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4年6月30日 星期一

長頸鹿女孩(Postcards From The Zoo)

導演:艾德溫(Edwin)
主演:尼可拉斯‧撒普拉斯(Nicholas Saputra)
   拉迪雅‧喬利(Ladya Cheryl)
印尼 / 2012年 / 95分 / 限制級
禮讚:第62屆柏林影展正式競賽片

3歲即被父親遺棄,而被迫離開家在神祕夢幻動物園長大的女孩拉娜,被馴獸師收養與動物一起生活…

◎ 劇情簡介     

  女孩拉娜在三歲時,被父親遺棄在動物園內。拉娜四處叫著「爸爸」,但始終沒有獲得回音。
   
  拉娜就以動物園為家,她偶爾偷取員工的食物為生,久了就被好心的戴維叔叔收養了。拉娜從小就與這些動物相當熟悉。尤其對於長頸鹿潔拉更是觀察入微,她知道長頸鹿走路時是左右兩邊分開,跟其它四腳動物是不一樣的。在園區內,顯得溫馨而平和。拉娜就在這樣的環境慢慢長大,但她有個遺憾,始終無法站立去摸到長頸鹿的肚子。
   
  政府單位來了公文,謂不是動物園的員工,不能住在園區內,於是拉娜便面臨了去留的問題。而正巧,此時園區內出現了一輛怪異的車子,裡面是一名男性魔術師,而兩人很快就有了交集,拉娜時常到ㄧ座廢棄的房子練習魔術,其中有躲入隱藏的箱子中,使得表演看起來像真的將人切成兩半。
   
  拉娜也擔任飛刀的刀靶,反正,她就成了魔術師的得力助手,也成了他的女友。兩人甚至一起到雅加達闖天下,但並沒有想像中的順利。
   
  在一家黑社會老大開的陪酒KTV中,老大要求表演要特殊,拉娜在講解長頸鹿的特性時,魔術師趁機讓拉娜的屁股,放了一個火炮,雖然博得老大的歡欣,但工作依然時有時無。
   
  在一些開酒店朋友支持下,雖然能暫時到店裡表演,但收入總是不順暢。而在一次練習中,魔術師躲入木箱中,然後將木箱用繩子吊起,並點火燒掉。但從此就失去了魔術師的蹤影。
   
  為了生活,拉娜不得已成為情色按摩師,在資深按摩師的指導中,拉娜學會了用舌頭服侍客人,這使得她想起,小時候與長頸鹿玩起餵食的玩樂,也是用舌頭相互取樂,於是拉娜頓時發現,她已經成了,人類動物園中的另一種動物了。
   
  有一天,她又看見了那輛魔術師怪異的車子,於是她急急奔去,她以前練習魔術的地方,果然她看見了許多的道具服裝,在瞬間就能變幻萬端,拉娜知道自己的等待,已經獲得了回報。
 
◎ 劇情分析
   
  國內幾乎很少見到印尼的影片,但在金馬影展中,卻出現了一部,由華裔印尼導演艾德溫執導的「長頸鹿女孩」,令人眼睛一亮的是,女主角拉迪雅‧喬利,男主角尼可拉斯‧徹普特拉,則是印尼當紅的偶像明星。
   
  「長頸鹿女孩」故事簡單得不得了,再加上導演揚棄傳統的戲劇觀念─刻意放大的具象事件。因此,本片冷淡而近乎奇幻的敘述手法,就成了這部影片最大的特質。這樣的手法,是一種獨到的風格,很難一下讓人接受;但卻也很難讓人排斥。
   
  事件被淡化,故其因果關係也就不必交待了。直接出現的畫面,看似慍慍不火,卻是一種強勢的介入,大量以動物園的綠意與自然,來呈現印尼的氛圍與特質,這是導演相當聰明的所在。
   
  以台北為例,我們擁有被列為世界奇觀的機車瀑布潮,那已經變成台灣的特色,使用過度或無限制的機車工具,帶給我們無比的方便與機動性,但也徹底為這塊土地敘述了另一種氛圍。
   
  印尼可想而知的綠林,被放置在一座動物園中。拉娜為何會被父親遺棄?這是一個永遠的謎。就故事的本質而言,若能就父親的過去與未來,加入這個敘述情節,自然就能豐沛這個故事。但導演揚棄傳統的認知手法,反而造就了,另一番不同層面的創意,這種「新詮釋」的觀念,是非常重要的。而艾德溫卻做到了。
   
  事實上,艾德溫的前一部作品「瞎豬想要飛」亦復如是,堅持自己獨創的風格,是一種信仰與理想,但若不知變通,並賦予更多的創意,再走出另一條路,最終總會令人食之無味的。向安哲普洛斯的一場一鏡頭,可稱為電影史上獨一無二的鏡頭美學,但最終的希臘三部曲就顯得力拙了。
   
  反觀麥可‧漢內克,從冰川三部曲開始,每部影片都有其不同面貌的表現。每回的觀賞,都能窺看出他的功力,從而帶給觀眾不同的感受與省思。而他在意象多層的表達上,更是無人能出其右!這一點,是最值得國內電影創作人才參考的。
   
  「長頸鹿女孩」也有雙層的詮釋。拉娜引頸企盼男友的歸來,不也是像一隻長頸鹿嗎?而當她流落在色情按摩院時,體認到舌頭的另一番功能,而這個感受,立刻與小時候和長頸鹿玩相互餵食的情境,是有著強烈呼應的。
   
  魔術師這名男友的角色,幾乎沒有對白,他來自何方不必交待;他忽然消失去何處也不必交待,「現象」是一種既定的呈現,這是必須由觀眾自行去感受的。國內一名導演也擅長以這種方式來呈現,但觀眾似乎無法全面接受,但我們卻不能因此,而否定他在電影上的藝術手法。
   
  魔術師的手法,本來就虛幻而捉摸不定的,拉娜選擇了他,是一種無從選擇的選擇,她原本就因為機緣的關係,被「囚禁」在動物園內。簡單地說,她屬於園區內的一隻動物;而當她失去了魔術師,生活頓時無依,於是她進入了色情按摩業,此時她應該深深體悟到,她又進入了另一個動物園,而這個動物園的動物只有一種─人。而在這個場合的行為,是沒有人性而只剩獸性。
   
  魔術師為何要離開?這也是一種不必交待的謎,而這樣的鋪排,多少有些對女性的失衡,但卻增添了魔術師的詭異性。就連他消失的方式都很戲劇化。在一場火焰之後,魔術師從此失掉了蹤影。就情理而言,現場應該有骨灰之類,但這些細節,並非導演要討論與敘述的風格。然而這很戲劇化的舉動,其實反而是對拉娜的精神壓榨。
   
  拉娜採取的方式,是一種無盡的等待,因為面對世界的一切,她完全無力應對。除了動物園內的動物,其他的世事,拉娜是無力面對的。
   
  無盡的等待究竟能獲得什麼?這是一場賭注?若果魔術師再度回來時,他的內心是否仍在拉娜?這都是拉娜不曾考量過的。因為她不必想得那麼複雜,她的思維模式,永遠像動物園內的動物這麼單純。
   
  拉娜從三歲在動物園,直到她長大成人,也就是情竇初開的年代,拉娜在沒有選擇的選擇下,與魔術師在一起,導演在處理兩人的感情過程,也是相當有趣的,沒有牽手,沒有接吻,也沒有床戲。但就是一個簡單的現象,於是順理成章地交待了這些過程。
   
  從另一方面來說,這樣的敘述手法,是相當大膽與自在的,完全不從觀眾的角度來詮釋,以為不甚明朗的過程,其實已訴說了千言萬語,這是一種型態,也是屬於一個導演的風格。
   
  雅加達的夜生活,被高度地放大了,於是所有在影片中的呈現,便有了一種尋回的失焦與失衡,從而再度擄獲了,一些游離的心緒。對照著刻意處理的拉娜處境,導演有著一種過度小心與謹慎,這又是另一個議題了。
   
  「長頸鹿女孩」的意識形態,是高超而令人讚嘆的,尤其獨到的見解與風格,大大提昇了,這部影片的厚度與質感,最終的結局依然是個謎,因為答案早就在每個人心中,你自己的企盼正是標準答案。

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

導演:史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
主演:梅爾康‧麥德威(Malcolm McDowell)
   柏翠‧梅吉(Patrick Magee)
英國 / 1970年 / 105分 / 限制級
禮讚:第4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
   第4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
   第4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提名)

亞歷克斯全身骨折,他在接受一連串心理測試後發現自己已經不再對性與暴力產生厭惡…

◎ 劇情簡介     

  阿歷士及死黨迪姆、彼得、喬治四人,在青少年時期,每天儘想一些詭異的事情,太閒就想要來點暴力,就算是老酒鬼,他們也不放過,只因看不順眼,於是將老人痛打一頓,他們驅車經過郊區一家寫著「家」的別墅,假借車禍要借電話,然後侵入作家弗蘭克的民宅,並強暴了他的妻子。
   
  阿歷士的父母根本無法管束兒子,每次都被他的謊言欺瞞。有時遇見放蕩女會玩個3P,但迪姆開始要挑戰阿歷士的領導地位,阿歷士為了鞏固自己的領導地位,於是突然出手攻擊,將迪姆擊落海裡。迪姆及其他二人敢怒不敢言,但在農場強暴一名婦女時,三人聯手擊倒阿歷士,以致阿歷士倒地不起。
   
  因女人傷勢過重而亡,阿歷士被判入獄十四年,獄卒對他極盡侮辱,甚至吐痰在他臉上,阿歷士敢怒不敢言。此時有一種「魯道維科技治療法」,由內務大臣提出。機靈的阿歷士決定將自己當白老鼠,於是他被送到一家醫院,接受打針並觀看所有犯罪影片,因針劑有催吐效用,於是阿歷士每想到要打人或犯罪,立刻會有嘔吐之感。在一次發表會後,阿歷士被釋放了。
   
  但阿歷士回家後發現,他家中的地位,已經被一名租屋男取代,他在家中已完全喪失位置。於是他欲靠自己獨立,但遇上過去的老酒鬼,糾團圍毆他,而警察趕來解圍,竟然是迪姆與彼得改行了,兩人又將他押至野外折磨一番,此時阿歷士好想要有一個「家」來安頓,正巧在不遠處就有一戶,正是第一次侵入的作家之屋,而此時作家之妻已經死亡,代之的是另一名身材魁武的「朱利安」,弗蘭克從報上認出阿歷士,遂用音樂折磨他,逼使阿歷士跳窗自殺。
   
  阿歷士命大並未死亡,此時內務大臣為了挽回自己的政策,遂來與阿歷士談判,希望能在媒體前擺出樣子讓記者拍照,同時由此而證明,這樣的成績是相當成功的。
   
  阿歷士其實也慢慢成長了,他漸漸脫離了過去稚嫩的想法,也趁這個機會讓自己變得更為踏實,同時也勇敢地去面對未來的一切。

◎ 劇情分析
   
  「發條橘子」是二十世紀最爭議的電影之一,它是美國導演史坦利‧庫布里克的代表作之一,他常年在英國拍攝電影,不僅從影片中,創作出屬於自己的風格與思考,本片更是他對英國整個社會未來,做出縝密的思考。
   
  事實上「發條橘子」是根據英國作家安東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說改編,在美國放映被評為「X」級,也就是繼「午夜牛郎」後,第二部得到奧斯卡提名的「X」級電影。事後再經過第二次剪接,才使得「發條橘子」的評級改為了「R」級。而在英國也引發衛道之士大力抨擊,甚至指責英國境內好幾件的謀殺案,都因為是受到「發條橘子」的影響。
   
  雖然如此,但本片的成就非凡,不僅在全世界獲獎提名甚多,但到最後,均被認為「不具備說服力」,但卻無損於這部影片在世界影壇的地位。
   
  發條橘子的典故,是老倫敦人的比喻,指涉的是來形容奇怪的東西。意即把機械論道德觀,應用到甘甜多汁,活的有機體上。作者安東尼‧柏吉斯直觀的解釋是,片名所暗示的是,上了發條(機械的、人造的)的人(英文橘子與猩猩一詞相似)。
   
  某種層面而言,人類潛意識中,有著許多的暴力獸性,或許是因為道德與教育的約制,維持著應該有的規則,但並不表示,這些黑色的元素是不存在的。
   
  阿歷士常常說:因為太閒,便想來一點暴力。這是道德與法治脫序之後引發的問題,於是他們肆無忌憚地破壞、甚至搶劫輪暴。這些最不值得鼓勵的行為,就成了他們這群狐群狗黨的生活目標,甚至最終還得像猴子那樣,要爭取猴王的位階。
   
  阿歷士入獄後,接受一種新式療法的過程,是相當有趣的。這好比政府有時聽從一些專家學者的建議,提出了一些屬於他們理論的產物,而將之應用到政策上來。看似言之有理的政策,實際上卻依然有著許多缺失。阿歷士答應參加實驗,因為他是功利主義及機會主義者,除了參與之外,阿歷士是再也沒有機會,尋求到出獄的機會。
   
  一個人的行為,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從事,必然產生厭倦,如一再做愛、一再吃喜歡的龍蝦美食,這一定會使得原本喜歡的事物,變得令人厭煩,此時若在訓練期間,偷偷放置(或打針)嘔吐劑,這兩者必然會被聯想在一起,於是人格有缺失的阿歷士,每當想到要強暴女人或欲動武時,必然產生嘔吐感,於是阿歷士就這樣被宣布治癒了。
   
  阿歷士表相上,已經成為符合社會需求的人,算得上是社會上的好人了,但這個好人,卻無法在社會上占有一席之地,面對以前他所施暴的人,無法抵抗或防衛他們的報復。就連老醉鬼糾眾群毆,這也會使得阿歷士幾乎喪命。而以前的手下迪姆和彼得,此時已變成警察,而他們兩人因有國家賦予的維持秩序使命,順理成章地凌辱阿歷士。這些其實都是編導在這方面的諷刺。
   
  阿歷士連自己家中的位子都不見了,這是極端的象徵,因為他已經喪失原有的個性,那就必須產生另一種自我,而這個自我,卻逐漸在自我矛盾中,喪失了該有的生命動力以及認知。
   
  阿歷士最想找到的是「家」。這自然強調人性本質上最大的依尋是「家」,但他此刻卻已失去家的位置,反而在表相的「家」企圖尋求位階。但卻找回當年弗蘭克的家,阿歷士以為,當年他蒙面必然不會被認出,但弗蘭克卻從阿歷士出獄的新聞中,知道他的長相,於是他反而以音樂凌辱他,阿歷士喜歡貝多芬,但若放置不相同的情境,而傾聽音樂,他會因想嘔吐而導致最後想跳樓自殺。
   
  阿歷士命不該絕,於是他又成了政府的一顆棋子。內務大臣找他談判,只要他在記者面前跟他拍攝一些正面的相片,這樣便能說服社會,他政策成功之處,由此也顯示了,這個政府的無能與說謊。
   
  原著小說是有第三章節,敘述阿歷士最終在成長之後,會回歸到社會成為其中一份子,美國的版本,卻將這個段落刪掉了,為此導演甚為生氣,也產生了一些爭議。因為這無法去呈現,他真正的創意與精神之所在。
   
  台灣在這部影片採取的是禁片,除了片中的暴力及輪暴鏡頭之外,最重要的是,無法苟同片中對政府的揶揄及諷刺。
   
  原著安東尼吉伯斯曾對本片說過下列的話:人被賦予了自由意志,可由此來選擇善惡,只能行善或只能做惡之人,就成了發條橘子。也就是說,外表是有機物,只有可愛的色彩與汁液,實際上僅僅是發條玩具,由著上帝、魔鬼或無所不能的國家來操縱,而這個國家日益取代了前兩者。徹底善與徹底惡一樣沒有人性,重要的是道德的選擇權。而惡必須與善共存,以便道德選擇權的行使。
   
  小說原著中,其實也是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全書分為二十一章節,二十一這個數字有成長的意思,但美國出版社卻拿掉了第二十一章,這使得原本的作者思維全面瓦解。這也是為何,安東尼吉伯斯曾說:他不僅耿耿於懷,甚至他表示,若能與發條橘子斷絕關係,他也是樂意的。
   
  因為批判而成就這部影片,但也因為批判,而使得許多政府對他敬而遠之。

2014年6月23日 星期一

赤裸真相(Where the Truth Lies)

導演:艾騰‧伊格言(Atom Egoya)
主演:凱文‧貝肯(Kevin Bacon)
   柯林‧佛斯(Colin Firth)
加拿大 /2005年 / 107分 / 限制級
禮讚:入圍坎城競賽
15年後,兇殺事件的謎團仍未解開,一位女記者凱倫,試圖找出文斯和藍尼拆夥的真正原因;但她愈接近真實,就發現自己也漸漸被捲入漩渦之中…

◎ 劇情簡介     

  藍尼與文斯是一九七二年相當紅的脫口秀搭檔,兩人在事業顛峰之際,自然如魚得水,要錢有錢,要女人有女人。但在洛杉磯的旅館中,發生了女服務生莫琳死在旅館房間的浴室中。雖然法醫證實莫琳是死於服藥過量,藍尼與文斯不必負任何刑責,但兩人卻從此不相往來,並退出了演藝圈。
    
  十五年後,年輕美麗又充滿幹勁的女記者凱倫,接受出版社的委託,欲追查出兩人分手的原因,以及莫琳當晚的死因。
    
  但事實上,十五年前藍尼與文斯作完最後一場慈善晚會時,一名掉著淚水上台感恩的女孩正是凱倫,她因為這場慈善晚會而獲得了協助,使她小兒麻痺得以復原。而當時,她見到藍尼望著她落淚,凱倫大受感動,殊不知,藍尼是因為即將要結束演藝生涯而落淚。
    
  或許有了這份自信,凱倫大膽地採雙線進行,分別想採訪藍尼與文斯。或許,十五年前那場慈善晚會,使得凱倫對藍尼全力付出,兩人一度春風後,第二天藍尼已經失去人影。這使得凱倫有些受傷。
    
  凱倫轉而去找莫琳的母親歐拉迪,而歐拉迪表示,莫琳之父因為受不了打擊,在六年前自殺身亡。而她則將莫琳的骨灰灑在庭院的樹根下。
    
  凱倫遇見了藍尼的助理魯賓,但魯賓的行徑顯得相當古怪,似乎一切都以保護藍尼為前提。於是凱倫轉而去訪問文斯,但到達時,文斯才表示他也請了藍尼,因為這是兩個人的事。
    
  藍尼在外面與凱倫爭吵,因凱倫責怪他天亮後獨自離去,藍尼表示他有留下字條,但凱倫並未收到。而魯賓主動來推銷文斯的雙性戀錄音帶,卻遭凱倫拒絕,由此凱倫推測出當時一些梗概。但此時,文斯卻回憶到當年莫琳以侍者身份進入房內,藍尼給她吃了迷幻藥,於是兩人便開始做愛,而此時文斯卻一反常態,想從背後性侵藍尼,藍尼大為光火,兩人由此而走向分手的局面,但因莫琳以此向二人恐嚇要一筆錢封口,當藍尼去睡覺時,魯賓則用枕頭悶死了莫琳…。

◎ 劇情分析
    
  當人在世上擁有所有的一切之際,於是便將這道慾望,傾注在無盡的發洩。藍尼與文斯便是如此,在脫口秀的舞台上,擁有兩人揮灑的舞台後,便醉心於情慾的享受。
    
  藍尼是個極樂至上的自私者,只要上過床便不再留戀。但這也並非壞事,處在慾望極度的演藝圈,這是一種選擇,某種角度會被認為無情,但卻也是一個適當的應對之道。
    
  故事從十五年前的那個夜晚談起,藍尼將門關上後,二男一女究竟會發生什麼事,這是引人聯想的,但這也緊緊扣住了故事的主軸,在留下的謎團中,不斷地引人遐想,而其中飯店的女侍莫琳死在浴缸中,更是令人不解的謎團,於是十五年後由凱倫來解秘。
    
  若說凱倫是智勇雙全,那倒也不是,她只是被一種奇異的情愫緊緊框住。當年慈善晚會時,她那幼小的心靈就,被落淚的藍尼所吸引,是一種感恩而蛻變的情懷,隨著年齡增長。凱倫將之轉化為情慾,而在性愛中做了交融。這無關乎愛情,雖然藍尼臨走前留下了字條;而凱倫因找不到隻言片語而略顯受傷。
    
  這是整齣戲的焦距,也是推理中的差異點,原來字條被藍尼的助理拿走了,魯賓的種種行徑,都是為了保護藍尼,果然遇上了勒索的莫琳,甚至在餐車中放了錄音機,她在發現文斯是一名雙性戀,並由此惹惱了藍尼之際,她認為這是她力爭上游的關鍵,只要取得相當可觀的封口費,莫琳就可以成為一名出色的記者。
    
  但她忽略了,魯賓的任務永遠是為主子收拾善後的,任何的阻礙攔阻在面前,他都有辦法掃除,何況是一名吃了毒品以至興奮過度而亡的年輕人。
    
  法官判定莫琳的死因,也等於為兩人脫了罪。但沒想到,兩人當天演完慈善晚會之後,便毫無預警地拆夥了。這是急流勇退?或是有著不可告人之事?十五年後,出版社便興起了揭發真相的念頭。於是出價一百萬,由凱倫主導去寫出這謎團的秘密。
    
  藍尼就是藍尼,他是一個相當積極的人,眼前出現的美女記者,依他過去的經驗,他當然不會放過。何況,凱倫又是要以一百萬來談論他過去的秘密。然而藍尼解秘的態度是漸進的,原因是他早已動筆撰寫,而且每一回寄一個章節去給凱倫化名的朋友邦妮。
    
  某種角度,藍尼與凱倫是有著一些情緒糾葛的,但藍尼經歷過太多的感情衝擊,他小心翼翼地,不再重蹈覆轍,然而他又得面對另一名關鍵的人物文斯。
    
  文斯與藍尼的共事之所以成功,應歸功於一陰一陽的共融。藍尼是較陽剛的,其實也最容易出事的,但每次都有文斯為他化解,這使得兩人得以如魚得水,無往不利,兩人都性好漁色,只是行為不同,縱然共處一間飯店,但卻不妨各自的行為。
    
  莫琳進入房間後,似乎送來三客牛排,這表示三個人有著三P的行徑,只是三P的對象竟然是藍尼,而問題是,藍尼當下憤怒拒絕了,他說我們是夥伴不是同志關係。這使得好不容易表態的文斯難堪不已。也導致兩人完成第二天晚上的慈善晚會後立刻拆夥。
    
  但現場另一名第三者是應該討論的,因為文斯只動口不動手的習慣,我們可以知道,他並未與莫琳發生關係,而他卻是一名雙性戀者,這麼複雜的個性,必須用溫和的個性來偽裝自己。但在對藍尼表達之後而受挫,雖然有安非他命助興,但現場卻是一片尷尬。
    
  然而這正是莫琳見獵心喜的時刻,若她早就在手推餐車放置錄音機,這表示她早有預謀,因為她不可能預見,文斯會與藍尼發生如此尷尬的窘境,但這正好提供了她的另一番企圖,但卻也同時為她種下了殺機。
    
  由此可見,莫琳以此種方式,做過相同的事,相信每一次都能得逞,她以為,這個世界會以美好的姿態迎接她,殊不知等在她面前的卻是恐怖的死神。
    
  魯賓的種種作為,雖然說是為了主子,但最終,他卻以擁有的錄音帶勒索文斯,甚至他也想將之賣給出版社,最後凱倫知道真兇與真相,但她卻不願將之告之莫琳的母親,因為追根究柢會發現,人性原來是如此的醜陋不堪。
    
  如果這個社會真的有位階,那評判位階的標準與價值觀,是否就是以「成功」與「金錢」當作唯一的標準?但成功的真正定義是什麼?相信因為人生觀的不同,而所下的評語也會完全不一樣的。
    
  「赤裸真相」也許不在於人體表相的赤裸真相,真正訴求的,反而是人性中深層的底蘊,而唯一能真正碰觸到人性真相的卻是「性」。唯有男女相互缚染的過程,才能真正突顯人性真正的態度。
    
  借用一個十五年前的舊案,企圖在追索人性的過程中,反而讓凱倫自己也掉入了人性泥淖之中,在認知逐漸清楚後,真相自然就能解釋而清楚。艾騰伊格言的風格,始終界定在這個位階上。在娛樂中帶給我們一種深思,也使我們看清,在那個尚稱保守的年代中,不會因為人性的刻意偽裝,而有所保留的。

小姐好黑(Agathe Clery)

 由 饒淑珍 老師 撰稿

導演:艾汀‧夏帝耶(Étienne Chatiliez)
主演:薇樂‧莉萊梅(Valérie Lemercier)
   伊莎貝拉‧南迪(Isabelle Nanty)

法國 / 2008年 / 107分鐘 / 普通級 
法式獨特的優雅風情,妙趣橫生的故事劇情,縱使「種族歧視」主題大剌剌放在觀眾眼前,但導演艾迪安夏帝耶(Etienne Chatiliez)反而以幽默諷刺方式,讓嚴肅 ...  

◎ 劇情簡介     

  阿嘉莎任職於美白化妝品公司,剛剛榮升公司高階主管,事業成功,也有個隨時候駕的溫順男友。她是白人女性、白領階級的成功典範。只是,她不只推銷美白產品,審美觀還很「黑白分明」!

  原本一帆風順、事業愛情兩得意的她,卻突然間得到一種罕見且超級可怕的皮膚病:從頭到腳變成黑皮膚。眼看就要成為自己心中最可鄙的黑人,其驚恐與無措可想而知!她每晚回家的重要功課,就是把藥妝店搜括回家的美白用品塗滿全身,試圖要讓自已白回來,結果當然是徒勞無功,她想要避人眼目卻無處可躲,最後男友與密友背叛她,老闆辭退她、房東超想趕走她!

  過去有色族裔永不被她錄用的情況,如今也換她自己因膚色的改變經驗到永不被錄用的苦果。幸好她遇到一家有色族裔的老闆所開的公司,因為只錄用有色族裔而找到工作,更因而與老闆昆登相戀。但萬萬沒想到的是,很有才幹的昆登竟是當年被阿嘉莎藉故砍殺五百元待遇,以殺退昆登免被錄取的應徵者。更糟的是,正當阿嘉莎以變色後的身份重新生活,在職場情場又再次如意時,她的皮膚又變回白色的;而她所靣臨的除了再次失業,還供出她就是殺退昆登的那個人,連帶地情場也跟著失意。

  昆登經過幾番掙扎與思量後,終於還是讓愛情凌駕了一切。兩人有了美滿的家庭與子女。


◎ 劇情賞析

  本片以輕鬆詼諧的法式幽默歌舞劇,來呈現在法國近代社會的一個嚴肅問題,法籍有色人種。

  白人世界中一直都存在著白人優越主義的人士,法國以外,常被注意到的國家首推美國,澳洲早期的白澳政策到現在政府沒有明文但仍深植澳洲人的觀念,德國從希特勒到現在的仍存在的新納粹主義者。歐美民主國家因人權問題,對亡國難民如較早的越南,中期的波海三小國等,或基於政治因素而有庇護的政策。而法國因過去在非洲有不少的殖民地,相對地法屬的非洲國家人民移居法國更為容易,因此在法國看到眾多的黑人也就不足為奇了。

  即便今日的法國國勢不再,但是挾著法國集藝術強權與優雅法語,生產各種傲世全球奢華名品與品牌的藝術之都巴黎,總是有那麼些放不下身段,仍要緊抓著一股傲氣的法國人,一方面想要活在飛絮般的舊時榮光,一方面在生活中卻仍得要面對現世中往昔不再的現實。正因為有不少的法國人仍存在有種族歧視,土生土長的法國有色人種才會在蓄積一段受差別待遇的時日後,偶就暴發出一次不算小的街頭暴動;最近一次的發生就在2007年的巴黎市郊。

  如果上天要毁掉一個人要先使他瘋狂的話,那麼祂要叫一個人懂得反省,或許就是把她變成一個她原來所偏見的那種狀態,讓她經驗到她原本所厭惡的情境。阿嘉莎成為自己一向鄙視的有色人之後的恐慌,除了神色畏縮的神態之外,呈現在行為上的,便是病急亂投醫式的瘋狂自救,從每天下班後的重心,放在嘗試大肆搜括藥粧店的所有美白商品,到教堂祈禱,以致絶望到想用無可知的神秘力量,甚至是請巫師作法。心理學上,從否認(逃避/拒絶接受事實)、生氣(死黨的勉強安慰)、退縮(失去自信,躲躲藏藏,足不出戶)、懷疑(變得敏感:與好友去餐廳候位時,服務生先讓已訂位者入座)到接受事實開始找工作,真的是走了一圈。

  故事中阿嘉莎的變色,除家人及鄰居,對她的態度沒變的,就屬她那不怎麼出色的好友,及租住大樓內社經地位不高的清潔婦了。至於受房東委託前來對阿嘉莎解約的律師,更因深知法律條文,不管是種族歧視或租賃解約,都是站不住腳,說起話來自是名不正言不順,讓阿嘉莎以非洲部落的降頭舞蹈給轟了出去,除了看到清潔婦的位低但不封閉,也讓阿嘉莎真正感受到那些,過去被她以有色眼光看待的有色人種,並被以有色人種的差別待遇去對待時的憤怒,這可結結實實給她上了一堂「換穿別人鞋子」的同理心課程。而她那位不重打扮的好友,為了幫阿嘉莎解下心理障礙,更去穿了一套非洲大彩裝,準備陪她外出,更是一個站在別人位置看角度的最佳範例。

  一直以來,社會上的規則都是白人訂的,許多範疇也都是白人說的才算數。被阿嘉莎為拒絶錄用有色人種,而以不合理價碼讓他知難而退的印裔優秀人才昆登,因受此辱憤而決定自組公司,而他的遊戲規則,正是反阿嘉莎之道而行的,絶不錄用白人。也拜她之前的鄙視條款之賜,在她變色之後,謀職之途一路艱辛,若非當初昆登受她一辱,今日的阿嘉莎可能還在茫茫職海中,因她的膚色不斷被拒千里。而她在進入昆登的公司後,到她與昆登相戀,她過去所有的迷障都一一消失,偏見一旦破除,才能洞見觀瞻。而愛情也是那個最後破除昆登受辱的魔咒。換個角度想,若非阿嘉莎那一辱,哪能換來昆登日後蓬勃事業,及找到彼此的真命天子(女)?老天爺(是編劇啦!)的巧手安排,豈是始料能及?

  另一部跟種族歧視有點關連的法國電影,隱形攝影機,雖沒有像本片,可能因歌舞片之故,主題一直始終繞在有色人種上,而「隱」片則是透過一個主人翁童年時代對父母收養的異國童伴所構陷的事,日後發展出來的故事。這兩部片的共通點都是,當子女的,對外族的接納度反而不如當父母的,我們不禁要想,是上一代的人比較沒有受到社會上一些意識形態的左右,而能有較具寬廣的宇宙觀,故能更有悲憫之心去看待萬事萬物的緣故?

  本劇是一部諷刺文學(Satire)形式的戲劇。諷刺文學的小說要寫得好,比灑點狗血就感人肺腑的悲情劇難寫得多,因為人容易因為看到他人的悲傷痛苦產生共鳴或是投射,而諷刺性的文學需要誇張戲謔的呈現以突顯出其所要諷刺的主題,因此多以喜劇或鬧劇型態來表現,至於要增益其誇張的程度,那就是得要載歌又載舞的歌舞劇才能相得益彰了。而諷刺與反諷不一樣,反諷較諷刺直接且強烈,電影剛開始不久,阿嘉莎的同事在背後帶著反諷意味談論她種族歧視所唱的那一段,重複著唱著阿嘉莎不是種族歧視,她只是不喜歡某些人,如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北非、羅馬尼亞、剛果、巴勒斯坦、西非、中美洲、爪哇、亞洲、印尼、牙買加,但對隔壁鄰居比利時就沒有問題。

  諷刺是一種高明且不需帶髒字的罵人術,等而上之的更是諷得雲淡風輕,讓人聽得出是斥責,卻又輕淡得令人無從回擊,只能引怨在心底。賺淚珠的文學巨著像雨果的悲慘世界,鐘樓怪人等,狄更斯的孤雛淚,塊肉餘生記等,諷刺文學最為著名的首推西班牙文學家,塞凡提斯的不朽巨著唐吉訶德傳,另有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的湯姆歴險記及頑童歴險記。馬克吐溫最令人佩服的,就是能在很嚴肅的議題上,以幽默諷刺的方式來表達,是真正戲而不謔,讓被說的人表靣毫髮無傷,但心裏頭卻被鬼針草戳得很不舒服。

  諷刺性電影要拍得好不容易,反倒是以舞台劇,可能是笑謔性的戲劇,在現場演出的型態上,較能呈現出誇大與戲謔的好效果,更可與觀眾產生即興的互動和連結,能產生較多的叫好又叫座的諷刺劇票房。而這部電影的最後,也不忘以舞台劇的謝幕方式,交待國王與皇后從此過著快樂的日子,並且還生兒育女繁衍了他們的有色後.

2014年6月18日 星期三

純真消逝的年代(Lore)

導演:凱特‧蕭蘭(Cate Shortland)
主演:蘇琪亞‧羅珊達(Saskia Rosendahl)
   凱‧瑪李娜(Kai Malina)
澳洲 / 2012年 / 108分 / 輔導級
禮讚:2013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2012金馬國際影展
無情的戰爭摧毀了家園卻抹不去屬於青春的情懷1945年,德國戰敗,洛兒的雙親因為曾為納粹服務,而被囚禁。年僅15歲的洛兒只好帶著年幼的四個弟妹, ...

◎ 劇情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德國兵敗如山倒。洛兒的父親是一名高級軍官,在夜晚突然回來,然後將家中所有資料焚毀,並要妻子阿斯塔帶五名子女到他處躲藏。沒多久,父親就離去而生死不明。
    
  母親自知她也難逃聯軍追捕,於是將戒指及一隻陶鹿交給大女兒洛兒,要她帶弟妹到漢堡附近找外婆。然後母親也離開了他們。
    
  洛兒為了照顧一歲多的彼得,不時以珠寶與鄰居交換食物。妹妹麗席恩尚能助洛兒一臂之力,但另外兩個弟弟康特與約根,則尚不知人間險惡。但不久,鄰居則表明,不希望他們繼續住下。半路上遇一馬車,但車主不願載他們,車上的女人,則送洛兒一顆雞蛋,以便餵養彼得。
    
  在一個人去樓空的農舍,洛兒見到ㄧ名被姦殺的女人屍體,也在樓上遇見一名男子托瑪士,托瑪士甚至想上前侵犯洛兒,但洛兒將他推開。從此,不管他們走到何處,托瑪士就ㄧ直隨後跟蹤。
    
  洛兒在農舍用黑色塗漆抹上頭髮,遂發出陣陣惡臭,以保護自己不受到侵犯。而另一農舍,則有一男人用槍自盡,洛兒取下他的手錶,以備不時之需。
    
  在經過美軍戒管的邊界時,托馬士主動表明自己是猶太人,並謊稱這五人是他弟妹,但美軍雖未為難,但也不准他們過境。而在這個過程,洛兒見到托馬士的手臂上有號碼刺青,這表示他曾經在監獄內待過,遂對他提防不已。但在樹林過夜後,洛兒卻生病了,於是由托馬士扶著她繼續往前走。而在一處救難所,洛兒發現一張德國軍官處決集中營的猶太人的報紙,而那軍官正是自己父親。於是她利用眾人不注意時,偷偷撕下有父親影像的報紙一角,但這件事,被托馬士發現了。
    
  在渡河的地方,遇見一名肥胖的男人意圖性侵,洛兒假裝就範,托馬士卻拿石頭砸死他,洛兒良心不安,一直反問我們做了什麼?但半路,托馬士偷食物,卻意外讓康特喪命,而坐火車時,托馬士發現自己文件失落,遂急急下車,原來是約根偷的,但也發現,證件的人並非托馬士。最終,一家人終於找到了奶奶住的所在。

◎ 劇情分析
    
  本片是根據英國作家瑞秋‧賽佛(Rachel Seiffert)的戰後傷痕文學「暗房The Dark Room」。若真正了知,劇中的洛兒只有十四歲,那就更不是,生長在台灣這一代的年輕人,所能深刻理解了。
    
  諾曼地登陸,使得德國兵敗如山倒,在希特勒倒台死亡之前,許多曾經參加過,迫害猶太人的高級軍官人人自危。過去有關二次戰役的電影,大都從戰役的當事者入手,亦即被害者的淒苦。而這部影片,卻是過去不可一世的軍人眷屬,在面臨父母都入獄之後,如何逃亡到漢堡,尋找自己的外婆。
    
  十四歲是個懵懂的年紀,又處在戰亂的年代,人心的突變,讓周遭變得更為複雜而無規律。為了求生存,為了爭一口可下咽的東西,都會無所不用其極,只求先拿到手吃到口,否則一切都是多餘的。就算是平常令人厭煩的嬰兒哭聲,都有可能,變成能分到更多食物的道具。這也是為什麼,洛兒一直不肯相信托馬士的原因。
    
  托馬士這個人是個謎,因為他有證件,也有猶太人六角星的標誌,但更重要的是,他的手臂上刺有數字刺青,這已經擺明他曾在監獄呆過。問題是,當被德國人關入監獄,這表示現在時局顛倒過來,這又該如何評判托馬士這個人呢?
    
  洛兒發現托馬士躺在農莊二樓的樓上之前,她看見一名被姦殺的農婦,這名農婦到底是誰犯的案子?如果是托馬士,那他為何不逃?如果不是,那又會是何人?總之,這是戰爭在動盪不安中,隨時都有可能的變數。
    
  洛兒從托馬士開始跟蹤他們時,便已提高警覺,托馬士不時想藉機接近洛兒,但卻被她支開,但托馬士並沒有更進一步的侵犯。就是這樣相互依存的互動關係,也使得洛兒慢慢對他有了依賴。尤其麗席恩與兩名弟弟,更是對托馬士有極佳的好感。
    
  洛兒接受了完整的德式教育,自然對猶太人有極大的厭惡與抗拒,但逃亡期間,她卻不得不依賴,這個她認為骯髒的猶太男人。這種矛盾的心情,使得洛兒原有的價值觀,慢慢在心中解體,雖然她極力在抗拒,但每到ㄧ個必須作抉擇的時候,她的防衛心態便會退卻ㄧ步。
    
  托馬士的種種作為,使得洛兒心生感激,但她始終堅持德國的傳統思維。直到她在一處救難處,看到貼在牆上的報紙。她父親站在一堆枯瘦如柴的猶太人屍體旁,瞬間,洛兒已經明白,為何她們家人在村中那麼不受歡迎。
    
  父親是集中營中的劊子手,母親似乎也脫不了干係,雖說她是去陪父親,但顯然被關進去之後的命運,可想而知,母親臨行前的叮嚀,其實是一種訣別。洛兒雖然尚未成年,但豈有不知之理,她狂奔追去,雖然母親停下腳步,兩人無言地交換目光,但也只能憑添惆悵與傷心罷了。
    
  母親為兒女指點了ㄧ條道路,這似乎是他們家小孩唯一的去處,但前途茫茫,誰又能預料得到日後的處境?但一個國家的潰敗,似乎也只能在毫無生機之處尋找出生機之路。
    
  在渡河的關鍵時刻,船夫意圖對洛兒不軌,而此刻洛兒卻與托馬士合演了雙簧,當船夫欲解開洛兒衣服時,托馬士拿起地上石頭猛砸船夫,以致船夫倒地身亡。而此刻托馬士反而為洛兒扣回解開的扣子。
    
  如果從德國人的觀點來看待猶太人;再由猶太人回頭來審視德國人,其實也都只能從人的角度來對待。世上為何會有種族的優或劣?像印度的種姓制度,是世間最大的罪惡淵藪。而希特勒對猶太人的殘酷迫害,則是那個時代最大的錯誤。
    
  這也是,必須親自去體現發生的人性對待與衝突,洛兒也才能真正走出心靈困頓。洛兒也曾主動拉托馬士的手,去撫摸自己的下體,但托馬士反而不受她的引誘。從這個關鍵的掙扎中,托馬士的背景雖不清楚,但至少他是在亂世中少見的正人君子。
    
  只可惜在托馬士去偷食物時,卻意外使得康特被槍殺,但這責任又不能加諸在托馬士身上。這個意外多少也影響了洛兒對他的看法。而之前兩人合力打死船夫的陰霾,更使得洛兒心中,起了更大的自我懷疑。
    
  洛兒這一路來不斷地偷竊、欺騙甚至色誘,曾幾何時,優秀德軍的子女竟然必須走上這一步。她內心煎熬不已,甚至有向美軍自首的衝動。但托馬士卻阻止了她。畢竟洛兒真正的目標是外婆家,若她自首,那剩下的弟妹,又有誰可以依靠呢?
    
  洛兒在船夫處,曾以一隻陶鹿欲與船夫交換,作為渡河的代價,但卻遭到船夫嘲弄。但從洛兒母親的眼光來看,陶鹿是她從小收藏的珍品,而在此刻,卻成為毫無價值的廢物。陶鹿是本片重要的具象道具,到達外婆家時,洛兒將那隻陶鹿放在其他陶鹿中間,但當外婆斥責約根不懂禮節時,洛兒近乎發狂地,粗魯地吃著麵包,並回到房間,用腳踏碎所有母親以前收藏的陶鹿,因為透過這回,從巴伐利亞黑森林,徒步五百公里,到達漢堡的過程,使得洛兒必須重新看待真正生命態度。

2014年6月17日 星期二

弄假成真(Auggie Rose)

 由 黃美鈴 老師 撰稿

導演:馬修塔巴克(Matthew Tabak)
編劇:馬修
塔巴克(Matthew Tabak)
演員:傑夫
高布倫(Jeff Goldblum)
   安
海契(Anne Heche)
美國 / 2000年 / 110分鐘 / 輔導級
一名成功的保險經紀約翰諾倫,閒來喜歡小酌兩 杯,可是這一天他挑酒毛病還挑得真不是時候,因為有歹徒持槍搶劫他最愛…

◎ 劇情簡介

  保險業務員約翰高大英俊西裝畢挺,下班後依照慣例開車來到一家菸酒店買酒,標籤有一道刮痕,約翰要求換一瓶,老闆於是叫昨天才開始上班的男店員奧奇到後面去換酒。背後的大門被撞開了,一把手槍抵住約翰的後腦勺,去換酒的奧奇才開門出來立刻就中槍了,小混混慌了手腳倉皇逃逸。奧奇失血嚴重過世了,約翰感到這一切都因自己而起,非常的後悔。三星期前出獄的持槍搶劫前科犯奧奇是個孤兒,沒有親人來領回屍體,似乎沒有人在乎他。約翰幫奧奇領取遺物,拿著鑰匙直奔奧奇生前的公寓,奧奇用紅筆把月曆上這個月14日圈了起來,約翰百思不解,來到監獄詢問奧奇好友知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一張明信片終於水落石出,奧奇有個筆友露西14日搭巴士到城裡來,她期待奧奇到巴士站接她。

  約翰女友卡蘿苦心開導:許多人都知道生命並不公平但你就是沒辦法。約翰當頭棒喝有感而發:生命並不公平,那就是我的重點,生命有許多的機會,但我們做了什麼?我們白白浪費掉機會,以為自己做好了計畫,但事實並非如此。約翰如期來到巴士站,露西深情的擁抱他,約翰尷尬的幫她提起行李回家去,兩人親密的共度良宵。約翰忙著寫履歷表找工作,菸酒店不聘用前科犯,每一家都碰壁了。小混混洛伊計畫搶銀行,送給約翰一把手槍,回到公寓約翰偷偷把手槍藏在衣櫥裡。好不容易終於有一家菸酒店不介意前科犯,約翰立刻開始上工。下班後約翰直奔汽車經銷商,用轎車交換了一部帥氣十足的大野狼摩托車,與露西兩人相偕上高級餐廳慶祝。

  小混混洛伊糾纏不清跟蹤到汽車經銷商,坐進約翰的轎車東翻西找約翰的名片,跟蹤到保險公司的辦公室來。洛伊更來到公寓,露西舉著手槍自衛把他趕走。洛伊在公寓外面等約翰下班,約翰交給他一份壽險保單,可以拿到支票一千萬美金。約翰跟鄰居來到漢堡店吃飯,鄰居曾在金手套爭霸戰跟天下無敵的拳手金手套獎得主查克打了15個回合。他雖被撂倒擊敗了,但重點是沾到拳擊場裡覺得自己會贏的感覺,那才是所要尋求的戰鬥,至於誰勝誰負並不重要,約翰深受感召。約翰終歸得告訴露西實情,晴天霹靂露西簡直難以置信,曲終人散露西走了,卡蘿也走了,約翰也永遠的離開了保險公司,穿著露西贈送給他的見面禮夏威夷花襯衫一派輕鬆心情愉悅。約翰站在奧奇的墳墓前面禱告,奧奇的墓碑上刻著約翰諾爾蘭二世,永垂不朽。在奧奇(約翰)上班的煙酒店裡,老闆叫奧奇(約翰)到後面幫客人拿一瓶剛進貨的紅酒。奧奇(約翰)小心翼翼的走回櫃台前面來,一抬頭赫然發現露西回來了。

◎ 賞析

  「人生就好像一盒火柴,如果你把它看得很嚴重,那你就未免太糊塗;反之,如果看得不嚴重,那又會有危險發生。」———芥川龍之介。另,書本上這麼說:「我們全是笨蛋,只不過有些人知道,有些人並不知道。」亂世浮生中,人生總是有那麼一點來不及…就某方面來說我們一直都沈睡著,只不過夢見自己是醒著的。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法國作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有個著名的座右銘:「我知道什麼呢?」他經常捫心自問,這種深沈的懷疑主義,促使他不斷的剖析自我、檢驗自我。彼岸的印度聖哲釋迦牟尼:生命的功課是「自我覺察」,覺者即佛。覺察什麼呢?從永遠計劃著下一步要完成什麼目標中緩慢下來,而覺察到什麼是此時此地。任何人都可以在舞台上扮演一個體面的人,這沒有太大的困難,但若是奉行一種精神原則,既能適應萬物,又能吞吐萬物,那就成了問題。所有的生命都是旅程,所有的人都在旅行著;只是我們選擇了不同的旅程去呼應內心的風景。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不僅是打贏多少敵人,而是最終是否戰勝自己。

  傑夫.高布倫(Jeffrey Lynn Goldblum,1952年出生於美國賓州Pittsburgh)是一位身材高大經常扮演古怪角色的美國演員。高中畢業後便到劇場工作,在70年代初期努力爭取各種演出機會,表演的劇作包括莎翁名劇以至音樂劇。1974年參與首部電影《猛龍怪客》,在裡面演個街頭小流氓。一直在影視界熬了十多年才因1983年接連推出備受好評的《大寒》和《太空英雄》而獲得矚目。1986年主演《變蠅人》開展了陰冷詭異的戲路,一度成為他的註冊商標。1993年演出科學家角色《侏羅紀公園》轟動一時,也奠定了影壇巨星地位。安海契(Anne Heche)外貌娟秀氣質優雅,另類私生活讓她成為好萊塢第一個承認同性戀傾向的電影明星!很小就開始表演,在肥皂劇選粹獎以《另一個世界》赢得最佳新人獎項,1991年獲得美國電視藝術與科學協會頒發的艾美獎。1996年演出《危險機密》,開始受到影壇關注;次年以《桃色風雲-搖擺狗》《驚天爆》獲得觀眾好評,赢得最佳女配角獎。1998年再以《刺激1998》《六天七夜》《1999驚魂記》的出色表演而大受歡迎,奠定了一線紅星的地位。
    
  企盼洗滌罪惡感的贖罪心理,藉悲劇中的現實擬態情節喚起觀眾同情心,自我矛盾而不衝突的角色扮演或許是一劑逃避現實粉飾太平的心靈麻藥,有時也正是溫柔感人的救贖;然而當挖掘回憶中的不堪情結躍然於影像時,是否也同樣達到心靈淨化效果呢?本片藉贖罪探觸現實、回憶的界線、道德層面,更藉攝影剪輯、觀點敘事來撩撥觀眾對真實的感知,也真摯訴說了近乎陌生的另一個世界的真實故事。從約翰的觀點出發,他小心翼翼的讀著露西給奥奇的來信,一封情書無意間從兩位男女的角度重建一次,抽絲剝繭慢慢覺查露西奥奇之間的真誠善意。當那灰頭土臉的困頓人性的底限受到挑戰掙扎之際,黑暗中渴盼尋求一線曙光,傳達了人道精神的暖意。約翰抱持著挽救過去回到從前樣貌的信念,「重新捕捉、糾正過去」對照「希望」,何嘗不是個悲哀的白色謊言?故事結局雖說明了象徵式的「贖罪」心理,但令人感動的卻不是難以挽回的悲劇,而是一個贖罪者背後的心理動機;這份散發人性光輝的善意與背後無法彌補的無限悔恨,就在虛實之間成就了全片最由衷的一個真誠的註腳。僅僅短短一瞬間的生命交集,因一場意外的贖罪情感,三段截然不同的人生際遇出現了無以逆料的轉折,戲劇性的合而為一。

  失落親密關係,身心靈受到現實生活改變的衝擊,化為無形的壓力,若加上死亡形式,悲傷的層次更詭譎多變。有些傷心往事常是外表所看不出的,因為人們習慣戴上面具,強悍的外表下是脆弱的內心世界。倫理學強調「責任義務」,訴求摒棄一己利益,做出道德判斷與抉擇。他人受創時,我們到底該如何捫心自問︰「什麼是我的責任義務?受害者要什麼?」並繼而付出相對應責任。失去親人所承受的重大打擊與心理創傷,是一段漫長艱苦變化複雜的心理歷程,常會產生為什麼是我?當時為何不阻止?的怨恨、憤怒、哀傷、悲慟、罪疚等各種情緒變化。因此如果只處理「事情」而不處理「人」,那就未免過於輕忽受害者的深層悲慟以及嘗試穿越以獲解脫的努力。受害者需要的絕不只是一次安慰與撫恤,更多的需要是長時間深刻陪伴,與協助走出痛苦、撕裂、焦慮,獲致平靜,這才是我們該付出的責任義務。過程中,我們不再是高高在上施予同情,反而將因受害者的勇氣而深受撼動,在他們面前,我們將為之自慚形穢、自省自悟、徹底改變。

2014年6月16日 星期一

鍵(かぎ)(The Key)

導演:池田敏春
主演:川島直美、柄本  明
日本 / 1997年 / 95分 / 限制級
影片講述了56歲的安西教授與45歲的美豔妻鬱子房事不合,為了讓自己重新煥發活力, ...

◎ 劇情簡介     

  故事是由倒敘開始,郁子參加了丈夫安西的葬禮之後,與醫生在海邊散步,郁子偷偷地丟棄了ㄧ把鑰匙,海浪瞬間就吞噬了它。
    
  郁子與丈夫在參加畫展時,一名年輕的攝影家木村前來搭訕,語氣雖然輕浮,但卻使得端莊的郁子臉紅心跳。木村表示自己家鄉寄來了烏魚子,甚至拿了好酒「拿破崙」來助興。丈夫安西竟然答應了,直接邀請木村到家裡拜訪。
    
  是實上安西因年齡漸老,在性生活上有了缺失,但他期望以一種令自己「嫉妒」的事,而對妻子產生更高的慾望,甚至會想在日記中,不斷地書寫對妻子的某些渴望,而再將日記本故意讓郁子看見。
    
  郁子也從自己日記本中,不斷地表示衿持,並對丈夫表示無比的忠貞。但其實,郁子早就迷惑在木村的慾望之中。木村藉著來拜訪的同時,也認識了安西的女兒,甚至展開追求。木村雖然假裝自己身份背景是相當富裕,但其實他的母親是開小食堂,木村甚至主動要母親搬到鄉下躲起來,因為她的存在,恐怕會影響他的計劃。
    
  木村欲與安西的女兒結婚,但真正的目的是接近郁子,甚至最終是佔有安西的財產。果然郁子每次一喝酒,立刻醉倒在浴室中,安西有時會要求木村,一起將郁子抬到床上,同時也要木村幫忙擦乾身體。透過這種身體的接觸,使得木村與郁子有了身體的接觸,同時也使得安西莫名地興奮起來。
    
  安西的血壓愈來愈高,醫生不禁提出各種警告,尤其安西有次發生「複視」,但安西完全沉溺在慾望中,根本不在乎醫生的警告。木村又送安西一個照相機,於是安西又趁妻子醉倒之際,在床上拍攝郁子的裸照與私處,而這些行為過程,安西都不只一次在日記中提及,而這一切似乎完全順遂了他的願望。
    
  雖然安西也曾調查過木村的背景,但慾望的驅使,令他無法自拔,而女兒也主動對木村投懷送抱,目的只是要跟後母郁子一爭長短,最終安西在一次作愛後命喪黃泉。

◎ 劇情分析
    
  「鍵」最早在日本《中央公論》雜誌首度刊載之後,立刻引起社會輿論的注目與騷動。不僅驚動國會議員大加撻伐,說「老人假藉文藝之名撰寫猥褻的文章,深感遺憾」、「那樣的東西在今日思春期青少年舊道德喪失,新道德尚未建立之際氾濫,深感遺憾。有如在文章裡大剌剌地『讀』春畫」等等。
    
  雖然在所謂的正統衛道之士心目中,將『鍵』打入傷風敗俗的作品,但其直指人「性」的文學視野,卻令許多文學家讚嘆不已。
    
  「鍵」的意思是指一種有「鎖」的日記本,如果寫完之後將之鎖起,這表示日記內,必然寫了許多不欲為人知的秘密。這是一種合理的常識。然而也因為不想讓人知道,卻反而更加吸引別人的目光。因此這種情形,常常更能撩撥他人的注目,而有一窺究竟的衝動。
    
  「鍵」的本質上,是建立在這樣的結構中,而將合理的思緒加以延長與變化。丈夫刻意用有鎖的日記,寫上對妻子的種種慾望的企圖,然後又刻意將鑰匙放在妻子可以發現的地方。於是郁子便像每個人一樣,禁不起偷窺的誘惑,開始窺探丈夫的日記。
    
  殊不知這正是丈夫的詭計,於是妻子便不斷地,陷入丈夫的渴求中。喝酒後醉倒在浴缸中,讓丈夫抱回床上,儘情地覽看自己的身體,也催情了丈夫漸漸消失的性能力。但更正確的說法是,妻子也在這種演出的遊戲中,發現了奔放的情慾,於是這樣的遊戲便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
    
  為了更增添效果,丈夫刻意讓「嫉妒」轉化為另類的慾望。女兒的未婚夫木村,便有意無意中加入了這一場的遊戲中。如果木村和女兒都有一本日記的話,那會是更精彩的異色文學。
    
  木村在許多改編的作品中,都被賦予某些的邪惡,在一九五九年市川崑的作品,將他寫成較正派的「醫生」;而一九九七年的作品,則將他描繪成痞子攝影師。但不管如何界定他的身份,木村對郁子(妻子)的佔有慾,是勝過對女兒敏子的,換句話說,木村在丈夫日記的導演中,逐漸介入了對郁子的慾望,但這份慾望是一種必然。因為丈夫必須藉著對木村的嫉妒,來增添自己的性慾。而木村則掉入,深受禮教束缚而壓抑著慾望的郁子,因被挑戰而燃起的火熱情慾之中,這是一場慾望的遊戲,卻是各取所需。
    
  原著中丈夫是五十二歲;而妻子則是四十五歲,這樣的年齡,正是舊道德與新思維交界的臨界點。或許郁子從小被教育成,中規中矩的賢妻良母,而收斂其女性的慾望,則是為妻的條件之一。但丈夫面臨性能力的逐漸萎頓,過去妻子的端莊美麗已經無法滿足他。於是丈夫必須施設更多的方式,來加強自己的臨場慾望。這是丈夫日記中刻意提出的渴求。
    
  妻子也以日記本回應著丈夫,她看似照著丈夫的期望,有著令丈夫興奮的表現,但當木村介入時,不僅滿足了丈夫的性刺激;卻也燃起了她久鎖在靈魂深處的慾望。但她的日記,則是在遊戲中有了刻意的隱瞞。因為丈夫也偷看她的日記,若丈夫知道她逾越了那條線,相信那絕對不會是丈夫想要的結果。
    
  問題是,郁子自己落入了慾望的深淵,與木村在外不斷地偷情,在郁子而言,這是超乎原先劇本的設定,但卻反而是她慾望的真實呈現,於是在演戲中有了真實;但在真實中也有著演戲。
    
  電影中將郁子改編得較為年輕,一九五九年的版本則年紀較符合原著,這都有其基本的考量。而九七年的電影將木村描述得較為邪惡,不僅佔有了女兒,也與後母的郁子奔放於情慾之中。
    
  故事中的烏魚子與白蘭地,都被描述成慾望的催情劑,而小說則是有許多吃牛排的場景,因為這是蛋白質的重要來源之一。這一切,都只是為了執行慾望的儀式啊。
    
  丈夫的處境是可以被同情的,尤其當妻子又是如此年輕貌美,小說中的敘述是妻子擁有最完美的性器,但若是變成其他男人的專利,無論如何,丈夫都是不會心甘情願的。而郁子卻是深深了解到這一點,她名正言順享受著遊戲帶來的樂趣,卻又大膽地奔放在從未有過的慾望中。唯一關閉的門,反而是刻意坦露的日記本。
    
  敏子與木村是有婚約的,原著中木村是丈夫的學生,於是學生到家中拜訪,就成了一種名正言順。而丈夫設計的這一切,也必須要有一名較親近的人來加入。正如丈夫在拍攝妻子許多裸照後,全數交給木村去沖洗,這是丈夫藉著想像兩人的曖昧關係,而帶給自己在性的刺激。
    
  丈夫的計謀是成功的,他的性生活愈來愈充實,但郁子對性的感受卻愈來愈強烈。這是丈夫始料未及的,所幸他ㄧ直活在郁子「虛假」的日記中,而自始至終都相信妻子是忠貞於他的。就某種角度而言,這也是一種幸福不是嗎?設想丈夫若在中風後,知道妻子的真實面,他將承載何種心情離開人世?
    
  小說從一月一日開始,到丈夫逝世是五月二日,腦溢血的日期是四月十七日,而日記中止於四月十五日。最終丈夫依然渴望著妻子的胴體,這會是一種男人無言的宣告否?

2014年6月9日 星期一

漂流古巴(Una noche)

導演:露西‧穆洛伊(Lucy Mulloy)
主演:阿里葉‧阿雷恰尬(Dariel Arrechaga)
   安納以琳‧狄拉‧露雅狄拉托瑞(Anailin De La Rua De La Torre)
古巴 / 2011年 / 90分鐘 / 限制級
禮讚:柏林影展新世代單元
   紐約翠貝卡電影節最佳男演員、最佳攝影、最佳劇情片新導演

勞鄔意外被遊客控告,里拉因此發現他與雙胞胎弟弟的祕密計畫,他們三人將遭遇最凶險的挑戰...

◎ 劇情簡介     

  麗拉與弟弟艾利歐是雙胞胎,兩人感情甚佳,甚至有相互無法分離焦慮。兩人的父母感情不佳,父親是個軍人,回來要妻子把皮靴放好,但妻子不為所動。父親憤怒離去,麗拉隨後跟蹤,果然在一間低矮的房子內,發現父親與情婦偷情。
   
  麗拉並未將這個發現告訴艾利歐,因為她發現,原本跟她形影不離的艾利歐慢慢與她疏離了,這是自從他到五星級飯店廚房當學徒時,就開始改變了。
   
  艾利歐認識了另一名廚房的學徒勞爾,勞爾的父親荷西早年逃到邁阿密,其母只能當流鶯,但不幸得了愛滋病。勞爾為了醫治母親,不得已只好偶爾去當男妓,賺了錢再去黑市買藥。有一次回去,正好看到母親在接客,不僅尷尬,也因勞爾的憤怒,而使得嫖客受傷逃走。
   
  勞爾從飯店出來,因為一名女子要借火,但語言不通,並引起警衛注意,後因一名外國觀光客昏迷,於是警方便開始通緝勞爾。
   
  勞爾覺得他無法再呆在哈瓦那,於是,他決定要橫越90英里的海洋,到美國的邁阿密。而一直暗戀勞爾的艾利歐,也決定跟他一起行動。於是兩人分頭進行,購買汽車內胎,馬達、衛星導航,甚至最後離開前,必須去偷一些食物。
   
  然而麗拉卻發現了,她跟蹤艾利歐到海邊,也發現了他們的目的,於是麗拉便拿工具偷偷地將之破壞了。
   
  勞爾的家常常有警察來找,於是勞爾再也無法回去了,不僅如此,警方愈追愈緊,於是他不得不提早偷渡美國的計劃。沒想到麗拉也出現了,她甚至表明她也要參予,艾利歐原本不答應,但卻無法使麗拉打消念頭,於是三人趁黑夜出海。
   
  在海上勞爾不時對麗拉調戲,而勞爾在睡覺時,艾利歐竟然偷吻他,勞爾相當生氣,麗拉為弟弟出氣,勞爾竟推她入海,所幸艾利歐救她起來。
   
  在海上,麗拉因月經來潮,竟然引來更多的鯊魚,而當麗拉落海時,艾利歐與勞爾下海救她,所幸勞爾與麗拉攀住一塊大保麗龍,最後在邁阿密被人救起,而艾利歐卻始終找不到,但麗拉相信,艾利歐絕對尚在人間。

◎ 劇情分析
   
  台灣對古巴的認識,始終停留在過去的印象,卡斯楚軍事強權,以及與赫魯雪夫合作,引發的飛彈危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事實上,古巴早就開放了觀光門戶,只是台灣旅行團,很少會出團到那兒,因為大部分,都必須經過美國,才能到中南美洲或者古巴。
   
  「漂流古巴」呈現了,現在哈瓦那的現況,以及當地的風土民情,透過這部影片,讓觀眾對古巴有了全新的認知。或許是屬於熱帶地區,性愛就顯得相當頻繁以及普遍,娼妓遍行,愛滋病自然也就橫行無阻。而為了治療母親的愛滋病,兒子勞爾三不五時,要去從事男妓的工作。事情只要一開始有了錯亂的步伐,後面就步調大亂了。也許這只是一個簡單的個案,但未嘗不是整體古巴的現象。
   
  因為,古巴在二十年前,就開放國外來觀光。每天,都有來自歐美人士的飛機降落哈瓦那,因為古巴的物價不高,再加上有其特殊的風土民情,因此觀光客愈來愈多。問題是,警方採取觀光客與當地人必須分開,而無任何交集。
   
  從古巴人的目光來看,卻又完全不一樣。因為古巴內,處處充滿了不公平,這個地方有許多美食、音樂、綺麗的沙灘風景,但這些完全不是為古巴人所設的。古巴人生活困頓,白人與拉丁裔歧視黑人,廚師也欺侮學徒,為了生活,不得不用最卑賤的方式活著。
   
  從這個角度來看,古巴人會有不一樣的思考,若他們也能像西方人一樣,來去自如,有足夠的錢居住在西方世界,這會是令人愜意的生命,於是古巴的許多年青人,無所不用其極地,想越過那九十英哩(145公里)的海峽,偷渡到佛羅里達。只要偷渡成功,生命將從此改變。縱然每年喪生在海上的人不計其數,但偷渡的情形,似乎永遠不曾斷絕過。
   
  勞爾的狀況最適合偷渡了,他因與外國人搭訕,而被警方認定有罪,但不願就範,而展開偷渡計劃。而愛上勞爾的艾利歐,竟然也捨命陪君子,這一段尚未表明的同性之愛,顯得青澀而不成熟,但這正是艾利歐執著之處,沒想到在海上時,艾利歐偷吻了睡覺休息的勞爾,這使得勞爾憤怒不已。
   
  事實上,勞爾看上了艾利歐的孿生姐姐麗拉,麗拉對弟弟,有著一份超越姐弟的情感,而在渡海的過程中,她從厭惡勞爾,而漸漸對他有了改觀。
   
  落海遇上鯊魚是一個關鍵,而會引來鯊魚則是因為麗拉的月經,這是一個有趣的創意。或許是艾利歐因為自己的表白落了空而失望;也許也是願意以自己的心思轉依在姐姐身上,從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這種轉依的戲劇形態自有其好處,因為孿生的身份是一種象徵,三個人的渡海在精神領域上而言,卻只有兩人渡海,而勞爾與麗拉真正的精神交會與共融,透過落海這個「儀式」,兩人最終才能取得共同的認知。至於勞爾的父親,是否真的在佛羅里達有個落腳之處,那是另一個議題,更何況能夠偷渡上岸,也不見得真的能夠留在美國,若被遣返,那也是不無可能之事。但這些都不是本劇要談論的議題,而是著重在渡海的過程。
   
  這三個小孩之所以願意拋棄家人,另一個原因是,上一代給他們的影響。麗拉看見自己的父親有了小三,但父親(軍人)每次回來,都以命令的口吻,要妻子把鞋子擺好,而鞋子顯然也是一種權威的象徵,畢竟古巴的卡斯楚,是以軍權來統治古巴的。
   
  艾利歐在一次奔逃中,遺落了自己的一隻鞋,在緊急中,穿了父親的軍鞋,這其實是相當有趣的轉向。導演在這些小事件中,詮釋了他獨到的見解與觀念,這也是為何,這部電影會在柏林影展,及紐約影展中受到注目的原因。
   
  為何有些人會毅然決然,要離開自己的國家?勞爾在五星級的飯店廚房當學徒,但這一切的繁華,卻不是他能夠去觸及的,當他ㄧ個人,爬上高樓坐在女兒牆上,睇望著哈瓦那這座城市,雖然一切都在他的腳下,但那種更疏離的感覺讓人更加難忘。這個鏡頭也訴盡了「漂流古巴」這部電影的主題。
   
  如果我們連每天腳下所踏的土地,都無法踏實與掌握時,那我們將會剩下什麼?一種這座城市的另一層面貌,就會無情地呈現而讓人無所適從。也許從外國人的眼中來看,哈瓦那是個旅遊勝地;但從哈瓦那的人來看,卻是完全相反的觀點。
   
  急欲逃離城市的人?或者這座城市已經與人漸離漸遠?這自然是另一層面的議題。大海是一種自然的屏障,但卻也是人類的一種阻隔,如果這個世界,不再有任何的邊界,那這個世界會更好?還是更差呢?
   
  不滿意一個世界時,可以選擇離開,但同時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艾利歐的死亡就是一個例子,然而從甲地為何必須到乙地?那肯定是乙地有甲地所欠缺的東西,而這些缺失是物質的?或是精神層次的?在思及這些問題之際,我們為何不去思考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改造甲地成為乙地?這樣的思考有其固定的難度,但卻也是相當嚴肅的問題。「漂流古巴」是一部費時費力的電影,但也帶給我們許多值得深思之處。

2014年6月7日 星期六

我恨情人節(I Hate Valentine's Day)

 李金櫻 老師 撰稿

導演:妮雅.瓦達蘿絲(Nia Vardalos)
演員:妮雅.瓦達蘿絲(Nia Vardalos)
   約翰.寇貝特(John Corbett)
美國 / 2009 / 98分 / 普通級
本該說掰掰的珍娜小姐卻與葛瑞越約越來勁,擦出火花。到底她該怎麼辦?要固守原則?還是跟著感覺走?…

◎ 劇情簡介     

  珍娜在紐約布魯克林區,開了一間花店,店中請了二位同性戀男店員,店門口常放置一廣告架,尤其情人節快到時,以倒數計日方式提醒顧客,俟情人節當日一到,則整個花店幾乎被擠爆。

    葛瑞在這重要節日也不免俗地到花店買花,珍娜建議他買束紅玫瑰花放在其空姐女友的床頭。未料竟見到女友劈腿,再次嚐到失敗滋味。

    珍娜與友人常到隔鄰約翰開的速食店用餐,她總是保持著開朗、愉悅、熱情地態度聊天,並傳授其朋友有關其快樂秘訣是她一直堅守其愛情定律即五次約會後就分手,以避免被拋棄的傷害。

    葛瑞從法學院畢業,至事務所上班後覺得個性不適合,乃辭職至布魯克林區,打算開一家西班牙餐廳,正裝潢中,珍娜即自行向葛瑞推薦幫其餐廳做花藝設計。並告訴葛瑞她的5次約會後分手的戀愛守則,葛瑞覺得這主意不錯。

    珍娜對其父親來電不接,亦不回電。原來是她爸爸有外遇,令她母親很傷心,看到她母親在其父親面前痛哭流涕,亦讓她感到痛苦,乃對其父親置之不理。

    葛瑞決定嚐試與珍娜5次約會,第一次藉由其西班牙餐廳開張營業邀請珍娜及左鄰右舍等眾親友來捧場。第二次邀珍娜去參觀畫作藝術展覽;第三次去一家卡拉OK餐廳用餐,抽中葛瑞座號,因其怯場,珍娜乃自告奮勇替他代打。葛瑞為感謝珍娜為他解危,乃託送貨的提姆交給珍娜一盒禮物並附第四次約會邀請函。珍娜穿上葛瑞的贈禮一雙紅色馬靴赴約,在葛瑞家,二人熱情如火地上床,珍娜留宿兩夜。回到店裡迫不及待地將她和葛瑞的進展告訴二位店員,並極期待第五次約會。

    經過了好多天,葛瑞對珍娜毫無反應,即使二人碰面也如陌生人般點頭道好。珍娜終於按奈不住,直 接質問葛瑞,他說珍娜留宿算第五次約會,故依珍娜愛情定律,應分道揚鑣。珍娜則認為留宿仍屬第四次約會,二人見解岐異,珍娜憤而離去,自此悶悶不樂。
    
     珍娜媽媽及其朋友們為她慶生,她亦悻悻然提不起勁。新年到了每個人都心有所屬,連她媽媽都有新歡,大多數人都成雙成對地在慶祝,只有珍娜獨坐在陽台嘆氣,朋友鼓勵她主動去找葛瑞,未料卻看到葛瑞和其朋友阿凱各自帶女友上計程車,珍娜氣極敗壞地回家。
    
    葛瑞其實也很想念珍娜,但又怕被她拒絕,在友人鼓勵下,他乃再寄邀請函請大伙至其店用餐,慶祝過新年,珍娜在大家的簇擁下也去了,阿凱藉機要調戲珍娜,被葛瑞見到,醋勁大發,二人又起衝突。情人節到了,雖然顧客仍爭先恐後地入其店搶購,她卻興起恨情人節情緒。

    珍娜被提姆一席話,令其有所領悟愛的真諦。乃主動去探望她爸爸。她開始主動找葛瑞,但均無回應,心情更加低落,某日突然友人打電話給她,往窗外看,葛瑞帶領著一群友人及樂團,排成心形,對其真情告白。

◎ 劇情分析

    情人節的起源,有許多版本,其中一個說法是在3世紀,古羅馬暴君為了徵召更多士兵,禁止婚禮,一名叫瓦倫丁(Valentine)的修士不理禁令,秘密替人主持婚禮,結果被收監,最後處死。而他死的那天就是2月14日;為紀念瓦倫丁的勇敢精神,人們將每年的2月14日定為瓦倫丁的紀念 日,成了後來的「情人節」。

    中世紀的時候,情人節在英國最為流行。當時還流行一些風俗,比如他們把當地未婚男女的名字分別寫在紙條上,把男女的姓名分別裝在不同的盒子裡。然後,未婚 男女就開始到裝著異性姓名的盒子裡抽籤。當名字被抽出後,他們會互相交換禮物。故情人節的特色是情侶互相饋贈禮物。時至今日,人們則喜歡以情人卡向愛人表達情意。
   
    本片女主角珍娜言談舉止間,都顯露其做生意長才,例如她主動告訴葛瑞,新餐廳不只是賣料理,也要賣氣氛和感覺,花是感官最大的慰藉,因為美的事物較能撫慰我們的心靈。另外為了打響葛瑞餐廳的知名度,主動找知名評論家來訪問葛瑞。還有她本身很熱心助人,和幾位好友常聚在約翰開的速食店用餐,並經常就她約會5次的訣招1.積極調情、2.吊他胃口、

  3.來點刺激、4.風趣幽默、5.打造完美回憶,然後就再見等趣聞,分享予好友們。

    珍娜因父親外遇,導致其母親陷入痛苦的生活。她為避免重蹈其母覆轍,不想被傷害。自訂約會5次就分手的愛情規則,她認為戀愛和婚姻只是情緒的牢籠,悲傷的情人只能以羨慕的眼光觀看快樂的單身人士。
   
  人是很可憐可悲的,往往只憑自己的主觀成見,就否定了一切。因為人是最難反觀自己,最難反省自己的。故古人曾謂,人能不被自己主觀成見所蒙蔽的,舉目天下,實很少見。珍娜就因其父親令其母痛苦,而視婚姻為畏途。以至於遇到葛瑞之後兩個人內心都期待可以繼續維持下去,卻因為礙於面子跟尊嚴都拉不下臉,彼此都不願意跟對方妥協,造成二人誤解愈深,各自孤單度日。眼見別人成雙入對,甚至連珍娜媽媽都找到新歡,惟獨珍娜孤守閨房,導致其恨情人節。
    
    片中透過畫展的那一場戲,把那些「其實莫名其妙,卻自認為與眾不同」的「藝術創作」狠很的嘲弄了一番,證明藝術不是自以為是,而是可以平易近人的。

    人生生命最重要的東西,就是情感的移動。整個人生都在尋找喜、怒、哀、樂。而喜樂通常趨向愛,所以當珍娜問提姆如何過情人節,提姆告訴她,當他回到家看到妻子、女兒平安在家,他就悄悄地用糖漿在太太作的蛋糕上寫上愛字樣,全家人就覺得很快樂,這就是提姆對愛情的認知,很簡單平實,卻很溫馨感人。難怪深深打動了珍娜的心坎,她趕緊主動跑去找她父親,並告訴她爸爸,其外遇影響她不敢談戀愛。也證實葛瑞說她規定很多,以掌控一切,怕受傷害。這就是愛的反面-恐懼,怕失去愛而生怨恨、嫉妒,造成人與人間愈來愈疏離。

    珍娜一直以來均不知愛為何物?因此當愛情的箭悄悄射入其心坎卻不自知。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朋友都深知,葛瑞與珍娜二人明明互相愛上對方,彼此卻不願承認。事後珍娜雖主動送禮及寫問候字條給葛瑞,卻如肉包子打狗,致使珍娜情緒再陷入低潮,幸好由親朋好友熱情協助下,加上葛瑞也想通了,竟能突破自己羞澀的障礙,在大家面前勇敢地唱出“沒有你的愛,我就活不下去”。
   
  本片導演用一種相當平易近人的敘事方式,訴說著一個不相信愛情的女子終於找到愛情動的故事,探討著連約會都已經速食化的時代裡面,人們對愛情的真正渴望。 而在紐約這冷漠的大都會,竟然有一群熱情的人,能以行動互相伸出援手,這就是愛的力量,它使每個生命活得更精彩。

2014年6月4日 星期三

午夜牛郎(Midnight Cowboy)

導演:約翰‧施勒辛格(John Schlesinger)
主演: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
   喬恩‧沃伊特(Jon Voight)
美國 / 1969年 / 111分 / 輔導級
禮讚:本片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

在街上頻送秋波,但沒有女人上鉤,好不容易遇上一個女人,兩人私開房間 ...

◎ 劇情簡介

  生長在德州的喬,原本在餐廳工作,但因與一名女子做愛後,女子一直誇說他是最棒的,於是喬便興起,要到紐約闖天下的念頭。因為他認為,紐約有許多寂寞的闊女人,是需要男人安慰的,只要他ㄧ出馬,必定能獲得青睞,並賺進大把的鈔票。
   
  於是,喬坐灰狗巴士一路往東而行,車上他遇見了各式各樣的女人,對他客氣以待,於是他的信心更加堅定了。一到紐約立刻住進飯店,每天在街上假藉問路,如何到自由女神的景點,但均被識破而遭受嘲弄。
   
  走投無路時,在咖啡廳認識了瘸腳的里佐,他表示有辦法讓他加入企業化的管理,但要見負責人,要先給他二十元,喬掏出二十元後,進入901房間,沒想到那個人是變態的同性戀,喬憤怒追出,但里佐已搭捷運離開。
   
  在路上,喬勾搭一名中年婦人卡絲,她帶他入飯店,還一邊打電話給男友莫利,卡絲如狼似虎,完事後喬欲向她索取二十元,卡絲哭了而且憤怒指責,喬為了息事寧人,反而給她二十元。
   
  喬在路上遇見一名斯文的學生,兩人完成口交,但學生卻表示,他連一毛錢也沒有,原本欲拿他的手表抵債,但學生苦苦哀求,喬遂將手錶又還他。正在困擾之際,又在餐廳遇見里佐,里佐表示自己殘障,要喬不要打他。於是里佐便帶無路可去的喬回他住處,那是一幢被封閉後,待拆除的舊屋。
   
  兩人變成生命共同體,但又無計可施,而里佐教他許多偷竊生存下去的方式,甚至,最後沒有辦法,只好將他唯一的一台收音機典當五元。此時,里佐因天氣漸寒,他的咳嗽症狀又日漸嚴重,他一直告訴喬,他最想去的地方是佛羅里達,因為那兒有陽光和椰奶。
   
  喬為了麵包只好賣血,而在此刻,他們應邀參加一次狂歡派對,喬果然吸引了一名女子注目,而且事後也給喬二十元,甚至還打電話推介一番。而此刻里佐已經奄奄一息,喬為了帶他去佛羅里達,不惜接了一名男同志,甚至搶了他的錢,但車子在接近邁阿密之前,里佐卻已經死在車上了。

◎ 劇情分析
   
  根據詹姆斯‧萊奧‧赫利西的小說改編的 「午夜牛郎」,是二十世紀相當重要,且引發極多爭議的電影。其一,是因為本片提及,當時社會都不敢碰觸的,同性戀以及性愛場面。為此,美國電影處制定了「X」級的分級制度(即十七歲以下青少年不得觀看)。
   
  其二,是六0年代的美國,是變幻莫測的年代,不僅在國內必須承受鉅大的變化,如越戰、性自由、嬉皮士及吸毒的影響,整體的社會秩序是脫序的。但不能否認的是,在脫序中卻也慢慢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道路。以電影而言,許多創作者,便在這種衝擊中,尋求一種新的定位,從而吸納了法國新浪潮,以及意大利的新寫實主義的風潮。「午夜牛郎」基本上,就是處在這種機緣中,的一部成功作品。
   
  那是一個充滿希望,但卻又是全無希望的年代。但人如果要活著,「希望」就是一種動力,依仗著這份希望,於是擺在眼前的,就全部變得美好了。喬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德州他有個不起眼的工作,即在廚房打雜,他是一個沒有什麼理想的人。直到跟一名女子做愛後,女子喃喃自語讚嘆他是最好的,這個念頭始終在他腦海中留存。甚至,他認為這種天賦,應該放置在大都市中,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所以他穿著牛仔裝扮,毅然決然到了紐約。
   
  牛仔的表相服飾,與進步繁華的紐約大都會,是兩個對比的映像,喬從表相就很難融入這座城市之中,何況要以「性愛」來大展雄風?更離譜的是,他以搭訕的方式,自以為是地認為,紐約的女人,都會在瞬間,迷醉在他的瀟灑動作之中。顯然地,在街頭的搭訕全然失敗,唯一成功的,反而是遇上一名妓女,她如狼似虎地在床上釋放,然後以淚水的攻擊,不但不給喬二十元,反而從他皮夾中拿走二十元。
   
  這當然也突顯了一件事實,那就是喬的善良,與對社會險惡的無知,因此很快地在遇見里佐之後,又被他騙走了二十元,甚至讓喬第一次體現到,同性戀的各種形態。
   
  喬從里佐身上慢慢學會了,一種在大都會中生存的本能,兩人合作無間的偷食物方式只是其一,開始體認到,人性更複雜的層次,從而改變喬的認知,與踏實的態度,這才是這齣戲最大的宗旨。
   
  最後,喬將所有衣物全丟棄,改換在佛羅里達新購的衣服,而美女店員知道他第一次來,微笑地歡迎他,若在以前,喬必定會以為那女子對他有意,他過去的認知,是相當直接而欠缺思考的。但這回,他也是很有風度地,回應著這位美女店員。
   
  里佐是殘存在紐約陰暗社會面的代表人物。他瘸了腳,個子又不高,這樣的人物,是要靠什麼而活?偷拐搶騙都是他的手段。但他與喬有著相同的層次,那就是「善良」。請不要忘記,里佐若與正常人一般,相信他也會有一個正常的工作,與正常的社交圈,但他什麼條件都缺乏,這是他的不幸也是社會的遺憾。
   
  沒有一個絕對的社會體制,能夠照顧到里佐這樣的人,於是他用自己的方式,活出屬於他自己的面向,當他與喬生命有了交織之後,彼此的生命,都會重新獲得檢視,也因此,才能試煉出一些人生的真諦。
   
  喬的願望是到紐約一展「長才」;但活在濕冷的紐約中,里佐的願望,卻是到陽光普照的佛羅里達。於是逐漸在工作上了軌道時,喬毅然決定放棄了,因為他要完成里佐的願望─帶他到佛羅里達的海灘。也就是,喬的希望在逐漸幻滅後,開始依尋里佐的希望,兩人從二合為一,這似乎有著堅定友誼的呈現,或許也還有著某種層次的暗示。
   
  喬在家鄉,與一名女人放肆地做愛,雖然以簡單的鏡頭帶過,但卻也透發了,保守勢力最強悍的回擊,女人的放蕩,在當時是被認為邪淫的,一個女人被送上救護車的鏡頭,不免讓人怵目驚心。其下場自然是可以聯想的,但年青的喬,卻只能窺見,女人在性解放這個角度上,其中的某些片段,以致才有一知半解的謬論。
   
  不能否認,這個社會存在太多的孤寂,但這並非只有女人或男人,年齡其實也是不必分類的,所謂的孤寂,也不全然只建立在「性慾」上,人真正的不安,來自對自我的不了知,過多的妄念紛飛,使得自己逐漸地飄盪,在尋求不到一些著陸之所,這樣的孤寂便永遠存在。
   
  每一個時代,都會反映出那個時代的意識形態,以及文化道德,但潛藏在意識深處的靈魂躁動,卻始終操弄著我們的一切。這個社會存在著許多弊病,而面對這些,我們始終是無能為力的。雖然這些弊病,是屬於整體社會的一部份,而且在不同的時期,它會展現出不同的面貌。
   
  當社會失序的同時,很多詭異的現象就會出現了,「午夜牛郎」正是一部提出嚴苛批判的影片,對這個社會而言,批判的同時,其實也是這個社會的其中一部份,我們像喬或里佐一樣,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認為最好的一面,以及最理想的居所,但也許我們今生註定都無法完成,因為冥冥之中,似乎有著一股的力量在牽引著它,就算「天賦異稟」但若時運不濟,最終,也都將消逝在命運的洪流之中。

    「午夜牛郎」是二十世紀的一部經典,它將與電影史同樣永垂不朽。

2014年6月3日 星期二

生死‧戀(Hideaways)

導演:艾格妮絲‧莫雷特(Agnes Merlet)
主演:瑞秋‧哈‧伍德(Rachel Hurd‧Wood)
   哈利‧崔德威(Harry Treadaway)
英國 / 2011年 / 92分 / 輔導級
禮讚:法國史特拉斯堡電影節 最佳歐洲電影
   紐約翠貝卡電影節官方選片
   西班牙西吉斯國際奇幻影展官方選片

被生命拒絕的兩人很快的墜入愛河,但背負著詛咒般特殊 ...

◎ 劇情簡介 

  查理在小時候因為偷看大人作愛,於是日後只要他心中起了慾望,立刻會失明,但三十七分鐘後又會恢復。查理在一次開車時,因看了魔術胸罩,而將車子撞上大樹而亡。查理遺傳給兒子菲利普的,是他只要害怕,就會使得週遭發生停電。在他妻子生產時,開車去醫院途中,因過份緊張,使得車子電瓶失效,於是妻子凱西,就在車上生下了兒子詹姆斯。
   
  小時候的詹姆斯換上超人裝,騎著腳踏車不斷地往前衝,他希望能騰空飛起,結果撞上乳牛,當然他因為受傷而生氣,結果在他周圍十公尺內的花草及乳牛全死了。父親很生氣,欲打他,詹姆斯又再度抗拒,這回連祖母也死了。
   
  詹姆斯被送到教會學校收養,高年級的同學凱文故意整他從二樓爬下,結果被狗廷克追逐,而廷克死了之後,學校查到凱文,凱文生氣用曲棍棒打他,結果一群同學相繼倒地,只有連恩逃得快,但卻也使得肺部受傷。
   
  十年後,醫院內的梅因遺傳的癌症開了兩次刀,而且情況不樂觀,於是失望的梅,便帶隨身聽逃出醫院,住院的連恩阻止她,但梅逕自離去。
   
  林中遇見大雨,梅躲入了詹姆斯的木屋中,原本梅答應很快會離去,但没想到會過夜。第二天,梅又去林間溪中游泳,詹姆斯為她送來浴巾。這一次,兩人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梅離去後,詹姆斯發現她忘記帶隨身聽,於是焦慮地狂奔追去,但不慎滑倒頭部撞昏,瞬間所有的綠草全枯萎了。當他醒來時,詹姆斯告訴梅,他們家族的事,而此時,警方與梅的母親搜山而來,但因天黑了,在緊要關頭而作罷。於是兩人共度一宵,梅一早就回去,而醫生發現,她的癌症有改善的跡象;同時詹姆斯發現,週遭的樹幹又長出了嫩葉,立刻趕去醫院,向梅告知這訊息。梅與詹姆斯在病床上發生關係,但一向愛梅的連恩,卻持剪刀攔住詹姆斯,再刺中他肚子後,週遭綠草又變枯了。連恩急急逃逸,而梅追來,不會游泳的詹姆斯投河自盡。梅則為他生下女兒戴安娜,而詛咒的魔咒至此也就消失了。

◎ 劇情分析
   
   很多家庭,確實有許多不可預知的原因,而遺傳了祖先的病症,或怪異的行徑。本片以雙線進行,女主角梅的家族遺傳了祖先的基因:癌症。這是目前醫學界尚束手無策的,年輕的梅,在青春年華就得了腸癌,雖然已開刀二次,但醫生依然不樂觀。
   
  另一條線的遺傳,簡直是詛咒,從祖父開始到詹姆斯,每一代都變本加厲,如果這是無止盡的遺傳,難道會是一種上帝的懲罰?如果是,我們不禁要問,為何必須讓詹姆斯揹負這麼大的罪衍?自己生病痛苦尚可承載,但無心之過,卻害死那麼多條生命,無論如何,詹姆斯絕對是活得相當痛苦的。
   
  「天賦有時是恩典,有時是詛咒。」這是這部電影相當傳神的寫照,好萊塢影片中的超人、蜘蛛人其實都是如此,然後本片與這些商業強片不同之處,在於遺傳的天賦,並無法正確用在適當的地方,反而造成更大的傷害,於是為了跳脫這些詛咒,詹姆斯逃到森林中;而梅是在一種絕望中也逃到了森林。
   
  森林代表了未知的世界,因為大部份的森林,並非是人為的力量,早在人類發現它時,森林就已經存在多時了,或許就是這種緣由,森林在許多文學作品中,總是被賦予一種未知的神秘。
   
  「生死‧戀」的結構其實很簡單,而主戲也放置在長大之後詹姆斯,與梅在森林的邂逅,或許所謂的相生相剋吧,醫藥無解的梅,在接近了詹姆斯後,竟然身上的癌細胞逐漸變少;而詹姆斯住的地方草木雜生,但也因為梅的到來,變成枯木逢春的景象。
   
  這是現象界所無法理解與詮釋之處,誰也無法說出一個正確的理由,來解釋這兩件相反的事。然而,也正因為無法解釋或無需解釋,戲劇就成了更有看頭的一項藝術了。這些因果關係,可以暫時放置一旁,因為這只有緣由,當雙方有所撞擊之際,在相遇的時刻,必然會擦出亮麗的火花,戲中人物自然也由此而獲得救贖。
   
  福隆家族的魔咒,為何必須在生下女兒之後,才能獲得釋放?這是一次的原則,也為戲劇的後半局,制訂了一套遊戲規則,規則合不合理不重要,重要的是戲劇最終必然要有一個理想的結局。
   
  詹姆斯不會游泳,為他種下日後的死因,為何一直沒有把游泳學會?這一點不重要,重要的是,最終不會游泳會變成重要的梗。
   
  當梅躍入水中時,詹姆斯透過水睇望著梅,或許躲在水池中,詹姆斯的魔咒就消失或失去作用,而那道明亮的眼神,其實也變成了最後訣別的印記,這是一場獨一無二的死亡之別,除了珍‧康萍的「鋼琴師與她的情人」,那場為鋼琴的海葬之外,似乎很少有類似的情境,來做相同的詮釋了。
   
  連恩的命運也是相當哀憫,他在教會學校處處護著詹姆斯,但他萬萬沒想到,詹姆斯的魔咒如此令人震驚,他逃得快,但卻也因此肺部受損,終身必須靠藥物來治療。這是他的不幸。
   
  但連恩因住到醫院,才結識了來動手術的梅,若非如此,他怎麼會有一個美麗的夢,一直延續下來。嚴格地說,這應該說是他最幸福的事。
   
  然而也在節骨眼上,詹姆斯再度出現,並且正巧又介入了,連恩與梅之間的交往。也許他們兩人彼此之間,並無任何瓜葛,但詹姆斯的出現,幾乎是新仇舊恨全部都湧上心頭,而以剪刀刺中詹姆斯,算是詹姆斯還他當年所欠的恩惠吧。
   
  這三人之間的關係,佛家在演說人生八大苦中,就將之歸納為「怨憎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幾乎很少有十全十美的人,意即在上課時,總會有許多與我們談得來的人,當然也一定會有,許多對我們懷有敵意的人。在公司或是住家隣居其實亦復如是。
   
  我們該如何去面對這些困境?難不成要一味地與之對抗?佛法將之歸結為往世累積的恩怨情仇,換句話說,如果有對任何人虧欠,那就趁此機會還清欠人家的債務吧。就算你有抗拒的本錢,但欠債不還,尚得附帶利息,何苦要讓這樣的不悅,一直延續到下一世?
   
  詹姆斯的命運,是相當令人同情,在七歲時發生的慘案,絕對不是他有意的行徑,但不明究理的大人,如何肯相信他?懵懵懂懂的幼小心靈,雖然無意中害死了家人及多條人命,但就事論事,難道他不是受害者?他心靈受到的傷害,絕對不亞於任何一人。
   
  梅的出現是一種契機,也是詹姆斯或他們福隆家族的轉戾點。也將是魔咒要解除的時刻。也在這次的交會中,出現了愛情的交會。編導在這方面顯得較含蓄,而將兩人的初夜,轉移到醫院的病房中,因為這樣,也使得醫院中失明的小孩,重新找到光明,連恩的肺部也不藥而癒,還有其他的病人應該都會受其薰染的。
   
  「生死‧戀」是一齣神奇劇,就算有些荒誕,但卻也有其令人讚嘆之處,其中大量運用3D動畫增生綠葉,是一筆不小的花費,也是此片成功之處。

空氣人形(Air Doll).

導演:是枝裕和
主演:裴斗娜、板尾創路
日本 /2009年 / 116分 / 輔導級

故事講述一中年男子和與他賴以解決欲望的充氣娃娃一起 ...

◎ 劇情簡介     

  秀雄是餐廳的主任,他每天服侍著來用餐的客人,但他卻情願不跟任何人有瓜葛。他從不結交女友,若有慾望則會與買回來的充氣娃娃「望美」發生關係,以尋求慾望的慰藉。完事之後,只要拿出充氣娃娃的下體器官,清洗一番就了事了。
   
  秀雄有時興緻一來,會對著充氣娃娃甜言蜜語一番。雖然充氣娃娃沒有體溫,但他卻樂此不疲,因為他樂於沉溺在孤獨之中。
   
  有一天在秀雄上班之際,望美突然醒了過來。對於人間所有的一切,她都很好奇,而且她也樂於學習,她走到錄影帶店,看見男店員純一,也看見了徵人啟事。於是,望美也不得不與人一樣開始說謊,然後在秀雄回去之前,趕回去躺在床上。
   
  秀雄有時會把她身體中的氣漏光,每次欲做愛時,再從她肚臍中吹氣,今天秀雄就將望美放入溫水中,讓她充滿體溫,因為這是充氣娃娃的缺點。
   
  望美在捷運上,看見有人打瞌睡,會主動送上自己的肩膀,讓他依偎。看見小孩跌倒,也會去扶他;看見老人獨處,她更會趨前噓寒問暖。在生日時,看見別人有生日蛋糕,於是望美很困惑,為何自己沒有生日?
   
  望美因為發現自己有「心」,所以開始有了思考,
純一也謊稱,他其實也是充氣娃娃,兩人基於此而相知相惜。但這事卻被錄影帶店主管發現了,以此要挾而強暴了望美。望美一直告訴自己是充氣娃娃,所以一切都要吞忍。而望美也只能默默地取下器官,無助地自行清洗一番。
   
  這一日,秀雄又買了另一個充氣娃娃回來,還替新的充氣娃娃買生日蛋糕。望美不禁生氣責問,這反而讓秀雄嚇了一跳,急忙辯稱以前買望美回來時,也有買生日蛋糕,甚至有拍照為證。秀雄表示,他不希望充氣娃娃有心,因為這實在麻煩,希望望美最好能變回充氣娃娃。
   
  望美回去找製造工廠,但製造的人也不懂,為何充氣娃娃會有心?於是望美回去找純一,最後決定將自己的氣全部放光。

◎ 劇情分析
   
  日本的情趣用品真是五花八門,有關充氣娃娃的出現,其實是有演進的,從最早的女穴基座開始,到現今的矽膠的維妙維肖,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這個世上,明明有那麼多的女人,為何會有人沉溺在矽膠玩偶或充氣娃娃上面?有需求是因為有了慾望,而性愛其實是要兩方面互動的,而這些過程,就必須放置許多複雜的感情因素。譬如對彼此噓寒問暖,而更甚者,必須要延展到生活中的各種面向。
   
  就以「人」的角度而言,性愛也只是所有男女對待中的一些點滴,反而令人注目的,卻是心與心之間的交流。為了維繫這些交流,是必須花費更大的心力來投注,當有一些閃失與疏忽,對方立刻感受到另一方的冷淡,於是間接地,感情就慢慢生變了。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有時人會發現,與其專注在誤解的解釋,倒不如放棄不再理會。於是,這將使得原本的愛情基礎,受到新的挑戰,每一次的檢視,若非從正面來看待,將會在事後發現,逐漸侵蝕的能量,會愈來愈大,直到最終將原有的感情消磨殆盡。
   
  擁有一個充氣娃娃,其實是孤寂的表現。藉著充氣娃娃模擬的人形,而發洩熾熱的慾望,雖然充氣娃娃沒有體溫,但卻不必對「她」提供延續的感情付出。這是一體兩面的必然選擇,有其利必有其弊,端看個人真正的需求,以及想要的付出。
   
  秀雄的抉擇是一種現象,但每個人都必須去尊重他,因為他揚棄了人際之間的互動,而這些互動,在他而言是沉重的負擔。於是,他自己的心靈世界變成了唯一,而他性愛的快意也成了單一,所以一切都變得單調而不複雜。這樣的想法很「宅」,但卻是相當傳神的寫照,尤其對於時下的社會現象而言。
   
  正因為資訊時代來臨,很多人透過網路,便可以處理或了解很多資訊,因此處理公務,便改變成工作室,因此也就造就了「宅男」「宅女」這些名詞。
   
  這個世界,並不會因為宅男的發生,而有所改變,只是意識形態,便由此有了改變,過去傳統的需求,必須透過兩性的互助才能完成,此刻便成為一種獨立作業。雖然這些模擬的人形,是建構在沒有體溫的塑膠中,然後再以空氣加以充滿。
   
  人體是「可燃」的;充氣娃娃是「不可燃」的,從垃圾分類的角度,也提供了充氣娃娃的悲哀,因為她只有「物性」,卻沒有「靈性」。
   
  不幸的是,望美卻突然有了「靈性」,也就是說她有了「心」。於是她逐漸顯得更像人,但有了人的心,也必然要去承載所有人的缺失,說謊、自私、嫉妒、憤怒等等的情緒,便一一湧現。而錄影帶店老闆,更是以威脅的口吻,強暴了望美,這也突顯了有「心」的人類,是何其卑鄙與無恥。甚至在強暴時,還將責任推給望美,他責怪現代女孩,都這樣輕易與人發生關係?
   
  如果無心,那就應該沒有任何的煩惱,但望美的有「心」,卻被訓練成為一種替代品,她常常自己獨白:「我是充氣娃娃,處理性慾的替代品。」如果知道這些獨白,那就表示她一定有知,而這也表示她是如實地活著。
   
  如果活著,那就必須逐步漸進,她會有了解各種人間面向的渴望,除了是做愛的對象,她也努力學習許多人的特質:關懷、求知與善心,但不幸的是,隨之而來的最大情緒卻是嫉妒。而這一點,卻是「宅男」秀雄最恐懼的。他寧可選擇充氣娃娃,就是無法忍受女人的鬧情緒,問題是,這個世間,似乎絕對找不到這種「完美情人」。
   
  望美有了「心」,其實她也是渴望拋棄寂寞,但她忘了,她只是人類解決寂寞的替代品。沒有溫度的她,就算用粉掩飾了塑膠縫補的痕跡,還是永遠無法改變,人類對她的看法的。因為,現今人類已經自私到,一切均以自己的角度來審視,過去的關懷美德,早已從世上消失了。
   
  可燃與不可燃,早就註定了望美不可逆轉的命運,縱然她費盡心機,但當體內空氣散盡之際,她也只能成為一堆不可燃的垃圾。然而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卻又能呈現另一種的美學。一名沮喪的女人,在家中自閉一陣子後,突然決定打開窗子面對陽光,卻正好看到被丟棄在垃圾堆中的望美,在垃圾的對比中,望美的美便鼓舞了這個自閉的女人,因為她從這個畫面中獲得了力量。
   
  秀雄其實也是如此,他從「充氣」的望美身上,不也獲得了某種力量。於是一切又回復了該有的正軌。望美短暫的有「心」,不知是幸或不幸?但這永遠不會有答案的,當我們擁有的是器物時感到快樂,但器物終究是要消失的;當我們擁有的是「心」的世界時,這也必須發揮更大的耐心與專執。
   
  世間沒有不勞而獲的,一切都有其自然性,但這自然性,卻又無法脫離「心性」。唯識學在這個面向上,給了我們最真確的答案。而望美最值得稱許的,是她的勇敢,她努力地想獲得真正的「心」,最後功敗垂成,而這一切的責任卻都在人,因為成也是人,敗也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