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7年11月30日 星期四

開往名古屋的末班車(名古屋行き最終列車)

導演:宮岡太郎
主演:玲井‧玲奈、遠藤憲一
日本 / 2012年  / 75分 / 普遍級
看似漫長又短暫末班列車的美麗時光 以開往名古屋的最終列車為舞台,人們結束忙碌搭上這天的末班車,無論開心悲傷、相遇與分離總是不斷交織 …

◎ 劇情簡介

  (一)吉川一美今天坐車去名古屋,準備提案報告,但見旁邊的帥哥河村睡著了,將他叫醒後,河村急急下車,卻將一包提案丟在車上,一美將東西送下車,河村相當感激,但一美卻發現自己的紙袋遺忘在車上。

  一美透過失物招尋,但卻無人撿到,原來被後面上車的人,誤以為自己東西一併帶下,吉川一美在每個站不斷地尋找,但似乎都無蹤影。

  此時正在慶功的河村突然想到一美,遂打電話給她,正因找不到而沮喪時,河村發現那撿到紙袋的人,於是趕往車站與吉川一美一起搭最後一班列車,兩人也展開了相互的約會。

  (二)西本是個略顯笨拙的公司職員,每天都因作不完的公事,而坐末班車回名古屋。在車上,他總會遇上一名年青女子。有一天晚上,他主動搭訕,但對方不搭理,沮喪之際,那名女子也嘆了氣,並主動來搭訕。謂她是一名漫畫家,出版社逼稿甚急,但她一點也沒靈感。原來女子正是有名的漫畫家加納冴子,也正是西本最喜歡的漫畫家。於是西本將自己的糗事告知,沒想到冴子畫出後,竟然大受歡迎,於是每天她都在車上等他,這使得冴子的漫畫水漲船高,但也使得原本喜歡西本的步美疏遠了他,而與社長的兒子交往。西本不小心打破了古董及一張名畫,立刻遭到公司開除,沮喪的西本表示他再也不會來搭末班車,於是冴子主動示愛,兩人立刻結婚,成為一段佳話。

  (三)山下在丸屋味噌廠工作到六十五歲,老闆也叫山下,總是把大家當成一家人。

  山下有一天經過一家便當店,與野田小姐相撞,兩人撿起東西,野田誤認山下是味噌廠老闆,因為野田母親以前也在味噌廠工作,受山下老闆照顧甚多,故送山下一個便當。接著又因山下給她的新想法,便當越來越出色。

  最後一批的黃豆運來時,山下帶領眾人加班工作,也搭末班車回去,這才發現野田也都搭末班車,於是兩人有默契地相約最後在車站道別。這一切使得山下誤以為自己是在戀愛,終於到最後一天結束時,山下決定承認撒謊的錯誤,但野田早就知曉,她也希望山下不要因為這樣,就不再去便當店,於是兩人錯過末班車,而在車站慶祝聖誕節。

◎ 劇情分析
    
  火車或其他交通工具,是很神妙的所在,因為是固定的時間發車,故帶給很多人方便搭乘,只要在特定的時間內,就能按照原訂計劃前往目的地。

  而目標可能不同,但卻有著相同的時段,共同搭乘在同一列車上,這些巧合又偶遇,不都是一種令人玩味的神秘。

  為什麼在芸芸眾生中,會只有你我在車廂內共乘,古德云:「百年修得同船渡」,每天在上下班中會有共同搭乘的班車,想來也只能以佛學的「緣份」來詮釋了。

  這三齣戲的特質是人物的交匯點都在車廂內,從不相識到最後的感情有了一個決斷,不管是喜劇或令人失望的結局,在拼織的交會結當下,生命自然會興起一份共鳴,單獨的個體猶如一個巴掌,不管如何用力,總是拍不響。而在另一個交織的對象相融下,自然就會有意想不到的訊息產生。

  生命從出生那一刻起,就已經搭上了自己的生命列車,也許在車廂內,你可以當個旁觀者;也許會是參與者,更或許是與眾人互融互攝。不管以那一種形式入世,都不可能獨善其身,你不想參與別人,但別人的一些小事件,就能將你拉入命運的洪流之中。

  命運會是一種既定的軌道嗎?人是否只能順著軌道而行?當有交會之際,就是與別人有了連結,而究竟這種連結是你受別人影響?或是別人影響了你?如果有了這兩種以上的選擇,那還會是「命運」嗎?

  或者說「選擇」才是真正的命運?但既有選擇,必有主觀的認知,也就是一種全然自我決定的權利,故命運必須由自我來負責,那與既定的命運似乎又有連結不上的關係。

  生命究竟是什麼?這並非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我們先捫心自問,自己是否在日用而不知的過程中,體會到什麼?還是只是汲汲營營在日常的追索中?要探究這些問題,應該在老年的時候才好檢視,畢竟生命的精華已經過去,剩下的回首前塵會更加悲涼嗎?這正是這個問題的所在。

  人的生命,不會只是社會既定的形式,背後深層的問題,必須有所探求,那才是真正的明眼之人。但在世間法中的種種現象,其實也是與生命實相不可分割的,因此戲劇電影的抽樣詮釋,便更能感動人心。

  因此以「列車」為背景,便更能帶出令人讚嘆的共鳴,你會不會也想在列車上遇見類似的故事呢?其實每個人就算不在列車上,在每個角落必然有屬於自己的故事,以自己的角度來詮釋,不難發現:「抬頭天空無界;俯視處處生緣。」

  當專注在此刻與當下的同時,世界便圍繞你而轉,因為你便是宇宙的中心。這三齣電影故事,也都可以用相同的方式來解釋。其實「失物招領中心」的那位職員,正是扮演了這樣的腳色。他看盡了人的來去匆匆,丟失了許多重要的東西,但什麼才是重要的呢?如果不重要,為何會隨身攜帶呢?

  丟失了東西,有時反而是一種得,而在得與失之間,我們唱演了一齣戲;我們也在得與失之間,再度獲得了得與失。而過程端看你自己的心意,如果用用愉悅的態度來面對,那自然是喜劇。如果用悲觀的態度來面對,那當然是悲劇。因為這個世界是隨你的心而轉。

  第一齣戲的吉川一美是個菜鳥,但卻有永不放棄永不認輸的個性,在丟失了資料之,以整整一天的時間終於找回失落之物,雖然並非她自己找回,但這必須與她的堅持相提並論,甚至最後還結識了一名英俊的男友,這個結局當然是喜劇, 同時也呈現了正面的面向。


  第二段的故事也是一種逆轉,原本個性一無是處的西本,最後反而因自己的窘狀,成為女漫畫家欣賞的人,因為他的舉手投足,都在漫畫家眼中有了另類的詮釋,也就是人只要站對位置,一切都會是完美而圓滿的。

  第三段是一個老人的戀愛故事,在善意的謊言驅使下,山下也許已經過了多年的孤寂生活,生命中突然闖入了一名曼妙體貼的女子,這會是他自己所說的,愛情來臨了嗎?導演用不同表情的妻子相片,著實對山下做了強烈的批判。

  其實如果真的是一場戀愛,又有何妨?只要彼此之間能夠體諒與關切,其實老人更需要來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因為愛情反而會帶給他更多的生命動力。枯燥無味的生活,也只是像魚缸的金魚,看似亮麗又不斷游動,但其實永遠都只是在魚缸中。話又說回來,老人談戀愛真的好嗎?如果應對不得體,反而落得臨老入花叢的批評,甚至最後落得難堪悲慘的下場。

  事情的過與不及都非良策。如果將佛法的中觀與唯識放入,那一切的事便會迎刃而解。因為世上本來由真心的態度來面對,便沒有所謂對立的問題。而外面一切多采多姿的面向,該如何去面對呢?答案是做好你的本份,便是真心的領納。特書此篇感言與眾人結緣。

2017年11月15日 星期三

2夜情(An Eye For Beauty)

導演:丹尼斯‧阿坎德(Denys Arcand)
主演:艾瑞克‧布魯諾(Eric Bruneau)
   梅勒妮‧麥可斯基(Melanie Merkosky)
加拿大 / 2015年 / 102分 / 限制級
禮讚:高雄市電影館【人間喜劇】
   加拿大國寶名導丹尼斯阿坎德最新力作
犀利對白三言兩語道盡知識份子的偽善與荒唐…

◎ 劇情簡介     

  相當有天份的建築師路克,年紀輕輕就在建築界闖出一番名號,在巴黎又獲得李文森建築獎時,遇上了琳賽,她告訴他現在居住巴黎,有空可以去找她,這讓路克想起多年前三十歲左右在加拿大的一段往事。

  路克與妻子伊莎芬妮結婚後,蓋了一幢自己設計的屋子與妻子同住,偶爾會有尼古拉夫妻以及女護理師梅莉莎及她的女同志伴侶一名女醫生來訪。

  這一日路克接到琳賽打來的電話,邀請他到多倫多擔任建築物的設計評鑑比賽,所有的評審都認真的陳述自己的論述,但路克早就被琳賽有意無意的動作吸引。譬如在吃飯時不時用手和腳去碰觸他。

  路克藉故脫離評審團,然後與琳賽同行,他們一起搭渡輪至一小島,琳賽說丈夫不在家,也主動要求他過夜,於是一場激情的性愛讓兩人相當陶醉與沉迷。但好戲終究要散場,路克第二天就搭飛機回魁北克。

  路克家中又有了好友的聚會,但這回他看見妻子與梅莉莎兩人在接吻,路克雖然訝異但卻沒有說破。而路克回來之後發現泌尿系統有問題,於是去找梅莉莎的室友女醫生為他檢查,檢查後並未發現有任何問題,但另一名為路克負責施工的羅傑,身體可能已經相當嚴重。希望路克有機會有空要去看他。

  羅傑在醫院待了一陣子,要求路克將他帶回,不久就在家中過世。大家一起參加了一場莊嚴肅穆的葬禮。在這場葬禮之後,伊莎芬妮性情有了極大的轉變,時時情緒欠佳,而此時路克又接到琳賽的邀約,必須再往多倫多為一群高中生的作品作評審,但這是琳賽刻意安排的,兩人在路上卻不時碰上熟識的人,於是路克希望兩人在飯店餐廳吃飯,然後又是一場令人難忘的性愛。

  第二天離別時,琳賽似乎知道今日一別便再難相會,兩人臨別相擁依依,但終究還是要分開。路克回到家,才發現妻子躺在客廳地板上,旁側竟放著獵槍。路克嚇壞了,他決定賣掉房子,因他接到歐洲的一個設計案。此時妻子承認她喜歡梅莉莎,而路克也承認他與女子有二夜情,夫妻倆在坦承後,反而心情更開朗了。

◎ 劇情分析
    
  哈佛大學在十年前,就已經為未來的社會做了許多的預測。其中家庭醫生會消失,以及夫妻關係會有新的觀念,在二0三五年會有極大的改變。如今看來,不僅證實其預言為真,也在我們日常社會中,有了更多的現象呈現。

  夫妻如何處理外遇?很多人不是採取原諒或者直接離婚。問題是,外遇對夫妻的傷害,可能是變成潛伏的深層意識,若有沒有其他的事,則一切如常,但當碰觸到隱藏的傷痛,那傷害又會再度挑上檯面。究其原因,是男女之間尚無法用更柔和與寬闊的心情來面對。

  路克在第二次與琳賽約會時,路克望出窗外,幾盞的燈光似乎使他想起孤單在家的妻子,因為他有了妻子不知道的外遇,兩者相較之下,是否顯示了心靈天秤的平衡?未來的人際之間,可能會以更高超的心靈來面對一切,在坦然而無私的胸襟中,就更能也必然會將外遇當作是一種現象,而男女都能平等地看待對方時,外遇這個名詞將會成為歷史名詞。因為屆時男女都會固定在一夫一妻制之中,但卻不妨礙對方的另類交往。

  因此這部影片,其實很踏實地預先實踐了這個立論,路克那天晚上的忐忑不安,故開車狂奔而躲入汽車旅館;而伊莎芬妮魂不守舍,甚至想用槍了結自己的苦痛。她的苦痛是什麼?因為她愛路克但卻無法拒絕梅莉莎的挑逗,而她也許認為女同志的傾向是否就是她的本性?當一切都無法釐清時,心情自然就陷入困頓了。

  哈佛大學所預測的事,尚有同志會全面被接納。路克原先也有一些對妻子的困頓,但當時他是以「外遇平衡」的心態來看待,但卻也是以「外遇平衡」重新來審視自己的心情,以及他與伊莎芬妮之間的關係。

  這個世界是充滿神奇的,路克與伊莎芬妮事業順利,居住在如夢似幻的魁北克美景中,他們的別墅顯示了品味,他們的生活分春夏秋冬各有呈現,釣魚、獵野鴨、滑雪、打曲棍球、打網球……。全世界有多少人能與這對夫妻並駕齊驅?但在人與人之間會發生的事,依然會發生在他們身上,究其原因,只能說是複雜的人性。

  其實影片中的腳色,藉著路克在家介紹其他評審時,對於地域觀念與人種,多少還是透發出一些優越感。他們甚至指名道姓地說出,很多的島嶼已經被觀光客汙染了,最好能限制他們入境,其中也提到中國。我想這部影片應該不會在中國獲准放映吧?!

  這部影片,多少有為加拿大的出色建築做宣傳的味道,這也難怪他們自豪,他們的建築不僅全面開放,因為這更能與大自然融合在一起,他們也不建圍牆,因為這有違大自然與人性的關係。

  這些人造的建築與大自然的關係,絕對是台灣的建築師,甚至是全體人民,應該要學習的。雖然在這樣猶如天堂的住處,依然會發生外遇的情況,那表示人性的呈現,永遠都是一致的。琳賽遇見路克時,毫不忌諱的說出,她喜歡男人,今晚要與他過夜。

  任何一個男人遇見琳賽,我想必然無法抗拒,琳賽說她嫁給了高中初戀的男友,所以路克是她第二個男人,這句話真假難辨,但路克在看見琳賽時,七魂六魄早已被勾走了,那還能分辨這句其實沒有意義的話?

  琳賽對於自己的喜好或品味,其實是有層次與計劃的。首先,她趁丈夫不在時,邀他到家中過夜,而且還為路克預先準備了牙刷,這麼「縝密」的設計,在路克而言,其實是樂觀其成的。房間的窗外正是多倫多的夜景,看出去猶如香港夜景,而在這夜景中,究竟在這個晚上,有多少像路克與琳賽這樣的情侶呢?

  第一夜,雖然使得兩人礙於情勢,很快就分開了,但琳賽卻想盡辦法,再度為自己與路克製造第二次機會,雖然只是高中生的作品,卻也勞動路克從魁北克搭飛機趕到多倫多,但第二次的激盪,也引發了路克的不安。在來之前,他已經發現伊莎芬妮的不妥,更何況激盪的情慾,是否淺嚐即止?或者愈陷愈深?

  日本的「失樂園」正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議題,男女主角沉溺在彼此的慾望中,但背後尚有一股社會傳統的壓力,在兩者都無法獲得平衡之後,兩人採取了最極端的作法─自殺殉情。

  東方與西方的愛情觀,自然因為文化背景的不同,其最後的解決方案與態度也會完全不同。其實人性之間的互動,也並非只有男女激情這麼單純,而感情是如何產生的?為何會一見面便有一種渴望的結合?這會是佛家所稱的過去世的因緣業果與習氣種子?

  如果我們沒有定力在世道上做出不選擇,那在選擇時,絕對又會再度種下另一股的業力。也許這份激情會促動成來世成為夫妻,但其他的誘惑,又會成為外遇的現象,而這種業果的輪迴,除非我們有能力排除誘惑,否則無止盡的渴望會永遠相隨而來。

  「二夜情」其實對激情之後的後悔,著墨是較少的,導演一共拍了三場床戲,這自然在作品中是明白地宣示,性愛的自然與大自然的自然是共存的,於是多年後路克又與琳賽在巴黎見面了……。

大眼睛(Big Eyes)

導演:提姆‧波頓(Tim Burton)
主演:艾美‧亞當斯(Amy Adams)
   克里斯多夫‧沃茲(Christoph Waltz)
美國 / 2014年 / 106分 / 保護級
禮讚:提名紀錄: 金球獎最佳音樂及喜劇類電影男主角
   獲獎紀錄: 金球獎最佳音樂及喜劇類電影女主角
描述1950年代知名畫家瑪格麗特基恩的成名過程與辛酸…

◎ 劇情簡介

  一九五八年,瑪格麗特毅然決然帶著女兒離開丈夫,開車來到舊金山尋找她的好友蒂安。為了撫養女兒,她唯一的技藝就是繪畫,只好去應徵傢俱工廠,在椅背上彩繪圖案風景。

  瑪格麗特在假日時,也到公園為人畫像,就算客人價錢出一半,她還是接受。隔壁的畫家基恩能言善道,常說他以前上過藝術學院,同時也去過巴黎畫了許多巴黎街景。

  瑪格麗特接受基恩的邀請到餐廳吃飯,而老闆班度奇答應將通往廁所的走道牆壁讓他們的畫展出,但效果奇差,因為班度奇的嘲弄,基恩遂拿畫砸班度奇,沒想到因報紙登出而引發熱潮,參觀的人潮愈來愈多,再加上觀察報的專欄作家狄克推波助瀾,這使得瑪格麗特所繪的大眼睛引起好評。

  在這之前瑪格麗特的丈夫告到法院,欲爭取珍的扶養權,不得已在基恩求婚時,瑪格麗特立刻答應了。而從此繪畫的大眼睛女孩都簽基恩。

  基恩的腦筋動得快,因為大家都在搶海報,於是基恩立刻將海報收費,並開始印製大量的複製品,而瑪格麗特只能待在家裡的畫室,一天到晚拼命作畫,而基恩在輿論的報導下,終於嚐到了成功畫家的滋味。

  他們很快有了新居大別墅,但瑪格麗特的畫室連珍也不能進入,就連蒂安來訪也不讓她入內,但禁不起蒂安一再追問,憤怒的基恩將蒂安趕出,並警告以後絕對不可讓蒂安來拜訪。

  這一日瑪格麗特拿畫去展場,這才聽到基恩一直向人吹噓他如何作畫,而這些話,也都是瑪格麗特平常的感受,而告訴他的話。於是瑪格麗特決定改變畫風,並改變簽名,多加了MDH三個英文字。基恩焦慮地問她原因,並懇求她一九六四年的世界博覽會,他要贈送一幅大尺寸的畫給會中陳列,但卻遭紐約時報評為不入流。

  基恩憤怒要用火燒瑪格麗特母女,認為是她故意毀了他,母女避居夏威夷,瑪格麗特也決定接受電台訪問時說出真相,基恩提告,但卻無法在法庭作畫而敗訴,從此瑪格麗特以真名在畫中簽名。

◎ 劇情分析

  一九五0年代,是個保守勢力相當頑固的時代,就算是先進的美國,女人的社會地位還是相當卑微的。因為社會上的工作,幾乎沒有女人插手之處,因此結了婚的女人,很少敢挑戰離婚的。因為離了婚便沒有收入,這種景況實在很難讓這個世代的年輕人理解。

  六0年代後,因為美國介入越戰,加上金恩博士及甘迺迪總統被暗殺,另外嬉皮主義的崛起,還有黑人平權運動,這都使得「自由主義」開始在世界每個角落開花結果,也漸次地讓女性主義慢慢抬頭。雖然「新女性主義」要在一九七九年的「末路狂花」這部影片開始,才真正有了著落,但前面的這些點滴,應該也都是極大的助力。

  中國古代畫匠或工匠其實也不入流,俗稱「下九流」,但時至今日,很多的女性藝術家不僅勝過男人的成就,甚至獨領風騷地揚名立萬,這是在上個世紀的五0年代之前,無人能夠預料得到的。

  繪畫的本質也是必須出自內心的感受,為何我們會喜歡一幅畫?因為創作者的心與觀賞者的心有了共同的交集,雖然藝術是求真求美,但卻是必須透過人的心靈感受再轉化為作品,這才是真正藝術的成就。基恩能言善道,但他幾乎從未畫過一幅畫,就連那些巴黎的街景,或許也是出自另一位畫家之手,他只是用水彩將簽名抹去,然後再簽上自己的名字。

  而在舊金山,他遇上了瑪格麗特,他雖然不是創作者,但卻看得出瑪格麗特的大眼睛女孩的畫作,充滿了很多的感情。原來瑪格麗特有次生病而耳聾,因此她必須睜大眼睛努力去看這個世界,唯恐稍不留神便會遺漏什麼?而更進一步,從瑪格麗特那份善良的心靈,去觀察世界的許多苦難,而這一切全都被基恩當作創作的台詞。

  基恩也許是一名極佳的公關人才,或者是推銷員,但這卻不是他之所好,不具繪畫的天份,卻渴望能在畫壇揚名立萬,我們只能說基恩站錯了位置。一名歌聲不優美的人,如何渴望成為舞台上的聲樂家,這一切都是枉然。但基恩卻有著 善於變化迎巧的鬼點子,一次陰錯陽差的打架,使得這個酒吧畫廊立刻成為眾人朝聖的舞台。

  群眾其實大部分是盲目的,他們大都取向於媒體,殊不知媒體也是人為操弄的。譬如說台灣很多大樓推出時,都會標榜台灣首富某人也已經在這棟大樓中購屋,這就是一種推銷手法。

  我們也不得不欽佩基恩的商業腦筋。他很快從能大量印製的海報與複製品中獲得靈感與商業利益。六0年代的「安迪沃荷」就曾預言,「後現代主義」的許多元素中,其中「複製」與「重複」是相當重要的元素。基恩在自己居家中的游泳池畔招待許多女性,就曾經提過「安迪沃荷」這個人,並高談闊論地表示,「安迪沃荷」的主義思考,也是抄襲他的。這段情節就大大地反諷了基恩是個不學無術的人。

  在瑪格麗特的追問下,基恩雖然沒有否認,但也知道他根本不曾去過巴黎。而那些街景自然也不是他的作品了。在提出離婚時,基恩希望瑪格麗特能再送他一百幅大眼睛的圖畫,因為他除了撈一筆之外,其實他已經習慣當別人,甚至已忘了自己存在的本質,這是他相當可憐又令人可恨之處。

  瑪格麗特早期的大眼睛,其實更像現在的許多繪本,但你也不能完全否定繪本的藝術價值。這也難怪當時的紐約時報的畫評家,對眾人極力追逐的「大眼睛」名畫,提出強烈的批判,甚至在最重要的一九六四年博覽會的主題繪畫提出質疑。而這兩次的打擊,也徹底擊潰了基恩的謊言,這回他反而回過頭來怪瑪格麗特用她的「大眼睛」徹底毀滅了他。

  基恩的醜惡本質終於浮現了,他藉著酒意,在酒會中,差點拿起吃牛排的刀刺向畫評家,但畫評家堅定的語氣,更加強調了自己的認知,而這一擊近乎使基恩崩潰。但他並不因此而收斂,反而借酒裝瘋,將火柴點火丟入畫室之中,在這之前,他也曾恐嚇要殺死瑪格麗特,而這不禁讓人起疑,在更早之前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情形發生?

  夏威夷法庭的那場戲,基恩在自己的律師全撤退之後,自己擔任辯護人,也擔任證人及律師,而他這些法庭的嘗試,其實都來自電影或電視影集,甚至姿態也都學自電影中律師的舉止,這段情節,自然更加突顯了基恩的不學無術。

  「大」片改編自普立茲獎的得獎作品,片頭標明是有真人真事,而片尾也把瑪格麗特的現況也拍了出來,她後來又嫁給第三任丈夫,現在還在從事繪畫的創作。

  瑪格麗特的人格特質,還保有保守勢力時代的與世無爭,或者說是說她的善良與純貞。但尚兼具著一種果決的毅力,從她急急逃離北加州那場戲開始,她要面臨的是無止盡的未知,但她還是從容作了決定,這一點在現在而言不算什麼,但在一九五八年的世代,我們不禁要說一聲讚嘆。若無當年的決定,那就沒有日後的瑪格麗特。

  在一個時代的臨界點,能做出果斷的決定,這才是這部影片真正訴求的重點。

2017年11月9日 星期四

變腦漫遊中(A Glimpse Inside the Mind of Charles Swan III)

導演:羅曼‧柯波拉(Roman Coppola)
主演:比爾‧莫瑞(Bill Murray)
   傑森‧施瓦(Jason Schwartzman)
英國 / 2012年 / 85分 / 輔導級

失戀創傷的衝擊,讓一個視覺藝術家,意外走進大腦異世界的無盡探索...

◎ 劇情簡介

  查爾斯是一名事業愛情兩得意的設計師,他正在為柯比的音樂作封面設計,但卻苦無靈感。也在這個時刻,他的女友伊凡娜毫不留情地離他而去。原因是查爾斯過去有許多女友,查爾斯都將她們的相片放在抽屜內,伊凡娜認為她的相片不應與其他女人放在一起,故憤而離他而去。臨去前,她憤怒地將女鞋一隻隻地丟在客廳,這使得查爾斯近乎瘋狂。

  可能是為了報復,或是想將伊凡娜忘掉,他開車到山谷邊,然後將那包塑膠袋丟下,沒想到卻正好卡在樹上,他爬下去企圖將塑膠袋拿下,卻因樹幹折斷而摔下。沮喪的查爾斯爬上來後,欲開車離去,輪子卻卡在石頭上,沒想到汽車往後倒退,車子卻意外掉到一名製作人家的游泳池畔。

  查爾斯入院了,但他有太多的遐想,潛意識以為自己如果死了,伊凡娜與過去其他女友若來參加喪禮,那伊凡娜似乎也不會原諒他的。

  查爾斯又幻想自己與柯比變成西部神槍手,在一處山谷中,看見一群印地安女人,各各嬌艷不已,兩人下馬欲前去搭訕,沒想到近身一看,卻是伊凡娜帶領的印地安女勇士,兩人急急躲入石頭縫內。此時他的經紀人索爾,也以西部槍手出現,索爾要他拿出男子漢大丈夫的氣概,交給他一把長槍,查爾斯果然立刻上陣,但在伊凡娜面前,他卻開不了槍,反而被伊凡娜用箭射中心臟。

  查爾斯的妹妹伊莎貝爾,常帶兩名外甥去醫院探視他,但此時,他也發現索爾與凱倫的夫妻關係也出現問題,查爾斯只好建議趁他住院期間,可以搬到他的住處。

  依莎貝爾通知查爾斯過幾天外婆生日,但他回去祝壽時,外婆卻不認得他,倒是講西班牙語的露波,讓他似乎有不同的感受。

  此時查爾斯感覺,科比即將發行的唱片封面,可能要委託他人設計,若他依然沉迷於對伊凡娜過去的愛情而無法自拔。終於在聖誕節的時候,他養的怪鳥可可死亡,查爾斯這才醒悟。在出院後,重新再把那袋塑膠袋狠狠丟向天際,然後步向正常的思緒道路,也走回設計的路子。

◎ 劇情分析
    
  「變腦漫遊中」的故事其實非常簡單,敘述查爾斯過去結交太多的女友,於是現任的女友伊凡娜毅然決然離開他。在傳統的戲劇情節中,當然會有愛情糾葛之後的心碎,「變」片之中當然少不了這樣的因子與元素。

  然而藝術創作中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於相同的素材中,必然一定要提出新的創意,不管是故事的意旨或表現的風格,這些都是觀眾對作者最為期待的。

  「變」片結合了文學的意識流,更融入了色彩艷麗的視覺藝術,甚至將後現代主義的各種元素全部引入片中,由此直接去探索,查爾斯自以為得意,但其實是相當混亂不堪的回憶。

  從某種角度而言,查爾斯在愛情與事業是兩得意的,換女朋友就像換衣服一樣。而這些抉擇卻完全操之在他手上,女友的分離都是被動的。這也會促成查爾斯一種志得意滿,他從未想過,如果有一天主客易位時會是什麼情境。

  所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當情勢翻轉過來之際,查爾斯似乎從不曾面臨過相同的情境,不僅拙於應付,簡直是天下末日般的哀號,於是乎,腦中便出現了許多妄想,當你無法應付眼前的困境之際,這表示你已經失去了抉擇的主控權,或許基於無奈、困惑、難堪、無助,於是腦海中便會將對方想像成各種假想敵。

  查爾斯因為妄想執念,使得他因車禍入院之後,精神更為不濟,正因為意志消沉,卻連自己最擅長的封面設計,也無法提筆。

  「變」片將查爾斯的思緒,化做更多的具象畫面,如他與音樂歌手便化身為西部的槍手,他們騎著馬威風凜凜,但遇到的印地安女人,卻都是他的前女友,這會是內心愧疚中的感嘆嗎?還是妄念繼續侵擾他的深層意識?

  其實這樣的呈現,更像是夢境中的畫面。在夢中我們原本熟悉的人事物,都會透過變形或掩飾的身分關係,而使得兩者之間有了另類的活動。而這其中便有深沉的渴望或焦慮。「變」片基本上也不脫離用夢境來呈現。

  其實夢境中有許多的元素,是我們過去世的曾經過往,譬如在樹上可以看得甚遠,但雖然也能以「我」的角度來表現,但那時候的「我」究竟是不是一個人?可能會是一隻鳥,才會有棲息樹上的可能吧!

  但不管以何種姿態呈現,因為只剩第七識末那與第八識阿賴耶,第六識在夢中是會消失的,所以我們才無法反觀,或做更明確的思緒。因此這些理論的成立,似乎也告知我們,不必拘泥於夢中的一切,因為那無非是業種、無明與習氣種子及妄念所組成,一旦有因緣而現前(如父母的淵源)。然而因為已經轉變為新的另一個人,因此前六識便不再是過去的那個「我」。

  但這一世的「我」卻會利用過去的習氣,轉變成為新的我,查爾斯的女友甚多,這自然與他過去的業識種子與習氣種子有極大的關連。而喜新厭舊的心態,其實也是習氣使然,只是查爾斯自己無從得知其因果關係罷了。

  也許過去的生活太過浪漫,使得查爾斯沉溺其中而無法自拔,但浪漫的愛不正是這個時代所有年輕人執迷追索的嗎?非得要到老年,這股執迷的執念才會慢慢淡化。我所謂的淡化並非是全面的消失,只是不再是興頭上的唯一。這也就是說,老人對於浪漫情懷也是無法完全消除的。

  日本異色文學大師谷崎潤一郎、川端康成,便在老人的內心世界,傳遞了許多的「性」的象徵。也許不再是直接的性愛,但卻是令人遐想的眾多象徵。基於這種創作精神,查爾斯的幻想境相,也可以說有著許多異色文學的意味存在。

  查爾斯其實不是那麼在意失去伊凡娜,應該說他一向都是居於主動的地位,若說兩人的關係要斷絕,那也應該由他主動提出,更甚者是伊凡娜不斷地用鞋子砸在地上,這種強烈的主動攻擊,讓查爾斯幾乎無法招架,於是他便先躲入了自己的腦中世界。

  在腦海中的任何情境,其實都能靠自己去創造,而這應該也是查爾斯最安穩的所在。當一個人失落之際,我們會見到他沉默獨思,那時候其實他是避居在屬於他自己的世界中,腦海的世界可大可小,但要容許他人進入,這是需要由主人許可的。

  在好友的幫助下,查爾斯認清了幻境與現實之間的區野,於是他必須鼓起勇氣,脫離那個虛構的世界,雖然虛構的世界確實也有許多迷人之處,但屬於空中幻花的虛妄,確是虛妄而不可捉摸,畢竟人是真正存活在現實生活中的當下。

  查爾斯第二度將那個塑膠袋拋的老遠,這回比上一回更加堅定而有信心,因為他已經走出了困頓,也開始重新去繪製他的封面設計。

  「變」片的意識形態與風格的創作,都是極為大膽而前衛的,也許風格更接近童話或繪本,但若更有能力去呈現一部絕佳又與眾不同的電影,應該也是值得觀眾讚嘆與欣賞的,看慣了傳統的敘述觀念的影片,「變」片其實也會給我們更可貴的思維。

2017年11月7日 星期二

百萬嬌妻綁架計畫(Life of Crime)

導演:丹尼爾‧謝克特(Danial Schecher)
主演:艾絲拉‧費雪(Isia Fisher)
   珍妮佛‧安妮斯頓(Jennifer Aniston)
美國 / 2014年 / 99分 / 保護級
擁有一個外人羨慕但內裡辛酸的家庭。蜜琪的老公非法賺錢被兩個 ...

◎ 劇情簡介

  但法蘭克的漏稅風波,卻被兩名無所事事的混混路易與歐戴爾知道了,於是兩人再結合一名納粹的狂熱份子理查,以及一名球僮塞德利一起預備綁架蜜琪,以期獲得壹百萬的贖金。

  而在鄉村俱樂部,另一名法蘭克的好友馬修,早就覬覦蜜琪的美色,不時藉酒裝瘋向她傾訴衷情,但蜜琪卻不為所動。

  綁架行動這一日,路易與歐戴爾戴著面具侵入,手拿玻璃杯的蜜琪嚇得花容失色,手上的杯子跌落,自己的腳也不慎被玻璃刺傷。但此時馬修也趁機入內,倒了兩杯馬汀尼,準備來誘引蜜琪。但沒想到卻見蜜琪被綁架,馬修尚未反應過來,早已被歐戴爾用槍柄擊昏,並被關入衣櫥內。

  理查早就在家中準備一間關蜜琪的房間,並在多處鑿洞以作為窺看的作用。而醒過來的馬修用腳踢破木門逃出,為了掩飾自己去法蘭克家的難堪,他故意把車頭敲毀,意思是他開車車禍才導致額頭受傷,而他雖然想報案,但因妻子突然出現而作罷。

  法蘭克告知梅蘭妮,他已經寄出離婚協議書,在離婚後將立刻娶梅蘭妮為妻。也在此時接到路易兩人的來電,法蘭克似乎也不願付贖金,若被撕票反而替他省下贍養費。然後由梅蘭妮開始接電話,她表示法蘭克已經離開,就算綁匪有人要 撕票但似乎也無計可施。

  路易決定兵分二路,由路易監視蜜琪,由歐戴爾帶塞德利去找梅蘭妮。梅蘭妮不僅色誘歐戴爾,更提出給十萬的承諾,這才使得路易放人。而這期間理查想強暴蜜琪,被路易救出,而理查追出時亂開槍卻被警車撞倒,在警方一場槍戰而被擊斃。蜜琪終於與法蘭克離婚,她與路易及歐戴爾突然心生一計,因為法蘭克現在最癡迷的嬌妻正是梅蘭妮……。

◎ 劇情分析
    
  根據美國的犯罪小說改編的「百萬嬌妻綁架計劃」,是一齣相當符合編劇的基本信條「情理之內,意料之外」的劇本。

  不管時空放在那個年代,人性似乎都是離不開慾望。擁有的現況,為何始終無法令人滿足而安止在現況?鄉村俱樂部看似一種進步的表徵,但其實是富人炫富的手段之一。法蘭克得到高爾夫球賽的獎杯,那其實也只是俱樂部的會員之間的比賽,又不是跟真正的好手去較量,但偌大的獎杯擺在家中,不也是一種另類的自以為是的尊榮?

  馬修是法蘭克在鄉村俱樂部的好友,法蘭克在外有小三,但他卻不知馬修一直覬覦蜜琪,其實馬修的妻子在外表上一點也不輸蜜琪,但馬修為何樂此不疲呢?

  喜新厭舊也許是人的一種通病或陋習,新與舊似乎只是一種順序排列,在前的永遠被後面追著跑,在沉迷當下的時刻,當事人自是無法認知這其中的奧秘。但也因為如此地一再重複著,才完構了精彩而美妙的人生。

  蜜琪受到綁架,這屬於人類的劣根性,為何因為別人擁有,就能以綁架的手法威嚇對方拿出錢財,這應該是所有動物中,只有人類才會發生的情形。而在綁架之前,馬修也覬覦她的美色,不斷地要求與她幽會,幾次的借酒裝瘋並未獲得蜜琪的首肯,所以馬修便認定蜜琪是默認的。因此藉她老公到別處出差時,就登堂入室,沒想到正遇上綁架這件事。

  馬修其實也只是色膽包天,他被擊昏後關入衣櫥,但當他脫困之際,其實也是想報警的,但卻因為妻子的出現,讓他不得不罷手,再加上報紙上一直未能刊登蜜琪被綁架的消息,這使他改變了心態。不只回鄉村俱樂部,清除自己在公共電話上的指紋,也驅車進入蜜琪家中,清除自己杯上的指紋及碎裂的木門。

  馬修從這點上便知道,他一味追求蜜琪,並非為了真愛,純粹只是想來個男歡女愛。只可惜陰錯陽差,使他喪失了許多良機,但脫困後的蜜琪,也從中了解從馬修身上流露出的通病。

  坦白說路易與歐戴爾這兩名綁匪,都有些不足之處,倒是理查每天覬覦蜜琪的美色,不時偷窺,甚至最後要強暴蜜琪,這倒比較像綁匪,但歐戴爾去找梅蘭妮時,梅蘭妮也以色誘的方式降伏了他,這也使得梅蘭妮這名腳色顯得更鮮活起來。

  梅蘭妮也是將目標放在法蘭克的財產上,當然最好的方法是法蘭克能與蜜琪離婚,而法蘭克也正在辦這件事,但卻又遇上蜜琪被綁架,法蘭克反而沒有什麼主見,倒是俐落的梅蘭妮有了應對之法。若蜜琪被綁架甚至被殺害,那豈不是更遂了兩人心願,因為贍養費都可以省下了。

  因此兩名歹徒反而進退不得,因為握在手上的肉票似乎失去了作用。但這個環節卻出現了一點小瑕疵,歐戴爾打電話給理查要放了蜜琪,其實梅蘭妮也只答應給十萬元而已,更何況梅蘭妮也尚未真的給錢。

  這段情節尚嫌模糊,唯一能解釋的是歐戴爾被梅蘭妮的床上功夫降伏了。而另一方面,路易與蜜琪似乎是較理性對待的一對,他們似乎已經逐漸發展出一段感情,但尚未開花結果,卻被理查給破壞了。

  理查是一名納粹狂,他認為黑人與猶太人都是卑賤的,但卻將目標放在蜜琪的美色上,若是如此,歐戴爾也是黑人,他卻也未曾與他有過任何糾葛。這是情節上略顯得沒說服力之處。

  理查最後瘋狂的掃射,終被警方擊斃,這使得整個綁架過程劃下一個句點。但其實還少了一個人,那就是與歐戴爾一起去找梅蘭妮的塞德利。

  塞德利是一直監視法蘭克的人,但最終似乎消失的無影無蹤。甚至最後他們反過來要綁架梅蘭妮時,塞德利也未曾出現,也許我們只能解釋,他只是一名小咖,故可有可無,但這樣似乎也說不過去。

  蜜琪在法蘭克回來後,兩人似乎都不願主動提及綁架這件事。如果夫妻關係已經到達這樣的疏離與冷漠,那應該已經到了緣份已盡的時刻。這是全劇最引人入勝之處,也是讓人相當感嘆的情節。

  法蘭克依然執意與蜜琪離婚,他一直難忘與梅蘭妮在床上的喜悅,但這也種下了另一波的綁架。若要法蘭克拿出錢,被綁架的人要他相當在意的,別忘了法蘭克後來問蜜琪被綁架,並非關心她的生死,只是在意蜜琪在被拘禁期間,是否有被強暴。

  其實這是一齣帶有喜劇效果的犯罪電影,犯罪過程和目標都有些讓人啼笑皆非,但這並不重要,整齣戲是為了突顯另一種人際之間的荒謬。

  很多事雖然按照原訂計劃去執行,但不見得能順利完成,而在最後一切水落石出之際,才能清楚知道該下那一步棋。當蜜琪與路易及歐戴爾三個人,反過來欲綁架梅蘭妮時,觀眾一定會狂笑不已。雖然這段情節是結束,但卻也是另一齣戲的開始,而這正是這個劇本最令人讚嘆之處,也因為如此才使本劇有了令人滿意的結果與後續。

2017年11月2日 星期四

愛情停看聽(Learning To Drive)

導演:伊莎貝‧庫謝(Isabel Coixet)
主演:班‧金斯利
(Ben Kingsley)
   派翠西亞‧克拉克森(Patricia Clarkson)
加拿大 / 2014年 / 90分 / 普遍級
禮讚:本片獲得2014多倫多影展觀眾票選第2名影片
劇情描述住在曼哈頓的資深書評,因丈夫出軌決定離婚…

◎ 劇情簡介 

  辛托將紙袋送回給溫蒂,並婉拒溫蒂要送他的小費,而溫蒂正巧也看見計程車上的汽車駕訓班的廣告。因為女兒塔莎要去別的州,希望溫蒂能開車去看她,為了不使女兒失望,於是溫蒂向辛托要了名片,然後去報名,由辛托每天為她做駕駛的訓練。

  從來不曾開過車的溫蒂,甚至覺得自己實在不是開車的料,但在辛托耐心教導下,慢慢克服了懼高症,開過往皇后區的高架鐵橋,也完成了駕駛應該有的訓練。但就在從皇后區回去的同時,街上天候大變,突然的閃電使得溫蒂緊急煞車,導致後面的車追撞。

  這使得辛托受到時間的延誤,原來他還要去機場接從印度來的賈絲琳。她是辛托的妹妹拉絲比介紹,要嫁給辛托的新娘。溫蒂陪他去接機。而這也使得溫蒂相當困惑,她無法了解,兩名從未謀面的兩個陌生人,竟然可以結為夫婦,對溫蒂而言是不可思議的。

  辛托先送溫蒂回家,然後第二天立刻舉行婚禮。而溫蒂的第一次考試是徹底失敗的,被扣了六十分,辛托送她回去,溫蒂表示她要放棄了,辛托一再勸慰卻徒勞無功,只好悻悻然離去。

  辛托與賈絲琳的感情似乎沒有想像中的融洽,他送她的詩集,她一個字也不懂,原來在印度她很早就失學。辛托很沮喪,但還是鼓勵她多出去走走。

  賈絲琳終於決定要去買衛生棉,但店員不太理睬,幸另一名印度女人替她解圍,她不但隨賈絲琳回家,也帶了一大群印度女人去造訪,辛托回來見賈絲琳這麼快樂,自己也默默走出。而此時溫蒂也打電話來,決定再受訓後再去考試,這回她終於考上駕照了,同時也買了一輛紅色的車子,她開始踏上屬於自己的路,開車到別州去探訪她的女兒。

◎ 劇情分析
    
  這世界上各大都會中,始終都有演不完的男女愛情故事。泰德不是正職的教授,但卻喜歡與女學生搞七捻三,而他的理由是,妻子溫蒂在日常生活中,始終只有書與電腦。因為她是一名頗有名氣的書評家。

  為何在結婚二十一年才決定分手?其實每七年的一次之癢,必然會發生相同的事,只是為了家庭,雙方都能各退一步,而化解了分離的命運。而這回兩人決裂的爭執所在正好在計程車上,於是也種下了溫蒂與辛托開始的這一段令人感嘆的互動,故事也於焉產生。

  夫妻在車上吵架,這跟計程車司機本來就無任何瓜葛,但因為傷感的溫蒂留下一個黃色紙袋,這也使得辛托必須將遺留之物送回給溫蒂,而溫蒂也在這種情況下,得知汽車駕訓班的資訊。

  這是相當標準的起頭,也是編劇學中相當重要的具象事件,沒有這個開頭,那一切的故事便無法延展,這是每位編劇都必須遵守的原則。

  印度人雖受過英國殖民,也說得一口好英語,但還是會因為種族的問題受到歧視。賈絲琳在大賣場要買衛生棉,但因不會說英語便受到難堪的對待,好在遇到也是從印度來的女人為她出頭。但由此不難想像,美國這種國度表面上是一個大熔爐,但事實上是相當有種族歧視的,更何況歧視賈絲琳的人,是一名平常也受白人歧視的黑人。

  辛托縱然在印度也唸到碩士,但卻也是政治犯,這迫使他必須離鄉背井,獨自一人身處異鄉的孤寂,就連父母亡故,都無法回國弔祭。但他不忘以一名學校老師的姿態,不時提供訊息給駕訓班結業的學生。他能預測拿到駕照的年輕人,必定會買大車去飆車,他沒什麼抱怨,只希望開車的人應該常常顧慮其他人,真正是所謂語重心長,也充滿了深厚的人文素養。

  泰德與溫蒂分開後,透過律師要求房子的二分之一,溫蒂只好將房子賣掉,自己再另覓租屋,換句話說,一個家庭破碎之後,要重新安定下來,那是必須付出相當大的心力。

  溫蒂答應要到別州去探視女兒,但卻苦無駕照,因為過去一向都是依靠先生,如今泰德已經另組家庭,溫蒂再不獨立,那將陷入一團困境之中,因此她開始學習駕駛。問題是她一向自處於文學書評中,如她自己所言,她除了書本與電腦,根本不會在意任何事情,直到她必須去直視眼前的困境,而且必須一一化解,否則生命將陷入無止境的困頓。

  這是中年婦女失婚很好的借鏡,世上不會有絕人之境,有的是自艾自怨,刻意以萎頓來博取別人的同情,這其實於事無補,沒有人是絕對必要獲得同情與憐憫的。世上的一切全因自己心情而轉變,若你刻意沉溺,任何人也無法資助你。

  有趣的是,溫蒂在妹妹的介紹下,認識了一名男性友人,而兩人很快就有了性關係,那場性愛其實是相當有趣的。那名男性只作愛但不洩精,因為他在練「雙身修法」。所謂雙身修法確實普遍存在密宗的教義。一名喇嘛會輪座與其他的「明妃」相繼發生關係,但必須要維持不洩,否則前功盡棄。

  這種美其名為「觸的遍身發」,其實還是屬於有情的見聞覺知,絕對不是密宗種謗的真實義。畢竟這是電影,不適合在此發表有關密宗的許多怪誕的思維,但第一次,有電影將雙身修法的名詞應用在情節上,不禁讓人有些啼笑皆非。

  但溫蒂之所以與這名剛認識的男士上床,確實也呈現了社會的新思維。男女的交往當然可以不必為了性,但也不能否認,性在男女互動中的重要性。缺乏這種彼此溫度的傳遞,似乎就缺少了一股最重要的元素,好像事情有了許多的疏漏,若缺乏性,就猶如拼圖上缺了幾塊,無法成就完整的畫面與圖案,總是讓人遺憾與不舒服。

  溫蒂已經邁入後中年,性慾的需求也是必然,過去我們是否將社會道德高高懸掛,這主宰了我們很多的生命面向,甚至會導致我們因壓抑而走向另一層的困境。

坦言之,辛托最後知道要見溫蒂的機會愈來愈少,他主動提及吃飯或一起喝咖啡,但這個請求的背後,不難看出他也動了凡心,就算是錫克教的信徒,也無法揚棄對女人的遐想。

  溫蒂給他的答案不是拒絕,而是另一種逃避,也許辛托是白人,那這個問題便不存在,那怕辛托是她心目中的典範,這與作愛的關聯性是找不到任何線索的。誰說這麼優美的影片不存在「種族歧視」?

  辛托其實也有困境的,他面臨來自家鄉的賈絲琳,但她的內涵與他是有極大差異的,回到家,辛托似乎提不起任何的興緻,直到受到溫蒂軟性拒絕,辛托便開始為自己的家庭定位,他不必日夜工作,因為他必須花更多的時間來陪賈絲琳。

  每個家庭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頓,一切都還是要回歸自己的認知,從而檢視自我在世上的價值觀,不必在意任何逆襲,因為自我永遠是尊貴的真實義。

2017年11月1日 星期三

愛到荼蘼(Felix and Meira)

導演:麥辛‧吉胡(Maxima Giroux)
主演:哈坦絲‧亞容(Hadas Yaron)
   馬汀‧杜伯威(Martin Dubreull)
加拿大 / 2015年 / 106分 / 輔導級
禮讚:榮獲多倫多國際影展最佳加拿大電影
生長在傳統猶太家庭的梅哈,成年後便將自己奉獻給家庭及嚴謹教條…

◎ 劇情簡介

  菲利斯因認為父親西鐸始終無法了解他,遂獨自在外生活。十年後因父親即將死亡,姐姐遂叫他回來與父親見最後一面,但父親已經失智,甚至連菲利斯是誰也認不出。

  而另一個猶太家族,梅哈嫁給了拉比為妻,也生下了女兒艾莉西瓦。他們過著像戒律般的生活,譬如晚上十點電燈會自動熄滅,縱然工作沒做完,也只能摸黑進行,早晨時拉比用床邊的水淨手,然後開始一天的生活,而梅哈的工作則是照顧小孩,然後再繼續生孩子,其他猶太女人生了十多個是很普遍的事。

  西鐸終於死了,菲利斯有些惘然,但卻說不出原由,正好在路上遇見推嬰兒車經過的梅哈,他向前搭訕,謂其父剛好過世,請求梅哈這種有信仰的人能為他開導,但梅哈礙於教規不能與其他男人談話,欲急急離去,菲利斯從自己居住的階梯側牆拿下一幅威尼斯的畫作,送給艾莉西瓦。

  梅哈似乎因這次的邂逅,而心情有了極大的轉變,她不斷地端詳那幅威尼斯的畫,好像那才是她心中的天堂。受不了心中一個聲音的呼喚,梅哈又推著孩子去到菲利斯家居樓下,選了一張畫拿了就跑,但很快地她就想到不能犯了偷竊,於是她又將畫送了回去,沒想到菲利斯一直坐在階梯上,兩人這回有了更深的認識。

  梅哈會利用丈夫出門時,偷偷地與菲利斯約會,這一次菲利斯邀她去參觀父親留下的大房子,並向她保證不會有人來,但沒想到姊姊卻帶她的男友亞倫來看房子,這使得梅哈焦慮地往外跑,菲利斯隨後追出,向她道了歉,而梅哈也接受了。

  菲利斯帶她搭東河渡輪,甚至買牛仔褲讓她穿。兩人的感情到了無法自拔的窘境。而丈夫拉比也發現妻子心中似乎有了別人,暗中跟蹤後發現兩人在路上牽手,拉比衝上去用手打了菲利斯。但拉比知道梅哈的心已經在菲利斯身上,他去找菲利斯談,如果梅哈來找他,希望菲利斯能保護她。果然梅哈抱著小孩來找菲利斯,而菲利斯也帶她們母女去威尼斯。

◎ 劇情分析

  這是一齣相當平淡的故事,但因其中牽扯到宗教的問題,使得故事顯得更為嚴肅起來。猶太人的宗教自成一格,當然也都有其規定與戒律,但對男女的規定,其實有許多是與現代的社會氛圍極不相襯,譬如女人不能直視男人的目光,這顯然是有違男女平等的普世價值。而女人的任務只是生小孩、養育小孩,在大都會中生了十幾個小孩,會不會有許多格格不入?

  然而一開始便被宗教的體制約束的人,如果沒有外在的互動或誘因,應該會心甘情願地留在那個家庭的位置,踏實地生兒育女並將他們撫養長大。但如果是有了一種機緣,從而碰觸到內心一直隱藏在深處的感受,便可能會受到強力的牽引。

  拉比這個家庭中幾乎是一成不變的,譬如每天晨起固定的洗手,晚上的燈也會在固定的時間關閉,所以常常在工作未完成時,繼續抹黑工作;這應該與宗教的戒律有關,但意義何在呢?縱然在律條上是順理成章,但在大都會中,是否必須要有一種新的應對方式來過日子?

  或許正因為生活是如此的平淡甚至無趣,人幾乎在戒律中無法動彈,特別在男女的對照下,不難發現男女的平等幾乎是不存在的。而當違反了戒律,那麼這個女人便永生無法回到她所屬的社團。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也是如此,當女人有所不滿時,她似乎也很難在這個社會獨立生活。但這部影片雖然沒有明確地指出那個城市,只有指出有個「東河渡橋」應該是蒙特婁,所以有時演員也講英語、法語甚至希伯來語。在這個世界數一數二的城市中,執行著過時的宗教律條,對人性而言是相當衝擊的。

  梅哈或許具備了現代女性的許多元素,但她卻出生在猶太人的社區之內,生命或生活原本就沒有所謂好與壞的分別,一切都出自於自己的認知,如果沒有比較,那在猶太社區內安穩地生活,在既定的戒律中生十幾個孩子,其實在內心中依然是滿足而歡悅的。但這是在沒有比較的情況之內。當有了對象比較之際,一切的分別心就會產生,從而產生了抉擇。

  菲利斯是個生活全然不受控制的人,他的父親對他的行為相當不以為然,父子之間也因此十年不曾謀面,直到他的父親即將去世,他才來見他一面,但這顯然也無法改變菲利斯的人生觀。

  坦白說,菲利斯看似自由豪放的人,與猶太教的嚴謹生活形成對比,但菲利斯其實是個沒有目標的人,他無所事事,在父親死後將家中名貴的地毯拉出,然後賤價出售,姐姐曾告知他,那是母親以前用很貴的價錢買的,但他不以為意。因為在他的認知中,生活就是當下。而這種當下卻不是佛家所說的當下,而是能夠有著物質生活的支出,讓生命得以為繼,那就是夠了。

  菲利斯並非是醉生夢死的人,只是他生活沒有目標,隨意在樓梯的牆面貼上幾張畫,那是他生活中的期許。梅哈曾問他為何畫威尼斯?菲利斯其實也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唯一能詮釋的是,威尼斯是他心中的夢想天堂,但他卻也無力去旅遊,只能在畫中讓自己有滿足的地方。而最後菲利斯也去了威尼斯,梅哈抱著女兒,三人坐貢都拉,這不就是一般人最嚮往的幸福表徵?

  其實在威尼斯這段情節是值得探索的。在坐船遊渡之後,菲利斯似乎尚能以分得的財產照顧梅哈,也算是完成梅哈丈夫賦予他的責任,要保護她、要照顧她,但在旅遊回去之後,這段的愛情是否還有動力續航?從菲利斯的眼神,我們感受到一股惶恐的空茫。愛情突如其來也許是一種絕美的甜蜜,但愛情卻不是一天的事,而是長久的續航,我們不免有些擔心或懷疑,菲利斯與梅哈之間的情感能持續多久?

  這部影片,不僅對宗教的束縛作了嚴厲的批判,也對人性的掙扎給了一個難題;更甚者對於無所事事的人生做了嚴格的檢視。

  然而這似乎也是一種強烈的批判,如此對比的人生,究竟孰是孰非?似乎從中我們體現了許多對立,但卻仍然無法說出正確的答案。也許是真的不需要答案的。生命只是一種因緣的呈現,各有其方所,我們又何必強索其中的優劣?

  如果以佛學觀點而言,只能說他們兩人是有緣人,既是有緣,那就去了却這一段宿世因緣。只是一段看似成功的愛情必然也會有受害者,而拉比正是這名讓人同情的受害者。

以前梅哈都會在無奈時,假裝暈倒來開個玩笑,這是單調夫妻之間的一種娛樂。但當梅哈的心不斷往外放射時,她再也不玩這個遊戲了,因為她已經發現更有趣的遊戲在外面。這也導致最後拉比在極度失望之際,自己也像過去的梅哈一樣倒臥在地。

  也許梅哈真的再也無法回到就猶太人社團;但也許梅哈與菲利斯會永遠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這些都只是猜測,有時我們連當下或過去都無法了知,又如何能真正地掌握當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