匹踏死,督察雖然由線索隨後趕到,但他無法阻止悲劇發生,相對地,他對這一群執意的女人產生了一種無法言喻的敬佩。

  不會因為一次的抗爭,這個世界就為之改變,最終的成果一定是靠平常的積極與累積,但這樣的舉措卻大大影響了英國甚至全世界。

  其實更早有女性投票權的是紐西蘭在一八九三年,澳洲也在一九0二年。而很難相信,沙烏地阿拉伯是在二0一五年才開始讓女性擁有投票權。

  我們只能說,這個世界實在太神奇了,但一切不合理的地方,卻都是要我們自行去爭取的。

2017年6月20日 星期二

普羅旺斯的夏天(My Summer in Prouence)

導演:蘿絲‧波舒(Rose Bosch)
主演:尚‧雷諾(Jean Reno)
   安娜‧賈利安納(Anna Galieno)
法國 / 2014年 / 104分 / 保護級
居住在巴黎的三姐弟莉雅、安德裏和天生失聰的小弟弟泰歐,今年夏天到了普羅旺斯,住在素未謀面的外公家中…

◎ 劇情簡介     

  保羅與妻子艾琳住在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當年女兒因為獨自選擇了婚姻而與保羅鬧翻,從此老死不相往來。但女兒雖然已經離婚,但為了到加拿大去處理一些事情,正好放暑假的三個兒女亞利安、莉雅還有最小的啞巴泰歐,不得不商請艾琳來接孩子去普羅旺斯暫住。

  艾琳知道若事前告知保羅,保羅一定不會答應,故在沒有知會的情況下,逕自帶三個外孫回到家中,果然保羅發現妻子帶回三個孩子,氣得將行李摔在地上。

  亞利安與莉雅一直擔心,在這個鄉下沒有手機收訊的訊號,亞利安在樹下玩電腦,用延長線連結,卻害得在搬運東西的保羅跌了一跤。

  法國南部的夏天是相當炎熱的,但莉雅依然我行我素,保羅嚴重警告,在他的地盤上,誰也不能抽菸,或許是有種寄人籬下的感觸,三個小孩也只好嚴守禁令。

  小鎮上有了熱鬧的聚會,亞利安看上了兩名來自瑞典的女孩,但因同時也被風騷成熟的瑪格麗所吸引。而莉雅也不遑多讓,她立刻被賣披薩的提雅戈迷得昏頭轉向。

  這個晚上,亞利安見外公與外婆從外面回來,外公似乎身體有些不適。於是他突發奇想,遂為保羅申請了一個臉書帳號。而唯一跟保羅較合得來的是泰歐,保羅教導他如何種橄欖以及如何引水。

  在奔牛節中,提雅戈表現得相當英勇,受到許多女性的歡迎,但提雅戈似乎只愛莉雅一人,當下兩人在眾目睽睽下接吻,保羅看不下去,立刻趨前制止,這自然引得莉雅的不滿與不悅。

  這一天,農場突然來了一群騎機車的老嬉皮,法蘭克、伊利、蘿瑞特這些往日與保羅是嬉皮死黨,保羅這才知道,久未聯繫的老友,是靠臉書才找到他。保羅真不知該感謝或責備亞利安。也在這個期間,保羅接到他所生產的橄欖油獲得第一名的殊榮。原來保羅種樹的秘訣,是必須時常對樹說話。但在一次派對中,保羅卻指責莉雅的衣服太暴露,莉雅負氣與提雅戈到海邊,所幸及時將她尋回,因為提雅戈是有販毒前科的人,終於女兒來接三個子女,但兩人似乎還有一些心結尚待時間去解決……。

◎ 劇情分析

  每一個人似乎都有屬於他自己認知的一生,也就是我們所謂的世代。如果以自己主觀的認知,相信每個人都會津津樂道,但這份自我的意識,並無法獲得上一代的認同;當然也更無法受到下一代的讚嘆。

  這是每個世代的社會氛圍從而產生的當代文化,但這也只是屬於自己的世代,上一代自然也會有他們的文化生活表現。而下一代的看法,常常會被用異樣的眼光來看待,這也正是所謂「代溝」的問題。

  保羅應該是屬於六0年代的嬉皮思維,他們一群人可以群居在一起,在當時對上一代的人而言,那種放蕩的生活是絕對無法讓人接受的,但保羅與艾琳可曾想過這個問題?人在自己的問題中其實是困頓而迷惑的,永遠看不出自己的缺失何在?

  然而當年保羅的女兒自己決定嫁給男友之際,保羅就與女兒鬧翻了。原因自然是女兒也有她那個世代的自己見解,尤其婚姻是她自己要去面對的,這個關卡,兩人的立場就是以代溝作前提,那自然是會以衝突來收尾的。這也造成了父女兩人足足十五年不曾謀面。

  縱然後來的婚姻果如保羅的預言而離婚,但年輕人他們自有自己的人生觀,再怎樣不濟,女兒依然也把三個子女拉拔長大,現在的問題只是因她要去加拿大談事情,所以不得不要將孩子寄放在老家。

  保羅的生氣自然是因為自尊心的羞辱,因為兩代的價值觀在衝突之後,顯然是保羅落敗的,但保羅的堅持在某種角度中,是因為他的希望有了落空。他在普羅旺斯種橄欖,然後製造橄欖油,他的希望應該是這樣的農作生活,能夠有個接棒的人,顯然的,女兒是徹底讓他失望了。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不就有許多類似的情節,很多的父母渴望孩子繼承自己的事業,畢竟這才是最安全可靠的。因為孩子不須再經過陌生的試煉,一切都是上一代的經驗傳承,很多事都可事半功倍。

  因為你容易發現,醫生的兒子也大部分是醫生,企業家也都把龐大的產業留給下一代。這樣的移轉在一般人的認知中,是較為正面與傳統,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真相顯然是有些差距的。

  保羅的女兒不管混得好不好,那是她的決定,人因為自我的決定才能發現人的本質,也是存在的價值觀,如果只是依仗父母的餘蔭,這種認知在西方人而言是相當不以為然的。

  保羅的認知點始終無法改變,當年女兒的叛逆使他在管教中獲得挫敗,當孫女出現在面前時,保羅又基於相同的理知開始介入莉雅的私生活中,相隔兩代的觀念自然無法獲得契合的焦聚,這應該是會更糟的事件,卻因為臉書的設立,從而產生了極微妙的互動。

  過去的龐克與嬉皮夥伴出現在孫子面前,才使得這些年輕人認知到,原來爺爺與奶奶也曾年輕過,或許此刻才能站在持平的天秤上,去思量對方曾經有過的生命輝煌,於是在相同的頻率中,就更容易獲得共頻。

  但保羅此刻反而以更保守的面向來對待莉雅,他指責她衣服暴露,其實是一種極度的關懷。相信這應該也是他當年指責女兒時相同的態度,但最終證實保羅的看法是正確的,因為被情所困的莉雅,根本無法分辨提雅戈真正的底蘊。

  亞利安則歡心地周旋在兩名瑞典女孩與兩名英國女孩之間,但他剛剛興起的異性追求慾,卻也無法脫離野性又嫵媚迷人的瑪格麗身上,縱然瑪格麗身邊不乏許多相伴的男性,但這不妨礙亞利安對瑪格麗的興味。就在假期結束,瑪格麗似乎也對亞利安興致勃勃,並與他相約,日後還能再普羅旺斯見面。

  其實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很多的生活型態與西班牙無分軒輊,故其中有奔牛節,還有佛朗明哥舞,甚至像提雅戈與瑪格麗的名字,一看就知道是西班牙人,這對於長年居住在巴黎的人而言,是相當新奇的。因為這兒陽光較為充足,也就詮釋了另一種的熱情風格。

  保羅在這個地方買了地種了橄欖,從而獲得第一名的肯定,這自然有著引導的作用,而保羅與失聰的小孫子泰歐有了更契入的互動,在在都影響到三代之間的過往是有必要重新檢視的。

  三個孩子的父母在暑假前突然分手,這自然也是一項新的打擊,但十多年的心結始終沒有機緣化解,那麼這次的暑假相互依存的現象,便能讓自己有了思考的動力,因此這趟普羅旺斯之旅,便是祖孫三代的救贖。

  普羅旺斯在阿爾卑斯山脈的延續,風光明媚自然不在話下,但從「心」的腳步來看,這齣喜劇不僅提供了每一個世代中的風光亮麗,而這份包容,便間接地溶化了三代之間的盲點。

  世代的矛盾常因「心」的無法提供而有了誤解,這是每個家庭都存在的本質。看完本片,我們或許應該會有更多的省思,尤其在家庭的融洽中,用心去看待每一個成員,應該都是相當重要的。

2017年6月15日 星期四

安娜.克莉絲蒂(Anna Christie)

導演:雅克·費德(Jacques Feyder)
主演:葛麗泰·嘉寶(Greta Garbo)
美國 / 89分 / 1930年 / 普遍級
禮讚:第3屆奧斯卡金像獎 (1930)
   最佳導演(提名) 克拉倫斯·布朗
   最佳女主角(提名) 葛麗泰·嘉寶
   最佳攝影(提名) 威廉·H·丹尼爾斯
安娜是一名妓女,她的父親終日沈迷於酒精之中,對女兒毫不關心...

◎ 劇情簡介     

  克瑞斯的兄長以及父親都是當船員,而最終均死在大海中,因此克瑞斯拒絕步上父兄的後塵,只能在港口邊開接駁船,而他的日常生活也都在船上。

  克瑞斯結識了一名酗酒的女街友瑪莎,不久兩人便在船上同居,偶爾還會到附近的酒吧喝幾杯,酒保拉瑞對每位客人均知之甚詳,但當時社會規範女人上酒吧要從另一個門入內,然後再由酒保前來服務。

  在酒吧內,拉瑞交給克瑞斯一封信,原來十五年來未曾謀面的女兒安娜要來見他,瑪莎似乎有自知之明,她坦率地回答,她會立刻搬出船艙,以便把空間讓給安娜。

  克瑞斯決定到街角外的牛肉攤買一些牛肉,在他離去後,一名女子走入了女子酒吧,她與瑪莎相談甚歡,但在知道女子就是安娜後,瑪莎發現對方似乎愁雲慘霧,果然女子是有了困難而來求助。

  克瑞斯回來,拉瑞告訴他有個風塵女郎在等他,克瑞斯一直以為安娜是在當護士,但這一切都是謊言,而克瑞斯是在安娜小時候交給表哥,期望她在農場有個溫飽,沒想到表兄竟然將她當作牛馬使喚,在她成長後也用暴力侵犯她,於是安娜才趁機逃走,為了生活,她不得不墜入風塵,而今希望父親能給予資助,但看情形這個願望會落空,安娜遂有不如歸去的感覺,但最終她還是隨父親上了船而暫時有了安頓。

  一個夜晚船停在麻省的一個碼頭,發現有人在船上迷航,於是克瑞斯與約克救起了幾名醉客,其中一名大老粗又孔武有力的麥特,大剌剌的在第二天要求安娜供應早餐。

  麥特對安娜極具好感,安娜也第一次感受到男性對她的溫暖,於是答應他的邀約,麥特帶她去紐約玩,並上餐廳吃飯,而正巧瑪莎來餐廳,瑪莎向麥特要了幾個銅板,並鼓勵麥特趕快娶安娜為妻。

  但克瑞斯不答應,因為他不要女兒又嫁給船員,這好像大海是一直與他周旋的惡魔。麥特與克瑞斯起了衝突,而安娜似乎有自己的考量,並向麥特吻別。於是麥特又與安娜起了衝突,最後安娜說出真相,但麥特卻無從反悔,因為他發現自己是多麼愛上安娜。

◎ 劇情分析

  這是一部一九三0年代的作品,以當時剛從默片進入有聲電影不到十年,就能完成這樣的作品,是相當不容易的。若不是早期大盤碟有收錄,如今要看到這部影片就不容易了。

  基本上這部電影的結構依然以舞台劇為本,就像以前幾幕幾景幾場依序排下來,而人物的進退也是依舞台傳統的調度,這種技術或呈現在方式,現在已經很少人再度沿用,但卻不能否認這樣的手法,自然有它的魅力,雖然場景不多,但透過人物的交融,在衝擊中顯現了人性的不堪與存活的困頓。

  克瑞斯是個心靈有陰影的人,他對大海存著敬畏與恐懼,因為其父兄都喪命在大海之中,於是他為了躲開這個心靈中的惡魔,必須離大海遠遠的,否則有一天大海一定也會吞噬他的。

  這也是為什麼,他寧可將小女兒安娜寄養在表兄的農場之中。因為農場是土地,與大海是極端的對比,也就是如果大海是不安全的,那土地就絕對安全了。但卻不知道陸地上的人性惡劣,遠比大海來的可怕。原本希望表兄能夠照顧安娜,但表兄不但將她當牛馬使喚,在她長大成人之後,表兄竟不顧倫理強暴了安娜。

  於是安娜逃離農場,走入更加可怕的人海世界。要在這個世界存活,那就必然要有自己的存在條件,而安娜僅剩的是她的姿色,所以她只能當妓女,這樣的發展都不是原先克瑞斯所能預測與想像的。

  克瑞斯的安排以為面面俱到,也解困了自己的心魔,但畢竟他唯一懂的就是航海,雖然不必出遠洋,但在風雨中的碼頭,也是令人無法預測的。在狂風中克瑞斯救了一名酒醉的水手,而第二天克瑞斯就發現,這名船員麥特與安娜開始有了感情的互動。

  克瑞斯心中不願自己去大海討生活,但他又如何捨得女兒那嫁給一名水手?這不又是回到原先的詛咒?於是他費盡心力必然要阻止安娜愛上麥特,而火爆浪子的麥特也毫不遮掩自己的情感,甚至與克瑞斯發生衝突。

  在這個階段,麥特當然不知道安娜的過去,但當他知道她的過往,麥特幾乎是崩潰的,這使他真誠而不細膩的心徹底受了傷害。

  對於這段感情,安娜其實是相當珍惜的,麥特縱然是大老粗,但自己出身又何曾高貴?這當然不能將任何價值觀放置其中,但這似乎也是無可奈何之事,畢竟人的價值判斷不會去思考過程,而是在當下做最直接的批判。因此在情節中立刻揚起了衝突的火花,這樣的情節在日後的日本,甚至台灣的台語片,似乎都曾有過類似的情節,也就是這樣的社會現象,在全世界都曾有過,尤其台灣在六0年代左右,經濟的困頓,使得許多家庭中的長女成為犧牲品,而情節與安娜有許多神似。

  然而台灣早期的電影,大部分也都有憧憬的,因此男主角大部分都會以小生出現,畢竟這比較符合觀影的法則,在磨合之中,相愛的兩個人,當然也都應該會帶給觀眾許多期許的。

  西方的哲理觀念,大部份依存在自我的救贖中,安娜有獨立自主的精神,她寧願失去這段姻緣,也不願昧著良知而隱瞞真相嫁給麥特,但編劇卻在這關鍵時刻有了神來一筆,縱然彼此的宗教不同,但這又有何妨?只要在他母親遺留給他的十字架下宣誓,那一切的過往便成為過去,而當下就成了一種新的開始。

  這部電影看似簡單,但別忽略了安娜坐在船舷時,起了大霧,她喜歡這種看不清周遭的淒涼,因為她有無法言說的秘密,似乎唯有靠著這種大霧,才能讓自己避身其中而不會受到傷害。這段情節很令人感觸,不只兼具了美感,也可以感受到好萊塢當時的能量與走向。

  克瑞斯與瑪莎的情感較為膚淺化,當以兩人當時的情境其實都是落魄的,而兩人共同的嗜好就是喝酒,這也成就了那個時代的某些困境,每天喝酒就是生命困頓的表現,但喝酒是否就能解決事情?顯然答案是否定的,他們只是求得生命暫時的麻醉,至於明天會有任何變化,那是他們始終不曾想要觸及的。

  瑪莎一聽到安娜要來,她很「理性」的自動收拾行李,因為她必須讓出位置給安娜,這一點似乎讓這線斷了,因為最後瑪莎在餐廳像乞丐一樣,要求麥特給她一點零錢,並鼓勵他應該娶安娜。

  但如果瑪莎留在船上,造成三個人之間的矛盾情節,可能會有更精彩的對話或情節吸引人。但這只是一種假設,瑪莎這個角色在第一場佔了重要的位階,但故事到結尾,她的功能性卻完全喪失了,這一點是相當可惜的。

  留瑪莎在船上,這也會刺激麥特有一番的思考,不會像片尾的改變則顯生硬。然而這畢竟是一九三0年的作品,距今已快百年了,當時對電影情節的要求,總是不會像現在這麼嚴謹。

  雖然是老片,但其結構卻也足足影響了世界的拍片潮流,尤其故事情節更是後來編劇引為範例的佳作。

2017年6月9日 星期五

十字路口(Chaurahen-Crossroad)

導演:拉哈舍理‧歐嘉(Rajshree Ojha)
主演:卡內克‧庫爾馬(Karthik Kumar)
   薩哈‧阿里‧汗(Saha Ali Khan)
印度 / 2015年 / 88分 / 普遍級
三座城市,三段故事,不同的遭遇 ...

◎ 劇情簡介     

  在孟買有一名相當成功的小說家法洛,他有一名深愛他的女友伊拉。兩人看是如漆似膠的感情,在旁人看來簡直是無懈可擊的甜蜜戀人,只是法洛卻因為父親的死亡,帶給他難以磨滅的傷痕。

  為了幫助法洛走出心靈困頓,伊拉主動要求去看看他父親遺留給他的房子。在屋內伊拉發現法洛留下一些老舊相片,因為他一直以為相片會攝取人的靈魂,就像被書夾在其中的蝴蝶。伊拉不小心打破了一個玻璃,裡面竟有法洛父親的假牙以及他生前吃剩的麵包。法洛說他們現在坐的這張床正是父親斷氣之所在。伊拉認為法洛一直走不出自己心靈的陰影,於是她毫不猶豫地離去。法洛經過一陣思考,終於賣掉房子,勇敢的走向機場。

  在喀塔塔這個地方,有一名外科醫生伯斯,他的女兒剛去世不久,這也使得他與妻子之間有了芥蒂。正巧在一個機會,他認識了來自國外的外籍女子莉亞。兩人在伯斯打翻了她的便當後,便開始有了交往。

  逐漸地,妻子與伯斯的互動愈來愈少,妻子察覺丈夫外面有女人,而且把家中的許多書及女兒所寫的詩,通通送給莉亞。妻子發現了,她只是哭泣著女兒如果在世,一定會是一名優秀的畫家或詩人。妻子決定去丈夫的辦公室,向莉亞取回其中一本她生女兒時伯斯送她的書,以及女兒的詩,其他的書都可以送莉亞。莉亞知道伯斯的太太相當在意自己的先生,於是主動離去。而伯斯與妻子也準備去機場旅行,迎接他們的新生。

  而在科齊這個地方,南都因為接獲弟弟的死訊,匆匆由維也納回國,但父親似乎希望他能永遠待在科齊,並且娶阿魯娜為妻,但這卻造成南都的困擾,因為他其實在維也納有個男友馬克,但要讓父親知道事實,父親一定無法承受,不得已只好告訴姐姐,姐姐聽了也覺得相當棘手。但最終父親還是必須放兒子回維也納,臨行在機場送他一件夾克。而在酒吧遇見一名軍人的女人,雖然陪他跳了一段舞,但最終還是要分離,她在機場分別遇見了法洛以及南都,當然還有伯斯醫生夫妻,雖然大家都不認識彼此,但他們都是剛在十字路口做了抉擇。

◎ 劇情分析

  這也是一齣多線而終究靠攏的大堆頭作品。分別在三個地方各自獨立發生的事,在電影的敘述風格中,安插了雜敘的手法,是需要一點技巧的,「十字路口」原則上是一齣相當有結構性的影片,甚至每個段落幾乎都談論到死亡。

  其實當我們面臨死亡的同時,就已經是身處在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上,亡者當事人如此,未亡人的家人不也正是如此嗎?面對分段生死,亡者開始進入中陰身,必須在捨棄所有的眷念,才能安心地去投胎,而這個抉擇不正是亡者的十字路口嗎?

  那再針對未亡人而言,面對至親的死亡,使得每位親人的生活起了極大的變化,從噩耗來臨的那一刻開始,這些未亡人他們不也正是處在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嗎?而將議題放置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所謂的十字路口,應該說是必須做出抉擇的那個時刻。

  什麼樣的人,必須在什麼樣的時刻做出抉擇,每個人的因緣性是絕對不相同的,但卻都是一樣面臨生命中重要的變化或遭遇。

  第一段的法洛與伊拉之間的互動,是較為模糊的。法洛在小說上有自己的成就,但因小時候與家人的互動中,有了某種認知上的落差,故對死亡的詮釋便失去了準繩。正如他所說的,照相機似乎會攝取人的靈魂。而死亡只是書頁上夾扁的蝴蝶。這種細膩而自危的思緒,使他無法真正去處理在父親死亡後,他所該去面臨的一切。於是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將父親遺留下的房子一一鎖起。

  似乎保持了遺物,就能永遠停在那個十字路口上,也就不必繼續往前行。好似世界一切都因不再抉擇,就可以永遠停在十字路口上,世界將也因而停頓,於是那份悲愴與哀愁便永遠被凝滯了。

  法洛也因此更不像印度人了,因為他似乎與整個社會切割,賣東西的小販也因此將他當成外國人。伊拉面對男友如此的疏離,這是她不能承受的。就算兩人感情如漆似膠,但法洛若一直將心鎖在過去,那如何從十字路口上選擇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呢?

  伊拉直接要求法洛帶她去參觀父親遺留的房子,果然發現法洛留下許多父親的遺物,而這些遺物都是匪夷所思,或許是希望將時間停留在父親死亡之前,於是他將死亡前吃剩的麵包留下來。

  人或許是必須給予當頭棒喝,否則無法從思緒泥淖中走出,當下的離去,似乎是給法洛一個極大的衝擊,也因此才使法洛猛然醒悟,自己始終停留在十字路口上徘徊,他必須做出抉擇,否則永遠沉溺在過去,也只是會讓自己萎頓,從而讓生命枯萎。

  喀塔塔這段的異國之情是較為衝擊的。外科醫生看慣了人的生死,但對於自己女兒的亡故,卻產生了某種心情的逃避。因為對別人的死亡他不必負責,但自己的女兒,他卻無法解釋那種揪心的痛,於是在茫然的十字路口上,他選擇了一名豔麗的白種女子,因為激情而帶來的快慰,使他暫時得以不去面對女兒的死亡。

  他的妻子一直提及女兒曾為她做畫,也寫過許多詩集,如果還在世上,將來一定是位出色的畫家或詩人。這是在親情的激盪下,引發的自然自溺的行為,但這種緬懷,伯斯卻不願面對,因此將對妻子的熱情,便適時地轉換到莉亞身上。其實莉亞的年齡應該與伯斯女兒相當,某種程度而言,這也是一種情感的轉移作用,也許他擁有了這年輕的生命與身體,好似死去的女兒在瞬間復活了一般。這也是為什麼,伯斯將家中與妻子共讀的書,全部轉送給莉亞,而其中也包含了女兒所寫的詩。

  妻子慢慢發現這個事實,她直接去要回一本她生女兒時伯斯送給她的書,以及女兒所寫的詩集,其他的書她可以放棄。看似一名弱者,但實質上一擊中的,直接擊潰了伯斯與莉亞的心房。

  其實這件事與莉亞無關,雖然她也渴望在這個臨界點上,尋求一塊可以安基立業之所,當然也包括感情生活。但這方面她是有分寸的,她不時催促著伯斯快點回家,因為她不想讓伯斯的妻子等太久。在莉亞做出抉擇後,這三個徘徊在十字路口上的迷失者,在做抉擇後又邁向自己的人生。

  發生在科齊的故事,則是同志面對家人尤其是父親的態度,但他勇敢地向父親自剖,縱然父親剛失去另一個兒子,如今更大的打擊,讓父親必須在人生最重要的十字路口上做出決定。二兒子的死亡使得父親早有了抉擇,那就是讓久居維也納的南都留在家鄉,並且跟阿魯娜結婚。但萬萬沒想到南都直接出櫃,這使得父親就必須再回到十字路口上,重新做出抉擇。

  最後父親讓南都走上自己選擇的路,而這些不同的地方的人,發生了一些屬於他們自己的事,並作抉擇之後,在邁向新的旅程的交會點便是機場。這些不相識的人相聚在一起,只有觀眾了解他們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至於未來那就是十字路口能夠引發的更多連想,不管預後如何,這正是本片最迷人之處。

2017年6月7日 星期三

焦糖人生(Caramel)

導演:娜迪‧拉巴琪(Nadine Labaki)
主演:娜迪‧拉巴琪(Nadine Labaki)
   雅絲敏‧艾瑪斯瑞(Yasmine Al Masri)
黎巴嫩 / 2007年 / 91分 / 保護級
禮讚:2008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黎巴嫩代表
   2007坎城影展導演雙週入選
五個女人,多種人生…

◎ 劇情簡介

  在黎巴嫩的都市中,一群女子經營著一間美容院,拉雅愛上了一名有婦之夫,每當他開車來按了喇叭,一定會再打電話,拉雅便開車出去,兩人躲在僻靜之處偷情。而較為男性化的芮瑪,每天都要面對送東西來的強尼,強尼不斷地邀她,芮瑪始終無動於衷。而妮絲琳則與巴薩姆訂婚,也到他們家做客,但妮絲琳卻擔心自己不是處女而憂心忡忡。另一位常客嘉瑪與丈夫分居,但常常去應徵演出,每次都是敗興而歸。

  拉雅每次開車都不繫安全帶,一名交通警察其實對她情有獨鍾,但拉雅心在情夫身上,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裡,但有個晚上巴薩姆與妮絲琳在車內談心,因警察干涉,終於鬧進派出所,幸好那名交警出面緩頰,這才沒有被刁難。在交警又遇上附近的莉莉要搶他的罰單而爭執,幸好莉莉的妹妹裁縫師蘿絲將半癡呆的姊姊帶回。於是妮絲琳出面邀請交警有空可到髮廊光顧。

  蘿絲為了照顧半癡呆的姊姊莉莉而誤失了許多青春,但現在卻有一名美國人查爾斯不時來修改衣服,兩人心中似乎有了默契,在蘿絲把衣服送回給查爾斯時,兩人一起喝茶,相談甚歡,於是在查爾斯邀約下,蘿絲終於走入美容院,重新打理一番。但最終在姊姊無理阻撓下,蘿絲終於放棄赴約,而查爾斯也只能落寞而回。

  拉雅與情夫約會後,在車內發現拉比掉的皮夾,但每次打電話,拉比卻故意以收訊不良而掛斷。不死心的拉雅在拉比生日時,為他租了一夜的套房,裡面佈滿氣球,充滿慶祝之氣息,只是最終拉比並未來赴約。而她從皮夾中發現有一妻女的相片,沒想到妻子因結婚週年,特地來美容院除毛,拉雅終於發現拉比的妻子被矇在鼓裡,於是她作了分手的決定,當拉比又來按喇叭時,拉雅再也不接電話也不赴約。

  在嘉瑪的建議下,妮絲琳去作了處女縫合術,這才安心地去嫁給巴薩姆。而眾人等待接新娘的捧花時,拉雅卻被飛過的鳥屎滴到臉上。但有了交警參加,嘉瑪似乎感到從未有過的快樂,兩人在舞會中跳舞,而芮瑪也為她心儀的一名長髮婦人剪了短髮……。

◎ 劇情分析

  黎巴嫩這個曾受法國殖民的國家,雖然較之其他伊斯蘭教國家的文化觀念來的進步,但傳統的意識形態卻依然長存在人民的思維中。

  焦糖的製作尚須加一些配料,但卻不用在吃的,雖然是在口中咀嚼,但最終竟然是拿來黏貼體毛,然後奮力一拔,雖然有著強烈的刺痛,但卻能夠將身上的體毛拔除得一乾二淨。

  女人為何必須清除身上的體毛?因為體毛被視為男性的象徵,為了求取男人的青睞,故必須將自身的體毛拔除乾淨。為何不用剃刀?聽說用剃刀會讓刮除的體毛更加粗硬。就像男人的鬍子,愈刮愈粗硬,這倒也是一件不爭的事實。

  黎巴嫩這個國度,曾經有過戰爭的洗禮,如今也慢慢走向康復之道,女人不僅揚棄週邊國家伊斯蘭教的束縛,大膽地走向屬於自己的抉擇。而在這個美容院的小世界中,從幾名腳色的互動中,我們觀察到幾個截然不同的個性,其實也像台北市中的一些婦女一樣,有著她們的各自生命的表述,她們愛上有婦之夫,縱然這個男人吃乾抹淨,或許同時擁有幾個女友,並使盡全身渾身解數,但這些受騙的女人,依然在聽到喇叭聲後,便再依循再來的電話,於是兩人便到野外無人之處,在車上辦事。

  但如果這是一種真誠的愛,我相信拉雅一定會接受的,因為新時代的女性敢愛敢恨,縱然在世俗的眼光中是一項大忌,但在真愛的旗幟下,她們從未退卻地勇往直前,何況美容院的其他女生似乎都支持著她。

  妮絲琳已經有了男朋友,且已論及婚嫁,但令她擔心的是,即將結婚的巴薩姆並不是她第一個男人,這若讓巴薩姆知道,相信日後的日子必定很難捱。導演在之前安排一場巴薩姆不願聽警察的警告下車,雖然警方有些強人所難,但巴薩姆的牛脾氣,不僅差點被警方以妨礙公務起訴,還勞動全家人到警局。

  這件事看起來似乎與情節並無多大的關連,但卻呼應了巴薩姆的脾氣,也連結了妮絲琳的擔憂,有趣的是,與丈夫分居的嘉瑪建議她去做處女膜整形手術,果然這個結果是皆大歡喜。

  在台灣,其實也有許多類似的整形手術,但聽說也大量被應召女郎採用,因為假裝處女,一次要價相當可觀,但有這個市場,正好也反映出男人的另一種層面。有了女人的第一次,是否代表她就是你今生真心相隨的女人?但這些後續幾乎很少有人要去面對,在意的永遠只有第一次的過程。但如果這種手術,真的可以免除日後夫妻的芥蒂,那也只好多多鼓勵這種行徑了。

  嘉瑪是個遭丈夫遺棄的女人,生育的一男一女全歸她撫養,而丈夫常常爽約不來看孩子。縱然如此,她還是努力積極去面對挑戰,雖然已經徐娘半老,但從來不肯放棄自己所追逐的明星夢。她將自己裝扮得五彩繽紛,就是為了去試鏡。

  其實試鏡成功與否,嘉瑪心知肚明,但在美容院的努力裝扮,代表著她的不服輸,喜歡插隊也有許多理由,用月經來了,來訛詐或自己欺騙自己的理由。因為她已經早就沒有月經了,這表示她已五十多歲,但身上常隨身攜帶的紅墨水,沾沾衛生棉,就當作是自己尚年輕的印記吧!想想台灣還真的很少有這樣的女子可與嘉瑪相提並論,而這似乎也是導演心目中黎巴嫩新女性的圖騰吧?!

  芮瑪是較男性化的女人,但似乎也不乏追求者,送貨來美容院的強尼就對她極具好感,不只一次要用機車載她出遊,但芮瑪都拒絕了。

  芮瑪的性向雖然沒有被刻意提及,但她對除去腿毛就相當排斥,若不是為了參加妮絲琳的婚禮,她才不會去除掉腿毛。而當一名黑色長髮的女郎出現時,芮瑪的心其實有了悸動,每次她的到來,都可看到芮瑪心花怒放的笑容。為她洗頭可以將一桶熱水全部洗完,這種用行為與語言的連結,詮釋了同性之間的微妙互動,而這一段無法太過表明的感覺,只能在雙手輕按髮皮之際,各自的感受便有了令人遐想的空間。

  芮瑪也影響了黑色長髮的女子,因為芮瑪建議她若留短髮,會有意想不到的神采,女子則因怕家人(應該是丈夫)有異議而遲遲不敢決定。但到最後,長髮女子終於改變了髮型,她大膽地將長髮剪短,同時高興且自信地走在街道,從櫥窗玻璃中映照出自己的另一番風貌。

  莉莉與蘿絲則是在新舊之間難做抉擇的一對姐妹,正因為姊姊以前的男友棄她而去,從此變得神經兮兮,她四處撿紙張,就是希望在每一紙張中找到男友可能給她的訊息,而妹妹蘿絲明知這是不可能的事,但因上一代臨終前的交代,蘿絲縱然也希望與查爾斯共締良緣,但留下的莉莉要如何處理?這也是為何最後蘿絲選擇放棄自己的幸福,而留下來照顧精神略為失常的莉莉。

  由幾名黎巴嫩女人的面向,我們見識到新女性的認真與獨立的思考,雖然她們渴望愛情,但不一定依賴愛情,女人開始在男女平等的平台上,尋求新的另一番思維,是一齣令人讚嘆的影片。

2017年6月2日 星期五

丹麥女孩(The Danish Girl)


導演:湯姆‧霍伯(Tom Hooper)
主演:艾迪‧瑞德曼(Eddie Redmayne)
   艾莉西亞‧維肯特(Alicia Vikander)
丹麥 / 2015年 / 118分 / 輔導級
禮讚: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獎
   美國演員工會獎最佳女配角
【丹麥女孩】讓我們看見愛情的深度,了解愛可以跳脫一切限制, 如此卓越不凡…

◎ 劇情簡介     

  在一九二六年的丹麥哥本哈根,一對畫家被認為神仙眷侶。丈夫艾納‧魏格納是有名的風景畫家,妻子葛妲‧魏格納則是人物肖像畫家,只是葛妲的繪畫一直無法得到畫展收藏家拉斯穆森的青睞,不只不肯收藏她的作品,甚至也不願為她舉行畫展。

  這一日,葛妲約了舞者烏拉前來擔任模特兒,但因烏拉臨時有事無法前來,於是葛妲拜託艾納穿上長襪及女裝,擔任了模特兒。在搔首弄姿中完成了一幅畫。或許因為身體開始接觸到女性吊帶及內衣的悸動,艾納突然感覺,自己從體內慢慢延展出一種新的女性感受。

  從另一方面而言,葛妲似乎也樂在其中,甚至主動拿出自己的性感睡衣給艾納穿。艾納更為自己的女性裝扮取了一個名字莉莉。

  在一些畫壇的派對中,艾納決定以莉莉的姿態出現,果然在派對中引發極大的騷動。而其中一名叫漢瑞克桑戴的經紀商,立刻對莉莉產生興味,甚至帶他(她)到四下無人之處,企圖吻他。莉莉欲拒還迎,因為這似乎又增添了她另一層的激素,幸好葛妲趕到,這才解了這一場的尷尬困境

  艾納告訴葛妲,在他小時候,曾經與鄰居小孩漢斯有過接吻的經驗,但葛妲卻希望艾納去看醫生,而葛妲將她最近為「莉莉」所繪的畫拿去給拉斯穆森,沒想到,這一回拉斯穆森不僅驚為天人,不斷地訊問畫中人物究竟是何方神聖。果然在一次畫展中大放異彩,而畫中的「莉莉」也成了神秘的人物。

  而這同時艾納卻又扮成莉莉,主動去找漢瑞克,當葛妲回來之後,發現艾納穿了女裝。於是葛妲帶他去看醫生,醫生為他做放射性治療,甚至最後欲以精神病患將他關入,所幸艾納眼明手快,立刻跳窗逃走。

  艾納為了讓自己更像女人,花錢去看真人秀,然後模仿她的行為。而在巴黎的畫展中,葛妲終於見到了漢斯,她希望漢斯能夠幫助艾納。但艾納再向葛妲借睡衣被拒後,沮喪地在大雨中淋濕。最終艾納接受變性手術,但卻在第二次手術時大量失血而亡。

◎ 劇情分析

  台灣是亞洲國家中,承認同志婚姻的第一個國家,這絕對是一項進步。在上個世紀,同性戀是一種不能說的恥辱,甚至還會被列為病態。所幸經過同志的努力,終於在台灣露出第一線的曙光。

  「丹麥女孩」是改編自大衛‧埃伯肖夫在二000年出版的同名小說,其所敘述的艾納與葛妲其實是真有其人,只是在取材於丹麥的畫家格爾達‧韋格納與莉莉‧埃爾伯之間的日常生活,從而創造出情節更為激烈的同志議題。

  根據記載,格爾達繪畫的肖像中,常出現許多女子與女子親熱的畫作,由此可見,格爾達(葛妲)應該也是一名女同志,或者她應該是一名雙性戀者。但也許也是如劇情中所敘述,因為模特兒的爽約,葛妲將艾納畫成女人,而為了增加畫面的豐富性,故將兩個女人做了調整與呈現,這是創作的過程,但背後其微妙的感受與心境,這是可以重新檢視的。

  「丹麥女孩」要探索的並非是變性的問題,何況在一九二六年那個時代,其實醫學尚有許多不足之處,其實現今也是如此,這也導致艾納最終在醫院內大量出血而亡。然而艾納卻不怨天尤人,他勇敢地承受了一切,而這個決定的開始是讓人動容的。

  從身體開始碰觸到女人柔軟的內衣肩帶,艾納先是驚訝,然後慢慢在搜索過程中,尋找回屬於自己內心深處的悸動。在那兒似乎有一股他最熱切的渴望,唯有將它顯現,他的生命才算是完整。

  艾納勇敢地面對自我,在二十世紀的二0年代,這是相當聳動的話題。但他不忌諱別人異樣的眼光,卻獨自感受來自其他男人目光的禮讚。

  在影片中,艾納化身的莉莉,成為葛妲創作的泉源,只有透過莉莉的神奇姿態,在近乎中性的肢體表現中,透發了另一股令人難解的神秘。這不僅觸動了葛妲的創作力量,也使葛妲的畫作進入另一種的表現層次。

  然而莉莉是不能出現的,而這也增添了更多人對葛妲畫作的興味,當然也使得葛妲的畫變成許多人收藏的目標。為何會造成這股風潮?也許每個時代,都會有一種新的浪潮,來表達他們心中的某些想法,畫壇如此,電影也是,而整體的社會氛圍也是一樣。

  面對有生命危險的風險,艾納毫不猶豫地接納承受,在當時相信也有許多像艾納一樣的人,但問題是,只有艾納勇敢地踏出第一步,雖然死亡之神就在他身邊,但他毫無畏懼,寧可去掉不屬於莉莉的軀體,而將靈魂投注在莉莉的世界,在當時甚至現在,依然都是相當勇敢與果決的行動。

  艾納原本就是丹麥著名的風景畫家,他的畫作曾經在丹麥得過獎,但最終他連繪畫也寧願放棄,正如他在電影中說的:「男人要屈服於女人的凝視會令人不安」,第一次的嘗試,已經讓自己的男人形骸甚至靈魂開始崩解,這是一場重要的辯證,如果艾納佔上風,那他會將莉莉驅趕而出;若是莉莉佔上風,那艾納最終會被認定是多餘的。結果答案很清楚地有了結果。

  艾納開始將自己完全投入莉莉的內在心靈中,但卻在現實中遇上最大的困境。其中最可怕的是,當時的醫生,竟然將艾納當作精神病患。若果如此,我們可以想像後果將會如何?為何醫生有如此大的權限,莽撞地自以為是地斷定別人的思考?當我們看到一些現象時,都會以主觀的態度來批判別人,而在事後,又往往證實,這些主觀的批判,其實都是錯的。就像我們現在看這些醫生自以為是的決定,其實是相當不負責任與荒謬的。

  為什麼別人一定要按照你的想法去做?在世上每個人的思想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任何人的意識型態可以凌駕別人之上,尤其在真相尚未明察之前,甚至真理未現之際,貿然以上帝之姿,指派別人的罪衍,這是多麼荒謬而可笑之事。一九二六年這些醫生的行徑,應該可以給我們很多的啟示。

  生命雖然分屬男與女,但在這個多元的社會中,我們應該尊重更多的生命型態,每個人都有自由,決定要如何為自己而活,別人不能有任何干涉,然而傳統的教育體制,使得一些人尚以傳統的父權心態來看待一切,殊不知這個社會與世界每日都在變化,保守勢力的反撲那是可以預期的,但對這種趨勢,應該要用更寬容的心去接納與包容,因為這個世界是屬於大家的。

  艾納根據記載,是在一九三一年,做第二次的子宮移植手術,但不幸死在手術台上。莉莉用滅絕艾納身軀而讓莉莉靈魂新生,這是這齣戲的主旨,也是最令人動容之處。艾納的決定是屬於他自己,但卻對後世有著極大的啟發思潮。雖然經歷了將近一百年的歲月洗禮,但這股勇敢的毅力,其實早已變成一股令人尊敬的決定,而現在有許多變性人,都將艾納奉為始祖,這也使得莉莉的精神得以長存在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