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1年1月27日 星期四

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The 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

導演:里歐.卡拉馬(Lloyd Kramer)
演員:強.沃特(Jon Voight)
   艾倫.波士汀(Ellen Burstyn)
美國 / 2004年 / 160分鐘 / 普通級
每一個生命都會以不同的方式與另外的生命相遇,所有付出的愛與溫暖,都不會白費,我們來到人間,就是為了與人相遇...。

◎ 劇情簡介     

  艾迪是露比碼頭遊樂場的機械維修工,他常熱心地以絨毛鐵線折成小動物送給迷失的小孩。這一天艾迪剛在休息卻發現「大魔神」遊樂器故障,艾迪趕到現場,同事小唐正好把人都救上來,但艾迪卻看見一名女孩手拿著艾迪做的絨毛鐵線玩具站在故障的遊樂器下面,正當故障的座椅從上掉下時,艾迪奮不顧身衝上前去,但瞬間艾迪便命喪當場。
  
  艾迪似乎不覺得自己死了,他一個人在「露比碼頭」遊蕩,突然發現小時候就看見過的「藍男」,他因吃錯藥全身變成藍色,也變成露比遊樂場觀眾觀賞的對象。

  藍男讓艾迪看見小時候的情境,原來艾迪喜歡打棒球,常與街坊鄰居打球嬉戲,這一日藍男正巧開車經過,為了閃避突然奔出的艾迪而急轉彎,不幸車子卻發生車禍,藍男掙扎下車,但卻心臟病發作而亡。

  艾迪這才發現自己無意間害死了一個人,很快地藍男離開後,艾迪進入了一個戰爭的所在。艾迪見到了以前軍中的上尉長官,也勾起了艾迪一直不願去面對的困境。戰爭期間艾迪與同袍被日本兵俘虜,在集中營中不僅作苦役,也眼睜睜地看著同袍拉波佐因重病而被槍殺。艾迪利用在遊樂場學過的丟石頭把戲,騙取日本兵的信任,然後在下達暗號後反制日本兵,艾迪更活活打死那名殺死同袍的日本兵。而艾迪的腳也在逃亡中被上尉射傷,這一切的過往卻必須在這次的面會中獲得彼此的體諒。

  艾迪遇見的第三個人是露比夫人,她敘述了丈夫為她蓋這座遊樂場的經過,但卻也遭遇無情大火吞噬。她也告知艾迪不離開碼頭不是因為父親,艾迪見到了父親友人米奇欲強暴母親,但父親因米奇介紹第一份工作給他,不僅原諒他也跳下海中救他,因為父親是忠誠的人,而忠誠戰勝了憤怒。

  艾迪見到了第四名天堂的人是他的妻子瑪格莉特,她一直處在「結婚」的快樂天堂中。而第五名是戰爭中艾迪放火燒房子而不幸被燒死的女孩塔拉,艾迪在知道所有真相後,在河中為女孩洗去烙痕,女孩則帶他進入一個真正快樂的露比樂園的天堂。

◎ 劇情分析

  人死後究竟有無其他的世界?在各種宗教中有著不同的論述,但大體而言,善者到天堂;惡者到地獄的定律則是相同的。

  一九七七年美國穆迪醫師以臨床中死而復生的病人作一系列的整理,結果發現這些人所敘述的死亡世界大抵上是相同的,不外乎:一、會經過一個隧洞,二、會聽到悅耳的音樂或聲音,三、會見到一團光,四、會如看電影般地回顧自己一生重要的事件,五、一個慈祥而威嚴的聲音會問你的感受,六、會見到已經死去的親人。

  「在」片大抵上還是依照這個模式來呈現,但以更多的議題來探討人存在的價值以及相互依存的關係,從而辯證出生命的多面相與複染性。

  在每日的生活對待中也許我們都安置了絕對的善意,但有時的率性而為甚至不經意的舉措,卻意外地讓另一個生命消失。我們該如何給這件事正確的判斷與認知呢?佛家講求的是「因緣」,這簡單的兩個字卻像不斷往外放射的葛藤,牽引了各人的關係。「陌生人只是尚未認識的家人」這句對白倒也著實地詮釋了佛家的梗概,也因為基於這種概念,於是生命便被更踏實地認可,尊重生命並非只是一句口號,而是必須落實地實踐。

  艾迪的一生就像每個人一樣,充滿了喜怒哀樂,也從中獲得一些學習與啟示。他最恨的人是父親,也許他真的管教太嚴,這使得艾迪終生不能釋懷。但當他了解到父親堅守的精神情操也有著自己的高貴特質,艾迪剎那間便原諒父親了。這一切的變化都來自「心」的轉變,而人也正是從「心」的角度獲得救贖。

  有趣的是每個人在死後所見到的世界其實都是不同的,而這樣的結果也全部由自己心識來決定。唯識學的論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正是這個道理。於是每個人死後如果都必須見到五個人的話,那這五個人也必然是由自己的心識來決定了。

  事實上這應該還是在「中陰身」的階段。佛經提及人死後會進入中隂身,而每個中隂身壽命只有七天,在七天死亡後又會再生出另一個中隂身,最多七次,這個人必然得去投胎。艾迪在影片中所遭遇的情境都是中隂身的景況,或許人是必須在這個階段重新檢視自己的過往,並重新修正自己的生命態度。

  中隂身的階段其實是個關鍵,因為很多人對生前的不捨以及許多未了的心願,當這些牽腸掛肚的糾葛無法看開時,大部份的中隂身便容易陷入憤怒的「瞋」中,若果如此那他所見到的世界便會以他的心境來顯現,有時這也容易讓這個中隂身因憤怒而投入三惡道。

  每個人的天堂其實都是不一樣的,但天堂的建構無疑地是以「愛」為出發點。瑪格莉特建構了「婚禮」的天堂;露比夫人建構了「遊樂場」的天堂,因為她們都從丈夫的身上感受到連綿繾纏的愛意,於是這股近乎真諦的愛之力量便化生了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

  艾迪的個性是絕對善良的,但這個世界卻也讓他必然去接觸殘酷的戰爭。在這兒艾迪的信念只有努力地活下去,為的只是希望能見到自己所愛的瑪格莉特。艾迪基於憤怒與復仇的力量,他徒手殺了日本軍人,因為他要替同袍報仇,而沾滿鮮血的雙手卻讓艾迪走入了良心的譴責,於是他選擇「遺忘」。

  但凡是經歷過的必然會在心中留下流注因子,在機緣成熟之際,不管你刻意忘卻,這段往事還是會再出現在意識中。就算在中隂身中在意識的反照下,這些難堪的往事必然一一再現,這個時候最大的契機應該是沉靜自己的意識並深刻地檢討與反省。也許戰爭是你無法抗拒的必然,但我們是否能從更高的角度來審視,這種全面性的相互殘害究竟離生命真諦有多遠呢?

  以艾迪這樣處處為人設想的人,在他一生中卻也害死了許多人,這雖是無心之過,但卻也令艾迪良心相當不安,而這正是本片最重要的議題-原諒!

  不斷地懷恨真的能傷害對方嗎?其實不僅無法傷害對方,反而會傷害了自己。如果自稱是世上最有靈性的人類無法以一種「愛的寬容」來「原諒」別人的話,那這個世界將逐步陷入可怕的紛爭,這種怒氣更容易造成一股匯聚的毀滅力量。台灣如果有一半的人在同一天內作善的祈禱,將會讓台灣遠離風災與地震之苦。因為這個世界的形成也都是「唯心示現」啊!

  艾迪的懺悔獲得藍男的原諒;而他也原諒了自己的父親。艾迪與中尉的互動也讓他心靈有了啟發,而在菲律賓的那名女孩慘死在火光中,終於也在此刻獲得原諒與救贖,而這一切全都因為艾迪捨身救了那名女孩。也許只是一時衝動的決定,但這關乎著人的本心,也由此而能界定心的真義。

  妻子的死亡對艾迪是一大打擊,但他將她送的手錶永遠戴在手上,於是兩個靈魂便像被正式宣告般地互融在一起。「心」的定義實在深奧但卻也奇妙無比,藉著艾迪的中隂之旅,讓觀眾有了不一樣的認知與感受,相信觀賞過的人都會有相當程度的感動的。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Tuesdays with Morrie)

導演:米克.傑克遜(Mick Jackson)
演員:傑克.李蒙(Jack Lemmon)
   漢克.阿薩瑞亞(Hank Azaria)
美國 / 1999年 / 89分鐘 / 普通級

故事說著老教授莫瑞罹患了漸凍症,在最後三個月,他的學生Mitch因緣際會下每逢星期二就來探望他…

◎ 劇情簡介     

  米奇是一名成功的體育專欄記者,每天南征北討忙碌異常,卻忽略了女友潔寧的感受。潔寧的工作是為歌星錄混聲合音。

  米奇在一次與潔寧電話中有了爭執,但同時他也看見電視上訪問一位得了ALS症狀的退休教授墨瑞,這讓米奇大為吃驚,因為墨瑞正是他的老師,於是過去很多的記憶都慢慢湧向腦海。他記得墨瑞最喜歡吃,第二最喜歡跳舞,而米奇也記起他曾答應有機會一定會去探望他,只是從畢業至今他卻一直沒有完成承諾。

  於是在一次機會中他去找墨瑞,除了他的妻子夏綠蒂之外,還有一名女護士康妮在照顧他。墨瑞見面時要求米奇擁抱他,因為他從小在不快樂的父親以及母親逝世後的陰影下,非常渴望一些出自內心關愛的擁抱,只是現代人都因為恐懼而逃避。

  米奇也談起以前墨瑞上課時不發一語,最後才說沉默有何不好?為何沉默會讓人不舒服?米奇慢慢覺得墨瑞的話語充滿了很多的智慧,於是在第二次星期二來拜訪他時便提了錄音機。

  米奇甚至也參加了墨瑞預先與眾親友舉行的「葬禮」,墨瑞提出不相愛即如死滅的見解,因為他相信世上任何一件事都能因愛而化解。

  墨瑞也提及過去他也會埋怨、憤怒,但最重要的是如何跳脫,這期間米奇也為了訪問一名傑出的網球選手,但記者關注的永遠是八卦問題,這一回米奇被人潮推倒,但卻也理智地反問自己究竟在幹什麼?

  米奇不斷地忽略潔寧的感受,終於她直接提出分手的要求,米奇不死心買了戒指去找她,但見她態度堅決,遂憤怒將戒指丟進垃圾桶內。墨瑞告訴米奇其父的過往,在母親死亡之後又娶了繼母,只是父親在一次遇劫當中驚嚇過度而亡,這使得墨瑞因來不及對父親釋放愛意而引為憾事。或許受了感召,潔寧決定陪米奇來見墨瑞,兩人單獨的談話後,潔寧決定回到米奇的身邊。在離開墨瑞時,米奇情不自禁地哭泣,而在這一周的星期六,墨瑞便逝世了,墨瑞在最後依然為米奇上了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 劇情分析

  世間很多吸引人注目的心靈書籍,大部份會將議題安置在「生與死」的辯證。正因為生與死是人生中最大的困擾,就算已經歷經了生的關卡,但你卻不見得知曉自己是從何而來為何而生?而死亡是未來的必然,但許多人卻採取逃避的心態,總以為只要不去想它,縱然每天都有人去世,但死亡是與自己毫無關聯的。直到大限到來,猛然驚惶,死亡不知何時已悄悄到來,只是那時候已經忙亂一團,根本無暇思考有關死亡的問題。

  雖然無法解釋生命的來處,但幾乎每個人都相當熱愛自己的生命。問題是正因為熱愛,於是各自都以自我的詮釋當作行為準則,這種逐漸偏差的思惟會誤導人走向一個死胡同而不自覺。而這正是人活在世上的盲點,非得有一天遇上了某種衝擊之後才會醒悟,悟得早當然是見好事,但若到老年而力有未逮就難免有些遺憾了。

  米奇全力在自己的記者生涯中衝刺,他在公司獲得了重視,但卻逐漸疏遠了潔寧而不自覺。顧此失彼的窘境慢慢侵蝕了他的婚姻。許多人像米奇一樣平常可以一心多用,明明在打電話或在處理公文,卻還是得專注電視上的畫面,生怕會因為少看了一個畫面便會喪失所有。事實上也因為米奇無意中見到過去大學教授墨瑞接受訪問,這才想起他曾對墨瑞作過的承諾。

  朋友互相道別會說再見,有的是真誠的渴望下次見面的來臨;有的則只是嘴巴上敷衍的台詞,但雖然已經說出口,又有幾人會當真呢?尤其在離校之前對教師所說出的道別?

  或許是因為米奇感受到墨瑞得到ALS症-路格瑞氏症,隨時都有可能喪命,因此他在一個星期二的空檔去見了墨瑞。墨瑞引導米奇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反省與檢討,譬如說趁著活著的時候去討論死亡,還會觸犯很多人的禁忌,尤其在年紀大一點的長者面前更是忌諱。但如果我們認真思索後不難發現,其實死亡並沒有那麼可怕。

  第一堂課墨瑞給米奇的課題是我們這個世界有著許多錯誤的文化。其實文化就是生活。在台灣為亡者焚燒紙錢是一種風俗文化,但更甚者現在居然有人燒美金與支票,甚至洋樓汽車,這是因循下來的錯誤文化,若認真檢視,錯誤的認知豈只是這一項?既然生長在這塊土地,我們的立足點便應該思索如何為這個世界貢獻一點心意,以期這個社會會邁向更和諧的祥和景況。若能將燒掉的紙錢用在書籍的印刷上,那會是完全不一樣的景況啊!

  第二堂課談的是自艾自憐的擅用。許多像墨瑞一樣的人會怨天尤人,好似全世界的人都對不起他。想想為何得病的人是我而不是別人?難道我就活該倒霉?事實上這樣的埋怨是無可厚非的,少許的哀憐有著撫慰的作用。就像一名成功的商業鉅子的名言:就算剛完成一項千萬的生意也只能高興五分鐘,這些道理其實是相通的。

  第三堂課墨瑞給的問題是人會有什麼遺憾?抱憾而終是人生極端的苦楚,因為人幾乎都有個盲點,明明潛意識中愧對某一個人或某一件事,但因自尊心作祟,所以便將那份歉意推向心靈深處,總以為最終這件愧疚便會消失無蹤。但實際情形是幾乎每個人都留下一點遺憾後才了結自己的一生。

  第四堂課是要學會死亡才能學會活著。從各種角度去看待死亡,讓死亡變成自己的一部份,譬如澈悟生命的人他所理解的永遠是生死不分家。鈴木大拙說: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即是此理。第五堂課談到了家庭中若不相愛即如死滅。為何一開始誓願共融的家庭會出現危機而使愛喪失?當你遇上這種情境是否應停下步來重新檢視自己的步調?第六堂課是談到感情與執著。我們幾乎都是以過去的經驗來緊執著自己的見解,佛家所云的「我執」正是最佳的詮釋,但真正能斷我執豈是如此容易?

  第七堂課米奇學到擁抱衰老。其實每一段落的生命都有他的位階與氛圍,衰老是一種自然的律動,只要身處律動中自然能發覺衰老的神奇妙用。第八堂課墨瑞說金錢無法替代溫柔。情感出自內心的道理是必須以心對心才能被理解的,而金錢雖號稱萬能,但卻永遠作不到這一點。第九堂課提到愛,這個範圍很廣,也是與自心的體現有觀,米奇也驗證了他與妻子甚至周遭之間愛的關聯。

  第十堂課是婚姻,這是整體社會的基石,也是人被試煉的第一個場所,了解它深入它愛惜它即知真理。第十一堂課又回到文化議題上,不要被文化所欺騙,其實真諦就在自我的領納,外在一切皆是虛無幻影。第十二堂課學到寬恕,這是必須以愛為基調才能真正作到包容的心,有時原諒一個人比殺一個人來的更難。

  第十三堂課是如何設計完美的一天,其實生活愈簡單平凡更能顯露它的本質,過度的物質化反而是一種負擔。第十四堂課是我們說再見。到了要分手的時候應理解到這是一種必然也是自然的循環。

  也許這十四堂課尚有許多不足之處,但你能從十四堂課中了解到自己能做到多少呢?這是一個該嚴肅面對的問題。

口是心非(Duplicity)

導演:東尼.蓋洛(Tony Gilroy)
演員:茱莉亞.羅勃茲(Julia Roberts)
   克萊夫.歐文(Clive Owen)
美國 / 2009年 / 125分鐘 / 保護級

一對正在偷偷戀愛的商業間諜,當他們發現自己被捲入後果嚴重的間諜遊戲,同時也發現幹這一行最困難的就是你能多麼信任戀愛對象…

◎ 劇情簡介     

  二O O三年七月四日,在杜拜的一個派對上正在慶祝美國國慶,雷科瓦一眼就看上了一名美艷女子泰瑞莎。雷科瓦原本任職於英國情報局MI6的幹員,正準備離開政府情報單位,任職於跨國際集團的商業間諜。

  泰瑞莎果然跟雷科瓦上了床,但事實上反而是雷科瓦被迷昏了十八小時,原本到手而藏在桌子下面的機密文件反被泰瑞莎拿走了。

  其實泰瑞莎真名是克萊兒,她原本任職於美國中情局的探員,現在也任職於另一家跨國際集團的商業間諜。雷科瓦第一次在民間機構出任務便栽在克萊兒手上,但他不斷地出任務也不斷地尋找克萊兒。終於在五年後又冤家路窄在一家車站相遇,雖然兩人唇槍舌戰,也發現原來克萊兒正是前來接觸的聯絡人,克萊兒原本不想將文件交給雷科瓦,但經不起軟硬兼施,克萊兒只好交出移交之物,事實上在這之前二年,克萊兒與雷科瓦也在羅馬遭遇過,甚至倫敦或其他地方,有趣的是兩人相見的模式都一樣。

  原來雷科瓦早已在第一次受騙時就愛上了她,而克萊兒其實也情有獨鍾,問題是兩人分屬不同商業集團的商業間諜,就算是利益沒有衝突之際,兩人始終都以相互隱瞞甚至懷疑的態度來面對,但也就在這樣極端複雜的情緒中繼續延展著愛情。雖然彼此這般諜對諜,其實誰也不知誰騙了誰。

  終於他們打探到克萊兒混入的機構有著一項可以增添毛囊的洗髮精,在兩方都極欲介入爭奪時,克萊兒和雷科瓦決定共同合作,將盜取的資料賣給日內瓦另外一家公司,得款三千五百萬美元後兩人可以一起退休。

  果然克萊兒利用男同事迷戀她的同時將他銬在櫃子上,然後侵入二十一樓層盜取資料與雷科瓦的電腦系統連線,而雷科瓦則先行拷貝一份。但兩人到達日內瓦時卻發現那資料只是一般洗面霜,兩人此時才發現他二人被耍了。原來他們的行蹤早被老闆霍華陶利識破,而另一家的老闆迪克.賈西克原本以為獲得秘方而大開股東大會,沒想到竟然也是白忙一場。但雷科瓦與克萊兒至少還慶幸尚擁有對方的愛。

◎ 劇情分析

  在龐大的商業體系中有關竊取商業機密的價值實在出乎常人意料之外,據估計大約在一千萬至一兆美元之間。若非有如此龐大的商機,這些跨國企業大可不必另設專門負責蒐集與竊取資料的部門,這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商業間諜。

  而「口是心非」談的雖然是兩家商業間諜網竭盡所能竊取資料而謀利,但克萊兒與雷科瓦因有時任務不同,在利益取向為前提再加上過去情報員複雜又精密的心思,使得兩人滋生的愛情遂受到了考驗。

  事實上在杜拜那場戲,兩人都尚在情報單位服務,雷科瓦竊取了埃及防空密碼,但卻受不了克萊兒的引誘,兩人在上床後雷科瓦也被迷昏了十八小時。也就是說克萊兒出任務的目標正是雷科瓦。克萊兒在床上征服了雷科瓦,他在那個時刻就愛上了這個女人,雖然對於她下手無情感到失望與生氣。

  在羅馬的相逢是一個轉機,兩人在飯店內纏綿了三天三夜,這也使得兩人有了不一樣的看法。他們決定辭去公職投入私人機構的商業間諜,希望有機會能夠大撈一筆。整部影片的精神就是放置在兩人的心態,除了愛情之外,似乎潛存著更多複雜的心態,而這些不信任與懷疑的態度並非來自天性,而是來自職業。

  情報員被訓練成冷靜孤絕的性情,看待周遭萬物都是以防備的心態的,如果有一天有人對他動以真情;或是他對別人真誠愛上,相信會讓原本單純的事變得更為複雜。因為憑著過去的認知,實在很難區分何者為真?何者為假?但縱然有著矛盾的心態,難道就應該一口回絕愛情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口是心非」所有的情節都是依循在這樣的懷疑與矛盾,從而展露了人類的劣根性。

  其實不要說情報人員,一般的夫妻其實也常扮演類似的角色,上演相同的戲碼。明明兩人說好的約定,總會有一方甚至是雙方都搶先動了手腳,因為對方似乎不見得能夠信任,倒不如先下手為強,免得最後吃虧的是自己。而當彼此發現對方未信守承諾時,必然有著一番的爭執,有趣的是不見得指責對方的人就是正確的,因為在彼此指責的同時會發現,雙方都難辭其咎。

  太過精明的個性容易將四周的人當作獵物,但這也有他的前提,因為情報人員要懂得先保護自己,否則丟了性命還談什麼任務。這也是為什麼雷科瓦一再責備克萊兒在杜拜將他迷昏十八小時,因為這讓他長期暴露在危機中。縱然如此,雷科瓦還是真摯地愛上了克萊兒。

  克萊兒難道沒有對雷科瓦動了情?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只是這種商業間諜的本質被放置在前方時,有關愛的互動便被全面掩蓋了。何況他二人又分屬兩個長期鬥爭的跨國藥粧公司。或許克萊兒與雷科瓦太過自信自己的算計與能力,殊不知一山還有一山高,兩人預備大撈一筆的計劃甚至在房間作愛的情形全被錄了音,最後自然在爾虞我詐的鬥爭中敗下陣來。

  真正欲使得真情完全呈現,是必須全面放空的,也就是說充滿算計的詭思要先擱下一旁,剩下的自然是真情實愛。導演最後安排克萊兒與雷科瓦自知受騙後,頓覺喪失所有的沮喪,呼應著飯店大廳的空寂,最後將鏡頭慢慢拉出,觀眾似乎看到了舞台上的兩名虛擬的角色。一切在舞台上發生的,無非幻境一場,剩下的應該就是他們彼此面對對方的真誠心靈吧!

  有時候人生的各種表相並不見得完全是你所看見的,真義有時是隱藏在背後的。也許對方設計了某些局或陷阱,期望你往內跳。並非對方樂於看到你的狼狽,而是當你陷入困境時,這表示他可以順利完成他想要做的事。說穿了是「利己主義」在作祟。

  然而這也並非全然定位在功利主義,應該還是有其他的元素,譬如說是能力的比較與勝出,在人類的潛意識而言意謂著更多複雜心思。克萊兒與雷科瓦正是站在一場相互較量的平台上,只是他們萬萬想不到有時聰明反被聰明誤,最終也只能以好在還有彼此這句話來自我安慰了。

  現代人的特質似乎也脫離不了這種模式。彼此愛得死去活來,但也不見得能全然信賴對方。縱然他們不是情報員出身,但別忘了情報員也是人呀!就算不是親密的男女關係,普通的人際關係中似乎也容易嗅到這種氣息。人們會不只一次彼此試探、猜忌、懷疑甚至指責。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覆演練,最終當然找不到答案,但大部份的情與義會在這種懷疑的氛圍中被消磨殆盡,更別說愛情是否會因為這種懷疑的考驗而煙消霧散。

  導演東尼.蓋洛是編劇出身,對戲劇直探人性隱微曲折的內在心思自有其功力的展現。就劇本而言,這樣的議題是相當難以詮釋的,但也因為他執筆的功力使得本片有了另一番的面貌。他的第一部執導作品「全面反擊」備受好評,談論的也是商場上詭譎多變的貪婪,這才促動他動筆寫了這個劇本並執導呈現。雖然市場反應不是那麼激烈,甚至有人指責茱莉亞.羅勃茲並不適任這個角色,但那是見仁見智的說法。就戲論戲,本片節奏極快,又用雜敘跳躍手法讓觀眾難以閱讀,但平心而論,這應該也是一部極具水準的電影。

阿凡達(Avatar)

導演: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
演員:山姆.沃辛頓(Sam Worthington)
   雪歌妮.薇佛(Sigourney Weaver)
美國 / 2008年 / 180分鐘 / 保護級
禮讚:榮獲9項奧斯卡獎提名、包括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

全3D數位拍攝,全3D場景人物,打造未來太空異形世界…

◎ 劇情簡介     

  本要到潘朵拉星球執行任務的湯米因車禍而死亡,採礦公司不得不以其弟傑克來替代。傑克是一名退休的陸戰隊員,他因受傷而癱瘓,但因DNA基因與湯米相似,他的心識可以轉移到湯米之前製造的納美人軀體內。

  在潘朵拉星球上的基地,上校傭兵要傑克潛入納美人之中並將詳情向他報告。而另一名女性科學家葛蕾對納美人的文化展開科學的研究,也開始教導納美人一點英語及衛生醫療技術。

  其實採礦公司最在意的是一種「難得素」的珍稀礦產,而這些礦產正好在納美人最崇拜的一棵「家園樹」的地下深處。上校以及主管希望傑克與葛蕾力勸他們遷村,否則最終不得已的狀況下,會以傭兵的優勢武力展開大屠殺。將心識寄存在湯米的納美人身上,意外認識了一名女的納美人奈蒂莉,她俐落的身手不僅救了傑克,甚至帶他回到族人及父母面前,奈蒂莉的母親莫亞其實也是族人的巫師,她極力崇拜大地之母伊娃,奈蒂莉的父親也希望女兒能多方面指導傑克,使他成為一名優秀的納美人。

  傑克與葛蕾發現族人最神秘的地方有著一棵靈魂之樹,葛蕾以科學的眼光斷定這個有思想的樹其牽動的樹根神經其實超過一個人的腦神經,換句話說,這棵樹是可以稱為高等的生物的。但柯邁斯上校以及主管塞爾弗里奇只願意給傑克最後一點時間去做溝通,如果納美人不接受,他們將發動猛烈的攻擊。

  事實上傑克與奈蒂莉愈來愈親近,甚至向族人宣佈選擇對方為自己伴侶。傑克拒絕了上校的施壓,上校於是播放了最早傑克的視頻日記,因剛開始傑克在日記中報告說納美人是不會放棄家園樹的。於是塞爾弗里奇下令傭兵部隊開始摧毀家園樹。

  葛蕾也站在傑克這一邊,雖然極力說服,但只獲得短暫的通融,於是大戰一觸即發,最初奈蒂莉認為傑克出賣了他們,遂拘捕了他們,但柯邁斯率大軍趕來不僅摧毀了家園樹也殺死了奈蒂莉的父親和族人,而飛行員楚地救出了基地的傑克與葛蕾,於是在他們幫助下與傭兵展開了一場殊死戰…。

◎ 劇情分析

  二OO九年十二月十日「阿凡達」在倫敦舉行了預映,十二月十六日開始在全球上映,電影因有3D技術的輔助,不僅營造了話題,也實現了電影商業化的定律。票房甚至打破保持多年的「鐵達尼號」,收入首次在影史上超過二十億美元。

  或許是依仗著最新的電影技術使得「阿凡達」成為電影製片技術上的突破與指標,帶動了日後許多電影必然也得借用3D甚至4D格式,否則將無法在商業電影中吸引觀眾,而這也意味著要拍類似的商業影片,其成本是愈來愈高了,但這其實也是有著正比例的。以阿凡達為例,一共投入了將近五億美元,其中一億五千萬用在推廣上。而這樣的模式其實也是值得國人參考的。

  平心而論,「阿」片的戲劇結構是相當老套的,有人形容是「與狼共舞」的翻版,倒也是相當貼切。但以3D技術營造的潘朵拉星球則提供了視覺上極致的美感,其他更有漂浮山脈以及靈魂之樹這種有別於地球現象的場景,自然就輕易地吸引了觀眾的焦點。

  「靈魂樹」是個有趣的創意。其實若再擴大詮釋,這棵樹其實等同於一名高等的外星人,更往外推衍就可能發現,整個潘朵拉星球其實是一個智慧極高的「生物」。佛經中提及每一位佛都會創造一個世界;譬如東方琉璃藥師佛,西方阿彌陀佛。而釋迦牟尼佛創造的佛世界即是銀河系。以這種觀點視之,靈魂樹所眷顧的納美人,其實都是靈魂樹的眷屬。

  屬於宗教的議題暫且擺一邊,從靈魂樹透發的訊息不難發現,智慧愈高層次境界愈超然的總會有一種共同的特性:愛與包容。看看人類是以何種粗魯自私的方式四處劫奪資源。甚至以武力為達目地可以肆無忌憚地殺人。靈魂樹並沒有尖端的科技來保護祂的子民,但卻給予納美人無比的信念。縱然地球人強大的武力已經殺得他們無路可逃,但最終依然以「愛」作為訴求的工具,反倒是兩派的地球人殺得你死我活,這不免讓人有著被導演幽了一默的感覺。

  到外星球去採礦也許是一種寓言,但也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必然會實行的,當地球的資源逐漸枯竭之後,必然會有移民其他星球的考量,問題是每個星球上其實都有著與人的型態完全不同的生物存活著,退一步說,地球上也絕非只有看得見的生物住在這兒,其實在重疊的空間中有著許多不同的生靈與人類互融互攝,只是我們無法發覺罷了。而其他外星球的現象也是如此的。

  以太陽而言,人類絕對無法居住的,但那是因為我們在這時空中從阿賴耶識生出了這個色身,但在許多天人的世界中是沒有色身的,而純粹以意識,末那及阿賴耶識存在如太陽這般熱度的世界是絕對可能的。

  「阿」片雖然以商業掛帥,但其實也放置了許多佛學的意境與現象,從而透發出近乎真善美的精神與風格,也讓電影被安置在一個理想的天堂之中,這也是近幾年來,美國好萊塢的取向趨勢,畢竟人類在終極自省之後必然會碰觸到心靈的困境,而為了解開這些精神上的困惑,必須在打破神格之後才能有更新的氣象,否則流於傳統的宗教觀點必然會流於俗套的。

  採礦公司聘用傭兵到潘朵拉星,意欲強索的態度其實是實踐了弱肉強食的鐵律,地球上每天發生的許多現象,其實也都是在這種情況下延展而開。相較之下納美人崇尚大自然的無為而治,其實雙方的人文素養是有極大的差異的,而其優劣則必須從不同的角度不斷地辦證,但因立足點不同,相信到最後一定也沒有標準答案的。

  片中「夢行的戰士」是佛學上有趣的議題。我們晚上作夢時是六識全滅的,但七識與八識卻從不曾睡過覺,因此我們在外境有變動時,意根會喚醒第六識,所以你一定會醒來,若七識八識離開不回,這表示這個人已經死亡。因此傑克與葛蕾可以將地球人的軀體留在基地,七識與八識則移往另一納美人身上,觀眾若知道唯識學的這些基本道理,「夢行戰士」的構想也就不足為奇了。

  我們晚上睡覺時,意識覺知心是全滅的,而七識末那這個處處作主又剎那剎那思量著一切法塵是否有變動,而這個作主的意根就是潛意識也就是一般人自己認定的「我」。意根雖然當個「你」的守護者,但因為祂沒有六塵中的「證自證分」,所以不知道自己其實是沒有睡著的,也不知道自己在每個當下都存在著。就算你死了之後,若尚有業識,祂必然帶八識根據業識去投胎,因此這個「轉識」是隨時隨處剎那剎那都在運轉,從不曾暫停過。

  而人活著則是七識配合六識,前五識就能觀起運作,就有了能夠看見六塵境界的法相存在,也就是人存在的現象與本質。因此傑克與葛蕾附著在不同的軀體上,但卻只有一人能存活,這個點子情節的依據就是唯識學的基本認知,是值得觀眾從中去見識與研究的。

  「阿凡達」的成功是絕對有其原因的,拋開科技的製作技術,戲中的情節大量引用了佛學深厚的佛理才是讓人耳目一新的,雖然有些宗教觀不一樣的人不見得同意,但這也是一番老婆心切啊!

2011年1月26日 星期三

班傑明的奇幻旅程(Benjamin Button)

導演:大衛.分奇(David Fincher)
演員:布萊德.彼特(Brad Pitt)
   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
美國 / 2008年 / 120分鐘 / 普通級
禮讚:榮獲2009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改編劇本、男主角等十三項提名

成長方式完全相反的兩人要如何突破障礙,相愛相守?…

◎ 劇情簡介     

  盲眼的鐘匠師蓋托是一名視障者,在他接受為鎮上火車站製造一個大鐘時,他的兒子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犧牲了。於是蓋托製造了一個逆時針方向的大鐘,彷彿希望時間倒轉,他兒子就能因時空倒轉而恢復生命。

  卡崔娜颶風即將侵襲陸地,年老的黛絲在醫院中奄奄一息,她的女兒卡洛琳一旁照顧她。黛絲拿出一本日記要卡洛琳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班傑明出生了,但因為嬰兒長相像一名老頭,而且器官老化,於是父親將嬰兒放在諾蘭基金會的養老院前,被一名叫昆妮的女黑人收留。奇特的是隨著年歲的增長,班傑明不但沒有死,他奇蹟似地活了下來,而且愈來愈年輕也愈健康。

  小時候的黛絲常來養老院探望阿姨,很快地她與班傑明變成無話不說的好友,但卻也被黛絲的阿姨責備過,她認為班傑明這怪老頭怎能與黛絲小女孩半夜躲在長桌下?

  班傑明跟隨一名老婦人學了鋼琴,在一次外出時一名漁貨船的船長徵求船員,班傑明上船應徵而錄取,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麥克船長也帶他去酒吧,於是班傑明成了正式的船員,甚至他要求麥克在清晨時載他與黛絲出航。

  一九三六年班傑明十八歲了,他開始到各地去工作,但每到一個地方必然會寄明信片給黛絲。而隨著黛絲慢慢長大,班傑明似乎也愈來愈年輕,終於有一天在半夜聊天時,第一次吻了對方。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打,雀喜號被軍方徵召,一名叫丹尼斯的軍人覺得班傑明是可靠之人,遂將錢全部交給班傑明,希望在他死後能將錢交給他的家人,班傑明果然後來都替丹尼斯完成願望。

  一九四五年班傑明廿六歲,雖然再度遇黛絲,但黛絲卻拒絕了他。不久班傑明的生父巴頓來訪,並告知真相,原來巴頓生命已經走至盡頭,他希望兒子能回來接掌他的鈕扣工廠。

  黛絲在巴黎的舞蹈演出相當成功但卻車禍斷腿,班傑明去探望她,而兩人也生下了一名女兒…。此時卡洛琳才驚覺她原來是班傑明的女兒,而黛絲不能嫁給愈來愈年輕甚至變成嬰兒的班傑明…。

◎ 劇情分析

  在台灣歌仔戲的劇碼中有一齣令人難忘的戲碼:「楊令婆脫殼」。其大意是楊家將的老夫人每六十年會脫一次殼,變成十八歲的少女。這篇故事多少提供了人類恐懼老化甚至死亡,所以才會有如此奇妙的構思。

  「班」片以更奇妙的結構來辯證老化與死亡的議題,車站上的大鐘是個重要的表徵,其背後放置了一名父親的喪子情懷,也對死亡作了無言的抗辯與吶喊,但也意外造就了班傑明奇妙而近乎魔幻的一生。

  人從生到死亡這個段落佛家稱為「分段生死」,不管生死的順序如何都是一個階段。如果像一般人循序漸進,在四周的人都能彼此分享其同成長的樂趣,這不但有著共同學習的喜悅與競賽,從而體現一種成就與救贖的喜悅。但班傑明的生命歷程是截然不同的,當他出生時卻是一般人接近死亡的臨界點。因為一切都是如此的偶發,家人也不得不把他當作怪胎地丟棄。

  就像一個人倒著走路看起來有些詭異,但最終他還是會走完該走的路途。問題是迥異於常人的生命敘述,猶如兩部交錯的列車,僅在匆匆交會之後便愈離愈遠。如果這是班傑明的命運,也必然是他一生最大的苦楚。當他剛獲得黛絲的愛之際,卻也是他開始遠離她的第一步,望著自己愈來愈弱小,再也無法與相愛之人有著匹配,這種痛苦絕非一般人能夠承受的。

  這會是上帝的惡作劇嗎?還是真正在人生路途上的一種奇蹟?序場上鐘錶師的喪子之痛也許是某種的牽連,但一切卻都無法脫離既定的分段生死。隱約中我們似乎見識到上蒼對戰爭的控訴,但也間接地突顯了人的脆弱與無奈。

  若是班傑明出生之際其母沒有因難產死亡,相信他的命運也會完全改觀的。因為母愛將會承載一切,就算剛出生的班傑明多醜,任何一位當母親的絕對不會嫌棄鄙視,就連收養他的昆妮不就是展露天下最溫馨的母愛之情,班傑明才得以存活下來。

  除了班傑明的主線倒敘之外,導演也利用外在的颶風壓力,營造呼應著整個情節;透過一本日記,也慢慢地透染了卡洛琳的身世,而黛絲後半段被隱藏的情節也隨著日記的敘述而有了剝蕉的效果,這是極為高明的手段,也足見編導的用心與功力了。

  「班」片透發了趣味性與不尋常,而每個人原本都是在不尋常的期待中降生;也在不尋常的不捨中離開人世。而生與死的問題都是每個人無法逃避的。以黛絲的角度來看班傑明最是奇異,或許也正因為她承受了常人永遠無法經歷的,所以她對待生死的看待便顯得更從容不迫了。

  當班傑明與黛絲真正在愛情有了交集之際,這一切看起來是如此地天經地義,殊不知這一段電光石火很快便會煙消霧散,而這樣的分離卻是在奇蹟之中透發著令人驚恐的不安。班傑明知道自己即將到來的蛻變,他更清楚每日的變化會帶來什麼樣的痛苦,他不僅無法承諾在愛情之後照顧自己的妻子兒女,相反地,他慢慢地在最終反而會變成妻女的負擔。

  黛絲勇敢地承擔這一切,她撫養著慢慢變成嬰兒的班傑明,像一位母親餵食著自己的幼兒,在那當下,曾經是她丈夫的影像應該像千層攀葛緊緊纏栓她的心頭。但她唯一能做的卻是勇敢地迎接,這個畫面讓人驚愕不已,使得傳統的母子餵食畫面頓顯詭異而震撼,尤其當嬰兒期的班傑明最終死在黛絲懷中之際,更是令人有天旋地轉的暈眩與不安。

  「我們注定要失去親人,否則怎麼知道他對我們多重要?」這是在劇中一句相當感人也極富哲理的話。佛家早就把「離別苦」當作人生八大苦。或許我們用另一個角度來詮釋這正是人生的某種試煉。一個人單獨地來;最終也必然單獨地走。因為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是他人無法取代的。正因為如此,在分段生死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便是彼此學習與成長的重要機緣。當我們從一個人身上學得什麼,必然會對這個人產生懷念,當被懷念的人離去後,我們的感觸會更深刻的,同時也會在那當下感受到那個人對我們的重要性了

  「生」如果是一種喜悅;那「死」也就沒有理由當作悲痛了。班傑明逆轉了生與死的順序,雖然其結果都是相同,但刻意展現的過程卻是另類的詮釋。透過整個時代的變遷,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再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甚至最終面臨颶風的威脅,黛絲選擇在那個忙亂的當下離去,她似乎感召了班傑明那份特殊的現象,一切從容不迫,令人肅然起敬,但若果還有機會再來一次,相信黛絲一定不會後悔的。

  班傑明的故事是一種啟示,但人生不可能如此逆轉,因為這種後續帶來的衝擊與影響的層面都是相當寬廣的,有時不見得你孑然一身就不會拖累他人,而世間的種種常常是環環相扣的,而在這個基調上不難發現人真正存在的本質與真諦,而班傑明與黛絲甚至與女兒卡洛琳而言,他們永遠無法體現夕陽餘暉中的天倫之樂。從這個角度來說就很難界定何者為幸何者是不幸了。

2011年1月25日 星期二

與神對話(Conversations With God)

導演:史蒂分.西蒙(Stephen Simon)
演員:亨利.茲尼(Henry Czerny)
   畢瑪.西爾柏(Vilma Silva)
美國 / 2006年 / 109分鐘 / 普通級

當你感覺徬徨,記得呼喚我名。不要覺得孤單,我永遠與你同在…

◎ 劇情簡介    

  尼爾一直用情不專,他拋妻別子獨自享受自己的生活。不幸因車禍而傷了頸脊,這使他不僅丟了工作,也變成遊民,他偷偷回家拿出帳篷與睡袋,加入了專供露營的遊民聚集之所。

  尼爾想找工作但卻不順遂,連找空鋁罐都無法如願,不得已他只好撿拾垃圾桶內吃剩一半而丟棄的漢堡。在遊民區中他認識了一名黑人與費區,但每個人都為三餐自顧不暇,根本無法相互照顧。.

  尼爾加入了撿鋁罐的行列,但卻不知有地盤之分,撿拾的鋁罐很快被另一街友強佔。在一輛拖車內的桑妮從不遠處的地方望著尼爾,但尼爾始終不解其意。尼爾漸漸熟悉街友的作息,有時賺了一點錢去超市買些東西,旁邊好心的婦人還會為他代繳不夠的金額。

  尼爾面對鏡子與櫥窗的玻璃反射,他暗暗告訴自己絕對不要這樣老死街頭,在一個報紙分類欄內看到徵求周末DJ的工作,於是尼爾打電話去詢問,一名叫蕾歐拉的女子接到電話,但負責人湯米尚在忙碌,好不容易以公共電話作為聯絡,終於爭取到這份工作。

  尼爾漸漸穩定後,費區竟在他與蕾歐拉談話時故意找碴,因為費區其實對尼爾能離開遊民區,心中有著太多的嫉妒,但第二天費區就向尼爾道歉了。

  尼爾開始租房子,當一切都漸上軌道之際,電台卻無預警地歇業了。尼爾幾乎不敢相信這一切,他開始苦思這個社會很多面向的對待,人拼命地追求,但卻永遠追求不得,而世上似乎在認真思索後就沒有所謂對與錯的問題,恐懼與猶豫似乎是人的盲點。

  尼爾開始把這些感想寫下來,隨後又與尼爾聯絡的蕾歐拉開始為他打字,期望透過這些思考而寫成一本書,只可惜書很快就被退稿了。尼爾生氣地再寄一次,而這回書商鮑伯主動來找他,甚至帶他去找安瑪莉.沃許談全世界的發行權,最終以一百五十萬美金成交。

  尼爾到世界各地演講,也回遊民區探視,只是那塊土地已經轉賣出去,尼爾不免有著太多的感觸,矇矓中似乎只見到以前的他自己…。

◎ 劇情分析

  人的一生充滿了太多的變數,有時如順水行舟般順暢;有時又逢狂風巨浪甚至翻船滅頂。而這一切都是每個人一生中必然的碰觸與試煉。

  佛經中提及人的一生為分段生死,而每一世的出生都是在根塵相觸後才有了新的六識。雖說十八界都屬生滅之心,但既生而為人,卻是必須在十八界中不斷地尋找原已俱在的本心與第一義諦,這樣的過程其實是極為生活化的,換句話說,欲求得生命的真諦正是必須在每天的見聞覺知中尋找呀!

  尼爾在事業得意時突然發生了車禍,從此生活與工作起了極大的變化。事實上在這之前尼爾的心早已起了變化而不自覺。為何在事業成功春風得意之際拋妻別子?是因為妻兒起了什麼變化讓他不滿嗎?其實是因為尼爾的心感受了外在的薰染而起了分別,從而有了新的選擇。但尼爾若當年不是甚愛其妻,為何會與她結婚呢?從這些倂線來比較不難發現尼爾心中的盲點。

  然而一場車禍使得尼爾頓失所有,這種無常瞬間讓尼爾跌入谷底。不只是尼爾如此,很多人突然遭逢這種鉅變,大都無法承受,所幸尼爾在接下來的日子中不斷地思索人存在的本質,終究有了新的思維與方向,也使得他得以在覺醒之後慢慢步上了坦途。

  事實上我們可以將尼爾落魄在露營區與後來出書成功後來做一番比較,其實尼爾在這兩個時期的認知是有極大的差異的。也就是說尼爾在不同的時期因受到不同的外六塵之影響,以致他的見聞覺知起了不同的變化,也因為「心動」的關係,人在當下的價值觀便有了極大的不同與差異。

  然而不管見聞覺知心是如何隨六塵的變化而起分別心,其實這些都是無關緊要的,因為這一切都是意識與第七識意根的作用,而真正要去探索的是前七識必然有個「俱有依」,否則十八識滅了之後即落入空無,而這個俱有依即是唯識學中的第八識阿賴耶識。

  尼爾在經歷成功、失敗乃至最後又回到成功的路徑,這麼多的變化中,阿賴耶識與其是完全沒有任何喜悅與悲痛的。金剛經云:「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正是此意。但這樣卻又讓人無法了知真心何在?故必須從楞嚴經卷一佛所開示:「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其意乃是一切法都有其各自的體性,而這些體性也都是從眾生的真心如來藏顯現出來。從菩薩的角度來看,卻不能說見聞覺知心是妄心,因佛經說祂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生,而是因為祂的背後有一個真實體,而覺知心所依的真實體就是妙覺明心,亦即是第八識如來藏。

  覺知心絕對無法離開真心而單獨存在。這些佛所開示的道理若能理解,當然就很容易來詮釋「與神對話」中的神究竟其真意是什麼,甚至也能從這部電影中得到一些澈悟的因緣。

  事實上與神對話的層次尚在第七末那識的階段,就算尼爾在思想上有了新的領悟,依然在意根的思量性,大乘起信論提及:「此意復有五種異名:一名業識,謂無明力不覺心動。二名轉識,謂依動心能見境相。三名現識,謂現一切諸境界相,猶如明鏡現眾色像;現識亦爾,如其五境對至即現,無有前後,不由功力。四名智識,謂分別染淨諸差別法。五名相續識,謂恒作意相應不斷,任持過去善惡等業令無失壞,成熟現未苦樂等報使無違越;已曾經事忽然憶念,未曾經事妄生分別。」

  古代大德云:「但有絲毫簾纖,必定輪迴生死。」這些見地都證實了七識與八識的關係,甚至八識與前七識的互動淵源,也當然會在尼爾的身上獲得啟示,只是當事人尼爾縱然在因地尋得成功之道,但卻絕對無法了徹所謂神與他自己的關連。

  意根是跟一切眾生的內相分現前有關的,因為祂的攀緣性、執著性、阿賴耶識才會不斷的流注內相分的種子來,然後就會有境界相的顯現。另外七識的特質是作主性,如果將此作主性斷滅,人捨報時必然進入無餘涅槃。而人死後會有中隂身出現,正因為意根的我執煩惱才導致。

  「與神對話」的層次尚屬世間法,但其實也留存許多佛學的線索。藉著尼爾的東山再起,也許已經是見山不是山,但佛門中人卻可更進一步獲得「見山是山」的了悟。尼爾的了悟都屬於哲學的層次,雖然有些對話碰觸到佛法的真諦,但那也只是一種過程而已,因為尼爾的意識永遠只是意識,不可能變成真心如來藏,真正的「與神對話」則是必須澈悟而實證真如,並由阿賴耶識來斷盡分斷生死,甚至斷盡煩惱障中的習氣種子以及斷盡所知障。

  人的存在其實大都活在自己的盲點之中,尼爾如此,一般眾生亦復如是,但尼爾的成就亦只是在六塵境界中加以了別的「智相」,其實是一切有情眾生生來就俱有的,不需經由鍛鍊,不需修行就能生起,只因果報的緣故,使得眾生的了別慧(智相)有了較好與較差的現象。而這個智相也是由無明業相,能見相和境界相所產生。而在觀賞這部影片中多少都能有這三種細相產生與感觸的。

2011年1月12日 星期三

白色緞帶(The White Ribbon)

導演:麥可.漢內克(Micheal Hanake)
演員:蘇珊娜.蘿拉(Susanne Lothar)
   尤力克.土庫(Ultich Tukur)
德國 / 2009年 / 137分鐘 / 保護級
禮讚:榮獲2009年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代表德國角逐2009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故事背景發生在1913-1914年間、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德國北方一個鄉村…

◎ 劇情簡介 

  九一三年在德國北部一個村莊,所有的佃農依附在男爵地主的土地作息,男爵請了管家來掌理一切,甚至也請了一名教師為小孩上課。而宗教則由牧師這個家族來負責,當然也有醫生照顧著全村人的健康。

  看似運作完全依循體制平和進行的村莊,突然連續發生一些怪事。首先醫生騎馬回來卻被人故意綁在兩棵樹之間的細韌繩索絆倒,醫生便被送到鎮上醫院住院。不久佃農費德的妻子在鋸木廠內踏破地板摔下而亡。費德的兒子馬克斯認為是男爵的錯,於是帶鐮刀將男爵的菜園毀壞殆盡,馬克斯被抓走了,但不久又被放回。

  牧師與妻子也養了一群孩子,有一天教師發現牧師的兒子馬丁走在橋的扶手上,教師及時制止,馬丁說他想知道上帝是不是要他死?

  牧師因為發現兒子馬丁有手淫的舉動,竟然嚴厲處罰他,甚至晚上睡覺時都將他雙手綁在床舖兩旁的欄杆。節慶時,男爵為全村舉辦舞宴,而教師很快就喜歡上在男爵家中照顧雙胞胎的伊娃。教師在舞會中請十七歲的伊娃跳舞,她也對教師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久又發生令人驚悚的事,男爵的兒子西奇失蹤了,動員全村的人搜索才發現西奇被倒吊凌虐,但卻找不到加害人,男爵憤怒地把伊娃開除了,這個黃昏伊娃求助教師,教師留她睡在教室,第二天教師才借馬車送她回去。

  受傷的醫生等不及手臂痊癒,立刻趕回家,村莊的產婆華格納夫人在醫生妻子死亡後,便一直留在醫生家中幫忙,儼然就是醫生夫人。但醫生回來後兒子魯迪一直躲在廁所內不肯出來,但大姊與醫生父親走出外面時,他卻不安地跟隨在後面。

  不久男爵與夫人都到國外住,而伊娃也在城裡工作,教師直接到伊娃家向其父母提親,但其父表示一年後再決定。而醫生趕走了產婆,並在語言上極盡侮辱。不久產婆的智障兒子又受人凌辱,而剛從義大利回來的西奇不但笛子被搶也被推落水中,這使得男爵夫人堅持離去,同時也向男爵坦承她在義大利時愛上另一個男人,隨即就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 劇情分析

  如果每個人都是一個神聖的個體,那誰有資格能以各種強硬的舉動來迫害其他人?當受到外在威脅之際該採取什麼樣的方式來抗拒?這都會在人類的本能中出現。可是我們不禁要問人為何會無端地想迫害他人呢?是因為一種權勢或力量的彰顯?或是出自內心的掌控慾望?還是有某些潛藏在內心深處的另類躁動?

  麥可.漢內克過去的作品「班尼錄影帶」、「或然率71」、「隱藏攝影機」甚至令人驚悚的「大快人心」與「鋼琴教師」,其調性主旨基本上都是在探討控制慾與折磨迫害他人的瘋狂私刑。但更深入探討不難發現,麥可.漢內克在處理這些議題之際,總會像拿出一支長針,長驅直入而直接碰觸人性的最深處,然後再就這個基點反應在人的外在行為與舉措上,於是很多隱而不視的「暴力」便拓染成一股詭異的氛圍。如果只是站在制高點上來觀看,當然無法看出端倪,但若慢慢去組合周遭連續發生而看起來微不足道的事便能恍然。

  馬丁這名牧師的兒子一直有尋死的念頭,所以他故意走在木橋的扶手上,他為何要與上帝對賭全然忘了自身的安危?其實是因為他手淫的行為被父親發現而自責,但真正將馬丁逼向死亡邊際的「暴力」其實並非全然是牧師,而是牧師堅持的禮教。牧師不僅以鞭刑對待馬丁,甚至晚上將他雙手綑綁,於是看似名正言順的教導卻逐漸演變成一種私刑與暴力,牧師的心態因這種行為而逐漸變了質,更重要的是受到暴力而受傷的馬丁,也絕對在心態上會從壓抑而轉變為更深遠更強烈的暴力。

  如果不是教師正巧發現了這件事,我們無從得知馬丁原來已經被逼壓到一個幾乎無轉圜的空間,我們當然也只能感受一個清平的世界。看不到這個表相安詳的社會其實處處充斥著暴力危機,於是「看不到」這個主題便巧妙地在導演的每一部電影中呈現。觀眾可以強烈地感受到被迫害的訊息,但「看不到」任何的線索與緣由。其實說穿了暴力加害人每個人都有份呀!

  全劇中看似最平和的教師駕著馬車載伊娃要到河邊樹下野餐。伊娃突然問他要去那兒?臉上有著無限的惶恐與不安。其實以當時的嚴苛禮教約制下的社會,伊娃頓時也感受到一種被「加害」的不安;而就教師而言,在只有兩人的世界中,他的某種期待在當下其實也可以解釋為某種的暴力。所幸教師及時將馬車掉頭,我們見到的是伊娃鬆了一口氣並感激地一再向教師道謝。

  同樣的情形在醫生這個家庭中就有完全不一樣的呈現。醫生在妻子死後便與產婆華格納夫人同居,而當他出院回家後便以另一種「語言暴力」羞辱了產婆,為的是希望她離去,而醫生之所以如此,只因為產婆在家會阻礙他對長女安娜的「性侵暴力」。安娜面對父親的侵犯是極端複雜的,在那個家中,父親是一切的主宰,從這個表相的位階中就已徹底地呈現「階級暴力」,而面對這樣暴力的抗拒卻只出現在醫生兒子魯迪身上。為何在父親出院回家後,魯迪一直躲在廁所中不願出來?因為返家的父親其實帶回來的是一股更令人不安的暴力啊!導演特別以一場魯迪半夜推開門,見父親與安娜在一間房間內行動詭異,安娜說是父親為她穿耳洞然後趕緊拉下已被掀開的裙襬。醫生在這兒所顯示的暴力其實日後都將會在魯迪甚至安娜等人身上重新複製的。

  白色緞帶是一種處罰,也是一種期望的象徵,但這種表相的壓制反而是諷刺,牧師在意的是權威不容人挑戰,難不成這一切都曾在牧師的過往發生過?而他此刻的行為正是過去曾發生過的某些不堪的延展?

  是誰把繩子綁在醫生家的門口?害他墜馬受傷?然後很快那條細韌的繩子又不見了。依照慣例,麥可.漢內克是不會讓你在影片中找到答案的。但若欲推裡其實還是有跡象與路徑可尋。但影片中更令人興味的,居然就是這種尋不到真相的特殊情境,因為透過看得見的現象,讓人感受到一股看不見的詭異與壓力。也因為逐漸形成的壓力湧現出風雨欲來的強大氛圍,看似平靜,但當與觀眾逐漸連結之際,觀眾便不免汗流浹背而忐忑不安了。

  男爵對待當時的農奴制度,就另一個層面而言,其實也是一種階級暴力,問題是這麼多的暴力中其實都是潛然而行的,也就是說類似「私刑」的舉措。當你以龐大的優勢面對弱勢的一方時,你以為那只是一種正常的教訓或引導,其實從劣勢的角度就很容易發現他所承受的絕對是一種暴力。

  費德這名佃農的妻子意外死亡,就責任而言男爵亦是難辭其咎,也難怪他的兒子馬克斯意欲為母復仇,但社會位階早已劃分了輸贏的界線,衝動的兒子只能毀壞男爵的菜園,雖然這也是另類的私刑暴力,而後不久馬克斯被抓後很快又放回來,這一來一往中其實也都是私刑與暴力的另類詮釋。

  漢內克所呈現的戲劇情節其實都是看得見的障眼法,真正他要傳達的卻是看不見的這些因,而日後這些因將會變成另類的果。雖然如此,就人性而言,其本質的差異性其實並不大,漢內克的電影是必須從這個角度去深思的。

他其實沒有那麼喜歡你(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

導演:肯克.皮斯(Ken Kwapis)
演員:班.艾佛列克(Ben Affleck)
   珍妮佛.安妮斯頓(Jennifer Aniston)
美國 / 2008年 / 129分鐘 / 保護級
也許滿口甜言蜜語,也許約會也打電話聊天,但其實並沒有那麼喜歡妳……

◎ 劇情簡介     

  琪琪與男人交往總帶著一些渴望,她奇怪為何男人與她交換名片後始終不曾打電話給她。她現在希望新認識的房地產業務康納能趕快打電話與她約會。好幾次她想主動出擊,但她同事珍妮在大學時就與班結婚,她建議應該等男人主動打來。

  琪忍不住了,她跑到城市酒吧希望能遇上康納。而康納的室友亞歷正好是酒吧小主管,他向琪琪坦言若男人包括康納若不打電話找她,那表示永遠不會再打了。琪琪不相信,亞歷舉了很多例子希望琪琪能另起爐灶。

  女歌手兼瑜珈師安娜在超級市場與班結識,安娜立即被班的風采所吸引,班坦言自己已結婚,但雙方還是交換了名片。雖然班不斷地抗拒,卻也經不起安娜的糾纏,終於臣服於安娜的裙下。班決定向珍妮坦言,而以珍妮的個性必然會分手,如此就可以名正言順與安娜在一起。其實珍妮正在整修房子,曾在屋中看到煙蒂,但班否認。而當班說他有外遇時珍妮差點失控,但依然耐著性子到班的辦公室向他求歡,以挽回這段婚姻。沒想到原本躲在內室的安娜發現班在妻子面前根本不敢提及,且又在她一牆之隔與妻子作愛,遂憤怒離他而去。而原本已經和好的珍妮發現班口袋真的有香菸,驚覺丈夫欺騙,於是這段婚姻便毀了。

  琪琪的上司貝絲與男友尼爾已經同居七年,但男友的不婚主義讓她有些難堪,加上妹妹佩姬都已嫁給戴文,更增加心裡的急迫性,但當她提起結婚之事,男友尼爾竟選擇寧願分手也不願結婚,但當貝絲的父親心臟病突發時,尼爾竟出現幫了忙,貝絲決定不婚而與尼爾廝守,但尼爾反而向她求婚。

  康納其實最喜歡安娜,但安娜始終與他不來電,最後他卻與在報紙廣告業務的瑪莉有了新的交融,也許這會是一段令人滿意的關係吧!而亞歷的許多建議讓琪琪以為亞歷已經愛上她,遂採取主動,但亞歷反應冷淡,琪琪只好與亞歷介紹的比爾約會。但當亞歷逐漸發現自己真的愛上琪琪之際,只好主動上門向她表白,兩人終於尋得心靈的契合,而安娜則繼續在歌唱領域奮鬥追求她另一種人生。

◎ 劇情分析

  「他」片戲劇結構與風格與風靡全美的電視影集「慾望城市」極為神似,是因為編劇是同一組人,甚至更早之前就已經出過一本書,探索的也是美國大都會中男女感情與婚姻的互動。以多頭的迸線情節、人物關係交錯複雜,從而呈現令人眼花撩亂的男女關係。

  愛情原本就是亮麗而迷人的,「他」片除了在愛情的議題上大作文章之外,也真確地提供了現代社會的真實脈動。過去傳統的男女關係發展到最終當然是結婚,婚姻始終是建構整個社會最重要的基石,曾幾何時,婚姻固有的觀念卻被打破了。

  結婚的本質被保留而接受,但那表相的儀式卻完全被拋棄了。只要兩人心靈契合地生活在一起,有沒有婚姻就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了。但這種情形目前還是有比例的,並不是說這個前衛的社會每個人都能接納這種訊息。在新與舊的文化衝擊下,就有了更多樣的面貌呈現。

  班面對艷麗的女歌手兼瑜珈老師安娜,主動說出自己已經結婚,甚至接到安娜主動出擊的電話都拒絕,這樣的男人不正是標準的好丈夫嗎?但當安娜死纏爛打之後,班立刻就投降了,不僅是如此,班甚至答應安娜只要珍妮離開他,兩人就可以名正言順在一起了。問題是珍妮在知道真相後,雖然生氣但反其道而行,不僅原諒他甚至到公司與他作愛,甚至氣走了安娜也挽回了婚姻。然而兩人最終還是分手了,因為珍妮發現班背著她抽菸的事,也證實她的丈夫說謊。

  也許有人會覺得為何可以原諒丈夫有婚外情,卻無法容忍他背著她抽菸?這應該也是文化觀念的問題。婚外情也許是逢場作戲,若深愛的人還是妻子,這是可以原諒的,何況又是班主動向她承認有外遇。但抽菸這件事是珍妮主動追擊,班則嚴詞否認,這表示班是經常說謊的人,何況西方人對人指責「說謊」其實是最嚴厲的指控。這件婚姻最終分開雖然遺憾,但也有其背後的文化因素的。

  康納與亞歷兩人是室友,他們的觀念代表了現代年輕人的思維。不斷地追求與選擇,好像資源相當豐富一般足夠他們盡情揮霍,所以遇上不來電的女人可以表相地敷衍一番,雖然正式地交換名片,但卻絕不考慮再與對方聯絡。這是一種現象也是一種人性,但如果再經過一段時間,年齡逐漸老化之後,他們的觀念應該也會截然不同的。

  與他們兩人持相反的看法則是琪琪。本劇亦是由她的角度切入而展開都會慾望大追索。琪琪太過相信自己的判斷能力,她也寧可相信一對一的真誠,她對男人好,但最終男人似乎將她當垃圾;她與男人約會後,便一再地等待對方第二次的邀約甚至期待更進一步更親密的交往,只是她的希望始終是落空的。

  琪琪主動追擊康納,但卻在酒吧中得到亞歷的建言,琪琪剎那感覺自己好像是誤闖叢林的小白兔,因為她的見解與價值觀竟與現實有這麼大的差異?琪琪在亞歷的介紹下與比爾約會,也許這會是一組相當合適的佳侶,因為比爾在約會之後規規矩矩地送琪琪回家,若不是亞歷在同時也發現自己對琪琪動了情,相信琪琪和比爾會有一番令他們滿意的交往。

  在這個契合點,編導提供了一種辯證。若亞歷的見解是正確的,為什麼他會回頭愛上琪琪?在這之前琪琪甚至自動投懷送抱亞歷不僅拒絕,甚至嚴詞責備,反過來說是否可以證明琪琪堅持的看法是正確的?

  雖然是刻意併現的比較,但其實感情的事往往沒有對與錯的問題,因為這些分野都是個人以自我的立足點來判斷,何況當加上人與人的互動時,其變數之大往往會與當初的看法有更大的迥異,而所謂的對或錯常常因為這些變化使人失去了初衷甚至改變了看法。

  貝絲與尼爾這一組也很有趣,他們的情形也普遍存在現今的男女交往中。尼爾抱持不婚主義,因為結婚只是一種表相的手續,反而對兩人會產生一種束縛。貝絲當然也在某種程度是贊同尼爾的見解,否則怎會一同居就是七年,若不是琪琪在辦公室一席無心的話提醒了她,貝絲是絕不會主動去碰觸尼爾的底線的。

  既然一經提點貝絲就有了動作,顯然她嘴上不說,但內心是充滿期待的。當然結果讓她失望,於是七年的感情只因雙方一點的差異立刻解體。這樣的都會情感會不會太不實際,好似沙灘雕塑的城堡,一遇海水湧上便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現代的男女感情其實是有些泡沫化的,瞬間吹起的亮麗氣泡,但點破之後立刻消失得無影無蹤,而這不會引起忐忑惶恐,因為一轉身立刻會有更多絢麗的泡泡。但編導也不盡然將這種現代都會現象當作主軸,尼爾與貝絲應該也只是許多的現象之一而已。甚至更畫龍點睛地讓貝絲體驗妹妹結婚後並未對心臟病突發的父親有所助益,妹婿算是一家人但反而比不上隨後趕來幫忙的尼爾,於是貝絲又同意與尼爾居住在一起不談結婚之事。只是編導在這兒又轉了一個大彎,尼爾反而向貝絲求婚…。

  大堆頭的角色提供了多條支線的發展,巧妙地呈現大都會的面面觀,是必須花精神觀看但也是相當有趣的作品。

2011年1月7日 星期五

30而麗(Das Fraulein)

導演:安潔雅.斯達卡(Andrea Staka)
演員:蜜兒珍娜.卡瑞諾維克(Mirjana Karanoric)
   瑪莉嘉.斯卡里琪(Marija Skaricic)
瑞士 / 2006年 / 75分鐘 / 普通級
禮讚:榮獲塞拉耶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
   瑞士盧卡諾影展最佳影片金豹獎
   唐吉訶德特別獎;青少年評審團獎

詳盡的剖析三個現代女人的生活,她們來自不同地方…

◎ 劇情簡介     

  在南斯拉夫尚未解體前,露莎就一人來到瑞士闖天下,她開了一家餐廳,如今都已過了二十五年了,為了保有這一切,她小心翼翼,不敢釋放自己的感情,更不願過生日。而在餐廳幫忙的蜜拉,雖年歲已高,但其丈夫卻渴望回克羅埃西亞的老家重新蓋一幢房子。
  一日一名年輕女子安娜來到餐廳時正好蜜拉割傷了手指,安娜不僅為蜜拉止了血,還自動投入餐廳幫忙,她俐落的手腳使得露莎要留她在餐廳幫忙。但安娜不但不拿當日的報酬,卻瀟洒地離去。
  安娜其實有白血球過多的症狀,她沒有醫生的處方箋故買不到藥,不得已只好暫時回餐廳,露莎收留了她。在露莎生日那天,安娜要為露莎舉行派對,蜜拉警告說露莎可能會因此而開除安娜,但在安娜的誘導中露莎慢慢融入到音樂與舞蹈中,或許是因為狂歡的緣故,露莎竟留一名苦追她而不得的男子在家過夜。隔天露莎雖板著臉孔,但男子在付帳時偷偷塞給她一支鑰匙,於是露莎也漸漸有空時也會去找男子作愛狂歡。

  而安娜則每晚到夜店跳舞狂歡,然後隨男人回住處,第二天趁男子去買咖啡時就逃之夭夭。這一天安娜要到山上玩,露莎也好奇地隨她坐上登山纜車,兩人在山上玩雪球戰。之後兩人在餐廳內喝飲料,並提及了南斯拉夫分裂後內戰的情形。安娜甚至問露莎是否怕死?兩人更交心地談到更深沉的內心世界。安娜坦白表示,露莎擔心死了不知會埋在何處?因為人死一了百了,死亡的人又何必如此介意呢?露莎無言回應,但顯然地,這些話語卻深深打動了露莎。露莎其實知道安娜沒有居所,故將餐廳鑰匙交給她;但蜜拉提早來上班,她有些生氣地表示會將安娜潛入餐廳睡覺的事向露莎舉發,但話未完露莎卻進來送給安娜一件白色繡花的上衣。

  安娜帶露莎去賭場,先是大贏但最終把錢全又賠上。露莎也知道安娜得了白血症,故拿出存款送她去醫院。而蜜拉的錢被丈夫偷走送回克羅埃西亞修屋子屋頂。而露莎心情逐漸遠離孤獨的同時,安娜又勇敢地在馬路上攔車,這回她想去日內瓦…。

◎ 劇情分析

  九O年代蘇聯的解體也使得其周邊國家產生了連鎖反應,南斯拉夫也分裂為波士尼亞與塞爾維亞與科索沃。這些變化對於生長在當地的人而言,都是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甚至早期就離開這些充滿變數的國度的人也無法倖免。才情女導演安潔雅.斯達卡正是屬於後者。據她的自述表示在她年輕時讀到曾榮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家伊沃.安德里奇(Ivo Andric)的小說,敘述一名被政治環繞因而導致迷失的女人,從而在她的行為表現出冷酷和無情的一面。導演於是根據這個失根的女人開始構思三年而寫成了這齣戲的劇本。

  人為何必須離鄉背井?這似乎是一個很難找到正確答案的問題。出發點太多元,外在環境與自心世界的堅持,都會讓一個人被迫離開生長的地方。但在異地他鄉這些他鄉遊子卻必須面對外人很難理解的困境。文化、風俗與宗教的不同常令他們感到孤苦無依,或許這種寂寞的心情會慢慢影響一個人的個性與感情。而三十而麗似乎就是從這個角度來詮釋的。

  露莎離開自己的國度踏上了瑞士,她必然抱著無比的希望與信心,但隨著時間的飛逝,當初在心中期許的歡樂天堂似乎並沒有實踐,所謂美好的人生始終不曾在她的生命過程中出現過。於是她的年華逐漸老去,當初的熱情也逐漸冷卻,剩下的只有一成不變的餐廳生意,唯一尚可稱為慰藉的應該是存下的一點錢吧!

  另一位年紀更大的蜜拉是長期在露莎店內幫忙的員工,她與丈夫和兒子住在一起,但她賺錢最大的心願是能回克羅埃西亞的老家整修或建構屬於他們自己的房子。

  從這兩個人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人生的盲點。蜜拉全家既然已到了瑞士,但卻將全部希望放置在自己原有的國度,而她的願望其實很簡單,擁有一幢在自己生長的祖國的房子。但在自己的國家難道就無法賺錢購買房子嗎?當然是因為戰爭與政局不穩定所導致。蜜拉夫妻當初出國打拼的原因其實也牽扯到人性的問題,在出國前必定有所抉擇,問題是既然選擇了瑞士,但卻依然想回去當初逃離的所在安養餘生,這樣的心聲恐怕不是避居國外的人可以完全理解的。

  落葉歸根不見得能完全詮釋這樣的心態,但這種游離的情緒其實正是人類的矛盾,尤其當外在環境有了極大的變化時就更加無法脫離這種潛在的困境。蜜拉的景況如此,露莎的情形亦復如是。

  露莎只是想追索美好的人生,但留在國內難道就無法圓夢?真相當然也是政局的變動,使得露莎決意尋求一塊永無變異的夢土來成就自己的希望。問題是「美好的人生」是空泛的希望;真正的美好人生絕對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自我提昇與試煉,才能從中展現所謂美好的人生。許多人到異地他鄉之後才發現,一個起步其實都比在祖國來得艱困,但既然已經離開,似乎也只能硬著頭皮苦撐下去。接著不免又會發現,在人際關係中也因為文化的差異而與當地人格格不入,為了保護自己,只好表現出一付冷漠的態度,然後連帶地就像露莎的情形一樣,將自己封閉在屬於自己的世界。

  安娜是有別於這兩個女人的另一種生命形態,她放縱地讓自己漂蕩在生命河流中,不刻意選擇一個可以靠岸的港口,似乎遠方總有更多的吸引力,催促著她飛奔而去,這樣不安定的行徑恰巧與露莎或蜜拉都是相左的,當然也會在意識中產生新的悸動。在露莎而言,安娜的種種都是動力的呈現,而這種生命動力,她似乎早已消失。於是安娜的一點一滴都深深打動著露莎,彷彿眼前這個女孩就是當年剛到瑞士的自己。

  但其實安娜有著她人不知的苦痛,她是血癌的患者,雖然以藥物勉強控制病情,但安娜心知肚明,她幾乎是一個沒有明天的人,每一天的生活都是一種揮霍,直到油盡燈枯之際,她將會消失在這個世間。於是安娜四處測試,她不知那裡才能有真正的溫情,過一天算一天的日子似乎使她陷入無底的深淵,明知這是一條死胡同,但最起碼也應該走完這條胡同吧!

  安娜的放縱在露莎生日那天徹底引燃了露莎的希望,生命的美好不在於身處何地,而是自身的了知。露莎從安娜身上對比了自己,才驚覺自己是如何地封閉自己,藉著那場舞蹈,在無言的交流中,兩個靈魂相互交換了條碼,露莎慢慢融去外層的冰衣;而安娜也在病發的同時獲得露莎即時的溫暖與撫慰。

  究竟應該要有何種程度的認知才算自我了徹,同時也能體現真善美的人生?這也是得從不同的角度來詮釋,但不管如何認知,卻絕對是從每個人的「心」作延展。只要能掌握心的見地,外在的任何環境都無法對人構成威脅,即使環境惡劣,但寧靜與睿智的心也能將之轉化為天堂仙境。許多人不斷地四處奔波,雖有其不得已的苦衷,但大部份都是因為無法認清自我的緣故。

  本片有著導演自己的許多心靈情境或思考,但也精準地將廿一世紀的開端,承揹了廿世紀的許多重擔,新一代的人將如何居中詮釋屬於他們自己的世界作了確切的呈現與詮釋。

2011年1月6日 星期四

英皇情人(Wallis & Edward)

導演:大衛.摩里(David Moore)
演員:裘莉.理查森(Joely Richardson)
   史帝芬.坎貝.摩爾(Stephen Campbell Moore)
英國 / 2005年 / 94分鐘 / 保護級
改編自震驚英國皇室的真實故事,即將繼任英王的愛德華
八世為了愛情放棄王位 ...

◎ 劇情簡介    

  美國商人恩尼斯.辛普森帶著妻子華莉絲以及友人瑪莉參加英國王子愛德華八世的舞會,想不到第二次見面的愛德華立刻愛上了華莉絲。

  愛德華以各種名目邀請這對夫妻參加活動,恩尼斯因能結交英國皇室反而樂在其中,甚至獨自回紐約而讓華莉絲與愛德華去渡假,雖然華莉絲帶著貝西阿姨同行。但在兩人獨處的屋子內瞬間湧現的情感就將兩人淹沒了。愛德華甚至帶她到布達佩斯渡假,華莉絲當然也知道自己的身份,但她似乎也被這段突發的愛情激盪得無力自拔。

  愛德華想帶華莉絲參加宮廷舞宴,卻發現華莉絲的名字被國王喬治五世刪掉了,他據理力爭,國王先是不允,但愛德華表示若沒有華莉絲他就不會參加。國王只好妥協答應,但在舞會中每個人竊竊私語,引發皇族人員的不滿。國王只好交待首相派人跟監華莉絲,隨時掌握她的狀況。一九三六年的除夕,正在渡假的愛德華接獲父親病危通知,他急急趕回,但國王終究還是過世了。愛德華在當下立即承接了國王的位子。

  愛德華展開親民作風,他要隨行秘書多安排與民眾在一起的行程。但與華莉絲愈來愈火熱的戀情卻也受到更大的注目。恩尼斯回到英國責問華莉絲,華莉絲支吾其詞,恩尼斯直接找愛德華王子,沒想到愛德華竟提出要恩尼斯與華莉絲離婚的請求。

  恩尼斯向妻子轉述實情,妻子原本尚在抗拒,但在得知恩尼斯在紐約期間與瑪莉也有了不倫之戀,於是這件事情似乎就這麼說定了,但貝西阿姨從國外寄來許多狗仔隊的剪報,幾乎一面倒地批判她的行徑,這使得華莉絲相當惶恐,因為失去恩尼斯而無法獲得愛德華的愛她勢必會走頭無路。但當她要離開時,愛德華不惜以自殺威脅,這使得華莉絲又留了下來。愛德華送她貴重的綠寶石戒指,但國會與王室干預的程度愈來愈緊密。愛德華遂有了離開的打算。

  終於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愛德華宣讀了退位聲明,由其弟伯提繼位,是為喬治六世。與華莉絲結婚的愛德華受封為溫莎公爵,但終其一生都未曾踏回英國一步。

◎ 劇情分析

  歷史上不乏「不愛江山愛美人」的例子,但溫莎公爵與辛普森夫人的這段不倫之戀始終被人傳頌著。究竟這位華莉絲有什麼魅力讓愛德華八世情願放棄王位並離開他的祖國?英國邱吉爾首相就盛讚這是歷史上最動人的愛情史。雖然如此,但深入其故事的始末,雖然會折服於愛德華的堅毅執著,但不免也會為這件事的結局感嘆不已。

  世間最迷人的是愛情,因為愛情才能使生命更美麗;但最令人困惑與痛苦的卻往往也是愛情。也許情人眼裡出西施這句話是一句真理,我們絕對不能以自己的觀點要求世上的價值觀會趨向一致。愛德華視王位如草芥;但相信很多人會持不一樣的看法。那是因為愛德華從小在皇室長大,他其實早已厭倦應接不暇的公式化生活,誠如他的父親對他的訓斥:當一名王子沒有下班的時候,因為他無時無刻都必須是國人的典範。

  貴為一國之尊固然有著無比的權力與亮麗生活,但相對地卻必須得付出全部的自由。「英」片若只談愛情,那會流於平板,愛德華追求的豈只是愛情而已?他要的其實是完整的自我。

  導演安排愛德華去碼頭與工人對話,他毫不猶豫當場與小孩玩起足球,並在臨走之前與每個人握手。這場戲看似簡單,但卻是愛德華的渴望。只是類似的精神出口逐漸在華莉絲出現後便在她身上拓染開來。

  在受到層層保護與拘束之下來對照可以毫無約制地倘佯在大自然之中,這兩種生活何者為真?何者為貴?應該很快就有了答案。一般人很容易獲得的生活,因為得來容易,所以反而會忽視它,殊不知那些自視高貴的王族,他們連這一絲的渴望都是奢侈的。

  其實從某個角度來檢視,不難發現每個生命不分貴賤,在他的一生中彼此相較,均會發現有許多雷同,這也是生命平等的另一番詮釋。而能夠直接反應出生命的價值,絕對是自我的認知與自我的了徹,絕非那些表相的貴族生活可比擬。

  貴族在王室的舞宴中成就了一個他們自己認可而滿足的世界;但一名平民面對一鍋熱湯的滿足,其內心世界的比量其實是一樣的。物質是表相的呈現,重要的是精神的層次與位階被放置在何處?這是每個人必然會去面對的,只是在世俗的目光中,大部份的人都情願選擇光鮮亮麗的生命形態,此無他,只因無法了解生命的實相因而逐漸迷失了自我。

  愛德華是個明澈真理之人,他的內心世界均趨向與大自然更相融的面向,這與他的父母便是一個極端的對比。也許生長在王室之家也是一番宿命,但宿命真的無法改變嗎?從愛德華的這個例子讓人了解,無法改變的原因其實來自放不下。

  這個世上的六塵是我們每日所見,但因見而產生知,因知而有得的慾望,於是我們終其一生便一直在慾望中打滾至死方休。愛德華將一切的慾望凍結在愛情之上,當他擁有了愛情便等於擁有了一切,或者應該說只有真確地體現這段情愛才能真正詮釋得失之間的落差,而愛德華則早已在答案呼之欲出之際跳出這個圓圈。

  其實愛德華對華莉絲的這段情愛也早已跳脫他們兩人的範圍。因為他的情操已經變成一種世界遺產與精神,繼承王位的喬治六世不見得人人能識,但溫莎公爵的這段世紀之愛卻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而這段令人感嘆又欽佩的愛情將會一直被傳頌下去。

  愛德華那篇退位宣言令人相當感動,但似乎這一切是愛德華早先的心裡期待不是嗎?面對一些政客的干預以及家人的冷漠對待,這絕非局外人所能理解的。人若天天必須受到制約,縱然日日山珍海味,但這樣的日子還值得期待嗎?

  愛德華最終在作抉擇之際,他也表現了西方的騎士精神-誠實。他可以登上王位,但口裡卻必須表現他不愛華莉絲。但昧著良心說著謊言其實並非一件難事,在政治的檯面上我們看到的比比皆是,愛德華卻不屑也不願這麼做,因為他無法說謊。

  這更讓愛德華的心境提昇到極高的層次,世人見到的總是他為愛情而漏失了許多;但卻很少人知道,正因為他失去了王位,使他的精神獲得更厚實的見地。愛德華與邱吉爾的一場對話也很精彩。愛德華說如果他現在冊封邱吉爾為國王,但他必須放棄他所愛的人,邱吉爾是否會答應?邱吉爾默默無語,雖然他沒有回答這個假設性的問題,但他也深切了解到愛德華真確的個性,也明白他面對的是一段真愛的感情。

  也許你不同意愛德華與華莉絲這段感情,那是因為你不曾愛過,雖然被冠上不倫之戀,但若是兩心相悅,又關他人何干?

  「英」片雖然著重在愛情的互動而淡化了皇室與國會之間的鬥爭,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任何景況都離不開人性的糾葛,這件世紀愛情自然也不會例外。只是再完美而動人的愛情也有消盡的一天,從這個角度而言,又不免讓人唏噓不已。

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

香奈兒(Co Co Chanel)

導演:克利斯亭.道格(Christian Duguay)
演員:莎莉.麥克琳(Shirley Maclaine)
   麥爾坎.麥道威爾(Malcolm Mcdowell)
美國 / 2008年 / 187分鐘 / 普通級
禮讚:2009金球獎、艾美獎影集類最佳女主角
時尚服飾創辦人香奈兒的生平故事 ...

◎ 劇情簡介     

  嘉柏麗與妹妹茱莉跟隨母親作裁縫,但母親死後父親因未與母親結婚,兩人遂成私生子。父親將二人送入天主教學校後說是要到美國闖天下,日後必來接二人去團圓。但嘉柏麗在一次遊行中發現父親早已另組家庭並育有子女。嘉柏麗將實情告訴茱莉,自己也暗自發誓一定要堅定自己。

  十八歲生日後,嘉柏麗到巴黎一家裁縫店工作,老闆德布丹夫人為人苛刻,嘉柏麗與堂妹安黛麗一起認識了軍官艾提安與莫利斯。由於嘉柏麗在宴會中唱了一首歌,艾提安為她取名可可。艾提安邀請可可.香奈兒到羅亞里爾的農莊,香奈兒也因此認識了艾提安的朋友鮑伊.卡柏。

  香奈兒曾經從馬背上跌下,她覺得裙子不方便,遂穿了馬僮的長褲,使得眾人驚呼連連。但對艾提安而言,反倒是另一種的吸引力,甚至她戴了自製的帽子到馬場,雖遭到名設計師保羅.普瓦的揶揄,但卻受到夏洛特公主的青睞。艾提安見鮑伊教香奈兒學開車,兩人似乎感情日增,遂在馬廄內向鮑伊表示他想娶香奈兒,結果鮑伊沮喪地離去回到英國。

  香奈兒在艾提安的家人來農莊時並無法與他們共進晚餐,香奈兒知道艾提安無心結婚,於是決心離開獨自到巴黎賣她設計的帽子。但因銷路極差,十個月欠了一屁股債,所幸鮑伊從英國趕來,即時為她解決了困境,甚至兩人合夥重新開了一間帽子店鋪。但鮑伊帶她參加高級晚宴時,香奈兒的名字總是被刪掉,這也影響了當鮑伊向她求婚時,香奈兒拒絕了。但很快地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打,艾提安與鮑伊分別出征,而在杜維爾開店的香奈兒大量運用針織品不僅改變了婦女的穿著,也修改製作了許多護士服。但茱莉此時懷孕而亡,其子安德烈被人收養,香奈兒發誓一定要將安德烈接回來。

  鮑伊退伍了,也寫了一本書,但因安黛麗與莫利斯結婚香奈兒未到英國,而此刻鮑伊的父親強迫鮑伊要娶漢德堡遺孀戴安娜,香奈兒的愛情又落空了,但鮑伊電話中表示要來法國見她,但卻在半路車禍身亡,香奈兒終其一生把精力放在時尚事業,也創立了她的時尚王國。

◎ 劇情分析

  提到「香奈兒」一定讓人很快聯想到香水與服飾,但對於被時代雜誌選為二十世界影響最大的一百人之一的時尚女王香奈兒一生,卻不見得有多少的理解。這部傳記電影則提供了完整的香奈兒奮鬥過程,尤其由傻大姐莎莉.麥克琳來詮釋,自有其一番的韻味。

  廿世紀初期雖然延續了十九世紀特殊的風雅,但深究其中不難發現,這其中有著太多保守勢力的陰影,尤其對女人而言,看似嫵媚嬌艷,但其實均深陷男人自私的陷阱。以服裝而言,女人標榜束腰凸臀,為的是像孔雀般地凸顯自己以贏得男人歡心。比較現今女人的穿著實在是十萬八千里,而引領這股風潮,在品牌服飾中注入現代主義的詮釋以及簡約的大膽取向,不僅為香奈兒自己打響了名號與地位,更讓全世界的女人的穿著有了全然不同的展現。

  除了服飾之外,「香」片也傳遞了廿世紀初期存在歐洲的階級之分。中國注重的門當戶對在歐洲亦復如是,香奈兒的父母並未結婚,使得她在母親死亡之後立即變成私生子。父親狠心地將二姊妹交給教會學校,香奈兒就是在這種惡劣不公的環境中長大,靠著縫紉以及過人的審美觀念,讓她不斷地求新求變。而編導將這種特質放置在愛情的路途上,就詮釋了男人的喜新厭舊,而香奈兒的求變便深深吸引著艾提安與鮑伊。

  艾提安的家鄉羅亞里爾是個專產美酒的地方,可惜導演在這兒只強調馬與人的互動,若能加入酒的元素,說不定會有更多的議題。

  香奈兒與艾提安的交往當然也是抱著希望的,她期望有朝一日能麻雀變鳳凰。但顯然從那位女管家的眼神中不難看出香奈兒這樣的期待注定是要落空的。在她之前艾提安就不知曾帶過多少女人回到農莊,這一點香奈兒是心知肚明的。然而人若全然沒有希望,生命的意義豈不全然消逝?雖然最終證實她內心的耽心終於成為事實,但若非是經歷過這些過程,香奈兒豈有逐漸自信的動力?

  不管艾提安是沉迷於她的美色或者是真正的愛她?最重要的是這個男人給了香奈兒試煉的好機會。在不斷蛻變的過程中,香奈兒尋獲了自己的生命出口-她給女人的服飾下了一個全新的定義,雖然在當時引起極大的驚嚇,但任何事情的第一次總是令人側目的。

  香奈兒第二段戀情來自英國的鮑伊,但縱然鮑伊有全然愛她之心;卻無力抗拒傳統的門戶之見。所幸香奈兒此刻已經對愛情有了免疫力,她不全然相信愛情,她寧願選擇自我才華的發揮。敏捷銳利的目光當下一掃,一套全新的服裝於焉誕生。她在一九二三年接受「哈潑雜誌」訪問時曾說: 「簡單就是所有真正優雅的基調。」這與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為勞動父女設計的簡約主義風格服飾有著絕對的關係。

  真正讓香奈兒聲名大噪的是香奈兒經典5號香水,事實上這件事是發生在一九二O年香奈兒與俄國前衛音樂家史特拉汶斯基陷入熱戀,而前一年一九一九年鮑伊車禍身亡。其後香奈兒寄情在熱戀中,到一九二一年時,香奈兒希望能創造出一種戀人的味道香水,於是她從俄羅斯宮廷香水創作師Ernest Beaux送來的樣品中選出了第五款,也就是從此為世人所熱衷的No.5香水,其後在一九二三年開始上市。

  香奈兒與史特拉汶斯基這段戀情,本片並未提及,事實上在一九一三年之際,史特拉的作品「春之祭」首演,由於作品充滿了前衛與反傳統幾乎引發暴動,但這反而讓香奈兒對他印象深刻,日後甚至出借私人別墅供他創作,而後也才引燃了火熱的戀情。

  是否因為從影集中剪接而成所以裁去了這一段故事不得而知,但若從資料與史實來看,讓香奈兒真正用情甚深的絕對是史特拉汶斯基。這與本片雖有著些許的不同,應該是編導的另一番取捨吧!

  香奈兒的服飾都以黑白為基調,尤其經典黑色小禮服最為人津津樂道,這應該是一九一七年推出及膝短裙,加上外套組合的經典套裝,在當時引燃一股風潮甚至大受歡迎。

  香奈兒的系列服飾有時又極為傳統,但只要冠上兩個C逆向組合的標誌就會讓許多女人掏出荷包。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香奈兒不再僅限於服飾與香水,應該說是一種時尚的代名詞。

  從十九世紀末出生,以私生女的卑微身份,憑著一股過人的慧眼,逐步開創了廿世紀的時尚王國,香奈兒絕對不會只是依仗母親留給她的縫衣指套。她的身上從出生後就散發一股孤傲又敏銳的特質,冷靜而精準的審美觀點,甚至是敢於向世俗挑戰的精神,在在都是她成就時尚王國的元素。

  或許是社會脈動引燃她開創的目光與才華?或者說是她帶領了社會脈動的風潮,不管真相如何,香奈兒已經為廿世紀留下見證,她絕對是一個成功的典範,也是一名前衛的女性。因為她不僅有著獨到的見解,也紮實地詮釋了她自己的人生。

2011年1月3日 星期一

終點站,幸福(Home)

導演:瑪莉.哈伯史蒂克(Mary Haverstick)
演員:瑪西亞.蓋哈登(Marcia Gay Harden)
   麥克.加斯頓(Michael Goston)
美國 / 2008年 / 84分鐘 / 普通級
禮讚:榮獲休士頓國際影展 評審團特別獎
   蒙特婁國際影展 觀摩片
   波士頓國際影展 觀摩片
   聖荷西國際影展 觀摩片
   英格蘭國際影展 觀摩片 
罹癌酗酒自怨自艾,忽略了8歲女兒的感受 ..
也許「愛」能戰勝一切命運阻隔…

◎ 劇情簡介     

  英嘉得了乳癌,原本的檢查沒找出問題,但當再度發覺不適時,不得不採用切除的手術。面對鏡子,英嘉相當沮喪,不僅她很難接受手術後的自己,就連先生賀曼似乎也以逃避的方式不再主動追求魚水之歡,甚至有時英嘉主動表達了慾求,賀曼也都以逃避來回應。

  若說英嘉還有一些指望的話,那就是她的小說家夢,以及她的女兒茵緹可。每天她習慣帶茵緹可到河畔草地上,鋪上毯子後母女二人躺著仰望天上的白雲,變化多端的雲提供了更多的想像空間。

  茵緹可希望天上的雲不要再有任何的變化,但英嘉告訴她:改變是生命的一部份,萬物都會改變。到了夜晚英嘉與丈夫總會展開一樣的話題,然後激烈爭執。英嘉為了改變現況並重新再來,看上了在老家旁側河的對岸一位老婦人佩姬的房子,佩姬是英嘉父親以前的情人,自然很樂意將房子賣給英嘉,只是每當討論至此,賀曼總以公司營運欠佳沒有多餘的財力購買,於是夫妻又再度爭執,而夫妻倆也都各自喝酒來麻醉自己。

  英嘉每次到佩姬的房子總會回憶起小時候的父母。父親對她有著一股特殊的吸引力;而母親卻時常處在疾病纏身的困境中,好幾次英嘉偷窺了母親在極度痛苦中自行以嗎啡來止痛,這個家便因為母親的病而顯德萎頓。

  英嘉是有強烈的恨意責備常常生病的母親,但此刻似乎她已取代了母親的位置,那茵緹可會不會也像當年的自己恨母親呢?茵緹可是個懂事的孩子,她不只一次在英嘉喝酒時義正嚴詞地要母親不再喝酒,反倒是相當沮喪的英嘉會以較不理性的態度來對待茵緹可,在一次母女的爭執中茵緹可表示英嘉從未真正關懷過她。更嚴重的一次英嘉口不擇言地罵著茵緹可,沒想到女兒竟然用錄音機錄下來,然後提著提包要離家出走。英嘉發覺事態嚴重,急急在佩姬住處找到女兒,但也發現佩姬已經把房子賣給路過的一對夫妻了。

  嘉決定帶著茵緹可開車往海的方向,她留下字條給丈夫,沒有設定回來的時間,因為她知道必須把握僅剩的時間與女兒好好地相處…。

◎ 劇情分析

  醫學的進步使得人類的壽命不斷地增長,這原本是一番的美意,但卻使得因為壽命的延長而帶來另類的問題。癌症就是相當令人震撼而且束手無策的後續問題。過去平均壽命不是那麼長,每每在癌症發生之前生命就已結束了;而現在各種藥物不斷地的提煉以及醫術的革新,但在達到一些既定目標後,人都得面對更殘酷的問題-癌症。

  一般人在得知癌症臨身之際,立即的反應是無法接受,「為何會是我?」的質疑是普遍的想法,當然也期待是醫生的誤診,然後再到別家醫院重新檢驗,直到確定後這才慢慢地接受。其實就算不想接受也只是意氣之爭,許多人的性格或習氣會在這個節骨眼上產生分歧。如果勉強接受但又忿忿不平的人,他的反應都會讓人感到錯愕。譬如有人立刻將房子賣掉,然後在餘生中盡情享樂。這樣的心態固然有些可悲,也充分顯露出人的無奈與對死亡的無言抗議。另一種人可能會以較豁達的生命態度來面對即將到來的重要階段。

  死亡,是每個人都必須去面對的,不會因為你不談論或不去面對,死亡就會自動遠離。佛經認為此為「分段生死」,從出生到死亡如果是一個階段,那麼從死亡開始,會再出生「中陰身」,而中陰身每七天也會歷經一次生死,直到七七四十九天之後,再去投胎轉世,此時則又再次歷經另一次的「生死」;要一直出母胎後,則又再經歷另一段的死生,因此稱為「分段生死」。

  只是前世的前六識會在死亡之際直至入胎為止而全部忘卻;留至下輩子的只有第七識末那與八識阿賴耶,因此我們無法記起前世的種種,其道理正是如此。

  提供這些訊息是為了讓一般人重新正確地認知死亡,真確地了解之後便不再感到死亡的恐懼,從而理性地去面對它。「終點站,幸福」的意旨對面對死亡則以相同的理念,提供了新態度。從一名觀察較敏銳的作家角度,細觀周遭環境的一切,在思緒充滿更多的交會火花之後,生命的新焦聚就會出現了。

  其實除了死亡這個議題之外,英嘉其實尚得面對因為乳癌而切除乳房之後的窘境。原本和諧的夫妻床笫關係立即面對衝擊。逐漸冷淡的夫妻關係愈離愈遠、愈遠愈冷,最終連簡單的擁抱都會變得尷尬與難堪,於是原本尚存的一絲希望便被冷漠的對待而逐漸瓦解了。

  小說家縱然失望,但卻保有自我思維的能量,意即在意念上她尚可自由自在認意揮灑,因此她與女兒躺在草地上望著變化萬端的白雲,於是天空剎那變為一個舞台,恣意變化的白雲是各種伎兒與眾人,在不斷變化的激盪中,讓人不得不聯想到人生的幻化。

  變化無常是佛門醒世警語,但其實一般人無法領納這句話的真正意涵。就如英嘉一般,她的思緒與觀察都是相當敏銳而深入的,但遇到挫敗卻也只能酗酒而自我逃避。因為對於生命的真相,她始終無法真正去面對呀!

  所謂的「實相」亦即生命真相,也是宇宙的源起真理,而能證知者必然能以超然的態度去面對死亡。而在這之前就必須從變幻無常的人生六塵中著手,既然生而為人,幻動的六塵與你自身的面對是絕對離不開根塵相觸而生識的真理,因此若將六塵與見聞覺知完全捨棄,是絕對無法領納生命真諦的,相反的,反而要依仗著見聞覺知去放任與六塵的關係,若定慧等持之際,自然能證知實相。也就在這個節骨眼,自然就無視死亡的可怕與威脅。

  英嘉追逐的是家庭的倫常與安定,但這種社會傳統的價值觀雖然為一般人視為理所當然,然後這並非究竟法,何況在外六塵的環境轉變中,人的心其實也是不斷地翻轉與變化的,此刻也會開始考驗生命的本質與意義,有時在瞬間原本被肯定的價值觀便被徹底瓦解了。這應該歸咎於人性的脆弱或是心識的變化呢?

  英嘉努力地想挽回一切,於是她想買下小時候對岸的一幢房子,這兒有她兒時的回憶與歡樂,她企圖在新房子中重塑兒時的時空,似乎從過去中才能恢復她曾經擁有過的一切。但因丈夫生意沒有起色,這使得她的願望不斷地落空;更令人沮喪的是丈夫似乎把生意不起色的責任全部歸罪於她。

  是英嘉陷入無比的沮喪中,為了清除這些不悅的思緒,她只能不斷地喝酒,企圖在酒精的麻痺中尋得另一個令她怡然自得的世界,但這些舉措不僅無法讓她圓夢,反而把她帶進另一個更沮喪的空間。

  大海永遠是藝術家最終的生命真相的指涉,英嘉在百般無奈中只能帶著女兒奔向大海。大海的龐大是人無法掌握的,這種神祕的未知,起碼提供了作者心靈可以依附的所在,也許這樣的結局顯得輕描淡寫,但總是英嘉心靈可以開啟的另一個出口。

  超越當下就是一番的頓悟,也許在整個生命過程中顯得微不足道,但積沙成塔也是生命進步的另一種手段。我們無法得知英嘉日後的情況如何,但卻可以感受到她在面臨龐大的困頓之後為自己找到的生命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