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5年2月26日 星期六

美國心玫瑰情(American Beauty)

導演:山姆‧曼德斯(Sam Mendes)
編劇:艾倫‧貝爾(Alan Ball)
演員:凱文‧史派西(Kevin Spacey)
   安妮特‧班寜(Annette Bening)
美國 / 1999年 / 122分鐘
禮讚:1999 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男主角、導演、攝影、原創劇本
   1999年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兩項大獎
面臨了中年危機的男子決定對生活做一點改變…

◎ 劇情簡介     

  四十二歲在「媒體月刊」上班的賴斯特不但面臨了公司裁員的危機,在家中又與從事房屋仲介的妻子感情不睦;甚至讀高中的女兒小珍也與夫妻倆格格不入。

  賴斯特與妻子卡洛琳到學校觀賞籃球賽,賴斯特一眼就被啦啦隊員安琪拉的青春所吸引,思緒中情不自禁浮現了遐思,甚至也有偷打電話給安琪拉的衝動。小珍看在眼裡更加對父親不諒解。而隔壁搬來的新鄰居是一名退休的中校法蘭克以及妻子和他兒子芮奇。芮奇與小珍是同學,但喜歡拍攝影帶以及販毒,而這一切都是瞞著父親偷偷進行的。

  在一次宴會中芮奇結識了賴斯特,並交易了毒品,而賴斯特也從芮奇身上學到果斷的決定,遂辭去公司的工作,並獲得一筆將近六萬元的退職金。但卡洛琳對丈夫這種不負責任的決定相當不以為然,雙方起了衝突。或許是在這種壓力下,卡洛琳遂與另一仲介商巴迪時常在旅館幽會。

  在學校芮奇怪異的舉動反而吸引了小珍的注目,兩人交往日益親密甚至有了超友誼的行為。而不時來找小珍的安琪拉極為欣賞賴斯特,賴斯特偷聽到安琪拉欣賞肌肉男的談話之後,立刻將車庫改為健身房,但賴斯特裸體健身的情況全被芮奇偷偷拍攝入鏡。

  這一夜賴斯特的大麻已吸完,聯絡芮奇過來交易,而法蘭克開始懷疑,他發現兒子的錄影帶內竟有賴斯特的裸體;又從窗戶偷窺中誤以為兒子是同性戀,等兒子回來竟憤怒毆打芮奇並將他趕出。事實上法蘭克才是同性戀,他冒著雨過來找賴斯特,賴斯特告訴法蘭克他並非同志,法蘭克沮喪離去。

  賴斯特白天在速食店打工,意外發現巴迪和卡洛琳的姦情,這使得被激怒的卡洛琳決以槍來表現她非弱者。而賴斯特意外發現剛與小珍吵架而沮喪的安琪拉,兩人正欲上床之際,安琪拉表示自己是處女,賴斯特反而放棄了。安琪拉一句關懷的話,使得賴斯特的心情又回到剛剛戀愛的時刻,但惱羞成怒的法蘭克卻偷偷潛入用槍殺了賴斯特。

◎ 劇情分析

  曾經奪得奧斯卡五項大獎的美國心玫瑰情可以說是電影史上相當重要的作品之一。這部影片並無激烈的事件誘因,但卻強力地剖析了人性紛亂而無法自主的思惟。許多藝術創作者終其一生都在追索人性的善惡奧秘,而「美」片無論從那個角度而言都算是成功的。

  賴斯特像一般的上班族一樣,在一成不變的職場上有了倦怠感,這也連帶地影響了他的生活。妻子早已不跟他行房,他只好在洗澡時自慰;讀高中的女兒正處叛逆期,在家中談不上兩句話就惡臉相向。賴斯特的人生看起來真的糟透了,但這一切在遇上女兒的同學安琪拉之後卻有了全面的改觀。

  安琪拉的青春活力使得賴斯特的思緒陷入了遐想之中,導演以安琪拉全身裸體並蓋上玫瑰花瓣的畫面來詮釋賴斯特的妄念。這種一閃而過的躁動其實是人性不安的顯現,這中間自然牽扯私慾與獸性,但任何人卻都無法全面禁絕這股紛飛而難以駕馭的念頭。將它解釋為人性,其實還不能完整地詮釋;也正因為如此,人始終無法了解自己,因為潛藏的慾念是有如無底的深淵般令人不安與茫然。

  社會的規範與法律的約束,使得人的妄念在表相上有了基本節制;但卻無法禁止人在潛意識中留存這些思惟空間,如果只是界定在這個階段自然無人能干涉;但若將這些妄念付諸行為,則是一種危機的開端;事實上許多人幾乎都常讓自己處在這個危機的臨界點。因為一再的壓抑只有徒增困擾,於是思惟自然會在平台上尋找平衡點,而人的情緒也才得以在妄動之後有了些許的發洩。

  然而安琪拉並非如同她的言行一般地開放,說穿了她只是想贏得眾人目光的焦點罷了。安琪拉想突出自己,正因她缺乏安全感及自信,這種情況在青少年階段中處處可見;但像安琪拉這樣性格的女孩卻也是相當少見的。有趣的是導演在本片中一直以賴斯特的主觀鏡頭在增構畫面;如果也以安琪拉的角度來表現,相信也是會令人訝異與驚奇的。

  賴斯特與妻子的關係幾乎是名存實亡,在他親眼撞見妻子與巴迪的外遇時,竟然一點也不在乎,甚至還有一種解脫之感,這是因為賴斯特夫婦陷入了婚姻倦怠症。當夫妻倆在歷經十多年的「袒裎相見」後,雙方的關係早已超越了所謂相互了解的階段,在彼此都無法遁形的互動中,一切的疏忽與漠視都會被認為理所當然,連帶地原本相互吸引的動力就逐漸消失殆盡了。

  喜新厭舊也許是一項批判,但這中間卻有著太多討論的空間。如何讓「舊」變成「古董」般讓人愛不釋手則是一項重要的課題。但本片讓人追索的重點卻是從視覺中引發的紛亂思緒究竟透露出人性何種的玄機?

  賴斯特在片頭中一邊洗澡一邊自慰,這說明了他是一名喜歡用「想像」來滿足自己的人,因為透過想像,性愛的愉悅空間就變得更寬廣起來。然而也因為這種不由自主的想像,使得賴斯特在學校觀賞球隊啦啦隊表演時,立刻從安琪拉的火熱身材中陷入無法自我的想像之中。因為在自慰中賴斯特的「性愛想像對象」必然有過類似安琪拉的影子,因為在短暫的目光觸及之處,賴斯特便掉入了自己設定的火紅繽紛意境中,然而這種玫瑰的火紅除了是慾火的影徵之外,卻也是致命的血光之災。

  住在隔壁的法蘭克與兒子芮奇也是一對性格複雜的人物,法蘭克咒罵附近的同志;也擔心芮奇是同性戀,然而他自己才是壓抑得近乎瘋狂的同性戀者。如果我們也從法蘭克的主觀鏡頭來窺看,法蘭克對自己的行為極為壓抑;這與賴斯特是全然不一樣的。賴斯特將車庫改成健身房,因為他想獲得喜歡肌肉男的安琪拉的青睞,他甚至在家人面前不避諱地呈現這種企圖。可是他這樣的行為只是一種潛意識的思惟,會不會真正採取行動則是未知數。基於這個緣由,賴斯特的「幻想」行徑其實還是可以被觀眾接受的;當然這也是電影中道德的「極限」。而最後安琪拉願意獻身時,賴斯特反而從喜悅的醒悟中放棄了。安琪拉一句簡單的問候與關心,讓賴斯特感染到喪失許多的關懷。望著自己與妻子女兒以前的合照,賴斯特在那當下才真正尋獲了人生真正的意義。正因為這份頓悟的喜悅,賴斯特在遭受槍殺當場斃命時,臉上依然保持著原有的微笑。

  「美」片是由賴斯特被槍殺後的獨白而揭開序幕,首尾相呼應的架構令人驚嘆,這也使得最後的槍殺情節稀釋不少,從而令整部影片的節奏與調性就更加統一了。

  女兒小珍與法蘭克的兒子芮奇的交往則是另一種「心念」的詮釋。小珍一直以為自己始終比不上安琪拉,所以認識芮奇後毫不猶豫地與他共處一室。這樣的思惟其實也只是「不認輸」的潛意識罷了。
卡洛琳的紅杏出牆也是潛意識的妄念,巴迪是房屋仲介的高手也是卡洛琳景仰的對象,在面對丈夫的疏離之際,外遇自然就不令人訝異了。

  「美」片以輕柔浪漫的節奏帶領觀眾進入奇特的潛意識(或佛家所說的七識染污末那識)中,精確地剖析了我們不太願意去面對的繽紛思緒與躁動妄念,當一切都如此具象地裸露在眼前之際,我們是否能從反觀的角度中去發現一些真相呢?

2005年2月19日 星期六

時時刻刻(The Hours)

導演:史蒂芬‧戴爾第(Stephen Daldry)
演員: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
   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
   茱莉‧安摩爾(Julianne Moore)
美國 / 2002年 / 114分鐘 / 保護級
禮讚:2002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榮獲第60屆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
   美國影評人協會年度最佳影片
三個不同世代的女性受到同一本女性小說的影響…

◎ 劇情簡介     

  一九二三年英國女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因精神狀況不佳,與丈夫連納將出版社從倫敦遷往鄉下里奇蒙。

  維吉尼亞寫了一本「戴洛維夫人」(Mrs.Dalloway),書中角色的命運常因維吉尼亞的現實生活而改變。這一日維吉尼亞的姐姐貝爾太太帶三個兒女來訪。姐姐的小女兒安琪莉卡在花園中發現一隻鳥的屍體,遂與維吉尼亞一同以花為鳥兒埋葬,這使得維吉尼亞對死亡有了新的認知與看法,於是她更改了劇中角色的命運,但卻不知不覺中將死亡的陰影反射在自己身上。

  維吉尼亞與丈夫的生活略顯格格不入並不和諧,原因是她一直渴望姐姐的愛,但已嫁為人婦的姐姐卻慌亂地逃避了過去這段不為人知的同性之戀。沮喪的維吉尼亞在姐姐離去後,偷偷跑至河邊,在口袋內裝滿石頭投河自盡而亡。

  一九五一年住美國洛杉磯的蘿拉與丈夫丹結婚數年,在有了五歲的兒子理查後又懷了六個月的身孕。丹與蘿拉是高中同學,在退伍後不久結婚,但婚後的蘿拉雖知丈夫是如此愛著自己,但她卻有著難以言說的苦痛。因為她與鄰居琪蒂兩人有著莫名的感情,在她閱讀了「戴洛維夫人」這本小說後,更確定了她的想法與痛苦。這一日琪蒂要去醫院檢查,託蘿拉照顧家中的狗兒。蘿拉突然感覺到人生全無方向,於是將理查寄放在鄰居家中,獨自一人開車到旅館內欲服安眠藥自殺,但冥冥中似乎有某種力量將她喚回,於是蘿拉又回家了,她決定在生下肚裡的孩子後再離開這個窒悶的家。

  二○○一年的紐約,克勞麗莎‧范恩因相識多年的男友理查得了卡盧瑟獎(詩人終身成就獎),興致勃勃地要辦一個聚會。雖然得了愛滋病的理查不願意,克勞麗莎還是請了理查在舊金山的前同志男友路易前來參與。事實上克勞麗莎與理查以前有過一段情,但她卻與女友莎莉同居,甚至以人工受孕生了女兒茱莉亞。一切似乎都就緒時,理查卻不願換衣服去參加聚會,甚至在克勞麗莎面前從窗口躍下自殺而亡。理查的母親接到惡耗傷心趕來,她正是一九五一年的蘿拉。丹與她後來生下的女兒都已離開人世,現在理查又自殺身亡,只留下她及無限的感傷。

◎ 劇情分析

  吳爾芙是二十世紀初期英國著名的小說家,略為神經質的特性使她在文學創作上以顛覆傳統觀念的手法,精準地實踐了「意識流」的藝術詮釋。「時」劇是根據她的小說「戴洛維夫人」加入了一九五一及二○○一年的故事。從三段不同時空的類型及意象,在作者、讀者與書中人物的三層關係中相互糾葛,於是「時」劇不僅傳達出原著的精神主旨;更浮透了吳爾芙的內心世界。

  三段故事的女主角都是同性戀,藉著這種內心難以轉寰的執拗,漂盪出令人窒悶無奈的心靈困境。在遇上抉擇之際,原本潛伏的不安立刻破土而出,在尋求真正的獲得與安定時,必然會有不幸的事發生。這是第一段女主角維吉尼亞在感悟生死的問題之後,決定不讓書中女主角死亡的原因。但如果這是一項不變的定律,那死亡即是一種定數,能改變的只是角色的區別罷了,這也是維吉尼亞最後自殺的原因。

  死亡對維吉尼亞而言反而是一種解脫。對愛的失落與不安定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但更大的因素則是來自創作的困境。因為她的耳際不時傳來男人責罵她無用的聲音,這使得丈夫不得不聽從醫生的建議將她帶往鄉下靜養,但卻也因此使她離開了摯愛的姐姐。維吉尼亞希望丈夫帶她回倫敦,卻不全然是為了姐姐;而是她的創作泉源必須仰仗大都會的繁榮動力與驅使,於是便形成了兩難的局面。如果繼續留在鄉下,她的身體可獲改善但卻無法創作;若回倫敦雖能創作,卻必然再受精神疾病的侵襲。維吉尼亞最終以投河自盡來面對這種難堪的抉擇。

  一九五一年的蘿拉扮演的是「讀者」的角色,她一邊閱讀「戴洛維夫人」這本書,在理念上完全與書中的人物相契合,而第三段的克勞麗莎正是「戴洛維夫人」的體現,在時空上雖有將近八十年的差距,但透過導演精準的運鏡手法,觀眾逐漸會感受到「三人一體」的整體詮釋。除了三人都是同性戀的同質性之外,導演在鏡頭呈現上也採用了相同的步調;雖然都是一些生活的小細節,但卻也因此縮短了認同感的差距。

  三個女主角的同質性還有一點相當重要的特質,那就是執拗的堅持;而這份堅持雖然使得自己甚至是周遭的人受了傷,但這幾乎是永遠無法改變的潛意識思惟。然而也因為這份堅持,才使得「時」劇在意境與人性對待中,產生了令人無法割捨的忐忑期待。

  蘿拉面對婚姻生活才猛然發現心靈的缺失,除了同性之愛是否還有什麼是重要的誘因?片中並無詳盡的敘述,但在面臨自殺的生死關頭,蘿拉還是及時回頭,她決定生下肚裡的女兒後再離開這個還算完美的家。蘿拉離開後並沒有感情上的表述,而是在圖書館找到一份工作。從這個角度而言,蘿拉的「獨立」性格就與維尼吉亞及克勞麗莎遙遙呼應了。

  克勞麗莎在年輕時曾與理查有過一段情,但往後的日子中她卻與莎莉同居,這種雙性戀境遇是小說「戴洛維夫人」的寫照,但其實也是吳爾芙的現實生活。吳爾芙小時候曾遭受同父異母的哥哥性侵害,這或許是她精神感官一直受到侵擾的原因,但日後吳爾芙與一群前衛藝術工作者共融一處,這群藝術家不分男女,每個人幾乎都與其他人有過親密關係。

  克勞麗莎有一點「男人婆」的味道,她是否真的愛理查並不重要,但她卻在理查獲得詩人終身成就獎後,主導一切要為他辦個派對,甚至未徵求已得愛滋病的理查同意,就通知理查的前男友路易千里迢迢從舊金山趕來。這些點點滴滴透露了二十世紀初期吳爾芙的心靈困境。在保守的社會中,充滿獨斷思想與創作魄力的女子,其實是相當孤單無助的,但為了對抗這個龐大的社會體制,吳爾芙在小說中塑造了「戴洛維夫人」,藉著她試圖操弄與掌握,透過意識流的對應,讓讀者很快就進入一個未曾被世人了知的女性心靈世界。

  理查這個角色是「時」劇中一個令人驚嘆的伏筆。當理查跳樓死亡之後,其母前來認屍,觀眾雖然早已猜到,但面對老年的蘿拉,觀眾難免會情不自禁地嘆息,然後再回顧一九五一年的時空,小時候的理查孤單惶恐的眼神,就立刻讓觀眾了然而喟嘆了。

  克勞麗莎的女兒茱莉亞似乎是片中唯一較「清醒」的角色。但她的出生卻是一項偶然,這應該是相當耐人尋味的問題。克勞麗莎有可能在一夜情中懷了她;更有可能是以人工受孕的方式而生下她。但這些其實都不重要,因為克勞麗莎畢竟是獨立撫養女兒長大,因為這種潛意識的思惟正是抗拒社會體制,甚至解構男人的重要激素。

  茱莉亞對母親及其周遭的人都是見怪不怪的,這一點倒是有別於吳爾芙的見解。畢竟時代的變遷常會夾雜著許多新的思惟,而每個時代的新思潮都反映了脈動與精神。茱莉亞不涉及性別的專執與迷惑、亮麗的神情透發出她對這個社會的自信與了知。茱莉亞的出場不多,但卻是一項重要的精神指標。

  「時」劇的三名女主角都有精彩的演出,妮可基嫚的演技與化粧更是令人拍案叫絕,整體而言這是一部相當成功的影片,雖然要從映象去詮釋意識流必須再增加更多的具象表現,但「時」劇依然是一部值得推介的好電影。

2005年2月5日 星期六

郵差總按兩次鈴(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 1981年

導演:鮑伯‧賴佛森(Bob Rafelson)
演員:傑克‧尼克遜(Jack Nicholson)
   潔西卡‧蘭芝(Jessica Lange)
美國 / 1981 / 122分鐘
禮讚:提名Fotogramas de Plata最佳外語片
講述了一名流浪漢到大路旁的餐廳謀職,未幾即跟老闆娘打得火熱…

◎ 劇情簡介     

  在別州犯案的法蘭克搭便車來到金山附近的小鎮,希臘裔的尼克在路邊開了一家加油站附帶餐飲,因聽信法蘭克的謊言遂請他留在店內擔任修車技工。

  事實上法蘭克樂得不必再餐風露宿,何況尼克的妻子柯拉又是如此美艷動人。這一日尼克聽從法蘭克的建議,開車到舊金山訂作了一個霓虹燈招牌,法蘭克則趁機強暴柯拉,沒想到柯拉從抗拒變成狂野地迎合,兩人在肉體上的結合使得雙方情感向前躍進了一大步。

  在法蘭克的慫恿下,柯拉動了心,帶了一百多元與行李隨法蘭克到芝加哥,但剛到車站法蘭克立刻與一群陌生人賭博,這使得柯拉起了戒心,趁法蘭克賭得入迷之際又急急趕回家中。法蘭克不得已也尾隨而回,並將所贏的錢給柯拉,兩人又言歸和好。尼克雖未發現兩人奸情,但柯拉卻按捺不住表示希望兩人能長相廝守,於是夜晚趁尼克洗澡之際欲以擊殺,沒想到正好貓被新裝的霓虹高壓線電死,電燈熄火時尼克受了重擊而昏迷,但他也分不清究竟是跌昏或電氣擊傷。法蘭克因碰巧有警察經過,遂改變主意將尼克送往醫院急救。

  出了院的尼克接受希臘友人的派對慶祝,派對上對眾人表示法蘭克救了他的生命,並將他當作最好的朋友。由於尼克向柯拉表示要與她生個孩子,此時已真正愛法蘭克的柯拉惶恐不已,向法蘭克表示她若要懷孕也應該是法蘭克的孩子,於是法蘭克與柯拉共同設計一場車禍害死了尼克。

  法蘭克與柯拉雖然以尼克自殺的方式瞞騙警方,但檢察官卻認得法蘭克。此時法蘭克才發現尼克生前曾投保一萬美元而受益人竟是柯拉。法蘭克遂簽了行兇的口供,這也使得柯拉憤怒供出實情。但律師早已查明尼克尚投保意外險二萬伍仟元,遂私下與兩家保險公司談判,保險公司為了節省一萬伍千元,遂又提供了有利法蘭克與柯拉的證據,最終兩人獲得釋放,而保險費則由律師獨得。

  法蘭克與柯拉終於在一起了,但柯拉因母喪返回娘家時,法蘭克卻與一名女馴獸師有染,柯拉知情後雖與之爭吵,但也使得法蘭克向柯拉求婚。在結婚後返回家途中,二人因相互在車中擁吻遂又發生車禍,柯拉從車上摔下而亡,法蘭克則跪在她身旁傷心啜泣。 

劇情 分析

  在經歷六○年代的各項衝擊後,全世界的社會脈絡思惟起了極大的改變,一種新的表現形式開始躍居舞台,挑戰了傳統的保守精神。電影也在這股洪流中貢獻了情慾的意識表現,也打破了傳統自我設限的桎梏。

  情慾是人類的原始慾望,它與獸性雖有些許類同,但仔細深入思索就會發現在感官的發洩之外,人類的男女互動其實尚在意識深處潛藏著無數紛亂的「妄念」,而這種「妄念」正是無明的因子,正確地說這些難以駕馭的妄動思惟是人類慾望的本源。

  慾望既屬本能,即有其正面的意義,好比說透過慾望,人才會有進步的動力。但這個世界最為神奇之處卻是「得失」的天秤呈現,人如何在兩個對立極端的平台上取得一種平衡並超脫的視野來觀察這些現象,就變成一種重要的觀念與態度了。

  法蘭克與柯拉的相遇並非建立在不著邊際的一見鍾情,柯拉對於法蘭克這樣的流浪漢是近乎不屑的;而法蘭克則是以一種全然的雄性視野覬覦著柯拉火辣的身材。「郵」片不同於其他類同的題材,其男女主角的情境對待與改變,是透過相當複雜的潛意識激盪而逐漸開啟情慾的出口。這種內外呼應與矛盾的心情轉折絕非年輕的導演能夠掌控的,導演鮑伯‧賴佛森以七十多歲的高齡處理男女主角在廚桌上的那場激情戰,不但成為影史上的經典;也被評為二十世紀最動人心弦的煽情鏡頭。

  柯拉在丈夫到市區後發現法蘭克在門前掛起「休息」的牌子,因而責備法蘭克使老闆損失了收入。柯拉在這個時刻依然是與法蘭克有距離的,在法蘭克強暴她時強烈地反抗就是一項有力的證明。但當肢體激烈碰撞與接觸後,反而挑動了柯拉隱藏已久的情慾,她一把推開廚桌上的物件,將殘留的麵粉敷灑在自己身上,反而主動地挑逗法蘭克。導演在這場戲足足呈現了五分鐘;也將角色的觸覺探觸到最敏銳的焦點。隨著法蘭克的手游走在柯拉的下體,觀眾也在同一時間感受到柯拉的饑渴,在情慾顯露的同時,柯拉潛藏內心的動念也瞬間爆發而不可收拾。

  柯拉是個離家出走的女孩,其導因乃是家境貧寒,在外又混不出一個名堂,因此遇上希臘裔的尼克後下嫁給他。在柯拉而言,路邊加油站只是她的一個避難所;就算沒遇上法蘭克,早晚她還是會離開尼克的。當法蘭克蠱惑她私奔時,柯拉就已偷藏了一百多元的私房錢,這說明了她與尼克的婚姻並非穩固的。

  謀殺尼克的那場戲說明了兩人因火熱情慾而顯露人性中「惡」的本質,這一點是必須仔細追究的,因為在得失之間有時正好是善惡的類比。人常常在有所得而謂之善;因有所失而謂之惡,於是在相互糾纏互動中,思緒也隨著動念而紛亂起來。對法蘭克而言,離開加油站是既定的行程,因為他本來就是別州的通緝犯;但對柯拉而言,意義卻是截然不同的。第一次她隨法蘭克要到舊金山,發現法蘭克嗜賭如命,當下打退堂鼓回到加油站。但當法蘭克隨後趕回,並將贏的錢全部給她時,柯拉立刻就原諒了他。這說明了柯拉似乎也是陷於各種慾望而無法自拔了。

  法蘭克在私奔未成後,也接受了謀殺尼克的念頭;對他而言,殺一個人只是在許多罪行中增加一項而已。但實際情形並非如此單純,因為此刻法蘭克似乎也沉迷在柯拉的肉體誘惑中,一種強烈佔有的慾望使他同意尼克必須消失在這個世上。

  在這個階段法蘭克與柯拉尚無法分辨是不是深愛著對方,他們只是被愛慾沖昏了頭。柯拉真正發現自己愛上法蘭克是因為尼克向她要求替他生個孩子,而柯拉向法蘭克哭訴說,她不能懷尼克的孩子;就算要有孩子也要是法蘭克的。法蘭克似乎也在此刻真正地發覺除了性慾,他對柯拉早有一份無法言喻的愛。但遺憾的是這份愛的成就卻必須建立在尼克的死亡。這是一段畸形的戀曲;也是一份令人嘆息的情愛,但人生不也常有著許多類似的遺憾嗎?

  法蘭克與柯拉的愛情也受到了考驗。在「囚犯理論」的誘導下,法蘭克與柯拉的心防分別被瓦解了,若不是律師看在那一萬元的保險金上,法蘭克與柯拉可能一輩子都必須困在監獄內甚至會被判絞刑。「郵」片在這個當口上又作了轉折,後面再引發律師助理的恐嚇情節雖有點像電視劇般,但似乎也使得「郵」片有了一種全然不同的結構。

  最後,法蘭克終與柯拉結婚,卻因為車上的擁吻而發生車禍,柯拉飛出車外當場死亡,傷心的法蘭克只能撫屍痛哭。這樣的結局雖然令人不勝唏噓,但卻也符合因果報應的天理循環。從這個角度綜觀全劇,導演的洞悉人性與嘲弄人間的意圖就躍然紙上,在慾望的大海中,人往往只是一塊浮浮沉沉的木頭而已。

  「郵」劇在電影史上自有它應有的地位,重要的是面對一場炫麗激情的慾望後,我們是否在相同的氛圍中能從中理出一條明晰的道路而不致迷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