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9年7月17日 星期五

賈斯伯荷西之謎(The Enigma of Kaspar Hauser)

導演:維納.赫爾佐格(Werner Herzog)
演員:布魯諾(Bruno S.)
   華特
.萊登加特(Walter Ladengast)
德國 / 1974年 / 108分鐘 / 保護級
禮讚:1975年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
   影評人費比西獎
   德國電影獎最佳影片銀獎、最佳剪輯、最佳製片設計獎
賈斯伯荷西是十九世紀一個身世不明,像白癡一樣的眞實神秘人物,
他的故事在歐洲廣為流傳…

◎ 劇情簡介     

  一八二八年,一名從小就被囚禁的孤兒賈斯伯,在他十八歲這一年被釋放了。他手上拿著一本聖經和一封信,站在小市鎮的廣場上,就像個木頭人一動也不動。這引起了鎮上市民的好奇圍觀甚至政府人員與醫學界的介入與關注。

  賈斯伯被一對善良的夫妻收養,也開始教他讀書寫字,甚至彈奏鋼琴。賈斯伯開始會說些令人費解但似乎又充滿哲理的話語;同時他也常常敘述他的夢境:一羣由瞎子領隊的駱駝商隊在沙漠中迷路了,眾人不知所措之際,瞎子卻氣定神閒地指出正確的方向,最後果然將所有人帶出了沙漠。

  賈斯伯的行徑漸漸吸引了歐洲上流社會的注目,英國一名貴族史坦霍普伯爵便意圖來訪,並收賈斯伯為學生,收養賈斯伯的牧師認為這次的會面很重要,因為將會影響賈斯伯的未來。

  史坦霍普顯然是好大喜功的人,他在眾人面前一再誇耀他在希臘的所見所聞,賈斯伯突然感到從未有過的不舒服,以致他的舉動太過失禮。史坦霍普最後以自己可能看走了眼而自嘲,並放棄收養賈斯伯的計劃。但賈斯伯並未因此而沮喪,他反而更悠哉地望著水中影自娛,也彈琴自娛娛人。

  有一天,有人發現賈斯伯中了一刀倒在地上,究竟是誰殺他的,似乎找不到答案,但他身邊發現一個袋子,裡面一張字條寫著MLO的字母,但這不但沒有對解謎有所幫助,反而增加了更多的困惑。

  賈斯伯繼續作著在沙漠的駱駝商隊的夢以及有關高加索的所在。而在被人刺殺之前,賈斯伯也曾在林中遇襲,額頭被人重擊倒地。賈斯伯無法說出究竟是何人要取他性命,只說山上站著死神。

  終於賈斯伯去世了,他的遺體被醫學界佔為己有,並開始解剖他的器官,結果發現他的肝以及其他器官都有腫大的情形,尤其是小腦顯得特別發達,但卻也使得大腦產生畸形。解剖的醫生認為這是一次重大的發現,他謹慎並興奮地記載了這段結果。

◎ 劇情分析

  賈斯伯.荷西是十九世紀歐洲的一個大謎題,因為他不知來自何處?當然也不知其身世,最終的死亡亦是令人不解。德國大導演赫爾佐格在一九七四年找到一名精神病患布魯諾來飾演賈斯伯,也在坎城影展中拿下評審團大獎。

  很多衛道人士批判導演利用殘障人士譁眾取寵,但這是一個值得深思與辯證的議題,布魯諾的思維像個小孩般純真,他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是缺乏人的機靈與心機,這也對照出佛家所稱的「真心」與「妄心」 的異同。真實的布魯諾的名字並未被公開,他除了這部影片擔綱演出之外,也在另一部「史楚錫流浪記」擔任主角。從一些僅有的資料來看,他並不會表演,而這點正好是赫爾佐格最滿意與期待的角色。也有人說布魯諾的母親是一名妓女,她在精神病院中度過二十三年的歲月,這與「表演」似乎有了脫節,但導演赫爾佐格始終堅信布魯諾絕非是瘋子。

  賈斯伯代表的不僅是一種現象,而是全體文明世界的天平另一端。「無知」「單純」與「直心」是他的特徵,會具備這些特質是因為他並未受到文明世界的染污。我們自信滿滿的文化素養是否真的走對了方向是一個疑問,因為追根究底之後就會發現,文明並無法帶給人類一個究竟的答案。人有時反而迷失在文明中,花盡力氣與所有無非是在各種感官的慰藉與刺激,但幾乎很少有人一開始就會深思這個預後的問題,一定得等到老年之際才會因為體力之不濟或者撞擊之後的失落,才會想到人生這麼一遭似乎尚有許多不足之處,但卻又說不出個所以然,原因當然是因迷失在文明的迷障之中。

  堅持這樣的見解並非是全力地反文明,相反地,具有這方面的認知才能具體實踐文明的神髓。賈斯伯因為不曾受過文明的洗禮,他不受社會體制的規範,但他的獨特行為反而變成世人眼中的「怪異」。欲收養他的伯爵便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他收養的動機是為博得世人對他的禮讚,以及賈斯伯對他的感激,只可惜在賈斯伯完全純真的心靈中幾乎是與天地共融的,一切的現象都只是現象而已,感激與禮讚就變成多餘的,這讓人想起梁武帝與達摩的對話,梁武帝問達摩:他建造無數涼亭的功德如何?達摩卻答全無功德。梁武帝的不悅與這位伯爵的生氣自然是異曲同工了。

  賈斯伯出現在這個世上反而成了眾人眼中不正常的人,相對於世上正常的人的行為是相當可笑的。為賈斯伯檢查身體其實像對待一頭野獸動物一般,甚至用刀劍與火來測試身體反應;更離譜的是旁觀的民眾竟然哈哈大笑起來。但賈斯伯在此刻卻提供了新的訊息:他在受到創痛與羞辱之際,並未生氣地反抗或咆哮,他依然故我地嘻笑如常,雖然只流下痛的眼淚,但這份近乎修道人的反應,確定無法被凡夫所理解的。

  賈斯伯被送入了馬戲團,僅管面對的是取笑的目光,但賈斯伯永遠不會將這些世俗的見解作呼應,他永遠是不動如山的賈斯伯,他也不會去責備那些自稱是紳仕的人對他的羞辱。但愈是如此不介意,便更增添了世人對賈斯伯的詭異眼神,而這也無形中將賈斯伯一步步逼向無法回頭的深淵。

  人類一向自視為高等動物的源由便是文明的加持,相對地無法在這個約定成俗的體制中共融者,便被界定為「失常」。但若仔細深究,這個愈加璀璨的文明就離人性更遠離一步。這些既定的成規其實也為取悅某些得利者而設計,或者說是一個結構性的共犯模式,而這個模式愈加強烈,就離善良愈遠,賈斯伯是一個標竿,只可惜幾乎無人能看清這個盲點。賈斯伯的死亡,象徵了人類將更加快速地陷入迷失中。

  我們是否能像賈斯伯一個人獨居多年?其實單獨靜心內視,不僅不會孤單無助,反而在機緣下能體驗與全宇宙接軌的經驗。在黑暗中其實才能發現光明,這一點是凡夫世人很難理解的。

  「賈」片其實作了許多對立的映象排列,如地窖與文明社會;道德規範與無為而「住」,這些兩邊的思考都是一種分別心,離中道甚遠,但若無這些過程,又何來「中道」的體驗呢?

  賈斯伯的思考模式是直心的,套句現代人的說詞是沒有心機。我們從幼稚園的小朋友互動中感染到無邪純真,正是最可貴的直腸心。其實這些最「純粹」的生命正是我們的本相。活在世上給我們的教育與思考,讓我們逐漸失去了那份純粹的實相,賈斯伯像一位明心的菩薩現身啟示,只可惜能領納的人不多。

  賈斯伯最終在二次受人攻擊之後死亡。攻擊他的人是誰並不重要,因為這個人代表了文明世界所有的人。一個與體制完全格格不入的「人」,這個社會要如何論斷他呢?讓他消失應是最快速與直接的方法。

  然而賈斯伯死後被解體以為研究紀錄則更為可笑。因世人無法理解他而惶恐不安;但在解剖之後以他內臟的變異作為自我解答的安慰,不免讓觀眾再一次承受了世人的荒謬與無知,相對地也就對傳統的文明體制有著更多的嘲弄與揶揄了。

冥王星早餐(Breakfast on Pluto)

編導:尼爾.喬登(Neil Jordan)
演員:席尼.墨菲(Cillian Murphy)
   史蒂芬.雷(Stephen Rea)
英國 / 2005年 / 129分鐘 / 輔導級
禮讚: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雙料大獎提名
   榮獲金球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入選柏林影展觀摩影片
一場夢幻、刺激又充滿驚喜的人生饗宴, 即使不離開你所處的現實, 想像依然可以讓心靈掙脫身體的束縛,遨遊宇宙,到冥王星上去吃早餐…

◎ 劇情簡介     

  派翠克小時候被母親放置教堂,而被神父撫養長大。派翠克雖為男兒身,但卻是自認嬌媚的女人,因此他喜歡別人叫他「派翠克小貓布蘭登」。

  派翠克一直渴望知道母親是誰,透過神父拉喬的說詞,他知道母親叫艾莉.柏根,長得像影星蜜琪.蓋諾,現在居住在倫敦。而派翠克也慢慢得知,其實他的生父正是神父拉喬。

  派翠克在學校常因所問的問題不得體而受處罰,但他不以為意,因為他想到倫敦找母親。半路上他遇見了一羣自稱是「邊境騎士」的摩托車愛好者,他們告訴派翠克:人生唯一的邊界是在「未來」與「你所拋棄的過去」之間,因此必須不斷地旅行,最後到達最遙遠最冷冽的冥王星,然後可以第二天享受早餐。

  半途中派翠克愛上了搖滾歌手比利,但其他團員反對他們交往,比利安排派翠克住在小屋,但那也是共和軍藏武器之所,派翠克因好友勞倫斯死於恐怖事件,於是將屋內所有槍械丟置湖中,這使得派翠克差點喪了命。

  派翠克又認識了魔術師柏蒂范恩,也加入了他的表演行列,但正巧被小時玩伴查莉發現了,她不顧范恩的攔阻終於帶走了派翠克。查莉偷偷告訴派翠克,她與爾文懷了孕,但男友只在意革命的事。不久爾文出了狀況被同志槍殺,而原本欲墮胎的查莉又反悔而保住嬰兒。

  派翠克在一家酒館中卻遭到共和軍引爆炸彈,雖然只是受傷,但卻遭英軍誤認是臥底之人而關入牢中。事後證明他的無辜將他放出,派翠克卻流入阻街女郎的命運,上次刑求他的警察好心介紹他到「偷窺之家」工作,沒想到卻引來了拉喬神父。拉喬告知其母的地址,派翠克循址找到,也見到母親再嫁所生的兒子。

  派翠克決定不與母親相認,最終還是回到神父的所在,此時待產的查莉也被神父收留,這使得有些信徒相當不以為然,終於在夜晚放火燒了教堂。

  查莉生了孩子,派翠克也在醫院見到生母又懷孕來醫院檢查,派翠克衷心希望其母這回要生個女兒,這是他心裡的期盼呢!

◎ 劇情分析

  有關雙重性徵的議題,西班牙導演阿莫多瓦在「我的母親」這部電影中有極為詳盡的呈現。而「冥」片的男主角亦是從這個角度來敘述,但卻在意想的渴望世界中多了著墨,不僅豐沛了本片的視覺焦點;更拓染了戲劇的經緯與層次。

  派翠克的出生原本就是違反「體制」的。父親是神父;母親長得像電影明星,也懷抱著明星夢,這就注定了派翠克的孤單與寂寞。這樣的生命日後必定會有多方的碰撞,也極易讓性格受到扭曲。但派翠克以近乎水的柔性詮釋了他的生命過程,這正是本片的精華所在。

  派翠克似乎是為了尋找母親而存在;但最終見到母親時他反而放棄相認的機會。他常唱的一段歌詞:「我的身體,我的遭遇,都是老天爺的玩笑嗎?無所謂!即使離不開這一切,我還是能靠自己的想像飛上天,我要去冥王星吃早餐!」

  這段話呼應了一個目標的所在,冥王星是最遠,最冷的地方,派翠克認為到達那個地方必定是心靈有所安頓的所在,就像一名旅人到達目的地後,經過一夜的休息,然後心情愉悅地在第二天享受他的早餐。這是身為孤兒的渴望,也是派翠克不讓自己掉入自艾自怨深淵的應對方式。而這種生命的型態使得派翠克成功地詮釋了一份人的另類特質,基於親情的調性,最終在影片結束前,很少人會不認同派翠克的思惟面向的。

  派翠克以放任的態度去釋放自己的愛;也以相同的方式接受別人的愛。雖然經歷了無盡的風霜淒苦;但卻也讓他有了試煉。而這些體悟自然也會薰染了周遭的人。他的父親絕對是受到他的啟發而明白了自己位階的真義。神職人員一時的貪慾並非是十惡不赦,畢竟他也是活在真實世界中的人啊!七情六慾既是十八界的必然接觸與共融,人便無法完全脫離這些誘惑,只是依仗著戒律的律己,讓這些慾望逐漸地淡薄。火災過後,神父不會追究是誰放火燒了教堂,他只撿起法器在胸前畫了十字。不管神父過去如何,當下他已回到了上帝的身邊。而這一切都是由派翠克努力活在世上而帶給他的認同與啟示。

  派翠克永遠努力地活在他的幻想之中,由於幻想是美好的,自然也帶動了真情與微笑。就算被英軍抓入牢中而刑求,他依然秉持一貫的態度。水的柔性讓剛烈如火的刑警也不得不屈服。

  派翠克受到的啟發是一羣「邊境騎士」,這些人看似莽撞但卻充滿哲理。過去與未來的臨界點其實就在當下,過往已矣不可追;未來幾度難推測,似乎只有低頭面對的腳下才是踏實所在。於是派翠克不再受制於自身的桎梏,身在倫敦不曾謀面的母之容顏,雖然只有粗略的印象,但這變成派翠克追索的重心,基於這份情懷,他以愛作為應對基調。誠如他回到教堂之際與神父有了父子的交集,而這時的「父親」已經成了雙關語,但這並不影響派翠克善良的心靈與本質。

  「冥」片的背景放置在一九七0年代的北愛爾蘭,政治的背景是必然會被考量進去的,但這個苦澀的題材卻被拍得輕描淡寫而又劇力萬鈞,由派翠克的主觀鏡頭讓觀眾亦輕易地游離其中,也許略顯無厘頭,但令人欣慰地嗅岀和解的味道。

  派翠克在舞廳遇上的爆炸,他關心的是自己的絲襪破了,這是多麼令人讚嘆的赤子之心,而這個情懷的延續便溶解了警方的刑求畫面,也順利地解釋了這段情節的轉折。甚至最後警察還擔心他會在暗街遇害,焦急地為派翠克尋得一個棲居的所在,在這兒派翠克與神父隔著玻璃對話,像是一場告解,但這個節骨眼,觀眾是很難分出誰才是真正的告解者。

  派翠克也喜歡表演生活,畢竟透過舞台亮麗的呈現,才能讓派翠克找到自我,從而展現隱藏在外表軀殼深處的女性因子。

  或許是基於同樣「女人」的心境,派翠克透過神父告知,他終於找到親生的母親。之前自我塑造的想像也許比真實的人有了落差,但這絕對不是派翠克不願相認的原因。應該是一種同是「女」性的深思與顧慮吧?!已經完成的一個家,在派翠克介入之後必然得再度面臨分崩離析。這絕非是派翠克所樂見的。

  派翠克終於到達了冥王星,但他卻沒有留下來吃早餐。因為此刻冥王星又變成了當下的所在,而另一個冥王星正在遙遠的所在向他招手呢!於是派翠克的眼前不再有任何的阻隔,而他的愛更加壯大到查莉以及她肚中的嬰兒。在查莉的男友遭受同志槍決後,派翠克便頂替了查莉身旁一個位階。而這段情節也對政治有了不同凡響的著墨,相較於派翠克在孩子尚未生下之前就買了許多嬰兒用品來對應,觀眾的感受就更加鮮明了。

  也許派翠克在某種情境中是被放大的,但唯有如此才能讓觀眾更快地接受他,也許派翠克不符合一般的傳統關念,但不能否認他的樂觀與進取,從而為自己編織的神奇美夢,都會讓觀眾想找個機會陪他在冥王星上吃早餐呢。

維納斯(Venus)

編劇:漢尼夫.庫瑞什(Hanif Kureishi)
導演:羅傑.米契爾(Roger Michell)
演員:彼得.奧圖(Peter O`Toole)
   凡妮莎.蕾格烈芙(Vanessa Redgrave)
   茱蒂.惠塔克(Jodie Whittaker)
   萊斯利.菲利普斯(Leslie Phillips)
英國 / 2006年/ 95分鐘 / 輔導級
禮讚:倫敦影展
   美國電影學會獎
   多倫多國際影展
   美國泰路萊德Telluride獨立電影節
   芝加哥電影節觀眾最佳票選
   磨坊谷(Mill Valley)電影節
一部可以讓人思考很久的電影, 過程澎湃令人道德錯亂,結束後卻如白紙般的平靜,其實在人與人的生命中,無法絕對的判定…

◎ 劇情簡介     

  莫里斯已經到了行將就木的年齡,但他對女人的興趣卻絲毫不減。莫里斯是一名演員,利用過去年輕時的名氣照樣接戲,只是似乎演死人的機會愈來愈多  伊恩與唐納是莫里斯的死黨,這一日伊恩一名姪女的女兒到倫敦來,因找不到工作,暫時在伊恩住處擔任看護,但伊恩無法忍受現代年輕人的觀念,於是莫里斯藉機帶她出遊。潔西告訴莫里斯她想擔任模特兒,莫里斯投其所好,讓潔西認為他人面很廣。

  兩人在酒吧喝酒,莫里斯藉機摸潔西的大腿,但潔西強烈拒絕,最終潔西還是喝醉了,莫里斯送她回去,然後輕輕地吻著她,但因莫里斯亦不勝酒力,終於跌倒而送至醫院。

  莫里斯在一部電影中又演死人,臨走前打包了一些麵包,然後去探望妻子。莫里斯在結婚六年後就拋妻別子,但妻子選擇原諒與包容。

  莫里斯為潔西找到一份模特兒的身份,但潔西在許多畫家之前寬衣解帶無法適應。而莫里斯依然改不了玩世不恭的態度,從氣窗偷窺而跌進畫室中。

  莫里斯被潔西美麗的胴體迷惑了,他在早晨進入潔西的房間欣賞露出被外的身軀。並答應帶潔西外出買衣服,不料卻無錢結帳,這令潔西相當生氣而離去。

  莫 里斯動了一點手術,醫生宣告他已經不舉但起碼還能保命。莫里斯迫不及待地提早出院,只為了見潔西,莫里斯深情款款,這回潔西或許基於同情,讓莫里斯摸著小 手,並租了一輛加長型的轎車逛街。在演完戲領了酬勞後立刻帶潔西買了一副耳墜,潔西答應讓他吻頸部,莫里斯趁機襲胸,卻挨了潔西的肘拐子。潔西也告訴莫里 斯,她確實曾交過男友並且懷過孕,甚至男友要她去墮胎。

  莫里斯發現潔西交了一名混混男友,但不死心依然約她在河邊見面,等到夜晚潔西依然 未出面,莫里斯不得已只好又到妻子那兒取暖。潔西又主動來找他並應允莫里斯可吻她脖子並要莫里斯出錢讓她刺青,然而目地達到潔西又失蹤了。男友與潔西又來 借房子作愛,引起莫里斯不悅而起衝突,莫里斯最後由潔西陪伴到海邊,並死在她懷中。

 劇情分析

  維納斯的創作靈感來自日本著名的異色文學家穀崎潤一郎後期的代表作「瘋癲老人的日記」,但「維」片並未依循原著老人迷戀兒媳婦的肉體渴望,轉而將戲劇走向放置在男主角莫里斯對自己內心世界的慾望表現出自始至終的誠實。

  傳統的道德規範使得老人在步入「耳順」的年紀,便必須遠離情慾的施與受。因為長久以來普世價值觀均以養生作為老人的貼切訴求,若果牽動男女情慾的互動,則會因為價值觀的抵觸而遭受極力的批評。

  莫里斯與伊恩是莫逆之交,但這兩人卻是截然不同的性格,這也是一個重要而明顯的表徵。伊恩代表的是社會傳統的規範,他的生活步調已經透過長年的薰染而有了完 備的律條思想。正因為一切都必須與過去的認知相符合,以致當外孫女潔西以一種青春不受拘束的生命形態出現他面前之時,伊恩頓時起了強烈的抗拒之心。

  但伊恩真的是厭惡潔西嗎?其實可以看得出他是不敢回頭去面對青春的亮彩,畢竟那是他這一生中永遠無法再去承接的重擔。

  莫里斯則不然,他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他的妻兒,只因為要追索在女人胴體散發出的誘惑,在兩情蕩漾中,莫里斯品嚐了青春氣息與動力,也禮讚歌詠了生命的真 義。於是他毫不避諱更不做作地追求肉體歡悅,縱然他的性能力已逐漸消逝,但這種渴望不僅不曾消失,反而更加熾烈地在內心深處中燃燒。


  莫里斯是個演員,縱然演技精湛,但年紀已經老邁,所演的角色大部分都是「死人」。但他不以為意並樂在其中。這樣的體認其實與他渴求少女胴體是異曲同工的。在 工作中的表現,莫里斯依然談笑風生,伊恩則以「等死」的姿態自艾自怨。而莫里斯則享受著劇中的另一生命的展現,他依仗著飾演另一人而比別人又多活了一個世 代。或許也是這種奇特的心理反射,莫里斯的人生見解總是比同年齡的老人多了一份的超越。

  其實這已不關乎性慾的對待,純粹只是老男人心中的 殘留願望與記憶。曾經擁有過的美好若已全然消逝,那人生還剩什麼呢?一盞無法再度點燃的油燈豈能再度照亮周遭?或許為了添補這份空虛,莫里斯是必須藉著各 種感官的碰觸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也許他只是渴望一點年輕體溫的傳遞;也許他只想再度聞到屬於花樣年華的芬芳;也許他只是想重溫甜美聲音的嬌嗔。

  然而現實世界正是如此殘酷而壁壘分明。縱然莫里斯擁有過去璀璨的歲月,但當一切都已老去便分文不剩。若是還有一點魅力的話,那就是尚存的一點點名氣吧?!也是因為這樣,這才引動了頻率完全不相通的潔西注目。但潔西只希望利用老人的剩餘價值讓她步上「模特兒」的願望。

  潔西真正想的是伸展台上的模特兒,但莫里斯卻帶她去看「維納斯」的裸體畫作,這個交集使得兩人逐漸產生了一點共頻,但兩人的關係其實還是建構在類似「援交」的層次。

  莫里斯似乎很滿足這種交易,只要一領到工資,立刻將所得花費在潔西身上,雖然莫里斯無法真正獲得性慾的滿足,但這正是本片所要加註的所在。莫里斯看似無法割 捨對女人的執著,但其實也是他對自身靈魂的安置給了交待。莫里斯沒有表裡不一,這一點只有他的太太了解他,事實上莫里斯在潔西放他鴿子後,莫里斯唯一能去 的地方就是前妻的住所,顯然的,莫里斯渴望的絕對不是性慾,而是一種安定與慰藉。

  為了潔西,莫里斯付出了所有,但潔西有她自己的天地,只要出現在莫里斯身邊,必然是有求於他。莫里斯豈有不知之理,但他毫不掩飾地如她所願,甚至將房子借給潔西與男友作愛,更慘的是還遭他男友的攻擊。但這一切莫里斯均無怨言,只要潔西在他身旁,絕對可以彌補一切。

  在莫里斯這個年歲的老男人心中,究竟他真正思索的渴望是什麼?如果潔西真的答應順從他,莫里斯會如何反應呢?若果如此,將會破壞整齣戲的調性,也會喪失人最終反省的空間。

  莫里斯的執著現象是絕對存在的。猶如一名掉牙的老人卻不能否定他想咀嚼花生的渴望。然而這一切都必須歸納在人性的躁動與不安之中,因為不由自主的妄念不僅主 宰了我們的一生,其實也讓靈魂永世延續著這些習氣。但這並不表示我們都必須遠離或斷絕情慾,而是必須在情慾之中尋找真正的實相定位,從而轉化靈魂深處的躁 動與不安。

  莫里斯最終如願死在潔西的懷中,但這個海邊其實也是他終極與最初記憶的所在,這個場景早就轉換成一幅圖畫掛在妻子家中。潔西曾看過這幅畫,那麼她一定也會了解莫里斯愛的是他的妻子;但對青春胴體的渴望只是像吃飯一樣的需求罷了。

  潔西從莫里斯身上看出一些盲點;也清楚了自己的不安所在,但終究她還是勇敢踏出了她的步伐;也開始經歷真正的人生。

2009年7月7日 星期二

甜蜜插撥(Just The Beginning)

導演:皮耶.法蘭克(Pierre franckh)
演員:里內.霍夫史奈德(Rene Hofschneider)
   茱莉亞.立希特(Julia Richter)
德國 / 2003年 /  90分鐘 / 輔導級
一通午夜插播的電話讓安娜和麥可在電話中相識,但是就在兩人談得投機,認為終於找到人生知己時,電話竟然意外的斷了…

◎ 劇情簡介     

  舞台劇演員麥克和妻子法蘭絲卡離婚,只能在每星期五的時間探望兒子,這一天麥克買了一台電動遙控車想送給兒子亞歷山大,但妻子卻不讓他與兒子見面。

  麥克沮喪極了,演戲下來別人對他抱怨不已,甚至連走路都踢傷了腳,麥克認為這是最倒霉的一天了。但在半夜三更卻突然被一名打錯電話的女人吵醒,兩人先是一陣抱怨,但繼而愈談愈投機。

  打電話的女人叫安娜,她突發奇想在內衣放了許多字條,希望男友特森能與她結婚生子,但特森卻不作這種想法,這惹毛了安娜,生氣之餘原本要打電話給同事蜜莉安,沒想到卻打錯電話了。

  麥克與安娜雖不曾見過面,但兩人卻透過交談而愈顯親密,甚至有一次安娜還透過電話自慰,這讓麥克更加神魂顛倒。就憑著從電話那端傳來的聲音,兩人同時陷入了一種情愛的激盪中。

  有一次安娜在洗澡時與麥克講電話,正當麥克問她電話號碼時,安娜的電話筒卻落入水中,麥克以為安娜是不想與他更進一步發展,不免沮喪不已。麥克透過好友的兒子在網路上查到安娜共有五百七十三個,經過過濾後正巧打到安娜家中,但卻被特森接到,特森介紹自己是安娜的未婚夫,這使得麥克又陷入寂寞,但當安娜又打電話來時,麥克提出見面的要求,麥克提議在最接近天空的地方,意即柏林最高的電視台塔頂,但最終安娜還是失約了。

  麥克不氣餒查到蜜莉安的電話並直接到她家中詢問,得知安娜送蜜莉安去坐火車,火車即將開時,蜜莉安在車窗上用口紅寫了「安因斯坦咖啡」,但當麥克直接到餐廳時,卻誤以為一名又老又胖的婦人是安娜,麥克再度失望離去。

  麥克跟亞歷山大去釣魚時,亞歷山大責問他是否因對方太胖所以才不喜歡她,這使得麥克有了反思的機會,不但放棄成見再度到餐廳,這才知道安娜已經要結婚,當他急急趕到時兩人由聲音認出了對方,但安娜最終在電話中表示因麥克已有婚姻,故她情願放棄,但麥克著急趕至教堂向其表達尚是單身之後,安娜終於也放棄了結婚儀式,穿著婚紗來劇場找麥克。

◎ 劇情分析

  電話是現代社會中極為重要的科技產物,它瞬間連結了人際關係,不僅方便也提供了效率。雖然後起之秀的電腦有逐漸取代電話的趨勢,但手機的流行更提供另一層的通話層次。也因為電話的快捷與便利,為人類帶來截然不同的效應,但相對地也在電話的兩端演變出許多令人訝異的故事。

  無意中打錯電話是常有的事,但因打錯電話而譜出一段姻緣與愛情,似乎也需要一些機緣。透過聲音的頻率是否能引發彼此之間的感應?從而在相互吸引中有了情感的付出?在許多的例子中是可能的。

  在還沒有電視之前,許多人聽收音機便常常被主持人極富磁力的嗓音魅力所吸引,透過悅耳的語調與聲頻,逐漸與自己的心靈貼近之刻,便容易激盪出一些火花。我們常常被一些歌聲所吸引,其實大體上也是相同的。

  麥克是一名舞台劇演員,聲音的呈現是其表演方式之一,這是吸引安娜的條件之一,麥克正巧處在心情低落的時刻,意外接到了安娜打錯的電話,兩人先是不服輸地教訓對方,但慢慢地從對方的言行與語氣中找到了交集,於是兩人忘記了暫時的受挫,從對方的聲音中尋找到慰藉與出口。

  在這個階段的互動是相當有趣的,猶如無色界天的人只剩耳識與意識,其餘眼、鼻、舌、身識全部不見了,想想這樣的生活是一種超然的淨化,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對待當就後連耳識也去掉而只剩意識及末那識和生命本相阿賴耶識後,一切色界遺留下來的後續煩惱都不再有任何的影響,將會是多麼令人愉悅之事。

  其實光是透過聲音的相互傳遞,依然有其與生命真相連結的角度與焦聚。禪宗公案圜悟禪師頓悟的小艷詩:「頻呼小玉原無事,只要檀郎識得聲。」就是具體地詮釋了這之間的連動性。雖然不認識對方,但卻能緊緊惦記著聲音背後的那個人,透過聲音傳遞而來,聽的人會在聲音中的虛實中開始建構對方的「影像」,雖然一切都是憑空臆測的,但等到那個人真正出現時,另一方很快就會認出對方來。

  這樣的人生對待應該也是一種驚奇吧!有趣的是當我們沒見過對方但卻能侃侃而談之際,其實更能傾瀉自己心中的秘密,也正因為如此,在彼此都能交心的狀態下,兩人的頻率更能有著互動,而這份觸動的終極呈現必然是情與慾的層次,這也是為何安娜與麥克雖然不曾見過對方,甚至當麥克誤以為安娜是極胖的女人時,依然保有那份出自內心的愛意的緣故。

  透過想像,人會在意識思維中慢慢建構出自己的思維空間,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是很難再度推翻的,很多人在上了年紀之後,就很難改變其最初的想法,而當新的面向與思維出現時,便開始有了衝突,這也是所謂「代溝」的由來。

  其實這些思維的界面都是屬於虛幻的,可是我們的一生卻必須在這些虛幻的色相上相濡以沫,這樣的道理是淺顯而易懂的,但真正能夠去實踐的人卻是少之又少。但單就這份情愛追索的過程在現實的面相上是相當感人而趣味的,電影的魅力自然必須極力地放大這些情感對待,這也才能吸引觀眾的趣味。

  安娜最終沒有選擇她的未婚夫特森,就道德而言她是理虧的,但為了保持安娜這名腳色的「乾淨」,於是不時洩露特森的缺失,譬如特森的大男人主義一直強調是安娜向他求婚的,雖然他也受到了教訓,但最終他答應安娜婚後會騰出更多的時間陪她,卻也因為上司升他為總經理而使得婚姻埋下陰影。基於這樣的緣由,安娜最終在作抉擇之際,便消除了一些原罪的問題,當然也使得安娜與麥克的結合便名正言順了。

  在忙碌的都會中許多人會錯身而過,但有誰會去思索自己的另一半究竟在何方?就算認真的思考,也不見得能在芸芸眾生中準確地碰觸到自己的另一半,非得等到因緣成熟之際才能水到渠成。

  說姻緣天注定,但若無一些堅持,亦是很難達成心中的願望,安娜與麥克的例子就是有趣的範例,別忘了安娜與麥克曾面對面錯身而過,但兩人卻無法認出對方,因為他們相識的緣由是來自「聲音」,直到其中一方不經意說出話時,當下的頻率又相通了。

  安娜與特森去欣賞戲劇,舞台上的麥克臉上塗滿了油彩粧,安娜自然無法得知他的身份。但當麥克開始在唸台詞之際,安娜立刻認出舞台上的這位演員正是電話另一端讓自己神魂顛倒的男人啊!

  與「甜蜜插撥」同性質的電影「電子情書」、「西雅圖夜未眠」都是透過現代的電子訊息而連結了遠在兩端的靈魂。這樣的機會畢竟屬於偶然也是巧合,一種擦身而過也許是遺憾終生;但仔細一想,每天的碰撞不是都包含著這些因子嗎?每天的一次決定都會有許多的後續,但誰都無法當下明確斷定這種抉擇的虛與實。

  生命的真相不見得那麼複雜,其實遇上必須抉擇之際勇敢地決定與承擔就是一種真確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