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1年5月26日 星期四

雨人(Rain Man)

導演:巴瑞.里文森(Barry Levinson)
演員: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
   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
美國 / 1988年 / 133分鐘 / 普通級
禮讚:榮獲柏林影展金熊獎
本片透過不正常人的角度嘲諷了“正常”人的生活習慣和思想,忠實貼近自閉症患者的生活…

◎ 劇情簡介     

  查理是一名專營進口跑車的代理商,但每次都為了汽車不能通過空汚法而遭退貨,這一回以降價求售,尚有些賺頭,於是帶著女友蘇珊娜去棕櫚泉渡假。

  沿途中查理依然在思考買賣的事,蘇珊娜有些生氣,兩人遂起口角,正巧車行內的職員連尼打電話,謂其父已死,律師要他去參加葬禮。

  位於山毛櫸頂的老家是一幢高級住宅,查理看見了那輛一九四九年只產八千輛的別克,但律師宣讀遺囑時讓查理大失所望,因為他只得到那輛別克,其他三百萬全數交給辛辛那提信託公司。查理此時又得知跑車買主要退貨,他若無法及時支應將面臨逼債危機,於是他決定提出告訴。

  布拉納醫生帶他去一家安養院,查理才知道自己有一名叫雷蒙的哥哥,由於他患自閉症,故三百萬全數信託給雷蒙。查理想起小時候確實有一個玩伴「雨人」,但為了那筆錢,他決定載走雷蒙。可是半夜住旅館雷蒙聽到作愛的聲音竟坐在他們床沿,第二天蘇珊娜便獨自回去,而查理打電話給醫生要一半的錢被拒。但在餐廳查理發現雷蒙竟然可以將一本電話簿的名字與號碼全部背起;也可以當下算出掉在地上的牙籤數目。

  由於雷蒙不敢坐飛機,只好開車一路走高速公路,但遇見車禍時雷蒙非下車走路不可,不僅如此,雷蒙的內褲一定要在固定的市場所買的牌子才要穿;也得在固定時間看固定的電視節目「華普納法官」;早餐從星期一起每天都有不同的變化,為了那三百萬,查理始終隱忍著。但也有一次雷蒙失蹤了,他被困在行人道上,所幸查理急急前來解危。在一次開熱水龍頭時雷蒙大叫,查理才知道父親怕雷蒙傷害到他,遂將雷蒙送到安養院。

  在接近破產邊緣,查理當掉手錶,帶雷蒙進賭場,果然贏了夠他還債的錢,而查理也教雷蒙一直想學的舞蹈,隨後趕來的蘇珊娜在電梯中擁抱了雷蒙也輕吻了他,而此時律師願意給查理二十五萬元,但查理拒絕了。縱然法院判雷蒙歸醫院與信託,但查理知道,他最在意的其實是與哥哥的親情。

◎ 劇情分析

  有人說很多自閉症的人都是天才,也許是太過專注在內在的思維,反而就忽略了外在的種種現象。不管真確性如何,自閉症與人的大腦有著絕對的關係,也正因為醫學界至今尚無法提出真正的解答,使得一般民眾對自閉症就有著更多的困惑。

  原本劇本構想的雷蒙,雖然自閉但卻是待人和藹可親彬彬有禮,經過男主角達斯汀.霍夫曼的建議,並逐漸演化詮釋,才有了雷蒙在電影中的怯懦性格,這部影片不僅讓達斯汀.霍夫曼拿下第六十一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同時也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及最佳原創劇本獎。而提名未獲獎的另四項為最佳美術設計、最佳攝影獎、最佳電影剪輯及最佳電影配樂。

  一九八九年第三十九屆柏林影展,「雨人」也勇奪金熊獎的殊榮,而飾演查理的湯姆.克魯斯也因為本片而從此平步青雲,開啟了好萊塢大明星的康莊大道。

  查理從年輕就離開家裡,或許他認為無法獲得父親給他的愛,獨自一人在外闖天下。而從事買空賣空的汽車生意使他變得更為機靈卻也更為自私起來。就算已答應帶女友蘇珊娜去棕櫚泉渡假,但沿途中他滿腦子都在思考如何用不同的方式將進口的車子推銷出去,這自然引得蘇珊娜相當不悅。而故事真正的焦點是在半途中接到父親去世的惡耗。

  查理幾乎沒有換上黑色禮服就去參加葬禮,但也只是站在遠處觀禮,好像是這場葬禮與他完全無關一般。而令他訝異與憤怒的是,他得到的遺產竟是一輛一九四九年別克的古董車,其他三百萬現金全部信託給一家銀行。

  查理不死心地向銀行及律師追問,這才知道原來他還有一名哥哥雷蒙。當兄弟二人見面之際,兒時曾經有過的一些記憶便慢慢凸顯出來,雨人Rain Man原來是哥哥雷蒙Raymond的口誤,查理也才發現過去曾經與雷蒙生活過一陣子,否則怎麼會每次見到下雨天,心情總是會油然昇起一股奇特的感觸,如今見到兄長也總算了解了這份不明的始末。

  但查理不了解為何父親會將哥哥送到安養院,就算住在安養院對雷蒙是有利的,查理也不想從這角度思索,因為最少他有資格分得三百萬的二分之一。查理就是抱著這樣的態度才將雷蒙載離安養院,同時也展開法律途徑,企圖繼承那筆鉅欵。

  查理沿途中發現雷蒙的生活習慣是無法改變的,譬如每天早餐所吃的食物與擺飾都要一樣,每天固定時間也得觀賞固定的節目。或許是看在那筆錢的份上,查理對待哥哥是百依百順的,但也因為彼此相近的相處,查理逐漸感受到兄長的親情。這也是最後律師願意給他二十五萬作為和解的條件而被查理拒絕的原因。

  再多的金錢也無法買回兄弟之間的親情,查理的自私透過憨厚的雷蒙的影響,使他體認到世上有許多是金錢無法買到的,縱然最後他無法在法律上獲得勝算,但他無怨無悔,因為雷蒙這位兄長的存在才是查理金錢買不到的可貴資產。

  據說這是根據真人真事所改編,影片則將雷蒙的某些天賦放大了。譬如他一眼可算出遺落地上牙籤的數目;也能一個晚上背誦電話簿上的人名與電話號碼,這分明顯示雷蒙的意識是清晰分明的,只是他不習慣現實中的你爭我奪。在規律的生活中有著規律的對待,一切與世無爭但卻全面俱足。這是何等圓滿的生命面向,正因為無爭從而無慾,也正是定淨的極度表現。更難能可貴的是雷蒙在每個重要抉擇中也都是「無記性」的。佛家稱這種無記性不是妄念貪慾,因此不會在如來藏中產生業識種子。

  這樣的說法也透發了雷蒙的菩薩行徑,雖處於污泥而不染,而他的行為雖未曾有主觀的醒世作用,但卻有潛移默化的薰染作用,尤其感悟了查理,使得他不再那麼現實與自私,並在心與心的對待中重新有了價值觀。因此這如何能否認雷蒙的菩薩行徑呢?

  愛的傳遞其實必須是兩方面的,一方施一方受,或者互融互攝。雷蒙也從弟弟身上學會了舞蹈,在相互擁抱中也喚回了早已失去的兄弟之情,蘇珊娜在電梯中送上一個吻,雷蒙也從中領納了初吻的真諦,這其中不含任何慾望,只是純粹的恩寵與領納。

  查理在發現雷蒙很怕熱水龍頭,這才明白父親是因怕雷蒙在家中誤傷查理,所以才將雷蒙送到安養院,從這角度來看,父親真正擔心的人是查理,也是在這節骨眼,查理才知道從小自己就一直誤會了父親。

  其實天下父母心,不會有不疼自己兒女的父母,而將錢信託給銀行是為了保障雷蒙的生活,從父親的角度來看,查理能在外面自立,這絕對是超過那三百萬的,何況他還擁有那幢房子以及一九四九年的古董車子。

  查理答應以後會常常去探望雷蒙,如果父親在世,他一定也會這麼期望的。查理從不諒解到真正走出自我,其中潛藏了上一代的智慧與包容,不到臨界點,有時很難看出端倪,一但明徹了悟,事情就是如此簡單明瞭。人有時總是太過自作聰明才會落入困境啊!

2011年5月25日 星期三

給世界的8首樂章(8)

美國 / 2008年 / 108分鐘 / 普通級
禮讚:榮獲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得主 珍.康萍(Jane Campion)
   坎城影展60週年大獎得主 葛斯.范桑(Gus Vansant)
   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得主文.溫德斯(Wim Wenders)
   舊金山國際電影節金獎得主:
    (阿布代拉曼.西沙可 Abderrahmane Sissako)
   歐洲奇幻影展大獎得主尚.庫南 (Jan Koounen)
   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得主米拉.奈兒(Mira Nair)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蓋爾嘉西.貝納(Garcia Bernal)
   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提名加士伯.奈爾(Gaspar Noe)
八位世界級導演 攜手譜出獻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8首影像詩篇…

◎ 劇情簡介     

(一)蒂亞的夢想-衣索匹亞   (導演:阿布代拉曼.西沙可 Abderrahmane Sissako)

   蒂亞要上學之前必須先用縫紉機車好衣服,蒂亞有許多同學不能上學,因為家裡的田園需要他們幫忙。蒂亞有許多的夢想,而她的男友正在教室外為她拉琴唱著歌,蒂亞偶爾也望出窗外那群.打橄欖球的男孩子們…。

(二)信(教育)-冰島    (導演:蓋爾嘉西.貝納Garcia Bernal)

   兒子寫信給父親的信中,透過自述的旁白,慢慢讓觀眾知道在養育下一代時,教育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在尼泊爾鄉下有許多是沒有學校的。在信件朗讀中也透發了對神的期許。當這名父親到達學校時,在園遊會中他毫不猶豫捐出一輛腳踏車換取一盒吃的食物。

(三)愛滋-布吉納法索   (導演:加士伯.奈爾 Gaspar Noe)

   整部影片都是得到愛滋病男人的特寫,透過獨白敘述我們知道這位來自瓦加杜古的工程人員在與工頭爭執後就失業了,然後得了肺結核、肝病、瘧疾、腹瀉。他不確定是如何得病的。而他有四個女兒,他並不清楚將來要如何將這些訊息告訴女兒。

(四)這怎麼可能?-美國   (導演:米拉.奈兒Mira Nair)

   一名住在布魯克林的伊斯蘭教夫妻,妻子拒絕丈夫的求愛,並提出離婚的要求。丈夫憤怒指責妻子愛上的是有婦之夫,但妻子依然堅決地求去,因為這是她勇敢的抉擇。妻子為兒子孟納錄了一首歌,她相信兒子長大後一定會體諒與了解她的。

(五)水的日記-澳洲    (導演:珍.康萍Jane Campion)

   十一歲的女孩從日記本中寫下澳洲一場百年大旱,牧場失去了草地,兩匹馬死了被埋在小孩騎腳踏車的地下,而這群孩子他們決定用美麗的琴音和淚水來作一場特殊的祈禱,果然迎來了陣陣的黑雲。

(六)山丘上的宅邸-美國    (導演:葛斯.范桑 Gus Vansant)

   全劇由美國青少年在街頭溜滑板的流動畫面,再搭配字幕與獨白,清楚地告知世人這個世界發生的慘況。如世上每天有一百八十萬嬰兒死於汙染的水,美國每一千名就有七名嬰兒夭折,貧窮落後之地要買水喝,但尚有許多地方不斷發生瘧疾,新生兒不斷地感染甚至夭折,每三十秒就有一名死於瘧疾。

(七)潘辛貝卡的故事-祕魯   (導演:尚.庫南 Jan Koounen)

   住在亞馬遜流域的潘辛貝卡正在等待生產,當羊水破了之際,其母發現嬰兒胎位不正,她的丈夫用小船載她求醫,但醫生正巧不在,幾經折騰,潘辛貝卡終於難產而死,當地的婦女以歌唱紀錄了這段緣由,但似乎於事無補。

(八)P to P-德國    (導演:文.溫德斯 Wim Wenders)

   二OO七年,G8高峰會議在德國舉行,各國政要齊聚一堂,而場外洶湧的人潮正在抗議全球的貧窮惡化,透過微型貸款的理念,一名貸款人直接面對債權人,於是可以輕易地解決當前的貧困問題。來自孟加拉的尤努斯教授的構想希望獲得更多的迴響,以期讓這個世界更美好,也希望聯合國能率先響應。

◎ 劇情分析

  聯合國曾經在二OOO年九月制定一個在二O一五年將世界現有的貧窮減半的計劃。珍.康萍這些國際知名的導演,他們抓準了這個議題,從各種不同的面向來探索這個世界目前所處的困頓,是真確的關愛與提醒,但眼看距離二O一五年即將逼近,這些宏願真的能如期達成嗎?

  八名導演來自不同的國度,他們共同的特點是每個人都是影展中的得主,而因各人文化的不同,彼此關注的領域也就全然不一樣了。

  貧窮是嚴肅的議題,讀者文摘曾經寫過一篇短文,一名經濟學家提出一個理論:將全世界的財富平均分配給世上的每一個人,一年後金錢分配的情形又會恢復原狀。也許這只是一則笑話,但牽扯到本性的問題卻也是不得不要去注目的。第一段的議題是根絕世界極度貧窮的問題,但顯然是相當令人悲觀的。

  第二段的主題是要達成全球小學的義務教育。這一點台灣的成績是傲視全球的,但別忘了許多落後的地區連學校都無,但這些硬體設施要如何普及化呢?而隨之而來的是師資問題這都是必須考量進去的。透過教育,每位在成長過程中的小孩才能真正體認到生命存活的價值,這也是教育的真諦所在。

  第三段的主題是為了對抗世紀黑死病愛滋,以及瘧疾等流行病。透過當事人的獨白敘述,讓觀眾直接了解愛滋病的症狀與可怕。就算作愛戴著保險套似乎也無法預防愛滋的感染,於是一個正當盛年的生命便陷入了困頓與掙扎,在落後的國度中似乎只有等死,而不斷地感染其他外在傳染病甚至體內的併發病,讓患者有如身處在地獄一般地苦痛。望著劇中人物的不安與惶恐,我們體驗到他眼神中的無助。這個世界究竟出了什麼問題?難道愛滋真的是一種天譴嗎?

  第四段提到推廣性別平等與女權的彰顯。導演將矛頭指向住在紐約布魯克林區的伊斯蘭教夫妻。一向在教義壓制下的伊斯蘭婦女這回不僅勇敢地愛上有婦之夫,甚至拒絕丈夫的行房,並提著行李拋夫別子而去。據說這是一段真實的故事,但除了伊斯蘭教的女人之外,其實在台灣也有我們該關注的性別平等議題,每年許多政府機構不都是在提倡這個問題,只是比較起來,伊斯蘭教的婦女有較多改善的空間卻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第五段是關注在全球環境以及氣候變遷的議題。大陸的鄱陽湖底已經乾旱到可以行車,這是今天的新聞,對照這段影片真是讓人震撼不已。珍.康萍是八位導演中最擅長運用情境說故事的導演。兩匹馬罌粟與雪兒死了,父母瞞著兒女將兩匹馬埋在草原中,於是孩子們有了高低不平的腳踏車練習場。最後近乎魔幻寫實的祈雨方式,竟然是以近乎天籟的小提琴琴音以及孩子們的一滴淚水,透過這樣的祈禱,上天似乎終於聽到了。這是一段令人感傷的情節,但也衷心希望一切成真。

  第六段的主題是降低幼兒的死亡率。許多未開發的世界中與汙水引燃的疾病有著很大的關係。很難相信這世上有許多人沒有乾淨的水飲用,而汙水造成的疾病而導致嬰兒的早夭,使人不得不要去面對這個嚴肅的課題。導演以都市內活躍的青少年以滑板流動在街頭,在映象的對比下,不難思索導演的用心。滑板的律動代表著生命的期許,但早夭的嬰兒呢?只因為他們沒有乾淨的飲用水,對台灣幸福的人們而言,似乎感受無法深刻領納。

  第七段的主題是關注婦女懷孕期的保健。導演將時空放置在亞馬遜河流域,祕魯這個國度給觀眾一種極度落後的感觸,為了生育一名子女,她們沒有台灣如此先進的醫療機構,如果潘辛貝卡生長在台灣,縱然胎位不正,但憑藉著高超的醫療設備與醫術,不僅潘辛貝卡不會死亡,她也將會快樂地育養她的下一代。除了祕魯,其實還有許多地方也有著類同的問題。

  第八段是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窮人銀行創辦人尤努斯的微型貸款。尤努斯也在溫德斯力邀下親自上了銀幕,大力暢談如何消弭全球貧富差距並建立互助網路的經濟議題。這也是本片建立全球夥伴開發關係的主題。從年輕就喜歡搖滾樂的溫德斯依然不忘在這短篇中提出他的嗜好呈現。

  八段影片形成八首樂章,但要讓八部合唱同調,其實還需要更多的心力與人力,這是人類未來必須自我期許與努力之處。

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發現心節奏(Fish Tank)

導演:安德莉雅.阿諾德(Andrea Arnold)
演員:麥克.法思賓達(Michael Fassbender)
   凱蒂.賈維絲(Katie Jarvis)
英國 / 2009年 / 123分鐘 / 輔導級
禮讚:榮獲2009年坎城評審團獎
   英國奧斯卡最佳影片
   英國獨立電影獎最佳導演、最佳新進演員大獎等

一個現代版童話故事。 15歲的米亞是個問題少女,一天到晚惹麻煩,甚至被學校退學,也被同學排擠。母親在某個夏日帶了康納回來,神秘的康 ...

◎ 劇情簡介     

  米雅或許是成長在單親家庭的緣故,不僅與母親不和,與妹妹泰勒也都常惡言相向。米雅的朋友愈來愈少,但與琪莉爭吵後,兩人也就不再來往了。

  米雅喜歡獨自一人跳街舞,在路旁看著男生跳著或者從電視上MV學得一招半式,慢慢也編了自己的舞蹈。這一日她看見一匹被鐵鍊拴住的老馬,她爬過鐵門,欲用石頭敲斷鐵鍊,但卻被人與狗發現,狂吠一陣後米雅落荒而逃。第二次米雅帶鐵鎚再度侵入,但這回有三個年輕人不僅沒收了她的隨身聽及工具,甚至對她毛手毛腳,米雅奮力掙脫後逃逸。

  米雅回去後見到母親的男友康納,米雅從他皮夾中的證件知道他是大賣場的保全,也在皮夾中偷了一張紙鈔。第三次再去找那匹馬,主人之弟將隨身聽及工具還她,兩人遂成好友,一起喝酒。米雅回家時醉倒在母親臥室,康納將她抱回房間替她脫下鞋子及外褲並為她蓋上被子,這讓米雅對康納的看法有了改變。

  康納帶全家出遊,並在河中捕了一條魚,但米雅的腳也被割傷了,所幸康納為她包紮。但回家後社工人員要米雅去收容學校,米雅不從偷跑出去,但也只能去找康納。康納知道米雅想參加酒店舞蹈小姐徵選,康納遂將DV攝錄機借她並要米雅錄影時保持微笑。

  米雅在半夜偷窺康納與母親作愛後,心神逐漸有了變化。她去找白馬主人之弟,他帶她去廢車場偷零件,預備要重組一輛富豪940,米雅帶男友去找康納要錢,然後買酒喝得痛快。

  這一夜母親與康納醉歸,安頓好母親後,康納告訴她最喜歡的一首「加州夢」,這個晚上康納與米雅發生了關係,但第二天康納便提行李離去了。米雅追到康納的家中這才知道他已有妻女,於是她在屋內地毯小解後試圖騙走康納的女兒綺拉,甚至最後將她推入水中,但終究還是將綺拉救起送回。米雅去面試但她知道自己舞技其實不佳,而且場合似乎又不適合她,而當她回去找男友時,白馬因生病而被殺了。米雅和母親還有泰勒似乎從這些事件中慢慢尋找出一條共同的方向,三人腳步一致地跳著舞。

◎ 劇情分析

  有人說如果人生可以選擇的話,他們都願意跳過青少年這個階段,這是一段苦澀而難熬的過程。在逐漸輕視童年的幼稚與無知;卻又無法及時迎上充斥賀爾蒙躁動的未來。似乎這是一段被暫時擱置在瓶子內的夢幻時空,看似周遭清明澄澈但卻又動彈不得。

  單親家庭容易造成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困頓,這是不爭的事實。雖然也有許多單親家庭成功地將子女教育經營得完整無缺,但畢竟這都是少數。「發」片所有事件的緣由基本上也都是從這個家庭的缺失中引起的。

  情竇初開的米雅她其實渴望著所有她所欠缺的,但為了彰顯她早已失去的信心,於是她採取了排斥周遭的所有,包括她的女伴以及家人,似乎從否定中才能真正讓自己踏實或吸引他人的注目。面對愛情(或者是剛剛體認的愛慾)她也只能以最近的距離從母親身上去尋覓,從而更從她身上奪取。這無關乎愛情,卻是一種成長中錯誤的認知與取捨,於是米雅就陷入更孤寂的空間與世界。

  一直自以為是的舞作,算得上是年輕朋友的發洩,但一切都來自抄襲而非創作。康納不斷地給予米雅一種誇讚,真正的緣由只是一種搧動的讚嘆,其背後的動機絕不單純,直到米雅到達面試會場,也就是真正的現實舞台,米雅立刻退卻下來。瞬間她從其他應徵者身上看見了自己的缺失,也適時地修正了自己的路線與決定。

  當米雅看清自我的那一刻正是她成長的第一步,無論如何,每個人的第一步都必須勇敢地踏出,成功與失敗在其次,而是一種沉重的領納,這是生命成長中的最佳配方與靈藥。

  母親的年歲正值中年女性魅力,她有她的想法與方向,也許她過於沉溺在性慾的滿足,於是所有的一切都變得其次了。米雅和泰勒這兩個女兒算不算得是她慾望之下的祭品?也許母親永遠不會思考這樣的問題,唯一能讓她哭泣與沮喪的是康納的離去。但她從不曾檢視過康納的背景,她在意的只是一種隨時可以獲得的慾望滿足與體溫的傳遞與慰藉。

  正因為如此,米雅就逐漸變成這個單親家庭的犧牲品,泰勒會不會步上米雅的後塵無人能知曉,但這如果是一種現象或必然的結果,那就必須從這個角度重新檢視與追索了。問題是,我們是否真的能從這個面向求取得真相與緣由?答案恐怕不見得是肯定的。

  米雅在影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她不忍一匹被鐵鍊拴住的老馬。她千方百計想釋放那匹馬,這似乎也提供了米雅的內在思維。如果她有了這匹馬;或者她能像這匹馬一樣不受到栓制,那麼她就可以離開這個家庭,奔馳至天涯海角而活在自己的世界。問題是她的行動始終失敗,甚至最終老馬老邁遭受主人擊斃以減輕牠的痛苦,但這並不表示米雅已喪失了希望。

  老馬的小主人也就是逐漸與米雅有了交集的男友,他擅長汽車組裝,憑著這一身手藝,他到廢車場偷取汽車零件,只要再找到幾個組件,那輛車就可以取代老馬的職責,帶著他和米雅一起四處闖蕩四海,這雖只是一個隱喻,但卻是一次相當成功的映象語言呈現。

  康納是這個浮游社會的一項代表與表徵,他游離於兩個家庭,但真正的重心所在還是在自己的妻女身上,從米雅無意中發現真相之後綁架了他的女兒綺拉,康納在知道原委後,毫不猶豫打了米雅一巴掌。

  這似乎是一個完全沒有對或錯的世界。對錯二分法似乎太過武斷,也許是人從掙扎與失落中企圖尋找回一種真確的體現吧!貧窮固然是一種原因,恰如麥克.李的「工人電影」-折翼天使,任何的生命都會有其該有的交集,但卻必須自我檢視是否一切都曾經歷經心靈的審判?生活中的悲與喜其實不是那麼重要,而是在過程中真正能夠體現的價值。

  米雅唯一的希望是「離開」,問題是她的離開在無法得逞時,似乎只能在康納的貪欲中尋求一種自以為是的掌握,從而證明她的能力與大人平起平坐,只可惜這些輕佻的感情付出,卻帶她進入另一個謊言之中,而無助的她也只能脫下褲子在康納家中的地毯撒泡尿洩恨罷了。但這依然無法解決問題,就算綁架或殺了對方的女兒,都無法改變貧窮的現況。

  當外在環境的擠壓與感情或親情全面受挫的同時,米雅並未崩潰,反而在歷經這一切之後有了全新的體認,她日後必然會跨出這個家庭,也會跨出受挫心靈的籓籬,然後再以母親相同之姿再次讓事件輪迴?也許會,也許不會,這永遠是變數極大的面向,牽扯到人性的問題時,很多的事便無法預先設置立場了。米雅的世界不見得只有在英國,全世界都有某些地方上演著相同的劇碼,問題是,我們該怎麼面對這個議題呢?

  社會結構與秩序有時被有意無意的破壞時,這表示某些公理出了狀況,而這一切卻都得全靠未成年的女子不斷地修正自己或近乎無助的掙扎來平緩這段傷痛,扭動身軀的舞蹈或許是修補心靈的無奈,但卻也是不得不然的自然表態,人生原本就是如此荒謬呀!

紐約我愛你(New York, I Love You)

美國 / 2009年 / 103分鐘 / 輔導級
集結十二位國際級導演,以他們獨特的角度和鏡頭來詮釋對紐約的感受、愛情及生命的真諦…

◎ 劇情簡介     

(一)棋逢對手           導演:姜文 Jiang Wen
   
   班傑明偷了蓋瑞的皮夾,又在快照店跟蹤蓋瑞的女友,並在酒吧搭訕她。蓋瑞趕來後也偷回了皮夾,但卻失去了戒指。班傑明看似落了下風,但真的是如此嗎?

(二)莉芙卡的婚禮       導演:蜜拉.娜雅Mira Nair

   西哈德教徒莉芙卡即將嫁給海姆,她向印度耆那教徒買鑽石,也透露女人結婚必須理光頭。印度老闆透露他妻子已出家,雙方不勝噓唏。

(三)音樂家的奇遇       導演:岩井 俊二 Shunji Iwai

   大衛為阿巴拉在影片中配的音樂全被否定,助理常打電話來催稿。大衛不願也無法閱讀杜斯妥也夫斯基的鉅著,於是助理卡蜜兒仿效當年杜氏寫「賭徒」時由女助理速寫雙方最後成婚,大衛與卡蜜兒也會嗎?

(四)搭訕高手            導演:伊凡.艾塔Yvan Attal

   一名男子在十字路口餐廳前抽菸,一名美麗的華人女子來借火。男子邊抽菸邊遊說女子與他一同去公寓作愛,女子最後告訴他,她是妓女。

(五)心想事成            導演:布萊特.雷納 Brett Ratner

   一名畢業生女友拋棄了他,藥房老闆法蘭克同情他,遂叫他帶女兒去參加舞會,沒想到其女是坐輪椅的殘障。但那個夜晚兩人卻在公園內發生美妙的關係,原來女兒是體驗派的演員藝術家。

(六)激情難忘            導演:艾倫.休斯 Allen Hughes

   男子在酒吧遇上莉蒂亞後發生激情,兩人難忘這段激盪,各自不由自主地又回到酒吧,沒想到心有靈犀地又遇見了。

(七)舊情難忘            導演:夏克哈.卡帕 Shekhar Kapur

   已經退休的女歌唱家又回到紐約以前住的旅館,一名自稱是經理兒子的殘障男子為她帶來香檳,但卻不慎掉下摔死。但其實這只是她過去的一段難忘往事。

(八)親情天性            導演:娜塔莉.波曼 Natalie Portman

   黑人男舞者帶白人女兒在公園,但始終被誤認是男保姆,雖然女兒泰雅與母親住一起而母親又有男友,但泰雅去欣賞父親舞蹈時總是忘情地高喊爸爸。

(九)畫家之死            導演:費提斯.阿金 Fatih Akin

   一名畫家看上了中藥店的女店員,要求為她作畫而遭拒,但當女店員再去找畫家時,畫家卻已身亡,她只好將一幅沒有眼珠的畫像貼上自己相片中的眼睛。

(十)婚姻治療            導演:伊凡.艾塔 Yvan Attal

   男士在外面抽菸,女士從餐廳內走出向他借火抽菸。女人不斷地勾引男士,原來他們是一對夫妻,藉著一種調情增進夫妻的情感。

(十一)老夫老妻          導演:喬舒亞.馬斯頓Joshua Marston

    一對老夫老妻從在路上走路就一直鬥嘴,爬樓梯累得妻子說結婚六十三年這是欲謀害她。罵歸罵,兩人卻是永遠手牽手、心連心。

◎ 劇情分析 ( 註:以上十一片劇名,由筆者自己撰取,以利寫稿之用 )

  「巴黎我愛你」以十八部五分鐘的短片所組成,利用巴黎的區塊不僅呈現了巴黎城市的風格,當然也達到了城市促銷的目的。「紐約我愛你」基本上創作的動機也是如出一轍,只是紐片以十一部電影構成,看似各自獨立,但許多的角色也不時穿梭在其他情節中;甚至也用了幾個獨立的橋段作表現,這不僅達到串連每個單元的目的,其實也更豐沛了故事的情節厚度。

  第一段的扒手之爭,最終不僅表現了兩個道上行家的扒手功力,也因為蓋瑞無法保住女人給他的戒指與相片而有了輸贏,最後女人從背後呼喚「班」的聲音,絕對有讓觀眾思考之處。

  而第二段牽扯到宗教的議題,也多少有種族方面的困頓與沮喪。男女雖然有情卻不能表現,況且也得在生意上廝殺一番。印度男子開車時對於即將出嫁的西哈德教徒有許多緬懷,然也只能止於此了。

  第三段:拍過「情書」的岩井俊二也拍了這段紐約的傳奇故事。男女若處一室發生情感的機率是絕對昇高的,當年杜斯妥也夫斯基二十五年與女助理完成「賭徒」這本書後兩人就結婚了,而大衛與卡蜜兒也會走上一樣的路嗎?

  第四段:許多男人相當熱衷一夜情,當然會構成這樣的條件必然與社會脈動有關,一夜情也不見得是現代台灣才有的現象,在世界各地事實上也是相當普及的。問題是這個焦聚也不能全放在男人身上,畢竟一個巴掌拍不響,一夜情女方也該擔待一點責任的。只是這齣戲卻出乎觀眾意料之外。

  第五段有點魔幻寫時,所謂體驗派的演員其實是相當受到爭議的,若為了飾演妓女,是否真的必須去街頭拉客。雖然實際的工作互動必然會帶給演員更多的啟示,但就社會的道德觀念而言,自然會引起一些爭議。這段故事以近乎童話的角度來詮釋,在失意男獲得的補償作用,很輕易地就擄獲了觀眾的心。

  第六段則將敘述重點放置在激情慾望中,一夜情之後男女均陷入激盪漩渦中而無法自拔。看得出女人似乎也有著相同的困境,但慾望卻全面戰勝了理智。男人亦復如是,於是在心靈感應當中,兩個人不知不覺同時走向上次邂逅的酒館前,終於奇蹟似地又相遇了。於是一夜情就延伸變為多夜情。

  第七段是較讓人思索與探討的。退休的巴黎女歌唱家來到紐約住進了以前住過的老飯店。一名身體殘缺的服務生來為她提行李換房間,唯一的線索是飯店經理是女歌唱家的粉絲,但經理始終沒有出現,經理的兒子以殘缺身軀事實很難在飯店中任職的,真正的推論是女歌唱家與經理或許有過一段情,而當年也曾發生過兒子死亡的陰影,才導致此趟紐約之行的惶恐與困頓,而紫羅蘭也是過去的思緒殘留,配合著白色禮服,觀眾應該可以猜到一些訊息。

  第八段則大膽地去碰觸種族膚色的問題。男舞者曾與白人女人生下一女兒,但路人總認為男舞者只是男保姆,從來不曾會認為是父女關係。但當我們看完男舞者在舞台上精彩的獨舞,女兒在台下大聲呼叫「爸爸」之際,觀眾自然情緒也就落入導演預設的框框中。

  第九段是舒淇參與的影片,她特殊的女人韻味吸引了畫家的注目,只可惜她無法走出心靈的困頓,恰如一般東方女子的矜持而喪失了一次當畫中人的機會;當然也使得畫家含恨而終。最終舒淇遇見了貫穿全劇的女攝影師,這回她不再拒絕而直接投入。

  第十段與第四段同一個導演在同一個地方拍的,不同的角度卻是相同的抽菸搭訕,而最終觀眾發現兩人都是夫妻,或許是因為已經有了年紀,夫妻關係逐漸變為僵化或制式,於是兩人費盡心機地在外面假裝搭訕。如此賣弄激情無非想重新經營這種逐漸失去新鮮與彈性的婚姻生活,正因為深愛著彼此才會這麼努力設計,否則直接在外打野食不就更簡單解決?

  第十一段是最有趣的呈現,兩名結婚六十三年的老夫妻幾乎每句交談的話都能引起一連串的埋怨,但仔細聆聽就會發現,彼此的埋怨正是相互關切的方式之一,六十三年的共處時光幾乎瞭解對方近乎合體,在這樣的面向中,若無叨叨不休的嘮叨兩人反而會陷入惶恐而孤寂的不安。

  除了這十一段,其實還有幾個連結的橋段也都由劇中角色擔任並由不同的導演掌鏡,於是透過這一連串的組合,讓真正的紐約面貌呈現在觀眾面前。影片後面也有了預告,下一部影片是「上海我愛你」。

2011年5月9日 星期一

媽媽的黃色腳踏車(ぼくとママの黄色い自転車)(Boku To Mama No Kiiroi Jitensha)

導演:河野圭太
演員:武井証、鈴木京香
日本 / 2008年 / 95分鐘 / 普通級
一輛滿載思念的黃色腳踏車,一段橫跨五千公里的尋親之旅…

◎ 劇情簡介     

  小學三年級的沖田大志最快樂的時間就是每星期接到媽媽琴美從巴黎寄回來的信。爸爸及阿姨告訴他媽媽是到巴黎學服裝設計,等學成之後就會回國了。

  這一天大志在阿姨家中玩,卻發現媽媽與阿姨其實是很多年就去了巴黎,而且從父親建築設計事務所中也發現了一名叫山岡靜子從秋田附近的小豆島寄來的信,综合以上的判斷,大志似乎察覺母親不在巴黎而是在小豆島。

  大志在表姊美緒的幫忙下,誑稱一起去露營。但其實他卻騎著媽媽以前送他的黃色腳踏車從橫濱往山岡方向而去。但因搭新幹線時站務人員的關心反而讓大志慌亂地逃離。正巧他見一輛卡車上寫著山岡字樣,於是他利用停車時連人帶狗及腳踏車全推上貨車,只是沒想到半路車子又被司機的女友陽子開走了。原來陽子一直埋怨司機男友不要她,陽子送大志到半路讓他下車。

  大志因小狗跑到別人庭院引來了警察關切,眼看即將被發現離家真相時,一名與他同齡的女孩由美謊稱大志是她家的客人,於是大志隨由美回家,其母熱情招待,也透發由美之父很早就拋妻棄女,但母女二人還是活得相當堅強。在由美及其母的祝福下,大志終於到了碼頭,只是因天候不佳渡船停開。

  沮喪的大志忽然發現一名叫正太郎的老爺爺似乎正要跳海自殺,因大志的小狗不斷地狂吠,正太郎才發現在天橋下躲雨而且已經發燒的大志,正太郎只好將他抱回休養,而甦醒後的大志發現因兒子搬出去,正太郎無法見到孫子而孤獨遂生絕望,但正太郎在知道大志尋母的動機後反而有了感觸。

  在天氣轉晴後大志終於上了渡輪,但費了千辛萬苦不斷地比對從家中偷來的相片,更加證實父母在更早之前曾來過小豆島。而在父親焦急地找到大志之前,大志終於找到了「光彩園」療養院,也正式得知母親早已得了失憶症。原本無法接納的大志在聽完以前母親為他錄下的錄音帶,這才慢慢接受了殘酷的現實,所幸令大志安慰的是,母親的手似乎有知覺地握住了大志的手,這趟尋母之旅讓大志及他遇過的人都有了一些的成長。

◎ 劇情分析

  日本小說家直木賞的候選人新堂冬樹的小說「我的生存之道」,被改編成「媽媽的黃色腳踏車」後,在票房上也取得了亮麗的成績,而小說感人的程度被形容為「因流淚而不能翻頁」,倒也是相當有趣的形容。

  有點「讓愛飛翔」的影子,父親瞞著兒子其母已成植物人的事實,每星期固定假造一封信寄給兒子,甚至以之前在巴黎拍攝的相片來撫慰大志的心靈。坦白說,這個設計並非高桿。「讓愛飛翔」瞞騙快九十歲老母其兒在法國死亡的消息,是因為其母來日無多;但本片恰好相反,也就是大志從小學慢慢成長,終有一天他依然得面對事實,而最後讓大志發現自己竟然活在謊言中,相信對大志而言應該是更為負面的。

  果然在小學三年級時大志在阿姨家發現了許多真相,於是大志展開了一段公路之旅,騎著那輛媽媽以前送他的黃色腳踏車勇敢地向前探索未知的命運。

  大志年紀雖小,但他的行為與動機卻是符合了現代的社會價值觀。也就是一個完整的家庭是構成社會的基石,當一個家庭開始傾斜之際必然會影響到整體社會結構。問題是,當今的現實卻是每個過去傳統認知的家,其實多少都有了一些改變,而讓人印象最深刻也是影響最鉅的就是單親家庭。

  大志父母的情形當然是相當無奈的,若非媽媽罹患了失憶症,這原本應該會是相當幸福的家庭不知會羨煞多少人。然而世事本無常,有時你已經盡心盡力地經營人生,但一些意想不到的突發狀況常讓人措手不及,甚至倍感無奈,因此大志的父親作了暫時隱瞞兒子的安排,雖然不是相當高明,但至少是可以體諒的。

  三年級的大志以腳踏車前行差不多五百公里之遙的旅程,其實只是想以兒子的身份尋找自己的母親,因為父親逃避的心態不只無法讓他體現心靈的撫慰,似乎反而令他更為焦躁與不安。以一種直腸心的態度瞞著家人,卻使得父子兩代之間認知的差距浮上了檯面。

  大志看到卡車上的山岡以為是地名,但其實是人的姓氏,於是他陰錯陽差搭了一段免費的車,而陽子的出現無疑地也提供了一種現象。年輕朋友縱然彼此相互意愛,但因彼此工作忙碌無法常常見面,甚至最後疏離了感情,這種現象在我們周遭時有所聞,而因此分手的情侶不在少數,但陽子這位剛強的女孩則展現了一種自我決斷的力量。她採取主動不僅開走了男友的卡車,從而幫助大志的尋母之旅,最終也贏得男友的青睞。導演只用了一個鏡頭來詮釋,意即夫唱婦隨,兩人的家共融在一輛卡車上,在公路中相互扶持,也是一種極為正面的態度。

  大志第二個遇見的是同年齡的鬼靈精女孩由美,她撒了謊使了詭計將大志從警察的手邊帶回她家。由美的父親很早就拋棄了母女,從此音訊全無,因此這可以算是最標準的單親家庭。雖然母女是被拋棄者,但我們看不到這對母女的自憐與悲情,反而處處呈現出一股剛強的毅力,從這兒我們看到了這個世代中一股全新的力量,過去仰賴陽剛父親來支撐的家庭,原來單靠母親也一樣可以承載,這並非是個案,而是一種愈來愈普及的現象。如果這是一種社會的氛圍,那其中一定有著某些道理是我們必須重新去面對與省思的。

  大志意外遇上了惡劣天氣,因渡輪停開而與老爺爺正太郎結了緣,也從而顯現了當今的幾個面向。正太郎的兒子結婚後搬離了老家,但可能工作忙碌或者有其他的原因,正太郎始終無緣親近孫子,正確地說無法親近兒子也應該是個主因吧?!

  正因為最終孤老獨居,正太郎覺得失去了過去家人相濡以沫的家庭樂趣,於是頓覺人生乏味從而有了輕生的念頭。其實人之所以會看不開,往往都是一時之間某些的念頭看不開,所以就這樣枉送了自己的性命。如果願意冷靜下來重新思考,便不難發現原本以為進退無路的困境,其實只要轉個彎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大志雖然是在雨中昏迷讓正太郎救回家,但其實也因此使得正太郎打消了自殺的念頭。因為這麼小的年齡都能如此主動地去爭取自己的理想,他是一個歷經人生風霜的老人又有何資格談自殺呢?何況這一切困境都是因為自己墨守成規,將自己陷入在心靈的桎梏中。

  正太郎的現象不僅在日本相當普遍,在台灣也是一種值得關注的問題。這個議題甚至可以更深入地探索老人的安養問題。「送行者」中有一段獨居老人死了兩星期才被發現,這在台灣雖然人口較密集,也比較能提早應變或發現這種情形,但基本的老人獨居問題也是令人不得不去正視的。

  這部影片多少有為小豆島作風景行銷的意圖,甚至島上的「光彩園」安養中心也是一種置入性行銷的手法之一,而片中的男童星武井証就是「現在很想見你」那個討人喜歡而賺人淚水的男童星,在本片中,他再度以單車表現了一齣公路電影。因為一切戲都在孩童身上,因此就連日本的古典美人飾演媽媽的鈴木京香也就顯得遜色不少了。

2011年5月5日 星期四

不能沒有你(No Puedo Vivir Sin Ti)

導演:戴立忍
演員:陳文彬、趙祐萱

台灣 / 2009年 / 100分鐘 / 普通級

禮讚:
入圍2009鹿特丹影展競賽片

   南非德班影展最佳影片

   代表台灣角逐2010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韓國全州影展、香港電影節、日本福岡影展、

   英國愛丁堡影展
、西雅圖影展
一則父親與女兒最令人動容的親情告白…

◎ 劇情簡介     

  李武雄幾年前與一名張明秀同居生下了女兒張玉婷,但兩年前明秀卻拋下父女不告而別。

  李武雄沒唸什麼書,只能擔任潛水修船工,偶爾也四處打零工維生,玉婷雖已七歲但也能每天隨爸爸到船上工作。好幾次船上的發哥打瞌睡,忘記減壓差點使得武雄葬生海底。

  兩名警察來通報要武雄帶玉婷去就學,但卻發現明秀早在十一年前就與一名謝念祖結過婚,換句話說武雄無權發落玉婷之事,必須明秀或念祖出面才行。

  武雄相當不以為然,玉婷明明是他親生,社工人員竟指責這樣是違法之事。武雄的同鄉阿財說他們同學林進益已當上立委,只要他出面,這問題就迎刃而解。於是武雄到台北立法院等林立委,費盡千辛萬苦終於見到林進益,林立委要助理帶武雄到警政署二樓找王組長,但王組長要他回當地找社會局林專員。

  武雄繞了一圈又回到原點,不僅如此,這個案件已經被通報,武雄每天惶惶恐恐怕警方會同社工人員前來。果然阿財來訪的那一天警察就找上門,幸好父女二人躲在水岸下才逃過一劫。

  武雄再度北上找立委助理崇志,但未找到,他買了一盒水果要拜訪王組長卻又不得其門而入,此時阿財打電話告知林進益在電視上的抗議隊伍中接受訪問,但父女倆趕到時遊行早就散了。武雄提著水果盒走在凱達格蘭大道,與一名司機有了爭執,也引起便衣人員的緊張,立刻被一群軍警包圍拘捕,雖然事後證明他並非危險份子,也將他釋放,但走頭無路的武雄只好帶玉婷上天橋欲跳下自盡,這不僅上了媒體也引發了更多的關注,只是武雄卻也入獄服刑,而玉婷被社會局帶往寄養家庭。

  出獄後的武雄在放學時會到每一間學校外等候,希望能夠有機會見到玉婷,只可惜似乎徒勞無功,而在阿財陪伴下武雄不只一次去找社會局,但始終得不到答案。直到玉婷三年級時依然不跟任何人講話,社會局才感覺到事態嚴重,於是在一個晴朗的日子,安排玉婷與父親武雄再度會面了。

◎ 劇情分析

  以一件發生在台北的社會事件,編導以此費了一年半的時間撰寫劇本。會如此慎重的考量想必是為了更加用心期望能進入這個社會的真實核心。

  其實從某種角度而言,台灣這個社會的表相是被刻意渲染與虛構的,也許真相只是大家所知道的十分之三真實,其他就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八卦新聞了。試著想想若缺乏虛構的這部份,我們會不會因此活得很無趣?反過來說,若這些被刻意放大的面向果真是每位觀眾極力所追索的,那我們這個社會是否出了什麼問題?

  要談這個社會卻也不能不談人的問題。武雄與明秀在某種機緣下相聚在一起,若無愛情怎麼可能生下玉婷?但過了幾年她立刻拋下武雄與女兒;正如十一年前明秀就已經與一名叫謝念祖的人結婚一樣,我們必須質疑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一個女人必須一再地離開她曾經寄託的男人。就某種角度而言,任何人都不能批判明秀,因為現代的「自由」觀念無論男女都能自由選擇他所要的生活。

  問題是尚有一層法律的層面必須考量進去,於是明明是武雄的親生女卻在法律上變成局外人;反倒是完全陌生的謝念祖竟然變成了關係最緊密的人。法律有時提供了必然與必要的保護,但有時反而如符咒般地摧毀了既定的結構。

  武雄是個直心的人,他默默地做著最底層的苦役,無非只求溫飽而已,他的生活簡單、思緒也單純,但他萬萬沒想到親生女兒卻為他帶來近乎致命的打擊。這不僅是武雄個人的無奈悲劇,也是整個社會都必須去面對的現象。

  法律雖是治國之典,但也不外乎人情。李武雄為了讓女兒上學這件極為簡單的事,其實只要一名願意負責的公務員,應該不至於發生那件新聞事件,但公務員卻也有他應該依循的法規與程序,於是一件最簡單的事變成為最艱困的問題,這是武雄始終不解之處。他一再自問:妹仔是我女兒,住在一起有什麼錯?

  好像火車必須行駛在鐵軌上的鐵律一般,不管你認不認同,事情總會這樣因循下去,武雄之後必然還會有更多的武雄也會發生類同的事件,如果是這樣,那不妨我們將彼此角色對調一下,當你是武雄之時你的心態會是如何呢?看待這件事原有的冷漠會不會剎那有了改變?當我們的處境不同時,常會有截然不同的想法。導演之意應該是希望我們能以關懷的同理心來看待這個新聞事件,如果只是將之當作一件八卦新聞來看待就失去了它的真義了。

  就李武雄個人而言,他不經意的事演變到最後地堅持執著是屬於他個人的問題,但他的事件卻是台灣這個島上的一個面向,也許你認為不在乎,但畢竟我們都活在同一個社會。佛經曾言明像李武雄的個人行為是他的「別業妄見」;但大家同時居住在這個島上,這個事件與每個人都有連帶的關係,因此稱為「同分妄見」,如果是共同承擔的正確見解則稱為「同分正見」。

  藉著楞嚴經中提到的智慧或許更能讓我們具備更多的同理心與同情心。不管是從法律、天理與人情來看待,李武雄事件絕對不應被孤立來看待,「貧窮」不是罪惡,透過本片順理成章的敘述,我們發現真正醜惡的是人性的自私與逃避責任。表面上每個人都盡到了該盡的責任,甚至連人情也兼顧了,但事實卻常因人性的複雜讓事情顯得使不上力來。

  立法委員不得罪任何人是他需要選票的考量,面對同學來訪要助理帶他去警政署也是仁至義盡,更何況又特別送他一盒像茶葉的禮盒。(其實這也許也是別人送立委的)而李武雄面見王組長時,組長說了一句東西放著就好。而想當然耳再笨的李武雄要離開時是絕對不會拿走那盒立委送他的茶葉。但這給李武雄一個觀念:去見王組長時是必須帶伴手禮的。這也是為什麼李武雄第二次欲見王組長時特別買了一盒水梨。

  導演在處理台灣社會上的「同分妄見」時,是相當巧妙與小心的。問題是有時也不見得一盒禮盒就真的能讓所有事情全部迎刃而解。事實上李武雄弄巧成拙,這盒捨不得吃的禮盒竟讓他差點成了恐怖份子的炸彈客。

  為了報戶口這麼簡單的事卻讓一個生命在原地空轉,就像你有時打電話到某機構,電腦語音系統會指示你繼續操作,但繞了老半天後你會得到「謝謝你的來電」的聲音,然後電話就斷了。這種事都已經讓人無盡的沮喪,更何況像李武雄必須放下工作從高雄到台北來往奔波?

  玉婷從小與父親一起成長,父親再怎麼窮都是她最親的家人。武雄知道每次自己潛入水中時玉婷總是趴在船邊望著海中的自己。玉婷在父親問她是否看得見他時回答說:只要用力一直看一直看就可以看見呀!

  這段感人的情節也訴說了「心」的真諦,也強而有力地詮釋了主題。於是玉婷在被迫離開父親而住在寄養家庭中,但她的心無法再與父親有交集,所以她只能封閉自己,從此不再講話了。

  選擇黑白片的呈現也能體現導演對這個事件的另類控訴,雖然有些事不見得控訴有效,但若沒有類似的鞭策,這個社會會全無希望的,導演在這個區塊上盡了一次令人敬佩的心意。

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

懼乳:傷心的奶水(The Milk of Sorrow)

導演:克勞蒂亞.尤薩(Claudia Llosa)
演員:馬嘉麗.索利耶(Magaly Solier)
   蘇西.桑切斯(Susi Sanchez)
秘魯 / 2008年 / 94分鐘 / 輔導級
禮讚:榮獲2009 柏林影展金熊獎
   2009 柏林影展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2009 墨西哥瓜達拉哈拉影展最佳伊比利亞美洲獎
   2009 墨西哥瓜達拉哈拉影展最佳女主角獎
   2009 現代藝術博物館及林肯中心電影協會 新導演/新電影

某夜,女鋼琴家的演奏會結束後,法絲塔遇到了意想不到的狀況。究竟,行徑古怪的她發生了什麼不尋常的事情? …

◎ 劇情簡介     

  法絲塔是秘魯的原住民少女,從小成長在村落裡,長大後隨母親搬到秘魯的首都利馬與舅舅一家人同住。不多久母親生病了,她不再吃東西,只是躺在床上不斷地以自創的歌聲音符吟唱著過去被人輪暴的痛苦,法絲塔雖極力照顧她,但母親很快就去世了。

  法絲塔將母親的屍體裹成木乃伊,她希望帶母親回村落安葬。只是公車不承載屍體,於是屍體就暫時放在法絲塔的房內。村內即將舉行團體結婚,包括舅舅的女兒麥西瑪即將成為新娘,只是法絲塔每每見到這種情境都會昏倒。舅舅送她去醫院,醫師說她下體內塞了馬鈴薯才會有流鼻血與昏倒的情形,但舅舅不相信。他們族人相信法絲塔因吸吮了當年母親恐慌的奶水才會有這種怪異的行為,這種症狀族人取了一個名字叫「恐懼的乳房」。

  法絲塔不僅如此,她不敢單獨一人前往任何地方;也從來不想跟人打交道,甚至從來不曾有過一絲的笑容,也拒追求者於千里之外。但為了籌措運母親屍體回鄉的願望,她接受舅媽的建議,到一位白人女鋼琴家的家中幫傭,而在這兒她認識了園丁諾耶。

  女鋼琴家阿伊達在創作上似乎遇上了瓶頸,她憤怒地把鋼琴從二樓推下砸個稀爛。之後她的珍珠項鍊斷了,同時也聽到法絲塔唱著奇特的歌曲,這似乎觸動了她的創作靈感。於是阿伊達要法絲塔唱歌,每唱一首便給她一顆珍珠。

  這一天無人陪法絲塔回家。諾耶自告奮勇要帶她回去,法絲塔表示她族人走路都要靠牆走才不會被幽靈糾纏。而法絲塔見舅舅在院內挖了一個大洞以為要埋她母親,原來舅舅將之建成小型游泳池。到複診日時,法絲塔早把複診單折成紙鶴,於是無法看診又回去了。

  阿伊達的音樂會成功了,但卻反悔在半路將法絲塔趕下車。舅舅見法絲塔一直沮喪故意摀住她的嘴,讓她知道自己還想活著呼吸。法絲塔進入阿伊達房間內取回幾顆珍珠但昏倒在地,諾耶揹她去醫院終於手術取出馬鈴薯。於是帶著母親回靠海的老家,望著大海,法絲塔似乎見到了屬於自己亮麗的未來。

◎ 劇情分析

  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結構寫實主義大師」馬里奧.巴爾加斯.尤薩的小說充滿內在暴力與外在的解脫,其人道關懷與神祕主義大大影響了他的姪女,也就是本片的秘魯新銳女導演克勞蒂亞.尤薩。

  祕魯這個國家在一九七O年至一九九O年之間,可說是該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當時毛派的恐怖組織「光明之路」慘絕人寰的暴戾行徑,讓成千上萬的婦女成了戰爭暴力下的受害者,這些罪刑她們無力抗衡也不敢吭聲,她們只能默默地承受苦痛而讓靈魂落居痛苦的深淵,甚至也對她們的後代造成永遠難以彌補的創傷。

  或許是迷信的緣故,原住民相信受到驚恐的母親以奶水餵食嬰兒,孩子會因為恐懼而缺少靈魂,有點像東方人所說的「三魂七魄」少了一魂或一魄,於是長大後就會顯得失神。而本片所敘法絲塔在母胎其中,因目睹了母親被強暴以及父親被殺害的慘況,從她出生後,她極力地保護自己,因而在下體內塞入了馬鈴薯,這是一道潛意識的自我防衛,她害怕會重蹈母親的覆轍。於是她對外關閉了所有能溝通的管道。

  這是秘魯原住民的想法,事實上在子宮內的情形是受精卵時期只有八識與七識,在六個多月時會有輕微的意識產生,但到出生之際,具足的六根碰觸到外面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才會產生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此即是佛經所云:根塵相觸而生六識。若法絲塔在母親子宮內能知道或目睹父母的慘狀,這表示她已具備眼識,若果如此,這必然無法使胎兒安穩至足月後而出生,用常理去思考即知其中的差異。

  這部電影思考的角度是在政治敗壞下人民的恐懼從而影響到文化的傷痛。母親驟然死亡使得法絲塔頓失所依,唯有從母親身上學得的是自由的吟唱。這種不受規律音符拘束的心靈告白不僅發洩了鬱積的沉痛,也藉著自由心靈的音符昇華了自我的靈魂。這是不需要有任何預備與思考的,唯有出自真心與內在,透過喉舌的發聲,供訴了一些過往行徑,也間接呈現了歷史。

  恐懼似乎每日永無休止地攀滿法絲塔的周遭,但她其實也說不出究竟是在恐懼什麼?因為從一出生恐懼便一直掌握了她的靈魂,母親的去世讓她頓失所依,她不是恐懼母親死亡的真相,而是未來的虛無更令她陷入另一層恐懼之中。

  在音樂家阿伊達家中,則呈現了白人與原住民的兩個極端世界,不僅是在物質與文化;甚至心靈與道德的區塊中都有了強烈的對比。阿伊達思緒枯竭,音樂創作已至瓶頸,驚見法絲塔的自然吟唱,激起了她創作的靈感。於是提出一首歌一顆珍珠的報酬。放置在天秤上的珍珠從左邊挪至右邊時,阿伊達已經在音樂殿堂上獲得了她想要的掌聲,但也在當下立刻反悔對法絲塔所做的承諾。

  被趕下車的法絲塔其實也有收穫的,因為她不得不一人獨行,這是她的頭一遭,也是她必須自我突破的必要條件。面對村內的女孩一個個嫁為人婦,而穿得花枝招展的法絲塔卻永遠獨自窩在牆角。似乎是透過這次的試煉以及舅舅突然摀住她嘴鼻的刺激,於是法絲塔回去阿伊達家中撿回屬於她的那些珍珠,但卻也在門口又流鼻血而昏倒。

  法絲塔終於看清了一切真相,馬鈴薯無法預防男人的侵犯,事實上馬鈴薯不也阻礙了她與人正常的互動?村內男女的集體婚禮對照著法絲塔逐漸枯萎的心,她知道這是必須下決心的時刻到了。於是她哭泣著要求園丁諾耶將馬鈴薯取出。

  諾耶揹著她到醫院,這雖是一段過程但馬鈴薯的設定多少與園丁有關,這是編導巧妙的安排,而片尾諾耶親自到她家中送了一盆雛菊,因為大紅的玫瑰雖不屬於法絲塔,但雛菊一樣也從土中展露它該有的燦爛與生命力,至此法絲塔終於找到了自我的心靈。

  本片的運鏡風格相當獨特,敘述的手法也處處展露前面所提的神祕主義與色彩。人從出生之後便得面對自己必須去試煉的世界,過去沉痛的傷痕或許無法再予以修補,但卻能將之以更寬容的態度來看待。也許這並非一件容易的事,但卻是唯一可行之路。

  法絲塔的世界其實都來自那可憐而悲慘的母親。在彼此同化的互動中,法絲塔比擬了母親;也將母親痛苦的靈魂納入體中,於是這段悲劇便由此不斷地傳承,母親吶喊的詛咒也鋪天蓋地而來。這些不僅母親在世時影響著她,母親死後,法絲塔最能安慰自己的竟是在母親的屍體旁尋求慰藉,有時輕觸屍體,母親的頭髮便隨撫弄而紛紛脫落。在舅舅的眼中,法絲塔的靈魂早就已經遁入地下而躲得無影無蹤。

  法絲塔堅持讓母親的屍體回歸家鄉,這是落葉歸根的想法,或許法絲塔也必須藉著這一場回歸的儀式才能真正的釋放自我。於是在見到大海的那一刻,母親與法絲塔的靈魂同時得到救贖,法絲塔將屍體揹向大海,不管最後如何安葬,這都是一個極為明顯的符徵。

  大海看似永無止盡,也傳遞了人類最難能可貴的寬容與慈悲,法絲塔最終的笑容直接提供了如此強烈的訊息,令人欣喜安祥。

藍絲絨(Blue Velvet)

導演:大衛.林區(David Lynch)
演員:凱爾.麥克拉蘭(Kyle Maclachian)
   伊莎貝拉.羅塞里尼(Isabella Rossellini)
美國 / 1996年 / 120分鐘 / 限制級
禮讚:榮獲1986西班牙Sitges奇幻影展最佳影片、攝影
   1987Avoriaz奇幻影展最佳影片、美國獨立精神獎最佳女主角

故事講述一個生活在美國小鎮的年輕人,無意間發現一隻遭切割下來的耳朵,然而,由於自己的好奇心,他捲入一場神秘的犯罪案件…

◎ 劇情簡介     

  傑弗瑞的父親中風了,他回去探視他,但卻意外地在一個野地上發現一隻耳朵,但當傑弗瑞向警方報案時,卻找不到受害人。而威廉斯警長答應會好好地調查這件案子,而警長的女兒珊蒂以前就認識傑弗瑞,兩人再度見面也勾引出彼此的好感。

  珊蒂雖然已經有了男友麥克,但她仍然接受傑弗瑞的邀約,尤其傑弗瑞帶她去探索女歌手桃樂絲的公寓,更令她興奮不已。第一次傑弗瑞假扮除蟲工人,但卻有一名穿黃色上衣的男子來訪,傑弗瑞匆匆離去。

  第二次逕自侵入時卻被桃樂絲發現了,桃樂絲拿刀要傑弗瑞脫光衣服,兩人慾火中燒之際,一名凶惡的法蘭克進來強暴了桃樂絲,躲在衣櫃內的傑弗瑞聽出兩人對話中,似乎是桃樂絲的兒子湯尼被法蘭克控制,而法蘭克離去後,桃樂絲將傑弗瑞當成自己的丈夫唐,並要傑弗瑞緊緊抱住她。

  從此傑弗瑞便陷入這種怪異的慾望中,他與珊蒂的感情日增,但卻也常去找桃樂絲。而桃樂絲有時會希望傑弗瑞鞭打她,而這一次正巧法蘭克帶兄弟來訪,於是傑弗瑞和桃樂絲被帶往一名毒犯班恩家中,而在這兒桃樂絲也見到了兒子湯尼。但傑弗瑞卻被打傷在野地上,直到第二天才醒了過來。

  傑弗瑞決定報案,他向警長告知一切,但卻發現黃衣男子是警長的拍檔。傑弗瑞發現事情沒有想像中的單純,也只能瞞著珊蒂並帶她去夜店。但在出來之際遇上麥克來找麻煩,而在此刻桃樂絲竟全身赤裸傷痕累累跑來求救,於是傑弗瑞將她送往醫院。

  傑弗瑞決定自己找出真相,沒想到在桃樂絲房間內發現一名被割耳的男子及遇害的黃衣男子,傑弗瑞原本要逃離卻被隨後趕來的法蘭克逼回屋內。法蘭克此時露出兇狠真面目,欲殺傑弗瑞,傑弗瑞急急以無線電通知警長,並趁機奪取黃衣刑警的佩槍躲入衣櫃內,當法蘭克步步進逼,並打開衣櫃門的時候,沒想到傑弗瑞卻搶先一步開槍槍殺了法蘭克。最終珊蒂嫁給了傑弗瑞;而桃樂絲也找回了兒子湯尼。

◎ 劇情分析

  擅長以驚悚懸疑作為電影調性的大衛.林區是美國非主流電影的代表性人物。除了導演的才華之外,很少人知道他也擅長編劇、攝影、同時他也是電視節目製作人,更令人跌破眼鏡的是大衛.林區還是漫畫家、作曲家、以及書畫刻印藝術家。

  猶記得「穆荷蘭大道」這部影片,導演將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以一種迷離的夢境引領觀眾進入詭異多變的黑暗世界。事實上如此游走在現實與超現實之中的黯黑元素,正好是導演想要傳達的人性缺失與失落無依的區塊,因為從人的外表或整個社會的層面去觀察,往往會有許多的偏失與不確定,而在某種角度中來看待,隱藏在內心深處的一些焦慮與神經質,才是真正能反應人的本質。大衛.林區的電影往往必須從這個角度來探索,才能探知導演的真正意圖。

  無意中在草地上發現了一隻耳朵,如果這又是真實的耳朵,那就代表有某個人失去了一隻耳朵。故事是從這個具象的事件談起,但這個如此寧靜的小鎮卻沒有人報案,也就是說不曾發現有人失去耳朵。這使得傑弗瑞相當困惑,於是透過他的追索,觀眾也慢慢發現這個小鎮並非如外表般寧靜。

  由於傑弗瑞侵入了桃樂絲的房內,沒想到因此發現了桃樂絲的秘密。桃樂絲是一名受害者;但某種層次她也是加害者。法蘭克綁架了她的兒子,然後對她予取予求,極度變態的性愛方式不僅影響了桃樂絲,也挑染了桃樂絲陰暗的一面,於是桃樂絲要求在性愛過程中要傑弗瑞鞭打她,在瘋狂的抽打經歷著既羞辱又新奇的快感,桃樂絲也逐漸感染了傑弗瑞。

  為何在表相如此和諧而平靜的小鎮中,人性竟然會是如此的變態不堪?而這些陰暗面,導演選擇了藍色的絲絨作為具象的表徵。絲絨的柔質與光滑代表著高貴與亮麗,但深藍則是像無止盡的深淵讓人無法捉摸,在角色刻意錯亂的性愛之中,法蘭克有時擔任父親對女兒的施暴,而嘴裡所含的藍絲絨則是對母性的愛慕與渴望。

  桃樂絲在兒子被對方掌控並擔心小孩安危的景況下,她是無法抗拒的;問題是在一而再再而三的變態過程中,桃樂絲似乎也體現了一種狂放的奔馳,於是在法蘭克離去後,她只能屈軟在地板上,一則對自己的受辱感到痛苦與無奈;但另一方面也是一種變態狂放之後的虛軟回味,這也是為什麼當傑弗瑞要扶她躺在沙發上並為她蓋披巾時她憤怒地拒絕,因為藍絲絨此時早已成為她變奏心靈的一部份。

  傑弗瑞也從桃樂絲身上學到了許多以前不曾經歷過的經驗。他一邊與珊蒂交往,也在嘴上說著「我愛妳」,但他卻無法不去找桃樂絲。SM這種性變態的互動方式,讓傑弗瑞愈陷愈深。大衛.林區呈現了外在氛圍與人的內在心理活動其實並非一致的,但這種事卻又無法堂而皇之地公開論斷,這也是為什麼警長在得知傑弗瑞已經身陷其中時,他只關心女兒是否知情與介入?因此從這個議題上來看,看似溫和的警長其實與法蘭克這個販毒集團多少還是有某些牽連與關係的。

  也許警長也希望自己的女兒經歷正常而平和的男女互動關係,但事情已至燃眉之急,警長似乎也沒有其他選擇的,於是一場警匪槍戰中將歹徒消滅了,而法蘭克也殺了黃衣男子也是刑警的歌頓,只是法蘭克萬萬沒想到他竟然會死在傑弗瑞的槍下。

  這一槍也為傑弗瑞即將被引動的變態思維劃下休止符。也就是正反兩方面的愛情鬥爭,最終由正方勝出,所以傑弗瑞中風的父親病情好轉而出院;而他也將珊蒂娶回家中。而桃樂絲的心緒是較為複雜的,她在公園內擁抱著兒子湯尼,但她的心情卻是浮躁難安的,因為過往的那些性愛行徑,許多的影子是無法在短時間之內就完全平復的。

  「鋼琴教師」提供了性愛的掌控權,也就是一般人所謂的「主從」關係。一九八六年的尺度中大衛.林區早就在這個議題上提供了詭譎與辯證。桃樂絲拿刀強行脫掉傑弗瑞的衣服,但當法蘭克從外入內時,卻又變成主從易位。傑弗瑞是在衣櫃中完成了窺看,在本質上他其實是一次參與了主從的互動關係。這種看似隱晦但卻又是人性中潛藏的某種獸性,不僅很難在言詞中解釋得完整,但大衛.林區卻從這一場戲中完成他心目中的過程與儀式。

  坦言之,「藍絲絨」的戲劇結構是相當簡單的,在許多的電影中都能找到類同的情節與橋段。但若從人性與劇中角色的心理糾葛以及延展而出的議題,卻極少有大衛.林區這般挖掘靈魂深處的功力。

  或許是因為尺度的關係,在當年美國奧斯卡金像獎中雖然提名大衛.林區為最佳導演,但最終並未真正肯定他,但後來本片還是被美國電影協會推舉並選為八O年代最傑出的電影之一。

人類心靈深處永遠有許多被壓抑的陰暗面,也許我們終其一生都不會也不願去面對它,但若在因緣際會中被挑染之後,它就會像出柵的老虎。如果這是一個必須面對的現實,我們該如何去面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