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0年7月29日 星期四

末日毀滅(Flood)

導演:湯尼.米歇爾(Tony Mitchell)
演員:湯姆.寇特內(Tom Courtenay)
   勞勃.卡萊爾(Robert Carlyle)
英國 / 2007年 / 187分鐘 / 保護級
洪水伴隨著海嘯直奔泰唔士河口,數百萬倫敦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

◎ 劇情簡介     

  英國北海發生颶風侵襲,蘇格蘭的威克遭受大水侵襲死傷慘重。但氣象主管霍普金斯認為最糟的情況已過,建議不必疏導民眾,但暴風潮退回北海後又有再度轉向襲向倫敦的可能。帝國理工學院的教授李奧納看出危機,向許多機構調閱資料遭拒,也只能先行參加外孫的受洗儀式,但因李奧納年輕時與妻子離異,導致兒子羅伯對他甚是不諒解,就算在教堂見面彼此也沒有什麼交集。倒是羅伯與妻子莎曼珊感情出現問題,兩人也在離婚的邊緣,但因為莎曼珊是泰晤士河水閘門的主管,而羅伯是水閘門的維修公司,這場災變也巧妙地將三人的關係由疏離而逐漸帶向理解生命的真諦。

  由於錯誤的氣象預報,納許局長開始接納李奧納的建議開始疏退人潮時已經為時已晚,羅伯的職員東尼在海岸巡視遭到大浪襲捲而喪命,而羅伯與莎曼珊以及李奧納齊集水閘門,但洪峰很快就淹過閘門,羅伯與莎曼珊跳水奮力游向一傾倒的廢船上,而李奧納則被納許局長派救援直昇機救往指揮所。

  英鎊開始在匯市上大跌,身為英國盟邦的美國似乎也無能為力。從早上七點到晚上九點十五分,淹沒的水位愈來愈高,納許局長身為母親不禁也擔心兩個去城中看電影的女兒。而捷運維修工比爾與查克深入底層維修卻遇大水灌入,兩人極力脫困,這才與羅伯、莎曼珊以及一名水電工及他的女兒梅兒會合。比爾比較了解地勢,好幾次在千鈞一髮之際帶大家脫困,但最後自己卻被大水沖走。查克傷心不願繼續前行,但羅伯拼命為他打氣,最終帶領眾人爬上頂樓,但此刻整個倫敦已全淹在大水中。

  更可怕的第二波洪峰若再度襲來,不僅水閘門會沖垮,整個倫敦將陷入萬劫不復,李奧納建議要以手動的方法開閘門這樣上下削減則可避免大災難,只是下水動手的人勢必無法存活,羅伯自認自己最熟悉,於是自告奮勇,莎曼珊也想隨他入水中,但爭執中李奧納早已將門反鎖,他自己潛入水中開啟了水閘門,李奧納雖然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但卻化解了大水的氾濫,當然也使得羅伯與莎曼珊的感情再度復合。

◎ 劇情分析

  自從高爾參與製作與主持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問世後,世人便更加關心起溫室效應帶來的一些災難,電影也有更多的題材在這個議題上發揮,如「明天過後」以及本片「末日毀滅」都是相同的題材與方向。

  事實上佛經最常見的說法為「成、住、壞、空」,亦即這四種階段所構成的一個循環可謂之一個劫,但這種看似有著生死幻滅的大蛻變,其實包含了佛法的真諦。所謂生死本是一體,人的生命亦在這個較小的成、住、壞、空之中生死交替分段生死,若能理解這種真義,再回頭來看世界所面臨的毀滅威脅,便不足為奇了。

  對人類而言,時間是很難計度的,宇宙中星球之間的距離很難用公里來計算,光年是個計量單位,但有時也得幾百萬光年才能到達另一個星球。距離與時間有時是相對應的,而這正好也說明了所謂成、住、壞、空之間的時空距離,其實是很難用人類的認知來計算的。

  但如果有一天地球因為各種破壞的元素全部集結在一起,而人類將遭遇到天火與洪水的侵襲,佛經中提及滅劫到時,大火會燒至四禪天,這意味著我們這欲界六天都會遭受毀滅而無一倖免,而當一切全部滅盡之後即是壞劫,最終進入空劫。再經過無數劫之後再有生靈出現,即是成劫,然後再進入像我們此刻的住劫。

  雖然世間法不離循環,但宗教的觀點暫且不談,我們此刻有機緣活在這個世上,不管你的機遇如何,是否都應該捫心自問,是用什麼態度來對待周遭環境?短短的五十年之間,幾乎是以貪婪之姿肆意地摧毀這個美麗的星球。以台灣而言,當年開鑿橫貫公路固然帶來交通的方便,但隨後而來的肆意開墾卻種下了如今難以收拾的困境。高山蔬菜與高山茶葉,甚至蘋果與水梨都是淺耕農作物,雖然為農民帶來了一些經濟效益,但經過破壞後的土地卻不是三十年到五十年間可以復原的。

  幾乎是相同的模式,南投及其他山林之地都是如此被經營摧殘的,環境的改變當然也會改變天候,於是天氣變得愈來愈反常,平常規律的雨季變成肆虐的元凶,也導致山河變色。八八水災與高速公路地層滑動所產生的悲劇,或許只是一個開端,我們絕對不能等閒視之,因為後續的颱風季節,都會對台灣造成一種試煉。

  「末日毀滅」談論的是發生在英國北海的颶風,由於暴風潮有了共伴效應,在吸取海上更多的水氣候,剎那之間將倫敦這座大城全部淹沒。其實台北也有類似的經驗,甚至像「末」片一樣,氾濫的洪水淹沒了剛蓋好的捷運站,這是全世界絕無僅有的難堪示範。

  「末」片也提供了許多政治人物的通病,譬如氣象主管不僅作了錯誤的預報資訊,甚至極力地想按照體制鞏固他的權力,這不正是許多政治人物的寫照嗎?當然派翠莎.納許這位女性局長倒是令人印象深刻,在重要的抉擇中她大膽地啟用沒有官銜的李奧納.莫里森,因為他在更早之前早就提出警訊,謂水閘門的設置位置出了差錯,雖然大錯已鑄成,可是最終還是得由李奧納提出打開下閘門的策略以避過二次洪峰的侵襲。

  也許在台灣不會有納許這種局長,也不會有寧願犧牲性命完成開閘門的李奧納。但也很難說,畢竟人在遭遇重大抉擇之際,總會迸現出無窮的潛力的。不管如何這兩名角色在戲中的表現都是值得我們肯定與學習的。

  天災無人能擋,但會不會有一些徵兆讓我們預先得知呢?答案應該是肯定的,氣象預報有點看天吃飯,但過去的經驗只是參考的數據,不同的情況總會有不同的突變,這是在專業之中必須夾雜一些智慧才有辦法去處理的。有時工作不只是工作,必須將工作性質提昇到人溺己溺的思惟,唯有如此,才能在一成不變的預測中,更加用心地以自己生命作預報。當然氣象主管霍普金斯最終體認到這種真諦,於是他帶著愧疚的心投入洪水中而亡,自殺謝罪也許於事無補,但起碼是一種羞恥心的表現。

  當英國倫敦淹水之際,美國這個堅定的盟邦竟然只關心英鎊在市場大跌,這一點也是我們必須要深刻理解的,若是這種情形發生在台灣,相信鄰國也會如此對待台灣的,因此我們必須理解,關注自己國內的環保議題是唯一自救之法。

  日本在田中角榮當首相的年代就提出「珍珠項鍊」理論,意即他們只開發四個大島的四周,中間全部都種植杉木,他們曾狂傲地預言:百年後日本將成為世界的森林王國。不管你喜不喜歡日本,但他們這種環保概念是不得不讓我們佩服的。

  台灣其實早已開採過度,現在更用另一種方式加速催殘這個島嶼。旅遊觀光被列為廿一世紀服務業的重要指標,但隨著大量的旅遊人口的到來,景觀與天然環境是否有被人破壞?這是必須嚴格檢視的,我們真的不希望像末日毀滅的情形會在台灣發生,但像林邊的養殖業大量抽取地下水導致每逢大雨必定淹水的景況應該重新檢討養殖業的價值評比,否則為了維護漁業養殖但必須付出雙倍的維護經濟,且要由全民買單,這似乎是有欠公允的。

2010年7月27日 星期二

來約會8!(8 Dates)

導演:皮里斯.羅曼諾(Peris Ro Mano)
演員:奴麗亞.安蘇(Nuria Anson)
   瑞烏爾.阿瓦羅(Raul Arevalo)
西班牙 / 2008年 / 92分鐘 / 保護級
八種愛情、八段故事 ..

◎ 劇情簡介     

  (一)相遇-安東尼歐在街頭擺書報攤,他愛上了蘇菲亞,但今日蘇菲亞卻向他表示她即將回塞爾維亞。正在沮喪時,拉法鼓勵他應該勇敢地向她示愛,拉法將西裝和領帶借他,就在計程車開走一剎那,安東尼歐交給蘇菲亞一張字條。在車上的蘇菲亞看了安東尼歐的表白,於是又回頭來找安東尼歐。

  (二)相愛-阿蘇昨晚隨努麗亞回住處,第二天早上不相信愛情會發生在她身上的努麗亞要趕他走,阿蘇努力說服她,終於獲得努麗亞的回應,兩人有了新關係的開始。

  (三)約會-阿布與瑪麗亞在她住處看電視。阿布天南地北地聊著,但他最想做的卻一直不敢行動,瑪麗亞似乎等不及了,她在暗示不成後,終於採取了主動。

  (四)愛屋及烏-艾杜去探視女友娜娜,但發現娜娜的家人都很怪異。其父路易是母親馬蒂再嫁之夫,連前夫拉法也來湊熱鬧,其弟阿恒的女友妮妮似乎吃迷幻藥一般。最後在飯桌上才發現未買酒,艾杜自告奮勇要去買酒卻意外毀了全家人的午餐。

  (五)例行公事-裴南多與妻子羅沙對婚姻有了厭倦與疲態,於是裴南多費盡心機帶妻子去參加換妻俱樂部。羅沙先是驚訝也開始想打退堂鼓,裴南多費盡口舌才讓她留下來。但當他們抽中的房號是漂亮的女經理馬坦時,羅沙願意入內,但卻要裴南多只能坐壁上觀。

  (六)嫉妒-安娜曾經與阿法索相聚在一起,但兩人早已分手,今晚安娜與男友沙吉還有其他男女一起晚宴,在交替詭異的眼神中加上眾人又玩轉瓶子遊戲,不分性別地吻著對方,於是詭異而嫉妒的神情慢慢出現在眾人的神色中。

  (七)療傷-荷西已經情傷四個月了,他覺得一切都已經過去,今晚他將重拾過去的信心再度出發。荷西與友人到舞廳酒吧。兩名朋友拼命為他找合適的對象但都失敗,而荷西在問遍舞廳的女人後,一名中年婦女瑪奴尼主動搭訕,最後荷西在打給前女友蘿拉後砸爛手機,也隨瑪奴尼離去。

  (八)重逢-在一場葬禮中,幾乎所有的人都來參加了,而拉法發現賓客中似乎有個熟悉的身影,他急急追出,果然是他過去的女友,兩人分手已經二十年了,相逢自然有許多感觸,最終在拉法的建議下去喝一杯咖啡,當然不是去拉法家就是去她家。

◎ 劇情分析

  在這世上之所以被許多人迷戀不捨,最重要的元素應該是「愛情」。但愛情究竟是什麼?也許只是某一件事的延續感動;也許是一句話一個微笑或一種關懷,最終縈繞在心中迴盪躁動的撞擊。坦白說,這種摸不著也無法具象掌握的愛情,常會令人喪失理智。當獨自一人之際,只要那份愛的感動湧上心頭,四周立時百花齊放,一切都顯得美好起來。反之當愛情離去時,周遭頓時陷入一片冰天雪地之中,好似世界末日到臨一般。

  西班牙導演皮里斯.羅曼諾為了解釋愛情的特質與面向,特別以八部短片來詮釋。在不同的時間與層次,產生了八種應對方式,奇特的是看似獨立的單元,裡面的人物卻有時可以連結,換句話說,這也可以解釋為一部影片而將不同的人物隨時放大來詮釋,也使得觀眾更能在各種領域中體現愛情的酸甜苦辣。

  沒有相遇那會有愛情?但每天所面對的那麼多人為何只會愛上那個人?愛上了是一個問題,若沒有行動,最終這種一見面就萌發的悸動,很快就會變成思念的果實。守著書報攤又瘸腳的安東尼歐代表的是「靜」,而四處流浪的老師蘇菲亞代表的是「動」。動與靜是一種最協調的組合,但規律或頻率不對亦是枉然。其實安東尼歐早有向佳人示愛的準備,只是始終拿捏不準時機,就在即將分離的臨界點,若非拉法的鼓勵,恐怕安東尼歐與蘇菲亞這段情緣也只能是鏡花水月吧!

  現代年輕人流行著「一夜情」,延續昨晚的激情發生了關係,但天一亮整個心情便有了全然的改變。是對愛情沒有信心或是對自己沒有自信?於是將愛慾切割得如此俐落?愛可以暫拋一旁,慾求可以變成派對中的主菜,如果這樣的觀點是一種普遍的行為,那這個世界會只剩下什麼呢?明明看上的是另一個人,但對方身旁已有佳人相陪,退而求其次找個替代品自我安慰,阿蘇極力為自己辯解,無非是想修正努麗亞的觀點,只要是人就絕對有其優缺點,也許愛情的互動也必須將命運的元素算進去,但有時毅力與堅決也能左右不協調的觀點。阿蘇修正了努麗亞的觀點,也讓愛情暫時佔了上風。

  約會的背後意涵是什麼?坦白說去吃什麼不見得重要,而主戲卻是最令人期待的。但男女雙方會在何時取得一致的共識這倒是一門學問,卻也是相當自然不過的。阿布與瑪麗亞雖在看電視,但彼此心思的企求卻不在螢光幕,這是陷在情慾中的男女最引人入勝之處,阿布與瑪麗亞給了我們一次有趣的示範。

  拜訪對方的家庭是一件莊嚴而隆重的事,但艾杜卻遇上了視愛情如遊戲的家庭,上至爺爺下至孫子幾乎都是不以為然的態度,因此兩個丈夫可以同時出現,弟弟的女友近乎放浪的行跡都無人在意,而艾杜鄭重表明愛上娜娜時,全家近乎嘲弄的哄笑,但最終艾杜不小心毀了全家的餐點,正是一種反敗為勝的解構。

  當結婚初期夫妻倆人恩恩愛愛,但時間一久卻會變成僵化的行動,當作愛只是為了完成一件公事時,這會不會是婚姻危機的開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必須檢視問題出現的真正所在,否則只是一味地逃避或另起爐灶是不負責任的作法。換妻俱樂部也許不是什麼新穎的名詞,但真正要體驗卻是需要極大的勇氣。但顯然的主客觀點的改變是這段戲最有趣的呈現,看來女人真的「深藏不露」啊!

  如果已經分手,那就千萬別再在自己另一半面前提到前男友或前女友。人是善嫉的動物,明明條件比另一個人好,但就是無法釋懷,腦海中不時意念紛飛地閃過一些想像的畫面,何況又在一起參加宴會,於是人不陷入心中紛亂的掙扎真的也是很難。但嫉妒於事無補,這是每個明理人都知道的訊息,但能夠不讓自己身陷其中的人少之又少,畢竟嫉妒也是愛情中的一部份啊!

  失戀是痛苦的,誰都不願意當被甩的一方,但人註定此生中有你喜歡的人,也有喜歡你的人,但最終的歸宿卻只有一個。只是在尋求到歸宿之前的那些情愛互動該如何看待呢?所謂的愛情療傷,應該不只是從慾望中作抒發,何況在舞廳中有那麼多的選擇,在自然的配對中,顯然地已經發生過的事一樣會繼續發生,荷西面對自己的困境最終還是能尋找到一條出口。

  已經結束的愛情當再度重逢時能否有死灰復燃的可能性?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第二度的感情能否避開過去的錯失?或者兩人彼此眷戀的反而是對方的「錯失」?問題也許沒有那麼複雜,或許只是為了複習過去互動的甜蜜,在經過時間的淬鍊後,似乎更能體驗不同層次的見解。但不管如何,這八段故事都是一種現象,也許你經歷過大部份的感受;也許你有更不一樣的過程,但別太計較,愛情原本就是一場幻化的夢啊!

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我和我的小鬼們(The Class)

導演:羅宏.康特(Laurent Cantet)
演員:佛杭蘇瓦.貝加度(Francois Begaudeau)
   艾梅妲(Esmeralda)
法國 / 2008年 / 124分鐘 / 普通級
禮讚:第61屆坎城影展最高榮譽金棕櫚大獎
   代表法國角逐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
   挪威Haugesund影展影評人大獎
   紐約影展(New York Film Festival)開幕片
   蒙特婁新電影影展 (Festival du nouveau cinema)閉幕片
   加拿大溫哥華影展
   金馬國際觀摩影展「教育五次方」單元
    法國首週票房突破一億一千萬,勇奪票房冠軍
   法國總統沙柯吉、學校教師爭相觀摩
法文老師帶著一班桀敖不馴、叛逆、頂嘴、不同種族、文化的學生 ...

◎ 劇情簡介     

  又到了新學期的開始,法國的一所中學新來了許多老師,有教體育、數學、英文、物理,其中佛杭蘇瓦已經在這所學校教法文有四年之久。

  佛杭蘇瓦及其他老師都必須在上課時自備教材,也有老師希望能與佛杭蘇瓦一起合併教學,以創新教學的內容。而佛杭蘇瓦在課堂上總是不厭其煩地將法文與口語上的不同用法讓學生了解,也教導他們必須在討論與辯論時心平氣和。

  對十三歲到十五歲之間的青少年而言,是個似懂非懂的年齡,對世上的一切總是相當好奇,譬如說有人好奇佛杭蘇瓦是否喜歡男人。佛杭蘇瓦不生氣,他要學生找出為何會有問這個問題的緣由,並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他不是,而且也抱歉讓問的人失望了。

  佛杭蘇瓦要同學們預習「安妮的日記」,但有的同學回家根本不看書。另外也有同學說他覺得與同學的媽媽一起吃飯很丟臉,佛杭蘇瓦以推論的方式讓同學啞口無言,因為最終同學發現只是想跟同年齡的女孩吃飯。

  課堂上也談論到羞恥心,一名女孩便以自己的招風耳認為是奇恥大辱,但佛杭蘇瓦告訴她,他自己也有一對招風耳呢!

  庫芭在課堂上拒絕老師的要求起立朗讀,佛杭蘇瓦不得已要她下課後去找他,並嚴正地告訴她所犯的錯誤何在,最後庫芭口頭上向老師致歉,但出了門卻又大聲地說她的道歉是不情願的。佛杭蘇瓦有些挫折,他生氣地踢翻了自己的椅子。

  一名來自中國的男孩小衛,功課不錯也很聰明,甚得眾老師的喜愛,而小衛的母親因非法居留被逮,許多老師串連去向當局求情。同學們都來自四面八方,因為足球引燃了母國的爭論,兩名女同學當班代表,聽到佛杭蘇瓦講了不利蘇勒曼的批評,也引起兩名班代的誤解,蘇勒曼憤怒離去,不顧老師攔阻也不小心傷了一名女同學。蘇勒曼終被學校開除,但其他同學依然繼續學校的生活,在期末結束時,各自表述他們學到了什麼,但依然也有其他同學提出令人錯愕的問題。

◎ 劇情分析

  本片改編自作家佛杭蘇瓦.貝加度(Francois Begaudeau)的著作「危牆之間」,敘述的是法國巴黎十九區的一所中學,其學生所面臨的學習窘狀。這所學校針對移民法國的第二代,因為來自世界的各個角度,不僅膚色、文化甚至道德觀念都完全不同,要整合這麼複雜的學生問題,是這所學校所有老師的噩夢。

  事實上在這所學校唸書的學生,他們亦碰撞了一個心理上的問題,處在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他們不喜歡別人管束,但卻又渴望吸引旁人的目光。面對這樣的學生,台灣的老師大概會用「放牛班」的態度看待,但佛杭蘇瓦的應對作為,著實讓我們大開眼界,但仔細思索,這樣的面向不正是我們自始至終最欠缺的人文素養嗎?

  正因為來自不同的種族與國家,膚色與種族的議題也常在對白中被提及;也在各種食物中被影射了。如各種漢堡口味、白色起司等,甚至在非洲的馬利與摩洛哥,納西姆就與蘇勒曼因足球比賽而吵翻天。佛杭蘇瓦始終採取開放與放任的態度,讓這些學生暢所欲言。

  問題是佛杭蘇瓦面對的不只是學生問題,同事間看起來和睦相處,但卻也有不時而來的勾心鬥角。本片揚棄了傳統的戲劇結構,顛覆了一般人對電影的認知,很多人並不習慣這種沒有頭尾的敘述結構,但卻也不得不在電影結束後被深深感動。

  美國號稱文化大熔爐,而法國由於曾經殖民非洲多國,這使得更多的非洲人前來這個「天堂」落腳定居,問題是這些碰撞引發了更多的後續。「隱藏攝影機」這部影片談論的也是這個議題。

  幾乎每個學期都會有新來的老師,這表示每學期都有老師離職,面對這些桀驁不馴的學生,老師該採取什麼方式來應對呢?也許這是一部值得全台灣的老師深入觀賞的影片,因為他們必須面對學生連珠炮的口頭質疑甚至無禮,就連教得最久的佛杭蘇瓦都近乎無法招架。「紀律與懲罰」是台灣老師的法寶,而法國老師其實也並未脫離這種觀念,但他們的行事風格卻顯得更令人信服。

  學校似乎沒有固定的教科書,當老師的必須自己設計教材,譬如另一名老師準備用伏爾泰的作品;而佛杭蘇瓦就採用「安妮的日記」。不僅如此,他也要學生回家預習,然後要學生上台朗讀。相較台灣的老師必定會把「安妮的日記」當作娛樂的電影去處理吧?!

  有趣的是,法國老師不會阻止學生辯論,只是提醒他們「討論很好,但要心平氣和」。我相信這一班二十四位的學生若在台灣如此這般的吵鬧,早就被罰跑操場十圈了。而學生問的問題也是台灣小孩較難體會的,如口語用詞與寫作上文詞之間的不同。

  如果有學生問台灣的男老師是不是喜歡男人?不知會不會記過?但佛杭蘇瓦不但勇敢地回答這個問題,也展現了風範,當然也相對地給予了學生一場教育。

  庫芭的年齡似乎牽扯了一些生理因素,突然的性情大變,也拒絕當堂朗讀,甚至出口反擊老師,佛杭蘇瓦要她下課到辦公室,雖然庫芭最終按照佛杭蘇瓦的說法道了歉,但當老師聽到她出去後的真心話,不禁氣得踢翻了椅子。其實庫芭不見得不是真心道歉,只是一種不讓自尊受損的反應。而佛杭蘇瓦激動的表現,大體也只是一種情緒的發洩罷了。

  有趣的是第二天庫芭寫了一封信給佛杭蘇瓦,並表明從此不再與老師講話,老師倒也順其自然,很多狀況到庫芭面前便自動轉彎。這看起來不像師生之間的對待,但卻也有許多情理的合宜。倒是中國人的後裔小衛,其表現果然像極了傳統的東方小孩,聰明、懂事、乖巧又聽話,難怪其母非法居留被逮後,立刻有許多老師串連簽名,預備向移民局申訴。但值得注意的是,每當小衛站起來說得井然有序時,都會遭受其他同學的噓聲。

  該用什麼方式來呈現自己呢?學生們利用許多相片拼貼,著實說明了自己的背景,馬利的移民蘇勒曼拿出一張母親拒絕拍照的相片,蘇勒曼自己認為爛透了,但佛杭蘇瓦卻認為相當精彩,不但大大褒獎一番,也將作品貼在佈告欄上,蘇勒曼不禁得意起來。

  終於在課堂上蘇勒曼出言不遜,最後轉身離去時,背包的帶子打傷了庫芭,導致她血流滿面。為了這件事學校開了教師會議,但佛杭蘇瓦在報告書裡並未寫上他在教室上以「輕賤」兩字來形容學生,而學生就認為老師罵她們「賤」,也就是妓女之意,而這正是整個事件的緣由。

  終於開完了教師會議,最後並請蘇勒曼與其母出席,但其母因為不會說法語,最後只能留下一大堆大家聽不懂的馬利話,然後母子倆人轉身離去。

  學期結束了,佛杭蘇瓦問所有的學生,在這學期中究竟學到了什麼?但有一名小女孩則委屈地說:她什麼都沒學到,是的!每一件事的各種面向都是多樣的,一部電影的完成不見得是必須依照傳統給我們統一的結局。佛杭蘇瓦這學期中有他成功的一面;也有他受到挫敗的一面,但他的腳步並不會因此而停頓,這所學校也許讓人困頓不已,但真正的人生不正是如此嗎?就算他到他校任職,其境遇永遠是一樣的。

我的人魚女友(The Mermaid)

導演:安娜.梅莉恩(Anna Melikian)
演員:瑪莉亞.莎拉耶娃(Mariya Shalayeva)
   伊夫傑尼.泰格諾夫(Yevgeni Tsyganov)
俄國 / 2007年 / 114分鐘 / 輔導級
禮讚:代表俄羅斯角逐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 
   日舞影展最佳導演 
   柏林影展「電影大觀」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 
   俄羅斯電影獎最佳女主角 
   2008女性影展閉幕影片 
   2008高雄-電影節「幻想無限」單元參展影片 
   2008台大電影節 爆滿轟動放映
艾麗莎在海裡誕生,當她長大遇見心目中的王子時 …

◎ 劇情簡介     

  艾麗莎已經六歲了,她的母親在海邊與一名海軍士兵發生過一次關係而生下她。艾麗莎一直渴望父親有一天會回來,但顯然她是失望了。艾麗莎一直想當舞者,但因母親耽誤了時間而失去機會,最終只參加合唱團。

  艾麗莎見母親把房子租給另一名海軍士兵,兩人也很快打得火熱,艾麗莎遂放火燒了海邊的房子,接著又遇一場颶風,於是艾麗莎的母親找出以前外婆的金飾,三人到莫斯科討生活。

  母親在超市找到售貨員的工作,也與販賣肉類的一名屠夫打得火熱,而艾麗莎在日蝕那天與母親有了一點衝突於是她決定不再講話,醫生認為是受到日蝕的影響,遂安排她進入特殊學校就讀。

  十七歲的艾麗莎慢慢發現自己有種特殊功能,只要她集中思緒,那她的願望很快都會實現,第一次是她想離開海邊的家,結果一場颶風讓她們立刻離家;第二次她想就學但考試落榜,沒想到這股念力導致一名入榜的學生車禍死亡,於是艾麗莎便不再許願了。

  艾麗莎認識了同學尤拉,他找她一起作愛,但這種新潮的觀念艾麗莎無法接受,於是她就離開了。在她十八歲生日時,因擔任「手機人」的廣告,卻無端介入俄羅斯足球隊輸給日本而引發的暴動,艾麗莎也被帶入警局拘留。

  艾麗莎沮喪地想跳河,但卻有一名男子搶先一步躍入河中,艾麗莎也毫不猶豫跳下,但在河中艾麗莎反而救這名叫薩沙的男子上岸。薩沙醒來很困惑艾麗莎為何在他屋內,但也由此每星期二、五由艾麗莎來為他做清潔屋內的工作。另一方面母親的屠夫男友似乎又有了新對象,母親雖然焦慮但卻也無可奈何。倒是艾麗莎為了吸引薩沙的注意,特別去染了一頭綠色的頭髮。而這一次薩沙酒醉在馬路上艾麗莎以雙手的食指和大拇指圍成三角形,於是薩沙在三角形的保護中化險為夷。艾麗莎也發現一名叫麗塔的女人常出現在薩沙的屋子內,最後知道他們是男女關係,艾麗莎傷心地哭泣了。直到有一天艾麗莎作夢飛機爆炸,於是她不惜以外婆死亡為藉口,阻止薩沙上飛機,果然薩沙因車禍而逃過飛機失事,但艾麗莎卻在馬路上因為車禍強烈撞擊而當場死亡。

◎ 劇情分析

  基本上這個故事是從艾麗莎六歲三個月又八天開始的,她的母親身材肥胖,但卻在海邊裸泳時遇見了一名水兵,於是乾柴烈火一發不可收拾,但母親也因此懷了艾麗莎。這樣的出生實在很令人驚嘆吧?!

  生命就是如此,不管美女、醜男都必須浮游在慾望之中,母親不見水兵回來,於是乾脆將多餘的房子租給水兵,當然水兵也就成為母親的入幕之賓。而艾麗莎的命運就無法順遂了,她一直想當舞者,在每個腳趾頭上套上瓶蓋然後穿上襪子大跳其舞。然而母親為了出門隆重地化了粧,因為她以為老師是男的,但卻也因此讓艾麗莎失去了學舞的機會。所謂窮則變、變則通,母親告知學舞不成,參加合唱團也不錯啊!

  艾麗莎始終等待著父親的回來,家裡那個潛水伕的頭罩變成她心目中終極渴望,但這只是她心中的企求,終究是了不可得,在徹底失望之際,她放火燒了自己的家。艾麗莎在日蝕那一天因對母親的不滿,決定從此保持沉默,或許是因為不講話,更能銳利地發現許多常人不易察覺的部份。像童話中的女主角一樣,艾麗莎發現了自己會玩一套把戲-心想事成。

  只要她很想一件事,很快那件事就會實現。而她此刻最想離開海邊的家,結果她猛吹一口氣,卻引來了颶風將家徹底摧毀。於是母親帶著她和奶奶三人到了莫斯科。雖然母親找到超級市場的工作,而艾麗莎也找到「手機人」的工作,但艾麗莎從此之後便不敢再提及「心想事成」的特異功能,深怕再引燃更多的災難。這時是艾麗莎十七歲兩個月又十天的年紀。

  躲在手機造型的外殼內,艾麗莎反而是更幸福的,她暫時在這個世上消失了,透過小視窗,艾麗莎像是從身體內部冷靜地看著這世間百態,手機外面有一群中國來莫斯科旅遊的人高興地與手機人合照;另一端有一對男女正在吵架,而這期間她也認識了一名天生無腳的女人。

  十八歲生日,因為入學考試的關係,艾麗莎又動了一次心想事成的把戲,也就是艾麗莎如願入榜,但卻犧牲了榜中的一名學生。有趣的是,此刻她剛認識的男孩尤拉急著找她作愛,艾麗莎似乎想起了當水兵的父親,於是她頭也不回地離去了。艾麗莎的生命註定是必須隨時發光發亮的,像愛麗絲夢遊記一樣,一轉身一回首都會是令她驚豔的事物。因為俄羅斯足球輸給了日本隊,這讓所有足球迷暴動,而手機人只是正巧站在那兒,但也被當成暴民抓入看守所。而可惡的老闆還要她賠錢,更讓她沮喪的是母親與屠夫男友送給她十八歲禮物竟是胸罩。

  艾麗莎沮喪得決定跳水自殺,但薩沙卻搶先一步躍入水中,第一次如此對男人著迷,艾麗莎也躍入水中,忘了自己跳水的原因,反而救起了薩沙。

  艾麗莎隨薩沙回其家居,對薩沙更加好奇,但剛醒過來的薩沙似乎忘了昨晚的事,反而聘用她每星期來家裡打掃兩次。

  薩沙是俄羅斯新體制社會一個傳奇案例,他在多變的社會中敏銳地掌握了社會的脈動,他的工作是「販賣月球土地」。講起來似乎相當荒謬,但許多暴發戶卻是有錢無處花用,以為買了月球土地是正確的投資。而薩沙因為賺錢太容易了,反而在荷包滿滿的同時,陷入了一種連自己都不確定的情境中,四周的一切頓時顯得虛幻而不確實起來,就連家中多了一名女孩艾麗莎,他的困惑也只是問她:你是誰?

  薩沙最在意的是魚缸中的金魚。這大概是他唯一能真正掌握的,因此當艾麗莎將魚缸換了位置後,薩沙會相當生氣,而最後麗塔憤怒敲碎魚缸,讓魚流出,這反而讓薩沙真正看清了這個世界,只是在那剎那,艾麗莎已經像魚缸的魚一樣,生命在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艾麗莎的生命從一出生到死亡其實都是極度虛幻的,她的綠色頭髮代表著不踏實與不確定,有誰會是綠色的頭髮呢?除非她是真的活在海中的人魚。

  艾麗莎看見麗塔在薩沙的浴缸中,麗塔教她在菸上寫上對方的名字,當菸抽完後,願望就會達成。果然薩沙有了與艾麗莎的第一次約會,薩沙為她偷取鳳梨,而艾麗莎玩了「裝死」的遊戲,兩人在海邊的互動,應該是艾麗莎此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吧?!

  艾麗莎戀愛了,但當情境轉移之際,視野便變得不再寬闊,因為她發現麗塔在薩沙的房內,天真的她終於知道了真相,但在最沮喪之際,艾麗莎的周遭也將都是色彩繽紛的,無腳的女郎要她活出光彩,讓失去的也能自己擁有。於是艾麗莎回頭找尤拉作愛,但卻發現薩沙要坐的飛機會出問題,她以祖母死了為由希望薩沙來看她,但薩沙的車子卻提早車禍而逃過一劫,問題是艾麗莎卻被車子撞得當場斃命。

  但正如片尾艾麗莎獨白一樣:這個世界每天發生的這種事實在太多了,而且也不會有人注意它。是的,生命雖然短暫,但卻光彩無比,像一場夢遊記,你是否在夢中獲得了什麼?或是失落了什麼?

2010年7月18日 星期日

返家十萬里(Fly Away Home)

導演:卡羅.伯拉德(Carroll Ballard)
演員:安娜.派奎恩(Anna Paquin)
   傑夫.丹尼爾(Jeff Daniels)
美國 / 1996年 / 110分鐘 / 普通級
禮讚:1997年獲得美國電影評論協會的最佳家庭片獎
   1997年輕藝術家獎的最佳家庭片獎
   安娜.派奎恩也獲得了最佳年輕女演員獎
   1997年YoungStar獎Best Performance
    by a Young Actress in a Drama Film.
照顧野雁長大的小女孩在秋天帶著野雁南飛避冬

◎ 劇情簡介     

  十四歲的愛媚與母親住在紐西蘭,在一個下雨的日子,因車禍而導致母親死亡。遠住在加拿大的父親湯瑪士立刻將她接回加國的鄉下同住。

  湯瑪士是一名雕塑藝術家,或許太過專注在藝術上的表現,導致妻子帶著女兒愛媚遠避紐西蘭,但沒想到卻發生這件不幸。剛到加拿大的愛媚一點也不快樂,她最大的渴望就是能趕快回紐西蘭。何況湯瑪士又結識了一名女友,這更令愛媚相當不悅。

  這一日愛媚在林中發現了一窩的蛋,她好奇地帶回家並藉著燈光的熱度孵化了一群雛雁,而這羣幼雁在出生的第一眼看見了愛媚,於是就把愛媚當作是牠們的母親,不管愛媚走到那兒,這羣幼雁就跟到那兒。而湯瑪士的住處也面臨了建設公司要開發的窘境,經過抗爭這才得以暫緩。但成長後的雁必須遷徙到南方較溫暖的溼地,但卻沒有群雁的帶領這些雁子必定會迷航。

  湯瑪士與一群好友想出一個方法,先訓練愛媚開輕航機,然後帶領著這羣野雁在空中練習飛翔。由於這群雁子的關係,原本心存隔閡與芥蒂的父女關係慢慢有了更多的理解,而愛媚也由此接納了父親的女友及其一票死黨。

  野雁終於到了必須往南飛行的日子,但卻被有關單位偷偷抓走野雁,湯瑪士與友人設計救出野雁也展開了南飛之旅。

  只是第一天,父女各開一輛輕航機卻誤闖了空軍基地,所幸指揮官認為這是相當有意義的事,反而招來新聞記者報導此事,於是這件野雁南飛的事就變成了熱門新聞,每個人若抬頭看見都會興奮地驚叫。

  途中也遇見不肖的獵人在暗處想開槍射殺野雁,所幸愛媚以輕航機逼退了獵人,這才化險為夷。但在飛行不久一隻跛腳的雁伊戈不慎撞上了愛媚的機身,父女二人在林間終於找到伊戈,只好將伊戈放在輕航機上也一起南遷。在即將抵達前湯瑪士的輕航機摔下麥田,父親的肩膀脫臼,但他指點愛媚往後的路程。

  愛媚果然帶領這群野雁到達南方溼地,也正巧阻止了另一批要開發的建設公司欲在溼地建造房屋的企圖。

◎ 劇情分析

  本片其實是虛構的故事,但原作者派翠西亞.赫曼卻將一些真實的經歷與實驗匯聚成一本小說,透過她過去所寫的童書以及青少年小說的經驗,完成了這部小說,甚至最後被改編成電影。

  表相上「返」片講的是小女孩以輕航機帶領野雁南遷的故事,但實質上更多的議題是在討論環保以及小女孩處在單親家庭中對家的渴望。

  全世界都向經濟靠攏之際,所有的主軸與價值觀便被建立在經濟的議題上。像台灣近來也發生學者跪求政府不能將原始溼地給與大財團作為建築用地。因為這將導致原有的生態會逐漸改變,也會讓一些原本棲居那兒的動物必須被迫遷離,甚至會引發動物滅絕的慘況。

  要破壞環境只需短暫的時間就能完成,但要維持甚至恢復環境原貌卻得花費很長的時間,而環境一經破壞常使得地球負荷愈來愈重,但更多的人不會也不願意思考這個面向,他們在意的只是當下的享樂與利益。直到高爾參與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之後,這樣的議題才慢慢為人重視。相較之下這部影片能夠在環保議題上作了主軸的批判,也算是難能可貴了。

  從佛學的觀點來看,所謂萬物皆有佛性,其實指的不只是大般涅槃經中提及的「眼見佛性」,而是每一種生靈的第八識都是一樣的清淨無為,從這個角度而言,眾生便立足在平等自在中,亦即生命的實相都是一樣的,一隻螞蟻的第八識與佛陀的第八識是一樣清淨的,差別的是佛陀印證了本心,也斷除了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而六道輪迴中的生靈則因累世的習氣積垢,也就是第七識末那識不斷地分別作決定,導致種下許多種子而不斷地投胎轉世。

  事實上佛經所云:人身難得。我們常常以人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主觀的意識形態容易衍變為自私的心態,從而忽略了其他物種的生存權利。「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這部電影中有一句好台詞:「陌生人是我們未來的親人。」但仔細思考,只有陌生人才是我們未來的親人嗎?其他各種動物不都一樣嗎?

  有了這些觀念之後,再回頭來看這部電影便更容易與劇中小女孩愛媚的心能夠相呼應。這一群野雁被孤立了,牠們將愛媚當作母親,這也正巧呼應了愛媚失去母親的傷痛,愛媚一方面釋放出母性的光輝與愛心,另一方面也在無形中慢慢修補了自己殘缺的心靈,也由此慢慢拉近了她與父親之間的隔閡。

  人與人之間是需要彼此的關懷的,當寂寞孤單的心情無緣由地昇起之際,正是最渴望被關心的時刻。一個家庭的組成,使得家中的成員有了更多關注對方的機會,這也是為何世上的許多價值觀會不斷地改變,但家庭的結構卻是始終如一的原因。

  透過這一次引領野雁南遷的過程,對愛媚與觀眾而言都是一種趨向成熟的體驗,而這種具象的事件才能讓當事人終生難忘。愛媚於是接納了父親;也接納了父親的女友,換句話說,日後這三個人也必須建構另一個家庭的組合,因為這是人生中不變的真理。

  台灣四面臨海,其實也有許多溼地是候鳥的棲息地,但也因面臨工業與環保的矛盾與衝突,許多環保團體不斷地四處奔走,但顯然他們的聲音大部份都會被刻意忽略。而這樣的對立,絕對沒有完結篇,日後類似影片中民眾抗爭的畫面必定會常常出現。

  台灣早期的社會有其特殊的考量,所以開鑿了中部橫貫公路,這是當時政府極力宣導的一項政績,但隨後引進了大量榮民上山拓墾,雖然也提昇了台灣的經濟實力與民生物質,但卻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幾次地震與大雨便使得橫貫公路柔腸寸斷。因為過度使用,也使得惡夢提早來報到。

  台灣幾乎沒有條件可以大肆墾伐開採的。我們看看鄰國日本,早在田中角榮當首相的年代就提出了「珍珠項鍊」理論。亦即他們只開發四個大島的周遭,就像一串珍珠項鍊一樣。而中間的山區,他們決不墾伐,甚至大量種植杉木,他們曾誇下海口,謂一百年後,日本將成為世界的森林王國。不管你喜歡或討厭日本,但你絕對無法否定他們這種務實而正確的態度,能有這種決斷的當權者,才是真正的政治家呀!

  對照國內許多政治人物的觀念與短視想法,我們難道不覺得難過嗎?現在的許多決定幾乎都會影響到我們子孫日後在這塊土地的生存困境,那我們是否更應該檢視我們現在在檯面上的政治人物的作為?

  一個人的心量有多大,他所關注的層次就有多寬廣,但我們要求的其實也不多,只期望這個世界能夠萬物共融。有一天當我們每天早上醒來四周都是林木花草,也有著蟲鳴鳥叫,這樣的世界不正是極樂世界的境遇嗎?但顯然台灣要進展到這種地步尚遙遙無期。

  「返」片情節中有些並不合理,但卻以「童心」的角度展現了作者的企圖。純真清淨的心自然會呼應出美好的世界,這不僅只是此生的證量;其實也將會是下輩子要去呼應的所在。

2010年7月12日 星期一

秘密(The Secret)

原著:朗達‧拜恩(Rhonda Byrne)
製作公司:Prime Time
美國 / 2006年 / 90分鐘 / 普遍級
是Prime Time公司在2006年推出的一部紀錄片,該片堪稱成功學、財富學和人生指導的經典之作…

◎ 劇情簡介     

  這本書的作者是朗達‧拜恩(Rhonda Byrne)。她在最沮喪的時刻父親突然身故,不僅與親人之間的關係一團糟,工作亦讓她精疲力盡。但峰迴路轉,在極度絕望中為她帶來了新的契機。

  一種機緣中,她女兒海莉給她的一本百年古書的記載,發現了一個祕密,而這個秘密竟普遍被歷史上一些偉大而聞名的人物所奉行,包括柏拉圖、沙士比亞、牛頓、雨果、貝多芬、林肯、愛默生、愛迪生以及愛因斯坦。

  朗恩開始思索著一個問題:為何這個秘密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呢?於是開始去尋訪當今世上知道這個秘密的人。在查訪世界各地的心靈導師的同時,她組成了一個攝影小組,全程拍攝下來,最終完成了這部紀錄片。

  有趣的是,透過剪接,這些彼此不認識的人,他們所提出的立論看法幾乎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說他們成功的秘密與認知都是相同的,這更加支持了「秘密」這本書中所提到的見解以及日後的影響了。

  「秘密」首先提出「同類相吸」的法則。透過腦中的思維會吸引類同的人與情境。佛學中所提「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是相通的。美國作家麥克‧杜利說:「這個原理可以歸納成簡單的一句話:思想變成實物」。這與心想事成也有異曲同工的妙著。「秘密」告訴我們,將自己想像成一塊磁鐵,心態會吸引與其本質相呼應的狀態,但最重要的原則是要吸引好的,不要壞的。

  所謂好的,當然是指正面的思維。譬如渴望某種願望,透過吸引法則,在日後幾乎都會實現的。這兒不盡然全指物質法,在精神領域中若想像快樂亦是可行的;只是快樂亦是外在形象,必須直探心靈的感恩與寬容才能獲取。所謂壞的,是指負面的思維。譬如心中恐懼或先入為主認為自己無法完成某種試煉,這會讓自己吸引更多的挫敗;愈是想不遲到,吸引法則聽不到「不要」,卻會回應遲到這個沮喪。

  吸引法則並不判別「不要」、「不」、「別」甚至其他字眼,譬如說:「我不想被耽擱了。」吸引法則回應的是「我想耽擱」。從這兒足以解釋吸引法則就是「創造的法則」。量子物理學家告訴我們,整個宇宙是從思想中出現的,藉由思想和吸引力法則,創造出自己的生命。佛經中佛陀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是每個人的「願」組成的。人的模樣皆不同,正是因每個人作主的第七末那識不同,在不斷薰染中將善與惡的種子藏在第八阿賴耶識中,於是這些業種便會帶阿賴耶識去投胎。正因為每人過去的業因不同,這些作主的習氣便使得阿賴耶識出生出我們今生這樣的模樣與生命。

  吸引法則其實也是一種自然法則,跟重力法則一樣公正無私。思想決定了我們的頻率後,感覺會立刻告訴我們處在哪個頻率上;如果感覺不好,就是處於會引來不好事物的頻率上;若感覺美好,就是在強力吸引更多美好的事物。而所謂的美好,其實大都建構在愛的議題上,書中認為宇宙中沒有比愛更偉大的力量,充滿愛的思想,是天下無敵的。

  試想著每天早上起床時,都能感恩這世上給與我們的一切,然後虔誠地讚美與感謝,這就是愛的極致表現;而這種覺知即是愛的感覺,在那當下,是我們向宇宙發出的最高頻率;所感受與發出的愛越大,所能掌控的力量也就越大。

  淨土宗的一句佛號即概括一切。因為佛號聲中能讓心安住不亂,阿含經中所提「常、樂、我、淨」其實詳盡詮釋了生命的真諦與實相。從善的角度來看待世上的一切,大自然回應我們的絕對也都是善的一面。

  「秘密」也告訴我們,想要創造自己想要的事物,有三個簡單的步驟,一、要求──對宇宙下命令,讓宇宙知道我們要什麼,而宇宙會回應我們的思想。二、相信──「已經擁有它」這種不朽的信心,正是我們最大的力量。三、接收──從一無所有開始,從這不可能之中,道路就出現了,我們所需要的只是我們自己。

  華勒思‧華斯特在他的書中提及,吃東西時全神貫注在咀嚼食物的體驗上,全力感受身體當下的感覺,將會有全然不同的感受。而這與佛學的角度則有不一樣的領納。吃東西固然由舌頭品嚐,卻是舌根(大腦)的感受,問題是舌根亦是由如來藏亦即阿賴耶識所出生,這種相互的關係正是佛學中最重要的關鍵。楞嚴經中所提七次徵心與八處辨見、八還辨見都是佛陀智慧的開示。兩者相較之下,前者始終都在入世之中;而佛學則在出世中也呈現了入世的精神與見地。

  吸引法則引述了阿拉燈神燈的故事作譬喻,燈中的巨人對我們都是有求必應的,「主人,我會完成你三個願望。」我們不妨想想要完成什麼願望呢?期盼與渴望是一股強大的吸引力,而佛陀曾說:「我們現在的一切,都是過去思想的結果。」心靈導師納維爾‧高達德在一九五四年一場演講中提及並建議,在睡覺前去回想一整天所發生的事,如果有任何時刻或事件不是你想要的樣子,那就改用能使你滿意的方式,在心中重播一次,這等於清除了當天的頻率並為明天發出新的訊息與頻率,也是為自己未來創造出新的生命畫面。同時他認為改變生命畫面是永遠不嫌晚的。

  感恩被認為是最強而有力的方法,也是扭轉人生重要的關鍵,因為感恩,會改變自身的能量,同時也會直接影響自己的想法。如果無法感激目前所擁有的事務,就不可能為自己的生命帶來更多。當我們貧乏、困頓時,我們的直接反應是什麼?嫉妒、忿恨、不滿或是「不夠」的感覺?它們只會把我們不想要的送回來,因為負面的情緒阻斷了好事降臨。

  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值得感恩的,如果用寧靜的心細數可以感恩的一切,則會發現一切都已俱足。也正因為這種感恩的心情,反而將自己界定在美好的頻率上,隨之而來的一切美好事物都將會完全屬於自己。

  紀錄片中提及「觀想」的妙用,並作了一次有趣的實驗。在奧運選手身上裝上精密的生理回饋裝置,然後要他們只在心裡進行比賽,令人訝異的是,同樣的肌肉以同樣的順序被刺激,和他們真正在田徑場上賽跑的狀況一模一樣。原來人的心並不會去區分真的在做或者只是在練習;在心中達成什麼,身體也同樣能達到。

  佛學對這個議題也作了詳盡的敘述,因為五根加上意根與六塵相觸就會產生六識。一名運動員展開賽跑時是根識齊發全力以赴,雖然只有觀想,卻是六根齊動,故肌肉也會處在運動之中。

  其實「感覺」是一種意念融入想像的情境中,從而也能創造出吸引的力量。問題是有人能心想事成,有人則不然。這之間的差異點是在於感受並未充滿豐足、愛或喜悅,因為缺乏這些感覺的元素就無法產生吸引的力量。用另一種說法則是作如是觀想的同時,應該要有保持愉快的感覺,也要儘可能地感覺興奮、快樂與調和。

  生命就某種角度而言是相當神奇的,以柔軟的姿態來面對時卻又能展現另一種風貌。很多人自覺無法掙脫命運的束縛;有些人卻能真確地掌握生命。「秘密」這本書雖無法提供最終的答案,卻能讓人在這個紛亂的世局中尋求一股清新與愉悅之氣,是可以參閱的法門之一。

2010年7月9日 星期五

咆哮山莊 (Wuthering Heights)

原著:愛蜜莉‧勃朗特 (Emily Bronte`s)
編劇:尼爾‧麥克凱 (Neil Mckay)
導演:大衛‧史凱納 (David Skynner)
演員:羅伯‧卡文納 (Robert Cavanah)
   奧拉‧布來迪 (Orla Brady)
美國 / 1939年 / 106分鐘 / 輔導級
禮讚:第12屆奧斯卡獎 最佳攝影(黑白片)獎
   美國紐約影評人協會獎之最佳影片獎
   美國20世紀百大名片之一
敘述的是一個愛情和復仇的故事 …

◎ 劇情簡介     

    凱西的父親從利物浦回來時帶回一名蓬頭垢面的小孩,並為他取名赫斯克厲夫。由於凱西與他年齡相仿很快就成為童年玩伴,但哥哥辛得雷對赫斯克厲夫不怎麼友善,而且常常欺負他。父親死後,辛得雷繼承了咆哮山莊,雖然娶了妻子,但不僅反對凱西與赫斯克厲夫交往,更進一步要他住在馬廐。
 
  不久辛得雷的妻子生產,雖產下一子哈里頓,但卻難產死亡。辛得雷從此陷入自責與酗酒中。而凱西與赫斯克厲夫因出外遊玩,誤闖畫眉山莊被獵狗襲擊而昏倒,主人埃德加救了她,並為她粧扮一番。回來後,凱西發現赫斯克厲夫竟是如此骯髒,開始疏遠他。赫斯克厲夫強烈反應,但卻無法阻擋凱西嫁給埃德加。憤怒又悲傷的赫斯克厲夫只好離家出走,從此失去蹤影。

  五年後,赫斯克厲夫在外賺了錢,不但替辛得雷付清了酒債而變成咆哮山莊的主人;更以俊挺的新面目造訪畫眉山莊。埃德加基於禮貌接待了他,但沒想到凱西又激起了過去深藏心中的感情,這引起埃德加的嫉妬,兩個男人甚至而起了衝突。

  赫斯克厲夫為了報復凱西移情他戀,勾引埃德加的妹妹法蘭西絲,在一個夜晚誘拐她投奔咆哮山莊並強暴了她。而不久法蘭西絲無法承受赫斯克厲夫的折磨而離開,埃德加只好將懷孕的妹妹送往倫敦。

  懷孕待產的凱西自覺命在旦夕,赫斯克厲夫在侵入山莊探望她時又差點與埃德加起了衝突,而凱西在產下一女凱蕯琳就去世了。而這段期間辛得雷也因酗酒而亡,兒子哈里頓雖被赫斯克厲夫撫養,但也間接變成他的傭人。

  十五年後,凱蕯琳無意中在山洞前遇見赫斯克厲夫,也得知法蘭西絲已死,埃德加將她的兒子林頓接回,於是克厲夫直接上畫眉山莊要回自己的兒子,並藉著凱蕯琳寫信給林頓而騙她到咆哮山莊,然後強迫她與林頓結婚,接著又要林頓簽署將畫眉山莊過戶給他的文件,接著林頓就死了,而埃德加也病重而亡,於是畫眉山莊也落入克厲夫手中。但凱蕯琳與哈里頓漸漸產生情愫,哈里頓也敢開始反抗逐漸老態的克厲夫,在克厲夫不久死後,兩人繼承了咆哮山莊與畫眉山莊。

二 劇情分析

  愛蜜莉‧勃朗特的原著小說「咆哮山莊」不僅暢銷,也陸續被拍成電影,其原因是對愛的深刻描述以及人性的極端展現;而其連貫三十年的時空中,由於一名流浪兒的介入,使得兩個山莊的人面臨極端悲痛的命運,而這一切都只能歸咎於愛的錯置。

  克厲夫在利物浦受盡折磨而被帶回咆哮山莊,雖然辛德雷對他不具好感,但他的強烈性格來自從小的壓抑,記恨與仇視報復變成他的寫照,這也是日後衣錦榮歸後依然無法化消心頭怨恨的主因。

  咆哮山莊的故事可貴之處在於針對每個角色的敘述均是持平之論,也就是說作者並未以主觀的敘述手法強迫讀者或觀眾接受刻意塑造的角色,於是每個人的行事準則都變得合理起來,當然觀眾會有看戲的好惡,但若能更客觀地與劇情互動,就更能體會出這篇鉅著的真正結構與人性的神髓。

  咆哮山莊有別於其他作品之處在於劇中並無任何一幕有殘害生命的動作。若有怨恨的報復也極力為這個行為尋找適當的藉口。好幾次的決鬥或衝突都在人性的怯懦與崩潰中自行撤離。克厲夫故意拿酒給辛德雷雖說也是一項計謀,但那不也正是辛得雷自己的需求嗎?

  如果凱西與赫斯克厲夫是如此的相愛,為何只是幾天的分別就讓凱西對克厲夫有了不一樣的觀點?雖然人為造作的華麗與馬廐的髒亂是多麼強烈的對比,但這應只是一時的迷失與慌亂罷了。凱西答應埃德加的求婚後才猛然發現是多麼深愛著克厲夫,但只偷聽到一半的克厲夫早已帶著憤怒離開咆哮山莊。問題是如果凱西發現的是「真愛」,那她為何最終還是嫁給埃德加?

  或許是大環境的閉塞;或許也是小說刻意設定的時空,這使得劇中人物幾乎都沒有轉寰的空間,間接地思緒也只能從單行道進入死胡同,於是在刀鋒利刃相對之下,傷害自然難免了。

  凱西與克厲夫的性格是有其類比性的,首先兩人都是咆哮山莊的受害者,在辛德雷壓迫下,兩人在山洞內尋求到共同的溫床。但除了感情的聚焦,善變又是兩人的共同特質。也就是說外界一些新的轉變與刺激,很快會使他們隨著情緒而起舞。凱西在畫眉山莊作短暫停留立刻對克厲夫有了改觀;而克厲夫似乎也永遠不能了解自我,始終讓自己變成情緒的俘虜。雖然如此,維繫二人心靈的還有一份「愛」,但我們不禁要仔細來追索這份「愛」的本質與成份,以便來呼應整篇小說的結構與意圖。

  克厲夫在山洞中用石頭磨成武器,他告訴凱西說這是為了攻擊想將凱西從他手中搶走的人。克厲夫的想法情有可原,因為他潛意識中尚殘存小時候流浪街頭的鬥爭慘況,任何可以擁有的東西都是靠武力而得到的。他愛凱西,但只是愛並不安全,於是在不知不覺中這份「愛」就會開始變質。正確地說這裡面摻雜了更多的自私擁有以及靈魂的自虐。如果愛是必須如此惶然,這就早已註定了不安的命運。

  反觀凱西對克厲夫也是建構在「愛」的基礎上,但精準地說其真正的起因來自同心的對抗。辛得雷對赫斯克厲夫的仇視也使得凱西受到傷害,兩名受害者自然更能將心兜攏在一起;而青梅竹馬的過往自然也是原動力,但這一切自然都是在咆哮山莊這個空間壓擠而出的情緒,當凱西的心靈尋求到另一個出口時,她的心靈頓時放置在百花齊放的花園中。而再與克厲夫相較自然就分出高下了。

  很多的故事情節會刻意去彰顯「愛」的真諦,但「咆」劇卻更能拋棄這種意識型態的高調,輔以赤裸的人性來牽動劇情,於是我們見到了「誠實」的凱西與克厲夫,正因為他們都跳脫不出人性,成就了咆哮山莊這部鉅著的寬廣度與厚度,也寫活了男女兩個愛恨分明的角色。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克厲夫是深具心計的,他騙凱蕯琳到咆哮山莊只為了想得到畫眉山莊,他對待自己親生兒子林頓的態度暴露他的心智已走入瘋狂之中。編導最後安排克厲夫挖出凱西的墳墓,抱著骷骼痛苦呻吟,但這已經超出「愛」的付出,而是變態的瘋狂。難道這一切真的如以前他自己的預言,搶走凱西的人是「邪靈」?如果這是正確的,那真正的邪靈正是赫斯克厲夫。

  咆哮山莊的整體結構縱橫三十年的時空,兩個家族與山莊在過程中載沉載浮,許多的生命在無奈與茫然中逝去,但也暴露了所謂得失的問題,克厲夫最終獲得咆哮山莊與畫眉山莊,但終局卻又回到這兩個山莊的後人之手,這是他始料未及的。由此也直接呼應了世間無常的說法,這一點是相當有趣的。

  片尾哈里頓與凱蕯琳奔馳追逐在山野的畫面,讓我們想起片頭的克厲夫與凱西。不同的人物在相同的場景重新演譯愛的真義,到底他們的結局如何?相信是許多觀眾好奇與關心的。在堅信人性必須淬鍊而成的定律的同時,我們相信這是一幕結尾也是一啟示。 

浩劫餘生(Planet of the Apes)

導演:法蘭克林‧雪福納(Franklin s. Schaffner)
演員:却爾頓‧希斯頓(Charlton Heston)
   羅迪‧麥道(Roddy Modowall)
   金姆‧亨特(Kim Hunter)
   琳達‧哈里遜(Linda Harrison)
美國 / 1968年 / 112分鐘
禮讚:獲奧斯卡最佳服裝、最佳原著劇本兩項提名
太空人泰勒墜落在遙遠、並由人猿統治的星球,並把原始人拿來當實驗,沒多久,泰勒便發現他被猩猩追捕,他的生命掌握在科學家母猩猩的手上…

◎ 劇情簡介     

  由泰勒領軍的太空船在邁向遙遠的太空之後開始向地球返航。這趟旅程證實了「哈瑟林理論」。透過空間與時間的扭曲,地球應該是西元二六七三年,也就是這些太空人都已活了一千多歲,但相貌未改。

  然而依電腦設定的地點著陸卻降落在西元三九七八年,太空船迫降並沉入水中。倖存的船長泰勒與道奇及藍登上岸後,沿沙漠找到了一處綠洲。但衣物卻被一群不會說話的人類偷走,而在詑異之際三人及所有人類全被人猿部隊擒住。而道奇在這次衝突混亂中被亂槍打死。

  由於泰勒氣管中了槍傷,無法言語,但人猿的心理學博士奇拉已經開始注意泰勒的與眾不同,於是偕同她的男友考古學博士康尼里將泰勒帶回家中。靠著文字的書寫,也引發了康尼里的共鳴,因為他曾深入禁區,發現了一些與人猿聖經記載有衝突之處,但他的論述均被國家科學研究所及宗教領導塞斯博士的阻擾。

  泰勒在發現藍登已經被人猿作腦部手術之後,決意冒死逃離,但不幸被抓回。雖然在公聽會上奇拉與康尼里為泰勒辯護,但依然被判腦部改造。事實上塞斯博士知道人類比人猿進化,但為了維護一千多年前人猿聖者制定的聖經,一直執行撲殺人類的行動。但塞斯顯然也想知道人類以前的真相,遂給泰勒六個小時自白。

  奇拉與康尼里叫侄子路西斯進入牢房並救出泰勒,泰勒堅持要救女人類諾娃一起離去,五人會合後立刻朝禁區前進,因奇拉與康尼里被判妖言惑眾應入獄二年,為了證明他的立論正確,必須回到以前考古之地找出證物。

  到達海邊洞穴時,塞斯博士領軍追至,泰勒以槍押塞斯為人質,塞斯才答應一齊入洞穴內尋找證物,果然發現假牙與眼鏡,甚至還有人工心臟,而一個會叫媽媽的洋娃娃更提供了強力的證據。而在洞穴外的路西斯又與人猿起了衝突,泰勒再度以塞斯為人質。塞斯終於答應放泰勒與諾娃繼續沿海邊尋找。

  泰勒終於在海邊找到自由女神傾倒的半身像,他才明白其實已回到地球,他跪在海邊高聲痛責人類的自私、貪婪及相互殘殺才會有今日滅亡之途。

二 劇情分析

  佛家的「成住壞空」四個階段,確切地在「浩劫餘生」這部影片得到印證。

  人類文明與科技的進展日新月異,但卻無人提出一些反思的自省。畢竟科技的進步涉雜了太多的因素,尤其是人性的思惟常常左右著進步的動力。明確地說是愈進步的科技更能掌握寬闊的資源,當慾望無限上綱伸延至宇宙的空間時,人的本性慾望也會相對地提昇。但人往往會忽略科技帶來的災難不是科技本身;反而是人性自我。

  當泰勒的太空船返航地球時,人類幾乎已經被毀滅了,剩下的人已經退化到不會用語言交談,並淪為人猿的囚犯。人類既然有腦及嘴,為何不懂思考及語言交談?這一點劇中的交待不甚清楚,但隱約可以理解到,人猿的塞斯博士知道原委,因為從人猿聖者所寫的聖經顯示,人類是個貪婪、無情的物種,所以塞斯遵從「聖經」的指示,嚴格地執行人類的「操弄」計劃。從這個角度而言,人猿並非嗜殺的物種,這樣反諷現世的人類,實在令人汗顏。這也是為什麼人猿會將人類腦部經由手術去掉記憶的原因。說起來是極端不人道,但卻是對抗物種的有力武器。

  其實作者的本意則在諷刺現今人類對其他動物不人道的無知行為,提出嚴重的抗議。任何的動物包括貓狗都應該有牠自己的生活空間,很多養狗人士都會以「人」的角度要求寵物模仿人的動作。譬如說「握手」,在狗的立場而言應該是一種可笑的舉動,但養狗人士卻樂此不疲並沾沾自喜呢。

  究竟是什麼原因毀了人類文明?當然不是遭受外來武力的襲擊或大災難的侵襲。正確地說是人類為了私慾與貪念,發動了戰爭,在自相殘殺後趨於滅亡。片尾就明確地表示人類為了小小的原因竟然可以謀殺親人,在猿人的眼中這是不思議的卑劣醜行,然而人類卻永遠不會有任何自省的機會與功夫,因為這些可怕的行為是來自人性極其複雜的心靈底端。就算在相互毀滅後,這樣的悲劇依然是找不到發生的源頭與主因的。

  猿人建構的世界其實是人類社會的翻版。他們有國家組織,有軍隊,甚至學者博士,對於犯錯者也有聽證會,於是泰勒眾人被擒之際,人猴的地位立刻異地而處。當泰勒處在劣勢時才發現人類以前對待低等動物的心態是何其野蠻。事實上也從人猿的彼此互動中,感受到人類的恐懼與不安。那本聖經就是一個批判的表徵。

  人猿的聖者在一千多年前寫下了「聖經」,這從年代而言似乎意有所指。人猿聖經中提到許多禁忌與令人恐懼戒慎的事,如果我們此刻把自己想成劇中的人猿的宗教領袖,他有權擁護與保護「聖經」的被確認,就算知道某些真相,他還是必須堅持自己的理念的,因為這牽扯到整個人猿在這個星球上的生存與掌控。

  泰勒再度降臨地球,其實他是擔任了亞當的角色;而不會說話的諾娃則是夏娃無疑。在地球過去的歷史被徹底解構後,新的亞當和夏娃則將會再次解構人猿世界,這像是佛教的輪迴與成住壞空的因果循環,當然也在劇尾為人類提供了更多的希望空間。

  泰勒最後在海邊發現自由女神的廢墟,這是一段經典畫面。被摧毀的女神似乎像等待王子獻吻才能甦醒的公主,但這段邂逅卻是人類文明的終極葬禮;但卻也是再生的開端。人猿的禁區將會是新人類的伊甸園,然而這卻又是一段漫長的道路與掙扎。

  雖然這或許是人類必須承擔的試鍊,當一切全部消失後又得重新再來,在缺乏更多的物慾與權力,人性較容易處在「無為」的滿足狀態。在中國遠古時代的傳說中,其實也有類似的記載,這一點是相當有趣的。而「浩劫餘生」在首尾兼顧下,再度重新詮釋了另一本聖經的故事。

  「浩」劇拍攝於一九六八年,曾在奧斯卡獎項中奪下最佳服裝與最佳原著劇本兩項大獎。其化粧更是令人叫,是相當煩複的工作,因此也算得上是化粧界的里程碑。其實「浩」劇的原著是皮爾布利,其反諷與巔覆的意旨是相當渾厚有力的,只可惜劇中的某些情形不盡合理而令人困惑。

  好比說人猿的科技不發達,但卻有連發的槍枝,另外更有腦部手術的醫學常識與技術,但卻只能騎馬當作交通工具。至於禁區似乎也是自欺欺人,因為人猿的歷史已經一千多年,「聖書」的神話為何不被揭穿?而戰士們的盔甲又從何而來?這些困惑不是吹毛求疵,而是盡力在影片中尋求合理的解釋。

  但不管如何,「浩劫餘生」在意識型態上其實已經成了一部經典之作,最重要的當然是來自對文明科技的批判。在高度發展的整體社會必須配合相對的文明認知,除了往真善美的角度前進,其實別無他途。

  「浩劫餘生」也許可以當作是一篇人類的寓言而自省,畢竟人類是沒有本錢犯了相同的錯誤。當一切都毀滅時的空無,絕對不是任何一人願意目睹的。

迷霧(ミスティ) ( Misty)

導演:三枝 健起 (Kenki Saegusa)
演員:天海 佑希 (Yuki Amami)
   金城武 (Takeshi Kaneshiro)
   豐川 悅司(Toyakawa Etsushi)
日本 / 1996年 / 99分鐘 / 限制級
一女二男之間,如狂瀾般的愛情、欲望;如火焰般的真實、謊言,如夢幻般的迷霧和感官接觸。究竟誰的說辭才是真的?…

◎ 劇情簡介     

  真砂小時候就跟母親學舞。一個夜晚一名右手背面有紅色蜥蜴刺青的幪面人侵入殺了母親,而真砂也背後偷襲幪面人落水而沉入湖中。

  長大後的真砂認識了武士武弘,在武弘帶她回家成親的路上,遭受被通緝的盜賊多襄丸的攻擊,而最終的結局是武弘身中武士長刀跪坐地上而亡。

  真砂逃到一間佛寺內向女尼泣訴︰多襄丸搶了她的鏡子而與武弘起了爭執,兩人決鬥後,武弘輸了並且被綁在樹下,而多襄丸當著武弘的面強暴了她。多襄丸離去後,真砂為武弘解開繩索,武弘與真砂相約互刺對方自殺,但武弘卻在緊要關頭放過真砂而以長刀刺中自己而亡。

  被抓到的多襄丸也招供說武弘是他殺的。他贏了武弘後將他綁在樹下,但女人被強暴時是透發滿足的。事後真砂要多襄丸與武弘決鬥,因為必須要有一人死亡才能免除她的屈辱。果然多襄丸殺了武弘,但他也立刻湧起拋棄她的念頭揚長而去。

  追捕多襄丸的一羣捕快也找到了一名小流浪漢蚯蚓,蚯蚓說他見到臨死前的武弘說出可怕的遭遇。武弘說他很訝異真砂沒有掙扎,為了救他竟自動躺在地上。武弘說他違背了真砂要他閉上雙眼的承諾,卻見到真砂是一種滿足的神情,武弘說他見到的景象像地獄般可怕。多襄丸離去後,武弘向真砂道歉,因他身為男人而無法保護她。真砂說如果選擇忘了,那就一起好好活著,要不兩人就一起死,於是武弘選擇以長刀自殺。

  捕快們帶著多襄丸和真砂欲回衙門,半路上因聽各人各說各的,於是打起賭來。此時眾人發現一個盲點,因蚯蚓發現多襄丸的斷手,於是責問多襄丸,多襄丸堅持自己的說法,但卻對斷手無法自圓其說。真砂此時突然翻供,謂武弘在臨死之前奮力一擊才砍斷了多襄丸的手。但多襄丸卻憤怒地以斷手毆打真砂。眾捕快認為真相大白遂將多襄丸押回。事實上蚯蚓見到的真相是武弘叫真砂快走,但真砂發現多襄丸的手背纏繞紅布,竟主動獻吻,真砂在多襄丸離去後解開武弘的繩索,卻因武弘的憤怒與嫉妒而失手殺了他。真砂像當年母親慘死而哀鳴,河邊的多襄丸聽到後,愧疚難過地斬斷自己的右臂…。

◎ 劇情分析

  以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竹籔中」所改編的「羅生門」,曾使得黑澤明一躍成為國際大導演。事實上黑澤明是取自芥川的另一篇作品「羅生門」為名;「竹籔中」為實而成功地改編了這兩篇小說,並使得「羅生門」變成是世界對真相陷入膠著的狀況時的共通語言。

  「迷霧」也是改編自芥川的「竹籔中」,相隔近五十年的作品,在改編技巧與詮釋的觀點中自然會有極大的差異。單就改編這個議題而言,「迷霧」從真砂這個角色賦予前因與後果,這是改編做品中相當重要的觀念。

  一篇完整的小說其實已具備了應有的結構體,如果只是順著小說結構推演,其結果絕對無法超越原著而令人滿意的。而改編作品的幅度當然見仁見智,但改編者給予一種全心的詮釋那是必然的。

  迷霧創造了真砂小時後與母親學舞這段時空,透過鏡子,真砂似乎特別喜歡鏡子的虛幻世界。但從另一個觀點而言,也許真實的世界是虛幻,而鏡中的世界才是真確的,這一切當然必須能對鏡子以哲理的思考才能做出真相與解答。

  然而鏡子始終是真砂的魔咒,母親被幪面少年所殺;而她與武弘的命運卻也因為那面鏡子而陷入萬劫不復的地步。

  或許小時候就嚐盡了死亡的貼近,這使得真砂的性格始終是一種嘲弄與揶揄,她的潛在複雜心靈不時浮現在兩眼與神情之中,這使得她在迷離的對待中使人難以捉模,從而產生令人錯愕的美。她的笑是詭譎而多變,這是因為她從窮困而惡劣的環境中必須以變色龍的姿態去應對,才能苟延殘喘至今。

  遇上武士世家的武弘雖然是一次翻身的大好機會,但人性卻永遠無法用好與壞來嚴格二分。在河邊的戲謔,真砂有意無意地顯露這種潛意識的企求與慾望,只可惜武弘太過年輕,當然無法透析如此複雜的心性。

  日本的導演慣常使用的「母性主義」在這部電影中再次展露無遺。前面幾次的敘述都是多襄丸強暴了真砂,然而由武弘口中告訴蚯蚓的話語中,透漏了一點實情,那就是真砂全無抵抗而主動地躺在地上。在這個角度上,真砂確實地掌握了主控權,在這場強暴的戲中,真砂也是愉悅地享受魚水之歡,她要武弘閉上眼睛;但事實上她自己也違背了承諾,她張眼望著武弘,因為唯有此刻這樣「承納」才能展現母性的力量,而在母性的氛圍中,一切都將獲得暫時的穩定。

  蚯蚓心中的真相讓真砂變得更為主動起來。當她發現多襄丸手臂上的蜥蜴圖案時,立刻知道眼前這個人正是殺母仇人。但真砂並未魯莽地立刻為母報仇,因為這是相當不智的。真砂像一隻母螳螂愉悅地與仇人交歡,然後伺機像母螳螂一樣吃掉公螳螂來當作自己的養份。

  真砂一邊吻著多襄丸,也解開他手臂上的紅布;也了解了真相。她的眼神是交歡的愉悅中帶著詭異的警戒,而原本欲強暴真砂的多襄丸,此刻反而變得被動,甚至連神情也變得茫然詫異而有些不知所措起來。

  迷霧以唯美的鏡頭呈現了朦朧的氛圍,在強烈使用逆光的映照中,光影的立體呼應更加深角色的性格力量。刻意營造的舞台美學效果,自有令人著迷之處。武弘第一次由真砂口中所敘述的死亡,從樹上飄落的樹葉,變成一種哀嘆與難過,近乎詩意的光影配合,於是成就了另一番的映像美學。

  由多襄丸所敘述的強暴過程,導演以狂風吹起地上的落葉,有如成羣狂蜂飛過的樹葉,不僅柔化了殘酷的強暴戲,也為兩段異同的情節有了一種詮釋。

  而第三段由蚯蚓所敘述的過程,導演以逆光的手法再度呈現美學境界,也對蚯蚓口中真砂的內心世界有了更進一步的解釋。

  芥川的原著中極力在探索的當然是人類擅長的謊言。雖然人明知謊言是一種不好的行為,但在有意無意中,人往往無法脫離「謊言」的魔咒。有句話說得好︰「那裡有懦弱;那裡就有謊言。」芥川在作品中想傳達的主旨精神正是如此。

  相較於黑澤明的「羅生門」將謊言背後的真相放置在武士身上的刀劍之別;「迷霧」揭開謊言真相的則是多襄丸右手的斷臂。

  三枝健起對多襄丸與真砂的情慾與仇恨對立中,建構了屬於人性多層的網狀呈現。有時這樣的表現常令人無法在第一時間猜得透摸得清,但真正的人性往往如此,細細思索後就會發現,人有時對自己都難以猜測理解呢,遑論是面對週遭的陌生人呢!

  重新翻拍的電影作品必須在創作的立足點上具備極大的勇氣,因為若無法超越前面的作品,則一切的意義與動機都將付之東流。「迷霧」雖然無法在市場上獲得更大的迴響與共鳴,但就戲劇創作的立場來看,尤其在改編這個議題上,它可以算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華特的非常生活(We all Fall Down)

導演:大衛‧法拉利(Davide Ferrario)
編劇:大衛‧法拉利(Davide Ferrario)
演員:瓦里歐‧馬斯坦德(Valerio Mastandrea)
義大利 / 1997年 / 87分鐘
禮讚:1997盧卡諾影展最佳男演員
   1997義大利影展評審大獎
   1997多倫多影展參展影片
   1998日舞影展參展影片
人生的成長過程大約每十年會是一個階段,而每個階段都是一種形態。不同的形態代表著不一樣的成長…

◎ 劇情簡介     

   華特是二十二歲的青年,他的父親是個藍領工人,母親則有嚴重的憂鬱症。華特尚在學唸書,卻從未參加過考試,這使得父親對他相當不滿意,兩人有了一些爭執。華特決定要靠自己獨立生活,卻找不到養活自己的工作,於是像以前一樣去投靠與自己最談得來的姑媽。

  華特有兵役的問題,為了逃避兵役,選擇了社會服務,到「流浪者和非歐洲公民中心」為吉普賽人的小孩輔導上學。卻常遭到老師的嘲弄。

  華特唸的是會計,卻偏愛詩人與哲學,也嚐試寫一些作品以及這個城市和人民。他認識了薇俐,薇俐聽到華特說出自己是處男時,竟主動願獻身,但遭到她男友吉歐瓦尼的制止。華特參加考試,卻遭嚴苛不講理的崔比教授當掉。

  在公民中心華特與另一名服役的派斯不時被主管路波派去影印。一次為了選舉,路波要華特去吉普賽人居住的營區接受吉普賽人款待,第一次感到沒有拘束的暢快,但在回程中卻發現父親在路邊找流鶯並送她回去。

  華特在一個詩人的聚會中相當受歡迎,原因他的情況似乎代表了一種現象,但華特卻不知從何談起自己,反而愈來愈惶恐與不安。雖然標榜活動不要政治,卻因為缺乏錢的支持,讓這些詩人像缺乏了什麼的不安。

  華特遇見了在教室替他撿課本的女孩琵翠絲,她邀他回家,並直接言明想與他作愛。華特興奮自己即將告別處男,但琵翠絲要求華特舔她下體,這似乎出乎華特的感受,於是華特拒絕了,留下憤怒的琵翠絲光著身子在床上。

  華特在學校遇見同學,並由他介紹去書展工作,在那兒華特見識到人性的貪婪與自私,當然這份工作很快就泡湯了。此時姑媽意外車禍而亡,留下一筆錢給華特,但剛好夠辦完喪事。華特這回成了大賣場的售貨員,在發現一名吉普賽女人偷了一件胸罩後,華特追至水族館卻突然不想追究。吉普賽女郎主動獻身,這一刻華特似乎看開了,他放棄了處男的身分,第一次嘗試早洩與快感的滋味,也許他的人生從此會有一個新開始吧?

◎ 賞析

  人生的成長過程大約每十年會是一個階段,而每個階段都是一種形態。不同的形態代表著不一樣的成長。

  在台灣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正好是關鍵又尷尬的年齡;在大學畢業或當兵的前夕,似乎都會對這段時期的時光有著困惑與不安。雖然國情與地域不同,但「華特的非常生活」有太多的著墨呼應了台灣時下年輕人的心聲。

  如果把真正對異性有興趣稱之為「長大」,這難免會讓人陷入更多的迷亂。異性相吸應該只是成長過程的表徵之一而已。因為生命有著太多課題需要去面對。

  首先是家人的互動就是一個考驗,華特的父親對他的嘮叨是建立在「望子成龍」的心態上,雖然方式值得商榷,出發點卻無從批判。許多人評斷一件事總會以自己的角度來展現,而疏忽了對方的真正感受。華特的父親在工作上早已僵化死板,為了生活卻不能放棄,在潛意識中他是渴望兒子「功成名就」,卻無法思考著華特的立場。華特還年輕,尚無法為自己的未來歸納到遠程的目標,甚至對於當下「活著」都無法真實體驗。華特像一般年輕人一樣唸書打工,交友尋樂,但他還是處男的身分,好像使他變得與其他人格格不入起來。

  「處男」是一種心性定位的象徵,也就是華特那種不時喃喃自語而冷眼旁觀的性格,似乎欲傳達出游離卻又篤定實在的真情面貌。問題是外在的環境都與他相左時,華特不免淪為異類。於是乎就連父母也覺得他有問題,父親甚至懷疑兒子是不是同性戀?

  華特為逃避父親的嘮叨;也為了逃避兵役,他選擇了社會服務。這類似台灣替代役的工作,使他暫時有了「工作」的位階,但每日影印的工作也逐漸使他陷入一種僵化以及階級的氣壓。華特每遇有困難或無處可去時,都會去找他的姑媽。姑媽與華特父親合不來,但極為疼愛華特,這使得華特在快被社會洪流淹沒之際,得以在姑媽處獲得上岸喘息的機會。

  華特並非不近女色,只是每次運氣都很差,當女人自動獻身時還差點挨揍,而這些不順遂的運道其實也是他全體生活的寫照。華特在學校唸書主修會計,卻從未去考試,學校教授不負責任的考試態度使得許多人怯步。事實上華特對哲學的興趣遠高於會計,但華特卻從不曾思索過這種荒謬的問題。

  事實上整部影片都在呈現這種「不確定」的因素。試看云云眾人終日忙碌所為何事?相信沒有幾個人可以說得清楚,因為真正了解生命的本質,其應對心態絕對會有全然不一樣的表現。人與環境或四周的互動看似緊密,其實是相當疏離與荒謬的。這也是為什麼華特開始寫作的題材是界定在城市與這個城市的人,甚至他也希望描述惡夢的情況,這是人處在與環境若即若離而又逐漸無法掌握的無奈下所作的抗拒。只是這麼龐大的社會結構所衍伸出的壓力,絕對不是華特的潛意識可以獨力抵擋的,何況介於疏離而茫然的華特,事實上只能隨波逐流,連對應的方向都無法掌握,這不但是華特個人的悲哀,也是社會的不幸。

  華特反抗的不只家庭或社會,其實他也反抗自我,這一點反而是較大的比重來讓人思考。人無法選擇父母,卻必須為自己負責;當生命誕生之日開始,這份責任也就同時展開。然而多數人容易被外在環境所影響,在相互對抗逐漸無力時,也會開始反抗內在的自我,甚至不否定自我。華特正好處在這個臨界點,「處男」不但是他的符號也是天秤的真義。

  華特與每個女人接觸幾乎都是被動的,這正好說明了在面對外在環境而顯無奈時;他又反過來對抗自我,但這一切的失敗者註定是華特,於是在所有的周遭都變得不確定起來,華特當然也無法掌握自己了。

  華特的姑媽其實兼代了母親的角色,因為華特的母親長期有憂鬱症,在華特的成長過程中無法給予華特渴望的母愛,於是與華特父親長期不合的姑媽適時自然地取代了母親的角色。然而姑媽突然發生了車禍死亡,留下一筆錢給華特,但正好付償喪葬費。這一段戲看似乎平淡無奇,卻是與整體事件對待相呼應的。

  華特活在杜林這個城市,但他始終無法掌握什麼,因為任何事物在一陣互動甚至剛接觸時就消失了。好像任何事物都如過往雲煙輕輕飄過華特面前,華特沒有得,也沒有失。如果有,那當然就是華特在這些互動中得到的歷鍊。

  所謂的歷鍊就是華特失去的童貞。因為從此他將邁入人生另一個階段;知道什麼是早洩的難堪,也將促動他必須整理心情開始去面對另一個階段的問題。但其實這些符號都只是意象的呈現,編導在影片中成功地呈現了這個不確定的世界,在人性的自我與自利中,提供了許多思索與檢討的空間,不管有沒有能力,這些都是我們每天都在面對、卻已麻木的現象與問題。

  本片的表現手法與風格是相當輕浮與點狀的,這正好傳達許多不確定的訊息而完成一種強力的結構。在一切都似沒有答案時,其實答案早已在其中,這是這部影片極為高明之處。

無罪的罪人(Presumed Innocent)

編劇:法蘭克‧皮爾森(Frank Pierson)
導演:亞倫‧派庫拉(Alan J. Pakula)
演員:哈里遜‧福特(Harrison Ford )
   布萊恩‧丹尼希(Brian Dennehy)
美國 /1990年 / 127分鐘
羅斯迪是一位資深且極為優秀的首席檢查官,由於工作的關係經常接觸到一些令人心痛的社會弊端以及各式各樣的犯罪…

◎ 劇情簡介     

  羅斯提是金德郡的主任檢察官,由於他的上司雷蒙在近期內要重新選舉以確保他的職位,故顯得焦慮不安。而此時卻突然傳來助理檢察官卡洛琳被人強暴謀殺。

  羅斯提暗中驚惶不已,因為卡洛琳與他有一段情,雖然卡洛琳又突然翻臉不認人,但羅斯提對她依然用情極深。偏偏此刻雷蒙又將此案交給羅斯提承辦,羅斯提雖然拒絕,但最後勉強接受。

  隨著證物的搜查,卻發現愈來愈不利羅斯提。在警方來家裡搜查之前,羅斯提發現卡洛琳之前在風化組辦案的B檔案已經從電腦中消失,在羅斯提訊問下,雷蒙這才將檔案交給羅斯提。但意外地是羅斯提從檔案中發現卡洛琳曾保釋過一名叫李昂的人,而這中間似乎牽扯到賄賂之事;而更令羅斯提難過的是雷蒙竟然也與卡洛琳有一手。

  這件事帶給妻子芭芭拉更多悲痛,原本就感情出現裂痕的夫妻關係更加沮喪,當驗出卡洛琳家中的啤酒杯有羅斯提的指紋時,羅斯提立刻被收押了。在律師山弟的奔走下,羅斯提被交保了,同時也展開辯論的工作。

  雙方攻守有序,但檢方最重要的證物啤酒杯卻無故失縱了,而且在現場也找不到法醫所說的避孕膏。而羅斯提原先的搭檔刑警李普蘭賽在緊要關口找到了李昂,由此證實卡洛琳居中收賄的事實,並發現另一項驚人的醜聞──法官拉倫利透也與卡洛琳有關係。正確地說是卡洛琳在與前夫離婚後,透過拉倫的推介而受到雷蒙提攜而坐直昇機當上了助理檢察官的位子。

  但羅斯提自認無辜乃拒絕以此恐嚇法官,他甚至不願妻子上法庭作證,但隨著案情對被告有利,山弟果然提出不起訴的要求,意外的是拉倫法官果然撤銷了對羅斯提的指控。

  在渡輪上李普蘭賽將啤酒杯交給羅斯提,那是他在送檢中因錯陽差而藏起,但羅斯提鄭重否認自己是兇手。在妻子去大學應徵教職時,羅斯提在家拔釘子時才發現榔頭上沾血跡,而回來的妻子也痛苦地向羅斯提承認,卡洛琳毀滅了她,她只好摧毀了她。而這一切在羅斯提檢察官心中究竟該用什麼天秤來衡量呢?

二 劇情分析

  以懸疑推理剝蕉劇情,將幾個並不相關的情節錯置,在造成一陣混淆之後,再將劇情急轉直下。相較於日本推理劇的細膩與面面俱到,「無」片就顯得略為粗糙了。

  然而編導似乎不欲向日本推理劇看齊,反而以一種攤開的大刀闊斧之勢,將兇殺案的焦點像潑出的紅墨一般,立刻將觀眾的焦點吸引至卡洛琳這名以性為手段並藉之而爬上助理檢察官的女子。

  羅斯提原本對卡洛琳是有成見的,因為她並非按規矩昇遷而上。但在一次對虐兒案的公訴中,兩人合作無間的控詞使得彼此產生了火花。卡洛琳帶羅斯提進入她的辦公室,自此產生的激情使得羅斯提無法把持自己,也因此而逐漸冷落了妻子芭芭拉。

  其實就算卡洛琳不冷落羅斯提,羅斯提依然無法忘懷卡洛琳。如果法庭是審判之所,羅斯提的這種背判是否該受懲罰呢?然而隨著劇情的進展與挖掘,所有位居審判者的人居然都犯了與羅斯提相同的罪,甚至有過之無不及。這近乎將律法的神聖全然解構的無情批判,其實必須用人性這種複雜的角度來探索。

  但問題是我們絕對無法從單方面來作孤一的探索,因為若論及人性,卡洛琳及芭芭拉都是值得大書特書的。兩個女人的戰爭其實只為了擁有。芭芭拉想奪回丈夫對她的愛;卡洛琳則想擁有更多的權力與更高的位階。不管各人方向如何,慾望是人性中永遠無法消除的渴望,可悲的是人又常常陷入慾望的陷阱甚至慘遭滅頂的悲劇而不自覺。

  卡洛琳死亡的喪禮上,眾人才發現她有個前夫。前夫對卡洛琳利用他後,鄙視地棄他而去,令前夫始終無法釋懷。這種踏著別人的肋骨往上爬的自私心態,充份顯露了卡洛琳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為達目的幾乎是可以不擇手段,也因此她才會介入風化案中的賄賂行徑。但反過來說,如果沒有那些法界敗類,卡洛琳一人又如何能予取予求地興風作浪呢?

  芭芭拉是唸數學系的,這表示她較常人更為理性而工於計算。問題是她脆弱而略神經質的個性,使她因矛盾衝突而逐漸迷失。相較於卡洛琳,芭芭拉更像一顆定時炸彈,而可怕的是她不像卡洛琳在行為上徹底表現自己;芭芭拉則是揹負了兩個截然不同的自我,以致最終才會發生這件悲劇。

  當發現妻子竟然是殺死卡洛琳的兇手時,一生以檢察官的榮譽自我期許的羅斯提該怎麼處置呢?片尾的獨白固然提供了一些訊息與線索。但一件命案,有一個受害人,這表示必然有人得接受懲罰。那這個人是誰?芭芭拉?或者是羅斯提自己?

  相較於通姦外遇,殺人是一件天理不容的惡行。但羅斯提若考慮到兒子;甚至考慮到卡洛琳種種惡形,那他會不會以執法者認為卡洛琳的死本就是一種懲罰?

  事實上這部戲最精彩之處不是追尋到兇手的真相,而是羅斯提夫妻陷入這種天人交戰的心性掙扎,在經過徹底的矛盾掙扎後,當真理出現時,將會給予這個混亂的社會一點明燈與指引。

  但若又回歸到現實,在一次沉澱後,屬於人性的終歸會又回歸人性。誰能抗拒如卡洛琳如此明艷的女人?如果這是人性的弱點,那人性的優點是否拒絕美色呢?在邏輯中似乎有些說不通。編導刻意以卡洛琳掀起陣陣波濤,除了顯示激烈的競爭早已溶入自我的出賣,但這也引發了另一番問題。如果卡洛琳有機會成為檢察官,她是否會依然故我?如果苛責卡洛琳藉著上床而獲得一些職位,但她的稱職不也直接對整個社會體制提出了嚴厲與無情的批判?

  拉倫法官與卡洛琳有染,這絕對會對美國司法界有極大的傷害。編導似乎為了化解這種傷害,故塑造拉倫法官因與妻子離婚,在感情受創後幾度欲了結自己生命,卡洛琳的出現才使他打消死意。問題是為了維護司法尊嚴,讓法官活下來為非作歹是否就是正義的表現?最後將控訴撤銷就算作對就能彌補前罪嗎?

  李普蘭賽是羅斯提的好友也是搭檔刑警。他冒著被起訴的危險,將証物啤酒杯藏起,以致使得羅斯提的案情有了助益。問題是他的出發點是義氣當前,那這表示他一直認為羅斯提是真正的兇手。但就算他知道羅斯提無罪,偷藏證物也是罪狀一條,別忘了,李普蘭賽是一名法界的刑警執法人員呢!

  總之,這部影片幾乎所有的人都或多或少揹負了一些罪狀。正如「綠色奇蹟」中湯姆漢克說:「以前我知道我曾作過一些不名譽的事,但唯有這一次感覺會下地獄。」其實人性可悲之處正因為人往往容易原諒自己;在面對別人的錯失時則又顯得義正嚴詞。「無」片的背景是在美國,但誰能保證相同的事不會發生在別處呢?

  人在動盪不安的慾望中起伏,其實不在於外境的誘惑,而是如何在自我心性的安定,當了解一切慾望日後都將成為雲煙之際必然會有一番領悟的。

  羅斯提最後的決定是什麼?觀眾可以逕行決定,這會是一次測試自我心性的嚴格考驗。

八又二分之一女人(8-1/2 Women)

導演:彼得‧格林那威(Peter Greenaway)
演員:約翰‧史坦(John Standing)
   馬修‧德拉瑪(Matthew Delamere)
美國 / 1999年 / 120分鐘 / 限制級
當電影不再只是電影,就有可能反轉出更多的機素。「八又二分之一女人」正是在這樣的導演思惟求變中衍展出的電影…

◎ 劇情簡介     

  史多瑞的父親伊曼索是個大財團的主席,靠著雄厚的財力併吞了許多企業。在收購了日本的柏青哥連鎖店後,由史多瑞負責到日本接管。

  在日本的女掌櫃木戶對史多瑞極為好感,但史多瑞卻對浪蕩女島都有興趣,此時突然傳來母親死亡的消息。回日內瓦奔喪的史多瑞見父親相當沮喪,遂帶他去看費里尼的電影「八又二分之一」。伊曼索見到片中各種美艷的女人,不禁感嘆萬分。

  史多瑞又帶父親來到日本,在島都的挑逗下,伊曼索再也無法隱藏內心的慾望,於是他與史多瑞決定回日內瓦,要讓他們的豪宅中住滿美女,以遂心頭之願。

  首先是島都以及唱能劇的美緒隨他們到日內瓦,而伊曼索自己看上了在銀行上班卻又虧空公款的葛麗賽坦,在史多瑞的安排下葛麗賽坦也住進豪宅。史多瑞在醫院遇上以替人生孩子為職業的孕母吉雅康坦,於是兩人一拍即合,吉雅康坦也住進了豪宅。事實上豪宅內的女傭克洛絲也對伊曼索相當傾心,不久也加入了這個大雜院。

  在一次欣賞歌劇時,男低音的女友佩蜜拉主動來搭訕,因為在三年前佩蜜拉表明願獻身給伊曼索卻遭拒絕,這使得佩蜜拉相當不以為然,而史多瑞一眼就看上她,於是佩蜜拉也成了父子的入幕之賓。

  遠在日本的木戶再也按捺不住,急急趕來也加入了這性遊戲的團體,同時也帶來一名半身不遂的東方女人茱麗葉塔。而伊曼索在一次開車途中,遇見偷馬的貝蘿正好從馬上跌了下來,於是父子出面替她解決了問題,貝蘿傷勢未癒就被送入豪宅。

  但隨著時間一久,享盡性慾的父子慢慢感受到每個女人蠢蠢欲動的叛逆。首先是美緒情緒不穩淹死在水池中,而島都則挾持木戶要史多瑞將柏青哥連鎖店交給她;深愛史多瑞的木戶在地震時死亡。父子受不了吉雅康坦又懷孕,立刻買了機票將她送走。貝蘿則光著身子騎馬逃逸。葛麗賽坦則遁入修道院,而克洛絲則因犯了詐欺罪被警方帶走,佩蜜拉欲與伊曼索上床卻發現他已死亡,第二天也隨男低音的男友離去。最後史多瑞只剩坐在輪椅上的茱麗葉塔。

二 劇情分析

  當電影不再只是電影,就有可能反轉出更多的機素。「八又二分之一女人」正是在這樣的導演思惟求變中衍展出的電影。

  伊曼索是一名銀行鉅子,但從社會的體制下,他始終堅守在夫妻的模式互動中。縱然伊曼索口口聲聲對妻子的恩愛;甚至在某些外在的誘惑都可以毫不猶豫地拒絕,但這畢竟是在社會傳統思惟中不得不使然的結果。當伊曼索的妻子死亡後,這個原本努力建構起來的道德城堡在伊曼索蠢蠢欲動的慾望爬出緊密的對鍋蓋後開始有了新的變化。

  伊曼索在葬禮中不穿傳統的黑色禮服正是一個鮮明的寫照。黑色並非是悲傷的代表,若果真如此,那內衣褲是否也必須是黑色呢?伊曼索在這兒提出了疑惑,也開始將原本深藏內心的慾望擠上檯面。

  看了費里尼的電影「八又二分之一」後,伊曼索才真正確定自己的慾望是女色的情慾。他質疑(其實也羡慕)導演在面對影片中的眾多美女是否曾與她們都上過床?這樣偏執的想法是來自情慾之餘的佔有天性,在面對兒子史多瑞與島都在沙發上的作愛,伊曼索在兒子的建議下決定以日內瓦豪宅建立一私人的慾望宮廷。

  伊曼索與史多瑞這對父子一起玩起性愛派對,就倫理體制而言絕對不見容於社會,然而導演曾刻意安排一場兩人裸體共處的戲;也因睡衣只有一套而由一人穿衣另一人穿褲作了象徵。名為父子其實就人性而言是一貫性的,父子關係在這兒反而成為角色共融重要的溶劑。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本片也在女性自主的議題上拋出了議題。八個女人再加上一名坐在輪椅上的「半」女人,在最終一個個離開了這座豪宅,原因雖然有別,但女人在豪宅的能量開始有了變化,從原本的依靠逐漸變為掌控。這樣的改變牽扯出原本社會結構的盲點與問題,但事後的解決之道在本片中似乎沒有線索可資追尋,因為這是一個無解的久遠問題,絕非三言兩語可以論斷的,更何況牽扯了兩性的互動爭執,不免會有見仁見智的差異。

  父子二人在擁有一切之後,開始去探究與另一性別的關係互動,因為必須面對另一個個體,就必須去思慮另一個體的思惟感受,然而這正是這對父子從來就忽略而漠視的。床上的互動並非佔有而是一種關懷與交集,但父子二人似乎只求外在表相的多樣變化與刺激,而忽略了性的真正主旨。

  本片像極了狂想的世界;也是導演虛擬的「慾望城堡」,雖然荒誕但卻又透發了人類潛藏的慾望與不安。透過每一個女人的性格展現,其實正是鞭策了某一條躁動的神經。在這部影片中幾乎沒有提到「吃」的問題與鏡頭;反而是一再提及下體的「發洩」與著墨,這種集中火力直指情慾的積極表現,使得本片成為坎城影展有史以來最受爭議的電影之一。

  美緒這名日本能劇演員也是極受爭議的角色。因為她是女演員所以受到這對父子的青睞,但美緒能接受的是在舞台上由男人飾演但卻精準地詮釋女人的男人,伊曼索父子為了取悅她(或者是取悅自己),也化粧成穿和服化濃粧的女人,但這反而加速美緒的失望甚到導致最後悶悶不樂落水而亡,因為美緒激動地指責父子二人根本不像女人。

  這些互動情節看似誇張,但卻直指人性複雜的躁動與不安。費盡各種心機,無非想從角色的錯置中尋求一份刺激與慰藉。但當美緒死亡後,也意味著這個慾望城堡即將開始解體。

  伊曼索要葛麗賽坦在床上扮演修女,沒想到原本假設的情境最後竟然成真。葛麗賽坦遁入修道院其實正是在重新建構心靈空間時也順勢解構了狂想的慾望。而最會生育的吉雅康坦又懷孕的消息也令父子二人焦慮不已,因為她也不知道肚中的孩子是伊曼索或是史多瑞的種。於是父子倆買了機票急急將她送走。有趣的是他們選擇的地方還得是醫術發達的所在,因為兩人也不希望孩子將來出生時受到庸醫的折磨。

  不管兩人的理由為何?這正是父子二人節節潰敗的表徵,面對逐漸無法操弄與掌控的女人,男人也變得自卑起來。伊曼索將全身塗黑,只是為了仿效佩蜜拉的黑人男友,但佩蜜拉卻對他下達全身洗乾淨才能上床的指令。

  木戶是唯一愛上史多瑞的,但她也掌控了豪宅的經濟大權,並放高利貸。然而木戶卻在地震中受傷死亡。這個角色的離去徹底完結了這個王國的神話。但父子倆依然沉醉在僅剩的女人情慾中。克洛絲離去前以毒奶昔欲加害其他人,但卻毒死了美緒的寵物豬。

  死亡似乎是最徹底的完結,伊曼索最終在佩蜜拉的按摩下死在床上,應該是導演的弦外之音。而在所有女人都離去後,史多瑞唯一能掌控的似乎只剩那「半」個女人茱麗葉塔。

  八又二分之一女人敘述的是人類無止盡的慾望,從而在解構中給予一種新的議題與觀念,不管男女似乎都應該從不同的角度重新思索,也許這樣才有找到新答案的可能吧?

貓(Cats)

原著:托馬斯‧斯蒂爾斯‧艾略特(T. S. Eliot)
作曲:安德魯‧洛依德‧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
導演:大衛‧梅勒特(David Mallet)
美國 / 1983年 / 115分鐘
禮讚:1983年東尼獎
除了賣座佳之外,「貓」劇更獲得許多獎項。一直到一九九六年一月廿九日倫敦劇院共演出六一四一場;百老匯至一九九七年六月止也締造最長青的劇碼…

◎ 劇情簡介     

  在傑利科的附近住了很多貓,他們有著不同的花色及名字,但不約而同在傑利科這兒聚集,因為除了參加一年一度的舞會之外,他們的領袖──老戒律伯將要宣告,究竟是那一隻貓可以送往九重天以便獲得重生。

  宣佈的時間是在天將破曉的時刻,於是這群貓兒開始在舞會中嬉戲,並敘述自己的特質以及自己的故事。

  若騰塔格是一隻古怪的貓,但他總是默默地作他應該做的事。而葛莉茲貝拉的年紀不小了,她受過傷的腳使她走起路來相當困難。她感嘆過去的時光不再,也懷念自己以前也是一隻非常迷人的貓。

  巴斯特佛瓊斯是聖詹姆斯街的貓,他雖然肥胖但穿著體面,皮鞋上還套著令人眼睛一亮的白鞋套呢!瓊斯不只喜歡美食還擁有多家的俱樂部,而他的名字聽起來就比別人都響亮。

  蒙哥傑利與藍蓓蒂瑟是一對惡名昭彰的流浪貓,他們合作無間,只要看上眼,到了晚上就不費吹灰之力偷到手。

  老戒律伯的壽命最長,他已經埋葬過九個妻子,而他依舊相當健康。蘭伯斯貓是一隻雙眼會冒紅光的怪貓,而亮麗白毛,小巧又快樂聰明的正是維克多麗葉。

  每一隻貓陸續出場介紹自己,並表演了一齣戲:「波里科狗進行曲下的佩克族與波里科族的可怕戰鬥」。但表演了一半卻被邪惡的麥凱維提打斷了。

  貓群因犯罪大師麥凱維提的出現而驚惶失措,所幸在眾貓同心協力抵抗以及老戒律伯出面安撫下,麥凱維提才落荒而逃,同時也恢復了舞會的歡樂。

  密斯塔佛利斯是一隻魔術貓,他的出場帶給全場一陣聲光震撼。而格斯住在戲院內,他雖老邁多病,但因曾被授予「七聲貓叫」的榮譽,因此極受眾貓的愛戴,而史金波施克斯是鐵路貓,如果有他在,火車都能順利開出,客人也都順利而安全。

  終於到了黎明時候,葛莉茲貝拉以「回憶」的歌聲使大家想起過往的時光而獲老戒律伯的青睞,於是在眾貓的祝福下,葛莉茲貝拉緩緩步上天階。

◎賞析

  一九四八年三月二十二日出生於英國倫敦的安德魯‧洛依德‧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其父親是皇家音樂學院的教授,其母則是一名鋼琴教師。

  韋伯就讀於馬格德林學院時就曾與作詞者蒂姆‧萊斯(Tim Rice)合寫了「我們的樣子」。一九六七年他與萊斯又合寫「約瑟夫和神奇彩衣」,隔年在學校劇院上演,而後又在倫敦西區劇院上演,之後在一九七二年的全國性電視節目中播出。

  七○年代韋伯為電影譜曲配樂,而七一年與蒂姆‧萊斯合作的(耶穌基督巨星)在紐約上演,並獲得七項東尼獎。之後此劇也被拍成電影。

  一九七四年與另一名作詞者安南‧艾克布恩合作了一齣(吉維斯)。然後在一九八一年又與萊斯合作了(艾微塔),此劇在百老匯上演之後也被拍成電影。

  韋伯在一九八一年改編了托馬斯‧斯蒂爾斯‧艾略特的十四行詩(Old Possu`s Book of Practical Cats),並由基蓮安編舞而於五月十一日在倫敦西區的倫敦劇院首演,而一九八二年的另一部音樂劇(歌與舞)亦獲得全勝。

  在倫敦演了八年後,「貓」劇共演出三三五八場,締造了英倫劇院史上演出最久的紀錄。「貓」劇的成功更進一步向全世界進軍,據估計全球超過四千八百萬人看過這齣戲,票房收入超過八億二千五百萬英鎊,也是全世界賣座最好的劇作之一。

  除了賣座佳之外,「貓」劇更獲得許多獎項。一直到一九九六年一月廿九日倫敦劇院共演出六一四一場;百老匯至一九九七年六月止也締造最長青的劇碼。

  之後韋伯也於八三年製作了(卓越人物將他趕走),八四年與理查‧德斯蒂爾格合作了(星光快車)。之後在倫敦皇家劇院製作了(被雇的人)、(把你的嗓音借給我) 。並與哈特合作(足尖上),並將整座劇院買下來。一九九二年創作(日落大道)在倫敦上演,一九九四年韋伯被(戲劇周刊)提名為戲劇界最有影響力一百人中的榜首。全世界在任何時候,至少都有他的十幾個巡迴演出團在各大城市演出他的作品。

  他為其父寫的「安魂曲」和他的「變奏曲」合製為專輯的銷售量以及後來的「首演集」銷售量超過六百萬套。

  一九九六年韋伯更為巴塞隆那奧運會創作會歌「生命之友」而將創作生涯推向頂端。

  「貓」劇的特色是一景到底的歌舞劇,所有的道具都比真實物件大上三倍,也就是說將貓的體型不只擬人化,也適當地放大了。

  貓一向在人的眼中是最得寵的寵物,或許是牠慣常的冷靜與神秘,使人不得不對牠另眼相待,「貓」劇總共分為兩幕,各種不同的貓擁有不同的名字( 最少三個),這似乎是影射了人的多面向性格。每一隻貓的自我敘述不只介紹了牠自己的名字與背景,觀眾很容易在每隻貓的背景中見到我們的鄰居或親友。

  生老病死是人必經的過程,而貓族似乎也逃不過這種定律。「格斯」是劇院貓,他曾與許多偉大的演員共過事,然而他卻身陷痛風之苦,而鐵路貓則又讓我們想起和善又八面玲瓏的服務人員。

  在陸續出場的貓族中不論來歷如何,其實都在韋伯設計的主觀意識型態中變成了「人」,反倒是觀眾在舞台上貓族的眼中反倒成為「裝扮成貓」的人類。在晚會結束時老戒律伯就這樣苦口婆心地告訴「人」類旁觀者:就其獨特的品性和差異而言,貓很像你們!

  這種虛擬與現實的混淆解構與建構其實是藝術家用不同的角度企圖剖展人性的游動,而在層層過濾中,人的潛在性格便在貓族上「借屍還魂」,於是觀眾更陷入了「貓人不分」的情境,也因為認同感的產生,在這場傑利科貓群舞會中就更令人賞心悅目了。

  音樂歌舞劇中,舞蹈與音樂佔著相同重要的比重。韋伯對「貓」劇一直有著「無法全面提起高潮」的遺憾,因為全劇中唯一的「高潮」是犯罪大師麥凱維提出現之時,貓與貓的爭鬥而造就緊張的氛圍;而最後老戒律伯挑選了老女貓葛莉茲貝拉成為上九重天而獲得重生的貓,這段戲的轉折太弱,全靠葛莉茲貝拉唱出「記憶」與「回憶」來帶動劇情。然而因為此段音樂太美,所以整體的力量就偏向旋律的面向。這是韋伯感嘆某些遺憾與缺失,而最終在演出前所編寫出的著名曲子「回憶」。

  「回憶」是一首相當傳奇的樂曲;也是音樂劇史上流傳最廣的作品。但事實上韋伯創作時是先編寫了旋律而沒有歌詞,這似乎與一般傳統的音樂創作方式相反。「回憶」並非是根據原有的詩編寫;因此韋伯找了三名作詞家來編寫,但始終都不滿意,直到首映前幾天,韋伯回到自己的別墅,決定由自己來完成歌詞,他重新讀過艾略特的詩集,借用了「風夜狂想曲」以及「魅美的貓」作線索,寫出了動人心弦的「回憶」,同時也因而確立了「貓」劇的主題。魅美的貓葛莉茲貝拉成為「貓」的感情出口,在回憶中表白了在外面世界受到的痛苦,她失去了永遠快樂與美麗的日子以及她歸家的渴望。

鏡子(The Mirror)

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
演員:瑪格麗特‧提拉荷娃(Margarita Terekhova)
   安拿多利‧所羅尼欣(Anatoli Solonitsin)
蘇聯 / 1974年 / 102分鐘
影片中敘述當代日常生活、記憶及夢境,運用步調緩慢蒙太奇手法。一個自省成功與失去的內心旅程…

◎ 劇情簡介     

  故事開始是一名叫耶里‧尊利的年青人接受催眠治療,並痊癒了口吃的毛病。然後畫面是名叫瑪莎的女人單獨在住屋前,一名迷路的醫生要去托姆希,瑪莎指引了他。醫生帶著猶豫的心情離去。

  瑪莎住處的一幢房子著火了,眾人似乎感到無助,瑪莎也只能靜靜地觀看熊熊大火吞噬了房子。

  一名男子的獨白將時空又拉回以前,他夢見自己變成小孩,也夢見了媽媽,但也開始質疑父親是在何時離開這個家?

  瑪莎在印刷廠工作,但因為懷疑自己拿錯校對的稿給印刷廠,結果眾人跟著她緊張不已,因為機器早已開動,就算此刻發現也早已印好了。最後雖然發現並無印錯稿件,但瑪莎的個性也遭受同事無情的批判,因為同事指責她像瑪麗亞,任何事只會指使別人。瑪莎沮喪地跑去淋浴,但洗了一半卻沒水了。

  影片進行中也倒敘了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役,行軍畫面,甚至是希特勒的屍體;更穿插了毛澤東與廣大中國群眾的畫面。

  兒子伊萬喜歡希臘及羅馬時代的畫本,在老師家中偷了一本畫冊,妹妹威脅要告密,但父親身著戎裝回來,伊萬和妹妹立刻奔入父親的懷中。

  風又吹著原野,分不清是兒子或孫子的小孩要回到屋子裡,但門鎖著,任憑他如何用力都無法進入。

  一名小孩接受軍官指導員的訓練,但連基本操都做不好,甚至將手榴彈誤投到人群中,所幸手榴彈是不會爆炸的訓練彈。

  伊萬和母親去親戚家借錢,但主人不在,母親與親戚的妻子在房內試戴手飾,伊萬一人獨處一房,直到油燈已盡,他望著鏡中的自己似乎看見了什麼。親戚要母親幫忙宰一隻雞,母親勉為其難,但卻使自己難過不已,母子倆匆匆離去。

  風又在草原中吹起,原本的住屋早已荒癈一名老婦人帶著兩個在草原上遊蕩的男孩和女孩,穿過草原往遠處走去。

◎ 劇情分析

  塔爾科夫斯基在一九八六年的歲末罹患肺癌病逝巴黎,享年五十四歲。從他在一九六○年畢業於蘇聯國立電影學院導演系,並以畢業創作短片「壓路機與小提琴」獲得紐約學生影展首獎開始,在二十多年的歲月中共完成八部影片。

  塔爾科夫斯基的作品並不多,但每一部作品卻都成為討論的話題,尤其在戰後的影壇幾乎被好萊塢一網打盡,但塔爾科夫斯基卻用獨特的詮釋手法來表現人世間複雜多樣的美感與思惟。他曾經表示:「以美的形式出現的真實是難以捉摸的,它不可能被破譯;也無法用語言來解釋。人被創造出來是為了生活,生活在追求真實的道路上,這就是人為什麼要創作的原因。」

  塔爾科夫斯基將鏡頭的詮釋功能與記憶和時間作了緊密的結合,正如他在一九六二年「伊萬的童年」中一樣,戰爭始終是導演小時候揮之不去的夢魘,「鏡子」也延續了相似的畫面與場景,而與塔爾科夫斯基的印象回憶融攝在一起。這也是為什麼「鏡子」這部影片被視為塔爾科夫斯基的自傳了。

  「鏡子」拍攝於一九七四年,剛好介於導演創作的中期作品,但因牽扯到意識型態而遭蘇聯當局禁演,以致未能在影片完成後廣泛地被推介到全世界。雖然如此,許多研究塔爾科夫斯基的影評人卻都以此片作為研究的重點。

  塔爾科夫斯基幼年時正好遭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因此父親參予戰事而離家使得塔爾科夫斯基有了一種被遺棄的惶恐與不安;而父親從戰場上回來後卻又二度遺棄了他們母子。這些矛盾與忐忑的情懷常常會令當事人在心靈成長中產生異樣的衝突。然而塔爾科夫斯基似乎尚未來得及將這份不安消融之際,他自己卻又再度扮演了父親的角色,也重複了父親當年令他心靈不安的行為。

  或許是為了呈現這種類似輪迴的夢魘,「鏡子」裡的兩代成員都使用了相同的演員來敘述不同時空的階段,這樣的導演心中獨白固然是相當有趣而特殊的詮釋態度,但相對地也使得觀眾在視覺的過程中增添「及時分辨」的困擾。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觀眾看完之後是一頭霧水的重要原因。但就創作的企圖而言,這樣的編排正是導演精心設計的詮釋觀點。也唯有藉著角色在混淆與分辨之中成就了導演刻意模糊時間的重要訴求。

  世界大戰不只破壞了整個社會秩序;更疏離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原本堅固的家庭結構在砲火的摧殘下早已搖搖欲墜。導演在影片中不時放置二次世界大戰的新聞影片,這種類似夢境中突然出現的畫面,不只提供了導演內心的糾葛與交揉,而使得觀眾在觀賞之時掉入時代錯亂的相同頻率。這些畫面各自獨立呈現時,只能敘述某一種緣由,但隨著許多回憶的片斷重新組合時,就完整呈現人類腦海中無時無刻剎那不停的紛飛妄念。塔爾科夫斯基或許沒有佛學的背景,但卻有類似的哲學觀念,他將這些過往殘存的妄念重新組合,正是我們俗稱的「回憶」,就「當下」而言,塔爾科夫斯基是寧可選擇回憶的,因為剎那似乎無法把握,而回憶卻提供了更多檢討的素材與空間,這一點說明了導演為何專執於時間與回憶的原因。

  「鏡子」的剪接堆砌有別於傳統的敘述結構,正確地說全片的展現更像一場「夢」。或者是導演坐在樹下閉目養神而在腦海中不自覺地思惟浮現。看似跳躍似的雜敘法,但仔細追索卻也能找到完整的直線敘述。但這必須先要了解導演個人對小時候家鄉的印象,以及他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的歷史,更進一步則必須追索導演個人的生命觀點與思索角度。

  「鏡子」全片涵蓋的時空將近四十年,正好是導演拍攝本片的年齡。而這四十年中呈現了戰爭前後的現象,這對導演個人而言是有更多感受的。正如經歷了生死交關的人對生死的臨界點往往會有比常人更深刻的覺悟。如片中出現文革時期毛澤東號召群眾為珍寶島事件挺身抗拒蘇聯的新聞影片;更有希特勒死亡的屍體畫面,而一群小孩接受軍事教官的指導過程,應該是導演對那個年代的重新檢視與生命探索,基於這些大環境的種種撞擊,導演也延伸了對家與父母的回憶,而這些回憶充份顯露了一名藝術家的生命心靈遭受無情的洗鍊與擠壓,雖說這是一種時代的悲劇;但毋寧說是人類卑劣性情與頑固靈魂的作崇。

  然而「鏡子」也如鏡子一般地反映了真實世界中的另一面,恰如佛家的因果論,物質與精神在某種層面而言是並線而行的。生命中也許有太多揮之不去的夢魘,但似乎也必須從這些令人不安的氛圍中重新去檢視生命的真理與意義。透過殘缺與缺陷的現象,我們才能照見鏡中的不堪,從而糾正錯亂的腳步。

  塔爾科夫斯基自己曾評論:「不要把「鏡子」想像得太複雜,它不過是一條直線式的簡單故事,沒有比這樣的敘述更容易讀。」

  確實不錯!以四十不惑的年齡重新去檢視自己的回憶,從而在映象美學中表現一個大時代的觀點,不管從那個角度切入,塔爾科夫斯基的藝術成就永達值得後代讚嘆與欽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