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浮世傷痕(The Immigrant)

導演:詹姆斯‧葛瑞(James Gray)
主演:瑪莉詠‧柯蒂亞(Marion Cotillard)
   瓦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
美國 / 2014年 / 117分 / 輔導級
禮讚:獨立精神獎最佳女主角
   獨立精神獎最佳攝影
   美國攝影師協會獎聚光燈獎
   國家影評人協會獎最佳攝影
   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女主角獎
   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攝影
美麗的伊娃和她的妹妹瑪格達從家鄉波蘭遠渡重洋來到美國新大陸的紐約,以 ...

◎ 劇情簡介

  從波蘭坐輪船到美國的姐妹伊娃與瑪格達,終於上了紐約的艾莉絲島,接受檢驗,瑪格達因被檢查出肺病,而被留置在島上的醫院診治,而伊娃提出姨丈佛塔克與阿姨艾蒂塔的地址,卻被宣稱為無效,故被暫時監禁,等候擇日遣返。此時一名布魯諾威斯主動找上她,聲稱他有辦法帶她走同時也能提供工作,以便日後能救出她的妹妹。

  布魯諾帶她去「土匪窩」酒店內去找女老闆羅西,在晚餐歡迎會中伊娃偷了一張鈔票,布魯諾藉此要擁抱她但被拒絕,布魯諾憤怒指出伊娃偷錢以及她在船上一些失德的行為,伊娃只得把錢還給另一名女人。

  伊娃的處境愈來愈艱難,在生病之後,只好聽從布魯諾的安排,將自己賣給李奧。伊娃知道布魯諾一直以瑪格達為餌,使她無法脫離他的掌控,於是趁夜循地址找到了姨丈的家,阿姨雖然收留她,但天未亮警察就已經上門將她帶走,布魯諾又將她保出帶回酒店。這回她見到了變魔術的奧蘭多,或許奧蘭多將目光全集中在伊娃身上,布魯諾不禁醋勁大發,兩人發生扭打,警方將布魯諾拘禁一個晚上,而伊娃撿起奧蘭多的圍巾並稍加修補,然後將圍巾還給奧蘭多。奧蘭多坦言布魯諾是他表弟,兩人從小不合,他希望能帶伊娃去加州並將圍巾送給伊娃。

  布魯諾出來之後找出一把手槍,揚言要殺奧蘭多洩恨,但伊娃卻偷偷告訴奧蘭多,奧蘭多取走了槍。而伊娃到教堂向神父告解,說她曾偷錢偷食物,而布魯諾在告解室外偷聽,卻也漸漸對伊娃動了情。

  奧蘭多來找伊娃,希望能夠跟他一起去加州,布魯諾再度與他衝突,卻不知奧蘭多手槍內無子彈,而他卻用刀失手殺了奧蘭多,這一切卻被一名喜歡布魯諾的女子看見,雖然他將屍體藏好,但警察也隨之來到。布魯諾帶伊娃逃往地道,在藏好伊娃後,自己卻被警察打成重傷,藏在鞋子內的錢全被警方搜走。於是布魯諾要伊娃想辦法拿到錢,她只好向阿姨求助。然後再賄賂警察,用小船到艾莉絲島救出了瑪格達。

  兩姐妹坐船離去,布魯諾望著兩姐妹離去的身影,他似乎也不知何去何從。

◎ 劇情分析

  早期美國成為歐洲人移民的天堂,成千上萬的人抱著希望和家當,投身完全陌生的世界,其實只有一個希望,那就是能夠在美國找到理想中的家園。就像早期的福建先民在清朝時期,雖然有實施海禁,台灣終究是個傳奇,許多人便冒著生命的危險渡過「黑水溝」來到台灣。

  「黑水溝」是台灣海峽,畢竟這海域的寬度不若大西洋這麼遙遠,但兩者之間的出發點其實是一致的。當現況無法再持續時,唯一的改變方法就是離開,要到達的地方雖然完全無知,但畢竟會留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與希望。類似「浮世傷痕」的影片也很多,「海上鋼琴師」就是一部成功的影片。當船上的人看見在濃霧中的「自由女神」之際,無不興奮地歡呼「美國…美國」,好像幸福就已經擺在眼前,只要輕輕一探手就能觸及。卻不知所有的困頓此刻才是開始。

  伊娃與妹妹瑪格達為何要離開波蘭,在影片中不曾交待,但可以推論得知,一定是在波蘭的生活有了極大的困頓,這讓她們姐妹不得不把希望寄託在美國,更何況她的阿姨艾蒂塔不也是跟丈夫在更早之前就移居紐約?

  在影片最後,伊娃對世人或上帝提出質疑「努力求生存難道是罪過?」這句話其實正是這部影片的主旨。就算布魯諾與奧蘭多是表兄弟,兩人一起來到美國,理應同心協力一起奮鬥,但顯然並非如此,兩人不但互看不順眼,甚至也會想置對方於死地,真正的原因不外乎因為求生存而必須擷取當前的一切利益,但當你得到一分利益,這表示對方就會少一分利益,於是為了獲得想獲得的,人便無所不用其極,為了達到目的,就算傷害了對方似乎也是一種必然了。

  「浮」片讓我們見識到了人的貪念,伊娃在船上為了活命而偷東西;在酒吧為了存錢而偷別人的錢。而在船上男人為了貪圖她的美色而侵犯她,以致使她揹上「失德」的罪名。在酒吧中受盡布魯諾的算計,最後不得不賣身而獲得少量的金錢,因為大部分的錢都被布魯諾暗中吞掉了。

  布魯諾已經在紐約混出一番工夫,他可以買通警察,對他所看上的女人佈施詭計,讓她們卡在海關而無法入境,然後他再以「救星」的姿態將她帶走,於是女人就成了日後替他賺錢的工具。這是布魯諾的求生之道與伎倆,就算意志堅定的伊娃也難逃他的圈套。

  警察的貪得無厭當然也才能使得布魯諾能上下其手,但當布魯諾違背了警方的法則,警察表面上是執行公權力,但實際上是一群搶劫犯,他們肆無忌憚地搜刮布魯諾身上的所有,這些錢也許真的是布魯諾存下來要替伊娃去保出瑪格達的錢;但也有可能他會留著錢不動聲色,因為這樣伊娃才會永遠在他身邊。

  布魯諾對伊娃確實有一些特殊的情感存在的,但這會不會是愛?這一點倒是令人存疑。若不是因為奧蘭多頻頻對伊娃示好,布魯諾或許根本不願去面對這個問題。因為這份愛是被質疑的。至於後面由伊娃向阿姨求情商借了一千元,布魯諾並未捲款潛逃,應該是良心發現,畢竟他已經成了殺人犯,或許因為良知的發現,使他在片尾幫伊娃完成她的心願,但這會不會就是愛呢?

  奧蘭多看來是個有趣的人,他的情表現在那條圍巾上,其他就無法找到對伊娃用情之處了。他帶給伊娃的希望或許正是他自己心中的期許,加州是一個充滿陽光的地方,不像紐約的潮濕。但究竟要以什麼樣的姿態一起去加州,其實都只是紙上談兵,一切的面向都猶如他的魔術,其背後會不會全部充滿太多的詐詭?

  奧蘭多會不會也會像布魯諾一樣,最終將伊娃視為搖錢樹?這是未定之天,沒有人能保證這個四處遊蕩生活無根的人能帶給伊娃多少的幸福,畢竟奧蘭多從不曾承諾過要幫助伊娃從醫院將瑪格達拯救出來。而伊娃留在紐約必須承擔瑪格達的醫藥費,但一離開紐約,瑪格達勢必接受遣返的命運。

  這些問題是顯而易見的,但顯然伊娃暫時迷惑於奧蘭多的甜言蜜語,因為「愛情」(其實只是較好的印象)使她有了些許錯誤的認知。也許到了加州,奧蘭多也會變成第二個布魯諾。

  這是一個「貪得無厭」的時代,但貪的背後卻只是一種卑微的求生方式,因為喪失了「貪」,便失去了活下去的動能。於是每個人在互動中便有了出其不意的貪,因為在這個艱困的時代中,貪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命元素之一。

  或許最後伊娃以姨媽的錢救出自己的妹妹,這樣的感覺會讓人較圓滿,若布魯諾身上擁有那筆錢,他永遠不會思考一切是非成敗的因果關係。也許他意外殺了奧蘭多是為了阻止伊娃發生第二次的悲劇,失手殺了自己的表兄,似乎也間接訴說了表兄弟之間曾經有過不為人知的激烈鬥爭,而這一切也不外乎是一個貪字。

  伊娃與瑪格達終於重逢了,她們兩個姐妹會到另一個樂土,但那個地方會不會有另一個布魯諾呢?這是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

內布拉斯加(Nebraska)

導演:亞歷山大‧潘恩 (Alexander Payne)
主演:布魯斯‧鄧 (Bruce Dern)
   威爾‧佛提 (Will Forte)
美國 / 2014年 / 115分 / 保護級
禮讚:獨立精神獎最佳首部劇本
   衛星獎最佳女配角——電影
   衛星特別成就獎電影類最佳群戲演出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 主角獎
(提名)
老人伍迪收到一份廣告,上面寫有他中了一百萬美元大獎,…

◎ 劇情簡介

  住在蒙大拿州畢林斯小鎮的伍迪‧葛蘭特是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因為接到一封從內布拉斯加林肯市寄來的得獎通知,便執意走路要去領一百萬的獎金。單獨走在路上被警察攔截,並通知他的兒子大衛將他領回。

  大衛的工作是販賣家庭音響劇院,但因經濟不景氣,故銷路不佳,而他同居兩年的女友諾薇兒正好也因大衛不肯結婚而提出分手。

  大衛的哥哥羅斯最近也開始播報新聞,但那是另一位主播凱莉耶請假,兄弟兩人商量結果由大衛請病假載伍迪去內布拉斯加。

  途中會回到伍迪從小長大的城鎮霍桑鎮。途中經過懷俄明州以及南達科塔州,並順便去拉什莫爾山參觀刻有四個總統像的名勝。晚上住在星塵旅館,但半夜伍迪起床卻跌倒撞破頭,大衛急急送他去醫院縫了好幾針。

  伍迪發現自己的假牙不見了,父子倆最終在鐵軌上尋找,總算被大衛找到了,起先伍迪還不承認,最終還是承認是自己的假牙。這才繼續到達霍桑,住到伍迪哥哥雷的家中,雷的腳不方便,但也很少講話,他有兩個兒子柯爾與巴特。柯爾曾因為強暴罪而入獄。兩人不斷地嘲弄大衛開了七百五十哩卻開了兩天。

  伍迪說街上的修車廠是他以前開的,後來賣給艾德,而艾德也向他借了一台空氣壓縮機沒還。但修車廠的人卻早已換人,而當晚才在酒吧中遇見艾德。伍迪向眾人透露他要去林肯市領一百萬,瞬間伍迪便成了鎮上的名人。許多人紛紛來向他示好打招呼,就連哥哥也變得話多起來。而艾德卻直接向大衛表示以前伍迪常受他資助,現在是應該回饋他了,甚至直接提出一萬元的數字。

  其他親戚也陸續表達希望能分一杯羹的提議,柯爾與巴特甚至幪面搶走那張得獎證明,但發現那是一種宣傳品遂丟掉在地上而被艾德撿到,並在酒吧中大聲嘲弄他。

  大衛最終還是陪伍迪到達林肯市,並找到發信的行銷宣傳公司,證實他沒有得獎,只送他一頂帽子。大衛為了安慰父親只好賣掉車子改買一輛伍迪希望買的小貨車以及一台空氣壓縮機,並由伍迪開車在霍桑繞了一圈……。

◎  劇情分析

  社會人口年齡的老化問題,並非只是發生在東方的日本或台灣,由於物質條件的豐沛,加上醫療的發達,人的平均壽命普遍提高,再加上少子化,甚至年輕一代不肯生育兒女,老人的問題便逐漸攤在桌面上,近年甚至有更加劇的趨勢。

  老人的問題除了養育安頓之外,近乎癡呆的行徑往往不是年青一代的人能理解的。想不通老人每天坐在同一個位子上動也不動,甚至一句話也懶得說。有一位兒子在舊金山開餐館的六十多歲「後中年人」,兒子寄機票讓他住到美國,他每天在公園尋找一些東方人,試圖在新的生活空間找到幾位朋友,但他主動開口打招呼,幾乎沒有一個人回答他,每個人都低著頭不言不語。於是他便打包又回到台灣了。

  也許他還活得不夠老,如果到了八十歲,他的想法也許會有很大的變化的。每個人年青時都有旺盛的精力與鬥志,但隨著年歲增長,就會發現原本可以掌控的東西逐漸失去,剩下的似乎只有過去的回憶。為何眼前的事很快就忘記?也許現在的生活乏善可陳,只能拼命回想過去一些令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才能證明自己是踏實地活著。

  伍迪是個善良的人,也是無法拒絕別人的人。也許他在生命中娶了一位令人望之卻步的妻子,但這個妻子卻是最了解他的人,只是伍迪不願承認罷了。

  伍迪像許多男人一樣,在婚前也有著許多的選擇,或許妻子技高一籌,使得原本條件不錯的佩格班德自動打退堂鼓,但真正分手的緣由是佩格不願與他婚前有性行為。而伍迪卻是個容易將感情與性慾分開處理的人,或許他娶的妻子正是在這方面順了他的心意。

  伍迪最終似乎一事無成,兩個兒子都尚在奮鬥的階段,談不上成功。但伍迪從年青移轉而來的記憶中卻只是兩件事。一是四十年前的修車廠夥伴拿走他一台空氣壓縮機,二是他希望能買一輛新的貨車。於是間接著便把這份願望轉移到一張得到一百萬的宣傳品上。

  過去讀者文摘也曾採用類似的手法來促銷雜誌或其他產品。譬如先給你一張有可能得獎一百萬的憑證,但你必須回復一個「要」或「不要」的回函,然後再參加抽獎,得獎者就能獲得獎金,雖然你寄回「不要」的回函一樣能抽獎,但若真的如此盛大的活動,卻從未見過他們公開抽獎。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絕對是一種促銷的手法。近幾年這樣的手法似乎已經消失了。

  伍迪為何如此執迷那張一百萬的憑證?只因為他是個善於相信每個人的人,既然指名道姓是他,為何他不能去領獎?家人不理他,他寧可走路去,雖然兩地相隔四個州,長達一千哩。

  大衛再也無法忍受父親不斷地出走,於是乾脆請假二天,再加上休假日,他開車載父親前往內布拉斯加的林肯市,希望讓伍迪直接去面對希望的幻滅而死了這條心。

  在中途經過家鄉霍桑鎮,我們看到更多的老人,也許他們沒有伍迪的執著,但卻是普遍的灰色無生氣,大家坐在一起幾乎除了看電視便無話可說。但當他們聽說伍迪變成百萬富翁時,突然都變得熱絡起來,就算是親哥哥原本顯得冷漠,但卻也面露笑容地表示以弟弟為榮。於是伍迪瞬間變成鎮上的名人,甚至連鎮上的小報也來拍照希望能夠報導。

  原來在近乎死灰的生命之所以顯得沉靜,原因是置身在一無所有中便失落了所有的希望,而伍迪的「一百萬」卻帶給他們亮麗的希望,從而也引動了原本平靜無波的心境,開始湧現貪婪的波浪。

  佛家所謂的三毒:「貪、嗔、癡」,在這部影片中顯露無遺。但正如大衛所言,年紀七十多歲了,就算擁有百萬要如何花用?伍迪的心其實還是單純的,他的願望最後由大衛為他完成,讓他開著新買的貨車在霍桑小鎮繞行一圈,不僅讓所有人困惑驚訝,也在眾人心中留下更多的困頓。

  其實大衛與伍迪一路行來的過程才是本片的主旨,大衛雖然在戒酒,但卻也認真地陪父親一起喝啤酒,「陪伴」正是孤寂老人最大的渴望,若以價錢而計量,這趟的返鄉之旅父子之間的感動其實是勝過「一百萬」的。

  伍迪的妻子也跟來了,她是個口無遮攔的女人,家庭中每一個成員都被她數落一番。大衛聽不下去總是急急離開,但這些批判都是直接反映人性中極多的躁動慾望,那是人潛意識中的卑劣,也是兩個當下靈魂的互動,是屬於殘破記憶的一部份。有時會讓人記憶一輩子;有時卻很快就被遺忘了。

  「癡」是人最大的盲點,在生命過程中我們無意中顯現的慾望,殊不知這些慾望會轉變成一種習氣,或者由原本累積的習氣再導致更多的習氣,但始終無法了知原本清徹的本心。在進入老年的生活若無法再掌握什麼,也許能在真正的放下一切之後,就能頓覺生命的真相。

  伍迪能否放下並不重要,從大衛的所為,我們看到兩顆滿足的心踏上歸途,從而成就了這一部相當動人的「公路電影」。

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愛情不用翻譯(Lost in Translation)

 由 李金櫻老師 撰稿

導演:蘇菲亞‧柯波拉(Sofia Coppola)
演員:比爾‧墨瑞 (Bill Murray)
   史嘉蕾‧嬌韓森(Scarlett Johansson)     
美國 / 2004 / 102分 / 普通級
禮讚:獲金球獎三項大獎,包括喜劇類最佳影片、喜劇類影帝
   (比爾莫瑞)以及最佳劇本獎獲得四項奧斯卡獎提名,
   包括最佳影片及最佳導演、最後該片獲得最佳原創劇本獎
如果不是在東京,他們的人生將不會有交集!因為身在異地的迷失和寂寞心境,兩個無共通點的美國人,在一次意外假期找到彼此心靈相契的頻率…

◎ 劇情簡介     

  巴伯哈里斯是已邁入中年好萊塢過氣影星。因受高額酬勞誘惑,乃接受日本廣告商邀約為酒商代言及廣告,大老遠從美國飛到日本東京。
    
  巴伯被安排下榻五星級凱悅飯店,享受著高規格招待,但由於語言不通,只能拿著遙控器看電視打發時間。他和妻子、子女通電話都草率結束。心靈空虛,無法入睡,常到飯店酒吧獨自喝悶酒。    

   夏洛蒂去年才從耶魯大學畢業,新婚二年陪攝影師老公-約翰來日本,由於先生工作過度忙碌,回到飯店即倒頭呼呼大睡,夏洛蒂不知所為何來?因百般無聊,翻來覆去睡不著,常常孤坐在窗櫞眺望東京夜景。  
 
  巴伯開始拍三得利威士忌廣告,導演以日語表達,接待者過度簡略翻譯,巴伯有聽沒有懂地,胡亂比畫,常會錯意,語言的隔閡令他徬徨。

  夏洛蒂獨自至東京四處閒逛,回到飯店打電話給美國親友,傾訴她去到東京寺廟看到和尚們唸經持咒沒感覺的苦悶,但其親友卻自顧自地忙,匆匆掛斷。她為先生約翰織圍巾,要約翰看看,他卻毫不在意她的用心。

  巴伯在房間看電視突然有人按鈴,開門一女子表明她要提供按摩服務,但要巴伯先撕開她的絲襪,兩人拉扯時女子倒地尖叫,又是語言隔閡所導致的誤解。

  二人第一次見面在電梯,第二次夏洛蒂在酒吧,看到巴伯請服務生送杯清酒讓他品嚐,巴伯舉杯遙向夏洛蒂道謝。
    
  夏洛蒂和老公約翰一起要出去,適巧約翰認識的一女友凱蒂來日本拍宣傳片,她和約翰聊得很熱絡,似乎無視於夏洛蒂在旁,凱蒂還告訴約翰她都以假名登記住宿飯店。
 
   約翰出差至外地拍攝,夏洛蒂則到一插花教室學插花,回到飯店將一盆紙花掛在燈旁,下床時不小心踢到床角,腳趾受傷雖痛卻無人救助。
    
  巴伯又至酒吧坐在同一位子,夏洛蒂睡不著也到酒吧,主動坐在巴伯旁互問彼此來此緣由,發覺二人同樣因徬徨迷惘而失眠。

  二人乃相約一起逃離飯店束縛,和夏洛蒂的日本友人至夜總會、KTV等地唱歌、跳舞。發現夏洛蒂腳趾受傷,帶去就醫,語言不通,比手畫腳的滑稽動作令一旁的日本婦女忍不住竊笑,夏洛蒂竟也累得睡著了。

  當巴伯離開飯店至機場途中,他看到形影孤單的夏洛蒂走在人群中,急忙下車找她二人相擁而泣,他在夏洛蒂耳邊耳語後,隨即離去。

◎ 劇情分析    
    
  人生如果失去方向,不知何去何從,就會陷入迷惘、孤寂、痛苦的泥濘中,夜夜難以安眠。片中主題完全是在lost-迷失這個字上。導演先分二條線,個別描述男女主角置身在陌生的東京大都會,兩個徬徨迷失的人相遇後,找到心靈相契的頻率,在一交心的週末,雖短暫相處,卻永遠烙印彼此心底,難以忘懷的極致友誼。
    
  巴伯像許多好萊塢不紅的明星般,為了200萬酬勞,來到東京拍廣告代言。他已年過四十好幾,結婚25年,有著看似和諧卻幾近褪色的婚姻,他打電話回家,孩子不想他說話,太太也以忙碌為由匆匆結束,或者若事找他,電話中只追著他問美國家中地毯換何顏色,令電話這頭的他,覺得太太不太需要他了,小孩們也習慣父親不在家,頓覺無盡的失落,他的寂寞是由失落堆成的。
    
  夏洛蒂20多歲,隨著攝影師老公出差來到東京,她對未來還沒什計畫,工作狂老公約翰常常忙得沒空理她。她處在幸福的迷惘,不確定現在的婚姻是否真是她要的,但她也不確定未來她要做什麼,她像是一直在思考,她卡在焦慮與徬徨的人生狀態,她的寂寞是由徬徨迷失寫成的。
    
  導演以讓演員與環境對戲方式,將二人迷惘、孤寂的感覺意象處理的極好,例如夏洛蒂睡不著起身來回踱步,最後坐在飯店房間窗櫞邊,眺望東京夜景,而床上正打呼熟睡的丈夫卻渾然不知。另以她獨自在飯店不小心踢到床腳,連唉一聲喊痛也沒人聽見,更突顯其孤寂無助。她一個人在地鐵站裡尋找路標,身影被忙碌疾行的人潮包圍著。此時背景先一步響起空靈的鐘聲、裝飾她在一片喧鬧中的孓然一身。在京都的寺廟小徑裡,夏洛蒂出神地看著那對舉行傳統婚禮的新人。在此同時,鏡頭也在交錯的枝葉外一路凝視著孤獨的她。
    
   巴伯拍廣告時,因語言不通,只能從導演誇張的肢體與一旁簡潔的翻譯自行領會。他每天定點游移在攝影棚和飯店酒吧裡,影片中諸多笑點,多來自於他與日本人間的語言溝通不良。他常仰躺床上,輾轉難眠,只能靜靜地看著鬧鐘,等待天亮。當坐在電梯,除了自己高大鶴立雞群外,發現周遭的人全然與自己無關。想說話時,卻發覺無法與身邊的人溝通。要不然就呆坐在旅館房間床上,拿著遙控器轉台,看電視上播出配著日語的自己主演的電影。相對於夏洛蒂,巴伯則迷失在語言與空間裡,廣告看板上的他端著酒,滿城的燈紅酒綠,他仍舊說著他自己的英語,搞不懂為何吃火鍋要客人自己動手煮。
    
  導演捕捉東京方式,以透過夏洛特的眼睛當攝影機,探索五光十色的東京街頭、寺廟、柏青哥店與KTV等等。也透過巴伯眼底的街頭、招牌、夜生活與日本禮儀文化,感受前所未有的驚奇。東京熱鬧又繁華,在這巨大又多元化的國際都市,正好對照他兩人對現實生活的疏離感。
    
  二人因緣際會相遇,主要是二人面對的是一樣的困境。夏洛特失眠,巴伯亦然。失眠,是孤單寂寞之人的共通語言。在巴伯面前,夏洛蒂雖然仍舊抱持老成與從容,但是對方伴隨人生閱歷而來的安全感、以及相當程度的詼諧,讓她暫時放下了自負的武裝。徬徨的夏洛蒂需要安定與指引,而巴伯渴望的是被需要的感覺。所以天涯淪落的他們在異地週末結伴遊玩,所以無言的孤獨暫時被拋開一旁。
    
  兩個失眠的人,同躺在一張床,女的訴說自己的困頓,男的安慰她說「這樣的日子總會過去的」並用手輕碰女的腳踝。這象徵一種依歸與停泊、陪伴與安定。俯視的鏡頭,非常赤裸,不是身體上的,而是心靈層面的,沒有防備。他們的關係很複雜,也許有點情愫,但又更像是友情,異鄉的明燈。    
    
  當你感到寂寞時,來自另一人的溫暖大概是唯一的出路。孤獨的靈魂渴望被擁抱、恐懼的靈魂需要被安撫、徬徨的靈魂尋找著指引、傷感的靈魂期待著被安慰。但是真正的寂寞是會包覆你的心房,讓你喘不過氣的。當你站在人生之河的岸邊,放眼望去完全不知今後會流向何方,仔細想來又沒有值得期待的風景時,無所不在地寂寥讓你連放聲大哭的勇氣都沒有了,夏洛蒂說:「我卡住了」,她陷入無法動彈,難以改變的困境。但巴伯則對她說:「妳還有救」。畢竟時間是會帶來改變的,也許答案終將在下一個河口浮現。
    
  導演片尾處理是溫馨的,在飯店道別的兩人都克制著自己,然而這畢竟不是一個結束。最後巴伯在人群中再度找到夏洛蒂,為的是補滿這層失落。終於他們帶著微笑道別,觀眾聽不見的耳語已經不再重要了,此時此刻,無聲勝過有聲,他們互相明白,也帶著各自新一輪的答案,回到原本卡住了的生活。
    
  寂寞來自於不被瞭解,也許除了希望有人瞭解自己外,自己更應該試著解讀自己。

2015年10月23日 星期五

玫瑰的名字(Der Name der Rose)

 由 施伊粧老師 撰稿

導演:尚賈克‧阿諾 (Jean-Jacques Annaud)
編劇:安德魯
柏肯(Andrew Birkin)
   傑若
布萊克(Gerard Brach)
演員:史恩
康納萊 (Sean Connery)
   莫瑞
亞伯拉罕(F. Murray Abraham)
   克利斯汀
史萊特 (Christian Slater)
   艾亞
巴斯金( Elya Baskin)
法國、義大利、西德 /1986年 /130分鐘 / 普級
中世紀,一個修道院發生了一起教士莫名死亡的事件,修道院的主教遂邀請了異地的名聲極好的教士…

★ 劇情簡介 ★      

  艾德索修士在晚年回憶起年輕時和他的師父威廉遇見一件對他影響至深的事,艾德索決定將發生在中世紀義大利的事件始末記錄下來以流傳後世。
    
  那是1327年,艾德索還是一個天真的青少年,他隨著以博學多聞著稱的方濟會修士威廉學習。
    
  威廉帶著徒弟艾德索來到義大利北部山區的本篤會修道院參加一場辯論會,在修士們的迎接和引導下進入修道院,那裡有著一座全基督教世界藏書最豐富的八角形圖書館。
    
  在他們抵達之前,修道院似乎發生了重大的事情,心情沉重的院長和圖書館員馬拉加暗地裡討論是否尋求威廉的協助,不過馬拉加反對,他認為只有神聖的宗教法廷有權調查此事,盲眼的約治副主教則放手由院長處理。
    
  安頓下來的威廉從自己的房間窗口望去,發現墓園有一座新墳。
    
  原來修道院最近發生命案,年輕畫師艾德蒙離奇過世,因此讓信徒們感到不安,這也是修道院院長苦惱的原因。他希望能在威廉協助下暗中調查,釐清真相以安撫人心,更希望能在教皇到達前完成此事。
   
  然這時卻發生第二起命案,希臘文翻譯修士維南提的慘死更讓人心惶惶,精神領袖之一的柏提諾更預言末日將至。
   
  師徒二人追查到圖書館,威廉和約治副主教發生爭辯。
   
  威廉懷疑大批的圖書可能都藏在塔樓裡,夜裡前往查探卻發現更多疑點。師徒分頭追查時,艾德索無意中和村姑相遇,讓他陷入情感深淵。
   
  威廉請院長准許他到圖書館調查,但遭到約治副主教的強烈反對。這時教皇即將抵達,隨行的還有威廉的死對頭伯納多奎。
   
  威廉和徒弟艾德索兩人仍不放棄找出真相,最終找到圖書館藏書處,卻陷入迷宮中,還好艾德索運用平日所學才得以脫困。
   
  伯納多奎當場逮到援交的村姑,還有廚工薩瓦多利在廚房養黑貓,因此將他們冠上妖女與異教徒之名。
   
  這時草藥學修士席佛努卻被殺身亡,負責廚房的修士雷米裘被控殺人,在伯納多奎主持的法庭審訊下,雷米裘、撒瓦多利和村姑三人被判火刑。
   
  事件卻並不因此結束,圖書館管理員馬拉其亞也相繼離奇慘死。面對一連串的命案,修道院裡起了一陣恐慌,眾人認為這是〈啟示錄〉中所預言的末世來臨,而且死亡尚未結束。
   
  但威廉覺得案情並不單純,他一方面與教會的保守勢力對抗之餘,一方面仍努力找出事件的真相。威廉追查的線索指向一本禁書,他和艾德索再次回到圖書館,果如威廉所料,約治副主教正在圖書館藏書樓裡,他正是整個事件的關鍵人物。在爭奪之中不慎引發圖書館大火,威廉奮不顧身要救出陷入火海的書籍,而伯納多奎卻趁隙想逃走,被山下憤怒的窮苦農民團團圍住,他們也救走村姑。
   
  一把火燒毀這座原本僻靜的修道院,隔天威廉和艾德索踏上他們的歸途,途中村姑出現希望艾德索留下,只是艾德索已有自己的決定。
 
★賞析★
 
  中世紀的義大利正處在羅馬教廷與帝國統治相互抗衡的陰影之中,方濟會修士威廉帶著他的徒弟艾德索來到義大利北部山區的本篤會修道院參加一場辯論會,電影《薔薇的記號》以此拉開序幕。
    
  《薔薇的記號》改編自義大利作家安伯托‧艾可小說《玫瑰的名字》,小說透過偵探故事般的情節,將艾可豐富的知識學養和符號語言學的專業糅合其中,進而探討理性與信仰的衝突還有科學和迷信的對立,在撲朔迷離、扣人心弦的情節中,將中古歐洲的世界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讀者眼前。
    
  一九八○年出版的《玫瑰的名字》一推出便造成話題,並持續引發各種討論,至今仍熱銷不墜。
    
  電影的語言不同於小說,必須顧及更多的影像述說和情節的推動,《薔薇的記號》導演尚賈克亞諾捨棄小說中的諸多論述,以偵探故事的手法和細膩考究的場景,凸顯中古世紀特有的氛圍和人性的衝突。
    
  威廉是劇中的靈魂人物,跟隨的徒弟艾德索佩服師父,因為威廉總是看起來氣定神閒,卻能對周遭發生的一切事物瞭若指掌。當師徒二人被安頓好後,艾德索因為尿急而坐立難安卻難以啟齒,威廉即告訴他廁所的位置,艾德索納悶從未到過這座修道院的師父何以知曉,說穿了是威廉的觀察入微,讓小徒弟對師父更加佩服。
    
  威廉相信希臘哲人亞里斯多德和他偉大的邏輯智慧,相信傳達智慧的書更值得流傳,可以為人帶來力量和視野,以此可以拓展胸襟,不也是修道人該有的修行。
    
  知識的可貴或許不只是給予真理,而是准許懷疑,啟發人找尋真理,繼續前進。只是人心要改變多麼困難,尤其在黑暗的中世紀歐洲,甚至要付出許多人寶貴的生命。
    
  在這間修道院裡反映出外面不安定的時代,修道院發生的命案事件,呈現的是人類歷史一直以來的諸多面向,也讓人深思對於哲學、宗教的辯論,科學理性與人的本質,還有權力與階級的鬥爭、情慾的解放與心靈層次的追求。其中不乏對知識的傳承、書籍的保存的珍視。探討的面向可說琳瑯滿目。
    
  一場激烈的理性與迷信風暴,教會傳統與科學之戰已然爆發。其中,在那人們仍處於蒙昧的年代人性為何、神性為何、自然為何更是一條長長的思辨之路。
    
  約治副主教是保守傳統的守門員,他深信自己有責任維護傳統,克己復禮,嚴守修道士應保持緘默,不應該說出自己的想法,除非有別人問他。修道士不該笑,唯有傻瓜才會放聲大笑。
    
  約治副主教嚴肅看待基督教聖經經文,認為宗教絕對不能允許用玩笑的態度面對,對上帝要有敬畏之心,修道士更應以教化市井小民為己任,那些幽默、揶揄、嘲諷的文字和思想都是洪水猛獸,為此崇高的理想與捍衛他的世界,即使必須已死亡做代價也在所不惜。
    
  一如經書中所寫的一段深深獲得副主教的共鳴:「有多少智慧就有多少災難,一個人懂得越多,他的悲傷也就越深。」。
    
  為維護傳統約治副主教願意背負苦難,就算以身相殉也是修道士的本色。
    
  一本禁書引發諸多不幸,面對時代的嬗遞,修道士們內心的困惑與徬徨一如平凡人,擔心科學對抗流傳多年的傳統,長久以為信念的根基若鬆動,勢必摧枯拉朽的將現實中的生活架構破壞,不知凡人又該如何自處?而事件背後盤根錯節的還有階級、政治的難解議題。

2015年10月21日 星期三

第二扇窗(水の静止)(Still the Water)


導演:河瀨直美
主演:村上虹郎、吉永 淳
日本 / 120分 / 2014 / 限制級
禮讚:入圍第67屆坎城影展正式競賽片
16歲高校男子界人,驚見景象落荒而逃,過程全被女同學杏子目睹。然而兩個孩子,正在歷經比眼前懸案更糾結的命題。 杏子的母親是全島嶼崇敬的女祭司,因身患重病,時日不多 ...

 ◎ 劇情簡介

  十六歲的高一生界人,在海邊礁石上發現一名背部有刺青的男人屍體,警方立刻拉起封鎖線不讓人靠近,但與界人交往的女孩杏子卻肆無忌憚地潛入海中,優游在海底礁石之間。界人頗有微詞地指責,但杏子不以為意,何況還有一個年邁的龜爺爺也在旁邊釣魚。

  杏子的母親伊佐是島上的巫師,但卻罹患重病即將身亡,杏子一直以為巫師是不會死亡的,她也提出「既然生下來,那又為何要死」的質疑,長輩給她的答案是人的身體會滅亡,但回憶卻會留下來,人死了失去了體溫,但活著的人心還是溫暖的,這就是回憶。

  杏子獨自一人去祭壇,另一名老婦告訴她,巫師的母親是介於神與人之間,杏子聽了依然還是一知半解。她約界人去爸爸經營的咖啡廳見面,父親似乎也很喜歡界人,為他們煮了拉麵。

  杏子心中因為母親面臨的死亡威脅,不免產生一股躁動,甚至主動吻了界人,但界人卻無動於衷。當天晚上杏子好像全身赤裸在海邊,而界人立刻驚醒,原來這是一場夢境。

  界人向母親要求去見其父,母親不但答應還為他購買了機票去東京。界人的父親阿篤是一名刺青的師傅,界人與父親吃飯時提出困惑,質問父親為何離開母親。阿篤的回答是相當平和,他說分開反而更能感受在一起。並希望界人要好好照顧母親。

  母親來機場接機,但很快又投入到餐廳的工作;而此刻因為要舉行八月舞祭,故宰殺了一頭羊,杏子看著羊在被割喉之後,靈魂慢慢地消失離開。而界人回到家又聽到母親與男人講電話,談論下一次幽會的時間和地點。

  杏子的母親終於面臨生命最後的階段,已經昏迷的伊佐又醒了過來,並要求聽一曲「離別曲」,在唱完之後,眾人還為她跳了「八月舞」。或許是母親的死亡,杏子一直要求與界人做愛,但界人拒絕。颱風夜,界人找不到母親,但最後在颱風過後在餐廳找到她。因為界人答應父親要好好照顧母親。界人與杏子終於在海邊的樹叢做了愛,兩人快樂優游在大海中。

◎ 劇情分析

  以「唯美」的鏡頭探索生命的死亡以及傳承的真實意義,從而顯示對大自然莫名的敬畏與崇拜,這是「第二扇窗」最大的特色。

  大量利用「海中攝影機」透過光影的映照從而顯現另一種畫面的美學觀點。河瀨直美將透過近乎「詩」的韻味碰觸到人類思想的幽暗深層底端,而這些潛意識中我們都不太願意去面對或碰觸的問題,藉著兩名高中生的困惑與追索,慢慢理出一條出口,亦即在原本的窗口再開另一扇窗。

  片頭刺青男子在海邊裸體死亡,這幾乎造成一項重大的事件,本以為這會是傳統的「推理劇」,但最終這個事件卻只是一種「死亡」的預告。至於他的死因就不是那麼重要了,只能歸咎於意外死亡了。

  人生本來就充斥著太多的意外,但不管狀況與過程如何,我們最終都必須去面對最神秘的死亡。有時因為對死亡是一種未知不免有了更多的惶恐,死亡歸於「有」或「無」這是佛學上的一個重要的訊息。這必須透過不斷的深修參悟才能真正的理事了知,因此在世間法中,我們唯有從「五蘊」之中去領納,亦即在色、受、想、行、識中尋求一些自以為是的了知。

  杏子家中庭院一棵五百年的老樹,似乎見證了人類許多的「死亡」與「出生」,但最終老樹依然也會面臨死亡,這是世間法中不變的道理,而人在無法思考出這一番緣由,只能轉而以敬畏的態度去面對。杏子的父親就對大海有著一番敘述:海浪是可怕的,人深入其中承載著大海,此時似乎會變成「無」,因此我們要對大自然表現一點謙卑。

  但佛經卻表示十八界都是由自心所出生的,只因我們不曾發現「自心實相」的所在,反而迷惑在外在的境界,這都不是正確的觀念。對大自然的敬畏,這表示有了「著相」,而與海水融為一體而感受到「無」,那也並非真正的「無」,因為知道一個「無」,事實上還是「有」。而這樣的「有與無」正好是「中觀」的意境,但在沒有「有與無」之際,尚須要反觀自性,如此才是一個較圓融的說法。

  杏子的母親是個女巫,她應該是村人最敬畏的人,但最偉大的人物也都必須要面臨死亡,杏子是不願承認這一點的,她始終堅持自己的母親不會死。但若死亡是一種必然的紀事,那只好退而求其次,往回尋找生命的起點。這也是為什麼杏子一直要求與界人做愛的原因。因為生命必須透過陰陽交合,而一知半解的杏子正好處在臨界點,她只是順著一股生命的動能與慾望讓一切人類的儀式完成。某種角度來看,杏子若有懷孕的話,她的母親會來投胎的。

  界人的母親與父親分手了,阿篤的生命理論是值得探索的:因為分開才能更關心而感受在一起。但他的母親則不然,她一直沉溺在性慾之中,海邊的裸男屍體在之前也是她的入幕之賓,但對方意外死亡之後,她又立刻結識其他男人並樂在其中。

  如果界人與杏子在海邊的第一次交媾是一個開端,那麼界人母親的慾望問題會是第二個階段,而第三階段當然是杏子母親的死亡。而這一切心情的變化而呈現的意識思惟,電影將之歸納於神秘的大海。

  海是活的;我也是活的,與大海融為一體就像在做一場愛。這是人類慾望的自我轉折,由此而顯示對生命的神祕無解。但死亡卻是如此鮮活地一再演練現前,人能夠做的也只有吟唱「離別曲」,在面對死亡時,以歌來替代哭,這起碼是比較高明的方式。哭是表示極度的哀傷,但卻也更顯得無知。

  生命是必須依仗「慾望」與「情慾」才能延續的,但新生命再回到原來位置的比例是少之又少,輪迴會讓每個生命去體現不同的生命遭遇,由此而產生習氣種子,也同時成就了一個人的個性。

  如果地球也是一個人,土地就是男人(父親),大海是女人(母親),這樣的說法也是相當有趣的,但這只能放置在文學或戲劇的面向,那與生命實相的秘密是無關的。「第二扇窗」的杏子提出一個疑問:「既生下又為何要死?」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題目,但在佛學中卻是極為簡單的道理。

  只要有生就必然有滅,這宇宙萬法中是永遠不滅的道理。因此才稱為「無常」,相對的有一個從「無始」以來就存在的真心實際,因為無生所以也無滅,故稱為「常」。而找到這個「常」,世上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只是這種屬於「唯識種智」的課題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

  導演河瀨直美有很強的企圖心,想藉琉球北端擁有珊瑚礁與原始森林的奄美大島,來呈現島民的八月舞祭,也在電影中注入島上一種萬物共存的具足世界,在說理中有許多的企圖,這是可以明顯感觸的,但在呈現的過程中缺乏一種完整的中心思想,最終就無法完整敘述生命的真諦與結構,雖然可惜,但她的拍片風格獨樹一幟,卻正是這部影片最引人之處。

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

無常素描(むじょうそびょう)(The sketch of mujo)

導演:大宮浩一
日本 / 2011年 / 75分 / 普遍級
地牛翻身,海嘯過後失去家園的人,朝著回家的路邁進抬頭,天已放晴倖存下來的我,能為逝去的親友做什麼?不只是活下去,更要活得有意義!...

    此片為 記錄片

◎ 劇情簡介

  日本宮城縣氣仙沼市因為海底地震而引發了大地震,接著而來的大海嘯幾乎摧毀了這座海邊的漁港城市。

導演大宮浩一本身也是一名醫生,他以紀錄片的拍片方式深入災區,訪問了一些倖存的人們,還有殘破不堪的家園。面對這些原本充滿生機的世界,卻在一瞬間所有的一切便化為烏有。

  從一名和尚唸經開始,當然也由這名和尚的誦經結束。這種剪接的技巧證明導演對這部影片駕馭的功力。有時一個鏡頭刻意停頓許久,這是因為悲苦的調性必須與緩慢沉重同步,而這也正形成了這部影片它最大的特質。

  這名和尚在閒暇之時還寫小說,但地震海嘯發生之後,所有的視野焦聚全然改觀。如果人生觀改變,對一名創作者而言,絕對是一種極大的動力,和尚雖然停筆了,但反而更能深思生命中最底層的動能。

  當我們擁有一切之後,總以為現在所擁有的就是「永恆」,但卻始終不太願意去面對有一天的「變」。佛經所說的「常、樂、我、淨」,是直指生命的實相,亦即法相唯識宗所說的「如來藏」、「阿賴耶識」、「本心」、「實際」……。這個第八識心指的是生命從無始以來一直就如如本在的真心。原來就一切功德具足而如如不動,這個境界可稱為「涅槃」。金剛經所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正是這個真心的寫照。

  這個心的領納其實也可以了知,原來「時間」是不存在的,故稱為「無始」。沒有開始才能說是永恆,也就是「常」。

  相對於無常的說法,一般都只放在現象界中,這個世界佛學用「五蘊」或「五陰」來形容,亦即「色、受、想、行、識」,正因為這五蘊都是在出生之後才由第八識阿賴耶識所生出,而被生出的一切最終一定會歸於毀滅空無,故由此而說「緣起性空」。

  很多人在奉勸一個心靈困頓的人,總會告訴他一切法空,故而無常。譬如一張椅子其實是因為「緣起」,即有人用手藝將木材做成椅子,但其性本空是指,如果將椅子拆解,亦即緣滅,這時椅子便不見了,剩下的只是一根根的木材罷了。椅子這個名相便在瞬間消失了。

  一個人也是如此,當出生時因六根具足,在碰觸六塵之後便生出六識。於是一個「人」就活在人世間,亦即活在五蘊之中。但當一個人壽命該終,那麼便四大分離最終人死軀體而歸於毀滅,就連意識也會消息不見。因此常常把這種歸於空滅的現象稱為無常,這正是所謂「緣起性空」的詮釋。

  但這樣的說詞其實是有過失的,因為緣起這兩個字背後有相當大的學問。既是緣起,那麼緣從何來?這是一個相當明確的道理,從有所緣之處必然有一個「實相」才能生出那麼多的緣,而這個緣起正是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原本清淨無染,但雖是「恆而不審」,但卻有著自身流注的種子。但這些微細的種子我們感應不到,但卻如實在運作,當有一絲絲的動念,阿賴耶識就會生出第七識「末那識」,也稱為意根。只要有意根的存在,必然會有所選擇與攀緣,於是阿賴耶識便隨第七識去投胎。假如投胎為人,即會進入父母的受精卵,從中吸取母親的四大為養份,並以大種性自性開始製造自己的色身,也就是生出大腦中的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再加上原有的第七識合稱為六根。

  在處胎期完成後,阿賴耶識就會催動訊號,母親就知即將生產。而生出之後,立刻六根接觸由阿賴耶識生出的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以及法塵),而在根與塵相接觸之處產生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以及意識)。由此也再生出了新的五蘊。正因為這一切都是被生出來的,將來這一切也都會滅,但這一切的緣起卻有一個緣頭,那就是金剛心阿賴耶識。而這個緣起之所依是恆常真實而如如。

  因此緣起性空若只是談現象界的法,這是無法究竟而流入於六識論。這樣便產生了極大的過失。

  「無常素描」固然討論世界人間的無常,但相對無常絕對有一個「常」。而「常」與「無常」其實在「大乘起信論」中將之分為「真實唯識門」、「虛妄唯識門」。一個出世間法,一個是世間法。問題是只要我們活著,這一切虛與實的面向,其實都是同時並存的。也就是佛經常說的「真妄併行,和合運作」。

  大海嘯瞬間取走了我們世間的親人與財物,當一切都化為烏有之際,「真心阿賴耶識」是永遠不可能消失的,簡單的分類即知房子是一種組合,很容易被歸類為虛妄的組合,當緣盡時,這些組合必然歸於滅失,這即是「緣起性空」。

  然而這性空背後的真義即是阿賴耶識的性與體。佛經云阿賴耶識體如虛空,但並非指虛空即是阿賴耶識,因為真心雖然清淨無染,但體性用卻有祂神奇的作用。我們之所以無法領納或發覺,只是因為我們沒有定力與慧力,故這些佛性的展現就無法覺知或頓悟。所謂的「佛」即是覺悟,亦即領納到真如之後,依序次第修行,最終才能邁向成佛之道。

  「無常素描」裡的和尚提及「無常」這個觀念深植在日本人心中,但卻無法更進一步去理解「無常」背後的真諦。古人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即是感歎無常的無奈。

  正因為「正念」不夠,對於一切的災變,便無法認真去檢視,只好祈求上蒼或家中祭祀的神衹。佐佐木信治的家並未被水沖走,他欣慰地表示,那是因為家中祭祀的神衹保佑。

  當眾多的人共同承擔相同的災難時,楞嚴經稱之為「同分眾業」,像大家一起成長在台灣,那麼在島上的所有居民便是「同分眾業」,這在過去累世中有著必然的業識因緣。

  為何世間會有這些大災難?因為人出生在這世間本來就有八大苦。只是一般人會以比較天真的方式去面對樂觀的一面。這也沒什麼不好,因為六祖慧能說:「不思善,不思惡,反觀自性。」這顯然相當明確地告知,苦難與歡悅是永遠併存的,問題是我們每個人要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自己五蘊中所呈現的各種面向與現象?也就是阿賴耶識能生萬法,但阿賴耶識卻不在六塵之中的道理,是每個人都必須要探索的功課。

  一名快百歲的老人雖然成功地活了下來,但卻無家可歸。於是她必須去面對一種生命中另一種「法」,只要我們活著,我們每個人都會繼續不斷地面對,我們自己阿賴耶識產生的法,而這一切又與第八識阿賴耶識無關,此無他,第八識只是如實地配合你活在十八界中的一切條件。

  大宮浩一的紀錄片並沒有像台灣吳乙峰紀錄九二一大地震的「生命」一樣,「生命」以好幾條線來詮釋也使得影片本身顯得多樣而有力道。

  反之「無常素描」是以謙虛的態度來面對人事物,其中還遇上兩名外國人,雖然說不上幾句話,但反而更能表現出令人悲鳴與感動。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更甚者會與生命的死亡有著無法分割的哀痛,但這一切若能從「阿賴耶識」的角度來看待,就能了解這一切不幸與悲痛的真相。

2015年10月8日 星期四

東京狂想曲(TOKYO!).

 由 黃美鈴老師 撰稿


導演:米歇爾.岡瑞Michel Gondry、李歐.卡霍Leos Carax、奉俊昊Joon-ho Bong
演員:香川照之、蒼井優、妻夫木聰、加瀨亮
法國、日本 / 2008年 / 102分鐘 / 限制級
禮讚:入選2008坎城影展、入選戛納電影節
三位導演將以不同的角度來描繪其眼中的東京,用攝影機,表達出他們對這瘋狂城市的印象…聯手打造東京奇想故事…

◎ 劇情簡介

  『室內設計』︰初生之犢的電影導演阿明和女友廣子一起來到東京大都會闖蕩,希望開創出屬於他們自己的一片天。為了省下房租開銷,兩人暫住於高中同學明美那間只有五坪大的公寓。穩定後兩人開始找工作應徵商店包裝人員,阿明從好幾位應徵者當中通過現場考試獲錄取,而廣子卻名落孫山。阿明得到工作卻從沒想到即使一張包裝紙也要充分的利用到能包出十一份禮盒才不至於被上司責罵。阿明打工時廣子則翻遍租屋情報雜誌到處去看房子。不久阿明的電影在一家小電影院上映,自然興奮的帶著女友前往觀賞。放映結束後熱情的觀眾們很快地認出阿明不斷的跟他打招呼噓寒問暖。面對著男友事業的越來越順暢,廣子難掩落寞情緒越來越低落!她漸漸感覺到自己什麼都做不好什麼都跟不上節拍,進而開始不斷的懷疑算計阿明。阿明雖忍氣吞聲但忍耐有其極限,幾次摩擦之後廣子覺得無法適應東京的生活非常的沮喪。在心情低潮的烘托下,有一天廣子起床後竟發現自己的胸口正在鏤空肚子出現一個大洞,而且自己正漸漸的變成一張椅子!最後她跟定了一個男人甘心做為一張椅子。

  『天下為屎』︰在東京喧鬧的街頭一切如常的運轉著,一個下水道圓孔蓋突然被打開了,從裡面鑽出一名綠衣獨眼醜怪,好不嚇人呀。伴隨著烏鴉不祥的叫聲,怪客抱胸抬頭橫行在繁華的街道上,不時搶花吃錢隨意攻擊市區的路人,破壞一切表面的秩序。他暴力的踐踏了這個城市中所充斥著的矛盾的和諧而造成大騷動。怪客自稱美爾德毫不懼怕周遭行人怪異的眼光,接著又隱入地面在地底下走動,在南京殉難英雄紀念地取了炸藥後又從下水道圓孔蓋爬出來隨意投擲造成極大的傷亡,最後這個不諳人類語言的野蠻人化身為耶穌救世主,大大的嘲諷了這個城市內的偽善與不堪。更在涉谷天橋上扔手榴彈而驚動警察將之逮捕,媒體也聞風而來,很快的「下水道怪人」的斗大標題便出現在各大報頭版。美爾德的語言異常詭異不知是哪一種語言還是他的胡言亂語。據說全世界只有三個人能聽懂他的語言,其中之一便是跟他差不多古怪的沃蘭德律師,專程從法國趕到日本來,也以同樣怪異的語言包括猛拍打臉頰、硬敲牙齒來為他辯護、翻譯。這無疑更引發了公眾的興趣,但美爾德在法庭上依然我行我素聲稱自己投擲手榴彈乃因「討厭人類,討厭日本人及日人的眼睛像女人性器」等等種族歧視而在日本全國上下掀起了喧然大波,但特立獨行的結果總是有人示威遊行要求判處死刑,卻也有人瘋狂崇拜他。面對此局面法庭會如何做出判決呢?

  『搖擺東京』︰不折不扣的「宅男」已經十年沒出過家門一步,全部的日常生活就是窩在家裡閱讀堆積如山的書籍,喜歡站著吃飯在洗手間裡打瞌睡,有著常人根本難以理解的種種生活習慣。他星期六必吃披薩,這天送披薩的清秀美女徹底改變了他的生活,他目瞪口呆的注目著少女良久不知所措,這時突然地震襲來少女昏了過去。手忙腳亂地扶起少女時竟發現她手臂腿上有些奇怪的按鈕,他試著按下「COMMA」鍵,少女瞬間恢復了常態機械的站起來環顧四周說完「這裡真完美」後便離去。愛情讓他無法忘記美麗的少女,四處打聽卻被告知少女工作已辭。心中的愛火難以平復決定要去尋找愛情的他勇敢的邁出家門走進陽光朝向那個未知地奔去。但這才發現這城市早已無人願意外出,他孤獨惶恐的在空蕩蕩的路上跑著,透過一個個鐵窗他看見了如同自己的封閉人們。

◎  賞析

  《東京狂想曲TOKYO!》饒富興味的找來三位外國導演就同一主題講述 三段式電影,在短小篇幅裡各顯本事,觀點迥異的詮釋彙集後自然暴發出獨特性對比性力道萬鈞篇篇都讓人驚歎不已。難得的跨國製作由韓國導演奉俊昊、法國導演李歐.卡霍Leos Carax及美國導演米歇爾.岡瑞Michel Gondry合力打造一部主題東京的法日合資電影。 在《東京狂想曲》的三段裡都可一窺各種文本符號的敘事形式,將事物提煉深化到符號狀態,我們於斯得以往內深掘奇妙與之鍵結。

  《室內設計》— 我為什麼而活?根據加布里艾爾.貝爾的漫畫改編。獨特愛情喜劇風格的米歇爾.岡瑞設定了一個普遍性主題:「我究竟為什麼而活?!」力圖從極其平凡的生活角度出發來探討屬於人與人交流的不信任哲學與最終呈現的疏離隔閡,甚而採用異常極端的展現方式,這無疑是一計當頭棒喝讓人不勝唏噓。《天下為屎》在卡霍看來,其實綠衣怪人美爾德就好像是個未經世事的孩子不懂事行為乖僻淳樸,他只不過毫不遮遮掩掩的說出自己的感受不懂掩飾不諳辭令。但這樣原始的真性情是無法被文明社會所理解的,下水道也一如塵封的記憶不過是個隱喻,下水道冒出的醜怪正如記憶中最骯髒最不願意逼視但卻又抹之不去的陰暗角落。最終一場滑稽的審判留給我們無盡的反思。《搖擺東京》透過一個無人能逃脫的愛情議題直擊人心,真正的主題是人內心的訴求和迷惘。新新新人類宅男宅女號稱繭居族,隨著網路虛擬化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本該人潮洶湧的街道卻空無一人。

  是法國導演也是評論家作家的李歐.卡霍Leos Carax 1960年11月22日出生於法國巴黎近郊的一個小市區Suresnes,最為著名的是他那充滿詩意的風格以及對愛情的痛苦描寫。李歐.卡霍的第一個重要作品是《男孩遇見女孩》(Boy Meets Girl, 1984),主要作品則包括了1991年大手筆製作的《新橋戀人》(Les Amants du Pont-Neuf)和1999年改編自赫爾曼.梅爾維爾的中篇小說《皮耶,或曖昧迷離》(Pierre: or, The Ambiguities)以及具有爭議性的《寶拉X》(Pola X)。男孩遇見女孩為卡霍打開了他那成熟視覺風格的知名度,也可以見到他與德尼斯.拉文特和攝影師Jean-Yves Escoffier的首次合作。卡霍的下一部作品《壞痞子》(Mauvais Sang又名Bad Blood)無疑是要向法國新浪潮電影致敬。

  奉俊昊,2006年MBC大韓民國電影大獎最佳導演獎,第11屆釜山國際電影節特別導演獎,第五屆大韓民國電影大賞最佳導演賞,第27屆2007年波爾圖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處女作是1993年短片《白色人》。2003年他執導了《殺人回憶》,這部作品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十幾件連環殺人事件,上映當時吸引了五百萬人觀看,奉俊昊也因此被譽為當年度最佳導演獲得國際賞識。他的第三部作品是2006年上映的電影《駭人怪物》,打破了南韓電影史賣座諸多記錄。而這部作品的構思是源自奉俊昊對於韓國在1990年代後期所發生的一連串事件的感悟,這些場景都完整的呈現在作品裡。

  香川照之的父親是歌舞伎演員三代目市川猿之助,母親是寶冢歌劇團原首席女性角色演員浜木棉子。香川東京大學文學系社會心理學畢業就直接進入演藝圈,電視劇《春日局》是香川的出道作。最初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對香川的認識都僅僅停留在他是猿之助或浜木棉子的兒子上。後來在NHK大河連續劇《利家與松》中演豐臣秀吉的演技深獲好評,從此出色的香川照之知名度大為提高。香川演過很多電影包括著名的《獨立少年合唱團》、《刑務所之中》、《霧島的美麗夏天》等等。也和中國導演有過成功的合作,曾演《鬼子來了》、霍建起的《暖》,並憑藉此片獲得2003年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另外在2006年大河劇《功名十字路》中也有出色表演,所扮演的六平太貫穿了整個劇始終是一條隱形的主線。

  早在蒼井優還在日本大學藝術戲劇表演系念書時就已經是演藝圈內頗有名氣的演員了。她的出道可以追溯到1999年公演的音樂劇《安妮》,蒼井在一萬多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演波麗一角。後來又被選為三井不動產的少女代言人,清麗的形象一時間家喻戶曉。在岩井俊二導演的慧眼下很快的在電影圈中冒尖。她一初登大銀幕就在《關於莉莉周的一切》中擔任重要角色。接著憑藉《花與愛麗絲》中的出色表演摘取了2004年度日本專業電影大獎最佳女演員桂冠。

2015年10月5日 星期一

智利說不(No)

 由 饒淑珍老師 撰稿


導演:巴勃羅‧拉臘因 (Pablo Larraín)
主演:蓋爾‧賈西亞‧貝納(Gael Garcia Bernal)
智利 / 2012年 / 118 分鐘
禮讚: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第65屆戛納電影節 國際藝術院線協會獎 帕布羅·拉雷恩
   第25屆東京國際電影節 主競賽單元最佳影片(提名)
講述在智利軍事獨裁首腦奧古斯托·皮諾切特執政期間,「廣告救國」的傳奇故事。

◎ 劇情簡介

  智利在經歷多年軍事強人皮諾切的獨裁統治,1988年在他有意繼續第三任的總統職位前夕,面對反對黨針對他排除異己的各種恐怖手段:監禁、虐待、殺害、失蹤、驅逐流放等,有意將他拉下台的挑戰,皮諾切仗著自己上任後,使智利的經濟大幅改善、擁有主控人民意識的較佳地位、以及握有絕大多數可用資源之優勢,決定舉辦公投讓人民用「Yes」或「No」決定未來八年是否繼續受強人統治。

  面對壓迫的政權,還有麻木冷漠的人群,反對黨領袖請來年輕廣告人睿內,動用一系列廣告和宣傳來傳達反抗信念,喊「No」要自由。
    
  睿內本身就是一個強人政權下的受害家屬,他的父親便是因反對皮諾切迫害不贊同他的人而受害。睿內平日與兒子生活,他的妻子也是一個激進的反對派份子,常出現在街頭運動中,當然也是警察局的常客。睿內常去警局保她出來,心疼她臉上常出現的青一塊紫一塊,希望她還是回家來住,但為了安全因素,她還是堅持另外住到比較安全的處所。
    
  而睿內的老闆路裘卻是親政府的,在競選之初,他也曾「招降」睿內,以名位利誘他,但睿內不為所動。於是老闆與職員各自在所屬意的陣營裏發揮,兩人在各自的陣營裏,面對與自己的訴求理念不合的局面,也都同樣曾妥協,但在路裘妥協「YES」團隊,以威脅人民若投「NO」將會再回到過去貧困的生活、主打皮諾切老字號老品牌的形象牌,以及睿內妥協「NO」團隊打悲情牌的效果不彰後,都相繼改弦易轍。睿內以自由、清新、希望、幽默為基調的創新理念,及彩虹代表17個政黨的融和、接納與包容,以對抗皮諾切旳專制與獨裁,使得選情一路扶搖直上,而「YES」陣營除了讓皮諾切脫下代表威權的制服外,由於缺乏創新調性,只能跟在睿內創意的後面追。

  雖然在競選過程中,有官方人員介入對手的一些選舉常見滋擾手段,如對睿內的跟蹤、電話暗示性地對兒子安全的威脅、對團隊相關成員的盯梢等,但最後還是讓「NO」營贏得勝選。


◎ 劇情賞析:

  本片是首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智利作品。男主角是由主演《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切葛瓦拉的蓋爾賈西亞貝納擔綱,這次他在片中搞的是柔性革命,硬性的留給他片中的老婆就可以了。導演帕布羅拉瑞恩長久以來關注智利政局,巧借真實歷史為底本,重新包裝嚴肅國家議題,暴露政治與媒體複雜連動關係,遊刃有餘猶然能讓笑聲與機智對談充滿銀幕空間,政治電影本身就嚴肅、緊張、對立而且枯燥,這樣的安排其實是必要的。電影改編自智利作家 Antonio Skármeta 的劇作《公投》(El Plebiscito),以當年為「No」陣營策劃宣傳的 Eugenio García 及 José Manuel Salcedo 為創作原型,虛構了睿內 René 這個人物,給他設計了一個積極參與反對運動的妻子,父親則被流放國外,還有個年幼的兒子。

  成也公投,敗也公投,運作得當可以殺得對手片甲不留,若有閃失,傷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從皮諾切特的公投運作,我們可得出,連否陣營的人都知道公投是場騙局,只想要利用意識形態贏取政權,而不思為選民謀福祉,僅一味地存有騙取之心,那樣的勝利只一時的,穩固政權而迫害異己,弄得人心惶惶,最後仍會導致人心思變。他的欠缺自省與錯估情勢,才是讓他敗下陣來的根本原因。

  掌權者享有最大資源,控制廣播報紙電視,容易犯下縱覽全局的宏觀,與錯估形勢的傲慢。否陣營以小搏大,只有15分鐘在夜間最冷門時段的電視廣告,所以他們必須讓人民在投票時感覺完全的自由,因為他們完全被壓抑住了,恐懼讓難以抉擇的民眾數量增加。在敵我數據差距很大的劣勢下,奇跡成了睿內的渴求,信念成為可以扭轉乾坤的神聖行動。信念是一刀的兩刃,走得對走得好是上天堂,搞錯方向就只能住套房。「NO」營隊巧妙地將民主化成一種意義、快樂… 幸福,歡樂,滿足…春天,聚會,暴風雨前的平靜等等平易近人的概念,用語言普通,為人熟知,吸引目光,積極向上,背後隱藏政治概念的廣告詞及slogan(口號),遠遠勝過長篇累牘的咬文嚼字。睿內在對白裡明言,廣告中不要藝術不要民歌,不要流行曲也不要搖滾,只要廣告歌(No art,no folk,no pop,no rock。A jingle.);廣告歌,就是一種洗腦歌,像是綠油精,而一些經典的洗腦歌近期的如韓國偶像團體no body及江南大叔gamnam style,大陸的小蘋果,早期台灣的徐懷玉怪獸歌、阿雅的紅豆歌等,都是以簡單易懂的詞彙深入人腦,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就記得一些概念了。政治意識不也是常用一些政治口號去深化人心嗎?

  宣傳攻勢、意識形態的散播,對於一場政治運動而言,能翻天覆地。兩陣對決,其基本原則固然是互相違背,然而同樣有宣傳工具在手。《智利說不》沒有對皮諾切特的獨裁政權刻意貶斥,影片反而是赤裸裸的向世人顯示政治宣傳的效用。宣傳的力量不容小覷,找對了人幫己方陣營,如虎添翼。

  值得一提是,皮諾切還算願賭服輸,風度還是保留住,不會因輸了就翻臉不認帳。電影最後的一幕,民眾在觀看的電視,從螢幕上顯示的是當年皮諾切在輸掉政權後,交接給下一任總統的典禮紀錄片,畫面上看起來,還算有風度的。這也是一種風範。回到他的強權問政,難道不是他為求勝利不擇手段的軍事教育內化後的成果?

  立場不同的主雇雙方,老闆盧裘能完全尊重雇員的意志,不去干涉睿內所做的決定及廣告策略。不是堅持己見,而是接納不同立場,取得最和諧有益的結果,更在重要時刻,到警局保出政治立場與自己對立的睿內妻。此舉足堪另一個典範。這就是英國作家Evelyn Beatrice Hall艾弗琳.碧翠絲.霍爾(1868—1919)所謂「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I disapprove of what you say, but I will defend to the death your right to say it.)的尊重。

  身為受害者家屬的睿內,並未因而成為一個深俱報復情結的激進份子。在選舉前的平靜日子裏,他會在街道上溜著他的滑板,選後舉國歡慶萬民歡騰的當下,他還是溜著他的滑板穿梭在人聲鼎沸的街道。彷彿他從來就不曾參與過一場決定智利人民未來的選舉一般。這樣紋風不動的冷靜,是創意人本該俱備的質素呢?還是身為受害者家屬所必須、不得不形俱的壓抑,以致在受迫害的壓力解除後,仍無法釋放那樣的抑鬱?或者,在他沒有父親蔽蔭、充滿動盪不安的成長過程,給他深刻的心靈意志,一旦他成為人父後,他要給自己的兒子一個沒有缺席父親、安靜平穩的童年,做為對自己的一個補償?

  在選舉的後段,出現幾個美國明星在電視上發表他們對智利政權的支持與看法,如演克里斯多福·里夫 ,演旗鼓相當的理查綴弗斯;這是否也是導演的意有所指,中南美諸國的政府背後,有一個老大哥永遠關懷的雙手操煩著,哪個政權有動盪,那雙手就暗中伸進來撥弄幾下,讓政局依他想要的方式與結果穩定下來。中南美洲如此,是否也有類似的影子存在於其他第三世界國家乃至中東、中亞等地,甚至包括台灣呢?

  本片是一部4:3格式的電影,這是八十年代電視畫面的長寬比。在高清流行之後,觀眾看回4:3的製作或會感到不舒服,然而重現八十年代的美學,正是導演的用心。導演亦在片中向當年參與反對陣營的電視報道員致敬,反對陣營的報道員有在電影中亮相,他們已屆老年,在電影中飾演自己。

  智利是所謂的南錐體國家之一,與阿根廷、巴西並稱為ABC三國。在拉丁美洲的國家之中,智利與阿根廷的歐洲化占主流地位,是拉美最發達的國家(在2010年,它的人類發展指數為0.895),同時也是拉丁美洲最廉潔和最民主、教育程度最普及的國家。

2015年10月3日 星期六

巴黎窈窕熟女(My Old Lady)


 

導演:伊斯拉‧侯羅比特(Israel Horovitz)
主演:凱文‧克萊(Kevin Kline)
   克莉絲汀‧史考特‧湯瑪斯(Kristin Scott Thomas)
法國 / 2014年 / 107分 / 保護級

一間巴黎的公寓,沒想到卻發現一個老女人和她防衛心頗重的女兒,已經是這個公寓 ...

◎ 劇情簡介     

  馬蒂亞斯葛德從小在紐約長大,在五十八歲時接到律師電話,謂其父死亡之後,在巴黎遺留一幢房子給他。這對於一生潦倒的他是一項重要的訊息,不但可以解決目前的困境,也可以償還一些債務。

  外號湯姆的馬蒂亞斯到巴黎後,發現那幢房子不僅優雅而且還有花園,但卻住著一名九十二歲的老太太吉哈還有一名女兒克蘿伊。吉哈表示這是法國所謂的終生公寓,亦即財產確實由湯姆繼承,但在吉哈死前卻不能變賣,甚至每個月要給吉哈二千四百歐元。

  離過三次婚的湯姆立時陷入困境,雖然他去請教房地產經紀人勒菲何,他估價這房子起碼有九百萬到一千二百萬歐元,但身無分文的他也只能偷一些桌子到骨董店賣。

  克蘿伊對湯姆相當排斥,但卻也無可奈何。湯姆在咖啡館約了欲購房子的買主馮蘇華瓦,雙方有了共識,湯姆立刻向對方拿了三百六十歐元應急。

  湯姆在咖啡館前見到克蘿伊與一男子要見面,但男子用手勢表示他妻兒就在前面。湯姆立刻知道克蘿伊與有婦之夫交往。

  湯姆回去後在一些櫃子內發現父親年青時與吉哈的合照,他不禁向吉哈責問,吉哈果然承認她年輕時雖然已經結婚,但卻愛上了葛德。當年她二十九歲,這也是她叫瑪蒂兒,而湯姆為何叫瑪蒂亞斯。

  湯姆憤怒地不斷喝酒,在塞納河畔卻被一女子偷走身上的皮夾。而同一時間克蘿伊卻直接去男友家,向他表示兩人錯誤的交往,而決定斷絕兩人的感情。

  克蘿伊回來與湯姆有了一番爭執,克蘿伊承認她十歲就知道母親的外遇,但她卻無力阻止。湯姆卻表示他好幾次看見母親在陽台作勢欲跳樓,他急得用頭去撞玻璃而受傷,母親立刻送他去醫院。兩人似乎是因父母的這一層關係,克蘿伊傷感地依偎在湯姆懷中,甚至第二次就留在湯姆的房間內。

  湯姆懷疑克蘿伊與自己是親兄妹,偷偷地去檢查,得到結果是兩人沒有血緣關係,此時吉哈也把金錶還他,但也默許湯姆與克蘿伊兩人在一起日後的生活。

◎  劇情分析

  兩個人的感情進展到一定的階段,接下來便是結婚。但在結婚後卻常常出現許多夫妻都感情出軌的情形。吉哈描述她廿九歲時與麥斯葛德的不倫戀,似乎是把「真愛」放置在道德之上的,她解釋只要小心不去傷害到任何人,那這段情感還是可以被祝福的。

  但透過湯姆的敘述,她以為麥斯的妻子是生病死亡,但其實她是吞槍自殺,這也使得麥斯在事件之後便不再去找吉哈。吉哈在知道真相後,不免也會受到良心的指責而昏倒在地。

  另一方面,吉哈的先生難道都不知道妻子的外遇嗎?答案也是否定的。因為十歲的克蘿伊都能發現,作丈夫的豈有不知之理?也許是有意不讓這些事浮上檯面,如果外遇的妻子能夠有著歡悅而不影響家庭,這也許是法國的先生可以容忍的。

  這樣的說法其實對法國人有欠公平,所謂的人性其實都是相去不遠,在遭遇到不同的情境衝擊,自然會引發不同的糾葛。沒有人願意自己的另一半出軌,但這卻不是每個人可以掌控的。

  如果結婚的儀式不代表感情的究竟,那人的慾望極致限度究竟在哪兒呢?這是個無有答案的問題。吉哈與麥斯是有節制地分享他們的外遇慾望,這是一種類別。日本「失樂園」中的外遇中年男女,在釋盡奔放的感情之後尚無法滿足這股心靈,似乎唯有訴諸死亡,在走入神祕未知的無盡領域才能詮釋這股放蕩的靈魂。

  以對比的方式來呈現克蘿伊也結識了有婦之夫;而湯姆也結過三次婚,這在在說明了人性的不安定。色慾與情感於人而言,是如此的複雜而讓人難以理解。如果我們純粹以所謂的「法律」與「道德」來壓制,這似乎很難找到一個讓人滿意的答案。

  外遇似乎存在這個世界的每個角落,如果這是一種天性,為什麼還是必須用強烈的責罰來對應,也許這個世代會開始探討這個問題,結果是什麼很難預料,但若成為問題便表示這其中有許多是必須更深一步去探究的。

  湯姆從小與父親就很疏離,也許是因為十歲左右就知道母親不時企圖自殺,最終還是以槍自盡。這些衝擊使得湯姆開始不去面對自己的父親,這種情緒的反射,使得他三次的婚姻都以失敗收場。

  湯姆潛意識是排斥婚姻的,他不曾去深究這內在的意識思維,而一昧地自責自己是個命運的失敗者。有了這一種心理前提,他當然不會全心全力去護持那段婚姻。既然最終都會歸於毀滅,那現在又何必珍惜?

  湯姆是自暴自棄的,母親的死帶給他無比沉重的負擔,而真正的源頭卻是母親發現丈夫的外遇。那為何不以元配之姿向吉哈提出指責?究其原因是她早已無法從丈夫麥斯身上獲得一絲真愛的熱度,就算把丈夫搶回那又有何幫助呢?

  真正必須譴責的應該是麥斯‧葛德。但我們又應該以什麼言詞來面對一名自認已獲得真愛的男人?雖然他在結婚之時也曾在上帝作證下表示真愛,但是什麼原因或理由讓他的心境起了這麼大的變化?

  也許人是見異思遷的動物,但人畢竟尚有一種「愛情」始終被詩人所歌頌,但在變了調之後,這份愛情卻顯得微不足道,好像早已隨流水東逝的落葉再也無法復返。許多歌頌的東西突然變得一文不值,這會不會就是所謂的人的劣根性?

  麥斯雖然死亡,但卻以「終生公寓」給了吉哈一項保證,換句話說是要兒子湯姆在麥斯死亡之後繼續「奉養」他的「阿姨」。

  台灣雖然也有銀行欲以「終生公寓」來執行這類屬老人保險的業務,但參與的人很少,但在少子化的未來,許多沒有後代的人參與這種「終生公寓」的機會是相當大的。但像每個月還必須給吉哈二千四百歐元,這會是龐大的負擔,但若地點極佳又另當別論。

  湯姆與克蘿伊從對立到相知相惜,似乎又延續了上一代未了的姻緣。身為母親的自然知道克蘿伊是自己先生的女兒,但對湯姆的說詞卻是模擬兩可,因為她的立場不能也無法拒絕,但卻也不能直接鼓勵,因為只有一切都順其自然,最後也都水到渠成。人的感情世界不也都是永遠如此嗎?

  湯姆的個性也許會在巴黎尋求到真正的根,這也是為何他在父親墳前表示感謝其父把他引導到這兒,但除了找到父親的過去之外,克蘿伊反而是他最大的收穫。可是湯姆是否會像以前一樣又否決了這段姻緣呢?

  人與人永遠是疏離的,對語言的不精確也表示我們的表達能力有著些許的落差。但無論如何,湯姆與克蘿伊都過了生育的年紀,這也許才是他們最後一次必須肯定的結果吧。

  「巴黎窈窕熟女」是一部近乎舞台辯證的影片,從過去與現在的對比;從上一代到下一代的比較,人的感情世界其實變化不大,真正改變的反而是外在於人的環境事件,人永遠只是游離其中的一名演員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