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8年1月31日 星期三

天堂陌影(Stranger Than Paradise)

導演:吉姆‧賈木許(Jim Jarmusch)
主演:約翰‧勞瑞(John Lurie)
   伊斯特‧伯林特(Eszter Balint)
美國 / 1984年 / 89分 / 輔導級
兩個靈魂於無情冷漠城市 ...

◎ 劇情簡介

  艾娃獨自一人搭飛機,從匈牙利的布達佩斯,要到克里夫蘭找姑媽。但飛機在紐約機場降落,姑媽要她先到紐約找堂哥貝勒‧莫納。但莫納早已改名為威利,甚至姑媽從克里夫蘭打電話給他,莫納也堅持姑媽不要講匈牙利話,不僅要講英語,甚至要稱呼他「威利」。

  艾娃找到時,威利也堅持雙方用英語交談,威利的公寓只有一間房,所以勉強放了兩張小床,而以賭維生整天睡覺的威利,也不希望艾娃替他接電話。

  威利的朋友艾迪來訪,艾迪對艾娃有很深刻的印象,但兩人外出賭馬時,艾迪建議帶艾娃一起出門,但被威利所拒。

  除了賭馬,威利也只能在家吃「電視餐」,也不准艾娃出去,因為這兒的克林頓街以南相當危險,威利怕艾娃出去會遇上危險。而艾娃隨身帶來的老式錄音機不時播放傑霍金斯的歌,但威力並不喜歡。

  有一天,艾娃從外面帶回來許多吃的東西,威利也不管這些東西的來處,但立刻對艾娃有了改觀。於是他有一天回來之後,買了一件洋裝送給艾娃,不管艾娃喜不喜歡,一直慫恿艾娃把洋裝穿起來。

  終於艾娃要去克里夫蘭,她堅持不讓威利送她去車站,但走到半路就把那件洋裝脫下丟棄,而正巧被艾迪看見,雖然如此,威利還是在艾迪面前自吹自擂,謂艾娃終究還是喜歡他買的洋裝。

  一年後,威利與艾迪在賽馬上贏得一筆錢,大約有六百美元,於是兩人決定去克里夫蘭找艾娃,於是由艾迪向姊夫麥克斯借了一輛車子往俄亥俄州前進,但在賓州就遇上大風雪。然而最終還是找到姑姑的家,姑姑告訴他們艾娃在一家熱狗店上班。兩人便驅車前往,也在這兒遇見追求艾娃的比利。四個人也一同去看電影。

  威利突然興起要去溫暖的佛羅里達,艾娃也高興的同行,但威利把艾娃丟在旅館後,兩人在艾迪建議下外出賭狗,結果輸光了錢。而艾娃卻因一名黑人認錯了人,遂將一包錢給她,艾娃遂留下一些錢逕自去搭飛機,而再度贏錢的兩人追到機場,卻發生了陰錯陽差的事。

◎ 劇情分析
    
  有關吉姆‧賈木許,台灣觀眾對他了解得並不太多,在「十分鐘前,十分鐘後」似乎就有他的作品,也就是能被邀請的這十幾位導演都是赫赫有名,但光憑十分鐘的影片,很難看出導演真正的能量或才華。

  賈木許的影片大都是以片段的分鐘,從而組成他的電影結構。看似是一段段的詩意所組成的畫面,與觀眾的思索自成連結,於是便產生了互動交揉,在沒有語言的地方,似乎就存在著許多訴求,這或許是欣賞賈木許電影時,所必然產生的結果。

  「天堂陌影」其實是由兩個可以各自獨立的短片所組成。所謂「新世界」與「天堂」在合併為長片後,依然有著不可思議的力量,從來延展出八0年代的另類空虛。

  在歷經六0年代自由主義思潮洗禮後,整個社會的價值觀起了極大的改變,然而過度的奔放,也使得年輕人不斷地沉溺在毒品中。音樂雖然也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但在一番掙扎與衝擊之後,所有的現象也都必須歸納,並重新思索一些正確的目標。

  在進入心靈解放的七0年代,其實反而無法掌握更當下的真諦,什麼是真正的活著,便成了重要的課題,問題是世上能確實解答這個問題的人少之又少,在這次的東方與西方的交流,其實只造就了更多嬉皮。

  八0年代是喪失信仰的年代,許多嬉皮變成雅痞,而這也表示他們比較懂得去自理自己的生命,努力賺錢,拼命享受,並懂得品味。但這個自以為是的生命體現,其背後依然空虛無依。

  當人開始懷疑生命的困頓之際,就算以宗教的信仰來洗禮,卻也始終不得其門而入,於是在社會不斷的快速前進的同時,人因感受到被拋棄的自憐,於是在生活中失去了方向與目標,社會上的精神科醫生生意越來越好。有些人便逐漸地頹廢而陷入泥淖,甚至無法自拔。

  正如劇中人物在克里夫蘭參觀那聞名的大湖,但卻始終不見其真面目。天氣的冰寒讓溼冷侵擾並覆蓋了大地,人在其中分不清楚方向,只知道或告訴自己確實已經來過這座聞名的大湖,然後再理直氣壯的回去。

  電視餐是這個失去傳統信仰的新產物,家庭聚餐的溫暖已經無法再尋獲,速食不僅是一種象徵,同時也變成飲食的主調,於是生活陷入更加憂鬱與空茫。在失去希望中不斷地等待希望,賭博變成一種不可逆轉的生活工具。如果從匈牙利到美國是一種新世界,那麼這個新的世界,是否會讓人產生困惑與懷疑呢?

  當人處在一個位置上,必然會對環境產生適應與對抗的兩種現象。狹小的公寓威利卻樂在其中,他的生命似乎只剩睡覺、賭馬與吃電視餐。他努力地融入這個社會,姑姑打電話來,他堅持不講匈牙利話,不僅用英語交談也改名為威利。

  這是威利的選擇,他努力塑造自己的世界,似乎從不懷疑,直到艾娃到來,他也不曾帶她去任何地方,只因艾娃只是路過的人,似乎不值得他去動用心靈與感情。也許在這樣頹廢思維中,他早已陷入麻痺冷情,唯一的熱度只放在賭馬的希望之中。

  當艾娃離去一年之後,威利與艾迪在一陣走運中贏了賽馬,這會是生命的終極目標嗎?最起碼威利是有這種感覺的,於是他開始將溫度指向了艾娃。而在這之前,他曾自以為是地買一件洋裝送給艾娃,但艾娃似乎不願意傷了威利的自尊心而勉強接受,但在離開紐約時,便迫不及待地脫下丟掉了。

  但威利也不喜歡艾娃聽的歌,她喜歡「傑霍金斯」的歌,但對威利而言,無異是魔音穿腦。由此突顯了兩人的頻率落差極大,原本就無法相融的兩種個性,聚在一起的機會應該相當渺茫,但這也透發了威利所處環境的孤單,再怎麼不契合,艾娃畢竟就是在美國他最熟知的人,而艾迪則是對艾娃有著極度的好感,因此毫不猶豫向姊夫借了車子,從紐約開往克里夫蘭。

  基於此,本片有時也被歸併在公路電影的範疇內,雖然威利與艾迪其實也並不確定此趟旅程的真正目的。也許是因為艾娃臨行前曾說:當你們賺了錢,就來克里夫蘭把我拯救出來吧?!

  生命不確定,而當生活也更加不確定時,人便不自覺地在生命當下,做出以為正確的選擇,而這一切的背後因素,其實是複雜而混亂的。所謂「剪不斷,理還亂」,這更顯示了一個龐大巨輪的社會步調中,多數人其實是迷失而無力的。

  最終的得而復失、失而復得,但人卻也各自分開,沒有結局卻有了收尾,一切的過往,已經無法用價值來評量,所謂的「天堂」似乎也尋覓無蹤,也許只是一種路標,所有的里程尚須由每個人去走完。

  但只有走完是否就能到達目標?如果始終都在冰天荒原中來去,生命便沒有真確的盡頭,所以只有當下的抉擇,雖然導致陰錯陽差,但畢竟一切都是自我的抉擇,所以之後的一切也是自己的承擔,於是生命便在隱約中呈現了一個輪廓。

2018年1月29日 星期一

母親(母べえ)(KABEI-Our Mother)

導演:山田洋次
主演:吉永小百合、淺野忠信
日本 / 2008年 / 133分 / 普遍級
禮讚:第5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2008)
   金熊獎最佳影片(提名) 山田洋次
   第32屆日本電影學院獎 (2009)
   最佳影片(提名)、最佳導演(提名) 山田洋次
   最佳編劇(提名) 山田洋次 / 平松惠美子
   最佳女主角(提名) 吉永小百合
片名為母親其實只是藉母親形象來批判日本軍國主義而且深入到反天皇國教的層次是 ... 

◎ 劇情簡介

  一九四0年日本開始掀起大東亞戰爭,接受德文教育的學者野上滋寫的書全部不准出版,甚至在一個夜晚被日本憲兵抓入監獄,從此便無法出來。

  妻子佳代的父親原本是山口縣的警察署長,但因女婿是政治犯被批為非國民,遂辭去了署長職務,與一名開旅館的女人同居。

  野上滋有一名學生山崎徹來訪,不僅盡力照顧老師的兩名女兒阿初與小照;同時也相當關注佳代。而佳代獲得探訪丈夫的同時,在為他換衣服時,才發現野上滋全身紅腫,吃的東西也都是又酸又臭。

  野上滋的妹妹久子也來幫助嫂嫂,她原本是學繪畫的,而鄰里間也對佳代相當照顧,里長特別介紹佳代去小學當代理老師,使得這個家庭勉強可以維持下去,而晚上七點鄰里也要每組都開會。

  此時住在奈良的叔叔也來入住,平常也沒做什麼,只帶個金戒指晃來晃去,有一天揶揄阿初已變成小姐了,甚至連胸部長出來這種話也說出,這惹得阿初難過地哭了。久子要佳代請叔叔回去,叔叔回去前將金戒指要山崎拿回去送給佳代,然後坐火車回奈良。

  野上滋轉移到監獄,也准許看書,故要求佳代去他老師家借書,沒想到老師對野上滋多有批評;佳代失望要回去時,師母才把書拿出來要佳代拿回去,也送小照一塊很久沒吃過的蛋糕。

  戰爭愈來愈激烈,日本國內掀起撲滅華麗的活動,穿得太華麗都會遭受批判。一九四一年的新年,一名杉本檢察官審訊他的老師野上滋,但過程卻是一板一眼,回山口探視父親的佳代,卻反而與父親斷絕了父女關係。

  暑假時佳代昏倒,受到老醫生的特別照顧,而山崎帶佳代母女去海邊,因不會游泳差點淹死。此時在廣島的母親死亡,久子便回廣島,久子臨行告訴佳代,山崎喜歡的其實是佳代。

  終於野上滋死在監獄,辦完喪事後,山崎也接到兵單,戰後一名山崎的同袍回來告訴佳代,山崎已經死在海上,佳代一直把兩名女兒扶養長大才過世。


◎ 劇情分析
    
  從中國的歷史來看「七七事變」與從日本國內來相比較,其實是有很大的差異。「母親」這部影片,正是從反戰的思想,來建構一名母親如何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面臨丈夫入獄又必須扶養兩名女兒,從中又滲雜了若有若無的一段愛情,是一部近乎史詩般的用心之作。

  台灣也曾有過「白色恐怖」,就連美國這個民主的國家,也無法避免這種消滅異已的政治迫害。日本當時的軍國主義相當狂妄,計劃在很短時間就能拿下中國,但沒想到卻陷入泥淖,雖然在南洋長驅直入,但後繼的補給線是一個問題。而最大的錯誤是偷襲珍珠港,導致美國介入戰爭。

  日本的軍人在當時是狂妄無比的,他們不僅要消滅美國及英國,雖然與德國 站在同一線上,但最終在勝利之後,也必須與德國決一死戰,因為日本的終極目標是統一全世界。

  每個國家都有其宗族主義的思考,這幾乎很難被馴化的。人為何會投生在同一個國度,這表示這些人有相同的「同分眾業」。一個人的業識連佛都無法改變,何況以人為的力量,要去同化其他國家的人,除非是這個世界大家都有更相同的同分眾業,否則武力再強也只是壓制,卻無法讓人心悅誠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日本與德國,應該都是很好的例子。

  野上滋原本是大學教授,但因主張不應與中國開戰,這自然變成「非國民」,而他的文章與出版品均遭查禁,加上又失去教職自然使得生活陷入困境。

  就像台灣當年的白色恐怖一樣,日本也是在天未亮前敲門逮人,只因為思想不一致,就必須入獄。所謂思想改造,並非寫悔過書就能獲得寬恕,因為當政者認為這些人只為了獲得釋放,表面的文字是不可靠的,被認為是一棵毒草,那解決之道便是連根拔起。因此野上滋的命運到最後,就如同白色恐怖那個年代的受害者一樣,在半夜被抓走之後就被宣告了死亡。

  或許因為妻子佳代的父親是山口縣的警局署長,這個等於警長的位置,使得佳代慢慢有了探視權,但獄所的環境奇差,入獄的人早晚會因衛生環境惡劣,最終亦難逃一死的命運。

  故事主軸並非放在野上滋的身上,主觀鏡頭反而是在佳代與兩名女兒及山崎徹這幾個人身上。在人物互動中,讓觀眾體現了當時戰爭期間日本人民的生活與困境。

  山崎徹這名腳色的定位是野上滋的學生,在老師入獄後主動前來幫忙,他因為聽力的問題而體檢未過,使得他免於被徵兵的命運。野上滋的妹妹野上久子也來幫忙,這使得兩人有了更緊密的接觸。山田洋次這名日本的大導演,不慣用煽情的手法來呈現,他的調度都是理所當然,很多的真正緣由不經具象事件來呈現;而是透過日常生活中微細的枝微末節,讓觀眾感受後再接納箇中的想像。

  在久子接到母親亡故而必須回廣島時,佳代就表示久子與山崎是天生一對,而久子也才在此時表明,山崎對她並未有過表示,而她看得出,山崎真正喜歡的人是佳代,佳代有些不敢相信。但她是否真的完全忽略了山崎釋放的感情?吉永小百合的演技爐火純青,她將情感完全內斂,畢竟自己此刻的處境是相當特殊,若有了曖昧之情傳出,勢必遭受鄰里批判。

  若問山崎徹與師母之間若有了曖昧,是否能被社會所接納呢?很多女學生與男老師的愛情一再被探討,但卻很少人去探討師母與丈夫學生的愛情關係,基於男女平等的原則,這樣的發展應該也會被接納的。

  這原因當然是野上滋能夠出獄的機會不大,一般對待政治犯大部分給予的下場,都是假借各種名目,讓他在獄中自生自滅。其實不只山崎徹對佳代有著好感,其他像當地里長也頗多照顧,這當然在潛意識中很難把男女情份抽離出來,另一位從奈良來的叔叔,似乎在某種角度中亦很難說他沒有某些企圖。只是當時的民風尚屬純樸,若非有強烈的衝擊,否則很難爆出什麼火花。而這名叔叔對於正處於成長年齡的初子說了不得體的話;甚至也在口頭上覬覦久子的美艷,這自然是暴露了他心中的某些企求。

  但也不能因此就說這位叔叔就是壞人,畢竟丈夫入獄的年青又美麗的妻子,總會引來更多男人的渴望,而這種渴望在嚴謹的社會規範下是較容易被壓抑的,更何況又是處在戰爭的艱困時期。而這位叔叔最後也明理地離去,臨行還把他引以為傲的金戒指送給佳代。

  這自然是戲劇人性中相當精彩的一幕戲,孩子們也因此認為,自己當初把叔叔當做壞人是一種罪過,但這件事應非如此簡單地界定,最少應該說這位叔叔無緣無故來做客,這個原始心態其實是很容易理解的。

  從這位叔叔的動機再回到山崎徹的動機,其實是大同小異的,但揚棄外在戰爭的因素,回歸到獨守空閨的佳代身上,還是有很多值得書寫之事,只是每位導演都有他自己的呈現方式。更何況本劇的原著小說「給父親的安魂曲」,是野上照代對父親的懷念,從電影中,我們聽到女兒對於很多事是一知半解的,有時困惑,有時歡悅,用成長的歷境為我們繪製了一幅戰爭的宏大樂章。

2018年1月19日 星期五

天聲男孩(Boychoir)

導演:佛朗科斯‧吉哈德(Francois Girard)
主演: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
   凱文‧麥克‧海爾(Kevin McHale)
美國 / 2016年 / 103分 / 普遍級
講述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年輕人和命運抗爭、想要找到 ...

◎ 劇情簡介

  吉米在學校四處散播,斯泰的母親在外又交了男友,斯泰很生氣,用垃圾桶攻擊吉米。而斯泰回去以後還是要照顧一直躺在床上的母親。

  第二天,斯泰應該受到懲罰,但校長派翠西亞‧史迪爾要他去大禮堂,因為今天名指揮家安東‧卡維爾帶領的美國少年合唱團要來表演。派翠西亞甚至要斯泰在卡維爾面前試唱,但斯泰不屑,掉頭離去。

  斯泰在回家時,才發現母親因車禍死亡。他的父親歐文斯在東部已有了家庭,因此斯泰被送入東部由卡維爾領軍的學校。女校長賈絲汀不顧眾人的反對,接受了歐文斯的支票贊助,因而讓斯泰入住學校。

  斯泰的室友拉菲爾,原本答應斯泰可以借他的樂譜,但斯泰卻好奇地動了他的音響。上課時,另一老師德瑞克察知斯泰根本不會看譜,但卻又不願單獨教他如何讀譜,因為這會影響其他小朋友的課程,斯泰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同學到日本演唱。

  斯泰只好把精力發洩在破壞販賣機上,吃了許多免費的巧克力。斯泰偷偷打電話給歐文斯,但卻是一個女的接的,他不敢出聲,這引得歐文斯有了危機感。斯泰似乎受了刺激,於是要求費南多教他如何看譜,條件是他又去偷巧克力給他吃。另一名老師巫利一直看好斯泰,幾次試唱依然都不受卡維爾青睞,卡維爾丟下一句話,斯泰並非是音樂的問題,而是行為的問題。

  聖誕節到了,每個學生都有父母來接他們回去過節。而德瑞克臨行也給他兩個版本的樂譜,因為卡維爾可能會考斯泰或布瑞頓。斯泰一人躲在學校偷吃販賣機的東西,也開始研究樂譜。

  卡維爾其實是肯定斯泰的,但斥責他自暴自棄,希望他要對音樂有渴望。斯泰回房間時,才知道他已經入選菁英班。合唱團到紐約演唱,歐文斯也得到四張票,而當時的戴文生病,改由斯泰獨唱,但卻被戴文將譜藏起來,所幸斯泰臨危不亂而贏得掌聲。但戴文偷斯泰的私人資料,大貼其母曾入獄的相片,兩人發生扭打,差點被退學,最後在妥協後,終由斯泰以口音唱出完美的天籟……。

◎ 劇情分析

  法國曾拍了「放牛班的春天」,也是以育幼院的合唱團吸引觀眾興味的影片。該片曾在全世界獲得極佳的評價,票房也累積至台幣四十億左右。事後影片中的合唱團也來過台灣兩次,在國家音樂廳造就了亮麗的票房。

  「天聲男孩」是以美國少年合唱團為主體,在小男生尚未變聲之前的高音,展現在音樂合唱中,從而對上帝的特殊禮讚。雖與「放牛班的春天」有異曲同工的情境,但其實都是相當動人的影片。

  在成長的過程中,小男生的嗓音有時具備了獨特的音質,但在經過成長的某個階段,也就是小孩子邁向大人的階段,他原先的音質便會消失而改變,原本的男高音便會成為女低音,而過去好像上天賜給的天賦歌喉,便像被上帝收回去一般,從此以後,天籟般的音質便不再出現,也永遠不會再享有過去的那份天資音籟。

  古代在戲曲方面也有過類似的記錄。為了讓小男生保有高亢的音階,便在他尚未變聲之前便閹割了他,於是這小男孩縱然長大了,依然有著美妙的高音。前一陣子,俄羅斯便出現了一名令人驚豔的假音歌王,很多人紛紛在網路上留言,懷疑這名有如天籟般歌聲的歌者,是否曾遭過不人道的閹割。

  在未成年之前,有些男孩具有這種歌唱的天賦,但在有一天,突然唱不出時,他們可以繼續用「女低音」來歌唱,但也可以離開合唱團。這也是為何卡維爾會語重心長地對斯泰說:「你的時間不多了」的原因。

  斯泰成長在一個窘困的家庭,他是父親的私生子,但父親似乎從來不曾有過要帶他回去團圓的打算。而要命的是,母親不但酗酒也嗑藥,而起居生活也都仰賴斯泰照顧。所幸學校校長因了解斯泰對歌唱的天資,因此極力推薦他給到學校演唱的指揮卡維爾。

  斯泰之所以會有些自暴自棄,他的父母都要負很大的責任,母親是人家的小三,也許斯泰這個生命的到來,並不在他們的預計之中,而父親更是不負責任,他以為有一些生活費便算盡了責任,卻不知後續的影響,反而會是更嚴重。

  父母的露水姻緣生了斯泰,在母親因車禍死亡後,父親因經常的贊助而被警方查詢,於是不得不再為斯泰尋找另外一所學校。在校長的推介中,又到了卡維爾的學校,卡維爾當然還記得,這位在德州奧德薩,曾拒絕在他面前試唱的小男生,而試唱的結果是不及格。

  父親歐文斯立刻以一張支票說服了校長賈絲汀,畢竟學校需要龐大的經費來維持,但斯泰卻連樂譜也看不懂,而學校老師也拒絕為他補課。

或許是為了戲劇的安排,斯泰便請同學教他,而這也使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偷竊販賣機內的巧克力,當然也一再地使斯泰步入錯誤的泥淖之中。在東方的學校,也許老師會願意更盡一分心力,來為斯泰補習,如果也確認他是歌唱天才的話。

  但卡維爾自己小時候,就是一個叛逆的小孩,他也是從這個面向走向今日的成就,於是他說斯泰不是歌唱的問題,而是行為的問題。

  如果因為大人帶給小孩的陰影,在這些陰影未消除之前,如何讓這小孩去讚美上帝?如何讓歌聲出自本然之心而流洩而出?

  其實卡維爾是要斯泰自己去體驗,畢竟這種事必須像參公案一樣,出自全然的了悟,問題是當合唱團出現問題時,卻必須由斯泰來頂替,而生病的戴文卻偷偷將樂譜藏起,所幸斯泰臨危不亂,憑著感覺而完成了那次的演唱。

  斯泰知道自己不能與戴文衝突,因為打架勢必要被開除,但戴文卻又進入斯泰的個人資料中,知道他有一個坐過牢的母親,於是影印了許多他母親的相片,貼在餐廳牆上,這下斯泰再也無法容忍,兩人在宿舍內打架。

  校長堅持把斯泰開除,而卡維爾也贊成,甚至表明戴文也要開除,而他則要請假好好休養。但學校的合唱團即將到紐約去演唱,這次是他們扳倒維也納合唱團的最佳時機。

  校長做了裁決,兩人都暫不開除,但一定要盡全力爭取失去的榮譽。在為學生測試中,最後能唱到最高音D的,只有戴文與斯泰。

  對於這兩人的個性,卡維爾也是心知肚明,因此他不宣佈誰來獨唱,直到演出的當下,才指定斯泰來演唱,就連女生都無法唱出的天籟嗓音,剎那征服了現場觀眾,而成功地贏回學校的美譽。

  這場音樂會歐文斯也在現場,他也受到了歌聲的感動,這也使得他的思想起了改變,於是他在一個夜晚,與太太莎莉吐實,同時也得到太太的首肯,願意接納斯泰成為家中的一份子。

  也在這個時候,斯泰開始變聲了,他的老師巫利說屬於上帝的,上帝便收回去。因為惋惜於事無補,重要的是,斯泰在適當的時機,表現了上帝暫時寄放的嗓音。於是在這個階段中,斯泰及學校都同時完成,他們該完成的事。而當斯泰離開學校時,卡維爾第一次為斯泰寫了推薦信。

2018年1月17日 星期三

騙子(Les Menteurs)

導演:艾莉‧舒哈基(Elie Chouraqui)
主演:尚‧雨果‧安格拉(Jean-Hugues Anglade)
   華薇莉‧布魯尼‧泰奇(Valeria Bruni-Tedeschi)
法國 / 1996年 / 108分 / 輔導級
黛西渴望進入演藝圈,碰巧遇上知名的青年導演恰克。就當黛西發著花癡明星夢時,恰克卻突然消失了 ...

◎ 劇情簡介

  艾蓮靠較年輕的導演札克成功地成為大明星,但在演出之後,札克卻失蹤了。

  另一群人想要製造機會接近艾蓮,以便取得編劇主導的地位,刻意製造要送劇本給艾蓮,但卻遭人搶走皮包。果然艾蓮收留了這位黛琪。而艾蓮的妹妹露西與丈夫馬柯卻在全力尋找札克許久後放棄了。

  有一天晚上,馬柯接到一個女子電話,說有一名男子札克,手被販賣保險套的機器夾住了,馬柯趕過去替札克解了圍,並帶他回去洗澡。但艾蓮卻很生氣,因為她氣札克八個月不見,回來卻不是直接去找她。

  札克告訴露西,他因為母親死亡去意大利,但隨身的袋子被偷,故四處流浪。艾蓮為了能再登大銀幕,要黛琪去看札克,札克看了她的劇本覺得相當不錯,但兩人對於要寫偵探片或愛情片爭執不已。札克有些惱火地要黛琪離開,但卻又將她叫回,並告訴她一個札克自己的故事。

  札克表示他在一個小島上,住在一個面海的房間,隔壁房住著一對男女,男的叫保羅,女的叫麗莎。每天都看著二人恩愛地在沙灘上,或者在房間內作愛。有一天,麗莎主動過來要陪他吃前菜。而有一天,來了一名男士,說他以前曾與妻子新婚住過札克現在住的房間,希望能換房間以重溫舊夢,札克最終答應了。但沒想到不久,便傳來保羅與麗莎大叫的聲音,札克撞開門,發現男子是麗莎的丈夫,他開槍射殺保羅,然後又用槍指著札克,最後卻用槍自盡。

  艾蓮來旅館找札克,她知道劇中似乎有一名人老珠黃的中年女人,艾蓮執意要演,但被札克趕出。因為沒有資金,馬柯透過維多找黑幫人士贊助,這使得前製作業能夠順利進行。劇本中人物也改成安東尼遇上安娜與史蒂芬,而札克又繼續說了往下的故事,他帶麗莎逃到另一家旅館,兩人作完愛,當他醒來麗莎卻已在浴缸割腕自殺。

  馬柯因電影未開拍,被黑幫開槍射傷耳朵,他只好向札克坦言,並道出這八個月中,他跟一名服裝師上過床,也與艾蓮有一腿。試鏡時艾蓮也來了,她要爭取安東尼的腳色,雖然又改名為菲力普,但札克終於同意。而黛琪的男友迪耶戈也去應徵而落選,此時情節似乎已經有了新的改變,但最終黛琪又修改結局,使影片相當賣座,而札克又要搞失蹤,但這回黛琪卻從背後追了過去。

◎ 劇情分析
    
  電影號稱第八藝術,其中牽扯的類別甚多,從拍攝的角度,就可以用「借地位」或其他截取鏡頭,而成為影片的連結。但稍懂電影技術的人都知道,許多拍攝的影片,其實是透過移花接木而完成的。這基本上就構成了一種「騙」,雖然這並非是惡意的騙,但還是得看創作者的初衷才能決定。

  若從編劇的角度來看,那麼會說故事的人,有時也會把故事加油添醋,那麼這會不會也是一種騙呢?而演員在飾演的腳色中,雖投注了許多的情感來詮釋故事,但基本上,演員並非是真的劇中人,再怎麼樣認真的演出,他的表演應該也會被列在「騙」的歸納。

  而一個製作團隊也是聯合在一起工作,各司其職,也是一種因緣際會,只要工作結束,這個團隊也就結束了,在這個共處的時刻,突然在真真假假中有了新的領納,於是便突然看清楚了一切,而在改變原有的思惟之後,便有如甦醒般地逃離原有的世界,這種事並非是杜撰的,還是確有其事。

  札克在成功地為艾蓮樹立了明星地位之後,或許是不願一再重複相同的事,於是在拍完最後一幕後,便宣告失蹤,就連女主角艾蓮也不知他的去向。

  在札克失蹤這個階段,黛琪也向她的同夥表示,她可以設計一個情節便能順利進入艾蓮的編劇團隊。這一切都是想要藉機取得屬於自己的利益,從一開始便使得一切顯得不確定與不真實。

  札克是否陷入一種,因自己無法說服自己的情形之下,展開了逃避,而他的再度出現是相當滑稽的。只因為想與一名女子發生關係,又投機想要竊取一個保險套,但不幸手指卻被機器夾住。

  這種近乎瘋狂卻很真實的情境,使得札克更樂於游離其中,因為不必再虛假地呈現不真確的一面,而由此也界分出真實的人生與創作出的虛幻人生。但前來營救他的,竟然是他的好友,也是尋找他八個月之久的馬柯。

  馬柯將他帶回他與露西居住的地方,當然也通知了艾蓮。艾蓮相當憤怒,她認為若是回來,也應該回來找她。但艾蓮卻也不得不妥協,畢竟她需要札克為她導新的戲,她已經是屬於這個影像虛構的人物,現實中的自己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

  黛琪的出現也許是艾蓮的一張王牌,果然黛琪與札克相談之下,又延展出新的情節火花。而這回札克慢慢以自己的故事作為梗概,於是他口述,黛琪打字,一種新的合作關係於焉展開。

  問題是,札克說這是他的親身經歷,但會不會是他突發的靈感?在加油添醋中集結了一個新的故事。有人說,在現實生活中與故事之間相抵,剩下的就是戲劇。那也就是,為了突然一個事件的立體表現,有時必須誇大執行與創作,在情節上不得不使用較誇張的互動,於是才能成就一片佳作。

  在虛構另一個世界的札克與黛琪,卻慢慢進入了另一個真實的世界。因為黛琪發現愛上了札克,而她最初的動機便立刻瓦解了。就連她原先的男友,也來應徵其中的要角,但最終卻又被艾蓮所解構。

  原來世上沒有任何一件事是絕對的,從原先男的腳色變成女的腳色,這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但在戲劇電影卻能夠在虛實中互換,從而改變了原本的認知與結局。

  札克決定採取艾蓮的建議,果然是成功之作,於是他又再度想離開,這個全面虛幻的世界。但這回當艾蓮眾人沉醉在虛幻的勝利之時,黛琪卻從背後追了上去,她知道透過這一次的合作,她與札克會願意共同生活在一個真實而不虛幻的世界。

  人際之間的疏離,似乎也是使得札克失蹤的原因,馬柯承認在以前一名女化妝師對札克相當鍾情,但札克不理她,而馬柯卻趁機佔有她;不僅如此,在他失蹤的八個月中,馬柯也與艾蓮發生關係。

  或許是為了贖罪,馬柯向黑社會調度頭寸,這才使得影片能夠開拍。但馬柯似乎從來就沒有還錢的意思,或許他一開始就只是想讓影片動起來。結果馬柯死在黑社會的槍下。

  從人與人的互動中,處處充斥著玄機與算計,端看你如何看待這個世界,有自利者必然無法利他,在別人受虧之際就稱為受騙,但認真思索,真的有所謂的得利與失利?

  編劇一再地修改劇本,甚至最後將男的改成女的,難道這只是為了讓情節逼真?思考的角度其實是可以多面性的,迪耶戈讓女友以詐騙的方式混入劇組,自己再去應徵腳色,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

  艾蓮在適當的機會提出堅定的立場與建議,結果也將局勢逆轉。在處處算計的世界中,每個人都會嘗試尋求有利的位置,或是可以看得見真心的所在。

2018年1月12日 星期五

走音天后(Florence Foster Jenkins)

導演:史蒂芬‧佛瑞爾斯(Stephen Frears)
主演:休葛蘭(Hugh Grane)
   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
美國 / 2015年 / 110分 / 普遍級
以榮登全世界最糟糕的女高音歌手佛羅倫斯·佛斯特·簡金斯(Florence Foster Jenkins)的演藝生涯為主題,改編成 ...

◎ 劇情簡介

  一九四四年的紐約,繼承龐大遺產的佛羅倫斯,在她手上有無數的基金會,她不僅出錢出力,每年贊助這些機構,並在招待一些紳士名媛的活動中,親自出場演出。

  有一天,在觀賞女高音莉莉龐斯在舞台上高亢的歌聲,吸引了如雷的掌聲,這使得
佛羅倫斯興起一股的演唱熱情。而她的丈夫聖克萊‧貝菲爾是一名不成功的演員,兩人結婚之後,其實聖克萊另居他處,因為佛羅倫斯十八歲結婚時,她的丈夫法蘭克便把梅毒傳染給她,因此兩人過著無性的生活,而聖克萊則在居處與一名美女凱薩琳同居,這當然是瞞著佛羅倫斯的。

  聖克萊立刻請來名聲樂指導卡洛,以及聘請一名鋼琴伴奏麥萌,每天練習一至二小時。但要演出前,卡洛以率團要到國外演出,而不願參與盛會,並私下告訴聖克萊,最好別向人提及,他是指導
佛羅倫斯的聲樂指導。

  在一次小型的音樂會中,聖克萊邀請的都是自己熟識的人,而郵報記者趕來卻被聖克萊拒絕,因為他知道,對方絕對會對歌聲失準的佛羅倫
大肆批評,而這將會傷害到佛羅倫。但在演奏會中,依然有人笑到爬至廁所,但也能推說身體不舒服。

  這一次的成功,佛羅倫
興起了要到音樂的最高殿堂-卡內基音樂廳演唱,甚至於灌製唱片。在她去向音樂廳的主管托頓談妥日期後,聖克萊想要阻撓,似乎也來不及了,因此這件事只能不斷的往前,而不可能回頭。

  這下子,連麥萌也要打退堂鼓,因為他自己認為是一名優秀的音樂家,但聖克萊以好友的姿態奉勸他,要進卡內基音樂廳,也不是每位音樂家都能做得到,而這個目標,不正是每位音樂家夢寐以求的嗎?於是麥萌也被說服了。

  對這次的演唱,聖克萊小心翼翼,除了招待一些名流之外,也招待了從前線回國度假的三軍將士。一開始果然引起很大的騷動,但第一次笑到跑至廁所的艾格妮絲,大聲斥責觀眾,這才將頹勢扭轉過來,每個人都知道她唱得不好,但她的熱情卻必須被尊重。幾乎每一報都被收買,而作正向的好評,但只有上次的記者寫了極大的負評,這使得佛羅倫
暈倒,最後結束她的一生。

◎ 劇情分析

  外國人指責一個人說謊,那是相當嚴厲的指控,但「走音天后」卻完全用謊言來包裝,這一連串的謊言,是要靠金錢來營造的個人烏托邦,而當謊言越來越膨脹時,就再也遮掩不了。在謊言王國粉碎的當下,佛羅倫
卻道出了她心中的理念:「世人能說我不會唱,但不能說我沒唱過。」

  這是這齣戲,最經典而令人回味之處。仔細思考,佛羅倫
會不知道自己的歌聲失準嗎?當我們唱歌時,聲音失準或許不能自知,但她灌過唱片,豈有聽不出的道理?這道理是她心中有一把尺,她知道自己為何要這麼做,如果一切都有了,但若也能像偉大的藝人一樣,站上卡內基的舞台,那不正是人生巔峰的詮釋嗎?

  聖克萊在出道時,是一名不成功的演員,也許是時運不濟吧?但他在認識佛羅倫
後,變成在現實中最出色的演員。因為一切都有聖克萊打理,因此佛羅倫便活在她所支持的基金會的光環下,所有的人幾乎投其所好而齊聲讚揚。於是這樣的歡悅成就,變成佛羅倫的養份。換一個說法,是所有基金會、名指揮家都會向她募款,能在她演唱時唱反調嗎?雖然也有一些人,會在演唱會時避居他處,以免讓自己一世英名毀於一旦。

  「走音天后」最成功之處,是她的歌聲明明不佳,但除了最後那份讓她致命的負評之外,其他都在聖克萊的包裝下,與麥萌的搭配演奏,向世人證實了一個過程。不管你喜不喜歡,但她真的完成她想做的事。

  事實上,就算你全心全力去完成你想做的事,就算沒有歌聲失準的問題,還是無法杜絕其他的惡評。這些惡評有時是刻意不友善的,但出發點也許不是出於藝術的觀點,而是純粹是一種嫉妒。試想世上有幾人,能像佛羅倫
這樣隨心所欲,去做她想做的事?她的任性,自有丈夫聖克萊能夠包容與安排,但我們必須從佛羅倫的出發點來檢視。人都有想更上一層樓的願望,佛羅倫亦然,但她演唱的對象,卻是勞苦功高的三軍將士,從這個角度而言,佛羅倫絲是無需批判的。

  聖克萊一再為妻子營造謊言的氛圍,但他也有他應有的堅持。他了解佛羅倫
,她熱愛音樂,醫生說很少看過得梅毒尚能活那麼久的人。聖克萊知道妻子只剩下她喜歡的音樂,如果沒有音樂,那她絕對活不了。因此他縱然知道,這些謊言也許會在某一天被揭穿,就像被刺穿的氣球,瞬間化為烏有。

  聖克萊是否只是為了佛羅倫
身後的財產?也許這些念頭是有的,但他卻盡全力去呵護這個名義上的妻子,不像別人以為一起與佛羅倫絲演唱,會丟盡自己的臉,從這點來看聖克萊,倒是令人十分欽佩的。

  佛羅倫
所捅出的漏子,在背後收拾殘局的一定是聖克萊。這點佛羅倫真的會天真到完全不知情?以分居而言,雖是佛羅倫罹患梅毒在先,故而執行所謂的無性生活,於是聖克萊便有了外面的女人凱薩琳。縱然聖克萊瞞騙得宜,但佛羅倫難道不會從旁推測,正常的情況下,聖克萊的性生活完全跟她一樣?

  其實她是知道的,每次去打高爾夫球的日子,也是佛羅倫
最難挨的日子。這表示,佛羅倫其實活得相當沒有安全感,她需要聖克萊在她旁側,為她打點一切,其實她不僅沒有美麗的歌喉,其他一切也都完全喪失,但聖克萊為她營造了一個心靈王國。四處來募款的人多如過江之鯽,佛羅倫一向有求必應,但這些自稱為名流的上階層人物,卻對她的任何活動退避三舍。由此觀之,就更能彰顯佛羅倫絲對世態真正的認知,如果這是事實,那她何必去揭穿而改變?而一切自然有聖克萊會為她打點,何況他又是如此真誠的愛她。

  臨終前的一夜,佛羅倫
要求聖克萊陪她躺一個晚上,她曾感嘆若非因為梅毒,她也許會為聖克萊生個孩子,這是多麼赤誠的告白,只可惜世上總會帶給我們更多的遺憾。人永遠會在生命盡頭,才會知道真正的缺失是什麼?但當缺失有了彌補,其實還是會有其他缺失的。

  卡內基音樂廳的表演,是相當難以控制的,當那群沒有音樂素養的軍人不斷起鬨時,以前曾嘲笑她的艾格妮絲,反而起身力戰群雄,雖然將頹勢扳回,但台上的佛羅倫
難道不曾看在眼裡?但只要扳回頹勢,她立刻又會沉溺在屬於她自己的世界。

  佛羅倫
自然知道有聖克萊的打點,所以明天一切都會美好,於是被收買的媒體,紛紛對她大肆吹捧,也許你認為那是虛榮心,但我願意替她說,那是她曾經有過的經歷。猶如片尾她說的那句話,也紮實詮釋了她的生命。

  佛羅倫
隨時帶著的皮包,其實是她的遺囑,隨著生命的起伏,似乎對遺囑也會有著不同的更改。這應該是她唯一能緊握的一張王牌。聖克萊豈有不知之理?他雖然也有覬覦財產的心態,但他八面玲瓏地為佛羅倫打點,造就了她任性而無人能及的一面,這應該屬於另一種互惠,但卻也不能不說,他們之間的愛情有其赤誠的一面。

  當一切只剩下錢的時候,上台唱演似乎是佛羅倫
別無選擇的選擇。

2018年1月10日 星期三

當女人真好(About Adam)

導演:裘瑞德‧史坦布瑞克(Gerard Stembrid)
主演:凱特‧哈德森(Kate Hudson)
   法蘭西絲‧歐康納(Frances O’Connor)
愛爾蘭 / 2002年/ 103分 / 保護級
溫柔丈夫的寵愛﹏浪漫情人的狂野﹏純情男孩的依戀﹏當女人的感覺真好!... 

◎ 劇情簡介

  露西在夜店打工端盤子,偶爾也會上台客串唱歌,此刻她正要跟男友賽門分手,賽門立刻當場哭泣。而露西在唱歌之際,卻見一名英俊瀟灑的男子亞當進來,立刻被他的風采所迷惑。

  露西非常主動,向亞當要了電話,兩人立刻打得火熱。而露西的家人很快也都接納了這位未來的女婿。母親歐佩姬對亞當更是讚不絕口。

  二姐蘿拉原本只是在圖書館作論文,沒想到在圖書館內遇見了亞當。因為亞當也會背誦一首她喜歡的蘿塞堤的詩,兩人遂有了更密切的交往,甚至最後與亞當上了床,雖然明知亞當是露西的男友。

  露西的弟弟大衛,因為搞不定他的女友凱倫,特地來請教,而這過程,大衛與亞當睡在床上,他竟然有勃起的現象,而凱倫在與亞當發生過關係後,似乎也開了竅,她熱情地對待大衛,使得大衛興奮不已。

  大姊愛莉已經結婚,嫁給了馬丁,而亞當似乎也不想放棄愛莉,果然在一陣掙扎後,愛莉也在性愛中儘情奔放。

  當一個夜晚,露西在打工的夜店唱歌時,突然向台下的亞當求婚,這使得這一家人都相當尷尬,而亞當在眾目睽睽中朗聲答應,而在這瞬間,各人才又回到過去安定的日子。

  其實母親不怎麼喜歡馬丁,對於未來的乘龍快婿讚不絕口。

  在結婚的時日,賽門也來送禮。但露西就是不見他,收了禮硬生生將他擋在門外,而蘿拉的指導教授也來參加婚禮,蘿拉此時才與教授麥哈利十指緊扣,這顯示兩人在之前就已經有了好感與愛慕。

  愛莉經過亞當這一番洗禮,似乎對男女之間的事更加豁達,也會用欣賞的角度來詮釋,因為性只是人類的助興,並非絕對的全部

  亞當的行徑,讓這個家庭的每個人都有著一番驚奇,接踵而來的是認真看待的生命看待,要了解愛情,其實也要更加去了解亞當的作為。

◎ 劇情分析
    
  就道德層面而言,「當女人真好」是一齣近乎道德淪喪的電影,但這屬於文化的部分,我們暫且放置一旁,先就亞當這個人與露西全家人來作相較,便能區分出兩者之間的分別。

  露西與賽門結束感情時,她的交友情況是極不穩定的,換句話說,愛一個人是必須從心靈頻率相通,然後才能在共融的角度上給予對方愛;也接受相等的訊息。但這樣雙方的焦聚是要放在什麼地位呢?

  講究心靈頻率相通的例子甚多,譬如共同製造了一件陶器,日後每每看到這個作品,兩人心中不必有任何語言,心靈立刻會回到當初意向最鮮明的時段,於是由此而拓染,過去的那份愛意就逐漸鮮明起來。

  亞當是一位「博愛」的男人,他長得英俊,也擅長探測別人的心思。他的魅力可以讓一個女人在當下做出決定,原本不敢思及的事,在亞當的撥弄下,立刻變成床上的蕩婦。說是蕩婦不免有了指責的意味,這並非本片的真正見解。

  所謂當女人真好,那就必須去徹底地釋放自己,尤其在性慾上,但傳統的道德觀念似乎將我們綁得緊緊的,若逾越了道德觀念的尺度,立刻會被輿論指責。但「當女人真好」卻反而將慾望放置在心靈頻率中,若能在慾望的歡樂中享受,卻又不違背正式的婚姻,這也許是一種未來的社會趨勢吧?

  其實這樣的觀念,在十年前就已經由哈佛大學的展望學所提出。這齣電影應該是實踐這種理論最快速與直接的第一部電影。

  人與海豚,是地球上,兩種不是為了傳宗接代而做愛的動物。如果只是為了歡樂,那在做愛的同時,是否是一種極端的自我?其實在那當下,是那兩個人的事,其他人應該都算是局外人。

  從這個角度來看,亞當的思緒,是從作愛之後,引燃每一位與他有過關係的人,從新的角度,重新來看待做愛這一件事,因為慾望的背後,其實也一直有著一股神秘而極為私密的互動。

  露西的個性是草率而不負責任,但從另外的角度而言,她應該是不知愛情為何物的人,到了求偶的年齡,只知不斷的追索,但終究都遇上無法產生共鳴的人。因為一個接一個,最後直到亞當出現。

  也許是情人眼中出西施,露西一眼察知亞當是自己的真命天子,而在激烈的狂愛中,露西見識了慾望的頂峰,於是在眾人都毫無戒備的狀態下,露西手持麥克風,在所有夜店的客人面前,也包括她所有的姐妹親人,向亞當求婚。如果亞當拒絕了,那會是什麼後果?

  這部影片的時間軸也是相當有趣的,在剪接中亞當與其他女人的關係發生,其實是在露西求婚之前,但導演在穿梭人物互動之間,使用了圓形的時間軸。其前後順序看似零亂,但其實是相當有規律的推演而不混亂,而這也使得原本相當有爭論的議題,變得因思考而柔和起來。

  另外一方面,這種有別於倒敘的方式,雖不脫離雜敘法,但卻是近年來,許多導演特別喜歡運用的手法。而「當女人真好」這齣戲,特別更著重在三個姊妹之間的互動,使得時間軸奇妙地產生了有趣而微妙的變化。

  其實現在整體的社會現象,要完全去接納亞當這樣的思維,可能還是有一段距離。但哈佛大學的預測,是從人性的角度來追索,從而在每個人的內在躁動的因子,都能獲得撫平的同時,必然一定會產生這樣的情境,縱然你不喜歡,但卻也無法阻擋社會的主流思潮。

  我們一直以為自己是社會的主流思潮,其實在某些時刻,我們早已喪失了對社會的主導權。年輕一代的新思想會讓你忐忑不安,一開始當然會開始抗拒,但當你發現抗拒也是徒勞之際,你乾脆就來個相應不理,所謂眼不見為淨。唯有這樣的方式,才能讓你在心中保持一個圓心,不管世界如何改變,你永遠會是宇宙的中心。

  這樣的放任,其實也並不算錯,如果你一直插手世上發生的每件事,你不但會感覺使不上力,同時也讓自己陷入另一片的虛無之中。但如果往內收攝的話,那麼這個世上發生的任何新觀念或新奇之事,都只是一種的「現象」,而現象會發生,最終也會結束的。

  曾經流行過的染髮,在東京與台灣甚至東亞各國,引起一連串的流行風潮。但沒經過幾年,這種所謂的「時尚」很快又會變成次文化,甚至最終會消失。請注意,這種過程都不會因為你的喜惡而發生或停止。真正的動力則是一股看不見的脈動巨輪。

  這種巨輪的現象,一定會變成那個世代的文化,再由其背後的力量,呼應了人當時的行為,這便構成了一種新世代的誕生。

  未來這種看似混亂的情節,其實還是會有其社會重新建立的價值觀。「當女人真好」似乎將未來的世代提早表現,而亞當是何許人?從名字上我們應該可以想到的,只是其他人不叫夏娃而已。

2018年1月4日 星期四

路易的第9條命(The 9th Life of Louis Drax)

導演:亞歷山大‧艾亞 (Alexandre Aja)
主演:亞倫‧保羅 ( Aaron Paul)
   艾登‧隆沃夫 (Aiden Longworth)
美國 / 2016年 / 108分 / 輔導級
路易今年8歲,已經死裡逃生8次,他能否安然度過第9次?

◎ 劇情簡介

  路易的母親生下他時,就遇到難產,但剛出生後不久,幾乎每年都會發生幾乎喪命的事,如天花板吊燈墜落;被電電擊;食物中毒;到今年九歲,所謂「九命怪貓」,母親希望他能保住第九條命轉危為安。

  這一次,爸爸彼得與媽媽娜塔莉,一起帶路易去蘭茲角懸崖上野餐,但夫妻倆為了糖果的事而吵架,最終路易墜崖,母親報警後,警方在海中救起昏迷的路易,並急忙送往大醫院急救,尼克醫生急救無效,宣告路易死於七點五十五分。並送入太平間。

  然而路易似乎又活了過來,經過醫生急救,雖然恢復心跳,但卻無法完全甦醒,於是送入兒童昏迷中心,由帕斯卡醫生負責,同時探員戴爾頓也帶領屬下不斷追索,這也查出路易之前看過許多心理醫生,最近一位則是擅長催眠術的培瑞茲。

  培瑞茲感受到路易是一名相當特殊的孩子,但卻無法查出任何端倪,反倒是娜塔莉突然中斷心理諮商,為此夫妻倆也有過一陣爭吵。

  路易在培瑞茲面前曾坦言,他與父親彼得一起去海洋公園,卻遇到了凱特琳與她丈夫艾利克斯,這對夫妻除了領養兩名中國女孩:小梅和蘿拉之外,還生了一名男傑羅姆,回家後好奇的路易問彼得,那名女人是否與他有什麼關係。因為他感覺得到,彼得見到那名女子,臉色有極大的變化。彼得於是坦誠相告,他曾與凱特琳結過婚,但最後分手後才與娜塔莉再婚。彼得與路易相約,這件事不要讓娜塔莉知道,但沒想到路易回家後,竟一五一十地告知娜塔莉,其結果可想而知,兩人又激烈地爭吵。

  彼得似乎有虐殺狂,他說像有些動物只能活二年,若超過這個年限,就可以予以虐殺,他稱這種是「處置權」。而帕斯卡怕失蹤的彼得會對娜塔莉不利,因此在醫院內安排一間套房,沒多久正好娜塔莉洗完澡回來,兩人就這樣很自然的發生關係。但之前,不知為何路易明明在昏迷中,但卻寫字條給帕斯卡,說他應照顧路易,而他卻只想與娜塔莉上床。事情似乎陷入膠著,直到彼得的屍體在海底石縫中找到,案情才慢慢明朗起來……。

◎ 劇情分析
    
  改編自英國懸疑小說女作家麗茲‧詹森 (Liz Jensen)在二00四年發表的同名小說「路易的第九條命」,是一齣結合商業與藝術的極致電影。

  透過許多後設的手法,幫助推動了情節,使得原本第一條線的彼得,一開始便被列入兇手。但隨著情節的進展,直到最後,真相才大白,這種推理的手法相當高明,因為過度複雜,尤其要去詮釋這名既神秘又早熟的路易,導演算是煞費苦心。

  透過交換,原本複雜的幾條線,在特定的焦距中慢慢浮現線索,也使得各種可能性終歸統一而讓真相顯現。小說在文字敘述中也許較容易,但要透過映象語言的畫面來呈現,便又是另一回事了。

  前面八年的路易都遭遇到近乎致命的意外,所幸都能逃過一劫,這會是一種噩運臨身嗎?其實偶爾一次的意外可以理解,但每年一次似乎不得不讓人起疑,但誰會想到兇手竟是自己身邊的人?

  路易其實在慢慢長大之後,便知道母親要殺他,而娜塔莉為何會這樣?這自然與心理的狀態有關係,路易在接受培瑞茲的心理治療時,他說了一個駭人聽聞的「處置權」,娜塔莉一直以「九命怪貓」為例,若你養的寵物超過了牠的平均年齡,那麼主人即可以行使處置權,意即任何時刻都能處置消滅牠。

  娜塔莉看似嬌艷美麗,但其實她的精神有很大的問題。彼得是為了同情她才娶她,而路易意外到來,在生產之際也差點使得娜塔莉喪命,這自然引燃娜塔莉對路易的殺意。

  有趣的是,當路易了解娜塔莉對他的威脅時,他選擇躲在海底深處的洞穴,寧可長眠於此,也不願意再醒過來。在現實中,明明與彼得有了約定與妥協,但回家後,卻將彼得遇到前妻凱特琳的事告訴娜塔莉,這導致夫妻兩人又是一番的爭執。而彼得卻不因此怪罪路易,因為他娶娜塔莉就是為了照顧她,而這之前的代價竟是與前妻離婚。然而彼得的好,卻不見得能獲得相同的待遇,而這一切緣由當然都是娜塔莉的精神病。

  路易與精神醫師培瑞茲的談話,都排在路易從懸崖上落下,這種倒敘法一則交代情節,二則引導觀眾進入充滿迷霧的樹林中,讓情緒陷入膠著,在推理中潰散而下,這自然是導演故弄懸疑。

  懸崖上的現場就連續演過三次以上,但每次情節,似乎有著不一樣的顯現,但除了最後那一場,終於清楚娜塔莉的動機之外,其他的指涉都是線索薄弱的。

  娜塔莉的魅力,或許也是導致她精神出現歇斯底里的主因,她曾說從不曾遇見過好人。因此彼得便與前妻離異,專心想當個好男人,彼得如此,正與妻子婚姻關係出現危機的帕斯卡不也是如此?似乎很少有男人能這樣拒絕娜塔莉。

  帕斯卡是個腦部專家,他也時常夢遊,而他卻接到昏迷中的路易寫信給他,謂他應好好照顧病人,不要一直想著要找娜塔莉上床。但這其實是帕斯卡心中的矛盾與掙扎,他縱然覺得困惑,但卻無法拒絕娜塔莉的誘惑,但他卻不知,自己一步步走入一種恐怖的陷阱。但帕斯卡與娜塔莉的一場床戲,也算應景的好萊塢產物,所謂商業電影的法則之一,便是在一部電影中不可或缺一場床戲。

  在醫院出現的全身海草的怪人,其實是昏迷中路易父親的化身,而在醫院中被帕斯卡遇上,其實是他的夢遊,而兩者雖然沒有連結,但就情理而言,一切都算是合理的,只是這種近乎夢境或象徵的東西,對一般看慣好萊塢電影的觀眾而言,是會有太多盲點的。

  彼得全身是海草,這象徵他早已死在海中,而他也了解路易不想醒來,因此便在夢中與他連結,試圖讓兒子躲在海底最深之處,因為只有這種黑暗的海底,才能免除人的迫害。畢竟路易已經渡過八次的死亡危機,第九次誰也不敢保證能平安渡過。

  娜塔莉為何非殺路易不可?因為路易是一個不速之客,來得太突然又讓她歷經生命最大的威脅。但娜塔莉又不能名正言順地將路易除之後快,因此必須製造各種意外,只是路易的命實在真硬,每次都化險為夷。但這也正好激起娜塔莉的進一步殺機。

  問題是,娜塔莉有時又得扮演一個母親的腳色,她必須讓所有人知道,路易的昏迷是她傷心的最大原因,而將這份罪責推給失蹤的彼得,似乎也是順水推舟的合理詮釋,如果彼得屍體不被找到的話。

  戴爾頓這位女探員,在背後不斷的逼迫,也造成娜塔莉的甚大壓力,但娜塔莉的說辭幾乎無懈可擊,尤其當她描述路易掉下懸崖時,沒有驚叫卻只有充滿希望的眼神,沒有任何一名兇手,能說出如此感性的話,難怪一開始,便使得案情毫無進展。

  彼得在海中引領路易時說:小孩均以為父母是萬能的,似乎也透發了一些無奈,但卻也增強了戲劇的人性張力,是一部商業與藝術毫無界線的電影。

2018年1月3日 星期三

上流曖昧(Le Beau Monde)

導演:茱莉‧洛普庫瓦(Julie Lopes-Curvel)
主演:安娜‧吉哈杜(Ana Girardot)
   巴斯欽‧布雍(Bastien Bouillon)
法國 / 2015年 / 92分 / 輔導級
禮讚:入圍2015年法國盧米埃獎最佳新人
   男演員和最佳新人女演員
愛情與麵包能不能一起擁有?... 

◎ 劇情簡介

  艾莉絲出身貧困的家庭,但她卻對審美觀念有獨到的見解,她在一家咖啡店打工,身上穿的毛衣是她自己染色而織成,卻被一名在時尚界的專家阿涅絲大為讚賞。於是艾莉絲告訴她想上巴黎的刺繡學校,在艾莉絲送給阿涅絲一條圍巾後,她也順利考取了大學。

  艾莉絲在阿涅絲家中感受到上流社會的華貴,她也只是儘力地觀賞。而在這兒,她認識了與阿涅絲同居的香水專家阿霍,以其她的兒子安瑞。安瑞介紹她去外祖母巴特太太的寬大公寓,這才解決了在巴黎住的問題。

  但艾莉絲去了巴黎,卻必須離開家鄉以及男友凱文,凱文無法阻擋艾莉絲去巴黎,日漸萎頓喝酒,不知不覺中便與瑪儂有了關係,但也僅是床上的關係。

  不知是有意或無意,安瑞卻出現在巴黎又與艾莉絲見面,兩人不久就打得火熱,安瑞甚至提出要入住她的公寓,這樣也比較方便。

  艾莉絲看了安瑞的攝影作品,知道他也是有創作力的人,安瑞曾在市場拍攝艾莉絲的繼父費南多,然後艾莉絲也介紹家人認識,肥胖的母親克絲蒂安也成了安瑞的人物題材,甚至艾莉絲也在海灘甚至家中接受了全裸的拍攝。

  但艾莉絲偶然聽到阿涅絲與女兒卡特琳在談話時,提及她對艾莉絲的看法,或許艾莉絲有太多的自己見解,故不太容易融入她們的世界。阿涅絲甚至提及較適合安瑞的女人是瑪雅。

  這些話大大傷害了艾莉絲。而她在一次機會中也見到了瑪雅,她當然也屬於上流社會的人,瑪雅在人際關係中進退得宜,但這與艾莉絲的性格有極大出入,她與安瑞也因一些小事而吵架。

  艾莉絲在阿霍給她新香水的測試之後,對阿霍有了不一樣的感受,阿霍甚至願意把女兒的房間讓她住,艾莉絲果真搬出去,但其實是住在同學馬丁的住處,這引得安瑞有極大的反彈。而在攝影展時,因其母克絲蒂安肥胖的身材變成了主題,但安瑞又沒邀請她來,艾莉絲憤怒離去,而安瑞也去中國發展,並結交了翻譯成為女友。三年後,艾莉絲又與安瑞見面,一切事的發展又有新的議題。

◎ 劇情分析
    
  自古以來,任何的社會型態,一定都會有階級之分。以共產制度而言,標榜平等,故每個人一律稱「員」,但這也只是在表面上的平等而已,因為每個人的工作型態與位置,必然有其極大的差異,因此在位階上,始終都有著無法改變的階級。

  中國古代的「士農工商」,還有上九流、下九流之分,這也是幾千年來的階級分別。外國則有貴族與平民的區野,在日本則有「武士」與「庶民」之別。

  時至今日,民智大開,許多人更敢於批判所謂的「上流社會」,尤其達官顯要更是階級的指標。雖然有媒體煽風點火,但事實上卻無法撼動所謂階級帶來的貧富差距,從而引燃了所謂的「上流社會」與「低層階級」,就連中國現在進步了,但卻也引發了「低端階級」的風暴,因為這批人無法與進步的城市同步,於是很容易遭受外力的自然淘汰,只是原本步調甚緩的改變,中國當局卻以雷厲風行的積極態度,瞬間掃除了這一批進步城市的阻礙。這當然也引會引起一些新的議題。

  法國這個國家,看似相當民主進步,但對於階級的看待卻是令人慨嘆的。麥可漢內克的作品「隱藏攝影機」便是一個例子。移民阿爾及利亞的法國人第四代,在阿爾及利亞獨立後,許多人選擇回法國,但卻遭住在法國的人百般阻撓,甚至成為次等公民,在六0年代的巴黎,曾因為這件事引發抗爭,甚至造成血流成河的慘劇,如今死亡的正確數字一直未被公佈,雙方說辭有極大的誤差,只有日後解密之後,或許才能真相大白了。

  「上流曖昧」或許指的是「品味」的問題。很多人會相當不以為然,認為東西只要能用,何必在意品質?但所謂上流社會的人,他們喝咖啡必講究咖啡的品質,甚至器皿也相當講究,再加上所謂衣服及家居的擺設,也都是花費心力去佈置。

  艾莉絲出身寒微,她的母親失業中,目前只努力在遭解僱之後的抗爭行動,為的只是爭取一些資源,以供自己能夠在社會中存活下去。

  安瑞是富家子弟,他以攝影為創作的媒材,也將艾莉絲肥胖的母親攝入其內,甚至在展出當天,也不曾邀請其母克絲蒂安來參加。安瑞的舉措應是潛意識的反射,因為這種展覽,一般的市井小民是不會參與的,也就是此時的安瑞純粹是從上流階層的角度來看待,因為他不曾將克絲蒂安以平等的角度來看待,雖然他是攝影的創作者,但克絲蒂安只是他作品的一部份。

  艾莉絲也因為這件事與安瑞決裂。但她真正離開的理由,是安瑞始終不曾了解她。艾莉絲喜歡在海邊摘一朵花,然後靜靜聞著花香,彷彿這種香味自古以來就一直存在那兒,而安瑞擅長的是眼識,因為攝影必須用「看」的,而艾莉絲是擅長用「聞」的。

  在學校的老師是一名出色的老師,因為他批判艾莉絲的刺繡玫瑰,只是一朵玫瑰而已,一隻手織的鳥只是模仿一隻鳥,卻從來不曾給予一種新的「詮釋」。

  也就是說,藝術家在呈現作品的同時,應該有一種屬於自己的獨到詮釋。坦白說,艾莉絲尚未入大學以前就具備了比上流社會更具品味的眼光,只是受到階級的壓制,她也只能保持低調,然後以目光環顧四週的一切。這是吸收養份的一種手段。

  人的出身是一種因緣命定,會出生在什麼家庭,是由自己的業緣去連結的。但這種家庭的位階,對生命的啟發並無多大的助益,反而是每個人後天的努力,才是生命成就的最大關鍵。

  阿涅絲自認為是上流的代表性人物,因為她認識「瑪莉柯萊」這本雜誌的編輯,因此希望兒子安瑞能為雜誌拍攝一些相片,如此便輕而易舉地成為首屈一指的攝影大師,因為有了這種助益,便也名正言順地成為上流社會的中堅份子。

  安瑞對於母親的安排相當排斥,因為他本身就具備上流社會的傲氣。但有時這種傲氣也只是一種偽裝,也是一種自我防禦的最佳武力與保障。而當艾莉絲感受到這種傲氣讓她十分不悅,尤其阿涅絲竟認為安瑞裡想的對像是瑪雅。這正是上流社會的門戶相對,但希望是希望,下一代的思惟,也不是上一代的人可以掌握的。

  影響艾莉絲較大的是阿霍,阿霍現在雖然是阿涅絲的入幕之賓,但年輕時,他也並非是上流社會的人,而他則憑藉著對香水的熱愛而製造香水後,成功地成為上流階層的人。這些舉措其實與艾莉絲的「聞香」是關係較密切的,因此艾莉絲對安瑞感情的變化,其實是受到阿霍的影響最深。

  兩人的分開並非感情的結束,縱然前男友凱文找到了艾莉絲,但此時的艾莉絲難道沒有階級之分?她似乎已經無法回頭。當她再度找到安瑞時,他已經有了女友,而這三年中艾莉絲似乎也擺脫了原有的生命型態,從而進入了上流社會。

  原來人生的拼鬥,真的只是不斷地往階梯上爬,但爬上之後呢?那會是另一番體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