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克里斯多.尼祖魯(Christos Nezer)
提.杜卡斯(T.Doukakos)
希臘 / 1972年 / 104分鐘
禮讚:1972年Thessaloniki Film Festival最佳導演
Theodoros Angelopoulos
1972年最佳攝影Giorgos Arvanitis
1973年柏林國際電影節
Forum of New CinemaTheodoros
Angelopoulos參加德國柏林第十一屆奧運會的國際音樂藝術競賽
安哲羅普洛斯最早期的電影…
◎ 劇情簡介
在一九三六年的希臘選舉中,保皇派與民主派在國會中的席位不相上下。國王喬治二世准許米達薩克斯(General Joannes Metaxas)建立軍事獨裁,引發了更多的政治衝突。
索菲亞諾斯曾入獄四年,但也是警方的眼線,他受僱在反對黨的集會中對空鳴槍,但沒想到主講者特克西亞提斯真的被槍殺。索菲亞諾斯自覺受騙,但依舊逃不過追捕而入獄。
由於索菲亞諾斯與年輕的參議員卡裏葉吉斯有著神祕的交情,故兩人有特權在監獄會客室房間內會面。但這一日索菲亞諾斯不知從何得來一把手槍並挾持參議員。
監獄內政治犯甚多,但在逃獄後又紛紛被抓回。參議員的母親要求執政黨保守黨黨魁救出兒子,黨魁告知將軍已決定親自出馬。而另一方面一名律師欲為索菲亞諾斯平反,但在四處追訪中,卻也被人發現,在相互猜忌下律師被人以布袋蓋頭而毒打一頓。
情勢愈來愈險惡,常有人無端被謀殺,而警察亦不能倖免。年輕的改革派不斷地在鄉間小鎮散發傳單。
將軍親自趕到監獄,並要手下們想辦法讓挾持事件儘快落幕。但談判、催淚彈、狙擊手似乎都不可行。最後一名將領提出以毒殺的方式,請來撒克拉里化學教授,調製一杯咖啡送入後,索菲亞諾斯揚言要先讓參議員先喝而破局。
將軍親自打電話給英國駐希臘大使,在獲得口頭支持後,遂放手去執行。索菲亞諾斯突然提出要聽音樂的要求,獄方在中庭放了一部留聲機,音樂結束竟引得監獄的犯人敲窗鼓譟,在槍隊鎮壓下,才結束這場躁動。而同時眾人也從外聽見裡面的兩人不知何故在笑。
律師後來在醫院找到另一名傷者,他道出了真相。律師要求入內見索菲亞諾斯十分鐘,但為時已晚,因將軍已請了一名殺手利用夜晚槍殺索菲亞諾斯。
當夜晚來臨,監獄內的燈全暗,殺手躲在窗戶上沿,等索菲亞諾斯走近窗戶時立即放槍。警察撞門而入救出昏倒的參議員,而警察也對索菲亞諾斯再補一槍,結束了這場幾乎演變為政治事件的挾持衝突。
◎ 賞析
本片是安哲羅普洛斯最早期的電影。雖然所有劇旨以宏觀的態度技巧地呈現了希臘這個國度在三六年的一些政治面向與困頓。
希臘的歷史是相當悲慘的,歷史雖然悠久,但在外族統治下亡國達二千年。在西元前三百三十八年,馬其頓人佔領了希臘開始,到一八二九年希臘人才從鄂圖曼帝 國土耳其人統治下自由獨立。然而數千年前希臘人建立了個人自由以及所謂的傳統與公正,這些民主的基礎觀念並未在希臘實現,反而因為政治不穩定而在二十世紀 中陷入長期的內戰紛擾。
一九三三年希臘舉行大選,保皇派得勢,但三三年及 三五年民主派人士企圖發動政變,可惜均未能成功。而三五年國王喬治二世復辟。但三六年選舉中,保皇派與民主派在國會中的席位不相上下,喬治二世遂准許米達 薩克斯將軍實施軍事獨裁。一九三六年八月四日,喬治二世解散國會,停止撥款給國會,而米達薩克斯實施獨裁至一九四一年其生命結束。這是觀賞本片必須先行理 解的希臘點滴,也正是本片的背景資料。
導演雖未直指索菲亞諾斯被何人陷害,但這項一石二鳥的計策常常在政治攻防戰中被充分利用。雖然事後發覺自己被利用,但後悔卻已來不及了。
索菲亞諾斯的性格其實是游離在政治兩方的投機者,也唯有這種人才會走向這條不歸路。當兩方政治無法妥協時,必然得要有犧牲者作為祭品,索菲亞諾斯的命運早在他當線民開始就已註定。
導演藉用「挾持」參議員這個事件,慢慢道出了三六年民主精神的功虧一簣,這自然是喬治二世為了保有皇位而與將軍有了妥協與相互利用,從而延展了當時社會的不安與外國勢力的介入與影響。
英國是希臘獨立相當重要的支柱,因此將軍縱然為所欲為,卻得事先向英國大使報備。導演將這場戲放置在海邊,英國大使的對海放槍,希臘人對其之奉承;英國夫人對監獄內索菲亞諾斯與參議員極盡揶揄,在苦難與奢華中的對比下,導演的苦心就相當清楚了。
或許是因為安哲羅普洛斯的父親也是政治受害者,這觸動了他第四部影片選擇了「政治」這個議題。事實上導演關心的議題可推溯至整個巴爾幹半島,從他日後的「沉默三部曲」以及「邊界三部曲」就能看出端倪。
一個民族會陷入苦難除了歷史的因緣之外,民族性或許是一個重要的元素。但推究至極致之後,這些紛擾都將還原為人性的位階。世上的動盪與不安,其實都來自人性的卑微與自私。
從一九二三年洛桑條約結束了土耳其人控制希臘的僵持局勢開始,從表相上而言,希臘正式擁有自己的國家,卻也從此陷入內戰紛爭中。
一九二三年,喬治二世在第一次的軍事叛變中被罷黜。第二年希臘成立民主共和國。但從此十三年中又開始陷入政局不安與經濟不振中。在保皇派中要求復辟;而民主人士自然希望保留民主共和的體制。
一直到三六年的大選又造就了軍事獨裁,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希臘原本維持中立,但因米達薩克斯將軍拒絕義大利在境內建立軍事設施的要求,義大利遂揮兵直 入,但反被希臘擊退,於是德國在一九四一年四月六日軍援義大利而佔領希臘。在這場戰爭中希臘人飽嚐飢餓及屠殺,整體經濟幾乎全毀。而希臘人遂轉入地下抗暴 活動,其中共產黨領導的「國家解放陣線」是相當聞名的。
一九四四年九月德軍撤出希臘,英軍十月登陸,卻發現希臘幾乎已被「國家解放陣線」控制,十二月雅典境內又爆發內戰,因英軍怕共產勢力入侵希臘,這場爭戰一直到一九四五年五月才結束。
四五年底希臘加入聯合國,而四六年又舉行大選,並成立保皇政府。但九月舉行公民投票,喬治二世復歸皇位。一九四六年由共產黨所領導的叛軍企圖推翻政府, 雖然經英國政府的協助而倖免,四七年三月,美國發表「杜魯門主義」,開始接替英國支援希臘,直到一九四九年十月才敉平叛軍。
而後又歷經與土耳其為塞浦路斯的爭執,六七年四月二十一日希臘軍隊以坦克攻占皇宮並拘捕政府領導人,三名軍官巴巴杜保羅斯上校、巴塔高斯准將、馬卡瑞羅斯上校聯合實施軍事獨裁。
直到一九七四年十一月,希臘舉行十多年來的首次自由選舉,由卡若馬尼所領導的新民黨獲得大勝,繼而舉行普選,希臘才正式成立民主共和。
這一段悲慘動盪的近代史,使得安哲羅普洛斯心中的祖國永遠是灰濛的天氣,濕濘的泥地,灰黑的衣服這些具象的符徵。本片獲七三年柏林影展影評人大獎、七二年紐約電影節最佳導演、七三年坎城導演雙周單元開幕片。這對安氏而言是極大的鼓舞,也給予了在創作過程中更大的動力。
本片許多分鏡可看出安氏後期的手法,也由此延伸了日後「一場一鏡頭」的特質。一名優秀的導演在其前期作品其實都可看得出日後的方向與能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