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4年9月30日 星期二

秋光乍洩(Autumn Ball)

最近這部電影的放映時間、地點:113年7月21日(日)14:00 於北市圖 王貫英分館
王貫英分館地址: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2段265號 TEL:(02)2367-8734


提供市民、公務員認證

導演:米奇‧坤普(Veiko Qunpun)
主演:雷恩‧圖克(Rain Tolk)
   達米‧伊馬亞(Taavi Eelmaa)
愛沙尼亞 / 2012年 / 118分 / 輔導級
禮讚:威尼斯影展 地平線單元最佳影片
   布魯塞爾獨立影展 評審團大獎
   斯洛伐克國際影展 最佳導演
   西班牙瓦倫西亞國際影展 最佳影片金月獎
   希臘塞薩洛尼基國際影展 最佳導演

在蕭條的秋天,這幾個與愛絕緣的人,他們的生活因為孤獨而出現交集…

◎ 劇情簡介     

  馬堤是一名作家,但妻子卻離他而去,因為妻子只是一味想追索所謂的快樂。但馬堤不死心,常常跑到妻子與人同居之處偷窺,然後被發現後便狼狽離去。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地喝酒來麻醉自己。
   
  馬堤有時也在酒館內四處搭訕女人,雖然強迫要上一個女人的車子,但女人逃走後,馬堤開車去撞垃圾桶,車子也因此而被開了紅單。
   
  建築師莫勒已經對妻子產生厭倦,遂不時在外捻花惹草。雖然夫妻倆有時一起到酒店內,喝了酒後,莫勒不斷地嘲弄妻子,妻子憤怒用酒潑了莫勒。雖然莫勒向她道歉,但兩人終究不歡而散。
   
  擔任衣帽間門房的席歐,向莫勒妻子示好,當夜她隨席歐回去,過了一個浪漫又激情的夜晚。甚至早上席歐也為她作了早餐,兩人繼續外出用餐時,席歐向她表示,他已存錢可以買三個鐵桶,以便裝填建築業產生的廢桶。她突然感覺相當無趣,於是興起想立刻回去的念頭。臨走前,她要席歐留電話給她。而回去後莫勒依然與妻子大吵,甚至用酒瓶砸毀了玻璃。
   
  其實,席歐也時常遇到尋求刺激的女人,甚至也玩起3P的遊戲。而他遇上莫勒之妻時,以為兩人是真心的,但他可以感受,他無法掌握這份感情,於是在經理恐嚇要辭退他時,席歐憤怒地打傷一名喝醉酒的電視導演,然後離職而去。
   
  而這名導演其實家有妻兒,但也四處搭訕女人,他在路邊,載了一名與女兒麗塔住在一起的女人蘿拉,但其實蘿拉醉心於電視中的愛情模式,蘿拉回絕了導演的求愛,這也使得導演很受傷,以致發生他在酒店中酒醉而遭毆打的事件。
   
  蘿拉的女兒,常常因為獨居老人奧格斯,不時帶麵包給她,以致奧格斯被認為是變態的老人,但其實他只是一個寂寞的老人罷了。
   
  最終馬堤回家時,發現老婆回來了,一開始馬堤相當不諒解,但馬堤開始收拾酒瓶時,妻子也開始幫忙,最終兩人相擁在一起。

◎ 劇情分析
   
  現代都會中的人際關係,其實已經跟過去大不相同。或許因為,過份強調個人的主觀意識型態,故在彼此面對時,必然會有新的衝突產生,不管外在的物質或內在的心靈呈現,都將因更多的自我而有所衝突。
   
  但這並不牽扯到對或錯的問題,因為每個時代,都必然會有新的氛圍與問題,而這必須由每個人,運用智慧去面對與解決的。試想,若一個完全不會變化的社會,將會是何等的平庸與無趣。
   
  影片的情節,以採樣蒐集的方式,呈現了幾組人物的樣本,但普遍表現的現象,卻是整體的代表性,畢竟人性永遠是相近而不變的。
   
  席歐是一名不得志的人,雖然他的工作是衣帽間的門房,但當他穿了客人寄放的衣服,入內參加自助餐時,一名美麗的女作家,立刻誤將他當為知名作家,並且立刻隋他回住處同宿。只是後來,席歐表明自己是門房時,女人便落寞地離開了。
   
  一件衣服與站立的位置,便能讓人感受到完全不同的體認,難不成這個世上處處充滿了這種誤解。這會是誰的錯?是席歐?或是女人?
   
  席歐在俱樂部的工作雖然卑微,但卻讓他有機會認識更多的女人。或許,男女之間的關係,不再像過去必須細火熬燉,甚至席歐有時也有機會,跟一些前衛的女子一起玩3P,但這只是一種都會中的現象而已,因為都會中的變化實在太大,瞬息息萬變中,誰都無法預料得到,下一刻即將面對的問題。
   
  蘿拉是個單親母親,她獨自撫養女兒麗塔,有一天她家的電視壞了,請來一名叫奧格斯的老人來修理,電視修好了,奧格斯卻也明目張膽地,向蘿拉提出交往的要求,因為兩人都無伴,若有某些需求,兩人正好可相互安慰。但卻不知,蘿拉早已厭倦人際之間的交往,她醉心的愛情,竟然是在電視上重播的愛情老片。
   
  其實奧格斯平常也常去學校,在圍牆邊塞些麵包給麗塔,學校發現後常常制止他,並將他列為不受歡迎的變態人物。而有一天麗塔突然失蹤了,學校通知蘿拉,但就是無法找到麗塔,但沒多久麗塔就找到了。而奧格斯並非大家所說的變態人物,他只是一名渴望親情滋潤的獨居老人罷了。
   
  蘿拉的遭遇不止如此,她常用走路的上下班,就引來一名開車的男子讓她搭便車,但停在半路卻也要求蘿拉可以吻他,但蘿拉不答應,男子倒也心平氣和送她回去。其實這名男子是一名導演,當他回家時,觀眾可以發現,他擁有美麗的妻子與女兒。但導演似乎不知足,不斷地四處喝酒,發洩一些不滿的情緒。
   
  莫勒這一名成功的建築師,平常就喜歡四處捻花惹草。這個晚上,他帶妻子到俱樂部喝酒,幾杯黃湯下肚後,竟嘲弄妻子胸部太小,無法撐起身上的衣服。妻子憤怒地用酒潑他,然後到外面哭泣,丈夫莫勒雖然再度道歉,但妻子依然感覺受辱。此時,席歐拿面紙體貼地安慰莫勒妻子,於是當夜她便隨席歐回住處,兩人過了激盪的一夜。第二天,席歐為她煎了蛋煮了咖啡,莫妻感到從未有過的幸福,兩人又到路邊的小餐廳用餐,更讓莫妻感到溫馨。但當席歐說出,他存錢買大鐵桶的計劃時,這讓莫妻有如夢初醒般急急趕回,她不給席歐電話,只是要席歐留電話給她,但回去後,與莫勒不免又是一番爭吵。
   
  而席歐也受了上司奚落,又正巧遇上導演喝醉酒,憤怒的席歐將導演打成重傷,然後離職而去。
   
  看似沒有連結的幾個段落故事,其實彰顯了都會中人際之間的緊密與疏離。隨時會發生互動的關係,任誰也想像不到,事情的演變與後續。但若說如此緊密的互動,便是一種真諦,那未免也言之過早。在繁華的都會中,每個人都在尋求慰藉,但卻始終不願,將船停泊在固定的海灣。未來的總是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因為未知所以彰顯了神秘。也許這種神秘,透發著更多的危險因子;但這不但無法阻止他們繼續追索,反而是成為他們追求的最大動力。
   
  然而每個人的生命型態完全不同,面對的生命面向,當然也完全不一樣。蘿拉有了女兒麗塔,這表示她過去必然有過與男人的一段情,也許這段情讓她徹底失望了,於是她退縮到電視中的愛情老片中,從中感受也許是紙上談兵,但起碼不會再受到各種的威脅。
   
  雖然如此,蘿拉依然受到老人奧格斯與導演的搭訕與覬覦。男人對女人的慾望,大部份是建立在獸性上,在尚未有關係連結之際,總有著許多殷勤,但一旦有了關係,便逐漸失去了動力。
   
  莫勒這個成功的男人亦復如是,或許為了滿足他自己更方便在外尋花問柳,於是徹底地排斥了自己的妻子。但他忘了,自己鄙視的妻子,在別的男人心目中,也都是令人驚豔的男女互動。
   
  這是發生在都會中的一些現象,也許你經歷過,也許你尚在期待,但不管你同不同意,這都是一些現象,不管已發生或未發生,其實都是一種都會中的絕對。

2014年9月24日 星期三

依戀,在生命最後八天(Chicken With Plums)

導演:文森‧帕蘭德(Vincent Paronnaud)
   瑪嘉‧莎塔碧(Marjane Satrapi)
主演:馬修‧亞瑪希(Mathieu Amalric)
   瑪麗亞‧德‧梅戴落(Maria Medeiros)
法國 / 2012年 / 92分 / 保護級
禮讚:獲柏林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伊朗最知名的小提琴手阿里汗,一次和老婆吵架摔壞了心愛的小提琴…

◎ 劇情簡介     

  這是一個有關伊朗的小提琴手納沙阿里的故事。從小納沙阿里就是一個不守體制的人,任何學校犯規的事一定跟他有關,反觀他弟弟阿布迪卻是個循規蹈矩的人,校長曾在朝會上批判納沙阿里;也同時讚揚阿布迪是一名好學生。
   
  納沙阿里其實是一名藝術家性格的人,正確地說,他為了演奏小提琴,生活上各種瑣碎的事都能棄之不顧,所幸從小女同學法蘭姬就一直喜歡他,而母親精準的見解也看出,只有法蘭姬是最適合納沙阿里。於是在一陣巡迴演出回來後,母親便要納沙阿里娶法蘭姬為妻,儘管他表示並不愛法蘭姬,最終還是結了婚,並生了一女一男。
   
  事實上,納沙阿里在一次偶然的機緣中,與秀麗的依蘭認識了,依蘭的父親經營藝品店,為了認識她,他專程去買了一個不能使用的古董鐘,但當納沙阿里去見她父親時,父親卻認為藝術家不可靠,婉拒了這場婚姻,最後依蘭在父親的主導下嫁給了一名軍人。
   
  婚後的納沙阿里常常為生活與妻子大吵,妻子必須養家,遂在外工作,而小孩則要納沙阿里照顧,但納沙阿里通通送往岳母家,託她照顧。因為他始終認為,藝術家應將所有精力,放置在藝術創作中。只是在一次爭吵中,法蘭姬憤怒地把納沙阿里的名琴砸碎了。
   
  納沙阿里曾拜名師學琴,一直苦練到師傅認為已經出師為止,這才把以前師傅留下來的名琴轉送給納沙阿里。沒想到,名琴一下子就被法蘭姬砸碎了。雖然妻子很懊悔,但為時已晚,納沙阿里先找密爾薩,但琴的品質無法達到他的要求,千里迢迢去雷什特找胡山先生,但花了大錢卻因抽了鴉片而疏忽,回來依然覺得離他理想甚遠。於是,納沙阿里決定以死來表達藝術家的執著,他想了很多自殺的方法:臥軌、跳崖、槍殺、安眠藥,但都覺得不甚理想,於是他決定長臥在床上,靜待死神阿茲萊爾來臨,而在第八天死亡之前,過去所有的往事一一浮現,而他也重新想起,曾在街上遇見依蘭,只是依蘭卻假裝不認識他,這讓他傷心欲絕,而納沙阿里也在這兒,重新思索了真正讓他不想活下去的理由。只是一切均似流水已東逝了。

◎ 劇情分析
   
  電影之所以很迷人,是因為導演的各種敘述風格與面向,常會帶給觀眾不同的趣味觀點。「依」片的故事,其實就如故事大綱所敘述的那麼簡單,但透過不同的交錯呈現,看似平淡的故事就變得活躍起來。
   
  最令人激賞的是,透過意識流對未來的預測,但也許這是真實的情境;也許也只是一種假設,總之因為有了預測說詞,便使得故事的層面多了一些厚度。如納沙阿里的女兒,到最後竟然是賭場高手,雖然只是聯想,但如此快速而具體,倒是其他影片所未見。
   
  本劇所採用的風格手法,也是多樣而獨特,除了傳統的電影敘述,也夾揉了卡通及舞台劇的手法,主要是改編自瑪嘉‧莎塔碧同名的繪本作品。在海闊天空的想像中,卻呈現了一個嚴肅的話題「死亡」。
   
  納沙阿里在古琴被妻子砸毀之後,決定尋死以明志。但這個念頭,在阿里而言,其實是相當模糊的,因為古琴既失,但尚可在其他地方買到更好的琴。他兩次買了琴回去,但很快就發現,音色不如他想像中的美。其實這與琴並非是直接關係,而是納沙阿里的心情,縱然古琴未毀,相信他也無法演奏出,令自己滿意的作品。因為真正讓他傷心喪志的,是他再度遇見依蘭,只是這名昔日的愛人,卻表示完全不記得他。
   
  納沙阿里自此便陷入愁雲慘霧中,再加上名琴被毀,這間接地促動他不想茍活的念頭,但他永遠不會知道,依蘭在否定認識他之後,在轉角便暗飲泣。因為父親的反對,使她不得不嫁給軍人,在伊朗或土耳其,軍人的地位是相對高超的。但失去了摯愛,生活再怎麼優渥,其實只是徒增哀傷罷了。
   
  全劇的主軸,其實是納沙阿里放棄自殺後,決定躺在床上等待死神的來臨,而在這八天當中,生命的過往便一一浮現在眼前。其實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其精彩之處,當然也有在某些時刻的困頓。如果認知清楚,自然會體現這正是生命最可貴之處。
   
  不只藝術家必須孤芳自賞,而把自己想像成宇宙的中心,因為唯有如此,才能從事創作,但這不都是每個人的自我嗎?當一個人看待這世間時,都是從自身的觀點,來看待世界了,順了己意則萬般歡欣;逆了己意就可能事事煩惱。如果了解每個人都是如此,就能了解生命真正的意義。從佛學的角度來看亦是如此。一個人的心量,常常是他見道的印證,但過程如何暫且不提,而最終共同的體現則是生命從出生到死亡都是美好的。
   
  納沙阿里將自己一生,濃縮在這八天之中,雖然死意甚堅,但當死神出現時,他卻開始有了更多的惶恐。既然怕死,這表示世上還有他留戀的地方,所有的一切,在那當下就顯得相當令人懷念了。不管是親人或依蘭,雖然一切都已過去,但曾經擁有就是一段回憶。世上所有一切,全不脫離這樣的原則,只是在一切都過去之後,我們該面對的態度是什麼?
   
  死神與納沙阿里的見面,突顯了人生的荒謬性,如果想死是一本初衷,在死神直接面對時,該用什麼態度去面對?他一直期待的事,原來也不是這麼堅決,因為人生實在有太多的不確定性。
   
  砸壞的古琴與失去依蘭的愛,對納沙阿里而言,都是無法再掌握的事實,但那一樣,才是真正讓他想拋捨生命呢?其實嚴格地說,這是沒有答案的。就算依蘭與阿里結合,日後是否也會這般的幸福?這絕對是有待商榷的。
   
  人生永遠在得與失作出不同的領悟與失落,得與失永遠是一體兩面的,得到的到底是什麼?失去的又何嘗失去什麼?看起來矛盾的問題,其實正是統「一」的,一代表了全部的圓滿,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便不再有得的喜悅與失的傷感了。
   
  以電影而言,要敘述這樣多層穿插的結構,是相當不容易的。而整篇的故事背景,是放置在伊朗,更平添了一些浪漫、淒美的氛圍,同時也展露了華麗而動容的視聽效果。當然這與出生在伊朗的導演瑪嘉‧莎塔碧的出身,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自己將生命刻意終止,除了阿羅漢自己滅掉六識之後,進入無餘涅槃,是很少人能做到的。畢竟人活著必然有著我見、身見、我執。想要滅掉「我」,談何容易,雖然這個「我」是虛假的,但因為自我的執迷,便很難能夠輕易地消除自己的生命。
   
  透過納沙阿里的呈現,其實反而呈現了生命的可塑性,可貴性與莊嚴性,也許電影是以談笑風生的姿態來詮釋,但其背後的本質卻不盡然如此。
   
  生命絕對有其必然性,當一個生命來到人間,每個人總是帶著喜悅去面對,生與死是一段因與果的表現,也是一個段落的總結,不管你滿不滿意,其實都是全面的釋放與接受,也就是在這互融互攝中,從而有了可貴的「本在」的領納,當提琴復原,或依蘭回歸,都只是另一種故事的開端,每一種故事都是一個完整,也是一種領納;反之亦是如此。「依」片其實是相當絕妙的佛學電影呀。

2014年9月23日 星期二

聖東尼的誘惑(The Temptation of St.Tony)

導演:韋科‧歐恩普
主演:譚米‧艾瑪(Taavi Eelmaa)
   拉赫納‧庫可納(Ravshana Kurkova)
愛沙尼亞 / 2008年 / 110分 / 限制級
禮讚:日舞影展「世界電影」單元劇情類評審團大獎提名
   代表愛沙尼亞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我是不是一個好人?」中年男子東尼由一個道德疑問開始,逐漸與現實脫軌…

◎ 劇情簡介     

  東尼是一家工廠的主管,他在主持母親的葬禮時,附近的鄰居載阿英開快車正巧在出殯隊伍前發生車禍,阿英當場死亡,但血流滿面的鄰居,因見東尼的名車而要求能在車內坐一下,不得已,東尼把自己外套脫下放在椅子上,滿足了鄰居的要求。
   
  東尼不小心在路上撞死了一隻黑狗,無奈只好將狗拖往沼澤,但卻在沼澤內發現許多斷手,於是他報了案,但警察不但不理會案情,反而欲將他關起來,直到警方又抓到另一名逃走的女人,這才放了他。但女人卻爬窗逃逸,搭了東尼的車離去。
   
  東尼回家時,家中宴請公司老闆及高級主管,席間一名流浪漢站在窗外,大家拼命躲藏,東尼將一瓶喝剩的酒給他,但流浪漢卻將酒倒掉,因為他想要的只是可以回收的空酒瓶。東尼的前妻已離去,但現在的妻子也雜病纏身,而更令他沮喪的是妻子竟與同事偷情。而此時老闆下達令他更痛苦的決定,他必須開除一千多個工人,而其中一人,正是他從警局救出的女人的父親。
   
  妻子在酒館中要東尼先行離去,但整個晚上並未回家,夫妻倆爭執,妻子反而責怪東尼整夜未回。東尼沮喪在一間教堂遇見一名神父,但教堂內的耶穌已經斷頭,神父表示很久沒有感覺上帝的存在。東尼回來時,兩名工人無緣由地要來建籬笆,但東尼拒絕了,兩名工人憤怒離去。
   
  東尼又去找被他救出的俄羅斯女人,但卻被兩名刑警帶走,而地上留下一張「黃金時代」的名片,於是東尼隻身光顧,果然見到俄羅斯女人,他立刻出錢選擇了她,雖然他決定帶女人離去,但很快又被警方逮住,女人註定無法活命,但警方也出現自相殘殺。
   
  一名男子用電鋸欲將東尼支解,不小心自己跌倒,同時也正好鋸開了繩子。東尼逃出時,只拉了一面旗幟當作裹身的工具,在雪地上,他見到那隻黑狗已經被殺,最終將狗埋在雪地上。
   
  東尼西裝畢挺地接受夜店主持人的招待,而他大口大口地吃,餐桌上躺著是俄羅斯女人,而東尼吃的正是女人的內臟。

◎ 劇情分析
   
  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在佛經稱為「凡聖同居」,因此很多宗教為了安頓人心,樹立了許多規範作為道德的準繩。像一個天平不斷地在兩端拉扯掙扎,於是人性便在這樣擠壓中,出現更大的變數,而善惡的認知,也因為急劇的變化,而顯得曖昧不明。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便會有不同的詮釋與解答,看似混亂的世界,其實是因為多元的詮釋,反而會帶給我們不同面向的思索空間。
   
  「聖東尼的誘惑」是屬於跳躍的意識型態呈現,透過東尼的自省,開始思索善惡的對立法則,套句俗話來說,自己究竟是好人或是壞人,其實答案始終都無法一致的。
   
  東尼為何離開前妻?或者是前妻離開他?答案並非絕對重要,但現在的妻子依然更令東尼產生困擾,她身體的病痛全怪在東尼身上;甚至當著他的面與他人偷情,而這一切東尼全然無法置喙。「有口難言」使人退化成低等動物,當語言無法成為溝通的工具時,一切都會顯得力不從心。
   
  世上的一切對待,讓東尼顯得困頓不已,再加上隱藏在人性背後的物慾橫流,又是他無法了解與掌控的。東尼撞了一隻狗,他唯一的方式,便是將狗屍棄置在沼澤之中。而在沼澤中,則有著更多被人棄置的斷掌。從這兩者之間的類比,是否能分類出東尼的善與惡?東尼突然發現,這個世界令他寸步難行。
   
  一隻斷掌,絕對不會無緣無故出現在沼澤,而更多的手掌,則意味著事情的不單純,但一旦開始介入,似乎就脫身不得,掌握了司法審判的人,好似也掌握了所有生殺大權,甚至操弄著慾望與金錢。
   
  電影中,對於這些司法人員的態度,是全面批判的,只要看上的女子,都難逃被販賣到酒店,淪沉於男人洩慾的工具。東尼為了保有自己的工作,必須隱忍自己的妻子與同事偷情,加上他早已與前妻分手,但這一切,都無法改善他的困境。由於因緣的緣故,他救了俄羅斯女人,這是一種新的契機,也帶給東尼無盡的希望。但事實恰巧相反,俄羅斯女人並沒有帶給他希望,反而是更大的苦難。
   
  本片的主題,假借了但丁神曲的序幕,其實每個人,都可以重新檢視自我是不是一個好人?若道德是一種約制,你自己會如何看待。道德是人為設定的,試看每個國家與地區,彼此的道德觀念並不一致,若是無法一致性就不是絕對,那教人如何去信服這種道德呢?
   
  東尼面對這個難解的世界,只能惶恐地睜大眼睛,期望能從睇望過的目標,找到真相的蛛絲馬跡,但顯然他是失望的,因為人世間接踵而來的,是不斷地質疑與不安。雖然如此,他也不能完全放棄自己,唯一尚能讓他感到有希望的,就是俄羅斯女人。他決定要帶她走,但為時已晚,之前他已開除了她父親在工廠的工作,而現在她更成為一件任人宰割的商品,東尼明知道自己微不足道,但畢竟這是他唯一的機會。
   
  如果東尼的付出,能讓俄羅斯女人得到救贖,那應該令人欣慰。但整個氛圍逼壓而來的困頓,絕對超乎他的想像。東尼必須在這個臨界點作出抉擇,因為他無法回頭,他生長在這固定的土地,不管他的意向如何,對他而言,都是無力抗拒的。
   
  女人又被抓了,東尼也被關入鐵牢之中,為了俄羅斯女人,這些司法執法人員起了內鬨,甚至自相殘殺,但女人依然躲不過被加害的命運。倒是東尼被綁在手術台上,身體已被劃分為若干等分,一名壯漢拿電鋸入內預備大卸八塊,東尼此刻才明白,沼澤中那些斷手的由來。
   
  東尼因撞到狗而有了內疚,這是良知的問題,相對於沼澤中的斷手,是會有所對立批判的。導演將這份關懷,轉移到雪地中的場景,光著身子的東尼,逃離了令他幾乎喪命之處。在那兒,一切的人命顯得微不足道,剩下的只有權力的直接執行,任何人都沒有反抗的餘力。
   
  正因為如此,東尼才將心靈中的場景,轉移到代表純淨的雪地上,他用雪堆暫時埋葬了黑狗,而他自己事實上也難逃這寒冬冰雪。
   
  最後一場的意象表達令人震撼,那些執法人員竟變成了侍者,服侍了東尼在一個餐桌前用餐,而餐桌的食物,就是裸體躺在桌上的俄羅斯女人,而東尼直接截取她的內臟而食之。
   
  這是相當令人感到悲痛的影片,如果一切的希望,都是如此茫然無助,那最安全的所在,就是在肚子之內,吃了她也就是保護了她,使她從此不受任何環境的欺壓,當然這在現實世界是不可能發生的事,但以電影的敘述手法來呈現,則反而有更明確的意旨。
   
  「聖東尼的誘惑」其實並非誘惑,而是另類的無助,原來這個世界無法以孤獨來對抗全世界。從道德的角度來自省,獲得的永遠只是一種嘲弄,好似一種詛咒,在久遠以前就已經被設定在那兒,任何人是無法逃避的。
   
  這是ㄧ部以跳躍的詩意美學電影,以黑白的敘述觀點,更能把這份道德自省詮釋得蕩氣迴腸,也許這不是一齣容易懂的電影,但卻是一部意義深遠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