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5年4月29日 星期三

妙藥春情(Monkey Business)

 由 黃美鈴老師 撰稿

導演:霍華.赫克斯(Howard Hawks)
編劇:賓.海契、查爾斯.L.雷德勒、I.A.L.戴爾蒙
演員:卡萊.葛倫(Cary Grant)
   琴裘.羅吉絲(Ginger Rogers)
   查爾斯.柯本(Charles Coburn)
   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
美國 / 1952年 / 97分鐘 / 普通級
 
自願當實驗對象,喝下藥水也回復青春精力充沛。後來夫妻二人喝更多劑量,回到10歲小學生心智,搞到 ...  

◎ 劇情簡介

  一所化工公司的化學研究家福爾頓教授為了研製一種返老還童的配方,想盡辦法怎樣調配都起不了什麼作用。他利用猩猩試驗青春之泉的藥物,不料有一天實驗室裡其中一隻猩猩逃出了籠子,竟然真的製成了春情妙藥。牠藉著無人之時將福爾頓教授留下的幾種化學元素胡亂混合之後全都丟在蒸餾水飲水機中。

  福爾頓教授在毫不知情之下喝了一點藥水,不久他發現自己的老花眼都好了不用戴眼鏡而且感到充滿活力,行為頓時從老成持重變成青春活躍的小伙子,甚而將女祕書勞雷爾小姐帶去開車兜風游泳溜冰玩得不亦樂乎。不過玩了一天之後他的視力已經開始衰退甚至因為沒有眼鏡而不能開車。

  之後他回到實驗室睡覺,妻子埃德溫娜前來探望。福爾頓夫人原來是位成熟端莊的女性,不明究理喝下藥水後也充滿活力急著要拉丈夫去夜總會跳舞到酒店二度蜜月,甚至會像小女孩般無理取鬧地發脾氣,但此時福爾頓教授體內的藥力已退提不起勁。

  兩人回到實驗室,再次探討神奇配方的問題到底出在什麼地方。兩人沖了幾杯咖啡又不知不覺使用了蒸餾水飲水機的水,果不其然兩人返老還童的藥力又再度上身,只是夫妻兩人這次竟都化身為兩小無猜愛鬧彆扭調皮搗蛋的兒童,任性的大鬧會議室。

  最後兩人吵吵鬧鬧的回到家裡,埃德溫娜打了一通電話給舊情人漢克向他告狀訴苦之後就睡著了,漢克感到她的不開心,心想這次她一定要鬧離婚了,還誤以為有機可乘了。福爾頓教授知道了妻子埃德溫娜打電話給漢克之後大為光火,決定跟鄰居的小孩一同作弄漢克。

  剛好鄰居出外購物,暫時託傭人幫忙帶一會兒小孩,孰知小孩竟在傭人沒留意時爬上埃德溫娜的床睡著了。埃德溫娜一覺醒來發現睡在身旁的小孩,再看看椅上又有一堆丈夫的衣物,還真誤以為老公返老還童了,於是哭著抱著小孩到實驗室求助老闆。

  福爾頓教授作弄完漢克之後非常疲倦,於是回到實驗室睡覺,埃德溫娜這才發現丈夫並沒有變成小孩。工作人員移去水瓶終於發現蒸餾水飲水機裡頭有實驗用的量杯,他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一切的亂子都是因為那蒸餾水。

◎ 賞析

  由霍華赫克斯導演,主要演員有卡萊葛倫、琴裘羅吉絲、查爾斯柯本、瑪麗蓮夢露,男主角卡萊葛倫演喜劇片的功力眾所周知,再加上特別擅長歌舞片的琴姐精彩的演出,還有瑪麗蓮夢露的性感曼妙,名導演霍華赫克斯的喜劇片《妙藥春情》(Monkey Business),絕對是值得觀賞的好片子。

  《妙藥春情》(Monkey Business)1952年上映,也叫做《猴把戲》或《黑猩猩的鬧劇》,是生動有趣令人拍案叫絕的幻想喜劇,不僅導演霍華赫克斯將這部電影拍得熱鬧流暢,就連飾演科學家夫婦的卡萊葛倫跟琴裘羅吉絲,以及飾演女秘書的瑪麗蓮夢露,也全都表演得精彩絕倫,營造出相當不錯的娛樂效果。卡萊葛倫以及琴裘羅吉絲因為還要飾演返老還童的角色,真的是有夠受的。

  男主角卡萊.葛倫(Cary Grant),美國電影演員。1970年榮獲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1981年他與考特.貝茜、海倫.海斯、傑洛姆.羅賓斯、魯道夫.塞爾金一同獲得甘迺迪中心榮譽獎。美國電影學會的AFI百年百大明星排名中將他列為男影星第2名。

  琴裘.羅吉絲(Ginger Rogers),美國電影演員、舞台劇演員、舞蹈家、歌手,以和弗雷德·阿斯泰爾的合作最為知名。她於1940年因電影《女人萬歲》得到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1999年她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14名。琴裘.羅吉絲是一名記者、電影製片人、編劇,也是美國海軍陸戰隊最早的女性官兵之一。在好萊塢星光大道有屬於琴吉.羅吉絲的星,美國奧勒岡州Medford市有以琴吉.羅吉絲命名的劇院。

  美國電影學會的AFI百年百大電影明星最偉大的女演員之一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在50年代雖然是當紅的性感演員,然而她在本片中只飾演一個電話接線生的邊緣角色,她也捱了不少日子才熬出頭來。她的身世複雜,自小生活在孤兒院中。在1955年《七年之癢》超乎尋常的賣座,才真正建立性感皇后的超級巨星地位。特別是在《七年之癢》這部片中她站在地鐵通風口的鏤空鐵板上,下面颳上來的風把她的裙子吹得鼓漲起來,成了她影片裏最著名的經典鏡頭。在瑪麗蓮夢露十六年的明星生涯中,共拍了二十九部電影。她不像一般豔星,只顧賣弄廉價的風騷,當她日漸展露頭角後,便努力朝全方位的藝人邁進,並成為首位取得獨立製片權的女星,還在成名後到演員訓練班上課,只為追求演技的精進。雖然對拍戲具有強烈的企圖心,也不忘隨時自我要求。

  化學教授巴納比‧福爾頓(卡萊.葛倫(Cary Grant)飾)接受老闆奧利佛‧奧斯里(查爾斯.柯本(Charles Coburn)飾)委託研發一種「青春之泉」的藥方,可以使老化的人恢復年輕人的活力。巴納比雖然找到了成份,卻陷入拿不定配方比例的瓶頸,因而一直未能儘速完成。這是害得他整天廢寢忘食,甚至與太太埃德溫娜(琴裘.羅吉絲(Ginger Rogers)飾)講好要去參加的舞會都忘記了。

  關在實驗室籠子裡的猩猩趁人不備逃脫了,牠一陣瞎攪亂之下竟將巴納比一直擺放於實驗桌上的各種藥劑混進了飲水機裡,反而無意中陰錯陽差的配製出巴納比一直未能完成的「青春之泉」。儘管事出有因但卻無人查覺。

  後來巴納比、埃德溫娜、奧利佛與公司董事們也都先後喝了那瓶水,不但每個人都返老還童,而且還醜態百出鬧出一連串笑話。甚至造成埃德溫娜誤解女秘書露薏絲勞雷爾(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飾)與巴納比要好,攪得天翻地覆。

  等到藥力逐漸消退之後,大家恍然大悟深刻體認到成熟穩重總比勉為其難的想抓住青春的尾巴來得好,最後巴納比覺醒了,他決定放棄繼續研發這個「青春之泉」的配方。

超完美告別(Death at a Funeral)

導演:大衛‧摩瑞頓(David Moreton)
主演:蓋瑞‧柯爾(Cary Cole)
   艾格尼絲‧布魯根(Agnes Bruckner)
美國 / 2002年 / 95分 / 輔導級
想提出搬出去住的新婚夫妻、想結婚卻不被岳父批准的準女婿、想甩開哥哥名聲 ...

◎ 劇情簡介

  在愛達華州的維克多鎮,朱妮雅來參加父親史丹的葬禮,但除了她之外,其他的一對攣生兄弟布萊特與巴特,甚至布萊特的妻子波莉都沒來,而與史丹同居的莫頓也逃之夭夭,只交代朱妮雅拿回屬於她的東西。

  事實上朱妮雅也一直未到現場,只待在放骨灰的地方徘徊,而在這兒,她遇上了一位來憑弔母親的安德魯。在安德魯與她的談話中,朱妮雅慢慢道出一九七九年她剛從大學畢業時的情境。
  
  朱妮雅大學畢業時,曾有一個男友,不久就要結婚了。但有一天,父親史丹卻突然打電話,要所有的人一起參加露營車之旅。於是這一夥人,由史丹帶著同居的莫頓,孿生的兒子巴特與布萊特,還有布萊特懷孕的女友波莉,另外就是朱妮雅單獨參加。
   
  史丹不學無術,兒女們對父親突然買了一輛露營車,感到無比的驚訝與困惑,但史丹自認自己走運,而不改虛華的個性,甚至露營車的廁所不准任何人使用,對於頻尿的莫頓而言真是痛苦不堪,好幾次,都是露營車停在路邊,讓莫頓匆匆下車跑到樹林中小解。
  
  史丹向兒女誇口,能帶他們上收視率最高的「打敗鄰居」這個節目,眾人興奮不已,這才感受到史丹還真的有一套。但到了現場,立即被製作人馬迪給否定了。
  
  史丹看得出馬迪對朱妮雅有興趣,遂要朱妮雅去引誘馬迪。朱妮雅原先拒絕,但事實上她對馬迪印象不錯,果真陪馬迪過了一夜,但朱妮雅原先希望能與馬迪有一番真情相待,但沒想到馬迪只要一夜情,但也按照約定,給他們第二天上節目的通告。
  
  但傷心的朱妮雅此時又發現,父親騙他們說他得了癌症,這才使得眾人陪他走這一趟旅程,但這根本是史丹的謊言,於是她打電話向母親求援,但最終還是放棄,沒有隨母親離開。
  
  安德魯也談論到自己母親最後舉槍自盡,這令他困惑不已。而史丹最後開露營車車禍身亡,雖然露營車是爺爺死後留下來的。想起這一切種種,人生確實有太多的變數,好壞其實自在人心。

◎ 劇情分析
  
  佛家把人從出生到死亡,算是一個段落的生死,而死亡之後進入中陰身,也是另一個分段生死,接著在母親子宮內稱為住胎期,從受精卵受精開始到出生那一刻也是ㄧ段生死,然後又重新開始,再度另一次的分段生死。
  
  既然如此,那生與死只是用一種不同的型態來呈現,因為有開始,必然就有結束,這是ㄧ種淺顯的道理,只是每個人似乎都只喜歡「生」的開始,因為我們面對六塵,必然對色塵(這個世界的任何東西)產生分別與選擇,如果是順境,當然會想佔為己有;如果是逆境,當然會逃避捨棄,正因為有這些選擇,也就養成了習氣與業識,當然也跟每個人的命運,有了極大的關係,尤其在最後面對死亡時刻,其實也是跟每個人的心識,都是有關係的。
  
  從生到死我們稱為一生,死亡那一刻,就能為這個人一生蓋棺論定,換句話說,其人的功與過相較之後,一個人的這一世就被界定了。
  
  問題是,人是極為複雜的動物,有時連自己都很難解釋自己的行徑,何況是由別人來論斷他們的功過?因為每個人的行事準則,其實大多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的,因此常因角度的不同,對一個人的評價便會截然不同了。
  
  朱妮雅與安德魯,認識在一座墳場放骨灰的廳堂,因為父親的葬禮而來的朱妮雅,卻以逃避的方式,跟一個陌生人談論自己的亡父,由此可見其父史丹是多麼受到女兒的排斥與厭惡。
  
  事出必有因,於是透過回憶將時空拉回一九七九年,那是ㄧ個後嬉皮的時代,甚至即將進入雅痞的年代。史丹當然有這種「懂得生活」的元素,問題是,史丹卻缺乏雅痞的另一個特色─很會賺錢,簡單地說,史丹是個不學無術的人,因此他的前妻早就逃之夭夭。
  
  其他兩個兒子,在逐漸成長後都各自獨立了,而朱妮雅也與男友訂了婚。在畢業典禮之後不久,父親多年未曾連絡,但卻帶著他同居的人莫頓,開著露營車要求子女們與他一起旅遊。原本沒有人要答應同行,但史丹告訴兒女們說他已經得到癌症,希望全家同行,陪他走完這人生最後旅程,這才說服兒女們同行。
  
  史丹開了一部露營車,這引起兒女們的詫異,但史丹雖然表示車子是他買的,但以他無所事事的生命態度,實在令人難以接受與相信。
  
  這正是整部影片的焦距。可見史丹在兒女的印象中,其實從未有過一些像樣的表現,就算他真的買了露營車,卻反而令人忐忑不安。這也是朱妮雅一直不肯諒解父親的原因。果不其然,最後還是發現露營車是爺爺買的,他只不過繼承而來罷了。
  
  尤其為了上電視,史丹鼓勵女兒以美人計去勾搭製作人,原本他誇口認識好萊塢的影視圈大亨,但為了圓謊卻讓朱妮雅自願獻身,但這件事難道朱妮亞自己不該負一點責任?畢竟她已成年,某種角度而言,她暗中收起訂婚戒子,而與馬迪上床,這也充分顯示了,每個人其實都有一些生命的盲點與困頓的。
  
  安德魯的生命中,也充斥了太多的不解與不安,他始終無法了解,母親最終是以槍自殺而亡,這表示她的生命遇到了困頓,但自殺之後是否不會影響到她的後代?安德魯正是陷入了這種迷霧之中。
  
  什麼才是完美的告別?其實每個人當生命結束後,我們來檢視他的一生,不難發現,幾乎所有的人都有成功與失敗;有歡樂與悲痛;有迷惑也有困頓。難道我們必須鄉愿地,,恭維每個去世的人都是絕對的良善?
  
  台灣的葬禮習慣會以「駕鶴西歸」來揚頌亡者的良善,但大家心知肚明,這個亡者不見得能往生極樂世界,只是未亡人希望營造出一種,讓尚在世間的人有個心靈上的慰藉,從而減輕心中的哀痛。
  
  由這個說法拓染來看,幾乎所有的「死亡」之後的回顧是參差不齊的,但面對雜亂難解的一生,最終都在斷氣的那一天結束了。我們會用什麼態度來看這名亡者,正是一個關鍵與主旨了。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所有的生命停止,都是ㄧ種神聖的當下,誰能說這個結束不是完美?死亡看起來很神秘與令人不解,但每個人似乎都會在自己死亡之前,面對自己親人的死亡,在那個告別之際,我們有時好像突然理解了什麼是死亡,但當風停之後,那層紗幕又將死亡蓋住了。於是你以為明白了死亡,但其實死亡又變得遙遠而模糊起來,但這也正好讓活著的人重新打起精神,再度勇敢地面對眼前的世界。
  
  所以說,沒有任何的死亡不是完美告別,當我們不斷地困惑於亡者的過去時,其實那是不必要的,因為人一生結束後,這一生其實都是ㄧ種精彩的詮釋,既然精彩,那結束的告別當然是完美的。誰能說那個人一生不完美呢?一隻蟑螂的一生,就某種角度而言,其實與人是ㄧ樣的。
  
  如果你了解這種觀念與看法,當然就可以理解,為何安德魯與朱妮雅,他們會問對方,是否去過帝國大廈看這個世界?當居高臨下時,生命與世界其實就更容易看得更清楚了。

2015年4月22日 星期三

愛,婚了頭(La Noce)

導演:帕維‧龍根(Pavel Lungin)
主演:馬雷特‧巴修羅(Marat Basharov)
   瑪莉亞‧米羅諾瓦(Mariya Mironova)
俄羅斯 / 2000年 / 114分 / 輔導級
禮讚:
53屆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2000年坎城影展競賽片
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個礦村裡,Mishka的家人正忙著張羅他和 ...

◎ 劇情簡介

  坦妮雅在畢業後不久,便到莫斯科打天下,她擔任模特兒,但始終紅不起來,五年後她提著簡單行囊回到家鄉,小時候的玩伴維塔帶她去夜店,遇上了當礦工的同學米夏,坦妮雅要維塔給她一個銅板,若擲出正面,她就願意嫁給米夏。擲幣的結果是正面。
  
  米夏的父親卡帕是模範勞工,他的姊姊維莉雅一直沒有男朋友,現在遇上這件突來的親事,當然很高興,但卻對坦妮雅在莫斯科的風聞相當不以為然。父母雖然都規勸米夏考慮這門親事,但米夏從小就喜歡坦妮雅,如今願望達成,豈有拒絕之理。
  
  米夏最要好的朋友格古沙是個酒鬼,他的妻子桑亞總是在領薪水之前搶先領走,否則會被格古沙喝完,但其他朋友為了幫忙米夏的婚禮能順利進行,每個人都掏出一些錢以為贊助。但坦妮雅在莫斯科交的男友柏洛尼卻突然出現,並要維塔轉送一個戒指給塔妮雅。但塔妮雅不接受,這使的愛好虛榮的維塔不斷地勾搭柏洛尼,希望有機會能帶她到莫斯科發展。
  
  事實上柏洛尼不但有妻子,而且是靠妻子家的財富才能作威作福。而格古沙為了米夏的婚禮,竟拿工具去換現金,但對方卻只是以酒來交換,格古沙當然也答應了。此時坦妮雅的阿姨來訪,卻被格古沙搶了兩個紅水晶的耳環,向柏柔警長報案後,才知道與格古沙在一起的竟然是新郎米夏,雖然向警方撤告,但柏柔早就將米夏抓入看守所。
  
  然而終究是鄉親,柏柔答應米夏放他自由二小時,於是米夏在宴會上找到坦妮雅,兩人進入家人為他準備的新房,但床卻塌了,而此時坦妮雅向米夏坦言,她在三年前生下一個男孩米提亞,米夏先是一愣,但繼而答應當米提亞的父親。
  
  兩人騎機車趕往孤兒院,因為半夜,坦妮雅只好用那紅水晶耳環賄賂管理員,順利地帶出米提亞,當兩個人趕回宴會時,全村的人幾乎都喝得醉倒了,但得知剛結婚的晚上,突然又多了一個三歲的兒子,米夏的家人似乎也因為米提亞的可愛,而破涕為笑地接受了。在眾人的祝福下,米夏與坦妮雅帶著米提亞展開了新生活。

◎ 劇情分析
  
  一九九一年蘇聯政權瓦解之後,俄羅斯的社會,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社會意識形態,其實揚棄共產制度之前的一九八五年,整個俄羅斯的社會便起了極大的變化。譬如年輕人已經開始跳街舞,透過錄影帶及小耳朵的傳播,於是俄羅斯在九一年解體之前,就已經在社會上注入了一些躁動的激素。
  
  「愛,婚了頭」拍攝的年代是二000年,也就是在解嚴之後十年,電影工作者已經擷取了更多的資本主義社會元素,夾雜在新舊社會之間,呈現了一齣怪誕的社會喜劇故事。
  
  米夏的父親是個模範工人,他的外衣上依然掛滿了勳章,這正是過去共產制度的遺風,但諷刺的是,當米夏將迎娶坦妮雅時,眾人因風聞坦妮雅在莫斯科擔任模特兒時,幾乎都持反對的意見,這種模特兒的行業,只有資本主義才有,甚至在過去共產制度時期是極受批判的。
  
  米夏的婚禮必須在短時間內進行,這也正是這齣戲的特色。將時空壓縮在婚宴的一個夜晚,直到天亮後,米夏帶著坦妮雅及兒子米提亞去度蜜月。這種舞台劇中最重要的元素「時間統一」,讓這齣喜劇展現了更快速的節奏與調性。
  
  婚宴的舉行是需要金錢的,只是殘留的煤礦工人,在過去屬於勞工階級是何等風光;而如今卻是最落魄的一群,甚至連工資都無法發出,但靠著每個人的零錢拼湊,甚至將冰凍的大魚捐出,勉強湊足了這個宴會。
  
  問題是,面對一種社會風氣改變的挑戰,幾乎所有的人完全屈服於過去的傳統認知,卻只有一個最傳統的共產黨模範勞工,獨自為兒子張羅,這是一件相當有趣的互動問題。而整部影片最有趣的議題,是這群原本反對的人,最後卻都融入了這一場婚宴,甚至有些荒誕地出現新娘的前男友,及她的三歲兒子,而最終這一切卻全部被接納了。
  
  這個訊息,透發了整個俄羅斯社會的急遽改變,以柏洛尼這名暴發戶而言,他因娶了一名富家女,因此利用工作職位上的方便,讓坦妮雅與他在一起,但不久就遺棄了她。而坦妮雅在莫斯科的奮鬥,正是影視圈中的現象,當然也有些藝人,在混雜的互動關係中出人頭地,但大部份都像坦妮雅一樣,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甚至是與誰生了米提亞都不知曉。這種情形在台灣也是屢見不鮮,甚至在全世界都是如此。坦妮雅選擇回歸平淡,但她的朋友維塔,卻反而正打算往莫斯科進軍,就連警長柏柔不也希望能調往莫斯科嗎?
  
  於是柏柔拼命討好柏洛尼;維塔也不斷自己投懷送抱,總以為柏洛尼是唯一通往莫斯科光明大道的唯一道路,卻不知柏洛尼只是依靠妻子的庇蔭,才會有風光亮麗的一面,當他的妻子與丈人來電後,他就像洩了氣的皮球,著實證明了他是個空心大老倌。
  
  愛情在這個影片的呈現,是被往前推送的,為何米夏會憑一句話就娶她,甚至那次擲銅板也是作弊的,但小時候飾演公主的坦妮雅要選一名王子,她的目標正是米夏。正因為如此,在瞬間的交會中,現代與過去的交揉,呈現了兩人之間一直沒有說出口的愛意。
  
  不必去管坦妮雅的過去,只要她在擲銅板的同時,是絕對的真心,那麼這件婚禮是值得大家祝福的。因為婚姻的兩人是由此開始,而非一直回顧過去,這樣的觀念,其實在這一代的年輕人心中,是較具體被接受的。
  
  格古沙是這齣戲的丑角,他喜歡喝酒,但卻因為酒後搶劫女人的耳環,而連累了米夏,但沒想到被搶的女人是坦妮雅的阿姨,正因為人物雜亂地混聚在一場婚宴的場合,再加上伏特加的酒精催化下,很多人的思緒便起了極大的化學變化,而許多的巧合在具象道具的延展下,紅水晶的耳環變成了救出米提亞的關鍵。這在編劇學的構思中是相當令人讚嘆的。
  
  愛情在世界任何國度始終都被讚嘆的。米夏是個老實又善良的礦工,這正是他與柏洛尼完全不一樣的地方,同時也是坦妮雅看上他真正的原因。
  
  透過在莫斯科這個令人眩目的都會洗禮,坦妮雅其實已經徹底完全了知箇中神髓,由此更能見證人性更光輝的一面。而這面光輝她在米夏身上找到了。
  
  新婚之夜床塌了,這也許是一個偶然的契機,但正好也提供了坦妮雅開始與米夏真正的攤牌。突然而來的三歲孩子,相信對一位新婚之夜的新郎,是極大的挑戰,也許坦妮雅是有心理準備的,萬一米夏拒絕了,那她將會帶著傷心的淚水離去嗎?其實一切都看米夏,就算他不要兒子,兩人是否有可能繼續在一起?
  
  米夏的決定是正面的抉擇,這不只是他個人的決定,其實正是整個世界社會脈動的主流動力。未來的男女關係,會用更開闊的態度來面對,也將使得男女關係更加平等與互惠。這是在這部影片中潛藏的一些意旨。
  
  喜劇一向相當難以創作,而解體之後的俄羅斯,似乎不像我們傳統認知的嚴肅,在許多成功的喜劇片中,其實不少是出自俄羅斯。希望台灣在這方面也能急起直追。

2015年4月19日 星期日

生命中的美好缺憾(The Fault in Our Stars)

導演:喬什‧波恩(Josh Boone)
主演:雪琳‧伍德莉(Shailene Woodley)   
   安索‧艾格特(Ansel Elgort)
美國 / 2013年 / 126分 / 輔導級
禮讚:改編自普立玆獎得主約翰葛林的同名暢銷小說,時代雜誌譽為天才之作
   星星即使在數億光年之外爆炸,光芒仍會留在地球的夜空中。儘管
   在不完美的命運中相遇,留下的痕跡並非傷痛,而是美好」海
   瑟是個平凡的女孩 ...

◎ 劇情簡介

  海瑟從小就得到甲狀腺癌,這使得她相當沮喪,也不願與任何人來往。但在母親的鼓勵下,她參加了都是罹患癌症的「支持小組」。在這兒海瑟認識了奧古斯都‧華特,以及以撒。

  以撒罹患眼球癌,但結交了女友莫妮卡,但沒多久莫妮卡就離他而去,以撒雖然憤怒,卻也只能摔東西洩恨。奧古斯在自我表白中提及他恐懼被遺忘,在去古斯家中,他送她一本「黎明的代價」,而海瑟則介紹他讀最喜歡的小說「莊嚴的痛苦」。
  
  但古斯發現「莊嚴的痛苦」在女主角安娜死後,故事就結束似乎不合理,海瑟也早有這樣的想法,雖然她曾寫信給作者彼得‧萬豪頓,但一直無法獲得回音。沒多久,古斯告訴海瑟,他找到萬豪頓的助理,而且也獲得回音,甚至希望海瑟能去阿姆斯特丹拜訪她。
  
  但海瑟的父母經濟條件不夠,顯然這個計畫即將受阻,但在古斯努力下,獲得「精靈基金會」的支持,可以獲得贊助,於是古斯、海瑟與母親三人一起到阿姆斯特丹,夜晚兩人在萬豪頓安排的餐廳,第一次喝了香檳。這個夜晚兩人體現了不同國度的另一種生命力量,兩人心中都洋溢著無比幸福。
  
  第二天見到萬豪頓,才知作者是個醉鬼,而這一切都是他的秘書莉德薇安排的。萬豪頓是個怨天尤人憤世嫉俗的人,咄咄逼人的語氣惹毛了古斯,他生氣地帶海瑟離去,但尾隨而來的莉德薇,卻帶他們去參觀著名的安妮‧法蘭克之家,世界聞名的「安妮的日記」,正是出自這位躲藏納粹追殺的女孩,以堅毅的求生毅力寫成的。當下感動的海瑟,送給了古斯一個熱吻,也贏得眾人的掌聲。當夜兩人都把第一次獻給了對方。
  
  回到美國後,古斯才向她坦言,他的骨癌已蔓延全身,他希望海瑟與以撒能為他寫祭禱文,並在一座教堂中體現自己參加自己葬禮的不思議現象。
  
  在八天後,古斯在化療中去逝,葬禮中萬豪頓也來參加,並交給她一封他為古斯修改的信,這也印證了他們兩人心靈頻率相通的永恆。

◎ 劇情分析
  
  每個人從出生那一天開始,其實早就註定了死亡。既然是ㄧ種定數,那為何幾乎所有的人,都是如此惶恐地面對死亡呢?答案很簡單,出生是已知,死亡是未知。
  
  沒有人知道死亡之後究竟何去何從?佛學的觀點是有輪迴的,甚至在佛經中有許多的見解與說法,就算以天主教或基督教的說法:死後將回到上帝身邊…。
  
  既然一切都是正面的,那為何那麼多人,依然對死亡懷抱恐怖的思想?甚至認為死神掌握了人的生殺大權,無人能逃出他的掌握。
  
  卡夫卡的小說,也曾深刻地描述了,一個人出生後,不知何種緣故被判了死刑,而他也能正常工作,結婚生子,甚至不用請律師,他不必也無法細知他的罪狀,但一開始他並不特別擔心,直到有一天,兩名穿著體面的紳仕,來家裡將他帶走,不由分說地將他帶往樹林中虐殺而死。
  
  卡夫卡當然也無法理解生命的真相,但卻技巧地點出了死亡的存在,就算你不喜歡,死亡終究會找上你,於是便延伸了一種新的議題,那就是面對死亡的態度。
  
  古斯與以撒甚至海瑟,他們都是十幾歲就罹患癌症,甚至在更小之前,就差點喪失了生命,或許是提早將死亡議題放置在眼前對待,古斯與海瑟都有著他們獨到的人生見解與人生觀。
  
  海瑟冷漠地對待周遭環境,因為生命對她而言是奢侈的,每天的日常行動,都必須提拖著一瓶氧氣筒。雖然如此,海瑟表面堅強冷漠的外表下,其實是相當脆弱的。
  
  古斯已經鋸斷了一條小腿,但卻樂觀地用盡各種象徵的理論,來合理化自己的想法。譬如口中銜著一根菸而不點燃,他的理論是,會致癌的東西在他嘴中,卻對他沒有任何絲毫的影響,於是在精神上,他似乎戰勝了病魔。
  
  但其實不管任何人罹患癌症,都不會有那麼健康的思惟,畢竟無常到來的那一刻,任何人都會慌張失措的。海瑟的父母如此,古斯自己亦復如是。從每一部經典最後的兩句話語「臨命終時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來看,佛陀的教誨自有其精確的道理。
  
  那為何有人可活一百多歲無病無災?而海瑟與古斯以十八歲不到的年齡,卻必須去承擔死亡的重擔,這樣說會不會顯得人生相當的不公平?
  
  依佛學的論說,我們只能歸咎在「業識」與「無明」中。也許這一世,我們不曾虧欠任何人,但在累世卻可能眾下惡的種子,如今的病似乎正是開花結果的時刻。問題是在這個人生最重要的時刻,我們應該是以何種態度去面對?這才是本片的中心主旨。
  
  古斯說他怕被人「遺忘」,潛意識中當然是希望,有一個有形的東西來被人記住,所謂的人生,其實也只是曾作過某種事,而影響了某一個人,甚至讓人永生懷念,而這份記憶便成了人生的「真諦」。
  
  但若以「唯識學」的說法,卻又是遠遠超越這一切的。生命縱然在這一世因為某種原因而死亡,但死亡只是十八界滅失,但十八界的「意根」(第七識末那識)卻會讓第八識阿賴耶識變生「中陰身」,每星期再死亡一次,然後生出第二次的中陰身,最多在七七四十九天,就必須去投胎,而投胎則是以第七識造作的業識種子藏在阿賴耶識中,然後以此而感應了來世的父母。生命是如此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循環輪迴。
  
  問題是,幾乎所有的人都無法明白,生命的實相真義─阿賴耶識,祂雖然根據業識而配合創造生出六塵、六識、六根,但其本識卻不在六塵之中,這個問題是佛法中的大哉問,若能明徹領納才不枉此生,否則渾渾噩噩過了一生,日後又是無盡的輪迴,以致無法了知「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故生生世世輪迴六道,永無出期,世人看不清此事的真諦,因不知不解第一義諦的真義,其實這個本際並非修持而得,只是暫時被「無明覆蓋」,故永遠無法了知世上一切的虛妄,「認賊作父」的結果,不免讓人永遠沉淪在人間苦難之中。
  
  在得到癌症時,確實是讓人沮喪的,古斯才會說:「這個世界不是實現願望的工廠」,人間本是一個試煉的場所,但享福有時並非全然是好事,因為那是「福德資糧」,若將之全面消費殆盡,那善與惡的天秤上,似乎就只剩下「惡」了,這是佛學中「聲聞解脫道」與「菩薩道」截然不同的地方。
  
  小說家彼得‧萬豪頓小說中人物安娜在死亡之後,故事嘎然而止,這使得海瑟與古斯相當不安,因為他們潛意識中,其實都渴望能知道在他們死亡之後,其他人是怎麼活下去?但他們卻不知道,彼得其實正是安娜死後的情境表現,因為面對這種劇痛,人間是沒有任何能力去對抗的,唯有的只有靜心地接納,當接納變成一種共同體,死亡與出生便融為一體了。
  
  這是佛法的真義,當然言說的本意,來自「宇宙的本質」阿賴耶識。有時我們好像真的懂得了「死亡」,但很快又因我們投入了生活,於是原本被認知的死亡感受,立刻又消失了。劇中一句話講得好:「人在許下諾言時,並不了解諾言。」這是不能領納生命本質的極佳詮釋。

2015年4月18日 星期六

關鍵奇蹟(Julie Walking Home)

 由李金櫻 老師 撰稿

導演:安格妮茲卡 賀蘭 (Agnieszka Holland)
演員:米蘭黛 奧圖(Miranda Otto)
   威廉 費屈納(William Fichtner)
   雷恩 史密斯 (Ryan Smith)
   羅泰爾 布魯特(Lothaire Bluteau)
   碧安卡 庫杜(Bianca Crudo)
波蘭 / 2005年 / 113分 / 限制級
禮讚:多倫多影展入圍
   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提名
茱莉和她的一對雙胞胎尼克和妮可到外地滑雪渡假,但由於尼克突然病倒而被迫縮短行程。當他們回到家時,茱莉驚然發現…

◎ 劇情簡介

  茱莉帶一對年幼雙胞胎兒女,至山上度假中心滑雪,她提早結束,想給亨利一個驚喜;未料打開臥房卻看到亨利和一女子裸擁而眠。茱莉憤而帶兒女開車離去,亨利驚醒追奔過來,女兒妮可不忍,下車陪爸爸亨利。

    茱莉帶著兒子尼可拉斯投靠喪偶獨居的父親。次日其父交往女筆友柏古絲亞,自波蘭到達他家,茱莉相當錯愕,但也只能接受。亨利來找茱莉和兒子尼可拉斯回去,茱莉不在,尼可拉斯想和外公去釣魚。只好失望地回家,正巧遇到茱莉回來探望女兒,與亨利談判賣房分手之事。

    波蘭女友引起茱莉父親性趣盎然,令茱利覺得很不自在,乃帶兒子尼可拉斯回亨利處。一方面等其房仲友人帶買房者來看房,亨利故意以動粗動作嚇走買房者,不料也驚嚇到孩子,尼可拉斯突然昏倒,送醫急救後,驗出得癌症,以化療治療,卻出現對化療過敏。

    姊姊妮可認為因無信仰導致弟弟生病。乃要求篤信天主教外公找神父來幫尼可拉斯受洗,卻被無神論的茱莉趕走。其爸波蘭女友告訴茱莉,她的乳癌被一位來自俄羅斯的特異治療師艾力克斯治癒。不顧亨利反對,茱莉帶著兒子至波蘭尋醫。

    成千上萬人排隊求醫,治療師艾力克斯以雙手一一觸摸每個病人患處。茱利帶尼可拉斯跟著艾力克斯的行腳讓其治療,尼可拉斯竟奇蹟似地康復,令茱莉對艾力克斯產生崇拜及微妙的感情。

  回到加拿大亨利感覺出茱莉變了,乃帶著孩子暫時與茱莉分居。艾力克斯則特地從俄羅斯來找獨居中的茱莉。尼可拉斯癌病復發,茱莉帶艾力克斯觸摸尼可拉斯後,不發一語地離開。
  
◎ 劇情分析  
 
     本片由先生出軌,兒子重病,衍生出的未婚生子、劈腿、宗教信仰、老年喪偶、面臨死亡、醫療科學與神奇偏方等議題探討如何做最適抉擇。導演最特別的地方就是把探索奇蹟的心路歷程,詮釋的相當耐人尋味,世界上到底是不是真的有奇蹟呢?是否能在生命的轉彎處做出最關鍵的抉擇。人生似乎都在跌跌撞撞中面臨各種問題,在各個問題中選出最適解答。

    愛與恨都是人生的動力來源,由愛生恨,通常就是悲慘。茱莉滑雪渡假歸來發現亨利劈腿,二人感情出現嚴重裂痕,導致原和樂融融的家庭頓陷入愁雲慘霧中。茱莉選擇分手,因二人自始未辦結婚,茱莉父親說分手省了離婚手續。這也意味著未來男女相愛的結合,不一定以結婚為真正依歸。朋友告訴茱莉男人不是天生一夫一妻制的,偶而偷吃是正常的,要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包容彼此的不完美。但是人常在衝動下,做出錯誤的抉擇。

    當談判售屋分手之際,兒子尼可拉斯昏倒,急救後檢查出得癌症,二人全心全力想辦法救治兒子,無暇再談分手之事,似是一轉緩契機。化療無法治療尼可拉斯,因其對化療過敏。二人更心急如焚卻苦無對策,眼睜睜地看著兒子日漸衰弱。生命中總有挫折,但那不是盡頭,只是在提醒他們雖然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這對年幼雙胞胎的世界裡,原本充滿了想像力,還有彼此間的秘密語言。姊姊妮可幻想力豐富,想藉由上帝力量救其弟弟,乃要求篤信天主教的外公,請神父為其弟弟受洗。茱莉原為無神論者,但在科學醫療無法救治其子的情況下,也只好接受女兒的選擇,但上帝似乎仍無法救治尼可拉斯。中外皆同,急病亂投醫,醫藥不能就不得不求助於神明。
   
    茱莉父親喪偶3年,不甘寂寞下,邀波蘭女筆友柏古絲亞來加拿大,與其相會。這無異反映老年喪偶獨自生活的孤寂,女筆友來作伴也帶給他昔日雄風再現。人間根本沒有愛情,一切都只是為了性。且柏古絲亞告訴茱莉波蘭治療師,讓其外孫病情治療燃起希望,雖然最終他仍女友被拋棄,令他難過,但他仍能坦然接受事實。  

    茱莉見愛子受病痛折磨,心如刀割,束手無策之際,適巧其父波蘭女友柏古絲亞告訴她乳癌獲治療師治癒奇事。不顧亨利的反對,茱莉以其強烈母愛,勇敢地帶著重病兒子遠赴陌生國度尋求治癒。其慈母的愛心著實令人感動。
   
    在波蘭長長地排隊求醫人龍中,冥冥中正巧艾力克斯在人群中看到茱莉,主動找人帶領茱莉母子至其面前觸摸治療。過了一夜之後,尼可拉斯對於艾力克斯的治療有好轉反應,經過他們與艾力克斯的波蘭治療行腳旅程後,尼可拉斯已逐漸康復。為人父母面臨年幼子女重病生死關卡,不放棄希望,奇蹟就這樣發生。
   
  導演片頭以一右眼有圓圈印記的男童似有特異力量,使人能病癒,甚而起死回生。凸顯幼小時的艾力克斯,已具此神奇功力;長大後的他深知其特殊能力的責任,亦必須心無雜念,對每求治者平等對待,也不索取任何費用。即使母親要求他收取費用,改善生活均不為所動;持續其邊旅行邊治療的救人的善行,茱莉因而感動。

    艾力克斯治癒每一病患必須全神貫注、心無旁鶩,通常他都閉目以雙手觸摸患者痛處治療;張開眼即易被色塵誘惑而分神分散其功力。由片中他只要觸摸完尼可拉斯,即精疲力盡地結束治療,主因係他對茱莉已萌生愛苗,而茱莉抱著尼可拉斯影響了他的專注力。艾力克斯極力壓制其情慾,不告而別前往了印度。茱莉雖錯愕,對艾力克斯似有股依戀不捨的情感,只好請人轉交一件襯衫給艾力克斯。帶著康復的尼可拉斯回到加拿大,亨利對於他的兒子奇蹟式復元感到高興,卻又困惑茱莉感情的轉變。

    艾力克斯長久以來都過著清心寡慾、簡樸生活;直到遇上茱莉喚醒他強烈的情慾,決定到加拿大找茱莉,他才開始嚐試聲、色幻化的欲望人生,茱莉引領艾力克斯享受親密行為的歡愉,同時也懷孕了。 尼可拉斯病情復發住院,受情慾染汙的艾力克斯功力已失,乃暗然離去。愛情的發生與結束,對茱莉而言又一次的選擇,千瘡百孔的心理波折總是在悲喜交織的情境中落幕。

    由茱莉唱給兒子的歌詞「可憐的我,走在陌生的路途,穿越這一片哀土,朝向光明樂土,沒有麻煩,不用辛勞,沒有危險,我要去見我的母親,我不想要流浪他鄉,我已穿過約旦河,我正在歸鄉之路」,這無異在述說人生宛若旅程。和李白詩:「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月兔空擣藥,扶桑已成薪,白骨寂無言,青松豈知春,前後更嘆息,浮榮何足珍。」有異曲同工之妙。尼可拉斯不再做任何治療日漸衰弱,茱莉則又懷孕了,凡事皆有定時,所有的事物都有其最適宜的時期,在適當的時節就會發生適當的事。


2015年4月17日 星期五

手足情深(Baduk)

導演:馬基‧麥吉迪(Majid Majidi)
主演:馬羅‧拉札西(Majid Majidi)
   諾羅拉‧巴拉修(Nourollah Barahui)
伊朗 / 1992年 / 90分 / 輔導級
禮讚:1992年法國坎城影展導演雙週、提名「金攝影機獎」
   第10屆德黑蘭Fajr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劇本獎
   第16屆蒙特婁影展
   第5屆東京影展
   92年金馬影展外片觀摩
伊朗東南部鄰近巴基斯坦邊界的一群走私者。這批可憐人有老有少, ...

◎ 劇情簡介

  海達帶著一對兒女賈法與賈瑪在沙漠地帶挖井,眾人奉勸他打消念頭,因為這地方並非是可居之福地。但倔強的海達有自己的看法,繼續持鏟挖掘,似乎挖到水源之際,卻突然土崩地陷,海達就這樣被活埋在地下。
  
  賈法帶著賈瑪一起在路上,被一名叫沙塔的人用車載走,而沙塔是一名人口販子,他將兄妹二人賣給了阿布拉,阿布拉將賈法訓練成,每天在邊界走私的搬運工,而賈法留下來只為了打聽妹妹的下落。
  
  搬運工的約瑟夫是一名帶頭者,但有一天,一名叫阿福的人從他那兒拿走一包毒品,約瑟夫才知道,原來他每天走私的是毒品。於是他學阿福的口氣,希望走私的所得也要有他一份。
  
  阿布拉表面上答應,但在半夜卻叫醒了約瑟夫,並用繩索將他絞殺。賈法知道長期下去,阿布拉的地方不能久留,況且他在邊界交易中,認識了一名巴基斯坦的男生,他告訴賈法說,有阿拉伯人在各地開辦學校,他說不定不會再出現,因為他想去唸書。
  
  但賈法也探聽到,與阿布拉甚有交情的卡拉德也是一名校長,說不定找到卡拉德就能找到賈瑪。
  
  於是一天晚上,他橇開倉庫拿走了一些資料與錢,同時也引燃了一場火災,但也放走了那一群走私的同夥。賈法來到邊界,無論如何他都要越過邊界,但卻沒有人願意幫他。
  
  好不容易利用月黑風高的夜晚,賈法終於越過邊界,同時在好友資助下找到卡拉德,但卡拉德根本是與阿布拉同屬人口販子。
  
  賈法半夜侵入,雖然救出了幾名少女,但卻找不到賈瑪。而賈法反而被逮到並重新關入密室。所幸巴基斯坦的好友入內將他救出。
  
  第二天,賈法跟蹤那些女孩被帶上一艘船上,賈法不顧巴基斯坦友人的攔阻,他用小船追上那艘船,巴基斯坦的友人只能含淚望著那艘船逐漸遠去。
  
  其實賈瑪一直被阿布拉收留為洩慾工具,他表面答應會繼續尋找賈法,但其實今生兄妹見面的機會微乎其微了。

◎ 劇情分析
  
  伊朗導演馬基‧麥吉迪曾以「天堂的孩子」造就了伊朗電影的一個高峰,日後也以「天堂」為系列,拍攝了「天堂的顏色」,在在都吸引了許多觀眾的目光,也為他奠定了在世界影壇的地位。
  
  而更早之前,他的作品其實兼具了許多更尖銳的批判,「手足情深」正是這種批判性極強的影片。
  
  如今的伊朗,較之於過去當然也有長足的進步,但一般而言,許多看不見的陰暗面,卻是值得大書特書,但問題是,伊朗對於電檢制度也有其嚴苛的一面,如二000年賈法潘納西所拍攝的「生命的圓圈」,雖然有金獅獎最佳影片的殊榮,但因批判了伊朗一些社會的黑暗面,因此在伊朗至今尚列為禁片,而導演賈法潘納西也因此片被軟禁,至今依然沒有新作問世。他的老師阿巴斯,前幾年以「愛情對白」讓法國女星茱莉葉‧畢諾許得到坎城影展的影后,茱莉葉‧畢諾許曾在領獎時,大聲疾呼伊朗政府,應該及早釋放賈法潘納西,只可惜一直未得到伊朗政府正面的回應,這是令人相當沮喪的。
  
  人性的複雜,絕對不會因為一個國家的風俗或宗教,會有所不同,賈法的父親堅持己見,要挖井以建立自己的家園,但不幸慘遭活埋,這使得賈法與賈瑪兄妹,立即陷入孤苦無依。但更令人不堪的,是一些父親之前熟識的人,立刻將兩個孩子騙到城裡然後賣掉了。
  
  故事的軸心放置在,賈法被阿布拉這名專搞走私的奸商,訓練成為偷運走私品的走私客,甚至到最終也慢慢滲雜了毒品的走私與交易。這些社會的黑暗面,在過去的伊朗影片是極少見的。強力的批判,使得阿布拉這名伊朗人,承載了人類許多的卑劣,甚至他也將這麼弱小的賈瑪佔為己有,在影片的背後,我們才知道這部電影的真正賣點,但卻也更尖銳地批判了人性最混濁的部分。
  
  賈法為了找到妹妹,才不惜住在阿布拉家中,因為他相信,帶他們來的沙塔一定還會來,而沙塔也必然知道妹妹的下落。只是尚年幼的他思想未免太單純。一般阿拉伯國家的富豪,早就大量地蒐購未成年的少女,並用船載回去以供他們洩慾。阿布拉何許人也?他見有機可乘,遂從一開始就移花接木偷偷留下賈瑪。
  
  當賈瑪失身於阿布拉後,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懇求阿布拉能照料自己的哥哥,只是她始終不知道,賈法誤以為她被賣到巴基斯坦,並走私到阿拉伯,於是他奮不顧身地追上船去,我們可以設想其結局,當賈法找不到自己的妹妹,而又被船上的武裝人員發現,他的命運實在令人擔憂,導演最後用賈瑪的淚水來裝填畫面,其實不用再更多的言語,也是令人忐忑不安的。
  
  阿富汗另一部影片,也有更殘酷的敘述,當女人面臨死亡的刑罰時,其實法官也可將她判給一名威權人士,雖然他已經用每一道鎖鎖住一名少女,但依然不滿足地渴求更多,那也是一部令人心中難安的電影。
  
  如果宗教是有一股真正的力量,那為何在這兩個小孩陷入困境的同時,無法在社會上引起更多的關懷?反而是許多人見獵心喜,利用既有的勢力更加貪得無厭,宗教此刻似乎已經喪失了真正的本質。
  
  伊朗與巴基斯坦的國界,只是一圈圈的鐵絲網,這對於遊牧民族過去以游族維生的心態是無法接受的,這也是為什麼,這些人聽到邊界時都感覺到無比的嘲弄。因為遊牧民族那兒有草可供牛羊吃,他們就住那兒,而這種歷來的傳統精神,也使得這些民族沒有建國的觀念。
  
  在伊拉克、伊朗、土耳其的邊界上,有大約二千多萬人的庫德族,他們正是這種傳統精神下的受害者。他們因為無法建國,民眾又散居各地,縱然現在體會到事情嚴重性,但卻已經是身無立錐之地,因為沒有一塊屬於他們的土地,可供他們建國了。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這種千年之結,似乎一時間也找不到真正可以解決的方法。馬基麥吉迪在「手足情深」一片中,依然以慣性的兄妹之情作為後盾,但實質上,卻一反常態地強烈批判了這塊土地上的男性沙文主義。
  
  那些有錢的阿拉伯大爺們,為何偏好十三、四歲的女孩?一次將近有五十名可憐的少女,被賣入阿拉伯國家的富裕家庭中,但無法享受優渥的生活,因為她們唯一的工作就是性奴隸。
  
  從人性平等的角度來看,導演確實是有企圖有作為的,只可惜這部影片,似乎也受到伊朗政府的干預,除了在國外一些影展參展之外,在伊朗境內其實是看不到這部影片的。
  
  所幸這部影片,除了來台灣參加金馬獎觀摩影片之外,也陸續在法國坎城影展,導演雙週提名「金攝影機獎」。而在德黑蘭電影節,也曾得過最佳影片及最佳劇本獎。當然也循例參加蒙特婁影展、東京影展,受到觀眾相當熱烈的歡迎。
  
  也許伊朗電影始終依循既有的模式,去呈現兒童的純真與簡樸,但更進一步去發掘人性時,這一切的模式勢必會受到挑戰的。

2015年4月16日 星期四

裸足佳偶(Barefoot in the Park)

 周彥彤 老師 撰稿

導演:金‧賽克(Gene Saks)
編劇:尼爾‧賽門( Neil Simon)
主演: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
   珍‧芳達(Jane Fonda)
美國 / 1967年 / 106分鐘 / 普通級
禮讚: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獎
   英國影藝學院電影獎最佳外國女演員
紐.西蒙舞臺劇改編,羅拔.烈福與珍.芳達演一對新婚夫婦。丈夫是個 ...

◎ 劇情簡介     

  保羅與可莉是一對剛結婚的年輕夫妻,在紐約的廣場飯店度過了六天甜蜜的蜜月,隨後搬進了由可莉一手決定,花了很高租金租下的公寓裡。這間位在頂樓的小公寓,為兩人的生活帶來重重考驗。

  這棟沒有電梯的樓房,讓每個要上樓來的人都吃盡苦頭,對每天都要爬這麼多樓梯回家的保羅來說,更是一件苦差事。而狹小到只容得下一張床的臥室、沒有浴缸的浴室、破了一個洞會灌進風雪的天花板,都讓保羅很懊惱。更嚴重的是,經過保羅的打聽,發現住在這棟公寓裡的人竟然都是怪客,有夜裡醉醺醺的人,還有總是在門口堆積空罐頭罐,但卻從來沒有出門過的人,最神秘的莫過於住在他們閣樓上的維拉斯柯先生,據說更是怪得難以捉摸。

  但一手安排這個空間的可莉,或許是生性樂觀,也或許是無法否定自己的決定,也或許是還沈浸在新婚的愉快之中,對於這一切都樂觀的接受跟克服。母親突然來訪,儘管為她帶來一些緊張,以及害怕母親不喜歡這個環境的焦慮,就算最後媽媽還是酸了她幾句,但這仍然無損她的好心情。

  這天夜裡,當夫妻兩人就寢後,卻傳來敲門的聲音,可莉開門後發現是住在他們樓上閣樓裡的維拉斯柯先生,可莉並沒有因為這個突然闖進來的人而感到不快,相反的對於他有些瘋狂的行徑產生好感,竟然異想天開的要湊合他與自己的母親。

  在維拉斯柯的邀請下,決定來一個四個人的晚宴。在這場晚宴中,他們去了一個奇怪的地方,吃了奇怪的餐點,最後還在寒風中凍得半死。可莉非常享受並且融入維拉斯柯這種瘋癲不羈的風格中,玩得非常開心。但保羅與可莉的母親則被整慘了,最後他們回到公寓時,呈現了截然不同的情緒。維拉斯柯自告奮勇的送可莉的母親回家,但可莉的母親卻在門口摔了一大跤。對整個晚宴不滿的保羅,則對可莉發了很大的脾氣,可莉則認為保羅太古板、太不開放了,兩人爭吵之餘,可莉便放話要離婚,當晚兩人便分房睡。

  隔天,可莉的母親卻失蹤了,可莉非常焦急,保羅也想幫忙,但可莉卻把重感冒的他趕出了門。最後可莉在閣樓上找到了衣衫不整的母親,維拉斯柯卻失去蹤影。母親對於發生了什麼事情都不復記憶,可莉這時才開始對這一切感到懊惱。不久,維拉斯柯回來,解釋了一切,原本一絲不苟的母親,經過了這一切也放開了,反而安慰起自己的女兒可莉,鼓勵她去找回保羅。

  可莉在公園裡找到了醉醺醺的保羅,這時候的保羅因為喝醉的關係,一反常態的瘋癲,最後更打赤腳在公園裡跳舞奔跑,回家後甚至還爬上了公寓屋頂,造成一陣混亂,所幸最後有驚無險,而這對夫妻也重新拾回往日時光。

◎ 劇情分析

  當一對戀人走入婚姻之後會如何?當愛情面對現實生活的磨難時,還能持續下去嗎?當生活變成日常以後才發現彼此的個性如此迥異,婚姻該如何維繫?這幾個如此平凡,卻又重要的問題,正是這部清新的小品電影所想要探討的主題。

  故事中的女主角可莉,個性天真爛漫、勇於冒險甚至到了有些神經大條的狀態,所以她可以在六天瘋狂的飯店蜜月之後,當老公保羅準備銷假上班時,她穿著老公的襯衫,硬是要他給她一個她定義中深情的吻之後,才可以離開,最後更在塞滿人的電梯面前,搔首弄姿,搞得老公很是尷尬。然而,她對於婚姻生活的看法,同樣也充滿著浪漫的想像。因此她不管每天要爬五樓公寓是否會很累?也不管這幢公寓裡都住著些什麼樣的人,甚至沒有仔細看清楚臥室的尺寸,是否能塞得下床,只要符合她心中美好生活的想像,她便不顧一切的租了下來,當然也不理會租金是否合理。

  相反的,丈夫保羅卻是一個相對保守務實的人,努力上班,為著前途認真打拼,也因為個性拘謹,面對可莉的種種要求跟有些荒謬的做法,經常被搞得疲於奔命。

  婚姻中的兩人,原本就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成長背景,當然對於價值觀與個性上,絕對不可能完全一致。也因此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確實走入婚姻之後,磨合的過程是相當必要,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對可莉與保羅兩人來說,也是如此,剛剛新婚的甜蜜感也敵不過兩人個性的南轅北轍,其中的碰撞,終於在鄰居維拉斯柯所安排的晚宴上,完全被揭開來。個性相當怪異的維拉斯柯,沒人知道他的來歷,但他近似瘋癲的行徑,卻大大合了可莉的胃口。但可莉與維拉斯柯兩個人加成後的瘋狂指數,卻也讓保羅終於抓狂了。晚宴回家後,兩人為此起了婚後的第一次爭執。

  編劇巧妙的在劇中安排了可莉母親這個角色,在整個戲劇中因此多了一個轉圜與對照的點。從母親第一次拜訪時可莉的反應,以及當母親進到屋子裡四處走動時,觀眾確實可以感覺到這位母親的保守與挑剔。但在可莉的突發奇想下,這場與怪鄰居的晚宴,其實是一場相親大會,雖然母親在晚宴上被迫做了很多奇怪的嚐試,回家後又經歷了一大堆荒謬又有點難堪的事件,但母親卻在這個過程中解放了自己的拘謹,決心尋求自己的快樂人生,最後還勸慰了可莉,去尋回被她趕出門的丈夫。

  而被可莉抱怨古板、無趣、沒有冒險精神,甚至不敢在公園裡公然打赤腳的保羅,這會兒藉著喝悶酒,竟然就一一實現了可莉的「期望」:把大衣慷慨地送給流浪漢,脫鞋在公園裡奔跑跳躍,好不容易回家後竟然爬上了屋頂,演出了一場驚魂記。看著這樣完全解放的丈夫,可莉卻是相當無奈的。等保羅恢復正常之後,可莉應該也會慶幸,自己的老公真實個性沒有那麼瘋狂。這也正是尼爾賽門這位大編劇最具功力的地方,藉著「矯枉過正」的保羅,讓觀眾去思索,到底所謂的愛情,是將對方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抑或是雙方都能如同【剪刀手愛德華】中的經典對白:「我愛你不是因為你是誰,而是我在你面前可以是誰。」 

  這部改編自知名百老匯喜劇編劇尼爾賽門最經典熱門戲碼的電影,果然一開頭就令人感受到一股清新輕快的風格。雖然改拍成電影版本,導演在片中依然大量運用舞台劇的手法,如主場景--新婚夫婦家的空間設計,利用高低創造出豐富性,演員的表現方式,也都充滿了舞台劇的風格。當然,最厲害的地方,還是在於編劇所寫就的精彩對白,妙語如珠,不僅更深刻的刻畫了人物形象,也讓劇情更加吸引人。

  討論婚姻這個議題的電影,為數眾多。以喜劇手法表達的,也不在少數。但尼爾的劇本之所以迷人,就在於他運用了非常靈巧的鋪陳,與俏皮的詮釋,讓觀眾在捧腹大笑之餘,卻又對於婚姻與愛情有了不同的體悟。

2015年4月15日 星期三

天堂煉獄(Battle in Heaven)

導演:卡洛斯‧雷加達斯(Carlos Reygadas)
主演:馬克斯‧赫拿迪茲(Marcos Hernandez)
   安娜波拉‧馬休卡迪茲(Anapola Mushkadiz)
墨西哥 / 2005年 / 98分 / 限制級
馬克斯是墨西哥某將軍家的專職司機,因生活所迫,馬克斯與妻子策劃一起綁架案,並陰錯陽差害死綁架 ...

◎ 劇情簡介     

  馬克斯是一名將軍的司機,但因生活並不寬裕,竟與妻子合夥綁架了鄰居的小孩,但沒想到小孩卻意外地窒息而死。

  馬克斯到地下街妻子擺攤賣時鐘的小攤位上,一邊做生意,一邊討論這件令人沮喪的事。
  
  馬克斯每天早上,要隨將軍去參加升旗典禮,然後開車去機場接將軍的女兒安娜。馬克斯從小看她長大,如今安娜已亭亭玉立,而且性格外向奔放。
  
  安娜所有的事,馬克斯都相當清楚,她雖然出身高貴,但卻因為好玩,故常常去妓院兼差。這一日,馬克斯也載安娜去妓院,但也叫另一名女子去服侍馬克斯,但馬克斯卻拒絕了,甚至他點名要安娜陪他。
  
  安娜到房間內雖然吻了馬克斯,但卻拒絕了他。馬克斯竟在這種失望情境中,向安娜坦承不能將這種事四處嚷嚷,並且要他去自首。
  
  馬克斯只好回去與自己胖妻子作愛,因為對於未來,似乎所有一切都已經即將崩潰,性愛似乎是僅存的一件可以掌控的樂趣了。
  
  馬克斯去搭捷運,但因人太多,自己的眼鏡被擠落在地上,並且被踩破了。當他去見安娜時,安娜見馬克斯實在太沮喪,於是她想用另一種方式來安慰他,帶他到別墅與他作愛,馬克斯肥胖的身軀,與安娜青春的胴體,似乎是一種極端的對比,但也由此令安娜產生極大快慰。
  
  墨西哥職業足球賽的冠軍「美洲獅」出爐了。馬克斯看著電視機前的女啦啦隊員勁歌熱舞,他竟然坐在沙發上面手淫。雖然妻子一直在外面大聲呼喊,希望他快點下去,因為大家要去參加朝聖日。
  
  馬克斯決定朝聖日後再去自首,妻子向他表明,沒有他的日子,沒辦法活下去。而馬克斯又去找安娜,正巧安娜與男友傑米作完愛,傑米去買報紙,安娜趁機吻馬克斯,但卻希望他日後要珍重。馬克斯出來時發現自己尿褲子了,於是他又回去拿刀殺了安娜。
  
  馬克斯近乎瘋狂地成為一名失常的人,他混在懺悔的人群中,向天主祈求自己的罪孽能獲得赦免。

◎ 劇情分析
  
  「天堂煉獄」是墨西哥新銳導演卡洛斯‧雷加達斯的第三部長片。他的第一部作品「日本」、第二部作品「生命最後之旅」,在在顯示了他獨特的電影敘述風格,讓人感受到截然不同的詮釋方式。
  
  平心而論,「天堂煉獄」是相當獨特的手法,雖然尚有一些尚須改進的空間,但卻能讓人感受到,導演在電影的呈現上,有其不尋常的天賦。
  
  不只是墨西哥,就算在台灣,馬克斯正好代表了一股的中下階層的人,在人性的對待中,其實處處充滿了貪婪與罪惡,正因為有宗教的救贖,所以更能對比出罪惡的無厘頭。
  
  馬克斯從小看安娜長大,從小女生到亭亭玉立,馬克斯的心中,早就潛存著極高的慾望。正巧安娜又是一個放蕩的女人,她有著青春胴體與傲人的身材與臉龐,而她也更擅長利用它。雖然有俊秀的男友傑米,但她卻常常去妓院接客,從而享受截然不同的刺激。
  
  這種沒有任何位階或對稱觀念,反而讓安娜更是樂此不疲。這來自靈魂深處的躁動,是很難用常理去判斷的,導演在這方面的揮灑,倒是顯得意義不平凡。
  
  一般電影的敘述風格,是絕對的情緒化,而本片卻反其道而行。馬克斯與妻子站在地下人行道賣時鐘,好像什麼事也不曾發生。人行道內人來人往,好像什麼事也沒發生,將極端的罪惡融入了人的生活之中,這反而令觀眾感受到另一種窒息。
  
  鏡頭只是採取馬克斯的主觀鏡頭,他看著這個世界無語;但這個世界也對他無話可說。一場犯罪的事實,讓他陷入全然的空茫,所有的一切思緒已經全然失效,剩下的似乎只有性慾的本能反應。
  
  於是,作愛好像是這世上唯一的路途,尤其當安娜也以性愛來表示她的共融時,馬克斯這才真正感受到,自己身陷泥淖的真正所在。
  
  安娜不但年輕,其實也是與馬克斯極端不成對比的,在床上馬克斯只是仰躺,安娜則是全然的主動。這會是社會位階的反射動作嗎?某種角度來看,倒有一點像安娜強暴了馬克斯。
  
  馬克斯在這場性愛中是相當複雜的。一名從小看她長大的女孩,如今竟成為掌控他的床上蕩婦,但馬克斯雖然被掌控,那只是心理上的位階不同。相對於馬克斯與胖妻作愛時,是主動從背後完成的,就有著明顯的不同。
  
  馬克斯因為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愛,使他更加困惑,最後似乎只有在對著電視啦啦隊自慰,才是真正能掌握的事了。但純粹在性的呈現,反而更使他迷失,正巧接踵而來的朝聖日,正好是一種仲裁的分野。
  
  人的罪惡,到底是從什麼角度來看待?宗教中的「原罪」會是與性慾有關否?佛教稱我們住的世界是屬「慾界」,因為一切生命的延續,是必須靠性慾來作媒介,在這個角度上來看,性慾何嘗是一種罪惡呢?「貪婪」可能是一種真正的罪惡,慾望是否只是一種滿足?或是一種不斷地追索?
  
  導演為了呈現這種看似平常美好,但其實卻充滿太多令人不堪的躁動,什麼是「天堂」?什麼是「地獄」?這兩種一上一下的名詞是一種對比,其實也都是存在我們的心靈中的天平,其實沒有任何人,可以決定我們去天堂或地獄,決定的人是我們自己。
  
  生命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複雜,我們不管在墨西哥或台灣,其實生命步調永遠是一樣的。在「心」的對待中,你可以有許多的詮釋,也有許多沒有人能了解你的地方,但絕對不會像馬克斯,最終只剩下一個心靈的呼喚,當自己掉入那種迷幻之中,而尋不得自己之際,所有的悲劇便因此而生了。
  
  「天堂煉獄」是一齣,極端讓人必須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的,因為真實所以荒謬,因為荒謬而更令人惶然,因為惶然所以回到真實。
  
  當安娜與馬克斯裸體併躺在床上時,這幾乎已經成為經典畫面了,透過這個畫面,這個世間所有的可能便全然併現了。
  
  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其煩惱之處,只是馬克斯一時的迷失與困惑,於是煩惱就成為不解之結。馬克斯當下的判斷,是在自己漏尿的當下,卑微的失意讓它體現了更現實的不堪。於是馬克斯唯有用一種「消滅」的方式,企圖讓自己從泥淖中走出,於是他毫不考慮,甚至冷血地用刀刺死了安娜。
  
  安娜會如片尾所說「我愛你」?而馬克斯也會如最後他所說的「我愛妳」?
  
  這一切,都是馬克思這一生中,唯一僅剩的心靈企求,除了僅剩的這一點自我,馬克斯遂遁入了精神的放逐,於是他以跪走的方式來懺悔,但這一些舉措,真的能化解人生中最難堪的人性嗎?
  
  既生為人,於是人性永遠掌握了我們的心靈走向,有時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下抉擇與認知的問題。

2015年4月6日 星期一

音躍巴黎(La maison de la radio)

導演:尼古拉斯‧菲力柏特(Nicolas Philibert )
主演:瑪伊亞‧薇妲 (Maia Vidal)
   蕾蒂西雅‧柏納 (Laetitia Bernard)
法國 / 2012年 / 100分 / 普遍級
禮讚:2013柏林影展「電影大觀」參展影片
導演尼可拉斯菲力柏特費時一年多,進入Radio France拍攝,將這個每天服務一千多萬法國人的聲音、轉化成精彩的影像故事,同時保有她的神秘性,引領聽眾進入一個曼妙醉人、 ...

◎ 劇情簡介

  導演尼可拉斯‧菲力柏特,是ㄧ名擅長拍攝紀錄片的導演。過去的作品「山村猶有讀書聲」曾在台灣放映,並贏得極佳的讚譽。另外他的作品有「無聲國度」介紹觀眾進入聾啞人的世界;也以「娜娜緹」介紹巴黎動物園內一隻四十歲的動物明星─母猩猩娜娜緹。

  「音躍巴黎」是尼可拉斯‧菲力柏特最新的紀錄片作品,前後歷時一年才拍完,對象是法國國際電台。

  法國國際電台位於塞納河畔,是ㄧ幢圓形建築,從影片中彎曲的迴廊可知它的梗概。這幢建築與巴黎鐵塔遙遙相應,雖然名氣比不上巴黎鐵塔與羅浮宮,但其實也是出自名建築師之手。

  導演選擇這座電台,並深入其中拍攝一年多,是因為這座電台,每天影響著巴黎一千萬人的生活作息。一座電台的經營風格與走向,其實都能立刻顯現當地的人文生態。而透過紀錄片的方式來「詮釋」這更是ㄧ樁相當艱辛的工作。

  安潔莉卡主持的節目,為了播出的效果,不斷地修正人物的對台,務必使得對話精簡自然,在語言調性上更是馬虎不得,因為一開始有了第一句話,便不能停止太長,否則觀眾很快會被強烈的音效所吸引,而喪失了廣播真正的元素與秘密。

  同事之間的合作,也有人必須相互配合,畢竟廣播節目播出是個群體動作,若有一個環節掉失,必將使得節目有所缺失,因此同事們相互等待,也是ㄧ種耐心與藝術。

  達達也是ㄧ名成功的播音員,但當時她獨自一人來法國,身上只有一百法郎,又不會說法語,但到最後,竟然相當有自信地享譽於廣播界,從達達身上,我們似乎也可看出,一個人的成功其實全繫於自己的努力。

  法國國際電台當然也播報即時新聞,他們的記者與主播,都有其堅定的想法,與獨到的見解,去分析當今世局的變化,譬如說台灣的觀眾,大概很少知道葉門的國際形勢,但法國主播卻知之甚詳如數家珍。

  有時某些音樂頻道是現場演奏的,一首「野玫瑰」搭配四重奏,一種獨到的伴奏與詮釋方法,讓我們體現法國這個國家的人文素養。

  廣播中也會提及「鯷魚」漂流在海上,同事之間也開始討論,這種魚的來源或特質。當然,要供應這一座大樓的餐飲,也是ㄧ項大工程,導演搭配了幾個廚房推出飲料的鏡頭,但卻沒有深入廚房的運作,顯然這個電台的廚師,也是有所堅持的,而其堅持的理由,應該是基於衛生的考量吧!這是大家較為忽略的問題。

  廣播與電影或電視不一樣,因為電影電視大部分依賴眼睛,而廣播則全部依賴耳朵。時下很多年輕人,非常鍾情於好萊塢電影,因為其聲、光、影的全面釋放,讓人在眼睛與耳朵的感官,得到暫時的撫慰。但現在的年輕人,卻很少去傾聽收音機的節目,因為只剩耳朵的感官,對他們而言是無法滿足的。

  其實在尚未有電視之前,收音機,是每個家庭中,最重要的精神食糧。佛家有云:「一根通,六根俱通」的道理,其實是很少人能夠體悟的。就算沒有明心見性,但在日常生活中,也會讓人不知不覺中,實踐這種佛法境遇的。

  尼可拉斯‧菲力柏特曾講過一句有趣的話:「我一直堅信,一部偉大的電影,是要從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出發的。」

  於是許多鏡頭是如此的平常與普通,譬如一名打字的女子,動作迅速地在打字機上遊戲,但那部打字機是相當奇特的,很快地會發現,原來她是ㄧ位視障者。她是蕾蒂西雅‧柏納。她是法國藍色電台,一個相當重要的指標性人物─視障主播。一名全盲的人卻毫不受視障影響,她的成就與專業,使她成為巴黎家喻戶曉的人物。她每天播報的新聞無所不包,如國際要聞、社會議題、娛樂新聞……等等,柏納會先以電子閱讀器閱讀,而且可以精準地同步播報,如果不說,在收音機前的聽眾,其實根本無法發現主播者其實是ㄧ名視障者。

  導演呈現的法國國際電台,也有更多元的文化呈現,但在這部紀錄片,讓人省思的地方,卻是「聲音是勝過影像的」。亦即在「里斯本的故事」這部影片中提出的辯證,到底一部影片的聲軌與影軌是誰佔上風?這是德國導演文‧溫德斯相當有層次的影片,只可惜在台灣很少有影迷會提及或討論。

  柏納雖是全盲,但她以「聲音」提供了另類的人文思考。而這也是導演一直在影片中所呈現的人文思考。

  風靡全法的法國國際電台,有一個知名節目「全民開講」,這個主持人叫亞蘭‧凡斯坦,他正在訪問「一時之間」這名作者班奈蒂克韓,班奈是個老師,但也是ㄧ名作者。亞蘭訪問作者時,絕對不是用恭維或吹捧的態度來面對,這一向是法國人的態度與觀念。既然在書本上的見解是屬於個人的,這就必須接受所有人的檢驗。

  台灣的現象則不然,許多「作者」根本不是自己的創作,而是請「寫手」代筆,然後在公關公司的策畫下,讓「自傳式」的書成為暢銷排行榜,由此可以看出,法國與台灣之間的人文素養之差異性,或許這也是,我們最應該重新自我反省的。

  法國國際電台的首席主播,是相當知名的瑪麗‧克勞,她的外號是「髮夾主播」,也是該台的大姐大,她總是不修邊幅(因為是廣播不是電視),但卻能在最短的時間,迅速整理新聞的頭緒,重要的是,她對這些訊息的判斷,很少有失誤的,尤其是刑案。譬如在河中出現過三具屍體,但第四具,她的判斷就讓同事佩服不已。有趣的是,她的播報方式是相當情緒化的,當驚惶失措時,她絕對不會故作鎮定,當趣味發生時,她也會無節制地開懷大笑。但也因此使她成為極受歡迎的主播。國內年代電視台張雅琴,似乎有瑪麗的風格。但因為是電視,所以張雅琴會更強調,在紙板上的資料來佐證,而瑪麗的方式,還是依循在「聲音」的節奏,這是兩者的異同。

  台灣拍紀錄片的人愈來愈多,但題材上的選定,卻是ㄧ項重要的學問。尼可拉斯‧菲力柏特最新的題材,以「廣播」為主,這表示說在「人」的呈現上,是可以較次要的,因為最終的表現是「聲音」,但導演卻不是那麼二分法地呈現,他反而又以聲音回頭來尋找人的本質,這正是這部紀錄片最吸引人之處。

  面對一個如此龐大的電台,必須花一年多的時間,才有辦法完成的作品,不僅需要一些才氣,耐心也是必備的條件。

  有些畫面是瑣碎而單獨的,這並不表示導演沒有放置更多的精神在其中,而是可能在事後剪接中,必須有所取捨,因此便將某些畫面割捨了。

  問題是,當鎖定「法國國際電台」這個素材時,必須展開詳盡的計劃,與執行方針,這是想拍紀錄片一個必備的條件。成功與否,在事前的策劃,其實會決定一切的。

  「人、事、物」是紀錄片的三個重要的元素,但不管單獨或分開,其中最後的呈現,都會返回到「人」的本質上,這與一般戲劇的表現,大體是相同的,在本片中的各種元素中,我們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紀錄片可以很輕薄,但在很多時候,其實大部分都還是很厚重的。

2015年4月5日 星期日

風箏與男孩(Master Harold... and the Boys)

導演:儂尼‧波里西 (Lonny Price)
主演:佛萊迪‧海默爾 (Freddie Highmore)
   文‧雷姆斯 (Ving Rhames)
南非 / 2009年 / 90分 / 普遍級
禮讚: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青少年哈利自小在種族隔離政策盛行的南非長大,然而他最要好的朋友卻是黑人奴隸山姆,睿智的山姆不僅陪伴哈利成長、玩耍,也教導哈利為人處事的 ...

◎ 劇情簡介     

  一九五0年南非的布萊頓鎮,因尚受到白人的統治,故採取種族隔離政策。

  哈利從小在這樣的體制下成長,但因為父親巴勒斷了一隻腳,這也使得巴勒相當自卑,相對地也使得哈利在學校,受盡同學的羞辱與欺負,甚至破壞他的腳踏車。但哈利還是忍了下來。

  哈利的母親開了一家餐廳,並聘請兩位黑人當侍者,這兩人是山姆與威利。山姆與妻子蜜莉安相當恩愛;而威利則常常毆打女友希妲,雖然不久,他要去參加每年一次的,國際標準舞比賽,如今把女友打跑了,他想參加比賽的念頭,卻始終不曾斷過。

  巴勒因為又跌倒而入院,這反而使得哈利相當開懷,因為家中縱然少了父親,但反而使他減輕了許多被羞辱的心情。

  但在星期四這一天,母親卻接到醫院的來電,於是匆匆趕往醫院。在知道父親即將回來之際,哈利反而相當激動,他希望母親想辦法將父親留在醫院。但因父親不願住在醫院,回到家中療養已是必然。

  於是哈利的心情大受影響,其實他的擔心也是正確的,因為父親回來,必定再度酗酒,接著又毆打母親。但山姆與威利不斷地勸導哈利,並提及小時候一次放風箏的過往,哈利的情緒才稍稍放緩。

  小時候,山姆做了一個風箏,但因沒有尾巴故無法飛起,於是哈利去偷了母親廢棄的絲襪,當作風箏的尾巴,當時哈利是嘲笑的,因為他認為風箏應該飛不起來。但沒想到,最後風箏真的翱翔在天際,但哈利當時不懂,為何山姆不與他同坐在公園的椅子上,雖然後來知道,椅子寫著「椅子只限白人乘坐」。

  但哈利長大了,過去放風箏的寓涵─希望他抬頭看,這樣的理念早已不存在,甚至他的遷怒,反而是要山姆像威利叫他少爺,但山姆表示個臨界點被去除,兩人的關係會有變化,但哈利在大環境中的壓迫下,依然對山姆吐了口水。無奈的山姆,也只能與威利在夜深人靜的餐廳中,與威利跳舞,因為這是僅存的希望了。

◎ 劇情分析

  英國與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大量地在非洲殖民,在六0年代時,法國與阿爾及利亞的戰爭,雙方死傷百萬人,雖然正確資料一直沒有公開,但可以確知,這次的戰爭使法國元氣大傷。

  英國與南非的關係亦復如是,在曼德拉的領導下,南非最終走向獨立的目標。但在還政於在地的黑人之前,其實有許多令人匪夷所思的荒謬行徑,由現在的觀點,自然有些不可思議,但在當時是相當合情合理的。

  「放風箏」是ㄧ個精神指標,因為風箏必須騰風在空中,才算是完成意義。哈利嘲弄山姆,用十字架做成粗糙的風箏,是無法起飛的。這有政治上的考量與涵義,因為哈利的說詞,代表了白人的優越感,山姆的回答,是風箏沒有尾巴,當然飛不上去,這表示因為缺乏「尾巴」這種「元素」,但若當元素一切俱足時,風箏自然就能飛了。

  「風箏」能飛在高空,不會因為是黑人或白人的風箏,而有所不同,這幾乎是這部影片最大的訴求。然而年紀尚小的哈利,卻一直不諒解,為何當時風箏飛上去之後,山姆卻沒有留下來陪他。直到長大後,哈利終於理解到這件事實,但他卻無能為力。

  哈利其實面臨的,也是另一項不平等的待遇,只因他的父親是個獨腳的殘障,但這也帶給哈利更多的難堪,當他心中無法再去承受這份難堪時,他只能將這股心中的憤怒,發洩在山姆與威利身上。

  威利是個自卑的人,他一直有個希望,能在一年一度的舞蹈大賽中奪魁,但卻看不起整排牙齒掉落的希妲,說不定希妲的牙齒,都是威利打她而掉落的。

  「沒有希望就沒有活下去的動力」,這是本劇中最佳台詞,但每個人的希望都能夠如實實現嗎?達案是否定。荒謬主義正好提供了「希望」存在的意義與本質,正因為每個人一生的希望都會落空,但人卻不會因此而活不下去,因為每個人在希望落空的同時,馬上又會興起第二種希望。正因為人是如此荒謬,因此才稱為「荒謬主義」。

  威利的希望是拿到舞蹈冠軍,但卻一再欺凌自己的舞伴希妲,這樣的心態,或許也是來自白人外在的壓迫,而產生的精神錯亂吧?

  山姆是黑白和解的一個重要關鍵,他努力地向哈利灌輸人權的平等,小時候的哈利或許會接受,但當哈利日漸成長後,他面臨了白人對白人的欺壓,但他卻無法將怒氣找到真正的源頭,反而逐漸將矛頭轉向山姆。

  只因為山姆的說理,遠遠超過他的想像,哈利在他面前反而顯得更加卑微。白人的孩子豈有臣服於黑人的腳下?這絕對是哈利潛意識中的焦慮。只是他年紀尚輕,自然無法明白詮釋,只能下意識地將怒氣發洩在山姆身上。

  真正兼具人文素養的應該只有山姆,他與妻子在上班前的吻別。充份顯示他在這方面獨到見解。只是在面對大環境這個氛圍中,山姆最後還是失敗,而真正留在他心中的也只有希望了。

  最後一幕,哈利將鑰匙留下,留下威利與山姆的舞蹈,這個舞蹈是ㄧ種潛意識的希望,也許在心中多多醞釀,日後必然會實現吧?這是兩個男子的共同聲音。

  「風箏與男孩」說得正確一點,應該是ㄧ齣舞台劇。所有的場景,全部集中在餐廳中,這種濃縮的戲劇元素,正是舞台劇的最大特質。時空當然也有倒敘,但這無妨,反正舞台的變化,反而在電影比較不容易做到。

  事情的衝突,是哈利與父親嘲弄黑人的屁股不好看,於是稍稍動怒的山姆脫下褲子,讓哈利評鑑。其實不分膚色,每個人的身體構造都是ㄧ樣的。豈有好看與不好看之理?山姆作這樣的決定其實是心痛的,他一直將哈利當作自己的親人,只是種族隔離政策的實行,早就註定他的想法會落空的。

  如今的南非已經完全由黑人統治,因此種族問題看似平復,但其實在全世界各地,類似的種族問題並未消除。為何白人有權利,說他們比有色人種高明,就算白人與黃種人亦復如是,而黑人與黃種人似乎也有另一場的種族問題要解決。

  人性的「我執」觀念,使人陷入自以為是的傲慢中,而不自覺,而之所以有這種宿命的問題,顯然是來自業識,而業識會讓不同種族的問題,產生另類的衝突,這其實正好在考驗人存在的智慧,人必須透過學習的機會,才能找出人性的盲點,也許這世上沒有聖人,因為人性是比較自私的,就算有聖人,顯然他也無法戰勝現實的氛圍,畢竟每個時代都有其必然的現象。

  「風」片看似簡單,但寓意甚深,在幾乎缺乏事件中,依然營造了令人讚嘆的衝突。而這份衝突本來是存在的,只是必須用「剝洋蔥理論」,慢慢理出一些衝突點,在這個戲劇結構上,「風箏與男孩」算是ㄧ部上選的好片。

  挖掘問題並非一定能解決問題,這是電影一貫的傳統,最終哈利喪志地回家,他贏得了一聲「少爺」得稱謂,卻永遠失去了一份可貴的友情,哈利應該知道自己錯誤之所在,但其實他是無力逃避的,這是本片最令人傷感也是最精彩之處。

聽說桐島退社了(桐島、部活やめるってよ /きりしま、ぶかつやめるってよ)(The Kirishima Thing)

導演:吉田大八
主演:神木隆之介、橋本愛
日本 / 2012年 / 104分 / 輔導級
禮讚:2012電影旬報年度十大影片、新人
   2012報知映畫賞、每日映畫賞最佳導演

   2013日本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剪輯、新人四項大獎
前途一片看好的校園明星、排球社的菁英份子桐島,竟無預警的退出排球社,並與大家失去聯絡…

◎ 劇情簡介     

  在夏日午後的高中校園裡,學校漂亮的校花黎紗,正在等品學兼優且各種運動都在行的風雲人物桐島。但在星期五下午是學校社團的時間,卻突然傳來桐島要退社的消息。排球隊、籃球隊、足球隊甚至棒球隊頓失所依。但不僅黎紗找不到桐島,就連所有的人都找不到桐島。

  宏樹也屬於班上受女生青睞的俊男,但他也是以桐島為依歸,偶爾只到籃球場投幾個籃球,事實上他也是個優柔寡斷的人。與黎紗極為要好的沙奈,不斷地對宏樹展開追求,而坐在宏樹後面,管弦樂團的社長澤島亞矢,卻對宏樹一往情深,常常帶樂器到球場旁吹奏,企圖引起宏樹的注意。

  澤島的行為,常常無意中影響了電影社的拍攝。電影社的社長前田與助手小武,拍攝老師寫的劇本「擦去吧!我的熱淚」雖然進入複審,但他們一直想拍自己寫的劇本「宇宙殭屍」,雖然瞞著老師開拍,但始終因學校的躁動而受到干擾。

  星期日,前田到電影院看電影,卻看到同學小霞,前田買飲料請她喝,但卻沒有更進一步的動作。第二天,前田忘記了劇本在教室,急急趕回去拿,卻發現小霞其實已經跟另一名男同學龍汰感情甚佳,之所以不曾公開,因怕在學校引起騷動。

  羽球隊的實果與沙奈,卻看不慣排球隊久保因怪罪桐島離社,找不到人而致比賽失利,遂要矮個子的風助當自由球員,但卻將輸球怨氣出在他身上,實果勇敢地仗義執言,卻也引來一陣騷動。

  終於,聽說桐島出現在學校了,於是眾人又為之瘋狂地找他,但始終找不到人影。沙奈故意約宏樹到科學館後面約會,澤島也拿薩克斯風故意在附近吹奏,沙奈要宏樹吻她,宏樹也沒主見地擁吻她,然後又回頭看看澤島。但澤島終於跑回自己的管樂團。

  眾人齊聚在屋頂找桐島,但卻不見人影,棒球隊隊長以及宏樹還有久保,不僅擾亂了前田他們電影的拍攝,但這回前田要求眾人要賠罪,而這也使得宏樹開始認清,自己在這青澀的年代中,一種空洞的「集體崇拜」的虛幻…。

◎ 劇情分析

  台灣及全世界,都曾拍攝過青少年的影片,尤其是高中生這個時期,充滿青春氣息與動力的故事。但日本「聽說桐島退社了」這部影片,卻是相當令人側目的一部影片,在台灣也許很少人會提及這部影片,但會認真討論的,大多著墨在這齣戲的原著「朝井涼」。

  朝井涼是日本新一代的作家,早稻田大學畢業,在二0一二年(22歲)時就以一部小說入選147回直木賞,二0一三年以「何人」與安部龍太郎瓜分日本文學界最重要的獎項,第148回直木賞。成為第一位戰後最年輕的直木賞得主,現今已成為日本當代文青的代表人物。

  「聽說桐島退社了」是改編自,朝井涼二0一0年二月在集英社出版的同名小說。其實這一篇算是朝井涼的處女作,當時在文壇引起一股的騷動,雖然所敘述的,是ㄧ所高中男女同校的瑣碎故事,藉著一名暗場人物「桐島」退出社團,而引起的不安,並逐漸地解構或敘述,每個人的失落與不安。

  為何桐島退出社團後,會引起那麼大的反應,這正是本劇中最大的主旨。有個笑話先與大家分享:「何謂幸福?四歲不穿紙尿褲;十三歲身旁有友人相隨;二十歲有性生活;三十五歲賺大錢;六十歲有性生活;七十歲身旁有友人相隨;八十歲不用穿紙尿褲。」

  「桐」片要說的是,從青少年到高中這個時期的成長過程,其實都是相互依賴的,而在同學中總會有一兩個受人崇拜的偶像,大家會以他為馬首是瞻。這將會逐漸形成,一種集體信仰的價值觀,這種潛意識的膜拜與崇敬,必須到上大學或出社會之後,才會慢慢消失與改變。

  小說要敘述的不是高中生的戀情,反而是潛意識中的不安,而這份心情,其實每個人都無法察覺的。在學校有個指標性的人物,在各類球賽中,因為他的表現,使得學校有了更多的獎杯,於是每個人便也有了,共同的參與感與滿足感,在唸書的這段期間,大家以為那就是人生,因為當桐島退社時,所有的人如喪考妣,比賽節節潰敗,但在找不到桐島的同時;幾乎所有的人的心思,也逐漸在被剝落與侵擾,希望落空的虛無感,剎時籠罩在每個人的上空,唯一的救贖似乎只能找到桐島,問題是桐島似乎從人間蒸發,從此再也找不到這個人。
    
  跟桐島對應的人,是學校最不起眼的前田,他是電影社的社長,父親留下一台八釐米的攝影機給他,於是他努力想按自己的想法拍一部短片。

前田遇到的困擾,是老師自己寫劇本讓他們拍,但彼此的理想落差甚大,雖然已經入圍但最後沒有得獎,老師希望能拍續集,但前田與副導演助手,決定拍他們自己想拍的「宇宙殭屍」。

  前田的理想是超越現實的,這與所有的同學都有了落差,當然他的長相並不討喜,其實也成為同學嘲弄的對象,但他只希望扮演好自己,這個社團是唯一不受桐島退社影響的團體。

  如果有的話,那就是拍攝的地點始終被同學所干擾,就猶如在雙重鏡頭下,殭屍與學校的這群同學,不管出發點是什麼,也不在意他們曾努力做了什麼,總之在真實與虛幻之間,似乎就有一股說不出的冷漠與失落。

  高中生的生活,也許尚在青澀不安的階段,對於未來或過去,有時無法作精確的分辨,就算迎面吹來一陣風,似乎也無法喚起他們對生命的認知。這也許只是生命的中繼站,他們需要的只是ㄧ盞明燈,最少是能讓他們有所依循的明燈。

  桐島這名暗場人物,在所有角色中是有所指涉的,因為另一名最受女生歡迎的菊池宏樹,他也是籃球員,棒球隊也需要他,女生也拼命追求他,但在沙奈略施小計中,讓宏樹吻了她,於是便輕易地,讓管樂社的社長澤島亞矢知難而退。

  然而這種所謂的愛情,亦是相當飄搖的,宏樹最後對鏡頭告白,他在說不出心中真正感受的同時,其實是相當無助的,因為看起來令人羨慕的一切,卻因為自己的懦弱而淒然不已。

  宏樹的困擾,難道不是桐島的困惑?在即將面臨大學聯考,社團在每個人的心中,存剩的價值是什麼?這一點,所有的人都不願去思考,因為他們只在意眼前失落的精神指標,其實已經讓他們價值觀崩解了。

  正因為本片的小說,在寫作風格上,採取了另類的切入觀點,所以讓原本很平淡的東西,變得厚重起來。為了呈現這部影片,導演吉田大八,網羅了日本新生代,最有希望的男女明星擔綱演出,或許想藉此,來突顯高中生的另一股青春動力,從而展露了另一種製片或呈現的新面向,這一點是不容我們忽視的。

  「聽說桐島退社了」是ㄧ齣相當奇特的影片,在台灣也許找不到製作人願意投資這類影片,但卻可以讓人從影片中,找到一股深厚有力的主旨,這一點正是台灣編導要努力的方向。

  電影要拍得好看是ㄧ種必然,但也能提供一種新的訊息給觀眾,也是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