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9年5月27日 星期三

色戒(Samsara)

導演:潘.那林(Pan Nalin)
演員:古桑(Shawn Ku)
   鐘麗緹(Christy Chung)
德、義、法、印度 / 2001年 / 139分鐘 / 限制級
禮讚:多倫多影展推薦

喇嘛還俗結婚生子,在世俗生活中悟道…

◎ 劇情簡介     

  喇嘛達世入關三年終於在師父阿波打開穴門後出關了,半路中虛弱的達世見到路旁的石頭刻著一句話:「如何才能使一滴水不乾涸?」

  達世被仁波切受予勘布尊號,但卻依然作著春夢,在一次儀式中見到餵奶的婦人,達世立即陷入迷思之中。阿波帶達世及一羣弟子到村莊作法會,半夜餵狗的達世遇見主人女兒貝瑪,從此便無法將貝瑪忘懷。

  達世陷入迷思中,並向師父提出釋尊二十九歲前都在俗世;而他五歲就入佛門,會不會悟道反而是在俗世呢?師父靜默不語,最終才對他說:「那晚的夢不是夢。」

  於是在深夜達世帶著狗騎著馬離開寺院,來到村莊後正好是農收季節,於是他成了臨時工,貝瑪送食物給他時也認出達世是那晚與她錯身而過的喇嘛,兩人很快就陷入情慾中但也被主人發現,不得已只好讓二人結婚。

  婚後貝瑪很快懷孕了,達世發現每年來收購糧食的商人似乎會偷斤兩,揭穿後自己與岳父一起將糧食運到城裡,結果價錢有兩倍以上利潤。但得罪商人後,卻在一次收成之前麥田遭人縱火,達世很快就想到火是誰放的,於是單槍匹馬到城內找商人算帳,但卻反而遭受毒打,幸好岳父與貝瑪急急趕來,並將他送回農村養病。

  所幸農作物只被燒了一半,但達世的行事風格依然不減,他每次為兒子帶回的玩具都是新式的電動玩具,但卻不為岳母所接受。

  在農忙時農村會請一些印度的女幫傭,在一次貝瑪與兒子一起運糧到城裡賣時,印度女傭來拿工錢,很快兩人有了一場驚天動地的性愛,但也正好貝瑪回來,於是兩人便草草收場。

  這天同修索南來找達世,送阿波的信給達世,原來阿波自知天年將近,但希望達世日後相見時能告訴他:滿足一千個欲望,還是克服一個?熟者為重?

  達世深夜就如當年的釋尊離妻別子一般離開村莊,但貝瑪趕到卻見達世已換回喇嘛身份,她也提出了一番從女性角度的見解來申辯,達世依然執意回去,途中他把出關時見到的石頭翻轉過來,寫著答案是:把它拋入大海。

◎ 劇情分析

  有關佛學的電影幾乎很少刻意去碰觸情慾的問題,「色」片則堂而皇之直接切入這樣的碰觸。

  一個人在歷經青春期必然有著男歡女愛的喜悅,但所有的宗教是如何看待這件事呢?達世閉關三年進入近乎「無想天」的境界,雖是「無想」但卻知無想,因此絕非涅槃境界,因為涅槃必捨六根六識,色身必然腐壞,但達世尚能甦醒,故知絕非究竟涅槃。

  這種過程也許是密宗的修道方式,但如此苦修卻因無法從本際發現生命的真諦,故無法了悟契入本心,因此才無法了知外塵色境的真相,在一種近乎挑逗的碰觸中達世便陷入了迷思與困惑。此時就算仁波切授予任何的「頭銜」都於事無補,畢竟頭銜亦是外塵的表相。相較之下,那隻狗反而有更高的見地呢!當狗知道達世入河洗滌欲還俗之際,狗兒便狂吠不已並離達世而去,雖然最後戲中並無交待狗兒的去處,但亦能提供觀眾一點省思。

  悉達多的故事眾人皆知,「色」片提供了兩點不一樣的思考,其一是悉達多過了二十九年的太子生活,亦享盡了人生的榮華富貴,也因此而有了出家的念頭;而達世五歲出家,在歷經青春期時他必須毫無選擇地去面對禁慾的生活。達世為自己找到一個藉口,也許真正的悟道必須要回到俗世才能找到契入的頓悟吧?

  在見過貝瑪之後,達世更加無法忘情慾望,雖然透過山崖下老喇嘛以「白骨觀」的法門警示,但似乎無有見效,於是仁波切交代阿波要他帶達世到村莊走走,這近乎預言的行徑是佛學中的無奈,正如阿波無可奈何地告訴達世:「那晚的夢不是夢」。這也促成了達世毅然決然在半夜離開佛寺直奔村莊。

  這些弦外之音意指達世與貝瑪尚存的宿世姻緣,亦即達世必然得在此生透過一場俗世的生活洗鍊才能真正悟道,而其出關前見到石頭上刻的文字:「人如何才能使一滴水不乾涸?」作為一個開端;而在重回僧團的當下才看見這句話的答案:「把它拋入大海」。也象徵了達世的悟道。但在佛學的次第修持上而言,尚是有待商榷的,但若放置在戲劇電影中則是令人激賞的。

  第二點便是以悉達多的妻子耶輸陀羅及兒子羅候羅的角度作了不一樣的思索。因為一般人都從男人的角度去思索,幾乎很少人會為悉達多的妻兒立場深思。一個丈夫為了求道而拋捨了她們,妻兒該用什麼心情去面對呢?貝瑪在知道丈夫即將重回僧團時,急急騎馬追來。達世的歷練像極了當年的佛陀悉達多;而貝瑪不也正是耶輸陀羅的寫照嗎?

  貝瑪的指責與問題不是尚未悟道的達世所能回答的,編導將佛陀的故事作了比擬,也提供了世俗的價值觀的問題,在戲劇呈現上自然是精緻的心靈衝突與掙扎,但不見得在佛學上有多少的見地傳遞。當然導演志不在此,因為這只是一部電影罷了。

  貝托魯奇在「十分鐘後」這部電影中拍攝了一個單元「水的故事」,透過一名從印度偷渡到義大利的年輕人,為老者舀水之際認識了一名已婚婦人,遂與她回去並結婚生子,大約十年後全家開車發生車禍,年輕人突發現這地方很面熟,於是又回到林間,那名老者埋怨說:「兄弟,你舀水怎麼那麼久?我已等了一個上午了。」

  這是印度古傳的故事,中國也有「黃粱一夢」的傳說,而這些與「色戒」這部影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一切都指向人生的過程只是一場虛幻,一切的功名得失都只是今生的六識因緣,但今生所殘留的卻是流注因子,這些習氣都將成為下一輩子的因緣,於是人便永遠輪迴不斷,若無有「覺悟」的契機,生命便如此粗糙地存活著,這是這部電影原名「輪迴」的本意。

  一滴水最終必須回歸大海才不會乾涸,但大海的象徵與比擬卻是人的本心,因為阿賴耶識是宇宙實相,在佛學提供了許多的線索,但卻得由各人從自身尋找,畢竟一滴水與大海是互融互攝的。

  「色」片最後阿波的提問:「日後相見,你能否告訴我何者為重?是滿足一千個欲望?還是克服一個?」問題是如何克服呢?這正是修道者必須了知的法門啊!阿波預知來日無多;也預知下一世必然又會與達世相見,也許阿波會變成下一世的達世;也許…真的有太多的也許,但在輪迴的過程中,我們能真正掌握多少呢?

  貝瑪攔下達世後說了一句:「如果你對佛法的心比得上對我的愛與熱情,你必能即身成佛,即世成佛!」這大大感動了觀眾,畢竟貝瑪感受到達世對她的愛與熱情,但光憑一股熱情卻是絕對無法成佛。成佛的過程若是如此簡單,釋尊為何必須留世說法四十九年?

  達世永遠無法回答貝瑪的話;也無法肯定她的話,倒是貝瑪在愛情這條路上無怨無悔地付出一切,最終她也得承受因達世離去之後的獨守青燈。如果這一切都只是為了達世的悟道,那貝瑪呢?從另一個角度而言,真正能從俗世悟道的反而是貝瑪了。

  「色」片提供了佛學某些層面的訊息;也提供了從俗世面反觀佛法的機緣,算得上是一篇「因緣之作」!

他不壞,他是我爸爸(Hold My Heart)**

編劇:提格.威士特.迪森(Trygve Allister Diesen)
   柯納克里.金生(Knut Kristiansen)
導演:提格.威士特.迪森(Trygve Allister Diesen)
演員:喬根.藍賀(Jorgen Langhelle)
   維拉.盧迪(Vera Rudi)
   安得.烈.賀維(Andrea Brain Hovig)
挪威 / 2002年 / 91分鐘 / 保護級
禮讚:挪威角逐2003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代表作
   德國渥茲堡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敘利亞國際影展最佳男主角、最佳童星
   挪威國際影展最佳年度挪威電影銀牌獎
敘述一位愛女心切的父親在心碎的時候所做出的震撼舉動…

◎ 劇情簡介     

  哈洛因三年前涉入家庭暴力與性騷擾案件中,而被裁定只能在規定的時間內探視女兒,但每次哈洛都無法見到女兒麗莎,因為前妻希莉都以各種理由迴避了哈洛的探視。

  而這一天是哈洛母親的葬禮,哈洛滿懷希望麗莎能參加,但希莉依然以麗莎生病為由而婉拒。哈洛極端失望,在葬禮結束後,哈洛決定去探視麗莎,在學校終於見到女兒,原本只是想送她一項禮物,但突然決定將女兒帶走。麗莎極力掙扎,但哈洛強行帶她上車。

  希莉得知後,立即報警處理,一名女警官正好也是麗莎同學的母親,她介入調查,但總覺得希莉的行為反應有些怪異,似乎在逃避什麼。

  哈洛帶走麗莎的原因是希望能彌補這三年來對女兒的虧欠,但女兒由母親希莉得到的印象自然排斥哈洛,在逃跑中跌倒傷了膝蓋,血漬污紅了白色褲襪,在林中麗莎假裝要換褲襪卻趁機逃走,但很快就被哈洛帶回。

  哈洛帶她去買衣服,但麗莎一挑就是十幾套,甚至還想一件件試穿,哈洛只好拿一疊錢給麗莎要她自己日後再買,但條件是麗莎要換穿男裝,並買了一頂棒球帽戴上,但在半路,哈洛發現有車陣,遂上高地探視,果然發現前面臨檢,於是哈洛將車掉頭而行,並為自己戴上一支眼鏡,並將麗莎藏在後車廂內驚險地開車上了渡輪。

  哈洛離開前換開母親遺留的本田車,故能輕易逃過警方的偵查,但替他開原本那輛車去停放車站的管理員,卻發現車內有麗莎染血的白色褲襪,他原本非常同情哈洛,但此刻卻也覺得事態嚴重,於是報了警。

  警方開始在搜捕本田車時,哈洛也警覺到了,遂開車避警而入小路,不幸卻將車撞毀在湖邊。兩人不得已攔了一輛聯結車,司機霍格從交談中慢慢理解哈洛,車子來到加油站加油時,麗莎為了上廁所而被人發現蹤影,哈洛不得已搶開送報車帶麗莎逃逸,但不幸卻撞傷了霍格。

  哈洛帶麗莎到動物園,但警方卻已在門口將他攔住,哈洛要求給他三小時陪女兒在園內,警方也答應了,因為希莉終於也坦承之前對哈洛的指控其實都是偽造的,而麗莎也感受到哈洛其實是個好爸爸呢!

◎ 劇情分析

  會在一起結婚生子的男女,必然是有過一段彼此相知相惜的日子,然而曾幾何時感情不知不覺中已經慢慢走了味,曾經是自己深愛的對方竟變成欲去之而後快的仇敵,是什麼原因讓這種甜蜜的對待變成深惡痛絕?

  若真要追根究底,無非是人的心受到外在氛圍的影響而起了分別心,既有分別心,即有好壞善惡的比較。別忘了之前傾心於對方,不也是分別心嗎?因為迷惑於對方的優點,這是抉擇於「善」而捨棄了「惡」,但當過去的「善」轉換成「惡」的時候,人是否應該只是一味地歸咎於別人的轉變?

  真正要深入這些問題也必須反觀自我心境的轉變,是否當外在環境開始不如我意時,心的「善惡」觀念又開始有了轉變?如果你能靜心地觀察不難發現:原來不管發生何事,河水始終是靜靜地流入大海;然後再進一步審視,河水之所以靜流不斷其實是你的「心」的碰觸。然而當一切都能如此明澈了知時,對世間一切的紛擾就會有不一樣的見地了。

  但在世間的世俗法卻有許多的人為障礙,這種約定成俗的體制存在著許多的人性缺失,雖然這是一種必要的約制,但在某種情況中,正義的體制卻常常將人逼至死角,哈洛的情形便是一例。

  親情無價絕非只是一句口號,但交惡的父母卻往往將親情慢慢轉移成為決戰的焦點,秉著自私的想法與慾望,認為擁有了孩子的全部,即是全面擊潰對方的手段,甚至為了達到目的,不惜提供偽證指控對方性侵害自己的女兒。家暴為法律所不容,這是現代社會一種進步的共識,在古老的世代,兒女幾乎是父母的財產,但這種時代已經逐漸遠去,然而殘留在人內心深處的一種佔有慾,卻始終像幽靈般地在周遭游蕩,希莉正是這樣的女人。

  其實希莉的心理是有問題的,當她激動時竟然拿斧頭砍樹;甚至打自己母親耳光。然而這種暴力的原因極有可能是她與哈洛之間的延續,正確地說希莉日後的反思中有了心靈的落差,而她將這一切全怪在哈洛身上,也許她自認若非嫁給哈洛,她現在必定有更高的成就,但女兒麗莎已經出世,她選擇擁有麗莎來孤立哈洛,因為她認為讓哈洛見不到女兒便是對他的一種懲罰。為此希莉不惜以說謊讓哈洛陷入身敗名裂中。

  從希莉不讓麗莎參加奶奶葬禮就能看出,希莉早已將自己陷入極端的仇恨中。怪罪到每個認識哈洛的人,就算葬禮也刻意隱瞞,而這些心理的投射使得哈洛開始抗拒,也使他臨時起意而帶走了女兒麗莎。

  一開始麗莎對自己的父親是相當排斥與不安的,她無法了解大人的世界,但她卻受到希莉的影響,認為父親與奶奶都是可怕的人物,因此哈洛給麗莎奶奶的遺物時,麗莎立刻丟棄在地上。但隨著與哈洛的相處,她逐漸有了新的體認,最終與哈洛在林間將那些東西埋在土中,並插上十字架,這是彌補麗莎無法參加奶奶葬禮的遺憾,象徵意義大過實質,但在電影美學中,卻是令人相當動容的具象場景與情節。

  父女與司機霍格的相識也相當戲劇化,兩個大男人的剖心置腹讓心靈有了共鳴;也引導了觀眾與哈洛的內心世界有了相互融染,編導在這個段落的設計上是相當成功的,甚至當哈洛在加油站被發現,哈洛急欲逃逸,卻開車誤撞霍格,但霍格不僅沒有怪罪哈洛,頻頻為他喊冤,而哈洛打電話到醫院向霍格致歉時,每一位觀眾至此都已完全被哈洛所感動了。

  希莉的激動反而使得哈洛三年前的案子重新被檢視,女警官雖然鍥而不捨,但卻完全無法入戲,是較為可惜的設計,其他如希莉的母親亦然,都只是在臨門一腳直接地作對白的陳述,不是對或錯的問題,而是戲劇鋪陳的調性問題,但「他」片卻不會因為這些小瑕疵影響全劇的結構與呈現。

  哈洛的特質是滿腔的執著,一心只想彌補對女兒的虧欠,他甚至不指責希莉過去刻意不讓他見女兒的惡意,在母親的葬禮中見不到親生女兒來參與,這是情何以堪?於是這促動了哈洛的動機,但也由此讓這齣戲藉這事件拓染開來。我們從這個基點去思索,這三年來哈洛事實上是忍受著冤屈不願或無從辨解起,但他依然遵守法律帶給他的約制,相較於希莉種種偽行,兩人的人格優劣便了然分辨,而這份認知便逐漸成為戲劇延展的共識,而麗莎的心靈轉變也是由此衍伸而出的。

  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是現代社會一個重要的課題,思索這些問題必須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切入。父母疼愛子女;兒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之事,但為人父母切不可將子女視為自己的財產,要知道兒女其實都有其獨立的個體與思惟,日後的成長都是由他自己去擔當與面對的,我們能給予的也只是在他未成年之前的一些教導。而這些教導其實也來自父母之間的相互對待。

  離婚有時是不得不然的一種必要,但在處理這個議題上應更加審慎地考量彼此的態度給予孩子的心靈感受。「他」片在這方面自然有其弦外之音 。*

2009年5月19日 星期二

池畔謀殺案(Swimming Pool)

編導:馮斯瓦.歐容(Francois Ozon)
演員:露迪芬‧莎妮 (Ludivine Sagnier)
   夏綠蒂‧蘭普琳(Charlotte Rampling)
法國 / 2002年 / 98分鐘 / 限制級
禮讚:2003年戛納參展影片
這是一部真實與幻想交錯的推理電影。描述一位英國暢銷偵探小說
作家中年單身,個性孤僻,由於創作上遇到瓶頸,在出版社社長
的建議之下,到社長的法國別墅渡假寫作…

◎ 劇情簡介     

  英國的懸疑推理女作家莎拉.摩登因創作上遇到了瓶頸。法國的出版商約翰對她極力安撫,但莎拉卻見約翰極為禮遇另一名剛得獎的作家泰瑞盈,這讓莎拉心中自然不是滋味。

  約翰鼓勵她繼續寫她的「道維爾探長」的故事,因為讀者就是喜歡這種調調,並將鄉下的一間別墅借給她使用,臨行前只叮嚀一句他女兒茱莉偶爾會到別墅。

  園丁馬塞開車來接莎拉,別墅相當寬敞而且附帶一個游泳池。莎拉接觸到新鮮的空氣與溫暖的陽光,心情愉悅極了,她偶爾到附近的鄉間餐館用餐喝咖啡,而主廚法蘭克給她的印象極佳,他不時關懷她對餐飲是否滿意?

  突然無預警的一天,茱莉來到了別墅,兩人互表身份之後依然格格不入,因為茱莉的生活作息不僅影響莎拉的寫作,甚至常常在泳池中裸泳,更令她訝異的是茱莉幾乎天天帶不同的男人回家中狂歡作愛,而有的男人甚至只著內褲在她面前晃來晃去。

  為了改善彼此之間的關係,莎拉決定請茱莉到餐館用餐,但當晚茱莉竟然勾引法蘭克到別墅,兩人在泳池中裸泳,茱莉並在池畔為法蘭克口交,這使得莎拉相當不悅,從樓頂上丟下東西嚇走了法蘭克,於是法蘭克尷尬離去,莎拉從背後追去。

  第二天,莎拉發現泳池畔有一些血跡,她到房內逼問裸身而睡的茱莉,茱莉坦承她偷看了莎拉的小說,裡面的情節與法蘭克有關,若不殺他事情恐怕會曝光,於是在莎拉的幫助下,兩個女人在半夜於池畔挖了一個大坑洞,將法蘭克埋屍其中。

  但第二天,老園丁馬塞似乎發現新挖的土地有異,困惑之際卻見樓上莎拉坦露雙乳引誘他上樓,馬塞受不了誘惑而上了樓,但見莎拉全身赤裸地等待他。

  莎拉終於完成了小說,但在見到約翰時卻告訴他,這本她最滿意的作品已交給另外一家出版社,約翰正感困惑之際,他的女兒茱莉來找他。而這位茱莉竟是一名其貌不揚帶著牙齒矯正器的女孩。莎拉一點也不訝異,她帶著滿意的笑容離去。

◎ 劇情分析

  不管任何的創作,基本上都離不開所謂的「作者論」,亦即在各種情境與氛圍中,都有著作者本身的渴望、猜測甚至是意圖與經驗,將這些元素通通融入在情節之中,故事便很容易拓染而開了。

  然而當習慣於一種制式的創作之後,便會流於僵化,如果再無新的詮釋與創作,這種「匠氣」的呈現,是任何有主觀思維的創作者所不能容忍的。

  懸疑偵探小說固然是一種固定的形態,但作者也必須在作品中放置新的論點與橋段,否則觀眾很快會失去閱讀的興趣。莎拉的成功作品「道維爾探長」屬於暢銷的偵探小說,但這種小說可能太過專注在線性的追索與寬度的鋪排,若就小說的精神而言,欠缺另一種厚度的鑽研,將會使得作品逐漸接近死亡。或許是受到了約翰禮遇新進的成名作家,望著貼在出版社牆上的海報,對莎拉而言是情何以堪。約翰基於出版商的立場,自然有其敏銳的能量作市場的取向,面對逐漸式微的莎拉也只能極力安慰了。

  然而莎拉可貴之處是以一名創作者的角度來從事自我的探索與反省,以期能夠彌補這段期間看似滿足但其實也喪失更多的內在自我。於是她接受了約翰的建議,到法國鄉間的別墅渡假,以期展開一種全新的創作面向。

  創作者的靈感除了自身的思維之外,其實也得藉助外在環境的氛圍,藉著一種事務、環境、人物、甚至某種事件的極端放大,從而與自己的推衍想像連接在一起,於事故事便有了概略的起點,但能夠左右這些作品的特殊走向,其實大部份來自作者本身的潛意識。

  任何人內心其實都潛藏太多的內在慾望。我們呈現在外面的僅是一種表相,潛伏在內心深處的躁動因子有時常常在緊要關頭而面臨抉擇之際,就會影響一個人的判斷與方向。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性與慾望。

  游泳池是有其隱喻的,對人性的詮釋倒也是一個明確的說詞。裸身在泳池中的女體即是最躁動的本因,而游泳池像一個人的軀體,任何人都有下水的想像與慾望,但有人毫不猶豫一躍而下;有人則情願作岸上觀,因為在完全裸身之後的自我剖白,是許多人極度恐懼與不安的,畢竟傳統的世俗觀念的制約是長時間累積而成,不是短時間可修正而付之行動的。

  莎拉在一種新的情境有了全新的靈感,憑著約翰告訴她的幾句話,以及對鄉間幾名人物的表相認知,於是她以上帝之姿在她的作品之中開始揮灑。在她的作品中她就是「王」,因為她可以憑個人的喜怒哀樂來左右或創新她的書中角色。而賦予這些腳色的內心世界,卻全都來自莎拉本身的慾望。

  莎拉在一開始的個性顯得曖昧不明,我們不理解她過去的生命形態,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她是一個極端隱藏自己內心世界的人。說得明確一點,她是一名禁慾者或者是「中性人」。因為她無心放置在兩情歡悅之中,她必須全心全力將心思放置在偵探的情節構思與佈置之中,這也使得她的生命在逐漸萎頓中也失去了「性」的份量。但這並不表示莎拉是排斥性慾的,只是這段時節,她把「性慾」深埋在內心世界的底端而已。

  如果說莎拉在完成著作後,很驕傲地對約翰表示這是她最好的作品,當下觀眾自然能夠理解,因為只有莎拉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全然投置在其中之後,這部作品便有了一種新的面向。因為唯有如此,才能讓莎拉真確地感受到新作品與她的連結是一體的。

  至於劇中人物的茱莉與其中的性愛或謀殺,究竟是真實的或只是莎拉小說中的敘述,相信觀眾可以很清楚地辯證,重要的是這段創作過程,不只是完成一篇小說,而是莎拉從困頓中走出了自我。

  莎拉全身赤裸引誘著老園丁馬塞,雖然令人訝異,但這種潛意識的轉化,變成書中的情節之際,觀眾自然能體會到意識流具象化的體現了。這段情節來對照莎拉之前為了不想聽到茱莉與人作愛的叫床聲,而在耳朵塞耳塞的情形,自然有著極大的改變與差異。

  對於法蘭克,莎拉多少是有些悸動的,起碼法蘭克的手藝讓她在舌頭上獲得極大的滿足,這在潛意識中莎拉早就把法蘭克當作是自己的「囊中物」,這也是在影片中唯一沒有與莎拉完成「性愛」的人。

  雖然如此,莎拉在潛意識中依然認為法蘭克背叛了她,其下場自然只有死路一條,從這個角度來看,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其實是「自私而無情」的,也許用「無所不用其極」來批判創作者的心態,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這齣電影除了莎拉的創作之外,其實也是導演馮斯瓦.歐容的自心創作。他的作品都有著舞台劇的形態,意即場景與事件相當集中,雖然人物都很簡單,但卻也能在思維事件中發展出令人驚嘆的戲劇效果。

  比較「八美圖」或「愛情賞味期」,這部電影有著另類而特殊的心理因素展現,在思維中再度挖掘另一層思維,不僅讓觀眾有了更多思索的空間,也讓導演成就了另一種反意識形態的新意識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