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7年10月25日 星期三

廢青同盟(Corrections Class)

導演:艾凡‧塔爾多斯基(Ivan I.Tverdovskiy)
主演:瑪莉雅‧波茲哈瓦(Mariya Poezzhaeva)
   菲利浦‧艾佛提迪夫(Fillipp Avdeev)
俄國 / 2015年 / 93分 / 輔導級
禮讚:2015台北電影節國際新導演競賽片
臥軌青春!恣意年少的美好叛逃缺陷,是完美的最後一塊拼圖…



◎ 劇情簡介 

  蓮娜罹患肌肉萎縮症,原本在家自修,但她的母親認為,她應該去學校就讀十一年級的補教班。於是母親推著蓮娜的輪椅到學校,但在火車平交道,卻遇上一個人被火車輾斃,母親要蓮娜不要看,遂推開人群進入學校。

  但在走廊上遇到女校長,她有些責備地指責蓮娜的遲到,母親說明了理由,然後才帶她們進入教室。

  班上的安東、秘許、薇卡都對蓮娜感到好奇,班上的人遂在老師指定下,每人輪流去接蓮娜上課。其中安東最為積極,而蓮娜似乎也對安東極有好感。但此時傳來另一位同學畢斯包被火車輾斃的消息,而這件不幸也正是蓮娜上學時遇到的車禍。

  秘許與安東會帶其他同學到鐵軌旁,玩一種測試膽量的遊戲,也就是在火車來之前,先躲在鐵軌中間,讓火車呼嘯而過卻能毫髮無傷。安東當場就示範了一次,這引得蓮娜驚呼連連,但也對安東更為傾心了。

  蓮娜刻意要安東用潤膚膏按摩雙腳,卻也允許他按摩大腿內側,而這些行為卻被女清潔員歐佳發現,她竟向學校舉報,謂兩人在廁所內作愛,這使得學校沸沸揚揚。而偷聽到的薇卡向秘許密告,謂蓮娜與安東已經發生關係,這使得秘許有了卑劣的想法。

  秘許要代替米卡去接蓮娜,兩人爭執不已,但安東卻已早一步接走蓮娜,這更引起秘許的不悅。而安東帶蓮娜回他的家,兩人脫下衣服相擁之際,卻被安東的母親發現,安東母親發現蓮娜是坐輪椅的,憤怒地責打兒子,而安東是癲癇患者,也在學校發作,所幸蓮娜及時搭救。

  秘許糾集其他同學將蓮娜的輪椅丟棄,再藉機帶她去找,在找到後又用輪椅推她到荒地,然後要眾人強力按住蓮娜,然後強暴她,當米卡也要如法炮製時,卻發現原來蓮娜是處女,米卡遂沒勇氣上她。

  第二天學校舉行委員審查,但似乎有老師故意洩題,但其實評議也沒考試,而是學校老師用表決的方式,結果有些不該轉到正常學校的人轉過去了,而蓮娜因得罪過數學老師,竟然被校長留置在特許學校,蓮娜與母親極為失望,但一切似乎也只能在希望中等待了……。

◎ 劇情分析
    
  某種角度而言,「廢青同盟」像是充滿青春氣息的校園電影,但我知道,這也許不會是台灣觀眾心目中的校園電影。導演將「特教班」設置在學校的附屬機構單位,但為何是「特教班」?那一定是在身心有了障礙的學生才能就讀的。而他們的成績,則必須由學校老師組成的審查委員會來開會決定。

  然而,我們看到這個委員會開會時,受到校長的引導,其實是毫無原則與章法。坦言之,這些老師其實是不具備審查的資格,但結果卻完全由他們控制,這是極力批判,自己國家此刻艱困的環境,而這些學生也正是國家的人民,便只有接受一途。

  教育體制真的出了極大的問題,而在特教班這個小圈圈,更是充斥了許多算計,當外型亮麗的蓮娜出現在班上時,立刻引起一陣騷動。正因為青少年對性慾的一知半解,加上更大的好奇與引誘,於是便出現了一種躁動不安的氛圍,一直圍繞四週。

  特教班的小孩子智商不一而足,但基本的慾望是存在的,問題是,他們並不清楚,慾望應該在什麼樣的狀況下,才能做合理的互動。安東是因癲癇才就讀特教班,而蓮娜只是肌肉萎縮症,或者身體的神經系統出了問題,原本在家自修,但為了有更好的同伴互動,於是選擇了上特教班。但她與母親其實都不知道,從此她的命運,便被學校的老師緊緊的掌控了。

  以數學為例,蓮娜對老師的教法是有意見的,因為對她而言,這些題材都太簡單了,課堂上的指責,也變成日後蓮娜註定的命運。如果學校代表體制,那在體制內該如何反擊?似乎只有哀號承受。這在影片的最後,因為這股令人難以承受的壓力,就成為整體戲劇的高潮。

  事實上,導演在這部影片延續了「逗馬九五」的信條,但卻不全然遵守,因為除了手扛攝影機及搖晃的鏡頭拍攝之外,卻反其道而行,加入了魔幻寫實的鏡頭。其中一場是蓮娜臥在鐵軌下,成功地讓火車從她身體上面疾馳而過,她雖然沒有受傷,但那種驚嚇,反而使她更能夠起來走了一段路,直到同學去扶她時,她才突然又無法站立。

  最後一場,是蓮娜的母親在得知,她必須留在特教班時,失望到幾乎近於崩潰,此時連女清潔工也官僚十足說,她的腳印弄髒了地板,此時母親卑微無助地拿過抹布跪在地上擦拭,直到最後唯有哭泣,因為除了哭泣之外,她實在再也無能為力了。此時忽然聽見蓮娜要求母親一起回家的聲音,而鏡頭卻是一雙健全的腳不斷地往前走。

  其實這場最後的鏡頭,正是導演留下的希望,在將一切全然批判解構後,若沒有留置更多的期許,這會使得這部影片留在無助的階段,但沒有誰能夠確實指陳,那穿牛仔褲不斷往前走的雙腿是蓮娜的;但其實卻也無人能夠勇敢地否定它。

  正因為介於曖昧矛盾的情懷中,於是它的辨證性就更強了。而這就讓「希望」有了無限上綱,也許我們無法抗拒龐大的體制,但卑微地給予自己一點信心,應該也是一種起碼的要求。

  廿七歲的導演能拍出令人訝異與震驚的影片,再加上這些第一次演戲的演員出色的表現,不免讓人讚嘆不已。也許俄羅斯的戲劇訓練,原本就有讓人景仰之處,像史坦尼史塔夫斯基的表演體系,早已成為全世界表演學的範本與理論,相較之下,台灣在這方面的條件是相當不足的,就算是以相同的手法再拍一次,可能出現的成品也會與這部影片相去甚遠。

  人生各個家庭,都有屬於自己的生命面相,在處理各種互動的情節中,都顯得各自為政,這種自私的心態本來是很自然的,因為每個家長,不都是想為自己子女提供最好的日子與生存條件嗎?

  但在弱勢中的弱勢,這是必需要重新評量與考慮的,我們如果將角色相互對換之後,立刻會察覺這種弱勢的苦悶與悲哀。在台灣很早就倡議「無障礙空間」,現在身障朋友都能坐著輪椅四處遊走,若有政府機構沒有這種無障礙空間,肯定會受到民眾強烈地指責。

  反觀俄羅斯這個國家,他們似乎是放棄了這些弱勢的殘障者。雖然校長在開會時,大言不慚的說,學校已經為身障者蓋了輪椅的軌道,但其實那只是鐵片構成的斜道,且輪椅的寬度也與之不合,而卑微的家長就已經感動到涕泗縱橫。

  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強國無時無刻都想併吞其他小國;強勢的家庭總是比弱勢家庭永遠居上風。以個人為例,似乎也是如此,這是人性中最卑劣的行徑。就算是棋逢對手,也絕不手軟地想辦法迫害對方,因為站在同一個界線上,卻也是另一種敵對的開始。

  難道這個世上,真的沒有一點公平的對待嗎?答案其實是肯定的。但在獲得所謂公平的對待之前,是必須去面對一切的試煉。每一種層次的生命均是如此,不會有特別的例外。也許蓮娜在一個階段中失去了什麼,但在她有限的生命中,也會加速其他的領納的。

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


導演:理查‧葛拉薩(Richard Glatzer)
主演:茱莉安‧摩爾(Julianne Moore)
   亞歷‧鮑德溫(Alec Baldwin)
美國 / 2014年 / 101分 / 普遍級
禮讚:本片於2014年9月8日在2014多倫多國際影展舉行世界首映
   茱莉安·摩爾的精湛演出為其獲得多項國際殊榮
   包含金球獎最佳戲劇類電影女主角、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女主角獎
   評論家選擇獎最佳女主角獎、美國演員工會獎最佳女主角獎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等20項大獎
承認自己失智是痛苦的挫折,
就算阿茲海默症病人個性改變、認不出你,變得像陌生人一樣,他還是你該愛的人,他不過是生病了;就像愛麗絲 ...

◎ 劇情簡介

  任職於哥倫比亞大學語言學系的愛麗絲,是一名非常出色的教授,她與先生約翰生了三名子女,兒子湯姆就讀醫學系,女朋友原本是麗莎,但又換了珍妮;大女兒安娜念的是法學院,她嫁給查理,此刻也懷了孕,而且是龍鳳雙胞胎。最小的女兒莉蒂亞沒念大學,但卻在西岸參加劇團的演出。

  愛麗絲剛過五十歲生日,家中成員都回來慶祝,而當她又到學校教學時,一向對語言詞彙最為精通的她,卻突然忘了一些文詞字彙的用法,所幸僵在現場的時間並不長,很快就想起化解了尷尬。

  愛麗絲也有慢跑的習慣,但這一日她在校園中跑步,卻發現自己完全忘記自己身在何處?她急得幾乎哭了出來。或許也感到不尋常,於是到醫院精神科就診,醫生作了幾種測試,也建議用核磁共振的檢查,並建議下次回診時應帶一名家人。

  聖誕節又一次家人團聚,但愛麗絲卻忘了食譜,無法繼續煮菜,不得已只好用手機上網查訊,這才勉強把菜作完,但這個晚上她卻把約翰叫醒,並告知她病情的嚴重,約翰不相信她這麼年青就會得阿茲海默症,但兩人一起到醫生那兒,這才知道事態嚴重。

  愛麗絲的學歷很高,但這對病情反而不妙,醫生表示學歷愈高的人,發病時間愈快,而且這也牽扯到遺傳的問題。於是把家人都叫來跟前說明真相,兒子湯姆沒有遺傳,莉蒂亞則不在乎不想檢查,而安娜卻有這種基因遺傳,所以也順便檢視兩名胎兒,所幸一切安好,這才決定將小孩生下。

  愛麗絲知道自己最後一定會落入必須靠大家才能活下去,因此先行用電腦錄下影像給未來的自己,果然到愛麗絲相當嚴重時,正好與莉蒂亞視訊時,無意中進入錄音的檔案,於是她見到了過去的自己,也依過去自己的指示在五斗櫃內找到安眠藥,預備服藥自殺時,正巧有人來敲門而阻止了這場悲劇。

  愛麗絲在女兒莉蒂亞念劇本台詞給她聽時,終於了解生命其實就是一種「愛」,不管以何種型態存活著。

◎ 劇情分析

  阿茲海默症目前尚無法真正了解發病的原因,對於治療也僅能以藥物舒緩,或許真能延緩其發作的時間,但對於治療其實還是無助的。

  當一個人的記憶逐漸喪失時,那表示他一生中所有的努力全都會付諸流水。愛麗絲是一位語言學的博士,她終其一生都在研究字彙詞句,在學校她能以所學傾囊相授,也使得學生受惠,並為自己建立了在學術上的崇高地位,這一切的榮耀不正是人極力追求的嗎?

  問題是,當這一切都將不斷的流失而變成空無之際,是很難讓人承受的。然而就算沒有阿茲海默症,當一個人面臨死亡之後,在中陰身尚能有此生的記憶,但真正入胎之後,前生所學的東西都會消失不見,這意思是愛麗絲如果沒有得阿茲海默症,那她重新再來時,她所學的語言學將會忘得一乾二淨,只有在接觸語言學的時刻,會產生極大的興味與熟悉的感覺,因為前世遺留的習氣種子,還是會讓她有似曾相似的感覺。

  但這種因死亡而喪失六識的情形,是一般人無法逃避的。在昏迷位或正死位中,意識的記憶都會消失,這也是每個人的經驗,就算在正眠位中,我們也喪失了意識,而作夢是第七識在法塵中的迴應,如果意識被七識末那識喚醒,自然就是醒來的時刻了。

  阿茲海默症並非像死亡的情況,是在毫無預警中喪失了記憶或意識,而是在你尚在有其他感覺的六塵中,逐漸喪失了的記憶,尤其是眼前的記憶。對一般人而言,誰都無法忍受有如行屍走肉的生命狀態。

  本片極為動人的情節是,愛麗絲預先錄製了自己的留影與留言,對未來的自己殷殷叮嚀,因為她已經預言自己屆時的生命,已屬於另一種不堪的層面,正因為她不想造成別人的負擔,於是過去的自己,教導現在已經進入全然失智的自己去自殺。

  從層面上很容易分別這兩人前後的表情差異,但雖然立意極佳,卻陰錯陽差的逃過一劫,這或許是為了悲天憫人的情懷,畢竟自殺是一種道德的罪行,若以因果論來說,生命終點前的病痛其實正是往世的冤親債主來要債,若無法忍受而直接自殺,那些冤親債主依然還是會在來世再來要債的。

  愛麗絲的認知是正確的,她不想讓別人感覺她是個負擔,但有時這種事又並非是她自己能決定的。她能決定的是選擇了語言學,並在此生中發光發亮,而她的子女也都相當優秀,兒子讀醫學院;女兒唸法學院,而丈夫也是大學中頂尖的學者。而這些是他們此生中的因緣際會,正如小女兒不念大學,選擇在舞台展露她的人生是一樣的。

  很多人以為,這一生中的所學,是一種絕對。殊不知,我們此生會從事什麼工作,其實難逃因果定律。換句話說,此生的所學所成,其實是已在前世就種下業緣以及習氣種子,今生才會有如此因緣。

  問題是,我們幾乎無法看破這一切。很多退休的人,一直頂著過去在社會上的成就光環,這反而因放不下一切,而緊緊束缚自己,最後反而會相當痛苦的離世,這樣的景況其實反而是不妙的。

  死亡才是最大的阿茲海默症,但忘掉過去的所學又有何妨?想念曾經風光的自己,也只是「我執」的另一種詮釋。人生的真相其實是本已俱足,這種真實義很難被人所理解甚至領悟,因為一切俱足,所以任何的世俗諦的成就,都無法與其相應。世間的所謂博士,也只是一種事務的專精,但對實相真實義卻始終摸不到邊。

  也許有人會不以為意,認為人生應該積極參予,像愛麗絲全家都是在努力之下的菁英,這一點當然沒錯,佛學的基本態度並非是消極的,相反的,無漏有為法反而是在人生中求取中道,而呈現更積極的面相與態度,在世間的積極態度與實相真實義是非一非異的。了解箇中神髓的人自然能了知這種中道的意義。

  「我想念我自己」是二0一四年的美國作品,其實是改編自莎莉‧潔諾娃2007年的同名暢銷小說,女主角茱莉安‧摩爾因演此片榮獲多影展的影后,包括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也使她成為唯一一位同時擁有歐洲三大影展、金球獎、奧斯卡金像獎與英國奧斯卡大滿貫的影后頭銜。

  飾演這種特殊腳色是相當困難的,但卻也是得獎的捷徑。像「我的左腳」就是以演腦性麻痺的作家,而贏得奧斯卡影帝的頭銜。在基本上這也必須是要有一個好的劇本,才能呼應出腳色令人動容之處。

  然而「我想念我自己」最成功之處,卻是將原本令人感傷的情節「阿茲海默症」化解為「愛」。這份「愛」其實也是佛學中極大的元素,說它是一種「慈悲」也未嘗不可。

  一個人歷經屬於自己的一生,而在有知覺下慢慢感覺喪失的一切,這樣的感受能冷靜安然地面對甚至坦然接受,這必然是在心境中有了極大的感受與改變。這份「愛」才是人生的真諦,而非世俗中的愛。相信喜歡這部電影的人,必然也絕對同意這個觀點。

2017年10月22日 星期日

台北物語(Story of Taipei)

導演:黃英雄
主演:李宓、陳怡安
台灣 / 2017年 / 117分 / 普遍級
一場車禍索求500萬『封口費』背後,揭開了複雜的人性內幕...

◎ 劇情簡介

  議員柯錫恩半年前與女助理郭心純有不倫之戀,但被當醫生的妻子孫英發現,柯錫恩答應不再與心純往來,但仍然聘請心純之弟郭再興為助理。

  這一日孫英的父親出國,但事實上是與外面的小三鬼混,而孫英學生時代曾因酒後失身,生下小宴,小宴在西門町卻看見爺爺與小三在吵架。

  錫恩則與心純在晚上相約再度回到別墅會合,雖然表面上是商討公關公司的事,但因喝了酒,剛出別墅就與計程車相撞。錫恩為了選舉,採取息事寧人的方法,乾脆將計程車買下。

  第二天,再興去別墅處理車禍,而與司機見面,卻發現車廂後有一名被綁架的工程包商林永捷。永捷指稱自己被七名議員的助理勒索,雖決定放棄工程,但仍遭綁架。計程車司機孝慶與女乘客秋紅,第二天來拿錢時,孝慶發現當年老家正是被永捷的建設公司強迫搬遷,而再興其實也是七名助理之一。

  不久錫恩與心純趕到,心純看到孝慶身上的懷錶,正是父親當年遺留之物,這才發現孝慶是當年闖空門的小偷,並導致她父親中風而亡,同時也揭發計程車也是孝慶昨晚順手牽羊的。

  隨後趕到的孫英由追求她的同事東尼陪同,她生氣地指責心純與錫恩藕斷絲連,但女乘客原本與孝慶夥同要來恐嚇議員酒駕,並提高賠償費五百萬,但卻也認出孫英是當年誤判她病情的庸醫,因為宣佈她是癌症末期,秋紅遂將存款拿去環遊世界,沒想到回來之後,癌症卻不藥而癒,沒錢的秋紅昨晚就是攔了孝慶偷來的計程車,要上陽明山自殺,沒想到卻遇上車禍。

  而計程車後車箱的包商永捷被綁架一事,其實是再興與另一名助理邱耀東所為……。於是這個屋子裡的人,便像蛇吞尾巴一樣,似乎找不到真正的罪人,每個人都控訴了別人的罪狀,有罪無罪的界線出現一種矛盾和詭異。而這一切都直接指向複雜的人性了。

  秋紅回台北時,看見昨天咖啡廳的女作家尚在振筆疾書,她突然有種自己也是劇中人的感覺。

◎ 劇情分析

  「台北物語」劇本的完成到實際拍攝,也經過了一些更動,有增添的人物(如爺爺與東尼)。有趣的是,這兩個角色在放映期間,卻也受到許多觀眾的喜愛,在當時也是始料未及的。

  但縱然人物略有增減,但主要架構卻沒有改變。每一名腳色其實被設計出來之後,一定也與另一名腳色有著互動與恩怨,然後所有腳色就連結成一個大圓。這在劇本學上是一種「接龍」的形式,但因結果是無法分出勝負的,也就是在故事結束時,永遠也無法在激烈的衝擊中,找到正確的答案。

  被網友戲稱為G8高峰會議的別墅大戲,其實是經過設計的,其根據當然是採用舞台劇的三一律,其中「場景統一」就是戲劇元素最整齊的時刻;當然也在最後掀起極大的高潮戲。

  「台北物語」故事的焦聚,集中在八條線上,其實並無刻意區別誰是主角?畢竟人性是最值得追索探討的題材。從每一位腳色入手,都不難發現人性的貪婪與自私,然而盜亦有道,編導在處理陣容龐大的腳色內心世界時,併置了一些幽默的元素,因為我們也無法全面否定人性本善的大前提,於是腳色便在以自己的立場提出辯證時,許多似是而非的論斷便不斷被提出,而這也正是「台北物語」劇本中最為精華之處。

  人的出生雖然各自有其命格,命運不同其實也是讓生命璀璨的條件,每個人都想往上爬是屬於人性的必然,但能否成功便端看命運使然,因此在完成拍攝後又補拍了議員小時候家貧,故從小立志成為有錢人,最後娶了孫英,雖然她學生時代被性侵並生下一個女兒,但她家境富有,自己又當醫生,在娶她之後得其娘家之助,幫他連任了兩屆議員,而錫恩的目標是永無止境的,因為他也想當議長,甚至市長或更高的職位。

  但錫恩與助理心純的婚外情卻被孫英發現了,孫英因必須利用丈夫而讓自己 在醫院直升主任甚至院長,遂原諒丈夫的行為,但她其實也有追求者,也就是她的同事東尼。東尼其實也是一名花花公子,他的妻子雖有許多曖昧的簡訊,但他不想追究,卻以此為理由而堂而皇之地四處追求他的粉紅知己。

  東尼與妻子或孫英與錫恩的夫妻關係,在未來的社會中,會成為一種社會的常態,甚至成為一種現象。這在哈佛大學的展望學中早已做了預測,在二0三五年即成為普遍。但依現在情形,似乎會比這時間來得更早。

  建商永捷的事,其實真的確有其事,但那是早期的議會現象,究竟現在是否還存有這種現象不得而知,但世上的事無奇不有,誰能保證呢?「台北物語」極力將社會的各種卑劣現象呈現在影片,並非是要刻意醜化社會,而是將曾經有過的現象來做檢視。

  這個社會也許有著層層的共犯結構,若非是局中人,是無法真正了解箇中神髓。某些角度而言,這樣的共犯結構也是整體社會的縮影,人若無利則不為,若有其利則分享之,若真如此,卻也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也是資本主義的明確現象。

2017年10月18日 星期三

自戀男女(Not My Type)

導演:盧卡斯‧貝沃(Lucas Belvaux)
主演:愛蜜麗‧德奎恩(Emilie Dequenne)
   羅伊‧柯貝里(Loic Corbery)
法國 / 2014年 / 100分 / 輔導級
禮讚:榮獲凱薩獎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女主角提名!
當巴黎雅痞男煞到天然呆美女…

◎ 劇情簡介

  克雷蒙是個高中教哲學的老師,偶爾在大學兼課,但這學期他卻被派到阿哈斯的分校,克雷蒙百般不情願,他不願離開巴黎,而他的女友似乎也感受到這樣分離的日子,絕對會使兩人感情變質,遂與克雷蒙分手了。

  克雷蒙的個性本來就不是那麼重視感情,因為他認為男女交往純粹都是為了性慾。克雷蒙一直認為自己很快就會回到巴黎,何況課程只排星期一至三,他遂不租屋,而住在旅館內。

  克雷蒙在阿哈斯的美容院內,很快認識了美髮師珍妮佛。而當他第一天到達阿哈斯時,去接他的是一名女老師艾蓮,艾蓮對他的著作提到人的慾望問題相當感興趣,克雷蒙想邀她喝咖啡,但艾蓮表示日後有機會,因為今天她已與別人有約。

  珍妮佛與另外兩名女同事,晚上會到酒吧去表演歌舞,這是她的興趣之一。而她接受克雷蒙的邀請,則是小心翼翼,離別時的擁吻都只停留在制式的禮貌。這使得克雷蒙有些不耐煩,因為他認為兩人都已經成年了,幹嘛這麼矜持?

  珍妮佛其實是個單親母親,她也非常疼愛自己的兒子狄倫,而當珍妮佛決定接受克雷蒙的感情,她是主動去旅館找他的。兩人的性關係應該相當融洽,因為珍妮佛對克雷蒙也有另眼相看的喜悅。

  克雷蒙依然維持一週幾天都必須回家探視自己的父母,但這也表示他與珍妮佛見面的機會也只有一星期三天,對於無法見面的日子,她也有很多的醋意,她想起第一天來阿哈斯時有一名漂亮女子陪他;她也嫉妒克雷蒙會不會對班上女同學動情?

  克雷蒙送珍妮佛一本「白癡」,也送她「康德」,因為他覺得珍妮佛的想法很像康德。但珍妮佛並非他所說的那種型式,克雷蒙遂放棄將自己出的書送給她,這事後來被珍妮佛發現,也種下了兩人決定分手的緣由。

  在巨人節的節慶中,珍妮佛與克雷蒙一起參加。在這兒,她也看見了之前的艾蓮與她的丈夫和兒子,卻也感受到她與克雷蒙的極大差異,於是在無預警下,珍妮佛終於離開了阿哈斯。

◎ 劇情分析
    
  從電影的英文片名「Not My Type」(不是我的類型), 應該就能解釋這部影片的結局,也能理解女主角最後毅然決然離開,正是因為發現了彼此完全不同的性格。

  一名教哲學的老師,在他的生命中,應該具備什麼特質?哲學本來就很籠統,但在某種角度卻是非常吸引人,因為從他的談吐中,似乎多了一層的光環,於是他的每句話都將會成為吸引對方的焦點。

  克雷蒙文質彬彬的外表,似乎真正具備了哲學家的特質,但生命的面向卻不是只有一個單一面向,克雷蒙便有一項與哲學幾乎背道而馳的性格。他對性愛與慾望之間的看法很直接,在性愛高潮之後,他認為那簡直就是「法國」,這種形容很有趣,但卻也是相當貼切。美妙的性愛應該用什麼詞句來形容最為貼切呢?我想每個人的生命經驗有絕對的不同,因此當我們要去形容時,就必然要回歸生命的真正所在。

  然而這個生命的所在,卻也必須是與對方心靈頻率相通的。若無法直指對方的心性頻率,那麼無論有多麼令你歡悅的性愛,最終還是無法契合的。

  克雷蒙換女友的速度與頻率是過高的,因為他對愛情始終建立在彼此之間的性愛關係,因為除了性愛與慾望,其他都不是他所關心的,因此女友一個換過一個,在他而言,這也是一件正常的事。

  克雷蒙其實也不見得會挑對象,只要對象出現在他面前,他就會有一股衝動 要主動進攻。但若因為某種元素而有了絕緣,他似乎也不會在意感情的訴求與願望,因為天涯何處無芳草。

  他一星期只有三天在阿哈斯,另外四天則回到巴黎,也許是因為巴黎與阿哈斯步調不一,對生長在巴黎的克雷蒙而言,似乎有著一股新的元素吸引著他,或許也是這種緣由,讓他對珍妮佛產生一股相當特殊的情感。而珍妮佛的刻意保持距離,反而更引發克雷蒙的興味。

  然而兩人縱然各有不同的認知,卻也都必須建立在愉悅的性愛中,這也是克雷蒙的中心思想。然而除了性愛,克雷蒙與珍妮佛卻也始終各自活在自己的生活中,因為生活習慣的認知,使他們都必須更加強調自己生命的重要性。

  珍妮佛喜歡唱歌跳舞,但她帶克雷蒙去酒吧時,克雷蒙的舞蹈與歌唱顯然是尷尬的,但珍妮佛卻一再強迫克雷蒙一起跳舞,坦白說那個場面是有些尷尬的。雖然你不會用這個理由與對方決裂,但心中存有一些芥蒂是在所難免。但克雷蒙卻也有想要符合珍妮佛的期待,他也勉為其難地又唱又跳。

  但以一名哲學家而言,這些律動,他寧可化為文字或辯證。在某種角度而言,若有時間再回顧他在愛爾蘭酒吧的又歌又舞,他不免要自問,這是出自自己心中的期許,或只是為了能繼續擁有珍妮佛的肉體?

  在新女友尚未出現之前,克雷蒙其實也不會思考這個問題,只要他尚在這個地方任教,那麼起碼珍妮佛就是他理想的溫柔鄉。那麼克雷蒙有沒有愛上珍妮佛呢?顯然這一切綜觀而言是沒有的。

  因為一貫的生命態度,不管對珍妮佛或其他女人,他絕對不會想要結婚與生小孩,其實這也是現代許多年青人的想法。對於組成一個家庭或生小孩是很大的負擔,因此他們抱持著同居的態度,起碼進可攻、退可守,日後所謂的責任問題也就不存在了。

  倒是珍妮佛原先以閉塞的方式,來面對各種追求的男人,簡單的說,她早已經把愛全給了兒子。但她也並非截然無情的人,因為克雷蒙不斷地唸著有關哲學的書給她聽,這使她慢慢溶入克雷蒙的生命底蘊中,因為了解了某一些層面,自然而然就會想更加了解克雷蒙的全部。因為克雷蒙常有送她書,於是她也買一些她喜歡的書送他,而關鍵也在這書店發生了。珍妮佛發現克雷蒙早有出了自己的著作,但卻從來不曾提過,更別說是送她書了。

  這給了珍妮佛極大的打擊,由此她也深刻體認到,原來自始至終,克雷蒙從來都不曾將她當知心的人,與她談論的哲學,也始終是遙不可及的古代哲人。為什麼他不把自己的著作送她?是因為怕珍妮佛看穿克雷蒙的心思?從而了解他的疏離。

  對珍妮佛而言,這是相當大的羞辱。難不成克雷蒙認為她根本就沒有資格看他的書?其實之前克雷蒙確實有要將書送給她,但在最後卻又決定抽掉了,這顯然克雷蒙心中有著許多值得探索的缺失。

  有了著作能與真心喜歡你的人分享,這是何等的樂事,但卻對自己的異性友人尤其是同居人,卻刻意隱瞞這事實,那麼珍妮佛最終選擇離開克雷蒙的決定,絕對是相當正確的。

  珍妮佛為何沒有告訴任何人?包括她的兩個同事。因她受到的傷害甚大,唯有重新去一個全新的所在,才能再以新的姿態與生命重新面對新生活。珍妮佛展現了一種新女性的新作風,真叫人讚嘆!

2017年10月13日 星期五

名畫的控訴(Woman in Gold)

導演:賽門·柯提斯(Simon Curtis)
主演:海倫·米蘭(Helen Mirren)
   萊恩·雷諾斯(Ryan Reynolds)
英國、美國合拍 / 2015 / 107分鐘 / 普遍級
禮讚:美國演員工會獎最佳女主角
改編自真實事件。1938年,德軍佔領維也納,侵襲並闖入猶太裔的民宅大肆搜刮。奧地利猶太人瑪麗亞阿特曼(Maria Altman),跟她的 ...

◎ 劇情簡介

  蘭迪是一名律師,他曾自己創業,但最終負債收場,不得已才去一家律師事務所應徵而獲得聘任。但同時也因為母親的推介,使他認識了瑪麗亞,他們家族是在維也納的猶太人。在二次大戰時,德軍大舉入侵奧地利,也強行奪取了許多人家中的名畫。
 
  瑪麗亞的姊姊露易絲早就意識到德軍到來會發生的慘狀,而提早隨著叔叔費南迪離開。而當年瑪麗亞嫁給費立茲,他是一名聲樂家,果然德軍到來後,不僅拿取畫家克林姆的幾幅風景畫,也拿走克林姆為嬸嬸艾蒂兒所做的畫像。戰後,這幅被稱為奧國貝維德雷宮的鎮館之寶,一直是最受矚目的畫作。
 
  因奧國現在正舉行名畫歸還的官司與手續,瑪麗亞決定委託蘭迪到維也納。蘭迪雖然剛找到工作,但老闆卻大方地准他請假一個星期。
 
  不過,提出控訴的費用不是一般人所能負擔的,瑪麗亞自然也就認命地放棄了。何況回到故居也使她的精神因想起過往而近乎崩潰。但蘭迪在上網之後發現這幅被稱為「黃金畫像」的名作市值超過一億美金。
 
  蘭迪這回邀瑪利亞再度前往,但瑪利亞拒絕了,蘭迪獨自前往,受到當地記者胡貝托查寧的幫助,並由美術館工作的安娜接應,在館內找到許多艾蒂兒生前的信函。不過即使如此,佔有絕對優勢的蘭迪依然無法與文化部長或有關單位當面討論。
 
  失業的蘭迪又逢親子生了第二胎,但妻子還是相當支持他,果然在將近一年之後,奧國政府將克林姆的作品集結成冊,在美國發行。蘭迪花了二十九美金買了一本,然後瑪麗亞向美國法院提出控告奧國政府的訴願,最終獲得勝訴,然後再轉往奧國繼續打官司。
 
  原本瑪莉亞只希望奧國文化部付出一部分錢,但卻遭拒。最終她在最高法院獲得勝訴,奧國必須歸還「黃金畫像」及其他的風景圖。瑪麗亞將畫賣給當地的美術館,並利用剩餘的錢幫助弱勢團體。而蘭迪也成立自己的律師事務所,他的業務專門為與瑪麗亞有同樣困境的人打官司,並取回原本屬於他們家族財產的名畫。

分析
 
  在奧國被稱為如同「蒙娜麗莎的微笑」的名畫--「艾蒂兒肖像一號」,其畫作的創作者正是知名的維也納畫家古斯塔夫.克林姆(一八六二〜一九一八)。

  「艾蒂兒肖像一號」是用很多金箔燒熱後貼上,而畫中的美女正是本劇女主角瑪麗亞的嬸嬸艾蒂兒。她在四十多歲時死於腦瘤,但她的美麗與不時透發的憂傷,卻因為畫作而永遠留存在世人的心中。
 
  二次大戰時,德軍開始入侵奧地利,所有的猶太人遭受空前的羞辱與剝奪。瑪麗亞的父親擁有的名畫與全部的收藏都被洗劫一空,所幸瑪麗亞與丈夫及時逃出,否則必然也會被送到集中營。
 
  影片中其實也提出了控訴,那就是除了藝術品被竊取之外,更多奧地利人其實也是與猶太人站在對立面的。看著猶太人受近羞辱,但這些維也納的居民,卻未曾站在公理與正義的這一邊,讓不公不義的事天天在街頭上演著,而在暗中進行的欺凌更是非外人所能知曉。這也是為何瑪麗亞一直不肯回去維也納面對的真相。
 
  而在為官司纏鬥的同時,人們也是分為兩個陣營,有人會以「愛國主義」而主張「艾蒂兒肖像一號」是奧國的國寶,必須永遠典藏在維也納,也有一派同情當年被欺壓的猶太人,畢竟東西原本是他們的,物歸原主也是一項重要的美德。

  在奧地利最高法院最終做出了最符合人性的判決時,文化部的律師苦苦哀求瑪麗亞不要讓「艾蒂兒肖像一號」離開奧地利,但卻已經為時已晚。
 
  「名畫歸還」的活動其實也只是一場做作的政治秀,因為大部分名畫主人的下一代都已經不在了,多數在戰爭期間被殺害,倖存者雖能提出一些事實,但卻必須透過官司才能完成程序。問題是這些官司的門檻相當高,必須提出一百多萬的相對保證金才能提出訴訟,這是一種虛假的善意,也許只是為了改善世人對奧地利的負面觀感與形象。
 
  蘭迪在第一次去奧地利時,其實也是興趣缺缺的,但當他從網路上得知「艾蒂兒肖像一號」這幅畫作市值早已超過一億美金時,這使他有了往後再度追索的動力,但遭受一次失敗的瑪麗亞早已興趣缺缺。這是一個強烈的對比,也是戲劇力量的表現。
 
  有趣的是蘭迪.荀白克的祖父正是歷史上有名的阿諾.荀白克,導演特別安排一場蘭迪與胡貝托買票入劇場聆聽荀白克的音樂,聽著祖先為這個世界留下的美麗音符,蘭迪在劇場中留下眼淚。
 
  如果一名音樂家的作品能獲得普世價值的認同,那麼這世上怎麼還會有種族的戰爭或宗教的戰爭?如果戰爭是為了爭奪掠地,那便足以說明人性真正的卑微之處。佛家所謂三毒「貪、瞋、癡」正是為戰爭做了精準的註解。
 
  其實以瑪麗亞的心態而言,「艾蒂兒」不只是一幅聞名的畫作,而是她嬸嬸的全部影像,將畫作搬回自宅卻也擺放不下,如果扣除戰爭帶來的一切,以奧地利政府的道歉,那瑪麗亞也應該會讓畫作留在奧地利的。但瑪麗亞唯一不安的是她拋下了她們,遺棄了家族而獨自躲到美國,這會是背叛家族的行徑嗎?
 
  這其實也是自己良知的一種反射動作,瑪麗亞環境不是很好,但她卻一直沒有想到錢的問題,她想到的是嬸嬸,而非克林姆的畫作價值,但蘭迪則不然,他從興趣缺缺到受到一億美金的吸引而開始投入,到最後他幾乎是為公理而戰,因為這樣的態度才能獲得普世價值的認同。
 
  台灣其實也經歷過類似的經驗,從日本人來台後,將土地徵收歸為糖廠土地,而後再由國民黨接收,這個過程也發生過許多相同的情境。在此刻的台灣正開始所謂的追討黨產,這應該是一次獲得較多認可的活動。
 
  每一次的戰爭或動盪,必然會有掠奪者與受害者。世界的一切寶物說穿了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無法用這樣的認知來看待世界,恐怕會讓自己因為失去而痛苦一輩子。將一切的美還諸天地,你我一片浮雲從不知也不曾擁有過什麼,輕輕地來、輕輕地離去,人生何等瀟灑。無論「艾蒂兒」落腳何處,終歸有個方所,人的心卻沒有,這是一種改念,若它最後又回到奧地利,我們一點也不會訝異。
 
  真正令人感到興趣的是艾蒂兒在當模特兒時,她面露憂傷的神情,彷彿她已經能預知日後的紛爭將會由此刻的她而引起。這個交會點是相當引人注目的,從她的身上我們獲得了這幅畫,其實應該還有更多精彩的心理歷程,只可惜導演偏重的是名畫的爭奪,而疏忽了一名心思縝密的女人背後的另一層故事。
 
  瑪麗亞再取回「艾蒂兒」之後,以一點三五億美金被收藏家羅納.蘭戴標走,收藏於紐約市的新藝廊。二一一年,瑪麗亞以九十四歲高齡離開人世。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給我一個家(Gimme Shelter)

導演:朗‧克勞斯(Ron Krauss)
主演:凡妮莎‧哈金斯(Vanessa Hudgens)
   蘿賽李奧‧道森(Rosario Dawson)
美國 / 2013年 / 93分 / 保護級
懷孕青少女艾波的旅程讓她陷入更艱難的困境,直到進入郊區的青少年庇護所後才得到救贖…

◎ 劇情簡介

  六月在年輕時與湯姆發生關係,卻無意中生了一個女兒蘋果(艾妮絲),但六月卻想留下蘋果以便向政府申請救濟金,但蘋果卻受不了那種氣氛,遂把自己的頭髮剪短,拿著湯姆當年寫給六月的信,匆促地登上計程車趕往紐澤西,但因錢不夠,遂被司機趕下車,不得已只好搭灰狗巴士。

  蘋果來到一家豪宅前,但無人應門,於是入侵其內,立刻被管家報警逮捕,正欲送往警局時,湯姆與妻子喬安娜帶兒子達斯帝與女兒艾克莉絲回來。湯姆終於認出是自己婚前所生的女兒。

  湯姆向妻子坦承之後,蘋果終於被留在這個家庭。看起來蘋果似乎已經找到家了,但蘋果的粗線條與這個教養極好的家庭似乎格格不入,而此時喬安娜發現蘋果懷孕了。

  這個意外使湯姆與喬安娜決定帶她拿掉孩子。但蘋果望著之前照的超音波,也感受到肚中的孩子似乎在向她呼喚,於是在墮胎之前,突然衝出醫院。

  蘋果獨自在外流浪,因太冷她只能選擇沒關車門的車子在裡面過夜,但夜晚卻也有不少流浪漢想對她騷擾,而一名人口販子正要強迫她上車時,她躍入汽車開走,但因險象環生,終於發生車禍。

  在醫院一名神父特別給她有太多的啟示,而她的母親竟然也衝入醫院要帶走她,幸好被制止,而蘋果也在神父介紹下,入住了凱西創辦的中途之家,專門收容一些未婚的媽媽,但一開始蘋果似乎也與其他人合不來,但她與卡珊卓住一間後,兩人走得較近,但卡珊卓約蘋果一起離開,因為有機會讓她發展,但在關鍵時刻,蘋果卻改變決定,她還是留在中途之家。

  凱西要眾女孩去教堂,希望能引起信徒共鳴而伸出援手,六月這回取出刀片殺傷了蘋果。終於蘋果生了一個女兒,湯姆夫妻都已經為她蓋好嬰兒房,蘋果很感動,原本決定去向中途之家的姐妹道別,但卻突然感應到,若這群能出自內心關懷她的人不是家人,那世上要到其他地方尋求自己的親人呢?於是在湯姆諒解下,蘋果又帶著女兒回到了凱西的中途之家。

◎ 劇情分析
    
  本片應該也是屬於HBO的宗教系列電影,雖然不強調神蹟,但人與人之間卻無法沒有信仰。換句話說,只要有信仰,最終自然能回歸大道,而沒有信仰的,自然會步入死胡同。

  湯姆年輕時認識了六月,兩人幾乎沒有任何的感情基礎,只是站在純粹的性愛上,但不小心卻生了一名女兒蘋果。這本來是好事,但湯姆是富家子弟,他有自己的生命規劃,因此他無法承認照顧這對母女。雖然這一點有關湯姆的過去,卻沒有做嚴格地批判,雖然湯姆在求得太太的諒解之後,願意收留蘋果,但這顯然是不夠的。

  諷刺的是,當他與妻子知道蘋果懷孕時,他們共同採取的方式是立刻拿掉孩子,如果相同的基本道德觀念,當時的六月卻不得不生下蘋果?

  蘋果為何將自己的頭髮剪短?這表示她抗拒了當時的環境,潛意識要改變既定的現況。除了母親靠她才有救濟金可領之外,或許六月也會強迫她去接客,這在影片中沒有提及,但一大群妖豔的女人環境,應該也訴說了許多線索。

  蘋果也與當年的母親一樣,交了一名男友,兩人也只發生了一次關係,但卻有了身孕,一開始不懂事的蘋果當然不知道,若非喬安娜的指正,可能後果會相當嚴重。但夫妻兩人採取的是與宗教背道而馳的方式,宗教一向是反墮胎的,因為生命是神聖的。一個生命的到來必有其緣由,任何人是沒有權利剝奪的。

  蘋果畢竟是善良的,每個人其實都是善良的,沒有人會在看到律動的超音波寶寶的影像,還會有墮胎的念頭。如果孩子要跟你,誰也不能拒絕的。於是原本答應的蘋果,遂在緊要關頭逃離了醫院。

  如果拿掉了孩子,那蘋果就會繼續住在豪宅裡,她尋找一個家的願望就完成了。但這個代價卻必須犧牲一個新生命,這是否更加突顯人類的無知與偽善?

  凱西是個私人舉辦的「中途之家」,這確實是許多走投無路的一個極佳舉措。 凱西收容這些未婚懷孕的女孩,只提供了溫飽與和諧,但問題是卻缺少了更進一步的思惟。雖然以蘋果選擇回到中途之家,與眾姊妹團聚的決定,這是刻意強調中途之家的溫馨與關懷。而這些女孩子也必須到教堂募款,以便維持中途之家的存在。但這兒似乎也突顯了一個問題。

  這些生了孩子的小母親在生產之後,他們真正的目標在那兒?這是這部影片並沒有深入追索的,因為這反而是人生最重要的議題,未婚懷孕只是一個過程的困頓,也許過程是痛苦的,但卻是必然的,而每個人應該就一個困頓的解決而見證了生命的真諦與方向,而這個段落反而比前面的困頓更為困難。

  以蘋果而言,她的生父已經為她及女兒「希望」,建構了最舒適的嬰兒房,而全家也都取得相互的共融,但她的最後認知是,只有真正能彼此關懷的才是家人,問題是湯姆不是她的親人嗎?

  卡珊卓是唯一離開中途之家的人,蘋果原本也被說服了,但最終她放棄了,因為她在流浪街頭時嚐遍了苦頭,更有可能會被人騙入風塵,從此萬劫不復。但卡珊卓卻離開了,影片中卻沒有交代她的下場。中途之家不就是暫時讓這些未婚懷孕的女人有暫時棲身之所,只要時間到了,她們應該會獨立自主,從而離開中途之家。否則就會變成只是成為凱西對外募款的搖錢樹。

  基於此,我們很難理解,這部影片的最終目的,真正的意圖究竟放置何處?當然這只是一種質疑,並不影響這部影片的質感,因為以HBO的實力,他們的影片自然也有他們的真正實力。

  在台灣相同的例子其實更多,這絕對不是那個國家特有的案例,而是在人性的渲染中常常發生的。尤其男女青年不太懂得保護自己,在事後才發生了一個新生命的來臨,但在台灣雖然也有宗教的束縛,但更多的醫療體制也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很多女人在與另外的男友有了孩子之後,為了怕將來被丈夫發現,卻也不得不把孩子拿掉,這種情形是時有所聞的。

  男人的精子與女人的卵子結合之後,稱為「羯羅藍」,意即會有一個中陰身以「意根」與「阿賴耶識」進入了受精卵。從這一開始,便從入胎變成了「住胎」。在母親的體內,阿賴耶識以「大種性自性」慢慢以母親體內的「地水火風」為養分,慢慢成型了另一個色身。

  這意思是說,雖然胎兒尚未成形,但卻是「有情」的阿賴耶識入胎,若將之墮胎,這個有情的生命立刻受到摧殘而死亡,以這種佛法的說法,不難看出,胎兒雖然不會講話、不會成形,但卻是生命的起始,也就是這一世的分段生死。雖然以時間來看,生命是從無始就有的,那在不斷地投胎中,時間便不存在了,但這是必須見道者才能體認的。談這些,只是希望大家知道墮胎正是一種殘害生命的行為呀!

解密風暴(The Clearstream Affair)

導演:文森‧賈法(Vincent Garenq)
主演:吉爾斯‧萊勞奇(Gilles Lellouche)
   查爾斯‧貝林(Charles Berling)
法國 / 2014年 / 106分 / 保護級
禮讚: 凱撒電影獎最佳改編劇本
橫跨法國、台灣,大銀幕還原世紀弊案!

◎ 劇情簡介

  丹尼羅伯是一名敢於揭發弊案的記者,他連續好幾期的頭條,讓很多的大家族如卡里尼入獄,因此深得公司解放報的信任。

  但這一日他寫到法國政府的腐敗,主編要他修改,但他卻相當不以為然,結果截稿前,他發現主編將他的稿抽掉,丹尼氣得立刻辭職。

  當時台灣的海軍派多名軍官到法國洛里昂海軍基地,預備採購拉法葉軍艦,但當時擔任採購的尹清楓始終覺的詭異,因此向另一名郭艦長反應;採購價格貴了一倍,而且增加的項目其實都是沒有什麼作用的。

  尹清楓回台後,有人打電話給他,並約他出來,卻遭一部箱型車上的人攔阻並將他推上車,車子立刻疾馳而去,第二天尹上校的屍體在海邊被發現。而尹清楓的妻子向其他記者透露,經過兩度驗屍,發現尹清楓在生前曾遭受毒打。

  丹尼的辭職並未停止對法國政府貪腐的追索。他開始寫書指責,果然獲得在盧森堡的魯貝克呼應,丹尼立刻驅車前往拜訪,而同時范貝克為首的六名法官似乎也要介入調查,但每次總是在關鍵的地方斷了線。

  魯貝克指出現代的銀行之間早就有著默契,很多的管道可以讓黑錢立刻匯出,但就算法官覺得有弊端,那也是多年以後的事了。其中一家明訊集團正是洗錢的高手。

  丹尼回來之後,急欲拜訪明訊的總裁安德烈盧西,但魯西很忙根本無法接見他。此時另一名基金的經理人伊瑪被控侵佔了客戶的錢,被判入獄。但在出獄後他去見情報局的朗德將軍。謂他也掌管賓拉登的海外帳目,希望政府能給他一次機會為法國做一點事。

  不久伊瑪就來找丹尼,並主動送他一份光碟,而這份光碟有許多人的海外帳戶,像採購部長薩科奇、亞倫高梅,還有台灣的汪傳浦。

  然而丹尼將這份檔案送入電腦後,不久電腦就被駭客入侵,整個電腦內空無一物,而從各方跡象顯示,丹尼擁有的這份名單是假的,於是丹尼也被警方持搜索票入內帶走電腦及錄音機……。

◎ 劇情分析
    
  台灣發生過「尹清楓命案」,雖然每次證據有了眉目,但到了最後都沒有眉目,至今依然是懸案一件,令國人有著太多的失望。

  沒想到「解密風暴」竟將尹清楓命案也如實拍出,這是令人想像不到的,事實上「解」片並非專門針對尹清楓命案,而是一名專門揭弊的法國記者,他不時在報社發表頭條,並寫書採訪六名反貪腐的法官,丹尼從此聲名大噪,而他揭密的都是屬於銀行最新的洗錢手法,也就是銀行中有另外秘密的作業。而台灣的拉法葉案似乎有太多的政府高層介入其中。

  而更驚爆的是從銀行退休的員工,就曾接受指令刪掉許多人員的名冊。而之所以會與尹清楓命案有關,則是另一名基金經理人伊瑪,他透過丹尼而取得這些名冊,最後伊瑪為了脫罪或贖罪,竟將名冊交給正在調查軍購案的法官,其中的名冊有當時的採購部長尼古拉薩科奇,此人則在後來當選法國總統,但最終發現這份名單是假的,因為丹尼的電腦被駭客入侵。

  這是一齣讓人容易陷入混亂的電影,因為到最後可發現,所有的案子幾乎都有一面牆擋住,而這面牆也有太強大的力量在阻擋一切的入侵。伊瑪是一名相當令人起疑的腳色。他首先被控在基金的操盤中讓投資人血本無歸,在他入獄後不久又出獄,卻主動與情報局的將軍聯繫,他的目的是想將功折罪,因為他掌握了賓拉登家族的海外帳戶,想以此探知賓拉登的下落。

  其實我們做逆向思考,放出伊瑪也許就是一步棋,雖然表面上與丹尼合作,但丹尼的電腦被駭客入侵,伊瑪是最大的嫌疑者,而最後伊瑪又被判刑一年多,其實也許是一種障眼法。伊瑪若已經將名單更改過,那他暫時到獄所裡避風頭應該也是最佳方式。

  正因為牽扯到軍購案,故也讓尹清楓命案再度被提起。然而事情都已經過了二十年,尹案始終沒有頭緒,這可能像法國一樣,牽扯的人實在太多太廣,尹清楓是負責採購的上校,但在最終卻也是必須負責的軍官,難怪他會如此不安,問題是,他可能是唯一違反遊戲規則的人。當一艘拉法葉艦必須花兩倍的錢去購買,這是何等重大的弊端,但若這是一個相連的犯罪鍊,那就是小蝦米對抗大鯨魚,其勝負早已分曉。

  丹尼是一名解放報的記者,若只是挖掘一般的財團,應該所受的阻力會較小。但他的觸角開始碰觸到政府這隻龐然怪獸時,他就開始面臨考驗了。

  世界上幾乎每個國家都有可能發生像拉法葉艦一樣,也可能以銀行與銀行之間的新默契,從事洗錢的不法勾當,台灣的兆豐金被美國罰款五十多億台幣,為何到後來始終沒有結果?說穿了也正是洗錢的一種模式,而洗錢的人是誰?這雖然是個謎,但坊間有許多猜測,有興趣的人稍加研究,自然能夠抓到頭緒。

  丹尼為了追查弊端,情緒受到極大的影響,因為盧森堡、法國及其他有關的銀行紛紛對他提告求償,丹尼幾乎是身敗名裂。妻子與兩名女兒也與他漸行漸遠。所幸他的堅持,最後在最高法院獲判無罪。

  丹尼的堅持其實提供了一名媒體人的重要職責,如果每個人都因畏懼龐大的惡勢力,從而喪失了記者的本能,人人畏懼採訪,那這個國家的新聞自由豈還存在?高等法院最後判丹尼無罪的判例,會不會也在台灣出現呢?還是台灣的記者早就被上司關照,什麼東西不能採訪;什麼東西該列為禁忌?

  「解密風暴」雖然專程來台灣拍攝,但這只是整部電影的片段而已。主軸放在銀行與銀行之間的洗錢,但因人物龐雜,幾乎會使得在觀賞時產生混淆與錯亂,但卻也更因此增添更多的真實感。

  海報中男主角的背後有一個赤紅的台灣圖形,看起來令人相當不舒服,但卻也無法掩蓋一些既定的事實,這是不免讓人傷感。

  然而最終法院卻判法國政府與湯姆笙公司,必須還台灣政府四億六千萬歐元及一億七千萬歐元。這正是間接承認這次的拉法葉案是有弊端的。

  然而台灣負責採購的尹清楓卻已經身亡,也許這一切都在主謀者的算計中,這種高來高去的手法,絕對不是一般老百姓所能清楚與了解的。也許這是一次值得我們警惕的事件,為何一艘軍艦必須用二倍的錢去買?難道台灣是凱子?

  其實其他軍購似乎都有相同的情形,不管飛機或飛彈,最終的價錢總是全世界最高。不談武器,就以核四而言似乎也是問題重重。

  核四是世界造價最高的核能發電廠,許多的零組件也不見得是原廠,有人主張恢復核四,那是一件相當危險的事,這件事真的有待國人商榷。

  解密風暴的拍片技巧是多樣性的,雖然談論的主軸不變,但周邊的線索實在太多,這也許是個風格,也是另類的敘述風格,有別於台灣傳統的敘述方法,這可能又會讓許多老師相當不以為然吧?!

2017年10月7日 星期六

樂來越愛你(La La Land)


導演:達米恩‧查澤雷(Damien Chazelle)
主演:艾瑪‧史東(Emma Stone)
   萊恩‧葛斯林(Ryan Gosling)
美國 / 2017年 / 130分 / 普遍級
禮讚: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攝影、最佳配樂、
   最佳歌曲和最佳美術指導
   第74屆金球獎最佳音樂喜劇片、最佳導演等7個獎
   第70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5個獎
在現代洛杉磯,事業抱負與苦樂參半的戀愛交織,讓兩位藝術工作者面臨心痛的兩難困境…

◎ 劇情簡介     

  這一年的冬天,洛杉磯的公路上大塞車,蜜亞正好趁機背劇本台詞,因為等一下她要去試鏡。當車陣移動時,她忘了開車,後面的塞巴斯汀等不及按了喇叭, 然後快速超車而去,這是兩個人的第一次照面。

  蜜亞一心想當演員,她在影城內的咖啡廳當服務生,但不斷的試鏡卻一再受挫,而塞巴則是一名出色的鋼琴師,他喜歡爵士,但餐廳老闆比爾卻認為他彈奏的音樂使得客人越來越少,雖然不斷地給他機會,但最後還是把他開除了。而那個晚上蜜亞正好看見他,並欲上前搭訕,但塞巴卻不理而憤怒離去。

  到春天時,兩人又在一個派對中見面,這一回兩人有了體諒,也感嘆洛杉磯這個城市令人困惑。當蜜亞表示她不喜歡爵士時,塞巴立刻帶她去一家燈塔酒吧聆聽台上的爵士樂。蜜亞因塞巴的解說而漸漸喜歡爵士樂。而這段交集,塞巴第一次吻了蜜亞。而蜜亞也決定自己寫劇本而演出舞台劇。

  到了夏天,兩人已經同居在一起,正巧遇上以前搭檔奇斯。在奇斯的邀約下,再加上沒有固定的收入,塞巴只好加入樂團,而以全新的電子音樂重新來詮釋爵士,果然大受年青人的歡迎。蜜亞去觀賞塞巴的演出,但她覺得塞巴好像已經脫離自己原先的理想,再加上塞巴必須到各地演出,兩人聚少離多,蜜亞覺得兩人似乎愈來愈陌生。

  秋天到了,塞巴難得有空回家作餐,想與蜜亞好好聚聚。但兩人卻因理想而起了口角衝突。再加上這個晚上塞巴與樂團接受雜誌攝影,而來不及去看蜜亞演出的戲。再加上蜜亞的戲幾乎沒有人看又受到惡評,於是蜜亞沮喪地回她的家鄉。而塞巴接到有人要找蜜亞去演戲的電話,原來演出當天被製作人相中,塞巴立刻趕到她老家找到蜜亞,而蜜亞也因此成為影壇紅星。

  五年後的冬天,蜜亞已經嫁為人婦,也生了一名女兒雀兒喜。而當她與丈夫要去參加派對時,又遇上堵車,乾脆就在路邊一間酒吧停下,竟是以塞巴為名的店,而塞巴也在台上演奏,完全實現了當年他的美夢,而此時兩人也只能向對方投以祝福的目光與互愛的微笑。

◎ 劇情分析

  「荒謬主義」的主旨精神告知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希望」,然而世事多變化,我們的希望大部分會落空而無法達成。若是如此,難道人生的希望就因無法完成,而沮喪失意甚至就厭世而逃避?正好相反,「荒謬主義」認為當人失去一個希望時,他會在失去的同時再建構另一個屬於他再次追求的希望。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從而顯現人生的現象與矛盾。

  但其實生命的自始至終,絕對會有一個自我省視與反觀的時刻,在檢視之後不難發現,每個人雖然都有著不同的生活面向,但所得到的「成果」,在內心的感受中應該是無二而沒有分別的。

  這些感言不見得與本片「樂來越愛你」有關,但也不盡然無關。應該說每個人的奮鬥過程或許不同,但最後的心頭感受都是相同的。

  有誰會對自己最終的生命回顧不滿意呢?縱然不是十全十美,應該也有許多歡樂足以去彌補這些缺失,人生也因此而變得完美起來。

  自從「芝加哥」這部音樂歌舞片,在奧斯卡金像獎大放異采之後,經過十多年才再度出現這部「樂來越愛你」,以近乎復古的形式,再加上意識流海闊天空的情境呈現,讓人對歌舞片有了另一種新的感受與不同的氛圍。

  故事的敘述以音樂與歌舞呈現,自然較傳統的敘述方式要困難許多。美國好萊塢就是歌舞片的發源地,在更早之前,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就已奠定歌舞片的技巧,甚至也曾將編舞的創作過程全部移到法國,也使得法國片「秋水伊人」得以在世界影壇發光發熱。

  塞巴與蜜亞各自懷抱著理想。兩人在最困頓的時間點相遇,不但沒有交集,更是以厭惡的態度相向。第二次是塞巴失業的日子,塞巴無視前來來搭訕的蜜亞,怒氣沖沖地離去,直到第三次在派對中再度相遇。

  相識的兩人正因為都在失意中,而失意也表示兩人對於未來都有著一些理想,塞巴在得知蜜亞不喜歡爵士時,特地帶她去「燈塔酒吧」,然後耐著性子為她解釋爵士的真意,尤其在解釋喇叭手時特別生動,因為他認為爵士的演出是純粹個人即興的表演,也就是一個音符可以憑個人的當時情緒從而即興演出,因此近乎「實驗」的性質,而使得每一場都變得相當獨特。

  或許這種爵士精神感染了蜜亞。一再試鏡失利的蜜亞也決定從「自我詮釋」的方向尋求一片天,她自己寫劇本,在劇場演一齣獨自一人演出的戲,結果演出相當失敗,觀眾屈指可數。近乎崩潰的她,唯一的退路不是回到她與塞巴同居的地方,而是回到父母家居。

  這也等同宣告兩人的關係結束,而這同時,塞巴似乎也違背了自己原先堅持的理想,他最不喜歡的電子音樂卻成功地融入了爵士音樂,而他最討厭奇斯也成功地在這個圈子大為走紅。為了生活能夠持續,於是他違背初衷與奇斯簽了約。也因為塞巴必須四處演唱,不僅使得兩人的生活漸漸失焦,而當蜜亞演出失敗時,塞巴正接受雜誌記者訪問與攝影,雖然最後急急趕到,但卻已注定兩人分手的時刻已經到來。

  人的情緒為何變化如此大?也許應該檢視所謂的順境與逆境的問題。當人處在順境的時刻,一切都是順風無雲,但當處在逆境時,情緒會大受影響,看什麼幾乎都是礙眼的,原本相遇的情懷與喜悅,不知何時卻已經消失無蹤,代之而起的是滿腹的憤怒與不滿。

  如果我們藉由兩人分手的原因來探究,便可清楚了知,人若無法清楚自己當下所處的環境,便貿然做出決定,其結果幾乎是可以預料的。

  但我們作另一種假設,如果蜜亞也沒有回到她的老家,也就是兩人沒有分手,那麼蜜亞依然能接到面試的通知,但她在拿到這個腳色時,也必須到巴黎工作很長的一段時間,這表示兩人也會因為各自的工作而聚少離多,最終這樣的感情會不會生變?

  導演在劇情回到冬季的時刻,其實已經過了五年的時光。這表示這五年中兩人都重新回到自己的希望與理想道路上。而在劇場演出失敗的晚上,就已經是兩人感情結束的時刻。

  蜜亞在成為人人稱羨的明星之後,不久就嫁給另一名男人,而且很快生了女兒雀兒喜。這表示她也是相當愛著這個丈夫,而丈夫也對她百依百順。而在這個轉折中,導演近乎將情節又拉回第一場的塞車,也讓蜜亞與丈夫一同進入「塞巴酒吧」中。

  蜜亞一進入立刻看到台上的塞巴似乎已經完成他的願望,因為這個酒吧是沒有任何限制的即興,但也因為塞巴重新修正自己的心態,從而讓酒吧與爵士有了新的詮釋與新的生命。

  兩人四目交織,蜜亞的一段意識流透發了她心中的秘密,原來兩人自始至終都是如此愛著對方,但生命的完整卻不見得是傳統的思維,一加一不一定等於二,也許一加一會等於零,但零卻是可以不斷地拓展心中的數目而永無止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