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8年11月28日 星期三

復活之謎(Risen)

導演:凱文‧雷諾茲(Kevin Reynolds)
主演:約瑟夫‧范恩斯(Joseph Fiennes)
   湯姆‧費爾頓 (Tom Felton )
美國  / 2016年 / 108分 / 普遍級
打擊耶穌那些少數卻熱心的門徒,以證明耶穌的復活是一個 ...

◎ 劇情簡介

  羅馬軍團在指揮官克拉維斯領軍下,攻下了耶路撒冷,並將傳說中的彌賽亞以及另外二個人釘在十字架上。另外兩人傳說是犯了竊盜罪,故被打斷腳骨,但克拉維斯似乎感受到這名拿撒勒人有著一股難以言喻的慈愛,在閉目前一直看著克拉維斯。

  在放下十字架後,克拉維斯也允許拿撒勒人將這名叫耶穌的人葬在石洞中,但因許多信徒傳說耶穌將會復活,當地的提督彼拉多立刻要求克拉維斯徹查,務必將最近死亡的人通通挖出來檢視。

  克拉維斯半信半疑,但也將石墓的入口封閉,並繫上粗繩蓋上封蠟,並叫兩名士兵顧守。但兩名士兵趁夜喝酒到不省人事,第二天早上不但粗繩被扯斷,封印及墓石被打開,而耶穌的屍體不見了。

  耶路撒冷沸沸揚揚地傳著耶穌復活的訊息,彼拉多因為不久羅馬皇帝即將到來,他要求近日內必須讓這件事水落石出,並無論死活找到耶穌。

  克拉維斯找到馬大拉的瑪利亞,但有股神秘的力量驅使他放了瑪利亞。彼拉多又派一名副指揮官加入搜捕,果然在一處民宅內似乎有所獲,但卻找不到人。克拉維斯單獨找到一間屋子,發現耶穌、瑪利亞及十一個門徒都在,但他卻阻擋了副指揮官繼續搜捕,副指揮官雖然困惑,但還是帶回搜索隊伍。

  此時耶穌突然不見了,眾門徒均相當焦急,突然想起耶穌曾說他將前往加利利,於是眾人也就冒著危險而前往加利利。此時的克拉維斯感應到耶穌的一股令人臣服的神秘力量,於是留書出走,也隨眾門徒一起前往加利利。而因猶大的出賣,羅馬軍團也整軍隨後追趕。

  幸好有克拉維斯的軍事常識,躲過大隊人馬的追捕,但卻被一名小兵逮到,克拉維斯不畏懼的表現了信念,反而擒住小兵但卻又放他離去。而在加利利的海邊,他們抓不到魚,耶穌在河岸出現,於是在另一側捕獲大量漁貨。耶穌要眾門徒到世界各地宣揚他的理念,然後在一陣光之後又消失了。克拉維斯獨自回去,中途在一戶人家的招待下,他以指揮官的戒指當作食宿費,然後從容離去。

◎ 劇情分析
    
  歷史上常說耶穌被釘十字架,死後三天卻又復活了。但就是沒有交待當時的耶穌屍體究竟放置何處,而後又是如何復活?

  如果這件事是真的,那耶穌必然真有神通,佛經中的詮釋,菩薩若修三地,不修神通自有神通。相傳達摩傳法東土,也曾以一葦渡江,而後開其棺,卻發現並無屍體,只留一草履。

  雖然這些都屬於傳說,但事實上卻留給眾人更多的疑團。美國哥倫比亞公司便以聖經中的傳說,虛構了克拉維斯這名腳色,從而演繹這段歷史公案。

  過去很少有影片會直接將耶穌的影像具象化,因為不管由誰來詮釋,似乎都離「道」甚遠。影片中的主題是「信念」,這是籠統的說詞,但其實是與「心」有了更深的交織,若真正體會到「真心」,其實時間便不存在,而人便沒有了生死。這一點很多宗教其實都是相同的信念,只是有的還有更深的詮釋。

  當找到自己的「真心」時,世上所有的一切就不值得一顧了,指揮官原本的願望是回到羅馬,擁有更多的財富然後安享天年。但當他慢慢感受到,耶穌身上所散發的慈愛的力量時,便有了新的體悟。

  人世之間的愛是可以傳遞的,但在佛學上這還是屬於見聞覺知,也就不是常住本有的真心。若要真正詮釋這段復活,禪宗公案倒有許多類似之處。但因並非辯證,便不再多言比較。

  耶穌憑著一股博愛的信念,堅定地給予自己與他人無比的信心,縱然身處在惡劣環境中,並不會讓自己陷入困頓,反而因為具足的信念,使得自己的身心與世界變得愉悅與歡樂起來,此時所遭遇的若是死劫,其實也不會有任何的驚惶。

  這樣的境界,門徒們告訴指揮官,耶穌是無所不在的。而這句話,與佛是通十方法界的說法,其實是一致的。耶穌並未帶給門徒們財富與地位,反而在受盡鄙視的低階社會中,他們覺得一切俱足。

  重要的是耶穌說他死後會復活,而這使得信徒們相當期待;也使得羅馬統治階層起了極大的恐慌。也許有太多的巧合,或者耶穌具有復活的能力,但這三天耶穌究竟去了何處,卻依然是個謎。

  神蹟就是神蹟,一向很難被平常的人所理解,也許耶穌真的是傳說中的彌賽亞,而耶穌之所以會受到羅馬人的忌憚,因為他的行為實在與傳說中的彌賽亞太相似,因此羅馬人對於這個來拯救世人的「王」,必須將他除之而後快。

  事實上猶太教的看法,認為耶穌並非是彌賽亞,而猶太教的人堅信他們自己的彌賽亞終有一日會來拯救世人,至今依然尚在等待中。

  克拉維斯崇尚的是戰神,他在戰場出生入死,沒有一種信仰,有時也會感覺膽怯,但當他面對耶穌釘在十字架上,並沒有像對待其他兩人一樣,這應該是一項關鍵,另外兩人被矛刺中側身而亡,但對耶穌的不發一語,克拉維斯似乎感受到一股莫名的威嚴或慈愛,這與他一向在戰場上出生入死所秉持的信念,完全背道而馳。

  當一名慣戰沙場的將軍已經失去動力殺人之刻,其實這名將軍早就已經死亡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個為人的本份。心中湧現的只有祥和愉悅。克拉維斯面對追蹤而來的士兵說:今天這兒不會有人死亡,這是何等的信念才會讓這名殺人不眨眼的指揮官有了如此大的轉變?

  克拉維斯決定棄職離去,這表示他將放棄原有的一切希望,完美的家園與富裕的人生,此刻竟然比不上心裡頭的那片寧靜。

  這一點,導演在詮釋上是與過去許多人的詮釋,有許多不同之處,因為直指人心中的真實義,才有可能發現人生確實的真諦在本心,外在一切的現象(佛經稱為六塵)其實都是虛幻的。

  但真正要體現這樣的感受,卻非三言兩語即能成就,也就是沒有原本的善念,並不時資助別人(資糧位)還要有強烈的定力並且產生慧力,如此才能真正體現那份真實義的真諦。

  耶穌顯現了幾次奇蹟,也就是突然不見,但卻比眾人早一步到達加力力,這其實並非不可能,佛經就指出,修至三地的菩薩不修神通自有神通,只是一般的修行菩薩,並不會刻意以神通來示人。

  這部影片還是因為牽扯到宗教的議題,故明明在故事中要詮釋的事,卻反而一筆帶過,而這名虛構的克拉維斯反而成了耶穌的替身,他的改變不正是耶穌降生世上的真正目的嗎?

  最後天亮時,耶穌要門徒向世界去傳遞他的訊息,但這是何等艱鉅的工作,電影也只是蜻蜓點水一般掠過,這使得劇力削弱很多。

  而克拉維斯並未隨門徒同行,他走向自己新的認知之路,耶穌的復活使他得到了見證,但真正的見道卻是讓他發覺自己內在的實相心。

我偷窺,所以我存在(Pretend I'm Not Here)

導演:奧利維耶‧賈漢(Olivier Jahan)
主演:傑若米‧何涅(Jeremie Renier)
   约翰·雷森 (Johan Leysen)
法國 / 2000年 / 120分 /限制級
人和人之間的疏離,拒絕和人溝通的少年, 用自己方式證明自己存在, 他在 也不在...

◎ 劇情簡介

  或許是父親死後,母親又與荷內住在一起,艾力變的憤世嫉俗,於是變得更為自閉。他從荷內的衣櫃內發現了望遠鏡,正好供他夜晚偷窺對面大樓的鄰居,不但偷窺,也會寫信放在對方的信箱,這使得許多鄰居人心惶惶。

  在學校有一名美麗的女子瑪莉主動攔住他,要請艾力喝咖啡,但艾力啥話也不說,立刻逃之夭夭。而這天艾力發現歷史女老師似乎有問題,遂隨後跟蹤,他認為歷史老師與同學卡林有曖昧關係。

  在家裡艾力會為母親海倫按摩,而荷內也在母子面前表示他對海倫的愛意,這使得艾力憤怒離去。這一日艾力的姐姐卡洛帶丈夫西蒙與兒子洛伊回來,事實上卡洛也非常擔心艾力的自閉,而荷內也帶艾力去吃中國菜,雖然他自己並不喜歡吃,但依然無法獲得艾力的認同。

  艾力在母親工作的地點,發現母親與年輕男子的合照,於是偷拿一張放入懷中,在荷內發現艾力偷拿他的望遠鏡時,兩人發生嚴重衝突,艾力為了反擊,拿出那張相片,荷內立刻沮喪不已。

  艾力跑去向姐姐求援,但他依然以自以為是的態度來面對一切,甚至推倒小洛伊,姊姊與西蒙憤怒地將他推出門外。

  艾力在酒吧中遇見歷史老師與男友湯姆,歷史老師法碧安喝醉了,竟走到艾力面前挑逗,但湯姆一直覺得艾力很面熟,果然發現他就是偷窺狂,甚至也曾去按艾力家門鈴,這使得艾力感到危機逐漸逼近。因為湯姆也在他家放了一封信,嘲弄艾力的偷窺為何沒有下文?

  荷內與海倫不斷地爭吵,但荷內早已把相片撕毀,也不願說海倫在外有男友的事,艾力覺得自己闖禍,便離開家中,而荷內也離家在旅館內住了三天,並賭錢輸了三千元。

  艾力走向對面大樓,直接表明他對法碧安的愛慕,而法碧安不能接受,反而湯姆卻吻了艾力,然後艾力也走向法碧安並吻了她,三人便過了一個3P的夜晚。而第二天荷內因爭吵而死亡,艾力於是走出了自閉症,與瑪莉發生了關係,想起過去的種種,他唯有放聲哭泣。

◎ 劇情分析
    
  嚴格地說,這是一部「戀母情結」的電影。也許父親的死亡,帶給艾力無比的打擊,如果父親沒死,母親與父親的恩愛那是必然,而艾力自然也會沐浴在這種幸福的餘暉之中。

  從母親的角度而言,她需要第二春,荷內能給她情慾的幸福,又能付房租維繫這個家,她無法了解兒子的感受,只能從艾力為她按摩時感受到舒適與幸福。

  從艾力的角度而言,這正是本劇要探索的主題,他的感受是母親被一個男人佔據了,於是他自絕於這個家庭的任何關連性,他不再與人溝通,這使得家人都認為艾力出了問題,但卻無人能知曉,究竟問題的癥結點在何處。荷內也一直在討好艾力,但似乎無法獲得善意的回應。對艾力而言,他將自己桎梏在一個密閉的空間,唯一的出口便是從荷內衣櫃內偷來的望遠鏡,從偷窺的舉動中,他發現了生命的另一出口,這兒有更豐富的人生對待,每一種對待都是生命的交集。

  這些深奧的道理,艾力當然無法了解,但戀母的這個情懷,卻慢慢轉移到歷史老師法碧安身上。於是他開始跟蹤法碧安,甚至他懷疑同學卡林跟法碧安有親密的關係。

  艾力發現這些秘密,表面上是驚喜的,但他不清楚這其實是「戀母情結」的延伸,而愛戀背後真正的緣由與真義他是無法了解的,甚至最粗淺的愛慾模式,他也是完全在摸索之中。

  瑪莉這條線的出現有些勉強,猶如瑪莉後來的獨白,她是認為艾力的酷與獨來獨往相當性格,這才深深地吸引著她,但如果長期以往都是這樣的對待,任何人也都是無法承受的。

  瑪莉是個相當活躍的人,但卻始終沒有其他追求者出現,這點有些牽強,或許瑪莉也是個相當自我的人,於是在個性相投的契合上,才能找到感情的共鳴。

  問題是艾力一直困在自己的世界中,他唯一的抗拒就是荷內,他認為只要激怒他,荷內一離開,母親那時候才真正屬於他。但他從來就不曾為母親探索過她的內心世界,母親尚風韻猶存,這使得荷內愛戀不已,但母親愛不愛荷內呢?其實答案是肯定的。

  艾力在母親上班的地方,發現母親與年輕男子的親密照片,但其實這也不能證明什麼?也許在這個日趨複雜的社會,偶爾的情慾交流機會甚多,但似乎這也是未來的趨勢,在男女自覺的平等上,許多的現象也許我們現在尚無法接受,但 日後必然會變成一種那個時代的文化的。

  艾力報復的手段是將相片交給荷內,果然荷內一下就被擊潰了。於是荷內離家三天,並賭博輸了三千元,這是他的一種反擊嗎?由此可見荷內確實是愛海倫的,而海倫的耽心其實也是愛的呈現,她顯得無比焦慮,而艾力卻反而有一種復仇的快感。

  但當父母越吵越兇時,艾力顯然是手足無措的,而他此刻更面臨過去偷窺的事被法碧安的男友湯姆發現,然而他的想法是相當單純的。

  法碧安的年齡當然要年長許多,但在偷窺過程中,艾力卻逐漸將焦聚從母親轉移到法碧安身上來,故他到對面大樓坦承他的偷窺時,法碧安是相當驚訝的。雖然法碧安常與一些年輕的男學生有著互動,但對於艾力的單刀直入,卻一時也無法消受。

  但探索這件事之前,不妨談談法碧安與湯姆作愛時卻喜歡開著窗戶,這又是另一種的情慾釋放,現在網路上,不是有許多人喜歡裸露身體供大家觀賞?對當事人而言,未嘗不是另一種的慾望呈現,若非發現信箱內艾力寫的信,他們絕對不會拉上窗簾的。

  而因為這個訊息,使得湯姆對艾力有了不一樣的感覺,偷窺的連結,以及自己上門的表白,湯姆毫不猶豫吻了艾力,而這似乎也是給法碧安的訊息,很快地三個人便完成了3P的儀式。

  很多人在這個地方產生困惑,或甚至質疑 3P之後呢?當然是艾力從自閉的世界走了出來,而此刻他也才能開始接納瑪莉釋放的愛意。

  片尾艾力的哭聲是一種艱困的回憶,也是從困頓中走出的明證。當一個階段結束後,我們再度回首,始終都有不堪回首的感慨,而艾力的感慨就是用哭泣來呈現。

  這是齣青少年的成長電影,「戀母情結」始終是潛伏在每個人隱幽的深處,畢竟那兒是我們的來處,很多的事在成長之後,自然會有完滿的答案,但若身處在青少年時期要去解釋這些,反而會讓自己迷失而困頓。

  偷窺其實也是人類潛意識中一種被隱藏的行為,因為不懂因此好奇,因為好奇更想了知,欲要了知,所以偷窺。在這過程中,我們會獲得什麼答案?是一種與自己截然不同的世界?還是只是主客觀不同的見解?這是一個不會有相同答案的問題。

  正因為不會有相同的答案,得到的結果就會完全是獨一無二的,這個世界如此奇妙,正是因為每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於是便有了每個人完全不同的人生,生命也因之而可貴了。

流浪摩洛哥(Exit Marrakech)


導演:卡洛琳‧林克(Caroline Link)
主演:薩繆爾‧施奈德(Samuel Schneider)
   歐路奇‧圖科 (Ulrich Tukur)
德國 / 2015年 / 123分 / 輔導級
禮讚:多倫多影展正式入選
   華沙影展 德國慕尼黑影展 好評不斷
唯有自我放逐,才能找回遺失的自已…

◎ 劇情簡介

  快要過十七歲生日的班,在放暑假前,校長布魯爾找他到辦公室,除了責備他的操行因毆打教職員而有了缺失,並因他發表在校刊的兩篇文章大大鼓勵他之外,也希望他這趟暑假會到馬拉喀什,在旅途中應該仔細的體現人生。

  班的父母已經離異,母親莉亞是大提琴手,要從德國去巴黎演奏。而父親是一名劇團的藝術總監,現在去摩洛哥演出,班搭飛機去找父親亨利霍夫曼,亨利正在排戲無法接機,但派了司機去接他。

  班因為喜歡坐車搖下窗戶,但司機卻將之鎖死,他一怒之下便下車走路到劇場並與亨利相會。其實亨利已經再娶並生下一名女兒寶拉,班因患了糖尿病,必須時常測血醣並自行打胰島素,而劇場的演職員為他準備了一個別開生面的生日派對。

  班認識了兩個當地人,雙方很投緣,並相約第二天騎機車去見識真正的摩洛哥。在酒吧內,班認識了一名女子卡莉瑪,卡莉瑪希望與他性交易,但班拿二十歐元給她並希望她趕快回去睡覺,但卡莉瑪反而帶他去吃東西,然後帶班回家,但兩人只止於接吻而未發生關係。

  第二天班再去找卡莉瑪,沒想到她正要回老家,班送她去搭車卻不願下車,而與她一起去老家泰宏。班偷了父親的一條項鍊送給卡莉瑪,但卡莉瑪的家人似乎不歡迎班,在長輩到達後竟動手毆打卡莉瑪,並將他們趕出家門。

  卡莉瑪只好去找她在拉巴特的朋友伊莎貝,但此處只能收容女人,班就這樣被趕走了。班甚感委屈,就連測血醣都覺得心好痛苦,此時一名年輕人賈凡主動搭訕,要帶他四處觀光,條件是要三百歐元。

  班的父親報警尋人,在那兩名友人幫助下,才知班已到了泰宏,亨利於是開車去找人,並透過記者發佈相片,果然在「滑沙」的沙漠中找到,父子兩人才開車回來。沿途中有衝突,也一起抽大蔴、下棋,亨利讓班開車,但卻在後來亨利開車時翻覆,先醒過來的班在路邊攔車,將亨利送往醫院而救了他一命。班經歷這些事,也把牙套取下,他似乎真的長大了。

◎ 劇情分析
    
  德國女導演卡洛琳‧林克過去曾以「何處是我家」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在構思十一年的故事「流浪摩洛哥」其實有許多是她的親身體驗。

  在檢視現代家庭的結構時,我們會發現現代與過去有了極大的改變,但不管怎麼改變,家的本質精神是不會變的,而要面對的絕對是青少年的成長過程。在這段尷尬的年齡中,遇見了什麼樣的遭遇,也許都會影響他的一生。一名當老師的人,必須要有責任,在這個時期給予特定的學生一些適當的建議。

  校長布魯爾知道班是個有天份的學生,但因擔任劇團藝術總監的父親,與大提琴演奏家的母親早已離異,而在暑假中班必須去摩洛哥與父親會合,也許旅行會是一次令人永遠難以忘懷的生命階段,布魯爾送他一本「安娜卡列尼娜」,並引用書中的名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布魯爾也鼓勵班,也許應該交個女朋友,這或許是讓一個男孩變成大人的關鍵;這樣的教育方法,也許是值得台灣很多老師可以參考的。

  因為父母的離異,很多西方未成年的孩子都必須東奔西跑,也許很辛苦,但從某一個角度來說,正好也是拓展他們視野的最佳機會。

  班的父親亨利常年在國外執導古典戲劇,在演出後,一名記者向亨利提出疑問,為何會想把西方的戲劇,強行加諸在摩洛哥這個窮困的國度?這其實是一個殖民心態。摩洛哥除了大城之外,其他幾乎無人會欣賞「艾米莉亞」,就算能夠進去欣賞,那又有多大的文化傳遞效益?

  這個問題,亨利其實是無法回答的,亨利一直沉溺在戲劇領域,而在呈現過程,令他滿足的不一定是戲劇,而是戲劇背後的人事交織,許多女演員或許會主動向他示好,於是亨利便擁有屬於他自己的一片天地,他自得其樂在其中,雖然他又娶了另一名妻子,並生了女兒寶拉。

  班對父親是極為陌生的,換言之,有無亨利對班而言都是無關緊要的。屬於這個年齡的班,要的是有自己決斷權的自由。司機將門窗鎖死,使得班情願自己走路,而且走路也更能接近這個陌生的國度摩洛哥。

  班有先天性的糖尿病,他必須時時檢測血醣,並自行施打胰島素。這種疾病並未使得班在這場的冒險之路退卻下來,反而更加激盪出他善良的心靈。

  一群小朋友圍著他指指點點,於是他將攝影機借他們,也將外套送給一名年紀較大的小孩。因為這樣的情形,他在德國是無法看見的,於是他以直覺作了他自己的決定,這種心靈的轉變,其實也是成長的開始。

  亨利在前妻莉亞的叮嚀中,夥同劇團的人為他慶生,而且蛋糕不是班不能吃的巧克力,但這只是一種儀式,班的感動還是有限的,因為他的注意力已經轉移到剛認識的兩名摩洛哥青年,他們相約要去探究真正的摩洛哥。

  夜店內有許多男女在舞蹈,但這只是表相而已,因為裡面的女子都是妓女。從這個看似被音樂舞蹈籠罩其內的夜店,正是貧窮的摩洛哥另一個寫照。

  卡莉瑪主動來搭訕,但班似乎尚未作好準備,他寧可給卡莉瑪二十歐元,並希望她立刻回去睡覺。但這種舉動似乎也混雜了些許的殖民主義心態,也徹底地呈現了摩洛哥的極端窮困,這與亨利的古典劇場,無疑的是一種強烈的對比。

  班與亨利在飯店泳池內的一場戲,亨利游泳速度還是贏了班,這顯示他寶刀未老。但旁邊的妻子一直詢問是否有人要游泳,這也充分顯示,亨利其實很努力要當一名好爸爸,但無疑他絕對不會是一名好丈夫。

  班開始探險的那個晚上,也是他開始成長要離開父親的時刻,卡莉瑪認為二十歐元太少,但依然接受了,雖然班表明他不會與她上床,但卡莉瑪卻帶他去餐廳吃東西,而窗外的流浪漢也對卡莉瑪咆哮,這當然是一個矛盾的情境,因為明知摩洛哥女人與外國男子在一起是怎麼回事,以宗教的立足點,他們會有譴責的聲音,但問題是很多鄉下的家庭,卻都是靠女人在外掙錢,才能有起碼的生活。

  卡莉瑪帶班回到她的住處,也點上蠟燭,但班卻只是與她接吻,畢竟他還帶著牙套,這也是他尚未成年的象徵。而第二天回去亨利責備為何不回他電話,但班似乎我行我素,在他大開眼界之後,所有焦聚都已經放在卡莉瑪身上了。

  沒想到第二天他去找卡莉瑪,正逢她要回老家,班毫不考慮就跟她搭巴士回到鄉下,班在這兒拿下了他的牙套,也與卡莉瑪第一次發生了關係。但卡莉瑪的長輩趕到時,竟然毆打她,原因當然是宗教上不容許女人帶男人回家,但卡莉瑪一句話的回擊竟使這些男人無話可說,因為這個家都是卡莉瑪寄錢回來的。

  但卡莉瑪還是被趕出家門,她與班去找伊莎貝,而此處卻無法留下班,班又開始獨自流浪,並在嚮導賈凡引領下去「滑沙」,這應該是他最奔放的時刻,但父親也在此刻找到他,父子之間的地位互換是一場車禍,班救了亨利,這也使得班更加成熟地對待「家」的認知。

2018年11月13日 星期二

裁縫師的美麗人生(繕い裁つ人)(A Stitch of Life)


導演:三島有紀子
主演:中谷美紀、黑木華
日本 / 2015年 / 105分 / 普遍級
禮讚:日本奧斯卡影后 中谷美紀 V.S. 柏林影展新科影后 黑木華
   跨世代演技派氣質女星,首度同台競飆演技
她是日本最講究西服織工的裁縫店店主,即使面對時代變遷衝擊,但為了親情、愛情、與顧客滿足的笑容,她對美麗的堅持,始終如一…

◎ 劇情簡介

  繼承祖母裁縫店的「南洋裁店」第二代店主市江,被一家百貨公司的業務員藤井看上她的手藝,認為如此完美的手藝放到百貨公司,一定會造成銷售狂潮。因此藤井每天都來裁縫店,但市江似乎不願意開拓新的市場,她只願為過去外婆作過的衣服加以修改,這使得藤井相當為難,但他依然每天到裁縫店報到,以期市江有朝一日會有回心轉意的時刻。

  市江似乎除了作衣服之外,什麼事情都不會做,泡紅茶請藤井,茶葉卻放多了,但藤井也不敢多說什麼。這一日,小雪帶來一件她母親的衣服,請求市江為她修改,市江毫不猶豫地修改,沒想到原本身材矮小的小雪,在穿了修改過的衣服之後,竟獲得無數讚嘆。

  也有一位太太送來一塊布,那是她先生結婚前送她的,但丈夫死了,她竟然一直沒有機會做成衣服。市江對奶奶留下的客戶,都會極力照顧。

  市江有一個理念,她希望她做的衣服是可以穿一輩子的,而且堅信衣服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心情,果然藤井就在街上看見小雪,穿著市江修改過的衣服,自信滿滿地與男同學談笑。

  藤井有次要請市江喝咖啡,但市江推說那家咖啡店的咖啡不好喝,但其實她常常獨自一人,到這家咖啡店內,叫一盤起司蛋糕,然後滿足地一口又一口的享用。

  藤井有次去書店,買了許多有關最新的縫紉技巧的書,他看見市江也在另一端,遂主動送市江一本書,希望能喚醒她一些新觀念,但市江還是拒絕了,她說買這麼多的書,會分不清楚自己喜歡什麼?

  這一日一名老爺爺中田來訪,他因年紀愈來愈大,衣服也漸漸不合身,故每年參加「夜會」之前,他都必須來修改衣服。而這件事當然落在市江身上,而市江也都沒有讓他們失望。藤井也接受了邀請,這是必須滿三十歲才能參加的,每個人在此沒有煩累,而且能夠展現真正的自我。

  藤井似乎了解市江的用心,於是自行申調到東京的傢俱部門,但這會是他最後的決定嗎?而市江是否也會一成不變地作她想作的事?後續尚有發展……。

◎ 劇情分析
    
  在過去很多的行業都是手工的,包括男人的西裝非得要到西裝店訂做,女人的衣服大體上會找自己喜歡的裁縫師,自己先買一塊布,再請裁縫師量身訂做,就連女性的內衣亦然,家中若有女兒初長成,媽媽就會帶女兒到裁縫師那兒量身材,然後作出一件獨一無二屬於女兒自己的內衣。

  後面工廠林立,許多的西裝或女裝都由工廠來生產,不管高矮胖瘦,他們都有不同的尺寸供你試穿到滿意才買。因為如此,過去傳統的手工業,尤其西裝店的裁縫師,幾乎全部改行,這是一個時代大趨勢的改變,不管任何人都無法抗拒這個大環境的趨勢的。

  「裁」片出自日本的漫畫,作者把女主角作裁縫的心,能提升到近乎神格的境界。正因為是手工,更能將自己的內心,完全融入到作品之中,以極致的工藝與材質完全貢獻在作品上,這時候的裁縫師,已經不是一般的裁縫師,而是人人尊敬的神。

  市江的基本理念是:「做一件可穿一輩子的衣服。」但這可分成兩種詮釋,第一,能穿一輩子的衣服,一定是令人愛不釋手的好布料,而能勇敢都一輩子穿一樣的衣服,我想這要有相當的自信與勇氣。第二,要穿一輩子的衣服,這顯然是另一種害怕改變的現象。

  現代女孩子的衣服是多樣而多變的,裁縫師的理念固然不錯,在後現代主義中,有許多的拼湊而重複,於是過去許多想像不到的情形,讓這個多變的社會掀起更高的浪潮。

  藤井看上了市江的手工技巧;希望她能量產而與百貨公司達成合作,但市江究竟是一個怎樣的裁縫師?她沉醉在外婆過去那種精湛細膩的手工,而當這作品再度回籠之時,可能必須要修改,於是她便延續了外祖母傳給她的手藝,也因為如此,市江取代了志乃外婆的地位,而成為這群過去客戶心目中的神。

  其實若市江接受藤井的要求,自己也參與裁縫的集體行動,那細膩的手工勢必會在自動化中慘遭淘汰,也許這正是她最擔心之處。

  市江的穿著自然有不同凡響的品味,看見這個衣著不凡的女人,應該可以立刻猜到她的來歷。然而市江除了作衣服之外,她什麼事情也不會做,市江自然也感受到這一點,而這也更增添她摒拒外界的另一項理由。

  然而市江在接到藤井的委託時,她的內心會不會起任何的波瀾?一個老式的裁縫店,面對時代驟變的百貨公司,兩者相較之下,會不會有愈拉愈遠的差距,相信市江有過這些檢視,但問題是,她的傳承已經不能回流到現代工業的生產,因為她的手藝已經是一種藝術。

  或許基於這一點,市江斷然拒絕與百貨公司合作的任何可能,時代巨輪一切以機器作主軸,就算有短暫的合作,日後還是會黯然退出,橋本西裝店更是一個非常鮮明的例子。

  藤井發現他無法說服市江,而他事實上也逐漸被市江所同化,在無計可施之下,藤井向公司請調到東京賣寢具的部門,但在這個地方服務,卻永遠感受不到市江那種久遠的細膩藝術。這當然也使他陷入兩難,因此他又回到了神戶。

  而藤井的妹妹雖然不良於行,但在一次機緣下,遇上了市江。市江主動向她提及作婚紗的念頭,果然這次的實驗證實,市江並非只侷限在古老的傳藝之中,因為其實她也酷愛現代最先進的頭飾設計。

  關於市江的改變,影片中作了兩次的呈現,第一是市江決定將裁縫店的工作室位置作了極大的改變;第二是她非常自賞的起司蛋糕卻讓她感覺完全走了味。其實並非是蛋糕走了味,而是她自己的心已經有了極大不同的改變而不自覺。

  這部影片沒有提到感情的問題,然而仔細思索,其實從頭至尾,藤井與市江的感情是有極大的變化的。這並非是兩人註定日後必定要結婚,以市江而言,她的女神地位要被打破,那是極度困難的,然而這樣的若有若無,才能夠讓讓漫畫無止盡地延展下去。

  片尾藤井在參加妹妹的婚禮之後,他用跑的會是要去那兒?這一點應該留給觀眾自己去猜,總之裡面的線索甚多,再加上背後那兩名女人的推波助瀾,情節的發展是可以期待的。

  市江把裁縫工作室作了改變,這是她改變的開始,也許她並不會完全放棄過去專業的工法,但如何再走下一步,應該也是必須思索的。

  日本是個有潔癖的民族,但卻也是感情相當豐沛的文化呈現。市江是否是神並不重要,而是她該如何去面對即將而來的感情。她自告奮勇為藤井的妹妹作了一套婚紗,這是一個開端,不會是個結束。

  但不管有沒有準備好,既然踏出那一步,那就是一種決心,市江如此,藤井不也是如此?日本的影片愈來愈不受年輕人青睞,原因是調性愈來愈慢,但內涵卻愈來愈深,這是我們也不能忽略的。

2018年11月8日 星期四

壁花女孩夢遊中(Girl Asleep)

導演:蘿絲瑪麗‧梅耶(Rosemary Myers)
主演:哈里森‧費爾德曼(Harrison Feldman)
   班瑟妮‧懷特摩爾(Bethany Whitmore)
澳洲 / 2015年 / 77分 / 普遍級
禮讚:獲選為柏林影展世代單元開幕片
   2016年台北電影節台灣首映。
   澳洲電影及電視美藝學院獎最佳服裝設計
迎接15歲生日的女孩葛莉達,就在她想抗拒成長時,一座神秘 ...

◎ 劇情簡介     

  葛莉達快要十五歲了,正好隨父母搬到一個新的地方,也進入了一所新的學校。正當她感到沮喪之際,一名叫艾略特的男生主動上前攀搭,兩人均表示願意成為對方的好友,但三名惡女也前來示好,並表示不要對艾略特有太多的好感。

這三名惡女是琥珀、碧玉與小藍,她們示意會將葛莉達介紹給其他男同學,並准許她們接吻,葛莉達虛以委蛇,這自然引起三人的反感。

  父親康瑞德是作地毯生意的,他與母親雖有爭吵,但最後決定為葛莉達辦一個盛大的生日派對,在學校幾乎人手一張邀請卡,這反而使得葛莉達相當難堪,艾略特很高興地表示,他一定要穿西裝赴盛宴。

  葛莉達的母親也為她買了一件淡粉色的洋裝,第一次穿上正式的女裝,葛莉達有一種奇怪的感覺,明明是一種成長的表現,但葛莉達卻緊握著從小伴她長大的音樂盒不放。

  宴會開始了,琥珀、碧玉與小藍三人果然來鬧場,送她一捲錄音帶,裡面的對白極盡羞辱葛莉達,嘲弄她那尚未完全成熟的身體。

  葛莉達沮喪躲到房間內,艾略特要送她一個最特殊的禮物,那就是獻上他的吻,慌張的葛莉達嚴厲斥責艾略特,並羞愧地離去。

  葛莉達突然發現,在窗外森林中,有許多她感覺怪異的人物,大部份似乎是以前的布偶玩具,其中一名矮小的紙面人偷走了她的音樂盒,葛莉達隨後追去,但反而碰到一些詭異但不是如此熟悉的人。

  在追逐中,幸好有一名女子幫助她逃亡,並指示她必須找到一雙最小的手的人,葛莉達奔過樹林,也渡過一條河流。此時她又回到自己房間,卻遇見自己的法國偶像班諾崔魅特,班諾極盡挑逗之能事,但幸好紙面人將音樂盒帶回,而紙面人身軀下卻鑽出小時候的葛莉達,於是二人睡在同一床上,醒來她與艾略特互換衣服,也狠狠教訓了琥珀三人,於是葛莉達便成功地辦好了派對,也勇敢地邁入十五歲的年齡。

◎ 劇情分析
    
  這是一部有關少女成長過程,在內心世界無法割捨童年時代的種種,從而以類似「綠野仙蹤」的奇幻冒險,並從中以音樂盒當作戲劇的臨界點,換句話說,十五歲若是一種成年的表徵,那麼兒童時期的音樂盒,豈不已經過時?

  少女與少男的成長歷程,大體上是相同的,這種變化是相當奇特的,身體的急遽變化,好像突然硬生生地將過去的我推出身體之外,擁有身軀的自我似乎一時也慌亂了手腳,陣陣從身心靈深處湧現的怪異舉動,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忙亂之中。

  葛莉達一直擁抱著小時候的音樂盒,因為那是從小唯一能與她對話的,問題是,音樂盒只剩小時候的記憶,但身軀明明已經朝成人的方向前進,於是青少年普遍的焦躁症,便在葛莉達的身心靈產生了矛盾。

  葛莉達從小的偶像法國歌星班諾出現在她房內,這是葛莉達的賀爾蒙開始作祟,相較之下,小時候的音樂盒是必需割捨的東西了。

  但葛莉達當然無法了解這其中的關聯性,那三名惡女代表的是成年的障礙,如果遇到勒索恐嚇,必須當下給予致命的反擊,一擊中的立刻將之打倒,而每個人似乎所遭遇的情形都不一樣,但反擊的精神與態度,是絕對一樣不能猶豫與妥協的。

  紙鶴也是一種成長的符徵,這齣戲原本是舞台劇,透過澳洲新銳女導演的詮釋,在詭異多變的場景中,豐富了一名少女成長的苦澀與慌亂,矛盾與不安。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是截然不同,有些人以為從不曾發生過什麼奇特的事,然後一轉眼就長大成人了,其實並非如此,因為我們較容易善忘,許多小時候堅抱不放的東西,其實在不知不覺中紛紛拋棄了。

  葛莉達因剛搬家,所有的外交活動就全部停頓了,她開始躲回去她熟悉的童年,最少音樂盒是最強而有力的符徵,但這又與現實格格不入,外在的環境也不容許她退卻到她的童年。

  青少年的應對總是相當尷尬的,艾略特算是講話相當得體的,但他示愛卻使得事情變得更糟,葛莉達甚至用耳聞的訊息批判他是同志,雖然艾略特否認,但卻也無法彌補因為表達時機不對的錯誤。

  一切都因為父母為她舉辦的生日派對中更顯混亂,面對這些生面孔的人,每個人究竟抱著什麼態度來參與,葛莉達不但無法了解,反而更增添許多不安。

  對於過去,葛莉達還是不可能放棄的,因為她對於成年這個臨界點,既無法前進,只好回頭,因此她肆無忌憚地在樹林中狂奔。

  然而葛莉達面對的,是已經消失而永遠不會再回來的童年,在過去或許她尚能藉音樂盒安住在其中,但這回顯然跟過去不一樣。

  其實音樂盒就算奪回,其中的音樂早已不適合葛莉達。每個人的成長,自己很難察覺,端看這個人對待四週環境的反應,從對待與反應中就能察覺。

  葛莉達並非不了解這些道理,而是她一直緬懷過去的記憶,而真正的原因是因為剛搬家,一下很難適應新的環境,新的朋友,於是她開始自我封閉。葛莉達抱著音樂盒躲在棉被之中,這正是一種清楚的象徵。

  十五歲的孩子開始也會有性的幻想,而葛莉達她心目中的法國歌手,很輕易地就變成她渴望的對象。說渴望,那是一種荷爾蒙逐漸增長的效果,內心的躁動卻無法像大人一樣有縱情的對象,於是導演安排了一種似真如夢的對應,法國歌手不斷地挑逗,其實都是葛莉達內心的呼喊。

  如果是如此,那艾略特的求吻,那豈不是應了她的心願?其實艾略特操之過急,渴望是一回事,但現實又是另一回事,何況這一切的描述,都是葛莉達內心世界的吶喊,因為她尚無法了解成長究竟是怎麼回事。

  森林中許多奇怪的怪人,這些都是葛莉達從小至今所遇到的恐懼、歡樂或各種情緒的表達。有一名女子來拯救她,正是她的主觀意識,她會教導葛莉達不斷地逃,究竟要逃去那兒卻沒有明示。

  其實這也是一種象徵,逃離當然是逃脫童年,過去不管曾經有任何對待,都不必回顧與眷戀,因為人無法回到昨日,而應面對的卻是明天。

  這是一齣相當成功的魔幻寫實電影,上半場幾乎毫無跡象,讓我們以為這是一部校園電影,下半場卻全然是變化萬端的夢幻情境。也許一般觀眾很難適應這種急驟的變化,但好好思索對照葛莉達的惶恐與她近乎夢境的呈現,許多的象徵與呼應便逐漸呈現。

  電影有許多的表達方式,許多創作者或學校教師刻板的見解,往往很難接受其他模式的藝術呈現。電影的表達若只有一種,那豈不是電影的悲哀?

  「壁」片在拍攝方面其實尚有許多可以討論之處,這些問題將來有機會再在其他影片討論。

魅惑紅底鞋(Louboutin: Top of the Heels)

導演:法麗達‧卡爾法(Farida Khelfa)
演員:布蕾克‧萊芙莉(Blake Lively)
   克里斯提安‧魯布托(Christian Louboutin)
法國 / 2015年 / 52分鐘 / 普遍級
法國設計師Christian Louboutin(克里斯提安盧布登)設計的紅底鞋,成功擄獲全球女性的心,從皇室成員到好萊塢女星,人人都臣服於的腳下,更被無數名流 ...告訴你每個女人的夢想…

◎ 劇情簡介     

  這是一部有關高跟鞋設計師盧布登的紀錄片。

  盧布登的母親在四十四歲時生下了他,因為皮膚較黑,不像法國人,遂在小時候就一直幻想著去找他的原生家庭,甚至會想像自己可能是埃及人,甚至是其他國家的人。

  原本盧布登是替別人工作,但後來這種為人作嫁的心態,使他厭倦而離職。此時兩名好友遂告訴他在轉角處有一個店面可以租下開張,這兩名好友後來也成了股東,而重要的是他的品牌開張了。

  一開始並非做高跟鞋,而是小跟鞋,但著力在兩隻鞋子合併而產生的「愛」字。這種鞋款不但大賣,也使得盧布登成了製鞋界的名人。

  慢慢要打入時尚界的高跟鞋,必須與其他有名的品牌一爭長短,盧布登不但將自己完全投入,同時也聘請了許多專才,各自為高跟鞋盡心意。

  譬如聘請模特兒的展秀,甚至在她們已經穿上的鞋子上裝上亮片或結,這種變化多端的高跟鞋詮釋,使得世界的名人紛紛來購買,甚至因CNN主播的推薦,而被稱為CNN女孩鞋並名聞一時。

  盧布登當然也會提到高跟鞋的歷史,過去的高跟鞋都是妓女穿的,因為會發出「叩叩」的聲音,在博物館內甚至也是禁止的。

  世界上的歌手甚至更有名的淑女,因紛紛穿盧布登的高跟鞋為榮,相對地也使得盧布登的名氣如日中天,而這一切都是盧布登的堅持。

  盧布登提及高跟鞋細尖的腳後跟,要承受一個人重量,故常常有斷根摔跤的情形。但這一切盧布登均視為自然,因為腳後跟的浮起,使得女人的身形更顯阿娜多姿,走路的姿態也更優雅了。

  成功也許只是一個階段,盧布登如何維持自己的聲望不墜,他必須在隨時都推出不同的款式,有一名媛就坦言,她已經收藏盧布登的的鞋子幾百種,這麼多的鞋子會不會變成困擾?當然不會,那是一名藝術家在不同時節,利用他的創造力所引生的藝術。盧布登因作高跟鞋,於是他成就了高跟鞋的王國。

◎ 分析

  歷史上究竟何時開始有高跟鞋的出現,實在已不可考,但可以確定的是,西方最早的高跟鞋,是由男性來穿著,設計高跟鞋是為了騎士騎馬時,後腳跟可以勾掛馬鐙。而在東方,若嚴格來算,清朝宮廷中的女人所穿的花盆底,大概也可以歸納為高跟鞋。

  清朝的女人走路阿娜多姿、步步生蓮,但那是因為纏小腳的緣故,這種文化其實應該要徹底消滅的,因為殘害了女性同胞的身軀。纏小腳的真正用意,其實說法不一,但我認為是自私的男人將女人纏足之後,將來她就不會亂跑吧?

  在法國的許多古畫中不難發現,一般國王與王公貴族都穿高跟鞋,但這絕對不是為了騎馬方便,而是當時的巴黎四處狗大便,一不小心便會踩到,因此若穿高跟鞋,就算踩了狗大便,似乎也比較方便處理。

  高跟鞋已經被現代時尚界列為重要的飾品之一,任何名牌衣服,若非有高跟鞋的搭配,那似乎就不完美了。以人體工學而言,女性提高腳後跟,確實能令體態更優美,但實際而言,女人穿上高跟鞋實在辛苦,但卻沒有人因此而退縮,反而在不斷翻新的高跟鞋各種款式中不斷的追索,不僅時髦的女士們如此,現在的 趨勢是,設計師們也開始回頭來為男子的穿著設計紳士高跟鞋。

  有些男生因為身材矮小,但卻又從事演藝事業,為了能夠與人一爭長短,遂訂做了「恨天高」,其實就是男仕的高跟鞋,在舞台上最少能增加五至十公分,這自然也能帶給自己更多的信心。

  高跟鞋的款式極多,尤其鞋跟的變化相當多,如細跟、粗跟、槌型跟、方形跟,但高跟鞋現在幾乎通指女性所穿的,在時尚界中用高跟鞋來配襯或增強女性體態的線條美,而這在世界各地其實都有不同的詮釋或見解。

  高跟鞋的外型充滿了太多的造型,但用紅底作為基本配備,更增添了高跟鞋的藝術性、高貴性。再加上更多藝人的推波助瀾,於是高跟鞋便在時尚界變成不可或缺的一環。

  替高跟鞋裝上不同的裝飾,也算是一種詮釋,裝亮片使得高跟鞋在舞台上展現不凡的生命力,再加上許多不同的飾品,高跟鞋變得更為璀璨亮麗。當然也有許多特殊的訂單,更是造就了這個行業的高峰。

  曾有一陣子思考過牛仔褲上不了伸展台,因為牛仔褲無法搭配高跟鞋,但這種想法顯然是錯了,因為後來牛仔褲在時尚界大行其道,完美地與高跟鞋有了新的結合,甚至產生從未有過的魅力。

  到底是牛仔褲有了魅力?或者高跟鞋有魅力?還是兩者搭配在一起才產生的魅力?這其實應該是缺一不可的條件。總之,因為高跟鞋被普遍接受,似乎與女人發生不可分離的關係,於是高跟鞋就產生自己的生命力量,女人缺乏高跟鞋的烘托,便無法表現完整的美艷本質,因為高跟鞋已經掌握了自己的正確路途,也重新詮釋了高跟鞋在時尚界的影響力。

  盧布登是一名充滿活力的藝術創作者,他透過不同的實驗,研發高跟鞋的任何可能,每一次的呈現都讓高跟鞋有了重生的機會,無形中也提升了時尚人對高跟鞋的品味。記得以前菲律賓總統夫人伊美黛,她就曾經以擁有一千雙以上的鞋子而聞名,為何女人會如此的渴求更多的高跟鞋?就像衣服一樣,似乎永遠總是少一雙。

  許多細跟的高跟鞋,簡直就是藝術品的傑作,不管從那個角度欣賞,都是一項極品。女性的高跟鞋現在都流行尖頭的,而男性皮鞋就非常擅長做這種高級皮鞋,台灣曾派出許多製鞋師傅到義大利學習,但有關尖頭的板樣與製作,義大利始終不願透露,以免他們雄霸世界的製鞋技術被台灣取代,故台灣目前的鞋業,也只能走舒適的普及型,至於高檔的男性皮鞋及高跟鞋,只好暫時不作發展。雖然市面上偶爾會有許多看似義大利的皮鞋,但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其精密度與意大利皮鞋還是有段距離。

  女性高跟鞋其實還是可以與手提包及帽子、手套,變成系列產品。像美國西部的許多小鎮,他們的皮件就很多樣化,但走的是粗獷的系列,這與盧布登走的是全然的設計風截然不同。

  在中國如果真正要提高跟鞋的記載,應該可以上溯至東漢。當時劉熙寫的一本「釋名‧釋衣服」就曾記載在當時有一種「晚下」的坡跟式高跟鞋。現在最早出土的高跟鞋實物,是明代墓葬「定陵」出土,是明神宗孝端顯皇后之物,鞋底後部裝有四厘米至五厘米高的長圓底跟,此外亦有供纏足女性穿著的高跟弓鞋。

  歐洲高跟鞋最早可追溯至西元前三千五百年的古埃及,當時貴族均穿高跟鞋與打赤腳的平民區別,其他在古希臘的戲劇中,主角均會穿上高跟涼鞋,以用來與其他配角作區別,而古羅馬時代娼妓也穿高跟涼鞋,以便尋芳客可以辨識。

  高跟鞋其實在歷史上一直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盧布登的紀錄片雖談論不多,但依然能從中追尋許多的線索與面向,為現代生活做一番見證。

2018年11月6日 星期二

暴風雪中的白鳥(White Bird in a Blizzard)

導演:葛格瑞‧阿拉奇(Gregg Araki)
主演:雪琳·黛安·伍德莉(Shailene Diann Woodley)
   伊娃·葛林 (Eva Green)
美國 / 2014年 / 91分 / 輔導級
失蹤案背後的致命誘惑和真相,扣人心弦直到最後一刻…

◎ 劇情簡介     

  凱特在從學校返家後,卻發現母親好像穿戴整齊躺在床上,雖然覺得奇怪,但也不疑有他。在凱特十七歲時,母親未留片言隻語,也未帶任何衣物,便離家出走,經過三天後父親與凱特向警方報案,受理的警官是四十歲左右的西奧。

  凱特從此便常常夢見母親赤身裸體地躺在大雪中,但無論如何叫她總是不應。而這期間凱特與隔壁的費爾有了感情,雖然談不上愛,但凱特依然將自己的初夜送給費爾,甚至在她滿十八歲時,還主動去找心儀的警官西奧,西奧的床上功夫果然令她難忘。

  三年後的一九九一年春天,凱特到柏克萊念書,在這兒她雖然也交了男友奧利弗,但兩個人性格似乎格格不入。而在休假日凱特搭飛機回故鄉,父親開車去接她,此時依然沒有母親的消息,但卻一直作著母親陷在冰天雪地中卻無法回應的夢。

  凱特去修車廠找費爾,兩人的感情已經消失,在上大學之前凱特就曾懷疑母親是否與費爾有染,但費爾否認,凱特在家中見到母親在廚房,卻抱怨洗碗水太冷,結果又發現只是一場夢。

  父親介紹了他新認識的對象梅,凱特對她印象極佳,兩人甚為談得來,就連梅是否能住到家中過夜,都要經過凱特同意,凱特當然沒有異議。

  凱特與以前的同學貝絲和米奇在地下室喝酒,突然想到以前那個大冰櫃曾經因為插頭壞掉而使得魚肉腐爛,並發出噁心的味道。

  今天凱特突然有一種怪異的念頭,她一人獨自打開冰櫃,但卻上了鎖,她似乎記得號碼鎖的號碼,終於打開大冰櫃,裡面確實冰了許多食物,凱特開始將上面的東西清除,這時父親突然到來,他告訴凱特,母親失蹤他也心焦不已,但凱特若以為冰櫃有屍體,大可繼續尋找,凱特見父親都這麼說了,只好又把東西放回去。

  凱特回柏克萊念書後,才知父親康諾斯在酒吧自承掐死妻子伊芙,只因伊芙發現康諾斯與費爾有同性戀的關係,於是在制止她嘲弄聲中將她掐死。

◎ 劇情分析
    
  這是改編自女作家蘿拉‧卡西斯契科(Laura Kasischke)的同名小說。嚴格地說,這是一齣性意識覺醒的議題,女人在性愛的過程中逐漸地奪回主導權。藉由凱特從高中到大學的一貫性,從而連結了父親康諾斯與費爾的同志議題。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母親伊芙的失蹤,其實也是懸疑劇的形式,只是很少從警方的角度來推理,因此這些推理的元素就無形中被解構了。

  凱特以後設的手法,敘述身體荷爾蒙作怪,導致將自己的初夜獻給費爾,但費爾卻無法滿足她,因為費爾是雙性戀。

  母親幾乎也是在這個期間失蹤的,父親顯得沮喪而不知所措,而凱特這種青春期的女孩,其實並不特別關心母親的失蹤,因為每年離家出走的婦女或丈夫數目相當可觀,想當然耳母親因不愛父親,這足以證明她離家出走的動機。這也是凱特不是那麼關心的緣由。

  警官西奧的腳色顯得有些奇怪,他除了凱特與父親去報案的同時,有一些偵訊的對話;其他並未見他到凱特家中或附近查訪,他的理由也是用常態性的心理來評估這件事,絲毫沒有重視這件失蹤的案子。

  反倒是西奧與凱特的性愛,變成這齣戲最重要的情節,四十歲的男人與剛滿十八歲的少女之間的情慾,卻完全由凱特來主導。這似乎是很新的觀念,因為過去是由男性主導的情愛,如今的女性卻接手操弄,凱特急急將自己的初夜給了費爾,並非她是真的對他有著真情實意,而是為了自己可以肆無忌憚地投入激烈的情慾放射中。

  凱特事實上也是與母親伊芙不對盤,原因是伊芙知道丈夫的真相,而天真的凱特卻一直掉入這個難解的三角習題之中。母女的對立,使得凱特似乎與母親漸行漸遠,母親當然無法為她說出真相,而這也使得母女對立愈來愈緊張。

  母親失蹤三天後,康諾斯才與女兒凱特去報案,而在當下凱特就看上了西奧警官。而西奧警官閱人無數,當然很容易察覺凱特的心事,因此他分別給了凱特與康諾斯各一張名片,表面上是名正言順,但他心中其實還是有著更多的企圖,只是他身為警官,當然也必須有所保留,這也是他相當謹慎之處。劇中安排凱特是在滿十八歲才去找西奧,這自然是為了美國警察的形象,若凱特未滿十八歲,縱然凱特是自願,西奧仍然是犯法的。

  依現實美國而言,像凱特這般的女子,其實都在不滿十八歲前就有性關係,電影為了能夠上映,自然有許多方面的考量,但這也並不影響全劇的精神主旨,畢竟凱特就是那種未來女子(或現代女子)的代表。傳統中有許多是對人性的桎梏,凱特就是一個超越臨界點的代表。

  伊芙在劇中幾次將玉體展露在大雪中,畫面拍得極美,導演面對這兩位女主角,都讓她們發揮了極為稱職的演出,也許幾場的性愛,在一部電影中是屬於必須的條件,這也是好萊塢電影中相當重要的元素。

  伊芙這個腳色似乎較無著力點,因為她是必須隱藏秘密的人,半途中突然失蹤,固然詮釋了一些懸疑性與追索性,但伊芙要經營的腳色就顯得力拙,直到真相大白的那場被伊芙逮個正著的戲曝光,這也同時顯露了這個世上逐漸多元化的人際關係。

  或許基於嘲弄的難堪,於是康諾斯將伊芙掐死在現場,然後將屍體置入地下室的冷凍庫中,而這也是為什麼凱特會一直作夢,夢見伊芙裸露身子躺在大雪之中。

  一個人在死亡之後,立刻放置在冰庫中,其實因為皮膚尚未完全死盡,世界的記憶又是如此深刻,自然會將那種軀體的感受留置在記憶中。

  康諾斯表面是一個相當溫和的人,但在他的內心世界中,卻建構了屬於他自己的世界,他其實可以疼愛妻子,而從容地享受同志之愛,只可惜這一切卻被伊芙識破,但他也必須維持在現實世界的假象,所以他必須大力地疼愛女兒凱特,這起碼可以讓他在現實社會中,擁有一份受人尊敬的社會地位。

  凱特的印象中,她小時候常隨父親到公司,讓她意外的是,爸爸是受到公司所有女職員的青睞,面對父親在公司受到其他女人青睞,當女兒的,會是怎樣的心情呢?

  也許是一種虛榮心作祟吧?凱特基本上是較偏向爸爸的,而母親伊芙也在這種情況下便成為只是煮飯、整理家務的家庭主婦,但伊芙會僅剩這種角色?若是在平常,也許她尚能忍受,但在知道丈夫與費爾的同性之戀後,伊芙幾乎是陷入絕望的。

  但伊芙要開始反擊時,反而受到凱特的質疑,伊芙不斷地穿著更暴露的衣服,試圖引誘費爾,她與凱特一樣並非真正愛上費爾,而是為了報復,只可惜她的抗爭並未獲得有力的支援,甚至產生了反效果,最後並為她招來殺身之禍。

  故事的主軸是以凱特的主觀鏡頭來口述,最後康諾斯是酒後失言而暴露殺妻的過程,但透過口白,顯然力道是弱了許多,這點是相當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