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3年4月30日 星期二

大象的眼淚(Water for Elephants)

導演:法蘭斯.羅倫斯 (Francis Lawrence)
演員:瑞斯.薇斯朋 (Reese Witherspoon)
   羅伯.派汀森(Robert Pattinson)
美國 / 2011年 / 121分鐘 / 輔導級
一個馬戲團長達七十年的血淚史…

◎ 劇情簡介
     

  雅各原本是獸醫系的學生,但碰巧父母因車禍雙亡,而房子則為了繳雅各的學費而抵押給銀行,銀行立刻將房子拍賣,於是雅各不僅無法繼續未完的學業,同時也變成無處可去的浪人。

  在半路他遇上了班尼兄弟馬戲團,透過老駱的推介,雅各加入了馬戲團,但剛開始他也只能剷馬糞。而團內的台柱則是表演馬術的馬蓮娜,在夜晚雅各看見馬蓮娜在訓練馬兒「銀星」雅各向其表示銀星可能是蹄葉炎,但團主表示團內的人和動物只要還能走就得表演。

  最終銀星的命運再也無法奔跑,於是只好傷痛地槍殺銀星。而正巧馬戲團又從別處獲得一隻四十多歲的老象,於是團長請雅各到他的專屬車廂內吃飯,他希望雅各可以訓練這隻名為「蘿西」的大象。

  團長因為心急,常常以強制手段來訓練,但蘿西始終不聽使喚,團長常常打大象,也使得雅各半夜必須去照料大象。而團長的舉措引起了馬蓮娜的反感,她生氣地不再搭理團長。事實上最早訓練蘿西的人是波蘭人,而雅各正好來自波蘭,於是雅各與蘿西慢慢就取得了共融。

  雅各與馬蓮娜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到地下酒館狂歡,但正巧遇上臨檢,兩人急急在暗巷中狂奔,終於逃過了追捕,但卻也在暗巷中激烈擁吻。但馬蓮娜知道自己是團主的女人,此事若被知曉,恐怕會讓雅各喪命,但雅各卻在對方身上找到他一直追尋的愛。

  然而就在此時老駱卻生病了,因怕被馬戲團的人知曉而將之丟下火車外,於是在雅各的幫助下在火車上藏匿了三個星期。而也在這個時候,蘿西被訓練得相當成功,在一次表演中贏得滿堂采,團長這才正式邀請雅各加入馬戲團。

  雅各雖獲得重用,但他與馬蓮娜的感情卻愈來愈激盪,終於團長發現他們親密地在講悄悄話,這自然引起團主的醋勁,於是團主與雅各起了衝突,馬蓮娜要他快點逃走,而雅各卻希望兩人一起跳車逃亡。果然成功逃走後住進一家飯店,但很快有人趕到將雅各揍了一頓,為了尋回馬蓮娜,雅各順著鐵軌不斷地往前追…。

◎ 劇情分析

  一九三O年代是大蕭條的一段歷史,在經濟動盪中,很多人感受到生存的試煉,而其中有著許多令人讚嘆的故事流傳於世。「大象的眼淚」困頓於當時的道德觀以及各種禁忌的愛情中,再以大象蘿西為輔,鋪出了一段令人感動的愛情故事。

  所有的馬戲團中,大象永遠是最吸引觀眾的動物明星,但如果從大象蘿西的角度來看,便有著截然不同的觀點。可曾想過?大象本應屬於牠們存在的欉林,但被人掌控之後便生活在一個牠絕對不情願的世界。

  人類的盲點是常以自我為中心,要求所有的動物都必須「人格」化,許多人養狗不都喜歡訓練狗與人一樣站立握手嗎?如果換成狗來養人,那狗要求或訓練人一定要四腳著地走路,人會樂於接受嗎?

  馬戲團甚至動物園基本上的出發點都是值得商榷的,不管從那個角度來看,動物固然受到人類的喜愛,但任何動物(有情)都跟人類一樣擁有十八界與本心阿賴耶識,人類其實並無資格為其他動物決定牠們的行為與命運。

  本劇原著者莎拉.格魯恩(Sara Gruen)對動物曾作深刻的理解,她的處女作「騎馬課(Riding Lessons)」就詳細探討了人與動物之間的親密互動,甚至從這些互動關係中再度延展出一種「心靈治療」的動能。第二本「凌空換腳(Flying Changes)」同樣以馬為故事主角,深受讀者的喜愛。而「大象的眼淚」銷售了三百萬本的佳績,也因此被改編成電影,並獲得相當高的評價。

  任何的愛情故事必須建立在男女兩人的頻率相通,雅各與馬蓮娜的頻率正是「動物」,一開始馬蓮娜對雅各並不太在意,畢竟她有自己的困頓,在這個處處艱難的時代,能被團主收留並成為馬戲團的台柱,雖然也因此變成團主的女人,但馬蓮娜知道這是目前唯一可以前進的路途了。而她似乎也受到團主的感染,為了馬戲團的生計,縱然愛馬「銀星」已經受傷,卻不得不強迫出場。

  馬蓮娜可以感受「銀星」的痛苦但卻說不出;而雅各在學校唸獸醫系,他一眼就看出銀星患了蹄葉炎,直到銀星無法治療而不得不槍殺之後,馬蓮娜這才對雅各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當男女雙方在同一個事項上取得共融之後,彼此的心靈便有了更進一步的互動,直到「蘿西」的出現。而正巧無人能馴伏蘿西,但雅各的波蘭話卻使得蘿西也有了另一層面的頻率相通。於是雅各成為馬戲團中最重要的馴象師,也因為這個機緣,使得他與馬蓮娜的情感逐漸加溫。

  為了讓兩個情感在道德觀上有著合理的詮釋,團主的性情便被界定在殘暴與無情中,這雖是戲劇上的必然,但在當時的社會情境,倒也能讓人理解其中的一些緣由。誠如團裡面的老駱所言,若團員生病是會被推下火車外,如此一了百了,否則還得付出喪葬費,對經濟不景氣的年代的每個人都是另類的負擔。

  但當老駱自己面臨相同的命運時,他卻幸運地受到眷顧,這是戲中極為溫馨與人情味的展現,就戲劇本質也應該是一種「善」的必然表現,由此也就更能突顯出男女主角的真性情與人性的一面了。

  大象在緊要的關鍵發揮了最大的戲劇效果,當然這也是戲劇高潮,由此讓戲劇走向完整的意旨呈現,觀眾也在剎那而得到不同凡響的感觸。

  其實這也證實了一點,所有動物其實都兼具「人性」的,人與動物之間因彼此業識不同,各自有著在六塵中的體性與作用,但各自「我」的觀念認知卻是明確的。只是彼此之間無法用語言或文字去溝通,但「心意」卻是能在某種頻率中互動的。

  如果大象會落淚,那也正是牠在六塵中心的表現,猶如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起居作息甚至延展的七情六慾。如果靜下心來,你就能體現大象的淚水其實並不單純只是淚水。

  雅各與馬蓮娜能夠心交心地慢慢理解對方甚至愛上對方,因為他們從彼此中見到可以互融互攝的情愫,這份真心的交融絕對值得為對方付出所有,因為所謂的真愛實在難尋。所幸雅各在被丟下火車後,始終堅毅地循著鐵軌往前追尋。如果目標已經既定,那還有什麼可以遲疑?也許時間會變成一種考驗,但毅力與信心卻可以化解這一份的困頓與難題。

  以各種動物為題材的電影甚多,但能將之詮釋得精準而令人感動的倒是不多。「大」片在各方面而言都有其雄厚財力為後盾以及堅強的卡司,不管後續如何,這樣的組合早就被界定為相當成功的商業片了。

  也許人類自認可以訓練其他動物,但我們是否也可以從動物身上學習到更多東西呢?人一向自認為萬能,但鼻子卻比不上狗;耳朵比不上貓;敏捷比不上虎豹…。人類唯一勝過動物的是智慧。但這並不是所謂的「思緒」與「想法」,這是一種深度的關照,透過這種「凝視」,自然會有眾生皆有「佛性」的認知與察覺,而所謂的佛性卻又是如此地呈現在日常生活中,欣賞電影中的人與動物,應作如是觀。

安娜.卡列妮娜(Anna Karenina)1935年

 由  施伊粧老師 撰稿 

 一眼就老去的若夢浮生 ---- 安娜卡列尼娜 (ANNA KARENINA)

 導演:克勞倫斯‧布朗 (Clarence Brown)  
 演員:葛麗泰‧嘉寶 (Greta Garbo)
   佛德烈‧馬殊 (Fredric March)
 美國 /1935年 / 95分鐘
 禮讚: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女主角
    威尼斯影展最佳外語片
    美國電影協會AFI 百大愛情電影
高貴優雅的俄國官夫人,背夫別戀英俊軍官,不為社會所容,最終臥軌結束生命…

 ★劇情簡介★      

  沃倫斯基是帝國衛隊的軍官,年輕、風流倜儻且為貴族出身的沃倫斯基是莫斯科社交圈的寵兒。

  史迪文因為和家庭教師外遇,因此和妻子多麗陷入婚姻破裂邊緣,他請住在聖彼得堡的妹妹安娜卡列尼娜來莫斯科當和事佬。

  史迪文到火車站接安娜時,巧遇也去接母親的沃倫斯基,兩人早已是舊識,沃倫斯基初見安娜驚為天人。當他們正要離開車站時,卻發生一個鐵路工人不慎掉落鐵軌被火車輾斃,目睹慘劇的安娜膽顫心驚的認為那是不好的預兆。

  多麗在安娜的安撫下原諒了史迪文,多麗的妹妹吉娣也來關心姊姊,她和安娜相談甚歡,邀請安娜一起去參加某位公爵的舞會。

  貴族出身的大地主列文到莫斯科拜訪愛慕已久的吉娣,想求婚但自慚農夫身分,他向好友也是凱蒂的姐夫史迪文求助,史迪文對他信心滿滿,沒想到列文在舞會上向吉娣求婚卻遭到冷淡以對,原來凱蒂心儀的是軍官沃倫斯基。

  吉娣期盼著與沃倫斯基盡情共舞,卻發現沃倫斯基對自己心不在焉,他的目光緊緊追隨著安娜,兩人共舞時的眼神,彷彿周遭並不存在似的。

  安娜自覺傷害了凱蒂,不等舞會結束便急著離去。

  吉娣接受了列文的求婚,兩人不久就結婚了。

  史迪文夫妻和好了,安娜於是搭長途火車回聖彼得堡,火車在中途停車讓旅客休息,安娜下車到月台透透氣卻在風雪中看見沃倫斯基,原來他是追隨安娜而來。

  安娜雖然極力閃躲沃倫斯基的熱烈追求,但又無法抑制內心的企盼,最後她接受了他的愛。不久,整個社交圈都流傳他們之間的誹聞。沃倫斯基甚至推掉一個十分重要的職務,只求可以留在安娜身邊。

  安娜的丈夫卡列寧警告她和沃倫斯基的親近行為會引來議論,但他願意相信安娜,認定那些傳聞只是流言蜚語。

  安娜卻難掩和沃倫斯基相愛的濃情,甚至在賽馬場上看到沃倫斯基摔馬,在眾目睽睽下顯現憂慮神色,令卡列寧也為之側目。

  沃倫斯基想上前線參軍,但軍中也因為他和安娜的關係而不接受。沃倫斯基希望安娜可以離婚兩人正式在一起。安娜向丈夫攤牌,卡列寧堅持若離婚兒子不可以跟她,讓深愛兒子的安娜痛苦萬分。

  安娜還是和沃倫斯基到義大利。兩人在義大利的生活雖然幸福,但日子一久,一事無成的沃倫斯基決定回國。急於見兒子的安娜卻被阻攔讓她幾近崩潰,而社交圈也排擠她。

  思念兒子、沒有社交、離婚遙遙無期,讓安娜和沃倫斯基經常大吵。

  沃倫斯基決定上前線了,甚至不告而別,安娜到火車站只見沃倫斯基離去的身影。人潮散去的安靜火車站,死亡的陰影掠過安娜的心頭,她想起初遇沃倫斯基時,那個被火車輾死的工人,於是她朝著火車慢慢滾過來的巨大車輪倒了下去,徒留沃倫斯基的悔恨。

★賞析★

「我們會受到懲罰的,為這極度的幸福。」---- 安娜‧卡列尼娜


  愛情的起點,有時就在兩人無意間相互凝望的一瞬,像命定的安排,在眾人中認出彼此,只是那一瞬之後誰也不知道會是甚麼樣的結局;而安娜卡列尼娜和沃倫斯基兩人怦然心動的一見鍾情,卻讓安娜原本平靜的生命轉進驚濤駭浪中。

  沃倫斯基對安娜而言是初嚐愛情滋味,她美麗得像隻優雅的天鵝,很年輕就嫁給大她二十歲的高官卡列寧,卡列寧嚴肅、保守、無趣,謹守他該有的份際,若安娜沒有遇上沃倫斯基,她也可以過完平靜優渥的一生。

  只是安娜和沃倫斯基像早已設定軌道的彗星,必然會在天空相遇,一時火花四濺,璀璨而炙熱,卻也讓人遍體麟傷。

  安娜對愛情仍充滿詩意的嚮往,托爾斯泰在書中藉著吉娣的觀點形容「安娜十分單純而毫無隱瞞,但她心中卻存在著另一個複雜的、富有詩意的更崇高的境界,那境界是吉娣所望塵莫及的。」電影中安娜對吉娣說「當你沉浸在一個神祕的藍色薄暮,就像是瑞士山脈中的薄霧,薄霧壟罩了一切,你心愛的人時隱時現,若即若離,似醒非醒」安娜看透吉娣的少女情懷,也緬懷自己無緣享受的青春時光。

  一場舞會,讓《安娜卡列尼娜》片中的主要角色從此有了不一樣的人生。

  沃倫斯基視吉娣只是一場社交圈唾手可得的愛情遊戲,在當時的莫斯科社交圈,給少女們濃情蜜意的感受只不過是貴族青年們普遍的行徑,但吉娣對沃倫斯基一往情深,視為結婚對象,吉娣在舞會前顯得幸福而激動,因為她正期待和沃倫斯基歡暢而愉快的共舞,沒想到他的眼神捕捉的全是安娜,吉娣覺得自己被全世界拋棄,心跟著老去。但也因此成就原本無望擄獲吉娣芳心的列文,兩人順利結婚,建立屬於自己的幸福家庭。

  而心若止水的安娜,在沃倫斯基義無反顧的熱情追求,讓安娜陷於道德和愛情的矛盾中,既驚惶又幸福,她知道接受是危險的,幾乎是逃離舞會搭上回聖彼得堡的火車。回聖彼得堡的路數百哩,如此長又如此短,情愫也有如初昇的太陽,緩緩從隱翳中顯現。

  火車沉重有如命運,在冷冽的風雪中穿行,爐裡燒得火火熱熱,外面卻是一片冰天雪地。

  安娜最終交出自己的愛情,她因此失去所有,包括兒子、財富、名聲和朋友,只剩下沃倫斯基的愛,相戀時的甜蜜與狂喜是愛情的幸福時光,也是安娜追求的,她的快樂讓她忍不住說:「我們會受到懲罰的,為這極度的幸福。」但這份愛卻不是她能掌握的,也禁不起現實生活的侵蝕。

  安娜的困境來自千夫所指,而且明顯的比沃倫斯基承受更多的輿論道德壓力,那是她無力抵抗的。當時的莫斯科上流社會,偷情是普遍現象,只是安娜追求的是正大光明的愛情,但這樣的愛情需建立在心靈相契又願意攜手努力的兩人,外在的環境逼得安娜成為一個不快樂的女人,他們之間原本薄弱的愛情也漸漸消逝了。

  多麗羨慕安娜可以拋開家庭束縛,自主的旅行和追求所愛,讓原本想尋求安慰的安娜心裡的苦說不出口,正呼應了托爾斯泰原著開頭名句:「所有的幸福家庭都是相似的,每個不幸家庭都有他自己的不幸。」

 

2013年4月24日 星期三

未亡人之戀(Ceux Qui Restent)

導演:安妮.李妮(Anne Le Ny)
演員:文森.林頓(Vincent London)
   艾曼紐.德芙(Emmanuelle Devos)
法國 / 2007年 / 95分鐘 / 輔導級
禮讚:第33屆凱撒獎(2008)凱撒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文森.林頓(Vincent London)
   第33屆凱撒獎(2008)凱撒獎-最佳處女作(提名)
   安妮.李妮(Anne Le Ny)
彼此扶持,在不知不覺中竟產生了微妙的情感變化,是友情、是愛情、還是只是慰藉?…

◎ 劇情簡介     

  李凡.伯特蘭每天除了上班,都還得到醫院探視罹患乳癌的妻子莎西爾。在醫院他認識了男友住院而來探視的羅琳。羅琳自己開車,於是主動邀李凡,每天送他去搭火車,而兩人也在車上的交談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羅琳剛與男友湯瑪士同居,沒想到湯瑪士就因結腸癌而入院了;而李凡的妻子是乳癌第二次入院,莎西爾與病魔已纏鬥了五年。羅琳坦言會到醫院,不只探望男友,其實對主治醫師也頗有好感。她自己是稿設計的,還主動要為李凡印名片。

  在教德文的李凡有時顯得冷漠不近人情,莎西爾與前夫生的女兒華倫丁不僅偷吸大麻,甚至也與李凡時有衝突。事實上李凡的姐姐與姐夫也常過來探視,並希望李凡能與她介紹的伊莎貝爾交往。

  然而天天在醫院見面似乎已經成了習慣,偶爾一兩天沒來羅琳便會直率逼問,兩人常為了一些小事偶爾有些口角;但有時也會到遊樂場邊走邊吃棉花糖。

  華倫丁交了男友,終於在莎西爾去世後搬了出去,李凡在華倫丁房間撿到一根菸,靜靜地抽著,似乎想感受女兒的傷感與感受。

  李凡依然每天到醫院與羅琳見面,兩人在地下停車場發生了第一次性關係,而後羅琳也曾帶他回自己的住處,因為羅琳說她不敢想像湯瑪士日後將帶著一袋屎袋,這是她永遠也無法接受的。

  而李凡到醫院的報攤希望別將妻子的死訊告訴羅琳,報攤女主人不置可否。事實上李凡對妻子的死一直無法接受,甚至之前也與華倫丁有了爭吵,但直到妻子亡故,華倫丁反而肯定繼父李凡是真的愛著自己的母親,但卻也到了父女分離的時刻了。

  羅琳最近一直等不到李凡,她主動去報攤詢問,報攤女主人毫不掩飾地告知李凡的妻子在上個月的三十日已經過世。羅琳一直被矇在鼓裡,她激動地奔上醫院的頂樓,讓涼風吹拂自己,希望這一切都不是真的。而另外一方面,李凡卻也展開他的新生活,他開始打電話給伊莎貝爾…。

◎ 劇情分析

  愛情常常被列為人生最重要的元素,因為缺乏愛情的生命索然無味;但過度激情而導致殘缺的愛情,卻也不見得受到青睞。然而愛情一直迷惑並困擾著許多人,正因為其面向是多樣及多層次的。有時可以爆烈如火山;有時卻可淺嚐即止,有時可以波濤洶湧;當然更可以潺潺而流。於是這種變化萬端的男女互動,就成了文學與藝術不斷地歌詠的對象了。

  如果面對另一半必須絕對的忠貞是人類道德上的最佳示範,那當另一半遭受病魔困擾之際,另一個人是否有權利去行使感情的紓解與發洩?「未亡人之戀」的著力點便是放在這個角度上,如此娓娓道來,導演並不曾在這個議題上提供任何的答案與批判,但循序漸進的互動過程,卻讓人不得不必須嚴謹地去面對這個問題。

  李凡的妻子罹患乳癌末期;羅琳的同居男友被檢查出結腸癌,於是醫院變成他們共同相會的舞台,由於兩人要面對的是相同的情境與問題,很自然地就會在心靈上取得共同的頻率,從而從相互憐憫與關懷,慢慢延展出一股原本不存在的愛意。

  李凡教的是德文,導演是否有意於此來形容李凡的一絲不苟與嚴謹的態度不得而知,但多少是可以從這個角度來詮釋的。他的妻子莎西爾與前夫生了一個女兒之後才嫁給他,而罹患癌症五年中,李凡的生活步調也為了住院的妻子做了調整。不僅每日固定下班後去醫院探視,同時也在報攤上買妻子愛看的雜誌。如果沒有羅琳的出現,相信李凡就是以這種固定的姿態存活著。

  羅琳的情形又不一樣,她是一名文案設計師,換句話說她的生命應該是多面向而更躍動的。這包括她的思想與態度,她可以毫不避諱地說出來探病其實也多少希望能引起主治醫師的注目。某種角度而言她是稍具神經質的,在口無遮攔下,她也就毫不在意說出男友將來隨身攜帶的「屎袋」令她無法接受的話。

  這兩個性格截然不同的兩個人終究還是慢慢地在一起了。雖然可以看得出羅琳是比較主動的,她以自己的車載送李凡去搭火車,這也使得兩個人的感情慢慢加溫。事實上將「感情」這兩個字放在兩人身上未免太言過其實,正確地說應該是讓兩個人更熟而已。畢竟從兩人互動中看不到一絲絲愛或感情的意味,甚至後來當羅琳主動反問兩人是否有愛情時,李凡是正色否定的,只是羅琳也許認為李凡是個木訥的人,或許因為不擅長表現自己而暫時不敢承認罷了。

  這會不會是人生某個時期的插曲呢?如果是,那這段插曲的真正意義是什麼?他們的行徑對於臥病在床甚至與死神搏鬥的另一半是否必須提出合理的解釋?或者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健康的另一半是否有權利在適當的機會中發展一段插曲呢?

  其實這並沒有真確的答案,一切都是自心心量的問題,自己的認知是什麼便是答案,因為提出這些問題的基調全部都建立在世間的道德觀上,但我們又會發現,在歷史上不同的時期的道德觀卻是完全不一樣的。

  羅琳的考量固然比較現實,但對於剛同居不久就必須永遠去照料帶著屎袋的男友似乎也是有些不公平的,但就人性而言或論及人情世故,男友的景況似乎也引人同情的。因此這件事就因討論與切入的角度不同,常常會有截然不同的後續。

  李凡在一般世態的認知而言是個規矩的人,但在停車場內李凡卻迫不及待地吻了羅琳,甚至在當下就在車上與羅琳發生關係。有趣的是兩人走向餐廳時,羅琳半嘲弄地認為李凡性行為太過「火速」,這也引起了李凡的不悅,這一段可以看出兩人在這個階段是純粹肉慾的。

  但隨著每日的見面,羅琳卻開始有了一種「依賴」的心理,而這份心態慢慢更延展了「愛情」的成份。問題是李凡在妻子死後,他就面臨了一種抉擇。

  李凡每日照樣到醫院,甚至告訴報攤主人不要告訴羅琳其妻的死訊。李凡的動機是相當可議的,首先他的目的是不要羅琳知道他此刻的單身,以免羅琳會更進一步的要求。妻子若是未死,起碼可以維持原狀。

  當然也有另一種可能,就是李凡一下子無法接受這種改變,只好假裝什麼都沒發生,心情就不致起伏太大,但當最後他開始打電話給伊莎貝爾時,這樣的說法就無法立足了。

  我們不能太責怪李凡,他只是在幾次的機會中演出幾段小插曲,他也從來不曾對羅琳說過「我愛妳」,何況妻子離去後,連繼女也離他而去,空蕩蕩的屋子內只剩女兒留下的一支菸,李凡慢慢地品嚐它,但菸味卻讓他感受更加孤獨了。

  李凡和羅琳的互動故事,本來就一直存在我們這個社會,日後類似的情形將會更多,也只能說這是社會的必然現象,當兩個孤寂的身影相向時,必然會在彼此中尋求一些體溫的傳遞。這也許是人性的某些本質,但其實也正是人的無奈。

2013年4月21日 星期日

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

由  施伊粧老師 撰稿

導演:雷納托.卡斯特萊尼 (Renato Castellani)
編劇:雷納托.卡斯特萊尼 
(Renato Castellani)
演員:勞倫斯.夏威 (Laurence Harvey)
   蘇珊.申托 (Susan Shentall)
   佛蘿拉.羅伯森 (Flora Robson)
   梅文.約翰 (Mervyn Johns)
義大利 / 1954年 / 140分鐘 / 普通級
禮讚:1954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述兩大世仇家族:蒙特鳩及凱普雷特家族,他們的獨子與愛女的愛情 ...

《羅密歐與茱麗葉 》(ROMEO AND JULIET)---愛情的名

★劇情簡介★      

  在維洛納城有兩大家族蒙特寇和卡布雷特,長久以來彼此水火不容,宿怨已久,經常發生相互挑釁、尋仇事件。維洛納城主雖多次勸誡,仍無法平息兩家族之間的衝突。

  卡布雷特家族的掌上明珠茱麗葉,長得亭亭玉立,父母親為她作主將嫁給貴族巴里斯,並為茱麗葉辦了場盛大舞會,讓她和巴里斯正式認識。卡布雷特伯爵為舞會邀請了城裡的名媛貴族,除了蒙特寇家族以外。

  蒙特寇家族的獨生子羅密歐生性浪漫,他喜歡名媛羅瑟琳,但遭到她的拒絕而心生惆悵。羅密歐的堂弟班佛里歐覺得比羅瑟琳還好的女孩子比比皆是,見堂兄悶悶不樂,便慫恿他去卡布雷特家的舞會見見世面。    

  羅密歐偷偷潛入卡布雷特家舞會,茱麗葉的表哥泰勃發現羅密歐,想把他趕出去,但為了不驚擾賓客,被卡布雷特伯爵制止。

  羅密歐見到舞會中的茱麗葉,兩人一見傾心,只是沒想到她竟是卡布雷特家族的獨生女,而茱莉葉也發現羅密歐是家族世仇蒙特寇家的獨子,讓一見鍾情的兩人深陷苦惱。

  難忘茱麗葉倩影的羅密歐,在夜裡潛入卡布雷特家的庭院,正巧聽見茱麗葉對著月光訴說對羅密歐的思念,羅密歐現身,兩人互訴衷腸,並約定私訂終生才萬般不捨的分離。

  羅密歐難掩興奮的來教堂拜託勞倫斯神父為他和茱莉葉證婚,勞倫斯神父幾經思量後答應了。

  隔天,茱麗葉在奶媽的陪同下來到教堂,在勞倫斯神父的祝福中和羅密歐祕密完成婚禮。

  茱麗葉的表哥泰勃在廣場上遇到心情雀躍的羅密歐,泰勃想起舞會那天他私闖卡布雷特家,便極盡羞辱、挑釁,羅密歐不想理會,他的好朋友蒙提克歐見狀挺身護衛,和泰柏兩人拔刀相向,羅密歐極力勸阻反而讓蒙提克歐中劍身亡,憤怒的羅密歐追上泰勃理論,卻在眾目睽睽下刺死泰勃,班佛里歐勸羅密歐快逃免得被逮捕。

  兩個家族因這場械鬥更加深彼此的仇恨,羅密歐也成為殺人要犯,茱麗葉知道羅密歐成了殺死表哥的兇手傷心欲絕,感嘆造化弄人。

  在維洛納城主面前,班佛里歐為好友羅密歐極力辯解,最後裁定羅密歐死罪可免,但遭到放逐必須離開維洛納城。

  被放逐的前夕,在奶媽的安排下,羅密歐偷偷和茱麗葉共度一夜。天亮後,羅密歐在僕人的陪同下出城。

  茱麗葉的父親急著要將她許配給巴里斯,茱麗葉求助於勞倫斯神父,神父交給茱麗葉一瓶藥水,可以讓她像死去一般的睡著二十四小時,然後他將安排兩人遠走高飛。

  神父還沒來得及將茱麗葉偽死的訊息傳達給羅密歐,他卻先聽到茱麗葉已死的噩耗,急忙趕到茱麗葉身旁的羅密歐不明究理以死殉情,醒來後的茱麗葉悲痛之餘也隨著羅密歐而去。

  蒙特寇伯爵和卡布雷特伯爵在悲慟中真正領悟,因為仇恨讓他們痛失摯愛的子女,自此,兩家族終於化解長久以來的仇恨,握手言好。

★ 賞析

  愛情是什麼?讓戀人們的心緒時而狂喜時而惆悵莫名,有時雙腳輕靈如吹過玫瑰花的微風,轉瞬又因為愛情而淚眼起波濤;有時以為深陷情網,其實只是在門外徘徊。

  在文學、戲劇中,愛情是永遠不過時的主題;愛情喜劇的逗趣、圓滿給人愉悅的滿足,而愛情悲劇難全的結局總讓人低迴不已,甚至一掬同情淚,其中莎士比亞的愛情名劇《羅密歐與茱麗葉》已是愛情悲劇的代名詞,幾世紀以來,解析、導讀《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文字篇章汗牛充棟,隨著時代更迭,有些論述者也能在其中與所處時代現下的潮流、思維呼應,可見一部經典,具有震古鑠今的內涵,經過時光的洪流淘洗仍屹立不搖。

  莎士比亞的諸多作品都具有雅俗共賞的雙面性,表面的喧嘩、逗笑、衝突、對立,內在卻隱藏對幽微人性、社會關係的深刻描繪,即使在通俗的愛情中,通過人物情感的轉折和外在環境緊緊纏繞,藉次批判當時的生活觀、道德觀和價值觀。

  在羅密歐與茱麗葉所處的十一世紀,十五、六歲已是適婚年齡,只是羅密歐與茱麗葉較之一般少男少女又多了對愛情的憧憬與衝動;羅密歐原本情繫羅瑟琳,只是羅瑟琳顯然無動於衷,讓為情所困的羅密歐怨嘆愛神外表溫柔內心殘酷,讓他只想把自己關在不見天日的暗室裡自怨自艾,但一場舞會,讓他從此鍾情茱麗葉,羅瑟琳從此如一到消逝的光走出他的生命。

  許多人以為羅密歐是個癡情種,他的朋友蒙提克歐戲謔的說:「羅密歐是傻子、瘋子、情人、愛人。」顯見其性格的浪漫多情與衝動,羅瑟琳對羅密歐的不理睬縱然讓他痛苦,卻非堅貞不移,當遇見能夠彼此相愛的茱麗葉,讓他急切的想擁抱真實的愛,急著以月亮起誓,互許海誓山盟,還要神父證婚。

  羅密歐追求的是美麗夢幻的愛情本身。

  茱麗葉把愛情和婚姻視為一體,「結婚是我一生夢想的幸福!」若能跟自己所愛結婚就是完美的婚姻了,只是命運捉弄讓她愛上敵人。

  蒙特寇和卡布雷特兩家族糾纏難解的宿怨,成為羅密歐與茱麗葉愛情路上難以飛越的高牆,羅密歐信心滿滿說「愛神是有翅膀的。」只不過他沒想到死神也是有翅膀的。綜觀整齣《羅密歐與茱麗葉》,這正是其主題「愛情可以跨越藩籬」,只是死亡的陰影亦盤旋其上。

  茱麗葉對愛情的追求是更為精神層次的,她甚至意識到只想做自己,拋卻姓氏、門第,可以追求純粹而自主的愛,這愛的力量讓她生出勇氣喝下神父的藥,勇敢的獨自面對可能一睡不起的危險,面對醒在陰冷的墓室。而喝下偽死的藥是逃婚,不也是逃脫身份的另一種方式。

  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愛情像一朵開在危崖邊的玫瑰花,美麗卻身處險境。他們的浪漫愛情有種肆無忌憚的潑灑,,但難敵外在環境荒謬的對立與無謂的衝突,最終隨命運擺弄走向悲劇。

  莎士比亞戲劇中除了緊密且饒富深意的情節外,優美雋永的台詞更讓人讚嘆,《羅密歐與茱麗葉》亦不例外,如「玫瑰,若是換了個名字,她芬芳的氣味仍然不會改變絲毫。」不只愛情,許多事物不被名謂所限制,人們就能見其真正的本質。片中神父對哀傷的茱麗葉父親說:「千萬不要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他指茱麗葉的死不是死,也呼應了人難以跨越表相的制限。

  勞倫斯神父有段唸詞「美德的誤用會變成罪過,罪惡有時反會造成善果。」他像個智者,但面對命運,也無力扭轉。

2013年4月11日 星期四

羅倫佐的油(Lorenzo’s Oil)

導演:喬治.米勒 (George Miller)
演員:蘇珊.莎蘭登 (Susan Sarandon)
   尼克.諾特(Nick Nollte)
美國 / 1992年 / 136分鐘 / 輔導級
描述
奧東尼及米凱拉為他們患了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的兒子尋找治療的故事…

◎ 劇情簡介     

  原本在東非科摩羅群島任職世界銀行代表的奧東尼與米凱拉夫婦,在回美國後四歲多的兒子(一九八四年五月)羅倫佐被診斷出罕見疾病ALD(腦白質退化症)。

  透過醫生的解釋病發原因是血脂肪過高,且缺乏酵素,一般均斷言活不過三年。奧東尼眼見而子病發時的苦痛,哭倒在樓梯口,而妻子得知病發主因都來自母親的遺傳時,更自責不已,甚至有時也會埋怨上帝的惡作劇。

  在一陣悲傷之後夫婦倆聽從醫生建議,採用醫生建議的「低脂」飲食療法,但兒子體內的血脂肪指數依然居高不下。因為即使吃低脂食物,人體還是會自動產生脂肪來補不足。

  透過奧東尼到圖書館日以繼夜地研究,開始用三酸甘油脂,果然讓指數下降15%,但羅倫佐依然不會吞咽,連吞口水這種基本動作都無法完成,每次口水卡在喉嚨,夫妻倆總是在他身旁陪兒子渡過難關。而護士往往以專業的態度提建議,卻先後被米凱拉給辭退。甚至米凱拉的妹妹戴德瑞也只是希望姐夫與姐姐不要如此過度投入,畢竟房子已經抵押給二胎了,若再盲目投入,就連生計都會出現問題,但米凱拉不領情,她甚至也將妹妹趕出家門。不得已才從科摩羅把羅倫佐小時的玩伴奧穆里找來當看護,奧穆里剛到時,見奄奄一息的羅倫佐,立刻趨前為羅倫佐吟唱東非的歌曲。

  在一次ALD醫學研討會中,透過醫生的介紹,找到一家有生產能降低油脂的食用油,羅倫佐的指數終於降了50%,但再來就沒有進展,傷心的米凱拉甚至哭泣地向兒子說若他感到痛苦就飛到耶穌那兒。

  每天浸淫在圖書館的奧東尼在似夢非夢中突然悟出了長鏈脂肪酸的道理,醫生認為他的醫學建議是以芥酸加入,但能提煉的人沙達比已屆退休,沒想到沙達比竟為羅倫佐提煉了芥酸,再由戴德瑞志願當白老鼠,然後以四份的三酸甘油脂與一份的三芥子酸甘油脂混合,果然使得羅倫佐的C24與C26趨向正常,透過他們推介,另一位婦人的兒子傑克也有了好轉,於是這樣的處方雖然尚在實驗階段,但卻治癒了許多類似羅倫佐症狀的人。

◎ 劇情分析

  有關「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adrenoleukodystrophy, ALD」似乎是近幾十年之內才被發現與定位的病症,雖然知道與母親的遺傳有關,但醫學卻對這個怪症一籌莫展。本片敘述義大利裔的奧東尼夫婦為了自己兒子罹患這種絕症後,傾盡所有的財力與精力,只為了尋找出對兒子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由於米凱拉得知兒子得病的主因來自她的遺傳,這對她而言真是情何以堪,只要有人以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她兒子,她會毫不猶豫地將他們趕走。這自然有著心理的補償作用,對羅倫佐「放棄」的人也是間接對米凱拉的指控,起碼她潛意識中會更加自責,在手足無措中只有以憤怒來發洩了。

  奧東尼夫婦的鍥而不捨正好對比了醫學上一些僵化的觀念。若非經醫學證明的療程幾乎都被視為異端。為了自己的兒子生命的延續,或者不忍心兒子這樣遭受病魔的折磨,於是奧東尼向傳統觀念宣戰。就算所知的訊息是如此的微薄,但積沙成塔,最終果然走出了一條正確道路。就算醫學界並未真正承認以四份三酸甘油脂加一份的三芥子酸甘油脂的比例混合秘方,但奧東尼夫婦卻以這份油劑在美國取得專利,編號5331009號。而專利權所得用來支付髓鞘再生研究計劃,而這計劃的目標當然是在研究ALD或與其相似病症的治療方法。

  在美國,羅倫佐的油價格仍然相當高,一個月的療程花費大約450元,但因這種油被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認定是尚屬實驗性治療,因此多數保險公司不給予此項的花費。

  綜合來說,羅倫佐的油並非全然是萬靈丹,因為若預先檢查出症狀並提早服用效果較為明顯,而其他在臨床上仍舊無法證明羅倫佐的油確有效力。文獻上顯示,在五項已公開發表的研究中,有四項未在已有症狀的患者身上呈現效力,但卻可以在症狀開始前有效降低發生機率,而可惜的是若症狀開始後,它的效力便急劇下降。

  「羅倫佐的油」從電影中以深具人性的角度來敘述父子與母子甚至是夫妻之間的關連互動。當孩子病症發生時,所承受的苦痛,相信是任何父母都難以承受的,於是這對父母將這份苦痛遭遇轉化為一股對抗的毅力,尤其奧東尼每天在圖書館查閱資料,最後在一次瞌睡中才悟出其中的關鍵。雖然這份突破無法根絕ALD症,但卻也使得兒子的生命比醫生預測還要多出22年。根據資料顯示羅倫佐四歲時(一九八四年)被診斷出患有ALD症,而直至二OO八年五月三十日離世,享年二十八歲。

  本片在某種角度中也摻雜了一些宗教信仰,也就是對生命的「信心」。在佛教的教義中類似這些情境只能歸咎於往世的「業報」,或許在往世中有了某種的虧欠,因此這世必須以這種方式來償還。「羅」片中有著與命運對抗的毅力似乎也是一種生命的詮釋。

  如果羅倫佐是自己的孩子,你會以什麼態度來面對呢?很多人會以事不關己的心理來面對,但真正的意義是類似這種症狀的類比事件其實也是層出不窮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許這就是所謂的試煉了,生命若不經歷這種衝擊是無法體認出真正的真諦的。

  片中的護士南西被要求為羅倫佐朗讀書本,但她的態度是敷衍而不屑的,因為她的專業知識告訴她,羅倫佐很快就會離開人世,是不值得為這樣的病人如此付出。這使得米凱拉相當不悅,當下就把南西解聘了。

  或許南西及另一位黑人護士魯絲她們都有著一種「認命」的妥協,因為一切早已命中註定,就算你費盡所有努力與心思,最後必然徒勞無功。說得更明確一點,如果一個人一出生就已註定死亡,那又何必再為死亡痛苦恐懼與掙扎呢?

  但這一點正是生命最該詮釋之處,生命中的苦痛也許是某些必然,但卻不是懦弱地妥協,而是堅毅勇敢地去面對。在禪宗公案中也有許多與病痛死亡互動的記載,有的禪師甚至能預言死期且來去自如;也有痛苦哀號但卻也懷抱另一不痛苦哀號的,這當然令普羅大眾甚難理解,但若識本際真心則一切迎刃而解矣。

  令人欣慰的是人的堅毅往往超乎自己的想像,一旦風暴來臨,雖然倍覺艱困,但慢慢透過互動自然能培養出屹立不搖的精神,「羅倫佐的油」真正的故事精神正是從這個角度去觀察的。

  一九九二年拍的這部影片,使得世人認識了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這個駭人而難纏的苦痛;同時也讓我們見識到奧東尼與米凱拉這對夫妻不向命運妥協的精神。但片中卻也有一句話頗令人省思,ALD協會理事長的妻子反問米凱拉:「有曾想過也許孩子並不願這樣活著?」

  在極端痛苦中經過極力拯救,在人世間是持正面態度的看法,但挽回生命後若是必須再度承受病魔的摧殘,那急救的意義何在呢?這個議題其實在近年台灣社會也引起熱烈的討論。若搶救後可以治癒,則是毫無異議必須貫徹,但對年歲已高的長者而言,插管急救會不會又是另類的一種苦難呢?

2013年4月10日 星期三

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 I Served The King of England)

導演:伊利‧曼佐  (Jiri Menzel)
演員:伊凡‧博爾涅夫 (Ivan Bamev)
   尤莉亞‧嫣琪 (Julia Jentsch)
捷克 / 2006年 / 118分鐘 / 輔導級
禮讚:「金獅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等四項大獎
眼觀四面、耳聽八方財富、榮耀從天而降…

◎ 劇情簡介     

  迪特不僅出身卑微而且身高不高,但他很有決心要成為百萬富翁。在車站賣熱狗麵包,遇有拿大鈔的人他總會故意來不及找錢在火車開走後得到更多的錢。

  迪特在一家餐廳工作,一名瓦爾登的商人將錢鋪在地板上,送東西進去的迪特相當震撼,暗中決定將來他也會賺更多的錢。而在這兒一名在天堂艷樓工作的女郎進來躲雨,迪特不久就去光顧她,並且將花朵放滿她的裸體,女郎反而來看他並給迪特大把小費,於是迪特知道自己該換工作了。

  在一家寧靜旅館中,老闆專門招待有錢的商人與軍人,而在他細心服務下,將軍總是給他最多小費,迪特知道這將使人嫉妒,於是他又換到布拉格有名的巴黎飯店。

  餐廳長斯克西凡卡會講多國語言,迪特從他身上學到很多,但一名領班常欺負迪特,迪特為了報復故意伸腳絆倒領班,使他憤而辭職,迪特也順理成章昇任領班。而在樓上迪特才發現那是專門招待王公貴族的,一名尤琳卡是眾人餐飲中的女神,但眾人酒足飯飽之後,迪特順理成章地與尤琳卡成就好事。

  餐廳長斯克西凡卡曾招待過英國國王,但這回招待一名非洲國王,而國王授勳時,正好套入個兒矮小的迪特頸上,這回迪特知道自己勢必又得再離開了。

  此時德國漸漸佔領了捷克,但民眾卻常常欺負德國學生。迪特見一群年輕人強脫德國女孩麗莎的白襪,他奮勇救了麗莎。直到在一次電影院內兩人再度重逢,而麗莎到巴黎飯店,斯克西凡卡規定不講德語,迪特挺身護她,但受到排擠。於是迪特與麗莎離開了。

  此時德國全面佔領捷克,巴黎餐廳也不得不接納德國人,而迪特與麗莎結婚,並通過血統檢驗。但婚後麗莎加入戰局,而迪特留在原來的飯店,但服侍的卻是精挑的德國男女以期配出最優的人種。但此時德國戰敗了,而麗莎帶回珍藏郵票卻在救人之際死在火海中。

  戰後迪特利用郵票而買下這間飯店,但沒想到共黨又佔領捷克,有錢人都被下放勞改,迪特被關十五年,而出獄後他一切都看開了。

◎ 劇情分析

  究竟該如何才能讓生命展現最完美的型式?什麼是成功?什麼是失敗?擁有全世界的錢財或權勢就是成功?或者窮困一輩子就是失敗?要界定真正的人生價值似乎不是用如此簡單的二分法來區隔,因為論及人的一生那就必須用不同的面向來詮釋了。

  個子矮小在許多人眼中也許都是鄙視與不屑的,但迪特卻不以為忤,他總是在最適當的機會中表露他最銳利的面向。也許會略施小計賺一些不屬於自己的所得,但在艱困的時代,要努力往上爬,有時缺乏這種小聰明可能也無法成事。

  「我」片以倒敘的方式呈現迪特的一生,迪特從一無所有而羨慕一名賺大錢瓦爾登,他賣了切肉機賺了大錢,他把賺來的錢一張張地鋪在地面上,他認為這是世上最棒的感覺。這一幕深深烙印在迪特腦海中,他幻想日後有錢時也應該有瓦爾登這種「豪舉」。果然最後買下那家寧靜飯店後也擁有更多的存款,迪特仿效地將錢貼在牆壁上,但也在那瞬間,國家改朝換代,當共產制度起來之後,迪特反而因為一百五十萬的存款而被判入獄十五年。

  猶如潮來潮去,世上沒有任何一樣東西是可以永恆持有的,就連想持有的這份心也是虛幻而不可得的。或許出獄後迪特了悟了這番道理,他的名言是:「我的幸福來自我違逆的不幸。」這道盡了人生極度深厚的哲理,能從生命的困頓中領納其中的衝擊,最終才能真正理解幸福的真諦。

  出獄後的迪特被派去山上的一所廢棄屋子,他以過去在大飯店所學到的心得,費心地將屋子整理得一塵不染,而在這附近也有一名被下放的叛逆女郎,閱人無數的迪特立刻感受到她的需求。這其實是一個心境極為重要的關鍵,而此刻一無所有的迪特反而更能以開闊的心情包容這一切,也許當下的交集就是人生一種真正的幸福吧?!

  其實如果將那所「寧靜飯店」當作舞台,那在飯店幾十年的來往過渡正像是出將入相,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飯店老闆以各種艷麗女郎吸引富賈將軍,每人都是一擲千金,迪特雖然只是一名服務生,但他卻比任何人得到的賞賜還要多。於是從傳統的觀念來看待這一切,似乎就顯得無法對攏了。但迪特卻從中悟出更多的真理。

  原來人與人之間有時會有一種頻率相互交融的時刻,若能恰到好處地掌握其中的竅門,就能掌握個中神髓,換句話說,人類所追求的一切,都在這個氛圍中落實而開花結果。迪特不僅得到將軍最多的賞賜;也得到比他高一個頭的女服務生青睞,原本什麼都不可能的事卻在一夜之間全部實現了。

  迪特在日常生活中學到了如何觀察人性,他常把一些銅板隨意一丟,不管是在大馬路或者高貴的餐廳,這些紳仕與淑女為了撿拾銅板,各各奮不顧身地跪在地上,只是要撿拾銅板。迪特也是懂得進退的人,當他的小費多過老闆全部當日所得時,他就立刻離職了。

  迪特進入了布拉格最有名的巴黎飯店,在這兒的餐廳長斯克西凡卡曾經服侍過英國國王。而餐廳長不但會講多國語言,同時一見面立刻能猜測出客人的需求,漸漸地迪特透過敏銳的觀察力,很快就迎頭趕上,甚至有時還比餐廳長還準。由於服侍了一位非洲國王,而國王身高極矮,原本要授勳給餐廳長,但因不夠高,迪特頭一低,國王自然就把勳章掛在他頸上,於是迪特很快地又要離職去找新工作了。

  迪特其實也是善解人意的,尤其每次跟他作完愛的女人,他都會將花朵鋪在她身上,然後用鏡子讓她自行觀賞,每見到自己在鏡中美美的景象,相信沒有人會容易把迪特忘懷的。

  當捷克受到德國併吞時,迪特認識了麗莎這位德國女孩,所幸他通過了血液的檢查,認為他與麗莎結合必能為德國孕育優秀的下一代。而因為以斯克西凡卡為首的反德派最終遭德國人驅離。而迪特又回到寧靜飯店,但這回客人卻變成德國為孕育優良下一代而在此舉行配對。

  迪特這一生在飯店當服務生,但卻是看盡了人間冷暖與人性的各種對待。而與麗莎的結婚或許有些投機,但不可否認麗莎從許多猶太人手中奪取的許多郵票卻讓迪特在戰後成為富豪,不僅存款甚豐,甚至也買下了寧靜飯店,但這些願望的匯集,卻也在共黨來了之後,變成他入獄的原因。

  其實迪特一生幾乎都是隨浪浮沉,他的命運與成敗幾乎都來自別人的給予或者施捨,但在認真思索後,我們不免發現,原來每個人也都是如迪特般地活者,總以為在意氣風發的時刻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絕對的自我,殊不知這一切都屬於無常虛幻。

  迪特最後掀開那盒集郵盒,任由價格昂貴的郵票隨風飛逝;而壓在火場中的麗莎此刻她的想法又是如何呢?若不是為了這盒郵票,她也不會葬身火海。

  迪特老年在生命最坎坷的境遇中,卻是唯一能夠自我認知與自我掌握,也許迪特以一生的時間悟出了這一番人生無常的真義才是這部影片的主旨。

2013年4月5日 星期五

溫柔的陷阱(The Tender Trap)

 由  簡麗彬老師 撰稿

導演:查理.瓦爾特斯(Charles Walters)
演員: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
   黛比.雷諾爾(Debbie Reynolds)
   大衛.韋恩(David Wayne)
   西列思帝.荷姆(Celeste Holm)
美國 / 1955年 / 110分鐘 / 輔導級
經紀人查理雷德生活在繁華的演藝圈,美女們常伴左右…

◎ 劇情簡介     

  查理和芭比在沙發上互擁著。電鈴響了,查理急著把窗帘拉開。好友麥可來訪。兩人相見歡,互飲了一杯馬丁尼。

  麥可說,他離開了妻子艾索。日前他們才剛度過結婚11週年慶…查理不可置信的問其原委。

  芭比離開後,電鈴又響了,這回是賈席可來訪,手上捧著一盆康乃馨,他知道查理喜歡。查理急於打發她離開,敷衍的說會再跟她連絡。

  麥可決定暫住在查理這裡幾個星期

  查理急於出門,急著刮鬍子。麥可提醒他,你已經35歲了,你不是像孩子一樣在混學校文憑…查理告訴麥可,你才是過得有意義的人。麥可卻不這樣認為。查理羨慕麥可是個有婚姻的男人。回到家有三個小孩會喊他爸爸,看到老婆圍著圍裙…麥可卻對著查理發牢騷,說明實際情形並不是如查理所描繪的現象。麥可感覺被家人冷落了,也對太太艾索的一些偏好不認同…

  查理提醒麥可,不會只有這些負面的東西吧!?查理說,都過了11年了,而我也沒有看別的女孩子一眼。查理問他,你現在想看了嗎?麥可心虛的回答說,當然不了!

  海倫來訪,帶查理的狗-喬出去
。隨後,剛演奏完畢的克魯斯來訪,麥可和克魯斯有了一面之緣。待查理換好禮服,就和克魯斯小姐一起歡喜出門了。獨留麥可一個人在家。

  海倫
狗回來,麥可邀他一起共進晚餐卻被拒,理由是他看起來「像」已婚男士。事實卻是如此。

  在一個試鏡會上,查理和茱麗.吉利小姐第一次認識。對她印象深刻,遂安排碰面。吉利暢談她對婚姻的憧憬和嚮往,麥可、克魯斯和查理都覺不可思議。但查理卻喜歡上吉利。

  會後想邀吉利明晚一起用餐卻被拒。吉利有一套獨到的見解和看法。覺得沒必要一定得跟查理用餐。因為她對他並沒有特別的感覺。

  這一日,吉利為了合約的日期有意見,想簽到3月12日,吉利表示這一天是她的父母結婚紀念日。對她來說是有特別意義的。吉利還認為她的結婚夢想計畫很快就會實現。她有強烈的企圖心和渴望。雖然她的白馬王子此時此刻仍是個未知數。

  西爾打電話給查理,在預演會上沒看到吉利出現。原來吉利去參觀未來廚房的展示會。麥可和查理透過電視訪問找到吉利。查理整裝後,決定到電視台找她,帶她去排演。

  麥可警告查理,離吉利遠一點,她是個陷阱…

  臨出門前,麥可提醒查理,你和克魯斯.蘇非亞小姐有個約會,你該去NBC管絃樂團接她。查理要麥可代勞。麥可和克魯斯有了第一次的約會。

  查理帶著吉利去排練場練習,人潮散去後,查理告訴吉利她的感情可再投入,再溫暖些。查理親自彈唱示範。一股暖流進入吉利身邊。她第一次對查理有感覺。約查理一起共進晚餐。

  一天,吉利的父母剛好出遠門,吉利約查理到家裡坐坐,兩個人坐在沙發上聊天,查理有點躁動不安,吉利試圖轉移他的注意力,查理被拒後,受挫的離開吉利的寓所。

  查理如洩了氣的皮球回到寓所,想約海倫一起用餐,沒想到海倫表示她要結婚了。對象是
狗時認識的一位狗主人。

  查理在連續被女孩拒絕後,突感孤單寂寞,這時克魯斯小姐適時的出現,查理二話不說地跟她求婚。克魯斯應允了。查理頓時彷彿得到救贖般。很快的,在查理的寓所辦了一個熱熱鬧鬧的訂婚Party。當晚克魯斯沒有留下,而是選擇回家。

  第二天克魯斯再度造訪查理的家,只見到處杯盤狼
,查理還帶著點宿醉的神情…吉利決定挽回和查理的感情,在得知查理和克魯斯訂婚的消息,不悅的離開查理的寓所。

  查理發現,其實他真正愛的人是吉利。克魯斯其實心知肚明。但是她並不生氣。麥可不知不覺愛上了克魯斯,跟她求婚,並表示自己會離開妻子艾索和孩子們。克魯斯婉拒了。克魯斯的一席話,點醒了麥可的心,麥可打包行李,離開查理的家,打算回到自己的家,和家人團聚。

  在一個因緣際會下,克魯斯嫁給了一位心儀她的音樂愛好者。在婚宴上,查理和吉利都是座上賓。克魯斯把新娘捧花丟給查理,查理又把花丟給吉利。有情人終成眷屬。

◎ 賞析

  本片是由查理.瓦爾特斯(Charles Walters)於1955年所執導的一部浪漫愛情喜劇片。

  片中由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擔綱演出查理一角。黛比.雷諾爾(Debbie Reynolds)則飾演茱麗.吉利小姐。法蘭克.辛納(Frank Sinatra)還是一名爵士歌手。1930年代開始走紅樂壇。是一名影歌雙棲明星。本片可謂是為他量身打造的一部影片。

  片頭片尾的歌曲、音樂及藍天白雲的場景,配合本片的主題和調性,在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的詮釋下,在輕快又逗趣的歌聲中,呈現出一種輕鬆又愉悅的氛圍,做了一個完美的呼應。

  查理是一位戲院的經紀人,35歲的單身男子,住在紐約一間大坪數的豪宅裡。可是身邊卻不乏心儀他的女人…

  芭比是一名重要的演員。查理認為她是最溫柔的女孩子。賈席可,她代表南方最大的女性服飾連鎖店。有姣好的身材,也會隨手收拾東西、整理屋子。海倫會帶查理的狗出去遛。克魯斯小姐優雅又成熟,在樂團中拉小提琴…直到查理遇見了22歲的茱麗.吉利小姐後就不同了。

  查理和吉利是在一個試鏡會上認識的

  第一次的邀約並沒有如他所願。因為吉利對他並沒有特別的感覺。直到一次,查理敎她如何把歌唱得更有感情,第一次,吉利對查理有了fu,主動約查理一起共餐…
 
  女孩和女人的差別

  吉利認為一個女孩一旦走入婚姻,有了小孩後,就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女人。她想要有3個小孩。麥可覺得3是個「魔術」數字。你的想法是什麼?

  我覺得這是一種選擇吧!不管是選擇結婚或不結婚?生或不生?養或不養?教或不敎?都各有利弊得失吧!重要的是要確知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

  選擇所愛,愛所選擇。決定了也就無怨無悔了。得負起百分百的責任。不是嗎?
 
  兩性之間的吸引和魅力

  查理周旋於眾多女人間,表面上感覺真是無往不利,羨煞了麥可。但查理卻認為她獨缺一位太太。讓已婚的麥可搖頭,不可置信的模樣…

  每個人的需求不同,有人喜歡溫柔體貼 、善解人意的人;也有人喜歡較有個性和想法的人。

  有時同質性較高的人在一起,頻率相當;但也有人因彼此的差異,互相吸引而愛上了彼此。

  不管如何,試煉、試探、誘惑…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如何保持理性的態度,不掉入陷阱或網羅中,不被愛沖昏了頭,有賴個人的智慧和警醒吧!
 
  珍惜所擁有的

  麥可一度想和妻子艾索離婚。他以為找到了他的另一個真愛-克魯斯小姐。沒想到克魯斯是一位成熟又有洞見的女性。她認為麥可只是找到一位酷似他太太的女人罷了。因此誠實的表白:我喜歡你,但我並不愛你。回絕了麥可的求婚。

  末了,麥可打包行李,告別了查理,決定回到妻兒的身邊。

  愛正是溫柔的陷阱

  克魯斯和仰慕、欣賞她的一位紳士結婚。而查理也和他的所愛茱麗.吉利小姐結婚。

  我想不管如何,這都是一個新的開始。

  落實於婚姻生活中,相信過來人或多或少都有些體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生活中不可能樣樣如意,我認為學習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很重要。彼此體諒、寬容,就容易走得長久。誠如「溫」劇所強調的,「愛」是最重要的元素。你認為呢?

  祝福大家永遠幸福、美滿和快樂!

2013年4月3日 星期三

鯨騎士(Whale Rider)

導演:妮琪‧卡羅  (Niki Caro)
演員:凱莎‧卡索休斯 (Keisha Castle-hughes)
   克里夫‧柯提斯 (Cliff Curtis)
紐西蘭 / 2002年 / 105分鐘 / 普通級
禮讚:多倫多國際影展觀眾票選獎   
   日舞影展觀眾票選獎
   舊金山國際影展觀眾票選獎   
   鹿特丹國際影展觀眾票選獎
   2004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她必須違背千年的傳統,才能達成她與生俱來的天命。她必須騎在鯨的背上,成為毛利人的第一個女性鯨騎士!…

◎ 劇情簡介     

  紐西蘭的毛利人相傳他們的祖先「派凱亞」很早很早的年代,因獨木舟翻覆而被鯨魚所救,於是騎著鯨魚躍過大海來到紐西蘭。而在代代相傳中酋長的位子都由家中長子繼承。當柯洛生了波魯朗伊與拉維里,日後理當由長子波魯朗伊繼位酋長,但波魯朗伊他志不在此,因為他是一位雕刻藝術家,而他的妻子在生下龍鳳胎時,晚生的弟弟與其母雙雙身亡,柯洛對這名獨存的女嬰甚至連一眼都沒瞧過,就希望波魯朗伊繼續娶妻生子。沒想到波魯朗伊拒絕了,他離家出走,到世界各地去展覽他的作品。

  在女孩小派長大唸小學時,波魯朗伊回來了,他帶著幻燈片向族人介紹他在世界各地展覽的作品,但柯洛並不感興趣,在知道兒子已經跟一名國外女子有了身孕而且他也不想留下後,柯洛要他帶走小派。小派原本欲隨父親到國外,但在海邊似乎聽到了鯨魚呼喚的聲音,於是小派當下決定不隨父親出國而留在爺爺與奶奶身邊。

  柯洛為了將酋長位子交給新一代的少年,於是在自己學校訓練男生,但卻不准小派參加。失望的小派也只能躲在教室外面偷聽偷學。但因不會長矛,於是向叔叔拉維里請教。拉維里本來也是酋長好人選,但因是次子故與酋長絕緣。他拿起長矛舞動將小派教得相當俐落。

  雖然小派認真學習族人勇士技巧,但始終不被柯洛認同,她只能向奶奶哭訴不公平。而在夜晚睡覺時,小派好像隱隱能聽到海中鯨魚的叫聲,她似乎也更加感受到一種祖靈的呼喚。

  原本被柯洛看好的海米,事實上其父早已在外結黨營私,但海米卻也在一次長矛打鬥中被小派擊敗,柯洛於是將他從酋長繼承人選中剔除。柯洛帶那群男孩到海上,將頸上鯨魚牙齒項鍊丟入海中,男孩們一一入水搶奪,但始終無人能找到。小派和叔叔一家人在海上玩,知道項鍊入水的地方立刻躍下,雖然找到項鍊,但祖母卻不認為應立刻交給柯洛。直到許多鯨魚擱淺,眾人挽救無力,小派卻騎上鯨魚小聲耳語,鯨魚立刻藉漲潮回到海上,而小派就成了騎鯨魚的人,柯洛此時才感悟到自己的固執,差點忽略了祖靈的啟示。

◎ 劇情分析

  全片在紐西蘭旺格拉這個緊臨海邊小鎮拍攝的鯨騎士,是二O O四年一部令人驚艷的作品,尤其女主角凱莎‧卡索休斯當年只有十一歲,也是她的第一部電影,但卻創了歷年入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最年輕的影后入圍紀錄。

  鯨騎士談論的是紐西蘭毛利人的傳統文化,任何流傳下來的古老風俗必然會遭遇到新時代的挑戰。「傳統」與「現代」始終在天秤上的兩端拔河。而這個問題是每個世代當家作主的人必須面對的問題與接受的考驗。

  「傳統」有時會是維持一個民族的必然手段,藉著上古的傳說,讓族人得以凝聚與團結,但許多的傳說到最後也都會受到質疑與挑戰,甚至在徹底遭到解構後,卻也不見得傳統與傳說會完全消失,這個傳統文化永遠被留置的現象是值得加以探討的。

  中國與台灣的傳統都是重視長子,有很多的獨門絕活也都是傳子不傳女,而紐西蘭的毛利人也有著這種傳承千年的陋規,甚至酋長的位子也不能傳給次子,這似乎有比東方的傳統思維更令人訝異了。拉維里長得其胖無比,這是有原因的,因為次子的身份無論他怎麼努力都無法獲得酋長父親的認可,於是他開始自暴自棄,每天只是與妻子在海邊曬太陽。

  如果柯洛因為長子不願待在族裡當酋長,而把酋長的位子交給拉維里,相信他的生命態度會變得很積極的。然而因為父親堅持著傳統,使得拉維里日漸萎靡與沮喪。別忘了當小派要求拉維里教她長矛技擊時,他舞動起來可是虎虎生風。

  若說柯洛是一名老古董倒也不然,因為他的表情嚴肅是為了維持酋長的尊嚴,身為酋長在某種角度而言也是一種天賦的使命,而一向傳承無瑕的繼承問題,沒想到會在自己這一代發生。

  首先是波魯朗伊突顯的個人色彩,不僅違背了當酋長的責任,情願去發展他的個人喜好。將自己身上的特質完全應用在人生與創作上,這是一件相當好的現代思維。問題是他是柯洛的長子,他天生註定就是酋長。但波魯朗伊徹底摧毀了這個傳統,在他的妻子難產死後而雙胞胎只留下一名女嬰之後,毅然決然出走。

  波魯朗伊雖然戲份不多,但他對父親的指責不無道理。他希望父親應該好好正眼看他,但柯洛真的不了解兒子的性向否?其實他只是刻意不見。因為在柯洛的眼中,波魯朗伊是長子,會不會藝術都無關緊要,因為他是酋長的長子,日後只要當一名毛利人的酋長就可以。

  柯洛在媳婦死後拼命想將學校一名女老師帕拉塔介紹給波魯朗伊,只是沒想到闊別十一年的兒子不但在國外有了女人,而且她也懷孕了。問題是這位德國女友是不可能長住紐西蘭,更別說期望她將來生個兒子當未來的酋長。雖然如此,柯洛卻始終忽略了身邊兩個人,一個是次子拉維里;另一人正是孫女小派。

  生為男女並非個人所能決定的,但為何女人無法與男人一樣享有相同的待遇。英國女王是因為她的伯父退位而由她父親繼承王位,而父親並無兒子,英國女王才有機會當上英皇。但這起碼是照王位順位排列,而柯洛的想法與傳統認知是完全不一樣的。

  小派一開始與柯洛相處得還算愉快,但隨著年齡愈來愈大,她發現爺爺始終與她有一道無法越過的界線,直到柯洛決定訓練所有男孩成為勇士並由其中挑選出一名酋長之際,小派在柯洛斥責她不該走入學校時是何等傷心,這是屬於毛利人專有的學校,小派甚至被趕出神聖的會堂。

  祖孫之間的感情瞬間起了極大的變化,柯洛看似嚴肅無情,但他認為自己在執行一項祖先賦予他神聖的任務,這也難怪奶奶常常說若柯洛想離婚,她會毫不猶豫地答應,因為這名奶奶是把所有事情看得最徹底的人。在小派最沮喪時,也唯有這位奶奶不斷地安慰與鼓勵小派。而小派也沒有讓奶奶失望,她在學校成績始終最好,也常帶領族人吟唱,甚至在拉維里教導下以長矛打敗了柯洛心目中一直認為是酋長的繼任人選海米。

  柯洛對小派這些行為並非完全忽視,他心中有太多的聲音告訴自己孫女其實很出色;但另外一種聲音卻告訴自己小派終究是個女孩。

  編導運用幾次小派似乎可以聽到鯨魚的聲音,也許這是一種心靈頻率的呼喚;也許這也是毛利人祖先的寄語,而傳統中的那一幕「派凱亞」騎在鯨魚的畫面最終應驗在小派身上。而在這之前小派也在酋長柯洛的應許下撿到了他從頸上扯下而丟入大海中的鯨齒。

  小派落海後被救起,柯洛似乎也才從一連串事件中逐漸明白了祖先「派凱亞」的啟示。在柯洛最無助時,他也只能以毛利語祈禱,希望祖靈對他的困境有所幫助,而他望著奄奄一息的孫女時,才真正體認出自己其實還有許多需要學習的智慧。

  柯洛終於決定了酋長的繼任人選-小派,在大型的獨木舟航向大海之際,所有的困頓都已化解得無影無蹤,最重要的是柯洛打破傳統讓毛利人產生了第一位女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