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志氣(Step Back to Glory)

導演:張柏瑞
主演:郭書瑤、莊凱勛
台灣 / 2012年 / 124分 / 普通級

講述景美女中拔河隊奪得世界冠軍的歷程…

◎ 劇情簡介     

  李春英、王綺華及黃玉嬌是體保生,高一時加入了台北女中的拔河隊,在體育組有一名女性吳老師,以及男教練郭老師,分別照應拔河隊的學業以及日常生活。

  教練一向嚴厲,若隊員有了鬆懈,立刻處罰青蛙跳。有一天隊員們到夜市去找一名學姐,學姐在擺地攤,雖然大方送給每個人一件廉價品為禮物,但卻也給了春英很大的衝擊。原本來台北加入拔河隊是為了出人頭地,但沒想到最終也只落得擺地攤。

  隊員中的冠平家境不佳,但其父又酗酒成性,甚至酒後嘲弄冠平拔河沒出路,父親更發酒瘋掃倒酒瓶,並讓冠平的手指受傷。冠平委屈地在洗澡時哭泣,而第二天,教練並不同情她,認為隊員必須要學會保護自己,甚至要處罰冠平。春英據理力爭,但教練因她頂嘴而處罰每一位隊員。春英不屈服,反而主動離開學校。

  春英的阿嬤雖知孫女必有遇上難題,但卻不主動提問,反倒是鄰居阿添伯,在插秧時要春英幫忙,而春英一學就會獲得村人的讚賞。

  教練主動去找冠平的父親,沒想到竟被其父,因酒醉而以酒瓶砸傷頭部,但教練依然苦勸,冠平父親似乎因慚愧,而開始有了悔悟。

  在吳老師的運作下,從南部又帶回春英,並向教練道歉,教練表示拔河運動中沒有個人的英雄,要春英完成三百個蛙跳,但其他隊員紛紛表示,願意為春英罰跳,教練也感動而對春英網開一面。

  學校的蔡主任不太贊成拔河隊,幸好校長相當支持。拔河隊移地訓練,到宜蘭與男校作友誼賽,由春英頂替受傷的冠平。但回來時,宿舍竟被放置樂器,幸好及時溝通,才解決窘境。此時,傳來世界大賽年齡改為滿十六歲,為了達到五百一十公斤標準,每個人拼命吃東西,但夏安卻吐了,原來她曾跌倒而使腰椎薦骨挫傷,並失去出國機會。

  為了爭奪世界賽資格,一路過關斬將,冠平父母也到現場,最終獲得冠軍。拔河隊遂代表台灣到韓國首爾參賽。教練並以「志氣」兩字相勉,最後,終於在二0一0年世界盃拿下第一名。

◎ 劇情分析

  「志氣」這部電影,是根據景美女中拔河隊,在意大利舉行的世界盃比賽,勇奪金牌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在過去,拔河的冠軍都由西班牙的巴斯克隊奪得,而為了拍攝世界盃的實況還原,特別花了一百萬元請巴斯克隊來台灣參加演出。

  拔河是一種群策群力的體育活動,需要團體合作的力量展現以及默契技巧,現在的拔河,也有著專用的鞋子與場地,使得實力大大提升,自然也增添了可看性。

  除了女主角郭書瑤以及演夏安的戴嘉雯之外,其他的隊員,都是景美女中過去的拔河隊成員。尤其南投原住民阿摩斯,是景美拔河隊三連霸的成員。

  許多的運動影片,其實在高潮迭起之中,都會有催淚的效果,「志氣」當然也是將情節鎖定在這個環節上,在勝利激盪中一股作氣,很容易掀起高潮。但將近兩個小時中,這種拉扯之後的高潮,也是必須很有層次與規律的,因此除了比賽之外,當然也得兼具一些其他的情節。

  鄉下情節是由春英的奶奶與阿添伯,除了交代春英的來處,以及世界大賽奶奶在醫院中的昏迷之外,其他的作用就並不太大。甚至可看得出,插秧那場戲幾乎是硬塞進去的,而春英離開學校,又由老師帶回的情節似嫌草率,原本是為了呈現情節的交代,但不免有了些許的缺失。

  另一種片段則是拔河隊的訓練,雖然這會非常枯燥單調,但編導應在這些環節中設計一些環扣,但簡單的訓練,就無法彰顯戲劇力道,隊員之間的互動關係便顯得單薄了。

  事實上以國片的水平而言,「志氣」算得上是相當整齊的作品,也就是說,在影片該有的元素中都不缺乏,唯一的缺失是女主角過於矮小,在拔河隊中似乎較不具說服力,但為了「賣點」,也不得不遷就了。

  每次的比賽中,隊員們強力的吶喊響徹周遭,一句:「為台灣啊,加油!」實在動人心弦,觀眾所有的神經,在那當下全被挑動了,影片也在這個臨界點,發揮了全民的團結力量,這是「志氣」中最佳表現。

  編導也刻意帶入隊員的感情問題,夏安因移地訓練,而認識了宜蘭中學的拔河隊隊長巴桑,兩人開始交往,但這段情感,並未成為感情戲而發酵,或許是為了影片的調性,或者有所顧忌,而只輕描淡寫一筆帶過,最後因為夏安受傷而退出比賽,並將夏安與突然生病的阿嬤,作了一組的連結,這應該也是,一種另類表現了。

  若論角色性格最立體鮮明的,應該是冠平了,但也因為她有個酗酒家暴的父親,以及任勞任怨的母親,在相互襯托下,冠平的手指受傷,自然也就能引動更多的戲劇衝突,女主角春英的打抱不平,只落得雷聲大雨點小的情境,但兩人在浴室中洗澡的戲,其實還是可以更加拓染,從而來詮釋隊友之間的感情,但編導似乎不敢放置過多的元素,或者是有某些的規範吧?!

  全劇中,有兩次重要的比賽,其一是為了拿資格賽必須打敗華宇女中,因為去年她們就是敗在華宇手上,導演將這段情節放置前面變成序場,也就成了重要的關口,如果無法打敗華宇,那就甭想參加世界盃了。

  這次的比賽,主戲放在冠平身上,教練特別叮嚀冠平父母也來觀戰。這不僅激盪了冠平,當然也昂揚了觀眾的情緒。全隊在一鼓作氣中,不負眾望拿下了冠軍,勇奪參加世界盃的資格。

  這段戲也使得冠平與父親之間有了「和解」。冠平在比賽後從背後緊抱父親,而父親則靦腆地撥開冠平的手,他沒說一句話,但卻已經用行動告訴女兒,他已經洗心革面,他不再酗酒,從此他也開始肯定女兒,在拔河隊也能闖出一片天地。

  拔河隊其實都是「體保生」,這與景美女中這些績優生,顯然是有落差的,汪莉敏這名學生因與綺華有了衝突,遂一路對拔河隊惡言相向,但最終,在春英奶奶住院時,也主動表達了善意,這顯然有些刻意的轉折與安排,都是為了符合全劇喜劇的調性,當然這也直接指明了,拔河隊其實是「職業隊」的事實。坦白說,若不是「職業隊」想拿世界冠軍無非緣木求魚。

  最高潮的戲,當然是在韓國首爾舉行的世界盃,但其實是在台灣拍攝的。背景刻意站著幾名穿傳統服飾的韓國女人,但看得出造作的痕跡。

  事實上,真正比賽是在意大利,若要真正還原當時的規模,是相當花錢與困難的,但為了創造「出國比賽」的氛圍,韓國首爾是個不錯的考量。只是場面因為經費問題而顯得小氣,倒是花一佰萬元請來西班牙的巴斯克隊助陣,倒也是睅罕見的手筆。

  第一次輸給巴斯克,但第二次教練的叮嚀使得策略生效,而第三次一決雌雄後,兩隊同時倒地,當評審判定台灣隊勝利時,就帶起了高潮。

  「所有運動都是往前衝刺爭取勝利,只有拔河卻是一步步的往後退。」這是「志氣」中相當經典的一句台詞,精準而明確地呈現拔河的特質與精神,從而也在這部影片中提供了另類的詮釋。

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少年 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導演:李安(Ang Lee)
主演:蘇瑞吉‧沙瑪(Suraj Sharma)
美國 / 2012年 / 127分 / 輔導級
禮讚:獲得第85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音樂、
   最佳視覺效果四項大獎

描述一名印度男孩在太平洋上與成年孟加拉虎同船而撐過227天的生存 ...

◎ 劇情簡介     

  住在加拿大的皮辛‧墨利多‧帕帖爾接受作家訪問,談起了他以前在大海中船難的故事。

  小時候在學校常因名字受到嘲弄,於是他以圓圈並寫上:π=3.14,於是每個人都稱呼他為Pi。

  因為受到政局的影響,以及政府欲收回動物園的土地,於是父親帶領母親及哥哥拉維和Pi,以及所有動物園的動物他遷加拿大。他們在一九七七年六月二十一日離開馬德拉斯,搭上巴拿馬籍的日本貨輪奇桑號,但途中遇上大風暴,貨輪沉沒了。原本在甲板上觀浪的Pi,幸運地被船員推入救生艇中,一隻斑馬從空中躍下,雖然跌斷了腿,但起碼也在艇上暫時撿回一條命。

  當貨輪完全消失時,Pi才發現艇上除了斑馬之外,尚有一隻綽號柳橙汁的婆羅洲母紅毛猩猩,以及一隻鬣狗,更可怕的是,遮雨帆布內還躲著綽號理查‧帕克的孟加拉虎。

  很快地鬣狗咬斷了受傷的斑馬頸部,柳橙汁雖然極力抵抗,但最終依然難逃鬣狗殘害,但鬣狗最終也死在老虎的爪下。Pi無法逃逸,但卻作了一個簡單的救生筏,自己逃上救生筏,但因老虎是善泳動物,Pi時時刻刻都在耽心老虎的攻擊。

  在一次從遮雨帆布上蒐集淡水之際,正巧從海面躍上許多的小魚及一條大鯖魚,為了與老虎爭奪,他嘶聲力竭吶喊,老虎反而退却了,Pi開始建立他在艇上的地位以及地盤,也暫時獲得了互不侵犯的和平。

  在近乎絕望的時刻,小艇靠岸了,那是樹根相互攀繞的無人島,也住了滿坑滿谷的狐獴,在一個半徑約四十呎的池塘中,Pi在清徹的池中游泳、喝水、還抓了小魚上岸,而池畔長滿了許多海草,老虎也上岸吃了許多狐獴。夜晚Pi睡在樹上,他才發現這是一個食人島,池塘內的淡水變成酸性,並消化了裡面的魚群。

  第二天Pi與老虎急急離去,而最終漂上了墨西哥海岸,共歷經了二百二十七天,老虎遁入樹叢離去。雖然輪船公司的人不相信他的故事,Pi只好再說一個海上人吃人的故事…。

◎ 劇情分析

  有別於其他船難之後的求生記,Pi面對的是一隻老虎,一隻斑馬以及一隻鬣狗,在處於絕對劣勢下,少年Pi有了一番奇遇。雖然從原著中刪除了海龜那場戲,以及另一名目盲的法國人在海中與Pi的交會。但若將故事意旨放置在人與動物之間的互動,這似乎還是值得商榷的。

  導演採用後設手法,將已經成年並結婚生子的Pi當成一種主述者,當事人又是主述者這會帶來多少的落差?尤其牽扯到人性的掙扎時刻,這都是讀者或觀眾應該有所探求的。

  電影的後三分之一,其實也是小說的後段呈現,日本船公司為了想知道船難的原因,在聽了Pi的敘述後,卻不太滿意這樣的故事,畢竟這些情節雖不無可能,但卻是很難讓人全面接受,於是Pi又說了另一個版本。而這個版本與動物的版本是類此對應的。於是Pi說了沒有動物的故事:母親、廚子還有華人船員及Pi四人共處在救生艇上。而華人船員在跳船時摔斷了腿,先是要母親與Pi按住他的身子,以便廚師切除他的腿,但原本講好要當魚餌來釣魚。但不久船員便被殺死並分屍吃掉。甚至母親也在Pi虛弱時被廚子殺害。廚子和Pi繼續在海上漂流,直到最後廚子與Pi開始爭執,最後Pi殺了廚子。

  這個故事當然讓來調查的岡本先生與千葉先生相當震撼,但最終Pi問兩人喜歡那個版本?小說是兩名調查員言明喜歡有動物的版本較精彩,而Pi則回答:「謝謝,老天終究是有眼的。」

  電影則將兩位調查員的回答改成小說家的選擇,而這段情節則透發了許多的玄機。因為兩個故事中是可以找到對應的,如廚子殺了母親與華人船員,猶如鬣狗殺了紅毛猩猩與斑馬,而剩下的老虎則是Pi自己了。這部電影與小說高明之處,在於如何隱藏一段真實的情境,而改繪一篇以動物來頂替的情節,而且在無聲無息中顯露了真相,卻又必須在真相中尋求另一條出路。

  牽扯到人性與獸性而不得解時,只好把這兩種全部收藏起來,改由「神性」來替代,這也是為什麼Pi最後的回答,是如此曖昧但又如此光明正大。

  人與老虎共處在海上二百二十七天,而能存活的機率是相當低的,但也並非絕無可能,而這樣的可能便成了第一篇故事的活棋。小說中詳細地敘述所有的遭遇,甚至為了喝海龜的血而如何搏鬥,這就技巧地豐沛了第一個故事的合理性以及傳奇性。

  然後編導刪除了另一個在海上遇見的瞎眼法國人,他在之前也宰殺了一男一女才能存活至今,這似乎也從而影射了廚師殺的一男一女,而法國人的瞎眼也是個關鍵,因為這一切的獸性,在正常的情況之下都不敢正視面對,因此只能以心去探觸。這也是法國人目盲的原因,或許少年Pi也唯有以此,才能逃脫那段令他難安的過往。

  為了呈現人性,小說在前面的篇章,大量去介紹少年Pi小時候的宗教觀。他在印度很自然有了印度教的觀念,當他在海上獲得第一條大鯖魚時,激動地跪地感恩,認為這是毘濕奴化身為魚來拯救他的。

  基督教與伊斯蘭教都是在機緣中有了接觸,有趣的是,三方面的神職人員拼命尋求Pi的認同,但猶如其父所說的,若什麼宗教都信,這也顯示什麼都不信。

  這句話以及Pi對各種宗教的碰觸,是一種刻意的模糊,如果是從第一個版本來推究,在Pi最困頓的時刻,卻始終不曾有任何宗教的神祇來救助。有許多的異象,使得半昏迷的Pi有著激盪的呼喚,但其實那個當下,Pi所呼喊的卻只有自己內心的心靈。

  在第二版本中,Pi的綜合宗教信仰,便成了一種良知的護身符,若果Pi真的吃了船員、母親及廚子的肉,那麼,這段從社會道德的體認中極端的罪孽之行,Pi將來如何自處?這也是必須要有第一個版本的故事,來拯救或轉移他的惶恐。不管從宗教或世俗的目光中,在海上孤立無援,所採取為了活下去的決定,是必須假藉神格來執行的。

  但其實兩個故事都是可以選擇的,這一切都是心念的問題,小說原著其實早已詮釋了這個關鍵的心態,有時為了詮釋一個當下就已經相當困難,原著卻緩緩道盡這ㄧ切現象,然後直指內心的人性,並以獸性加以挑染,也以神性作為依歸。

  電影在詮釋這本小說的意境是相當有份量的,刻意偏執的比重美化了人性的可怖,卻也技巧地散置了一個真相,於是開放性的結局就有了更多的趣味性,老虎隱入林中,代表了獸性重新被隱藏起來,這樣的意象,由不得人不相信這段瑰麗而神奇的遭遇。

  食人島則是一種傳奇的意象;也是為第二個版本,預留人性解套的伏筆。其實這個世界是必須互融互攝的,我們吃了其他生物,而獲得養份與生存,但其實另一個重疊的世界,也在吸取我們的精氣神而獲得生存。如果真正了解宇宙的真相,這樣的食人島的事件便不足為奇。

  「吃」的意義,有時在不同的景況下,常常會有不同的解釋。Pi的海上漂流,是一段心靈的宣示與試煉,不必強行去選擇一種面向,因為有了抉擇就有了妄念啊。

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

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1935年

導演:湯姆‧霍伯(Tom Hooper)
主演:休‧傑克曼(Hugh Jackman)
   安‧海瑟薇(Anne Hathaway)
法國 / 2012年 / 157分 / 輔導級
禮讚:本屆金球獎最大贏家,榮獲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
   本屆奧斯卡金像獎8項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

利用一起單純的孩童竊盜案件,帶著觀眾深入許多法國人都敬而遠之的93 區,其中對警方執法過程與人民生活現狀的描寫,很巧妙的揭開存在三色旗之下那些種族歧視 ...

◎ 劇情簡介     

  法國大革命後的二十六年,波旁王朝復辟,使得人民更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尚萬強當年只因姪子肚餓而偷了一塊麵包,遂在獄中關了十九年。出獄後無人敢聘用他,在最失意之際,一名主教對他伸出援手。但夜晚尚萬強卻偷走了教堂內的銀器。很快地尚萬強又被逮了回來,但神父卻表示是他要送他的,甚至表示他走的太急而忘記把一對銀燭台帶走。

  八年後(一八二三)一名工廠的女工芳婷被發現未婚生子而受排擠,一直覬覦芳婷的領班將她趕出,芳婷為了寄錢給女兒珂賽特,不得已賣了長髮,也賣了牙齒,最後淪落為妓女,而不幸又遇上領班尋歡,芳婷拒絕引發紛爭,幸好市長馬德蘭解圍,將奄奄一息的芳婷送到醫院。芳婷實情告知,但也指責當日被趕出工廠他也在場,但並未付出他的關懷。其實市長就是尚萬強,因當時一直追捕他的督察賈維在場,他才放棄關注芳婷,倒是當時一名叫偉修普曼的工人被車子壓在底下,市長奮力扛起而救了他。但這也讓一旁觀看的賈維想起以前曾扛起旗桿的尚萬強。

  賈維向上舉報,但回應尚萬強已經抓到,只是兇嫌始終不承認他是尚萬強。賈維為此而向市長道歉。但市長卻掙扎不已,此時芳婷已死,死前希望市長要照顧她寄放在酒館的女兒珂賽特。於是市長向法庭自首他正是尚萬強,但卻無人相信,賈維知悉立刻展開追捕行動。

  尚萬強花了許多錢滿足酒館主人德納第夫婦,這才帶珂賽特離去,但賈維隨後追至,幸好遇上偉修普曼救了他們。

  九年後一八三二年反對的勢力愈來愈高漲,當時唯一的清流拉馬克將軍逝世,於是一群年輕人決定起義革命,而此時德納第的女兒愛波寧愛上了馬里歐;而馬里歐卻也在同時愛上了珂賽特,原本隱居的尚萬強知悉後也加入反對勢力,也藉機救了馬里歐,並將珂賽特交給他。在成婚之日受德納第夫婦恐嚇,但也探知尚萬強住在修道院,兩人急急趕赴,因馬里歐此時才得知救他的人是尚萬強,在獲得每個人的肯定後,尚萬強也尋回了失落的尊嚴,不愧天地地離去,而賈維也受了感動而跳水自盡。

◎ 劇情分析

  一七八九至一七九九年社會與政治的動盪時期,稱為法國大革命,這對法國的歷史甚至全歐洲都留下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究其原因是法國本身之前資助美國的獨立戰爭以及稅收的不公平,再加上貴族與平民的對立,而直接的原因是一七八八年春天法國的旱災使得人民要以百分之八十來購買麵包。

  雨果的原著「悲慘世界」就在這樣的機緣中被創作出來。這部作品是雨果最有企圖心也是花費最長時間的藝術表現,充滿著人道主義的情操與批判精神。在電影呈現之前就被寫成歌唱劇來表現,而後更在美國百老匯以音樂劇呈現,獲得空前的成功。這也是法國繼「鐘樓怪人」、「西貢小姐」之後,另一齣行銷全世界的作品。

  尚萬強出獄後被主教收留並偷走銀器的故事,在小學時許多老師都會當作故事說給小朋友聽,但卻很少會提及悲慘世界中的革命。也許那個時代有其必然的考量,但仔細深思,哪個時代沒有這樣的類比呢?

  一個財政日漸萎頓,經濟愈加蕭條的政府,再加上物價不斷地上漲,這樣的情況在現今不也是如此?很多人看了「悲慘世界」後似乎都有著相當熟悉的感覺。尤其督察賈維正是所謂的酷吏,自以為一切合乎所謂的正義原則,但自以為是的堅持,最終卻必須在良知與自省中悔悟,甚至必須自我了斷,否則始終無法解開心中的困惑。

  最懂得法律的人其實也是最會玩法的人,尚萬強為了讓姪子不挨餓而偷了麵包,十九年的牢獄讓他原本善良的心逐漸有了改變。他不再相信良善本質,他認為要獲得就必須極力巧取豪奪,因為這個世上不就是充斥著這些現象嗎?

  賈維可說是盡忠職守,但就人情與人性的角度來看,他是完全不及格的。犯了一點小錯就成了終生的烙印,而永無翻身之日。就潛意識而言,賈維其實也來自貧窮的家庭,能爬上今日的地位誠屬不易,或許他必須戰戰兢兢,因為稍有疏忽,他立刻就陷入萬劫不復。如果對待弱勢賦予同情,是否意味著他自己又跌回原有的窮困位階?

  賈維對尚萬強的糾纏來自他的天生神力,第一次扛起粗大的旗桿讓賈維印象深刻,而後在尚萬強變成市長之後,也獨力扛起馬車而救了工人,這種呼應法是相當戲劇化的,因為有了對應關係,戲劇就會顯得精彩,若無這些對應,情節就會顯得平淡無奇。

  民間疾苦的寫照在芳婷這名角色找到最佳詮釋。就像許多的青年男女一樣,他們偷嘗了禁果,而男方卻一走了之。勇敢的芳婷決定將孩子生下,並獨力撫養她,如果芳婷生長在現代的台灣,或許她的命運會改觀,但當時的法國不僅經濟困頓,民風也是相當保守的。同樣身為女工的婦人們,或許只是為了嫉妒她的美麗,當她們從一封信得知芳婷早有女兒之際,突然間她就變成十惡不赦,那幾名婦女得理不饒人的神情令人印象深刻;而領班因掌握了工作的生殺大權,便公報私仇地將芳婷趕出,其因只是領班無所不用其極,但卻始終無法獲得芳婷的青睞。

  在這關鍵時刻,市長馬德蘭應該可以伸出援手,但當時督察賈維也在場,馬德蘭如何當上市長的過程是個謎,但絕對與神父送他的那批銀器有關。他變成一名市長之前就經營了五百人的工廠,這也成了尚萬強內心掙扎的原因。最後得知尚萬強已經被捕,顯然對他心靈造成極大的衝擊。

  一切的原點都是因為偷竊麵包而起,這變成尚萬強的死穴。問題是如果他後來的善舉都無法功過相抵的話,我們該如何去看待這件事呢?尚萬強最起碼提供了五百人的生活空間,對照於失去工作便全無生機的芳婷,這世間的公平與正義全都有了答案。

  一個社會如果走到這樣的地步,其實是相當可悲的。法國的情況當然是物價不斷地波動,稅則不僅不曾減少,甚至產生不公平的對待,在通貨膨漲的壓迫下,就延展了法國大革命。這一點是最值得我們省思的。

  尚萬強的良心不斷地受到試煉,他不斷地自問:「我是誰?」這是有關「心」的問題,許多自以為遵守法律的執行者,其實在法律的考量之外,應該也要放置「心」的考量,所謂國法、天理、人情不正是適確地解說這一切嗎?看似頑石一顆的賈維在尚萬強好幾次寬恕他之後,終於陷入自省的懺罪,原來這世上除了律法,還有比它更重要的東西,有些人浸淫在別人提供的機會與因緣中,享受了一切的順遂,但這卻不是自己該全面獨享,因為這一切都來自這個世上的每一個人。

  尚萬強逃過再度入獄的噩運,這是他的轉機,但他知道,世上不管是順境或逆境,其實都是一種試煉,在心靈的天秤上,該如何從善惡中來取捨,是相當艱困的抉擇。如果出面承認自己是尚萬強,那五百人的工廠將會面臨何種命運?也許,你會選擇向人道主義妥協,但尚萬強卻提供了面對自己的良知,因為他不說謊。

  也許這是普世中最重要的法則,生而為人是最有智慧的動物,但其實也是唯一會說謊的動物。尚萬強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最佳的生命面向。

氧氣音樂劇(AIR: A Musical)

導演:傑里麥‧奧斯本(Jeremy Osbern)
主演:葛蘭維拉‧歐尼爾(Gvanvile O’Neal)
   珍妮佛‧柯米拉(Jennifer Coville)
美國 / 2010年 / 100分 / 普通級

這是三個相互交織的愛情故事。在那個世界裡,車子意外相撞,火災意外發生,而愛情更賦予一切事物獨特的旋律和節奏…

◎ 劇情簡介     

  茱莉安在三年前丈夫自殺身亡後,大女兒莎拉相當不諒解,遂獨自出外謀生,但從此不再與茱莉安聯絡。而她的小叔大衛卻不時來騷擾她,但茱莉安還是很堅強地在餐廳上班,並撫養小女兒魯恩。

  馬孔是個公司主管,他的屬下史坦與馬可士彼此敵視對方,馬孔不只一次警告他們,但兩人卻都推說無事。而史坦有天晚上遇見音樂家東尼,問他是否有愛的人或有人愛他?然後指著樓上有燈光的窗戶表示,他的妻子與馬可士時常幽會,有次他躲在衣櫃中看見他們做愛。史坦去買了一把槍在公司找上馬可士,危急時馬孔上前攔阻。但馬孔也受到上司的指責。

  馬孔的妻子史蒂芬妮因丈夫無法生育,遂離開馬孔並與戴夫生了女兒。馬孔感嘆不已遂到酒吧消愁而認識了茱莉安,兩人從對方身上慢慢找到愛的訊息。

  丹是汽車停車場的收銀員,但他兼職在賣極淨牙膏,每天接幾百通的服務電話,這一天他開車與作代工的莎拉發生對撞,雖然兩人互留電話,但莎拉似乎心中有著難以言說的痛,透過好幾次的約會之後,莎拉終於認清自己心中的陰影,於是她主動拿起電話打給母親茱莉安,不僅道出自己心中的痛,但最後她向母親懺悔,也在電話中原諒了母親,於是莎拉放開心胸與丹交往,同時也在對方身上找到愛的真諦。

  東尼原本與凱西交往,但凱西要東尼多說幾句「我愛妳」,但東尼表示愛並非只透過口頭傳遞,這惹毛了凱西,於是凱西為他拍了一張「最後的影像」,兩人就這樣分手了。

  凱西回頭找前男友康納,不斷地向他傾訴,雖然康納重新向她示愛,但凱西這才發現自己是如此愛著東尼。而東尼極力想創作的就是寫一首歌頌愛的歌曲,但每每在韻律中卻都出現凱西的影子。

  東尼在聽了「建築師樂團」演唱後,開啟了自己心中的創作靈感,於是他帶吉他到凱西的窗外高聲吟唱,凱西也從中理解到不應拘泥於口頭上的「愛」,兩人重歸和好,也体現了「愛」的真義。

◎ 劇情分析

  音樂劇在人文素養較高的國家是相當發達的。一齣成功的音樂劇不但行銷全世界,同時也能將一些文化推介給其他國家,讓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創作者的國家特色以及文明,在現今的資訊主義掛帥的關鍵時刻,音樂劇不失為推銷國家知名度的方式。

  美國是個音樂劇的王國,這是無庸置疑的,在百老匯每天上演的音樂劇、歌舞劇甚至歌劇都是當今世上頂尖的作品,一提到百老匯當然立刻聯想到美國,但除了百老匯,一般的藝術創作者,幾乎也是從不同的角度來實踐這些藝術表現,「氧氣音樂劇」就是在這樣相當貧乏的條件下拍攝完成的作品。

  除了作曲編曲之外,演員必須都能現場歌唱,這也是本片較不注重卡司的原因,歌唱者能在適當的時機提供詮釋歌曲中的詞意是先決的條件。「氧氣音樂劇」是一齣小成本的製作,對台灣而言卻是相當值得效法的模式。台灣在歌者自己拍攝的MV作品中其實早有相當亮麗的成績,而MV的故事連結其實就是一齣音樂劇,當然在這個臨界點就必須仰仗一名編劇與導演將之整合。

  「氧」片的故事是以三條主線作連結,而在最後的情節中人物關係開始串聯,彼此互動的關係也呼之欲出,也符合了戲劇理論的伏筆與呼應。

  馬孔這一條線延展的線索較豐富,但對於離去的妻子著墨較少,其妻史蒂芬妮因渴望生子,但馬孔卻是不孕症,於是史蒂芬妮改嫁戴夫,在生下一女之後把相片寄給馬孔,馬孔當然也喜歡孩子,但上天的撥弄使他只能陷入孤獨,縱使兩人如此相愛,但卻因為孩子而各分東西,偶爾的電話慰問似乎只能憑添更多的思念。

  馬孔在酒吧認識的茱莉安也是個有故事的人,她的先生突然舉槍自殺,雖然原因不詳,罪咎亦不在她,但她卻必須揹負罪衍,她的大女兒莎拉遂離家出走,從此音訊全無,而另外茱莉安的小叔大衛始終糾纏著她,雖然理由亦是哥哥的死亡,但大衛對茱莉安的心態是有待商榷的,或者編導有意要觀眾自己聯想:大衛的精神狀態與其兄是一樣的,而大衛也始終拿著槍。而步步糾纏是否是對兄嫂的一種迷戀?在某種角度而言,大衛也是相當脆弱的,有一次甚至哭泣地投入茱莉安的懷抱中,這些現象只是一種堆疊的現象,其背後隱微曲折的心態與深沉的思緒都是必須依靠觀眾自己重新組合的。

  莎拉離家出走後,她靠打零工維生,因為車禍而認識了丹,其實兩人在剎那間就釋放了愛的訊息,但莎拉的情緒似乎是陰晴不定的,究其原因當然是她對父親的死亡與對母親的不諒解,雖說這兩件事是否必須有連帶關係是可以討論,編導希望製造一種矛盾的情節,以便加強角色個性的立體表現。

  丹與莎拉是兩個極端的對立,因為莎拉幾乎沒有朋友,每天陷在無言的困窘之中,而丹正好相反,除了停車場收費員這個職務外,也是極淨牙膏的窗口,每天面對的抱怨電話何止千通?當一個每天講很多話的男人與一名每天沉默不語的女人相遇之際,究竟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

  莎拉有幾次情緒不穩定,但沒多久又能與丹互動,在連結的過程中是不太圓融,但音樂劇許多的轉折全在歌詞上表現,而這也正是音樂劇的魅力。莎拉在接納丹的前夕終於有了醒悟,她主動打電話給茱莉安,不僅原諒了母親,當然也原諒了自己。其實這是心境的問題,不管自己認知為何,這世上所有的一切始終如常進行。

  茱莉安帶馬孔回家與小女兒魯恩見面時,同時也獲得了女兒莎拉的來電留言,而這一切代表著陰霾全部掃淨一空,迎面而來的必定是全新的面向。

  另一條線是東尼與凱西,凱西像所有女人一樣,渴望從東尼口中聽到「我愛妳」的保證,但東尼並不拘泥於口頭上的保證,於是兩人一言不合而分手。凱西傷心地回頭找前男友康納,我們不知兩人為何分手,但卻看得出康納對凱西一往情深。以此推斷兩人分手必是凱西主動,不管其原因是否因為東尼,顯然凱西的愛是有層次的選擇性的,而這樣像階梯般地往上爬,當然在潛意識中是極度不安穩的,而這也是她為何堅持要東尼在口頭上說出「我愛妳」的原因了。

  但從東尼的角度來看,他的心緒亦是有缺失的,如果他心中是真情真愛,又何必在乎說不說的問題?顯然在兩人作愛之後,東尼尚未完全思及「愛」的真諦,這非得由康納當面告知,在東尼一番思慮之後,終於能恍然大悟,這才以自己的曲子在窗口像凱西傾訴。而在此刻,凱西當然也悟出真愛並非只在口頭上的表露,在行為舉止中似乎都會是愛的詮釋。

  「氧氣音樂劇」在戲劇結構上尚稱完整,或許是因為卡司的緣故,在演出的調性上有些小的缺失,也就是在表演的層次上較顯浮面,導演在面對這些問題當然要負更多的責任,畢竟他是負責整合的工作。

  「氧」劇或許是這些元素,使得這部影片一直沒有受到注目,但有機會觀賞,倒也能從細膩的角度中,發現其中表現的優點與長處。

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

特別服務(Special Treatment)

導演:珍妮‧拉布蓉(Jeanne Labrune)
主演: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
   卜力‧藍卡(Bouli Lanners)
法國 / 2010年 / 96分 / 限制級

工作久了,自然也萌生厭倦之感。艾莉絲嘗試想藉由接受心理醫師的治療來找到改變生活的動力,這時恰巧接到的新客戶正是一位心理醫師。而這 ...

◎ 劇情簡介     

  艾莉絲與女伴在磁器店內看上了一個琉璃盤,她決定以她妓女的本業來換取她看上的東西。於是誑稱她家中有收藏「菸斗」(法語菸斗與口交諧音),於是老闆上門光顧,也成了入幕之賓,雖然自覺受騙,但也心甘情願與艾莉絲上床以抵琉璃盤的價格。
   
  心理醫師薩維耶與妻子艾蓮是同行,今天宴請的客人也都是心理醫生,但薩維耶其實是相當自我的人,甚至與妻子也貌合神離。縱然兩人都是心理醫生,卻也無力或無法為對方解決心理困境。
   
  艾莉絲為了應付不同的嫖客,有時會裝扮成女學生;或者家庭主婦,甚至也扮演SM女郎,包括道具一應俱全。但有時也會遇上一些心理變態的人,當危及自身安全時,艾莉絲也會以自備的刀子自保並逼退客人。
   
  而薩維耶與妻子終於離婚了,他決定先行搬至飯店內,並向友人求助,友人正好認識艾莉絲,於是將艾莉絲的電話告訴他。但艾莉絲好幾次與薩維耶錯過電話,最後見面時,決定為薩維耶以十次的談話互動來解決他的困境,但薩維耶似乎無法從艾莉絲身上獲得一點精神撫慰。反倒是艾莉絲要求薩維耶為她作心理治療,但薩維耶也拒絕了。
   
  薩維耶在拍賣市場欲買一座天使雕刻,但卻被另一名精神科醫生買走,薩維耶只買到一隻磁器鸚鵡,但精神科醫生皮耶卡山表示是為了消化基金會捐款,遂大方地與他交換。而當薩維耶在一次偶然機會中見到一名心儀的女人,兩人一拍即合。薩維耶為了感激,遂將交換來的天使雕像送給了艾莉絲。
   
  薩維耶在艾莉絲懇求下,遂介紹皮耶卡山給她當診療師,但卡山表示無法為她作精神分析,但或許也正是如此,這讓艾莉絲更容易尋求到自我的方向。在她不斷地扮演各種角色的同時,她也漸漸走出自我。為了感激卡山,艾莉絲遂將天使雕像轉送給卡山。
   
  卡山見天使又回到這座精神療養院,於是把雕像交給醫院內的病患來處理,失而復得的雕像,似乎透發著一種神妙的迴旋力量………。

◎ 劇情分析
   
  人的情緒與慾望來自深層靈魂底端的躁動,在不斷地向外四散追索的過程,總會有難免的缺失與不足,但在許多狀況互動中,因為禮教或者體制道德的約制中,不免會將這些無法獲得滿足的現象,暫時隱藏在心靈深處。但這只是暫時獲得平復,潛藏的無明種子,終有一日必會破土而出,從而轉化為人性中的某一部份。縱然不必等待太久,但也會在日常生活中,尋求另類的刺激,而這些心靈困惑,往往都會轉化成為性慾方面的另類表現。
   
  「特別服務」正是基於這個面向而延展的一篇故事,當人在精神領域遇到困擾之際,只有尋求精神心理醫生的救助;而在性慾中出現的困頓,便必須尋求性慾專業人士來幫忙了。
   
  許多人在正常情慾互動中無法獲得滿足後,便會以其他道具為輔助,從而在慾望中獲得高潮。其實可以將之視為極個人化的行為,只要不去傷害其他人,應該都可以當成合理的宣洩管道。
   
  日本導演大島渚曾經拍攝由法國人出資的「感官世界」並轟動世界影壇,其實這部電影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男女主角拋棄了他們原有的生活,寄居在旅館中,除了做愛之外,再也沒有其他的事能引起他們的注目。當錢用完了,女主角就出外用身體賣錢,然後回旅館繼續做愛,兩人甚至以「窒息式」的性交當成常態,直到男主角死後,女主角遂割下他的生殖器,並握住它在街上行走二日後才被人發現。
   
  這種將生命完全轉化為「做愛」的情形並非罕見,慾望像一個永遠無法填滿的坑洞,愈是在情慾中發洩則愈加空虛。佛經將情慾這種渴望,比喻為鹿在沙漠中望見了蒸騰的水氣而追逐,事實上卻是一種虛妄。
   
  對於情慾的狂熱表現,只能將之視為習性的一種,生而為人,則必然有其既定的五根及意根,去面對六塵之後而生六識,而在十八界中的互動薰染,就成為有情的一種生命的必然。男女相互吸引成了一種正常的現象,但男歡女愛是否必須要有一個適當的節制?或者可以嘗試無盡的釋放?
   
  這一切似乎跟意識思維有關,在十八界中不斷地攀緣,不斷地追索,這會讓生命本質更加充實?或者會落入困頓?也許這也正是佛經所云:無明煩惱的遮障,在累世塵緣的覆蓋,於是兩大煩惱使得有情不斷地輪迴生死。
   
  人一生的經歷將會成為記憶,而這些記憶都將成為記憶種子與習氣種子,當然不只有這一世,也包括從無始以來的累世。因此一個人的性格與某些怪異的想法,俱在適當的機緣中呈現了。其實不管任何型態的表現,都是一種自我療癒,「特別服務」便是建構在這個角度上所表現的一部特殊電影。
   
  如果艾莉絲可以在「性愛」上療癒許多人,那她與心理醫生是可以並駕齊驅的,從文學上要去探索這類的面向是比較容易的。日本的谷崎潤一郎便是個相當成功的作家,他的「異色文學」不僅呈現了怪誕的現象;但卻也合理地提出了人性辯證。
   
  「特」片多少也有這方面的文學特質,但東西方的意識形態以及文化觀不同,自然在表現的層次也有極大的不同。但不管如何,艾莉絲最終的結局是她強烈地要離開妓女的生涯,雖然她極力在神女的交易中滿足了許多男人,但又有誰能夠在她的心靈中滿足她呢?
   
  藉著拍賣會場上,一座天使的木雕作了強烈的符徵,透過天使雕像不斷地轉送,就像一場心靈的巡禮,撫慰了每個人的心靈,最終依然回歸到原點。天使是一種實相心的比喻,唯有不分別的心,才是最真實與赤子的情懷,而療養院中的小孩,比起社會上掉入思維困境的人而言,就更有資格傳遞這份訊息了。
   
  人在世上其實也會以「模仿」來裝飾自我,有時這也會有一種治療的療效;但有時也是掉入深淵的陷阱。外在環境常常令人困頓而難堪的,因為我們無法在世上事事如意,我們有太多無法獲得的滿足,於是只好退而求其次,「模仿」於焉產生。
   
  有時模仿會讓人得到暫時的疏解,但真正的緣由也必須探求,雖然在文學或戲劇呈現中,都會有適當的解決之道,但我們明知那絕非是究竟的結局。「模仿」是一種再現,但這些都屬於「見聞覺知」,也就是全部是虛妄的六識與七識,在與虛妄一番對談之後,終究還是落入在虛妄之中。
   
  這個世間不斷強調有「愛」,其實正好也顯露了,這世間有極大的「惡」,如果愛能消融惡,那世間早就沒有惡的存在了。其實這一切都必須要跳脫來看待,亦即不思善惡,若能再返觀自性當然是正確面向,但這牽扯太深奧的佛學正理,是很難讓一般有情全面接受的。
   
  「特別服務」就戲劇表現而言,依然只是蜻蜓點水,反而無法像日本有許多「異色文學」來的有力道。或許導演在拍攝的過程,有著多重的顧慮,每每總有著意猶未盡的遺憾。但敢挑戰這樣的題材,其實就已經是一種突破,最起碼在片名上,就有了一些令人好奇的吸引力。

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

戰地鐘聲(For Whom the Bell Tolls)

 由 李金櫻 老師 撰稿

導演:山姆‧伍德 (Sam Wood)
演員:賈利‧古柏 (Gary Cooper)
   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   
美國 / 1943年 / 156分 / 普通級
禮讚:1944年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 最佳女配角
   1944年金球獎(Golden Globe) 最佳男配角
   1944年金球獎(Golden Globe) 最佳女配角
描寫在本世紀初西班牙內戰時期,一位美國傭兵加入了當地的游擊隊,隨後並和同是游擊隊成員的市長千金墜入愛河…

◎ 劇情簡介     

  1937年西班牙內戰如火如荼內戰,來自美國的羅伯特加入該國共和黨軍事,從事爆破工作。剛結束炸毀一列火車任務,隨即被古茲將軍指派其準備三日內爆破一座峽谷上鐵橋。
  
  羅伯特和安瑟莫分別背著沉重的爆破器材至陡峭山岩上,遠眺那座橋橫跨峽谷兩端,而兩邊都有哨兵防守,其中一邊有一廢棄鋸木廠,有駐紮一小隊守衛人員。
  
  他倆繞過山丘穿過小溪,沿著嶙峋的溪床往前行。安瑟莫先行進入山區隱密處後,不久即有一滿臉鬍子、圓滾滾的臉、眼神陰森、矮胖粗壯手持卡賓槍的男子跟隨安瑟莫出現,其自稱是此山區游擊隊的首領-巴布洛,要求驗羅伯特身分後,方准羅伯特進入游擊隊的營區內。
  
  羅伯特看出此營區在高聳的盤岩下,從空中看不出來,簡直像熊窟一樣隱密。他們先在山洞口前的岩石,席地而坐後。一短髮女子自洞內拿出麵包及食物怯怯地分予大家,羅伯特驚奇地看著她,起身問其芳名─馬麗亞,二人一見鍾情。
  
  接著有一皮膚較黑、身材較胖,黑髮女士出來,她是巴布洛的女人叫琵拉,看起來精明能幹。她告訴羅伯特,馬麗亞是三個月前他們自一列被炸的火車中救出的,當時她被理光頭亦遭凌虐躲在石頭堆裡不斷顫抖,現已漸復元。
  
  羅伯特告知大家,其此行任務並希望游擊隊員協助他完成。巴布洛反對,琵拉則強勢表明支持,並要求其他隊員如普瑞米提佛、費南度、安垂斯、拉斐爾、奧古斯丁等人表決,他們一致贊同。巴布洛落寞地離開,再回來竟示其善意,大家告知羅伯特,其中必有詐要小心。
  
  琵拉帶羅伯特及馬麗亞去另一山頭,找另一游擊隊頭目-艾爾沙多,請其協助找幾匹馬。晚上突然飄起雪來,敵軍一巡邏騎士被羅伯特擊斃,巴布洛搶馬匹騎繞道以混淆雪印痕跡。接著更多敵軍騎士出現,大家全守候在外準備應戰;忽然另一山頭有人槍擊敵軍,原來是艾爾沙多帶領其隊員霍金等5人殺敵,最後被敵方飛機掃射而5人全亡。
  
  巴布洛安置好馬後,回到營區洞內無人,乃趁機將羅伯特背包中一木製引爆盒放入火爐後,隨即逃離。羅伯特睡在洞外草地上,馬麗亞貼心地準備羽絨毯給他,二人彼此感情更加濃密,心與心更相契合,珍惜短短3日的相處。
  
  費南度自外回來告知敵軍已知攻擊計畫,羅伯特請安垂斯儘快找到古茲將軍告知此事。突然琵拉拿出被燒燬的引爆盒,羅伯特只好以手榴彈替代,備好器材準備出發。巴布洛再度回來並帶了3個異族人,要求參加此任務。羅伯特基於炸橋後,只有巴布洛知道帶領大伙撤退至哥瑞多的路,再度接受巴布洛加入。
  
  黎明前兵分三路,羅伯特和安瑟莫至一端殺死哨兵後即上橋中間段安置炸藥,另一端由巴布洛帶人殺敵掩護,琵拉則帶其他隊員進攻鋸木廠的敵軍,馬麗亞負責看守馬匹。在此同時安垂斯經過重重關卡,終於找到古茲將軍,但為時已晚。羅伯特在大批坦克車過橋前炸斷橋,並安全逃離,但安瑟莫躲避不及而亡,費南度、拉斐爾亦均陣亡,巴布洛殺死他找來的異族人。
  
  最後剩羅伯特、琵拉、奧古斯丁、巴布洛及馬麗亞等5人,由巴布洛帶領每人一一騎馬快速通過敵軍機關槍掃射地帶,羅伯特的馬被射中摔下來,其腿已斷無法動彈,他要馬麗亞隨琵拉等先行離去,鐘聲響起。

◎ 劇情分析
  
  Any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 because I am involved in mankind; and therefore never send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it tolls for thee.

  
  任何人的死亡使我有所缺損,因為我與人類難分難解;所以千萬不必去打聽喪鐘為誰而鳴,喪鐘為你而鳴。by 約翰‧堂恩(John Donne)《祈禱文第17篇》(Meditation XVⅡ),1624年。
  
  海明威以這種「人道主義」為起點開始寫作,他最長的一部小說─1940年的《戰地鐘聲》並於1943年被拍成本片。
  
  原著長達數十萬字,卻將整個布局與情節壓縮在短短三天之內,作者將游擊隊與羅伯特合作炸橋經過,營造出極度緊張的氣氛,也藉此展現各主要人物在瀕臨極限情境時的人性反應。劇中人物始終擺盪於理想的執著與無力感,信心與自我解嘲,歡欣與絕望的兩極之間。他們既具有高貴情操卻又詭譎莫測,精明能幹卻凝聚力和紀律不足,具有高度勇氣卻無效率。例如安瑟莫自言自語說「戰爭殺人、戰後若能生還,將以何種方式活著,才得以獲得寬恕?」
  
  片中男主角羅伯特是美國人,在美國教西班牙文,他是為了他所有的信仰而戰鬥,因而至西班牙並加入該國共和黨軍事活動。他認為納粹、法西斯、俄國共產黨等國反對民主潮流,利用西班牙做為他們新式戰爭機械的試驗場所,如他們的坦克車與轟炸機等等,以彰顯渠等在民主之上。
  
  作者在這三天裏塞了各式的回憶。讓主角在發現真相或表現心靈狀態時,得以連環播各個過去的片斷來支撐當時的狀況。如琵拉敘說先前暴民的殘暴殺人,馬麗亞訴說其鎮長父親和其母被殺慘狀。
  
  羅伯特擔任這次炸橋任務的負責人,來到山上與游擊隊共同合作,以絕斷法西斯軍輸的往返。這三天就是完整的描述游擊隊在與羅伯特合作的過往事蹟如何造每個人的心念與行為。而被派往訴諸歷史文字的,只證明了一個道理,人並沒有善與惡之分,惟有好與壞因事而被區分了。人性因事而被挑動的惡並不會亞於土匪國之法西斯的殘忍暴行。純然的好事不是必然會挑起善念;純然的壞事也不絕對的引發惡念。一件事錯了,就註定要出意外。不是炸橋錯了,是戰爭本身就是一件錯事,註定要失敗,不管贏家是誰。
  
  海明威成功地刻畫人物的特色、情狀細膩地描寫著羅伯特和游擊隊隊員間的愛恨情仇。如老實忠厚的安瑟莫,油嘴滑舌的吉普賽人拉斐爾,陰沉老練的游擊隊首領巴布洛,勇敢果決的巴布洛太太琵拉,滿口髒話的奧古斯丁,還有費南度、安垂斯、普利米帝佛…等形形色色人物都是劇中的血肉。   
  
  戰爭是殘酷的,一個人要活下去,就必須對生命中正面的價值或意義,具有明晰的感應。但一切所謂神聖的、崇高的、正義的、偉大的宣示或舖陳,其實都是詐騙;列強為了爭奪資源和市場而狗咬狗的世界大戰,動輒殺傷殘害成千上萬的無辜軍民,在歐洲戰場,作者看透了英美方面和德義方面都是一丘之貉;然而,人生畢竟要有救贖,需要有陽光。而愛情的喜悅、審美的意趣,就成為海明威筆下的殘酷世界中最動人、也最引人救贖。
  
  羅伯特因主導炸橋行動,在游擊隊營區與馬麗亞相遇,二人一見鍾情陷入熱愛。都曾受過身心創傷,短短三天中,彼此付出殘缺又完整的愛給對方。他已對愛情的認知是「愛情的價值,不能用時間的長短來衡量,要以愛情的濃度及強度來評定,只要兩人真心相愛,片刻就是永恆。」

  最令人感動的一幕是,羅伯特腿斷難行,怕影響其他人逃生,決定犧牲自己。其臨終前,對馬麗亞說:「我們當中只要有一個人活著,另一個人就會永遠活在他的心中。」這句話看似超脫,實則道盡了戰時戀人的無奈與苦澀。戰爭是如此地殘酷,無論結局是誰輸誰贏,都釀造了無數的悲劇。
  
  海明威曾以特派記者身份走入炮火紛飛的戰場,其中也有參西班牙內戰的親身經驗。他在這部作品中將其本人化身為美國年輕教師羅伯特,在戰爭中逐步體認生命的真諦、愛情的珍貴、友誼的愜心與人文的價值,最後以壯烈的行徑體現了自我認同的信念。在此,鐘聲是作為象徵人間情誼、叩響心靈之門的意象,而不時響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