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0年2月24日 星期三

十二怒漢大審判(Twelve)

導演:尼基塔.米哈爾科夫(Nikita Mikhalkov)
演員:尼基塔.米哈爾科夫(Nikita Mikhalkov)
   瑟吉.麥可維斯基(Sergei Makovetsky)
俄國 / 2007年 / 120分鐘 / 輔導級
禮讚:榮獲2008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榮獲2007威尼斯影展榮譽金獅獎
   榮獲俄羅斯「尼卡電影獎」最佳男主角、最佳音樂雙料大獎
   獲邀2008「關於電影的電影」影展閉幕片

12名陪審團員以自身經歷思索18歲的少年是否殺害他的繼父…

◎ 劇情簡介     

  來自車臣被前俄羅斯軍官收養的烏瑪被法院控訴他殺了養父,加上對街及樓下的婦人作證歷歷,烏瑪面臨最終的審判。十二名陪審團若一致通過,他將面臨終生監禁。

  由於法庭正好在整修,於是商借隔壁學校的體育館作為陪審團討論投票的所在。原本看似明確的案情,卻在第八號團員的異議下變成11:1。眾人原本急著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紛紛對他提出質疑。這名藝術家表示:正因為這個判決來得太快,幾乎都不曾經過討論,這對被告是不公平的。由於眾人在討論中提及對猶太人的偏見,於是再一次投票時,猶太人也投了無罪的票。

  另一名團員敘述自己潦倒時,只因一名婦人對他不一樣的看法,使他脫離了孤獨和谷底,透過心同此理的感觸他也改投無罪。這觸怒了一名計程車司機,大肆地指責一名外科醫生,醫生來自高加索,他反而以一把刀子耍得令人目瞪口呆,但也反映了高加索與俄羅斯之間的一些矛盾,當然醫生也在傾吐自己心思之後,改投無罪。

  猶太人講到自己父親雖然瘦小,但娶了一位立陶宛的婦女,生了十一個子女,但問題還是讓人沮喪;而另一名團員則講他叔叔的故事:因為一時間把錢輸得精光,回去向老闆借錢但又將錢輸光,在鋌而走險後,被形容為恐怖份子,但因處理的方式得宜,叔叔不但沒有關入監獄,現在也已步入正途。

  劇團的爵士鋼琴手要大家重新投票,這回變成5:7。此時從外面飛進來一隻鳥,眾人雖受到一點影響,但依然繼續辯論。由於醫生被人懷疑他的學位是用買的,憤怒地投無罪票;再加上眾人以模擬的方式測試,證實樓下老人根本無法見到兇嫌。而那名劇團的成員指責別人的笑容根本是太過自我與自私,他說了他在祖母臨終前的故事,只有那個笑容最真確。而曾在哈佛念企管也兼修法律的團員,被計程車司機的一篇故事嚇得嘔吐,這也使他更舉棋不定,而計程車司機和墓園管理者都說了各自的故事,最終投票變成全部無罪,但主席也在此提出另一個論調,因為他實在擔心,嫌犯若被陷害,若放他自由,說不定反而會讓他生命受到威脅,於是陪審團又必須陷入長考…。

◎ 劇情分析

  在歐美國家,陪審團制度行之多年,始終被譽為相當進步的法制規則,最起碼,在眾多的陪審團中要獲得共識才能將犯人論罪,這可防範法官一人憑著個人喜好而讓審判失之客觀,進而影響了公正公平的判決。

  事實上,本片早在一九五七年時就由當時三十三歲的薛尼.盧梅(Sidney Lumet)拍攝過,舊片新拍的背景轉移到解體之後的俄羅斯,並技巧地在這個複雜多面相的土地上注入了更多的人性糾葛與種族相異的觀點。

  這個世間人與人的相處只要沒有利害關係,就很容易和平相處,但若與自己的觀點衝突,便開始從自我防禦中展開辯證與反擊,紛亂鬥爭於焉展開,有趣的是,這些相異的觀點原本就存在彼此的心靈深處,若是不曾經過撞擊,也許終其一生都只能悶在心裡,更談不上所謂的衝突了。這說明了人與人之間看似平靜無波,但在潛意識中多少都會放置一些自我的觀點,而形成的自我則來自複雜多層次的個人經歷與背景。

  基於此,每個人在看待一件事的同時,都會與自己的內在自我相連結,而在必須作抉擇的時刻便是真理乍現的同時,因為真理愈辯愈明,但這前提必須是每個人都必須理性地看待爭執的焦點,否則辯證則將流於失敗,紛亂也將更為之擴大。

  原本以為證據確鑿的案子應該很快無異議都會投「有罪」票,沒想到第八號陪審員認為「太快了」!也就是說看待事情是否應該從相反的角度來審視。對一件終生監禁的嫌疑犯而言,是應該有這種考慮的。但在這麼「明朗」佐證中敢於提出不一樣的見解,我們不得不說是必須具備的勇氣與擔當,否則他大可像其他人一樣,趕緊投完票然後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上。

  但陪審團中有人反對後,猶如投下一顆震撼彈一般,每個人便必須從新的角度去面對自我,間接地也在相互拓染中碰觸到自己的內心故事。其實自己在被逼至思維死角的同時,一直潛藏的過往便必須重新檢視,而這些自白也必須與此刻的重任-投票審識別人有了連結。換句話說,原本擔任上帝的角色卻在同時也必須審判自我。於是人的原罪便毫無遁形地必須攤在面前。當人性全部併排在一起的時候,你將會發現,「審判」這個名詞放置在人的身上是相當荒謬與可笑的。

  擔任過文化部長的主席最後在翻盤之後,重新又提出了相反的辯證。如果嫌犯被誣陷的原因真的與改建有關,那確實在他出獄後隨時都會有生命的危險。但問題是,為何他不是第一個提出反證的人?生命也許很重要,但無端揹負了「殺父」的罪名,終其一生都在監獄渡過的日子會是當事人自己所願承受的嗎?

  辯論至一半時,突然從外飛來一隻鳥,透過這隻鳥,導演也傳遞了不自由毋寧死的理念。而這同時,也適時地詮釋了第八號陪審員為何從一開始便提出了相反的辯解,於是他去而復返,不但取走了啟發他的聖母卡片;同時也放走了飛不出體育館的小鳥。

  車臣過去與俄羅斯的關係多少有些民族主義的議題,但這也並非絕對的死結,導演用併現的手法,啟發了觀眾的映象思維。因為冷,車臣的男孩在獄中以家鄉的舞蹈來取暖,這顯然他也是抱著希望的,是不是凶手他自己心知肚明,他篤定地在獄中靜候佳音,因為他知道是非公道自在人心,幸好最後上帝並不曾離棄他。

  但如果沒有那張聖母卡片,男孩是否就因此監禁終生?這樣的景況會不會在我們四周也曾發生過呢?其答案是肯定的。這也是為何我們制定了冤獄賠償法的原因,但若果如此,再多的賠償其實都無法彌補的。

  十二名陪審團員各自有其自身的故事,每個人娓娓道來時,總是難掩屬於自我的喜、怒、哀、樂,但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其實每個人是無分軒輊的。是的!在每個人的生命歷程中,有許多人會傷害到你,不管對方是有意或無意的,都將讓你有太多的埋怨。但我們也不妨反向思考,我們是否也曾在不經意中傷害了別人?就算有,你似乎也都故意略過不去面對,這種自我與自私的劣根性常常會變成我們自己的盲點,只是我們在看待別人時總是輕易能挑出別人缺失,但對待自我的盲點則是視而不見的。

  將十二個人聚在一起,這自然是將十二個人聚焦在審判這個層級上,這符合了標準的舞台劇呈現方式。所謂「三一律」是希臘悲劇的三大原則,第一:時間統一,第二:時空統一,第三:事件統一。本片除了穿插男孩過去的追敘與車臣的內戰場景之外,其實在體育場內的辯證是一齣相當標準的舞台劇。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劇本情節更集中而緊湊;也更能精準地掌握觀眾賞劇的心靈。

  本片的結局在台灣的法律現況中是不可能發生的,但這並不能由此論斷何者為優?何者有著缺失?就戲劇情節而言,翻案是必然的因果關係,重要的是彰顯十二個人的心性,而這也是本片的精華所在,只是令人納悶的是陪審團員為何都是男士?如果成員中有幾名女性的觀點,說不定會增加更多的可看性吧?

2010年2月13日 星期六

我一直深愛著你(I’ve Loved You So Long)

導演:菲利甫.克勞戴 (Philippe Claudel)
演員:克莉絲汀.史考特
湯瑪斯 (Kristiu Scott Thomas)
   伊莉莎.日伯史丹 (Elsa Zylberstein)
法國 / 2007年 / 112分鐘 / 保護級
禮讚:2008年柏林影展金熊獎 最佳影片獎
   榮獲法國凱薩獎:最佳女配角
   榮獲英國奧斯卡 最佳外語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劇本三項提名
   榮獲法國凱薩獎: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原著
    劇本、最佳配樂、最佳首選影片六項提名
   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最佳女主角提名
   柏林影展人道精神獎
   金馬影展觀摩片
姊姊服刑十五年後出獄,過去的陰影和乖隔的陌生考驗著與妹妹的相處  ..

◎ 劇情簡介     

  茱麗葉在監獄內被關了十五年後終於釋放了,她唯一能暫時投靠的人是自己的親妹妹雷雅。雷雅開車去接她,但妹婿路克因茱麗葉過去殺死自己的兒子而對她有了戒心,他們夫妻雖然都能生育,但卻領養了兩個越南的小女孩。小女孩問茱麗葉這些年去那兒?茱麗葉只能敷衍地回答她去旅行,但這種謊言聽在路克耳裡卻更加刺耳。

  茱麗葉每兩星期要到當地警局報到,一名警官對她的評語極佳,並告訴她終有一天他會到一個心目中的大河去旅遊。茱麗葉曾在咖啡廳被一名男子勾引,她跟他去旅館,但性愛依然讓她沮喪,畢竟她的心情始終不曾跳脫過去的陰影。

  雷雅在學校教書,也帶茱麗葉去游泳,一名中老年人路西安對茱麗葉有好感,但見茱麗葉沒反應,很快又去搭訕其他女人了。倒是雷雅的同事米榭對茱麗葉相當體貼,但茱麗葉也沒接受,只向他表示尚未準備好。

  倒是那名警官改變與茱麗葉見面的地點,這回選擇在咖啡店見面,同時也表示他離了婚,而他想去的那條河很多人都找不到源頭。而在一次宴會中主人傑哈一直逼問茱麗葉為何過去都不曾出現?茱麗葉被逼急了,坦然表明她在獄中待了十五年,但傑哈眾人反而認為茱麗葉是在開玩笑,眾人哄堂大笑。但米榭卻知道茱麗葉說的是真心話,他也坦言過去年少輕狂,常常進入監獄,這多少獲得茱麗葉的共鳴與認可。但雷雅的情緒卻大受影響,在上課時對學生大聲斥責,但也很快又向學生道歉。

  茱麗葉找了許多工作,終於在醫院找到一份文書工作,在經過三個月後終於取得正式聘用。而路克因從椅上跌下脫臼,幸好茱麗葉當場治癒了他,這使得路克也慢慢對茱麗葉有了改觀。在某一日茱麗葉回家時,竟然發現眾人為她準備了意外的生日宴會。但不久茱麗葉才知道警官佛瑞已經自殺。

  雷雅發現過去茱麗葉六歲兒子皮耶的化驗報告,透過同事解釋才知,茱麗葉不忍兒子癌症末期的苦痛才讓他提早解脫,姊妹二人相擁而泣,但這份告白也使得茱麗葉慢慢走出心靈的困境。

◎ 劇情分析

  如果生死是一種自然的交替,那在「轉換」的過程為何必須要有人類至今無法克服的苦痛?人生最悲痛之事莫過於望著最親密的家人獨力承擔身體病魔的折磨但自己卻無法使上一點些微的力量來幫忙。也許正是因為如此,才能讓人在這個難堪的時刻體現所謂的試煉真諦吧?!

  茱麗葉面臨愛子六歲稚齡卻必須承擔身體莫大的苦楚,所謂生不如死,身為醫學界的茱麗葉更能體會這份困頓,如果可以選擇與替代,相信茱麗葉會毫不猶豫為兒子承擔一切,只可惜這種想法在現實景況中是完全不切實際的。為了解除兒子的痛苦,茱麗葉犯了人世間最不可原諒的事,她親手殺了兒子,也因此入獄十五年。

  茱麗葉承擔的不只是十五年的監獄日子;她更得承受世人異樣的眼光。如果從母愛的角度來探索,茱麗葉是何其偉大,為了不讓兒子繼續受到病魔折磨,她在下手結束兒子生命的同時,必須承受的是更多的掙扎與哀悽,而她卻不願作任何的辯解,這也是本劇最引人注目與思索的弔詭。不管用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與說辭,其實都無法為茱麗葉提出正面的辯解。因為這個制約的世界早已有了許多約定成俗的人倫關係以及律法規範,在「母愛」與「悲憫」與這些規則相遇時,一樣還是會潰敗下來。

  再從另一個較嚴肅的層面來看待,所謂上天有好生之德,每一個生命的出生都是一種奇蹟,從懷胎的過程就令人相當感動,既然如此,有誰能有權利去殺害另一個生命呢?不管從世俗或宗教的著眼點,殺人都是不能原諒的。就算茱麗葉的兒子提出寧願結束生命的請求,依然還是與生命的規律相互抵觸的。

  雖然原則是如此地清楚,但當我們自己面臨這般抉擇之際,真的很難不會像茱麗葉一樣,畢竟人的內在心思與情緒是相當複染的。她的丈夫在她面臨法律的審判之際,作了對她不利的供詞,導演刻意將丈夫這個角色放置在暗場人物中,這更突顯茱麗葉的複雜情緒。但丈夫顯然是相當不理解妻子的,否則為何無法與妻子感同身受?另一個原因應該是夫妻的感情已經出現質變,而殺子事件則提供了丈夫的絕情。當然這些都是推衍的情節,但也由此更增添了茱麗葉的深沉悲痛。

  茱麗葉在法庭上選擇沉默,不辯解是因為她早就抱定入獄服刑的準備,甚至如果有死刑加身她應該也是甘願承受的。這在她當時的困境中似乎是唯一的選擇。但也因為這樣,讓她陷入近乎萬劫不復的慘境。不僅世人唾棄她,就連最親近的妹妹也抱持著懷疑的態度。

  自殺是一件不能鼓勵的傻事,雖然大家都了解這種緣由,但自殺的事件卻不曾中斷過。是什麼事情非得結束自己生命作為應對的手段?每個人所承擔的困境當然不會完全一樣,但自殺真的是唯一的方式嗎?

  茱麗葉出獄後報到的警官佛瑞在談話中言詞始終有著曖昧不明的詭異,茱麗葉有時似乎可以感應到某些熟悉的訊息,但萍水相逢又能真正理解多少呢?佛瑞最後把報到的地點改在咖啡店,這是一個重要的契機,也許在一種比較溫馨的場合中期望能獲得一點溫暖的加持,若茱麗葉在當時有一些善意的回應,佛瑞也許不會走絕路的,只可惜茱麗葉的情緒始終在冰寒的谷底中。

  一條心目中的河是一種象徵;也是生命共融的併現名詞。而河的源頭是什麼?這正是對生命極度困惑的寫照。婚姻失敗讓佛瑞的生命陷入無盡的沮喪,對他而言,一個家庭的瓦解正是全部的幻滅,一個人孑然一身走在生命旅程中,所有的喜怒哀樂無人能夠彼此分享,對佛瑞來說是絕對無法承受的。

  佛瑞的自殺只是來類比茱麗葉的心境罷了。但若真正地看待,佛瑞卻與茱麗葉有著極大的差距,因為佛瑞的自殺只能用懦弱來形容;但茱麗葉的殺子卻是需要無比的勇氣。而這份「勇氣」卻必須與「罪行」作辯證,而真正的「上帝」審判卻必須由觀眾來擔任。

  妹妹在最後了解姊姊殺子的緣由後,也讓情節急轉直下。但她之前面臨的生命矛盾卻永遠是個謎團,誠如她說的:世上有些事是沒辦法解決的,面臨的痛楚要如何對人解釋呢?畢竟除了當事人,其他都只是旁觀者,以一名旁觀者要去詮釋一個受到折磨的心靈似乎總是隔著一層紗,感同身受也就變成只是一種口頭安慰了。

  本片的焦聚放置在茱麗葉出獄後面臨另一種的困境,也由此為她周遭的親友帶來狐疑的神情,從而在緩慢的步調中顯露了真相,茱麗葉當然也在最後走出令她近乎窒息的困頓。茱麗葉十五年的監獄生活絕對會改變她原有的生命形態。雷雅的同事米榭曾多次入獄,也因此最能理解茱麗葉的心情,他關懷她注目她,這應該也是茱麗葉能夠讓心靈重新拾回一點熱度的原因吧!

  影片中也提供了許多意在言外的情節,如雷雅與丈夫路克都能生育,但卻認養了兩名越南女孩,茱麗葉在咖啡店接受一名四處搭訕的登徒子而上旅館,雖然都是片斷的情節,但卻是屬於小說意識流的呈現,正因為如此,這些映象的背後應該更適合觀眾自行感受,畢竟這一切都不脫離人性的擺佈。

2010年2月4日 星期四

20世紀少年第2章:最後的希望(20th Century Boys Part II).

導演:堤幸彥
演員:常盤貴子、平愛梨
日本 / 132分鐘 / 保護級
禮讚:日本獲獎最多長篇漫畫改編
   電影連續2星期榮獲票房冠軍
   超大製作,【20世紀少年】三部曲耗資60億日幣
(台幣17.5億),橫跨八國取景,豪華夢幻卡司合力演出

同學們玩著幻想與世界邪惡組織對抗的遊戲,預言2015年會出現一名救世主;2015年到了,救世主真的出現  ..

◎ 劇情簡介     

  故事在一九六九年,健次與一群同學玩著幻想與世界邪惡組織對抗的精彩過程,其中他們用漫畫繪出一些預言,甚至指出二O一五年一名救世主會出現,從此人類就會更進步與協調。

  而在三十年後一個自稱「朋友」的神秘人物組織了「友民黨」,他們的任務是要拯救地球,但若是有人背叛組織則必然會被處決。而這一切的過程,似乎都與兒時的預言書一模一樣,於是健次眾人開始調查這件事,但在當年的血腥除夕夜發生了神祕的衝突,但事情真相卻無人知曉,在十四年之後,被賢知寄養在友人家中的遠藤神乃已經成長為一名亭亭玉立的少女,但當年的「朋友」組織的友民黨卻早已完全控制了整個國家與政府,神乃一直找不到叔叔賢知,只偶爾會想起小時候賢知常帶她去吃拉麵。

  終於發生了珍寶樓一名職員李成貴被散彈槍擊殺,所有線索直指「朋友樂團」。為了追索真相,神乃決定進入其中,她的女同學亦同行。但神乃發現,「朋友」其實早已被界定在「神」的位階,而神的任務卻是要消滅人類。因為裡面的靶像都是曾與「朋友」作對的賢知與遠藤。但為了能夠升級受到組織重視才能有機會見到「朋友」,於是神乃發揮潛力,與同學分別以第一名與第二名的佳績進入組織內部。沒想到卻回到一九七一年的時空之中,並見到了叔叔賢知小時候的模樣,神乃尷尬地鼓勵賢知,賢知雖然困惑,但亦認同神乃的建議。

  然後又回到二O O二年與阿門重逢,同時進入新宿的教堂,並見到了一名英文的代課老師,這讓神乃相當驚訝,因為她之前見到的小孩臉龐,竟然就是這位代課老師佐田定清。而這也引發出有關病毒的問題,於是他們去醫院找母親,也才發現一名叫山根博士的陰謀。女醫師原本開發成功的病毒,竟被山根佔為己有。

  終於「朋友」在新宿的大遊行被人以槍暗殺,但真正的陰謀是「朋友」像耶穌一樣,在三天之後再度復活,這正是由人變神的計劃。但這計劃卻也使得槍殺「朋友」的山根遭人擊斃,而那名槍手也遭人槍殺,事情反而陷入更混亂的局面。

◎ 劇情分析

  日本的漫畫在全世界的評比是舉足輕重的,不僅銷售量奇大,因大量讀者引燃的熱情,其衍展而出的商機常令人刮目相看。譬如本片其實就是日本知名漫畫家浦澤直樹的懸疑科幻漫畫作品。在第一集「20世紀少年」大獲成功後,要拍「最後的希望」時,竟引來了三千多人來競爭女主角神乃的角色,由此不難窺見,本片的系列作品在日本受到多大的歡迎。

  類似懸疑科幻的作品一向受到日本年輕朋友的熱愛,這應該與日本的民族性與國情有極大的關係。筆者小時候就看過一部日本電影「地球防衛軍」,不僅深受其影響,至今依然會想起其片斷點滴。日本的偵探小說亦屬一流,在日本戰後更是將之發展到一個高峰。但與科幻的性質連結,這應該從日本戰敗之後談起。

  日本一向自傲於東方的世界,甚至在潛意識中是認為凌駕西方世界的,但外型在先天條件的制約下,許多創作者的思惟便從作品中不斷地釋放突發奇想的構思,極力將故事結構放置在他們獨創的理想世界。其中不乏從拯救全人類的角度來延展,先不論故事是否荒謬,但起碼在精神領域上,日本的讀者與觀眾是大獲全勝的。

  劇中的「朋友」創造了一個理想的世界,看似宗教與政治的全面結合,但掌握全世界似乎不是「朋友」的終極目標,他利用權勢與計謀,預計讓自己像耶穌一樣,死而復生,透過這種過程與儀式,「朋友」將成為千秋萬世眾人景仰的神。

  能夠阻擋邪惡的永遠是相同的主題與力量-友情、奮鬥而最終獲致的成功,這多少有著日本變質的武士道精神,遇上任何的困頓與阻礙,唯有以熱血的信念去對抗有關,坦白說,也許某些情境是不太符合現實,但影片背後所散發的鼓舞力量卻是不能忽視的。

  日本的小孩其實深受這種精神的影響甚大,這自然會左右這羣新生代的思惟。所謂的「熱血信念」在台灣可能是相當欠缺的,因為我們從小沒有類似的漫畫或電影的影響,無形中長大後便缺乏一股為社會國家作全面觀照的熱情,這也是為何我們年輕一代的未來主人翁,總是不經意地顯現自私情懷的原因。

  熱血並非都得捨棄性命,其實是現代人成功的不二法門,能有如此的認知必然在社會上會有超人一等的動力,一種全然的付出,相對的,絕對會有對等的回報,這也是所謂得與失的哲學思考。只是現代人的思考模式永遠只有單向的思惟,若無真確的獲得,幾乎很少人會主動獻上「熱血」來光耀這個社會。

  「預言書」是一個有趣的點子。小孩子天馬行空的想法有時是無厘頭的,但如果真的有人按照預言書來一一完成與實踐,這會不會與現實有著極大的差距呢?善與惡雖然被清楚地界分為兩邊,但真正的邪惡永遠不是外在的表相,而是人性的卑劣。如果你有機會當上縣長,日子久了一定會想當省長;再經過一段日子就會想當總統了。

  慾望是人的動力之一,但卻也是人最大的盲點。人往往迷失在慾望的無盡追索中,而這幾乎只有開始沒有結束,非得到生命結束的剎那才會猛然醒悟,但卻為時已晚。本片基本上也是建構在掌控全世界的慾望中,於是人便有了激烈的鬥爭與紛亂。

  以宗教為立足點從而掌握控制人類的例子實在太多,許多人假借神威意旨,其實只想獲得掌控的權力。事實上,每個人都是一個神聖的個體,沒有任何人(包括神)可以掌握任何人,不理解生命的真諦是因為自我的信心不夠,「朋友」就算如何造福人群,那也是位居高位的人必盡的責任,豈能人云亦云地視其為救星?

  或許正因為如此,「朋友」當一名高高在上的領導者是不夠的,因為他畢竟與每個人都一樣是一個人,也就是怕終有一天力有未逮之刻會被揭穿,所以千方百計安排類似耶穌復活的情結,期望藉著「神格」才能更牢靠地讓人來崇拜。

  神乃似乎也是漫畫中激盪出近乎「神格」的人物,她是眾人眼中唯一的希望;但卻也時時刻刻遭受生命的威脅。將拯救世界的重責大任放置在一名女學生身上,雖然有些突兀,但這是日劇中常用的對等情節,正因為鬥爭的位階相同,於是情節的對立性也就輕易地顯現了。

  從漫畫到電影的呈現,其實有著太多的難處。以前台灣漫畫家葉宏甲的諸葛四郎大戰雙鐵面也曾改編過電影,以當時的製作水平自然是缺失多多,而「最後的希望」花費極高的製作費(大約六十億日幣),無非是希望能將電影與漫畫拉近距離,雖然挑選的女主角神乃亦是在造型上向漫畫看齊,但這兩者之間還是有極大的距離。

  海闊天空的想像,讓觀眾更能無拘無束地遊蕩在情節當中,只可惜若能以「阿凡達」一樣的3D技術來拍攝,相信這部影片會有更亮麗的成績。未來像「阿凡達」這類的影片將會是時代的主流,因為其情節超越了現實,在生命愈來愈困頓的同時,越過現實的無盡想像將會成為人類的伊甸園。而再過一段時期,這些看似異想天開的情境,也都會成為人類依尋的方向與目標。

2010年2月3日 星期三

緬甸的豎琴(ビルマの竪琴)(The Burmese Harp)

導演:市川昆 (Kon Ichikawa)
演員:安井昌二、三國連太郎
日本 / 1956年 / 116分鐘 / 普通級
禮讚:該片被評為1956年年度日本十佳影片第五位,並被選入
   日本影片200部。1985年,此片被拍成彩色片,了卻了
   市川昆導演多年的宿願;該片是他的代表作和成名作

二次大戰末期,二等兵彈奏豎琴,以音樂告知部隊前方是否安全

◎ 劇情簡介     

  一九四五年的七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已進入尾聲,一名音樂學院畢業的日本連長,帶著部屬逐漸退入緬甸與泰國交界的所在。二等兵水島撿到一支豎琴,很快地就能上手,每次由水島化粧成緬甸人先行探路,然後彈奏音樂,連隊的人就能從音樂中分辨出前方是否安全。但偶爾也會遇上打劫,水島就曾被當地人剝得全身以樹葉遮身。

  這一日他們到了一個村莊,村民們熱烈款待,但席中村人卻突然全部退出,連長才警覺到四周已被英軍包圍了。為了搶救一車彈藥,連長下令水島彈奏世界名曲並輔以全連的合唱,沒想到引起英軍的共鳴,全部附和唱了起來。最後連長得知戰爭其實在三天前就已結束,於是為了眾人生命的安危,全數向英軍投降。

  另外死守在山上的一隊日本軍不肯投降,連長在英軍的請託下派水島上山勸降,但遭到拒絕。英軍過了最後期限開始砲轟山上碉堡,日軍全數陣亡,水島也昏厥在半山腰,幸好被當地一名和尚所救。連長及眾同袍都以為水島必然已在那場戰役身亡。

  水島為了返回戰俘營,偷走了老和尚的衣服並將頭髮剃掉,變成一名和尚。而在山谷中水島發現了許多日軍的屍體,他只能為一名軍階較高的軍官埋葬,但到了河邊時,更多的屍體讓水島有了很大的震撼。這也使得他的想法起了極大的改變。終於他來到了戰俘營前,但他卻沒有進去向連長報到,正巧出外做工事的隊上同袍由外回戰俘營,在橋上雙方錯身而過時,水島低頭不語,雖然有人認為這和尚很像水島,但卻徒增困惑而已。

  連長在一間佛寺與英軍指揮官討論骨灰遷移,突然一和尚以日本式的骨灰盒入塔,雖然很快進入,但卻不見和尚人影,但連長卻已確認水島尚在人世。於是向緬甸老太婆買一隻鸚鵡訓練牠說些要水島一起回日本的話;但水島卻送回另一隻說他不回日本的鸚鵡,眾人難過不已。在回日本的前一個晚上,水島帶了豎琴到戰俘營外與眾人合唱歌曲,他留給連長一封信。在船上連長把信唸完,眾人才知道水島起了菩薩心,他要留在緬甸繼續埋葬戰死他鄉的日本同袍。

◎ 劇情分析

  慈悲濟世與殘酷戰爭是兩個極端,而將兩者併現在一起,就是強烈的對比,亦即所謂的戲劇衝突。以極端的反戰思想為標竿的市川昆能拍出「緬甸的豎琴」這樣的電影一點也不令人意外。

  事實上,「緬」片可以歸納在音樂片,透過音樂聯繫了不同國籍軍人的心靈,在和諧的共頻中尋獲了人存在的聚焦,當下戰爭這個外在氛圍便被拋至九霄雲外了。「海角七號」在海邊的演唱會,採用的手法是如出一轍。透過音樂,也彰顯了內在祥和的安定心靈,因而豎琴便成為重要的具象道具,而當水島剃除三千髮絲,換上僧侶衣袍,再揹著豎琴遊走在欉林山野,一種特殊而奇特的映象就出現了。也許水島是乘願再來的菩薩,因此他未透過修行卻早已具備出世又入世的情懷;也因為至善的靈動,使他獲得豎琴後,便能演奏出獨到的和弦奏鳴。

  水島的造型相當出色,但這是電影語言中重要的呈現,畢竟電影是放映給觀眾看的。我們探究的應該是水島面對同袍之死而衍伸出的悲憫之心,出家只是手段之一,這能保障他平安地繼續留在陌生的國度,他的心願真的只是埋葬無法入土為安的同袍嗎?

  水島被和尚救回後,老和尚曾告訴他:戰爭結束後,緬甸依然是緬甸。這句話是極具禪理的,依佛學的觀點,人在死亡之後會帶著業識及本心去投胎。換句話說本際(唯識學稱為阿賴耶識)是從無始以來就一直俱在的,而人在一生中不管身處在何地;遭遇如何的挫折與苦痛,生命的本際始終如一。老和尚的這句話是一語雙關,絕對不能僅從表相的說詞去作推論與解釋。

  水島的靈性極高,或許有人會認為他太多愁善感,不回日本與家人團聚,卻寧可孤單留在緬甸。他的決定正好徹底地解釋了「出家」的意涵。也許水島對家人無情;但卻對眾生展露了大愛,若非是利根菩薩,豈有如此果斷的抉擇?

  水島的決定其實也正好控訴了戰爭的殘酷與不理性,當然也呈現了日本傳統對天皇効忠的觀念,這似乎沒有對與錯的問題。遇上太平盛世是一種福報;遭受戰爭的洗禮則是一種試煉。其實仔細內觀我們每天的行為,都含納了這兩種善、惡的元素與因子。戰爭確實帶來毀滅性的災難,縱然有人將戰爭提昇至民族主義的思考,從淺面而言何其悲壯,但深觀省思之後不難發現戰爭是人類所有行為中最為愚蠢的。而這一切的過程,所有的平民卻是無法自決的。緬甸的人民何其無辜,但戰爭卻毫不留情地染指了這塊土地,對活在當地的人而言,戰爭是與他們無關的,但這樣的說法卻也過於一廂情願,當然這些無奈的聲音只是突顯人類種種不理性行為的荒謬罷了。

  從編導的角度而言,不難發現其潛藏的批判思惟,困獸之鬥雖然彰顯了勇士的精神,但就人性與生命的意義而言是相當可笑的。水島的豎琴象徵了和平的訊息,但縱然他冒著生命的危險,依然無法喚回他們迷失的靈魂。戰爭使得平民遭受困頓,也使得軍人迷失了原本存在的至善本質。

  本片導演採用了每位民眾都熟知的音樂歌謠,恰到好處地交揉了對立的情緒,在五O年代而言是相當大膽的嚐試,縱然受到歌舞片的影響,但這種軟性的歌謠,看似平淡無奇,但當共鳴的旋律和弦奔騰,觀眾很少不受感動的。井上隊長(連長)教他隊上士兵唱的歌曲是美國民謠「夢見家鄉與母親Dreaming Home and Mother」,也曾由弘一法師填詞而改名為「送別」;而另一首「甜蜜的家園Home Sweet Home」,更是恰到好處地化干戈為玉帛,試問誰人沒有家鄉與家園,遠在他鄉異國參與戰役的軍人相信聽了這首歌更能引起共鳴。有趣的是,日軍被遣返的前一個晚上,水島來道別,他站在戰俘營外以豎琴彈奏大家耳熟能詳的「畢業歌」,剎那之間一種拓染的力量傾洩而出,當下幾乎是無人不受感動的。

  日本軍人的符徵原本是一把武士刀,如今卻在緬甸變成了一把豎琴,透過琴音告知了水島見道的訊息;也引燃了慈悲的光輝,撫慰了戰死沙場的軍魂。隊長最後在船上唸著水島寫給他的信(像極了海角七號那七封情書),也堅定了水島留下的信念。地藏王菩薩的誓願是: 「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種宏願何其偉大,而水島當然也是以這種誓願來成就他自己的道業。

  人從出生到死亡的一生,似乎都是銜帶著任務而來的,也許你自認為微不足道,但卻也在你不知覺之中對別人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那些死在戰場上的軍人著實也透發了一些訊息,要不然水島如何有機會徹悟呢?

  一把豎琴在一般人看來也只是一把琴罷了,但市川昆卻讓琴放置在一個令人驚艷的位置上,於是那把豎琴就不再只是一把豎琴。換句話說,一名導演只是一名導演,但當他找對了頻率之際,從而散發出的影響力絕對是與眾不同的。歷經一甲子,市川昆的緬甸豎琴依然在每個人心中奏鳴。不僅琴聲撫慰了戰爭時罹難的人;也平息了觀賞的人安定的心靈。

  市川昆於一九八五年以彩色版重拍此片,也完成他多年的宿願,他於二OO八年去世,享年九十三歲。

非誠勿擾(If You Are The One)

導演:馮小剛(Fon Xiaogang)
演員:舒淇(Shu Gi)、葛優(Go You)
中國 / 2007年 / 125分鐘 / 普通級
禮讚:首屆兩岸影展開幕
「非」片以點狀的角度推介了幾個生命面相全然不同的女人,透過她們的自白,也呈現了人的各種型態,於是以秦奮這個男人的主觀見解開始印證不同生命見解的互融互攝,大千世界的面向便一一呈現在眼前了

◎ 劇情簡介     

  在國外學成歸國後,秦奮對感情有獨到的執著與見解,到年過四十的年齡依然是個王老五。於是他透過網路上網徵婚,來應徵的真是千奇百怪;有以前跟他是同學的同性戀;有台灣富商之女但卻已經懷孕的清純少女;也有住在苗族自治區的美艷苗女;更有性冷感的海南島寡婦…。這其間秦奮也見到了空中小姐梁笑笑,雖然驚為天人,但秦奮看出笑笑顯然是愛上了有婦之夫,情緒不穩遂故意來徵婚發洩。秦奮知道笑笑並非真心應徵,遂當下要離去,但笑笑卻要他陪她喝酒,然而秦奮因過去喝酒而害一名他喜歡的女人自殺,所以每次喝酒就會想起過世的女友。

  因為搭飛機到海口,秦奮在機上遇見了笑笑,也看見了笑笑的男友和妻子,秦奮故意讓位給笑笑的男友,讓他們夫妻坐在一起。事後在杭州笑笑故意拉秦奮見她男友,但秦奮卻無法假扮她男友,遂向男友表示,笑笑其實心中無法放棄這段感情,並希望男友好好對待笑笑。

  然而笑笑似乎改變心意,要求秦奮當她的男友,於是兩人坐飛機到北海道玩,招待他們的是秦奮的同學鄔桑,三人在半路看見一間寺院,秦奮堅持入內參拜,沒想到遇上黑道老大的喪禮。秦奮知道笑笑心中尚無法容納自己,因此晚上總是他與鄔桑同睡一房,並未對笑笑有非份之想,他與鄔桑ㄧ時興起,在小鎮內見到漂亮四姐妹的居酒屋,沒想道進去才發現那是四十年前的相片,四姐妹的年齡加起來差不多三百歲了。

  路過教堂時,秦奮進去懺悔,沒想到懺悔了好幾個鐘頭,讓神父宣告投降。當夜笑笑自願獻身,但秦奮看得出她根本無法忘懷男友,不但不答應,反而狠狠教訓她一頓,當夜笑笑留書離去,她走到懸崖上一躍而下。秦奮與鄔桑相當沮喪,但警方卻告知笑笑正巧被路過的漁船救起。

  秦奮在醫院細心照顧她,然後坐大客輪回去,笑笑以手機打給男友表示她已經完全忘卻他了,然後將手機丟向大海。而秦奮也發現當年買他專利的老闆如今很落魄,於是他以低價又將專利買回,希望在景氣回昇時再賣出…。

◎ 劇情分析

  「屏風劇團」曾經以「徵婚啟事」的舞台劇,譜陳了男女交往與論及婚嫁的互動關係,「非」片其性質大體相同,只是主觀人物相互易位,然趣味性是無分軒輊的。

  古時候的媒妁之言或指腹為婚引領了千年以上的男女互動與婚姻,但因時代的變遷,這種古代的禮制早已被年輕朋友視為落伍。畢竟現代人更執意在自我的觀念與認知中,正因為是自己的執持,好壞自然也得由自己承擔,相較之下,其實很難正確論說何者為優?何者為劣?因為不管從何角度而言,任何的行徑都是涵蓋正反兩個面向的。

  「非」片以點狀的角度推介了幾個生命面相全然不同的女人,透過她們的自白,也呈現了人的各種型態,於是以秦奮這個男人的主觀見解開始印證不同生命見解的互融互攝,大千世界的面向便一一呈現在眼前了。

  秦奮的背景並未詳盡地介紹,只透過他將一個發明賣給一名富商,於是他便有了閒情與閒錢,並開始了徵婚的遊戲。事實上他的所謂發明「分歧終端機」不僅談不上高科技,反而是一種荒謬的反諷。但這種突顯人性之間的不妥協甚至衍伸出訛詐,正是人類的通病與盲點,透過這場序場,主題也就由此展開。

  秦奮為何要徵婚?因為他其貌不揚,並非那種能讓人一見就傾心的俊男;但因為他漂過洋身上又有了鈔票,這使他擠身為「黃金單身貴族」。也許他有許多機會在網路上交友,然後發生一夜情但秦奮要的不是這些,他要的是名正言順的婚姻。正因為如此,於是透過秦奮對應的訊息,卻呼應了社會上許多奇特的面向與價值觀,也恰如其分地顯現了現今的面面觀。

  幾乎所有來應徵的女人包括一名同性戀,讓秦奮愈感沮喪,但人生原本就是如此不是嗎?想要在普羅大眾中尋找到一名十全十美的對象,幾乎是很難讓人如願的,剎那間的見面,彼此開始為對方打分數,但這也只是從外貌與行為舉止來評比,但分數的高低卻在外比與內比中有了極大的差異。秦奮見到梁笑笑時興奮地為她打了九十分;但笑笑卻只為自己打個六十分。

  以梁笑笑的條件,她大可選個條件極佳的金龜婿,問題是她卻愛上了有婦之夫。她無法逃離自己認定的愛的氛圍與感受。「味道」是怎麼呈現「愛情」呢?笑笑在北海道時,寂寞的心靈暫時被男友細心的呵護而填滿,於是她以為這個就是她一生中極致的追索目標。不去在意對方已有家室,只求那種感動的氛圍會永存在心靈底端,於是笑笑愈陷愈深,愈深就愈失望,在極度失望的同時,她參加了徵婚的遊戲。

  這應該也有著潛意識的動機,否則不會在網路上與一名不曾謀面的男人論及婚嫁,笑笑想找個如意郎君的動機是相當模糊的,就算應徵的人是潘安在世,她也不會動情吧?畢竟心中的那段情早已陷入泥淖而無法自拔,但這也並不表示笑笑只是遊戲一場。徵婚這個動機使她多少有了動搖,這是長久痛苦之後的反射,不管見面的人是何許人,最起碼在目前的苦痛中為自己製造一個出口。

  秦奮與笑笑在某些面向是極為相似的,兩人的各自執著成了維繫兩人繼續交往的基本條件。秦奮看得出笑笑的沮喪與失意才導致她來應徵;同時他也發現笑笑深愛著那個「幸福」的男子。先不論那個男子是不是真的很幸福,笑笑的死心眼與痴情專一,雖然不是針對秦奮,但秦奮卻被她這種特質所吸引,其實他多麼希望如果笑笑也用相同的心態對他,他會心滿意足的。

  笑笑自己認為「愛」都已傾注不剩,剩下的只是空虛的靈魂與一具軀殼,而這一種見解並不因為與秦奮的緊密接觸而有所改變,甚至到了北海道後竟然留書給秦奮並跳崖自殺。但這次的抉擇某種層面來說是因為無法正視秦奮對她這一路走來的「好」。問題是若非經歷這徹底的生死悸動之後,笑笑恐怕永遠無法放棄那段難堪的情網吧?!

  秦奮相較於笑笑活在一個她自己建構的世界中是比較踏實的。他很實際地踏在屬於他自己的生命位階上,他徵婚的條件與認知都是經過冷靜的思維,意即在一個天秤上他只想找個旗鼓相當但卻也得符合他心中期許的女人。於是未婚懷孕的台灣女子他不敢承受;年輕貌美的苗族女孩卻得讓他搬到遙不可及的天涯海角,當然他也拒絕了;而條件不錯的海南女子要求一年只做一次愛,更是使他逃之夭夭;而滿腦子股票經的女人似乎也讓人感受到現實的咄咄逼人。

  笑笑雖然愛上有婦之夫,但卻是所有女人最誠實與善良的,正因為這一種情懷讓秦奮始終與她若即若離。當然他也許也有著某些非份之想,正如他告訴笑笑:也許他也只是順勢貪圖一些好處…。

  但秦奮真正有機會這麼做時,他卻放棄了。笑笑自殺的前一個晚上願獻身給他,但秦奮拒絕了,但在得知笑笑自殺後,秦奮只怪她傻,但他說:「甭管摔成什麼樣我都接著!」

  於是一切都明朗起來,一段原本不搭調的愛情,透過彼此的磨合,終於尋找到了彼此。「愛」原來也是必須透過試煉才能找到真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