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6年2月15日 星期一

四月物語(April Story).

由 林苑芳老師 撰稿

導演:岩井俊二
編劇:岩井俊二
演員:松隆子、田邊誠一、加藤和彥、光石研、江口洋介
日本 /1998年 / 67分鐘/  保護
禮讚: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 最佳觀眾票選獎
   松隆子螢幕處女作
單戀的力量是偉大的....

◎ 劇情簡介

  初春,櫻花花片像雪一般飄落,大地都恢復了生機,對來自北海道的十七歲少女愉野卯月(松隆子飾)來說,更像徵著一個秘密夢想的開花結果。

  與父、母家人道別後,愉野便單人匹馬踏上一次冒險的旅程,來到東京的武藏野大學唸書。一切都是從未有過的經驗。在班上作自我介紹,當被問到一個問題:“為什麼會選擇武藏野大學,而不是別家呢'的時候,愉野的臉孔卻突然變得緋紅,一顆心急速跳動。

  是的,愉野選擇武藏野是有原因的。

  只是,她怎好告訴別人呢?

  她需要獨自面對新的城市,新的生活,新的環境,新的城市、新的房子、新的鄰居、新的腳踏車、獨自一人去看織田信長血腥的的電影……

  由同學佐野牙子介紹,參加學校釣魚社團,這是很少女生會參加的社團。

  武藏野,武藏野……只要每次提起這名字,愉野其實都會面紅耳赤。

  她想起的,不是名作家國木田獨步寫的《武藏野傳奇》,雖然她還是因為這名字而有買這本書,但是這是一本很難看懂內容的一本書,對榆野而言,這是一個重要的關鍵字,武藏野,武藏野……
    
  高中同學小野田夏子,也說東京的武藏野大學是一所非常難考的大學。

  暑假在家裡努力讀書準備考大學的愉野,因為學妹貞聖去東京玩,幫她帶回一本《武藏野傳奇》;並在無意間得知,他在武藏野大學附近的武藏野堂書店裡,當兼職售貨員。這是在山崎學長的書店武藏野堂買的。
 
  《武藏野》 這個名字總會讓愉野想起她的山崎學長,北海道遼闊原野彈著吉他的高佻學長,在原野中像是壁畫般的影像,深深印在愉野的腦海裡。     
   
  為了接近他,功課不好的愉野,很努力地讀書。因著愛的奇蹟,很幸運地也考上東京的武藏野大學,連老師都說會考上武野藏大學是奇蹟,所以愉野隻身來到了東京。
 
  問題是,她倆其實並未曾真正結交往過……
     
  他在一間書店裏做兼職售貨員,愉野開始頻繁的光顧這間書店,漸漸的開始交談。
   
  一次偶然的下雨天,經由借傘的話題,才讓兩人開始有機會說話,
   
◎  劇情分析

  岩井俊二以散文隨筆的形式,描繪了一個少女的大學生活。

  片段化、零散化跳躍式的敘事手法,配合上行雲流水般明快的鏡頭語言,和清新優美的背景音樂,使《四月物語》頗具散文小品的特質。

  如散文般優美的《四月物語》
 
  《四月物語》並沒有像小說那樣完整地去講述一個故事,而是以散文、隨筆的形式描繪了一個少女的大學生活。
     
  儘管有些地方流露出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和誤解,《四月物語》還是相當輕鬆、抒情的,而那段羞澀純情的暗戀,也彷彿只是一個都市童話。
 
  《四月物語》的情節幾乎無法用語言說出,因為它實在是太簡單了。
   
  一個拙得可愛的高中女學生期望在大學校園裡和昔日暗戀的心上人不期而遇。
   
  當你看見漫天飄舞的粉紅色櫻花花瓣,在下午暖風和煦的大街上,輕盈穿過的自行車和在夕陽中的草地上,孑然而立的少女身影,你馬上就能體會到岩井俊二所想要講的絕對不僅僅是這些。
  
  《四月物語》在日本上映的時候,很多人都在看導演岩井俊二的笑話。
    
  這部說長不長,說短不短(67分鐘)的電影,情節簡單得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不過讓幸災樂禍的人沒想到的是儘管它不太符合商業規律,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即便是在慣於吃文化快餐的香港和東南亞,它也有相當不錯的反響。
     
  當然,這就是岩井俊二的一貫風格,他能用誰都找得著的簡單材料,做出一頓最美味的佳餚來。

  岩井俊二不愧是拍Music Video出身的日本音樂電視大師,他的畫面和音樂總是配合得如此恰到好處
   
  音樂一直是岩井俊二最為看重的表現手段之一。他對於電影音樂的品味和運用在世界級的導演中無人能出其右,而這張《四月物語》的電影原聲大碟是岩井俊二所有的電影原聲之中,最為輕鬆自然也是最清純浪漫的一張。    
   
  《四月物語》幾乎沒有故事,觀眾看不到強烈的衝突,看不到起承轉合,就只能去看故事以外的意境了。  

  愉野作為大一新生,本身就有無限可能性和高度自由性——新者,事物之美稱也。
 
  看著她沒有城府的去追那些縹緲的
   
  (釣魚和追男)目標,那些真實的場面觀眾想起了當年自由的自己,和關於年青的所有記憶。

  有成見的成年人,喪失了可能性,他們不會去追求愉野追求的這些,因此也不可能追求到山崎。
     
  釣魚與對愛情的追求:讓我們想起年輕時相信一切憧憬一切沒有成見的美好情懷;
        
  而愛情的段落正說明:
        
  年輕,一切皆有可能!

2016年2月6日 星期六

大吉嶺特快車(The Darjeeling Limited)

 李金櫻老師撰稿

導演:韋斯‧安德森(Wes Anderson)
演員:歐文‧威爾森(Owen Wilson)
   安德林‧布洛迪(Adrien Brody)
   傑森‧史瓦茲曼 (Jason Schwartzman)
   安潔莉卡‧休斯頓 (Anjelica Huston)
美國 / 2007年 / 90分 / 普通級
描述一對親情疏離、各自遭遇人生難題與低潮 ...

◎ 劇情簡介

  
懷特曼三兄弟自從參加其父親喪禮後,三個人一年多以來均未曾聯絡。老大法蘭西斯邀約二位弟弟-老二彼得、老三傑克,到印度尋找自我心靈之旅。
    
彼得在最後一刻趕上火車尾,走過一節節車廂,找到座位,傑克已在車廂內等候,接著老大法蘭西斯滿頭纏滿繃帶也進來,二個弟弟很驚訝哥哥的變化,老大將他發生幾乎喪生的嚴重車禍告知二個弟弟,三人不禁相互擁抱。
    
三人至餐廳用餐,老大又展現其獨斷專制的習氣,自行幫兩位弟弟點餐。並告訴弟弟們他帶一名助理布蘭登,幫三人規劃此次行程,每日早上會將行程表護貝交給大家。事實上,他私下請布蘭登探查其母親的下落。
    
彼得告訴兄弟們,他太太愛麗絲已懷孕7個多月,但他還沒心理準備當爸爸。他一直戴著他們父親的墨鏡,用父親的刮鬍刀;老大看到有些不悅,抽出其皮腰帶,要和彼得交換其父親遺物。
    
傑克拿出其寫好的小說稿給彼得,他躲到廁所邊看邊哭,似乎很感動。傑克女友在其行李箱放瓶香水,致使他更想念她,時時偷聽她留言。而他卻在火車上和美艷的印度女服務員火辣調情。
    
旅途中火車停駛一個半小時,三兄弟去參觀千牛殿,沿途三人分別採買不少東西,老大買孔雀羽毛及電源轉換器、老二買條蛇、老三買防蟲辣椒噴劑後,匆忙趕上車。未料中途火車切換軌道錯誤致迷路,又停駛,老大拿三片孔雀羽毛分給三人,並告訴弟弟們此行主要目的是尋找失聯的母親,三人分別將孔雀羽毛放地上用石頭壓著,對天地祈願早日找到母親。老二買的蛇跑出來被列車長發現,認為三人違反規定,將三兄弟趕下車。
    
三人拎著大大小小行李,走到一條河邊,看到幾個小孩正乘竹筏過溪,突然間竹筏翻覆,小孩們全落入水中,三兄弟急忙跳下水中搶救孩子們,惟其中一小孩救上來已回天乏術了。彼得很難過未能及時救活,抱著孩子屍體回到他們的村莊,村裡人感謝三兄弟的義行,邀請他們參加該小孩的葬禮。看到印度式葬禮,不禁令他們回想起一年多前父親的葬禮,三人決定繼續坐火車找母親。
    
三兄弟再搭火車至北印度喜馬拉雅山腳下一修道院,找到了他們的母親,但短暫相聚後,母親又再次不告而別。

◎ 劇情分析    

本片三兄弟所搭乘的長途火車,實際上是根據在印度「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所創造出來的,這條鐵路在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它是歐美觀光客,如同片中的三兄弟,到世界屋脊進行心靈之旅的夢想列車。

三兄弟在父親的葬禮後,已過一年多的時間彼此沒有見面、或電話連繫。在歷經一場嚴重車禍差點喪命的大哥法蘭西斯,受傷甦醒後,感受到弟弟們存在的重要性,因此邀請弟弟彼得和傑克來到印度,規劃三人探索自我的心靈之旅,並希望找回昔日的兄弟情誼。
    
老大其名義上是來趟心靈之旅,其實質目的卻是想藉此到山中的修道院尋找沒參加父親葬禮的母親。他有個神秘貼身助理,為他隨時規劃行程進度,還為每張進度表加上護貝,顯見他的規劃是「不容被更改的」,凸顯其獨斷行徑,令二個弟弟相當不滿。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旅行時難免會有意外插曲,當然也會有摩擦爭吵,甚至連原本以為會一路順暢到底的火車,也因為軌道切換錯誤而迷了路,更不用說是否能夠隨時隨地掌控自己的定位了。
     
老二彼得眉宇間透露敏感脆弱還外帶孩子氣,連看小弟寫的短篇故事都要躲在廁所裡流眼淚,再戴著父親墨鏡裝冷靜,還會在旅途中不顧後果而大買特產,增加行李負擔。他有個即將出世的孩子,但孩子氣的自己卻還不能夠面對跨入另一個成長階段的現實。他參與旅行是為了暫時逃避當爸爸的責任。
    
老三傑克留著鬍子,一派瀟灑地遊戲人間,在火車上和美艷的印度女服務員火辣調情;事實上其心理寂寞的很,一直想念著前女友,在車上不時偷聽她留言,他也無法釋懷一年前父親葬禮上發生的事情,只能靠著寫虛構的小說來療傷。他早買好回程車票,隨時準備脫隊離開。    
    
片中故事有一半的拍攝場景在火車上,也是三人相約碰面的地方,一年皆未連絡,三個長相迥異、個性更是大相逕庭的親兄弟,彼此間互不信任,突然擠在這火車的小包廂內,彼此的差距就都顯現出來。這是部溫馨喜劇,當中三兄弟因在火車上發生的搞笑、爭吵事情,迫使車長叫他們中途下車。
   
三兄弟情感默契的轉捩點是彼得沒能夠救回那位溺水的印度小孩那一刻開始。當他們把死去的印度男孩送回村裡,看到小孩父親充滿感情與愛憐地把精油塗抹在孩子身上時,臉上的表情彷彿陷入一種若有所思的狀態。
 
男孩的火葬開始,電影也倒敘回一年前,三兄弟趕去參加父親葬禮的路上。在黑頭轎車行駛的途中,彼得竟然提議先去車行取父親的車。在車行時,三兄弟還為區區一只皮箱而拉扯爭執。到底父親的死,對他們還說是一種未竟孝道的遺憾,還是瓜分遺產的開始呢?
   
此對照在印度的這場葬禮,當他們看著熊熊烈火漸漸將屍體燒成灰燼,接著骨灰餘燼慢慢地沒入河水時,似乎更能夠純然地去感受死亡這件事本身的意義,思考著生與死的界限,究竟現在、過去與未來,這些生命中的每一刻,是建築

在什麼基礎之上,人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活?當生命就這樣消失,彼此又擁有什麼?
    
歷經此事後,三人從彼此互有心結與防備(爭眼鏡、皮帶、車子),變得願意打開自己的心胸,允許默契交融,為對方著想,並開放地接受彼此的選擇了。兄弟之間終於不再有秘密:老大拆開了繃帶直接面對自己的脆弱與傷痕,老二不再逃避即將有孩子的事實,而老三也不再辯解小說的虛構性。這證明要讓人們團結起來,讓他們攜手經歷一場觸及生死,即足以探究生命本質。
    
原本已打算離開的三人,決定回頭找尋母親。在母親的引導下,靜默無語的冥想觀照中,其心靈真正地接軌在一起。眼睛與語言是人類溝通最不可靠的兩個媒介。用心溝通,才會看到更多從前看不到的事情。在那安靜的時刻裡,三兄弟生命中的人、事、物,在同一班大吉嶺特快車上,輪番出現。以前他們眼中只有自己,但在那一瞬間,已經看得見別人。
    
人生好比是一次搭車旅行般,而所遇到的親友們,都在不同時間因緣搭上此列車旅行,要經歷無數次上車、下車,時常會有事故發生;有時是意外,有時卻是刻骨銘心的悲傷。事實上,每個人不必有什麼憂愁或負擔,很多時候這些煩惱都是我們自己強加在自己肩上的。每一個明天都是嶄新的一天,不要讓過去拖住未來。唯有拋開過去的行囊,才能躍上開往未來的下班列車。
    
本片可看作是一部公路電影,全片充滿濃濃的印度風情,音樂、畫面、氣氛,豐富繽紛多彩,看完就像真的去了一趟印度似的;此類電影,其通常隨著路程的進展,讓觀眾除了一邊欣賞沿途風光外,也一邊看到主角心境上的轉變;其終點都不是原先設定的終點,不論失落、釋懷、或柳暗花明又一村,其重點都在過程,和經歷了這趟旅程之後自身的改變。

2016年2月4日 星期四

我的意外爸爸(そして父になる)(Like Father, Like Son)

導演:是枝裕和
主演:福山雅治、尾野真千子
日本 / 2013年 / 120分 / 普遍級
禮讚:2013年分別榮獲第66屆坎城影展評審團獎
   第56屆亞太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導演
描述兩個家庭因為一通告知六年前抱錯嬰兒的電話,而面臨血緣與恩情的兩難選擇... 

◎ 劇情簡介     

  野宮良多與妻子宮綠結婚後生下兒子慶多,因為家境不錯,給予兒子的教育是無所不用其極,雖然慶多的鋼琴彈得不怎麼樣。

  這一天醫院打電話來,謂當年因為疏忽,醫院弄錯了兩名小孩,換句話說慶多跟良多一點血緣也沒有。這突來的訊息讓夫妻倆的心情瞬間跌入谷底。

  雙方面的家長先行見面,對方叫齋木,他的太太叫由加里,抱錯的孩子取名叫琉晴,而後他們又生了大和與和美。

  齋木是一名電器商店的老闆,雖然家境尚可,但他很會修壞掉的玩具。雙方決定慢慢地一起在假日時一起相聚在一起,然後又以交換的方式,讓小孩到對方的家中過夜。

  琉晴驚訝良多家中是城市中的大樓,浴缸也幾乎是他們家的兩倍。但齋木家浴缸雖然較小,但父子三人卻可以擠在一起洗澡而樂在其中。

  事件也進入法院的審理,當年的護士宮崎也出面道歉,因為當年她婚姻失敗,經濟也陷入困境,她看不慣為何有人會有那麼好的環境,當時的一念之差,故意將兩名嬰兒對調而鑄成今日錯誤。

  終於到了交換孩子的日子了,良多帶回琉晴後,告訴他這兒才是他真正的家,他再也不能回去了。琉晴換了環境悶悶不樂,這也使得良多與宮綠產生極大的磨擦,宮綠表示她漸漸對琉晴有了感情,那是否意味著之前六年她與慶多的感情是如此不堪一擊?這樣的矛盾讓夫妻倆開始有了爭執,尤其琉晴並不見得會適應良多這種「望子成龍」的教育方式。

  雖然良多也曾提出兩名孩子全部由他撫養,但卻被齋木夫妻所拒,而慶多雖然與齋木一家人相處融洽,但內心卻是十分想念原本的家。

  終於琉晴離家出走了,他技巧地搭車返回原本的齋木的家,而良多四處尋找不獲,只好趕到齋木家帶回琉晴。宮崎賠了一筆錢,但良多卻拿去還她,而後良多發現,在相機中有許多慶多為他拍的照,於是他感動得落淚,又返回齋木家去見慶多……。

◎ 劇情分析

  「我的意外爸爸」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得到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以及最佳劇本獎的作品。上一部是改編作品「第八日的蟬」以及「空氣人形」,其實都是從家庭中的人際關係,從而檢視人性中最深沉的期望與矛盾。

  事件主軸放在孩子快上小學之際,突然接獲醫院通知「孩子抱錯了」。不管任何一個家長,聽到這種事必定是相當錯愕與沮喪的。

  花了那麼多的心力在這個孩子身上,如今證實是為別人作嫁,重要的是,自己的親生孩子到底承受什麼樣的教育與照顧呢?基於此,兩家父母的內心矛盾頓時顯現,戲劇情節中最引人入勝的「弔詭」也就出現了,這也是「我的意外爸爸」能夠在坎城影展中獲得最佳劇本獎的原因。

  望子成龍的心態是普遍存在每個父母心中的。良多是一名相當優秀的建築師,在東京算得上是成功人士。他住豪宅,也訓練兒子慶多學鋼琴。也許慶多沒有這方面的天賦,但卻是良多內心一直想要修補的失落。

  良多小時候家境也沒有很好,當然家裡也不曾讓他學過鋼琴。於是良多把自己從不曾學過的東西,全部寄託在慶多身上。但當被通知兒子換錯的時機,良多嘴裡立刻說了一句:「果然是如此!」

  這意味著,良多一直認為慶多沒有什麼才華,而他自己卻是東京的成功者,現在證明慶多並非與他有血緣,那麼孩子顯得笨拙,這表示真正的原因是因為孩子並非自己所出。

  或許這個原因,良多很快地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親生孩子琉晴身上。問題是琉晴在經過齋木那種放任式的教養,再回頭來卻無法接受良多嚴苛的訓練。而事實上慶多雖然回到齋木身邊,但他豈能忘懷過去的生活,六年的父母之愛,豈有說斷就斷?

  雖然兩家都小心翼翼地處理這件意外的錯誤,在逐漸熟悉對方也嚐試留下過夜之後,便開始執行真正的交換手續。當琉晴被告知他真正的父母是良多與宮綠時,他雖無力抗拒,但卻以脫逃作為抗議的手段。

  事情發展至此,幾乎是一條難解的結,若在中國發生這種事,父母的介入力道可能會更強,因為「血緣」是中國人最重視的。張藝謀拍過「菊豆」這部影片,兩個大紅大藍的染池正是一種「血緣」的象徵,只可惜最後的天青與他的叔叔都先後死在「紅色」的染池中,若血緣代表的才是一切,那最終死在血緣的染池中,是不是一種另類的極端諷刺?

  「我的意外爸爸」並未將焦點匯聚在「當年為何護士會犯了如此嚴重的錯誤」這個議題上。將事件引燃到法庭上也是另類的呈現,但導演選擇的是孩子面臨一個新家庭,以及父母面對的是全新的孩子,這樣奇特而詭異的氛圍,縱然宮崎護士表明,是因為當時的沮喪而讓心情產生極大的誤差,從而犯下這項無法彌補的錯誤。

  其實再有更多的道歉也於事無補,這也是良多將宮崎送來致歉的錢再度送回的理由。良多發現自己的教養是一項錯誤,因為琉晴無法適應,他習慣於過去齋木那種大而化之的態度,於是他選擇離家出走。

  對良多夫妻而言,琉晴的離家出走,是一項重大的打擊,但事情發生了,就必須去面對,但當他去齋木家時面對的並非只有琉晴,還有一位與他相處六年而且一直把對方當作親生的兒子慶多。慶多選擇了躲避,對一名六歲的小孩而言,這是令他最傷感的事。

  良多與母親其實也有某種隔閡,媽媽就不喜歡去良多的家,因為老媽媽總認為他家像飯店,故也不常去走動。由此也突顯了良多的內心世界,某種角落而言良多是相當孤寂的。因為宮綠身體相當虛弱,也使得夫妻倆為了抱錯孩子來爭吵。但若宮綠有責任,難道當父親的良多沒有責任嗎?

  良多在歷經一些衝擊之後,慢慢地也必須走向自省的方向,這是相當重要的過程,而這反而也是這齣戲中極為重要的橋段。

  良多面對兩個孩子是心情複雜的,慶多被訓練得相當有秩序,某種層次是有到達良多的理想,問題是當他知道慶多並非自己親生時,良多幾乎是狠心以二分法將慶多完全摒棄在外,他卻忽略了只有六歲的慶多,他真正的感受不是什麼成就而是曾經有過的親情。

  良多難道會不知道慶多與他的父子之情?當然不會,只是他刻意忽略,刻意不再提起,以為時間一久,所有曾經有過的錯誤經歷就可以完全一筆勾銷。

  但當他從頭檢視那架相機時,才知道當他熟睡之際,慶多是如何地以他稚子之情來觀察這個爸爸。他原本刻意忽略的一切,在瞬間如潮水般又湧現上岸。於是他回去找到慶多,兩人隔著樹叢形成了另一種隔閡,但這回良多徹底認錯了。

  很多事並非一加一等於二,尤其有關親情或感情的事,都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解釋的。導演並沒有明確地給了我們正確的結局,但這樣不正好是最好的結局?「我的意外爸爸」最可貴之處也正好是在這個角度的呈現。

2016年2月3日 星期三

親愛的德國醫生(Wakolda)


導演:露西亞‧普恩佐(Lucia Puenzo)
主演:艾力克斯‧布倫德穆爾(Alex Brendemuhl)
   佛羅倫西亞‧芭杜(Florencia Bado)
阿根廷 / 2013年 / 94分 / 保護級
禮讚:獲得阿根廷奧斯卡最佳影片十項大獎
   入圍第66屆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
故事以外號「死亡天使」的德國醫生門格勒為藍本,講述納粹醫生一心想改變人體基因,創出最優秀的人種-亞利安人... 

◎ 劇情簡介     

  一九六0年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恩佐的妻子即將到納寧爾瓦皮湖畔,去繼承妻子母親遺留下來的旅館。在出發時,一名德國醫生也開了一輛車,希望能跟隨他們背後,因為這條路不太安全,恩佐有些困擾,但最後還是答應了。半途因為大雨,恩佐不得已把車開入一家農場的農舍躲雨,此時主人拿槍出來,恩佐據實以告,主人終於答應他們暫時休息。事實上,他也從車子的置物箱取出手槍謹慎戒備著。

  雨停了,兩輛車繼續前進,終於到達臨著湖畔的高級旅館,醫生在附近鎮上找了一陣子,又開車回來,表明他找不到喜歡的住處,決定暫時住在旅館內半年,並且立刻付了六個月的房租。恩佐覺得怪異,但旅館開始也需要一點錢,故只好接下醫生的租約。

  醫生對恩佐的女兒莉莉相當有興趣,因為她已經十二歲,但個子並不高,於是他向恩佐的太太建言,希望能夠讓他使用生長激素,恩佐太太原本不答應,但因她懷孕時,被醫生診斷出,嬰兒似乎器官出了問題,醫生立刻動用他的影響力,從醫院帶來許多器材,最後順利產下嬰兒,但剛生產時,也在醫生貢獻了力量,才救回了兩個嬰兒。

  基於此,恩佐的太太才開始同意讓醫生為莉莉注射生長激素,畢竟這目前對身體並無明顯的影響,而若真的有效,到時候再告訴先生也無妨。

  莉莉對醫生也是極度地信任,況且從打生長激素後,莉莉也長高了二公分,只是有時會出現發燒的現象,這讓恩佐發現,他憤怒地要醫生離開他的旅館。

  莉莉在當地的德語學校被同學嘲弄她的身高,而學校的圖書館館長兼攝影師諾拉愛朵很快發現,這名醫生其實正是二次大戰時,德國一名納粹軍官與醫師,也是對無數猶太人執行人體實驗的「死亡天使」。諾拉偷偷打電話報了案,而醫生為了留下來,他利用資源協助恩佐完成了洋娃娃生產的一貫作業。

  在知道另一名戰犯艾希曼被抓後,醫生門格勒的身份曝光了,但他依然從容地坐水上飛機逃逸,而第二天諾拉便遭人暗算身亡。

◎ 劇情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人屠殺了許多猶太人,這是一個歷史上重大的種族滅族事件。究其原因則有多種的說法,但也無法證實是真正能還原歷史的正確真相。但德國人自傲的亞利安種,並且不斷地配種改良,想成為地球人最優秀的種族,這種妄想卻是斑斑可考。其中最著名的人物便是門格勒這號人物。

  約瑟夫‧門格勒是納粹鐵衛軍軍官,也是德國最有名的人類學家以及基因學家,曾在集中營中為一千五百對犯人作「雙胞胎」的實驗,也曾在戰後逃至巴西的小鎮創造了一個全部是金髮的雙胞胎小鎮。

  阿根廷女導演露西亞‧普恩佐,便以傳說中門格勒逃至阿根廷,並與一名十二歲女孩互動的故事,而拍出了這部「親愛的德國醫生」。

  依佛法的論述,人的出生必帶著「業種」而來,這種「習氣種子」將會是你成為那一種人的依據。雖然這是形而上的法語,但卻也說明每一個人的出生與命運截然不同的緣由。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人的基因除了延續父母的遺傳因子,而這也是這一世與父母有所緣的連結,其他的基因應該可以說是,累世自己行為與思緒模式而產生的「面向」。因此透過基因的改造,是否能成功地造就一些超人一等的完美人種,這是必須重新思考與檢視的。

  門格勒以科學的角度從事一些創新的改變與研究,這在某方面而言是值得肯定的。但他為達目的,幾乎是冷血地以人類當作實驗品,對人性而言,他幾乎是從不考慮的,這正是他最為人詬病的原因,因此他有個奇怪的封號,叫「死亡天使」。

  十二歲的莉莉身高不及同年齡的小孩,這也許有其生長時期的變化,是不是病還是值得討論。我有一位親戚的兒子,在他來台北唸高中時都被誤認為小學生,但卻在高中畢業後突然快速成長,現在身高有一八0以上,但他卻沒有使用所謂的「生長激素」。

  其實現在的養殖業,反而大量地使用「生長激素」在動物身上,其目的自然是希望被養殖的魚或牛羊,能夠縮短時間就能上市,但問題是當人類吃了有注射生長激素的肉類或魚類,卻證明有罹患癌症的可能性,這也是為什麼,這樣違反正常現象的方式,會被唾棄的原因。

  吃了注射生長激素動物的人,會有極大的副作用,但被注射生長激素的動物卻無人過問其感受,而當「人」也開始被注射生長激素時,所有負面現象便一一顯現而出了。

  莉莉在經過門格勒的診斷與治療,曾經出現過發燒的現象,但卻也無法證實這與生長激素有關,而莉莉在短時間內增長2公分多這也是事實。「優生學」究竟值不值得推廣一直是見仁見智,每個人在潛意識中,都會認為自己是最好的,但透過生命的比較就能發現,情況總無法如我們預期。

  其實人活在世上雖然各安其位,各司其職,但也都有其該有的優缺點,只要是放對了位置,這個人的長才就能表現出來,而並非是如優生學中的提示,每個人在各方面都能優人一等。

  德國人的自律以及精準是全世界無人能出其右,但這是一個民族性的習慣,並非僅僅以此觀點就能自傲於其他民族。譬如說,全世界最會冥想的民族是「印度」,究竟這是優點還是缺點,其實也很難一下子說得很分明,但你能以「冥想」當作自己是最優秀的族群?

  門格勒是個穩重而有魅力的人,他看起來就是一名極為富有的人,況且在莉莉母親懷有雙胞胎時,又能動員所有資源及時搶救了雙胞胎,單憑這一點,就算恩佐對他不信任,最起碼的感恩也應該是有的。

  但當恩佐知道莉莉發燒是因為變成一隻白老鼠,接受生長激素的試驗,恩佐為了女兒的安全,立刻下令將門格勒趕出旅館。

  但恩佐一直無法完全斷絕與門格勒的原因是,門格勒運用他的資源立刻造就了一個洋娃娃量產的工廠。「洋娃娃」在這部電影中有著實質上的意義;因為工廠生產出都是相同的人型。而這不正是門格勒的期望嗎?

  有沒有想像,有一天我們都長得一模一樣;思想也許也都是一致的,請問這樣的人際關係會是你想要的?人失去了自我性,剩下的只是相同的軀殼,那人真正的價值會是在哪裡呢?

  門格勒在另一名戰犯艾希曼被逮之後,他立刻逃之夭夭,一直到一九七九年二月七日死亡才被發現,他並沒有為他在戰爭期間所作所為接受審判,這也使得門格勒這個人變得更為神秘離奇。

  露西亞‧普恩佐對於這個曾經在阿根廷四處流竄的神秘人物相當好奇,遂寫了一部小說(Wakolda)(意指洋娃娃),而後再將這部小說改成電影,並在阿根廷造成了轟動,勇奪阿根廷奧斯卡十項大獎。

  在台灣是否也曾有過類似的人物存在呢?也許那也會是一部相當精采的電影。

盧安達飯店(Hotel Rwanda)

 由 施伊粧老師 撰稿

導演:泰瑞喬治(Terry George)
演員:唐
其鐸(Tang Qiduo)
   尼克
諾特(Nick Nolte)
   瓦昆
費尼克斯(Joaquin Fenix)
   蘇菲
歐克妮多(Sophie Oknido)        
英國、南非、加拿大、義大利 / 2006年 / 120分鐘 /護級
禮讚:歐洲電影獎最佳作曲獎
   金衛星獎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歌曲
   榮獲各大國際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獲得全世界超過120個「年度十大佳片」的肯定
   「金球獎」、「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多項大獎提名
《盧安達飯店》驚天地、泣鬼神的100天…

★  劇情簡介

  位於中非的國家盧安達,在十九世紀曾是歐洲的殖民地,組成的人口由占絕大多數的胡圖族和佔不到兩成人口的圖西族為主,權勢在兩族之間消長,也助長彼此間對立的偏見。
    
  殖民統治時代,強國扶植圖西人掌權,待歐洲統治者離去,政權卻交還給占多數人口的胡圖族。大權在握的當權者對其他異族不留情面,待風水輪流轉,仇恨的怒火經不起煽動便輕易延燒。
    
  位於首都吉加利的米勒柯林飯店,是歐洲人經營的四星級觀光飯店,入住的旅客多為歐美人士。在此工作多年的經理保羅是當地的胡圖族人,他因負責、嚴謹的工作態度受到老闆的信任與重用,也與一些歐美政軍要人頗有交情。
    
  1994年4月6日,一架載著盧安達胡圖族總統哈比亞利馬納和蒲隆地總統的座機在盧安達首都吉加利上空被火箭擊落,兩國元首同時罹難。
    
  隔日,這起空難在盧安達國內立即引發了胡圖族與圖西族兩族的互相猜疑,彼此劍拔弩張情勢緊繃,再加上胡圖族的激進分子透過廣播搧風點火,一場鼓動種族滅絕的殺戮於焉展開,胡圖族的民兵日夜在街頭逡巡下手的目標。
    
  首都陷入一片風聲鶴唳之中,保羅的圖西族鄰居、親友相繼失蹤或被殺。
    
  首都的情勢已被胡圖族的民兵掌控,歐美的遊客紛紛撤離,連米勒柯林飯店的經營者也將飯店交給保羅全權負責後返回母國,此時僅有少數的聯合國維安部隊駐守,但根本產生不了作用。
    
  保羅的妻子塔蒂安娜是圖西族,為了躲避民兵的追殺,他帶著妻小、親戚和鄰居到米勒柯林飯店避難。紅十字會也相繼送來許多孤兒,還有教會神職人員帶著孤兒到此求援。保羅將所有人安頓在飯店並試著向外界尋求援助。
    
  西方國家紛紛放手不願介入盧安達的內部種族衝突,保羅憑著過去的人脈,以大量金錢疏通後獲得將軍的保證暫時不受侵擾。
    
  衝突持續著,死亡人數不斷攀升,保羅深知將軍的保證並非永久,好不容易他連絡上投資飯店的比利時航空的總裁願意協助。
    
  眼見情勢越來越混亂,飯店里收容了近一千三百人。聯合國部隊的奧利佛上校,安排部分難民撤離,保羅一家也在名單中,但他將妻子送上車後後自願留下幫助飯店裡的其他人。
    
  沒想到,聯合國的車隊遭到胡圖族民兵攻擊,只好又折返回飯店,驚嚇之餘的塔蒂安娜對保羅大發雷霆,保羅雖承受無比的壓力,但也肩負著眾人存亡的使命,他繼續與政府軍的將軍和胡圖族領袖喬治周旋,以爭取大家的安全,也不放棄和飯店總裁求援,終於得到法國援軍願意接應,奧利佛上校再次協助將難民送往邊境,在千鈞一髮之際,終於平安抵達邊境的難民營。
    
  保羅一家最後平安抵達比利時定居。

★ 賞析
    
  時代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思想的開放越來越進步了,然而世界依舊如此紛擾不安,翻開人類文明史其實也是黑暗處處、血淚斑斑。
    
  《盧安達飯店》根據真人實事改編,描述中非國家盧安達在二十世紀的一場暴動血淚中閃現的人性溫暖光輝。
    
  1994年,胡圖族種族主義者控制的廣播電台,並極力的煽風點火助長民族對立,失控的胡圖族人在廣播的號召下四處搜尋並殺死圖西族人,空氣中瀰漫著血腥的味道。
    
  原本在盧安達首都經營飯店等企業的白人和觀光客相繼逃離;法國等西方國家派來援助的維安部隊也未久留;只剩少數勢單力薄的聯合國駐軍;最後連教會的西方神職人員和國外媒體也被迫離開。
    
  盧安達陷入了血腥的瘋狂,而世界也閉上雙眼。
    
  胡圖族對圖西族的種族滅絕行動,雖然震驚了全世界,卻沒有任何國家伸出援手,此時的盧安達猶如被世界遺忘的煉獄,在長達一百天的種族屠殺中,將近一百萬人喪生,十萬名兒童成為無家可歸的孤兒。     
    
  飯店經理保羅‧路賽薩巴吉納接手米勒科林飯店,因為比利時的經營者已離開,以往在米勒柯林飯店出入的皆是軍政要人和歐洲遊客,在此混亂時刻,保羅讓將近一千三百人入住避難,他們有胡圖族人也有圖西族,還有許多孤兒,保羅靠著以往的人脈和飯店的錢財極力保護這批家人和難民。
    
  保羅是胡圖族人,而他的妻子塔蒂安娜是圖西族,在此種族衝突的動蕩時局中,誰都希望能安然度過,置身事外或許是個好對策,保羅原本也只希望能護衛自己的家人就好,只是面對越來越多的難民,他面臨一生中的最大使命與挑戰,激發他悲憫的胸懷,讓米勒科林飯店成為了嗜血荒漠中的一片生命綠洲。
    
  保羅也是一介凡夫,身處亂世,下一刻不知將面對什麼樣的生死難關,他也會感到脆弱和不安,只是,身為難民們的精神支柱他必須冷靜堅忍。
    
  保羅曾在胡圖族領袖魯塔恭達刻意的誤導下,目睹屍橫遍野的慘況,他雖然幾近崩潰,但仍將自己的驚駭、無助深藏心底,寧願獨自承擔,也不想再讓這群如驚弓之鳥的難民再承受一丁點恐慌。
    
  電影中讓人動容的一段還有,在一個難得平靜的黃昏,保羅在天台上布置了一個浪漫的角落,在寧靜的燭光中,拉著太太塔蒂安娜細訴過往甜蜜種種,在此短暫的溫馨時光,保羅卻深情地告訴妻子,如果將來他擋不住外頭暴民,她一定要帶著兒女到此從天台跳下,不要遭受暴民亂刀砍死之苦。
    
  這無奈的告白,快樂的過去對照難測的將來,是亂世夫妻最深情的關愛了。
    
  約翰藍儂的反戰聖歌「Imagine」歌詞裡說「想像所有的人,都能和平共享這個世界的資源(Imagine all the people Sharing all the world)」。
    
  或許世界一直不平靜,和平仍在遠方,不過,人類最珍貴的情操之一就是對夢想仍抱持希望,和平仍是大家心中的期願。

愛的餘燼(The Broken Circle Breakdown)

導演:菲利克斯‧凡‧葛羅尼根(Felix Van Groeningen)
主演:薇拉‧貝登絲(Veerle Baetens)
   尤漢‧赫爾汀柏(Johan Heldenbergh)
比利時 / 2014年 / 111分 / 限制級
刺青師伊莉絲遇上鄉村樂手迪狄耶,兩人的愛熾烈燃燒著,和女兒過著無比快樂的生活。她以為她不會再失去,直到女兒被診斷出罹患癌症……。

◎ 劇情簡介

  一九九九年,刺青師伊莉絲認識了鄉村歌手迪狄耶,伊莉絲不諱言地說她會把交往過的男友名字刺在身上,但當兩人分手時,她會以各種圖案將男友的名字蓋過。

  迪狄耶帶她回家,雖然有著廣大的土地,但迪狄耶只住在一輛房車上,而伊莉絲卻不以為意,兩人不但同居在一起,伊莉絲也加入了迪狄耶的樂團,擔任演唱,倒也贏得觀眾的喜愛。


  不久伊莉絲宣布她已經懷孕,這出乎迪狄耶意料之外,他生氣地離去,但回來時,卻由團員幫忙運回了許多水泥建材,迪狄耶說快要有孩子了,總不能讓小孩睡房車吧?伊莉絲好興奮,全家因孩子即將到來而洋溢著幸福的神采。

  孩子比預計時間早產,伊莉絲急急趕到醫院,終於產下一名女嬰取名為梅貝兒。只是梅貝兒在五、六歲時被醫院檢查出癌症,很快地就進入化療的階段。在完成化療之後梅貝兒出院了,但她在看見一隻因撞上玻璃而死亡的鳥兒時,不禁問父母什麼是死亡?

  梅貝兒的病症在回家後,症狀又立刻加劇,這是一種無法抵擋的絕症,梅貝兒終於難逃死亡噩運,這也使得迪狄耶與伊莉絲又陷入了相互的指責。

  迪狄耶似乎也開始怨天尤人,在「藍草合唱團」身穿白色禮服在台上演唱完畢後,開始向上帝質問,為何他無法留住自己的女兒,這使得觀眾嘩然,而伊莉絲難堪並失望地離去,兩人感情已經陷入絕望。

  迪狄耶親自再去伊莉絲的刺青店,看起來生意還不錯,伊莉絲說她現在已經不叫伊莉絲,而是叫阿拉巴馬,迪狄耶只好勉為其難地叫他阿拉巴馬,但卻希望她能回去一起為樂團盡力。

  迪狄耶問伊莉絲如果她叫阿拉巴馬,那他應該叫什麼,她說他叫比爾蒙羅。

伊莉絲反常的行為令人難堪,在大雨中她又回到了刺青店,然後將迪狄耶的名字覆蓋,但重新刺上阿拉巴馬與比爾蒙羅,最後再以烈酒配上各種安眠藥,在迪狄耶發現她時已經死亡了。

◎  劇情分析

  以美國西部鄉村歌曲的樂團為背景,卻以淋漓盡致的方式,詮釋了一場愛的開端與如何結束的故事。

  以刺青來掩蓋過去曾經愛過的人與往事,這是何等前衛以及敢愛敢恨的作風,於是全身刺青的伊莉絲讓肢體作了慾望與愛情的另類詮釋,這幾乎成為這部影片最大的賣點。

  刺青在日本青少年文化中被列為「次文化」,但卻在近年中逐漸在西方世界大行其道。NBA球員許多人幾乎全身刺青,不僅成了他個人的特殊標記,也使得刺青成為主流的思潮。

  當然也有用紙貼的刺青,也能滿足一些不敢嚐試卻又渴望刺青的族群,而刺青在本片中被伊莉絲給了一個極佳的詮釋。她愛一個人便把這個人的名字刺在自己身上,變成一股永不磨滅的記憶。可是當這個人離開後,伊莉絲就用另一個刺青蓋過那個人的名字。

  這種敢愛敢恨的個性,成為相當霸氣與獨到,也使得她的激情很容易併發出激烈的火花。但這世上卻有一項不變的道理:「有得必然有失」。

  「即便是世上你最珍惜的事物,有一天都得面臨失去的痛苦」,這是導演對這部影片所下的定義。如果這是一種永遠無法顛覆的道理,那我們又何必去珍惜一切事與物或人與愛情?問題是人只要活著,我們將落入在這些一再重複的情緒對待中。

  明知道最終一切都將會消失,為何我們依然還是落入在愛的對待中。因為我們若不去經驗那份激盪,又何以知道最終失去的是何等的重要與令人珍惜。

  如果伊莉絲與迪狄耶只是一起同居在一起,而沒有孕育了梅貝兒,這會是兩種生命絕對不同的面向。一開始迪狄耶當然也抱著第一種選擇,從來沒有計劃要生一個小孩,但經過一個下午的沉思之後,他很快就有了決定,並且為未來的嬰兒蓋起一間大宅。

  伊莉絲的懷孕獲得了肯定,對她而言,這是何等令人高興的事,於是這段日子變成兩人永生永世無法磨滅的記憶。如果這樣的情緒可以永恆地連串而過,人生應該就可以稱為天堂。但任何事情都有其極限,也有它的限度,伊莉絲雖然早產,但依然產下了一名可愛的女兒梅貝兒,不可否認的是梅貝兒的到來,確實為兩人帶來無比的歡欣與甜蜜的互動。

  然而太過美好的事物,上天總會在適當的時機將之收回,梅貝兒罹患了癌症,這幾乎很難讓人信服,為何上天會將這種苦痛加諸在這麼年幼的梅貝兒身上。也許上天錯置了某些事,但世上有許多情形不都跟梅貝兒罹癌死亡的情形如出一轍?

  梅貝兒的死亡使得兩人的感情也起了極大的變化,兩人相互指責因為吸菸、喝酒才導致這個不幸,但當時尚未知道懷孕,故這樣的指責也只能說是一種宣洩情緒的方式罷了。

  西部鄉村歌曲多少也反映了美國的立國精神,他們藉由宗教來聯合鞏固人際之間的關係,因此上教堂是一種相互認同的行為,但如果我信奉了上帝,為何上帝卻將我的最愛奪走?祂究竟想宣達什麼意涵?還是祂真的是獨斷獨行讓人無法了解,從而認知祂是高高在上的神?

  迪狄耶利用樂團宣洩了對神的批判,但這於事無補,因為發生過的事不會再重新來過,也無從彌補,人對神的旨意只能順從而不能拂逆。迪狄耶的發洩其實也並非單指神,而是對伊莉絲的些許埋怨,於是伊莉絲毅然決然從舞台上走下,返回她的刺青工作室。

  當迪狄耶再度找到伊莉絲時,其實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迪狄耶不明白伊莉絲的想法,因為過去如果要完全撇去,那就必須完全清除,正如過去那些曾經刻在她身上的名字,早就被另外的刺青所覆蓋,而伊莉絲與迪狄耶這段感情,存在著令人難過的過程,因為包含著梅貝兒的去世,這些不堪的記憶絕對不容許再度回到伊莉絲的腦海中,於是她將自己取名為阿拉巴馬。

  迪狄耶不解伊莉絲為何取名阿拉巴馬,甚至伊莉絲也為迪狄耶取名為比爾蒙羅。

  迪狄耶認為這一切都只是一種玩笑,為了消除那份悲愴苦楚,偶爾的裝瘋賣傻又有何妨,問題是迪狄耶不知道,伊莉絲這樣的舉措,其實是心中極大的苦楚所導致,這一回加上梅貝兒的死亡,讓她無法再以這種用刺青蓋住的動作來麻痺自己。

  伊莉絲最後選擇吞藥自殺,這當然是相當消極的作法,但我們也不忍心苛責,畢竟這種喪女的悲鳴若非親身經歷,實在很難體悟。

  「生命從來不曾慷慨。」這是本片中講過最經典的話,讓人無從辯白。但我們是否應該捫心自問?為何生命一定要接受上天的慷慨?就算如此,在最終是否就不必面臨一切失去的苦楚?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失去」是一項人生中最大的考驗,我們每天汲汲營營是希望獲得更多,殊不知其實我們每天慢慢失去的反而更多,只可惜這種失去是不容易體會的。

2016年2月2日 星期二

致戀氣息(Breathe In)

導演:德瑞克‧多雷穆斯 (Drake Doremus)
主演:費莉絲蒂‧瓊絲(Felicity Jones)
   蓋‧皮爾斯(Guy Pearce)
美國 / 2013年 / 97分 / 保護級
禮讚:2013日舞影展
基斯在電影裡,被自己的生活還有各種壓力逼得喘不過氣,在樂團甄選 ...

◎ 劇情簡介
 

  基斯原本是熱門樂團的團員,與妻子梅根結婚後住在離紐約一個半小時車程的鄉下,並生下女兒蘿倫。其實基斯一直想要考入交響樂團,在甄試通過之前,他只能勉為其難地在學校教鋼琴為生。

  這一日一名英國倫敦附近柏克郡的學生來他們家,基斯負起了寄養家庭的責任,並在學校擔任這名叫蘇菲女孩的鋼琴老師。

  沒想到蘇菲一直不肯在學校彈奏,基斯為了鼓勵她,半強迫地要蘇非彈奏一曲,蘇菲原本彈得並不出色,但突然間使勁彈出極為高超的琴藝,不僅震撼了同學,也使得基斯見識到蘇菲的才華。基斯甚至告訴蘇菲,她才是真正的老師。

  蘇菲與蘿倫是同學,蘿倫告訴她曾與艾倫有過親密的關係,而艾倫似乎也覬覦蘇菲,利用一次機會載蘇菲去紐約酒吧,在送她回來之際想對她霸王硬上弓,但蘇菲依然拒絕了。

  艾倫似乎面子上掛不住,在學校四處宣揚他與蘇菲有了親密關係。這使得蘿倫甚為憤怒,她用汽車鑰匙刮花了艾倫的車門。

  這一日學校舉行游泳比賽,但突然下起大雨,基斯卻用吉普車載蘇菲回家,兩人換下濕衣服坐在鋼琴前,蘇菲在演奏時,基斯牽起了她的手,兩人才知道竟是如此地希望擁有對方,就在纏綿之際,梅根開車回來,蘇菲急急躲入自己房間,但梅根卻認為基斯把送小孩回家的事全部交給她,是很糟糕的行為。

  蘇菲覺得自己為這個家庭帶來爭執,她請求離去,但基斯約她在下午課後見面,兩人到當地的水庫集水區互訴衷曲,而憤怒的蘿倫回頭找艾倫被拒,她傷感地到水庫旁側,正好撞見基斯與蘇菲的曖昧。

  基斯與蘇菲約定在他演奏完之後兩人一起私奔,而此刻梅根也發現蘇菲帶走她的衣物,基斯也拿走許多衣服,而此時憤怒的蘿倫喝酒開車,原本要製造車禍自殺,最後撞入樹林,正欲私奔的基斯與蘇菲,在聽到訊息後打消了這場愛情…。

◎ 劇情分析

  為何原本感情甚佳的夫妻,都已走入婚姻殿堂,並生下美麗的女兒,但最終依然感情會失焦,從而走向各自的道路?

  要以一種原因來形容或解釋夫妻感情失焦的事,當然無法詮釋得清楚,畢竟人的感情是相當複雜的,絕非用單一的敘述能夠詮釋得完整。再加上環境上的改變,也會使得人的思緒有了截然不同的轉變。於是綜合所有的元素卻得到一個人的感情突變,這應該也不是什麼令人意外的事,只是我們都不太願意去面對問題的核心罷了。

  基斯的生活是搖擺不定的,他過去是熱門樂團的團員,但婚後搬到鄉下去住,原本舞台的炫麗燈光消失了,基斯雖然沒有說出來,但內心的失落是可想而知的。只是他們始終不曾直接去面對這個問題。

  蘿倫的出生雖然帶給家庭一絲的生生之意,但基斯也開始在尋覓自己該有的方向。於是他暫時委身在當地高中學校內教音樂,但這並非他最大的期望。雖然無法再回到過去熱門音樂的懷抱中,但若能考入交響樂團去演奏他的大提琴,應該算是退而求其次的願望吧?!

  或許這麼多複雜的緣由一直都不曾被重視過,夫妻倆的感情雖然依然相愛,但似乎就欠缺了一些過去熾熱的元素。原本這一切都可能會被深埋在心靈深層之中,直到一名英國留學生住進了他們的家。

  這種收留外國學生住進家庭的方式,在外國是相當流行的,在台灣似乎只有親戚關係的人才能獲得入住的首肯,近年似乎連住在親戚家的方式也逐漸式微,原因是交通方便,學生隨時要回去的機會相當容易;二則是學生喜歡自由,住在親戚家,容易受到拘束,很多的行為便顯得不太自由,因此都選擇租屋獨居。

  蘇菲從英國來到基斯家中,而且還是由基斯在學校負責教她鋼琴,問題是蘇菲的琴藝其實是勝過基斯甚多的,基斯在聆聽她在教室的演奏後,表情是極端複雜的。他自己都承認蘇菲的鋼琴造詣勝過他甚多,或許正是這種複雜的心緒,使得基斯的內心起了變化。

  蘇菲在學校自然也受到男同學的追逐,原本就與蘿倫有過親密關係的艾倫,開始將目標放在蘇菲的身上,他假藉辦聚會為由將她騙到紐約,在喝了酒並送她回來的時候,意圖對蘇菲不軌,但蘇菲抵死不從,艾倫雖然面子尚有些掛不住,但卻四處放謠言,說蘇菲是個浪女,這使得蘿倫與蘇菲的感情立刻起了變化。

  蘇菲是一名比較成熟的女孩,她的音樂全部由叔叔所教導,在英國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沒有任何線索可以幫助來追索蘇菲的性格成因,但這一點應該也是相當重要的,只是所有的情境無法或來不及敘述罷了。

  蘇菲在參加蘿倫的游泳比賽時,突然下起大雨,基斯竟然只載蘇菲回去,坦言之,這是相當自私的行徑,但卻也透發基斯內在的企圖。

  從驚訝蘇菲的鋼琴才藝開始,他發現只比女兒長一歲的這名英國女孩透發的特殊魅力,已經逐漸擒獲他的心思,在忙亂中脫口而出要載蘇菲回去正是潛意識一種獨佔的企圖,而重要的是蘇菲似乎也願意把握這種兩人獨處的時刻,這足以反映蘇菲似乎在心靈上也漸漸與基斯有了共同的頻率。

  這股慢慢被點燃的愛火是相當令人忐忑不安的,但明明知道這樣的互動對待是有違律法與道德的,為何兩人還是如此激動地去碰觸,在這個過程,當然不會去想到後果,因為一股愛的甜蜜與神秘的力量,催逼著兩人不斷地靠近、接觸、甚至最後的交合。

  兩人坐在鋼琴邊同時演奏,但基斯的手卻覆在蘇菲的手上面,眼前這個充滿青春氣息的女人是否能夠再度激起他生命的火花。這個答案出現之前,卻被匆匆趕回的妻子與女兒所打斷。

  蘇菲躲入房間內,基斯與妻子有了口角,因為妻子埋怨他將所有的學生留下來讓她ㄧ人送回家,基斯的回答令人錯愕,他說因為妻子喜歡開車。

  其實這是一種掩飾錯誤的詭辯,已經點燃的愛火不管已經燃燒到多熾烈,在跨越那道界線之後,一切都不會是問題的核心。

  蘇菲雖然承認她這樣將會造成很大的麻煩,但當基斯希望兩人能開車逃離,愈遠愈好時,蘇菲卻反而答應了。換句話說,此刻兩人完全沉溺在愛情的激盪中,已經近在咫尺的愛情果實,在嚐與不嚐的抉擇中,不斷地試煉著兩人,但愈是如此,卻更加堅定了兩個人的決心。

  基斯好不容易考取了交響樂團,而且也有了一次演出的機會,於是兩人相約在交響樂團演奏完之後,一起遠走高飛。

  蘇菲打包行李被梅根發現,她去檢視丈夫的衣櫃,果然基斯也帶走了一些衣物,這使得她近乎崩潰。一切似乎都因為兩人的私奔而分崩離析。但因為蘿倫激動得想開車自殺,在剎那的決定時反而衝向樹林。

  當要私奔的兩人接到蘿倫車禍出事的簡訊,他們會採取什麼決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