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0年8月26日 星期四

天倫夢覺(East of Eden)

 由 牟牟 老師撰稿

導演:伊力‧卡山(Elia Kazan)
演員:詹姆斯‧狄恩(James Dean)
   雷蒙‧麥塞(Raymond Massey)
   茱莉‧哈理斯(Julie Harris)
   裘‧范‧芙麗特(Jo Van Fleet)
作家:約翰‧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
作曲:李奧納‧羅森曼(Leonard Rosenman)
美國 / 1955年 / 110分鐘 / 普通級
禮讚:第29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金像獎
   金球獎最佳電影獎
是一部十分深沉有力的家庭倫理電影…

◎ 劇情簡介     

  亞當半隱居在美國北方加州的沙里拿斯農鎮,獨力撫養一對兒子,哥哥亞倫像父親一般正直善良,與弟弟卡爾同學艾博拉交往親蜜,卡爾聰穎叛逆,同學間戲稱他為浪子。

  卡爾會爬上貨運火車車頂,前往鄰鎮熱鬧的蒙特利漁港遊蕩,無意間得知,母親並不如父親說的善良如天使般埋在東部,卻在蒙特利當老鴇,為查明真相,就跟蹤母親凱蒂來到居家前,不知情的凱蒂要管家把他趕走。

  父親向商界友人漢彌頓解說冷凍蔬菜的構想,看到卡爾責怪他晚上不回家,卻讚許亞倫認同冷凍主意,亞倫亦興奮地說:爸爸用臘紙包萵苣,放在冰盒三星期拿出來仍是新鮮完好,分享喜悅。亞當接著向漢彌頓說:準備用鐵路局的貨車廂,運送萵苣到冬天最大的菜市場 紐約市,看到卡爾仍在原地,板著臉說:你有話要說嗎?卡爾說:從蒙特利的報紙看到我們(美國)如果參戰的話(第一次世界大戰),必定有戰爭財可以發,但必須投資於豆子玉米之類,不必去搞什麼冷凍。漢彌頓同意的附和著說很對豆子漲了三分了,父親卻冷言相對的說:我對賺錢興趣不大!不屑的轉頭走。碰一鼻子灰的卡爾無趣的爬上冰庫前抽煙,亞當看到更生氣。漢彌頓看不下勸說:別這樣,亞當,他只是心神不定。亞當挫折的說不了解他,對亞倫卻從小瞭解到大。

  沒得到認同又受責備的卡爾窩在冰庫角落生悶氣。哥哥與艾博拉也來到冰庫,感情細膩的艾博拉憂心卡爾老是很孤獨,注視亞倫的時候,就像野獸一般可怕,亞倫說很愛這個弟弟。艾博拉催促著結婚,兩人甜密並幻想著結婚後的憧憬,哼著美國聖歌,亞倫說你會是個好母親,賢妻良母。艾博拉撫摸亞倫說:沒母親一定很難過。忌妒悲傷的卡爾用冰叉搓著冰塊,粗暴失控的將冰塊一個個往滑梯推下樓。

  晚餐前父親要卡爾唸聖經詩篇悔過,卡爾排斥的應付,激怒了亞當!哥哥藉口出去接艾博拉。卡爾說:對,我很壞,人會從父母那裡遺傳好的或壞的天性,並說知道母親還活著,父親痛苦的要求別告訴亞倫,卡爾說他不會作傷害亞倫的事,問父親母親是怎樣的人及父親肩膀槍傷之事,亞當說他不曾了解過她,似乎缺少仁慈及良心也不知追求什麼充滿了恨意,而肩傷是和印第安人作戰受傷的。卡爾不信任地說:告訴我,爸爸!我必須知道我是誰?像誰?她在哪裡?父親說真的不知道她在哪理。卡爾氣憤的奪門而出。

  卡爾讓女傭安妮指引到母親辦公室,凱蒂坐在椅子上打盹不安的作著惡夢,卡爾跪下看著,凱蒂夢中驚醒睜開眼睛,卡爾高興地說:跟我談談!凱蒂卻驚嚇大叫!卡爾被送到警察局,警長山姆拿出沒人看過的結婚照,卡爾終於知道自己的劣根性來自哪裡。山姆送卡爾回家證實是母親拿槍打傷父親,並說亞當比任何人都善良也較有良心。卡爾難過的進到屋裡,聽到儲藏室傳來父親哼著美國聖歌,喃喃自語地說一定成功,還品嚐著冷凍的新鮮萵苣,卡爾會心的要幫爸爸達成心願,全力投入工作,艾博拉給予關心,還告訴卡爾自己也曾因父親再婚而叛逆過。

  亞當掀起的冷動蔬菜革命,因雪崩火車動彈不得,致冰塊融化宣告失敗,積蓄全數用罄。卡爾決心要幫父親賺回錢,就向母親要錢,投資豆子的期貨買賣,凱蒂諷刺的說:用她骯髒的錢,去拯救純潔如聖人般的亞當,恨亞當待她像孩子般用聖經教條及農場佔有她,還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

  當時美國政府因經濟利益因素,正式向德國宣戰,卻因路途遙遠,攻擊失敗,士兵死傷眾多,到處演說德國侵略罪行,又到處徵兵,傷兵家屬及激動民眾遂遷怒的轉向原本和善的德裔鄰居,衝突遂起,卡爾陪等候亞倫而落單的艾博拉坐在摩天輪上,看到亞倫受到推擠,擔心父親會生氣,衝下來維護,亞倫卻腦羞成怒,兄弟起了衝突。

  卡爾賺到足夠的錢,要艾博拉幫忙佈置家裡,將錢包裝精美,作父親的生日禮物,哥哥卻先一步獨自宣告與艾博拉訂婚作禮物,欣喜的亞當在得知卡爾是用豆子期貨賺錢,認為是不道德,是剝削農民,拒絕接受。用錢買不到父愛的卡爾,就激哥哥去妓女戶見母親,亞倫不能接受不完美的真相,崩潰酗酒,賭氣從軍,父親因而中風,警長要闖下大禍的卡爾離開本地,艾博拉不同意的向中風的亞當說,卡爾從小未接受到父愛,那種不被愛,實在很糟,亞當雖無意但卻是事實,希望讓卡爾盡點力,否則卡爾將孤獨後悔痛哭一生,亞當原諒了卡爾。

◎ 劇情賞析

  本片警長引用聖經創世紀第四章第十六節:亞當與夏娃生了一對兒子,代表惡的該隱殺死代表善的亞伯,親人追殺該隱,耶和華出面答應不殺他而把他放逐到伊甸園之東的挪得之地,要闖禍的卡爾離開,但卡爾只是想得到父愛,卻因屢次失望與忌妒,讓原本有心向善的他變得更加暴戾。

  父親神聖正直有良心,卻因愛上不完美的凱蒂,而不敢坦白,逃避不問世事十七年。凱蒂因個性活潑,不喜歡被亞當控制,對亞當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是高尚的,有太多太多的憤怒,轉為無奈的離家出走,卻也孤獨一生。種族因戰爭爆發,把原本和氣的鄰居德裔移民鍾愛的玫瑰花園給毀了。優秀的哥哥沒辦法接受齷齪的真相,承受不了這個打擊,崩潰喝醉,賭氣頭撞火車窗戶從軍去,讓目睹的父親因焦慮而中風。這一串串的結果,都只是一線之隔,一念之間的臨界點,讓人不甚噓息感嘆,情緒失控的爆張力與破壞力。

  當徵召委員的亞當,被認為比任何人都要善良,也較有良心,但當種豆的農夫因耕作期間,要求幫忙免除耕做的兒子受徵召,亞當幫不上忙,讓農夫很失望,也難掩飾自己兒子不用當兵的特權。

  對於卡爾的孤獨叛逆,艾博拉曾體會的告訴卡爾,她在十三歲時,因母親過世,父親隨即再娶,覺得父親不愛她,她因而恨所有的人,還把三千元父親送繼母的鑽戒丟到河裡,(得到卡爾的認同),雖然如此仍沒得到父愛,但現在她覺得她長大成熟了,她寬恕了父親的不愛,認為繼母不過就是個女人,之後就釋懷了,縱使仍舊不喜歡繼母。艾博拉因亞倫正直善良而在一起,但總擔心自己不是亞倫心目中的理想完美而焦慮,在摩天輪上對第三者的卡爾表白自己的不安,問亞倫是不是很壞,為何跟很多女生交往,而自己卻不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時,兩人突然本性相吸的親吻。

  亞當中風後,卡爾在艾博拉了解的鼓勵下,向父親哭泣道歉,並說出父親曾經教誨的話:人有選擇的能力,那便是他和野獸不同的地方,表達他記住父親的訓斥,亞當原諒了他,要他留下來照顧自己,終於挽回了這個破碎的家庭,卡爾與艾博拉也因互相了解而相愛。

2010年8月25日 星期三

亞利桑那夢遊(Arizona Dream)

導演:米爾.庫斯杜力卡(Emir Kusturica)
演員:強尼.戴普(Johnny Depp)
   費.唐娜薇(Faye Dunaway)
南斯拉夫 / 1993年 / 141分鐘 / 輔導級
禮讚:獲1993年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
在某種誘惑力的牽引之下,艾克索回到了故鄉亞利桑那,那裡稀奇古怪的人和事困擾同時也吸引著他…

◎ 劇情簡介     

  艾克索是紐約漁獵局的工作人員,每天在河中調查魚兒的生態,對這份工作似乎樂在其中。

  這一日,保羅.勒傑從亞利桑那州來找艾克索,謂其舅父里奧要結婚,希望艾克索能回去當伴郎,艾克索不答應,但還是與保羅到酒館喝酒。於是保羅趁艾克索酒醉之際,將他帶往亞利桑那。

  里奧是一名成功的凱迪拉克舊汽車大賣商,他很高興外甥能參加他的婚禮;也希望艾克索不要回去,留下來當一名汽車推銷員。艾克索不願意,但最後雙方達成共識,艾克索留下來試賣一個星期再作決定。

  兩名女人進來看車,艾克索正欲上前推銷,卻發現這對看似姐妹實則是母女的女人與保羅是舊識,而保羅似乎與母親伊蓮有染,女兒葛瑞斯對伊蓮惡言相向,伊蓮也與葛瑞斯吵得不可開交。

  伊蓮約艾克索與保羅至家中用餐,艾克索說他一直作一個名叫杜伊的愛斯基摩人的故事;而伊蓮則說她想搬去巴布亞新幾內亞,這聽起來不符合實際,於是母女又吵了起來,這回葛瑞斯還用絲襪上吊自殺。

  伊蓮和艾克索有了親密的關係,伊蓮向他表示,她一直想飛,艾克索答應她為造一架飛機,直接飛往阿拉斯加,然後就可以證實杜伊的故事。

  里奧與保羅終於來找人,但伊蓮堅持不讓艾克索離開,最後伊蓮持槍鳴放,里奧與保羅才落荒而逃。當飛機快造好之際卻遭逢大雷雨,葛瑞斯趁機用榔頭將飛機破壞,前後共有三次毀損紀錄,艾克索發誓要殺葛瑞斯,但葛瑞斯卻以「俄羅斯輪盤」嚇走了艾克索。或許是經過一場生死交關的洗禮,艾克索對葛瑞斯產生一種奇妙的情愫,葛瑞斯甚至告訴艾克索要找的女人不是伊蓮而是他。

  里奧終於死了,艾克索送他去急救,但依然回天乏術,里奧要艾克索照顧他的新婚妻子蜜莉,艾克索答應了,卻沒忘要帶伊蓮去阿拉斯加。飛機完成後很快墜毀,艾克索答應搭火車一起去,但最終葛瑞斯將父親留下的地契全給伊蓮,在伊蓮的生日中,葛瑞斯持槍自殺,留下悵然的艾克索。

◎ 賞析

  無論從前往後或由後往前的作品去了解庫斯杜力卡這名前南斯拉夫的天才導演,都不得不對他讚嘆幾聲。正因為永遠猜測不到下一個鐘頭他要給我們些什麼,隨之而來的當然是無盡的驚奇與愕然了。或許也因為如此,他的作品似乎永遠會帶給觀眾一種虛與實並融的超寫實畫面,讓人無力否定劇中的情境;卻又能在這些突發奇想中獲得海闊天空的滿足。

  片尾一條比目魚在空中遊蕩搖擺,剎那間整個宇宙空間變成無盡的大海。這個畫面日後必成為經典畫面。要談這條魚就必須從艾克索在紐約漁獵局的工作以及他常作的夢境談起。艾克索每天撈魚作紀錄後又將魚放回河中,魚的特性與符徵早就深印他的腦海中。而魚在水中是可以碰觸任何一塊土地的,不像人在陸地上受到更多的限制。伊蓮狂熱地愛上飛行,自然與魚能在水中任意遨遊有著異曲同工的隱喻象徵。如果不是舅舅藉結婚之名將他騙了回去,相信艾克索一定會終老在船上的。

  這些現象的構思都來自庫斯杜力卡以一名東歐人在美國的一番感觸。他的舅舅娶的是年輕的波蘭女孩,這些東歐裔的美國人在某種情境中始終與遙遠的故鄉有著讓人心痛的連結,於是乎「魚」能連結世界的水性特質便慢慢在眾人腦海中滋生了。而艾克索對這份的意念更是深刻執著,最後當一切都在現實中逐漸幻滅之際,一場魔幻寫實的情境於焉誕生。

  艾克索酒醉後被保羅載回亞利桑納,從這一刻起,當艾克索張開眼睛之後,他其實很難區分自己是在現實中或是夢境一場。導演安置了伊蓮與葛瑞斯這對母女的出現,也很快帶領觀眾跳進預先設定好的思維陷阱中。繼女與後母的爭執或許不完全是為了遺產的問題,若深確討論不難發現這對母女都陷在自己設定的桎梏之中動彈不得。

  伊蓮想飛,這與艾克索將意象轉移到大海的比目魚一樣,兩人瞬間取得共頻,爆出愛情火花當然也就不足為奇了。而葛瑞斯喜歡養烏龜自然也是一項符徵。葛瑞斯的心境就像烏龜一樣每天揹著龜殼,一步步地陷入困境中而無法自拔。於是故事的交集便由此展開,最終也是由此結束。

  情愛的臨界點在何處?必然在相知相惜的共頻之中,這是得引動心靈深處的那份耀動在投射的當下取得一絲回應,生命中那股神奇的力量自然就會自動拓染開來。不必在意前因也不考量後果,於是只剩下唯一的當下。艾克索與伊蓮的對待;甚至日後艾克索與葛瑞斯的逐漸共融都是在這個角度上來呈現的。

  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飛行器能不能飛上天?答案是肯定又否定的。就現實的層面來看,是天方夜譚,但在虛擬的思維中卻是可行之道。最後伊蓮駕著輕航機飛翔在空中,是一種思維付之行動的展現,但這只是伊蓮一連串的夢想之一。當空中的強風吹拂著臉龐之際,是否只是夢想得逞的快慰?或是在當下有了更多的心靈拓染?

  要如何看待這段三人之間的感情呢?一開始就不是放置在穩當的基地上,日後的瓦解似乎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慾的浸染透發出艾克索的青春動力以及伊蓮的無法自拔。而這一切應該用什麼來作為回報與償還?時間很快就作了裁決,老少配不見得是原罪,但一開始這樣的惶恐元素不早就潛藏在兩人心中?

  伊蓮與艾克索的親密也對應了里奧娶了年輕的蜜莉,二十三歲的蜜莉幾乎與外甥艾克索同年,但里奧無怨無悔,也許那股青春的氣息一直是他活下去的原動力吧!里奧的情況如此;伊蓮的心境亦是相同的。

  艾克索留下來替舅父照顧二手車店面,更多的原因是因為伊蓮的出現而讓他改變了主意。艾克索在伊蓮的身上找到母親的位階與家的感覺,而這一切卻慢慢質變為慾望的宣洩,更何況艾克索喪失掉的魚,在伊蓮身上獲得「想飛」的啟示與共融。

  葛瑞斯的自殺是果決而誇張的,她與伊蓮既是相互排斥的財產爭奪人;家庭位階又是水火不相容的母女關係;而當放在感情的天秤之上時,卻又變成了情敵。葛瑞斯不斷地破壞已經快完工的飛機,因為她其實要求並不太多,她不期望會飛,只希望有人幫她解除身上的龜殼就滿足了。但外型並不亮麗的她,註定得當隱形人,於是她期望以激烈的行動,獲得一些注目。

  舅舅的死亡是一大轉析,雖然艾克索答應臨終的舅舅要照顧蜜莉,但最終他食言了。在這當下伊蓮的行徑逐漸引起艾克索的不悅,或者說此刻他看出了一些困頓的緣由,於是他將視野轉移到葛瑞斯身上。然而為時已晚,葛瑞斯堅毅地走上她自己選擇的道路。

  就像艾克索在北極的夢境一般,每個人的抉擇都是被動而無厘頭,放棄思考便更符合夢中的舉止與行為。要不要醒來似乎不是那麼重要,能夠紮實地去經歷一場夢境也許是一件幸福的事,透過每次夢中的洗鍊,人世間的種種受拙,便游刃有餘可應付自如。庫斯杜力卡給自己圓了一個夢;觀眾也能為自己再圓另一個夢。

薄暮之光(Light In The Dusk)

導演:阿基.郭利斯馬基(Aki Kaurismaki)
演員:詹.海帝安 (Janne Hyytiainen)
   瑪莉亞.雅文荷美 (Maria Jarvenhelmi)
美國 / 2006年/ 74分鐘 / 限制級
禮讚:奪得北歐電影最高榮譽國家電影最佳影片獎
一個面對寂寞、背叛和犧牲的孤獨男子,一趟殘酷無望的珠寶竊案迷途之旅…

◎ 劇情簡介     

  寇斯特是一間大賣場的保全,由於他不善與人交際,只求在工作上盡忠職守,一板一眼的生活態度讓他變成並不太受人歡迎的人。

  寇斯特除了偶爾到酒館喝一杯之外,會到小餐車向女店長買些飲料。他常向女店長表示,終有一天他會出人頭地。寇斯特晚上會利用空班到補習班學習企業課程,希望培養自己將來成為一名傑出而頂尖的企業經理人才。

  有一天一名黑道老大發現寇斯特是個可以利用的對象,於是要他的情婦去勾搭寇斯特。兩人開始約會看電影、吃飯跳舞,寇斯特很木訥,他根本不會跳舞,而情婦答應以後會教他跳舞,寇斯特不置可否。

  黑道老大要情婦打探進入大賣場金飾店的密碼,寇斯特不忍拒絕情婦的要求,利用空班帶她入內參觀,並告知不可進入金飾店,因裡面有監視器。

  情婦帶寇斯特喝飲料,並趁機將迷藥放入其中,寇斯特便昏睡在車內,情婦將鑰匙交給老大的手下,很快就進入大賣場的金飾店搜刮一空。

  寇斯特因下班但並未交回鑰匙而涉重嫌,但他始終不承認自己偷竊,甚至拒絕供出情婦。警方似乎查無實據,於是將他釋放,但寇斯特卻也因此失去了工作。幾乎所有的人都以特異的目光來看他,只有餐車女店長堅信他並非偷竊之人。

  寇斯特沮喪回家,但黑道老大尚不放過他,故意將一些贓物放在他的家中,然後再報警,這回毫無辯解之地,被法院判刑二年但一年得以假釋,而在獄中只有餐車女店長寫信給他,但寇斯特卻將信撕毀。

  在出獄後寇斯特找到一家餐廳的洗盤工作,但在將盤子送到外場時卻看見老大與情婦來吃飯。老大向餐廳老闆檢舉寇斯特曾入獄,因此他又被辭退了。

  寇斯特將用餐的刀子磨利,單槍匹馬找上老大,但卻被其手下打得負傷倒地。幸好一名小男孩去通知餐車女店長,她急急趕到,將他扶起,寇斯特無語問蒼天,也許此刻無人知道他內心在想什麼,唯一安慰的是女店長一直無怨無悔地在他身邊。

◎ 劇情分析

  如果以人的角度來看,寇斯特是個正直而上進的人;但若以社會整體而言,寇斯特獨善其身似乎讓人感覺他與社會格格不入。這不是對與錯的是非題,因為這牽扯了太多的人性與社會體制的缺失。

  寇斯特的學歷不高,這也使得他有種「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大賣場的保全雖然穩定,但卻是他的跳板,因為寇斯特有著遠大的理想,他像每個人一樣具備著野心與企圖,希望將來也能像上流社會的人士一樣。但理想與願望是一回事,真正實踐的過程卻是舉步艱難。

  社會體制設置了一些結構與平台,在某些方面而言是必須而公平的;但若從另一種層面來看卻是有待商榷的。「學歷無用論」常常被人喊得震天價響,但喊得愈大聲的人往往就是擁有眩人的高學歷,而學歷的高低似乎也決定了一個人的成就與社會位階。以台灣的現況而言,高中畢業後而進入社會工作的,幾乎都會進入一種難以言喻的困境,因為他們無法找到專業領域的工作,換句話說,他們的工作必然是流動率極大也較無保障的。

  如果社會上湧起一股失業潮,那首當其衝的必然是這個層次的人,就算要再另起爐灶,這些人所遇到的困頓與挫敗總比大學畢業的人來得更大衝擊。

  
  寇斯特始終沒有失落自己的理想,但正統的學習管道與機會早已流失,於是他只能到補習班上課,為的是想多吸納一點企業新知。每上完一堂課,老師站在門口,一個個收錢的畫面實在令人感嘆,其實那個老師也只是按照課本宣讀,而且有氣無力,這更加突顯了這個問題的所在與無力感。

  寇斯特在導演刻意冷調處理下,似乎與感情完全脫節,但事實正好相反。他與餐車女店長之間的頻率是完全一致的,也正因為女店長接收了寇斯特「不成功不談感情」的訊息,她只能採取等待的態度。但寇斯特的性格其實是相當被動的,女店長以平常心對待,自然喪失了先機。而情婦則不然,她的主動立刻擒獲了寇斯特的接納。只是寇斯特的認知與理念始終是一條單行道,他無法清楚地分辨善與惡,就算最終有了清楚的答案,他依然以自己的想法來界定一切,他在警方的追逼下始終不曾把情婦的關鍵角色供出,因為他的想法很簡單,情婦曾經對他好,他豈可出賣她?就算知道她是竊走珠寶的關鍵人物,寇斯特依然無法讓別人受罪的。

  這一點是值得深入探索的,為什麼在生活中游走於不受關注的人,反而在人性的對待中有著更堅毅的品德。他不去傷害別人;而在遭受別人傷害時也有著與眾不同的觀點。會不會受了更高的教育反而讓生活的基本元素有了缺失?在知識有了某一程度的領納之後,再也容納不下社會的道德觀念?

  寇斯特在面臨生命困頓時,是一步步退卻的,縱有怨言卻也只能收納在自己的內心深處,因為他清楚社會沒有為他代言的人,他只能一邊退守一邊防禦。但躲在背後深處的惡人卻毫無妥協的空間,不僅步步進逼,最終還得趕盡殺絕。

  整體影片的調性是嚴酷的冷,深綠與鮮紅的對比是導演的最愛。極端的對比不僅烘托了氛圍的獨到與吊詭,也讓角色的內心世界在冷冽中輕緩地切割。寇斯特在劇中幾乎從未有過笑容,而這份孤苦的營造成就了「薄」片的特質與主旨。

  兩種色調訴說了兩條不同方向的生命洪流,但不同的支流最終卻必須要同時匯入大海,只可惜導演來不及也不願意老婆心切地畫蛇添足,但卻更像以利刃精準地在觀眾胸口劃下一道切口。

  生命不盡然都必須是全面公平的,但公平的定義是每個人也許承受的苦痛不同,但領納的感動卻是有其獨特的道路。寇斯特最終生命奄奄一息,在現實中他幾乎喪失了所有,但他卻能在最後被女店長攙扶而起之際有了最踏實的體溫傳遞。那是他一直忽略而不在意的,似乎唯有在失去一切之後,才有辦法猛然省悟,而相較之下,之前的受挫便顯得微不足道了。

  寇斯特擔任保全之時,看見三個壯碩的男子牽狗放在大賣場之前,他其實可以像其他保全人員一樣視而不見,但寇斯特先喝一杯酒壯壯膽,然後走向他早已知道結局的對立。導演掩藏了寇斯特挨揍的情境,只呈現他全身傷痕的慘狀,但這樣卻更增添了影片情境的悽然,而這也是導演的手法與調性。

  寇斯特的愛與情感是全面被隱藏的,因為那是一種人的正常情境與現象,面對社會大環境的逼壓,很多人其實都像寇斯特一樣有苦難言的。縱然如此,任何人卻也沒有逃避的權利。也許我們不知生命當下的意義;但卻也無法讓自己消失無蹤,既然如此,答案便清楚地呈現了。

  寇斯特看似沒有變通,但卻是最直腸心的人,這個世上早已沒有這種人的蹤影。每個人都會有著自己的思緒,但那都是經過設計的。寇斯特則不然,因為唯有他的認知是最理直氣壯與清澈無染的。寇斯特提供了一種近乎修道人的勇猛與精進,是另一種有趣的現象。

鍾愛一生(My Favorite Season)

導演:安德烈.泰胥內(Andre Techine)
演員:凱撒琳.丹妮芙(Catherine Deneuve)
   丹尼爾.奧圖(Daniel Auteuil)
法國 / 1993年 / 125分鐘 / 輔導級
禮讚:1993年坎城影展競賽片
   1994年法國凱薩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
    最佳女主角等七項大獎提名
   1996年美國波士頓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母親衰老病痛,一對許久不曾往來的中年姐弟因而重新聚首…

◎ 劇情簡介     

  艾蜜莉嫁給布魯諾後生下了一名女兒安,但因再也無法生育於是又收養了養子路西安。艾蜜莉獲知獨自居住在鄉下農舍的母親昏倒了,若不是郵差發現,後果實在不堪設想。

  艾蜜莉將母親接到家裡住,但母親卻非常不適應,半夜坐在游泳池中喃喃自語,不得已艾蜜莉才到醫院找任職醫師的弟弟安東。

  姐弟倆已三年多不曾見面,雖然從小姐弟二人的感情好得不得了,但或許是超過傳統的姐弟關係,安東始終對布魯諾不懷好意,而安當然也對舅舅甚至外祖母也都沒什麼好印象。

  艾蜜莉利用聖誕節要安東來家裡陪母親,但母親卻吵著要回自己鄉下住處,於是安東趁著下雪的夜晚送她回去。事實上母親感受到自己來日無多,一直要當著姐弟面前分配遺產,但安東只是生氣地逃避。而路西安雖然與布魯諾公司內的女職員有著曖昧關係,但哈蒂嘉並不是很認真,反倒是艾蜜莉的女兒對哈蒂嘉極具好感,不僅希望與她姐妹相稱,晚上也渴望同睡一床。

  安東載母親離去的那個晚上,其實也與布魯諾有了衝突,而艾蜜莉想起以前安東曾打破一個鐘,她竟也故意摔破一個座鐘。布魯諾詢問緣由,艾蜜莉無法回答,只希望暫時分居,布魯諾固然生氣,但卻似乎也無可奈何。而女兒安在隔牆聽到,也只能增添一些苦楚。

  艾蜜莉與安東因母親再度昏迷,於是決定送她到養老院,安東知道艾蜜莉與姐夫分居,他心中暗暗竊喜,並將艾蜜莉載往自己的公寓,希望兩人能像以前一樣無所不談,畢竟他一直不娶也不交女友,因為等這機會已等了二十年了。但母親似乎不習慣養老院的生活,且變得痴呆,檢查結果腦內血管有了病變。而艾蜜莉在醫院時受到年輕醫師引誘半推半就地獻了身,而這也使她終於清醒過去與弟弟的關係實在過於親近,於是她搬回自己住處,安東竟然以跳樓來抗議,但此時母親去世了,安東與艾蜜莉在葬禮中相擁而泣,但彼此也更清楚日後該走的路。艾蜜莉唸了一首「勇氣等待」的歌為這段複雜的感情作了註腳。

◎ 劇情分析

  原名「我最喜歡的季節」是一部談論感情的電影,就一般人的觀點而言,感情是一種自然體現的表達,是相當自然不過的事。但問題是,當人際關係愈來愈複雜之際,每個人擔任的角色也就愈來愈多元,原本早已界定的感情不免會開始變質,甚至會影響原來的認知與界定,從而也鬆動了人際之間的倫常與道德。

  日本電影在家庭倫常的出軌問題常有超大膽的敘述,但除了聳動的情節令人驚悚之外,反而會喪失讓人思索問題的空間。泰胥內導演也是這方面的個中老手,他專注在人與人親密關係之間的辯證與後續的發展常有驚人之筆,只是因為過度隱諱的處理態度,常使得觀眾又掉入另一個自以為是的出口與空間。其實這也並非壞事,畢竟多方面的思考才能提供更多元的創作元素。

  安東與姐姐艾蜜莉從小的成長過程是令人好奇的,從對白中我們只知道兩人那段過程是相當快樂愉悅的,但在十多歲的年歲中,姐弟過度親密的對待是否會發生質變?這雖是可以討論的問題,但卻不見得能獲得正確的答案。

  安東認為艾蜜莉嫁給布魯諾是極端愚蠢的事情,這條線索透發了許多玄機。事實上布魯諾的事業蒸蒸日上,而艾蜜莉也在公司上班,並為布魯諾生了一個女兒,這樣的婚姻到底幸不幸福呢?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但問題是人生的成長過程會讓身體與心智有所進展,甚至在社交上得心應手;也在道德上接受高度的規範,但一遇上感情的問題便變得手足無措,為了掩飾這種對待的無能,人不僅不懂得要如何學習處理與化解,只能以憤怒來作無謂的抗議,雖然這使得問題更趨複雜,但在懦弱的背後似乎也只有這種原始的激烈態度才能讓自己的感受稍加紓解一二吧?

  艾蜜莉的日子表相上是幸福的,而她也看出問題的盲點,因此在一次與安東吵架後,有三年的時間都不曾與他有所往來。但這並不表示年輕時與安東那段姐弟情早已消失殆盡,相反地隨著年齡增長,這份不能表溢於相的感情就必須埋藏得更深,相對地,這也使得她的感情世界起了莫明的變化。艾蜜莉生了女兒安之後便不再生育,丈夫體諒她,於是收養了摩洛哥的男孩路西安為養子,這似乎也是一種感情的轉移作用,但事實上除了這種功用之外,艾蜜莉對待子女的感情是比較鬆散的,畢竟她的內心世界自始至終都有一個專屬於她的故事。

  泰胥內的敘述結構與過程是較繁瑣而日常化,或者還構不上極度寫實主義,但在缺乏傳統的具象事件呼應的同時,觀眾必須從這家人彼此之間的緊密與疏離中慢慢搜尋一些線索。

  布魯諾公司的一名女職員哈蒂嘉因孤身一人在法國,所以被邀請到家中過聖誕節,但很快地哈蒂嘉就與路西安袒裎相對,縱然如此,哈蒂嘉卻不承認這是一段「愛」,這段情節中兩人的年齡是呼應對比了艾蜜莉與安東當時發生曖昧的年代。在同一座屋子內,也不知曉究竟是什麼緣由,於是不該發生的感情就這樣自然發生了。

  也許當時只是賀爾蒙在作怪,對於男女關係也有了開始想要探索的好奇,但這樣的情形也不僅只是男與女之間。艾蜜莉的女兒安似乎也對哈蒂嘉有了一種難以言說的依賴與愛慕,雖然哈蒂嘉明白表示她並非同志,但安卻表明只希望兩人姐妹相稱,並能同床共處,甚至安最後自己改名為妮娜,這樣更女性化的名字,其實也都顯露了一些相同的端倪。

  其實母親這個角色也是必須被一起討論的,她先生了艾蜜莉,然後生了安東。事實上她對子女的看法是有些偏差的。而這個關鍵我們可以發現,這個母親其實多少是知道安東與艾蜜莉的一些曖昧關係的,於是在她潛意識中便開始排拒著艾蜜莉,甚至要將財產全部交給安東。雖然她昏倒的事自始自終都是艾蜜莉這個女兒為她打點與處理。但母親顯然面對艾蜜莉時所採取的態度都是逃避的。泰胥內導演始終只呈現了果而將因放置在懸疑中,而這樣似乎更符合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不是嗎?

  其實每個人都活在偽裝的表相之中,生命中註定有許多不願為人所知的祕密,既是祕密又怎能攤在陽光下來討論?問題是不願討論與面對,這些隱藏的問題並不會就此煙消霧散,相反地隨著時間愈久,烙印在心靈的傷痕就會更深。

  生命的試煉必須有個段落讓人去思考與省悟,而這種段落就是生與死。透過死亡,我們就必然會以另一種態度來檢視過去的困頓。在母親死亡之後,艾蜜莉與安東相擁而泣,這是這部影片中兩人唯一真正的肢體接觸,但在這個時節中反而傳遞出兩人更複雜的感情與情緒。過去曾發生過而讓安東等待二十年的那段感情在此刻死灰復燃?或者此刻的身軀接觸反而是另一種省悟的思考?或者是純然是因姐弟二人真正為母親的亡故而哀傷?

  最後艾蜜莉以一首歌的歌詞詮釋了人生有時必須要有一些勇氣與等待,而她與安東都選擇了喜歡夏天的季節,也許不必解釋什麼理由,那必然是在過去某一年的夏天,發生了一件他們永生難忘的事。

威尼斯痴魂(Don’t Look Now)

導演:尼可拉斯.羅吉(Nicolas Roeg)
演員:唐納.蘇德蘭(Donald Sutherland)
   茱莉.克莉絲蒂(Julie Christie)
英國 / 1973年 / 110分鐘 / 限制級
禮讚:BFI英國電影協會票選英國影史十大佳片
   1974英國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
    最佳剪接、最佳音效等六項大獎提名
   榮獲最佳攝影獎、艾倫坡獎最佳影片提名
對英國夫妻來到威尼斯,期望能夠撫平失去女兒的傷痛,史上最經典的驚悚片之一…

◎ 劇情簡介     

  約翰在家檢視教堂的幻燈片時,因妻子要抽菸,約翰順手遞給她卻不小心撞翻了紅墨汁,沒想到紅墨汁順著教堂內的一名紅衣人開始拓染。約翰突然有種不祥的感覺,他急急奔出,果然發現穿著紅色雨衣的女兒克莉絲汀已經淹死在水池中。

  約翰到威尼斯修復一座教堂,也順便帶妻子羅拉同行。在餐廳中羅拉遇見兩名中年姐妹,姐姐希瑟是一名瞎子,但她堅持她看得見穿紅色雨衣的克莉絲汀一直在約翰身邊,神情非常愉快,這使得原本暮氣沉沉的羅拉又恢復了愉悅的生機。只是約翰並不相信,他拒絕妻子的邀請,獨自在酒館喝酒,而讓羅拉一人去參加降靈會。

  羅拉回來後也覺得不妥,因為盲女告知約翰其實也是通靈人士,因他也常在威尼斯每個角落看見紅色雨衣的女孩,正巧英格蘭學校打電話來,謂兒子強尼出了一點意外,於是羅拉立刻束裝回英國。
  
  約翰在修理教堂過程中,差點從吊架上跌落,而與神父在散步時卻看見警方從水中拉上一名女性屍體。而更令約翰訝異的是,他在公共渡船上看見羅拉與盲女姐妹一起搭船從對面而來,但就算約翰大聲呼叫,羅拉似乎就是無動於衷。約翰急急趕至旅館,但館內的人卻表示其妻羅拉並未回來。

  約翰主動報了警,但警方半信半疑,反而暗中將約翰列為嫌疑人士。不多久,約翰去找神父,並向其借了電話打回英格蘭,這才獲知兒子強尼平安無事,而且羅拉人也好端端地在英格蘭,約翰這才鬆了一口氣,於是羅拉表示立刻要到威尼斯與約翰會面。

  約翰半路遇見盲女二姐妹,送她們回去後盲女相當激動要妹妹立刻找回離去的約翰,只可惜沒追上約翰卻遇上了剛到威尼斯的羅拉,雖然盲女一再堅持應找回約翰,但約翰似乎已失去蹤影。

  約翰在半路上遇見穿紅色雨衣的小女孩,他跟隨其後進入教堂,沒想到小女孩轉身過來,竟是一名侏儒,而侏儒突然抽刀砍中約翰的頸部,最終流血而亡。閃過約翰眼前的竟是過去曾經發生過的片斷…。

◎ 劇情分析

  本片的原著是英國經典文學作家茉莉兒(Daphne Du Maurier)的一篇短篇小說所改編。驚悚大師希區考克也是改編茉莉兒作品的常客,兩篇相當有名的作品「鳥」、「蝴蝶夢」都是改編自茉莉兒的小說作品。一九七四年的電影敘述風格自然無法與廿一世紀快節奏的調性相比,雖然在敘述結構上略嫌重覆緩慢,但由此展衍而開的詭異迷離,卻也讓人驚嘆連連,難怪本片曾被英國電影協會票選為英國電影史上十大佳片之一。

  「威」片的起因是古蹟修護工程師的女兒意外溺斃了,克莉絲汀落水前所穿的紅色雨衣變成每個人心目中的夢魘與詛咒。導演藉著幻燈片中教堂內一名紅衣人連結了紅色的墨水,從而在渲染中透發了悲劇的無可遁逃,而將情節拉至威尼斯則是華麗了背景的燦爛與詭異。錯綜複雜的水道與小橋,以及彎曲不盡的巷道,甚至充滿神祕的古代教堂都為本片提供了更多映象的富麗與堂皇。

  人類在腦部深層部位有著神祕的潛意識,而更多的人自稱「陰陽眼」能見到所謂鬼魂與人共處的景況,這種被歸納在「靈異」世界的現象其實是存在的,但就現象而言,其實也不必大驚小怪,畢竟每個人的「存有」都是與宇宙互融互攝的。塞斯也曾經提供一些與佛學相近的理論,他認為我們個人的「實相」是根據自己對自己的信念,以及對其他人和對整個世界的信念自行創造出來的。

  因此人的「存有」不僅是獨自的個體;其實也是整體的宇宙,而世界上的善惡其實都蘊涵其中,當你的「存有」是如此的寬容廣大時,你就無法分別善與惡,因為一切都已包涵在其中。從佛學的「實相」真諦而言,這也正是入道明心的契機,只是我們一般人的認知都在外在的迷惑,而不知外在的一切其實全部都來自內在。

  克莉絲汀的死亡自然帶給約翰與羅拉極大的傷害與苦楚,但面對死亡時我們究竟要抱持怎樣的態度呢?「沒有人能取代死去的人」是本片中的台詞,因此活著的人不管用悲鳴或哀痛甚至降靈的方式,都無法讓事件回到死亡之前。羅拉遇上了目盲的婦人而得知克莉絲汀的鬼魂一直跟在約翰與羅拉身邊,這對羅拉而言是相當震撼的,原本早已接受並漸趨平靜的心又再度起了激盪。

  其實這是人之常情,因為我們不知死後的世界,從而惦念著死去的親人。當有線索可以提供我們與死者有某種程度的聯繫時,幾乎很少有人不心動的。這也是為何羅拉不顧丈夫的攔阻,逕自去找目盲的婦人,因為若能從降靈中得知女兒真的快樂,當母親的心靈起碼會較好過吧?!

  片中的情節猶如威尼斯的水道一般錯綜複雜,也夾雜甚多的陰錯陽差。而幾個倒敘的鏡頭其實與正敘的情節是併線進行的,有一段的情節正好呼應了這種類比的手法。約翰與羅拉有一場寬衣解帶的床戲,但卻夾雜著兩人一邊穿衣準備外出的片斷,這種不是蒙太奇的蒙太奇手法,呈現了世界的多重存在性,到片尾約翰接近死亡之刻,才知道在水道上兩船錯身而過的妻子與盲婦姐妹,無論他如何吶喊呼叫,對方似乎聽而不聞,因為他見到的正是他自己的葬禮。

  宇宙有其規律與線性走向,但這是以三次元的結構來看待的現象。在某種層次上的理解,人會知曉一些現象的緣由,這中間牽扯了太多的因果論,但前面曾提到這些因果不分善惡其實都是生命實相的一部份,如果你能從這個角度去思索則離道不遠矣。

  「威」片的本意並非在於此,而是刻意營造一些詭異的神祕對待,從錯綜複雜的世間困頓,從而呈現人尋找生命出路的困頓,在某些毫無預警的情況下,人顯得如此的卑微與無奈,若不是那紅色雨衣的吸引,約翰自然不會冤死在刀下,而這一切似乎又不是神蹟可以拯救的,因為神蹟也包含在一切善惡之中啊!神父的角色看似沒啥作為,但他似乎也預感到一股紅色的禍端即將降臨,在臨睡前床邊所殘留的紅色蠟燭正是這份心意的寫照呀!

  「威」片看起來有許多的情境似乎沒有連結,但這也正是本劇中的重要主旨。我們始終無法預測不久之後即將發生的事由,某些的緣由其實是與我們全然無關的,譬如你好端端地在高速公路開車,但對面車道的車卻突然衝到你的面前,這樣的車禍真是始料未及呀!

  「威」片的神髓亦在於此,教堂的修復、穿梭的鳳尾船、宗教的神祕、甚至靈異的撞擊,於是這些看似完全無關的各自事件,卻終於在一個臨界點爆發了,這一切將無意義連結成有意義時,卻已經是面臨一個「我」的結束,而你能從「我」與「存有」之間作出一個真正見地的分別嗎?

  「威」劇真的沒有談論那麼深入的生命議題,最多只在生命的無奈漂移與感嘆中作出對應。一再失去家人的苦楚實在令人難以承受,但這個世間並不會因為你無法承受便將這種現象自動消失。重要的是,逝者已矣,不管死亡的世界是什麼,我們要面對的不是回頭尋覓,而是勇敢地向前昂首闊步。

2010年8月19日 星期四

這兒是香格里拉(Finding Shangri-La)

導演:丁乃箏(Ismene Ting)
演員:朱芷瑩(Zhu Zhlying)、吳中天(Malt Wu)
台灣 / 2006年 / 107分鐘 / 保護級
失去愛子的女子去尋找人間仙境「香格里拉」…

◎ 劇情簡介     

  季珍帶著兒子在公園玩耍,因為自己想偷閒抽根菸,但不幸兒子同同卻被一對正在爭吵的夫妻所開的車撞死,季珍只顧著躺在地上的同同,剛一回頭,卻見那輛車早已逃之夭夭。

  季珍與同同常玩尋找線索的遊戲,在一個朋友家突然覺得那個以前送朋友的花瓶似乎有些怪異,果然在打破花瓶後,裡面寫著線索一。

  丈夫王一帆面對自己來認罪的司機白洋與他的妻子,有意要與他們和解,但季珍卻不答應,縱然對方懇求地表示白洋已得癌症,但季珍不為所動,她按照同同留下的線索終於決定要到香格里拉。而在機場一名年輕男子也隨後買了一張到香格里拉的機票。

  到了香格里拉時,街頭上一名青年說他賣竹蜻蜓是因父母雙亡而自己賺錢上大學,季珍毫不猶豫伸出援手。但差點被車子撞及,幸好從台北來的青年艾里斯救了她。季珍問當地人何處是「梅裏雪山」?當地人說梅裏雪山是他們的守護神。當夜她與艾里斯睡在茶館中,兩人隨音樂起舞並相互擁抱著。

  第二天艾里斯租了一輛超大的機車載季珍去尋找梅裏雪山,中途遇見了出殯的棺木,或許是高山症,季珍竟吐得全身都是穢物。天黑了找到一個號稱是大飯店的帳篷內,季珍終於把心裡的話全告訴艾里斯。夜裡季珍夢見一蝴蝶,艾里斯也醒來,季珍本能地拉住他的手,兩人終於有了親密的關係。第二天艾里斯坦承白洋是他的繼父,但他願為她做任何事,季珍瘋狂地奔逃,逃過艾里斯的追趕,但卻跌落谷中,醒來參加一個宴會也見到一名男孩子,而救她的女主人正是賣竹蜻蜓男人的母親,他結結巴巴地為母親翻譯著,原來他騙母親說在城裡當司機。

  原本丟掉的皮包又給送回來了,但季珍卻忍不住哭,男孩說山會原諒每個人,壞媽媽也可以修理變成好媽媽,男孩騎馬帶季珍去看他的寶藏,是在瀑布上的小女孩,男孩說是他的愛人。終於季珍了解到死去的同同已去到了另一個屬於他自己的世界,而最終白洋也死於癌症,於是一切恩怨都過去了。

◎ 劇情分析

  人的一生是一段奇妙又充滿意義的過程,佛經稱之為「分段生死」,雖有生死,但卻有一種內我的連結,猶如上了小學後,雖離開了小學,這個人卻又進入了中學繼續學習。而每一段的過程與學習則以生死作為一次的成績單,而這個段落的成績其實都是由自己來評分的,所謂「相由心生」,其實也是這番的寫照。

  「這」片企圖在人心境界中尋得一片心靈淨土,從而救贖承載罪衍的心靈。每個人在一生中不可能不曾犯過錯,問題是犯了錯之後該如何去面對呢?季珍這個角色其實是相當有個性,但卻也是有可議之處。因為她的疏忽而讓兒子死於車禍,對一名疏忽的母親而言,兒子的死亡都是難以負荷的責難,但她將怨氣發洩在丈夫王一帆身上,似乎就令人難以適從。而白洋因得癌症原本駕車肇禍逃逸,雖主動要求和解,但卻不為季珍所接受。於是季珍藉著與兒子曾經玩過的尋寶遊戲,展開了尋找香格里拉之旅。

  「藍蝶飛舞」中一名得腦癌的彼得,他聽說若尋獲最美麗的藍蝶,則藍蝶將會將他的願望告訴上帝,並完成他的願望。而最終「藍」片給我們的訊息是任何一隻蝴蝶都是藍蝶啊!只有當心與現象相互連結之際,一切真相都會在當下顯現。

  季珍是帶著憤怒離開台灣的,她並不知道艾里斯從台灣就一直跟蹤她,這條線是為了整齣戲的感情而作的鋪陳,但前因後果卻嫌薄弱。Alex(艾里斯)知道繼父的為人,也知曉他因車禍而撞死了同同,這些錯綜複雜的情緒,必須將之理出一個方面,亦即才能成就艾里斯這個人的動機,否則這個角色會變得飄忽不定。跟蹤季珍到香格里拉從戲劇的編排是容易的,但從現實中就難免有些令人困惑之處。

  季珍初來乍到這個陌生的地方,似乎與兒子給她的線索連結並不太緊密,反倒像個觀光客四處採購,這個情節自然為了呼應最後皮包又回歸到她的身邊,藉此來顯現香格里拉的世外桃源之特質。「偶然與巧合」中的媽媽為了完成兒子生前三個願望,幾乎是全心全力貫注在她旅行的目的上,其焦聚之精準自然就能令人側目了。

  季珍遇上一名賣竹蜻蜓的年輕人(其實是塑膠作的竹蜻蜓),青年謊稱為了唸書不得不打工賺錢,但最後季珍無意中訪問到他的家人,青年支吾地說出了實情,這些情節應該對季珍多少有著啟迪作用,但連結性與情節的聚合性有些鬆散,使得原本的企圖便失去了作用。

  艾里斯的出現是季珍丟掉皮包之際,這個事件讓兩人很快地交會在一起,艾里斯甚至去租了一台重型機車當作兩人的代步工具,半途中季珍因嘔吐而必須停下來洗淨衣服,而天黑了只能住在同一帳棚之內,而這段戲讓一個夢境引燃了季珍的憤怒與傷痛,而同時也提到了肇事的凶手得到血癌而有了報應。季珍甚至責怪自己的丈夫欲與對方和解,這顯見季珍潛存心中的恨意是何等深沉,但也在這種情緒下,季珍甚至主動拉住欲離開的艾里斯,兩人也在如此順理成章的狀況下有了最親密的關係。

  但第二天艾里斯卻告訴季珍,撞死他兒子的人正是他的繼父白洋,雖然他一向與繼父不合,也想為季珍做一點心意,但季珍憤怒地奔逃離去。

  這些情節看似合理,但卻無法將艾里斯的動機完整呈現,亦即在整體結構上出現了極大的漏失。但這也使得季珍更有理由進入屬於她心靈中的香格里拉。而在這兒,季珍遇見了另一個小男孩與小女孩。

  小男孩帶季珍到一個瀑布前,在瀑布上站著那名小女孩。「那是我的愛人。」小男孩這樣告訴季珍,而這也使得季珍終於徹悟到,這一路走來看似與兒子的猜謎推理,但其實是兒子同同告訴她許多真相,也因為如此,季珍這才放開心懷回到台灣。

  「巴黎我愛你」這部影片中一共有十八部短片,其中日本導演諏訪敦彥導的「勝利廣場」,由茱麗葉.畢諾許主演的喪子之母始終無法從困境中走出,一個晚上她聽見許多孩子在廣場踢足球,但當她奔到廣場之際,只見一名騎馬的西部牛仔,而兒子就在向母親訣別後隨牛仔離去,母親也在當下領悟到人死不能復生,何況兒子已經到了一個他生前最喜歡的牛仔世界,於是母親再生的力量立刻湧滿了全身。

  季珍似乎也從相同的角度體驗到生命的真諦,其實死亡在某種角度而言反而是一種重生,或許是我執與親情的牽絆,使我們很難跳脫這種狹隘的思考,這也是人的盲點之一吧!

  「這兒是香格里拉」將外景拉至藏族生活的區塊,這對於本片有著許多亮麗的加分作用,而最終白洋終於癌症而死,一切似乎都回到了佛學的報應之說,但對王一帆這個角色的著墨似乎比重較少,若果此人由周潤發或梁朝偉飾演,相信這個角色的比重將會增添不少份量,當然戲劇的衝突性也必然由此添加更多的議題。

  香格里拉其實不在遠方他鄉,出門見到的一顆草就是香格里拉啊!導演充滿了企圖,似乎要告訴我們的正是一個深奧但其實也是很簡單的佛理!

2010年8月17日 星期二

阿宅的戀愛電影(Watching The Detective)

導演:保羅.蘇得(Paul Soter)
演員:劉玉玲(Lucy Liu)
   席尼.墨菲(Cillian Murphy)
美國 / 2007年 / 95分鐘 / 輔導級
只愛在家看錄影帶的阿宅遇上喜愛扮裝演出的電影迷 …

◎ 劇情簡介     

  尼爾開了一家老式的錄影帶店,他和一票喜歡電影的死黨常常在店中一邊喝啤酒一邊聊天。甚至為了周年慶或者有什麼促銷活動,也會找人自己拍攝廣告片。而這回的促銷會,尼爾的女友丹妮絲並未出面來參加,大夥覺得怪異,但誰也不願意說開。

  尼爾與丹妮絲在一家露天咖啡店見面,尼爾故意買通侍者以玻璃杯的水濺到丹妮絲的洋裝上,但被丹妮絲識破,兩人就這樣真正地分手了。

  尼爾繼續死守著他的錄影帶店,每天跟死黨討論經典影片的情節與台詞,突然走進來一名東方面孔的女人,她帶著耳機講電話,尼爾以為她是在跟他講話,最後女人掛了電話,尼爾又以為她是在講電話。

  女人叫薇艾麗,但因為沒有駕照無法加入會員,於是要她放五十元的押金。尼爾將押金放在黃色的信封,並塞在櫃台旁側,沒想到薇艾麗回來還帶子時,見到黃色信封立刻先行拿回,而尼爾與眾死黨見帶子未看完,便興致勃勃地討論未完的情節。

  尼爾找不到五十元還她,薇艾麗提出要尼爾請她吃飯的提議。但在尼爾趕到餐廳時,薇艾麗用許多客人未喝完的酒杯放在桌上,假裝自己已爛醉如泥,但見尼爾並未因此而想佔她便宜,這才提議再去吃飯。兩人經過一家碟影大連鎖店時,因已快到打烊時間,店員並不搭理他們,薇艾麗要尼爾跟她躲入到倉庫中,店員離去後,他們開始將碟影的內容對調,想造成店員作業的混亂,沒想到突然聽到警笛聲,兩人便落荒而逃。

  薇艾麗又去找尼爾,這回給了他電話,沒想到立刻有兩名便衣警察來逼問薇艾麗的電話,但尼爾卻不肯出賣她,便衣刑警這才透露是薇艾麗的朋友故意與他開玩笑的。尼爾慢慢理解她常去探看孤單的老人,尼爾也似乎漸漸愛上了她,她說過去有個光頭男友,尼爾從此厭惡所有光頭男,就連上門的客人也將他趕走。終於尼爾接到薇艾麗的電話,要他以西部牛仔的打扮去找她,結果陰錯陽差搶了地下賭場一筆錢。薇艾麗買了一輛新車,載著尼爾去旅行,兩人終於從對方身上找到了真愛。

◎ 劇情分析

  電影拍攝的手法不但日新月異,形態與結構也有著因時間轉移而改變,但依然有許多影迷偏愛所謂的經典。在「亞利桑那夢遊」中,就有演員不斷地模仿「教父」、「北西北」中的台詞與動作。因為這些所謂經典畫面其實都是令人津津樂道的,甚至後續有著強烈的影響力薰染著後期的電影工作者。

  尼爾也許胸無大志,但他寧願死守那間錄影帶店而樂在其中。這也意味著尼爾其實是生活在許多電影建構的虛幻世界中,他了解每一部影片的來龍去脈,彷彿他就是置身其中。電影的世界雖然有許多錯綜複雜的關係,但卻絕對不會傷害到尼爾。

  現實生活則不然,不但要考慮柴米油鹽醬醋茶,又得真正介入實際的感情世界中,尼爾的女友丹妮絲一開始便決定要離開他,當然是無法忍受尼爾這種自我封閉的心態。這一點倒也真的不能全怪丹妮絲,從生活現實面而言,尼爾確實也是一種自閉的怪胎啊!

  跟尼爾對比的是薇艾麗,她的生活中每一個片斷都是電影情節的具象表現,她以生命演出真實版的電影,而這與尼爾相較便可發現在對比中逐漸趨向類比,換句話說,尼爾與薇艾麗從對方的身上發現了許多相同的頻率,而這種頻率相通的後續正是愛的表現。

  尼爾的對白是許多經典電影的組合,因此電影對他而言是生活中所有的全部,他也以這些對白來評估或衡量這個世界還有其他人,但這畢竟是過去一些編導的創作,就算全部背熟,也只是依循在別人的創作之中,當然也就無法突顯自我的呈現了,相信這應該也是丹妮絲求去的原因。就連請侍者故意將水濺到丹妮絲的洋裝上,其實也都是仿效自看過的影片。

  尼爾的心境陷入谷底之際,東方女子薇艾麗的出現讓他起了極大的變化,她沒有駕駛執照,這在西方世界而言,簡直是無法生活的,換句話說,薇艾麗並非現實生活中的人,更進一步而言,她稀奇古怪的行徑是如此的戲劇化,說她是活在戲劇電影中應該是更貼切吧?!

  就是因為這種充滿戲劇動作的性格吸引了尼爾,尼爾以為他可以輕易地讓這女子就範,但沒想到從薇艾麗偷偷拿回信封內的五十元後,尼爾便一步步走入薇艾麗的掌控之中而不自覺。

  薇艾麗來還錄影帶時順手拿回信封中的五十元押金,雖然她從此以此為由要尼爾請她吃飯,但自始至終她並未向尼爾提及那五十元的事。這在電影情節中是有極大瑕疵的,偷錢與說謊的行為讓這名東方女子的腳色有了東西方價值觀的污點。導演在這個段落中並未有著說明,是一件相當遺憾的事。

  東方人處在西方世界中其實都相當不具安全感的,因此他們處處小心也戰戰兢兢,薇艾麗與尼爾約會吃飯,卻假裝自己已爛醉如泥,其意是在測試尼爾是不是一個會趁人之為的小人?甚至又自導自演侵入大型的碟影出租店,再叫友人扮演便衣刑警,其目的也是想試探尼爾是否會在關鍵時刻出賣她的人。

  薇艾麗如此地小心計較,可以斷言她必然過去曾遭遇過許多的訛詐,這會是西方人對東方人的偏見嗎?否則薇艾麗為何如此地保護自己呢?

  沒有深度地交代薇艾麗的背景是刻意模糊或無意的疏忽?薇艾麗的出現是一種現象,無人能否定她,但除了自己說四處打零工之外,便毫無任何線索可循。於是薇艾麗便成了一名電影中的真正電影人物。當然也是編導在這部電影中刻意放置的符徵,於是尼爾以為自己活在電影世界中;但其實真正的電影世界是薇艾麗。透過彼此的交融,於是連觀眾也無法區分何者為真?何者為幻?

  薇艾麗最後打電話給尼爾,要他打扮成西部神槍手,其實就是荒野大鏢客的造型。這一段情節也是似真似幻,若是薇艾麗利用這種陰錯陽差的手法打劫了地下賭場,除了這種瘋狂行徑是電影才有的情節之外,似乎也是一段令人難堪的行徑,就算地下賭場是違法的行業,但打劫壞人並無法將自己的行為除罪。故唯一的解釋亦只能當作電影中刺激冒險的舉止之一了。

  薇艾麗將搶得的錢買了一輛跑車,並表示她已經有了駕照,這意味著薇艾麗最後也從電影行徑中走回現實,而兩人一起駕車出遊,也顯示尼爾離開了他自己建構的錄影帶世界,與薇艾麗一起在現實世界中攜手併進。

  電影可以算是從虛擬中建構完成的永恆世界嗎?錄影帶或碟影可以一再重覆地觀看,也就是說一齣電影中的故事世界就永遠被界定了。這在電影被發明之前是不曾存在的問題。「阿宅的戀愛電影」藉著一件似真似幻的男女互動經過,放置了許多可以一再反覆推敲與檢視的元素,在刻意營造的虛與實互換中,提供了內在心境與外在環境的辯證。

  「阿」片也許不見得是多麼了不起的電影,但導演刻意設置的虛實互換與辯證卻是經過深思的議題,在極度深入思索後,這份創作企圖就很容易能夠被理解的。

2010年8月6日 星期五

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

導演:彼得‧維爾(Peter Weir)
演員:金‧凱利 (Jim Carrey)
   喬‧韓納 (Hannah Gil)
美國 / 1998年 / 103分鐘 / 普通級
楚門從呱呱落地開始的三十幾年以來,就是史上播映最久、最受歡迎的記錄片肥皂劇主角,但他毫不知情…

◎ 劇情簡介

  三十年前奧姆尼康電視製作公司收養了一名嬰兒,公司開始培養這個小孩,並以許多演員擔任他的家人、朋友、鄰居以及同事,甚至也將廠景設置在一座島嶼上。除了楚門不知情之外,其他人都知道這是一齣戲,而這檔每日二十四小時共有五千部攝影機不斷拍攝的連續劇,早已成為全世界收視率最高的節目。

  有一天突然從天空掉落一具燈具,楚門覺得怪異,當晚電視新聞說是一架飛機上掉落的。但這也讓楚門興起了想離開去旅遊的念頭。只是他的妻子並不贊同。而公司派他坐船到對岸去談一件保險,但楚門(畢真仁)因小時候坐船出海,讓父親淹死在海中,這些過往使得他無法上船,因為他看到海水早已起了恐懼之心。

  楚門向最要好的友人馬龍說出真心話,他想去斐濟群島旅遊,甚至不想再回到桃源島。但在白天,楚門突然又遇見了死去的父親,突然父親被一群人架上公車,楚門追趕不及,其母親也斷然否定其父有雙胞胎兄弟。

  楚門在一次開車中從收音機無意中聽到主控室的現場,這不僅讓他相當吃驚,也開始懷疑他所處的環境是有些問題。他開始四處搜尋,竟發現有許多的電梯內其實是假的,他甚至惡作劇地打著工人,而這些工人竟然都不敢有所反應。於是楚門強烈地感受到他似乎被某種力量操控著,而他就有一種身不由己的無力感。

  楚門也開始跟蹤他的妻子,而躲在幕後操控一切的製作人克里斯多夫似乎也感到愈來愈難處理,他甚至預言總有一天楚門一定會了解真相的。雖然如此,克里斯多夫還是極力地隱瞞,這也使得楚門始終訂不到離開的機票。不僅如此為了隱藏真相,連續製造塞車、核電事故,但楚門還是想盡辦法逃走,為了阻止他繼續逃離,只好再假借一個理由讓父親又「復活」。然而一名女演員起了悲憫之心,於是告訴楚門事情的真相。克里斯多夫不得不出面與楚門溝通,他告知只有在這個島上才是世外桃源,外面真實的世界處處充滿危險,但楚門不為所動,他駕船逃離,克里斯多夫啟動大風浪,但楚門鼓起勇氣求生,終於突破風浪撞到攝影棚的牆壁,完成他逃離的心願。

◎ 劇情分析

  看完本片,幾乎每個人都會思考一個問題,我們每個人的一生是否也像楚門一樣,所謂生活與命運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劇本,而在空中的某處正有著許多「觀眾」正在觀賞我們的劇情。

  從某種角度而言,楚門的處境是無奈可悲的,但冷靜想想,我們的出生不也是充斥這種無奈?誰能選擇自己的人生或出生的家庭?「楚」片的前提倒是如實地把生命出生的困頓作了比擬,由此也提供了許多思考的空間與議題。

  楚門最大的困境是:他的生活一天廿四小時被放在頻道播放。除了從隱私權連結到人類存活的卑微之外,也必須談談偷窺的企圖與劣根性。

  人類的隱私在法律與世俗的人情上其實都是應該受到尊重的,以現代的夫妻或男女情人而言,侵入別人信箱的行徑依然是極端惡劣而無法被原諒的,何況將楚門連私生活的任何細節都鉅細靡遺地攤在電視頻道上,而楚門根本不知情,他不像其他人只是演員,楚門是真實地呈現真實的人生啊!

  製作單位為了不讓楚門坐船離開,特別塑造了他小時候與父親搭船出海而讓父親葬身海底的一幕,於是這在楚門的心靈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從此他連坐渡輪都兩腿發軟更不用說坐船逃離了。

  楚門在這個角度而言,是喪失了人的基本權利,因為他早已成為被改造的一隻動物。從正常人的角度而言,真是情何以堪?有趣的是,飾演他妻子的美露是必須與楚門同床共枕的,當然每到了夫妻親熱,鏡頭是必須經過處理的,然而我們也會發現,每當發展到這一幕,所有的監看人員與觀眾都不免有著失望的。

  而這種偷窺的滿足心態,正是造成這齣連續劇收視長紅的原因。這齣戲沒有編好的情節與台詞,一切以楚門的動向來應變,而每天他上班的路徑,幾乎都會遇到相同的人,看著楚門如此誠摯地向這群「演員」問候,剎那會有人性尊嚴被踐踏的感嘆。

  從空中掉落一盞投射照明燈是一個事件的開始,不僅是故事的具象開端;也是楚門對他所處環境質疑的開始。而他的死黨好友馬龍似乎也應該感到愧疚的,楚門對他幾乎是無所不談,就連他想去斐濟群島的秘密也都告訴他,但馬龍又能如何呢?他也只是一名演員,份內的工作就是必須把戲演好。最重要的是,楚門面對的妻子亦復如是,床笫之間的琴瑟和鳴變成虛凰假鳳,如果我們所處的世界真的是如楚門一般,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呢?

  假設這一切都是真的,那從螢光幕上窺看我們的人會是誰呢?是上帝?或是自己的「真實心」?美國雷蒙‧穆迪醫師研究報告書摘中提及,人死掉後會經過一個隧道,不僅會聽到悅耳的聲音,也會見到自己一生的「電影」,然後會有一股威嚴的聲音問你對這一生過往滿意否?而這些影片有許多畫面是只有你自己獨知的。有人稱之為「上帝的審判」,但我認為從自己「心識」自行投射的情況是較貼切的。

  楚門的「覺醒」是本劇最重要的意旨,一個人的心智是獨一無二的,為何必須活在安全但全無尊嚴的世界?換句話說許多人其實寧可活在高官厚祿但必須昧著良心來說謊的日子,這也是從本片中可以嚴謹地探索的議題。

  楚門面臨的是向權威挑戰,製作人掌握著楚門的生殺大權,楚門猶如籠中的困獸,這個威權可以製造閃電風暴,也可以大雨傾盆,更重要的是眾人全部聽命於他,楚門必須孤軍奮鬥,否則他永遠無法離開這裡。

  楚門一次又一次的逃脫都失敗了,或許這跟修行的道理是一樣的,除非乘願再來的菩薩,否則每一世的次第漸進是一種必然的規則,縱然此刻遇到困境,相信總有一天必然能夠契入法門領納真諦的。

  楚門得到一名女演員的暗示,他終於發現公司同事甚至鄰居友人都是等到他出現時才正經八百地工作,於是他追蹤到醫院,竟然找不到在醫院上班的護士妻子。楚門的震驚不妨解釋為頓悟,畢竟人生每日在五隂六識中的對應都是虛妄的,唯有看透這一切並滅掉這虛妄的五隂十八界,即可進入無餘涅槃。這是如來初轉法輪中在阿含諸經的教誨。然而在三轉法輪中卻反而宣說五隂就是不生不滅如來藏的妙真如性。看起來似乎前後矛盾,但其實不然,此乃無法貫通三乘菩提而起的誤解。

  若能真實理解「空相」與「空性」的道理即能了知初轉法輪與三轉法輪其實是一致的,阿羅漢所修的觀行範圍全部都侷限在現實界中的五隂十八界等虛假無常與緣起性空方面,從來不曾涉及實相法界的觀行,而實相法界亦即是生命與宇宙的本源。

  楚門最終能排除萬難獨自離開桃源島,雖然這兒有著安全無虞的保障,但卻是虛幻的世界。若說楚門找到離開島的出路,不妨說是楚門找到自己的真心,因為如來藏真心是一切的真諦,這讓虛幻的十八界幻滅,也就是攝影棚建構的世界全面崩解後,楚門並非無處可去,因為此刻他才了知真正生命的本源與八識的真諦。

2010年8月5日 星期四

愛情魔法師(魔愛)(El Amor Brujo) - 佛朗明哥三部曲

導演:卡洛斯.索拉(Carlos Saura)
演員:安東尼奧.加德(Antonio Gades)
   克莉絲汀娜.歐若絲(Cristina Hoyos)
西班牙 / 1986年 / 103分鐘 / 輔導汲
「愛情魔法師」也有另外一個片名「魔愛」,原來是二十世紀西班牙最傑出的作曲家法雅的代表作。法雅以芭蕾舞貫穿全劇,詮釋了人類深層底端的原始慾望,在婚姻與道德的約制下,一名寡婦如何看待自己躁動的靈魂以及難以扼止的愛慾…

◎ 劇情簡介     

  狄亞哥的女兒坎黛拉慢慢長大了,他的朋友希望坎黛拉將來能嫁給他的兒子荷塞。雙方家長把兩個小孩叫到面前詢問,兩個小孩也沒有異議,於是這場婚姻就這樣定了下來,但他們都沒有發現另一名小孩卡梅洛的表情是如此的哀戚。

  終於到了結婚的日子,卡梅洛穿得相當體面,彷彿他就是新郎,但事實上荷塞早與村裡的露西亞有染,只是大家不願把事情說開,而坎黛拉也就一直被蒙在鼓裡。

  在婚禮中為了跳舞,荷塞與另一群來找麻煩的人起了衝突,卡梅洛也加入戰局,他處處保護荷塞,終於警車逐漸到達時,眾人一哄而散,但卻有人趁荷塞鬆懈之際從背後捅了他一刀,卡梅洛傷心地抱著荷塞的屍體,卻被趕到的警察抓走,並且因此在牢中坐了四年的牢。

  卡梅洛出獄後回到家鄉,羅莎阿姨告訴卡梅洛,每天固定的時間,坎黛拉就會穿上當年血案發生時的衣服,在她回到命案現場之後,荷塞的鬼魂就會出現。坎黛拉不由自主地在原地舞蹈,但內心卻愈來愈痛苦。

  而另一方面卡梅洛也發現露西亞是個水性楊花的女子,荷塞的死對她似乎沒什麼影響,她的身邊依然跟隨著許多追求的男子。

  卡梅洛的姐姐最終告訴坎黛拉真相,並轉告卡梅洛是如何地愛她。憤怒的坎黛拉卻也只能惡狠狠地望著露西亞,但卻也間接地對荷塞鬼魂的出現有了不一樣的見解。

  卡梅洛到坎黛拉等待鬼魂的地方,兩人不自覺地舞蹈起來,但坎黛拉突然以為卡梅洛就是荷塞,對他憤怒地指責起來。卡梅洛向她表明心意,但坎黛拉卻一直不肯接受。

  這一天下著大雨,卡梅洛望向對街的坎黛拉睡在床上,他的心情激盪不已,但卻也只能壓抑著激動的情緒。而坎黛拉似乎也在掙扎中發現了自我,於是她打開門,不顧大雨淋身,勇敢地走入卡梅洛的房間。

  在一場營火的舞蹈中,卡梅洛與坎黛拉似乎重新回到兒時的記憶,但不管如何他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他們可以重新再開始。

◎ 劇情分析

  「愛情魔法師」也有另外一個片名「魔愛」,原來是二十世紀西班牙最傑出的作曲家法雅的代表作。法雅以芭蕾舞貫穿全劇,詮釋了人類深層底端的原始慾望,在婚姻與道德的約制下,一名寡婦如何看待自己躁動的靈魂以及難以扼止的愛慾。

  卡洛斯.索拉將原劇改以佛朗明哥舞來詮釋,透過肢體強烈的扭動以及強烈的節拍,更加細膩地詮釋了人性矛盾的觀點。

  自古以來許多國家對於寡婦都是以異樣或鄙視的目光來對待,總認為丈夫身亡,這必然是妻子不詳帶來的噩運,眾人總是避之唯恐不及,更不用說是再論婚嫁了。或許是這種自古以來的詛咒而使得坎黛拉在面臨丈夫的死亡之後,她也只能以壓抑的心情不讓自己心中的真相透發而出。也像前幾部的戲一樣,為了讓坎黛拉向外追索的心靈能與世俗的認知取得某種程度的平衡,於是劇情交待了丈夫荷塞花名在外,因此日後坎黛拉的移情作用便更容易獲得救贖。

  基於這樣的觀點我們不難發現,坎黛拉的行徑還不算得真正的自由與勇敢,在關鍵的時刻,她必然得考量到婚姻與道德的約制,並得刻意地忽略另一名真情待她的青梅竹馬卡梅洛。

  卡梅洛面對自己喜歡的坎黛拉自幼被許配給荷塞之後,他只能將這份激情隱藏在心中,就算在婚禮當日,他也只能將自己打扮得更為得體,因為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內心中假裝自己是新郎啊!

  這樣的卡梅洛也是算不得自由與勇敢的,但這正是一種大環境帶給每個人的影響與約制。真正的愛並非只有佔有,有時將這份愛的思維建構在自己的腦海空間,也許這個世上都無人知曉,而只有你獨自擁有這份秘密,從這個角度來看,你不正是世上最幸福的人嗎?

  得與失看似對立,但其實是內外一體的,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獲得,這將會是什麼樣的後果?當然我們也絕對不可能只是一味地流失,在失落的同時,只要聚氣凝神,就不難發現在失落之後都會呈現一種新的面向。因此在得失之間不斷地理解了知,就是一種修行與鍛鍊,直到有一天,突然感悟到在得與失之中其實並無所謂的得與失,當下內省之際即是徹悟的契機。

  問題是,人活在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中,每天面對並加以執著,一般人很難有此發現,從六識中以為掌握的六塵其實都是虛幻的,就算所謂「眼見為憑」,其實也不是眼睛所看見,在楞嚴經中的七次徵心與八還辨見,在在都說明了這種生命的真諦。

  但這意思並非要每個人眼不見聽不聞,相反地,你不但無法逃避六塵,除非你睡著或死亡,在根塵相觸後的對待是不離不棄,並讓定力始終如一安置,此乃佛門中看話頭的修行方式之一。

  坎黛拉面對丈夫因為捻花惹草以致在婚禮上遭到殺身之禍,對坎黛拉而言,她的思緒開始得重新檢視與丈夫之間的感情,她像掉入泥淖的陷阱中動彈不得,但在世俗的目光中她依然是荷塞的妻子,在道德規範中她不得逾矩,但這是何等諷刺的對比,於是坎黛拉在潛意識中開始抗拒甚至逃避荷塞在她心目中的地位。

  但愈是逃避排斥,荷塞卻更陰魂不散地出現在她的周遭。荷塞以幽靈不斷地糾纏,是愛慾無法終絕?或是對生命驟逝的不甘?還是根本就是坎黛拉自己心中的陰影?以一名寡婦的名份如何處理日後自己的感情問題?坎黛拉終究是無解的,她也許開始抗拒丈夫的幽靈是對荷塞在外尋花問柳的抗議,但另一方面她卻無法全面去接納卡梅洛的愛,因為道德掌握著人倫常規,坎黛拉如何能承受千夫所指的罵名?

  坎黛拉拒絕了卡梅洛的愛,但卻讓自己陷入更深的困境,直到有一天她終於發現問題的癥結,也勇敢地踏出她的步伐。她嚴厲地指責了荷塞,但其實她將卡梅洛誤認為荷塞,這是一個難解之結,但若非坎黛拉勇敢地承接一切,她又如何跳脫命運加諸在她身上的魔咒?

  於是在一個下雨的天氣,隔著街道的窗口,像兩道互通頻率的目光終於有了交集,床上的慵懶與無力,恰似千年等待撫慰的心靈,坎黛拉選擇了迎向卡梅洛的房間,成就了這段等待多時的良緣,也讓坎黛拉走出了自己常年的夢魘。

  故事雖然簡單,但背後所呈現的社會脈動力量卻是故事的主軸。如何在道德的約制中尋找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原本是一件並不困難的事,但當世俗出現矛盾與掙扎之際,所有的應對就會變得困頓起來。然而這種律動其實正好是一種考驗與抉擇,也就是在荷塞的死亡中,引燃了讓坎黛拉與卡梅洛的重新思維,從而開始對大環境所逼壓而來的約制有了一種抗衡與新的詮釋,於是傳統便開始受到了挑戰,而這番的鬥爭並不關乎勝負,重要的是某種改變與啟示。

  坎黛拉面臨的困境是一種自我的心魔,這也是片名魔愛的真正緣由。

2010年8月4日 星期三

血婚(Blood Wedding) - 佛朗明哥三部曲

導演:卡洛斯.索拉(Carlos Saura)
演員:安東尼奧.加德(Antonio Gades)
   克莉絲汀娜.歐若絲(Cristina Hoyos)
西班牙 / 1981年 / 71分鐘 / 保護級
禮讚: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入圍
   坎城影展藝術貢獻獎、高等技術大獎
   英國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入圍
   法國凱撒獎最佳外語片入圍
   卡羅維瓦利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蒙特婁影展觀眾票選獎、特別成就獎
   西班牙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導演、女配角
   西班牙哥雅獎最佳攝影、服裝
   德國藝術電影獎最佳外語片
   丹麥Bodil獎最佳歐洲電影
憤怒的新郎追趕與人私奔的新娘…

◎ 劇情簡介     

  安東尼與眾人進入劇場,他們預備要排練「血婚」這個舞劇。安東尼一直回想自己的身世,從小家境貧寒,無錢念書,只好四處打工,他在飯店打過工,當一名行李員,也當過拳擊手,但只打了一場便退出了,也幹過賽車選手,後來流浪到舞團在好幾次的配角演出後,終於受到埃斯庫德羅的賞識,終於才有了今天的地位。

  劇碼中安東尼愛上的女子要嫁人了,但新郎卻不是他,安東尼和新娘都很痛苦,於是在婚宴的舞會上,安東尼與新娘共舞,也順便告訴她一個計畫。於是在人群混亂中,安東尼帶著新娘逃走了。

  新郎和家人很快發現新娘不見了,他們分別騎著馬隨後追逐,果然在半路追上了。雙方人馬展開一場生死的搏鬥,最後安東尼與新郎雙雙死在對方的刀下,於是新娘在結婚的第一天就成了寡婦。

◎ 劇情分析

  「血婚」是西班牙一九三O年代最著名的詩人羅卡的作品,另一部電影「達利和他的情人」中就將達利、羅卡以及布紐爾三人一起在大學的交往以及親密的同性關係作了詳盡的描述。雖然三人後來各自勞燕分飛,達利在法國成為繪畫的一代宗師;布紐爾到美國也成為著名的導演(其代表作是安達魯之犬與青樓怨妓)。只有羅卡繼續留在西班牙,並因為西班牙的內戰受到舉發而被法西斯黨人抓走,在八月十九日被槍殺於橄欖樹林中。

  羅卡在一九一八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印象與風景」,一直到一九三六年逝世前創作的劇本「白納徳之星」,在十八年間共寫出十一本詩集、十四部劇作,另外散文、演說集,短篇故事等共數十篇。有人形容他是左手寫詩,右手寫劇本的全能作家。

  「血婚」是在羅卡與一群學生自己組成的劇團「茅舍」在一九三三年得到政府的資助,並在阿根廷成功巡迴演出後所完成的作品。這個時期的羅卡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作家,而「血婚」不僅有舞台劇的演出呈現,也有電影的版本,而本劇則是以佛朗明哥舞來表現,自是別有一番韻味。

  血婚的故事其實很簡單,父母在兒女年幼之時,類似中國古時候的指腹為婚。雖然這件婚約男女主角都被叫到面前訊問,但年紀尚小,他們又如何作得了主?男男女女的對應其實充斥著太多的變數,如果單純的像數學一樣的計算,一男配一女就是如此簡單,可是當感情成熟之際,這就必須放置更多的議題。

  頻率相通雖是老生常談,但其中牽引的緣由卻是相當複雜。其實頻率相通有著更多的業識,簡單地說,不是報恩就是報仇,也就是說當男女感情契合到無法被他人取代之際,這種背後的力量,卻不是所謂「看對眼」可以簡單解釋。要不然你仔細要這些頻率相通的男女說出愛上對方的理由,其實大部份的人是說不上來的。

  每個人大部份都是五官俱全,就算有差異那也是主觀的見解,有的男女彼此愛得死去活來,但旁觀者卻不見得容易投入,蓋因第三者並無與之有業緣介入,或者說有彼此的業緣,但此生尚未開花結果。於是這些背後的動力就會變成今生的愛恨糾葛,就如前面所提,不是報恩就是報仇,所謂愛恨糾葛無非就是愛,正是如此的寫照。

  血婚的故事加註了新郎在結婚前就與村中一名女子有染,這正好就削弱了安東尼搶婚的劣行。這樣的情節其實在世界各地都有,只是真正勇敢地付之行動者少之又少,而就算安東尼執意如此,若女主角稍稍退卻,這件事依然無法成局。

  台灣在日據時代末期有位出色的小說家張文環先生,他的名作「閹雞」談論的也是類同的故事,但若就故事背後的人文思考,閹雞似乎更有其可貴之處,其故事是阿勇原本在鄉公所上班,但因得了瘧疾而臥病在床甚至不能人道,其妻月里健美樂觀,為了養家她四處為傭,甚至也參加村中的車鼓陣,但卻為其兄反對責罵。月里後來在一農家中幫傭,認識了小兒麻痺的阿鍊,阿鍊雙腳不良於行,但卻是一名畫家,他常告訴月里許多外在世界的知識,於是月里渴望以自己的雙腿,結合阿鍊的思想,她揹著他,就可以四處去看這個世界,於是有一天清晨,兩人私奔了,村人在後追趕,最終在碧潭找到兩人浮出水面的屍體,其形狀是月里揹著阿鍊,兩人至死均不分開。

  閹雞的故事近年有人再度改編在國家劇院演出,但最早是由林博秋先生改編在延平北路第一劇場演出。筆者在一九九七年台北市戲劇季時接受委託改編,也在城市舞台演出,當年林博秋先生也親自蒞臨觀賞,只可惜第二年林老先生就去世了。筆者改編的閹雞大量擷取當時的時代用語,這必須感謝當年的老導演李泉溪先生的指導,使得筆者的劇本有著另一股的時代風情。至目前為止,已有兩名研究生以筆者改編的劇本作為論文的論述比較。

  上面論及的情節其實比血婚的故事更具立體而有生命。月里是時代的悲劇人物,血婚的男女主角純粹把情慾放在第一順位,他們喜歡甚至愛上對方,於是揚棄了社會既定的道德與規範,如果愛可以勝過一切,那為何很多愛情都無法善終?既然明知其結果,卻又為何去挑戰道德的力量?

  人永遠在矛盾中不斷地測試自己,宗教將之解說為試煉。但所有的一切完全是自己「心」的躁動啊!所謂根塵相觸而生六識,就算明知真理,卻又是無法跳脫六塵的誘惑;明知其為虛幻假相,但就是無法跳脫或破斷煩惱。而佛家所云的「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正是人不斷輪迴的根本。

  愛情的互動究竟想掌握什麼呢?有時連自己的心都無法駕馭了,何況想完全擁有愛的一方?看似簡單的道理,其實卻有著厚重的業識糾葛,人間互動並非不能愛上另一個人,或許尊重對方會是一個較佳的方法。然後在彼此互動中相互薰染與感動,愛情就會被如實地實踐,並被提昇到某一種境界,雖然這種境界依然在境界中,但起碼是較理想的人間法則吧?!

  當失去愛時,當事者就會以動物的本能傷害或消滅對方,以這種極端的手段企求挽回失去的愛。但這是人類最卑劣的行徑啊!血婚的結局讓我們品嚐到人間的至苦大痛,原本以為美好的互動剎那間開啟了通往地獄的通路,兩造俱亡,是否就是化解恩怨的唯一手段?這應該是一個淺顯的問題,今生無法了結的恩怨,何苦將怨恨推向下一世?人有時就是如此的愚昧,自以為在義理上爭了一口氣,但在得與失之間就是一個人性的陷阱。

  如何作到不分別的心呢?若只在意識形態的界訂,那依然是在分別心。這個難題其實必須得「反觀自性」,亦即真正了知真心的所在,如此所作的無分別心才是真諦。若能如此安住,在回頭來看這個世界的紛爭或喜悅,其實都會發現一切如幻影一般。

  血婚只是個故事,導演提供了以佛朗明哥舞的力與美而敘述這段過往,從欣賞的角度,我們發現影片中有許多類似國劇中的身段,如騎馬追逐的場面,這一點倒是相當有趣的。

  「血婚」或多或少呼應了羅卡悲壯的淒然命運,他只活了三十八歲,但在其作品中其實也延展了他的生命長度與另一種活力。

2010年8月2日 星期一

卡門(Carmen) - 佛朗明哥三部曲

導演:卡洛斯.索拉(Carlos Saura)
演員:安東尼奧.加德(Antonio Gades)
   克莉絲汀娜.歐若絲(Cristina Hoyos)
西班牙 / 1984年 / 101分鐘 / 輔導級
禮讚:戛納影展的最佳藝術貢獻獎
   評審團最佳外語片獎

編舞家尋找到能散發出似卡門般致命吸引力的女子來詮釋他最新的作品卡門 …

◎ 劇情簡介     

  為了以佛朗明哥舞呈現卡門這個角色,藝術總監安東尼費盡心思極力在各地尋找適當的人選。

  終於一名經紀人帶來一名舞者克莉絲汀娜,安東尼驚為天人,立刻讓她擔任卡門的要角。隨著每日的編舞,安東尼發現自己竟然愛上了卡門,或者說他愛上了克莉絲汀娜,但在同時安東尼也慢慢發現克莉絲汀娜曾結過婚,她的丈夫荷西不僅好賭也販毒,這是他入獄的原因。

  克莉絲汀娜還是深愛著丈夫,她不時到獄中去探監,終於刑期到了,荷西被放了出來。而在劇中卡門因在一八三O年的菸廠工作,因與一名女子起了衝突,個性剛毅的卡門拿出預藏的小刀,殺傷了女子,因而被軍中的尉官帶走,但尉官很快就迷惑於卡門的美色,竟違背軍紀而放走了卡門,本已為卡門會與他雙宿雙飛,但卡門很快就有了新對象,尉官苦勸她回頭,但卡門不為所動,最終尉官走投無路,也讓劇情走向不可收拾的悲劇。

  而現實中荷西也來舞團參觀,安東尼相當痛苦,而克莉絲汀娜告訴安東尼,她根本不愛她的丈夫,她甚至將兩人親密的關係告訴丈夫,但荷西一點也不在意,因為他想要的就是錢。

  安東尼給了克莉絲汀娜一筆錢,以為事情就可以輕易解決,但荷西並無離去的打算,甚至與安東尼一起打牌,最終安東尼發現荷西使詐耍老千,雙方起了衝突,安東尼打敗了荷西,克莉絲汀娜毫不猶豫脫下戒指丟還給荷西並站到安東尼的背後,這表示她日後將追隨安東尼。

  在一次練舞完畢後,安東尼見眾人離去,但卻不見克莉絲汀娜的影子,於是他入衣帽間檢視,果然發現克莉絲汀娜與一名男舞者衣衫不整地躺在戲服上,克莉絲汀娜尷尬離去,安東尼向她表明希望能夠跟她永遠在一起,但克莉絲汀娜卻表示她是自由之身,甚至更惡狠地告訴安東尼,她早已不再愛他了。

  戲終於到了尾聲,卡門這回又愛上了鬥牛士,安東尼不死心地規勸反遭奚落一番,於是藉著群舞之際,安東尼以刀子殺了卡門,或者應該說是安東尼殺了與卡門相同性格的克莉絲汀娜。

◎ 劇情分析

  卡門是比才最著名的歌劇,只可惜「卡門」上演二十三天他就去世了。而真正將卡門這齣戲發揚光大的,是法國的歌劇,卡洛斯索拉以佛朗明哥舞劇的方式拍成電影,自然有其結合西班牙傳統的舞蹈重新來詮釋「卡門」的企圖。

  法國作家梅里美的一本小說,被比才相中而將之寫成歌劇,首演之日是一八七五年三月三日的夜晚,在巴黎柯米克歌劇院的演出並不成功,這與當時法國觀眾看慣了高雅優美的歌劇相較,「卡門」的場景過於現實庶民,這使得觀眾的認知差距極大而種下敗因。但隨著慢慢在各地的增演,三個月後比才去世了,他一共上台謝幕二十三次,但這齣十九世紀末現實主義歌劇先驅的「卡門」卻在世界歌劇中佔了相當重要的地位。事實上比才尚有兩部極佳的作品「採珠者」以及「貝城一麗姝」,尤其「採珠者」受到極高的評價與讚譽。

  卡門這個角色已經變成一個專用的代名詞,很多人將卡門與蕩婦相提並論,我想這種觀念是必須重新討論的。以現在的觀點而言,卡門是活出「自由」的女性,她的愛雖然都是隨性的,但卻無法否定她的真誠。充分地掌握自己女性的特質,並將之發光發亮,有誰能說這是錯誤的行為呢?她前後愛上了看守她的軍人何賽,或許卡門運用了一點心機,使得何賽陷入了犯下軍法淪為走私客,最終更成為殺人犯的命運,但這些前因後果,是否必須全部怪罪卡門?

  卡門的特質是她美豔動人,但不輕意愛上別人,一切的躁動似乎都是來自四面八方貪婪的目光,請注意,不管外在如何變化,卡門最難能可貴之處是忠於她自己。

  卡洛斯索拉結合了西班牙的佛朗明哥舞的天王安東尼奧加德,以佛朗明哥舞劇創造了戲劇與現實兩條主線的進行,但事實上這兩條虛與實的交揉是互通有無的,換句話說,在「卡門」這齣戲的排練中,舞劇的導演漸漸也陷入了愛的糾纏,到最終當卡門愛上鬥牛士時,安東尼便分不清楚何者為真?何者為幻?內心油然而生的妒意瞬間攀滿了全身,為了真正擁有卡門,為了不再讓她脫離他的視野,唯一的方法就是殺了她。

  安東尼最後有無殺了克莉絲汀娜,是一種弔詭的情節表現,這一切留給觀眾自行思考,但在這兒卻顯露了男性的沙文主義,或許更恰確地說這也反應了當時十九世紀的社會觀點與庶民生活文化,女人大體上在社會並無被尊重的空間,當男人自以為是的空間被侵犯後,男人唯一反擊的力道幾乎只有一種簡單的方法。

  卡門的行徑多少替一些女性發出內心的吶喊,為何女人在自主追索慾望的同時必須被冠上「蕩婦」之名?而男人對情慾的發洩則是理所當然?「卡門」演出至今,似乎很少人願意從這個角度重新來審視男女之間的差異與類同,因為兩者其實都是來自人性的展現啊!

  卡門故事的背景發生在西班牙南部的塞維利亞(Sevilla),大約在八世紀到十三世紀時曾是阿拉伯摩爾人王國的首都,在十五世紀末哥倫布發現了美洲新大陸,也為西班牙帶來巨大的財富,相對地塞維利亞在十六到十七世紀中就成為世界最繁華的商城和海港。梅里美的小說會以這個地區作背景,自然有其考量的。

  如果真正要從人性的角度來探討的話,「卡門」倒也提供了許多卑微與殘酷的事實。生命要存活下去,必須在不同的環境中不斷地掙扎與鬥爭。卡門的美艷讓她成為工廠女工的公敵,於是卡門知道她必須有所作為,否則她很快就會淹沒在嫉妒與憤怒之聲中。

  菸廠的女工行徑粗鄙?但其他自認為上流社會的達官顯要又有何高明之處?就像每一棵樹一樣,它們會生長在不同的環境中,有的陽光充足;有的欠缺雨水;有的土地貧瘠,但這些都是先天的環境,而生命的意義不就是必須在各自惡劣的環境中不斷地自我茁壯?

  卡門的行為是以「愛」來茁壯自己,這是她與生俱來的天性,她是女人,一位嬌艷華麗的女人,但她不甘將自己的命運交付在別人手上,一切都是她自己真誠的自我抉擇,於是卡門就成為世界的「卡門」。

  佛朗明哥舞以快節奏的舞步掌控了舞者肢體,從而散發的肢體元素與觀眾共融,雖是另類的詮釋,但卻也讓觀眾有了一番新的見地。

  將「卡門」稍加肢解而揉入現實的元素,這雖非首創,但卻也有了新詮釋的動力。卡門的個性在本劇中有著不一樣的呈現,她是以肢體感動觀眾與照亮舞台的舞者,當然她的肢體慾望也是可以肆無忌憚的。

  一次肢體交纏的快慰不見得是「愛」的呈現,愛與慾在某種時刻可以被區分得如此的乾淨利落,而這似乎違背了傳統的道德觀,但卻順從了心中底層的吶喊與慾望。在現在的社會上早就存在許多的「卡門」,這並非是壞事,但必須真確而明白自己確實的行徑是不違背心中的本意,這才是符合「卡門」的精神。

  從佛朗明哥舞的排練,讓我們理解,舞劇的創作過程其實也是艱辛無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