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布朗 (Dan Brown)(原著小說)
導演:朗.霍華德 (Ron Howard)
演員:湯姆.漢克斯 (om Hanks)
奧黛麗.多杜 (Audrey Tautou)
美國 / 2006年 / 142分鐘 / 保護級
改編自同名暢銷小說的【達文西密碼】,以深入淺出的對白探索西方宗教與藝術的歷史淵源…
◎ 劇情簡介
哈佛大學的宗教符號學教授羅伯.蘭登在法國發表演說之際,正好遇上羅浮宮的館長索尼耶赫被殺,而死者的屍體不僅裸體也以達文西的名畫「維特魯威人」的姿態呈現,而警方也判斷死者在斷氣前以自己的鮮血在自己的肚上畫下五芒星的符號。
法國的警察隊長法舍立即找來了蘭登,試圖請他解開謎團,事實上法舍一直相信是蘭登殺了索尼耶赫,也試圖藉蘭登到來之際逼他招供,但此時卻出現了一名叫蘇菲的女子,她告訴蘭登他的身上被放了追蹤器,於是兩人以調虎離山之計騙過了法舍。
原來索尼耶赫是錫安會的首領,因為知道「拱心石」的秘密而遭殺害,傳聞拱心石能揭示聖杯藏匿的位置,而聖杯的祕密足以顛覆動搖基督教與天主教會的根基。一名神秘的「老師」他不僅知道主業會的一些陰謀;也知道錫安會中的四大長老,於是他利用教宗欲撤回對主業會的支持,要求主教艾林葛若薩採取行動反擊以挽救主業會。於是主教派出主業會獻身者西拉與「老師」聯繫,殺死了索尼耶赫。
蘭登發現蘇菲原來是索尼耶赫的孫女,兩人以祖父留下的鑰匙到蘇黎世存託銀行打開保險箱,取出「拱心石」,那是達文西生前設計的藏密筒,透過數字的排列組合,若錯誤則裡面的秘密將會自動銷毀。但隨後法舍帶警方追志,危急中銀行經理安德烈.維賀內假扮司機帶他們脫困,但維賀內別有用心,也試圖搶奪,但蘭登聲東擊西帶蘇菲逃逸。
二人搭飛機轉往英國找李伊.提賓爵士,他不僅是位富翁也是蘭登的好友,他為二人解答了聖杯的真義,聖杯指的是耶穌生前的妻子抹大拉的瑪麗亞,她承載著基督的血脈,而這一切證據都顯示在達文西「最後的晚餐」這幅畫中。蘇菲也漸漸想起祖父常叫她「蘇菲公主」,並教導她如何解決複雜的文字謎題,而她也曾在去見祖父時見到了祖父參與了神祕的宗教儀式,她也由此漸漸與祖父疏遠。
幾乎所有人都朝聖杯而來,也都露出了真面目,但最終拱心石的秘密焚毀了,但蘭登也證實了蘇菲原來就是耶穌的後代,而回到巴黎後他似乎在羅浮宮的金字塔中又找到另一個秘密…。
◎ 劇情分析
「達文西密碼」在美國狂銷七百五十萬本的紀錄,成為有史以來最暢銷的小說。作者丹.布朗不僅以懸疑推理的手法激起了世人對於宗教神祕的探索熱潮,也將聖杯的傳說以及抹大拉的瑪麗亞這些問題再次地浮現檯面。
由於電影版本因剪接的快速導致觀眾在目不暇給之餘實在很難透過一次的觀賞而能對全劇有明朗的觀點,不似小說的呈現來得完整而詳盡,但就觀賞的樂趣,電影自然比小說來得更有令人滿足的映像效果。
透過羅浮宮館長賈克.索尼耶赫被殺的事件,引出了「聖杯」的千古謎團,藉著「最後的晚餐」這幅畫,耶穌生前的妻子逐漸被揭露開來。這個問題確實對教會產生極大的困擾,因為若是屬實,那當今世上的宗教教宗應是蘇菲,但已經兩千年的歷史演變,如何在這些議題上提供新思惟就變成是相當困難之事。這樣無力顛覆的顛覆自然能引起觀眾的興味,但也註定絕對是沒有答案的終局,或許在最後留下似曾相識的可能線索,也只是對這篇故事的一種自我嘲弄吧!
透過達文西這位天才畫家的介入,於是錫安會的成員就更令人驚嘆了,因為連英國的牛頓都是成員,再結合「最後的晚餐」以及「維特魯威人」這些畫作中的許多巧合,從而解釋了「聖杯」的所在。如果抹大拉的瑪麗亞確是耶穌的妻子;而聖杯也真的是指埋葬耶穌妻子的所在,那二千年來的宗教信仰確實會產生極大的變化。在「神格」與「人格」的統一後,人的思索必然有了新的激盪,於是在「人、神、我」之間激起另一番的激辯。如果耶穌原來也是你我相同的血肉之軀,那對於傳統的信仰依存將何去何從?
然而事情的演變永遠不脫離人的行為試煉,蘭登在發現蘇菲竟是耶穌的後代時,曾有了該不該跪下膜拜的困惑,這個疑惑是千年來的強力指陳與質疑,但如何才是真正的解答呢?人是否必然得透過這些糾結然後才能再度產生另類的「神蹟」?
蘭登小時候掉入井中無法脫困的情節正好補足了這個困惑。在充斥各種神旨的章節中,井中的困頓與掙扎是全劇最富有人性的所在。而有趣的是蘭登在井中的孤苦無援卻也只能寄望於祈禱。而祈禱自然是有所求,那蘭登所求的對象自然是耶穌,而在這個思索的過程中,神格在面臨解構的同時又再度被建構起來。
丹.布朗的小說或電影也許在某些角度中譁眾取寵,但屬於創作者的敏銳思惟與佈局結構卻也是我們應該給予讚賞與驚嘆的。尤其從人性的角度慢慢浸染了許多的卑劣與衝突,而這些範疇都離不開人的本性的。當所有的焦點牽扯到權力與慾望時,一切的和諧與秩序立即遭到破壞。蘭登在演講的那個氛圍如果代表秩序的話,那羅浮宮館長遭受謀殺正是地獄火熾炎的開端,而這一切卻都無法與遠古以來的人性躁動脫鉤。如果人無法成為神,那這絕對是問題的癥結。
就戲論戲,編導在蘇菲這個角色的著墨是略為遜色的,若果一切的鋪陳是真確的話,那由蘇菲的主觀世界重新來看待本片,相信這絕對會有不同的戲劇呈現,但也因為結構太龐雜,這個區塊自然就流失而使得本片純粹流於懸疑驚悚的推理劇,但若就商業性的考量,透過達文西畫中的許多巧合,從而讓觀眾在「組合」與「探究」上得到滿足,這本書的大賣,基本上是從這個角度來看待的。
有關劇中腳色的背景身份最好能先行了解,那對於觀賞本片則有更多的助益。譬如一開始就被裸殺的索尼耶赫其實是歷年來一直保護「聖杯」的錫安教會首腦。而殺死他的西拉是西班牙教會的另一分支主業會的成員與獻身者。西拉在年輕時就成為孤兒,後來因犯錯而監禁在庇里牛斯山的安道爾,後來因地震導致監獄部份倒塌,西拉在逃出之後受到西班牙神父艾林葛若薩的庇護,並嚴格遵守肉體苦修的戒律與修行。他殺了索尼耶赫,但卻得到了假線索,他只是個被利用的可憐殺手。也許他在潛意識中也認為殺人是罪惡與犯錯,要不然也不必獨處時如此折磨自己,但在另一方面他又是如此地堅信自己的行為是為了拯救天主教會。
李伊.提賓爵士也是關鍵人物,他史學教養豐富,又是富可敵國,最重要的是他是「聖杯」的學者。但也因為如此,當聖杯的蹤影漸漸突顯之際,提賓的人性也產生了極大的變化。如果擁有「聖杯」就能擁有世界,這是一個人性誘餌?還是人性不安的顯現?或者這根本就是千古以來的大騙局?
故事最後在蘇格蘭一間教堂展開,許多跡象顯示這個教堂曾存放過「聖杯」,但聖杯已在多年前移到了法國,羅絲林信用基金的監護人雖然隱瞞了真實的地點,但電影最後當蘭登回到羅浮宮的金字塔時,他似乎也立刻了解到「聖杯」的位置。
神話的構成常常來自人話,在某些時代某些關鍵的時刻,人話無法撫慰心靈之際,神話自然就會代之而起。抱著欣賞的角度參與一次聖杯的追尋,其實也是一樁有趣的過程與經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