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21年11月20日 星期六

2021年全年度(31部)總片單

         【欲知劇情、導讀,請直接在藍色的片名上點選】
       

項次

片名 《 全年度影片均由黃英雄老師撰稿、講評 》

1  再見柏林(Goodbye Berlin)
2  圖書館戰爭(Library Wars)
3  今夜, 在浪漫劇場與你相遇
 (今夜、ロマンス劇場で)
 (Tonight, at Romance Theater)
4  穿越時空愛上你(Kate & Leopold)
5  為妳唱的歌(Song to Song)
6  香米小情歌(Basmati Blues)
7  日日是好日(にちにちこれこうじつ)
 (Every Day a Good Day)
8  小魔花(Little Joe)
9  多情動物(Endangered Species)
10  姊姊的守護者(My Sister's Keepe)
11  摯愛無盡(A Single Man)
12  家戰(Custody)
13  巴哈旺大飯店(Hotel Salvation)
14  寂寞公路(The End of the Tour)
15  福爾摩斯:詭影遊戲
 (Sherlock Holmes: A Game of Shadows)
16  媽媽的味噌湯 
 (はなちゃんのみそ汁)(Hana’s Miso Soup)
17  比海還深(海よりもまだ深く)
18  阿嬤的小公主(감쪽같은그녀)(Little Princess)
19  放牛班的提琴手(Orchestra Class)
20  親愛的小孩(Son-Mother)
21  溫蒂的幸福劇本(Please Stand By)
22  今天也要用便當出擊
 (今日も嫌がらせ弁当)(Bento Harassment)
23  翻供(결백)(Innocence)
24  (Radiance)
25  單身動物園(The Lobster)
26  寵物當家:雅夫愛相隨
 (ポチたまペットの旅)( Go, Masao!)
27  電梯男孩的奇蹟(The Lift Boy)
28  說不出的告別(Blackbird)
 29   瑪麗娜之橋(Marina)
30  帝國毀滅  關鍵十三分鐘(Elser)
31 聽風者之歌(Tramontane)

2021年11月18日 星期四

聽風者之歌(Tramontane)

導演:瓦切.布魯古鈞(Vatche Boulghourjian)
主演:巴拉卡特.賈布爾(Barakat Jabbour)
   茱莉亞.卡薩爾(Julia Kassar)
法國、黎巴嫩 / 2017年 / 106分 / 普遍級
禮讚:榮獲2016年坎城影展的影評人週金軌獎
   2016克羅埃西亞普拉電影節特別關注獎
故事講述自少雙目失明,跟母親與舅父一起 ...

◎ 劇情簡介     

  拉比是二十多歲的視障者,他有音樂的天賦,在視障學校帶領一個樂團,並即將到歐洲去演出。

  拉比由十幾歲的小孩塔雷克帶他去申請護照,但卻被發現其身分證是偽造的,當局並未逮捕他,只希望他去找鄉長再開一張出生證明即可。

  拉比很困惑,以此責問其母莎瑪,莎瑪只好說實話,謂當年在聖約翰醫院將他領養回來。但拉比造訪醫院,卻沒有莎瑪與拉比的資料,而一切線索均指向舅舅海善,但海善卻於此時失蹤了。

  拉比曾遇上來找海善的奧瑪,並談起亞洛茲與納比爾,而納比爾目前正在非洲。學校主管齊娜也因為警察來詢問,而問拉比發生何事?拉比表示他也不知情,拉比決定要去驗血,莎瑪不答應,此時才表示拉比是抱回來的,是在卡海雷亞一對夫妻死亡之後,海善將他抱回來的。

  拉比由拉茲德開車到南方的卡海雷亞,拜訪了當地的長老,但長老表示,這個貧困的小鎮從未發生戰火,也從未聽過有夫妻死亡的往事。

  拉比於是找到當時受海善資助的奧瑪,奧瑪這才透露,當年海善曾與小梅訂過婚,並透露納比爾並不在非洲,其實是在精神病院。

拉比先找到小梅,但小梅似乎不願再提往事,拉比也只好到精神病院找到納比爾。納比爾似乎也不願再提過去內戰的往事,但卻透露了當年發生戰役的小鎮瓦迪艾汀。雖然莎瑪一直打電話找拉比,但拉比卻將手機關機。

  拉比終於找到瓦迪艾汀,並找到年紀很大的納比爾老夫婦,當拉比說要找出真相時,納比爾夫妻入內商量,出來後坦承他們的兒子與媳婦在房內被槍殺,而唯一的孫子卻失蹤了。拉比此時似乎找到自己真正的身世,但老
拉菲亞卻表示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不管孫子活著或死亡,都有其自己的世界。

  海善回來了,並為拉比帶回一本護照,他要塔雷克唸出護照的名字,那就是他的身分了。去歐洲應邀演出前,舉行一次演奏會,母親莎瑪與舅舅海善也都去了現場,兩人對拉比的演出都露出欣慰的表情。

◎ 劇情分析

  「聽風者之歌」敘述的是黎巴嫩的一名視障青年,他領導的樂團獲得歐洲的邀請,在他申請護照的同時,被警方察覺他的身分證是偽造的,甚至在鄉長與醫院之間的追索,竟發現他這個人從來不曾存在過,也就是他的母親也不是他的親生之母。

  拉比突然發現他的四周全部是謊言,真相原本很單純,但背後似乎有一股力量不僅掩藏了真相,也將拉比拉入一個黯黑的旋渦之中。

這部影片的背景,刻意顯得模糊而逃避,如果是黎巴嫩人來觀賞,或許可以了解一二,但卻也不見得這個背景是他們所願意談的。

  黎巴嫩的歷史可以遠推到五千多年前,但卻並未因為具有悠久歷史,就應該成為大國,在十六世紀時,曾被奧圖曼帝國統治,後歷經第一次世界大戰衝擊,也落入到法國的托管。在一次大戰前,黎巴嫩相繼受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羅馬的統治,之後也成為阿剌伯帝國的一員。二戰時(一九四一年),英軍在法國部隊協助下,打敗了納粹扶植的傀儡政權,一九四三年黎巴嫩才宣布獨立。

  但在1975年至1990年期間,卻發生了基督教(45%)與伊斯蘭教(55%)的內戰,而敘利亞也在黎巴嫩駐軍,並扶植國內的真主黨游擊隊,而以色列也控制了黎巴嫩的南方。一直到1989年才達成「塔伊夫協議」重新分配政治權力。1990年內戰結束,2005年敘利亞撤軍,結束29年的直接干預。

  而這部電影,拉比的身世,正好就是發生在內戰期間。拉比的舅父海善是個相當有來頭的人,他從戰場上帶回拉比,但為何雙眼失明,導演並未明說,甚至都似乎已找到源頭,但人們卻選擇不去違逆,因為那是真主的意思,從這些語脈中,不難嗅出因為教義的不同,就算是熟識的人,都難逃最後生死鬥爭。

  臺灣最近與黎巴嫩被世界所討論,原因是中國揚言要把臺灣「黎巴嫩化」,這意思是藉著兩種主義思考,便能讓臺灣無法招架,從而自我崩潰,其一是宗教的分化;其二是宗族主義。

  宗教原本是人類心靈的慰藉之所在,當不同的信仰被提升到相互仇視與對立時,這是相當殘酷的。在逐漸被分化後,宗教變成了一種仇視的動力。而黎巴嫩的內戰使得這個國家幾乎陷於萬劫不復的慘況。

  另外所謂宗族主義,當然是以種族的自我膨脹,從而欲消滅不同屬性的人。其實這個世界之所以美麗,正因為每個族群,都能展現屬於他們自有的文化與思維,於是這個世界就變得多采多姿起來,設想這個世界如果只有一種文化,無法再受其他文化的影響,那會是多麼單調而乏味的生活?

  內戰之後很難界定誰輸誰贏?只有兩敗俱傷,甚至導致民不聊生。黎巴嫩原本是一個觀光勝地,羅馬帝國佔領期間,興建了聞名的大神殿,但如今卻不再有觀光客上門,有的只有內戰之後的斷垣殘壁,這將近十五年的內戰,是值得任何國家警惕的。

  為了隱瞞拉比的身分,海善為拉比造了一個身分證,在被警察發現時,竟然沒有因為偽造文書而當場逮捕。這表示警察當然知道箇中奧妙,如果真的介入其中,可能不僅自己官位不保,甚至有可能會被殺之滅口。因為這個國家發生了太多不可思議的現象,而很多情形並非一個警察局長可以干預的。

  海善是戰爭時期的排長,但他卻是權力極大而且賞罰分明的,其中奧瑪因為開刀不時來求海善幫忙,而另一位同袍納比爾卻到了非洲。但事實上,納比爾在拉比的追蹤之下,卻在精神病院被找到。但納比爾並沒有精神病的問題,為何會住到精神病院?這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在同袍之間有了思想上的衝突,但為了不擔負殘殺同袍的罪名,將納比爾軟禁在精神病院中。

  前面拉比的母親其實也被
在鼓裡,海善並未告知拉比的真正身世,只隨便講個小鎮的名字,沒想到拉比死纏爛打,不斷地追索,然後謊言一一被揭露,最後在納比爾提出一個瓦迪艾汀的村落,而這個最終的所在,得知了拉菲亞夫妻的慘案,因為其父告知,他的兒子與媳婦被槍殺在屋內,但其孫子卻不見了。

  這個時候似乎是水落石出了,但唯一的不同是,這位爺爺表示他的孫子眼睛並未失明,這提供了一種拒絕承認的態度。但這真的是一個好理由嗎?這必須回到爺爺的那句話,孩子會活在哪兒,一切都是真主的安排。這名伊斯蘭教的老人,似乎對宗教戰爭引起的苦痛已經無力承擔,更何況,如果將真相真正攤在面前,這會是真正圓滿的答案嗎?老爺爺最後做了最明智的選擇。

  拉比似乎沒有得到真正他想要的答案,他的舅舅卻給了他一本護照。但這個護照會是他真正的身分嗎?拉比無法再度推敲,只有回到他的音樂心靈世界。在演奏的時候,母親與舅舅海善都到了,在黑暗中聆聽著黎巴嫩的音樂,前塵往事歷歷在前,但他們不同的心境自然有不同的心思,而這一切可能都要歸咎於歷史吧?!

帝國毀滅:關鍵十三分鐘(Elser)

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Oliver Hirschbiegel)
主演:布卡·克萊斯納 (Burghart Klausner)
   克里斯欽·佛里德 (Christian Friedel)
德國 / 2015年 / 114分 / 普遍級
禮讚:橫掃德國電影獎7項大獎提名
   榮獲德國導演獎最佳影片獎
   勇奪巴伐利亞電影獎最佳製作大獎
刺殺希特勒失敗的真人真事…

◎ 劇情簡介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八日,已經崛起的德國納粹黨,在希特勒領導下,逐漸取得掌控德國的優勢。遂在慕尼黑的「貝格勃勞凱勒酒館」舉辦慶祝大會,但因機場起霧無法昇降,希特勒提早十三分鐘離開,雖然引發爆炸死了四人,但卻讓希特勒逃過一劫。

  在邊界上抓到一名有共產黨胸章的人喬治‧艾爾塞。在經過拷問後,偵察長奈比認為並無什麼組織參予,但蓋世太保穆勒以及其上司,均以不能對希特勒交代而不作罷。於是他們抓來喬治的未婚妻愛莎,喬治為了不拖愛莎下水,遂開始有問必答。

  愛莎原本已經嫁給埃里希,而喬治在酒館內演奏手風琴,埃里希對愛莎極端粗魯,而愛莎卻與喬治一見鍾情,兩人感情發展甚速,有一天埃里希打了愛莎後去喝酒,喬治去探視她,兩人遂發生了關係。甚至最後生下了小喬治,只可惜小喬治沒來得及長大便夭折了。

  喬治的家被查封,不得不租用埃里希家的地下室,雖然方便二人偷情,但卻也被埃里希發現而引爆衝突。

  喬治有一群共產黨的友人,但紛紛被捕入獄,並分配到鋼鐵廠工作,喬治也在鋼鐵廠,順便照料友人。因為他始終不相信暴力,但隨著納粹逐漸地排擠猶太人,並用電影極力鼓吹納粹,這也逐漸使得喬治的觀點有了改變,他認為納粹在攻擊西班牙並併吞奧地利之後,波蘭將也會被波及,況且法國、英國已開始對德國宣戰,為了要阻止這一場浩劫,唯一的方法便是謀殺希特勒。於是他狠心地離開愛莎,一人單獨到慕尼黑,展開了謀殺的計畫。

  他將素材蒐集完成後,潛入會場安裝定時炸彈,只可惜十三分之差,使得希特勒逃過一劫,也使自己身陷牢籠。但就算喬治道出實情,蓋世太保亦不相信,最後畫圖取信於奈比及眾人,遂被關入特殊監獄內。

  一九四五年,奈比反而也加入謀刺希特勒的活動,只可惜失敗被捕,並處予吊刑。喬治知道這訊息,感嘆自己似乎也死期將至,果然不久就被槍斃了。而其死後幾天,這個特殊監獄就被盟軍攻克佔領了,戰後喬治的事蹟才被解密,並列為反納粹的英雄。

◎ 劇情分析
   
  一九二三年十一月八日,慕尼黑的一間小酒館,一群年青人在一陣討論後,突然有一人站上桌子開槍,宣稱德國的新時代來臨,這引燃了群起效尤,甚至引發了暴動,後來動盪平息,而這名年青人正是阿道夫·希特勒,而這個事件稱為「慕尼黑啤酒館暴動」。

  納粹德國其正式國號為德意志國,也稱第三帝國,期間是一九三三年至一九四五年,國內幾乎所有事務均為納粹所控制,並且實施軍國主義。納粹主義是反自由和民主主義,簡單地說,納粹主義是法西斯主義的另一種形式。

  一九三三年一月卅日,當時的威瑪共和國總統保羅·馮·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德國總理,納粹黨為鞏固自己的權利,立刻宣佈其他政黨全部非法,並開始清除反對勢力,一九三四年興登堡去世,希特勒遂將總理與總統位置合併成為一名獨裁者。一九三四年八月十九日經公民投票,正式定位希特勒為德國「元首」頭銜。

  希特勒為應付大蕭條,於是沒收猶太人的財產,以及赤色份子及神職人員的財產,大規模的軍事支出及混合經濟穩定了大規模的失業潮,尤其興建高速公路及其他公共工程,逐漸讓經濟恢復穩定的局面,這也是納粹政權開始受到人們歡迎的原因。

  種族主義是希特勒的一大敗筆,甚至搞起「種族生物學」這才逐漸引起人們反感。一九三八年納粹開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而後又進攻波蘭,於是開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這部電影的背景是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八日,當時德國納粹已經開始在歐洲引起動盪不安,於是喬治·艾爾塞便利用定時炸彈安放在「貝格勃勞凱勒酒館」內,希特勒準備演講的所在,但因為機場起霧,希特勒提早十三分鐘離開,故爆炸時雖有人死亡,但希特勒卻毫髮無傷。

  喬治原本計劃從邊界逃往瑞士,但卻在邊界處被德軍捕獲,因為他的膝蓋受傷–這是跪著安放炸藥的證據,加上他的手提箱有許多可疑之處,於是由軍官奈比負責審問,同時也有一名蓋世太保穆勒在旁監視。

  喬治本來與愛莎可以組成一個甜蜜的家庭,共享天倫之樂,但他寧可冒這個大險,最終讓自己陷入無盡的苦難之中,這當然是因為他認清了納粹的本質,所謂「擒賊先擒王」,只有希特勒死亡,或許才能改變整個大環境。他的想法是對是錯?最終還是很難評估,但希特勒的內心反而是多疑而不安的。

  明明只有喬治一人所為,但希特勒一口咬定,必有一個背後的組織,因為他的掌權來自近乎政變的方式而奪取,其樹敵之眾是很難想像的。因此當奈比第一次偵查完畢之後,穆勒表示元首一定要追究出背後的主謀。

  這顯示了希特勒內心的惶恐與不安,在納粹掌權之後,德國是靠剝削別人而獲得資源,如果想要更多的資源,當然就必須向外擴充,如果談判不順利,那就以武力佔領,他的企圖是很多明眼人相當清楚的,因此消滅希特勒便成了許多地下組織的共同目標。

  希特勒豈有不了解這樣的道理,他對喬治的逼刑,就更顯出希特勒的惶恐與不安,因此喬治的案子就一直被延續下來。甚至到戰爭末期,奈比也加入了另一波反希特勒的行動,雖然行動最終失敗,位居高官的奈比也被判吊刑,這是何等的諷刺?

  納粹敗亡之後,喬治卻未獲得拯救,因為在幾天之前,喬治就已被處死了,這不免令人扼腕,然事實就是如此,喬治在戰後經過考證,才被追封為抗拒納粹的英雄人物,而愛莎最終也移居瑞士,並在之後有兩段婚姻,雖然她的最愛始終是喬治。

  為何會發生世界大戰?只因希特勒是個擅長演講的人,他激動的手勢很快就可以蠱惑人群,德國便在他的領導之下企圖統治歐洲與非洲。

  希特勒採用遠交近攻的策略,共產黨雖是納粹所排斥的,但他卻先與史達林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但在最終還是掩不住真面目,開始進攻蘇聯。

  讓德國陷入困境的,除俄國之外,另一個就是英國。納粹對付英國因隔著海峽而無法大舉進攻,只能每天用飛機去轟炸,但這也無形中消耗了納粹的資源,所以說隔著一個海峽,若要採取登陸攻陷,那是相當困難之事。軍事專家表示,欲隔海登陸,攻擊者必須以將近二十倍的兵力才有勝算,這也是為什麼納粹始終不敢強行登陸英倫三島的原因。

  德國在戰爭後期,開始研究飛彈的概念,只可惜在當時只是初步的構思,如果飛彈先行研究出來,也許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局會完全不一樣。

  蘇聯的「冷」也使德軍陷入苦戰,最終不得不撤退,而此時德國已露敗相,在諾曼第登陸成功後,一舉切斷納粹的供輸,並且很快就攻到柏林。

  喬治應該算是有先見之明的人,他的前置作業如果成功,也許會使得戰爭局勢改觀,只可惜他因之而賠上了自己的生命,但他的名字卻名垂千古,一個人的價值觀在這個角度就有了分野,這是我們要思索的。

瑪麗娜之橋(Marina)

導演:史泰·康尼斯(Stijn Coninx)
主演:多納泰拉·菲諾基亞羅(Donatella Finocchiaro)
   伊芙琳·伯斯曼(Evelien Bosmans)
比利時 / 2016年 / 124分 / 普遍級
禮讚:榮獲 比利時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美術設計獎
   榮獲 奧斯滕德影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劇本
   榮獲 德國艾登國際影展 最佳影片
   榮獲 世界原聲帶設計大獎 觀眾票選獎
貧困的樂天青年,生活在落後的義大利南方小鎮,他的父親為了給家人更好的生活環境,決定舉家遷往比利時的礦場工作...

◎ 劇情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意大利陷入了蕭條不景氣,很多人紛紛到比利時當礦工,薩瓦多也隻身前往,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將妻子伊妲、兒子洛可與女兒萬達接到比利時,但到達後才發現礦工的環境極差,就算家屬的住所也是極端惡劣。

  洛可到學校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但等到要再接受更進一步的教育時卻被拒絕了,理由是礦工的孩子只能當礦工。但洛可卻不願入坑,於是他去學汽車修理。

  小時候,洛可就喜歡雜貨店老闆的女兒海蓮娜,他曾花錢買棒棒糖請她吃,長大後的海蓮娜,被父親安排與富婆的兒子何納交往。在一次修車中,忘了替何納的車子加機油,導致車子拋錨,這使得洛可失去了工作。

  洛可喜歡手風琴,為了參加比賽,必須換一台一百二十貝斯的,雖然母親暗中資助,但依然不夠,賣手風琴的老闆是意大利人費歐奇,遂以低價賣給他。

  在比賽中洛可得到第一名,獎金一千元,但父親的礦區發生災變,這是一九五六年,共死了二百六十二人,其中一百三十六人是意大利人。

  洛可向修車廠借場地練團,其中司特是鼓手,賈斯是吉他手,克勞斯是薩克斯風手,而修車廠的老闆兒子蓄博是貝斯手。他們晚上在小學同學傑奇開的酒吧演奏,因為要租各種器材,所以沒賺什麼錢。而洛可因沒有演唱證而被罰款,不得已,洛可只好走黑市買賣,終於有了一張表演證。在演唱中,看見何納帶海蓮娜來酒吧,臨時看到「瑪麗娜」三個字,於是當場即興創作了一首歌。

  這首歌感動了東尼布魯諾,於是約第二天去錄音,而當夜海蓮娜與何納爭吵,海蓮娜遂來找洛可,兩人站在橋上躍入河中,並在一艘船上裸體相擁,賈斯來接洛可,而讓海蓮娜獨自回去。但第二天錄完音,警方卻控告洛可強暴海蓮娜,後來知道是何納所為,因為他是未婚夫故不起訴。在走投無路下,洛可又逢父親腳受傷,正欲入坑挖煤時,卻傳來唱片熱賣的消息。

  最終洛可到紐約卡內基音樂廳演唱,而他的歌也成為世界的名曲,洛可於一九八九年逝世。

◎ 劇情分析
    
  五0年代意大利歌手洛可葛蘭(Rocco Granata)當年以一首瑪麗娜(Marina)風靡全世界,他原本是意大利人,從小隨父親到比利時挖煤礦,但對音樂相當著迷的洛可,憑著一把手風琴,不畏惡劣命運的挑戰,最終獲得成功,導演以傳統式的手法,重新詮釋了洛可的故事。

  意大利是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戰後國內一片蕭條,為了生存,很多人選擇到比利時挖煤礦,但卻得忍受二等公民的待遇。但為了養活一家人,薩瓦多先行出國,而後再接妻子及洛可,洛可的妹妹萬達也就順理成章在比利時受教育。

  鎮上的雜貨店是傑奇開的,小時候的洛可在見到傑奇的女兒海蓮娜之後,就非常喜歡她,用他自己的銅板買了棒棒糖,然後再送給海蓮娜。雖然洛可並不知道他喜歡的女孩子叫什麼名字。

  一開始,薩瓦多只簽三年合同,但真正時間到了,就算回意大利又能做些什麼?於是不斷地順延,入礦坑挖煤似乎是薩瓦多的不歸路,而他甚至也希望洛可繼承他的衣缽,當挖煤工人。

  但生性樂觀又喜歡音樂的洛可,卻直覺自己有屬於自己的路要走,父親似乎也拗不過他,只好將手風琴又從盧奇諾的手中買回來。因為洛可要參加狄恩馬丁模仿才藝大賽,但只有八十個貝斯的舊手風琴,實在很難發揮,所幸賣手風琴的老闆是同鄉,而且又見洛可極富音樂天份,遂將120貝斯的名牌手風琴Stradela半買半送給他。

  有了最好的手風琴,洛可如虎添翼,果然在才藝大賽中奪魁,當時也受到經紀人東尼布魯諾的賞識。但薩瓦多卻不贊成兒子搞音樂,不得已洛可只好去修車廠學習修汽機車的技術。

  薩瓦多與妻子伊妲出門時,很多人都認識伊妲。原來為了貼補家用,伊妲暗中為其他挖煤工人洗衣服,這使得薩瓦多覺得沒面子,夫妻倆免不了一番爭吵。

  海蓮娜長大後與富家子何納訂婚,兩人開車來保養,洛可忘了加機油導致汽車拋錨,洛可也失去了工作。一九五六年比利時發生了史上最大的礦災,死了二百六十二人其中二分之一是意大利人,而薩瓦多幸好逃過一劫,雖然入院治療,但胸部已染矽肺症,時常咳嗽不止。

  戰後的年代,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是困頓的。五0至六0年代的台灣也是一窮二白,要找個工作真是談何容易,而能夠工作的無非是奉獻自己的勞力。父親是礦工,當然他不敢有什麼奢望,也只希望洛可也去當礦工。

  但五0年代,意大利首先意圖突破僵局的,其實是電影。縱然外在環境不理想,但總必須找出一條可行之路,在種種考量中,電影工作人員找到了突破點,他們揚棄了攝影棚,完全取材於四周的「貧困」。歷史上稱這個時期的電影為「新寫實主義」,其膾炙人口的作品,便是聞名全世界的「單車失竊記」。而這股風潮影響了六0年代的法國電影,河左岸派與筆記派為主的潮流,甚至影響了七0年代的台灣,只是台灣改了一個名稱「健康寫實主義」。

  這也表示,在最黯淡的時期,正是開創新時代的契機。六0年代的自由主義思潮,不僅開始影響美國,歐洲自然也受其影響。洛可的興味正好與時代的脈動相結合,但應該說,他的天賦與他的思慕在聯結之後,靈感突然湧現而出,他不知道喜歡的女孩叫海蓮娜,只見旁邊的物件有了「瑪麗娜」的名稱,當下以轉嫁的方式,將海蓮娜作瑪麗娜的連結,於是出自內心的傾慕與愛意,即興地創作了「瑪麗娜」這首聞名全世界的名曲。

  這首歌當然被東尼布魯諾發現,於是他要求洛可與他的樂團,到錄音室錄下單曲。只是錄完之後,東尼似乎又感覺風向並非他的想像,所幸洛可憑著自己的毅力及團友的努力,將唱片鋪在各地方寄賣,結果引燃了聽眾的喜愛,也開創了洛可的傳奇世界。

  洛可與海蓮娜半夜在橋上的裸體相擁,這一段導演刻意保留了一些神祕,究竟兩人有沒有發生身體與身體的連結,由觀眾自行決定。但吃味的何納卻趁海蓮娜落單時,強暴了她。

  警方由「推論」認為強暴犯是洛可,甚至逮捕了他,而這些事情並未詢問海蓮娜,當然事後再度獲得澄清,但何納因為是海蓮娜的未婚夫,故不予起訴。

  這個事件無非是在探討移民的困頓,似乎所有的犯罪絕對與外來移民有關,抱持這樣的認知是狹隘的偏見。以台灣現今有許多的外來新娘,政府不但極力為她們舉辦各種輔導,而在民間也不曾聽聞有任何不公平的對待,我想這應該是台灣相當引以為傲的風尚與態度。

  洛可終於到卡內基音樂廳演唱,這是每位成名歌星的榮耀,而他的歌聲以瑪麗娜為名,放送到全世界的電台,他成功的走出了父親一度以為的困頓,他也開創了屬於他自己的音樂世界。

  諾可的故事,其實可以帶給很多人一番期許,尤其這種概念是不分時代的,在任何時刻都有人有許多的夢想,但夢想不會無端而現,一切都要靠自身的努力,當然必須加上一點愛的動力,成功之日是可以期待的。

2021年11月4日 星期四

說不出的告別(Blackbird)

導演:羅傑‧ 米歇爾(Roger Michell)
主演:蘇珊‧莎蘭登(Susan Sarandon)
   山姆‧尼爾(Sam Neill)
美國 / 2019年 / 98分/普遍級
禮讚:2020金馬影展影迷嘉年華單元 暖心選映!
   凱特溫絲蕾催淚新片,百變女王蘇珊莎蘭登內斂動人演技,蜜雅娃
   絲柯思卡真情流露,兩位奧斯卡影后首度同框飆戲,激出觀眾眼
   淚影中文主題曲【模樣】大Q秉洛 感動獻唱
劇情在敘述一位罹患漸凍症的媽媽, ...

◎ 劇情簡介     

  保羅是一名醫生,他的妻子莉莉得了漸凍人的絕症,莉莉要求在與家人過完聖誕節之後便安樂死。於是邀請大女兒珍妮佛與其夫麥克,當然還有他們的兒子強納森。

  一直較為叛逆,而且失去聯絡一個月的二女兒安娜,也意外地回來,不但她的出現令人意外,安娜是一名女同志,她也帶了「室友」克里斯回來。

  但令珍妮佛最意外的是,母親的大學同學伊莉莎白似乎也不請自來,但礙於情面,原本的家人聚會雖多了一個外人,似乎也只能接受了。

  眾人圍在客廳,但卻有不知從何說起的感慨,只好談論著桌上的鮮花,珍妮佛不但作了一個蛋糕,也送莉莉一對放鹽、胡椒的小罐子。莉莉接受了禮物,但卻顯得有些尷尬。

  麥克與珍妮佛在房內也談論,送兩個瓶罐實在太小氣了。但事實上,一時之間也不知該送些什麼東西,倒是對伊莉莎白的到來頗有微詞。因為她從母親與父親去倫敦或其他地方觀光時,總會帶著伊莉莎白一事,珍妮佛大膽推測,父親與伊莉莎白可能有私情。

  姐妹許久未見,兩人在外面有了一番對談,但卻誰也影響不了誰,因為長大之後,每個人都有獨立自主的觀念,自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除了拍全家福相片之外,也同時想起大學的荒唐生活,除了強納森之外,其他人都嚐試吸了幾口大麻,使得氣氛有了些許的緩和。

  當安娜得知母親莉莉竟然要自行安樂死,而荒唐的是父親保羅就是一位醫生。安娜向克里斯表示,她要去向警方告發,一時之間使得家庭氣氛又陷入僵局。

  珍妮佛果然提出異議,她並指責父親與伊莉莎白有染,沒想到莉莉主動表示,是她要求伊莉莎白這麼做的,因為當她離開後,希望保羅還有個好友閨蜜能夠照顧他,這使得眾人目瞪口呆。

  終於過了聖誕節之後,莉莉從保羅手中接過一杯透明的藥水,在與眾人擁別之後,勇敢地喝下那杯藥水,半晌就離開了人世。

◎ 劇情分析

  這是一部討論與呈現「安樂死」的影片。這種議題不只出現在這部電影,過去法國與西班牙都曾經有類似的題材,而之所以會引起更多的討論,因為「安樂死」目前在世界各國都是無法被承認的,也就是說安樂死不管理由如何,都是違法的。

  不僅法律禁止,任何宗教也並不鼓勵安樂死,而很多患者,禁不住在最後寧願結束自己的生命,那有幾個理由,其一是無法或不願承受病魔的折磨,其二是躺在床上甚至近乎植物人,為了不想連累親人增加他們的負擔,所以毅然決然地以安樂死結束自己生命。

  另外自殺當然也是這個世界所不容許的,想想生命究竟從何而來?生命的到來必然有其緣故,也就是佛法中所說的「習氣種子」與「業緣種子」,一個人的降生當然還有多重的原因,但那屬於道種智的層次,不宜在此以文字做世俗的呈現。

  人的長相為何都不一樣?這當然是由自己「決定」的,根據自己的習氣個性與業緣,才有今世的長相與遭遇,因此最後老年時,有的人無病無痛地在睡夢中逝去,有的卻必須在病床上與病魔掙扎多年,最後在極度痛苦中離開人世。為何會有這些差異性呢?

  我根據佛法中的說法來詮釋,那是我們累世中造了業,也許今生都不曾有負於人,但過去造的業會存在阿賴耶識中,不會有任何的差遲。這種說法可能會引起其他宗教人士的抗議,甚至告上主辦單位,這也是為何我這麼長的時間,都不曾來總館上電影講座。但這是屬於我個人的見解,如果不同意就當作沒這回事,畢竟現在社會,你可以不喜歡別人的論點,但我卻自認為該作自己該有的見解。

  莉莉得到「僵直症」,這種病症到最後都必須依靠別人,換句話說,莉莉也是很有主觀的見解,她不願連累丈夫與兩個女兒,在經過與醫生丈夫討論後,決定以安樂死來完結自己的生命,甚至為了讓丈夫不會孤獨,還要大學的閨蜜伊莉莎白替代自己來照顧丈夫保羅。

  這樣的安排似乎相當妥善,符合天理、人情,唯一是違反國法。同時她也不曾思考過對家人的問題,從不同的角度而言,家人尤其她的兩個女兒,更是無法接受。

  生與死就像一個環,找不到什麼是頭?什麼是尾?但也並非全然無解,只因我們被一念無明煩惱所遮障,也無法了解無始無明背後的真諦。所以在這世上發生的很多事,我們都無法用世俗法了解,若欲了解真義,就必須去領納出世間法的第一義諦。

  保羅身為醫生,他也同意妻子的決定,因為他知道妻子的狀況只有愈來愈糟,最終甚至會喪失自己的尊嚴。在第一場莉莉起床之際,她堅持要自己下床穿衣穿鞋,這是一種毅力的表現,試問莉莉如何能忍受病症演變到最後的難堪?

  也許死亡並非大家傳統的認知,只因為我們對死亡不了解,當然更無法了解「生」的過程與真義,也許因為宗教的議題,使得這個生死議題變成完全不同的詮釋,而我對宗教的認知是:某種角度,任何宗教都是一樣的,只是名稱的用法不同,而產生許多的誤解,而且這是不值得一談的問題。

  珍妮佛是大姐,她嫁的丈夫麥克似乎也沒什麼見解,倒是保羅與孫子強納森談到奧德賽與羅卡。羅卡是西班牙知名的詩人,他的遺作「灰燼」對當時的佛朗哥政權做了全力的抗衡。可惜在三十六歲時,就被佛朗哥政府抓到一座山谷槍殺而亡。羅卡和聞名的畫家達利以及後來有名的導演布紐爾,是書生學院的同學,布紐爾先到美國,後又居住在墨西哥,直到七0年代才回西班牙,而達利也早就到巴黎拜畢卡索為師,從而成為超現實主義的創作大師。兩人往國外發展,卻逃過一劫,只有羅卡英年早逝。

  生命正是如此的多樣化,生命的長短並非專一的抉擇,因為你想長壽,不見得能如願,若毫無所思,卻是有人渡過百年大關安享天年。這並非是我們每個人可以預料的,唯一可以知道的是,不管壽命長短,最終分段生死到來,還是不免一死。如果死亡是不可避免的,那不妨從這個角度來面對死亡,也許這才是真正的關鍵所在。

  而之所以謂之為「關鍵」,那是因為每個人在面對死亡之前,總會有不斷的試煉,生、老、病、死是人生四大苦,(其實有八大苦)因此是每個人要去面對的。

  現代醫學對人類的病狀,還有許多無解的地方,雖然醫學上發明了更多的藥物,甚至更多的醫療器材,如核磁共振、電腦斷層甚至雷射。似乎增加了醫療的層次,但反而喪失了醫生的診斷能力。古代中醫的「望聞問切」的功夫,幾乎已經很少在醫生的診斷上重現過。

  台灣的醫療體系是不容易讓病人死,但卻依然治不好病人的疾病。因此台灣的平均壽命已經到八十三歲,這是短短幾年就到達的。而現在也在推行不願插管的聲明,這應該是一個比較正確的看法,終究要死,何必勞師動眾白忙一場?但若是為了逃避病症糾纏,而以安樂死來了結自己的生命,其實從各種角度而言,都是值得討論的。

電梯男孩的奇蹟(The Lift Boy)


導演:強納森‧奧古斯丁(Jonathan Augustin)
主演:莫恩‧汗( Moin Khan)
   妮拉‧馬蘇德( Nyla Masood)
印度 / 2019年 / 107分 / 普遍級
禮讚:入選美國德州達拉斯南亞電影節《三個傻瓜》演員阿里扎勒誠摯推薦,感人程度更
   勝《三個傻瓜》《心中的小星星》年度必看的印度溫馨勵志喜劇。
世界最大拖曳機廠商馬恆達集團總裁馬辛卓推薦電梯乘載著不是重量,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人生就像電梯,起起伏伏,時高時低…

◎ 劇情簡介     

  寇納許是孟買銀河華廈的電梯服務員,他希望唯一的孩子賴朱能考上醫生或工程師。但賴朱始終在建築繪圖這一科被當掉,在第四次補考又沒過時,正巧寇納許心臟病發作送醫治療。

  為了養家,賴朱只好去替代父親的職務,每天早上去六樓找業主蘇扎莫琳拿鑰匙,並必須擔任清潔的工作。一開始,賴朱相當抗拒,甚至不願換制服,但在認識四樓的拉塔與其女兒「公主」之後,他的工作熱忱逐漸高漲起來。公主知道賴朱補考未過,而公主也不喜歡母親為她安排的明星之路,兩人逐漸有了默契。

  在莫琳的影響下,賴朱也學會了不能偷懶,而且更應積極面對自己的生命。莫琳因為要去買東西而叫不到嘟嘟車,賴朱便用他的速克達機車送她去,兩人同時在海邊欣賞夕陽,莫琳才道出當年她留學英國,在遇見蘇扎之後,兩人陷入熱戀,在結婚後回到孟買定居,直到去年蘇扎去世。莫琳並帶賴朱去蘇扎墳前獻花,同時也帶他去教會的教堂祈禱。

  母親菈西蜜認為莫琳在引誘小鮮肉,故告誡賴朱要儘量遠離莫琳,父親寇納許出院後,偷偷告訴賴朱,從他開始念天主教中學又上大學的經費,其實都是莫琳贊助的,她希望賴朱能成為工程師,但顯然賴朱是讓人失望的。

  賴朱在知道真相後,反而追問莫琳為何要幫助他?同時表示自己不見得喜歡當工程師,因為他真正喜歡的是當藝術家,甚至可以開班授課,而在同時,賴朱才發現莫琳其實是一名畫家。

  莫琳在了解賴朱的困頓後,便自行買書閱讀,然後開始教賴朱如何製圖,在莫琳的激勵下,賴朱展現從未有過的學習態度。而在補考的前兩天,賴朱的好友尚恩告知,有一名教授只收六萬元就保證一定過關。父親與母親也決定賣掉首飾湊齊六萬,甚至尚恩也願提供六萬元,但被莫琳所否定,她認為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在補考後莫琳卻去世了,她的喪事由尚恩提供,以最隆重的方式為她下葬,而那棟豪宅也留給了賴朱。於是賴朱開起補習班,四樓的密斯崔與尚恩也都開了他們最有興趣的補習班。

◎ 劇情分析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應該是每一位家長對子女的期許。在早期的台灣社會普遍貧困,如果孩子能夠唸書,不免都期待兒女能成為醫生。這個概念,應該來自於日據時代,日本人不希望台灣人唸政治甚至法律,但卻鼓勵多往醫界發展,這也使得台灣的醫生出了幾名相當傑出的人士,甚至在醫學史上留名。

  印度人口眾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便產生極大的競爭,沒錢的自然無法上學,一輩子淪為社會的底層人物。有辦法的就進入英語學校,然後相準兩個較容易出人頭地的大學前進,也就是日後能當醫生或工程師。

  賴朱雖然念了工程學系,但始終都卡在製圖考試這一關無法通過,自然也就無法畢業。並且創紀錄地第五次補考,究竟第五次有沒有通過?本片導演採用開放式的結局,真正的答案並未明確,觀眾必須以連續的事件連結,才能瞧出箇中三昧。

  賴朱的父親寇納許,在心臟病突發送醫後,賴朱又正巧第四次補考未過,於是他必須暫時頂替父親的職務,擔任電梯服務員。早期台灣的百貨公司與大飯店,均僱用電梯小姐,後來就慢慢淘汰了。

  「銀河華廈」是屬於印度的高級豪宅,等級應該屬於台北的「帝寶」,只是印度的交通相當亂,因此這棟大樓似乎沒有呈現地下停車場的畫面,偶爾出現的私家車就突然出現,顯然是不得不採用的方式。

  不一樣的環境住著不一樣等級的人,雖然人出生是平等的,但貧窮與富裕自然是一番業緣。而住六樓的蘇扎莫琳正是留學英國的高級知識份子,她是一名繪畫藝術家,而這棟大樓應該是屬於出租的方式提供房客租用,當然也有可能是住戶買斷的。導演只在影片中表明莫琳是業主,而且她也負責僱用電梯員。

  賴朱開始代班,自恃是個大學生,當電梯員豈不是大材小用?但時勢比人強,每位住戶眼睛都長在額頭上,豈會將他放在眼裡。

  有一名叫公主的女孩對賴朱印象極佳,兩人也很談得來,但公主的母親早年拍過一部廣告,日後自己無法完成明星夢,卻將願望放在公主身上。但其實公主不止一次表明,她不喜歡演藝事業,這就呼應了賴朱的內心世界。賴朱其實喜歡藝術,他更喜歡教學,當工程師究竟好不好?從尚恩的身上可以得到答案。

  尚恩與賴朱是同學,但他早就考上工程師,也常出差去英國,但卻始終沒有女人緣,也許是他太胖?也許是因為工程師的工作太單調,但尚恩站在同學的份上,卻一直鼓勵賴朱再接再厲。

  事情的轉折點在於寇納許終於把真相告訴兒子,原來他能夠去上英語學校,學費都是莫琳出的。而莫琳之所以願意幫助賴朱,則是他是個善良的孩子。導演只用一個鏡頭便道足了一切,當年輕的莫琳與丈夫蘇扎在電梯內傷心哭泣時,小小年紀的賴朱,卻用他手上的棒棒糖安慰了莫琳,雖然沒有交待莫琳為何傷心?也許她剛得知她不能生育?這當然是一種猜測,但卻也能連結莫琳願意資助賴朱的學費。

  莫琳曾要求賴朱陪她去市場買菜,兩人也一起在海邊欣賞夕陽美景。在在顯示莫琳在丈夫去世之後的孤單,而賴朱自然就成為她心目中的家人。

  在得知賴朱製圖考試不過時,莫琳先買書自修,再配合她繪畫的本質,將一切的製圖全數教導了賴朱,有趣的是,此時原本要結婚的尚恩,女友又跑了,而他得到一個管道,只要給教授六萬元,立刻可以通過考試。尚恩甚至願意將結婚基金無償讓賴朱去完成這件事。

  賴朱與父母討論後,母親也決定將首飾變賣,以便讓賴朱能夠過這重要的一關,但莫琳卻表示反對。而這也正是本片的主旨:不必在意結果,重要的是過程。

  於是賴朱便隻身赴考,這一次誠如其父所說,從不曾看過他這麼認真,但就在考完之時,賴朱準備去赴莫琳與公主的比薩大餐,其父卻告知莫琳已經死亡。而寇納許一家人便擔負起莫琳的後事。

  在選擇葬禮費用時,尚恩力排眾議,堅持用最高的價錢辦這場葬禮,這表示賴朱並沒有向尚恩借六萬元去賄賂教授,他遵循莫琳的教導,不必在意結果,而是堅持過程。

  莫琳最後的繪畫遺作「希望」,畫的正是賴朱,這種不著痕跡的作法,正表現了將遺產全數贈予賴朱。於是母親搬入莫琳的房子,父親則繼續擔任電梯員,而賴朱則擔任起業主。

  有趣的是賴朱如願地開課教導小孩子英文,就連四樓的房客密斯崔,也開始在大樓內教授自己最喜歡的空手道。而尚恩也發現自己當工程師並不快樂,於是他也參與了開課的教授。

  人一生中能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不必因為世俗的看法而將就一切,從而讓自己被束縛,這應該是最快樂的事。賴朱的一點小善意,卻改變了他的一生,這像童話般的故事,還是帶有某些哲理,而更拉近人的生活困頓與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