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8年7月25日 星期五

隱藏攝影機(Hidden)

導演: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
演員: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
   丹尼爾.奧圖(Daniel Auteuil)
法國 / 2005年 /  113分鐘 / 輔導級
禮讚:坎城影展最佳導演
      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
故事是從一支錄影帶開始說起, 一對事業有成的夫妻收到錄影帶 …

◎ 劇情簡介     

  在電視台主持「圓桌論壇」節目的喬治.羅宏,突然接到了一卷錄影帶。令喬治與妻子安娜惶恐不安的是帶子內容竟是拍攝他們家門口,而家人進出的畫面全都錄。這種偷窺的行徑似乎潛藏著無盡的威脅,但因為並無犯罪事實,警方都不受理此類案件,然而因為被「偷窺」的不安導致喬治性格變得易怒而多疑起來,這也觸動了安娜的情緒,兩個人原本和諧的夫妻關係開始有了爭執。

  錄影帶似乎變本加厲,不僅連續拍了喬治的老家,也附帶了小孩吐血或雞被斬首的圖畫,就連十二歲的兒子皮耶侯也接到一張。這讓喬治更加緊張起來,他利用空檔去學校接兒子回家,但也因為另一卷錄影帶拍攝的街景出現列寧大道,喬治慢慢理出一條頭緒。喬治先行回到農場探望母親,也得知母親身體大不如前。喬治試探地問母親是否還記得當時的長工哈申以及他的兒子馬吉,母親似乎也不太願意再提起那件往事,而當晚睡在農場的喬治竟然作起小時後馬吉拿斧頭殺雞的夢,嚇得全身冷汗醒了過來。

  喬治不讓妻子知道,獨自到列寧大道的國民公寓,果然找到了馬吉,馬吉很訝異喬治為何能找到他,邀他坐下,但喬治一再出言相逼,並責問他為何寄錄影帶給他?但當喬治回去時,竟然接到喬治進入馬吉家中的錄影帶,甚至馬吉傷心哭泣的畫面也全都錄了下來。

  喬治也面臨了節目即將被停播的命運,而主管也告知他也接了一卷錄影帶,喬治心情大受影響,但打電話給妻子都始終打不通,而妻子回來輕描淡寫說她與主管皮耶吃飯,但兩人這才發現兒子沒有回來,四處找不到時立刻報警,而警方暫時拘留了馬吉以及他的兒子。沒想到第二天同學的母親送皮耶侯回來,但兒子卻不理母親並指責她與皮耶有曖昧關係。正在剪接的喬治又接到馬吉的電話,說他願意說明錄影帶之事,沒想到入到屋內,馬吉卻在喬治面前自殺。喬治急急擦掉證據而逃之夭夭,但回家後才惶恐地向妻子告知過去小時候曾犯下的錯誤,他誣指馬吉吐血及凶殘殺雞,導致馬吉被送入孤兒院。然而喬治回電視台時,馬吉的兒子又來找他,希望喬治能還他一個公道,喬治訓斥他回去後,故事是否因此就落幕呢?

◎ 劇情分析

  歐洲的文學家或藝術家幾乎每個人都擅長為自己的作品放置一些獨到的元素與見解,並由此發展出一套自己的理論思想,尤其法國的文壇這種情況更是熱鬧。而由文學的影響,訴之電影映像的美學觀點也容易被這股渾大的暗潮所影響,也從而烘托出導演與眾不同的見解,麥克.漢內克之前的「鋼琴教師」與「隱藏攝影機」就是一個很真確的見證。

  以「偷拍」為素材,確實在影片中帶來情節的驚悚與震撼,但如果只是將議題留在「偷窺」這個層面上,那就會失去了本片真正的意涵。

  一個完整的家必須建構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這個理論看似簡單,但其實是相當複雜的。任何理想碰觸到人性幾乎都會崩解離析,不必有什麼理由,只因為人性涵蓋一切。喬治接獲錄影帶後情緒開始忐忑不安,倒不一定他會立刻想到是因為小時候的撒謊而引燃的後果。喬治其實也常常在「透視」他人之後,強力地介入甚至刪除他人專斷的理論與想法,在他主持的談話節目中必定得罪許多人,而這些強力掌控的行為在喬治潛意識中都會慢慢變成草木皆兵,也許外表和諧的社會體制暫時壓制了這股慢慢潛藏的不滿,但當有一天如定時炸彈引爆後,喬治必然會有難堪的承受。

  這也是為什麼喬治一再詢問安娜塑膠袋中除錄影帶之外是否尚有其他東西的原因。這個舉動觸怒了安娜,因為安娜覺得自己思維被弱化了,這樣的詢問就如同父母對待兒童的疑惑,但這卻不是喬治的本意。喬治有太多難言之隱,就好的方面而言,他是不願妻子徒增困擾,這是一種體貼,然而從安娜的角度來看,她變成不受重視而憤怒,於是原本如此簡單的事卻變成紛擾的開始。就壞的方面來說,喬治掙得如今的地位,諒必也非每件事都一五一十向安娜稟告,他延續過去一意孤行,因為他相信人必然得遊走在競爭激烈的世事中,為了不致被淹沒,他必須躲藏在暗處仔細搜尋目標而後一擊中的。

  然而愈來愈加劇的錄影帶以及令人生畏的圖畫,不僅讓喬治找到錄影帶的方向;卻也讓他和妻子的關係陷入迷失之中。安娜在喬治好友皮耶的出版社工作,但安娜因與丈夫的疏離卻與皮耶搞外遇作為回報。這段情節強烈地解構了家的本質。為何一丁點的不悅立刻讓整個社會體制所歌頌的家解體?而皮耶的趁人之危是否該受到譴責?別忘了皮耶還是喬治最好的朋友。不管如何,透過一個偷拍的錄影帶,因情緒的焦躁就足以讓人性的卑劣明目張膽,這絕對是導演的弦外之音。

  安娜的兒子為何會到同學家過夜而不回來?在回來之後又直接指責安娜與皮耶的關係,顯然這十二歲的小孩知道了母親的秘密,但問題是他又是如何得知的?這一點可以與最後一場學校放學的場景得到答案。這些連結很容易找出真正的攝影者是誰,但導演卻又放置其他的線索,讓這種可能性產生疑惑;如果是馬吉的兒子,他又是如何置身在高級住宅區拍攝而不被發覺?

  也許喬治的朋友們都有可能,但也都僅止於猜測而已,這種最終找不到加害者的「隱」片確實成為最多人討論的焦點;也讓導演因本片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

  影片中提供了六O年代法國在阿爾及利亞的戰爭之後的後續問題,事實上大量移民法國的阿爾及利亞人在法國造成極大的影響,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七日的屠殺事件真相至今依然未明,但在本片卻能見到一些端倪。

  喬治因不喜歡馬吉與他「平起平坐」,故撒謊陷害馬吉,以致他被送入孤兒院。如果馬吉與喬治ㄧ起在農舍成長,也像喬治接受完整的教育,也許馬吉的成就會不亞於喬治。對馬吉而言,他這一生從農場被趕出後就已註定是失敗的。馬吉無法因這些困頓而對喬治報復,但若說錄影帶是馬吉策劃似乎也有某些盲點。原本都可一一化解的事也許不見得最後會是如此結局。喬治氣急敗壞的責問使得兩人再度見面時氣氛立刻陷入你死我活的敵對狀態。這多少透露了法國人文藝界的狂妄與高傲,但深究其中不難發現,喬治其實也揹負了太沉重的心靈負擔。

  馬吉的自殺是本劇最大噱頭,一刀斃命血噴白牆令人震驚。只有一句「我需要你在場」當作遺言,過去兒時的不堪記憶竟然衍化成如此不堪的結局。而喬治依然以一種自私的心態消除了來過的痕跡匆匆逃逸。喬治讓自己暫時迷失在巴黎這個城市中,直到晚上才狼狽地回到家居。也許馬吉唯一的武器是「我死給你看」,這是何等無奈的抗議與宣告,因為弱勢民族的他,似乎永遠無法在文或武勝過法國在地人,除了讓鮮血說話之外,馬吉還能有什麼高明的方法呢?

  馬吉的兒子去電視台找喬治是本片極為弔詭而精彩之處,導演由此提供了多面向的思考,在肯定中極力否定;但更在否定中注入肯定。

  沒有明確的答案不見得是一項缺失,觀眾在探索「偷窺」的議題之際,還能深究人性的複染,於是多元性的思維也將提供更寬廣的戲劇空間。「隱」片會受到注目的真正緣由也正是如此。

2008年7月23日 星期三

鞋子(The Shoe)

導演:李拉.巴卡尼那(Laila Pakalnina)
演員:伊萬.巴冠斯基(Ivars Brakovskis)
   伊格.布克斯(Igors Buraks)
拉脫維亞 / 1998年 /  82分鐘 / 保護級
禮讚:金馬獎外語觀摩影片
   1998年坎城影展注目焦點
劇情將視野焦點壓縮在小孩「純真」的世界中,一雙不甚起眼的
鞋子就變得沉重起來。 丟失鞋子是這部電影的表相;導演要呈現的卻是人性至真至善的互動。…

◎ 劇情簡介     

  五O年代的拉脫維亞屬於蘇俄聯邦之一,許多蘇俄士兵顧守波羅的海的海邊,深恐對岸的瑞典或西方世界會由海上潛伏上岸,故駐地的少校指揮官要求只要有任何線索或風吹草動,必須立刻通報。

  約漢、布里斯塔布以及西洛道夫三人是海邊巡防員,每天帶著軍犬威吉巡視海邊。這一日清晨,三人在海邊發現一隻女鞋,三人立刻感受到事態嚴重,迅速往上通報,剎時警報器鳴聲大作,大批軍人趕來海邊匯集。少校指揮官要三人帶著那隻女鞋到鎮上要每個女人都來試穿,若有合腳者必是潛水上岸的間諜。

  三人帶著狗往前走,在一攤報攤前詢問是否有看到可疑的女子?但老闆以及其他顧客對這個問題似乎不怎麼熱衷。三人不氣餒繼續往前行,見一名婦女在打水洗衣服,三人高聲詢問,婦人連頭也不回,繼續她的工作。就連拿幾杯啤酒走過的男人都愛理不理的。

  三人在公車上注視著每一個人,但鎮民卻不像他們一樣感染到間諜潛伏在身邊的威脅,每個人都氣定神閒地過他們該過的日子。三人在鎮上的角落以望遠鏡四下張望,終於看到一名漂亮的少婦站在窗戶口擦玻璃。三人向前要她試穿,少婦覺得很滑稽不住地笑著。

  另一門口一名男人用手勢要三人到他家廚房,三人衝入立刻抱起一名正在作菜的胖婦人,胖婦高聲呼救,三人強迫她試穿,但依然徒勞無功。但另一端有一名男子在鋸木頭,三人向他詢問均不答腔,直到三人離去後,男人才叫裡面的艾瑪可以離去,果然一名女子急急奔跑離開。三人又到學校,孩童們在接受包紮訓練,雖然吵雜,但三人還是讓每位女老師不管老少均一一試穿鞋子。臨別前一名小女孩送一塊糖給狗吃,但三人還是把糖轉送給另一名小男孩。三人分別在電影院、屠宰場、皮革廠甚至公共廁所檢查,但依然無所獲,正好經過少校家門口,少校嚴厲地要他們繼續追查,否則法辦。三人狼狽而逃,其後也加入向拉脫維亞人買黑啤酒,上電信局打長途電話回家向母親請安,最終無線電傳來D區有狀況,三人開車前往卻半途沒汽油,只好推車前往海邊。到夜晚一名女子單獨來到海邊,她到海中嬉戲一番後逕自離開…。

◎ 劇情分析

  有人把這部電影歸納為「超寫實電影」,但不管如何歸納,「鞋」片是一齣詭異的諷刺電影。看似平靜無波的居民起居生活以及瑣碎的互動,在黑白光影映照下,觀眾在鏡頭的轉換中慢慢走入了困惑的疑慮中,於是開始了追索遺下一隻鞋子的女人。

  這是故事很好的一個起點,表相上的敘述過程也是按部就班,但實質上並非如此。一九九O年五月四日拉脫維亞通過獨立宣言脫離蘇俄聯邦,在慢慢走出自己的一條路之後再回過頭來看待以前蘇俄併吞拉脫維亞的種種,不免會產生一種荒謬與無奈。導演為了還原五O年代的拉脫維亞,極為寫實的場景令人驚嘆,但這一切都還只是表相,因為他真正的企圖是借用鞋子的事件來突顯蘇俄士兵的杯弓蛇影,從而呼應出拉脫維亞這個喜好和平的民族,在強烈的對比中就達到了不必訴說的訴說,亦即靠映像事件的堆砌使得三名士兵掉入荒謬的惶恐中,但隨著四處所見,三名士兵並未有草木皆兵之感,相反地是這個鎮上的人依然悠然自得,而三名士兵反而被這個鎮上的氛圍所融化了,他們不再那麼積極,追查的工作雖然持續,但三人卻也與鎮民過著相同步調的生活。

  三人到電信局打電話回家,其中一名是崇尚以軍為家,故他從來不寫家書,這亦是導演強力的批判,但別忘了這名不寫家書的士兵其實眼神是茫然與失落的,對照打電話回去的士兵那種興奮即知導演的意圖了。

  導演也將人的「卑劣」在影片中作了一段有趣的呈現。那名揮手要士兵進廚房的丈夫,其實多麼渴望又胖又老的妻子能被抓走,但妻子也許看起來礙眼,但當她以為遭到士兵「非禮」時,口中依然叫著丈夫的名字呢!

  一隻女鞋遺留在海邊究竟代表什麼訊息?會不會應該擔心有女子在海中溺斃?但以剛直的軍人思考卻認為必是間諜潛入,但忙碌了一整天卻找不到答案,對於蘇俄軍人而言這個答案似乎永遠尋獲不得,因為一開始思索的方向就錯了,而這種既定的觀念是很難糾正的,雖然如此,導演也將這羣軍人的人性合理化,在與鎮民的交融中,所有的生命態度都會回歸到日常生活的正途。

  片尾的女人到海邊戲水,讓謎題終於揭曉,但那會是真正的答案嗎?也許是,也許不是,這也正是這部影片最弔詭之處。雖然女人離去後又引來另一次的虛驚與警報,但對照我們的現實生活,是否也有太多的庸人自擾?

  導演過去的作品共拍了十一部紀錄片,「鞋子」是他的第一部劇情片。或許這個原因,在描述鎮上風光以及鎮民的生活點滴時,其運鏡手法是相當真確與紮實,透過這部影片,我們得以還原五O年代拉脫維亞的真實風貌,透過這些「歷史」鏡頭讓觀眾有著更深的自省,因為時空的差異對照,於是歷史上很多的正事便在後人的目光中有了極大的落差。這部電影若無法理解這個緣由,絕對會失去觀賞的熱情,甚至很多人會因為覺得悶,在電影開始後不久便離場而去。

  然而每齣電影應該要有他獨到的見解與詮釋風格才能夠資格稱為佳片。「鞋子」倒符合這些條件,而其反諷的手法中烘托出反面的隱徵曲折的各種點滴就更令人激賞了。全劇中共放置了將近四十個具象的事件,雖然都與尋找女鞋的主人有關,但卻也令人倍感荒謬。

  「鞋子」試穿的情節其實與「灰姑娘」也有著某種關連,只是若真是由此改編,但也改得令人震驚。導演藉鎮上的一切來呈現拉脫維亞人的平和與寧靜,他們工作時認真工作;該喝一杯黑啤酒也會與朋友盡興;青春期的男女也有他們的天地,嬉笑怒罵不枉歡樂時光。而三名士兵亦有人性上的缺失,利用望遠鏡四下張望,站在窗上露著大腿的美麗少婦立刻成了他們試鞋的對象,然而這不就是芸芸眾生的真實寫照?生命存在的意義也許有其深奧的哲理,但過程卻是如此的清閒優雅,也許有過度的慵懶,但卻又是如此地合情合理。於是三名士兵從最先的信誓旦旦到最後也被這股渾大但卻是如此平和安詳的「生活」吸引而融入,不知不覺間原本的任務早已拋之腦後了。

  從這個角度而言,導演藉助一件看似荒謬的事件,卻以「內勁」帶領觀眾去映照生活的真實,在電影的藝術呈現而言其功力是相當高明的;而其運鏡的手法也相當獨特而出色。畫面構圖幾乎是張張出色的相片,而剪接的方式亦有其另類的詮釋空間。每一場的後面留白甚多,雖造成觀賞時若干情緒的躁動不安;也失去了現代觀影習慣的快速節奏,但其實這反而是本片一個相當重要的呈現。留白的時間加長,就某種意義而言是一種沉思反省的空隙,觀眾能在這個段落立刻有機會作一番觀行,於是表相與內在的思維也都能全面地共進。在兩眼檢視光影映照對比強烈的畫面時,其實觀眾也在同時作自我的思緒重整。

  「鞋子」這部影片其實是一篇觀眾極佳的自我測試的作品,如何從觀影中接收到導演釋放的訊息,從而在自己的生命認知中獲得薰染,也許風格和調性與傳統有了極大的落差,但不妨把它當作是一番新的嚐試。請記著,無法接納新的訊息,便永遠無法發現新的世界。*

2008年7月16日 星期三

愛在雲霧中(Don’t Breathe Love is in the Air)

導演:尚.伯陶.馬汀滋(Juan Potau Martinez)
演員:奧斯卡.拉托依雷(Oscar Ladoire)
   雷歐諾.瓦特琳(Leonor Watling)
西班牙 / 1999年 /  97分鐘 / 輔導級
禮讚:西班牙金馬獎外語觀摩片
   2000年西班牙最賣座的喜劇鉅片
樂觀的人每一口的呼與吸都是愛的滋味……

◎ 劇情簡介     

  生意遭逢挫敗的湯姆士一時想不開,竟開著名車到海邊欲吸食汽車排氣自殺,但意外的是見到海灘有一名因愛情不如意的提多也跳海自殺。湯姆士情急之下躍入海中救起了提多。

  但兩人在交談之際,偷兒偷走了湯姆士的車子,為了追趕,湯姆士扭傷了腳。提多見狀,提議湯姆士隨他一起回家。

  湯姆士發現提多在他居住的環境中甚得人緣,而提多的母親在教男士們跳探戈,其父赫穌斯雖和善,但一切以妻子麗利雅馬首是瞻。而提多的大哥貝爾多在餐廳唱歌,但其妻胡莉雅卻四處勾搭男人。

  湯姆士因腳傷而被留置在提多家中,胡莉雅立刻進房引誘,而湯姆士也發現提多的妹妹馬格達似乎常跟不同的中年男子出去約會,不免對她好奇起來。

  提多因愛上開咖啡店的路易斯女兒慕麗爾,但因路易斯與另一花店老闆及修車廠的師傅三人同時跟麗利雅交往,而提多有可能是他們三人其中一人的兒子,故路易斯堅決反對提多與慕麗爾交往。當提多再度去找慕麗爾之際卻發現她跟另一男子明哥出遊,提多氣得欲往捷運站內自殺。而湯姆士也在水族館中遇上馬格達,但馬格達對他總是不理不睬。

  慕麗爾這一日約湯姆士到海邊一間別墅中,坦言她的顧慮,故希望先懷湯姆士的孩子,如此就能說服父親她與提多並非兄妹血緣,如此結婚也就名正言順了。

  提多終於與慕麗爾享受魚水之歡,對湯姆士自然感激萬分,但湯姆士發現自己愛上馬格達,此時麗利雅坦言,她開婚姻介紹所,馬格達與人約會但總是沒下文,而麗利雅也因此賺了介紹費。她並鼓吹湯姆士也加入應徵,果然與一名開餐廳的女富婆倫斯出遊,但湯姆士認為這並非他所追求的,故離開眾人回他的出版社東山再起,而提多又來找他,因慕麗爾懷孕了,湯姆士出面為她作血液檢驗,證實二人並無血緣,並說服路易斯答應這門親事。而湯姆士也在麗利雅暗示下,先行躲在海中,因馬格達等待的情人必須從海中上岸,終而成就這段姻緣。

◎ 劇情分析

  原文應是「愛在空氣中」,意即樂觀的人每一口的呼與吸都是愛的滋味。

  西班牙這個浪漫又奔放的國度,有些思考面向是有別於東方民族的。故事的起點很迷人,頗具延展的力量。一名本欲自殺的人卻反而救了另一名想自殺的人。這段情節是相當戲劇化的。但提多的家庭更是充滿戲劇誇張的氛圍。其主因全都必須還原到這些樂觀而專執在愛的享受的這家人。

  赫穌斯相當愛他的妻子麗利雅,但為了讓她永遠活在習慣被愛的感覺中,於是放任她與另外三名男子交往,而這羣人不但知道其他人的存在,也能極力配合地相互尊重與體諒。這樣的生命對待有別於傳統價值觀。或許很多人無法接受,但愛與慾的問題有時會不會因為為了維繫道德體制而有了過度的約束與解讀?本片在這個議題上以樂觀的見解來詮釋心靈與肉體的歡悅結合,也許論點有些荒謬,但切入的點與延展的情節倒也是相當引人注目的。

  由這個議題延伸出路易斯不敢答應女兒與提多交往,因為他認為提多有可能是自己的兒子,若讓二人交往,豈不是兄妹變夫妻?

  這樣的題材在連續中出現的比率甚高,但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進展與變化的卻少之又少。本片讓湯姆士在自殺未遂後歷經了許多不可思議的遭遇,包括提多的女友主動獻上處子之身,因她懷孕後自然就能破解這兄妹魔咒,畢竟她也是如此深愛著提多。

  在開放的西方世界專注的是過程之後的結局,曾經發生過的任何事其實都不必在意也非那麼重要,但若是東方世界的觀念諒必有許多人是無法接受的。

  另一個無法接受的是胡莉雅,她的丈夫自認需要「嫉妒」來刺激他在藝術上的動力與激情,而這也促成胡莉雅四處打野食,甚至在湯姆士第一天到達時胡莉雅就主動對他投懷送抱。這自然是喜劇情節中刻意被放大處理。縱然再怎麼開放的社會,放置在現實生活中必定也是任何人都難以忍受的。

  若說與現實更為貼近的情節應該是湯姆士被麗利雅說服當婚姻介紹所的男伴,果然吸引富婆倫斯前來,兩人外出喝咖啡,倫斯有自知之明,本以為只是一場一夜情,但湯姆士的不忍卻被她誤為真情,遂帶他回她開的餐廳,最後湯姆士自覺不安,遂從後門逃之夭夭。這段情節提供了較真實的社會層面,在富足與寂寞的複染下,倒也呈現了某些人性的不安。對湯姆士而言,這也是另一場的試煉,由此使他更加體認到他追尋真愛的企求。

  馬格達的冷酷可能來自這個怪異家庭的內心反射。正因為周遭的親人都是如此荒誕,使她不得不從另一個層面來詮釋她的生命觀點。她告訴自己她的男友必須從海上走上岸,但這是違背常理的。於是我們有更多的理由相信,馬格達其實是拒絕婚姻的,否則怎麼會許上這一個似乎永遠無法實現的願望?而這也就與她的冷酷面龐有了連結。而另一個線索則是她每天都必須去應付中年的求婚者,為了確保母親賺得介紹費,馬格達的委屈自然是值得同情的。但這些理論若果同意,那麗利雅這位當母親的會不會被男人慣壞呢?

  傳統的社會價值觀必然有其應遵守的規範,但若有某種獨特的見解來詮釋生命的觀點,自然就會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見證。如果不是男人慣壞了麗利雅,而是她天生樂觀地活出她的生命,那這個面向的延展就值得關注了。「探戈」是一個重要的象徵,因跳探戈時男女必須緊貼,而步伐在交纏中又能作進退互動,常常被形容為男女情慾的象徵;也間接呈現了熱力與動能的狂熱,而這一切來形容這個年華即將逝去但依然受著男人愛慕的女人是相當貼切的。而不只她的生命觀點如此明亮,自然也將遺傳到兩個兒子貝爾多與提多身上。

  提多在社區中甚受歡迎,因為大家都認為提多有可能是自己親生,因此一開始見湯姆士處處照顧提多,相對地也都對湯姆士相當友善。但最後發現麗利雅不快樂的原因是來自湯姆士,「三人聯盟」便不客氣對他下逐客令了。只是此時湯姆士已經發覺自己愛上了馬格達,故他也提起勇氣拒絕。

  從樂觀的角度來看,生命便會以五彩繽紛的顏色開花結果,「愛」片便是以這個基調來作延展呈現的。人生苦短幻化無常,若能把握當下嚐試著生命的奔放,讓花開的季節盡情地讓花朵奔放,也許與現實會有暫時脫節的現象,但有句話或許就能解釋這個盲點:現實與小說不同的地方是,小說必須合情合理。

  「愛」片是一齣輕鬆的喜劇小品,雖然還有一些缺點極待彌補,如湯姆士既是工作不順利而自殺,但他回去後卻又似乎不曾發生過何事?自殺在本片顯得太過輕率,雖然這一切都是為了調性平衡而有了取捨,但編導其實也應該多方作考量的。

  如果愛真的存在空氣中,那活在這個世上的人一定都是幸福的。也許我們不必等待,而是尋找認知,畢竟「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呢?

2008年7月1日 星期二

老師的黑板 (The Blackboards)

導演:莎米拉.馬克馬巴夫(Samira Makhmalbaf)
演員:巴曼.戈巴迪(Baham Ghobadi)
   薩伊.穆罕默德(Said Mohamdi)
伊朗 / 2000年 /  80分鐘 / 普通級
禮讚: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
   洛杉磯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黑板不止是黑板,它還是老師的法寶及聘禮…

◎ 劇情簡介     

  在伊朗與伊拉克邊界附近,雖然地勢險惡,但卻是走私者必經之路。這一日有一羣唸了幾年書的人各揹了一塊黑板,試圖找到學生,以期從他們交換的食物中獲得收益。在一條分岔路上薩伊與雷萬二人與其他人分道揚鑣,然後兩個人又分成兩路。

  雷萬在路上遇上一羣走私的小孩,他們各揹了一大包走私物品,雷萬問小孩是否識字,大家都推說不認得。雷萬願意教他們認識字,但大部份的小孩都對他不理不睬。後來才知道小孩對陌生人是極端防備的。只有一名也叫雷萬的小孩自願請雷萬教他寫名字。

  一名牙痛的小孩哈亞常常說一段故事,謂他與其他朋友上山抓到一隻兔子,哈亞不要朋友殺兔子,因為那是違背天意的,可是當其他人並未把他應得的那份兔肉分給他時,他還是很生氣。在懸崖上哈亞不小心掉落崖下,雷萬下去救他,並將黑板鋸成三份,用黑板兩邊做成斷腿支架。在邊界附近,小孩混入羊羣中,試圖越過邊界,而雷萬也獲得好心的牧羊女提供現擠的羊奶。只可惜是邊界守軍還是發現了走私的小孩,紛紛開槍後,雷萬倒地命運未卜,而小雷萬好不容易在黑板上寫了自己的名字,但終究敵不過命運而死於槍下。

  而薩伊在路上遇到一羣伊拉克人,他們欲越過邊界回到自己的故鄉,只是迷路了。薩伊找不到人要識字唸書,也無人願提供一點麵包或水。倒是因一名尿不出而痛苦的老者無法行走,遂有人提議以五顆核桃為代價,借用薩伊的黑板當擔架。同時要求薩伊若能帶他們到邊界願給他四十顆核桃為代價。老者自覺來日無多,希望將女兒哈蘭嫁掉以了心願。於是薩伊就這樣娶了哈蘭,也在黑板上寫下「我愛你」的字教導哈蘭。然而哈蘭始終不回應,這讓薩伊相當失望,事實上哈蘭唯一透露過心聲的是她這一路回鄉也嫁了不少人,但唯一能讓她感到依靠的當然是她的兒子阿強。半途被守軍開槍射擊,老者嚇得尿了一褲子。終於到達邊界,他們欲利用霧氣過邊界,但哈蘭不願留在伊朗,於是又與薩伊離婚了,而哈蘭得到那塊黑板為賠償,上面依然寫著「我愛你」…。

◎ 劇情分析
 
  擅長以人生中的小事件擴大為深層的意義解說是伊朗電影極大的特色。過去的「蘋果」如此;「老師的黑板」基本上也是相同的調性。
 
  莎米拉.馬克馬巴夫十八歲時就拍了「蘋果」揚威於坎城影展,「老師的黑板」則再度證明她的成名並非浪得虛名。
 
  「老」片提供的影片背景是伊朗與伊拉克的邊界,這兒因種族的問題而相當複雜,尤其庫德族居於兩國之間,間接地便有了外人難以一探究竟的民族矛盾與對待。之前庫德族的導演巴曼.戈巴迪(Baham Ghobadi)便以庫德族語與角度拍攝了「醉馬時刻」以及「烏龜也會飛」。而巴曼在此片應莎米拉請求,下海演了雷萬這個腳色,是相當有趣的現象。
 
  「老」片的故事其實很簡單,但卻透發了許多歷史的恩怨以及艱困環境中的人性悲鳴。以那羣自稱是「騾子」的小孩為例,他們沒有想像中都是文盲,但為了存活,他們不得不冒著隨時會被邊界守軍開槍射殺的危險;也可能隨時跌落崖下身亡,但這些顯而易見的危機只是威脅的一部份,他們還得防範身份不明的人的拐騙與陷害。這也是為什麼雷萬問這羣替走私客揹負走私品的孩子時,大部份的人都騙雷萬不認識字。直到雷萬與他們漸漸熟悉了之後,小孩才告知因家人交待不能信任陌生人故而說了謊。
 
  真正不識字而有意想學的只有一名也叫雷萬的小孩。小雷萬分了一小片麵包給雷萬,要求他教導名字的寫法。一路上小雷萬興致勃勃地唸著發音,但最終小雷萬在黑板上寫下自己的名字後,竟然受到邊界守軍開槍射殺。寫有雷萬名字的黑板覆蓋了小雷萬的屍體,這樣的畫面實在是相當令人痛心與諷刺。
 
  兩伊之間因為長年的爭戰與宿仇,也封閉了相互的連繫。而邊界的設定,使得更早之前居住在邊界附近的人被阻隔了回家的道路。另一名教師薩伊遇上這一大羣伊拉克的老人,在臨老之際興起了落葉歸根的念頭,雖明知有生命的威脅,卻無法阻隔他們回鄉的強烈意願。
 
  然而戰爭不但毀了他們的老家戴索村,也使得他們不認得原有的道路面貌而迷失在黃土高上上。薩伊的出現對他們是全無意義的,多認識一個字與能不能回鄉完全無關,倒是那面黑板能派上用場。餓得兩眼昏花的薩伊答應以五顆核桃的代價將黑板當成擔架,眾人抬著那名攝護腺腫大的老者繼續往前行,也因為老人急欲將女兒嫁掉,薩伊便糊里糊塗結了婚。以阿拉之名為見證是勝過國家的律法的,這件婚事有些令人啼笑皆非,以黑板隔起的洞房,將小孩趕走後,薩伊煞有介事地教導哈蘭三個字「我愛你」。這三個字對一般的影片而言並無稀奇,但在回教國度能如此明目張膽倒是個首例。
 
  哈蘭並不理會薩伊,黑板上那三個字也許在精神領域中有太多的意義,但哈蘭在一路的奔波中歷經了太多的苦難,她認知到身邊的男人猶如上車的乘客,到了站乘客就會下車離去,薩伊對她而言,是目前能保護她的兒子與父親的人,因為那塊黑板讓他們全家起碼避過了短暫的危機,但最終她會回到伊拉克,而能跟她在一起的只有她的小兒子。
 
  薩伊是一名盡職的老師,他寧可利用洞房花燭「日」,盡心盡力地教導妻子認識字,但妻子的冷漠使他相當失望。哈蘭的父親三天無法小便,連走路都有困難,而最後尿得滿褲子竟是因為邊界守軍的槍擊,因為驚嚇而解決了困頓。這樣的生命是何其卑微?人生是何等的不幸?而這些荒謬的行徑也間接直指了這塊土地上苦難的許多緣由,雖然在政治或軍事這個區塊,「老」片無力或無意介入太深而間接帶過,或者是以山頭上成羣會攻擊人的鳥羣作為隱徵,其他則是屬於人性的卑下與屈從,唯一還有一點殘存信念的就剩真主阿拉了。
 
  這批老人到達邊界時興奮地跪地親吻土地也感謝阿拉。薩伊獲得他們答應的報酬四十顆核桃,但卻因不願隨妻子到伊拉克而離婚。而那塊黑板變成贍養費被哈蘭帶走了。哈蘭揹著那塊寫有「我愛你」三個字的黑板,變成影片的結尾。造就了映像語言極為精準的詮釋,許多隱微曲折的潛伏思緒便在觀眾腦海中慢慢浮現了。
 
  失去黑板的薩伊生活將何以為繼那已經不是重點,導演要告訴我們的是人生的荒謬與無奈,雖然如此,這些生命依然努力地存活著。正如雷萬的黑板為了救掉下山崖的哈亞而劈成三片,因為此刻黑板正好是斷腿最好的護板呢!在黑板全面被解構之後,影片中的所有人究竟還剩下什麼呢?
 
  影片中沒有一絲的草綠,更無鮮豔花朵;就連淙淙水流亦不可得。滾滾黃沙與峻險的黃石山峯,呈現了世間的荒涼與蒼茫。但這些人卻不因環境的艱困而出走,或許是因為無力出走;或壓根兒就不慣常有這樣的想法,他們只是盡一己之力;端正步伐,踏實地在這塊土地上勇敢承擔一切。
 
  「老」片除了牧羊女過邊界的剪接順序有點問題之外,其取材與創作意圖都是值得借鏡的,而這一點也許正是台灣影片的盲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