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9年9月26日 星期六

壞痞子(Mauvais Sang)

編導:李歐卡霍(Leos Carax)
演員:丹尼
拉馮(Denis Lavant)
   茱麗葉
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
法國 / 1986年 / 110分鐘 / 輔導級
禮讚:榮獲1987柏林影展藝術貢獻成就獎
   歐洲藝術影院國際聯盟獎特別推薦
   1986法國路易德呂克年度最佳影片大獎
   1987法國凱薩獎最佳女主角、攝影、新進演員提名
   1988 Fantasporto國際奇幻電影獎最佳影片提名
卡霍狂戀愛情三部曲中集,竊盜高手遇上美女,愛情在莫名的恍惚間燃起…

◎ 劇情簡介     

  尚是偷竊集團的一員,但因同夥米歇爾捲款而逃,尚怕被黑道女煞星凱羅報復遂臥軌自殺,凱羅找上集團的另兩人漢斯與馬克,要他們在期限內還錢,否則後果自負。

  漢斯找上尚的兒子亞力克斯,因他的手比尚還精巧,希望藉他之手去偷竊達利威金森實驗室的疫苗,這是一種對付STBO新疾病最新的疫苗菌,事後酬勞十五萬。亞力克斯答應了,他正欲離開他的女友麗絲,然後坐飛機離開這個國度,於是將機車送給麗絲;而將麗絲送給他的好友多馬。

  亞力克斯在地鐵上遇見一名令他神往的女子安娜,事後他與漢斯及馬克見面時,才知道安娜竟是馬克的女友。為了執行計畫,馬克、安娜及亞力克斯接受跳傘訓練,但安娜卻卡在半空中而昏迷,亞力克斯順著傘繩抱著她並安全著地,而這也使得亞力克斯確定自己是愛上了安娜,但安娜表示馬克雖然年長,卻是她的最愛,憤怒的亞力克斯藉機與馬克揪打一團,導致馬克心臟病復發。幸好原本擔任醫師的漢斯救回他一命。而安娜也要求亞力克斯必須按計劃而行,否則馬克無法償債,何況她喜歡大個子,而亞力克斯個子太矮,亞力克斯很生氣,但安娜又輕輕撫慰他,亞力克斯終於答應去偷疫苗。

  漢斯要亞力克斯身上帶一把槍以備不時之需,但亞力克斯表示他有父親遺留的一把槍。而這期間,亞力克斯也曾回到街道以撲克牌詐賭,但被凱羅派人抓回。凱羅答應給亞力克斯雙倍的酬勞,希望亞力克斯能夠將疫苗交給她。

  亞力克斯接到麗絲來電,說她曾跟別人上床,但她並不愛多馬,事實上多馬愛的人是亞力克斯。但亞力克斯心意己決,不理會麗絲的傾訴,第二天進入研究室偷竊疫苗。但消息早已走露,大批的警察早已團團包圍,亞力克斯以自己當人質,警方不敢妄動,麗絲騎機車而來及時載著亞力克斯逃逸。亞力克斯將疫苗藏在車站的保管箱,凱羅半途來搶並槍傷了他。亞力克斯只是負傷,他依約把藏疫苗的地圖及鑰匙交給馬克,只希望趕快乘飛機離開。半途凱羅的車子又追來,馬克開槍還擊,凱羅的車子墜河而亡。但亞力克斯也因流血過多尚未上飛機就死了,安娜只能張開雙臂急奔,希望亞力克斯的靈魂能飛上天。

◎ 劇情分析

  從雅痞思想崛起之後,過份安逸的日子也逐漸讓人回憶起六O年代自由主義的放蕩,於是「頹廢主義」便立刻攀滿了八O年代的青壯人士。李歐.卡霍正是基於這種思潮的影響下拍攝了狂戀愛情三部曲。

  身手敏捷但其貌不揚的亞力克斯是永遠的男主角,但卻也是永遠追著愛情奔跑的人。這奔跑的定義應該由跑在前面或跑在後面的人來定義。亞力克斯是一個沒有正當職業的人,他利用靈巧的手玩樸克牌也詐取錢財,對他而言這種在極端沉溺之後必然會延伸出的另一番逃避早晚都會發生,於是他下定決心離開女友麗絲。

  他將機車送給麗絲,而將麗絲送給好友多馬,但事實上多馬愛的是亞力克斯。導演刻意模糊了這條線,因為亞力克斯的逃避多少也有這方面的緣由。但問題是感情的事豈能當禮物相互贈送?正如亞力克斯在遇到安娜時,他必然嚐到單方面的願望並無法造就圓滿與完整的感情世界。

  亞力克斯的父親很早就拋棄他,因此得知父親自殺的消息後他一點也不動容。家庭不完整也是亞力克斯一直無法認清自我的關鍵,而他內心一直渴望坐飛機逃離這個生長之地,其實也是希望能在另一個心目中的天堂建立另一安置之所 - 家。

  如果眼前的一切都只是一成不變的重覆,那未來尚有何期許呢?除非要有一個能讓人安定下來的元素。安娜對亞力克斯而言正好具備了這些特質,首先安娜比亞力克斯年長將進十歲,這正好彌補了他失去母愛的空缺。相較之下,麗絲的美艷像極了風中的棉絮,不是麗絲無法掌握他;而是亞力克斯對她尋找不著一個著力點。

  黑幫的廝殺不像好萊塢那般令人驚悚而節奏分明,顯然地李歐.卡霍的擅長不在這個區塊,但起碼拍出了一種屬於他自己的風格。全劇的著力點全放置在亞力克斯這個角色內心世界的反射,從出生開始,亞力克斯就註定了他自己的宿命,父親的死更將自己的命運傳給了亞力克斯,這會是一種傳染病嗎?劇中的STBO怪病是因為人類只會作愛而沒有愛情便會染病。這是寓言或是另一種的宣告?在亞力克斯身上我們尋找到的答案是肯定又否定的,他一廂情願的愛情執著充滿了情緒與不理智,但當身陷愛情的緊密擁抱之際,他是比任何人更加柔情的。

  也許亞力克斯愛上了不應該愛的人,這種對應似乎更能激盪出一種淒涼的悲鳴,這種氛圍也就更能襯托出「頹廢主義」的自虐心性了。但亞力克斯始終堅持自己的認知,不管外在環境如何,愛是可以不顧一切的,於是他答應了原本會由他父親擔任的任務,這種決定並非是衝動,而是對愛的執著。

  亞力克斯這個名字其實是導演自己的本名,他曾說過:「我拍的都是有關於女人的電影,如果我不在戀愛中,或者沒有找到一個我喜歡的女人,我就沒有感覺去拍。」因此可以斷言,亞力克斯這個角色是導演自己內心的投射,由此也可看出李歐.卡霍的感情世界充斥著如此多樣的元素,也許他真的喜歡上年長的女人;也許他釋放了所有的感情但依然無法獲得對等的回應,於是他將一切的感觸發洩在電影的角色之中。

  亞力克斯雖然沉默不語,外號叫「悶葫蘆」,但卻在愛情的追尋中全部燃放,這會是李歐.卡霍當時自認的心靈全部嗎?愛情究竟如何定位?我們常常將「永恆」與愛情作連結,但事實上卻始終事與願違。時間的長短似乎無法詮釋愛情的真諦,對於一名不斷在愛情之中浮浮沉沉的人而言,僅剩的應該只是記憶吧!而記憶也只是由剎那所組成,於是剎那便成了永恆,而愛情也必然在這樣的前提下重新有了詮釋。

  凱羅曾告訴亞力克斯,說她曾跟其父也有一段情,甚至她也有機會生下亞力克斯,這並非是誑語與虛假,而是位階的錯亂,這種外在氛圍助長了頹廢思維,某種角度而言,藏匿在這種混亂的環境中才能讓自己混亂的情緒因為有了不分彼此的偽裝而獲得撫慰。

  但是否因為遺傳?亞力克斯終究無法在同一地點駐足,就算願意,背後強大的洪流也會將他推往前行,猶如他的父親一樣,一步誤入江湖再也無回頭之日,自殺似乎又是一種逃避的行為,但自殺之後的世界就絕對是他永遠得不到的安寧嗎?

  亞力克斯的抉擇其實也有些類同,他選擇放棄所有而到國外,這似乎也是另類的自殺,只是方式不一樣罷了。若非他遇見了安娜;若非安娜是馬克的女友,否則亞力克斯在見不到安娜,其日後的抉擇也就不會發生。但亞力克斯與安娜短暫的相遇相識,猶如安娜紅亮的色調一樣,充滿了無盡的熱情與激盪。也許亞力克斯鮮血流盡而死亡之後依然無法知曉他愛安娜的抉擇是對是錯?但這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付出了這一段無悔而專執的愛,亞力克斯才會自覺曾活在世上吧!?

  愛情有時會像生命鏈一樣彼此牽引連結,愈是往前追索,前面則會是一片空白,當你停下腳步時就會發現背後將傳來更多的腳步聲。導演說當愛情來了我們要不停地奔跑,但問題是跑在之前或之後呢?

男孩遇見女孩(Boy Meets Girl)

編導:李歐.卡霍(Leos Carax)
演員:丹尼.拉馮(Denis Lavant)
   蜜海勒.貝希葉(Mireille Perrier)
法國 / 1984年 / 104分鐘 / 普通級
禮讚:1984 坎城影展青年導演獎
   1985 法國凱薩獎 最佳新人導演提名
黑白光影的浪漫邂逅,男孩與女孩的甜美愛情對話…

◎ 劇情簡介     

  馬蒂與亨利分手了,她帶走了小女兒潘培妮,並將亨利的畫作與詩作全部丟入河中。臨走前在河邊掉落一條圍巾,被亞力克斯撿到。

  亞力克斯的女友芙羅倫斯剛與他分手,而新交的男友是他的好友多馬。兩人在河邊談話後,亞力克斯突然攻擊多馬,不僅掐住他並一度想用彈簧刀殺他,所幸後來及時罷手,但還是將多馬推入河中。

  亞力克斯經過一棟公寓前,見伯納對著對講機講話,原來伯納也剛離開女友,蜜蕊拉從對講機傳出的聲音立刻吸引了亞力克斯,甚至愛上了她。

  亞力克斯跟蹤伯納到一家酒館並撿起一張伯納掉落的邀請卡。亞力克斯回家後在牆上記錄下今日第一次有殺人的念頭,但隔壁的男人與女人作愛聲吵擾到他,亞力克斯生氣地在牆上猛捶拳頭。

  亞力克斯在一座橋上看見一男一女在接吻,這使他佇足旁觀,似乎也觸動他與女友分手之事。亞力克斯到唱片行將多張唱片藏在身上,但塞不進去,只好帶著幾張唱片逃之夭夭。

  亞力克斯到宴會的所在,假冒是伯納的友人,在宴會中亞力克斯見到了IQ最高的小孩以及時間播報員、另外他也如願見到了蜜蕊拉,除了這些人之外亨利及伊莉莎白也在其中、另外也有以前上過太空的太空人捷瑞、還有五O年代的世界小姐約瑟塔。但每個人似乎都只沉醉在自己過去最輝煌的時刻。亞力克斯也遇上一名聾啞老人,他不斷地用手勢表示現代年輕人愈來愈無法表達自己,也顯得更為冷漠,亞力克斯也以冷漠不回應來面對。

  亞力克斯在廚房搭訕蜜蕊拉,女主人交給亞力克斯一個缺口的杯子,囑咐他千萬不能打破,因為那是她已經去世的弟弟送她的。亞力克斯只能用來喝牛奶,但也煮了茶邀請蜜蕊拉一起分享,但兩人始終沒有交集,亞力克斯打電話給多馬,知道芙羅倫斯和他在一起,於是他更放膽地向蜜蕊拉表白:他錯過了人生,他想要重生。亞力克斯將自己置放在一個近乎夢的世界,他說現在是像在一個夢之中才能遇見她,但兩人不僅沒有焦點也打破了那個杯子。

◎ 劇情分析

  在二十二歲的時候,李歐.卡霍與蜜海勒.貝希葉展開了一場熱戀;也開始了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男孩遇見女孩」。女主角也由他推介蜜海勒給製片公司,製片原本並不同意,但後來在鏡頭之下的展現並未讓人失望,這應該與卡霍當時在熱戀中對蜜海勒有著獨到的見地吧!?

  二十多歲的男人有著滿腔的熱忱,尤其在愛情的對待中大都會以強烈的自我為前提,隨性而為的舉動有時很容易觸犯律條而不自覺。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譬如遇到心儀的對象,他也會突然變成一名詩人,柔情蜜蜜地向對方敘述心中的仰慕,但其表達的方式卻也都是自我的。

  亞力克斯在失去女友之後,他埋怨對方都沒留下任何東西,對他而言,這是一種屈辱,因此見到馬蒂在河邊掉落的圍巾,因為像極了女友芙羅倫斯使用過的式樣,於是便將它佔為己有。或許這樣的精神勝利能稍稍撫平他憤怒的情緒。

  亞力克斯知道女友與多馬在一起,於是約他到河邊攻擊他,甚至拿預藏的彈簧刀欲行兇,但在最後關頭放棄了,卻也憤恨難消地將多馬推入河中。而這與馬蒂因離開男友亨利,也將亨利的詩和畫作丟入河中是一樣的。是因為恨對方,所以必須將對方所擁有的全部丟入河中,讓一切隨波流逝,如此才能讓自己的心境活得安穩?

  其實這應該不只是二十多歲情感受挫的人的心情。不管男女在情緒的對證中都必然有得與失的看待,不管得到什麼或失去什麼,一些明顯的具體物件或行為就會轉移成勝負的表徵。更有甚者,將這些表徵轉變為強烈的情緒渲染,那就是謀取對方的生命。

  這種情緒幾乎每個人都有,只是理性的思考及法律道德的規範,使得一些高漲的情緒能獲得安撫,甚至最終能夠化解於無形。

  亞力克斯將這段失意的情緒發洩在多馬身上後,然後將注意力專注在這個城市的每個角落,正巧他遇見了伯納無情地離開他的女友,從對講機那方傳來哀怨的聲音立刻吸引了亞力克斯。沒有見過面,就憑著聲音,亞力克斯似乎就這樣「愛」上了她。這是一種精神上的彌補作用,以同理心來類比,亞力克斯與蜜蕊拉都是情感的受害者,自然很容易把兩人歸納在一起,因為透過兩人同時失去的,在彼此精神上的取暖才能獲得新的心靈出口。不必先顧慮兩人心意是否相合?只在意當下心靈的結盟。

  亞力克斯的行為幾乎都是叛逆的,他偷唱片,但不見得為何而偷;他四下張望擁吻的情侶,是嫉妒或者羨慕?但不管如何,他此刻已經開始了一段新的愛情,只是對象卻渾然不知,亞力克斯無所謂,畢竟這種感覺讓他精神有了依歸與方向。這正是二十多歲的熾熱之愛,不計後果與過程,因為一切不僅無法掌控,更是令人感到遙不可及,唯一的是一種全然的自我指涉。面對茫然的未來,似乎只有年輕人這種生命動力可以無止盡的揮霍。

  愛情究竟是什麼?亞力克斯在片尾終於與蜜蕊拉有了對話,這種男女主角放置的互動比例可說是絕無僅有,不僅打破了一般常規與認知,同時也為這部作品提供了不一樣的詮釋。愛情應該是屬於兩個最親密的人的私語,但亞力克斯與蜜蕊拉卻是全然陌生的,於是兩個人不斷地為對方敘述內心獨白,但最終卻是徒勞無功。

  宴會中一名會手語的老人不斷地向亞力克斯抱怨,因為他認為年輕人太沉默了。問題是,就算大聲與他交談似乎也是徒勞無功。這是人與人之間的孤寂與疏離的全面寫照,其實也正是本片的主題。

  另一半的離去也許會造成另一半的哀痛,但時間可以治癒這一切,反倒是我們必須去探索在尚未分手之前的景況。是什麼造成男女必須分道揚鑣?並走向怨恨彼此的對峙?為何一開始是一種甜蜜的追索,而後會變成彼此的仇視?

  所謂的「疏離」其實不僅是後現代主義的現象之一,其實也是人存在的必然。一種個體也許必須倚仗另一個個體,因為寂寞是一種普遍的現象,為了化解寂寞,於是兩個不同的思惟便拓染在一起,但這並非是色彩溶劑能將兩種顏料調成一色,當各自都過份強調原有色澤之際,原本就各自獨立的個體便更加疏離了。

  影片中與馬蒂分手的亨利也在宴會現場,但我們只能見到他落寞哀傷的背影。他的孤寂與悲痛是因為馬蒂與女兒的離去?或是他的畫作與詩稿被丟落河中?如果一開始是愉悅的結合,可曾想過最終會有這種分離下場的今天?宴會中的太空人只能抬頭仰視月亮,是在緬懷過往或是再一次向世人昭示他曾經有過的豐功偉績?五O年代的世界小姐剩下的也只是過去的頭銜,但人與人相見並非一再地宣告過去,這自然無法提供現實的見地,只會讓人覺得活在過去實在是一種庸俗。正如女主人惦記著過世的弟弟,卻也只能寄望在一只破裂的杯子一樣。

  在面對疏離之間該如何去應對呢?走不出心靈困境的同時是否必須走向自我毀滅?其實這種答案是相當明顯的,有時慘烈的自決有著某些誘因,但其實跳出愛與美的立足點,不難發現這種自毀的行為是相當愚蠢的。這樣的觀念相信也是導演要告訴我們的。

小星星.眨眼睛(Other Eyes)

編導:基度.沃塔諾(Guido Votano)
演員:費德里可(Federico Bassani)
   馬提歐(Matteo Barilli)
義大利 / 2006年 / 普通級 / 74分鐘
閉上雙眼後,親愛的小星星,你看見了什麼? 電影訴說著兩個性格截然不同的視障男孩的故事…

◎ 劇情簡介     

  預計要拍攝「聽見天堂」,導演基度.沃塔諾決定在演員中加入真正的視障兒童,以期增加戲劇效果。於是導演自己擔任選角的工作,在義大利各地直接去接觸視障兒童,並以紀錄片的方式紀錄,每位視障兒童的起居生活以及他們在家庭中的互動。

  八歲的費德里可出生時眼睛就有一些疾患,雖然父母也曾帶他去迪士尼樂園,但在返家後立刻進醫院手術,只可惜最終手術依然失敗。但天性樂觀的費德里可憑著過去的一些記憶,依然勇敢地用感覺去察探這身邊周遭的一切。

  另一位住在義大利北方的馬提歐與嘉莉亞,出生時就是個視障,他們必須用手去感知這世界的一切,遇到完全陌生的東西也會打從心裡極端恐懼甚至驚叫。

  最後導演在看過所有的紀錄片中,決定起用他們擔任演員,並由家長驅車陪同,立刻趕到拍片現場,費德里可與馬提歐第一次見面時立刻成為好友,他們分享著彼此收藏的玩具,也熱切地分享經驗。

  兩人換上戲服後,加入原有的演員之中,在導演先行指導走位之後,立刻開拍,不僅要他們按照方位走路,甚至最後還要丟球給對方。對明眼人而言這是相當簡單的動作,但對視障者而言是相當困難的,但兩人很快進入狀況,而且也無懈可擊地完成導演的要求,在旁觀看的家人不禁為他們的表現而喝采。

◎ 劇情分析

一部影片的開拍可分前製作業、開拍作業以及後製作業。雖然區分為三個階段,但都有其必然的程序及功用,缺一就無法繼續甚至完成影片。

  為了拍攝一部影片而將尋找演員的過程拍攝下來,這種如實的紀錄就被歸納到紀錄片了。更早之前的紀錄片其實都被用在於宣傳與教育上面。像波蘭大導演奇士勞斯基在七O年代至八O年代拍的都是紀錄片,這是因為當時波蘭在共黨統治之下幾乎完全沒有劇情片,雖然奇士勞斯基在作品中不斷地質疑黨國體制下一個人存在的價值作辯證。但他浸淫其中深得紀錄片的精髓,甚至也曾對外公開過,此生此世他拍攝的作品將都會是紀錄片,雖然後來他到法國之後,徹底拋棄了紀錄片,轉而在劇情片中發展,也從而拍出了「雙面薇若妮卡」、「十誡」、「紅、藍、白三部曲」而揚名於世。但不能否認的是,這些影片的理念與想法,很多都是從過去拍紀錄片時所延展下來的。

  在台灣拍紀錄片早已蔚為風氣,因為紀錄片的素材唾手可得,舉凡人、事、物、現象、思考甚至更籠統的見地都是取材的方向。也因為紀錄片必須如實地呈現該有的現象,因此屬於另一種專業的燈光就被省略了,而這樣導演則將有更多的時間專注在議題的對象上。

  許多紀錄片的攝製常常牽扯到時空的問題,如果是一個人的敘述而必須引動過去的回憶,這便會以靜態的相片來替代;甚至如果是記錄過去的某一個人而請演員來替他,像加拿大為了紀念該國也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鋼琴演奏家顧爾德,遂請一名導演及演員將顧爾德的生命分成三十二個片段來呈現,這部作品「顧爾德的三十二極短篇」曾來台灣參加金馬獎會外影展,並獲得許多觀眾的讚嘆。

  但紀錄片顧名思義應該是記錄著一些過程,這雖然有可能涵蓋過去、現在與未來,但「當下」的元素卻是完全不能忽略的,以本片為例,在獲得正確的訊息之後,能當機立斷將要執行的過程透過鏡頭全部保留下來,這需要一點敏銳的見解與勇氣,而最終又能將之完成一部影片發行與展演,這更是相當不簡單的事。

  「聽見天堂」敘述的是一名因故失明的小朋友,在進入教會所主持的特殊「視障學校」所發生的故事,而真正的男主角雖由視力正常的小朋友擔綱演出,但為了增加影片內容演出的真實性,導演遂徵選幾名視障孩童參與演出,而本片則是在徵選過程中導演與「候選」的演員共同生活並從實記錄他們的喜怒哀樂,甚至也記錄了這些孩子的家長與兄弟姊妹,觀眾透過這部紀錄片可以發現許多過去不曾注意過的問題,而一名視障者帶給家庭的影響是相當大的,不僅他們的家人有著自己的看法,其實視障者也有他們獨特的見解的。

  不管先天目盲或後天視障,都是一件令人難過的事,佛經將人能看見風光萬物,歸納於眼根與色塵相觸後才生出眼識,而眼根則是第八識如來藏所出生,其他耳、鼻、舌、身、意均是如是。所以六根取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自心如來藏(阿拉耶識)就轉變外六塵相為內六塵相,而六識(眼、耳、鼻、舌、身、意)攝取內六塵而了知,意思是人之所以看得見,是由內相分攝取外相分並以眼睛(扶塵根)為緣才能看見萬物。而這樣的論述在楞嚴經中「七次徵心」佛陀為阿難的教化說得極為詳盡,也是相當精彩的故事。

  所以真正看得見的並非是眼睛,但眼睛壞了卻會失去「見」的功能。其他的六識心與覺知心都是從來不曾接觸過外六塵,但每個人卻認不清這種事實,甚至執迷在「見」的執著中,真相是所有接觸的外六塵都是如來藏變現的內相分六塵,只是一般人會執著外法實有,但其實這些都只是自心如來藏變現出來的。

  視障朋友的視力消失了,是因為眼球損壞,這猶如玻璃窩被塗上了黑漆,雖然眼根與色塵依舊在,但卻無法得見,因此視障者會將這種失去的感官轉移至其他感官,如聽覺會更加敏銳;或者手的觸感會增強,甚至鼻子與舌頭都會比之前更加敏銳。

  一名先天的視障者,當他往生之後,立刻可以「看見」一切,就像在夢中都能看見一樣。因為睡覺時與死亡是完全一致的,意即六識全滅了,一名視障的眼識早就壞了,而正常的人睡覺亦是六識全滅,剩下的是七識末那與八識阿賴耶,這樣的說法就是唯識學的立論基礎,亦是佛法中尋求真相的正確路途。

  家中的成員若有一名視障,當然會給這個家庭帶來許多的困擾,但現在的觀念則會以較多的思惟空間放置在視障者的身上。從而追索出人性更多的尊嚴與價值對待。本片起碼就是從這個角度來拍攝的。

  視障者雖然身體有了缺陷,但不見得他們會渴求別人對他們的同情,更多的現象顯示,他們比一般人更具有敏銳的思考能力,四周的環境也許因為看不見而帶來不便,但他們必須勇敢去面對與克服的心情卻是一般人所不及。建議每個人嘗試著在自己熟知的房間內矇住眼睛看看能否輕易地在房內走動?縱然可以,那也是因為你已熟知環境,若是突然將視障者放置在一個全然陌生的環境,視障者將得付出更多的心力,甚至也有可能全面迷失在那個新環境中。

  電影「盲流感」敘述這個世人每個人突然都變成了盲者,於是這個世界的價值觀全面改變了,社會秩序也將全面改寫。只因缺乏一種感官,但人類卻逐步地走向相互殘害甚至終將毀滅的地步。這雖是一則寓言故事,但也提供了人類更多的省思。

  本片的拍攝與劇情片幾乎是併線而行的,這也提供了「當下」的原則,導演如實地記錄下幾名應徵者的生活面向,也在片尾戲劇性地讓他們融入到「聽見天堂」的情節中,這樣「首尾兼具」的連結,也使得本片與「聽」片變得更密不可分了。

聽見天堂(Red Like The Sky)

編導:克里斯提諾.波頓(Cristiano Bortone)
演員:費德里可(Federico)
   馬提歐(Matteo)
義大利 / 2006年 /普遍級 / 96分鐘
禮讚:2007義大利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2006羅馬電影節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特別活動
   2006阿姆斯特丹兒童影展
   2006聖保羅國際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外語片
「人有五官,你不過是眼睛瞎了,為什麼要放棄其他的感官呢?」
本片敘述一個從小失明的孩子,如何成為聞名全歐洲的聲音剪接師?

◎ 劇情簡介     

  十歲的米可.貝勒像一般小男孩一樣,常在野地玩捉迷藏。而他渴望常常看電視劇或電影,建議父親賣掉車子改買電視機,父親不置可否。

  一九七O年的夏天,米可在家中看見牆上一把獵槍,一時好奇,踮起腳尖拿下獵槍,不幸卻從椅上掉下來,不僅獵槍走火,掉下的盤碗碎裂一地後刺傷了他的眼睛。送到醫院後,米可雖然尚能稍為見到光亮與形體,但醫生很快就告訴米可的父母,必須將米可轉至一所專門收容視障兒童的學校。米可的父母雖然不捨,但因家中經濟狀況不佳,只好讓米可離開家裡。

  米可剛到凱索尼教會學校,無法與人一起玩球,雖然一名叫菲利契的同學對他相當友好,但維利歐不僅對他不友善,兩人甚至打了一架,這使得米可被修女關入房間內反省。而在這間房子中,米可發現了一個錄音機,這使得米可開始有了興趣的出口。

  學校的唐老師要米可學點字筆,但米可卻憤怒地將點字筆推落地上,唐老師知道米可的心境,並未處罰他,但依然耐心地要同學用手摸松葉,然後來描述季節的變化,唐老師一再鼓勵米可,喪失一種感官,但為何不用其他感官來頂替呢?

  米可一人到學校圍牆邊,聽到有收音機在放送「白鯨記」的廣播劇,也認識了學校女傭的女兒法蘭絲。兩人一起騎腳踏車到校外的電影院,回程中遇見鋼鐵工人的示威,認識了同是視障也在鋼鐵廠而當接線生的艾瑞特。艾瑞特送二人走出示威隊伍,並告知以後若有需要相助之處可以來找他。

  米可以錄音機來記錄季節,但不為校長接受,甚至為此而責怪米可不該使用學校的錄音機,而此刻米可發現自己全盲了,這使他沮喪不已。唐老師偷偷把錄音機交給他,為了演出,米可以錄音機邀同學一起參與,從而錄下了一齣故事,在這之前校長相當憤怒,但因艾瑞特率眾前來聲援,要求校長下台。

  果然按米可的錄音演出不僅相當成功,也得到家長的肯定。

◎ 劇情分析

  人活在世上的現象,大部份都仰仗著眼睛與外在世界的接觸,從而將心靈和身軀與周遭環境相融一起。眼睛的感官力量是人類生命最強烈的,例如危機在可見的遠方,立刻能使人提高警覺甚至及早避開危機。

  由於眼睛可以環視四周,這也使得我們可以輕易地在四處走動,但一名視障者的感受卻是全然不同的,他們處在一個完全漆黑的世界,三度空間對他們而言都是處處危機,我們不妨將自己雙眼矇起,試著在房間內四處走著,頓時會陷入從未有過的黑暗而寸步難行,請注意,這只是在你熟悉的房內,如果是到一個全然陌生的環境,那將會是更大的考驗。由此我們就能從另一種角度來看待本片中視障者的情緒與心情了。

  米可是因為獵槍走火使他逐漸喪失視力,這個過程絕對是相當難熬與痛苦的。米可之前最喜歡看電影或電視,導演安置了米可要父親賣掉腳踏車改買電視機,正是為了凸顯這段落差與對比。

  將歡樂的情境全然放置在映像中的米可,在喪失了視覺之後所受的打擊必然是相當難過的。何況他即將面對的環境是必須離開父母及那群一起踢足球的好友。但殘酷的事實卻讓他毫無抗拒的力量,父母縱然也不希望兒子離開身邊,但因家境不富裕無法負擔自聘教師的開支,不得不忍痛送他到專門收容視障兒童的教會學校。

  如何從正常的視力去適應全面的黑暗?這絕對是相當艱困的心路歷程。米可變得相當急躁,因為過去所熟知的現象全都消失了,一切都得重新再來,甚至從何開始都是一種困頓。所有的希望全都離他而去,家人唯一的退路便是讓他到盲人學校學得一技之長,譬如接線生或編織工。但這些工作在之前似乎從不曾與米可發生過連結,畢竟這不是他喜歡的工作。

  喪失了視力,卻使得米可的聽力更加敏銳了,他以前喜歡戲劇與電影,一些故事的敘述與結構早就深植腦海。也因此在聽到「白鯨記」的廣播時,立刻觸動了他的心靈。這個轉捩點即將影響他的一生,但卻也因為拘泥於傳統的校長反對而差點埋沒了米可的天賦。

  當我們閉上雙眼,能見的世界立刻消失了,但這個世界卻不斷地傳遞聲音的訊息。因為你過度依賴眼睛,所以無法聽得深刻與仔細;如果你用心去傾聽,將會發現更多你不曾注目過的「聲音」,也因為這種新的聲音發現,你的世界便變得更寬闊起來。

  事實上視障者不只耳朵會更加敏銳,其鼻子、舌頭及觸覺都會更加銳利,意即視障者面對周遭環境時,他會以各種感官一起全力面對,雖然倚仗較多的聽覺,但其他尚正常的器官也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本片的米可其實是義大利國寶級大師米可.曼卡西(Mirco Mencacci)的真實經歷所改編,他在八歲時一次意外而喪失了視力,如同影片中所敘述的,在「盲人特殊學校」就讀時,從極度的挫敗與沮喪中慢慢喪失了活著的動力,直到發現了那台老舊的錄音機。

  將聲音重新留置並予以剪接而達成詮釋與創作,是米可的生命再出發,也因為聽到收音機的廣播劇,他認識了法蘭絲,她甚至帶他到附近小鎮的電影院,這是米可最嚮往的所在,在他視力尚未完全失明之際,他努力地去回味這生命中經歷過的一切。

  米可與法蘭絲回程中闖入了鋼鐵工人的遊行抗爭,幸好也是盲人的艾瑞特帶他們離開混亂的現場。艾瑞特正在唸大學;也是鋼廠的接線生,這一段情節看似調性不盡相同,但卻是導演據實呈現七O年代義大利動盪不安的社會景況,受了美國六O年代的思潮改變,全世界都興起了一股自由主義的集體意識,在普遍思維改變之後延展出的社會運動,恰巧也是在這個時期的義大利醞釀發酵,所有不合理的勞工與資方的議題,甚至整體社會普遍不合理的現象都在一波波的社會運動中被提出檢討。

  這樣的抗爭其實也正巧呼應了米可在這所盲人特殊學校所受的制式教育一樣,米可不願屈就老式的教學方法,他自覺有一股即將破繭而出的動力完全被體制所堵塞了,所幸他的抗爭有一位思想開放的老師支持他,否則米可終究還是像過去許多的盲人一樣,被硬性規定在他不喜歡的工作上。

  米可追求的不只是他的喜好,其實也是他的夢想,在學校的演出是米可傾全力與同學的創作,不僅獲得了全部家長的喝采與讚嘆;更重要的應該是米可從這次的展現中真正尋求到自己的夢想之所在。也因為這樣的體驗,米可最終才能成為聞名歐洲的聲音剪接師。

  也許有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夢想何在?但也有人知道自己的目標卻始終不敢放手去追求。米可的例子是相當令人動容的,他喪失了視覺,很多人會因此自暴自棄,但米可勇敢地走出自我,朝著聲音的起始點,深深體究這份聲音的動能與本質,於是米可從聲音詮釋了他自己的生命觀與見地,這份毅力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而米可卻給了觀眾一種極佳的示範;當然也讓觀眾從而欣賞到一齣好看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