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8年7月23日 星期三

鞋子(The Shoe)**

導演:李拉.巴卡尼那(Laila Pakalnina)
演員:伊萬.巴冠斯基(Ivars Brakovskis)
   伊格.布克斯(Igors Buraks)
拉脫維亞 / 1998年 /  82分鐘 / 保護級
禮讚:金馬獎外語觀摩影片
   1998年坎城影展注目焦點
劇情將視野焦點壓縮在小孩「純真」的世界中,一雙不甚起眼的
鞋子就變得沉重起來。 丟失鞋子是這部電影的表相;導演要呈現的卻是人性至真至善的互動。…

◎ 劇情簡介     

  五O年代的拉脫維亞屬於蘇俄聯邦之一,許多蘇俄士兵顧守波羅的海的海邊,深恐對岸的瑞典或西方世界會由海上潛伏上岸,故駐地的少校指揮官要求只要有任何線索或風吹草動,必須立刻通報。

  約漢、布里斯塔布以及西洛道夫三人是海邊巡防員,每天帶著軍犬威吉巡視海邊。這一日清晨,三人在海邊發現一隻女鞋,三人立刻感受到事態嚴重,迅速往上通報,剎時警報器鳴聲大作,大批軍人趕來海邊匯集。少校指揮官要三人帶著那隻女鞋到鎮上要每個女人都來試穿,若有合腳者必是潛水上岸的間諜。

  三人帶著狗往前走,在一攤報攤前詢問是否有看到可疑的女子?但老闆以及其他顧客對這個問題似乎不怎麼熱衷。三人不氣餒繼續往前行,見一名婦女在打水洗衣服,三人高聲詢問,婦人連頭也不回,繼續她的工作。就連拿幾杯啤酒走過的男人都愛理不理的。

  三人在公車上注視著每一個人,但鎮民卻不像他們一樣感染到間諜潛伏在身邊的威脅,每個人都氣定神閒地過他們該過的日子。三人在鎮上的角落以望遠鏡四下張望,終於看到一名漂亮的少婦站在窗戶口擦玻璃。三人向前要她試穿,少婦覺得很滑稽不住地笑著。

  另一門口一名男人用手勢要三人到他家廚房,三人衝入立刻抱起一名正在作菜的胖婦人,胖婦高聲呼救,三人強迫她試穿,但依然徒勞無功。但另一端有一名男子在鋸木頭,三人向他詢問均不答腔,直到三人離去後,男人才叫裡面的艾瑪可以離去,果然一名女子急急奔跑離開。三人又到學校,孩童們在接受包紮訓練,雖然吵雜,但三人還是讓每位女老師不管老少均一一試穿鞋子。臨別前一名小女孩送一塊糖給狗吃,但三人還是把糖轉送給另一名小男孩。三人分別在電影院、屠宰場、皮革廠甚至公共廁所檢查,但依然無所獲,正好經過少校家門口,少校嚴厲地要他們繼續追查,否則法辦。三人狼狽而逃,其後也加入向拉脫維亞人買黑啤酒,上電信局打長途電話回家向母親請安,最終無線電傳來D區有狀況,三人開車前往卻半途沒汽油,只好推車前往海邊。到夜晚一名女子單獨來到海邊,她到海中嬉戲一番後逕自離開…。

◎ 劇情分析

  有人把這部電影歸納為「超寫實電影」,但不管如何歸納,「鞋」片是一齣詭異的諷刺電影。看似平靜無波的居民起居生活以及瑣碎的互動,在黑白光影映照下,觀眾在鏡頭的轉換中慢慢走入了困惑的疑慮中,於是開始了追索遺下一隻鞋子的女人。

  這是故事很好的一個起點,表相上的敘述過程也是按部就班,但實質上並非如此。一九九O年五月四日拉脫維亞通過獨立宣言脫離蘇俄聯邦,在慢慢走出自己的一條路之後再回過頭來看待以前蘇俄併吞拉脫維亞的種種,不免會產生一種荒謬與無奈。導演為了還原五O年代的拉脫維亞,極為寫實的場景令人驚嘆,但這一切都還只是表相,因為他真正的企圖是借用鞋子的事件來突顯蘇俄士兵的杯弓蛇影,從而呼應出拉脫維亞這個喜好和平的民族,在強烈的對比中就達到了不必訴說的訴說,亦即靠映像事件的堆砌使得三名士兵掉入荒謬的惶恐中,但隨著四處所見,三名士兵並未有草木皆兵之感,相反地是這個鎮上的人依然悠然自得,而三名士兵反而被這個鎮上的氛圍所融化了,他們不再那麼積極,追查的工作雖然持續,但三人卻也與鎮民過著相同步調的生活。

  三人到電信局打電話回家,其中一名是崇尚以軍為家,故他從來不寫家書,這亦是導演強力的批判,但別忘了這名不寫家書的士兵其實眼神是茫然與失落的,對照打電話回去的士兵那種興奮即知導演的意圖了。

  導演也將人的「卑劣」在影片中作了一段有趣的呈現。那名揮手要士兵進廚房的丈夫,其實多麼渴望又胖又老的妻子能被抓走,但妻子也許看起來礙眼,但當她以為遭到士兵「非禮」時,口中依然叫著丈夫的名字呢!

  一隻女鞋遺留在海邊究竟代表什麼訊息?會不會應該擔心有女子在海中溺斃?但以剛直的軍人思考卻認為必是間諜潛入,但忙碌了一整天卻找不到答案,對於蘇俄軍人而言這個答案似乎永遠尋獲不得,因為一開始思索的方向就錯了,而這種既定的觀念是很難糾正的,雖然如此,導演也將這羣軍人的人性合理化,在與鎮民的交融中,所有的生命態度都會回歸到日常生活的正途。

  片尾的女人到海邊戲水,讓謎題終於揭曉,但那會是真正的答案嗎?也許是,也許不是,這也正是這部影片最弔詭之處。雖然女人離去後又引來另一次的虛驚與警報,但對照我們的現實生活,是否也有太多的庸人自擾?

  導演過去的作品共拍了十一部紀錄片,「鞋子」是他的第一部劇情片。或許這個原因,在描述鎮上風光以及鎮民的生活點滴時,其運鏡手法是相當真確與紮實,透過這部影片,我們得以還原五O年代拉脫維亞的真實風貌,透過這些「歷史」鏡頭讓觀眾有著更深的自省,因為時空的差異對照,於是歷史上很多的正事便在後人的目光中有了極大的落差。這部電影若無法理解這個緣由,絕對會失去觀賞的熱情,甚至很多人會因為覺得悶,在電影開始後不久便離場而去。

  然而每齣電影應該要有他獨到的見解與詮釋風格才能夠資格稱為佳片。「鞋子」倒符合這些條件,而其反諷的手法中烘托出反面的隱徵曲折的各種點滴就更令人激賞了。全劇中共放置了將近四十個具象的事件,雖然都與尋找女鞋的主人有關,但卻也令人倍感荒謬。

  「鞋子」試穿的情節其實與「灰姑娘」也有著某種關連,只是若真是由此改編,但也改得令人震驚。導演藉鎮上的一切來呈現拉脫維亞人的平和與寧靜,他們工作時認真工作;該喝一杯黑啤酒也會與朋友盡興;青春期的男女也有他們的天地,嬉笑怒罵不枉歡樂時光。而三名士兵亦有人性上的缺失,利用望遠鏡四下張望,站在窗上露著大腿的美麗少婦立刻成了他們試鞋的對象,然而這不就是芸芸眾生的真實寫照?生命存在的意義也許有其深奧的哲理,但過程卻是如此的清閒優雅,也許有過度的慵懶,但卻又是如此地合情合理。於是三名士兵從最先的信誓旦旦到最後也被這股渾大但卻是如此平和安詳的「生活」吸引而融入,不知不覺間原本的任務早已拋之腦後了。

  從這個角度而言,導演藉助一件看似荒謬的事件,卻以「內勁」帶領觀眾去映照生活的真實,在電影的藝術呈現而言其功力是相當高明的;而其運鏡的手法也相當獨特而出色。畫面構圖幾乎是張張出色的相片,而剪接的方式亦有其另類的詮釋空間。每一場的後面留白甚多,雖造成觀賞時若干情緒的躁動不安;也失去了現代觀影習慣的快速節奏,但其實這反而是本片一個相當重要的呈現。留白的時間加長,就某種意義而言是一種沉思反省的空隙,觀眾能在這個段落立刻有機會作一番觀行,於是表相與內在的思維也都能全面地共進。在兩眼檢視光影映照對比強烈的畫面時,其實觀眾也在同時作自我的思緒重整。

  「鞋子」這部影片其實是一篇觀眾極佳的自我測試的作品,如何從觀影中接收到導演釋放的訊息,從而在自己的生命認知中獲得薰染,也許風格和調性與傳統有了極大的落差,但不妨把它當作是一番新的嚐試。請記著,無法接納新的訊息,便永遠無法發現新的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