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8年2月28日 星期四

遇見莉莉(La Petite Lili)

導演:克勞德.米勒(Claude Miller)  
演員:露迪芬.莎妮(Ludivine Sagnier)
   妮可.嘉西亞(Nicole Garcia)
法國 / 2003年 / 94分鐘 / 限制級
禮讚: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提名
   芝加哥影展最佳女主角
   法國凱薩獎最佳女配角
影片的組成是畫面連接的敘述功能,其結構的多變也使得很多作品呈現不一樣的風貌與詮釋觀念,當然也由此產生了不同導演的理念與生命力…

◎ 劇情簡介     

  知名的女演員瑪朵邀請知名的大導演布利斯到鄉間農舍渡假,同行的都是瑪朵的親友。而瑪朵的兒子朱利安與當地的一名美艷少女莉莉有了激情的交往。因為朱利安也喜歡拍攝前衛電影,而劇中角色就是以莉莉為主角。

  眾人齊聚在寬闊的農舍中,並關閉了門窗,為的就是欣賞朱利安的作品。或許與一般電影不同,瑪朵幾乎沒看完就預備離去,母子倆為此有了激烈的爭論。

  莉莉離去時對布利斯極具好感,瑪朵看在眼裡,當然也給莉莉ㄧ些警告,但莉莉似乎有她自己的看法。吃飯時瑪朵也發現莉莉不請自來且纏著布利斯。而朱利安得不到眾人的掌聲,並且也發現莉莉與他漸行漸遠。

  朱利安約莉莉到外面,見莉莉心已向著別人竟憤怒地推倒莉莉後離去。而莉莉更進一步主動接近布利斯,不但吻了他,也要布利斯載她離開這個鄉下小鎮。當眾人發現真相時全家立刻陷入愁雲慘霧中,而朱利安在半夜跑到瑪朵的房間訴說他的孤單,並要求睡在母親身邊。雖然如此,朱利安還是割腕自殺了,所幸被救活後,喜歡朱利安的珍瑪麗立刻取代了莉莉在朱利安心目中的地位。

  四年後朱利安決定要拍片了,而他的劇本正是四年前發生在農舍的過程,甚至於要求瑪朵及布利斯都要演他們自己,唯獨莉莉這個角色懸缺。朱利安決定以徵求的演員來呈現,但已經在影視圈混出一點名堂的莉莉立刻毛遂自薦,兩人在片場相遇,各自對對方有著好奇。但莉莉還是堅持要演莉莉這個角色,一開始朱利安不願理會,但莉莉一再糾纏,最終還是獲得了莉莉這個角色。

  在片場珍瑪麗帶著四歲的女兒來探班,雖然她也訝異莉莉的出現,但見影片拍攝得極為順利,遂也不再計較。於是這齣「夜未央」的電影重現了四年前的往事,透過虛擬的情節卻都是真實;角色扮演的卻也都是自己,於是演員們一時都難分真實與虛幻了。

  片子終於殺青了,眾人在興奮之餘,似乎也必須藉著影片的過程重新去檢視過去那段對愛的渴望以及人生無常甚至生活中常見的欺騙作另一番辯證,而由此又將陷入另一番真實與虛幻的爭執。

◎ 劇情分析

  繼「貝蒂費雪的世界」之後,法國導演克勞德.米勒改編俄國劇作家契訶夫的作品「海鷗」而呈現這部「遇見莉莉」的影片。

  影片的組成是畫面連接的敘述功能,其結構的多變也使得很多作品呈現不一樣的風貌與詮釋觀念,當然也由此產生了不同導演的理念與生命力。

  本片的故事看似平板,但導演卻刻意地呈現戲中戲的手法,並期望藉此跳脫「海鷗」既定的框架。基於此,影片中在電視上出現的黑白畫面就變成另一層面的訴求。

  朱利安以莉莉為劇中人拍攝了一段實驗短片,這種情境與台灣的現況是一樣的。DV攝錄器材的普遍讓年輕人可以輕易地完成一齣戲,問題是年輕朋友的創作缺乏全面性的結構敘述,而偏向單獨的畫面,正因為劇情缺乏連貫與延展,故常常陷入喃喃自語甚至不知所云的窘境。這正是朱利安將影片呈現在行家面前的遭遇。

  瑪朵是知名的演員,她懂得如何詮釋角色,對兒子的處女作提出嚴厲的批判。這當然也是本位主義的思考。布利斯這位導演就真確地表示朱利安極具才華,這絕對不是場面話,而是他敏銳的觀察力察覺到一顆充滿動力的創作心靈,只是苦無宣洩管道。

  然而布利斯的觀點有一半也是當時氛圍逼壓而成,亮麗的莉莉不時睇望渴求的目光,已在男女關係打滾多年的布利斯如何能拒絕呢?瑪朵顯然是最了解布利斯的,但她也只是口頭略為警告,其實在這個議題上她始終是沒有發言權的。這也是為什麼朱利安知道莉莉隨布利斯到巴黎後,瑪朵也只能無奈地安慰失戀的朱利安。

  莉莉這個角色是充滿了野心與企圖,她善於勇敢地在適當的機會呈現自己,於是很快地如願以償地在巴黎成為閃亮的明星。就一個人的向上奮鬥這個角度而言,莉莉的行為雖有缺失,但卻無法全力苛責。若非如此,莉莉終其一生恐怕只能待在小港口終日與父親四目相對吧?

  發現朱利安具有藝術才華,為何不能肯定莉莉也是表演的天才呢?在實驗短片中她毫無懼色地呈現;在現實中她也盡興地展露,甚至為了跳脫困境,她迷惑了身經百戰的布利斯,如果說這也是莉莉的表演手段,應該也是不為過的。

  這一切在四年後又有了新的辯證。莉莉雖已成名,但當她知道有一位新銳導演要開新片時,她立即打聽到導演正是朱利安,而她也毫不猶豫地再演一次戲,不管透過什麼劇情,莉莉始終都能為自己演好該演的戲。

  「重新呈現」是一種真實與虛幻的矛盾與組合,我們生命過程中很難有機會特定某一段過程重來一次,而當真正重新呈現時,兩個時光的心境是否會全然一致呢?這是非常有趣的。布利斯在拍戲中必須與莉莉接吻,這顯然是當年莉莉與布利斯離開時有過一段交往。而當這段情已經冷卻之後,如今又必須攤在陽光下再次呈現,其表相也許可歸咎為演戲,但內心的吶喊是否也能輕描淡寫?

  挖掘過往的記憶真是令人情何以堪,朱利安為何將自己的傷痛變成一種呈現?是一種記憶的緬懷或是刻意的惡作劇?其實這些似乎都不重要了,因為在有限的歲月時光中若能把握機會去呈現任何可能,都是義不容辭的舉動。這樣的觀念更加緊密地與現代社會思維連結。當影片殺青之後再回頭返觀,過去的恩恩怨怨便顯得微不足道了。

  沉溺於悲傷也許是一種表達,但更多的人會抉擇以更勇敢的姿態繼續邁步前進。人的性格也許是薰染而不變的,但那又何妨?莉莉堅持的性格,我們又能對她提出什麼批判呢?她的價值觀早在拍攝實驗電影時就一覽無遺,從莉莉身上,我們是否也應該推斷瑪朵當年是否也是如此呢?生命是不斷地宣染與接替,那個時空有莉莉這樣的角色,那過去以及未來莉莉都不會消失的。

  在農舍渡假時,親友中的醫生是個有趣的角色,他四下偷情,但一興奮卻又猛流鼻血;而當情婦要求他私奔時,卻遭醫生一頓責備,情婦也只能暗自傷心地流淚了。這些情節也間接呼應了主線人物的感情困頓,而這般沒有解決能力的方法,似乎也正是一般的常態。

  然而醫生對藝術的觀點反而更為敏銳,他不只是口頭欣賞,亦能就藝術觀點提出一些見解,這也難怪朱利安會讚嘆他:「你才是藝術家。」

  雖然如此,這也呈現了人生的某種苦悶、困頓與無奈。而這正好是契訶夫在「海鷗」中所敘述的十九世紀末俄國鄉村中產階級日常生活與人物的寫照。

  原著中男主角的願望是當一名劇作家;而本片導演將他改為電影導演,也因為這樣的改變,後半段就有了一種新的戲劇動力。米勒導演在這個議題上似乎意有所指,在眾多角色的互動行為中,多多少少是米勒的親身體驗,或者說見多了眾生相而領悟在電影的環境中所必然具備的一些要素吧?

  「遇」片曾在二OO五年坎城影展獲得金棕櫚獎提名,可見這般全新的敘述手法受到肯定;也再一次讓我們瞭解到一名導演不能墨守成規,否則其作品很快會失去它的魅力的。

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

導演:李安(Ang Lee)
演員:傑克.賈倫何(Jake Gyllenhual)
   希斯.萊傑(Heath Ledger)
美國 / 2005年 / 134分鐘 / 輔導級
禮讚:2005年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獅獎
   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電影配樂
   2006年獨立精神獎提名 - 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
    最佳女配角、最佳影片
   2006-美國金球獎 - 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
    最佳原創歌曲
   全美劇作家公會獎入圍:最佳改編劇本獎
傑克與艾尼斯在斷背山上一段夏日時光…

◎ 劇情簡介     

  一九六三年傑克與艾尼斯同時到斷背山受僱於看顧綿羊的工作。由於兩人必須分別看守兩個地方,然後在白天時會合一起用餐。這一日下山載送食物的艾尼斯在半路上遇上一隻熊,驚惶的騾子將食物灑了一地,不得已,兩人只好偷偷射殺麋鹿充飢。

  這一夜傑克與艾尼斯都喝醉了,艾尼斯原本只想在帳篷外休息一下,但天氣寒冷,傑克邀他入帳篷睡,而當夜兩人有了意外的接觸。第二天早上艾尼斯什麼話也沒說便下山了,而下山後竟發現一隻羊被狼吃了。但艾尼斯似乎無法忘懷昨晚的經驗,這回他主動入帳篷,兩人也盡情地享受著彼此的歡愉。

  然而這次麻煩更大了,在一次暴風雨後當他們回到羊羣那兒時,所有的羊竟然跟別的羊羣混在一起。或許是因這次的挫折;或許是因為兩人分別在即,兩人竟因此而生口語爭執,甚至大打出手。果然在工作結束那一天,兩人竟冷冷地分手了。

  艾尼斯回老家後很快與艾瑪結了婚,婚後不久生了小艾瑪以及珍妮。而傑克則去當牛仔竸騎,在德州他認識了富商的女兒羅琳,兩人也很快生了一個兒子。

  這一日艾尼斯接到了傑克的明信片,他急急回信,果然沒多久,傑克就由德州開車來找他,兩人迫不及待地擁吻,但這情景卻被艾瑪看見了。當艾尼斯說要與傑克上山釣魚時,艾瑪知道兩人的真相,內心難過極了,但卻也無可奈何。

  艾尼斯拒絕了傑克與他共同經營農場的要求,因為他小時候就見過同性戀者被活活打死,畢竟社會是絕對不容許這種同性之愛。

  艾尼斯終於在一九七五年與艾瑪離婚,但為了支付女兒生活費,艾尼斯更無法離開農場的工作了。傑克興沖沖來找他,但知道艾尼斯無法陪他,傑克竟去墨西哥找男妓。艾尼斯被艾瑪道出真相,遂惱羞成怒離去。而羅琳似乎也開始懷疑丈夫與艾尼斯的交往。而這一日艾尼斯接到傑克的死訊,他打電話給羅琳,也專程回到傑克的老家。在傑克的房間裡,他發現丟掉的襯衫被傑克放在衣架內,他不禁掉下淚來。

◎ 劇情分析

  九○年代的「費城」使得飾演愛滋病患者的湯姆漢克榮登影帝之榮,但這部影片的被重視,卻是美國保守的評審團接納了同性戀這個議題的開始。雖然劇中有關同性戀互動的畫面甚少,但這也顯現了一個新觀念被認同與承認的契機。

  斷背山在某種層面來講,正好是切中了時代的脈動點。早幾年拍的話,可能會受到相當程度的排斥;再晚幾年拍的話,對敏銳的藝術創作者而言,似乎也就嫌晚了。「斷背山」的出現,正好站在這個決定性的臨界點上。

  愛情究竟是什麼?一生相知相惜纏綿繾綣直至老死;或是化為兩地相思沉默內斂直至地老天荒?什麼樣的人值得自己如此地委身相許或執意以對?「斷」片提供了另一種被社會體制長期壓抑的同性之戀,甚至在這個議題上詮釋了人類共同的感情世界-愛情。

  艾尼斯從小受到父親的嚴厲教誨,躺在山谷中被村人處死的屍體是傳統對「異端」的懲罰,於是艾尼斯那股潛藏深處的悸動再度被埋入土中。艾尼斯與艾瑪的交往似乎只是順著一種趨勢而走,他與艾瑪婚後的相處是融洽而美滿的,而這是從世俗的眼光去看待的。沒有人可以從這些生活中的種種跡象尋得艾尼斯的內在不安。

  傑克也有一位嚴格的父親,但與艾尼斯相較,他多了一份往外追索的「陽性」,在帳篷內是傑克開始引動這場慾望與情感的;傑克不會煮東西似乎也使得這段愛情在同性之間也有了些許的陰陽之分。傑克在得知艾尼斯離婚後興沖沖前往,但艾尼斯卻必須為養育女兒而工作,於是傑克驅車到墨西哥找男妓。雖然傑克交往的對象不只艾尼斯,但在斷背山上的那段情感卻是傑克始終不曾忘卻的最愛。

  我們假設一個情境來探視傑克與艾尼斯是否依然會發展出這段情緣,如果是在大都會中這種可能性是否會因而降低呢?傑克像隻四處竄動的公狼;但艾尼斯的「母性」卻是被社會的傳統思想壓制而深埋。如果艾尼斯終其一生未曾碰上傑克,他是否敢於發掘自己深沉而細膩的情感?

  斷背山優美的景致似乎在這部影片擔任了吃重的意義以及一股趨動的力量。悠昂的天際以及寒冷的氣溫,凸顯了人性之中的孤寂。透過這份孤寂,人活得有太多的不自在,因為前路迢迢,後塵茫茫,於是在似乎只有兩人獨存的世界中更是迫切需求一點體溫的慰藉,唯有藉著體溫的相互傳遞才能真確地證明自己活著;也透過這種認知,兩人才有由摩擦的火花中發現伊人的存在,在那瞬間,深埋地下的種子綻開了幼芽,更在瞬間成長甚至開花結果。

  傑克與艾尼斯分別結婚生子,但似乎這樣的組合無法滿足兩人。吸引兩人的是在山上那段毫無拘束的奔放,如果在斷背山的那些時光才是「生活」,那各自結婚而建立的家庭又代表了什麼意義呢?

  導演不厭其煩地建構了美國中西部的生活,艾尼斯的滿口中西部英語以及錯落的美語語法,也忠實地呈現艾尼斯未受高等教育的另一層面。然而如感恩節的火雞大餐,或節慶日的牛仔競技的「生活」主調,卻完全不敵傑克與艾尼斯四年未見之後的擁抱與狂吻。

  不必刻意去強調這段同性之愛,導演似乎只執意告訴我們一段柔膩深情卻又見不得世人異樣目光的愛情,在看似正常而平淡的社會現象中激情地互動著。他們努力地想摒除當下的困境,拋開一切共赴過去斷背山的時光。但社會的體制與道德觀念,卻猶如腳下的桎梏牢牢鎖住二人。就算柔情萬千愛意燦然,卻也不得不在「生活」之中黯然低頭。

  基於此,一九六三年斷背山上的夏日時光就變成跳脫或超越體制與道德的象徵,那種以蒼穹為華蓋;大地為鋪床的放任,就不折不扣奔馳出一條壯闊的人性出口。唯有在此才能仔細聆聽對方的心聲;細膩地探觸最愛的靈魂深處。

  傑克與艾尼斯的婚姻看似幸福,但多少含藏著無奈的隨緣,正確地說也是瞞人耳目的障眼法。當小艾瑪長大後曾向艾尼斯提出父女共同生活的要求,但艾尼斯拒絕了。他以必須住到農場為由提出辯解,但更多的原因則是艾尼斯否定傳統「家」的基構與價值觀。然而這種拒絕並非真的對家的解構,而是為自己心中的那份柔情無法見容於世提出的抗議與控訴。

  愛情的真諦是必須存在生活之中,也必須在生活中不斷地撞擊與測試,否則必無法顯示出愛情的真諦。這是一種真義與法則,無論同性與異性之戀,其過程是完全一致的。

  傑克與艾尼斯的相愛持續了二十年,這之間溶雜了太多的兩地相思。一年二至三次的見面也許太過公式化,但卻也是在面對道德目光中不得不為之的方法。然而似乎也因為雙方存在這麼多的兩地思念,於是這份情慾便在大部份的時間中被相思昇華了。而這份意境在最終的傑克房間中找到的兩人衣服獲得了感人的詮釋。

  欣賞「斷」片必須先讓心情沉澱,然後以客觀的角度來觀視,在導演極盡飽滿的畫面中不難尋找到每個人潛藏的不安躁動的因子,也由此更能體現人性的極端複雜。

經典台語電影鑑賞 - 藝妲間**

 原著:張文環
編劇:黃英雄
導演:李泉溪
台灣 / 1997年 / 87分鐘
藝妲是由日據時代遺留下來,但卻又與日本藝妲不一樣的特殊行業…

◎ 劇情簡介     

  四歲的采雲生長在一個貧困的家庭,不得已晚上都牽一名目盲的老太婆四處吹竹笛為人按摩。每次生意不錯時,老太婆總會買一碗熱騰騰的「米奶」給采雲喝,望著冒煙的米奶,采雲無端會昇起一種幸福的感覺。

  這一夜,老太婆為阿春按摩,在鄰居的牽線下,貧困的阿炳只好將采雲送給阿春當養女。事實上阿春以前是個老鴇,她收養采雲的目的無非是想將來讓采雲賺錢供她花用。因此每當采雲手腳或臉部受傷時,阿春總擔心她會破相。采雲唸書時,阿春就不時煮四物湯給她喝,無非希望她趕快成長。這一切看在養父眼中,雖然為采雲不捨,但養父不但腳受傷且又軟弱,自然只是敢怒不敢言。

  采雲終於長大了,她在茶葉工廠上班,立即被六十多歲的胡老闆看中,他開出三千元陪他三天再附贈一對金手鐲的條件,阿春見采雲不答應,於是裝病、佯裝跳河等等手段逼采雲就範。善良的采雲豈能識破養母的計謀?在百般無奈下只好答應了。

  傷心的采雲沉寂一陣後,在同學的鼓勵下當了店員,也認識了清泉。兩人有過甜蜜的互動,但清泉的朋友正是胡老闆的侄子胡文政,他向清泉道出采雲為了錢出賣自己的貞操,於是憤怒的清泉毅然離開采雲。遭此打擊的采雲這回主動向養母表示願意去當藝妲,養母自然喜出望外,遂送她去台南酒店學習。在台南,采雲認識了開中藥店的楊秋成。秋成對她一往情深。不但常去捧場,也將母親遺留的戒指送給她以表心意,這給了采雲很大的期許。在議論到婚嫁時,養母卻來台南將采雲接走,因為養母已在台北備好藝妲間,只待采雲回去。采雲提出要嫁秋成之事,狡猾的養母沒有拒絕,但希望采雲先回台北作一年再說。

  於是秋成常常坐火車北上探望采雲,但隨著時間的進展,秋成的想法逐漸有了改變。他愛采雲,但她藝妲的身分使他猶豫不已。在回台南後,秋成來了一封信,他要采雲將母親的戒指還他;或者離開藝妲這個行業。

  面對攤牌的采雲也發覺自己懷孕了,她在一個早晨醒來,看見潺潺而流的淡水河,不禁感嘆:「淡水河真的沒有蓋蓋子……」。

◎ 劇情分析

  張文環是台灣日據時代末期重要的小說家之一。他不但寫小說也可以寫劇本。除了藝妲間,「閹雞」也是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作品。本劇與原著不同之處在於將結構重新剪輯呈現,這種跳躍穿插的手法並非導演事後的剪接,而是編劇預先的設定。這也是這個劇本沒有修改就直接拍攝的原因。

  藝妲是由日據時代遺留下來,但卻又與日本藝妲不一樣的特殊行業。早期的藝妲都是在台南的酒家邊執業邊訓練出來的。等到具備了一定的歷練,就可以單獨到台北租一間房子,成為藝妲間。如果有生意人要談生意,就可以到藝妲間,包括酒菜以及性的服務之外,尚有彈唱和吟詩,因此一名出名的藝妲是必須才藝姿色雙全,才能獲得客人的青睞。

  本劇的主旨是以采雲的一生坎坷與不幸,道盡了早期台灣女性的悲哀。張文環先生對這方面的洞察是相當銳利而令人佩服的。雖然藝妲間與閹雞都是闡述女人的不幸遭遇,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卻強烈地讓人感受到這段過程的歷練,甚至結束之際的成長。

  采雲最幸福的時刻應該是在寒冬的夜裡,牽著盲目的老太婆四處為人按摩。按摩的笛音變成采雲一生中永遠無法磨滅的記憶。從此只要半夜有按摩的笛音出現,采雲就會醒過來而無法入睡。因為小時候在寒夜中喝著熱騰騰的「米奶」,對幼小的采雲心靈而言,是永遠無法用任何東西取代的。

  秋成這個角色在改編之際被提昇了,因此將後段才出現的角色提早在片頭出現。這是為了戲劇的整體要求,在男女主角的互動中才能激盪出彼此的心靈世界。秋成被設定的家庭背景是中藥店,這是有特別的意義與影射的。中藥是古老的象徵,這將會影響秋成的判斷思惟。他愛采雲,但又無法釋懷她藝妲的身分。在那個年代秋成已經算是很勇敢的男人了,但傳統的本質與社會的無形壓力,使得秋成變得矛盾與掙扎起來。夢見自己為了采雲與人爭風吃醋,結果自己反而被人打死,這是編劇特別的設定,以期解釋秋成這種忐忑不安的心境。死亡是一種最終的逃避,其實秋成的潛意識中何曾不希望如果采雲死亡,也可以解決這份焦慮的。但這一切又被「愛情」包裝與美化了。雖然秋成常上台北找采雲,可是隨著采雲一直沒有回應,秋成漸顯不耐起來,於是采雲一句:阿母最喜歡吃這種魚
…,也會激盪他不安的潛意識。

  然而這種設計正是為了凸顯采雲的善良。她的一生完全操控在養母手中,也許她的心中有恨有怨,但卻不會影響她的孝心,但聽在秋成耳中似乎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采雲渴望愛情,這是女人的天性,但命運卻始終與她作對。其實這樣的坎坷不安,采雲只是作者眼中的一個範例。台灣早期的女性命運,才是張文環先生極力要關注的議題。

  台南酒家的那場戲,拍得有點像溝口健二的「紅燈區」(亦即「赤線地帶」)。導演李泉溪確實受到日本某些導演與鏡頭的影響,雷同之處在所難免,清泉與采雲談判的那場戲正是日本電影「金色夜叉」的翻版,只是金色夜叉場景在海邊;而本劇是在甘蔗園。

  場景擺設及某些道具是這齣戲必須檢討的。譬如溫泉旅館、服裝等等都是可以更完美的。當然製作費是一大問題;目前就連日據時代的火車都無法完整呈現,也因此才出現以相片代替的尷尬。後來雖然以黑白拍攝火車移動的鏡頭,但仔細看還是可以發現那是「觀光號」的列車。

  公共電視台為了應付這齣戲也掏錢買了一些仿古傢俱,並由編劇出面向古董店商借了一批道具,這使得某些場景變得古色古香起來。阿春家裡的客廳是在鹿港實地拍攝的,牆上的字是一名秀才所寫,但當作阿春的家,似乎是太可惜了一點。

  台南酒家的場景是在公共電視台內搭景拍攝的。這是公共電視台蓋台以來,第一次搭景拍戲;也是所有人生劇展的劇作中唯一的內搭景的。雖然搭得不是很協調,但畢竟是一種嚐試。

  原著中采雲的命運是可以想見的。編劇為此焦慮不已,但那句名言:「淡水河沒蓋蓋子」倒是給人無限想像空間,因此最後再以一句話外音大叫「采雲」的名字,這就可以帶給觀眾更多的留白與詮釋。尤其采雲的懷孕,這正是一種希望的展現。原著的結尾是早晨,編劇也依循這個舖排,但導演卻以黃昏來見證,這應該是有極大差異的,畢竟旭陽中的「希望」較具說服力吧?但不管如何,像其他每一齣戲一樣,藝妲間也是一群熱愛電影的工作人員同心協力完成的作品,這點是絕對可以肯定的。*

經典台語電影鑑賞 - 春成的賠命錢

原著:林雙不
編劇:黃英雄
導演:
林正盛
演員:張柏舟

台灣 / 1998年 /  90分鐘 
本劇是典型的台灣鄉土劇,雖然是以電視器材ENG拍攝完成,但製作過程中,編劇與拍攝幾乎都是以電影的方式去呈現…

◎ 劇情簡介     

  蘇水生窮得只剩三分旱田,妻子長年的咳嗽沒錢看病,只得仰賴警員老陳到公保拿藥將就抑住了病情。水生的大兒子春來在台北當「三七仔」,這種不光彩的事不只全村人議論紛紛,水生也感到羞愧萬分,因此春來每次返鄉水生總是對他怒罵苛責,久而久之春來更不願意回來。

  水生的第二個兒子春成相當聽話又孝順,不只按水生的安排到鐵工廠學「車床」技術,而且春成還是村中「池王爺」駕前指定的乩童,這使得水生在眾人面前覺得光彩無比。

  這一日池王爺生日,春來帶女友金花回來,金花雖是風塵女子卻甚懂人情世故,春來母親對她極為喜愛,但水生與老陳喝了酒不免又對春來嘮叨起來,春來氣得帶金花欲回台北,幸好遇上春成好說歹勸才打消回去的念頭。

  春來返北後,春成在鐵工廠不小心被飛出的鋼板打中當場死亡。警員老陳居中調解,鐵工廠的老闆賠水生十萬元,算是對春成死亡的補償。傷心的水生將錢一張張攤開舖在床上,好像是看見春成還活著一般。春來欲用十萬元為母親治病,水生不僅不答應,還將春來再度羞辱一番。春來一怒又回台北去了。

  村內蔡連續的兒子在台北作生意,在老陳牽線、春成的神主牌「神杯」應允下,水生將十萬元借其週轉,但只收了一個月的利息,蔡家就宣告倒閉。

  近乎瘋狂的水生欲找蔡連續算帳,但老陳警告他不可動手打人,否則錢尚未討回,反而得吃上傷害的官司。

  水生呼天搶地,埋怨村內的神明「池王爺」既然將春成收回身邊差遣,為何又如此對他不公平?水生喝了酒,半夜到廟裡去責備神明,突然漸漸覺得自己就是「神明」。

  藉著「起乩」的水生,衝到蔡家,打破了蔡家大門,毀了蔡家傢俱洩恨。從此水生不管走到那裡,耳邊總有著「池王爺」出巡的鑼鼓聲,但從來沒有人知道水生到底是真的起乩還是假起乩。

◎ 劇情分析

  五 ○年代的台灣尚處在貧困但樸素的社會型態。以水生這個角色而言,他雖只有三分旱田,卻無法種植什麼,然而在極端刻苦的環境下,他依然生活得極有尊嚴,因為儘管妻子長年臥病;大兒子在台北不務正業,但二兒子春成是村內池王爺廟的乩童。這種神祇指派的角色對水生而言何其重要,不僅彌補了他窮困與不安的現實生活;在精神領域中起碼是比任何人都滿足的,尤其村中有廟會的時候。

  廟宇是台灣鄉村社會的重心,每個家庭儘管平常縮衣節食省吃儉用,但每當廟會祭典,卻都釋其所有投注在對神明的奉獻上。與其說是迷信不安,倒不如說是長期的窮困中的必然反射與彌補,在祈求當中希望很快好運會降臨,這是窮人最基本的企求,重要的是這些呈現也傳達出另一種訊息,就是在與神明相對的卑微下,這群純樸的村人其本性是何其善良與務實。

  全劇首先建構在這種層次分明的神人世界,但事實並非想當然爾地順暢。水生最引以為傲的次子春成卻在鐵工廠意外身亡(原著是去當兵游泳溺斃)。這種令人震撼的意外,澈底擊垮了水生的存在價值,也解構了他腦海中人神分野的秩序。尤其春成是在他的安排下去鐵工廠當學徒的,水生當然為此而自責,但神明的指示使他得到稍許的安慰。乩童說春成死亡是被池王爺收到身邊差遣。這樣的解釋與原先引以為傲的心靈是相合的。工廠老闆內疚地賠了十萬元,也許這麼多的錢是水生這輩子從未見過的,雖然十萬元絕對無法與春成的生命劃成等號,但因為這是一種賠償關係,潛意識中難免會有「相等」的意味存在,這也是為什麼水生天天將鈔票一張張攤開放在春成床上的原因。

  現實生活中錢似乎主導著人性的價值觀,水生的長子春來雖然沒念什麼書,更無一技之長,揚棄了鄉村的風沙烈日,一個人到台北闖天下,最終淪為拉客的「三七仔」。這在村人的眼中是傷風敗俗的不肖子,也使得水生因村人的鄙視議論而抬不起頭,更因此種下父子倆見面就爭吵不休的不幸。

  春來的性格雖較叛逆,卻有比春成更為積極的個性,出走至台北就是這種個性的勇敢呈現,只是高不成低也難就的狀況下,在大環境的波濤中成了風塵女郎的掮客。但請注意,春來的性格與作為卻依然流露善良的本色,這是延續了那個時代的社會本質,金花這名煙花女子的「懂事」正是輔助春來這個角色的缺憾。總之這齣戲不只呈現五○年代的台灣農村,更重要的是底端那層堅毅的生命努力。

  人格與神格的混亂與錯認提昇了這齣戲的衝突與矛盾。水生信奉神明絕對不落人後,幾乎家中的人與物均對神明作了奉獻,然不幸的命運反而降落在他們蘇家,水生當然不會去解構或反思這種辨證關係,但受盡壓迫的心在僅能承受的範圍內時,水生反而有了不同的認知。為什麼兒子死了?賠命錢也不見了?縱然如此,連教訓可惡的對方反而會被控傷害罪,這是水生對現實不解的疑惑。在他萬念俱灰時,便拋棄了「人」格;因為唯有如此或許才能稍稍減輕心中難挨的苦楚吧!

  水生藉著酒意,夜晚獨自到池王爺的廟內與池王爺談判。一向敬畏鬼神的水生此刻是以平等的姿態面對神祇,再也不會想到人與神之間的差異。因為他只希望池王爺給他一個公平的交代。在人性被壓縮到極致後,水生的執著反而使他的位階提昇到了與神明頻率相同的階段。不管水生是否真的在廟內獲得了什麼啟示,或者只是一個百般無奈的鄉人放手一搏的激動吶喊,水生的起乩反而會令觀眾得到釋懷與解脫。

  本劇是典型的台灣鄉土劇,雖然是以電視器材ENG拍攝完成,但製作過程中,編劇與拍攝幾乎都是以電影的方式去呈現。在某些角度與視野,沒有三十五厘米的電影那樣開闊與盪氣,但重要的是呈現一些時代脈動的主旨和意義,全劇在這一點的表現上是可圈可點的。

  五○年代的台灣正處在一個轉折的關鍵,許多學校剛畢業的學生立刻被遊覽車載到北部或中部工廠工作。整體而言,春來到台北的奮鬥是那個時代的一環;蔡連續家族的失敗亦是正常的現象;好高騖遠不切實際不僅使自己沉淪失敗,也拖累了全村及水生一家人。

  但戲就是戲,春成的死亡雖屬不幸,卻讓水生的心靈得到提昇與救贖,甚至促動了水生與春來父子之間的諒解。不管春來在村人的觀點如何,兒子畢竟是兒子呀!不管金花的出身如何,照顧春來與孝順蘇母的行為,其實早在性情急躁的水生心中得到了認同,只是不講也不肯講罷了。

  面面俱到更講究和諧的氛圍是這齣戲的另一個特色,劇中也許有千千萬萬的恩怨與悲情,但那是一個時代的現象。它給了我們一個故事,也給了我們一點啟示。

二十五張郵票

原著:黃英雄
導演:劉建國
演員:王豪、應采靈
台灣 / 87分鐘
禮讚:電視金鐘獎單元劇獎入圍
禮讚:電視金鐘獎單元劇男主角獎入圍
   電視金鐘獎單元劇女主角獎入圍
   電視金鐘獎單元劇導演(導播)獎入圍
   電視金鐘獎單元劇編劇獎入圍
這齣劇本在尚未動筆之前是在讀者文摘看見一小段報導
張平宜小姐常寫信給受刑人,這引起製作單位的重視,於是編劇打了電話問了張平宜小姐一些概念,從而寫出這篇劇本…

◎ 劇情簡介     

  繡月小時候曾被同村的男孩阿新鎖在倉庫中,在黑暗中她激烈地渴望光明,直到神父將她救出。而長大後阿新也因殺人而被判死刑,曾受神父開導的繡月似乎懂了一些道理,於是她寫信給阿新要他勇敢地面對最後的人生。

  漸漸地寫信給受刑人變成繡月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其夫金湖在農會上班,一開始還贊同她的作法,但在一次女兒小婷為媽媽寄信而被車子撞傷後,便向繡月提出責備。

  繡月從報上得知槍擊要犯被逮捕並被判一審死刑時,就立刻寫信安慰鼓勵他。一開始死刑犯唐友彬並不以為然,但當繡月受神父感召送了一盆盆栽給他後,友彬果然開始認真思索起生命來。於是友彬向監獄主管申請到監獄工廠工作,賺取微薄的工資,然後買了二十五張郵票寄給繡月,希望繡月能夠寫更多的信給他。

  友彬似乎也在通信過程中慢慢發掘了自己的優點,他以畫筆畫出自己心中的最愛,竟是已經多年不曾回去探視的母親。友彬將這幅畫寄去參展,結果得了第一名,主辦單位還將原畫作翻成玻璃製品。

  在友彬被三審死刑定讞時,卻突然沒有接到繡月的來信,他心中沮喪不已。不多久接到了一封繡月丈夫金湖的信,信中提及繡月因為生產住院,故無法寫信給他。友彬這才再度重燃生命的動力,急急拿出紙筆再度寫信給繡月。

  友彬交代繡月為他完成未了之事,他婉拒了獄友們的餞行,而將這些錢買了一個金手鐲送給他的母親,因為這一生中他從不曾送給母親任何一件禮物,這是他唯一也是最後的禮物。

  母親住院了,但當他接到手鐲,又得知兒子畫了她的畫像而拿到美展首獎,母親又悲又喜地掉淚了。

  二十五張郵票寫到剩下最後一張時,友彬就被槍決了,臨刑前他望著盆栽穿出氣窗,他感到靈魂終於得救了。而原本金湖對繡月有許多怨言,也因為兒子的到來,使得家庭重拾喜悅,他終於也認清了繡月為受刑人寫信其實也是一種生命的激盪與撫慰。

◎ 劇情分析

  這齣劇本在尚未動筆之前是在讀者文摘看見一小段報導張平宜小姐常寫信給受刑人,這引起製作單位的重視,於是編劇打了電話問了張平宜小姐一些概念,從而寫出這篇劇本。

  劇中唐友彬的腳色其實是參考了另一名槍擊要犯劉煥榮在報章雜誌上的記載,而劉煥榮在獄中也畫了許多畫,因此將這些情節放置其中。雖然這段戲在影片中交代略顯模糊,但在劇本中的呈現是較為完整的。

  天主教會也有許多義工是擔任為受刑人寫信的腳色,而這是一項必須具有耐心、愛意以及良善的本性才能在有可能受到冷嘲熱諷中自我釋放。於是編劇將女主角的戲份拉回童年被關在倉庫這段噩夢中。而當小時同伴阿新被判死刑時,她開啟了為受刑人寫信的第一步。

  這是為這篇故事起個「因」,也因為這必須直接關注到生命的議題,因此也不得不與宗教作了聯結。神父講的話也許太形而上,但卻像禪宗公案一般,唯有直接去碰撞困境的交集,將問題提出而面對才有辦法從盤根錯節中尋找到自己所要的真相。

  人之所以會無憂無慮地活著,那是因為沒人知道何日是自己生命的終點。假如有醫生宣佈你的生命只餘三天時日,相信這三天將會讓人生不如死。這份情懷必須對應到監獄內的死刑犯,殺人償命也許是一種因果必然,但當真正面臨既定的時間表,生命與靈魂就會像沙漏一般慢慢流逝。

  死亡的世界之所以令人困惑,是因為從來不曾有人從死亡那兒回來告訴你實情。未知平添了更多的變數,無法掌控的變數自然令人忐忑不安甚至敬而遠之。

  「二」片是採雙線進行的劇本創作,繡月雖然寫信安慰受刑人,但事實上她本身也充滿了爭議。將大部份的心神放置在寫信上,從而忽略了對自己女兒的照顧,連帶地使丈夫對她頗有微詞。公私有時不能兩全,但卻非得小心應對,否則很容易流於兩敗俱傷。

  女主角在設定的位階上原本也是要以台語發音的,但最終因台詞無法用台語表現得淋漓盡致而放棄,這是當初設定上的誤差,但因台灣社會的變遷在語言上其實是多樣而複雜的,於是這反而在劇中與友彬這名腳色的對比產生極大的落差,從而彰顯了戲劇張力。

  王豪演的友彬在監獄一場戲中自動要求唱一首「內籬歌」,這是流傳在監獄裡面的歌,在開機不停的狀況下,讓他全部唱完,而演員唱至最後竟情不自禁落淚,這是始料未及的,只可惜光碟版似乎已剪掉了這個鏡頭?

  盆栽的構想來自以前編劇自創的一齣短劇,在牆壁阻隔中分隔了不同的生命,而常春藤攀出氣窗外時,代表了靈魂衝破桎梏而得到救贖。基於對生命的平等均視,在善與惡之間,創作者自然會試圖去建構一種全新的生命面向,但不管如何,任何生命其實還是得依仗人與人的彼此扶持,於是「信」便變成一項重要的意象與表徵。

  一封信從一支筆寫在紙上,然後丟入郵筒,接著郵政人員必須將信分發到各地,最後再由郵差送至收信人手上。一般人很少會注意或關注這個過程,而只會將注意力放在接信的剎那。

  編劇原本的構想是在片頭以直升機追蹤郵政局的汽車上高速公路,企圖將這段過程作完整的連結,但因經費有限,最後不得不作了修正,雖然有些遺憾,但卻是不得不的困擾。

  受刑人被處罰的目的當然是一種懲戒,而背後真正的意圖自然是能彰顯善的一面。友彬雖是道上兄弟,但卻有著一份感人的豪情,這從監獄內受挾持而毫無懼色以及最後將餞行的錢買了金鐲子送母親當禮物,正是為了「善」這個議題而刻意渲染的。

  生命的真義其實很難界定,畢竟每個人的價值觀有極大的差異,但家庭與母愛這兩個重要的基石卻是不能加以否定的。友彬的母親在得知兒子死訊以及最後拿到兒子的作品,她悲傷痛泣,在她心目中,友彬永遠是她最心疼的兒子。

  另一名女受刑人劉素英為丈夫受刑入獄,她從無怨言,卻一直惦記著婆婆與兒女。在那個時代其實很多當太太的都為丈夫揹負了「票據犯」的惡名,所幸後來票據法取消後,這樣的冤獄才慢慢絕跡了,但這並不表示類似的情形就已改觀。編劇只是試圖將動搖到家的某些因素作一項呈現,提供給觀眾作一種思考。

  金湖與繡月這對夫妻的關係更是另一種型態。鄉下人重男輕女的觀念深植在金湖的思緒中,雖然表相呈現太過明顯,但這也是事實。

  「二十五張郵票」提供的點線面是較多元化的,在適逢轉型的過程中各種的可能都被視為必然,透過書信來往而建立的靈魂互動也是併線進行的。友彬在臨刑之前受到的啟發,使他勇敢地面對死亡;繡月與金湖這對夫妻不也是在爭執中相互尋找到相處的正確之道?這些正是本片想要呈現的一些主旨與精神。

經典台語電影鑑賞 - 三春紀

原著:王禎和
導演:王曉海
演員:唐美雲、田豐
台灣 / 70分鐘 / 普遍級
台灣民間每當有新嬰兒誕生,總會請個算命師來為新生兒算命,排八字擺四柱…

◎ 劇情簡介     

  阿嬌出生時,其家人為她算命,謂她日後必須嫁三個丈夫。這幾乎變成了魔咒始終如影隨形地跟隨著她。

  阿嬌終於嫁給了阿源,很快有了身孕,不過正要生孩子時,阿源卻被水淹死了。夫家的人很生氣,認為她命格太硬遂將她趕了出去。阿嬌不得已只好帶著兒子俊雄離開夫家。

  阿嬌歌喉不錯,參加花車表演,在各廟口及婚喪宴客上討生活。一名綽號叫「高個子」的男人看上了阿嬌,時常對她獻殷勤,因為他是開腳踏車店的,故特別送了俊雄一台嶄新的腳踏車。高個子要俊雄騎腳踏車去玩,然後他才有機會與阿嬌入屋內溫存。高個子誠懇地向阿嬌求婚,阿嬌內心高興但卻也不免惶恐。而在另一個日子,高個子又找阿嬌時,卻被提早回來的俊雄瞧見了,這個晚上俊雄什麼話也不說,連晚飯也不吃。

  阿嬌在廟口的花車上又歌又舞時,發現一名女子抱著嬰兒來找她,原來她是高個子的妻子,她懇求阿嬌放過高個子。阿嬌此時才知道高個子是有妻室的人,雖然難過也只好結束這段感情。

  阿嬌轉行到火車站當清潔工,車站股長想為阿嬌作媒人,謂一名在地政事務所當科長的歐萬能是理想的對象,阿嬌見萬能年事已高,但尚老實,於是開口要聘金五十萬元,但萬能似乎有難言之隱。

  阿嬌在車站股長的勸慰下,果然重新思考這件婚事,她主動跑到事務所問萬能是否真的對她有意思?萬能老實地點點頭,於是兩人就成婚了。當天夜裡阿嬌向萬能說三嬸好說別人閒話,以後別再與她來往,但也發現萬能行房能力有問題。早上萬能的兒子與媳婦逕自吃飯,然後就去上班了。阿嬌去工廠見俊雄但害俊雄被老闆罵,事實上是俊雄一直對母親不諒解。阿嬌到藥房去買壯陽藥,也希望萬能拿三十萬給他兒子俊雄作海產生意,這惱怒了萬能的兒子媳婦,兩人立刻搬出外面居住。但俊雄並不願開海產店,因為他想當個船員。那天阿嬌要俊雄來吃飯,俊雄卻非等到阿嬌作完菜才一起吃。而第二天萬能不見了,不識字的阿嬌急急去問兒媳,才知萬能出差到台北,阿嬌這才確定這回她真的找到了很好的歸宿。

◎ 劇情分析

  台灣民間每當有新嬰兒誕生,總會請個算命師來為新生兒算命,排八字擺四柱,於是乎很多的生命只是剛開始,卻常常被算命仙的鐵口直斷既定了一些看法。譬如說有人被論斷命中帶有雙妻命,故日後在外藏嬌甚至直接迎娶入門便成了名正言順。而認真探索,這命理與人性之間的互動多少有些關連,但其實真的是「萬法唯心造」,心中的念頭朝某一個意念思考,不會發生的事很快就會心想事成了。

  三春紀的故事在鄉間其實有許多真實的案例,不管命格中是否真的必須嫁三個丈夫,但這個念頭確實真確地烙印在阿嬌的心中。尤其第一次的婚姻似乎是詛咒的開始,阿源被水淹死,真的是阿嬌的原因嗎?這種認知當然有著大男人主義或以男人為主體的社會意識形態引起的。阿嬌無辜地被趕出家門,因為她剋死了丈夫,連帶地剛生下的孩子似乎也因為生母的關係被認為不吉利而一起掃地出門。

  阿嬌為了生活,她在電子花車上又歌又舞。花車與檳榔西施是台灣在社會變遷中兩種奇特的現象。裝扮得五光十色的舞台架設在卡車上,不管婚事喜宴或喪事,甚至生日宴會都會有花車來助陣,因為別人的婚宴上有花車助陣,自己若沒有那豈不面子大失?而這種特殊的呈現最後也慢慢攻佔了廟會,甚至取代了過去以歌仔戲或布袋戲酬神的方式,雖然也曾有人為文提出批判但似乎花車文化卻愈來愈茁壯。

  阿嬌的第二次「婚姻」其實是受騙的,因為對方早有妻室,雖然對方表相上是對兒子相當友善,但沒唸過書的阿嬌在這方面的抉擇卻是相當果決的。畢竟台灣鄉俚間的世俗文化充斥了傳統道德,她急流勇退對這段感情毫不眷戀,連帶地也離開了那份五光十色的花車生涯。

  田豐是相當有歷練的演員,第一次見他詮釋一名木訥老實的老公務員,演來絲絲入扣段落有序,不禁令人拍案叫絕。妻子什麼時候去世的劇中倒沒交待,但希望續弦的願望來自於寂寞。兒子雖然已經娶妻,也並非是個不孝子,但雙方幾乎很少有交集。萬能這名老人他還是渴望身邊有個伴可以相互照顧,於是才有託人說媒的念頭。

  然而萬能除了公務之外,其他都是相當木訥的。毋寧說他希望有個伴其實是希望有個人來引領他。而個性自主能力相當強的阿嬌正好補足了萬能心靈上的缺口。阿嬌從第一次婚姻後一切都是靠自己的能力撫養孩子,就連這次的婚姻在差點失敗之際,她竟然自己找上萬能問他是不是對自己真的有意思?而萬能也只能靦腆地點頭,於是這樁婚姻就這樣成立了。

  阿嬌看似命運坎坷,但始終是以主導的方式在建構她的命運。也許真的在婚姻上如算命仙所言是嫁了三個丈夫,但她卻認命地一一化解。而這期間她也不忘為自己的兒子設想,但這個議題卻是原著小說中另一個重要的主旨。

  俊雄在小時候見到母親與高個子上床,對他的心靈而言是一項屈辱,因為從小就沒有父親的他,內心是相當不安與惶恐的。母親依託在另一個男人的身軀,對他而言正是一種背叛。因此他對母親始終是有一股永遠難以修補的疏離,而這份的埋怨與恨意也逐漸變成捍衛自己的自尊。他自然感受得到母親對他的關懷,但為他完全建構一種事業而且又不是他的興趣,俊雄自然是不願接納的。更何況這份創業基金又是來自繼父的錢,俊雄的自尊使他必須去拒絕接納,也因為如此,俊雄的選擇便成功地塑造了他的理想。所謂男兒志在四方,船員的生活也許孤寂,但卻是好男兒試煉的絕佳所在。

  俊雄第一次到萬能家中吃飯,他堅持一定要等到母親在廚房忙完後才一起動筷子,這對照著萬能的兒子與媳婦,自然有了極大的分野。俊雄未曾受高深的教育,但這份人情世故卻也會令萬能折服的。

  其實俊雄從一開始就不曾恨過他的母親,他知道他的生命條件極差,一切都必須靠他自己,這股心意讓他愈來愈獨立,當母親到工廠找他卻也陰錯陽差地使俊雄受到老闆的奚落。也許這是代溝的另一種呈現,重要的是俊雄努力塑造自己的生命方向,但因母親的過份關心而擾亂了他自己的主見。然而這是因為母子間長期疏離但卻永遠無法溝通的結果。

  阿嬌的認知一直認為俊雄是無法原諒她的,而這份想法其實是與自己坎坷的命運混雜而論了。換句話說,阿嬌被算命仙所計斷的命運,使她心中對兒子有了一種相聯的愧疚。所幸最後一幕戲,阿嬌終於在俊雄的回頭中感受到兒子的溫馨目光終而釋懷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這也是俊雄終於走出自己心中的桎梏,相信日後他的世界是海闊天空的。

  最後一場戲萬能拉胡琴教阿嬌唱京戲;但阿嬌改唱歌仔戲而萬能以胡琴試圖附和,於是成就了畫面上的夫唱婦隨,在劃下休止符的同時,也讓觀眾感受到這本小說的真正意圖與魅力。

經典台語電影鑑賞 - 第八節課

導演:王正方
原著:汪笨湖

演員:傅雷、魯直

台灣 / 70分鐘
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之後,帶來的生活與文化,確實使這塊土地起了極大的變化與影響…

◎ 劇情簡介     

  民國八十一年,原本擔任小學老師的于超終於出獄了。迎他回去並為他洗塵的是以前的校長也是部隊的長官,校長明知于超是坐冤獄,但卻也無可奈何。

  于超回想在七十四年時,因校長被督學指責營養午餐辦得極差,遂要于超擔任伙食委員。個性耿直的于超作事一板一眼,自然得罪了原本的伙食委員林秋生;也斷絕了供應廠商阿吉的財路。而阿吉再娶的妻子有個女兒黃秀美正好是于超的學生。

  于超每次放學後都會讓秀美一起幫忙改作業,也為她補習功課,師生二人戲稱這段時間為第八節課。阿吉要其妻去關說于超,其妻只好叫秀美帶繼父去找于超,于超自然是全部拒絕。

  而這一日于超因為胃痛,其母要秀美送一籃木瓜到宿舍給于超,于超不疑有他,讓水果籃擺在桌上。但阿吉與其妻見于超並未給予通融與好處,其妻遂到學校廚房大吵大鬧。校長深知于超為人,自然力挺于超,但于超這才發現木瓜籃內藏有紅包,於是將紅包交給校長處理。

  于超曾對秀美提起他十二歲在家鄉就曾結婚,而新娘叫「小心眼兒」,而這一日接獲家鄉來信,再嫁的小心眼兒被鬥而跳水自盡了。于超傷感落淚,抱著秀美戲稱她叫小心眼兒,而秀美似乎也喜歡老師這樣對待她。

  而這一天于超發燒躺在宿舍,另一名女生入內,于超也抱她叫她小心眼兒,而女生告訴同學時,被秀美聽見了,她以為老師不再喜歡她了,於是哭哭啼啼到宿舍,于超不知他抱著秀美的事全被林秋生瞧見了。

  林秋生慫恿阿吉強暴了秀美,並叫阿吉帶人毆打于超,謂其強暴了秀美。于超有口莫辯,果然被判十年徒刑。

  出獄後的于超向校長吐露真情,謂其年輕時在部隊中曾遭人輪姦,這段遭遇導致他不能人道。

  剛好過年之前于超在廟口寫春聯,正好碰上已經嫁人的秀美,秀美約他回去吃年夜飯,並告知其夫只會沒錢時回來拿錢,她希望與他一起私奔,兩人相約第二日在車站見面,但秀美等到的卻是校長,他交給秀美一封于超給她的信,于超不能與她私奔,卻永遠視她為小心眼兒。

◎ 劇情分析

  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之後,帶來的生活與文化,確實使這塊土地起了極大的變化與影響。而當時的學校教育為了推廣國語,起用了大量來自部隊的人。這樣的編排是完全違反體制的,但當時其實也全無體制可言。這齣戲的于超與校長都來自部隊,因此不管從正反兩方面,其實都有值得追索與探討的素材與元素。

  于超下課後總帶著秀美到宿舍,雖說于超沒有任何非份之想,但這個前提是不值得鼓勵的。于超房間內有一張他十二歲時結婚的新娘相片,導演用移花接木的手法讓秀美的臉龐與新娘是相似的,於是于超在某種程度上是會將秀美誤植為當年的新娘子。

  于超小新娘子三歲,故結婚後常常抱著她撒嬌,而這段情懷在秀美出現時便有了移情作用,「小心眼兒」是屬於他與新娘子之間的祕密,但卻慢慢轉移到秀美身上來。而秀美還只是個小學生,這樣的對待,只凸顯了一個極為嚴肅的問題,意即于超的精神狀況其實有了極大的偏差,縱然他能雄糾糾地行禮,但年輕時候的心靈受挫,使他完全不能人道。

  不能人道的編排只是為了證明于超並無強暴學生秀美,而阿吉這個繼父的獸行在相較之下就顯得太過刻意了。這樣的行為嫁禍給于超其實還是有破綻的,因為法官並未叫秀美來問清楚,而于超似乎也不曾為自己力辯,畢竟這樣的指控是相當令人難堪的。

  于超這個腳色有其可憐可憫的一面,但若脫離小說情節而回歸現實之中,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確實也有一些不堪的情境,而這一切如今回憶追索似乎也只能喟嘆而唏噓了。

  于超因接了伙食委員而擋人財路,以至最後落得冤獄,但其長官亦即校長卻不曾為這件事為于超盡過一點心意,雖說于超被控強暴秀美,但連起碼的問證工作都沒有,等于超出獄後才知道真相,這似乎無法讓人相信長官與部屬的相知關係。

  林秋生與阿吉這兩位反派人物,其表現似乎太過火了,表情誇張得似乎自稱自己就是壞人,現代戲劇的呈現,幾乎很少用這種陰陽二分法的表演方式,如此太過表相的表演,使得戲劇欠缺了拓染的力量,當然也使得整體結構顯得粗糙而單薄。

  以小學的年齡來承擔如此複雜的男女關係,在戲劇上若疏導得宜,絕對有其戲劇的張力,這中間牽扯了更多的心理學,而這些心理因素都必須放置在戲劇情節中方能完整地表現隱微曲折的複雜心緒,當然附加其中的必然是由此延展出的戲劇情節,然而就這個基調來看,這齣戲顯然是有極大的欠缺的。

  伙食委員與廠商勾結看似平淡,但卻點出了台灣社會的一個常態。不可諱言的,這種相互利益勾結的情形是相當嚴重的。利字當頭實在很難不令人心動,於是在不斷的測試與誘惑中,隱藏在社會中最卑劣心性,逐漸轉化成為人性認知中的「主流」。

  「第八節課」既為片名,但真正的意涵與作用並不太大。這堂課是名不正言不順的,若果要朝這個方向延展,則必然是在正常的課業中增添了更多的文本或心靈的培育,而非對過去新娘子的懷思。

  我們不想懷疑于超的人格,但既有挫敗於先,那後續與女學生獨處宿舍的事就不能以光明正大來視之。這應該是編導在這方面的思考有了缺失,也因此大大影響了這齣戲的整體表現。

  台灣許多作家的作品都有其獨特性,但在改編之際卻不見得用心,甚至主導者或許連戲劇結構的整體表現都無法掌握,更別談改編之後的創作意旨了。

  出獄後的于超在廟口寫起春聯,正巧遇上已經嫁人生子的秀美,而秀美的婚姻顯然是不幸福的,因  為她的先生一直不在家,只有沒錢的時候才會回來拿錢。這似乎又帶給于超另一個接近秀美的機會,但這段尾場亦顯得有點一廂情願,若與王家衛的「花樣年華」相較則相去甚遠。

  每一部作品其實都必須讓觀眾感受到編導的用心與創意,一段情節都是一種詮釋。最後校長將一封信交給秀美固然凸顯了于超的真實性格,但卻反有做作之嫌。

  秀美一直惦記著小學時候于超稱她為「小心眼兒」,而這段心緒一直延續到結婚後,顯然地,在小學時于超對待女學生的態度是可議的。另一名女學生也有相同的遭遇,而她卻將這件事講給同學聽。從這些角度而言,于超其實是不適任於教職的。

  「第八節課」雖然有著台灣社會過往的一些痕跡,但也只能將之歸納為歷史的必然。每個時代都有其令人難過與不堪的遭遇,有時靜心而慮,卻又發現你無法就這些過往指責任何人,於是乎,這些悲痛便變成人類共同的試煉與記憶。

  追憶並非是批判,卻是重要的反思,人類永遠是在反省中求進步的。也許這一系列的影片正好就兼具了這份的功能。

經典台語電影鑑賞 - 瞎子阿木

原著:黃春明
導演:沈怡
演員:李炳輝、王美雪
台灣 / 69分鐘
台灣傳統的鄉下社會中,有著太多的傳統約制與道德束縛…

◎ 劇情簡介     

  阿木是個瞎子,其妻在生下女兒秀英後就離家不知去向。阿木對此相當在意,為此他管教女兒秀英就顯得相當嚴苛。而秀英長大後不僅是個美人胚子,而且在衛生所當護士,雖然也有醫生想追求她,但阿木總希望留下秀英,以便照顧自己而作罷。

  鄉裡的無賴阿火早就覬覦秀英的美色,在一次騎腳踏車同行中故意將她逼落路邊,然後意圖對她強暴。所幸一名測量員清標救了她,但清標的褲子被扯破,秀英只好向工友借了一件寬鬆的褲子暫用,自己為清標的褲子縫補。

  阿木內心相當惶恐,不時耳提面命,要女兒不能離開他,否則他這位瞎眼的老人情何以堪?秀英雖然不敢反抗,但也只能隱忍心中。秀英將修補的褲子送到測量隊,但沒找到清標,原來清標逕自到衛生所來找她。雖然兩人陰錯陽差,但最終清標與秀英在海邊遇見了。兩人有說不盡的話,但當清標提出約會的請求時,秀英想起父親的話而拒絕了。

  清標因上次破壞阿火的好事,阿火糾眾在半路打傷了清標。清標被送到衛生所,由秀英親手照顧,果然傷勢很快就痊癒了。而秀英也基於這層緣由答應了清標的約會請求,兩人遂到海邊約會。

  阿火在廟口賭博,遇見阿木,充滿醋意地說秀英正跟清標在海邊約會,阿木不相信,遂在海邊狂喊,始終找不到秀英蹤影,最後眾人又趕回阿木家中,果見秀英在家睡覺,眾人這才困惑離去。但阿木卻拿棍子教訓秀英,因他早就聞出秀英身上的香水味,大聲呼喊是希望秀英趕快離去。

  清標又來衛生所找秀英,同事阿珠騙說秀英不在。而阿木與眾人在聊天,不小心打翻紅墨汁,他以為是香水,竟將紅墨汁抹在臉上好不嚇人。阿木家發生火災,清標假冒工人來修房子,藉機接觸秀英。阿木發現真相很生氣,清標雖言明若娶秀英日後還是會來接他,但被阿木拒絕提親,不得已清標與秀英只好選擇私奔一途。

  阿木失去女兒後只好將兩頭豬賣掉,雖然傷心哭泣,但測量隊早已離開,阿木只能喝酒解悶。

◎ 劇情分析 

  台灣傳統的鄉下社會中,有著太多的傳統約制與道德束縛。當然在世界各地都有著相同的情況,然因為各人的處理方式有顯著的不同,於是其結局也就有了全然不一樣的結果。

  瞎子阿木的故事背景依然放在適婚年齡秀英身上,只是因為阿木的心態使得這齣戲有了不一樣的面向與結局。

  早期的社會衛生條件極差,相對地殘障朋友也就愈多了。阿木如何瞎了雙眼並未交待,但他也曾娶妻生女,這段過程也只呈現一種背景資料。然而其妻究竟什麼原因而離家出走劇情未曾著墨,但卻對阿木產生極大的影響。

  阿木的心態是可憫也可議的,也許是雙目全盲造成妻子的離去,從此阿木便落入一種惶恐之中,因為他一直擔心女兒日後若嫁了人,他勢必成為孤單老人,因此對女兒的婚事便有了過度的干預。就連以前有醫生追求秀英,最後也都不了了之,這自然是阿木的心態問題,但從阿木的角度來思考,是應該給予他極大的同情的,試想一名存活在黑暗時空中的人,面對外在多變的世界,他會是何等的惶恐與不安,於是這樣的心態便塑造了他的性格,嚴厲地將女兒視為理所當然的財產也就不足為奇了。

  秀英是一名乖巧的女兒,在衛生所擔任護士,使她的視野比一般村人更為寬闊。問題是傳統的社會價值觀使她無法也不敢反抗父親,事實上如果阿木不是双盲,說不定秀英會有不一樣的認知;當然阿木說不定也不會如此限制秀英的抉擇。

  清標的出現,使得秀英在愛情薰染下有了屬於自己的選擇,但這樣的決定卻與父親的想法相違背。阿木雙目全盲,但他的聽覺與嗅覺卻比常人更敏銳,村人與他擦身而過都被阿木猜中是去賭博,而明知女兒與清標在海邊約會,卻故意大喊讓秀英先行回家,因為他在遠遠的地方早就聞到女人的香氣。

  事實上阿木也不盡然是如此自私,在內心深處他何嘗不是像一般的父親一樣,期望自己的女兒像別家女兒一樣能選個好丈夫風風光光地嫁出去。每個人似乎都有他自己的困境與難處必須去面對,阿木如此,秀英如此,其他人也大抵是相同的。

  秀英似乎是經過了更多相同的事件,於是在面對清標的追求時,她開始有了較獨立的思考與想法。為清標修補褲子是情感交織的開始,兩相情悅下約會在海邊是何等的浪漫,但秀英的感情成就其實正是阿木苦難的開始,於是衝突在所難免。

  家中失火是一段重要的情節,清標假冒工人來修整房子,而阿木卻被蒙在鼓裡。這裡有商榷之處,若阿木的嗅覺與聽覺是如此敏銳,豈有不知這名工人正是前天追求女兒的人?當然也有另一種可能是阿木根本就知道工人正是清標,但因家中確實需要人手,而這名工人又只拿半價,於是裝傻接納。但如果是這樣,阿木這名腳色就顯得不可愛了。我們寧可相信阿木確實不知工人真正的目的是追求自己的女兒。

  導演也利用演員本身的天賦,讓阿木自彈自唱一段「十殿閻君」,比起另一部戲的女主唱就顯得道地許多,只可惜阿木這個腳色若有這方面的才華,應該在戲劇情節中加入戲劇連結,否則只能算是點綴,原本極佳的立意便喪失了原味了。

  戲劇的結尾以私奔作結束,也許阿木後悔了,他的妻子離去在先,女兒在適婚年齡中與男人離去共組家庭,其實也是符合常理,但見盲目的阿木再也無法用他靈敏的鼻耳探知女兒的所在,逢人就問女兒的下落,看了好不令人心酸。

  但這件事該怎麼看待秀英與清標呢?他們也曾向阿木表態,若結婚將接他一起住,但早已喪失對人信賴的阿木,說什麼也不答應,畢竟共同生活是長長久久一輩子的事。也許幾天中不會有什麼怨言,但時日一久,瑣碎的衝突便會不斷地發生,連帶地也會因為這些衝擊而侵蝕了人際之間的和諧。如果說是阿木不近情理,其實也可以從某種角度去認同阿木是個有智慧的人。

  阿木雙盲,但事實上在老家的任何事都難不倒他,這包括他養的兩隻豬。在阿木心目中也許這兩隻豬是最真確的依託,因為妻子與女兒都離他而去,而起碼兩隻豬不僅不會跑,尚能為他日後的生活帶來一些期許。

  飾演阿木的演員是全盲者,在導戲中對鏡頭的方位是較難掌握的,某些感情與情緒的連結略顯突兀,但卻無損這個角色的完整呈現,對一名全盲的視障朋友而言,我們是必須向他致敬的。

  整體而言,不管原著如何,在經過戲劇的呈現,編導應在結構與議題詮釋中給予一種新的呈現,在不背離主旨精神的原則下,提出新的主張,這將使得原本的小說呈現更令人驚嘆的成果,也是改編小說成為戲劇的一項重要的觀念,綜觀世界影壇許多改編作品永遠不會脫離這樣的思緒與原則的。

經典台語電影鑑賞 - 清水嬸回家

導演:柯淑卿
原著:陳若曦
演員:
邱秀敏、林正盛
台灣 /  69分鐘 
台灣的社會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後,其本質上有了極大的差異與變化…

◎ 劇情簡介     

  清水嬸家居附近還有小姑常來串門子,但阿明總覺得讓母親一人獨處在老家總是不妥,於是要求母親能搬到台北與他同住。在好說歹說之後,清水嬸勉為其難被阿明載上了台北,孫女雖然不悅,也只能讓出臥室給奶奶。清水嬸也決定輪流在兩兄弟之間各住一段時間以示公平。閒暇時孫女偶爾也會教她打電腦,但夜晚睡覺時,孫女卻講電話講不停,這使得清水嬸精神受到極大的壓力。

  早餐時清水嬸一如往常希望吃到平常吃的稀飯,但阿明這家人幾乎都是在早餐店吃,清水嬸必須去買早點是相當不習慣的。而平常種菜自給自足,卻得到超級市場去買菜,雖說應有盡有,但總覺得像失去了什麼。

  清水嬸變得悶悶不樂起來,她常常唉聲嘆氣,孫女見狀為了安撫她,遂幫她擦指甲油,雖然十隻指甲擦的全部不一樣的顏色,倒也讓清水嬸開心不少。當男友來找孫女而關在房內許久時,清水嬸立刻板著臉要孫女不要把房門緊閉,並一再地詢問男同學的家境,一付像要把孫女嫁給他的模樣,讓孫女好不尷尬。

  清水嬸單獨出門時,雖然有鑰匙,但卻無法打開新式的三段鎖,幸好孫女回來才為她解了圍。清水嬸獨自走到巷道,因閃避車輛而不小心被車子壓壞了從家鄉帶來的雨傘。為了讓清水嬸開心,阿明與阿義商量希望假日能載母親四處走走,但阿義妻子要加班,於是這件事又落到阿明身上。但假日人車擁擠,陷在車陣內動彈不得,不免也失去了遊玩的興緻。

  清水嬸發現屋頂的花無人澆水遂自告奮勇為其澆花,但頂樓鄰居卻前來抗議。

  最後清水嬸又住到阿義家,雖然特別在她房內裝了一部電視機,但卻使得孫子無法做功課。清水嬸在一番的省悟之後,決定還是回去老家比較安穩,雖然略顯孤單,但所有一切都能自主,於是清水嬸又快活起來。

◎ 劇情分析

  台灣的社會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後,其本質上有了極大的差異與變化。原本應該在鄉村的人口全搬往大都市了。在人力結構上自然呈現極為對比的落差,但也由此而產生物質與精神方面的落差。

  清水嬸兩個兒子都有著成就,也各自在都會中有了成就,他們離開鄉下往都市發展變成是一種不得不的必然。而清水嬸雖然獨居於鄉下,卻也是怡然自得。她種的花始終欣欣向榮,若無獨到的生命動力,說什麼也無法將生命的力道延展到庭院的花花草草的。

  然而在新舊的社會觀念交替中,清水嬸努力地想將古老傳下的手藝呈現給下一代的子孫分享。問題是都會中的生活往往有其面向,雖然刻意融合,卻也經常有使不上力之憾。這無形中造成了許多人的誤解,認為現在的人情愈來愈淡薄,親情愈來愈疏離。雖然部份是事實,但真正的緣由卻是整個社會型態的改變。

  整個社會型態的改變這意味著家庭這個最基本的單位其本質也將開始質變,自然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也會產生極大的變化。所謂的位階關係是永遠不變的,但面臨外在氛圍的變化,難免產生極大的衝突。這些衝突有時會讓人在心靈上受到極大的創傷,而這一切端看個人自己的認知的正確與否。

  清水嬸的老家是原本的重心,她的期望自然是四方遊子能回歸祖厝。但這份願望顯然地有了變化。大兒子似乎較傳統,不管如何都還會回到祖厝,但他卻也無奈不已,因為他也無法帶他的妻兒同行;二兒子似乎離得更遠了,他常因公出差開會,回家變成遙不可及的迢迢路;而他的兒女則受英語教學,雖說這是一種新時代的教學,但有誰曾考慮過老一輩的長者,他們將來要用什麼語言與自己的孫子交談呢?

  時代脈動的改變也許是一種趨勢與必然,但卻也必須付出龐大的代價。清水嬸在到兒子家中各住一段時日卻也體驗了新舊思惟的交融,也許可說這是一種代溝,但清水嬸在面臨一切無法適應的環境之際,始終是以一種寬容的諒解與注視,猶如家鄉庭院所種的花一般,細細地互存互依,就有和諧的綻放。

  清水嬸是絕對不習慣都會中的擁擠與快速步調,似乎家鄉的所在才是真正的依歸。兒子縱然有心載她四處散心,但假日堵車的情況實在令人掃興,但只有一天的出遊絕對也不是清水嬸的期望,闔家歡樂於大堂的景象應該才是她的願望吧!而這種期待似乎在這個世代中已經消失無蹤,清水嬸嘴上從未曾有過這樣的抱怨,但相信她內心早已清楚期望畢竟只是一個期望罷了。

  『清』劇呈現了這個時代的轉捩點以及其中的關鍵元素,也許過去你有許多的不捨;曾經有更多令人難忘的歡笑喜悅,但你必須要有更明確的認知,過去的畢竟已經過去,此刻應該勇敢地面對當下的問題。

  清水嬸在歷經一番歷練測試之後,她徹底了知了這個變化萬端的世界,然而可貴的是,她不像一般上了年紀的老人只會自怨自艾,反而勇敢地尋回自己應該有的路途與位置,於是她揮別了兩個還算孝順只是太忙的兒子,獨自地回到原本的老家。

  台灣目前的鄉村人口已呈老化現象,相信大都與清水嬸一樣有過類似的感觸。但這不能把責任完全推給年輕人,他們有其工作上的困擾與困境必須去面對,在精疲力盡之後幾乎很少人會思及獨居的雙親,應該說這也是一種時代的悲劇吧?

  其實老人也有其自我的生活方式與步調,與年輕人一起居住雖說能強調家庭的溫馨,但卻也會因相互牽扯而有了阻礙。最好的方式是老年人應自行尋找出屬於自我的生活空間與方式,雖然是在鄉村,反而應該可以找到更多的行事管道。

  都會中許多退休人員投入志工行列,這倒是一項值得推薦與鼓勵的,在國外平均有33%的人曾投入義工工作;而台灣卻只有6%。這樣的差距使我們感嘆到台灣這方面的文本精神實在落後很多。

  另一方面若能專精於自我的興趣,從而影響到別人也能朝真善美的角度而呈現,這也算是一件相當有意義的工作,就算年紀大,倒也是在老年之際盡了自己的一份本份。

  清水嬸回家時,庭院內的花幾乎都枯死了,雖然她也曾交代她的小姑為其澆花。但當她回家鄉後不久,那些花又變得欣欣向榮了。這個呈現自然是象徵清水嬸自身生命的寫照;因為在台北雖然物質不缺乏,但就像失去水份的花朵,早晚註定會枯萎的。而回到鄉下,正似如魚得水,於是清水嬸又變成一名愉快的人。

回家不只指的是回到老家;應該是清水嬸尋求到自我的真正體認。這也使得原本平淡無奇的情節中,多出了更為厚實的議題。清水嬸能夠成功地回家,也許我們應該要恭禧她,問題是,當今世上有多少人能夠像清水嬸一樣呢?這一點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經典台語電影鑑賞 - 不歸路

原著:廖輝英
導演:張中

演員:趙永馨、撿場

台灣 / 120分鐘 
平常乖巧很少交際應酬的阿芸正在等公車時,遇見了住在對面的方武男.…

◎ 劇情簡介     

  一九九三年的秋天,平常乖巧很少交際應酬的阿芸正在等公車時,遇見了住在對面的方武男。武男主動趨前問候並以車子送她上班。體貼的武男將圍巾圍在穿著略顯單薄的阿芸頸上,阿芸晚上回到家後,不知怎地,手總會不自覺地觸摸那條圍巾。

  武男遇上阿芸的次數愈來愈頻繁了,並且問了阿芸的電話。阿芸的母親平常虔誠禮佛,知道常有男人打電話來,自然好奇不已,大哥正雄與妻子也常示意阿芸若有中意的對象應帶他回來吃飯,以便更進一步了解,但阿芸總是敷衍逃避。

  事實上阿芸也知道武男是有妻子的人,但不知怎地,就是無法拒絕武男的邀約,終於有一天武男載她去汽車旅館,阿芸在半推半就下失了身。而從此武男就失去蹤影了。阿芸每天早上痴痴地在公車站等,但武男就是不現身。好友妙玉也曾有過這種經驗,她責備阿芸,但也表示武男絕對不會這麼快就放棄阿芸的。果然一個月後武男又出現了,並送阿芸一個鳥籠及一隻鳥兒。

  另一好友少華認為這樣下去不妥,遂要阿芸搬到桃園一起在一家成衣工廠上班,但沒多久武男又找上門來,阿芸無法自制地與他共渡一宿,而在飯店中其妻也打電話來,但武男虛詞以對。

  阿芸見武男不再來,遂自動回台北找武男,但回家中卻始終等不到他的電話,生氣的阿芸打電話給武男妻子,沒想到其妻表示阿芸若要錢可給錢,若要墮胎可帶她找醫生。其妻並責怪武男,而武男的車子被阿芸攔下,兩人在車內爭執,但正好被阿芸的母親及大嫂見到。母親傷心過度從樓梯上跌下,但依然到對面理論,然卻被武男妻子數落一番。

  少華與阿芸決定開一家服裝設計工作室,五年後業務蒸蒸日上,而武男常常藉故來借錢,但阿芸卻也發現武男拿她的錢與別的女人上賓館。傷心的阿芸與少華和妙玉合開一家咖啡屋,武男亦常來溫存而導致阿芸懷孕,但武男依然不承認,母親一番的慰詞使阿芸放棄墮胎,並打開鳥籠放鳥兒飛走…。

 劇情分析

  故事雖屬平淡,但卻是這塊土地上隨處可見的男女互動。事實上應該還可以放大到以「人」的角度來作更深的思索,亦即在感情世界中,為何身陷其中後就無法認清事情的真相?是否就是人們常說愛情是盲目的標準寫照?

  武男這個角色的呈現太過了,從他的表情已經標明是個聲色老手,這種黑白二分法的鮮明演出使得這部作品的說服力大打折扣。

  阿芸是個未經世故的少女,這樣的界定自然多少可以彌補這份缺失,但導演卻無法就觀眾的角度去作平台的展現,想當然爾的自我詮釋常常會顧此失彼。

  社區中的認識其實還可以更為具象一點,好比說兩人的認識是武男在偶然的機會中幫助了阿芸,這是電影戲劇中必要的放大,缺乏具象的事件互動,故事自然會顯得平淡,腳色性格也會流於平板。

  武男是性好漁色的人,影片中讓他四處放浪如魚得水,這應該是原作者一個重要的時代脈動的呈現。九O年代台灣的經濟傳奇,也是一波經濟高峰的展現。汽車不只是代步也有了更多的用途。也因為時代脈動的加速,帶動了人與人之間更緊密的關係。男女的交往也從而比過往顯得更便捷起來。這也是為什麼會產生類似武男這名浪蕩男子的現象與原因了。

  但這並非是一種社會進步的展現,相反地因物質與靈肉的無限追索,於是不免更加忽略了精神層次的養分,或許是拼經濟的關係,全劇中的腳色全都活在虛浮的蒼白之中。也許住的是別墅型的家居,但屋中的白色傢俱正好呈現缺乏質感的俗氣;而映照劇情的武男夫妻的生命價值觀更令人不敢領教。但不管你喜不喜歡,卻也無法反對台灣至今為止這種現象是一直延續不斷的。

  阿芸畢竟閱歷太少,故一下子受到武男的情感蠱惑,但她也是相當固執的。少華的話不聽也就作罷;妙玉以過來人的角度分析她也不聽,如此也只能解釋為阿芸陷入了愛的漩渦之中而困惑了自己的觀察力。而這一點與其母一心向佛,並常批判電視中感情出軌的女人成為明顯的逆差。殊不知她每日禮佛,而她的女兒卻早已成為她口中一再指責的女人。這自然是一項戲劇中強烈的對比;自然也在互動中展現了人生的無常與矛盾。

  這篇故事比起其他影片而言,是沒有理由拍到兩個多鐘頭的,也因為這樣,難免就稀釋了情節,節奏自然變得緩慢遲滯。再加上編導又不擅長烘托或凝聚事件,以致變得拖泥帶水。唯一具有象徵意義的具象道具,即是那個鳥籠。武男送鳥籠的心意不管有意無意,就映像語言來說是成功的畫面。而最後阿芸終於認清自己的生命方向,也決定打開鳥籠讓鳥兒自行飛出籠子,這自然是呼應阿芸自己能肯定自我,日後將走向自己能掌握與決定的路。

  阿芸最早的工作並未標明,但後來轉行到桃園成衣工廠工作,最後又變成成衣工廠的服裝設計師,但在片尾則是三名知己合開了一家咖啡屋。從三個女人不斷地在不同領域中換工作,正好呈現了台灣這個社會成長的見證。其實台灣年輕人的就業過程很少有從一而終的,尤其是無一技之長的人在走入社會之後,常常以碰撞的方式先行就業,然後再騎馬找馬。有時因不適應或人際的困頓很快就換工作了,而這種轉變很少是依自己所學或興趣來追求自己的理想,以致日後在職怨職的聲音就特別多了。

  奇妙的是,台灣很多的奇蹟似乎就在這種現象中被構築完成的。於是看似富麗堂皇的表相,始終搭配著貧乏的靈魂,這不能歸納為宿命,而是一種不懂自我上進成長的沉淪。可嘆的是,在追索的過程中似乎也讓人嗅不到反省或醒悟的契機與訊息。

  也許你可以說這是一種屬於台灣獨有的現象文化,畢竟它是與眾不同的。但認知所謂文化本質的人,是絕對不想作這份認同的。

  「不」片以阿芸的母親代表保守的上一代,在最後的關鍵一句話似乎本著於佛家慈悲的心情來作延展。阿芸在路邊見到天真的孩子,也引燃了對新生命的期許,於是阿芸決定生下小孩獨立撫養。

  這段劇情倒是有其因果延續關係。時至今日的種種現象,似乎充斥了阿芸這般的思維與獨立撫養小孩是許多的特異例子之一,但卻有逐漸擴大的趨勢。人究竟必須承受多少的試煉才能與阿芸一樣具備相同的勇敢與認知?「不」片正好為我們敘述了這些過程。

  妙玉的生活背景並不太清楚,但她是比阿芸更具主觀的女子,以武男那種結交女友的手法,在妙玉面前是絕不靈光甚至顯得幼稚無比的。或許是演員的個性鮮活,全劇中,妙玉這個腳色反而是相當出色的。

  不歸路娓娓道來一名台灣女子的愛情過程與最後尋得自我的呈現,是廖輝英相當重要的作品。然而改編為映像作品後,似乎顯得力道不足,這點應與原著無關。觀眾若有興趣可買一本原著來讀,絕對會有不一樣的感受的。

不歸路(上)

 

不歸路(下)

經典台語電影鑑賞 - 葫蘆巷春夢

原著:葉石濤
導演:蔡富貴  
演員:
孟庭麗、撿場
台灣 /  67分鐘 
「葫」劇的結構是相當標準的舞台劇結構,「葫蘆巷」的意涵在台灣民間也有許多類似的傳說…

◎ 劇情簡介     

  老施在巷道內有空房子出租以貼補家用,他也養了兩頭豬期望將來賣了好當女兒珠音的嫁妝。這一日一名美艷的女人來租房子,她是在阿公店上班的女人名叫茉莉。

  茉莉第一天晚上看見珠音和對面江文哲的兒子濱生約會,濱生有些不悅,在茉莉詢問垃圾該倒何處時,竟隨手一指。茉莉不疑有他,但第二天文哲的妻子阿芳立刻前來興師問罪。

  茉莉有空也想幫忙掃地,她向老施表示其家也養過豬,而且豬是聰明而愛好清潔的。茉莉在阿公店上班時,竟發現濱生假裝是大人前來捧場,茉莉相當不以為然,雙方完全沒有交集。

  這一夜茉莉在路邊巷道吐得一塌糊塗,正巧文哲回來扶持關懷,茉莉在當下聞得桂花香,也知道是文哲所栽種。然茉莉卻感嘆連自己都無力照顧好,如何照顧到桂花呢?第二天茉莉接到家裡來電,謂母親開刀住院,茉莉不禁愁上心頭,而房東老施擅長卜卦,見狀義務為茉莉卜上一卦,並斷言茉莉的性格堅強,但任何事只願將苦痛往自己身上攬,茉莉雖不多說但似乎心有所感。

  茉莉似乎也陷入困境,她睡不著遂吃了安眠藥,常在隔壁偷窺的房客銅鑼立刻撞門而入,茉莉不但不感激反而責備他的劣行。

  茉莉發現珠音與濱生似乎有了親密關係,遂在超商買了驗孕棒,果然珠音有了身孕。而茉莉這一日欲倒垃圾卻來不及,索性文哲為她提垃圾追趕,茉莉請他喝飲料,雙方有了更進一步的認知,而文哲也告知其妻一直想搬出葫蘆巷,等到會錢到期房子有著落即可搬至新居。當茉莉回來時發現銅鑼藉故安慰珠音態度曖昧,銅鑼尷尬入自己房內,茉莉也將濱生的信交給珠音,約二人在公園見面,但卻被銅鑼撞見。當茉莉回來後文哲送她一盒桂花茶,而茉莉雖也出口邀請他到家中泡茶,但難免有落寞神情。當茉莉入內時銅鑼欲強暴她,但茉莉卻道出銅鑼是被其妻拋棄,銅鑼沮喪而出。終於雙方家長認同讓濱生與珠音結婚,而茉莉的母親已經身亡,茉莉也決定要離開葫蘆巷開創自己新的人生。

◎ 劇情分析

  「葫」劇的結構是相當標準的舞台劇結構,因為場景集中、人物集中、事件集中。「葫蘆巷」的意涵在台灣民間也有許多類似的傳說。好比高雄縣六龜鄉的鄉民就流傳從外地的人到六龜居住,就算賺了錢也都拿不出六龜這個地方。聽起來相當神奇,但鄉民卻言之鑿鑿,而其真正的意義與詮釋卻與本劇的葫蘆巷有異曲同工之妙。

  茉莉是一名在阿公店上班的風塵女郎,她是因為家道中落母親住院不得已才落入風塵,但她始終堅持不賣身的原則。住到了葫蘆巷之後,見識了各式各樣的人,而善與惡的心靈呈現也使她的心情受到某種程度的試煉與動搖。

  茉莉並非鐵石心腸,她吐得近乎虛脫之際得到文哲的扶持,這種接觸再加上桂花香味的薰染,於是原本空虛的心靈有了依尋的目標,而桂花之香也變成她心中的一項秘密。茉莉曾有意無意地請文哲有空到她家去泡茶,雖然聽似一種禮貌的邀約,但其實卻是茉莉心中真正的吶喊。茉莉並非全無感情節制,她知道文哲是有家事的人,但卻又不能完全隱藏自己的感受,而那天夜裡的桂花香便在當下取代了她心中的期許。

  這段戲其實可以將它放大處理,茉莉心中的徬徨無依矛盾惶恐與掙扎衝突都會使得這齣戲有加分作用,當然這方面需要超越原著而將這些元素戲劇化,否則就會變成人物個性因事件衝突不大而顯得平板。

  文哲的妻子是第一個想突破重圍離開葫蘆巷的人,她努力地跟會,因為她將所有的希望寄託在這些會錢上,在買到新房子後這個願望就達成了。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事到臨頭會錢卻被倒了。這家人正是葫蘆巷住民的一個代表,因為葫蘆只有一個口,只進不出。然而這究竟是先天的命運?或是人為的託詞?而人是應該順從這既定的命數?或者憑著自己的毅力也能走出這番泥淖?

  吳銅鑼被妻子拋棄後,躲至葫蘆巷內自怨自艾,想由此博取別人的關注同情,但卻又無法禁絕情慾的貪念。這個腳色應該是極度複雜而難詮釋的,簡單的幾個事件都將他界定在鬼祟的行為上,人的本性永遠兼具善惡兩面的,編導在處理這種內在心靈的互動時必須放置更為複雜的行為與思惟,陰陽二分法的性格歸類就難免會喪失更多戲劇可貴的面向。

  老施不僅是房東,他也養豬也為人卜卦,這個角色是多元而有趣的。略顯樂觀的個性,正是標準的台灣鄉村典型人物。尤其養豬的目的是要讓女兒當嫁妝的想法是相當有趣的。而茉莉家中也曾養過豬,這也說明了茉莉不曾交代的家中過往。

  其實不僅是葫蘆巷的住戶,在早期台灣的眷村社會,大體上的環境是相差無幾的。每個家庭都有各的困境與難題,回顧過往瞻望未來,這樣的感受幾乎都曾在每個人心懷中留下痕跡。我們要認真檢視的是,當時我們的長輩是如何走過那段困境與歷史?而這番的省思應該是一種重要的生命過程吧!

  珠音與濱生這對年輕朋友的戀愛也是值得探討的,濱生尚在唸書,渴望被當成大人的願望使他不自量力地跑到茉莉上班的阿公店內,雖說是為了捧場,但內在的心思卻也是複雜的。茉莉自然訓斥了他一頓,而這段戲就沒有下文了。導演在處理這種多頭的劇本有了一種虎頭蛇尾的缺失,只是片斷呈現也是一種戲劇手法,但這種表相之外卻必須放置更多的線索與符徵,如此觀眾自然能透過戲劇鋪陳自行作思緒聯結,其後續效果也就自然能呈現了。

  不同面向的腳色被堆砌在一個場景上,看似毫無關連,但其實在背後卻有一股力量緊緊將眾人拴在一起。葫蘆巷這個地緣應該有它必須散發的力道與因果關係,這樣的氛圍無形中就變成是這齣戲的完整結構,但因人物的呈現只是點狀飄忽,不僅缺乏深入,連帶地也使得結構消散了。

  濱生與珠音最終奉子之命完婚,算是圓滿的結局。但這有一半是因濱生的母親阿芳被倒了會,以至買房子的願望落空,故不得不認命地又住在葫蘆巷內。雖然透發著無奈,卻也是許多那個年代的人曾有過的宿命經驗。

  茉莉是因為接到母親已經過世的消息,這才使她可以不必再待在阿公店賺錢,她選擇離開葫蘆巷是因為她要以嶄新的生命去面對全新的生活。上一代的困境拖累了她,使她必須沉淪在賣笑生活中,如今困境不見了,她反而得到了自由。

  茉莉離開時在皮箱內放置一朵桂花,這是一種記憶,也許她的心中曾經有過某種的期許;也許那份期許是一種不可能實現的感情,但面對當下的桂花應該算是一份最後的記憶吧?

  桂花的香味很快會消散;但意識中留置的花香卻會蛻變為種子,但這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茉莉是第一個打破葫蘆巷魔咒的人,她進入了葫蘆巷卻也自在地離開葫蘆巷,於是古老的傳說變成只是一種傳說罷了。

經典台語電影鑑賞 - 結婚

原著:七等生
導演:張中一
演員:
張鳳書、柯叔元
台灣 / 69分鐘 
台灣民間有許多有關「冥婚」的真實情況,大部份都是小女孩早夭…

◎ 劇情簡介     

  美霞初中畢業後就在父親開的中藥鋪幫忙,她喜歡上在農會上班的青年羅雲郎,兩人時常眉目傳情,但因美霞家教甚嚴,兩人一直不敢明目張膽地交往。但時日一久,美霞的父母似乎也瞧出了端倪,阿郎不得已只好拜託同事高志遠假借抓藥的機會為兩人傳遞訊息。

  這一晚美霞騙父母說要與女伴看電影,但事實上是與阿郎一起去參加舞會,美霞回去時已是晚上十點半,母親一語揭穿美霞的謊言,並斥責她一頓。

  而媒婆月里也在第二天來提親,但美霞的母親認為阿郎雖在農會上班,但他尚有老母與幾分地,女兒嫁去必然受苦,因此推說中藥店尚需人手而婉拒了。母親更進一步約束美霞,不准她晚上再出去鬼混。

  但阿郎不死心,請高志遠為他傳遞消息,二人約會一起聽唱片,阿郎並為美霞許了願,結婚後一定帶她到東海岸度蜜月。但這個晚上回去依然逃不過母親的責打,不僅如此,母親更將放在餅乾盒內的情書全部燒毀。

  為了一勞永逸,母親將美霞送到小叔家,期望透過分離能讓阿郎死心。事實上阿郎的母親也希望兒子能看開,並送給他一個手鐲,以便日後迎娶一名好人家的女兒。但叔叔和嬸嬸都是相當開化的人,不但介紹美霞在布行上班,也在阿郎來訪時將機車借給二人一起出遊。而阿郎與美霞也在這麼親密的狀況下有了關係。

  就在小叔昇上科長的職位時,美霞發現自己有了身孕,母親近乎歇斯底里地責罵,但卻於事無補。不得已只好找來月里,希望她到羅家提親,但這回反而是阿郎的母親不答應,因為她曾去算命,謂雙方過去幾世有著宿仇,若結婚必定不美滿。

  碰了一鼻子灰的母親又毆打美霞,不得已美霞與阿郎決定私奔。兩人都已到了火車站,但依然被母親抓回。母親自然不善罷甘休,找來警察評理,警方要兩家和解,這回阿郎母親願息事寧人,但美霞的母親又不答應了。阿郎的母親警告阿郎從此不得再與美霞見面,阿郎答應了。但在舞會中美霞卻喝下農藥以示抗議,當阿郎發現已來不及了,最後阿郎只好娶美霞的神主牌完成結婚的願望。

◎ 劇情分析

  台灣民間有許多有關「冥婚」的真實情況,大部份都是小女孩早夭,直到適婚年齡便會向家人托夢,希望家人能為她物色如意郎君。家人便把女兒的生辰八字用紅紙包好,有的還會放置一樣信物,然後丟在路邊,直到有女兒意中人出現撿了信物八字,女方家長立刻一擁而上,把男人迎回家中。一般而言娶回神主牌時要按婚禮程序,而女方也會附送該有的嫁妝。雖然男方可以再娶,但始終還是與女方家人保持密切關係。

  這種事在農業社會中是常見的,以現在台北的擁擠情況而言,就算丟了紅包袋也早被當成垃圾清理掉了,或者應該說最有希望撿到的應該是早晨辛勞的清潔隊員吧?!

  「結婚」這篇小說戲劇提供了台灣早期鄉土民情的互動,男女的交往始終是含蓄優雅的,然而也因為這樣,當時的年輕朋友便欠缺當今社會環境所有的特質。也許是太過牽就家庭其他成員的觀點,於是屬於自己應該極力展現自我認知的時刻,便顯得有氣無力甚至是懦弱徬徨了。

  明明是一樁好的婚姻,卻因為雙方家長各持己見而致最後的悲劇。嚴格地批判,這兩家的母親其實都是愚昧昏茫,當然雙方的出發點都是善意的,一個怕女兒嫁到農家會受苦受罪;一個怕兒子娶了前世宿怨而導致家庭不和睦。這是當母親的「愛之關切」,但其實卻也是真正悲劇的源頭。

  婚姻幸不幸福其實操之在個人手上,前提是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抉擇負責,這樣的說詞看似名正言順,但卻是社會脈動經過長期的薰染之後才有的共識,在早期的那個年代中,是不太可能出現這種「大逆不道」的思想與見解的。

  戲劇開始,美霞的父親戲份極重,尤其他望著阿郎的眼神就是一種不悅的排斥,然而到後面父親反而在美霞要離家出走時偷偷塞了錢給她。而反對女兒婚事的反而落到其妻身上了。

  父親的改變是充滿戲劇因子的,但這樣的改變卻不曾用之於與母親反對立場的對立與衝突。最少我們看不出其父在這場作媒時的角力互動,若能偷偷塞錢給女兒,為何不能以家長之尊為女兒說上幾句話?也許父親怕老婆,但卻在戲中找不到這樣的線索。

  阿郎的母親也是極為傳統的,在資訊不發達的年代,算命仙變成每位鄉人徵詢的對象,雖然屬於前世恩仇的說詞沒有證據,但卻是最能蠱惑人心的。佛法對業障的說法值得參究,但就算如此卻也不能一味逃避。就算真的逃避,那也是暫時性的,若真屬冤怨,早晚都是必須要去面對的。

  原著作者當然除了這些批判之外,也建構了戲劇節奏的起伏。雙方透過媒婆的提親都歷經了成與敗的對立。在充滿戲劇張力的併行中,透發了那個年代「好面子」的惡習。坦白說,雙方家長拒絕軟化的一方提親,其實都是因為上次面子的受挫。拒絕對方多少表現了自己是真正掌握優勢的人。其實現代人不也常常顯露了這種喜好面子的劣根性?

  「舞會」的場景是許多人記憶中的一部份,別忘了這樣的舞會也是違反「刑警罰法」的,若讓警察發現,會抓到派出所詢問。但年輕人因精力無從發洩,舞會又是能夠與異性朋友最直接最快速的接觸,因此只要有機會,不管是誰家客廳或庭院都是舉辦舞會的好場所。

  美霞最終在舞會中喝農藥自殺,這也是農業社會常見的自殺模式。美霞在家中受到狂怒的母親用剪刀剪碎她的衣服,母親以為唯有如此方能截斷美霞外放的心靈。殊不知每一剪都深深剪碎了美霞的希望與自尊。她雖然寄望於心上人,但卻不知在母親的逼迫下,阿郎答應母親永遠不再來看她,於是美霞決定以自殺當作是一種抗議。

  美霞的死亡使得兩家的埋怨化消了,但卻於事無補,畢竟人得活著才能有所作為,失去生命的愛情,只能剩餘記憶,但空留回憶卻也只能身陷其中而苦楚,這是那個年代中的許多真實悲悽,但那是一種過程,一種令人無奈、傷感又不免些許悲憤的激動。

  「結婚」的情節並非深具映像動能,但其主題卻有其弦外之音。結婚是人生大事,但美霞與阿郎的結合最終只是那塊毫無生氣的神主牌,縱然帶著牌位到生前的承諾所在,東海岸的美景就算壯闊美麗,但其意義何在呢?無非是阿郎對美霞情意的兌現罷了。而共同傾聽的唱片,其音符早已在美霞喝下農藥那一刻,就消散在無垠的宇宙空間,殘留的音階只有兩個音-「遺憾」。

  冥婚的儀式似乎為了修補這份遺憾,鼓吹八音配合大紅喜幛,告示了美霞有了歸宿,從此她的靈魂不致迷失在中陰迷霧中。但這其實也是雙方家長以及阿郎對這個社會的良知交代,唯有透過儀式,他們才能在美霞的死亡陰影中走出。

  七等生的小說不少,但其文字堆疊自成一格,是台灣小說家中的菁英。「結婚」改編成映像畫面似乎無法淋漓盡致,尤其幾個關鍵點是可以略加放大而增加更多的戲劇衝突的。

經典台語電影鑑賞 - 春雨

原著:鄭清文
編劇:黃英雄
導演:張勇志  
演員:
張柏舟、陳博正
 台灣 / 70分鐘 
傳宗接代是傳統社會相當重要的價值觀,尤其求子嗣是劇中許願最多的祈求之一…

◎ 劇情簡介     

  阿土是豬肉攤販,其妻早亡,單生一女阿貞。或許是擔心年紀大後無人照料,因此阿土決定要將阿貞以招贅的方式找個丈夫。

  阿貞其實與在台北上班的春福交往,這一日春福又回來了,兩人在巷道親熱正巧被阿土撞個正著。阿土破口大罵,春福狼狽而逃。

  在阿土的姐夫建議下,介紹了在孤兒院長大的安民,他雖然在碾米廠上班,但為人老實正直,於是在徵求神父與安民的意見後,安民就逕自提著手提箱入贅到阿土的家裡與阿貞成婚。

  安民見阿貞對他沒啥好臉色,不得已夜晚從外面將藤椅拿進來,整夜就睡在上面。阿土也發現了,於是他故意睡在外面的藤椅上乘涼。而幾日來阿貞似乎也感受到安民任勞任怨的可貴,於是也接納了他。

  安民感嘆自己的命運就像一碗水,他期望能像小河一樣流動,因為如此才有源頭與傳承。但結婚後,阿貞卻始終沒有懷孕的跡象,阿貞也到廟裡求籤,並在花盆栽入種子,期望開花有子嗣,但這一切都落空了。

  這一夜安民與阿貞吵架,安民喝了酒,卻被一直喜歡他的理髮小姐阿菊留宿了,而正巧也被村人撞見,於是這件醜聞立刻傳遍了村子。

  阿貞與阿土指責不已,安民承認錯誤,但卻表示阿菊答應若生頭胎會過繼給阿土當後代,這才稍稍消了阿土的氣,然而阿貞依然將他趕出。阿菊趁機要安民與她私奔,但安民還是回到孤兒院,神父好言相勸,安民才又回到家中幫忙送貨。但這段期間阿菊卻已經離開這個村子了。

  夜晚,換阿貞去睡藤椅,這惹得阿土相當生氣,但也只好婉言規勸,但第二天阿貞卻失蹤了。安民因自己錯在前,也不敢埋怨,直到半年後,阿貞卻懷孕回來了。安民很生氣,但神父開導他,安民才恍然大悟:不一定自己的才是孩子。於是安民盡心地照顧阿貞,在臨盆時還興奮地送她去醫院,但沒想到阿貞卻難產而死,肚子裡的孩子也無法倖免。最後安民把孤兒院裡的小孩全當作自己的孩子,他常常帶孩子到墳前給阿貞看呢!

◎ 劇情分析

  傳宗接代是傳統社會相當重要的價值觀,尤其求子嗣是劇中許願最多的祈求之一。而許多有錢人卻偏偏只生一個女兒,若將其嫁出,難免香煙從此中斷,九泉之下將愧對祖先,於是「招贅」就變成是一項另類的文化了。

  鄉下人大體上都不大瞧得起招贅回來的男人,總認為那是相當不體面的。但這種體制風俗實在無法立刻斷定好或壞,畢竟最後幸福美滿的很多;婚姻不快樂的也不少,而本劇則提供了一個有趣並值得觀眾與讀者重新思考的角度與方向。

  孤兒院的戲不多,但卻是這篇故事中極為重要的背景,因為透過神父的大愛以及對生命的詮釋,才能讓安民與阿貞這對跌跌撞撞的夫妻有了新的認知與體驗。若說阿土為求一子延續後代的心願來對照孤兒院內許多被拋捨的小孩,不免令人感嘆不已。但這只是一種角度的詮釋罷了,最後安民將孤兒院內的孩童當作自己的孩子,實已將這份傳統的觀念放大至現今的新觀念。這使得安民之前一直在感嘆生命像碗中水的惶恐,有了思緒與觀念的蛻變,而這一點正是本劇中最重要的議題。

  阿貞原本鍾愛在台北上班的春福,但在父親的逼迫下勉為其難地嫁給安民;對照另一名理髮小姐阿菊就顯得不一樣了。阿菊獨立而自力更生,阿貞除仰賴父親的店面之外,似乎就欠缺了什麼,而這正好是兩人面對愛情作不一樣抉擇的關鍵。

  阿貞放棄了春福而嫁給安民,因為她沒有反抗的能力,而阿菊的主動性是極端強烈的,為了愛情她願意讓出生的小孩報別人的戶口,在那個年代,這樣果決的女人實在不多,雖然最後並未受孕,但這樣放手一搏的精神卻透發了許多訊息,就算最後阿菊離開了小村,但這也是她主動的決定。

  阿貞似乎也慢慢透過歷練而找到了自我。為了證明不是自己不爭氣,她毅然離家出走,戲中並未交代她去了那兒,但除了春福之外還會有誰呢?但這個討論是無意義的,因為情節的顯現是讓真相大白,而安民正是大輸家。但也因為將安民壓縮至谷底,他也才有機會出現逆轉。之前阿土生氣地對他說阿菊生的孩子是安民的孩子;而此刻安民也諷刺地對阿土表示阿貞肚裡的孩子是阿土的孫子。透過這兩次的對照,戲劇情節的呼應變突顯了,這也使得原本不甚衝擊的情境有了豐富的互動。

  阿貞到外面懷孕回來是違背傳統的道德觀念的,而她肯如此委屈自己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的。毋寧說阿貞此舉也是一種對父親的抗議。為求子嗣的願望可以無限上綱,只要懷孕即可,至於是誰的種就無關緊要了。阿貞似乎太了解自己的父親,因此才作了這樣的抉擇,而另一個原因則是反駁了眾人之前的議論,因為作為一名無法生育的女人在某種程度而言,依然會成為村子裡茶餘飯後議論與取笑的對象。

  安民入贅到阿土家這段戲呈現了當時的風土民情,安民必須自己提手提箱到女方家,而時辰未到也不能入內。這種近乎屈辱的婚禮,似乎透露了入贅之所以少有人願意嘗試的原因,稍有志氣的人是很難接受這般不平等的對待的。

  阿貞最後難產而亡雖然令人突兀而難過,但這是凸顯安民大愛詮釋的必然,否則無法跳脫老舊的家庭思維,自然無法豐沛這齣戲的真正厚度。神父的那番話固然充滿了哲理,但若在映像語言中能在鏡頭前發揮將會讓劇情更趨完美。

  安民在河邊舀水時,第一次碰到戴眼鏡的小學生目鏡仔,他說了些感嘆的話;而當阿貞死後,安民又遇目鏡仔,相同的題材訴說,但安民卻已經對生命的詮釋有了全新的領悟。

  佈局雖好,但其實還是得仰仗導演轉化為映像語言,單靠對白必然顯得單薄。但以低成本的拍攝角度而言,倒也已是難能可貴了。

  養兒防老的觀念是這齣戲重要觀念,但對照今日的年輕人,不僅結婚率下降,就算結了婚,卻也無心生育或撫育下一代。大環境的改變是其中的原因,但現代思緒的全新詮釋也是關鍵。

  本土劇有其濃厚的地方色彩,其中放置了許多屬於那個世代的文化與風俗。而一般人大都無法自這種文化中跳脫甚至沉溺其中。提倡它不僅只是文學與戲劇的結合,而是為這塊土地的某個時代作見證,而這一切都溶存著我們祖先的過往與心緒,對應著那個時空,很多似曾相識的遺失臉龐便隨著情節而一一顯現了。

  安民最後揹小孩上山頭為阿貞掃墓,天空卻下著春雨。是的,春雨正是大地甘霖,有了它,萬物才會滋養成長,這自然包含了人。於是春雨的片名植入便更具有意義了。

  簡單的情節卻有厚重的探討思維,這自然歸功於原著的力量。正因為情節簡單卻更能呈現生活,而生活正是文化最有力的表徵呢!

經典台語電影鑑賞 - 黑皮與白牙

原著:小野
導演:錢中平  
演員:
高振鵬、沈自強
台灣  / 69分鐘 
學生時代是每個人一生中最難忘的時光,尤其高中這個階段更是充添了許多的酸甜苦辣…

◎ 劇情簡介     

  阿傑念高中時,爸爸被人倒了錢,不得已爸爸只好靠發傳單廣告貼補家用。阿傑與古爺爺很熟,但與古爺爺的孫女黑皮更熟,兩人一見面幾乎無話不說,只是黑皮常幫古爺爺騎三輪車在街上撿破爛,阿傑與同學在一塊兒往往會假裝不認識,黑皮雖然生氣,但見阿傑吞吞吐吐的樣子便很快就原諒他了。

  阿傑在同學慫恿下寫了一封信給校園美女白牙,但卻受窘。為了受到同夥的認同,阿傑偕同眾人與校外幫派打群架,但尚未開打,阿傑就已開溜。阿傑去找黑皮沒找著,只好一人到泡沫紅茶店,正巧遇上校外幫派,阿傑閃躲而出,趁無人注意時踹倒了他們的機車,然後逃之夭夭。

  阿傑的哥哥從美國寫英文信回來,阿傑請黑皮翻譯。這一天爸爸的摩托車發動不了,阿傑為他修理,並且替爸爸發傳單,正巧將傳單塞到白牙家信箱,白牙指責他,阿傑只好將傳單收回。

  黑皮告訴阿傑一個祕密,原來她是古爺爺撿回來的。而這一日阿傑見白牙機車發不動,遂替她將車修好,阿傑趁機載她去紅茶店向同學炫耀,而同學知道阿傑曾踹車為他們出氣時,不禁對他另眼相看。眾人到同學家喝酒,阿傑半夜回去卻發現爸爸醉得更厲害。原來爸爸想到美國探望哥哥,但哥哥卻回信說課業繁重請爸爸暫時勿去,只要寄五千美元即可。爸爸縱然失望,但天亮後還是逕自去想辦法到郵局匯了錢給大兒子。

  黑皮告訴阿傑說她快死了,然後又說是騙他的。但阿傑希望為黑皮慶祝十八歲生日,並送她一個洋娃娃。阿傑向同學誇耀的謊言被白牙揭穿,但沒多久就見另一同學與白牙出雙入對。阿傑遇見同學被校外幫派堵住受盡屈辱,幸阿傑奮不顧身救了他。阿傑買了洋娃娃卻在半路遇上白牙,白牙以為阿傑是來向她道歉,遂搶走洋娃娃。

  同學感激阿傑又出錢讓他再買一個洋娃娃,但當他趕到古爺爺家時才知道黑皮已經死了。阿傑決定用中文寫信去罵哥哥,也決定畢業後到機車行當學徒。他將洋娃娃送到黑皮的墳前,就像古爺爺常到他朋友的墳前一樣,喃喃地訴說自己的心懷。

◎ 劇情分析 

  學生時代是每個人一生中最難忘的時光,尤其高中這個階段更是充添了許多的酸甜苦辣,在超越似懂非懂的年齡卻又依然在朦朧五里霧中。然也因為如此,才能讓這段生命顯得分外珍貴。

  「黑」劇不僅在高中這個區塊提供了共同的記憶;也將台灣的時代氛圍拓染為背景,突顯了人生中的無奈、矛盾。就戲劇情節的伏筆與呼應而言,古爺爺在前場至老友的墳前喃喃自語一整天,雖說是一種友情的專執,但在尾場阿傑在黑皮去世後獨自一人在她墳前的自語,這種巧妙的佈局鋪陳是相當高明的。

  阿傑的父親正是這個時代典型的悲劇人物,他退休後退休金借給朋友卻無力追回,只好挨家挨戶送傳單以貼補家用;雖然家境並非富裕,但他將全部的希望寄託在美國唸書的大兒子身上,期望他將來拿到學位後能夠光宗耀祖,而他自然也能到美國接受兒子奉養。但這個願望卻因他想提早到美國遭到兒子拒絕後而解構,不僅如此,大兒子還要父親寄五千美元給他,以完成學業。

  父親為此難過地喝酒麻醉自己,而當天晚上阿傑也喝得全身酒味回家,阿傑原本擔心被父親查覺但父親醉得近乎不省人事,也化解了阿傑的困擾。就戲論戲,這種巧合正是戲劇中極為重要的元素,也許原著中就已鋪排,這也突顯了原著小說的嚴謹與精彩。

  父親最終還是努力張羅了五千美金匯到美國給大兒子,就像台灣其他的父親一樣,縱然兒子的表現讓他失望,但在兒子的祈求中卻是拼了老命也會讓下一代如願。這是這本小說的副線,但卻精準地呈現了這塊土地的一些普遍現象。

  黑皮的身世不清楚,只是從古爺爺口中得知她不是古爺爺的親生女兒。也許真的如黑皮自己所說,她是古爺爺撿破爛時從垃圾堆中撿回來的。但黑皮是個相當有智慧的女孩,只可惜上天似乎跟她開了一個大玩笑,竟讓她年紀輕輕就罹患癌症而亡。或許是因為黑皮還年輕,甚至還無力去解釋生命的意義,因此在面對死亡之時,並未從人性的角度散發深層的情緒糾葛;阿傑更是如此,死亡似乎總是離得遙遠,唯一的焦聚連結就是那個洋娃娃了。對黑皮而言,這是一件永遠的遺憾,就戲劇情節的鋪排來看,卻是戲劇結局極佳的呈現。

  對照於黑皮,白牙這個看是高貴而不可攀的女孩就有了靈魂重量的比對,也巧妙地呼應了原作者刻意設置的主題思考。

  阿傑在同學的慫恿下在公車站欲拿信給白牙。其實阿傑會這麼做是因為怕同學不認同,在成長的年齡中是相當恐懼落單的,畢竟這樣的年齡還必須在同儕中相互薰染學習,若周遭朋友對你排斥,心裡難免會陷入孤單甚至引發惶恐自閉。

  阿傑就算真的以機車載她而行,但那也是一種炫耀並希望由此增加自己在同學之間的地位。事實上阿傑與白牙說話時始終承受著更多的難堪。反觀阿傑與黑皮在一起時,兩人是如此地頻率相通、無拘無束地傾訴,也由此而相知相惜。事實上黑皮也知道阿傑在路上看到她時,都會故意假裝不認識,而她不怪他,因為撿破爛的外在形象會讓阿傑感到難堪。但黑皮從未怪阿傑,因為她了解阿傑的想法:更重要的是黑皮也是一位真正瞭解自己的人。

  阿傑極力追求同學的認同,但其實這份認知都是虛無的表相。逞兇鬥狠只是片面呈現雄性的一份動力,殊不知當一個人落單時竟變成令人不堪的懦弱,而此刻反而是阿傑挺身搭救這才解了圍。阿傑不是怎麼勇敢的人,但在緊要關頭卻是能夠不計危險而付出的勇者,其實這一切應該歸功於阿傑的良善。

  阿傑不愛唸書,但卻對機械有極度濃厚的興趣。爸爸與白牙的機車都是經由他的手而修復的。作者在這兒提供了現代社會提倡「證照制度」的訊息。也許阿傑真的能繼續升學也不見得有好處,但若讓他學得一技之長,相信對阿傑而言是更快樂的。這也是人盡其才的一個極佳寫照吧!

  阿傑的哥哥在美留學,每次寫信回來都用英文書寫,而且也要阿傑以英文回信。這增添了阿傑的困擾,因為他每次都要黑皮幫他翻譯。這條線索其實也是小說中極為重要的線索。想想哥哥縱然英文能力極佳,但卻無法善盡孝道,我們該如何來評斷這個人的生命真義呢?

  阿傑似乎也從這個層面省悟了,他用中文寫信去罵哥哥,算是為父親出了一口氣,但更大的意義在於阿傑已經看清事情的真諦,甚至也釐清了自己生命的方向,他英文不好,但沒關係,因為來修車的人一定不會講英語。

  「黑皮與白牙」是一篇結構相當紮實,意旨非常多樣鮮明的小說。藉用一群高中生的互動,談論了人性與成長過程,更兼具了對時代脈動的批判與省思,是台灣這塊土地上相當具有代表性的小說呈現。

經典台語電影鑑賞 - 十殿閻君

原著:阿盛
導演:
劉弈江
演員:張琴、游安順

台灣 / 120分鐘
台灣民間的月琴彈唱藝人能夠不看譜曲而憑感情吟唱整齣的戲劇,不僅押韻逗趣,更有教化人心作用…

◎ 劇情簡介     

  林秋田與楊宗盛是小學同學,每次秋田見義勇為的行為常常陰錯陽差地引得老師的誤會,久而久之,秋田就變成老師心目中的壞孩子了。

  宗盛家中較富裕,父親常掛在嘴上的就是祖先是舉人,也常自嘆自己無法光耀門楣,故把希望全寄託在宗盛的身上。見宗盛常常與秋田一起受罰,故好言勸請秋田日後不要再找宗盛玩。

  小學畢業後,宗盛考上了初中,而秋田到鐵工廠當學徒。秋田的母親人稱鹿港婆,每日在廟口自彈吟唱「十殿閻君」賺錢養家。這一日一名在電台服務的陳先生剛好路過,於是請鹿港婆到電台試唱,從此鹿港婆每日固定時間到電台現場播出。秋田在鐵工廠也常聽母親彈唱,但因自覺老闆並未真心教他功夫,遂辭職回家。

  秋田無所事事,遂加入了幫派,而在一次械鬥中,眼見宗盛差點被殺,秋田反而殺傷了綽號土狗的同夥,於是宗盛父親資助他一萬元後開始逃亡。但因一名歹徒想到家裡騙走其妹秋芬,千鈞一髮時,秋田又殺傷了歹徒,但也被埋伏的警察逮捕。

  出獄後,秋田憑著在獄中所學的理髮技術,謀得理髮師的職務,而且極受客人讚譽,只是又被以前的幫派發現,老大要他完成走私的工作才能化消恩怨,不得已秋田又回到黑道的生活。不久,老大在械鬥中被殺身亡,而秋田很快就頂替了老大的位子。

  此時宗盛因重考四次也正好與秋芬同時考上大學。而秋田不僅鞏固了老大的地位,也買了一幢新房子,鹿港婆託人作媒,為秋田娶了佩琪為妻。結婚時,秋田把當年一萬元還給宗盛的父親。

  然當年土狗依然懷恨在心,見秋田放走一名改過向善的兄弟,遂起叛變之心,不僅向警方透露幫派據點,也出賣秋田,秋田殺了土狗後開始逃亡。不得已只好躲到宗盛的學生宿舍,但隔日就離去了,此時佩琪已有身孕,夫妻倆在郊外見面只能相擁而泣。直到鹿港婆住院,秋田探視才被抓,不久被判死刑槍決,而鹿港婆為了錄十殿閻君的歌,最後亦死在輪椅上。

◎ 劇情分析

  台灣民間的月琴彈唱藝人能夠不看譜曲而憑感情吟唱整齣的戲劇,不僅押韻逗趣,更有教化人心作用。早期台灣鄉下教育與這些勸世的詞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本片鹿港婆所唱的版本是一名不知名聲音沙啞的老先生所唱,大約在三十多年前夜市路邊攤上買得到錄音帶。原版的歌者相當道地,歌詞中的語彙至今都已很少人使用,飾演鹿港婆的張琴雖已賣力而為,但離原主唱的層次尚有極大的距離。

  本劇時空涵蓋近二十年,因此必須以不同的演員飾演不同時期的角色,演員的選角交替之間有著幾分神似,這是製作單位費心經營的結果,這點應該給予肯定的。

  秋田似乎出生就註定是個悲劇人物,在台灣低下階層中有著太多類似的景況。究其原因,大部份是因為環境的貧困,加上父母不在,就算父母健在卻也無力給予正確的教育觀念。秋田不太會唸書但歌卻唱得很好,當時的社會氛圍與觀念自然無法讓秋田一展長才。鹿港婆自顧不暇,只能按當時一般人的想法送兒子去學一技之長。然而鐵工廠的老闆似乎只想壓榨秋田的勞力,這也註定了秋田日後一步差萬步皆錯的困境。

  鹿港婆在電台吟唱「十殿閻君」的勸世歌,但卻無力拯救兒子脫離黑道生活,這是多麼對比的諷刺。但若將秋田的一切歸咎於命運似乎也有矛盾,因為與他一同成長的妹妹不僅書唸得好,日後不也考上國立大學?

  楊宗盛這個腳色似乎是作者自己的寫照,因為宗盛考上大學後也開始嚐試著寫稿,而其父一再掛在嘴邊的台詞相當傳神,應該也是作者深刻的經驗,只可惜後面就沒有發揮。

  在那個什麼都缺乏的年代,秋田是必然會四處碰壁的,但若非小學的老師一再對他的誤解,或許秋田也不會以悲劇收場。然而秋田的性格亦屬浮躁不安的,當他受到委屈而有能力反擊時他是不會放棄的,但這會讓他原本就處於劣勢的環境變成真正的不歸路。

  「十」片的故事敘述是完整而有條理的,但也因為偏重在結構的堆疊,反而忽略了意涵的展現。或許顧此失彼吧,在秋田與宗盛兩個腳色之間出現了拔河,雖然後面的戲又回到秋田身上,但這也是最後結局的必然呈現。鹿港婆的腳色並未全然發揮,主因是類似這種鄉土人物的生命力量都是相當立體的,在廟口的彈唱並不太自然,這樣說也許不盡公平,但導演是有任務必須去處理鏡頭中所有的呈現,就算外在環境如臨時演員或場景上的缺失,也可以大量以鏡頭聚焦在主要演員身上,但顯然的因為鏡頭變化較少,不免就暴露了許多缺點,連帶地使得結構呈現出現了動搖,這是時下台灣電視電影導演的缺失與毛病。

  突然冒出了一個男人自稱是鹿港婆的丈夫,這使得鹿港婆大驚失色;觀眾也因為交待不清而一頭霧水。或許原著應該會有交待;而鹿港婆究竟是否真的出身在番薯市(妓女戶)?而秋田自怨自艾沒有父親似乎也隱約透露了一些訊息。這應該是一段可以挖掘的好戲,但也因為輕描淡寫一筆帶過,殊為可惜。

  秋田相親結婚這條線也顯得粗糙,兩人在秋田逃亡後野外相會算是一次正式的交集,但整體而言卻於事無補,導演將戲的主線放置在逃亡的點點滴滴,似乎是只求枝葉的繁盛而忽略主幹的著力。

  「十殿閻君」在某種角度而言是呈現了台灣農業社會中的現象,洪麟所飾演的老師應該也是那個時代的特殊現象,現在的情況依然,但彰顯在背後的那股不自然的互動卻已經消失了。這種感覺應該是三年級與四年級生感受最深的,只是放在戲劇中若無放大,一般觀眾可能無法理解其中的緣由吧!

  早期不良少年的械鬥是常發生的,刑事組還有個少年組就是針對青少年常常發生的衝突,而導演在本片中的衝突描述偏重過多,而原本改過向善的秋田卻又因過去的恩怨而再度投入,就秋田的矛盾與掙扎中反而著墨過少,這使得秋田這個腳色失去了一些重心。

  如果直接把戲放在鹿港婆身上,努力地營造她的過去與現在的得失,而秋田和其他腳色只用副線來追索,相信就不會因為人物放置過多而失去挖掘人物內心世界的機會。但瑕不掩瑜,「十」片最起碼規規矩矩呈現了一篇故事的起承轉合,也正確地反映了早期台灣社會的現象,尤其鄉下生活的困頓,這是一段真實的歷史,如今藉著影片的放映而讓新一代的年輕人有了對照,相信在對應當中絕對會有一番教化作用的。

  鹿港婆最後住到醫院,雖已病入膏肓,但依然念念不忘兒子,只是她永遠不知道她的兒子再也無緣與她相會了。這段戲若能深入挖掘應該也是好戲一場。但最後鹿港婆在草地樹下吟唱最後一段,意圖將錄音帶送給兒子聽,但最終還是唱不完最後一句而嚥氣了。這應該會是全劇最感人之處,但因選擇在野外的場景,稀釋了整體原本凝聚的張力。

藉著本片讓觀眾可以聽到全版的「十殿閻君」,應該是本片最大的貢獻吧!

「十殿閻君」(上)



 
「十殿閻君」(下)
 

經典台語電影鑑賞 - 金水嬸

原著:王拓
導演:林清介  
演員:
梅芳、金塗、章永華
台灣 / 68分鐘 
 養兒防老是一般人的社會價值觀,在崇尚孝道的東方國度中,奉養父母絕對是天經地義之事。但事情的演變卻往往不如人所願…

◎ 劇情簡介     

  金水嬸每天挑著雜貨擔子在小村中叫賣,雖然村中的人老嫌她的東西貴,但金水嬸依然和氣地對待村子裡的大大小小。譬如說村人都不捧場,但她還是免費送麻餅給一直跟在身邊的小孩。

  村子的人都說金水夫妻好命,因為他們三個兒子不但都已成家,且都極有成就。這一日到城裡探望兒子的金水回來了,但臉色卻相當難看,因為金水為兒子曾標了一些會,但卻得每個月去向他們拿會錢,而這一回,竟然每個兒子都使出拖字訣,不是說沒錢就是找不到人。

  金水當晚吃不下飯,也不洗澡就上床躺著生悶氣。金水嬸為了安慰他頻頻為他按摩消消氣。而半夜下起了雨,屋頂漏水滴在床上,金水嬸拿了臉盆接著水,心中不免也倍感淒涼起來。

  旺嫂來收會錢,金水嬸ㄧ時拿不出錢,雖然尷尬但依然希望旺嫂能夠寬限幾日,旺嫂雖然答應但口氣愈來愈差了。金水嬸找兒子阿和,但阿和不在,其妻阿秀回來,卻推說沒錢,金水嬸見兒子家中還請人來打蠟卻推說沒錢,但也無可奈何,只好拿著媳婦給她的二百元落寞地離去。

  金水嬸去銀行找大兒子阿盛,阿盛是銀行經理,見母親來卻不太高興,要她從銀行後門離去。金水嬸不但受了屈辱,也沒拿到錢,而回家後才知道心直口快的金水竟然與人發生口角,身體不適而看了醫生,醫生為他打針後才緩緩睡去。

  經不起阿蘭的催討,金水嬸再到基隆找兒子,但依然是白跑一趟。這一夜金水傷感極了,他嘆息道:兒子都是假的,只有妻子才是真的。而當晚金水頭痛不已,金水嬸急急找來三叔公,但卻回天乏術了。

  三個兒子都回來了,但也沒表示什麼,喪禮一結束,三人分別離去。不久月里也來要錢,被逼得不得已,金水嬸竟向月里跪求。而第二天金水嬸失蹤了,大家都以為她是逃債,但沒多久,所有債主都接到掛號信,裡面是金水嬸到城市賺錢還他們的。而這一切都是阿國到廟裡時遇上金水嬸才知道真相的。

◎ 劇情分析

  養兒防老是一般人的社會價值觀,在崇尚孝道的東方國度中,奉養父母絕對是天經地義之事。但事情的演變卻往往不如人所願。

  是因為時代脈動變了,金水嬸的三個兒子才變成相互推諉的不孝子嗎?事實也不盡然,攤開古代的歷史,類似的情況比比皆是。我們似乎只能說這是人性的自私了。也有人說今當父母與子女是因為前世相互欠債的緣故,你可以相信但也可姑且聽之,不管如何,金水嬸遇上的家變不會是第一次,以後也絕對會發生。

  金水嬸挑著雜貨擔在村野中叫賣,這是早期台灣鄉下社會的景象,也從中透發了一些訊息。金水嬸在村人的眼中是最幸福的,因為三個兒子在都市中事業有成,但他們夫妻依然刻苦耐勞,不想依靠兒子,或者也可說賣雜貨是寄託而且還可鍛鍊身體呢!另外作者似乎也要告訴我們金水嬸就是靠挑這擔雜貨擔才造就了三個兒子現在的成功。而如今三個兒子對父母的不聞不問,就增加了情節的對比性。

  男人對金水嬸的觀點並不佳,原因是金水嬸賣的無非是女人家的私用,這種在男人看來可有可無的東西其實都是浪費的,這也是為什麼影片一開始導演會安排一場捕魚郎阿旺拒絕金水嬸的推銷,並且在她離去後狠狠咒罵的原因了。

  然而賣雜貨也突顯了金水嬸她敦親睦鄰的善意,這是傳統的台灣鄉下人的價值觀。村子內外老少很少有不相互認識的,全村人就像是一家人般地對待。有時相遇還會大聲問候。反觀現今的人,住在同一棟大樓甚至是對面的人見面也是不聞不問,這種差異性似乎也透發了一些時代性與人性的轉變。

  也許金水嬸是因為替兒子標會,也不得不如此游離在村人之間。但當兒子拒絕再付會錢的時候,金水嬸在村人心目中的地位立即產生動搖。雖說人性本善,但牽扯到自己利益之際,很多的人際關係會立刻有了變化。也讓人察覺原來所謂的人際關係竟是如此的脆弱,不僅村人如此,自己親生撫養長大的兒子不也是如此?

  為什麼當到銀行經裡的大兒子見到金水嬸去找他不僅沒有喜悅,反而要她從銀行後門離去?當然是一種自以為是的面子問題。大兒子將事業上的位階成就區隔了他成長的來處,說穿了這是自卑與沒信心的態度。沒有人會因為父母是簡樸的鄉下人而讓他失去銀行經理的職務。除了這種心態之外,就是不希望父母來打擾到他們此刻的家庭秩序,然而兒子們似乎忘了,將來他們自己的子女長大後,若以相同的態度對待他們,那他們會有什麼反應呢?

  另一個兒子也是同樣的態度,有錢可以請人來為地板打蠟,但卻對金水嬸來要會錢頻頻喊窮。金水嬸真是情何以堪,但當她看清所有事實,不但沒有指責與怨言,反而吞忍了所有的悲痛隱忍回家。相較於金水嬸的丈夫就沒有如此沉得住氣了。但縱然暴跳如雷卻也無法改變事實,相反地使自己一命嗚呼。

  父親的死使三個兒子都回來奔喪,看起來好似已斷線的血脈又被連結上了,大兒子也對會錢的事表示喪禮後會考慮,但這一切都只是一種表相,因為喪禮一結束,三個兄弟便紛紛逃之夭夭。依然留下金水嬸獨自去面對哀痛與債務。

  這篇故事最引人注目的是金水嬸最終失蹤了,很多人以為她不堪債主一再催逼,殊不知是金水嬸在一番徹悟之後採取了勇敢地面對,她一個人到都市裡為人幫傭,然後將存下來的錢分別用掛號郵件寄給每一位債權人。而當每位債權人笑逐顏開時,卻無人知曉也無人願意探究金水嬸的錢究竟是怎麼來的,村人們依舊是那款只要錢還我就好的自私心態令人感嘆。

  若不是有人在都市裡遇上金水嬸,這段過往可能都無人知曉。這樣的鋪排會不會是一種鄉村的全面解構?代之而起的是鄉村都市化?或者說早期的那股敦厚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而使得人性的卑劣更加彰顯?

  這段戲似乎也傾訴了鄉村的逐漸無力感,金水嬸若是一直在鄉下,相信必然無力償還所有的債務,也因為她到城市才能提供工作的條件,若果如此,那他早一點放棄那擔雜貨搬到城裡,也許丈夫就不會早死了。然而就理而言卻又不是如此,因為離開老家史中是許多老人的不願,生於斯長於斯,甚至最後落葉歸根,應該是在生活是練之後必然的認知與共識。就算搬到都是,應該也無法撫慰隱藏心中那股忐忑的靈魂吧!

  金水嬸維持一貫作者的海港基調,雖然以漁港作背景,但有關海的敘述幾乎未曾著墨,亦即村人的生活條件與習慣幾乎看不出漁村的那股味道。

  後面這一段金水嬸到成是賺錢的過程,因片長的關係而交代得過於匆忙。其實這一段可以融入全劇而讓劇情有更寬闊的條件。但整體而言,「金」片的結構以及作者要傳遞的精神與調性都以完整呈現,義是一部值得欣賞的作品。

經典台語電影鑑賞 - 告密者

原著:李喬
導演:劉議鴻 
演員:
王世民、張本渝
台灣 / 65分鐘 
國民黨早期一黨獨大並全面掌握了社會資源,也創造了一些獨特的社會事件…

◎ 劇情簡介     

  湯汝祖從小就喜歡告密,他認為不對的事就應該揭發。事實上在他更小的時候,父親託人從香港買回中國聲樂家斯義桂的唱片,但才沒聽幾句,警方就登堂入室,沒收了唱片,父親也被關了三天,所幸沒查到什麼後續,父親才被釋放回來。

  湯汝祖唸小學時,老師常藉機去標會,湯汝祖當然不會放過寫告密信的機會;就算上了國中,他還是樂此不疲,見同學騎腳踏車載同學違反校規,立刻寫告密信向教官檢舉。

  高中時,湯汝祖與同學一起打籃球,因同學不小心撞到下部,調皮的同學聯想到性的問題,於是大家相約到妓女戶去嫖妓。湯汝祖原本也答應一起去,但因事後反悔,不但爽約,甚至還寫告密信給教官,其他同學都受到懲罰,當然也知道告密者是湯汝祖。於是同學們在一次放學途中將他圍住並狠狠地教訓他一番。

  但湯汝祖的舉動很受教官嘉許,遂推薦他加入了國民黨。而這天來了一個新的數學老師,他鼓勵同學在上課期間多講話來表達自己,這使得湯汝祖有些困惑,他依然寫了告密的信偷偷放在老師桌上,但老師相當不以為然,他在課堂上痛斥告密者不敢寫上自己名字是不負責任,而透過同學的耳語與觀察,老師似乎也了解到告密者是湯汝祖。但這反而使他不再理睬別人,在放學時老師請大家一起吃冰,但湯汝祖卻獨自離去;最後甚至連課也不回來上了。老師雖然到家裡去拜訪,但湯汝祖還是逃避他。

  很快地,湯汝祖去當兵了。在退伍三個月後民眾服務社的吳主任打電話來並給他第一份工作,就是要他到夜市擺地攤賣錄音帶。湯汝祖很快在夜市中查出有人賣禁書金瓶梅;也查出斜對面的攤販在販賣大陸錄音帶。

  湯汝祖又被派到一個地方報擔任攝影師,他的編號是3874,在報社他認識了記者蘇小梅,有一天小梅帶他去參加海外人士的聚會,湯汝祖因為怕害了小梅而猶豫,但小梅還是被憲兵帶走了,而上級也開始怪罪湯汝祖。湯汝祖被解僱了。他懷疑有人跟蹤,也曾打電話抗議,但卻無人理他,最後他自己摔斷了腿。

◎ 劇情分析

  國民黨早期一黨獨大並全面掌握了社會資源,也創造了一些獨特的社會事件。好比說民眾服務社其實是黨部的分支機構。由本片的敘述可知,當年黨部的權限有時是超越警政與司法單位的。

  「告密者」不僅在控訴黨政不分,更多的著墨放置在人性的對待上。為什麼要告密?若是正面的見解則有革除陋規的功用,在國外也有類似的檢舉,有時也能幫助警方化解了很多紛爭與犯罪事實,這對整體的社會自然是有助益的。但如果牽扯到政治議題甚至影響到冤獄或性命交關,這樣的告密則應該被提出檢討與譴責的。

  人的隱私權一向是被尊重的,意即個人所有的思考應該是獨立自主且外人不得探究與干涉的。在國外的家居是每個人的「空間」,這種私人空間絕不容許任何人侵入,在美國若無端侵入他人家居空間,對方若感受到威脅而開槍,幾乎都無法定罪的。國內對這方面的認知有很大的差距,原因是「好客」與「睦鄰」是一種特有的文化,當然幾乎不會有傷害侵入家居的人的事件,除非侵入的人是來偷東西的。

  人在潛意識中常潛藏著偷窺的慾望,或許是因為偷窺而衍伸出高人一等的妄念,於是知曉對方的祕密常常不自覺變成勝過他的手段之一。若果只是在人際之間的對應,就算徹底被瞭解亦應無妨。但若其背後牽扯到政治單位的介入,這樣的告密就無法被人接受了。

  原著者李喬以紀實的方式,詳盡地呈現了湯汝祖這個令人嘆息的腳色。就心理學的角度而言,湯汝祖是個精神有所缺失的人,會不會因小時候父親聽斯義桂的唱片而遭人檢舉,而使他的心靈始終為這段受挫而耿耿於懷?也許在家庭中家人無意的疏落,導致心靈產生極大的反差,從而在探求別人的行動中獲得滿足。

  但不管怎麼說,告密者真正的元凶卻是幕後驅動告密的單位,在那個年代,這股勢力是相當龐大的,從劇中在學校的告密獲得教官及黨部的認可,也說明了當時社會氛圍是人人自危的。其實不過就是些芝麻綠豆之事,但卻是背後的力量對人完全掌控的可怕事實。

  瞭解或探知一個人的祕密是否就真的能掌握對方?事實上每個人都是個個體,而之所以為個體,正是因為有其獨立的思考,就算強加洗腦亦無法令其就範的。這樣的過程不值得探討,倒是其背後的真義就令人膽戰心寒了。

  戒嚴是當時一個重要的因素,在這個魔咒下,人幾乎不能稍有一點獨立的見解與思考,在強大體制的逼壓下,似乎只要妥協的依順,否則像白色恐怖時期,半夜失蹤的人至今尚無法追索呢?

  「告」片所呈現的事件尚從人性的善意出發,意即著者不完全抹滅人性可貴的一面。湯汝祖憑著黨的力量在退伍後進入地方小報擔任攝影記者。湯汝祖透過攝影鏡頭的窺看,這與他一貫的舉止是完全相符的,但在如魚得水中他卻碰撞了蘇小梅。

  或許是從「愛」的角度出發,湯汝祖慢慢將蘇小梅當成自身一體。因此在知道蘇小梅參與黨外海外人士的聚會時,湯汝祖開始有了猶豫。報上去當然是大功一件,但卻也將毀滅他與蘇小梅之間剛建立起來的相知相惜。

  然而蘇小梅還是被查知了,當她被憲兵帶走之際,編號3874的湯汝祖立刻受到組織的懷疑而停止他所有的活動,這件事使得湯汝祖陷入近乎歇斯底里中。解僱而失業並不會造成湯汝祖的激動,而蘇小梅被抓亦還不至於如此反應,應該是湯汝祖突然感悟到他在偷窺的背後尚有某人對他偷窺;在告密的背後尚有他人也會告他的密,於是湯汝祖瞬間變得草木皆兵起來,在疑神疑鬼中跌倒以致變成瘸腿,這似乎也多少呼應了一些因果報應吧?

  高中時期的數學老師代表的是台灣一種新思考與新的希望,他在課堂上採取開放的自由放任,正是培育健康心靈一種重要的教學,只可惜當年有著如此胸懷的老師大部份都無法完成他們的理想,想來不免令人嘆息。

  人與人相處,貴在坦然無私,祥和的世界應是從自我對待每個人都散發著熱情與奉獻,而非靠出賣周遭的人並沾沾自喜。我們不知在夜市中因湯汝祖告密而遭人抓走的錄音帶小販,他的後果如何,但這樣的社會結構是極端失衡的。人有免於恐懼的自由,但在那個時期,何時會飛來橫禍都是無法確定的。

  「告密者」其實正是擁有最多祕密的人,這種人其實表相是步步高昇,但內心是相當忐忑不安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當那一天位階交換,從告密者變成被告密的人,那才是醒悟的時刻,只是這時的醒悟會不會太慢,而過去的種種錯誤,應該如何去彌補呢?

  「告密者」是某一種時代的特殊產物,雖然那個時代已經離我們愈來愈遠,但誰能保證目前你的周遭已經完全沒有告密者?這些屬於人性卑劣的對待,其實是人性躁動中的本質。也許暗地的告密者已經減少,但明的告密者卻明顯增多,像專門報導八卦新聞的雜誌,應該就是其中的代表吧!

經典台語電影鑑賞 - 在室男

原著:楊青矗
導演:徐忠華  
演員:
王美雪、陳冠霖
台灣  / 1984年 / 67分鐘
裁縫亦是一技之長,在謀職不易的年代,若學會裁縫技巧就絕不會餓死,阿成雖長得俊秀,但因家貧,他選擇了裁縫這個行業,也因而認識了酒家女大目仔…

◎ 劇情簡介     

  大目仔是某小鎮的紅牌酒女,因為常常到裁縫店作衣服,喜歡上一個叫阿成的年輕師傅。大目仔是因為眼睛超大故人人都稱她為大目仔,而阿成因帶著眼鏡,故大目仔為他取了「目鏡仔」的綽號。

  大目仔自行去買布料要阿成為她裁縫,但因他的技術不是那麼好,故大都由另一位女師傅阿媛為他代工。阿媛其實也非常喜歡阿成,每次見大目仔來調戲阿成,她內心有氣,但又不敢明言。這一日阿成半夜肚子疼,眾人送他去醫院,醫院診斷出盲腸炎必須立即開刀,但應先繳保證金一千元,另兩位男師傅獅鼻與闊嘴急忙去找大目仔,這才救了阿成一命。

  大目仔不僅帶阿成去她住處,還打了一把鑰匙給他,但阿成雖也曾在此過夜,但卻啥事也不曾發生。大目仔常約阿成吃宵夜,這使得阿成慢慢動起真心來。但有一天阿成卻在門外聽到大目仔與一名男子爭吵,正詫異之際,見男人落荒而逃。大目仔這才一邊哭泣一邊咒罵其父,阿成也才得知大目仔十七歲就被其父賣掉,至今依然常來向她要錢。

  阿成或許基於同情也或許真的對大目仔動情,常常陪她去看電影。大目仔常常玩笑地說將來與阿成結婚要包個大紅包給阿成,因為阿成仍是處子之身。但吃醋的阿媛卻開始為難大目仔,兩人有了激烈的爭吵,大目仔見阿成對她指責遂生氣地離去。阿成到大目仔住處等她,等不到人而喝得爛醉如泥,大目仔回來相當感動,因阿成為她真心哭過。這一夜阿成雖在她住的地方過夜,但依然平靜無波。

  阿成一人獨自到花街柳巷,女人發現阿成從無經驗,不僅細心教導他,事後還送了紅包給阿成,但阿成卻在山洞中嘔吐並將紅包撕得粉碎。

  大目仔失縱了,但幾個月後卻挺著大肚子坐著轎車回來,原來她答應一名富商借腹生子,她向阿成保證在半年後就可以拿到一筆錢,以後就可以跟他過快樂的日子了,阿成沒說什麼,他默默地爬到屋頂上,阿媛也坐在他身邊,而阿成這回認真地約阿媛去看電影。

◎ 劇情分析

  早期的農業社會中有許多如今已經式微的行業,以現今的眼光來看是許多人難以理解的。如作一件衣服大部份會到布莊先買一塊布料,然後再到裁縫店請裁縫師傅量身打造;若是西裝亦得請西裝師傅手工縫成。因時代的轉進,成衣工廠提供了更多樣且經過名家設計的款式慢慢取代了裁縫師,因而使得裁縫這個行業逐漸走入歷史。

  在早期那個時代,許多男士投入了裁縫這個行業,至今在一些老舊的巷道內有時尚可見到垂垂老矣的師傅依然堅持在工作崗位上。「在室男」的故事角色即是界定在早期小鎮內的裁縫師的故事。

  裁縫亦是一技之長,在謀職不易的年代,若學會裁縫技巧就絕不會餓死,阿成雖長得俊秀,但因家貧,他選擇了裁縫這個行業,也因而認識了酒家女大目仔。台灣鄉下小鎮的酒家大部份分成大小不一的房間,每位客人都可點一名女子來陪酒,但女子可伺機轉到別間招呼其他客人,此謂之「走番」,番乃日文直翻過來,應譯為號碼之意。客人給的小費不等,看心情而定,若有更進一步要求,則到後室相處,價錢當面議價,但有一定的行情。而稱為酒家,則以喝酒划拳為樂,菜則以火鍋為主。

  大目仔的工作性質大致如上所敘述,當然有的女子接待客人採賣面不賣身,但比例極少,畢竟會到那個地方的女子,必定都有一番苦楚背景。

  大目仔對待阿成的心態其實是相當可議的,在每天面對那麼多客人的欺凌,必然會在某種角度中尋求一些對比的回應。去裁縫店是一種消費,猶如男人到酒家消費的心態是相仿的。何況長得眉清目秀的阿成個性又是如此溫馴,正好給大目仔心中無盡的委屈有了依尋的目標。

  阿成對男女情慾懵懵懂懂,他說不上那是不是愛,某些後面引燃的互動其實都是半推半就或陰錯陽差的。急性盲腸炎眾人無力承擔開刀的錢,最終還是需要大目仔拿出一千元保證金。如果眾人嘲弄她是酒家女,那此刻唯有酒家女能救人性命,這豈不是令人啼笑皆非?

  無可否認的,盲腸炎事件讓大目仔與阿成走得更近了。但也由此慢慢讓觀眾走入了大目仔的內心世界,她的父親在她十七歲時將她賣掉,這在早期的農業社會處處可見,有的是因父母賭博,當然也有一些是真正貧困而走頭無路。大目仔的父親雖只出現過一次,但卻足以令她近乎歇斯底里。事實上阿成知道原委後,他不但不曾看不起大目仔,反而讓同情心支領著自己更加接納了大目仔。

  阿成的思維雖屬純純的愛,但大部份應屬好奇比較多,甚至他也分不清那究竟是不是真愛?大目仔全身散發的是阿成從未碰觸過的愛慾,但問題是大目仔看似開放,對阿成卻是採用游離的態度,就好像買了一條魚回來,先把他養在池子裡,等哪天想吃再撈起來一般。而這樣矛盾的對待絕對是大目仔內心的矛盾與自卑。

  大目仔雖然靠高級布料以及亮麗的外表迷惑客人,包括裁縫店另外兩位師傅闊嘴與獅鼻,但這也只是她的保護色而已,其實她的內心始終是空虛惶然的。表面上她喜歡阿成,但其實她也只是藉著能夠擄獲「處男」而掩飾了自己自卑的心靈。

  這也是為什麼大目仔對待阿成幾乎都是以「錢」的揮霍做為手段;因為她在酒家的客人亦是以金錢作為一種交易的手段。而大目仔念念不忘告訴阿成說,將來與她結婚她會因為阿成是處男而包一個很大很大的紅包給他。這種心態其實多少也會呼應到大目仔自身的過去,而這一切原本是很自然的情愛互動,最後都被這些似是而非的「風俗」所淹沒了。

  是大目仔的不確實際?還是阿成急欲脫離尷尬的童子之身?阿成也許聽出大目仔「大紅包」的戲謔,於是他提起勇氣獨自到妓女戶,在完事之後他果然拿到了紅包,但卻也在失去童貞後,猛然想起心中對大目仔的承諾。但事情似乎永遠無法挽回了,可是如果仔細思索,反而不知道承諾的究竟是什麼?

  大目仔畢竟經過大風大浪,與阿成的這段關係似乎只是大魚大肉之後的清粥小菜,也許兩人之間都曾潛藏著珍愛的因子,但更深的思索中卻不斷地昭示自己這幾乎是一段永遠不可能的愛情。

  大目仔失蹤後卻大腹便便地回來了,對酒家女而言,這是務實的方法,誰不想早日離開這燈紅酒綠的日子?但離開之後呢?生活的基本條件是一種嚴苛的現實,看盡人間百態的大目仔豈有暈船之理。也許這是宿命,但要超越宿命,唯有在宿命中才能獲得解脫。

  阿成何嘗不是呢?他雖然曾為大目仔醉過、哭過、傷心過,但這是他成長的過程,當他看到大腹便便的大目仔時,心裡其實就已經釋然了。

  傷心也許是必然的,但阿成卻也由此而歷練成熟,在屋頂上他發現真正愛的方向,大目仔的離去,對他而言反而是一 種解脫。

  大目仔心中何曾不作如是想法?她見阿成最後一面,因為她知道當孩子生下後,一切的變局一定不  是她可以預測的,畢竟生命是變化萬端呀!

2008年2月16日 星期六

變奏曲(Brothers)

導演:蘇珊娜.畢葉爾(Susanne Bier)  
演員:康妮.尼爾森(Connie Nielsen)

   尤李基.湯姆森(Ulrich Thomsen)
丹麥 / 2004年 / 117分鐘 / 限制級
禮讚:榮獲美國日舞影展 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聖塞巴斯汀影展 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
   德國漢堡影展 影評人大獎等七項大獎
   榮獲歐洲電影獎 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
   、最佳編劇、
最佳配樂 六大獎項
   提名
獲邀參加鹿特丹影展、多倫多影展等各大國際影展 正式參展影片
麥可是個事業成功、家庭美滿的職業軍人,有著 美麗 的妻子莎拉與兩個女兒。他和玩世不恭、剛出獄的弟弟揚尼克,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然而這一切都在他隨聯合國部隊進軍阿富汗時有了劇烈的變化…

◎ 劇情簡介     

  玩世不恭的傑尼出獄了,職業軍人的哥哥麥克去接他,但回到家,父親似乎不太搭理他,這更引起傑尼的叛逆性格而故意處處闖禍。所幸麥克與妻子莎拉都真誠以待,而他們的女兒娜坦莉也與傑尼相處得不錯。
  
麥克接獲上級命令,不久將帶部隊加入聯合國的陣容,而之前一名士兵尼爾彼得在阿富汗失蹤,麥克的任務便是要營救尼爾回來。而傑尼一直在惹事,常常酒駕,也引起莎拉對他的責備,但這些事都不及麥克的部隊在進入阿富汗立刻被擊落令他們更傷心難過。

  家中立刻陷入愁雲慘霧中,而不久軍中也送來噩耗,而傑尼還從酒館打電話給莎拉,要她去付酒錢。莎拉忍著痛告訴傑尼其兄已經陣亡,傑尼受了打擊,也才由此真正認真地去面對他的人生與殘酷的現實。

  傑尼為了幫助嫂子渡過難關,遂找了幾個朋友一起來整修廚房,或許是整日相處的關係;也或許是彼此空虛的心靈渴望一點慰藉,傑尼與莎拉竟在偶然的碰觸中有了輕輕的一吻,雖然兩人很快又回過神來,而傑尼事後也鄭重向莎拉道歉,但這件事尚未理出頭緒時,竟又傳來麥克被聯合國部隊救回的消息。

  事實上麥克被俘,也與尼爾關在一起,但在阿富汗游擊隊逼迫下,麥克不得不殺了尼爾,也為對方示範新型槍械的操作方式。麥克就這樣苟活下來,直到獲救。

  全家高興地聚餐,但麥克卻始終悶悶不樂,因為他發現妻子與傑尼實在走得太近了,這不免讓他妒火中燒,好幾次逼迫妻子,莎拉承認只有接吻。但麥克依然不罷休,而娜坦莉在餐廳無意中的一句話謂莎拉與傑尼曾睡一床,麥克忍著氣,在房內差點掐死妻子。

  莎拉知道麥克似乎有難言之隱,希望他能說出,或許能化解這些暴怒的緣由。麥克獨自去看尼爾的妻子,見她懷中抱著嬰兒,麥克隱忍著不敢將真相告知,他相信給她一個希望是一件道義,雖然他還是因為與傑尼爭執而入獄。

  麥克不想讓自己陷入無法自拔的泥淖,於是他決定將藏在心中的祕密告訴妻子,在妻子來探監時,他娓娓地道出戰場上令他揮之不去的夢靨。

◎ 劇情分析


  二OO二年以「窗外有情天」一片揚名國際影壇的丹麥女性導演蘇珊娜.畢葉爾,在二OO五年以本片再度令觀眾感受另一股的情慾掙扎。

  雖說這個世界是由家庭作為基石而構成的,但每當我們在讚頌家庭溫馨的同時,幾乎很少有人願意從相反的角度去追索家的脆弱,在驟然而至的某一種打擊都有可能在瞬間摧毀完整的家。當然欲從家的真相去追索而引發的議題是多層面的,不一樣的文化與地緣,其碰撞的事件雖不盡相同,然最終的反應卻如同一轍,此無他,蓋因人性的本質是相同的。

  麥克與莎拉這對夫妻應是人人稱羨的,但因為麥克在戰場上失踪,軍方以墜機而宣告他的死亡。失去了麥克的家幾乎是失去了樑柱,莎拉承受的打擊與壓力可想而知。或許知道丈夫是軍人,莎拉早有心理準備,但無論如何,死亡帶來的衝擊一直是人類行為中最重大的創傷。

  莎拉算得上是個堅強的女性,在得知丈夫的死訊之際,還得強忍悲痛到酒館為小叔傑尼付酒錢。編導或許想在兩個兄弟之間佈下對比的性格,從而去彰顯人性的茫亂與複雜。對照著一板一眼的麥克,傑尼的生命是輕浮而無質感的。但當他知道哥哥去世之際,所有外放的躁動瞬間變收斂回來。然而傑尼是一無是處的,他極力表現自己,卻也只能請朋友來為莎拉的廚房重新整修,而這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卻是反轉莎拉與傑尼的動力。

  莎拉過去對傑尼是不具好感的,連車子都不願借他開,這純粹是傑尼極易闖禍,雖然也由此建立了嫂嫂與小叔之間某種程度的衝突,但透過一次重大的轉折,兩個人的觀點都隨之改變了。

  莎拉目睹女兒娜坦莉與傑尼不僅相處融洽,甚至有了取代父親的傾向,這種心理隱微的改變莎拉自己也說不上來,但在潛意識中卻不斷地在感情這個區塊中逐漸加溫。其實當下是另一個男人而非傑尼,莎拉依然會心動的。我們不應再以過去烈女觀念來看待莎拉,誰能肯定古時候的烈女是全無情慾呢?事實上,當接獲丈夫惡耗之際,莎拉的世界除了女兒之外,就只剩傑尼了。而傑尼瞬間的個性改變,也正好吸引了莎拉注視的目光,於是那一場的接觸就變得理所當然與理直氣壯起來。

  或許經過了這段情慾摸索,莎拉與傑尼便變得更親密而自然了。但看在剛從戰場歷經死亡試煉的麥克眼裡,卻是百感交集,麥克性情變得更為暴躁,並不見得是因為情慾的問題,而是他殺了尼爾。麥克出任務是為了搭救尼爾,沒想到要救的人卻死在自己手上,這種心理的衝擊令麥克招架不住。但問題是這件事並無法提出檯面而作宣洩,因此麥克必須讓自己的心理積壓有個出口的管道,於是當下的發現便成了暴躁的理由。

  從人性的角度去思索與懷疑雖不值得鼓勵,然而很多的懷疑常常是正確的真相,於是人性便更加令人不敢確定了。導演處理這段戲也只是點到為止,畢竟更深的對待會讓事情更加複雜;當然對人性也就因難解而使得焦點更加迷離了。

  像一般憤怒的丈夫一樣,麥克也用雙手掐住莎拉。他愛莎拉是無庸置疑的,正因為愛她所以無法容忍失去她,甚至也不容許別人擁有她。於是兄弟親情瞬間變成敵對。一切看起來似乎混亂不堪,但這絕對不只是一般情慾男女的爭風吃醋。

  麥克去找尼爾的太太,望著女人懷中的嬰兒,麥克把想說的話又咽了回去。將真相說出,也許就能舒解心中壓抑的情緒,但卻會對尼爾妻子造成立即的衝擊。尼爾雖已死亡,但其妻在麥克告知下,認為尼爾可能被帶往另一個地方,這對等待的女人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安慰劑。雖說日子久了尼爾死亡的消息還是會被告知,但也許那時候的心情是從期待變成失望,再從失望變成絕望。而這是因時間的稀釋,起碼是一種較溫和的方式吧?

  但長期間的等待,是否對尼爾的妻子是不公平的?麥克一定全然思考到這些兩難的問題,但他卻始終無法正面去承受,於是在家中掀起一場風暴後被捕入獄。

  入獄正是麥克潛意識的自我懲罰,希望透過牢房之監以便救贖自己犯過罪的靈魂。但若以旁觀者而言,麥克槍殺尼爾是一種不得已的行徑,尤其在戰場上又很難以常態社會的行為來比較。但不管如何辨證,一個活生生的生命死在自己槍下卻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在彼此全無衝突之下所發生,都將是會變成一輩子的陰影的。

  人世間的法理情常是判別人性與行為的依據,但有時許多的特殊情境常常又是超越法理情,人性中最令人掙扎的永遠是矛盾,藉於兩難之間的抉擇常常呼應了人的無奈與心酸,或許這樣的衝擊是上蒼刻意安排的試煉,畢竟如不經過這番折騰又如何突顯那份堅毅的心性呢?

  「變」片以現代的觀點呈現了自然的情境,捨棄了做作的宣染情節,但反而留下更多討論的空間。不必在意劇中人物的未來,捫心自問的是當你處在劇中人物的位階時,你(妳)的見地又會是如何呢?

歐洲特快車-拉斯馮提爾之歐洲三部曲(Europa)

導演: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  
演員:尚.馬克.巴爾(Jean-Marc Barr)
   芭芭拉.蘇科瓦(Barbara Sukowa)
丹麥 / 1991年 / 112分鐘 / 普遍級
禮讚:坎城影展最佳藝術貢獻獎、評審團大獎、最佳技術獎
   及世界各大影展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攝影等多項大獎
現在聽我的聲音,從一數到十,你將身在歐洲…」。《歐洲特快車》延續「歐洲/催眠三部曲」的風格,影片開始就在催眠師的引導語中,主角和觀眾再次接受催眠,掉入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後的德國…

◎ 劇情簡介     

  一九四五年二次大戰結束後,德裔的美國青年李歐次秉持著自己的和平理想回到德國,叔叔凱斯勒利用自己在鐵路公司上班的機會介紹李歐次擔任臥鋪車廂儲備車掌的工作。

  第一天由柏林開往慕尼黑的途中,李歐次看見戰後的德國尚在一片混亂中,也由車窗外看見了俗稱「狼人」的游擊隊。車廂內一名叫凱瑟琳娜的金髮美女因怕過山洞,要求李歐次能陪她。兩人也由此引發對彼此的好感。事後凱瑟琳娜邀李歐次到她家中,李歐次才知道她原來是鐵路公司老闆哈特曼的女兒。

  凱斯勒帶李歐次上火車實習,但一上火車立刻在車掌室中睡著了,留下李歐次一人獨自面對車上千奇百怪的客人以及難題。這一日車上客人來了一位市長,凱斯勒要李歐次小心侍候,而在上車前,一名詭異的男人帶來八歲的男孩,騙他說是哈特曼先生委託他好好照顧,李歐次不疑有他,遂安排小男孩在市長夫妻的包廂中。市長夫婦非常喜歡這名小孩,不斷地請小孩吃巧克力,但在憲兵檢查車廂時,小男孩卻拿出槍來,當場槍殺了市長。

  李歐次終於感受到「狼人」的威力了,而他似乎也從拜訪哈特曼家族後,感受到這個鐵道公司的老闆似乎活在一種自責中。果然李歐次與凱瑟琳娜在親密的同時,哈特曼先生卻逕自躺在浴缸內放了熱水後,用剃刀割斷了自己的手腕,當鮮血隨自來水漫出浴室時,眾人才知道哈特曼已自殺身亡。凱瑟琳娜告訴李歐次,因為鐵路公司在戰爭期間不斷地載運猶太人到波蘭的奧斯維茲集中營,戰後不但未曾受到懲罰反而成為獨佔的往返歐洲的鐵路公司,哈特曼似乎受不了良心的譴責,只好自殺身亡。

  再次出車時,李歐次卻發現剛與他結婚不久的凱瑟琳娜被人挾持了,對方要他在經過一座新橋時下車裝上炸藥並引爆,但生性和平的李歐次卻在下車之後又反悔了,他又急急趕上火車,同時他也遇上鐵路公司派人來考核,叔叔也逼他去接受面試,而令他吃驚的卻是凱瑟琳娜竟然也是「狼人」,一切計劃的受害人都是李歐次,李歐次搶了憲兵的槍,但新橋卻突然爆炸,李歐次淹死在河中,屍體漂流入了大海…。

◎ 劇情分析

  二次大戰帶給人類極端殘酷的浩劫,很多結論自然會有「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面向思考,但事實不見得是這麼單純與簡單。身處在北歐的拉斯.馮提爾在學生時代的許多作品中,就不斷地在這個議題上提供他的見解。

  不管成敗如何,德國必然殘存著戰前延展過來的德國人心態,高傲中的自卑,國家主義的破產與幻滅,甚至是暗中等待機會復國的納粹,以及失去權勢的機會主義者,使得千瘡百孔的德國隱藏了無限的波濤洶湧。

  延續著前兩部作品,「歐」片也是由催眠師帶領劇中角色及觀眾進入了一九四五年二次大戰後的德國。男主角的背景是德裔美國人,這直接訴說了在戰爭這個議題上的呈現的矛盾與弔詭。美國的勝利不見得就表示在這場戰役中獲得全勝,李歐次帶著「和平理念」從美國回到他陌生的祖國。他的認知與處境其實是相當明確的,因為「中間路線」不僅有助於混亂而艱困的環境生存;其實也較符合他的主張。

  歐洲特快車上的客人正是那個時代的浮世繪,不同層次與思想的人齊聚在火車上,使得潰散的問題很快就聚焦並被放大起來,李歐次也許興味不在於此,但到最後才發現事情並非如他所想的單純。畢竟身在江湖確實是身不由己。

  一個戰爭的結束代表的是一個新時代的來臨,一切的重建將會帶來新的動能與契機。李歐次或許正是帶著這樣的期許才回到祖國的。李歐次並沒有因為德國的混亂而失望,反而因為一個新奇的體驗而加深他探索的決心。凱瑟琳娜算是給李歐次帶來的另一個新奇體驗。

  凱瑟琳娜正如全劇詭異的氛圍一樣,充滿了神秘的激盪中又展露了慵酥的柔情。怕過山洞的漆黑有如童話般的呢囈,李歐次的單純很快就掉入愛的漩渦之中。但卻不知他正一步步踏入納粹黨羽組成的「狼人」陷阱中而不自覺;但卻也由此使得李歐次見證了不為人知的祕密。

  哈特曼家族創立於一九一二年,其經營的鐵道公司在二次大戰時擔負了運載猶太人到各集中營的任務,這使得哈特曼在檢視自我之際,常常感受無比的困頓與羞愧。也許掌握了整個歐洲的鐵路網就如同家中的模型火車一樣輕易,但當牽扯到良知的自省之際,就反而更加忐忑不安了。縱然戰後再度獲得過去的資源,但這份的獲得就如同千斤大石令人不再眷戀生機。

  哈特曼躺在浴缸中自殺,也符合了導演在前兩部作品中一再使用的「水」元素,似乎透過水,不僅浮載了人的無窮慾望;也淹滅了慾望的躁動不安。而在這一連串的浮動中,真正的陰謀與詭異卻才在此刻緩緩展開。

  面對凱瑟琳娜被挾持,李歐次似乎不曾想過他也只是其中的一粒棋子,在政治掛帥的催逼下,包括愛情的種種都將變成其次,以美國的認知來看歐洲,導演認為是無知而幼稚的,縱然李歐次有著一顆善良的心,但這與複雜的戰後德國有著相當的認知距離。

  一個八歲男孩當著李歐次的面以槍槍殺了市長,這個事件的因果關係絕對不是李歐次短期內能夠理  解的。雖然如此,卻也使得李歐次在車掌的工作上有了更多的認知,或者應該說在複雜多變的戰後德國,有了另一番的體認與瞭解。但這並不表示他能完全從人際關懷中能夠呼應在他所處的困境之中。

  為了被挾持的凱瑟琳娜,他必須妥協,但生命的價值觀卻又提供了另類的思索。也許枕邊人只是利用他;也許凱瑟琳娜還是尚存一份對他的愛,然而李歐次卻被迫最終以自己的抉擇去做一次賭注。只可惜天真的李歐次並不是高明的賭徒,而命運之神也不盡然站在他這一方,這使得李歐次注定必須淹沒在時代的洪流中。

  正如前兩部的「瘟疫」與「犯罪份子」一樣,導演在處理本片時,依循的還是夢境中迷離的詭異,透過雜亂的堆砌使得目視來不及聚焦的同時,「夢中」的意相與「催眠」的特質便具體地呈現在銀幕上了。要如何展演並解釋夢中的奇幻,但卻又得無比精準地表現情節,而在情節中又得放置迷離失焦的效果,不僅是本片的創作議題,也是導演的難處。然而拉斯在三部曲中以三種截然不同的面向作不一樣的戲劇呈現,這正是他的成功之處,雖然票房不理想,但導演的創作精神依然是值得肯定的。

  「歐洲特快車」提供了對戰後歐洲的另類觀點,也許李歐次略顯天真,但他的精神不正是這個世代所欠缺的嗎?由於他的單純也正好凸顯人心的躁動不安。戰爭帶來了不幸,但應該也會帶來教訓,也許李歐次只是這個時代中的犧牲品,但呼應而出的卻是人類無盡的仇恨與野心。若果是如此,當除卻人生的迷夢之後,我們是否應該會見到一些見證呢?

  世上種種對應是極端複雜的,但更複雜的卻是人性。李歐次在某種層面而言,反而是幸福的。當他的屍體從河流漂入大海之中,意即遠離了紛擾不安的塵世,最終似乎只剩「水」的元素才能真正洗滌人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