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張文環
編劇:黃英雄
導演:李泉溪
台灣 / 1997年 / 87分鐘
藝妲是由日據時代遺留下來,但卻又與日本藝妲不一樣的特殊行業…
◎ 劇情簡介
四歲的采雲生長在一個貧困的家庭,不得已晚上都牽一名目盲的老太婆四處吹竹笛為人按摩。每次生意不錯時,老太婆總會買一碗熱騰騰的「米奶」給采雲喝,望著冒煙的米奶,采雲無端會昇起一種幸福的感覺。
這一夜,老太婆為阿春按摩,在鄰居的牽線下,貧困的阿炳只好將采雲送給阿春當養女。事實上阿春以前是個老鴇,她收養采雲的目的無非是想將來讓采雲賺錢供她花用。因此每當采雲手腳或臉部受傷時,阿春總擔心她會破相。采雲唸書時,阿春就不時煮四物湯給她喝,無非希望她趕快成長。這一切看在養父眼中,雖然為采雲不捨,但養父不但腳受傷且又軟弱,自然只是敢怒不敢言。
采雲終於長大了,她在茶葉工廠上班,立即被六十多歲的胡老闆看中,他開出三千元陪他三天再附贈一對金手鐲的條件,阿春見采雲不答應,於是裝病、佯裝跳河等等手段逼采雲就範。善良的采雲豈能識破養母的計謀?在百般無奈下只好答應了。
傷心的采雲沉寂一陣後,在同學的鼓勵下當了店員,也認識了清泉。兩人有過甜蜜的互動,但清泉的朋友正是胡老闆的侄子胡文政,他向清泉道出采雲為了錢出賣自己的貞操,於是憤怒的清泉毅然離開采雲。遭此打擊的采雲這回主動向養母表示願意去當藝妲,養母自然喜出望外,遂送她去台南酒店學習。在台南,采雲認識了開中藥店的楊秋成。秋成對她一往情深。不但常去捧場,也將母親遺留的戒指送給她以表心意,這給了采雲很大的期許。在議論到婚嫁時,養母卻來台南將采雲接走,因為養母已在台北備好藝妲間,只待采雲回去。采雲提出要嫁秋成之事,狡猾的養母沒有拒絕,但希望采雲先回台北作一年再說。
於是秋成常常坐火車北上探望采雲,但隨著時間的進展,秋成的想法逐漸有了改變。他愛采雲,但她藝妲的身分使他猶豫不已。在回台南後,秋成來了一封信,他要采雲將母親的戒指還他;或者離開藝妲這個行業。
面對攤牌的采雲也發覺自己懷孕了,她在一個早晨醒來,看見潺潺而流的淡水河,不禁感嘆:「淡水河真的沒有蓋蓋子……」。
◎ 劇情分析
張文環是台灣日據時代末期重要的小說家之一。他不但寫小說也可以寫劇本。除了藝妲間,「閹雞」也是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作品。本劇與原著不同之處在於將結構重新剪輯呈現,這種跳躍穿插的手法並非導演事後的剪接,而是編劇預先的設定。這也是這個劇本沒有修改就直接拍攝的原因。
藝妲是由日據時代遺留下來,但卻又與日本藝妲不一樣的特殊行業。早期的藝妲都是在台南的酒家邊執業邊訓練出來的。等到具備了一定的歷練,就可以單獨到台北租一間房子,成為藝妲間。如果有生意人要談生意,就可以到藝妲間,包括酒菜以及性的服務之外,尚有彈唱和吟詩,因此一名出名的藝妲是必須才藝姿色雙全,才能獲得客人的青睞。
本劇的主旨是以采雲的一生坎坷與不幸,道盡了早期台灣女性的悲哀。張文環先生對這方面的洞察是相當銳利而令人佩服的。雖然藝妲間與閹雞都是闡述女人的不幸遭遇,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卻強烈地讓人感受到這段過程的歷練,甚至結束之際的成長。
采雲最幸福的時刻應該是在寒冬的夜裡,牽著盲目的老太婆四處為人按摩。按摩的笛音變成采雲一生中永遠無法磨滅的記憶。從此只要半夜有按摩的笛音出現,采雲就會醒過來而無法入睡。因為小時候在寒夜中喝著熱騰騰的「米奶」,對幼小的采雲心靈而言,是永遠無法用任何東西取代的。
秋成這個角色在改編之際被提昇了,因此將後段才出現的角色提早在片頭出現。這是為了戲劇的整體要求,在男女主角的互動中才能激盪出彼此的心靈世界。秋成被設定的家庭背景是中藥店,這是有特別的意義與影射的。中藥是古老的象徵,這將會影響秋成的判斷思惟。他愛采雲,但又無法釋懷她藝妲的身分。在那個年代秋成已經算是很勇敢的男人了,但傳統的本質與社會的無形壓力,使得秋成變得矛盾與掙扎起來。夢見自己為了采雲與人爭風吃醋,結果自己反而被人打死,這是編劇特別的設定,以期解釋秋成這種忐忑不安的心境。死亡是一種最終的逃避,其實秋成的潛意識中何曾不希望如果采雲死亡,也可以解決這份焦慮的。但這一切又被「愛情」包裝與美化了。雖然秋成常上台北找采雲,可是隨著采雲一直沒有回應,秋成漸顯不耐起來,於是采雲一句:阿母最喜歡吃這種魚…,也會激盪他不安的潛意識。
然而這種設計正是為了凸顯采雲的善良。她的一生完全操控在養母手中,也許她的心中有恨有怨,但卻不會影響她的孝心,但聽在秋成耳中似乎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采雲渴望愛情,這是女人的天性,但命運卻始終與她作對。其實這樣的坎坷不安,采雲只是作者眼中的一個範例。台灣早期的女性命運,才是張文環先生極力要關注的議題。
台南酒家的那場戲,拍得有點像溝口健二的「紅燈區」(亦即「赤線地帶」)。導演李泉溪確實受到日本某些導演與鏡頭的影響,雷同之處在所難免,清泉與采雲談判的那場戲正是日本電影「金色夜叉」的翻版,只是金色夜叉場景在海邊;而本劇是在甘蔗園。
場景擺設及某些道具是這齣戲必須檢討的。譬如溫泉旅館、服裝等等都是可以更完美的。當然製作費是一大問題;目前就連日據時代的火車都無法完整呈現,也因此才出現以相片代替的尷尬。後來雖然以黑白拍攝火車移動的鏡頭,但仔細看還是可以發現那是「觀光號」的列車。
公共電視台為了應付這齣戲也掏錢買了一些仿古傢俱,並由編劇出面向古董店商借了一批道具,這使得某些場景變得古色古香起來。阿春家裡的客廳是在鹿港實地拍攝的,牆上的字是一名秀才所寫,但當作阿春的家,似乎是太可惜了一點。
台南酒家的場景是在公共電視台內搭景拍攝的。這是公共電視台蓋台以來,第一次搭景拍戲;也是所有人生劇展的劇作中唯一的內搭景的。雖然搭得不是很協調,但畢竟是一種嚐試。
原著中采雲的命運是可以想見的。編劇為此焦慮不已,但那句名言:「淡水河沒蓋蓋子」倒是給人無限想像空間,因此最後再以一句話外音大叫「采雲」的名字,這就可以帶給觀眾更多的留白與詮釋。尤其采雲的懷孕,這正是一種希望的展現。原著的結尾是早晨,編劇也依循這個舖排,但導演卻以黃昏來見證,這應該是有極大差異的,畢竟旭陽中的「希望」較具說服力吧?但不管如何,像其他每一齣戲一樣,藝妲間也是一群熱愛電影的工作人員同心協力完成的作品,這點是絕對可以肯定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