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市川準( Ichikawa Jun)
演員:尾形一生(ssey Ogata)
宮澤理惠(Rie Miyazawa)
遠藤祐美(Yumi Endo)
日本 / 2004年 / 75分鐘 / 普通級
禮讚:2004 盧卡諾影展評審團特別獎、影評人費比西獎、青年評審獎
2005美國娛樂週刊 Entertainment Weekly 選為年度十大最佳影片
2005 洛杉磯影評協會最佳配樂 NO.2
2005 美國日舞影展 Grand Jury Prize 入圍
2005 金馬國際影展最賣座電影
2006 美國獨立精神獎最佳外語片入圍
市川準導演大膽地採用了小說的「意識流」特質蛻變成喃喃的獨白;而巧妙的是獨白有時卻又與演員的台詞相互融合在一起,於是在「聽」與「看」的同時,觀眾就猶如在閱讀一本村上的小說;但也可以說是在觀賞一部奇妙的電影…
◎ 劇情簡介
由於父親是一名四處流浪的爵士樂手,或許是受了一名外國人的影響,在兒子出生後,為他取了一個洋名字──東尼瀧谷。
東尼很小的時候就展現了對藝術的天份;或許也是他奇怪的名字而被其他同學嘲笑,於是東尼逐漸顯得自閉起來。由於母親在東尼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而父親也常年不在家,東尼就是在這樣孤寂的生活中養成了習慣孤獨與荒涼的心境嚐試。
長大後的東尼變成為一名插畫家,他的用色也不時反應他的孤寂心態,但似乎也因此奠定一種新的風格。與父親見面的機會很少,就算見了面父子倆似乎也找不到交談的話題。
由於東尼在生活中封閉了自己對外的牽引,因此只進不出的狀況下,經濟條件就令人稱羡。也因為如此,在認識送稿人英子之後立刻吸引了她。英子認為東尼與其他人比較可以算得上是個「好人」,在她的觀念中和好人生活在一起一定會幸福的。
兩人年紀雖然相差十五歲,但英子還是與高中時就交往的男友分手與東尼結婚。婚後東尼漸漸擺脫了孤獨的鬱悶,也慶幸日後的幸福日子,但在此時英子卻突然開始購買名牌服飾。英子的心理似乎有著一股無法駕馭的衝動,因為這已經不是買衣服來穿的考量,而是沒購買就像沒有完成重要的事一般。
東尼雖然覺得不尋常,但他卻不得不對於英子的審美觀表示讚嘆,但日久之後,東尼也忍不住訊問英子是不是應該考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這麼多衣服。英子也同意東尼的意見,曾有一陣子不再出門,但一星期後她終於忍不住再出門採購。但也在是十字路口車禍身亡。
東尼無法接受英子與父親相繼身死,於是登報找了一名與酷似英子的人Hisako,要她每日穿英子的衣服上班,但最終東尼還是將所有衣物全部賣給二手商店,原本吊滿衣服的房間頓時顯得空盪起來,而東尼也再度陷入了孤獨與空寂之中。
◎ 劇情分析
「東尼瀧谷」的電影呈現算得上是一次的「實驗」。畢竟電影的映象敘述都應建立在具象的故事與事件,單單就人的意識思維來烘托主旨與意圖都會遭遇到極大的難題。這也是為什麼村上春樹的小說很少被改編成電影的最大原因。
市川準導演大膽地採用了小說的「意識流」特質蛻變成喃喃的獨白;而巧妙的是獨白有時卻又與演員的台詞相互融合在一起,於是在「聽」與「看」的同時,觀眾就猶如在閱讀一本村上的小說;但也可以說是在觀賞一部奇妙的電影。
導演將全片的色調以濾色鏡過濾而呈現偏淡並失去色彩的灰濛,這是刻意將觀眾的視野強迫從銀幕拉回書本的文字。這兩者之間雖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真正在呈現時,改編者往往會如小說與電影作完整的切割。而市川準卻反其道而行,他以電影為媒介,但卻完整呈現了村上春樹的小說特質。淡化的色彩正好呈現了小說與電影的平台空間。
「東尼瀧谷」讓人不得不想起雷奈的「去年在馬倫巴(Last Year at Mariebad)」,透過文字的堆砌虛構了一個不存在的空間,問題是這個空間卻能透過辯証而取得共頻與認同。
從小說的敘述中讀者應該都會有各自的映象焦點,但這些各自的構圖其實是來自每個人的生活經驗與價值觀,其中的差異自然落差極大。但當它以映象展現時,視覺的焦距就被統一了,但為了保留村上春樹的個人風格,揚棄鮮艷色彩而造就一種迷離中的統合,就變成相當重要的詮釋觀點。
鏡頭的割裂與習慣地從左往右攀,其實也有其意義,猶如看小說般地一頁翻過一頁,在這樣的轉場中也捨棄了傳統的電影剪接法,如此將帶出更多的村上風味。
坂本龍一的鋼琴配樂聲中,觀眾從輕靈的音符中似乎感染到劇中主人的「孤獨淒然」。東尼的孤寂似乎是一種命定的符咒。他的父親生前是四處流浪的樂手,看似每日生活在亮麗的舞台上,但在東尼的目中,父親所吹奏的歌曲就是那幾首,雖然父親好像也能從這些熟悉的歌中尋求到一種自保的力道,但這正是父親孤寂的寫照與表現。他沒有朋友可以傾訴,唯一的傾訴方式就是透過小喇叭放肆在旋律中,而那幾首常吹奏的曲子則是他一種堅毅的生命吶喊,正因為必須透過樂器來傾訴,正好也顯現了內心的孤獨。
東尼似乎延續了這份心情,而他轉移的目標則放置在繪畫的呈現上。東尼在別人的目光中是一名特異獨行的異類,他的用色常超出常人的期許,但卻正好顯示了獨特的一面。父親戰爭時期被關在空無一物的房間,聽著外面有人被槍斃的聲音,父親沮喪地躺在空屋內。而東尼似乎也掉入了這個「空屋」的孤寂。因此當妻子英子大量購買名牌服飾之際,正好以衣服掛滿空寂的空間。這是一種潛意識的補償作用。
其實英子大量的購衣絕對是有著心靈的缺失,但這未嘗不是東尼本身的轉移作用。夫妻的感情兩相對應絕對不會讓人懷疑,但這中間似乎存在男女兩人無形中的相互妥協。東尼藉著妻子的購買衣服,似乎在填滿屋內的空間之餘,也添補了自己心靈的空虛。
名牌服是一種位階的確定,但何嘗不是東尼夫妻在飽嚐孤寂之後的自我確定?東尼透過妻子對服飾的講究也間接地引證了對質感的肯定。於是高雅的風尚開始佔滿東尼的思維,孤獨與無助也在這樣的方式開始銷聲匿跡。
英子的獨斷行為其實與東尼是相互契合的。東尼自己不也是不介意外在的異樣眼光嗎?問題是東尼開始懷疑英子的真正動機。英子在被提醒後,也突然了解這樣的病態是一種生命的缺失,於是她又變成了令人稱頌的家庭主婦。只是這樣的堅持只是短短的一個星期,但東尼的質疑其實是自通矛盾的。
英子何嘗不是孤獨的人?她雖然在高中時就有了男友,但在見到長她十五歲的東尼時,立刻嫁給他。英子認定嫁給東尼這個「好人」將來一定會幸福,這也顯示英子的過往必定是坎坷而挫折。而這些不堪使她急急將心靈退縮並躲藏在心靈深處。雖然她有了男友,但生活的面向卻依然使她日日品嚐孤寂。
英子婚後生活有了依靠,於是過去躲藏的心靈必須探頭而出,購買名牌服飾只是這個行為的表徵罷了。問題是表相的服飾其實只以滿足一份虛榮慾求,卻永遠無法使得心靈獲得慰藉。英子無法理解這一點,至死之前始終沉迷在這種虛幻的追逐。
東尼又何嘗能夠理解這份人生的厚重緣由?他不甘心也不相信英子去世的事實,要新應徵而酷似英子的女人每日穿英子的服裝上班,他以為唯有如此,失去的歡樂才會再度來臨,然而這樣的實驗終究還是失望的。
「東尼瀧谷」將物質的精緻世界與人性深層的心靈作了完整的對應,最後父親遺留的唱片以及英子的衣物全部賣給二手商其實已說明了一切。東尼的房間再度呈現一無所有的空寂,但這種空寂看似孤獨,但當回到原點而再次呈現時,反而是一種「真相」的揭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