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8年5月31日 星期四

雙面艾莉絲(Complete Unknown)

導演:喬舒亞‧馬斯頓(Joshua Marston)
主演:瑞秋‧懷茲(Rachel Weisz)
   凱西‧貝茲(Kathy Bates)
美國 / 2016年 / 108分 / 限制級
一個神秘女人艾莉絲,參與了湯姆與妻子舉辦的生日晚宴。湯姆確信他認識那個女人,即便她故意換了新名字、新身分,還是15年前交往過的女人。然而,艾莉絲似乎 ...

◎ 劇情簡介 

  湯姆是一名設計公司的電腦操作員,他的工作穩定安逸,對於妻子雷米娜不斷地提議,搬到加州尋求更好的機會,始終不為所動。

  同事克萊德在公司的餐廳,認識了一名來自別的公司的女人也來用餐,她自稱是艾莉絲,她認為許多人認為不可口的員工餐廳,她卻興趣盎然,於是克萊德與艾莉絲變成好友,兩人也外出約會幾次,而就在湯姆生日的時刻,克萊德便邀她前往。

  沒想到湯姆一見艾莉絲不由得大吃一驚,因為她看起來就是十五年前離家出走的前妻珍妮,但堅持她是艾莉絲的女人,卻是一名實驗室專門研究生物的科學家,在網路上都能找到她的論文與資料,這與湯姆所說的前妻根本完全沒有任何關連性。

  執著的湯姆,眼見克萊德似乎已將這位艾莉絲當作未來的女友,因此他也隨他們到夜店。就在艾莉絲單獨離去時,湯姆隨後跟上,並叫她珍妮,沒想到艾莉絲真的承認她是珍妮。

  在珍妮的敘述下,她道出懷疑人存在的價值,以及生命位階與工作是否是命定的?她的離開像一場的試驗。她以前在家鄉當過八年的教師,她曾在廣州當魔術師的助手,也在南非以凡妮莎的身份渡過,莎夏是最後一個身份,前後一共更換了九次,而每一次都像一次的重生。

  湯姆不相信,他要艾莉絲帶他去現在的實驗室,果然艾莉絲有出入的卡片,裡面的同事詹姆斯也屬於C組的研究,並向她報告進度,艾莉絲與湯姆穿上防護衣,也親自進入實驗室感受艾莉絲熟練的一切。

  湯姆問艾莉絲,下一步是什麼?又將要變成什麼樣的人?而如果真的,那湯姆想看見她離去的過程。而艾莉絲反問湯姆願意跟她一起去嗎?湯姆卻沒有回答的勇氣。而在這之前,他們救了一名扭傷腳的老婦,艾莉絲竟說她們兩人都是醫生,而湯姆也順水推舟扮演醫生腳色,並獲得老夫婦的讚賞。艾莉絲也在這時刻又離開了,湯姆回家後,知道雷米娜很不爽,他突然提出要考慮之前妻子所提出要去加州的計劃……。

◎ 劇情分析
    
  廿世紀初,曾經有兩本小說敘述女人出走的故事。雖然相隔近三十年,但其主軸都是女主角身處在安逸、富足的家庭,也與丈夫相當恩愛,並生下二至三名子女。大約是當子女在十八歲左右,女主人便突然失蹤,還記得其中一名女主人是到了一座小島,與一名女傭過著屬於她的日子,直到終老。

  在廿世紀初期那個年代,這樣的行徑是駭人聽聞的,但不能否認,這兩本小說,對日後女性主義和新女性主義,有著相當大的影響。

  人從一出生之後,便汲汲營營創造屬於自己的一切,包括工作、家庭、婚姻以及隨後延展出的社交空間。於是這個人便被具象地定位下來。如果你是醫生,所有人就會以這種認知的主軸,來看待與互動,但是否真正想過,這個職業是醫生的你,是否真正的你?因為在深思的深層思考領域中,其實還存在許多我們尚無法聯結的東西。說是東西其實是不正確的,因為我們有這方面的認知,卻不見得能真正掌握祂,甚至領納祂。但在另一種角度而言,有時感受深層的吶喊,其實是真的存在,甚至也能感受祂時時刻刻與你在一起。

  就是這個祂,當有感觸時,世間所有的一切如醫生這個位階,便顯得微不足道了。正因為這種能量是生命的本有,若開始有這種領納,便不免開始懷疑「我是誰?」

  這個問題困擾了許多的哲學家,說哲學或許太沉重,但若從生活中來探求,也不難發現這現象的存在。其實我們都困惑在每天生活的抉擇中,而選擇是為了往更好的面向,問題是每一次的抉擇反而增添了我們更多的苦惱。

  就一種生命動力而言,珍妮一再地經歷各種不同身份的洗練,這是自我的另一種追求方式,但在假冒各種身份而言,她則犯了世間道德的「謊言」。有時忠於一個身份而呈現的面向是一種道德,而一再變換身份去面對不一樣的人,難道不能視為「謊言」?

  但艾莉絲(珍妮)勇於面對不一樣身份的挑戰,卻是另類的勇氣。當從一個身份要轉移到另一個身份時,是需要多大的勇氣,而這裡面更涵有更多的冒險精神。而這應該是極大的反構精神與實驗性,若說艾莉絲變換另一個身份時是有利可圖,或者由此而轉移身份並獲得可觀的財富,那這才能說是一種謊言與欺騙。

  面對世上如此繁複的格局層層湧現,每個人都有應接不暇的困頓與煩惱,從而開始懷疑「我是誰」?在懷疑的同時,有多少人能夠勇敢地走出去,扮演另一個別人,並從中體驗另一個我的世界?

  湯姆要艾莉絲帶他去看現在的身份。而在她所說的工作中,這名艾莉絲的行徑是湯姆所陌生的,但卻又無法指責她的缺失,因為她不但有論文,也有實驗室,甚至也帶湯姆入實驗室實地體驗。

  這無疑帶給湯姆極大的震撼,因為他就是一名安逸於現況的人,如果珍妮就是現在的艾莉絲,而並沒有離去,也就是一直與他相處在一起,如今會是個什麼樣的生命面向呢?

  這種懷疑,在最後遇見一對受傷的老夫妻時,得到了驗證。兩人協助老婦回到屋中,湯姆拿冰塊給老婦時,艾莉絲突然說湯姆是一名骨科醫生,當下的湯姆是震驚的,但在震驚下去又是開始合理化地享用外科醫生這個身份,於是當下艾莉絲的一句話,使得湯姆開始沉醉在謊言之中,甚至他感受到一股從未有過的愜意。

  這是影片中相當重要的類比法,由湯姆的腳色扮演,雖有略為說謊的意味,但卻讓他的生命起了極大的刺激與變化。此刻他不再是湯姆,而是自己塑造出來的外科醫生,他努力地扮演,也讓別人相信,甚至到最後連他自己也相信了。

  原來我們每天都能扮演另外一個自我的腳色,這是一種自我的挑戰,若沒有勇氣是無法自我承擔的,相較於其他人,每天都躲在自我早已設定好的身份背後,雖然很誠實地扮演自己,但相對之下,立刻可以感受艾莉絲無比冒險的精神與勇氣。

  其實人的內在,確實有一名真實的「自我」,只是每次的再生時,我們卻只懂得躲在這個身份的背後,並營造出這一世的「自我」。但這個將來還會再變化的外在自我,卻非真實的內在自我。雖然這屬於宗教的議題,但卻也是本齣戲導演極力在推崇的。問題是這樣的體現,是相當深奧也必須有更多的領納,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奧妙。因此以這部影片而言,便成為極佳的藝術電影。

  導演刻意以較溫暖而陰暗的光線,製造真實與虛幻的情境,雖然我們每一生的每一個人,都活在真實與虛幻之中,但卻無法真實的體認。

  湯姆似乎體認到艾莉絲的動機與出發點,而艾莉絲也提出問題,她問湯姆願不願意與她一同消失,也就是放棄目前的工作,再到外地設定另一個身份,並開始新的生活。然而也許湯姆尚未準備好,他沒有拒絕也沒有答應,但他在目睹艾莉絲離去後,他也考慮了上次妻子曾提出去加州的問題,也許改變會是另一種生命動能的轉變。

2018年5月29日 星期二

紐約愛情拼圖(Chinese Puzzle)

導演:塞德利克‧柯拉皮許 (Cedric Kiapisch)
主演:奧黛莉‧朵杜(Audrey Tautou)
   羅曼‧杜拉斯(Romain Doris)
法國 / 2014年 / 118分 / 輔導級
劇情大網當年的青澀男孩札維耶(何曼杜立斯飾)轉眼間已至身為兩個孩子的爹的不惑之年,但對人生的困惑依舊絲毫未減,在孩子的母親、當年的英國室友溫 ...

◎ 劇情簡介

  札維耶娶了溫蒂之後,不覺過了十年,也生下了兒子湯姆與女兒蜜雅。而正當他發表了一本小說「益智遊戲」之際,他的妻子溫蒂要求分手,一開始兩人分居,孩子輪流照顧,但沒多久溫蒂便提出移居紐約的要求,因為在不久的將來,她會嫁給約翰。

  札維耶在送母子三人上機之後,他突然覺得在紐約似乎有什麼事情在等他,於是立刻搭機飛往紐約,而且暫住在伊莎貝與她的室友小筑的家中。在見到約翰後,札維耶也想在紐約有自己住處,如此便能讓湯姆與蜜雅接受他的照顧。

  在遍尋租屋處後,都因房租太貴而作罷,最後小筑建議她在中國城的公寓樓上,有間她以前住的地方,札維耶一看便租了下來。而他在坐計程車時,因司機是一名中國人,與路霸發生扭打而受傷。為了感激札維耶,受傷的司機表示日後有困難便可幫他,札維耶說他為了住在美國,必須立刻結婚,於是司機要他的姪女南西與他假結婚。

  每天閒著也不是辦法,札維耶認識了女兒同學的爸爸,介紹他去當快遞,每天騎腳踏車在紐約街頭奔馳。

  伊莎貝突然要求札維耶,以人工受精的方式,讓她懷孕,經過一陣考慮後,札維耶還是以自慰的方式取精,而伊莎貝很快就懷孕了。有一天,小筑幽幽地對札維耶說,原本要懷孕的人是他,但因檢查出她無法生育,只好由伊莎貝代勞。伊莎貝曾言明不用札維耶擔任傳統父親的角色,但札維耶總是覺得怪怪的,但一時也說不上來。

  札維耶認為,孩子上的學校要穿制服,實在不理想,最終溫蒂妥協,而轉到兩人居住的中間學區。此時以前曾與札維耶有過一段情的瑪婷也來紐約辦事,要他去機場接她。但在離開前誤了班機,只好住到札維耶的住處,兩人天亮時不自覺發生關係。

  移民局也常來查訪,札維耶與南西急急趕回,而伊莎貝生下女兒後,又認識保姆也叫伊莎貝,兩人常在札維耶住處幽會,但小筑正巧有事回中國城,一陣混亂後,移民局也認為這不是假結婚,而瑪婷帶兒子路卡與小潔再來紐約,札維耶終於確認了他心中真正的愛。

◎ 劇情分析

  從「西班牙公寓」與「俄羅斯娃娃」之後,原班人馬再度拍攝的都會愛情經典片,「紐約愛情拼圖」以歐洲的觀點,呈現了現在美國的社會風情,由於演員都大有來頭,遂也在影壇掀起陣陣波濤。

  這劇中的腳色大都是四十歲左右的年紀,所謂「四十不惑」其實有時是欺人之談。中國古代的思考,也只能當作是勵志的警語,其實人過七十甚至百歲,依然還是對世事有諸多的困惑。

  結婚十年,妻子突然遇上了別的男人,各種條件似乎都更優於札維耶,在外國的思維中,自然是得尊重對方的決定,縱然心有不甘,也只能隱忍自制,若發生在台灣,恐怕難免發生刀光血災。

  札維耶因為一對子女必須隨妻子到紐約,這才能讓故事繼續往下走。若溫蒂只是一人到紐約嫁給約翰,這齣戲應該也就唱不下去了。此處的設定並未清楚托出,故也只能含糊帶過。

  當札維耶也決定去紐約時,他似乎體現了家的意義,與溫第十年的家庭生活瞬間毀於一旦,他秉持的是何種動力,願意到人生地不熟的紐約?也許這應該給予札維耶更大的心靈衝擊與自省。

  就如同前面兩集的連續一樣,到了紐約便住到伊莎貝的住處,有趣的是伊莎貝早已與一名中國城的華人小筑,有了同居關係,面對這對同性戀人,札維耶當然也不好長住,所幸小筑介紹他去租她小時候成長的公寓。

  在現今的社會,同性戀已經不再是禁忌,就猶如小筑所說的,她實在太愛那個賤人(伊莎貝)。對這種女女戀實在是令人困惑,札維耶亦是困惑,他曾問伊莎貝,在床上她是擔任男伴或女伴?伊莎貝沒有回答,但這應該不是一個問題,兩個女人互相磨蹭,相同的感官刺激,只要有想擁有對方的慾望,那便是情慾的表現。

  原本應由小筑懷孕的提議,卻因不能懷孕而由伊莎貝代替。試問朋友之間提出這樣的要求,是否妥當?其實雖然沒有作愛的歡悅,但卻有實質的受精過程,就情理上,伊莎貝與札維耶在心靈上,應該會有一種奇特的感受,但導演或許來不及敘述這些細節與心思,因此這些精彩的心理變化,便無法在影片上呈現了。

  反倒是小筑幽幽地對札維耶訴說了她的苦處,因為她無法懷孕。而小筑不知道的還有伊莎貝的「外遇」。當孩子生下時就必須請保姆,而年輕的伊莎貝很快就被當媽媽的伊莎貝盯上,事實上一次的交織之後,反而年輕的伊莎貝半路攔她,兩人立刻打得火熱。

  這似乎也讓觀眾有更新的體現,伊莎貝雖是女性又生過女嬰,但她卻像個花花公子一般,見到獵物便放任擒捕,一種新鮮的刺激,使她沉溺其中,甚至將嬰兒帶去給札維耶,因為他是女嬰的父親。這是有趣的辯證,但其實只是一個藉口,伊莎貝只是借札維耶的住處幽會,但正巧碰到小筑有事要回去,再加上移民局來查訪,於是四散丟散的內衣褲,便成了不是假結婚的佐證。

  南西與札維耶假結婚的情形,在美國相當多,通常是女人找較老的男人,每個月也必須付對方一筆費用,直到拿到居留權。南西是為了替叔叔報恩,但終究也拍過結婚照,這些過程,難免也都會在雙方的心靈中,產生極大的變化。看得出南西與札維耶在分手時,吻著臉頰的尷尬,而在背後南西的內在心靈也是欠缺敘述的。

  瑪婷過去也與札維耶有過一段情,但他娶了溫蒂,生了一對子女後,瑪婷當然也嫁作他人婦,生下一對男女,但最終卻以分開做最後的決定。

  瑪婷與札維耶因為都是舊識,但情感歸情感,朋友依舊是朋友。兩人縱然身處同一室內,但依然沒發生什麼激盪的事。這也許兩人都壓抑著情緒,一直到天亮,反而瑪婷開始有了主動,這場性愛雖然讓雙方都得到極大的滿足,但言語間卻先約法三章,作愛只是因為雙方禁慾太久,相互的宣洩似乎是很好的托詞。

  這樣的信念,會不會也將逐漸變成我們這個社會的常態?感情與性慾是可以分開而岔道而行,這會是一種全新的社會顯學嗎?

  其實兩人在作愛的當下,將情感隱藏起來,只專注在慾望的層面,但基本上這是欺人之談,當身體有了全面的接觸,不可能是全無感情,而只留慾望。而這些被隱藏起來的感情,在經過肉體交織後,將會逐漸併出火花,這也是三個女人向札維耶提點後,札維耶才恍然大悟,因為札維耶也許需要一名兼具三個女人特質的人,才能在她身上找到真愛,也就是札維耶所說的火花。

  而這個女人正是瑪婷。

  瑪婷的兩個孩子路卡與小潔,與札維耶的兒女湯姆與蜜雅,四人猶如最要好的朋友,彼此捨不得分開,這也是感動札維耶的原因之一。而在情慾上導演以三次的滿足表情,呈現了兩人併現火花之後的和諧。這使得札維耶體現到,全是因為紐約這座城市的各項元素,使他終於尋找到真愛並走出自我,同時也完成了他另一本書的問世。

2018年5月28日 星期一

雲裳風暴(Prete-A-Porter)


導演:羅伯特‧奧特曼(Robert Altman)
主演:蘇菲亞‧羅蘭(Sophia Loren)
   茱莉亞‧羅勃茲(Julia Roberts)
美國、法國 / 1994年 / 133分 / 輔導級
在巴黎的一場世界級頂尖時裝設計師、模特兒發表會上,時裝協會的領導人尚皮耶卻突然暴斃;尚皮耶的未亡人、情婦、她的兒子傑克都在會上盡情的揮霍於權利的爭奪...

◎ 劇情簡介     

  由奧利佛‧方亭所舉辦的年度盛事–巴黎時裝秀即將展開,不僅名噪一時的服裝設計師帶著她們的模特兒來參加,更有愛爾蘭籍名攝影師麥羅也共襄盛舉,美國三大服裝雜誌社,也派出他們的主編西西、妮娜、雷吉娜各別苗頭,她們最大的目的是要與攝影師麥羅簽約,但麥羅自信滿滿,縱然一名向他下跪,一名以色相誘,卻都被他拍照驅趕,而第三名本也是入房相誘,但反而偷走麥羅桌上的底片。

  另外美國的報紙,也有一名記者喬弗林已經退房,但因方亭在車上被麵包噎死,遂又留下採訪,但房間已被另一名女記者安‧艾森豪訂走,雙方互不相讓,遂在沒有房間的窘境下,兩人發展了一段美麗的邂逅。

  方亭之死是在他接到從莫斯科寄來的一條領帶之後,遂去機場迎接一名也帶相同領帶的人,而在方亭噎死之後,從莫斯科來的沙吉歐也逃到旅館內,偷走喬弗林的行李,因他以前是裁縫師,遂動手修剪成自己的衣服。而沙吉歐原本是方亭妻子伊莉莎白的前夫。當年兩人預備逃離俄國,但沙吉歐來不及逃出,而依莉莎白卻嫁了方亭。而方亭也與名女設計師西蒙有曖昧關係,而西蒙的孩子傑克與小丹,卻一再想把她創立的品牌,賣給美國的長靴公司。

  因方亭的死亡,探長與助手也介入查案,雖然一場又一場的時裝秀不斷地展開,縱然每個人都有嫌疑,但大家都是為了秀出自己的作品而努力。甚至已經懷孕的愛波亭也挺著大肚子趕來參加。

  另一名女記者吉蒂‧波特不斷地穿梭其中,訪問了每一位設計師與模特兒,但卻無人再提及方亭的死亡。其中也有許多見解不同而針鋒相對。

  沙吉歐終於找到伊莉莎白,並告知其夫並未曾有兇手,是自己噎死的,於是兩人在旅館中相會,但伊莉莎白脫完衣服時,沙吉歐卻已經睡著了。

  西蒙在兒子逼迫下,卻不願將品牌賣出,最終輪到她的團隊展秀時,竟然讓模特兒全部裸體上陣,這自然包括懷孕的愛波亭,這也使得服裝秀達到從未有過的討論與讚譽,而這些秀也隨方亭下葬而結束。

◎ 劇情分析
    
  全世界各大都市,每年都會為季節的變化舉辦服裝秀,從而也培育出許多頂尖的模特兒,但最重要的是,也由此帶動了更多的產業,如女人的化妝品以及服飾業的流行。這種活動以巴黎為最,花都巴黎在廿世紀獨領服飾流行的牛耳,如香奈兒的服飾,或其他女人的化妝用品,無一不是吸引著女性的目光。

  「雲裳風暴」的人物眾多,幾乎每個出現在鏡頭的人,都是相當有名氣的服裝設計師。看起來熱鬧無比的場面,可說是眾星雲集,這涵蓋了老中青三代一線女星齊聚一堂,真是令人眼花撩亂,雖然有一個事件的起點,也就是服裝秀的主辦人方亭突然在車內死亡,而他在機場接機的男子沙吉歐也逃離現場。於是警探也介入在每場的服裝走秀中明察暗訪。

  但這條線是較沒有力道的,因為完全找不到任何的線索,但卻突顯了服裝設計的產業之間的混亂與冷漠。因為方亭與妻子伊莉莎白雖然維持婚姻關係,但實際已分居而形同陌路。其他曾與方亭有過密切關係的女設計師如西蒙卻也不能聲張。其他人則忙碌於自己作品的呈現,怎會去關心方亭的死亡?

  另外從美國來的雜誌編輯,為了與世界知名的攝影師麥羅簽約,竟然以下跪或色誘方式,但都反而被麥羅擺了一道,這種無所不用其極的方式,正顯現了人性的極端卑劣,明明是彰顯外在服裝的真善美,但背後真正呈現的,卻是無比醜陋的人性與行徑。

  在極度華麗的背後,似乎總是有一股強大的黑暗力量,在支配著人與人之間的鬥爭。方亭得以周旋在眾女設計師之間,正因為他掌握著主辦人的權勢,而對方投其所好,似乎也是一種相互利用的關係。其實這只是舉一反三,真正的複雜關係,恐怕比表相的現象,更複雜得多。

  不是只有男女之間的互動,有許多男性的服裝設計師,也與早已有默契的男伴找機會互動。有一幕二對男同志迫不及待地在暗角處親熱,記者吉蒂帶著攝影記者趕到,他們雖然很慌張,但卻很快恢復鎮定,大談自己對服裝設計的新概念。

  另一條線是相當有趣的,是記者喬弗林與安為了搶飯店房間,卻由彼此的排斥而在喝了香檳酒後便同住一房,導演設計兩人都丟了行李,故在房間內只能穿浴袍,兩人回報報社的,竟然都是看電視來報導。縱然衣服送來了,房間也空出來了,兩人藉著各種理由,讓兩人共享一段露水姻緣。

  這似乎又是另類的諷刺。其一是人類可以如此的貪圖情慾,雖然過往並不認識,但卻可以無盡地作愛,也許是頻率如此地相通,於是便可以無盡地釋放自己的慾望,雖然男女互動是人類的必然,但有時一些特殊的情境,還是必須從新去檢視的。其二是雖然躲在飯店的房間,但透過電視的播放,竟然也能以記者之姿,撰稿回美國的報社,這也突顯了一個問題,我們在新聞報導中所接收的訊息,究竟與真實的真相有多少落差?

  為何混亂的服裝設計業,卻能帶動人類的外在繁榮?或者我們會質疑是因為人類不斷地製造一些繁榮的表相,而使得人性更加複雜而混亂?

  我們有了「美」的認知之後,一定會有一個對立面「醜」的存在。愈是營造更多的美,也就會相對產生更多的醜。人永遠在對立面不斷地抉擇,在抉擇中自己遂再興起另一類的自我抉擇,而這過程永遠不偏離「善」與「惡」,「美」與「醜」的對立。

  然而這種抉擇卻是永遠並存的,並非在選擇了善,那惡便離你而去。因為這一切都是自心的顯現。在一切唯善的服裝設計業中,其實也暗伏了相對「惡」的呈現,導演在這方面的表現,其實也充滿了更多的哲理思考,這一點是無需懷疑的。

  有趣的是,蘇菲亞羅蘭演的伊莉莎白,與馬切落馬斯楚安尼所演的沙吉歐,兩人要上床之前所表演的脫衣秀,馬斯楚作野狼叫,這是在意大利片「昨日、今日、明日」的第三片段,一樣的演法,這算是向前輩導演維托里奧‧德‧西卡致敬吧?

  為了讓眾多人物的出場有個順序,於是女記者這個角色就變得更為重要了。吉蒂的訪問也是充滿了諷刺性,她訪問的對象不見得會善意地回應,也從而顯示了這個複雜的行業中多層面的現象。

  吉蒂的情緒也是多方面的,因為她必須面對鏡頭,去表達一名專業記者的素養,但當受到大牌設計師的揶揄時,她也是有著人性的反應。

  其實一名記者,對於這一切的亂象是見怪不怪的,她自有自己的生存之道,片中的每一個人不都是如此?西蒙雖擁有自己的品牌,但其實已面臨破產的窘境,而方亭此時又身亡,兒子又逼迫她賣掉商標,而且是賣給專做牛仔長靴的公司,最終她反其道而行,乾脆要她的模特兒全裸上陣,而懷孕的愛波亭也挺著大肚子上台裸體走秀,這是最後對整齣戲最完整的解構,也是導演最高明之處。

2018年5月21日 星期一

蘇珊夫人尋婚計(Love & Friendship)


導演:惠特‧史蒂曼 (Whit Stillman)
主演:凱特.貝琴薩 (Kate Beckinsale)
   克羅伊.賽凡妮 (Chloe Sevigny)
美國 / 2015年 / 90分 / 輔導級
禮讚: 廣播影評人協會最佳服裝設計獎
蘇珊夫人周旋在男人之間,想盡辦法要躋身 ...

◎ 劇情簡介

  蘇珊夫人原本嫁給費德利克,在生下女兒費德莉卡之後,家道日衰。但蘇珊夫人長得漂亮,又是社交上的常客,許多爵爺紛紛拜倒在她石榴裙下。

  蘇珊將女兒費德莉卡送至親戚桑默斯小姐的學校中就讀,自己則在蘭福德山莊與曼華林爵士及主人詹姆士馬汀周旋。而她身邊有個知己艾莉莎,她原是美國人,卻遠嫁英國的強森爵士。強森雖然警告艾莉莎不可與蘇珊太靠近,但因生病住院,遂使二人能在一起廝混。

  蘇珊決定離開蘭福德山莊,前往教堂山莊園,這是她小叔查爾斯的莊園,而其妻凱薩琳對蘇珊來訪雖有些訝異,但依然熱情款待。但凱薩琳的弟弟雷吉納‧德冠西,也風聞蘇珊的風評,反而更加積極與蘇珊接近,這使得凱薩琳相當憂慮,於是寫信給父親德冠西,他們家的莊園帕克蘭茲也是富甲一方,父親警告雷吉納,但兒子否認,只說是蘇珊的應對智慧使他獲得學習。

  但此時費德莉卡卻逃離學校,在擔心她的去處時,費德莉卡竟出現在教堂山莊園。蘇珊嚴重警告女兒,應依十誡中的第四誡孝敬父母,聽從她的安排,而此時曼華林爵士卻來附近住在旅館中,而福德山莊的富豪詹姆士馬汀,也到教堂山莊園拜訪。

  詹姆士的行為舉止相當粗魯,但來者是客,查爾斯自然好生招待,而所有的跡象顯示,詹姆士是來追求費德莉卡,但費德莉卡卻偷偷向雷吉納訴苦,說她無論如何都不希望嫁給詹姆士馬汀,雖然母親曾告知詹姆士年收入一萬鎊,是相當誘人的單身漢。

  雷吉納漸漸愛上蘇珊,兩人論及婚嫁,但蘇珊卻表示,若結婚將使他們無法在倫敦立足。但蘇珊最欣賞的曼華林,卻在她一封信之後,在雷吉納離去後,立刻入內找她。這件事的曝光,使得雷吉納將目標轉向費德莉卡,而詹姆士馬汀在蘇珊的誘惑下,很快宣布兩人婚期,因蘇珊知道像詹姆士這種有錢的人,很快就會在外有女人,但她不也可以與曼華林偷來暗去,這正是她的計劃。而另外女兒費德莉卡,終於也答應雷吉納的求婚,從此變成伯爵夫人,而這也正是蘇珊的計策之一。

◎ 劇情分析

  我們如果想了解十八世紀的英國風貌,那珍‧奧斯汀的小說,可以提供我們許多想像空間。我們很難想像,出生在英格蘭南部漢普郡的鄉村,珍‧奧斯汀的父親是一名牧師,而卻生了八個子女。其實珍‧奧斯汀並未曾受過正式的教育,由於她在家自學,從而廣泛閱讀,並從中吸取當時的農莊文化,在勳爵的世界游離中,她便開始創作了一系列的小說。

  大家比較熟知的「理性與感性」是她在三十六歲時出版的第一部小說,其後陸續出版「傲慢與偏見」、「曼斯菲爾莊園」、「愛瑪」、「諾桑覺寺」、「勸服」。

  其中有許多小說,一開始是以匿名來發表,因為她的作品筆觸相當細膩,對人性的剖析相當俐落犀利,從幽默揶揄的字裡行間,與十九世紀的社會風氣相當契合,也就是她的作品,幾乎完整地呈現十九世紀的社交面面觀,自然能引起更多的迴響。

  「蘇珊夫人尋婚計」其實英文的翻譯是(Love & Friendship)-愛與友誼,據稱是珍‧奧斯汀更年青時的作品,換句話說,這個年代的珍‧奧斯汀,對於當時的社會環境,已經有過長期的觀察,對於她所觀察的人物,卻又以分列的方式來放置,而導演似乎也延展了珍‧奧斯汀的幽默,在每段落的開頭,明確地賦予腳色的性格說明。

  要看這部電影,其實有些理路必須釐清,也就是從一個莊園到另一個莊園,然後再連結另一個姻親的莊園。這些人有著爵位而且是世襲,底下自然有他們的佃農為他們工作,而他們這些莊園的主人只負責談戀愛即可。

  也許「蘇」片的原著,是珍‧奧斯汀的諷刺與揶揄,但卻又是如此犀利而明確,因為人物的對話相當快速,也充斥著當時的做作風格,因此就算改編成電影,在閱讀上還是有其困難度。

  簡單地說,蘇珊的丈夫已經亡故,但她利用各種手段,周旋在各莊園與各爵爺之間的社交活動,也許有許多不利她的閒言閒語,但蘇珊卻是明確的了知她自己的需求。從一開始,她便佈下一個天羅地網,很多有身份的人,便不自覺落入她的懷抱中。

  這是一種手段,影片中自然因為調性的問題,不會將這些屬於肉慾的需求,像廿一世紀的電影一樣,毫無保留地呈現。

  其實依蘇珊自己的品味與需求,在實施欲擒故縱的手法中她是進退得宜的。她知道一個女人最讓男人迷戀的是什麼?而蘇珊自己是個寡婦,她也必然要為自己留下一條後路。

  故事從蘭福德山莊談起,在這兒,蘇珊認識了曼華林勳爵與山莊主人詹姆士馬汀。表面上,詹姆士好像對蘇珊的女兒費德莉卡極盡追求,但蘇珊卻又將女兒故意送到親戚桑默斯小姐的學校。

  蘇珊在一切佈局成功後,透過好友艾莉莎的幫助,她又趕往教堂山莊園,這是她小叔的領地,其小嬸凱薩琳再怎樣也不能不歡迎她。於是教堂山便成為蘇珊遊走眾人或掌控眾人的舞台。

  首先她故意讓女兒費德莉卡逃出學校,然後出現在教堂山莊園,而這之前,凱薩琳的弟弟雷吉納早就風聞蘇珊的美艷,以及社交的優雅手段,見面後便不斷地每天與蘇珊廝守在一起。但這也是蘇珊刻意放的餌。

  蘇珊的佈置絕非只有她的一箭雙雕,其實也為女兒找到一個最恰當的爵爺,那就是雷吉納。不要忘記雷吉納曾違背父親的警告,而與蘇珊論及婚嫁,但在緊要關頭,卻能讓雷吉納立刻將目標轉向費德莉卡,這招可謂又快又準,這絕對是很少人能思考到的。當然這中間,還是必須有費德莉卡的演技,以及她迷人的歌聲,為她贏得雷吉納父母的肯定,更何況兒子要娶的是蘇珊的女兒,而非蘇珊本人,這使得帕克蘭茲莊園不必在社交圈中蒙羞。

  蘇珊將目標放在年收入一萬鎊的,蘭福德山莊的詹姆士馬汀身上,此人不學無術,但卻是蘇珊進可攻退可守的一步活棋。而也因為蘇珊了解自己若嫁給詹姆士,他日後很快又會有其他女人,但這對她而言,反而是一件好事,因為她手中尚有一副牌,那就是在慾望上最能滿足她的曼華林爵士。

  曼華林的戲不多,他那有錢的太太每天四處穿梭、哭泣著要尋找曼華林,可見曼華林之所以會娶她,完全是為了她娘家的富裕,在段落的人物介紹時,其妻被稱為「有錢的太太」,不禁讓人莞爾,在這兒不難見識到年輕的珍‧奧斯汀的幽默。

  人性是相當複雜的,自古至今皆然,所謂人往高處爬,水往低處流,蘇珊看似在社交上應付自如,但她的自信,卻不是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的人,所能想像得到的。

  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但蘇珊夫人卻得到她所想要的東西,一些自命不凡的爵士,卻完全被她掌握在手掌心中,全劇中她俐落而得體的對白,雖然拗口,但卻是相當細膩而得體。

    蘇珊不只活在十八世紀末,現在廿一世紀其實還是有更多的蘇珊,謹提供看官參考。

2018年5月18日 星期五

老師你會不會回來(Turn Around)


導演:陳大璞
主演:是元介、夏于喬
台灣 / 2017年 / 100分 / 普遍級
禮讚: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編的台灣電影
   以獲得Power教師全國首獎
   Super教師全國首獎和師鐸獎全國獎
描述王政忠老師在看到偏鄉教育資源的窘境後,一度想落跑回城市一圓補教名師的夢,卻因為九二一的一場大地震,讓他下定決心留在偏鄉翻轉學童們的教育及未來。 目前依舊 ...

◎ 劇情簡介     

  一九九九年九月廿日,南投地區出現許多「馬陸」,本來在地底下的蟲都跑到路面上來,卻不知這正是地震前的預兆。

  王政忠剛畢業,被分發到中寮的爽文國中實習,但一到學校才發現,這個學校相當散漫,除了少數老師認真教學之外,其他人因學生太過調皮,大都已放棄教學,王政忠被分發到一年二班,這班學生時常藉機搗蛋,坐車子到一半,說是要去上廁所,但五六個小男生便趁天熱,跳入河中玩水,王老師回去後罰他們在外面站立。

家長來接小孩也不遵照交通規則,一台機車坐滿四個人,王老師要阻止都來不及。王老師向校長淑芬表示他要轉校,但校長告知,若是考上研究所,或績效極佳,便可以轉往他校。王政忠發現學校有一個國樂絲竹樂團,是小倫老師帶領的,於是決定帶他們參加全縣的國樂比賽。

  小倫告知樂團素質低劣,出去比賽是丟人現眼。但王老師表示,全縣只有兩個學校有絲竹樂團,就算再怎麼差也有第二名,小倫知道王老師想要績效,氣得掉頭就走。王老師慣用雞排或零食引誘學生來上課,雖然也去比賽,但團員在台上亂成一團徒增笑話。

  而後王老師接到兵單到軍中服役,而在九月廿一日清晨,南投發生七級以上的地震,這使得中寮鄉毀於一旦,在軍中的王政忠決定自願到南投,投入救災工作。當他回來時,發現大仔腳受傷,阿標死了,艷桃的弟弟也死了,這個地區正是缺乏人力的時候。

  於是王政忠又回到學校,他聽到小倫老師拉著哀怨的二胡,使得女班長決心要學,而正巧一間廟的主委也拋出善意,願意提供一些樂器的資源,而此時傳來全國要舉辦國樂比賽,主委也請一些南北管的師傅前往教導,果然樂團有如脫胎換骨,而同學們為了錯開幫助家庭的工作,遂自動提早去練習。

  在比賽中,來自中寮災區的國樂團,獲得相當多的肯定,獲得極佳的成績,在這些互動中,王政忠改變了他自己原先的想法,他決定不再提起他調之事,因為他決定永遠留在中寮為下一代教學。

◎ 劇情分析

  一九九九年的九廿一大地震,是台灣一次極大的創傷,來自大自然無情的侵襲,人們似乎只能束手無策。幾年過去,創傷的記憶猶存,但人們卻又憑著毅力慢慢將災區復原了。

  「老師,你會不會回來?」是一部根據真人真事而改編的電影,劇中人物王政忠的身份,是南投縣中寮鄉爽文國中的教導主任,當年剛好從高師大畢業,而分發到爽文國中實習。

  就如世界每個偏遠鄉鎮的教育資源,總是永遠短缺,再加上學生家長,三不五時因家中缺人手,自然會將學生調回去幫忙做家事。國中屬於義務教育,算是國民應盡的義務,但也因為這樣,畢業之後會想再升學的學生比例,就明顯地偏低。相對地,從影片中也是在現實中,讓我們了解到當國中老師的無奈感,他們是否會期待一塊朽木能雕成上乘作品?於是為了不多費自己的精力,便任由這些鄉下學生自生自滅。

  張藝謀也曾以一百萬人民幣拍攝了一部「一個都不能少」,也一舉在威尼斯金獅獎中拿下金獅獎。將「老」片與「一」片作比較,並非要從中論出編導的差異,而是純粹以影片的主軸核心價值,在激盪出的火花中,各自有了一條屬於自己選擇的道路。

  張藝謀著重在孩子的憨厚,女代課老師其實才國中畢業,但她緊緊記住老師離開時的交待,二十四名學生交給她,回來之後也必須還他廿四名學生。而因為達成這個協定,代課小老師才能拿到報酬五十元人民幣。最後為了到城市去找回學生,逐漸流釋出的真心,才是這部電影最動人之處。

  「老」片以九二一大地震作為一個主旨思考,也使得王政忠老師的思想有了慢慢的改變。在大地震之後的翻轉,也翻轉了一些人的自私心態,從而再進一步翻轉目前的教育。

  國中教育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戾點,也許這是一個基礎建設的關鍵,如果在國中教育中迷失,那他的學習過程將會由此而終止。

  以前的初中是必須經過考試的,而這些初中生在最後高中畢業後,再去求取三分之一的大學名額,與現在相比,當然有極大的差異。

  九年義務教育究竟是成功或失敗,其實也無定論。如果在國中畢業之後,不願投考大學,但卻有更多的科技大學提供學子參考與選擇。同時現在的證照制度,也使得不喜歡唸書的學子多了許多出路。

  像麵包師傅吳寶春就是一個典範,從他以降,又出現了許多相當有創意的麵包師傅或西點師傅,四處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亮,這是當年在考初中就拚得你死我活的時代所無法想像的。

  也許從某種角度來思考,不去壓抑小孩成長中的思維,長大後他們的創作力反而不受拘束,源源不斷地湧現。過去只會讀書的人,也許變得很會考試,但思想因循規蹈矩而受到壓抑。規矩自然是一種度量,逾越了尺寸便必須受罰,這自然產生極多的書呆子。

  現在許多自命不凡的人,身上有著極多的頭銜;博士、碩士一大堆,但除了佔據體制上的位置之外,其實是沒有什麼作為的,若有什麼作為,當然是因為他的位子不保,從而極力為自己捍衛。

  但在平常他們也只是墨守成規,不敢有大開大闔的作風,因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所事。「老」片的男主角,在感受到一場大災變之後,所有的學校便化為烏有,這時反而思念起過去曾經擁有的時代,於是曾經給他們有過很依賴的老師,便成了他們最渴求的對象。

  老師的出現或留下,都是在他們心中遭受最大困頓的時刻,但我們應該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這件事。大地震不也是翻轉了男主角對自己內在的心思與企求?

  也許王老師原本會與其他老師一樣,能夠調往都會區,不但工作便利,更能享受都會的便捷,但一切似乎並非如此,因為擺在眼前的變成一片虛無,而無法走離這片虛無的在地人,也正是他曾教過的學生,現在最需要的是,有人帶頭重新建立一個過去曾經存在的空間,如果他此刻離去,那他如何去面對自己的良知?

  影片到最後,還是再度鼓勵學生尋找到一種心靈的共鳴,國樂團是原本就存在的,現在為了參加全國國樂比賽,於是廟祝答應提供金援,並請來南北管子弟戲的前輩教導,國樂團於是進步神速。

  「老師,你會不會回來?」是一部花了七千多萬的影片,而票房收入三千八百多萬,雖然虧本,但卻是一部值得推許的影片。畢竟台灣真的很需要有這樣不畏損失,而有毅力拍片的電影公司與從業人員。

  這部影片其實並不只是影片,而是提供了台灣另一種教訓。地震並非是只有九二一,日後我們祈望不要有類似的大災難來襲,但卻無法提供保證,但由此我們卻更應該記住這部影片的教訓與啟發。

2018年5月14日 星期一

聽我,看我,告訴我(Marie's Story)


導演:尚皮耶‧亞諾斯(Jean-Pierre Ameris)
主演:伊莎貝拉‧卡蕾(Isabelle Carre)
   愛莉亞‧娜芮娃(Ariane Rivoire)
法國 / 2014年 / 95分 / 普遍級

禮讚:改編自真人真事 冬日最撼動人心之作
  盧卡諾影展廣場大獎,萬人催淚推薦!
  榮獲法國凱撒獎最具潛力女演員提名
  有如法版「海倫凱勒」比《走出寂靜》與《聽見天堂》更勵志感人
描述充滿愛心的修女與被視為野蠻的聾啞女孩,一起走出寂靜與黑暗的故事…

◎ 劇情簡介

  十九世紀末的法國鄉下,一對夫妻生了一個又盲又啞又聾的女兒,夫妻倆對這女兒瑪莉不知如何教養,不得已只好送到專門照顧瘖啞兒童的修道院,但院長也沒有這種經驗而拒絕。

  但修女瑪格麗特卻主張收留她,遂獨自前往那戶人家,帶走了小瑪莉並用兩個環索套在兩人手上,以免瑪莉會因激烈反抗而逃走。雖然在半路上發生爭執,但瑪格麗特依然將她帶回修道院。

  瑪莉新到一個地方,有著強烈的不安全感,除了盲目亂跑之外,也只能爬到樹上。瑪格麗特相當有耐心地上去,讓瑪莉用手去觸摸她,也在她下來之後,讓所有修女排成一列,讓瑪莉嗅與摸,因為這是她唯一能夠與外溝通的方式。

  瑪格麗特有時也會塞住自己雙耳,以及掩住雙眼來體會瑪莉的心境。這一日她帶瑪莉去水邊,瑪莉似乎是第一次用手去摸到水,高興得用手潑著水,而瑪格麗特也將瑪莉最喜歡的一把小刀交還給她。

  第二天早上卻不見瑪莉蹤影,原來她跑到牛舍在摸牛,於是瑪格麗特拉她的手開始教她手語。回程的時候又看到一台手推車,於是把瑪莉放入推車中,瑪莉似乎從不曾有過那麼高興。

  雖然瑪莉也慢慢學會一點手語,但其他瘖啞小孩欺負她目盲,所幸瑪格麗特及時趕到為瑪莉解圍,同時也警告其他小朋友,這樣的行為是錯誤的。

  兩個多月過去似乎都沒有進步,但瑪莉卻能安靜的坐在澡盆中洗澡,也換穿院內衣服,但為了梳頭也著實費了極大的功夫,最後瑪格麗特利用睡覺時替瑪莉梳頭,這才慢慢使她習慣也學會了手語的技巧。

  瑪莉開始也穿襪子和鞋子,走到庭院享受下雪的滋味,而在教會她刀子的手語後,瑪莉進步神速,瑪格麗特也請她的父母來,見到瑪莉的改變,父母都高興的流淚而相擁。但瑪格麗特本身有疾病,在去養病時瑪莉又故態復萌,於是瑪格麗特教她有關死亡的訊息,終於使瑪莉漸趨成熟,也能幫助其他類似的盲友。

◎ 劇情分析
    
  當一個人出生之後,便沒有視覺、聽覺,甚至舌頭也無法說話,在六根中只剩鼻根、身根與意根,她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呢?

  就是你掉入到黑暗的虛空,但起碼你還能聽音辨位,但因為一出生就陷入這種被黑暗與寧靜的虛空所籠罩,這也難怪瑪莉的性情如此激動,因為她對一切的環境是全然無知而恐懼,她的反應絕對是一種必然。

  片頭開始,瑪莉坐在父親的馬車上,她讓清風拂過她的臉龐與髮絲,她可以感覺到生命在皮膚的感受中,體現了一種從未經驗過的奇蹟,似乎是第一次的微笑,猶如春天綻開的花朵,瑪莉當下與宇宙全面連結,她的思緒引導著內在心靈做全面的感知。

  似乎這樣的接觸,才能找到生命的契機,問題是,父母卻無法天天用相同的態度,來讓瑪莉坐在馬車上閒逛,大部分的時間瑪莉是被閉鎖的,她的靈魂無法開啟另一扇與大自然連結的窗,於是她似乎只能藉著怒吼,抗拒上天對她的不公平。

  父母終歸無力來處理瑪莉這樣的孩子,就算用手語溝通她也看不到,大聲喊她卻也無回應,雖然失望,父母還是將她送往專門收容瘖啞人士的修道院。但卻遭到院方拒絕,原因是瘖啞人士尚有目視的能力,能夠看到對方的手勢,也就是手語。這是一個世界語言,純粹以手來比劃的另類語言,而瑪莉不僅瘖啞,其實她也無法目視,這對院方而言是從未有過的挑戰。

  瑪格麗特這位修女,她本身就相當虛弱,那個時代的醫學並不十分發達,也許有檢驗不出的毛病困擾著她,但瑪格麗特卻不顧自己的困境,她主動向院長修女提出認養瑪莉的要求。

  院長是持反對態度的,但出家人當然是慈悲為懷,如果有人願意做,那為何她要阻擋呢?就當作是一種嚐試或者是試驗,於是瑪格麗特出發去找瑪莉。當父母將瑪莉交給瑪格麗特時,她的反應是極為激烈的,她無法預知自己的命運,也不知眼前的路途,是否會有什麼後果,這意味著瑪莉從出生之後,便一直生活在恐懼中。

  用繩索將兩人的手綁套在一起,這才勉強將瑪莉帶回修道院。但這才是雙方真正衝突的開始,任何人接近她,瑪莉的反應都是相當激烈的,她並不想傷害任何人,而是她對這個世界根本完全無知。

  由於瑪莉剩下最敏銳的感官就是皮膚,因此瑪格麗特在強迫她第一次在浴缸中洗澡,並為她梳頭之後,瑪莉開始感受到一種清潔之後的舒爽,而這份舒爽竟然可以連接到內心深處,也就是這種與水的接觸,讓她體驗了一種生命的「當下」。

  什麼是「當下」?這是很多人曾向我提過的問題,我也常舉一個例子:當一個人用手伸入水中撈起一朵布袋蓮之際,那正是當下。事實上這樣的答案尚非完整,而是在手指碰到水的剎那,甚至手開始移動之際,那就是答案。這當然是佛學中很重要的「明心」階段,也許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反應,但卻是一種「始覺」的開始。

  瑪莉當然記住那次洗澡對水的印象,於是在湖邊的時候,她開始伸手去接觸摸水的感覺。能夠有深刻的體現,這表示她已經漸漸可以「理一心」,心中可以安定地承受一切,但不再有任何的惶恐,而瑪格麗特則趁勝追擊,她開始拉著她的手,教她手語的動作。

  瑪格麗特為了讓瑪莉認識所有的人,請所有修女站一排,讓瑪莉用手去摸對方的臉頰,甚至聞她們的味道,也就是透過僅剩的器官,讓瑪莉真正認識到每個人,而有了向外踏出的這一步,瑪莉黑暗中的世界,也漸漸有了方向,而懂得溝通的方式。

  瑪格麗特將這樣的喜悅,讓院長與其他修女分享,當然也請瑪莉的父母來分享,瑪莉穿著院內的衣服與鞋襪,她已經與整個人群融入為一體,她可以用手語向外表達,情感遂也得到宣洩。父母當下的感動與高興,那是絕對可以預期的。

  但瑪格麗特因勞碌過度,不得不入院休養,而瑪莉在找不到瑪格麗特時,性情又起了極大的改變,因為她此刻還不算是真正走出自我,她太過依賴瑪格麗特,失去了她,瑪莉立刻六神無主,她認為是瑪格麗特為她開了一扇窗,而瑪格麗特的離去,似乎又將那扇窗關閉了。於是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點。

  瑪格麗特雖然在病中,但她聽到瑪莉的情形,她知道還必須去教導瑪莉另一種「生死」的課程。這種有出生必有死亡的不變道理,很多人是不願去碰觸的。但在高興慶生之際,我們是否要用更莊嚴的態度,去面對所謂的死亡?這不僅是瑪莉要面對的課題,更是瑪格麗特的重要議題。

  瑪格麗特以自己的死亡,教會了瑪莉,瑪莉也開始真正了解生命的本質,不管今生是否困頓,若果已然發生,那生命就已經開始。

  瑪莉繼承了瑪格麗特的精神,也留在院內教導像她一樣的小孩,透過不屈不撓的精神,瑪莉與瑪格麗特才是生命真正的實踐者。

2018年5月12日 星期六

我是妳的眼(Heartstrings)

導演:米歇爾‧布日納(Michel Boujenah)
主演:亞莉克絲‧薇洛特(Alix Vaillot)
   查爾斯‧貝林(Charles Berling)
美國 / 2016年 / 89分 / 普遍級
禮讚:榮獲杜拜國際影展觀眾票選獎
   入選蘇黎世影展特別放映
描述十二歲的瑪莉是前途無可限量的大提琴神童、卻有一個不能說的秘密:她的視力逐漸退化,有可能會完全失明。瑪莉的父母想送她到視障學校, ...

◎ 劇情簡介     

  瑪莉是學校的資優生,每回成績都名列前茅,而且她還練得一手大提琴,預備將來要去甄試音樂學院。只是瑪莉的眼睛視力逐漸萎縮,醫生每次檢查,就發現她的情況愈來愈糟。

  羅伯醫生建議再觀察一陣子,但急性子的父親似乎不這麼想,他想儘快將瑪莉送入視障特殊學校,但這與瑪莉的志向不符,故她決定要唸完最後這一學期,然後再去考音樂學校。

  班上的維多成績很差,於是瑪莉暗中幫助他,但考了好成績,維多依然不受肯定。不得已瑪莉便利用下課時間為他補習,總算維多的成績有慢慢進步。

  瑪莉發現維多的父親是一名修車工人,但技術並不怎麼好,而維多的母親其實已經死亡,但父親一直也放不開,而將妻子的衣服一直保留著。

  維多以為自己與瑪莉已經在談戀愛,但十二歲的年齡似懂非懂,他甚至問父親,當時是怎麼知道愛上母親?父親似乎沒有辦法回答這個問題。最終為了安撫維多,還是勉強說出,有時會故意好幾天不打電話給她,這種奇怪的舉動只是會希望對方更在意自己。

  瑪莉問維多除了練團之外,喜不喜歡古典音樂?維多說他喜歡莫札特,但他不會使用樂器,於是瑪莉用大提琴拉了莫札特給他聽,但要回去時,卻差點被車子撞,維多也感覺很困惑,但對於同學侯曼對他二人的是非口語,維多激動地與他打了起來,幸好經老師勸開才未釀事。瑪莉乾脆大方地主動牽他的手,因為這樣才能安全走路。

  就算瑪莉入院檢查,也都謊稱是來探望阿姨,而維多的父親似乎有個女客戶愛莉歐諾,車子一修就將近一個月,但這也促動父子之間,對母親死亡之事從新看待,父親依依不捨地把妻子衣服全放入回收中心。

  維多帶瑪莉去碼頭卻不幸雙雙落水,上岸後瑪莉才說明原因,於是在維多及阿伊桑這些同學的幫助下,瑪莉終於上完整個學期,而她的父親也在緊要關頭,答應不送她去盲人中心,在最後一名的徵選中,瑪莉在台上演奏大提琴,終於如願上了音樂學校。

◎ 劇情分析

  若非中途視障的朋友,實在很難想像,將在日後的某一天會全然看不見。這個世界並非消失,而是從此再也無法用「眼睛看」的功能,來見到這個世界。這比起天生視障者,在心靈的對應中,絕對有很大的區別。

  全然的天生視障,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無法目睹這個世界的所有姿色,因此在感覺上,其面對生命的態度便會有些不同。

  中途視障其實還得面臨在得知即將失明的震驚,在等待過程的惶恐,還有真正失明的沮喪甚至絕望。雖然這個過程不能免,但還是會有許多視障朋友,願意以較歡悅的心情去面對。退一步想,失去了眼視,但聽覺、觸覺甚至其他感受都會增強,應該也能彌補失去眼視之後的缺憾。就生理與心理而言,都是視障者必須去面臨的困境。在現在的醫學而言,如果視覺的問題出現在眼球,那應該有很多機會可以復原,譬如因撞擊而產生視網膜剝離,在現在的醫術是絕對能夠克服的,而在手術之後,有時視力會剩下0.1,但透過植入水晶體的輔助,視力幾乎都可以恢復到最完整的階段。

  但若是屬於眼球與大腦神經的連結出現狀況,這幾乎是醫學束手無策的。有的天生視障,正是在神經系統出現狀況;而中途視障的情形很多無法復原,其實大部分也都是屬於這類的症狀。

  本片是採用較樂觀的態度,來詮釋瑪莉在即將失明的過程。樂觀以對自然是好事,而其父親卻一味欲將瑪莉送入盲人中心,但他忽略了視障者的另一項天賦,亦即在耳根的功能會更增強,而這反而更能讓一位音樂演奏者,進入音樂的靈魂深處。

  母親的態度是反對的,但在戲劇呈現中,卻缺乏父女或母女之間更細膩的互動,而將所有的主軸放任在瑪莉與維多的關係中。

  瑪莉為了能完成一個階段的課程,遂刻意接近不太會念書的維多,其意想藉與維多的互動,讓老師與其他同學忽略她視覺退化的事實。

  這種安排就戲劇而言,並無所謂合不合理的問題,而是能否呈現戲劇的張力?事實上瑪莉也必須去看醫生,而醫生也僅是做出再觀察的決定,而這些如此的明顯事件,並無讓這個主事件有了更多的拓染,將戲放在12歲的小朋友身上,除非有強大的事件注入,其故事的預後結果是絕對可以意料的。

  電影開拍前,應該就已經有了要走的路線,也就是將主戲放在維多與瑪莉身上,而兩人也仿效一般男女朋友去拜訪對方的家庭。

  維多的父親,其實應該可以經營得更為出色與立體,他失去了妻子,但卻不再娶妻,而且將家中妻子的衣物全部留置屋中,這應該是一段相當令人感動的淒美故事,但故事似乎只是點到為止,並沒有深刻的體認。最少應該也要從瑪莉或維多身上獲得什麼啟發,最終才能將妻子的衣物全部送到回收中心。

  維多父親的修車技術看來並不佳,但這卻有兩種解釋,第一是妻子的離去使他相當沮喪,故一輛車可修到將近一個月,甚至邊說話零件還會掉下來。第二應該是他的心中對這部車的主人有了另一種心意。修得越久,這個美麗的女人才有機會出現在他面前。

  根據這麼多的條件,維多的父親這個腳色絕對是相當立體的人物,他也放任兒子練團,但因為太吵,因此他始終戴著耳機在修車。

  其實某種角度而言,這也是刻意去掉「聽覺」,而讓自己在心思上,能夠尋找到安定的歸位。導演放置了很多的線索,只是在整合上便缺乏了一些技巧,這個缺失,其實在編劇的時段,就沒有詳細考量。

  「我是妳的眼」著重的是,維多在學校中不斷地替瑪莉掩飾,因為在完成學業才能直接去考音樂學院,但若無畢業而是直接進入盲人中心,那依瑪莉的成績幾乎會造成反效果。但若從盲人中心是否就無法去投考音樂學院?這也是讓人提出質疑的。

  瑪莉在整部影片面對所有的困境,她都是愉悅而誠懇的。她帶給世人的是一種勇敢的面對,在任何困境中,每個人都有可能會遇到這種情形,問題是我們在陷入困頓時,該用何種心情來面對?

  自艾自怨絕對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是已經無法挽回的事,我們終究要去面對的。就猶如維多的父親,最終也不得不接納了妻子離去的事實。

  當我們失去了什麼,其實都還是會有另一種得。所謂「得失之間」,我們其實並未曾有過得或失,全然是在心念的認知與領納。

  樂觀的背後是悲觀,兩種極端的態度,都會帶給我們截然不同的生命態度,而這亦正是所謂人生的試煉,但每個人試煉的方式是全然不一樣的。問題是,每當試煉來臨時,你是否能夠完全認知與體現?這應該才是每個人要去面對的問題。

2018年5月8日 星期二

地獄(Inferno)

導演:朗‧霍華(Ron Howard)
主演:湯姆‧漢克(Tom Hanks)
   費莉絲蒂‧瓊斯(Felicity Jones)
美國 / 2016年 / 100分 / 輔導級
哈佛大學符號學教授羅柏蘭登教授從一間醫院的病床上醒來,對過去幾天發生的事情完全失去記憶,他發現自己身處義大利佛羅倫斯,身旁的醫生席耶娜(費莉絲蒂瓊斯 飾)告訴他,他曾受過槍擊?…

◎ 劇情簡介

  勞勃‧藍登是哈佛大學的教授,偶爾也在劍橋任教,但他感覺像在夢中有人追殺他,而且地球似乎出現被焚燒扭曲變形,後面的殺手將他逼至高樓死角,不得已他只好從高樓中躍下。

  醒來之際,藍登發現他躺在佛羅倫斯的一家醫院中,為他診治的是一名美麗的女醫師席耶娜‧布魯克。席耶娜告訴他有一顆子彈剛好劃過他的額頭,這使他會有一些記憶失焦的情形。席耶娜說她在九歲時曾聽過藍登的演講,但藍登卻發現他父母送他的手錶不見了。此時一名女殺手穿警察制服進醫院要追殺藍登,所幸席耶娜將他帶離醫院後門,並搭計程車趕回席耶娜家中。

  從藍登的隨身物品中,找到一支非常先進的生物圓筒,這是要特定的主人才能打開,藍登一試,果然從中找到一個圓形骨頭印章,上面刻有吃人撒旦,並透過投射筆,投射出畫家桑德羅‧坡堤切利根據但丁的「神曲」改編繪製的「地獄圖」。

  藍登這才慢慢想起,一位叫佐布里斯特的億萬富翁,他因擔心人口過剩的問題,遂決定製造毒菌以製造瘟疫,這可使地球的人口減半。而他的製毒計劃就藏在那幅「地獄圖」中。

  同一時期,除了女殺手瓦任莎的追蹤外,世界衛生組織的特工也在追緝他,不得已席耶娜與藍登又繼續逃亡,而藍登從但丁的作品中,拆解出許多線索,除了佛羅倫斯之外也指向威尼斯,由於有許多的字句與地點的組合,藍登突然悟出了但丁的面具,但去博物館時卻發現面具已經丟失,而偷走面具的人竟是藍登。但藍登一點印象也沒有,而女殺手瓦任莎向她的上司,也是佐布里斯特的私人保全公司「星界財團」的主管哈利‧西姆斯報告,同時藍登的舊情人伊莉莎白‧辛斯基率世衛特工努力阻止病毒擴散,但因西姆斯發現佐布里斯特給他的視訊相當驚悚,決定聯合伊莉莎白阻止疫情。但為世衛工作的布夏卻想趁機大撈一筆。最後藍登在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地下室找到病毒,席耶娜也露出真面目,原來她是佐布里斯特的情人……。

◎ 劇情分析

  所謂地獄在任何宗教幾乎都曾有敘述,而這一部好萊塢的影片,則改編自丹‧布朗2013年的同名小說。在過去湯姆‧漢克主演的「天使與魔鬼」因故事題材都圍繞在但丁的事跡,以及他成長的佛羅倫斯,在票房不錯的狀況下,遂開拍了這部續集。

  但丁是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最重要的作家,但因最後介入政爭,也就是他擁護了主張擁護皇帝的奇柏林派,但最後卻是主張教皇執掌政權的蓋爾非派獲勝,因此在一三0二年被放逐出佛羅倫斯,終其一生他都在義大利的各城市流浪,甚至也有傳說他曾到過英國的渥克斯福。但大半的時間,但丁是沮喪失意的,而「神曲」應該是在弗洛那與拉文那兩個地方寫作完成的。

  但丁的「神曲」分「地獄」、「淨界」、「天堂」三部分,其實這部作品在他寫了「新生」之後,便集畢生精力來寫「神曲」,為的是要奉獻給他最摯愛的女人貝德麗采。而在貝德麗采去世後兩年,他又娶了一個貴族女郎為妻,雖然妻子很賢慧,但丁卻反而常常因情緒不穩,或無端的煩惱而暴怒,而這也可能是促使他寫「神曲」的主要動力。

  神曲」共分卅四篇,一般人對於「地獄集」是較有興趣的,所以古今中外便有許多畫家,試圖要按照小說中的敘述具象地呈現出來,像影片中收藏在美術館大廳中,坡堤切利所繪的「地獄圖」便是其中之一。

  依照但丁對地獄的敘述,地獄是一個倒立圓錐體,每一層各有受苦的懲罰,而最下層就近乎身無立錐之地,更甚者會有四個巨人將罪惡之人投入無底的冰寒世界。

  電影中只是將一名億萬富翁佐布里斯特耽心世界人口爆炸,為了預先防範,他製造了足以毒殺世界一半人口的毒菌,當然這個危機,最終必然由男主角藍登來解決。

  故事一開始顯得凌亂而令人迷惑,就算藍登他也是昏沉沉的。原因是電影採用倒敘法,而前面曾發生過的事卻只是簡單略過,這也是一般觀眾對本片並無大力推薦的原因。

  最早的起因是藍登發現了這個屠殺人類的秘密,而且也由但丁的面具中的字詞找到答案,但世界衛生組織恐怕藍登性命有危,所以派出布夏來搭救。但最後布夏為利所誘,反而欲將毒菌佔為己有;而佐布里斯特的私人保全公司的西姆斯反而認為事態嚴重,遂轉過來與世界衛生組織的伊莉莎白聯合。

  慢慢從追憶與推理中尋找到答案的藍登,最終找到伊斯坦堡的地下水迷宮,但緊要關頭卻發現,一直與他在一起的女醫生席耶娜,竟是死去的佐布里斯特的情婦。

  由以上這些前言,再回頭來觀賞「地獄」這部影片,便更能清楚地理解劇情的來龍去脈,要不因節奏甚快,觀眾只知他們從佛羅倫斯轉移到威尼斯,接著又到伊斯坦堡,除了看看風景之外,似乎更顯得不知所云。

  人口暴增是個值得世人關注的問題,但就算台灣現在人口出生率有負成長的跡象,但全世界的人口激增其實真的非常嚴重,再過三十至五十年,若按照這種成長的速度前進,屆時糧食便無法養活那麼多的人口,想想一個為了糧食而產生的戰爭,甚至人與人為了一口麵包而相互殘殺的例子,不免讓人耽心。

  佐布里斯特身為億萬富翁,而且又是一名遺傳學家,他自然看清楚這個未來的趨勢,於是他用激烈但有效的方式,那就是屠殺地球上一半的人口。

  但生命卻是平等的,而且是獨立而尊貴的,生命既然來到這個世上,就必然有他的目標與任務,沒有任何人有權力去消滅另一個生命的存在。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一次的危機,就能突顯這齣電影的主題,不管這個世界即將面臨什麼危機,生命是至高神聖的,也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沒有人能夠干預的。

  佐布里斯特是個遺傳學家,他沒有去尋找人口爆炸的因,卻只想解決他的果。在這兒他似乎扮演了「上帝」的腳色,因此他以高高在上的姿態,試圖毀滅過剩的人口,但就算上帝應該也沒有這種權限吧?

  所謂的「地獄」是指毒菌被開始散播之後,無辜的人們便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那為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人不是佐布里斯特,而應該是一些他根本不認識甚至是毫無干係的人?全世界或全宇宙應該沒有人有這種權利。

  這部影片當然以湯姆‧漢克為主要的宣傳,但在影片中湯姆‧漢克似乎並未發揮應有的魅力,或許事件的點過度分散,而他只是試圖整合,但卻沒有發揮他是哈佛教授的本能。這點是比較遺憾的。

  其他的腳色相互異動,有人是基於貪念;有人是基於正義感,而且都背離了原有的道路。這本來都是情節上的必然,但反而讓觀眾感到無比混亂,這一點可能是導演在剪接上,為了加快節奏就忽略了應該有的細節。

  佐布里斯特根據但丁的神曲中的地獄章得到靈感,他試圖讓地球落入另一場地獄的慘況,但卻讓自己落入到屬於他自己的地獄。

  其實天堂與地獄全在心的一念之間,這一切全是心念的問題。

2018年5月7日 星期一

再見橄欖樹(The Olive Tree)

導演:伊西亞‧波拉因(Icjar Bollain)
主演:安娜‧卡斯提洛(Anna Castillo)
   哈爾維‧古鐵雷茲(Javier Gutierrez)
西班牙 / 2016年 / 99分 / 輔導級
禮讚:本片榮獲西雅圖國際影展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
   哥雅獎最佳男配角、哥雅獎最佳原創劇本
   哥雅獎最佳原創配樂

描述世代製造優質橄欖油為業的家族,因經濟發展的改變,而將一顆顆橄欖樹剷平。女孩為了修補家族的裂痕以及祖父的願望,她 ...

◎ 劇情簡介

  艾瑪是西班牙鄉下農場的孫女,她的祖父依循羅馬時代二千年的橄欖樹生產的橄欖油,因為歐洲共同市場的開發,使得價錢一落千丈。這個家族甚至揹負了很多的債務,不得已只好把一顆有二千年歷史的橄欖樹,賣給了德國的大企業。

  其實一些在中國或德國的大企業,紛紛挖空心思到一些貧窮的國家購樹,然後以綠色為主軸,突顯公司的綠色價值。但其實在爺爺的阻撓下,這個賣樹計劃卻一直無法完成。

  艾瑪的爺爺除了教她養雞之外,也教她嫁接的技巧,透過嫁接枝幹也能讓一顆橄欖樹重新獲得生命。而在感情方面,爸爸路易與叔叔阿爾卡曾合作開一家酒吧,也請過一名酒保艾米里歐。而艾米里歐曾對她指姦,她告知父親但路易並未處理,這也使得父女之間的情感起了變化。

  大樹終於被人用怪手挖起並用拖車載走,艾瑪爬到大樹上,但卻無法阻撓既定的命運,這棵二千多年的橄欖樹,賣給了德國一家RRR能源國際公司。於是在她朋友維奇追索下,從電腦中查出這家公司竟然將大樹安置在中庭,並且以大樹為商標。

  艾瑪見爺爺從大樹被挖走後,便不再吃東西,也不再言語,人也陷入奄奄一息。為了爺爺她決定說服家人一起去將樹帶回,於是她騙叔叔說大樹安置在修道院,而神父也答應要歸還大樹。於是一直愛著艾瑪的拉法,趁老闆尼爾森不在,說服了車庫警衛李卡多,讓他將大拖車開往1659公里外的德國杜塞道夫。艾瑪的好友維奇也贈送盤纏,於是車子一路北上。其實拉法一直有感覺艾瑪似乎隱瞞了什麼,但為了愛她,冒著失業的危險也跟隨而去。

  在網路上一些朋友得知這段故事,她們也預備要串聯到現場去抗議。果然一到達之後,阿爾卡與拉法才發現並非修道院,而是警備森嚴的大企業。在一個晚上網友集結抗議,艾瑪衝過防守線,爬上那顆二千多年的老樹,那上面有她太多的記憶,但此時阿爾卡卻接到路易的電話,謂爺爺已經往生。於是艾瑪取下一根小樹幹,回到家鄉在原地上用嫁接方式重新種下一顆橄欖樹。

◎ 劇情分析

  記得日本明治神宮前那座高聳入天的檜木鳥居嗎?很多人並不知道那是日本人花大錢向台灣購買的。當時的市價約二佰多萬元新台幣,但板橋公寓24坪的房子才八萬元。

  日本號稱為森林王國,他們開採的地方都是島的周遭,中間的部份不僅不砍伐,甚至還要多種樹。他們一定有像台灣山中的千年檜木,但卻寧可花大錢買台灣檜木回日本建「鳥居」。這是相當有遠見的決定,台灣在那個時節,正是經濟最困苦的時刻,也許有一點外匯,或許能幫助台灣渡過經濟上的難關,但可曾想過,千年的檜木砍伐之後,要再等一千年或二千年,才能再有這樣的大樹芳姿。這不免讓人感嘆哀傷。

  西班牙在進入歐盟之後,因受到共同市場的影響,很多的農產品受到極大的打擊,原本高價位的橄欖油受到其他國家的削價競爭,價格自然一落千丈。有趣的是,艾瑪的爸爸與叔叔也曾合作開酒吧,甚至從外地請來調酒師,但最終生意依然是收攤的命運。

  為何要將一棵二千多年的橄欖樹挖走?當然是當今一些世界強國的大企業,在建築裝潢中總不忘從別處購來千年以上的植栽。什麼東西都可以仿,但二千的大樹,如果放置在新的建築物之中,必定讓建築物多了一份的綠意美感。

  這樣的新建築觀念是現代的趨勢,但很多移植的大樹很快就夭折,這是常發生的事,但就像路易與阿爾卡為了還債,當然會選擇一顆大橄欖樹賣掉,以便還債。更何況他們也曾向銀行舉債,利上加利,自然被壓得透不過氣來,從這個角度來看,若能為家庭解決經濟的負擔,其實也應該是一個好方法。

  但爺爺曾說這些橄欖樹是二千多年前羅馬人種植的,而歷代祖先在這兒立基展業,靠的是農場的養雞事業,以及橄欖油的販賣。如今孩子們要將最大的一顆賣掉,爺爺從那天開始便不吃不喝。

  爺爺是從出生後就看見橄欖樹,他對這些橄欖樹的感覺,絕對不是任何人可以體會的,但他也無力去面對世界的驟變,這個世界為何步調突然變得如此快速而令人難以招架?他也無力為兒子們還清債務,也無力阻擋怪手的挖掘,於是他將自己陷入了自我關閉,從此不言不語、不吃不喝,兒子們雖然有著無比的關懷,但真正理解爺爺的,卻只有孫女艾瑪。

  事實上這些橄欖樹與艾瑪也有深厚的情感,她小時候就不時在橄欖樹上爬上爬下,那個位子的樹幹坐得最舒服,那個方向最容易爬,甚至那個樹幹可以躺著睡覺,艾瑪都是一清二楚的。而這份感覺也不只是她單獨享有,而是她與爺爺一起分享的。

  爺爺曾經告訴她這些橄欖樹的古老故事,而這些故事讓艾瑪心中揚起多少的夢塵,因此她可以篤定地面對那些雞群,處理著農場的一切。

  這部影片沒有傳統的愛情歡悅,兩個喜歡對方的男女,始終好像隔著一層薄紗,是鄉下人的矜持?還是不擅言詞的男女互動?也許這些元素都有。

  艾瑪在夜店時偶爾也會狂歡一下,但卻離拉法遠遠地,這更使得拉法不敢靠近艾瑪。艾瑪在酒醉之後,隨她也不認識的男人過了一夜,然後天亮時來不及穿衣服又逃之夭夭,這其實正是她最矛盾之處,但拉法的怯懦應該也是一個重大的原因吧?

  這樣的設計使得拉法最後趁老闆不在時,願意開拖車從西班牙到德國,為的就是把那棵樹載回來。拉法的舉動用來證明他是愛艾瑪的,為了她就算丟掉工作也在所不惜。這件事連艾瑪的叔叔都看出來了。

  但在更早之前,拉法的老闆尼爾森氣勢凌人的找上拉法,艾瑪卻帶了一籃雞蛋丟向尼爾森名車,這樣無緣由地為拉法出面,難道不是另一種層面的愛之表現。

  事實上,已經挖掘並賣出到國外的橄欖樹,絕對無法再從大企業的手中再度運回。或許為了圓夢;也許是無法忘懷與大橄欖樹曾經有過的感情;更是為了挽救爺爺不食不喝、自我封閉的自我毀滅行為,明知這是一趟沒有結局的旅程,卻也不得不往前直行。

  唯一的缺憾便是艾瑪撒了謊,她騙叔叔與拉法說大樹是在修道院,而神父也答應讓樹回到西班牙。如果一開始便知道真相,也許叔叔與拉法是絕無可能趁尼爾森不在時,將拖車開往德國。

  艾瑪當然也知道此行的結果,也許是她太想念那棵從小就爬上爬下的大樹,她不再考量其他,只有一個要立刻飛奔大樹的旁側,然後再投入它懷抱的衝動。

  這份執著也吸引了一些網民的串聯,他們挖掘出打著綠色口號的公司,其實也只是利用古老的資源,來為自己宣傳,這條線後來不了了之,有些雷聲大雨點小,殊為可惜,但主線當然在艾瑪身上,她回去時取下老橄欖樹的一根枝幹,然後嫁接在橄欖樹上,重新又種在那棵被挖走的橄欖樹的位置上。

  一份對老樹的執著,也引發了現在西班牙的困境與世界強權的趨勢,是令人難忘的電影。

2018年5月4日 星期五

我的女兒卡琳卡(Kalinka)

導演:文森‧賈法(Vincent Garenq)
主演:丹尼爾‧奧圖(Daniel Auteuil)
   沙巴斯帝安‧庫克(Sebastian Koch)
法國 / 2016年 / 87分 / 輔導級
改編自橫跨德法兩國真實震撼人心事件賭上身為父親的尊嚴,他義無反顧以妳的名字發誓,我將為妳找回正義…

◎ 劇情簡介

  二00九年安狄‧邦貝奇在米盧斯大酒店被捕,他被控綁架及動用私刑等罪。

  邦貝奇曾與妻子丹妮在摩洛哥經商,生有一個女兒卡琳卡與兒子皮耶。那是一九七四年時,卡琳卡年紀尚小,她同學的父親迪特‧拜科常邀卡琳卡去作客。但其實身為心臟科醫生的迪特,是覬覦丹妮,果然丹妮無法抗拒迪特的誘惑,兩人很快就常常私會。邦貝奇第一次知道後,丹妮請求原諒她,但在回到法國後,邦貝奇又發現二人姦情,遂委託偵探並訴請離婚。

  一九八二年也就是八年後,丹妮已嫁給迪特,這一日邀卡琳卡與皮耶去德國作客,而邦貝奇與女友辛西亞在法國渡假。但假期未完,卻傳來丹妮的電話,謂卡琳卡已於昨晚死亡。因為驗屍在德國,邦貝奇也不會德文,全靠翻譯才知女兒是游泳受到風寒,迪特曾為她打鐵劑以為安撫,但陰道處卻留有白色液體也有撕裂傷。

  法國的醫生認為,驗屍並未就是否遭受強暴的方向去檢查,而錄影帶內則可看見迪特也在場,這更引起邦貝奇的困惑。

  一九八三年,肯普田法官給邦貝奇的回應是此案已了結,屍體也已經埋葬。邦貝奇夥同友人到各處發傳單,但遭到驅離與監禁。

  一九八五年法官同意開棺驗屍,這才發現卡琳卡的內外生殖器都被挖走了。於是邦貝奇再興官司,但始終無法將迪特引渡回法國。

  一九九0年,皮耶對父親整天關注在卡琳卡的官司上,甚至解散了公司,對邦貝奇沒有好臉色,而一九九五年邦貝奇與辛西亞在渡假時,接到律師佛朗斯瓦的電話,以及林道日報的訪問,因為迪特日前又以打鐵劑,讓一名十六歲的少女昏迷,並強暴她。

  1997年法院判迪特二年徒刑,但緩刑二年。於是邦貝奇自己在各國邊界散發傳單,然而在一九九八年奧地利抓到迪特時,辛西亞卻也離他而去。一直到了二00六年終於讓法院判他十二年徒刑,而邦貝奇也因叫巴里斯半路攔截迪特而被判刑一年。

◎ 劇情分析

  這是一部根據真實人物安狄‧蒙巴斯基的著作拍的電影。這本近乎自傳體的小說,敘述了將近三十年的時光,安狄窮追不捨地要德國心臟科醫生迪特‧拜科受審為止,因為他的女兒卡琳卡在十四歲時與弟弟皮耶,隨母親丹妮到德國繼父家中渡假,而繼父迪特為卡琳卡注射鐵劑而致昏迷,並導致最後的死亡。

  問題是驗屍是在德國境內,而迪特也在驗屍的現場,但最重要的是,驗屍的程序一直圍繞在昏迷之後迪特處置的正確與否?雖然在陰部有檢查撕裂傷,並有濃臭的白色液體。這個檢查程序是有違一般的法醫常識,一般應檢視她生前是否受到外力的侵入,但顯然德國法醫故意或被迪特所誤導,而作出了輕描淡寫的描述。而卡琳卡的死亡,便被以意外結案。

  此片最令人動容之處,是邦貝奇那種契而不捨的精神,在他的直覺中,女兒的死絕對有極大的問題。當年他住摩洛哥時,其妻就被迪特勾搭,但他依然寬宏大量,原諒了妻子,但沒想到回法國後,妻子依然沉醉在肉慾之中,邦貝奇動用警方抓姦,雖然完成了離婚手續,但卻也促成丹妮再嫁迪特。

  由於迪特已具備繼父的資格,故在卡琳卡十四歲時,邀她與弟弟皮耶到德國家中渡假,但第二天卡琳卡卻已經死亡。迪特聲稱他因卡琳卡身體不適,故為她注射鐵劑,但最後驗屍卻無法證實,卡琳卡的死亡與迪特的處置有任何的關連。

  事情最具爆炸性的關鍵,在於重新開棺驗屍,結果竟然發現卡琳卡的生殖器內外都被挖空。近乎崩潰的邦貝奇,卻在德國的訴訟中節節敗退,而法國的司法機構卻也無力引渡迪特回法國受審。

  影片以年代抽樣的紀實手法,詮釋了這將近三十年邦貝奇的無力感,但卻又執意在對迪特的一舉一動,這也使得迪特精神感受到無比的壓力。

  從這次的開棺驗屍,已經可以確定迪特的心虛與罪證,難不成這件事是法醫幹的?合理的推論,在現場的迪特難逃干係。但德國法庭卻不願受理已經過了許久的案子,或者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國民,畢竟若事情鬧大,迪特若真的被引渡,那對國家的顏面是何等的傷害?!

  這部影片也有更多的面向,在批判每個國家的司法體制,制定司法規範無非是要保護受害的民眾,但當民眾已經受害,司法的體制反而成了逃避責任的避難所,這對民眾而言是情何以堪。

  邦貝奇決定以自己一生的精力,為卡琳卡討回公道,但其實只要迪特躲在德國,他一點辦法也沒有。而更令他氣餒的是,丹妮竟然也不相信,卡琳卡那個晚上的死因,與自己丈夫迪特有關。

  這也許是自尊心的問題,在婚姻上她捨棄了邦貝奇而嫁給迪特,如果迪特正如邦貝奇所說的如此不堪,那她將如何自持?這將會讓她的自我價值觀完全崩解。因此她有點心虛地為迪特辯解,但我們無法得知,在夜深人靜之際,她對卡琳卡的死亡是什麼觀念?

  丹妮最終還是與迪特離異,但對於離異的原因卻絕口不提。但這可以想像,迪特所犯的罪行都是十幾歲的小女孩,他對日漸人老珠黃的丹妮,會用什麼態度去面對?但丹妮若不離異,迪特最少尚有一些屏障,用來遮掩他四處利用醫術的方便與優勢,肆行殘害弱小的女生,因此也可以推論,是迪特無法再去正面看著被自己害死並強暴的卡琳卡的母親。

  丹妮絕口不提,當然已經是承認自己之前的選擇錯誤,如果不是她沉溺在情慾之中,最終又如何會使得卡琳卡喪命?相信這個罪惡的十字架,是會永遠在她心中一直揹負,甚至帶入棺木之中。

  事情的真正轉機,是迪特在德國,用類似的手法強暴了一名十六歲的女孩。而這一回因為有受害者出面指控,這自然使得迪特無所遁形,問題是迪特被判刑極輕,甚至有了緩刑。最重要的是,這次的打鐵劑而致女生昏迷並遭受強暴,看來手法與卡琳卡受害模一樣,但兩個案子卻沒有被連結與採納。

  邦貝奇開始採取反擊,但他能做的也只是發傳單給邊界警察,因為他在緩刑期間,若離開德國再到他國行醫是違法的。

  果然在奧地利逮到迪特,但法國政府卻無力將迪特引渡到法國受審,迪特因此便被遣送回德國。或許出於無奈,也或許為了抗議這種無力的司法體制,於是邦貝奇要一群黑道朋友巴里斯進行綁架工作。

  巴里斯三人將迪特塞入車廂內,然後越過邊界進入法國,再將他毒打一頓後,再報警處理。三十年的等待就是要讓迪特回到法國受審。果然重審該案,迪特被判十五年徒刑,但邦貝奇卻要為綁架的罪行付出代價。當一切都已失去時,一年的牢災是他心甘情願的付出,這種執著的生命力量,是一種神聖的堅決。

  邦貝奇無悔自己三十年的付出,而他也將無愧於九泉之下的女兒卡琳卡。

2018年5月3日 星期四

岸邊之旅(岸辺の旅)(Journey To The Shore)

導演:黑澤清
主演:淺野忠信、深津繪理
日本 / 2015年 / 129分 / 保護級
禮讚:2015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最佳導演獎
離世的丈夫突然出現在妻子面前,邀她一同踏上返家旅程,隨著 ...

◎ 劇情簡介     

  瑞希是一名鋼琴老師,這一天回去時,她買了糯米粉,並作了元宵,此時她已經死去三年的丈夫優介卻回來了,同時吃了瑞希煮的元宵。

  第二天優介似乎沒有離去的跡象,只告訴她這三年來他遊歷了很多地方,也經歷了很多事物,有許多美麗的地方希望能帶瑞希一起去。瑞希答應了,於是兩人便搭車到一個叫谷峨的地方。

  優介一時也找不到原本居住的地方,突然發現島影叔叔,於是二人隨島影回去,原來優介也曾在這兒幫忙小報發行,而瑞希也一起幫忙夾報。在外面超商買東西時,她發現島影,但拼命叫他,他也不回應。這個晚上瑞希用了一個鍋子,島影有些生氣,這才吐露他曾在生氣時用鍋子砸中妻子的頭,妻子才離家出走。而第二天瑞希才發現,這個報社其實已荒廢多年。

  這一回,他們去找一家中華料理店,老闆神內與妻子江藤,在優介肚子餓時請他吃餃子,於是優介便留下來包餃子,而瑞希也幫忙雜務。

  瑞希發現他們樓上有一部鋼琴,於是她打開樂譜彈了「天使的合唱」,但遭到江藤斥責,原來江藤在十八歲時妹妹腸胃痛,而第二天就死了,生前妹妹真子就是最喜歡彈「天使的合唱」。沒想到真子卻在此時出現,瑞希遂以鋼琴老師的姿態,教真子把這一首「天使的合唱」彈完。而彈完之後真子也就消失了。

  優介與瑞希又搭車欲往他處,但在車上瑞希提及,優介在當牙醫時,曾與醫院的朋子有曖昧關係,她憤怒下車,於是到醫院找朋子,朋子告知她與優介有過一段情,但因他死亡,故她才放棄,但她也已要結婚,很快就要為人妻母,語氣中透發無比的悲愴。

  瑞希於是又煮了元宵,優介又出現了,這回他帶她去一個鄉下,一名叫星谷的老人一直把優介當成兒子,而他的媳婦小薰與孫子良太似乎都行動詭異,良太說瀑布深處就是世界的另一端,而優介在此勸退了小薰死去的丈夫阿隆。在離開他們後,優介與瑞希發生一次關係之後,在一個山坡上,他也傷感地離去了。

◎ 劇情分析

  人死亡之後究竟會去那兒?天主教與基督教都一致主張,人死後回歸上帝的懷抱,也就是進入天國。伊斯蘭教的教義基本上也是如此,但若不是教徒往生的話,會不會就無法進入天國呢?

  佛教把三界中的慾界分為人界、四天王天、忉利天、兜率天、夜摩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也就是人生前行善,依行善的果報,大都能往生慾界六天。其中忉利天又分三十三天,每一天都有天主,而所謂的「天堂」和道教的「天庭」,都在三十三天中。

  故「楞嚴經」中提及,極善之人壽命終時,仰頭純想即飛,亦即上昇至慾界的任何一天都有可能。但這種現象是沒有中陰身的。而另一種極惡之人也沒有中陰身,因為斷氣的當下立即進入無間地獄,所謂「無間」當然指的是不分方位卻都是受苦的折磨。

  但若一般人而言又是如何呢?一般而言,人死後會由阿賴耶識生出中陰身,雖然如平常人般中陰身一樣具有六識,但兩者之間是絕對不同的。因為亡者以中陰身回到家中時,任憑如何大聲呼喊,卻無人能聽得到,因此大部分的中陰身因無法放棄過去的執念,故只能傷心地去找別人,但情況亦復如是。

  中陰身壽命只有七天,七天一到中陰身滅,阿賴耶識又會生出第二個中陰身,但第二次中陰身的能量會比第一次弱。如果此人難捨世間的一切,最多有七次的中陰身,在七七四十九日之後,就必須要重新投胎。但入胎之後這一世的六識便會全滅,直到再由母親子宮出生,面對六塵才會有新的六識,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始終無法知道前世的一切的原因。

  但會不會有人在死亡之後不願去投胎的?「楞嚴經」卷九中也曾提到,若有修行而偏向寂靜之人,往生後可能寄託在山谷之中或大樹或大石,其實便成魍魎鬼魅,更甚者便接受鄉民膜拜。

  「岸邊之旅」說的是人死後,一種無法割捨或沒有獲得滿足的答案,甚至是在生前有來不及說出的心願與話語,於是便一直以過去的生命型態活在世上。

  優介是一名牙醫,但他在三年前死於水中,誠如他自己所言,屍體都已經被魚蟹吃掉了。問題是他明明有個彼此相愛的妻子瑞希,為何會突然想不開?

  要探索這個問題,應該從瑞希去找優介在醫院認識的同事朋子,這個朋子雖然只出現一個場次,但卻令觀眾相當震撼。看似柔弱如水,但真實卻是強勢的主導者,換句話說,若是朋子要的東西,她應該都不會退讓的。朋子毫不退縮地表示,她是優介的朋友,要不是優介已經死亡,她可不會輕易退讓的。

  瑞希似乎是毫無招架之力,她只能自我圓說,優介並沒有死。朋子當然一定認為,優介在瑞希心中尚存著極大的份量,因此她可以用勇者的態度來看待瑞希的心情。但最終朋子依然露出了身為女人的不安,因為不久她也即將結婚,在嫁後為人妻的情境是讓她惶恐不安的,似乎所有的主控權又全面崩潰了。

  從這兩個女人相較,瑞希就顯得更加勇敢了,在優介死了三年之後,她始終以人妻的態度存活,她沒有任何的埋怨,好像丈夫只是出差到某地,而她則是隨時隨地都在等待他的歸來。

  一碗元宵引來了優介,他像早已忘記死亡這回事,將元宵吃光,第二天又繼續住了下來。雖然這樣的詮釋,與傳統對死亡的看法,有極大的差異,但卻能顯示這部影片的主旨性。

  一個亡魂或者每個亡魂若是有著未完成的執念,說什麼都不會想去投投胎,而飄蕩游離在人間,應該是想要尋找該有的機會,向對方表達那份執念或愧疚。而優介為了向瑞希表達「我愛妳」這三個字,卻一再地顯現在各地,而每個所在好像都不是他所能決定的,因為就像在夢中一樣,你根本不會自問這夢境究竟在何處。

  鄉下獨力經營小報刊的島影,是不苟言笑但對妻子或家人是極易生氣的人,雖然已經亡故,依然守著小報社,每天做夾報送報的工作,直到瑞希用了那個鍋子,他有些動氣地表示,曾用鍋子砸過妻子的頭,為此他的內疚卻又無法消除大男人作風,只留下慚愧的心繼續住了下來,但當他說出口後,應該就能釋懷地去投胎了。

  在中華料理店的優介,不知老闆娘有個十歲死亡的妹妹,或許是彼此溝通不良,而妹妹就在一陣腹痛之後離開人世。當活人的內疚與亡者的遺憾匯集在一起時,便成了一種解不開的結。

  瑞希正好是一位鋼琴老師,於是讓真子彈完最喜歡的「天使的合唱」後,一切的怨念便得以完結。

  最後一段是阿薰的丈夫阿隆,因為不甘心死在野外,他也眷戀著一切,尤其是對阿薰,但陰陽兩隔又能奈何?生命的來到都是「分段生死」,不斷地投胎去經歷不同的生命與體現其價值,這是一種生命的必然。

  瑞希與優介最後的性愛,是他說「我愛妳」的具體表現,也許生命還是後會有期的。

2018年5月2日 星期三

窮得只剩下錢(AMAL)

導演:里奇‧梅塔(Richie Mehta)
主演:寇爾‧普瑞(Koel Purie)
   納瑟魯丁‧薩(Nascerruddin Shah)
印度 / 2007年 / 104分 / 普遍級
禮讚:多倫多國際影展
   舊金山亞美影展 評審團大獎
   美國電影學院達拉斯國際影展 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德國寶萊塢電影大獎 最高榮譽「德國之星」
   聖芭芭拉國際影展 最佳獨立電影
   洛杉磯印度影展 最佳影片
   維斯勒國際影展 菲利普波索斯獎 最佳男主角
   加拿大吉尼獎 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提名)
   邁阿密電影節
失去謀生工具後,暗戀阿默多時的普嘉伸出援手,用「嫁妝」為名購買一只新的化油器,讓他修好一台中古嘟嘟車,重新營業。 然而此時一位律師找上了門,阿默才發現之前載過的 ...

◎ 劇情簡介     

  印度的嘟嘟車可以在街道上鑽來鑽去,收費也較計程車便宜,但很多司機都不按表收費,時時都會在下車時,司機與乘客大吵一番。

  阿默庫瑪的父親維傑留下一輛嘟嘟車給他,原本有更輕鬆的郵局工作等著他,但他寧可每天載固定的小孩上學,也載一名叫普嘉塞特的女子去載貨。因為他不但會照錶收費,有時也會不過份計較小錢,因此很多固定的客戶都樂於搭他的嘟嘟車。

  這一日,他載到一名脾氣暴躁的老人,途中老人咳嗽,阿默拿喉糖給他吃,下車的車資是四十七盧布,但老人說只願給三十七盧布。阿默不僅不計較,老人最後給他四十盧布,但阿默堅持要找他三盧布。

  老人原來是一家大飯店的老闆,他自知不久於人世,在茶館內吟唱了歌調,也寫下最後的遺囑,交給薩普娜律師來執行。

  薩普娜召來老人G‧K‧賈蘭的兩個兒子維維與哈里西,但知道要找到另一個人之後才會公佈遺囑。哈里西憤怒離去,而維維則因負了很多賭債,老大塔庫薩伯再給他延長還債的日子,但卻要加重利息。

  維維找到父親生前最信任的人蘇瑞許,蘇叔竟然哭泣埋怨,以前賈蘭曾對他說我的就是你的,但如今卻未曾在遺囑中留下一毛錢給他。維維立刻和蘇叔談條件,謂只要時間到,找不到阿默,那就必須執行他們兄弟二人來繼承,到時他願意給他財產百分之二十,甚至更多。

  蘇瑞許在幾天中就找到了阿默,但卻也感受不到,賈蘭願意從財產撥三億盧布給他的理由,但他在幾天思考後,覺得他依然要忠於賈蘭,並告知維維,他們之前的協議取消,沒想到心急的維維竟然殺了蘇叔,並棄屍在野外。

  薩普娜找不到蘇叔,只好自己出馬,在一連串的追索質問下,原來他每天都載阿朗的兒子古諾,於是請安麗塔將他留住,阿默看了遺囑之後並未置可否,趁薩普娜去講電話時偷偷離去。外面小女孩向他要錢他也給了,女孩又說她沒紙,於是他把遺囑就這樣送給女孩,然後瀟灑地開嘟嘟車離去。

◎ 劇情分析
    
  印度的影片,這幾年能夠陸續在世界影壇發光發亮,除了原來的電影工業「寶萊塢」外,其實還是有電影人的新思維與製作方針,看得出是很多人才的匯聚,最終才有好的作品出現。如「貧民百萬富翁」、「美味情書」、「三個傻瓜」等,都各有它的獨到面向。

  「窮」片雖然是印度片,最起碼是在印度拍攝,也談論到印度的貧富差距、文化的落差以及表相的交通困頓。但導演其實是加拿大籍的印度裔,他根據自己哥哥蕭恩‧梅塔(Shaun Mehta)創作於二00二年的短篇同名小說,改編為電影。

  印度人是全世界最會冥想的民族,這個國家雖然宗教林立,但在思緒紛雜之中,還是出現了一名偉大的詩人「泰戈爾」,他的詩作常與人的現實面有著層層不可分割的關係,當然也就理所當然地影響了每個印度人,甚至是全世界的人。

  每個世界都存在著貧富的問題,這是從大的方向來看,若我們縮小到自身來看待這件事,不難發現每個人心中的躁動與不安。

  當我們一帆風順時,我們怎麼看待這個世界?反之,當我們一無所有時,又該用何種態度,來看待這個現實的世間?這樣的事,問年輕人大都沒有明確的答案,但當生命走到盡頭之際,很多的想法便較易趨向明朗而真確。

  其實這一切,應該是與自身的反應與投射有很大的關係。阿默是用什麼態度來經營他的嘟嘟車?隨緣罷了。但這兩個字卻不見得那麼容易被人所接受。試問那一天不是隨緣?每天醒來,我們都會面臨六塵,在色、聲、香、味、觸、法中,我們很難不起任何分別。有所分別,即是有所揀擇,也就有了善與不善之分。

  不管如何的選擇,我們的本心阿賴耶識便會執藏這些善惡種子,這也間接地成為我們輪迴的主因。六祖惠能所說:「不思善,不思惡,反觀自性」正是這種在人世間真正的修行。問題是如何才能反觀自性。

  阿默從不與人爭,就連一輛廢棄的嘟嘟車,他都希望鄰居帕旺能修好,甚至告知車子不能發動的原因,但化油器在印度是相當昂貴的,帕旺當然希望徒手能修好嘟嘟車,若不是普嘉塞特出錢買化油器給阿默,阿默似乎也只能去郵局上班了。

  去郵局上班應該比開嘟嘟車輕鬆許多,最少在社會地位較易受到尊敬,但這絕對不是阿默所考量的,他執著的心,一直放在幾個每天都必須去接送他們的客戶身上,這並非是收入的關係,而是有關「信諾」的問題。

  當最後阿默知道自己會得到三億盧布的遺產,他並沒有欣喜的任何表情,他唯一的掛念是,五點與客戶有約,既然有約,那就必須徹底去完成。

  G‧K‧賈蘭在生命即將結束的時刻,他開始自我反思,他思考的方向是更龐大的生命意義,這個世界究竟為你做了什麼?或者你曾經為這個世界做了什麼?如果思緒能夠如此地縝密思索,世間的所謂錢財便不足以道了。殊不知佛法中要見道者必須先斷三縛結:(一)我見、身見,(二)疑見,(三)戒禁取見。

  我見和身見都能從阿默身上看到,當然這不是所謂「佛法電影」,阿默的行為詮釋絕對應該從人性的「善」來詮釋,但阿默相當難能可貴的是,他就算為善也不欲人知。

  相傳達摩見到梁武帝,武帝表明自己五里建一大亭,三里建一小亭,實在方便天下行人,他問其功德如何?達摩說:「沒有功德。」

  梁武帝一再誇示自己的功德,而這正是我見、身見未斷之凡夫,當然與達摩「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禪宗始祖之見地有天淵之別,而這也是兩人沒有繼續互動的主因,這是相當可惜之事。

  賈蘭縱然賺盡天下財,但臨終之前才能領悟阿默還他的三盧布,其實勝過他留下給阿默的三億盧布,但真正的體認是不能有「數」的,只要有數的區別,那必然落入在現象界中。

  賈蘭也許是最了解自己兒子的人,他在生命的尾端,兩個兒子卻從來不曾有過任何的關懷,在得知父親死亡之後,卻急急趕來看遺囑,這不像阿默開父親留給他的嘟嘟車,車上始終掛著父親的相片以及他的名字。

  這種感恩的心是無法做作的,如果心中沒有這種念頭,那也無法促動阿默一直開嘟嘟車的念頭,因為這還是有一種緬懷的思念,由此來對照賈蘭的兩個兒子,其意旨不顯自明。

  陷入賭局困境的維維,不但滿身是債,也許賈蘭早就知道的,他不是無力阻止,而是將人生看成流水,有些人潺潺而流;有些人湍湍而急,但各順其意,就算勉強也無濟於事。賈蘭最後在茶店吟唱的民謠,歌詞甚是值得省思,但其實也正是他自己一生的寫照。

人的一生何其苦短  但這並非是極度享樂的最佳藉口,每個人都有自己該面對的面相,但不管會面對什麼,請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聞而不嗅」、「嚐不識味」、「觸而無感」、「思而不想」來自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