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保羅.海吉斯(Paul Haggis)
演員:布蘭登.費雪(Brendan Fraser)
珊卓.布拉克(Sandra Bullock)
美國 / 2004年 / 112分鐘 / 輔導級
禮讚:2006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原著劇本、剪輯
在茫茫人海中,我們注定要撞擊彼此。兩個老愛辯論黑人社會地位的劫車混混…
◎ 劇情簡介
州檢察官瑞克與妻子珍開一輛休旅車四處發表治安政策的演講,卻被兩個黑人彼得與安東尼搶走車子,珍為此受到極大驚嚇,雖家中已換鎖,但見鎖匠是黑人,立刻又要求丈夫隔日再換鎖。
彼得二人開車撞傷了一名亞裔的男人,匆匆送醫後逃逸。而開相同款式汽車的黑人導播卡麥隆與妻子克莉絲汀因慶功宴後在車上口交而被二名員警攔下。資深警察萊恩因父親攝護腺問題求助無門,遂將怒氣發洩在克莉絲汀身上,藉搜身而輕薄她,卡麥隆自認是黑人身份只能默默承受,這使得夫妻關係有了急劇的轉變。而另一名年輕警察漢森因見不慣萊恩的行徑而申請與他人搭檔。
克莉絲汀心情大壞在公路上翻車動彈不得,眼見車子即將爆炸,萊恩路過搭救,克莉絲汀認出對方是輕薄她的人憤怒拒絕,但萊恩還是冒生命危險救出克莉絲汀。而萊恩為父親的病情上醫院卻與女黑人主管發生爭執。
另一名伊朗人高薩里將畢生積蓄開了一家商店,但常遭宵小搶劫,遂到槍械店買槍自保,但因語言不通暢又被當成阿拉伯人而爭執,幸高薩里的女兒朵麗出面並為父親選擇了空砲彈的子彈。一名墨西哥裔的鎖匠丹尼爾為高薩里換鎖,建議他應該也將木門更換,高薩里認為丹尼爾故意訛詐他雙方爭執,丹尼爾憤怒將收據丟給他並未收錢後離去,但第二天店內又遭宵小侵入,高薩里再也忍不住拿出槍直奔丹尼爾家中,待他下班回家欲開槍射殺,丹尼爾的女兒衝出,高薩里情急開槍但卻意外的是竟無人傷亡,高薩里認為是神救了他。
彼得又因搶劫但心存善念的漢森放他一馬,不禁大受感動,於是在偷一輛舊的箱型車時意外發現裡面躲著一羣亞裔難民,這回彼得不僅送每人一點錢,並要他們盡快找到容身之處。而黑人警察隊長華斯特與薩爾瓦多裔的女警麗雅偷情,也偵辦臥底黑人警察路易斯被警官康克林出於自衛而槍傷身亡。華斯特的母親一直要華斯特尋找其弟,這一天其弟搭上漢森的便車,但因漢森誤會卻在路邊停車並開槍將他射殺身亡。
下雪了,醫院的女黑人主管開車回去卻與他車碰撞,雙方又開始了爭執…。
◎ 劇情分析
所謂「牽一髮動全身」的真正意涵可以在各種層面作不同的詮釋,但若以佛學的「業果」則對本片提供了更多面向的思索與解答。
撞擊可以是一種衝突;但也可以是某種能量。從出生到死亡,每個人都與其他人不斷地「交會」,透過這樣的碰觸,產生不一樣的結果與火花,而這正是人生的呈現與詮釋。
引用了「蝴蝶理論」而延展的電影,觀眾諒必早已留下相當深刻的印象。如果當下的任何作為都能影響到遠方的某一個人的話,那人的存在就必須從「整體論」來解說了。自古以來從這個現象引述並呈現宗教信仰的不勝枚舉,但本片卻希望放置在碰撞之後的現象與意義作一種另類的見解。
就戲劇而言,發生一件事件後能帶動其他的事件,此為戲劇的延展力量,但為了戲劇結構的凝聚,這些事件必須是相互連結並能兼具拉扯與影響的互動關係。「衝」片基本上把這些原理從原本較為凝聚的空間拓染到更寬廣的社會層面,藉著不同層次的人物,間接地詮釋了骨牌效應之後的人性糾葛。
「衝」片中的腳色其實也擷取了美國有色人種的生命困頓,從而呼應了這個號稱文化大熔爐的社會,在進與退之間,道出了一些無奈與茫然。
或許是傳統的社會價值觀使然,幾乎每個人都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以州檢察官的妻子珍而言,她驚恐於車子被小黑人搶劫,但又恐懼於來家中換鎖的黑人,因為她早已將自己被傷害的恐懼與「黑人」畫上等號。雖然對那名換鎖的黑人而言是不公平的,但在某種情理上,做丈夫的卻也無法改變妻子的堅持。這樣的連環撞擊逐漸演變成相互的誤解與不安定。也許這只是一種普遍的現象,但也適度地呈現了人的無奈。
刑警萊恩與漢森這條線是對立性最強的一段情節。萊恩的父親承受攝護腺的痛苦折磨,但萊恩卻無能為力,雖然他曾到醫院據理力爭,但女黑人的行政人員卻百般刁難。其實女黑人也沒錯,因萊恩並未帶父親前去醫院,如何能就萊恩一席話而徇私答應?這自然在萊恩的潛意識中種下了「懷恨」的業識種子,因此當在臨檢時發現黑人夫妻邊開車邊口交時,潛藏的不滿便瞬間轉移到克莉絲汀身上,對她上下其手不見得是慾望的表現;而是一種洩恨的轉移。但這次的「碰撞」卻引燃了兩條意想不到的線索。其一是漢森不願再與萊恩共事,因為萊恩的舉動違背了傳統價值觀與警察的分際;其二是克莉絲汀與丈夫卡麥隆的感情生變。
卡麥隆想保有好不容易爬上的位階,他忍受妻子當街受辱,心中自然十分痛苦。他原本希望妻子不要再提起這件事,如此夫妻兩人把發生的事當作秘密,因為他們是黑人,自認無力與這個龐雜的傳統觀念抗拒,問題是克莉絲汀是一個有原則的人,她指責丈夫默默承受的懦弱,夫妻的感情頓時陷入僵局。
最精彩之處是第二天克莉絲汀心情不好開車翻覆,但卻是在千鈞一髮之際萊恩救了她。克莉絲汀從原先的抗拒到最後完全信賴與感激地投入萊恩懷抱中,這也並未牽扯到情慾的問題,但卻是人性最重要的彰顯。於是人性的善與惡便實踐了唯識學中「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真正宗旨與意涵。
什麼是「壞人」?而誰又是完全的「好人」呢?誰不曾愛過人?也恨過人?也許你曾經犯了一點錯誤,但似乎也曾在某些時刻作了善意的呈現。於是善惡對立的二分法便突然變得模糊起來,因為我們如何去界定萊恩與漢森兩人的生命定位呢?漢森的立意都是正義與良善的,但偏偏最後誤殺了警察隊長華斯特的弟弟,因為他也是黑人嗎?雖然多少有些這方面的元素在,但其實他並不是要掏槍,而是要從口袋裡拿出跟漢森車內一樣的擺飾。
也許生命的真相是相當殘酷的,只因為生命本源是如此地令人意料之外,但在寂靜中為何又會撞擊出這麼多的火花呢?也許這是之前已發生的事後必然。若果如此,那此刻的當下作為其意義就顯得更重要了。
萊恩最後細心扶著痛苦的父親,這段身影訴說了很多的拓染力量,也是全劇中最感人的畫面。沒有對白卻詮釋了生命中許多厚重的宗旨與力量。對照著其他的「撞擊」,這是導演的苦口婆心了。
偷車的彼得也曾得到試煉,所幸他將這份的感召轉移到一羣偷渡的亞裔難民身上,相信這次善意的「撞擊」必然能引燃更多善意層面的連環撞擊。也許可以說這正是佛學中的因果關係;但若願意說只是單純的善念必然造就更和諧的社會又何嘗不可呢?
人性是相當複雜而浮動的,為善為惡往往在一念之間,如何能訓練自己的定力而不讓情緒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是相當重要的課題,不必去區分誰是好人或壞人,重要的是要自問自己在每件事的回應中是否真正仰不愧天俯不愧地?也許在真正的修行中依然有著分別心,但這點確是一般人生命中極佳的註解與目標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