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7年4月28日 星期五

解夏(解夏げげ)(Milk White)

導演:磯村一路
主演:大澤隆夫、石田百合子
日本 / 2013年 / 115分 / 普遍級
禮讚:第28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解夏一詞典故出自佛經,意味著逝者已矣來日可追,一切都將宛如新生,重新開始…

◎ 劇情簡介

  高野隆之是在東京的小學當老師,而他已論及婚嫁的女友陽子正在蒙古當地採訪,以便寫她的論文「數字的概念」。在半年前,隆之也曾去蒙古探望她。

  就在放春假之前,隆之突然發現他的眼睛視力出現問題,經過醫生的檢查,醫生告訴他得了「貝塞特氏症」,換句話說,他的視力會慢慢消失,最後全部失明。

  隆之不得已辭職回去老家長崎。但並未將病情告知母親,兩人到山上父親的墳墓掃墓。但陽子在得知隆之的病情後,立刻從蒙古趕回來,並住在隆之已經出嫁的姐姐房間。陽子一邊寫論文也希望能照顧隆之,並坦承已經向其母告知隆之的病情,隆之沒有責備陽子,反而心中有一種舒坦的感覺。

  隆之決定在變成視障之前,去探望所有的朋友,去看曾經看過的風景。首先他去見了姐姐,並向她借了一個風箏,但手一鬆,風箏卻已沒入天際不知所終。

  隆之也去找最要好的同學阿輝,他是在造船廠工作,阿輝也帶隆之搭船去釣魚,果真釣到了一條沙梭魚。陽子向隆之表示,她願意成為隆之的眼睛,兩人一起到山上的興福寺,遇上了一名老人,其實他是學校的教授,他看出隆之似乎生病了,隆之承認了,老人就說了「結夏」到「解夏」的典故,因為從五月到八月是雨季,也是生命出生最旺盛的季節,直到解夏。

  隆之似乎從教授的口中得到一些啟示,生命是一個階段的呈現,這多少都會帶給隆之一些啟示。

  隆之帶陽子到父親的墳前,從這兒望去,正好是神宮博物館內一幅風景畫的寫照。隆之也想去五島列島,只是去到現場,他竟看不到海上的島,陽子知道他的視力已經愈來愈退化,也只能推說是因為有霧氣,故意說今天霧氣強,改天再來看。

  在一次下雨時,隆之在爬階梯卻跌倒了,替他拿藥的陽子回來扶他,反而被他趕走了。在終於完全瞎了後,他體會教授的話,反而更坦然了。終於他想起陽子的話,於是他到神宮博物館,果然見陽子去欣賞那幅風景畫之後,坐在外面階梯,隆之再次要求陽子回去,陽子答應了。

◎ 劇情分析

  佛經在四大阿含經中提及,人的生命本源(執身識)在與意根進入母胎後,便開始生出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再加上原有的意根合成六根,在出生的時候,六根會與阿賴耶識出生的六塵相對,即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相對,也就是六塵,然後再生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合稱為六識、。

  統而言之,阿賴耶識是常住法,但祂生出的十八界卻都是生滅法,只是一般人非常在意十八界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反而忽略了生命中最真實的實相真義。「解夏」雖然是佛教用語,但在「結夏」與「解夏」中分明顯示了一種段落。以生命而言,從出生到死亡是一段「分段生死」,中陰身最長四十九天也屬「分段生死」,而住胎期不也是另類的「分段生死」?只是這屬於佛學範疇的領域,我們暫且不論。純粹以電影來詮釋隆之在面臨視力逐漸喪失功能的過程,相信一定會引起許多「中途視障」的朋友強烈的共鳴。

  中途視障與天生視障,在心理上有著極大的差異性,隆之是一名受到肯定的小學老師,他也有一名女朋友陽子,在任何人的眼中,他都是人生勝利組,但當他發現得了「貝塞特氏症」之後,他的人生立即陷入無比困頓而無法反抗的沮喪中。

  這表示在隆之的腦部,掌管視覺的神經出了問題,醫生目前也無法以手術治療,也就是隆之只能默默接受逐漸失明的結果,而僅剩能看見周遭環境的日子,對隆之而言是相當難挨的。

  如果我們人的壽命都是統一的長度,譬如大家都活到八十歲,那當我們活到七十九歲時,那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情境?隨著日子的接近,人當真能心平氣和的接納?還是會有另類的抗爭?

  人有各種面對環境的生存力量,但卻始終無法了解生與死的互動關係,如果從「唯識學」的角度而言,時間其實不存在的,因為生命的如來藏從「無始」以來就一直存在,因為是無生,故也是無死,故「涅槃」其實是如來藏第八識自己住的境界。涅者不生,槃者不死;涅者不來,槃者不去……。

  人生中因為有「分段生死」的種子,種子也稱為「界」,也稱為「功能差別」,故每一世都是一種分段生死,而這些在五蘊中存活的,其實都是如來藏根據祂所含藏的業種、習氣及各種因緣而投胎。雖然如來藏生出了十八界,但其實如來藏卻不在十八界中,也不在三界中,也不在見聞覺知心中。

  其實人之所以有這一段分段生死,自然是業緣所致,所謂的業緣也分善緣、惡緣、不善不惡緣,雖然簡單,但中間牽扯的問題甚多,但均不脫如來藏的種子示現。而中途視障或天生視障,我們似乎也只能歸咎於累世中生命有了缺失與虧待,因此這一世便有了這種業報。

  在逐漸喪失視力的的同時,是相當折磨人的,因此老和尚(其實是教授)他以「結夏」、「解夏」當作一年的計量單位,也就是一次的生與死。其實我們每天早上醒來,也就是一種新生,昨天的我已經逝去,早上的我又是另一個新生,若了解生命面向其實在各種「法」的作用下,常常會是一種「實相」的展示,只是一般人無法了解實際心的「本際無染與清淨」卻一昧地計較在十八界中的利害得失。

  人似乎都必須在生命的尾端,在無奈的蒼茫中才能真正理解到生命的虛妄。每天汲汲營營追索的都是虛妄空花,請記住一個大原則,凡是被出生的,最終都會歸於滅失,就算是這一世的生命,不也正是如此?何況是失去了能見的雙眼。

  失去了眼根,表示十八界中少了二界,眼識與眼根,雖然如此,其他的根識卻能興起替補的作用,譬如視障者的身根會變得更敏銳,耳根也更有輔助的功德性。究其原因,當然是如來藏的功德性。這種甚深極甚深的妙法,佛陀在世傳法時,對於小乗或外道凡夫是不肯為其宣講的。但佛法雖然深妙無比,但其實也是相當生活化的。能見道的祖師大德,不都是在人世之間的行住坐臥中或身口意中來證得實相智慧。

  從世間法而言,隆之失去了雙眼,最後他回去找被他趕走的陽子,從此他希望陽子能當他的眼睛。其實這樣的見解是較文學性的,因為這表示兩人共用一雙眼,但就佛法而言,這並非是正確的認知。

  在「楞嚴經」中,有廿五位菩薩自己訴說修道的方式,其中阿那律陀是佛的表弟,但因常樂於睡眠,被佛喝斥:「咄咄何為睡?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阿那律陀傷心哭了七天七夜,導致雙目失明,但世尊卻教他修「樂見照明金剛三昧」,修成之後就不需用眼睛來看,反而可以觀察十方一切事務,甚至比一般人更精明真確,可以看的洞然分明,不管多遠的事務,都能像明眼人在觀看自己手中拿著菴摩羅果一樣清楚。也就是阿那律陀可以避過眼根與色塵,而直接以「心」觀察到十方一切事物。這是一段經典中有趣的記載,特別提出來,與大家分享。

複製愛情(The One I Love)

導演:查理‧麥克道維爾(Charlie McDowell)
主演:馬克‧杜普拉斯(Mark Duplass)
   伊莉莎白‧摩斯(Elisabeth Moss)
美國 / 2013年 / 90分 / 輔導級
禮讚:
入圍第30屆日舞影展參展首映影片
   
入圍獨立精神獎最佳首部劇本
伊森和蘇菲為了挽救陷入膠著的關係,聽從婚姻諮商師的建議來到一間美麗幽靜的別墅度假,出乎意料的事情卻發生了!…

◎ 劇情簡介     

  伊森因為在外有了外遇被妻子蘇菲抓包,兩人婚姻陷入紛爭風暴,不得已遂到婚姻諮詢師處,看看是否有挽回婚姻的可能。諮詢師用盡了所有辦法,不得已只好介紹他們到一個休閒旅館渡假,因為所有去過的人,最後都愉快地恢復往日情感。

  在這間奇特旅館中,他們覺得非常滿意,更何況主館旁尚有一間客房,兩人吸了大麻後,蘇菲進入客房內,沒想到伊森變得相當樂觀風趣,兩人似乎回到往日的那段歡悅時光。

  但蘇菲回到主館時,卻發現伊森在客廳沙發上睡覺,他自己認為並未與蘇菲做愛,但不免也有一些吃味。蘇菲說她比較喜歡那個沒戴眼鏡,較樂觀風趣的伊森。而伊森也在吸大麻後進入客房與另一名蘇菲有了關係。

  一切似乎很詭異,於是兩人相互約定,兩人可以進入客房,但都不能相互約束與干涉。第一次蘇菲入內時,先約定十五分鐘,但經過二十多分鐘尚未出來,伊森不免緊張起來,不時去偷窺,果然發現樂觀的伊森正在為蘇菲按摩,而蘇菲一臉陶醉的模樣,引得伊森相當的醋意。

  這一日,伊森設計,假裝自己要開車外出買東西,假意邀請蘇菲同往,果然蘇菲不願同行,於是伊森開車出發,又走路回來,並脫下眼鏡急急躲入客房中,果然蘇菲入內與這名她以為是風趣的伊森發生關係。雖然伊森感覺也不錯,但再度重返時,卻悶悶不樂,似乎這中間有某種他尚無法釐清的事急待他去解決。

  伊森再度在半夜起床入客房,這回他將手機轉到錄音功能,並偷偷放在客房櫃子上,預備偷聽蘇菲與風趣的伊森究竟都在談論什麼,但第二天他找到另一名蘇菲,蘇菲說她找到了他的手機,還給他之後,伊森卻發現錄音內容卻是一片空白。

  此時他決定找風趣伊森談判,兩人起了衝突,而風趣伊森往前跑,卻被無形的牆撞昏,伊森拉著蘇菲急急開車逃逸,所幸回到了家中。但在第二天早上,蘇菲要做早餐給他吃,卻說出會做培根,而此時,伊森發現,真正的蘇菲留在那幢旅店,跟他回來的竟是……。

◎ 劇情分析

  為何原本兩個極度相愛的男女在結婚後多年,感情會陷入無法解釋的疏離?以前稱之為「七年之癢」,現在恐怕也會說成「七月之癢」。

  或許是因為生活的一成不變,使得生活缺乏更多的出口;就連性生活也是千篇一律,這就難免會有這種感情逐漸疏離的關係。人之所以尚有顧忌,那是因為尚有道德與法律的約制,使人不敢輕舉妄動,這並不表示表相和諧的夫妻,全然沒有這種心靈躁動,他們只是將一些妄念強行壓制下來,不讓其浮現。

  伊森和蘇菲是一對典型的夫妻,他們結婚多年,膝下無子,有時也會吵架,相互以最鄙視的態度責備對方,雖然不見得真的是有如此的想法,但為何會對曾經深愛過的另一半以重話回擊?難道彼此的愛早已不存在?

  這一點可以是否定的,否則不會在伊森在外偷情,蘇菲又陪他去看心理諮商醫師,無非是想找出問題之所在,從而回復以前恩愛而甜蜜的時光。從這個角度而言,兩人的愛絕對是存在的。

  這些兩極的話聽起來是極為矛盾的,既愛對方卻又不時折磨對方?這似乎有著奇怪的邏輯思考,但問題卻是千真萬確。否則伊森便不會以偷情當作他宣洩的出口。這也是伊森面臨另一名蘇菲時,願意心平氣和地說出那份偷情的感受。

  有時一段新鮮而沒緣由的性愛,似乎也只是一種人間的遊戲,就夫妻而言,是否真的獲得什麼?又或是失去了什麼?除非是真的將情感真正的投入,甚至導致最後撕裂了原本的婚姻基礎。

  從伊森的告白中似乎是屬於前者,也就是純粹只是一種慾望的發洩,然而就道德和法律觀點而言,伊森的行為依然是違規的,違背了當年他在教堂中的宣誓;也違反了法律的律條。

  問題是伊森明明可以與妻子魚水相歡,但兩人卻不知從何時開始,就沒有了性生活。「無性生活」其實也不是什麼過錯,許多夫妻不也都是過著這樣的生活而相安無事?或許是早已喪失了新鮮感;或許是不願一成不變;或許已經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一些更令人驚艷與興奮的事,從而取代了性生活。這樣的生命出口,其實在某種角度而言,也是另類的出口。

  伊森與蘇菲也許是沒有孕育下一代,若果有了兒女,那一切的焦聚便會由孩子所取代。但並不一定是說有了子女,便能完全解決這些問題。其實有很多夫妻反而是因為有了子女,感情上卻由此而生變,這應該也是很多人始料未及的。

  如果細究其因不難發現,人原來始終是不知足的,當你擁有某些幸福時,總以為那是應得的,直到失去或無法掌控時,便不由得嫉妒起來,這表示你仍然有些在乎。正如伊森知道第一晚蘇菲與另一名風趣的伊森發生關係,而且似乎有著極為新鮮的感受,他不免嫉妒起來。兩人相約可以各自進去客房與另一名對象相聚,但卻不准有親密行為,這只是約法三章,人在感情的激素下,以及氛圍激盪下,這樣的承諾常常是無法守住最後的防線的。

  這是一部場景人物都極為精簡的電影,但探索的問題卻是直探人性深處,尤其最後的結果,竟是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當伊森選擇自己妻子回到家中時,最後發現他帶回的竟是另一名蘇菲。而在離開那家旅店前,蘇菲一定知道真相的,但她默不作聲,因為她在幾天的抉擇中,已經決定要與這名沒戴眼鏡而且風趣的伊森在一起。

  同樣的道理,伊森也許基於許多現實的理由,必須帶回蘇菲,但當他知道蘇菲是另一名蘇菲時,他會有什麼感受?這個答案其實又會回到人性的角度,也許一開始他們有著極為新鮮刺激的對待,但假以時日,是否會又回到曾經有過的疏離時代?

  這是人生當中的大哉問,人性中的盲點為何讓人始終無法認清事實的真相?但真相是否真的就是真相?在慾望歡悅的背後,究竟還藏有什麼是我們尚未理知的?慾望是否真的有著差別或分類?在不同的慾望對待中,我們究竟真的獲得了什麼?

  如果一切都回到原點,那不如當一隻金魚,聽說金魚的記憶只有三秒鐘,所以兩隻金魚在魚缸內繞行相遇,每次的見面其實都是第一次的新印象。如果這個說法是真實的,那一切的所謂新鮮感,也全都是人類的大腦作祟罷了。

  然而人類卻無法離開大腦而獨存,正確地說,人類正因為擁有了大腦,才能夠成為有情中的高等動物,五種感官能帶給我們更多的官能享受,但卻也是促使我們在靈性上昇等的一個重要關鍵。

  慾望在某種角度是促進人類進步的動力,但也可能是滯礙人類進步的阻礙。適度的性愛是必然,但另外在心靈的對待中,有時反而是更重要的。一份貼心的關懷或叮嚀勝過愉悅的性愛,佛學在慾界天也有這方面的敘述,更高的天人他們也有「性愛」,但也許只是握手即成、或相視一笑,這樣的世界會是什麼樣的世界呢?

2017年4月10日 星期一

逃家劇團女孩(Bending The Rules)


導演:貝赫納姆‧貝札迪(Behnam Behzadi)
演員:艾米爾‧傑划利(Amir Jafari)
   阿修肯‧卡哈堤比(Ashkan Khatibi)
伊朗 / 2013年 / 90分 / 普遍級
禮讚:2013德國曼海姆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2013東京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2013南特影展觀眾票選獎
   2013華沙國際影展世界精選電影
   2014台北電影節放映電影
「你有沒有想過自殺?」女主角問所有人。導演說「卡」,節奏不太對,觀眾才得知是場戲…

◎ 劇情簡介

  一個劇團正在排戲,女主角是夏莎,演了一半導演阿米爾喊卡,並指責有人在排練時忘記關手機。排練告一段落後,副導演帕莎莉要收集每個人的護照,以便辦理出國,眾人都拿出後,唯獨夏莎的護照不見了。

  其實劇團中的每個人幾乎都以假冒學校的教授或博士打電話給家長,以期獲得出國演出的機會。只有夏莎誠實地告訴父親,她是準備出國演戲。昨晚父親想找她談,但她裝睡,也許就在這種情境中,父親扣留了她的護照。

  夏莎直接去找父親,但父親否認護照在他身上,兩人從車庫一路爭吵,夏莎欲離去,父親阻止,其他團員一擁而上,也有其他人介入,但不知誰在父親的頭頂上打出一個傷口。夏莎知道父親不說謊,於是又夥同團員回家中,撬開抽屜之後果然找到護照。

  但父親卻沒有罷休,他夥同叔叔前去劇團之所在,並執木棍防身。在父親的堅持下,夏莎似乎沒有退路,因為父親說若夏莎不跟他回去,他將提出告訴,也會限制他們明天出境。於是夏莎無奈地隨父親回去。

  一個劇團失去了女主角,這是何等重大之事,眾人開始討論,導演希望拉丹或帕莎莉頂替演出,但帕莎莉有自己的觀點,她不能認同為了戲劇必須拋棄朋友,雖然如此,兩人還是預防性的排練。同時她們也無法知曉夏莎是否會再出現。

  此時夏莎的父親再度出現,謂夏莎在車子等紅燈時,竟開車門離去。父親甚至半恐嚇半哀求地希望導演阿米爾能找到夏莎,若真的有她的蹤影,父親可能會准許她隨團出國演出。

  劇團內又陷入另一種的混亂與辯證,他們急急連絡夏莎,但電話不通,此時有人提出罷演,也有人提出非去不可,因為其中的馬汀及另一個人,都想跳機留在國外發展出一番新天地。夏莎終於來電了,她說明天一定會前往機場,但眾人卻也沒有告知其父來訪並留下恐嚇的語氣。電話掛斷後,帕莎莉第一個表示要退出,其他人也慢慢呼應,於是就在出國的前夕,這個劇團就這樣解散了,父親再度趕來,也只能看著已經熄燈的排練場。

◎ 劇情分析

  早期的伊朗電影在阿巴斯的帶領下,以一系列的純樸純真的兒童電影征服了西方世界。這幾年開始探討男女或夫妻之間的關係,也在國際間獲得極大的肯定。「逃家劇團的女孩」正好是介於兩種新舊詮釋的平均階段,不僅有著當今年輕人的新思惟;也在事件推演中延續了過去的伊朗特有的風格。

  慢火熬燉應該是本片極佳的寫照。很簡單的事件,但透過家庭成員的兩代對立,從而延展出人性的辯證與選擇。最終依然無解的生命,本來就是人應該要去面對的試煉。在無解中必然會有屬於自己的一條道路,而這過程正是讓人成熟的關鍵。

  伊朗的家教尤其對待女孩而言是相當嚴厲的,夏莎的父親已經算是最大寬容了,因為夏莎在這之前曾經有過一段戀愛,但最終分手。父親覺得因放任而讓女兒受傷,畢竟她曾服安眠藥自殺。

  就父親的立場而言,他關懷自己的女兒是名正言順的,但父親的妻子早就不在,這應該是有一段故事,只由叔叔說出,便無法呼應此刻面對女兒的窘境,劇團的衝突便也失去了一些連結性。

  就女兒而言其實也找不到缺失,因為她是以現代世界觀的立足點,來看待那次與男友的分手,如果大家合不來,那就乾脆分手,雖然分手的痛苦使她不得不要藉用安眠藥度過難關。而在此刻她的心靈已經有所屬,那就是加入劇團讓她重生。

  劇團的演員必須收斂自己,而將心思放在腳色上,如此才能精準地詮釋劇本中的腳色。基於此,演員深入其中之後才會有一種再生的感覺。所以每一次的演出都是活過另一次的生命歷練。這也是戲劇相當迷人的部份。

  就一個劇團而言,有機會到國外參予演出,這是相當難得的機會,問題是父權威勢的舊觀念尚在的社會體制中,當父母的沒有人會放心讓尚在學校就讀的兒女出國,在國內就已經很難掌控了,更何況是到遙不可及的國度。於是很多團員以「說謊」的方式來瞞騙父母,以便爭取這段不必回家的時段,於是有人假裝是學校教授打電話到家裡,為了更逼真,他們還做了背景音,以期獲得家長的信賴與同意。

  就一般的父母而言,應該都不會同意自己的孩子這麼做,因為「說謊」就是一項最大的錯誤。但若不說謊,相信家長會同意的機會幾乎是相當微小的,要不然,這些團員也就不必採用這樣極端的手法。父母與子女會處在這樣極端的對立中,當然是人生過程中產生的相互不信任。那這個不信任對方的理由,其實也只是不放心孩子出國而已,而出國會造成什麼負面的影響?

  當孩子離開父母的視線而飄洋渡海,一切都會顯得相當不確定。尤其是感情的問題。其實在孩子介於成年與未成年之間是相當尷尬的,就算孩子有把握自己照料自己,當父母的也絕對不會相信孩子的,這種主觀的看法其實普遍存在一般父母的心態中,相信自稱為先進的台灣,應該也存在這些偏見的。

  以夏莎而言,她父親幾乎用翻臉的態度,來面對女兒的堅決,她的父親是否真的如此不近人情?從情節中我們知道夏莎曾有一段被遺棄的感情。當時父親也持反對的態度,但因夏莎強烈的抗拒,父親似乎也無可奈何,在父親無法掌控的狀況之下,女兒果然嘗到失戀的苦果。於是這段不愉快的記憶,便成了父親堅持的理由。

  夏莎的態度其實也是正確的,這回她與其他團員採取完全不同的態度,她不再說謊。直接告訴父親她就是要出國隨團演出,但面對女兒的誠實,父親採取了強烈的反對態度,而為了能順利出國,夏莎也採用了極端強烈的抗拒,甚至夥同團員侵入家中,並撬開抽屜而取得護照。雖然暫時解決了護照問題,但在停車場卻與父親產生肢體衝突,不管是誰動的手,父親頭頂上的傷都是無法否定的。導演面對父親的興師問罪,他幾乎沒有招架之力,甚至他也無法去面對或解決。尤其面對夏莎父親堅持要提告這件事,使得團員的向心力幾乎瓦解。

  夏莎想採取「以拖待變」的方式,她暫時躲起來,然後第二天到機場與眾人會合。問題是劇團中合聚在一起的元素就使得事情更複雜化,其中兩人甚至準備跳機,預備在演出後留在當地發展,而如今因夏莎父親的出現,並恐嚇限制他們出境,這使得原先的計劃有了極大的變化。於是劇團出現了許多不同的聲音。

  如果有人可以頂替女主角夏莎,那捨棄夏莎後,劇團依然可以繼續演出。但這也表示,劇團必須放棄或背叛了夏莎。這個議題是最後辯證產生的思考,也從中回歸到人性中的本質。

  計劃的完成是一種必要的力量,但這是整個劇團必須群策群力的行為,若為了達成目的而必須犧牲其中的團員,這樣的行徑就必須重新去思索了。劇團因為不確定的元素太多,最後選擇放棄出國,縱然夏莎的父親找來,見到人去樓空的瞬間空無,雖然他阻止女兒出國的策略奏效了,但他卻也不是獲勝者,因為這是永遠無法分出勝負的對立。

2017年4月1日 星期六

翻轉奇蹟(Holiday Miracle)

導演:喬爾‧保羅‧萊辛(Joel Paul Reisig)
主演:克里斯蒂娜.‧拉金(Christine Lakin)
   迪恩‧凱恩(Dean Cain)
美國 / 2015年 / 86分 / 普遍級
禮讚:美國上城電影節最佳原聲
闖進民宅遭到逮捕的聖誕老人,究竟會為他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轉變?!…

◎ 劇情簡介

  在洛克福這個小鎮,雖然偶爾飄著雪,但依然有著過聖誕節的氣氛。警長瑞克‧蘭斯頓的女兒卡拉打電話來給他,但前妻黛安卻不時阻止。兩人已經離婚,而黛安得到女兒的監護權,而且又結交了新男友費德瑞。瑞克只能看著過去女兒過聖誕夜的影片。

  另一名警官湯姆,在路上抓到兩名青少年艾凡與肖恩,他們正用雞蛋丟孤單老人哈洛的屋子,於是瑞克罰二人要每天清理哈洛的家居四週,沒想到哈洛反而賞識而從他的公司釋放一個職務給孩子的父親。

  雷納原本是一名房屋仲介,但在失意沮喪後變成流浪漢,自己跑到教堂偷了聖嬰的道具,然後到警局自首,因關在看守所內起碼有一餐還有暖氣。但瑞克不給逕自回家,卻在家中見到一名胖胖的老人,正在冰箱中找食物,瑞克急電湯姆一起把胖老人送入看守所內。

  湯姆的兒子希望聖誕節能有「夜襲隊長丹契」的玩具,但因熱賣而早已銷售一空。回去果然受到岳母席維亞的揶揄,但妻子溫蒂對丈夫極為諒解,他們都希望瑞克聖誕夜能到他們家中同樂,但瑞克不置可否。

  瑞克回家接到留言,他原本要去的另一個職缺尚不需要警長,這使得瑞克相當沮喪,同時黛安也打電話來,因為卡拉失蹤了。沒想到,此時他又見本來關在看守所的胖老人又進入家中,他又將他關入牢中,也才發現胖老人做了一個三明治給牢中的雷納。

  此時瑞克認識了剛搬來的露西與女兒阿拉娜,瑞克頓時顯得熱情無比。兩人相約去教堂觀賞聖誕劇。沒想到阿拉娜在置物間認識了卡拉,兩人扮了一頭馬攪亂了聖誕劇,瑞克只能將二女帶回警局,但中途有了變化,於是將二個女孩丟放在路旁,所幸隨後趕到的露西將二女送到警局,在露西的指責下,瑞克道了歉。

  瑞克也在胖老人誘導下,發現自己平時只會抱怨,甚至拒絕快樂,原因都是太想念卡拉。此時黛安與費德瑞表示他們要去旅遊,而願意將卡拉寄放在瑞克家,於是瑞克放了胖老人,但他留下的紅布袋竟有兩個「夜襲隊長丹契」,甚至有雷納的一套西裝……。

◎ 劇情分析
    
  這是一部類宗教的影片,將聖誕老人神格化,在聖誕夜來臨的前一刻,讓多線的腳色開始去面對生命中的困惑,透過圓滿的解決與恰到好處的具象情節,在感動之餘也更能檢視自己的缺失,從而尋獲到生命中曾經失落的片段,透過重新組合而尋獲自我。

  故事結構顯然是舞台劇手法的「三一律」,在時間統一的條件下,故事就顯得更輕快有節奏,雖然這樣的調性無法挖掘更深的人性,但卻也技巧地完成一篇極為成功的喜劇了。

  警長瑞克是個奉公守法的警長,但個性一絲不苟,與太太戴安雖生了卡拉,但生活始終格格不入,離婚收場或許也是一種合理的結局。如果問題是出在戴安,那為何黛安在結交新男友費德瑞之後,兩人表現得相當和諧恩愛?而瑞克看在眼裡,其實也不得不承認費德瑞是個好男人,最少比起他來要高桿的多。

  瑞克很想念女兒卡拉,而卡拉也常打電話給他,當然也會受到黛安的阻撓,這更增加瑞克心情的沮喪,因此他遂有著遠走他鄉的感觸,於是他到更遠的地方去應徵另一個警長的工作。以為這樣就能改變一切。

  瑞克始終不曾自我省視,他把任何的快樂往外推,因為他自覺不配擁有,然後不斷的抱怨。人在發生各種挫折之際,其實都與自己的內在思惟有著密切的關連性。為什麼同樣一個情境,有的人會覺得喜悅;有的人會覺得沮喪?這完全是心念的問題。

  唯識學有一句名言:「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正是極佳的寫照。人的一生絕對會遇上許多的困擾,若遇上難題立刻打退堂鼓,這只會徒增困擾,對於發生的難題卻是於事無補。反之若以愉悅的心情去面對,縱然開始不見得順暢,但在愉悅神情中的應對下,很多事情都會轉危為安,從而獲得愉悅的結局。

  本劇佈線相當寬廣,每個腳色戲分雖然不多,但卻都有關係的連結,這原本就是舞台劇的戲劇結構,也是慣用手法,但要將所有人物面面俱到地呈現,倒也必須花費更大的功夫,故本劇雖說較為傳統表現,卻也不得不佩服編劇的功力。

  聖誕老人在故事中若有若無的呈現,甚至以類乎神通的技巧貫穿全劇,這是 導演高明之處。小孩子期待聖誕老人的來臨,因為他紅色的袋子會帶來夢想中的禮物,但大人渴不渴望禮物呢?

  大人也許不渴望禮物,但心想事成,心境的轉變不也是一份高貴而令人心曠神怡的禮物嗎?瑞克失去了妻子,於是露西的出現讓他改變心境,雖然個性依然耿直,甚至毫不留情將小女孩丟在馬路上,這都是無法變通的死腦筋,露西的性格擅長原諒並會開導,這對瑞克而言真的是一種全新的體驗,於是他的生命在瞬間開滿花朵,因為世間的一切似乎都顯現著美好。

  劇中一句好台詞:「我相信你,但現在你應該相信你自己。」這句話是一體適用的,不只是針對瑞克,對其他人都是相當管用的。

  雷納是一名挫敗的房屋仲介,他或許受到什麼挫折,於是自暴自棄,淪落為街友。在寒冷的冬夜,他寧可去偷聖嬰的道具,然後去自首,因為這樣能吃一餐,還有溫暖的地方睡覺。只可惜瑞克心情不佳,他沒注意到人與人之間應該有的相互關懷,他的舉措其實也沒有錯,只是過於一板一眼,便失去了人生某些重要的訊息。直到那名關在牢中的胖老人,又回他家做了一個三明治後,這才激盪出瑞克潛藏在心中的同情心。

  哈洛是ㄧ名老人,他有一些事業,但卻缺乏親人的關懷,這條線雖然沒有那麼明顯,甚至最後也沒認真交待,但哈洛的願望也實現了,因為他的子女終於在最後一刻回來與他共度聖誕夜。

  與親人相聚從何時開始,變得如此遙不可及?原因可能是工業社會使得大家越來越疏離,雖然如此,並不表示大家的心也都是如此遙遠。其實只要有一個契機與因緣,原本失落的東西很快就會找回來。哈洛的親人或許就是在聖誕老人的感召下,才在最後全部回來與哈洛相聚。

  聖誕老人在某種角度而言是一種希望。每個人每天睜開眼不都是充滿希望?荒謬主義說:每人一生的希望大都不會實現,但人雖失望卻不絕望,因為在失敗之後,每個人心中一定會再生出另一個希望。而這好像連續劇一樣,不斷的演變下去,而都不脫離「希望」這個原則。

  玩具可以在聖誕節讓孩子滿足,而大人當然不相信這一套,但「求婚」卻也是一項極大的禮物;有了看得順眼的對象,對瑞克而言不正是最完美的禮物,其他人都一樣,那麼真的有聖誕老人嗎?若沒有,那個紅色袋子怎麼會有孩子渴望的禮物?而最後,他們都站在窗戶往空中看,那種表情似乎告訴觀眾,他們真正看到聖誕老人駕著馴鹿拖著雪橇,往空中的遠處飛去。

  不管聖誕老人是真是假,畢竟這個聖誕夜卻顯得處處與聖誕老人相關。這種虛與實正是本劇最值得稱頌之處,也是最值得我們思索檢討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