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8年2月16日 星期六

歐洲特快車-拉斯馮提爾之歐洲三部曲(Europa)

導演: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  
演員:尚.馬克.巴爾(Jean-Marc Barr)
   芭芭拉.蘇科瓦(Barbara Sukowa)
丹麥 / 1991年 / 112分鐘 / 普遍級
禮讚:坎城影展最佳藝術貢獻獎、評審團大獎、最佳技術獎
   及世界各大影展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攝影等多項大獎
現在聽我的聲音,從一數到十,你將身在歐洲…」。《歐洲特快車》延續「歐洲/催眠三部曲」的風格,影片開始就在催眠師的引導語中,主角和觀眾再次接受催眠,掉入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後的德國…

◎ 劇情簡介     

  一九四五年二次大戰結束後,德裔的美國青年李歐次秉持著自己的和平理想回到德國,叔叔凱斯勒利用自己在鐵路公司上班的機會介紹李歐次擔任臥鋪車廂儲備車掌的工作。

  第一天由柏林開往慕尼黑的途中,李歐次看見戰後的德國尚在一片混亂中,也由車窗外看見了俗稱「狼人」的游擊隊。車廂內一名叫凱瑟琳娜的金髮美女因怕過山洞,要求李歐次能陪她。兩人也由此引發對彼此的好感。事後凱瑟琳娜邀李歐次到她家中,李歐次才知道她原來是鐵路公司老闆哈特曼的女兒。

  凱斯勒帶李歐次上火車實習,但一上火車立刻在車掌室中睡著了,留下李歐次一人獨自面對車上千奇百怪的客人以及難題。這一日車上客人來了一位市長,凱斯勒要李歐次小心侍候,而在上車前,一名詭異的男人帶來八歲的男孩,騙他說是哈特曼先生委託他好好照顧,李歐次不疑有他,遂安排小男孩在市長夫妻的包廂中。市長夫婦非常喜歡這名小孩,不斷地請小孩吃巧克力,但在憲兵檢查車廂時,小男孩卻拿出槍來,當場槍殺了市長。

  李歐次終於感受到「狼人」的威力了,而他似乎也從拜訪哈特曼家族後,感受到這個鐵道公司的老闆似乎活在一種自責中。果然李歐次與凱瑟琳娜在親密的同時,哈特曼先生卻逕自躺在浴缸內放了熱水後,用剃刀割斷了自己的手腕,當鮮血隨自來水漫出浴室時,眾人才知道哈特曼已自殺身亡。凱瑟琳娜告訴李歐次,因為鐵路公司在戰爭期間不斷地載運猶太人到波蘭的奧斯維茲集中營,戰後不但未曾受到懲罰反而成為獨佔的往返歐洲的鐵路公司,哈特曼似乎受不了良心的譴責,只好自殺身亡。

  再次出車時,李歐次卻發現剛與他結婚不久的凱瑟琳娜被人挾持了,對方要他在經過一座新橋時下車裝上炸藥並引爆,但生性和平的李歐次卻在下車之後又反悔了,他又急急趕上火車,同時他也遇上鐵路公司派人來考核,叔叔也逼他去接受面試,而令他吃驚的卻是凱瑟琳娜竟然也是「狼人」,一切計劃的受害人都是李歐次,李歐次搶了憲兵的槍,但新橋卻突然爆炸,李歐次淹死在河中,屍體漂流入了大海…。

◎ 劇情分析

  二次大戰帶給人類極端殘酷的浩劫,很多結論自然會有「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面向思考,但事實不見得是這麼單純與簡單。身處在北歐的拉斯.馮提爾在學生時代的許多作品中,就不斷地在這個議題上提供他的見解。

  不管成敗如何,德國必然殘存著戰前延展過來的德國人心態,高傲中的自卑,國家主義的破產與幻滅,甚至是暗中等待機會復國的納粹,以及失去權勢的機會主義者,使得千瘡百孔的德國隱藏了無限的波濤洶湧。

  延續著前兩部作品,「歐」片也是由催眠師帶領劇中角色及觀眾進入了一九四五年二次大戰後的德國。男主角的背景是德裔美國人,這直接訴說了在戰爭這個議題上的呈現的矛盾與弔詭。美國的勝利不見得就表示在這場戰役中獲得全勝,李歐次帶著「和平理念」從美國回到他陌生的祖國。他的認知與處境其實是相當明確的,因為「中間路線」不僅有助於混亂而艱困的環境生存;其實也較符合他的主張。

  歐洲特快車上的客人正是那個時代的浮世繪,不同層次與思想的人齊聚在火車上,使得潰散的問題很快就聚焦並被放大起來,李歐次也許興味不在於此,但到最後才發現事情並非如他所想的單純。畢竟身在江湖確實是身不由己。

  一個戰爭的結束代表的是一個新時代的來臨,一切的重建將會帶來新的動能與契機。李歐次或許正是帶著這樣的期許才回到祖國的。李歐次並沒有因為德國的混亂而失望,反而因為一個新奇的體驗而加深他探索的決心。凱瑟琳娜算是給李歐次帶來的另一個新奇體驗。

  凱瑟琳娜正如全劇詭異的氛圍一樣,充滿了神秘的激盪中又展露了慵酥的柔情。怕過山洞的漆黑有如童話般的呢囈,李歐次的單純很快就掉入愛的漩渦之中。但卻不知他正一步步踏入納粹黨羽組成的「狼人」陷阱中而不自覺;但卻也由此使得李歐次見證了不為人知的祕密。

  哈特曼家族創立於一九一二年,其經營的鐵道公司在二次大戰時擔負了運載猶太人到各集中營的任務,這使得哈特曼在檢視自我之際,常常感受無比的困頓與羞愧。也許掌握了整個歐洲的鐵路網就如同家中的模型火車一樣輕易,但當牽扯到良知的自省之際,就反而更加忐忑不安了。縱然戰後再度獲得過去的資源,但這份的獲得就如同千斤大石令人不再眷戀生機。

  哈特曼躺在浴缸中自殺,也符合了導演在前兩部作品中一再使用的「水」元素,似乎透過水,不僅浮載了人的無窮慾望;也淹滅了慾望的躁動不安。而在這一連串的浮動中,真正的陰謀與詭異卻才在此刻緩緩展開。

  面對凱瑟琳娜被挾持,李歐次似乎不曾想過他也只是其中的一粒棋子,在政治掛帥的催逼下,包括愛情的種種都將變成其次,以美國的認知來看歐洲,導演認為是無知而幼稚的,縱然李歐次有著一顆善良的心,但這與複雜的戰後德國有著相當的認知距離。

  一個八歲男孩當著李歐次的面以槍槍殺了市長,這個事件的因果關係絕對不是李歐次短期內能夠理  解的。雖然如此,卻也使得李歐次在車掌的工作上有了更多的認知,或者應該說在複雜多變的戰後德國,有了另一番的體認與瞭解。但這並不表示他能完全從人際關懷中能夠呼應在他所處的困境之中。

  為了被挾持的凱瑟琳娜,他必須妥協,但生命的價值觀卻又提供了另類的思索。也許枕邊人只是利用他;也許凱瑟琳娜還是尚存一份對他的愛,然而李歐次卻被迫最終以自己的抉擇去做一次賭注。只可惜天真的李歐次並不是高明的賭徒,而命運之神也不盡然站在他這一方,這使得李歐次注定必須淹沒在時代的洪流中。

  正如前兩部的「瘟疫」與「犯罪份子」一樣,導演在處理本片時,依循的還是夢境中迷離的詭異,透過雜亂的堆砌使得目視來不及聚焦的同時,「夢中」的意相與「催眠」的特質便具體地呈現在銀幕上了。要如何展演並解釋夢中的奇幻,但卻又得無比精準地表現情節,而在情節中又得放置迷離失焦的效果,不僅是本片的創作議題,也是導演的難處。然而拉斯在三部曲中以三種截然不同的面向作不一樣的戲劇呈現,這正是他的成功之處,雖然票房不理想,但導演的創作精神依然是值得肯定的。

  「歐洲特快車」提供了對戰後歐洲的另類觀點,也許李歐次略顯天真,但他的精神不正是這個世代所欠缺的嗎?由於他的單純也正好凸顯人心的躁動不安。戰爭帶來了不幸,但應該也會帶來教訓,也許李歐次只是這個時代中的犧牲品,但呼應而出的卻是人類無盡的仇恨與野心。若果是如此,當除卻人生的迷夢之後,我們是否應該會見到一些見證呢?

  世上種種對應是極端複雜的,但更複雜的卻是人性。李歐次在某種層面而言,反而是幸福的。當他的屍體從河流漂入大海之中,意即遠離了紛擾不安的塵世,最終似乎只剩「水」的元素才能真正洗滌人性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