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22年1月31日 星期一

魅惑(The Beguiled)

導演:蘇菲亞·柯波拉(Sofia Coppola)
主演: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
   柯林·法洛(Colin Farrell)
美國 / 2017年 / 94分 / 輔導級
禮讚:2017年5月24日於2017年康城影展中首映
   並被選中於金棕櫚獎作主要競逐
   而柯波拉則獲得最佳導演獎,成為奪得該獎的第二位女性
一群寂寞的女孩與女人,為了一個男人而爭風吃醋,最後羅織各種謊言與理由好保住自己的尊嚴與面子,偽善與殘忍是生存的必要手段。最諷刺的 ...

◎ 劇情簡介     

  一八六四年的維吉尼亞州,正值美國南北戰爭的第三年(一八六一年四月十二日至一八六五年四月九日),瑪莎原本經營一所女子住宿學校,但當地的黑奴已經走光了,瑪莎依然帶領著一名教師愛維娜,以及其他年齡不同的女學生艾莉西亞、珍、瑪莉、艾蜜莉以及艾美躲避在學校。

這一日,艾美提著籃子進到森林中採收菌菇,以作為晚餐的食材。卻在樹下發現一名受傷的北方士兵約翰麥克,約翰的腿不能走路,艾美遂帶扶著他回到學校。

  校長瑪莎立刻為約翰縫了傷口,甚至南軍經過,她也隱瞞校內有北軍的軍人存在。校內很快的瀰漫一股奇特的氛圍,每個女孩子不分年齡都變得喜歡裝扮自己,甚至偷偷地送約翰東西,而約翰也是滿嘴甜言蜜語,幾乎對每個女孩,甚至女教師愛維娜表示,她們都是他最喜歡的女人。

  有時有落單的南軍經過,會進來討些吃的,瑪莎在招待他們後,也沒說出約翰的行蹤。直到約翰的腳已經可以下床,瑪莎表示再過幾天就能讓約翰離去。但約翰卻表示,他可以留下來當園丁,甚至可以為校舍修補一些損壞的環境,這使得瑪莎似乎沒理由趕他走。

  約翰果真很勤快地作園藝,但卻更加肆無忌憚地攻入每一位女孩的心防。有一天,他向愛維娜表示,夜晚他將造訪她的房間,這使得愛維娜興奮不已,但等了很久,卻沒見到約翰蹤影,於是她去到約翰休養的地方,卻發現約翰勾搭艾莉西亞上床,這使得愛維娜相當憤怒,在爭執中,愛維娜將約翰推下樓梯,這使得約翰的傷口加劇。

  瑪莎在知道真相後,立刻決定為約翰做截肢手術,而約翰醒過來後,發現自己失去一條腿,不禁憤怒大罵,而瑪莎決定求援,但被約翰阻止。約翰並唆使瑪莉偷得瑪莎的左輪槍,從而控制全校的人。而愛維娜卻主動獻身,這使得情況越來越複雜。

  瑪莎做了決定,要艾美採一些有毒的蘑菇,並舉辦盛大慶祝會,約翰不察,吃了幾口立即身亡,眾人將他的屍體用布縫好,放在學校外面,並繫上布條,等待路過的南軍來收屍及救援。

◎ 劇情分析

  這是一部改編自托馬斯·庫里南的同名小說,這也是繼一九七一年托馬斯的「牡丹花下」被改編後的第二部作品。而本片由之前導過「愛情不用翻譯」的女性導演蘇菲亞·柯波拉自編自導,並以此片於二0一七年坎城影展中獲得最佳導演獎。

  原則上,這是一部相當精彩的「舞台劇」,因為場景很集中,但時間則放置在一八六四年,距離南北戰爭結束尚有一年的時光。而南北戰爭的起因,則是為了解放黑人為奴的普遍現象,因此戰爭剛起,很多的黑奴就紛紛逃走了。而原著當中,原本尚有黑人的腳色,但編導卻故意將這個元素刪掉了。因為台灣沒有原著的翻譯本,故無法得知原本黑人腳色在這部電影中的人性變化,但光憑想像應該是相當精采的,但編導既採取這樣的結構,應該是為了避開黑人的種族與平權運動有關。畢竟十九世紀的問題,已經在一九六0年代獲得新的意識平反,編導當然能夠避開也是相當聰明的做法,以免電影上映後又陸續節外生枝,這是一個必然的考量,畢竟至今而言,我們再去檢視,黑人與白人甚至其他人種是否已經取得真正的平等?

  「魅惑」精彩的部份應該是人性與慾望的問題。這是一所女子學校,校長瑪莎雖屬中年婦女,但她還是有七情六慾的,只是這種情慾,在那個時代與她的地位,都應該要極力隱藏的。妮可·基嫚來飾演瑪莎,這是相當難演的腳色,在慾望與表相的端莊是很難拿捏的,妮可·基嫚應該很有機會拿獎,只是整部影片採用幽暗的調性,雖然有其特殊的風格,但卻也遮掩了妮可·基嫚的演技,這一點是相當可惜的。

  約翰雖然是敵對的北軍傷兵,但突然的出現,卻攪亂了眾女生的一池春水。如果把情節改成約翰是個女人,而負傷被一群男人所救,情況是否有異?

  男女情慾原本就屬於這個世界極為重要的思緒,尤其在戰爭已經歷經三年的空寂,會發生什麼事情,其實是很容易猜想得到的。這也是為何,約翰在發現自己被截肢後,憤怒指著眾人(包括瑪莎)妳們只是埋怨我沒進入妳們的房間,而刻意對他施展的報復。

  瑪莎沒有辯白,因為也許她的內心被說中了,但也許此刻她面對的是一頭已經發瘋的猛獸,身為校長,她必須冷靜地面對眼前的危機。縱然真的帶有情慾的嫉妒,而痛下截肢的決定,這一點是必須加以辯證的。也因為這個環節,使得瑪莎這個腳色就更能突顯人格的立體化了。

  女教師愛維娜是一名熱情激盪的女人,她以為自己應該是最有資格受到約翰青睞的人,因為瑪莎也許對約翰而言年紀太大,而其他學生則是年紀太小,但事情卻非她所能料,因為善於察言觀色的約翰,本質上就不是善類,譬如他的逃兵行徑應該就足以批判,但從他的口中而言,那是一種和平與善良的舉措。若從人性之內的獸性而言,約翰的瞞騙行為也欺騙了自己,因為他以為自己是猴群當中的猴王,他是有資格在這所學校中「老少通吃」的。

  約翰幾乎騙倒了所有的女生,他先約愛維娜半夜要進她的房間,但約翰卻發現年紀較小的艾莉西亞更是渴求他的撫慰,於是他失約了,他沉浸在艾莉西亞的懷抱中,而這也使得愛維娜妒火中燒,憤怒地將他從二樓推下樓梯,並使得原本癒合的傷口再度嚴重受創。

  面對昏迷的約翰,瑪莎作了替他截肢的決定,這個轉折也是極大的衝突。約翰是否真的必須要截肢?這一點也是必須辯證的,也正因為如此的充滿戲劇化、人性化、矛盾化,使得這個決定充滿爭議性,而戲劇腳色之精采,也就由此而併現而出。

  約翰在醒來發現自己被截肢,情緒更顯得瘋狂,顯然此刻他是孤單的,而真正愛上約翰的愛維娜,卻選擇主動獻身,這並非沒有緣由。一則是必須呈現自己,從而表現自己並非不如艾莉西亞;其二是她藉此也表現她勝過瑪莎,在猴群中獲得猴王的青睞,是否就真正是母猴王?這是愛維娜自己需要去求證的。

  人性是自私的,但往內去探索就會發現更多卑劣的心思,人可以平安相處,但當一名男人闖入這個世界後,一切就會全變了調。人原來是如此不堪,只是一種性的擁有或佔有,就足以讓整個和諧的氛圍分崩離析,但這卻是身為人的我們很少敢去面對的。

  瑪莎此刻再度顯示她的領導能力,如果一切都回歸原點,那應該就更容易能判斷真相了。相對於美國南方女性的決斷,尚有一部精彩的影片「油炸綠番茄」,其真相雖被隱藏,但卻更能突顯南方女性的堅毅與決斷。瑪莎也一樣作了必須決斷的決定。

  第一場艾美去林中採收菌菇,與最後再去採收毒菇,是電影美學中的首尾相呼應,這樣的編排,可以顯示編導的高明,也使得整齣戲的結構變得更為紮實。

  約翰從弱者變成掌控者,再變成被傷害但又傷害別人的人,但最終他的命運依然被別人掌控著。尾場中一個裝屍體的布袋,變成約翰的寫照。在掌控與被掌控中似乎永遠沒有贏家和輸家,有的應該是人性的自我批判,是必須自我省思才能獲得答案的。

家族的色彩(かぞくいろ―RAILWAYS わたしたちの出発)

導演:吉田康弘
主演:有村架純、國村隼
日本 / 2019年 / 121分 / 普遍級
投靠已故丈夫的老家,生疏的父子關係、不被接受的母子關係,在走頭無路的局面,奥薗 ...

◎ 劇情簡介
     

  奥薗修平與小晶結婚後,共同撫養修平與前妻生下的駿也。修平常帶他們去看火車,並介紹有一條鐵道,從最南方的鹿兒島枕崎(指宿枕崎線)會一直開到最北方北海道的稚內;很少離開東京的小晶與駿也都覺得很神奇。

  但半年前修平被朋友以合夥為由,詐騙了所有積蓄,不久修平也因病而亡。無法繼續扶養駿也的小晶,遂帶著修平的骨灰罈與駿也,一起回去修平的老家,見到修平的父親奥薗節夫。節夫原本要從「肥薩橙鐵道」的司機職位退休,但突然遇上喪子之事,不禁使他陷入兩難。節夫的妹妹知道訊息,也急急趕來幫忙家事。

  正巧鐵道局缺少司機,貼了徵求司機的啟事,於是小晶決定前去面試,這使得擔任評審的節夫大感意外,但最終還是錄取了小晶。雖然前面有司機養成的課程,但連汽車駕照都沒有的小晶,確實應付得有些吃力。

  駿也進了當地的小學上課,一開始受到同學的欺負,甚至因為惡作劇,駿也不小心造成同學的眼上方的傷口,同學的母親氣勢凌人要小晶跪下道歉,但為女老師阻止。

  小晶發現百合老師有身孕,這才想起她自己與修平也有過孩子,但後來流產了。百合老師傷感的表示,她肚中孩子的父親是有家室的人,她不僅與對方斷絕關係,也想拿掉孩子,但小晶極力勸慰,希望百合能留下孩子。

  小晶受訓期間也到總公司接受進階訓練,但在實習期間出過不少狀況,受到節夫嚴厲的指責,再加上她回去參加駿也的半成人禮時,聽到駿也的作文,幾乎將她與駿也的互動過程,改為虛構的與修平的相互關懷,這使得小晶心情大受影響,遂拖著行李回到東京。但舉目無親的她,卻只能在陸橋上徘徊,這是她以前與修平、駿也一起看火車的地方。沒想到節夫竟然找到了她,在節夫的鼓勵下,小晶最終還是回到鐵道局,而駿也知道他其實說了違心的話,也向小晶求得諒解。

  終於小晶拿到正式駕駛的執照,雖然也經歷一波三折,但她決定堅守崗位,而節夫也改變退休的決定,繼續擔任司機。小晶遇見已經生產的百合,她已平安產下一子,她將以一己之力扶養嬰兒長大成人。

◎ 劇情分析

  日本人對工作的執著,常常表現在「鐵路」這個面向,像「鐵道員」不僅是暢銷小說,其實拍成電影後,也是影迷津津樂道的題材。

  「家族的色彩」更貼近的說法是「家族的執著」。在片頭,修平帶著妻子小晶與兒子駿也,在東京的天橋上,觀賞東京交互穿梭的各種鐵道車種,一副鐵道迷的模樣,但隨著情節的進展,觀眾才知道,修平的父親奥薗節夫,是鄉下支線「肥薩橙鐵道」的一名司機。

  小時候的修平坐在電車的前面,而父親則驕傲地為兒子駕駛電車。在尾場則是小晶一路地奮鬥,終於成為一名電車駕駛員,而旁邊則站著駿也,這段情節呼應了整個家族對鐵道的連結。

  修平之前娶了靜香,在生下駿也之後身亡,然後修平再與小晶在一起,雖然懷孕,但卻流產了。從此小晶便將駿也當作是自己的兒子,兩人的母子感情相當融洽,直到修平急症身亡,小晶才帶駿也回到鹿兒島的老家,而這也是駿也第一次見到爺爺。

  節夫也許是個外冷內熱的人,他不擅長作感情的付出,對世事的互動完全依托在工作的堅持上。修平為何到東京之後幾乎不曾回到老家?究竟是修平拋棄了原生家庭?還是每個日本人都能獨自堅持地活在自己的氛圍中?這應該是一個值得呈現與討論的問題。

  以台灣而言,似乎這種問題也愈來愈明顯。但台灣畢竟面積不大,城鄉差距也越來越小,這種兩代甚至三代各自獨立生活的情況雖然存在,但從表相觀之就不是那麼明顯了。

  過去標榜的三代或四代同堂,似乎早已退潮不見,兩代間的互動愈來愈少,是因為社會的現代化?或者文化的改變?也許應該說是當代文化使然的緣故。而這似乎也讓人必須認真去面對與思考,因為傳統價值觀若完全被一種新文化所取代,對人類而言是福或是禍?

  仔細深思不難發現,一個家庭在養育下一代後,若母親先往生,這個家庭的下一代,很快會瓦解而甚少聯繫;但若是父親先離開世間,那下一代多少還會有回老家團聚的機會,難道這種現象多少也呼應了,人類的社會其實正是標準的母系社會?

  影片中似乎沒有特別交待,修平為何到東京奮鬥後,就不曾回到老家。也許是尚未有成就,無顏見江東父老?但靜香死亡留下一子,之後修平又與小晶在一起,家鄉的父親節夫與姑姑其實都是聽說的。這便突顯了當今社會的另一個問題。

  當一個人獨立自主時,他每天應對的是無時無刻的衝擊,但這些挫敗如何向家鄉的親人尋求撫慰?雖然是獨自去面對各種挑戰,但內心是否早已拋捨了原生家庭?或者說根本無力去思考這個倫理問題。

  而從父親節夫的角度而言,他從別人口中也知道修平再娶的消息,但他是個盡責的鐵道司機,他有屬於自己的人生要應付,雖然不苟言笑,但他是否真的已經完全對這段父子之情無動於衷?

  顯然在這個匆忙的社會產生的新文化精神,使得父子兩人沒有拋捨對方,但卻又真的拋捨了對方。因為社會現象,讓兩代之間又提早了獨立的存在,親情似乎也只能隱藏在心思中的深處,於是便逐漸構成,後現代主義中所提及的一個重要元素「疏離」。

  「疏離」有時會使得人際之間顯得相當脆弱,不堪一擊。小晶因為忙於駕駛員的訓練,而疏於對駿也的照顧,甚至無法出席駿也的半成人禮,這使得駿也違背自己心意地寫了一篇他與爸爸修平的互動。但其實這些過程都是駿也與小晶的關愛過程,只因為駿也的父母均無法參加他的半成人禮,一種自卑的心態,使得他寫下這一篇令小晶傷心的文章,也讓故事情節有了更多的起伏。

  影片中對節夫與駿也這對爺孫的互動著墨較少,因為主戲始終放在,小晶從沒有駕照,奮鬥至成為鐵道駕駛員的過程,但親情的疏離若能多加著墨,應該也會為本片加分不少。

  其實節夫應該算是被拋棄的老人,而劇中出現的妹妹,似乎也是單身,這種現象在台灣也比比皆是,而且應該說是未來的普遍現象。在日本如此,在台灣應該也不例外,透過這部影片的點滴,也讓我們提早感受到「老人國」即將到來的訊息。

  本片是日本Railway系列的第三部有關鐵道的電影,因為有鐵道局的配合,所有的場景自然容易取得,在台灣能否拍類似的影片呢?也許這是令人懷疑的。 影片中極力展現九州海岸的沿線風光,並連接「肥薩橙支線」的特殊景象,使得影片受到鐵道迷的青睞,也為日本的鐵道作了最有力的宣傳。

  日本原是女性地位並不高的社會,但本片讓女性一躍成為駕駛員,應該算是一項創舉。影片中,一名男乘客對小晶的揶揄後,又在第二次加以誇獎,應該也是刻意地安排,試圖去詮釋日本對掙脫傳統概念的束縛,這一點應該也是值得肯定的。

2022年1月3日 星期一

匿名的畫作(One Last Deal)


導演:卡拉斯·哈洛(Klaus Haro)
主演:海奇·諾西艾南(Heikki Nousiainen)
   阿莫斯·布洛希雷斯(Amos Brotherus)
芬蘭 / 2019年 / 94分 / 普遍級
禮讚: Jussi Award for Best Scrip
   俄國寫實主義畫家列賓傳奇首登大銀幕
   多倫多國際影展
   美國華盛頓國際影展
一場藝術與親情的完美救贖…

◎ 劇情簡介     

  奧拉維·勞尼歐是芬蘭一名即將退休的畫商,他常去杜布洛斯基拍賣公司競拍一些油畫,然後再轉售給其他客戶,以賺取差價。但近年生意越來越差,原因是拍賣公司狄克桑德不時洩漏奧拉維得標的底價,這使得客戶上門總是精準地說出底價,所以奧拉維雖然已屆退休,但依然負債累累。

  拍賣會場的目錄有一幅「男人的畫像」,雖然沒有署名,但奧拉維一眼就看出,這幅33x41的畫風相當洗鍊,且他一生鑒賞畫作甚多,直覺應該是俄國現實主義畫家伊利亞·列賓的作品,但遍查所有資料,始終沒有「男人的畫像」的資料。

  如果畫廊因沒有署名而把它當作一般畫來處理,而他的推測如果沒有失準,應該幾百歐元的畫能賣到十多萬歐元,如此便能風光地退休了。

  奧拉維只有一名女兒蕾亞,他因忙於畫作,常常忽略了她,甚至女兒離婚後獨自扶養一個兒子奧多,他也不曾付出關懷。這一天,蕾亞要求奧拉維收留奧多幾天,然後為奧多寫評語,這是學校的實習項目,奧拉維不理會,奧多卻自己跑來了,祖孫倆人代溝相當嚴重,但奧拉維有機會,還是會從畫中的情境,解釋人生的道理,這使得奧多無形中也學到許多人生哲理。但奧多卻展現了更高明的銷售技巧,往往會把畫的定價賣得更高,並且也抽爺爺的佣金,奧拉維心中暗暗讚嘆。

  為了追查「男人的畫像」出處,奧多根據畫作後面的一張包裝紙寫著「花園」的線索,到養老院找到後代,同時也在其書架上找到有一本書中有編列同尺寸的「救世主」。這就確定了「救世主」是列賓所繪,但問題是畫家為何會沒有簽名?於是奧多利用電腦去博物館訊問。

  尚未回訊前,拍賣會已經開始舉行,本來標價不高的「男人的畫像」卻直飆至一萬元,奧拉維雖沒錢,但還是忍痛買下來,在完成交易後,拍賣會也接到列賓真跡的確定,而奧拉維向奧多借學費四千歐元,但遭蕾亞斥責,後來奧拉維將店面直接讓給新的租戶,但要他先付一萬歐元,這也圓滿了購畫的願望,只可惜他已經走到生命的盡頭。

◎ 劇情分析

  這是一部由芬蘭名導演根據一件事實而改編的電影,其中關鍵的一幅畫「男人的畫像」是一個主軸,而拍賣市場中的很多玄機,不是一般買畫的人所能了知。

  名畫之中其實贗品極多,從簽名去鑑定也許是一個方法,但有時仿畫的簽名也是相當逼真,真的叫人防不勝防。因此要從事畫商的工作,必須要具備許多條件,正如奧拉維告訴孫子,一幅佝僂的老人與其背景的關係,因為這種極端的對比,必須是經歷人生很多的試煉,才能體會出並表現在一幅畫作上。

  奧拉維也許是一名相當洗鍊的畫商,但他卻缺乏賣畫的技巧,相較之下,孫子奧多是一名資訊主義時代的少年,他利用電腦搜尋的技巧,很快就查出這幅沒有署名的「男人的畫像」確實是俄國現實主義列賓的作品,但如果是,為何畫作上並沒有署名?這也使得這幅畫落入一般的畫作之中,拍賣價從幾百元開始,但行家其實很多,只是沒有簽名,這使得價錢雖然推昇到一萬歐元,但卻也後繼無力,而這也使得奧拉維得以購下,問題是奧拉維當時口袋一毛錢也沒有,他為了這幅畫幾乎是豁出去,這種矛盾的心情,究竟是向現實屈服,還是順從自己的直覺?

  正因為奧拉維不斷地去拍賣會場反覆檢視這幅畫,直到詢問對象來訊時,正好已被奧拉維結完帳帶走了。而奧拉維要四處借得一萬歐元,事實上是相當困難的,最後拍賣了一些小的收藏,再向奧多借得四千歐元這才完成這份交易。但女兒蕾亞卻大力反對,因為那四千歐元是奧多要念大學的學費。

  蕾亞之前還邀父親一起住,但此時她覺得父親實在是太自私了,因為前夫離婚後,留給她一堆爛帳,蕾亞埋怨在她最困難的時候,父親也不曾伸出援手,這使得奧拉維啞口無言。但從奧拉維的思緒,當然是有其自己的想法,自己一生中沒有任何出息,但若購得這幅畫,他知道起碼價格十萬歐元起跳。而這正是奧拉維要傳承給自己的後代。

  牆上掛著一幅蕾亞小時候很喜歡的一幅畫,原本奧拉維要拿來賣掉,但最終還是放棄了,因為蕾亞已經表示那是她最喜歡的畫。這個訊息提供了另一個「傳承」的主題。

  所謂船到橋頭自然直,奧拉維最後找上下一個租戶,向他索取一萬歐元,因為這樣就不會被房東漲價,這是一個不得不的做法,然後把錢還給蕾亞。

  那幅畫其實叫「救世主」,不能簽名的原因,是人不應該在救世主的畫像上簽名,以示尊重。這樣的說法實在讓人感動,但也讓眾人豁然開朗,而得知這項訊息時,美術館尚未回覆,這表示奧拉維幾乎賭上了自己的所有,放手一搏,最終是押對了寶,但這是奧拉維憑著自己多年的經驗,才敢下這個決定。

  瑞典的客戶來看畫,奧拉維開價十二萬歐元,但買主去問拍賣會,拍賣會的主人懷恨在心,當然暗中破壞這場交易,這又使得奧拉維陷入兩難,但他知道這種機會稍縱即逝,雖然錢是一個大問題,但他決定放手一搏。

  奧拉維告訴孫子,要賺錢就要懂得投資,賺差價那只是簡單的運作模式。但投資的回饋卻是無以限量的。母親蕾亞無法了解這一層道理,倒是爺爺看得出奧多是極具天分的,因此他將這幅「救世主」留給奧多。

  拍賣場知道他們缺錢,本來欲以一萬歐元買回,但正好了解內情的帕圖及時出現,而阻止「救世主」再回歸拍賣場,如果成真,那這幅畫的起跳價應該是十萬歐元。

  蕾亞無法瞭解其中的奧祕,只希望畫能賣出,以解決當前的經濟危機,她完全不了解父親的細膩心思,她對畫沒有深入研究,這幾乎使她掉入過去的原點。

  這兒提供了一種現實,如果蕾亞把「救世主」賣掉了,那豈不是辜負了奧拉維的一片苦心?所以情節的安排便有了完美的結局。

  奧拉維看得出奧多對畫的天賦,也許這是奧拉維一直在追尋的,雖然他收藏的畫不見得很值錢,但有孫來繼承,他應該是死而無憾的。

  從這兒也說明了一個事實,很多收藏家除了自己喜歡之外,若家中後代並無人欣賞,那真的會讓收藏家扼腕,如果是這樣,那真是情何以堪?但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以前有錢人會請畫家畫出祖先的油彩畫,但很不幸的是,大概傳了三代之後,子孫會覺得相當恐怖,因為畫中人物似乎永遠在盯著他。

  我曾標下兩幅肖像畫,不只一次放在FB上,要求他的後代來迎回祖先畫像,但卻始終沒有任何回覆的訊息,如果已經傳到第三代,基本上很難讓子孫認同。心中不免難過,但現實就是如此,不管你接不接受,隔代的子孫是有很大的差異性,我們無法讓子孫認同你的蒐藏,也許那些蒐藏品會化為烏有,但現實比人強,你可能必須放開胸懷去承接這一切。

  看完電影等於上完一堂美術史,在真相與贗品之間,必然有新的聯結,這是每位觀眾要體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