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1年12月30日 星期五

遠離家園(Far And Away)

導演:朗‧霍華(Ron Howard)
演員: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
   妮可‧基嫚(Nicole Kidma)
美國 / 1992年 / 140分鐘 / 普通級
禮讚:1993年MTV电影獎(MTV Movie Award)最佳動作場面提名

19世紀末,出身佃農的愛爾蘭青年約瑟結識地主女兒莎儂,兩人橫越大西洋後努力辛苦賺錢…

◎ 劇情簡介     

  一八九二年愛爾蘭尚處在佃農與地主的體制,為了抗議地主,農夫喬不幸喪生,臨死前期望兒子將來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土地。

  第三個兒子約瑟決定為父親報仇,卻在半途遇上地主柯斯迪,雖然約瑟覺得柯斯迪不像傳說中那麼壞,但報仇心切的他依然闖入農莊,卻遇上騎馬回來的小姐莎儂,莎儂以鏟子刺傷了約瑟,也受到夫人細心照料。

  莎儂一直嚮往美國的一張廣告,因俄克拉荷馬州將舉行土地插旗競賽,只要搶先土地就是自己的,莎儂為了拿這張字條不得不偷爬入關約瑟的房間,也因此而順便放走約瑟。但約瑟不領情,第二天與曾打鬥過的管家司提芬決鬥,但在緊要關頭約瑟棄槍追隨莎儂逃走。

  兩人搭船到波士頓,但身上的銀器卻早被一名叫馬克蓋的人偷走,而馬克蓋也在上岸不久遭仇家槍殺而亡。兩人頓時陷入困境,幸好當地大哥邁克凱利介紹他們住在一間簡陋的旅館,而同時愛爾蘭的農莊也遭佃農半夜入侵,一把火燒個精光。

  莎儂與約瑟劃線分居,這一晚莎儂問約瑟她美不美,約瑟壓抑著衝動獨自到酒吧,沒想到在一次打賭的拳擊中勝利,一名女子格雷絲送他回來,但約瑟已醉得不省人事,這引起莎儂相當的嫉妒。慢慢地約瑟靠打鬥賺了不少錢,他們期待只要存夠了錢,立刻趕去俄克拉荷馬州。但在一次最大賭盤中,約瑟見伯科議員對莎儂毛手毛腳,一分神眼看即將到手的勝利化為烏有,兩人所賺的錢全被邁克拿走並被趕出旅館。在大雪紛飛中不得不潛入一家豪宅,但遭主人開槍射擊,約瑟不得不將受傷的莎儂送至已來到波士頓的柯斯迪居所,自己一人開始往目的地。

  約瑟作鋪鐵道工人,半途見一隊人馬往俄克拉荷馬,約瑟遂跳車跟隨,而在放領競賽中又遇柯斯迪夫妻以及莎儂與管家司提芬。柯斯迪夫妻以取巧的方式得到一塊有水的土地,而約瑟與司提芬激烈競賽,司提芬竟拿手槍欲殺他,一番掙扎後司提芬雖然拿到旗子,但見莎儂心向著約瑟遂憤怒離去,於是約瑟與莎儂在交心的情況下共同得到了一塊夢寐以求的土地。

◎ 劇情分析

  愛爾蘭這個國家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六六OO年前的石器時代,在西元前八世紀至一世紀凱爾特人陸續遷徏到愛爾蘭,在西元前一五O年凱爾特人將愛爾蘭分為至少五個國家,直到羅馬人佔領英格蘭。真正影響愛爾蘭的是因為政治上的不統一而在西元七九五年維京人入侵,這才建立都柏林,韋克斯福德以及沃特福德這些城市成為居民固定的居處。但從十世紀以來愛爾蘭便一直受著英格蘭間接統治。

  「遠離家園」的時空是十九世紀末,在這之前一八OO年愛爾蘭議會通過與英國統一的法律,但愛爾蘭實則由倫敦的國會所控制。在一八四六年至一八四九年因馬鈴薯欠收而大饑荒,人口從八五O萬減少到六OO萬,而英國政府始終袖手旁觀,這也激盪了愛爾蘭的獨立運動,而此時愛爾蘭的社會結構正是歐洲國家普遍實施的佃農與地主的階級制度。

  約瑟的父親死後,地主要求立刻收回土地,在退無可退之下約瑟鋌而走險欲殺地主為父報仇。「遠」片就建構在每個人對土地的依戀與心結,誠如約瑟的父親所言,沒有土地,生命便顯得毫無價值。但所有土地全部掌握在地主手中,這種階級制度似乎從人一出生的同時就已經注定了,但既定的命運難道不能改變嗎?

  生命在某種時刻必然要作出一些決定,但命運之神卻又往往在臨門一腳有了關鍵的指引與誘導。如果約瑟沒在酒館遇上地主;如果不是那頭驢子驚惶逃走;如果不是莎儂刺傷約瑟;如果約瑟沒有放棄決鬥而坐上莎儂的馬車…。這一連串的如果造就了約瑟與莎儂的命運。冥冥之中似乎有一隻手不斷地推動他們走向他們的命運。

  「遠離家園」是相當成功的影片,就劇本而言,其劇本的所有元素幾乎全部俱足,以約瑟父親死亡又活過來為例,其實就是相當標準的呼應法。因為最後約瑟搶得一塊土地但卻頭撞大石而死,最後在莎儂的呼喚下他才又活了過來。約瑟剛到波士頓最後投入拳擊賭局中,那是因為第一場他兩個哥哥每天都合起來欺負他,約瑟打架的功夫就是從這裡練就出來的。

  約瑟第一次在農莊撿到莎儂丟過來的鐵馬蹄;而後在俄克拉荷馬又撿到另一塊鐵馬蹄,這呼應了約瑟與莎儂即將重逢。這種映象語言是好萊塢的拿手好戲,透過伏筆與呼應,戲劇的濃度立刻拓染而開,觀眾在瞬間也立刻能置身事中感同身受,這也是為何好萊塢的電影能夠吸引人的地方。

  其實類似「遠離家園」的故事情節相當多,只是「遠」片將時空背景放置在十九世紀末的愛爾蘭,從而也說明了為何現今美國許多重量級的政治人物都是來自愛爾蘭,因為這個緣由,也讓觀眾了解了這個時期的歷史,尤其波士頓這個美國古城,許多人為了生存付出的心力與勞力絕對是現代年輕人所無法想像的。

  「遠」片當然沒有忘記處裡男女之間的互動,從第一次見面的偷窺以及衝突,漸漸也突顯了當時女性思潮的慢慢推進。莎儂家中經濟條件極佳,但她認為應該憑著一己之力所得到的才是她的理想。一張宣傳單深深吸引著她,不辭辛勞越過大西洋到達美國東岸,為的是一圖擁有自己土地的願望。

  約瑟的想法就更為單純了,他與父親深受地主欺凌,他最渴望的當然是擁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這種感覺是相當強烈的,事實上除了擁有土地從而經營自己的未來,不認識字的約瑟是別無選擇的。

  也正是這個兩人共同的理念揪進了兩人的距離,從此展開互融互攝的命運共同體,也從中延展出兩人的愛情。雖然位階依然存在,但隨著日積月累的共融,兩人在內心深處開始有了共鳴。

  第一次的試煉讓莎儂的銀器被偷光了,也就是剛一上岸兩人就面臨破產,不得不同時在屠宰場拔雞毛。以莎儂而言真是虎落平陽被犬欺,但卻也不得不屈就現實。約瑟涉入拳鬥賭局只是為了想賺更多的錢,但最後一場他因關切莎儂而被擊倒喪失了原本即將到手的勝利,這是第二次的試煉。

  兩人躲入豪宅中假裝是夫妻的這一場戲雖然有些戲劇化,但卻也展現了經典的魅力,這份一直不敢直陳的愛,終於在這個奇妙的環境中發現了彼此。然後來得急去得也快,屋主回來後兩人狼狽而逃,而莎儂中槍也使得戲劇有了另一個轉折。

  有趣的是約瑟曾教莎儂如何洗衣服;而後來莎儂如法泡製地教母親洗衣服,這也是一段標準的伏筆與呼應,一名出色的編劇或導演都應該具備這方面的能耐與功力,因為一個道具或類同的行為,都能替劇本加分,也更能提起觀眾的興味。

  「遠離家園」是一部相當成功的影片,不僅獲獎連連,賣座也是極佳,當年的湯姆克魯斯與妮可基嫚分飾男女主角應該也是一股助力,而導演功力自不在話下,最重要的是金獎配樂大師約翰.威廉斯的音效,使得這部史詩愛情鉅片更添風采。

愛你到最終(Lovely,Still)

導演:倪克‧佛克蘭(Nik Fackler)
演員:馬丁‧蘭道(Martin Landau)
   艾倫‧鮑絲汀(Ellen Burstyn)
美國 / 2008年 / 92分鐘 / 普通級
禮讚:多倫多電影節 觀摩片
   美國芝加哥電影節 觀摩片
   紐約國際電影節 觀摩片

兩個白髮蒼蒼的老人,竟然燃起了小小的愛苗,在聖誕假期裡,一段溫馨動人的忘年之愛就此展開…

◎ 劇情簡介     

  羅伯年歲已高,雖一人獨居但依然在一家商店工作,老闆麥克告訴羅伯他要採食物直銷法,但羅伯表面應諾實則興趣缺缺。而又有一名彼得亦來應徵工作,麥克雖不甚滿意,依然僱用了他。

  聖誕節將至,羅伯在家中聖誕樹下放置一盒禮物,而第二天卻看見對面搬來一戶人家。這一日羅伯回家時發現門被打開了,他警覺小心翼翼入內,這才發現一名叫瑪麗的老婦侵入,瑪麗極力道歉,因她見門沒關好,另外車子也撞壞車庫的門,她感到困惑才過來一探究竟。

  羅伯似乎很快被說服了,而且很快接受瑪麗的邀請,一起到餐廳吃飯。羅伯很緊張,他詢問很多人以及麥克,如何在約會中給瑪麗一個好的印象?雖然別人建議的餐廳口味不怎麼樣,但兩人依然十分喜悅。羅伯也按照計劃帶瑪麗去坐馬車。

  夜晚有小朋友來報佳音,並順便推銷塑膠雪橇,羅伯買了四、五個,並帶瑪麗去滑雪,兩人感受到無比的歡心,也在樹下有了共同的體認,他們感嘆過去事無法回來;未來是未知數,因此應該體認只有現在最好。

  羅伯要買聖誕禮物,麥克開車陪他去買。但另外一方面瑪麗不小心把藥罐子打翻了,眼看一顆不剩,瑪麗焦慮地去向藥房買藥,但藥劑師表示沒有醫生許可是不能賣藥給她,這使得瑪麗焦慮不已。

  羅伯卻從惡夢中醒來,正驚惶未定之際,瑪麗來約他參加一個派對。瑪麗的表妹賈姬還有一些友人都對他很好,但一名叫巴克的卻老纏著瑪麗,這讓羅伯相當不悅,尤其從窗戶剪影中見到兩人動作親密,憤怒離去,瑪麗隨後追出並向他解釋:巴克是要她代為轉送禮物。羅伯甚感不安,但還是快樂地與瑪麗在雪地中跳舞。

  羅伯要瑪麗打開許多禮物,但羅伯最先放的禮物竟是一把槍,瑪麗才知道羅伯竟孤寂痛苦地想自殺。羅伯愈來愈急躁,覺得一星期像一輩子,於是決定明天向瑪麗求婚,但卻找不到瑪麗而近乎瘋狂,直到瑪麗得到醫生許可,才把藥拿來。羅伯一直追問她為何離開,但他卻不知瑪麗原來是他妻子,麥克是兒子而另一名女兒是愛莉絲。

◎ 劇情分析

  表相上是一部黃昏之戀的電影,但呈現的手法卻完全創新而不落俗套,而這段真相卻一直到最後才水落石出,出乎意料的人物關係起了極大的轉變,同時也啟動了電影中虛與實的辯證,也傳遞了有關失憶症的另一種可能。

  類似的影片與故事如果以平鋪直敘的方式來編排,其實會落入窠臼,但導演以另類的組合方式,使得本片顯得與眾不同,也使得當年只有二十三歲的導演展露了編導這方面的天份。

  有人說金魚每次的相遇都是最新鮮而相互吸引著,因為金魚的記憶只有三秒鐘。而人的記憶可以是一輩子,問題是當記憶力逐漸喪失之際,雖然一切看起來都是如此新鮮而令人心動與好奇,但卻絕對不是金魚理論可以解釋的,畢竟失憶只是單方面的;而另一方面未曾失憶的人又該如何自處呢?

  故事一開始,觀眾會感覺有些詭異,羅伯年歲已高,他每天起床到上班都是一件艱辛的事,而上班的老闆麥克似乎從不要求羅伯作些什麼,與他談論的都是一些充滿希望的計劃。

  羅伯開車時一時想上廁所,卻讓車子撞壞了車庫的門,他只好暫時放棄車子,但不久也就忘記這件事了,而那一天對面搬來一戶新鄰居,羅伯也不知搬來的是誰,但回家時卻發現瑪麗在屋內。羅伯受了驚嚇,極力要趕瑪麗出去。但瑪麗不斷地道歉,也開口向羅伯提出約會的建議,羅伯似乎覺得自己生命又重拾了某一快樂的時段,他答應了,但卻像個剛戀愛的小男生一樣,四處問人如何給約會對象一個好的印象。

  羅伯甚至請教麥克,麥克告訴他應該誇獎她的好鞋,也建議去一家他認為不錯的餐廳。甚至麥克主動打電話為他們預約。事實上麥克每次把妹都是失敗的,而餐廳的口味也不符合羅伯和瑪麗的胃口。但這一場約會是甜美而愉悅的,換句話說,羅伯很快就自覺已經進入戀愛之中。

  瑪麗的女兒愛莉絲非常擔心母親這樣的行徑會不會引起反效果,因為羅伯原本就是她的丈夫啊!只因他得了失憶症,而瑪麗採取的方式是兩人的感情重新培養,只要讓他記住當下的愛,這不也是回復記憶的另一種方法嗎?如果羅伯將家人全都忘光了,那不妨將這個家庭的成員重新透過一場戀愛而獲得記憶與認可。

  這不僅是超高明的戲劇情節,應該也是一次有趣的醫學實驗。羅伯果然瘋狂地愛上了瑪麗,但感情的過度投入卻又延展出嫉妒與憤怒。這原因是因為瑪麗不小心撒倒了羅伯的藥,而這種控制羅伯病情的藥若無醫生交代,光有處方箋也無法購買的。

  羅伯在派對上見一名巴克不斷地與瑪麗交談,甚至帶她上樓在房間內有親密的動作,但其實巴克是羅伯的弟弟,而麥克正是他自己的兒子。但這一切全然都忘卻的話,這樣的人生該如何去面對呢?

  「愛你到最終」在這個層面上提供了更多思索的線索,得到失憶症的羅伯固然令人同情,但羅伯同時也是得到目光注目最多的人。可是我們幾乎很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件事。「愛」片卻是成功地詮釋了這一點。

  瑪麗沒有放棄丈夫,她讓羅伯獨自一人生活,事實上全家都住在對面時刻地關心著羅伯。這也是為何車子撞了車庫後有人替他修理的緣故;而羅伯習慣性地每天吃的藥都是瑪麗暗中放置的,起碼這樣的安排讓羅伯正常地生活著,而上班的老闆正是自己的兒子呀,所以羅伯雖然穿著工作服,但其實每天坐在角落畫圖。

  瑪麗堅定信念一定要換回丈夫的記憶,但若無法換回,那就重新製造一段新的戀情吧,雖然是瑪麗刻意安排的,但對失去記憶的羅伯卻是全新的,羅伯興奮地連晚上躺在床上都會笑,看來這樣的方法還真奏效。

  瑪麗也常有意無意地對羅伯說:過去事無法再回來;未來誰也無法預料,所以能把握當下就好,這些話羅伯很同意,因為他的過去早就一片空白,而當下的瑪麗又是如此的貼心,這豈能不讓他動容?

  因為正巧逢聖誕節,麥克便陪羅伯去買禮物,而當羅伯與瑪麗一起拆開禮物時才發現之前羅伯裝好的一個盒子中竟放置一把槍。瑪麗相當震驚,這表示羅伯一人孤獨活著是相當孤獨的。

  或許這也是編導放置的另一個主題:家庭。不管外在的困頓為何,最終的避風港都是自己的家,也正是這樣的想法,羅伯遂興起了向瑪麗求婚的念頭,因為他早已感覺到兩人一星期不見就好像一輩子那麼長,但偏偏此刻他卻失去了瑪麗的蹤影。

  瑪麗費盡千辛萬苦終於再度去藥房買回羅伯的藥,而羅伯唯一追問的是她去了那兒?同時也透過這個事件使得情節頓時明朗起來,原來他們都是一家人呀!

  一段新的戀情使得過去空白的人有了再生的力量與動能,同時也告訴我們更多的面向與可能,羅伯也許是個個案,但卻也不無可能發生在你我周遭。瑪麗是個關鍵人物,因為支持她去作勇敢的嚐試的正是她的「愛」。

2011年12月27日 星期二

半自白(半落ち)(Half A Confession)

導演:佐佐部清 
演員:寺尾聰 、原田美枝子
日本 / 2006年 / 122分鐘 / 保護級
禮讚:【日本學院獎】最佳影片獎、最佳男主演獎
   【日本藍帶】最佳男主角獎

一樁前警官弒妻案,開啟一段尋找真相的解謎之旅…

◎ 劇情簡介     

  志木警官費盡心思,總算圍捕到連續性侵八名國小女童的色魔,但凶嫌卻在警方衝入逮捕他時服除草劑自盡,志木動員警力務必要救活凶嫌以便讓他在法律面前受審。但在這個關鍵時刻志木卻接獲上級電話,要他去偵辦一件警察學校教授的殺妻案。

  梶聰一郎退休後任職於警察學校,但卻在三天前親手勒死太太啟子後向警方自首。看似簡單的案子,但因梶聰在警界的位階甚高,警方為防止媒體過度關注而使警界蒙羞,於是要志木親自督導辦案。

  梶聰除了如何殺妻的過程交代清楚後,其他一概不說,志木隱約感覺得到梶聰似乎在隱瞞什麼,正確的說法是他好像在保護著什麼人?尤其對於案發後三天才報案但卻又不交代去處,這使得志木感覺事情並非如此單純。

  梶聰的妻子其實已經得到阿茲海默症,而唯一的兒子很早就因病去世,據梶聰的說法是他在妻子要求下才扼殺啟子,因為妻子希望在自己還記得兒子的時候,能以一個母親的身份死去。梶聰在這種痛苦兩難中完成妻子唯一的心願而扼死了她。

  除了這些梶聰絕口不提其他,雖然殺妻的案件成立,但志木依然堅持在梶聰消失的兩天思索,果然從梶聰家中衣服的口袋中搜出一包印有歌舞伎町MTV包廂字樣的面紙,而這家MTV是在東京,這表示梶聰可能在殺妻後去過歌舞伎町,但梶聰不置可否。

  志木不相信梶聰會在殺妻後到東京找女人狂歡,因為有人懷疑這會讓警界相當難堪,難怪警方高層一直在封鎖這個線索,而志木也感受到這股壓力。

  女記者洋子是採訪此案的記者,她去拜訪啟子的姐姐島村,但所得的線索不多。但志木發現凶宅屋內似乎有準備上吊的痕跡,但梶聰依然不願透露口風。在法庭上梶聰態度堅決而冷靜,在洋子與志木鍥而不捨的追逐下,這才發現梶聰確實去過歌舞伎町一家最小的拉麵店,他只是想替妻子看看她骨髓捐贈的人究竟是怎麼樣的人。志木帶著受捐贈的男孩在路旁向梶聰行禮致敬,畢竟這是一件永遠不能說的秘密。

◎ 劇情分析

  半自白的原著作者橫山秀夫是一九五七年出生,曾任群馬縣的地方報紙上毛新聞社擔任記者十二年,一九九一年以「魯邦的消息」獲得第九屆山多利推理小說大獎;一九九八年以「陰天的季節」獲第五屆松本清張獎,「動機」獲第53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其他尚有報導文學集及小說專集出版。

  「半自白」就是不完整的自白,雖然已經犯罪事實確鑿,但動機卻是令人困惑不明。因此半自白的特色並非是偵辦的推理過程,而是脫離這件凶殺案而去追索凶嫌的動機。而這背後的意義卻也近乎要解構警方的欲蓋彌彰,因為上層單位要志木這位神探介入這麼簡單的案子,其實是擔心八卦新聞揭發殺妻警官在犯案後,又投身東京去尋歡作樂。若果是如此,勢必會對警界造成極大的傷害。

  梶聰放棄當刑警的機會是因為要照顧得到阿茲海默症的妻子,而在警界梶聰是一名受到景仰與敬佩的警察學校教授,殺妻都已經很難讓人置信了,更何況是說他在殺妻後又獨自去東京尋花問柳?

  故事的序場是警方攻堅抓擒連續性侵八名女童的變態色魔,這名美術教師雖然喜歡藝術,並且繼承龐大的遺產,單身而只有二十九歲的他卻是令人驚悚的催花狼,警方投入三千警力最終才將他擒獲,但歹徒卻早已服下除草劑。

  這段戲無非是要突顯志木警官的辦案態度與重要性,而將志木轉移到梶聰的案件上,這多少也表現出梶聰的重要性,從而增加本劇的重要性了。

  「半自白」真正精彩的應該是警官與檢察官或辯護律師之間的攻防,甚至是記者為了挖掘事件真相的不擇手段,並且間接地點出記者的感情愛憎以及屬於他們業內的秘密。只是梶聰這名犯人雖然話語不多,但因牽引著長串的祕密吸引了觀眾,使得這許多條線變得細碎而雜亂,甚至顯得多餘了。

  從梶聰的自白來看,這確是一齣好題材,一名優秀的警官為何變成殺妻的凶手?這種對比性極大的題材一開始是很令人震撼的,而在抽絲剝繭中慢慢突顯了梶聰的兩難與矛盾性,換句話說,梶聰這名悲劇性的人物,幾乎嚐盡了人世間的悲痛。首先兒子因病辭世,這對梶聰夫妻而言是何等的悲痛,但妻子得了阿滋海默症後更需要梶聰的照料,直到啟子漸漸要完全喪失記憶時向丈夫提出的請求才是戲劇的重點。

  或許是導演顧慮到「調性」的問題,並未將戲劇重點集中火力加以拓染,因為當梶聰被關之後,他的戲劇動作會減弱許多,這也是為什麼這齣戲略顯平淡的原因。但從另一個方向來說,這也是另外的一種特色。

  梶聰為了完成妻子的願望,在她尚存一絲記憶的同時殺了她,因為這讓她保有對兒子的一番記憶而使她維持了當母親的尊嚴。這個說法很「文學」性,也有多重的辯證與深思的空間。

  生命中會遭遇到何種的困頓必然有其緣由,「安樂死」至今依然有許多討論。佛家將之歸咎於「業識」,一切唯心所現與所造,前後的因果關係是必須連結的,若因困頓而將之截斷雖然短暫逃避,但卻是得重新有另外一種新的試煉。

  從這個角度而言,梶聰面臨妻子的要求是相當為難與煎熬的,但最後他依然下手殺妻,而他決定在殺了啟子之後再上吊自盡,但卻也在最後關鍵發現了那份「登記骨髓捐贈書」,同時也想替妻子去看看那位被捐贈的人是如何活著。

  「半自白」最感人之處在於最後彌補完成的自白後,載著梶聰的囚車刻意停在路旁,接受志木帶來的那名接受骨髓的男孩對梶聰的道謝與致敬。梶聰望著那名像極了自己兒子的孩子,知道對方是替代自己兒子而活下去,於是一切的困頓便在瞬間消失了。

  依照常理,器官捐贈都必須受到規範與保密的,這也是梶聰身為高階警官卻一再不肯吐實的原因,何況他隱瞞空白的兩日一直讓高層寢食難安。這些高層他們在意的是怕被記者發現「真相」,恐怕會導致警界的大搬風,雖然是合理的懷疑,但真正的企圖與出發點,多少是有一點自我保護的。

  中尾洋子女記者這條線因與梶聰的連結性不強,故顯得多餘而無作用,導演最終也只能將洋子放置在走出自己心靈困境這段情節上,從而也理知自己感情的出口,雖然這是雙刀刃的寫法,但卻顯得貧血而無作為,就戲論戲就顯得可惜了。

  啟子這條線其實是可以再放大的,意即啟子與梶聰之間的情感糾葛,對兒子的去世的緬懷思念,這都可以呼應出最後在歌舞伎町拉麵店工作的男子,這是一段生命的轉移與傳承,面對無私的大愛自然會有感人的互動情感來併現。當然這也只是一種戲劇的可能性罷了。

  「半自白」的小說應該會比電影更精彩,因為其格局相當龐大,許多角色之間其實都有著連結,但電影或許礙於篇幅卻無法作全面性的展現,這是兩者之間的落差,但寺尾聰的表現還是讓人讚賞的。

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寫給上帝的一封信(Letters To God)

導演:大衛‧尼康(David Nikon) 
演員:傑佛瑞‧詹森(Jeffrey S.S. Johnson) 
   羅賓‧萊弗里(Robyn Lively)
美國 / 2010年 / 114分鐘 / 普通級

他踏上尋找生命意義之旅,不只改變了自己,更改變身邊所有人…

◎ 劇情簡介     

  為了讓泰勒可以看得更遠,班傑明在屋頂上為泰勒整理出一個空間,好讓弟弟可以仰頭就看到天上的星星。或許是這樣,泰勒便養成寫信給上帝的習慣。

  布萊迪是戒酒成員,為了幫助他重新站起,替他安排一個代理郵差的工作,布萊迪因有酒駕載兒子的記錄,這使得他在打離婚官司時喪失了兒子的監護權,布萊迪在沮喪之餘甚至連這個讓他自新的機會都要放棄,所幸他遇到梅蒂還有泰勒,心態才開始有了轉變。

  因為泰勒常常寫信給上帝,布萊迪開始對他特別注目,泰勒用很平和的心去與上帝溝通,沒有任何的埋怨,唯有處處的謙卑,布萊迪不免回想自己曾犯過的錯誤,他開始理解自己的自怨自艾,相較於罹患癌症末期每天承受病痛折磨的泰勒,布萊迪不免愧疚不已。

  泰勒有時會安慰精疲力盡的母親,說是上帝派她來當他的母親,這又讓母親相當感傷。明知自己無法像正常孩子快樂嬉遊,但泰勒始終是這麼堅強,只因為他時時刻刻寫信給上帝,雖然上帝始終不曾回信給他。

  學校舉行足球賽,泰勒也是足球隊一員,教練問他是否願意上場,但梅蒂拒絕,倒是布萊迪持相反的態度,因為他認為上場當守門員對泰勒而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拗不過泰勒與布萊迪的懇求,母親終於答應了。

  在最後幾分鐘尚領先之際,教練換上了泰勒當守門員,在對方密集攻門時,泰勒趴在球場上極力護球,球隊保住勝方贏得勝利,但泰勒因插在身上的管線移位而使病情加劇。梅蒂傷心憤怒,把布萊迪趕出家門。

  布萊迪回家後又開始想喝酒,但從泰勒寫給上帝的一封信中看到泰勒向上帝提到他,布萊迪這才徹底醒悟。原來泰勒寫信給上帝不只是寫信,而是禱告。於是這更促動許多人也寫信給上帝,泰勒知道原來這世上他並不孤單,在二OO五年十歲時離開人世。

◎ 劇情分析

  為什麼世上的每一個生命都不盡相同?有的人可以長命百歲;有的人卻從小就絕症纏身,有的人家財萬貫;有的人三餐不繼?

  如果這個世上真的是有遵循軌跡前進,那人為何卻各自四散承受著截然不同的命運?這些問題顯然是不易找到答案的,冥冥中人類生活的範疇之外似乎有種令人無法抗拒的力量相互拉扯與糾葛。宗教人士稱之為上帝的試煉,因為只有透過這般洗禮,才能激盪出生命的真諦。

  但若就佛學的角度而言,卻只能歸咎於「業識」與因果,若說此生並無虧欠他人豈能受此重病之苦?其實因果關係豈止三世?許多的業報有時可延展到好幾世甚至幾劫之久。

  「寫給上帝的一封信」是一部福音電影,講述的是根據真人真事而改編,雖然只花了三百萬美金的成本,但卻引起極大的好評以及相當賣座的成績,算是福音電影中最成功的例子。

  為何要寫信給上帝?泰勒罹患了腦瘤絕症,他並未怨天尤人,在默默承受中唯一能作的就是寫信給上帝了。上帝住在何處?那不是泰勒要擔心的事,一切自有郵差叔叔會代勞。有趣的是一開始芬利這位郵差將信全部收攏後呈報給上級,而主管正巧是一位教友,而這件事便由此在教會這個體制內薰釀出不同的面向與指引。

  故事當然不能只有單方面的走向,否則容易流於平淡,因此劇本便創造出布萊迪這位從伊拉克退伍回來的角色。布萊迪酗酒的始末並未交待,但他卻曾載著三歲的兒子酒駕被逮,這樣的記錄讓他喪失了孩子的監護權。布萊迪這個角色應該也是有故事的,只可惜並未著墨太深,最起碼在酗酒的原因必須要有更明確的說詞,以便在最後才能呼應他的痛改前非,光憑一封信曾提到布萊迪,這樣的呼應畢竟是較薄弱的。

  本片最感人之處在於泰勒雖然罹患癌症,但卻時時刻刻以謙卑的心來看待自己。換句話說就算此生無法像常人一樣得到健康的身體,但在默默承受中便有了一種全新的領納,因為或許這是上帝的旨意,善得不竊喜;惡得不埋怨,因為一切都有了安排。而泰勒的這種精神慢慢拓染而開時,意外地感染了布萊迪以及全社區的人,許多人仿效泰勒寫信給上帝,於是寫信就在當下蛻變為向上帝禱告,透過禱告,這個世界的氛圍立刻就有了喜悅的回應,也由此肯定了泰勒生命真正的價值。

  編導似乎也有企圖想在梅蒂這個家庭著墨更深的情節,譬如這個家庭承受的壓力與情緒,尤其是班傑明與弟弟泰勒的爭寵是必然的現象,但似乎在最後卻放棄了,只有班傑明為弟弟在屋頂設置一個平台,好讓泰勒仰頭看見星星之際就能夠更加接近上帝。

  這個設計是相當傳神的,甚至最後也有了呼應,那就是梅蒂帶布萊迪也上了這個平台,於是這個平台就成了一個臨界點。換句話說每個人在這平台上仰頭觀星之際,就猶如尋覓到天堂的入口,見到上帝似乎也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在舉世渾沌的時刻,心中有了信仰總是一件愉悅的事,當前面遇上困頓之際,信仰將使你充滿信心,只要有信心,困頓很快就迎刃而解。事實上信仰的真正所在,始終不會離開自己內在的真實心。波蘭大導演奇士勞斯基在一九八八年所拍的十誡作了全新的詮釋,他說最終在自己心中找到了上帝,這是難能可貴的見解,也給了宗教注入了新的生命。

  事實上佛學中的真正意旨也全都指向「真心」這個議題,而真心(阿賴耶識)的功德是無可限量的,真正能證得此心的人謂之明心;見到祂的作用者謂之為見性。要達到此入地菩薩的位階,是絕對超脫世間法的對待的,換句話說因為定力與慧力的俱足,再回頭看待世間的種種便成微不足道了,只是要一般人放下對六塵的我執是相當困難的。

  生命也許在某些時刻是必須注入一股熱情的,若缺乏熱情勢必落入困頓,因為缺少動力當後盾,人生會變得死氣沉沉;但若過度熱情洋溢,卻也會更沉迷於其中,甚至當熱情的付出並未獲得回應時,可能會產生比之前更多的失落。所謂過與不及都有缺失,但這尚不足以說明這個見解的真諦,因為在不思善、不思惡的當下,尚未「反觀自性」,這四個字才是生命實相的真諦,若從宗教的立足點來看,若真正能與反觀自性作連結,就必然能知道真正的「上帝」是在何處了。

  很多事情其實都是相互感染的,不管善與惡似乎永遠不脫離這個原則。「寫給上帝的一封信」帶有一種承先啟後的作用,原本是眾人關懷泰勒,也企圖影響泰勒;但沒想到泰勒的堅毅到最後反而影響了眾人,這也是這部電影所要詮釋的精神了。

  如果我們遇上了困境是否也該寫一封信給上帝呢?其實有寫日記習慣的人就已經實踐了這個境地,心中的
  
  告白是全然出自內心,這是最完整的「禱告」,也就是寫給上帝的信啊!

2011年12月16日 星期五

2011年藝術電影總片單(93部)

 【欲知劇情、導讀,請直接在藍色的片名上點選】

項次

片名  《 全年度均由黃英雄老師撰稿、講評 》

1  墨水心(Ink Heart)
2  當櫻花盛開(Cherry Blossoms - Hanami) 
 (簡麗彬 老師撰稿)
3  浮士德(Faust)
4  終點站,幸福(Home)
5  香奈兒(CoCo Chane)
6  英皇情人(Wallis and Edward)
7  他其實沒那麼喜歡你
 (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
8  白色緞帶(The White Ribbon)
9  與神對話(Conversations with God)
10  班傑明的奇幻旅程(Benjamin Button)
11  阿凡達(Avatar)
12  口是心非(Duplicity)
13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Tuesdays with Morrie)
14  911心靈航程(Diverted)
 15  為愛朗讀(The Reader) 
 16  明天的黎明(Tomorrow at Dawn)
 17  三隻猴子(Three Monkeys)
 18  30而麗(Das Fraulein)
 19  自由大道(Milk)
 20  (グリーンレジェンド乱)(Ran)
 21  青樓怨婦(Belle de Jour)
 22  安東尼與慾樂園(I Dream Under The Water)
 23  忠犬小八(Hachiko: A Dog's Story)
 24  第三朵玫瑰(Youth Without Youth)
 25  第七封印(The Seventh Seal) 
 26  時尚女王香奈兒(Co Co Chanel)
 27  畢卡索與莫迪利亞尼(Modigliani)
 28  謎樣的雙眼(The Secret In Their Eyes)
 29  囚徒末路(The Prisoner)1 ~ 6 集
 30  大鼻子情聖(Cyrano De Bergerac)
 31  藍絲絨(Blue Velvet)
 32  懼乳:傷心的奶水(The Milk of Sorrow)
 33  不能沒有你(No Puedo Vivir Sin Ti)
 34  媽媽的黃色腳踏車
 (
ぼくとママの黄色い自転車)
 (Boku To Mama No Kiiro Jitensha)
 35  紐約我愛你(New York, I Love You)
 36  發現心節奏(Fish Tank)
 37  給世界的8首樂章(8)
 38  雨人(Rain Man)
 39  男人四十只春一張嘴(The Age of Ignorance)
 40  請對我承諾(Promise Me This)
 41  逆向思考的藝術
 (Art of Negative Thinking)
 42  黑店狂想曲(Delicatessen)
 43  心中的小星星(Every Child is Special)
 44  珍奧斯汀的戀愛教室
  (The Jane Austen Book Club)
 45  愛上妳愛上我(Love Happens)
 46  美麗誘惑(A Good Woman)
 47  父後七日(Seven Days In Heaves)
 48  俘虜(戦場のメリークリスマス)
 (Merry Christmas,Mr.Lawrence)
 49  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
 (Uncle Boonmee Who Can Recal HisPast Lives)
 50  告白(こくはく)(Confessions)
 51  與狼共舞(Dance With Wolves)
 52  西班牙公寓 2:俄羅斯娃娃(The Russian Dolls)
 53  聽不到的聲音(Listen To My Heart)
 54  美味關係(Julie &Julia)
 55  花心變色龍(Chameleon)
 56  菲比夢遊仙境(Phoebe in Wonderland)
 57  PS,我愛你(P.S. I Love You)
 58  三撞出局(A Deal Is a Deal)
 59  愛.飛翔(Winged Creatures)
 60  爺爺的彩虹故事(The Rainbow maker)
 61  天使之戀(天使の恋)(My Rainy Days)
 62  第七大陸(Seventh Continent)
 63  班尼的錄影帶(Benny’s Video)
 64  禍然率71(71 Fragments)
 65  老爸靠邊站(When A Man Comes Home)
 66  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
 67  摯愛衝擊(Crush)
 68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
 69  最後大法師(The Last Exorcism)
 70  夢土耳其約瑟夫三部曲-乳(Milk)
 71  夢土耳其約瑟夫三部曲-卵(Yumurta)
 72  夢土耳其約瑟夫三部曲-蜜(Honey)
 73  達賴的一生(Kundun)
 74  城市愛情故事(Love In The City)
 75  黑天鵝(Black Swan)
 76  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
 77  被上帝遺忘的孩子(신의아이들)
 (Children of God)
 78  海鷗食堂(Kamome Diner)
 79  備份鑰匙與海膽煎餅
 
(合い鍵&うに煎餅~ツインパッ)
 (Presents)
 80  眉山:卡桑的回憶(眉山びざん)(Bizan)
 81  南特傑克(Jacquot De Nantes)
 82  慾無止盡(Love Never To End)
 83  沒有耳朵的兔子(二)Rabbit Without Ears(2)
 84  愛情對白(Copie Conforme)
 85  瀧之白絲 / 東京進行曲
 (The Water Magician/Tokyo March)
 86  里歐的房間(Leo’s Room)
 87  靈魂餐廳(Soul Kitchen)
 88  誘.惑 (Doubt)
 89  龍紋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Dragon Tattoo)
90  芭蕾人生(Margot)
 91  玫瑰少年(My Life In Pink)
92  寫給上帝的信(Letters To God)
93  半自白(Half a Confession)

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玫瑰少年(My Life In Pink)

 導演:阿藍.貝利內(Alain Berliner)
演員:愛蓮娜.梵桑(Helena Vincent)
   尚.菲利蒲埃柯菲(Jean-Philippe Ecoffey)
英國 / 2009年 / 89分鐘 / 保護級
禮讚:卡堡愛情影展金天鵝獎
   歐洲電影獎最佳劇本
   勞得岱堡國際影展最佳影片, 最佳外語片
   金球獎最佳外語片
   Molodist 國際影展最佳影片
   薩拉熱窩影展費比西獎
   西雅圖同性戀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聖保羅國際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跨性別族群,如何受到歧視與迫害…

◎ 劇情簡介     

  七歲的盧多維有兩位哥哥和一位姊姊,他自己的想法是媽媽原本要生個女的,這樣就剛好二男二女了。於是盧多維一有機會就會打扮成女的,這一日奶奶生日派對,盧多維竟然擦口紅穿裙子,這幾乎嚇壞了所有的鄰居賓客,父親皮爾與母親漢娜為此焦慮不已。祖母伊麗莎白倒不這麼想,反而安慰眾人後與盧多維大跳熱舞。

  皮爾與老闆艾伯是好友,而艾伯的兒子傑洛與盧多維也是同學,盧多維在學校對傑洛表白,等他長大不再是男生時就會嫁給傑洛。

  盧多維留著一頭長髮,母親欲為他剪頭髮,他堅持要留長髮,母親也只能順著他。這一天盧多維去傑洛家,參觀了其姊的房間,迫不及待地穿上女裝,兩人在房間內扮演新郎與新娘,傑洛的母親正好看見,嚇得當場昏倒。這件事艾伯相當不諒解,因為他的女兒早已去世。而皮爾與妻子漢娜也為此吵得不可開交,決定帶他去看心理醫師,並且皮爾也親自誘導兒子去參加足球遊戲。

  盧多維問姊姊是男是女?姊姊柔怡說女人有月經會肚痛,盧多維突然感到肚子痛,頻頻呼喊他的月經要來了,這幾乎把父母氣昏了。

  學校要演白雪公主,而白馬王子是傑洛,盧多維當然不肯放棄機會,趁著演白雪公主的蘇菲去廁所時,用許多雜物將她關在廁所內,而當傑洛在舞台上低頭欲吻白雪公主時才發覺是盧多維。於是皮爾一家人變成所有人嘲弄羞辱的對象。

  傷心的盧多維失蹤了,全家四處尋找,最後發現他躺在冰箱中。父母為了不刺激他,給他一個許願的機會,沒想到他竟希望穿裙子參加蘇菲的派對。祖母贊成,因為讓他完成心願就不會再對這議題有憧憬。只是萬萬沒想到在派對中艾伯竟然對皮爾說他被裁員了。

  母親只好把盧多維的頭髮剪短,全家也搬到一個新的地方,在這兒盧多維首先認識了一名叫克利斯汀的孩子,看來像個粗壯的男生,但其實是個女生,甚至向盧多維要求交換衣服穿。盧多維見到路旁的T霸,看見電視上的小潘與小班畫像,在那剎那他漸漸明白自己的性向。

◎ 劇情分析

  人的性向在入胎的剎那其實就已經決定了,佛經對中陰身選擇因緣父母的過程有著詳細的敘述。謂中陰身在七七四十九日(或更早)後必有緣份所屬的父母交媾的影像出現在眼前,若中陰身對男人產生喜悅則投胎為女兒;若對女人產生喜悅則投胎為男兒。這是佛教在「分段生死」所作的詮釋。

  雖然許多人的性向有了潛意識的排斥甚至厭惡,但這也絕對不離佛經所作的詮釋。或許有的人執意太深,但此生因緣是如此,因此出生後的性向認知就有了偏失。這並沒有對或錯的問題,甚至可以說同性的因緣甚至雙性戀的緣份絕對與自己的執念有極大的關係的。

  但同志議題也並非如此簡單,因為也有許多是後天影響的。「玫瑰少年」所談論的角度基本上也是放置在這個面向的。

  盧多維小時候或許聽過大人說過:若最小的兒子是個女的,那家裡的孩子就正好是二男二女了。於是這段話便像一顆落地的種子一樣開始在盧多維的心中發芽茁壯。也許七歲的年齡不能證明什麼,但若沒有適時的開導,自然會讓懷疑與困惑變成理所當然。

  第一次的男扮女裝幾乎把父母及派對的來賓嚇壞了,尤其是艾伯,他豈能容忍屬下的兒子誘導自己的兒子成為同志?也許你會認為艾伯的顧慮是多餘的,畢竟這樣年齡的孩子其實根本不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呀!但也不能忽略一個現實的問題,就算你有開通的見解,卻也無法抵擋住來自左鄰右舍異樣的眼光,何況這個小社區平日的生活起居是如此的緊密與了解。

  傑洛對於盧多維的表態倒也沒有拒絕,但這絕對不能就此論斷傑洛的未來。剛懂事的孩子其實對任何事都存著困頓與好奇,他們會將僅知的一切全部加諸在自己身上擴大解釋,也就是把不同性質的元素併置在一起,從大人的目光來看自然會顯得荒謬可笑,但若從他們自身來比對,他們當然會認為理所當然。

  盧多維所僅知的就是電視劇中小潘與小班的男女互動,像仙女般的小潘不僅有漂亮的臉龐及傲人的身材,而且她能成就盧多維的各種願望,於是潛意識中盧多維便漸漸將自己與美麗的小潘結合在一起,當將自己想像成這般美女之際,盧多維會有這種令父母訝異的舉動也就不足為奇了。

  假設盧多維的行徑出現在你家中,你該如何去面對這種與眾不同的小孩呢?在更早的時期,許多父母會一巴掌打下,緊接著更多嚴厲的管教,但這樣的結果真的會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嗎?現在的父母或許資訊更加透明;也不會一味用指責打罵的方法,但會帶給父母許多沮喪與難過卻也是不能否定的事實。

  許多的訊息希望現代父母遇上這種情境只能以尊重的角度讓孩子作自己的選擇,當然這其中尚有許多有待轉折與商榷之處。其實任何事情過與不及都有缺失,有些事情愈處理愈麻煩,反倒不如放任而為往往有想像不到的驚異結局。

  鄰居與皮爾夫妻見到盧多維出人意表的舉動如此驚訝那是可以理解的。在鄰居的眼中,皮爾與妻子真是無地自容,此時現實的生活是必須被考量為第一優先的,何況盧多維的對象又是老闆的兒子。於是皮爾這對夫妻所承擔的衝擊就絕對不會只有一個層面了。

  導演在盧多維自我詮釋的這段生命歷程中,不斷地以電視劇中的小潘來做他的後盾,也從而營造了極度美感的情境互動,而盧多維的心境呈現也就更令人愛憐不已。有趣的是當他詢問姊姊有關月經時,因輕微的肚痛,盧多維竟然興奮不已,因為他以為他即將像女人一樣開始有了月經,這是證明自己是女性一個重要的原則。這段戲幾乎令觀眾捧腹大笑,但也由此確實說明了盧多維真的不是同性戀。月經的議題似乎從來不曾是男同志常討論的議題。盧多維確實比較女性化一點,但卻不能由此而認定他的性向。

  每個人都會有不同時期一些怪異的思惟,但這種暫時的反應並非一個人的全部,這是為人父母必須具備的認知,等到事過境遷,那些令人迷惑的困頓必然會迎刃而解,原本尋求不到答案的,也會在當下轉移出正確的認知。

  這個世界每天充斥著令人眼花撩亂的資訊,我們在目不暇給的當下,唯有選擇一些真正吸引我們的訊息,由此也漸漸分化出每個人的性格取向,這雖然是一種現象,但將視野擴大也就不難發現這正是整體社會的現象。

  真正同志的互動也不再是罪惡,雖然許多宗教團體堅持反對的意見,但普世的價值觀卻已經有了徹底的改變,未來同志的婚姻勢必也會全面被承認的,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自我選擇是必須被尊重而承認的。台灣目前尚有許多觀念必須突破,以期達到一個更高的人本社會,雖然困難重重,但這卻是一條永遠無法回頭的不歸路。

  「玫瑰少年」以嚴肅的題材卻以輕鬆的喜劇來呈現,這是相當難能可貴的,本片也曾代表英國參加美國奧斯卡金像獎的競賽,可見其實力之受重視。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芭蕾人生(Margot)

導演:羅伯特‧奧爾特曼(Robert Altman) 
演員:娜維‧坎蓓爾(Neve Campbell) 
   詹姆斯‧弗蘭科(James Franco)
英國 / 2009年 / 85分鐘 / 輔導級

英國傳奇芭蕾名伶瑪歌芳婷,正當她的明星光環因年齡而遞減之際…

◎ 劇情簡介     

  一九五九年提托涉入巴拿馬的政變而被抓,他的妻子瑪歌芳婷也被捕入獄,但芳婷是英國人也是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的台柱,在英國施壓力之下,芳婷立刻被釋放,十六小時後她又站在英國舞台上演出芭蕾舞了。

  導演費德烈將芳婷從首席改成客席,以便為她爭取更多演出的機會,但芳婷的年紀已經四十歲了,她的拿手好戲自旋轉圈慢慢退步成二十二圈半,後進的團員紛紛暗中嘲弄。

  此時從蘇聯投奔自由的芭蕾舞巨星紐瑞耶夫也被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網羅,並與芳婷搭檔演出也獲得熱烈迴響,而芳婷發現紐瑞耶夫與丹麥籍的艾瑞克相當親密,但這並不妨害兩人在天鵝湖的精彩演出,但紐瑞耶夫對芳婷的感覺卻有了變化,而芳婷也慢慢與紐瑞耶夫產生了姐弟戀。

  芳婷的丈夫被釋放了,但他不僅熱衷於革命事業;也更熱衷於美女的追求,這也是芳婷會將心思投向紐瑞耶夫的原因。芳婷的心情起了變化,每次的演出都將自己體力定位在二十五歲的巔峰期,兩人相差二十歲,但在舞台上卻是難得完美的組合,這使得艾瑞克傷心地回丹麥。

  到美國演出時,芳婷與紐瑞耶夫一起參加了派對,在吸食大麻後遭到逮捕,但在慌亂中芳婷將丈夫留在洗手台的結婚戒指丟失了。

  費德烈有意無意地告訴芳婷,結婚是事實,但也可以離婚,然而芳婷卻不置可否。提托打電話來要芳婷再匯錢來,而當芳婷趕去與丈夫會合之際,竟然發現提托與秘書在調情,事實上除了秘書,提托幾乎是四處獵豔。

  芳婷傷心地回來唸著八年前提托寫給她的情書喟嘆不已,紐瑞耶夫向芳婷求婚,但芳婷礙於兩人年齡的差距,再加上她始終信守與丈夫的承諾而未答應。兩人在餐廳吃飯時發現外面有許多記者守候,於是他們從後門溜出,但事後才知記者要訪問的是提托被好友伊米奈茲槍殺而癱瘓的事情。

  芳婷回去照顧丈夫,依承諾在湖邊小屋孤寂地共度殘生,提托在一九八九年去世,而芳婷在兩年後也辭世,而再過兩年後紐瑞耶夫也過世,享年五十四歲。

◎ 劇情分析

  芭蕾舞者的演出壽命其實並不很長,二十多歲是體力的巔峰狀態,但因尚未成名故大多默默無聞。當熬到出頭時,卻都已到了三十好幾,問題是此時的體力也大不如前,也就是在成名之後不久就紛紛退休了。

  英國皇家芭蕾舞巨星瑪歌.芳婷是一位二十世紀的傳奇舞者,她在四十歲的「高齡」依然賣力演出,雖然有著大不如前的窘境,加上長期指關節的傷痛,但她依然奮懈不怠。這與她深愛的丈夫有著密切的關連。夫妻兩人分隔兩地,但兩人曾有過共同的承諾,在退休後在湖邊共度老年。或許這是支持芳婷繼續跳下去的真正原因吧?

  四十歲是不惑的年齡,也是一般人體力開始走下坡的臨界點,何況是需要體力的芭蕾舞名伶,但或許她就是有這種既定的使命吧?投奔自由的蘇聯年輕舞者魯道夫.紐瑞耶夫的加入,使得芳婷受到了激盪,也重燃了她對芭蕾舞的熱情,在幾次的合作並獲得成功後,芭蕾舞又重新在芳婷身上有了躍動的因子,相對地,也使得兩人因芭蕾舞的互動而牽動了心靈的悸動。

  紐瑞耶夫的私生活是較放蕩的,甚至是葷素不忌,換句話說他是一名雙性戀者,不但與男舞者艾瑞克有了交往,也竭力地追求大他二十歲的芳婷。這一場姐弟戀雖然不被一般人看好,但導演卻有意無意地鼓勵芳婷可以離婚,其實這是導演費德烈自私的想法,他自然希望這一對完美的搭檔組合能夠永遠合作下去,以確保票房的收入,當然也就確保了他自己的地位。

  以現代的觀點而言,姐弟配其實是可以被接納的,但在當時保守勢力與自由主義正是極力鬥爭的時刻,不見得能見容於當時的世代,但兩人無懼於社會的道德目光,他們抱著該愛當愛的理念想法,毫不保留地將愛奉獻給對方。若真的有缺失,那應該是芳婷是有夫之婦,就道德與律法的角度評判,芳婷必然會受到更多的打擊的。

  芳婷的丈夫提托是相當熱衷革命鬥爭的政治人物,他不斷地失敗,但卻依然保有奮戰不懈的精神,這一點是值得稱讚的,問題是提托真正的興趣恐怕是女色,他藉革命之名,行獵豔之實,這些行徑其實芳婷是完全清楚的,她不只一次當面撞見丈夫與女人的曖昧關係,但芳婷採用的應對方式是原諒。然而這並未感動提托回心轉意,甚至讓提托更變本加厲,最後沾染了好友的妻子,當然也引來好友伊米奈茲的殺機,雖然沒有要了提托的命,但卻讓他後半生癱瘓在床。

  這應該也是芳婷的轉捩點,在這節骨眼上,芳婷可以選擇繼續留在舞團發展,也可以接受紐瑞耶夫的求婚,但她最終的選擇是回去照顧丈夫提托,這是她堅守承諾的具體回應,而這一點也足以說明芳婷除了芭蕾之外,她最重視的絕對是她承諾過丈夫的話。

  芳婷的願望其實與許多人的願望相去不遠,晚年之際能住在湖邊的小屋 ,每天共享晨曦旭日與黃昏夕陽,人生的極致似乎也只能在這個位階上感受活著的力量,當願望完全實踐後,你還會有什麼奢求呢?

  許多人極力在探索真愛究竟是什麼?若一味往外追求那是絕對找不到答案的,芳婷在丈夫意氣風發時,選擇自己的舞台;但當丈夫受挫無助時,芳婷卻選擇放棄自己正亮麗的事業,回去照顧癱瘓的丈夫。或許是她有著傳統的家庭觀念與認知;也或許她年過四十的體力大不如前,這也許也給了她一個急流勇退的絕佳機會。雖然紐瑞耶夫始終不放棄他的愛意,但兩人年齡是一個問題,而紐瑞耶夫無法專情的性格應該也是她惶恐而不敢答應接受的另一個原因。

  紐瑞耶夫當年投奔西方國家引起許多注目,他的舞技毫無疑問是在舞台上最亮麗的,而這也是西方觀眾一直欠缺也無處尋覓的舞蹈天王,但若缺乏西方那一套的行銷觀念,紐瑞耶夫說不定也會在西方世界默默無聞的。而這也是為什麼費德烈一直撮合兩人同台演出的建議。坦言之,若缺乏整體的行銷觀念,絕對無法將戲劇或電影與觀眾作聯結的。

  芳婷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芭蕾舞巨星,而她與紐瑞耶夫的戀情似乎也都在愛屋及烏的心態中被選擇忽視了。或許很多人會將提托的尋花問柳的態度作一種對比性的相較,由此來減輕芳婷淪失的道德缺失,但問題是我們也可以將這兩件事分開作比量對照。芳婷與紐瑞耶夫的戀情是比較符合現代的自由主義的思考,換句話說,愛情是愛情;婚姻是婚姻,這兩者的各自詮釋並不妨礙既定的事實與心情的變化。

  從芳婷的一生中我們似乎很容易了解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麼?芳婷在年過中年後甚至想以整型與陰道整型來拉住丈夫或紐瑞耶夫的心,但這也只是當下的一種想法,其實芳婷最美的時刻永遠是她在舞台上奮力躍起的時刻,那是舞者的燦爛生命展現;也是人間最美的當下,至於整不整容,那其實是不重要的。

  「芭蕾人生」的芭蕾舞片斷甚多,但這正是本片的調性與特質,透過芭蕾舞的互動,讓我們見識了愛情的真諦與接受試煉的態度。

龍紋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Dragon Tattoo)

導演:尼爾斯.亞頓. 歐普樂夫(Niels Arden Oplev)
演員:麥克.尼維斯(Michael Nygvist)
   歐蜜.瑞佩斯(Noomi Rapace)
瑞典 / 2009年 / 140分鐘 / 限制級

神秘女駭客遇上正義記者,聯手揭祕權貴家族的黑暗歷史…

◎ 劇情簡介     

  麥克是一名記者,受到一個假線索而誤報並受到法院的判刑,在上訴其間,麥克接到一名富商的邀約,要他到偌大的古堡見面。

  富商告知他每年都會接到一幅樹葉的標本,而在以前只有他最疼愛的姪女海莉作過標本給他。然而海莉已經失蹤四十年,他相信海莉已經遇害,而寄來的樹葉標本是凶手向他示威的。

  富商指著家族的合照,謂家族的三十人中每個人野心勃勃,都有可能是殺海莉的凶手,他為麥克準備了詳細的資料,希望他可查出一些過去不知道的線索,甚至找出殺害海莉的凶手。

  另一名女駭客沙蘭德曾因用火燒傷自己的父親而入獄,在出獄後受到監護人的管束,問題是好色的監護人每次利用沙蘭德要領錢的同時向她性侵。第二次更是以變態的方式凌辱她。沙蘭德其實利用隱藏攝影機錄下過程,並以電擊棒擊倒監護人,最後要監護人在匯報中說她的好話,否則必將公佈錄影帶。

  麥克終於知道沙蘭德是入侵他電腦的駭客,在拜訪她後沙蘭德也介入海莉失蹤案。她調查出富商的哥哥哈洛德的女兒西西莉亞及艾妮塔都有些嫌疑;而富商之弟艾弗里曾加入納粹黨,只是他已經亡故,而艾弗里有一子馬丁及女兒海莉。

  麥克在房間內發現有些字母似乎無法解釋什麼,尤其B.J.兩個字更是令人如墜五里霧中。同時在與當年一名攝影師交談並取出當年的相片中發現海莉的眼神似乎見到某人而顯現了極度的驚恐,但從另外一個角度卻看不清楚那個人究竟是誰,但唯一可確定的是對街那臉孔模糊的男人絕對與海莉的失蹤有關。

  經過抽絲剝繭,終於查出馬丁從小在父親嚴苛的教育下,藉著宗教為名四處強暴虐殺女人,而父親也強暴了海莉,馬丁也隨後染指,在一次衝突中海莉淹死了父親,但卻被馬丁看見,於是海莉逃亡澳洲。當麥克將海莉帶回之際,富商相當激動與高興。而沙蘭德也從之前提供假訊息的公司盜走了一百萬的美金。

◎ 劇情分析

  「龍」片是暢銷作家史迪.格拉森「千禧三部曲」的首部曲,這部小說曾有四十四個國家翻譯出版,拍成電影後更是展現亮麗的票房紀錄,是近幾年北歐相當成功的電影之一。

  女主角被稱為「女駭客沙蘭德」,電影一開始就是被假釋的身份,在二部曲「玩火的女孩」才會揭露她過去一段不為人知的事由。而作者在寫完三部曲「空中的城堡」後不久就與世長辭,這不免讓人感嘆人生無常。

  正義感十足的麥克在接到假資訊後,極力挖掘而踢到鐵板並遭受公司的控訴,在一審中麥克被判有罪。但也因為麥克這種鍥而不捨的精神感動,富商遂請麥克來追查當年姪女海莉失蹤的緣由。而麥克在得知一名女駭客知道他自己的案件後立刻去找她合作,也展開了第一部曲的戲劇延展。

  麥克與沙蘭德這兩個原本不認識的人,他們有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是被大環境所迫害的人,在如此的文明開發的國家中,我們很難想像所謂的文明竟然變成迫害人的工具。當一切的視覺焦點開始失焦之際,是否會讓人必須重新檢視這問題的癥結?

  正義揭弊的記者受到陷害,但卻無法獲得國法的法外施恩;因遭受自己親人的迫害,憤而反抗放火燒傷父親的沙蘭德是這一部曲中的異數,而當兩人愈走愈近,在取得彼此的共融後,透過兩人的合作,不僅成為最佳拍檔,當然也展開了另一件奇案的追索。

  這個世上許多人假借著宗教之名行殺害弱者的行為,是什麼樣的心情可以如此的仇視妓女或者女人?自己的生父竟可以肆無忌憚地強暴自己的女兒;甚至將這些理念與技巧傳授給兒子,於是兒子馬丁也開始染指自己的妹妹。這一切的罪行全部被埋在表相莊嚴的社會底下,何況父親還是以聖經的教條來支撐自己的歪理。

  沙蘭德面對的是人性的險惡與虛偽,應該極力照顧她的監護人卻反而是再度傷害她最深的人。甚至每一次都變本加厲地欺凌著沙蘭德。直到沙蘭德開始反擊並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後才停止他的獸行。

  或許必須強而有力地偽裝自己,才能嚇阻那些想動非份之想的人,於是沙蘭德以龐克女郎的姿態出現,同時也在背部刺青了一條龍。這有如一些出征的土著在出發征戰前都會在臉上甚至全身塗上各色油彩,以嚇唬敵人而達到震攝的功嚇。從某一種角度而言,這也是沙蘭德最無奈的事,從這個分析不難看出她的困境。

  像推理小說一般,從一個香港寄來的樹葉標本相框引起了富商想要委託麥克重新去面對四十多年前的往事,對這富商而言真是情何以堪,因為他自覺凶手早已殺害了他最疼愛的姪女,甚至每年會寄一個畫框樹葉標本來向他恐嚇。同時他也對家族中三十多個人的合照點出家族每個人的貪婪,換句話說,相片中的每個人都有嫌疑,而這項繁重的追索工程便落在麥克的身上了。

  單憑麥克一人似乎永遠無法找到答案的。首先他太過正直,如何去面對那些充滿心機的藏鏡人?所以沙蘭德的介入才使得這個拍檔得以一展身手。尤其沙蘭德被界定在電腦駭客的位階,這自然更引起年輕族群的興味,或許這也是這部戲會大賣其錢的原因吧。

  沙蘭德的叛逆性卻在影片中執行正義性,這在任何國家中都可能存在的現象。什麼是正義?什麼才是罪惡?要解釋這兩個名詞,端看你自己所站的位置是那個角落,那得出的答案會是完全不一樣的。

  聖經的神聖自然不容懷疑,但當有人開始故意曲解其經典的意義時,所有的事情本質便開始遭到扭曲與褻瀆,聖經的某些教義在刻意曲解下都成了犯罪的護身符。而這種罪行竟然是可以被訓練與教導的,馬丁就因為受到其父的影響,不僅開始對女人採用最殘忍的凌辱,甚至也把腦筋動到自己的妹妹身上,試想著這一對父子的行徑實在令人髮指。

  「龍」片中有兩次殺父的情節,沙蘭德用汽油倒入父親的汽車中,然後冷靜地將點燃的火柴丟入車內,瞬間車子引燃大火,其父想當然是被燒傷了;另一場是海莉為了逃避其父的凌辱逃至湖邊,其父在陰錯陽差中掉入湖中,海莉用船槳硬是壓制父親不讓他浮上水面,於是其父便被淹死了。

  這兩件事情在社會的正面思維中都是於法所不容的,但我們應該換個角度來思索這些事件的原因始末,便不會如此地苛責這兩個女人。沙蘭德的過去在第一部曲中並未交待,也就是說導演有可能在第二部曲「玩火的女孩」中才會有所交待。但就她憤怒的神情來看,沙蘭德的表情似乎說明了一切。而海莉為了抗拒被當成性奴隸,尤其對方又是自己的父親,她的驚恐與憤怒甚至無奈又無言絕對是可以理解的。

  沙蘭德的過目不忘也是本劇的一項特殊的情節,因為如此才能幫助麥克找到海莉;同時也為自己找到一筆可觀的金錢,這是神來一筆,但倒也提供了令觀眾相當滿意的結局。

2011年12月8日 星期四

誘.惑(Doubt)

導演:約翰‧派翠克山利(John Patrick Shanley) 
演員: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 
   菲力浦‧西摩‧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
美國 / 2008年 / 103分鐘 / 普通級

結合道德、人性、宗教與懸疑等元素,故事由一名修女內心的猜疑,步步見証人性的黑暗…

◎ 劇情簡介     

  在甘迺迪總統被暗殺的第二年,一所宗教中學由費神父主導教堂事務,安校長主持校務會議。看似平靜的宗教團體其實也暗藏了新舊思維的鬥爭玄機。

  唐諾米勒是個小黑人,但他卻向費神父表示以後長大決定當一名出色的神父。費神父相當支持,並起用他擔任輔祭。只是唐諾因為心情不好,偷喝了望彌撒的酒而被發現,這將使唐諾喪失擔任輔祭的角色,連帶地也可能影響日後升高中及大學。

  年輕的詹修女在一次偶然機會見到費神父帶唐諾到房間密談,而之後費神父又將唐諾遺留的汗衫放置在唐諾的置物櫃內,當下起了疑心,不得不直接向安校長報告。

  安校長是個一絲不苟的人,任何的缺點都不能見容於學校內,更何況安校長打聽過,費神父在這之前曾經有過戀童癖好的傳說與紀錄,於是安校長暗中請來唐諾的母親米勒太太。安校長直言不諱唐諾可能受到費神父的染指。沒想到米勒太太表示唐諾需要父愛,她認為費神父給兒子父愛,這可影響日後唐諾上大學,最多再忍受到六月,上了高中之後一切困擾就會過去了。甚至米勒太太說出令安校長更憤怒的話:也許是唐諾故意顯露他的本性,至於兒子是不是同性戀?她其實一點都不在乎。

  安校長相當憤怒,她決定直接向費神父興師問罪,費神父矢口否認,他知道是詹修女告的密,也冷靜地解釋他只是安慰唐諾失去輔祭的沮喪,而將衣服還給唐諾是因氣溫高昇而脫下,他只是將衣服送還到置衣箱。詹修女很快就接納了,因為她相信費神父的話,也相信神父與唐諾之間的清白。

  安校長開始大反擊,不但對費神父提及過去的事,也指責他不修指甲,並坦言她曾打電話到費神父前任之處向修女打聽他的過去。明知她這樣作是違法的,費神父最終決定自行請調辭職。

  費神父走後,安校長向詹修女坦言,她並未打過那一通電話,詹修女相當訝異。安校長自嘲她自己心中雖然有著許多疑惑,但費神父自行辭職不正是心虛而坦承自己有罪?但這會是最後的答案嗎?

◎ 劇情分析

  「誘‧惑」改編自同名的普立茲獎最佳百老匯舞台劇,敘述了一名有前科的戀童神父在另一所教區中遭遇到的挫折與困頓。最終他以自己認為的最好的方式作了抉擇,從而辛辣地批判了人性在善惡對立中的失準與矛盾。

  一九六O年代的美國,發生了許多重大的事件,而這些事件大大地影響了美國甚至全世界,在這個分野嶺之後,自由主義擊垮了保守勢力,使得世上的道德觀念有了極大的新見地與不同詮釋。費神父與安校長正好在戲中代表了新與舊的兩股力量。

  費神父過去雖然有了前科,但難道我們不應該相信一名痛改前非的人?不能將錯誤以刺青的方式永遠刺印在其人臉上,尤其在宗教界,這樣的情形更是不應發生。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雖然是一句諺語,但卻也踏實地詮釋了這種精神。

  費神父傳達「愛」的方式是張開雙臂接納每一個人。這種不計前嫌的精神正是自由的力量與象徵,但新的作風不見得能完全被保守勢力接納的,於是紛爭由此展開。本片其實並無強烈的鬥爭具象事件,純粹是「觀念」的不同,從而影響到「權位」的保護戰,這種情形其實是普遍存在世界上的每個角落,只是放置在宗教的區塊中,就增添了一份的吊詭與驚奇。

  安露易絲校長的丈夫是在戰場上捐軀的,或許為了逃避喪夫之痛,她當了修女,甚至最後掌管了這個教區的校長之職。她治學嚴謹,但流於表相的行為,她所認知的事理大部份是憑主觀態度來認定的。其實人只要稍一鬆懈,一切的戒律很快就會瓦解的。安校長向學生沒收了有耳機的收音機,她不僅據為己有,甚至不諱言地表示只要一聽就捨不得拿下來。

  這充分表示了安校長表面律己甚嚴,但其實她的心也是渴望被解放的。其實這也是人之常情,問題是如果反過來是她發現費神父在聽收音機時,不知會作何感想?

  不管誘或惑,其實是人類在深層意識中的躁動,這並非原罪,而是累世以來積存的業識種子,靠著定力與毅力確實暫時將這份躁動不安的意識穩定下來,但若無法將定力轉換為慧力似乎也是枉然,因為將使自己在原地打轉,甚至變本加厲以自己的觀點強制要別人遵循,這就容易出現一些愈陷愈深的困境而不自覺。

  詹修女的年輕與善良是代表新生的宗教希望,她純淨得像一張白紙,她相信費神父的一舉一動都是為唐諾好,也純粹是為了保護他。而戲劇刻意的盲點是費神父在過去確實有過戀童的紀錄,於是在心魔的應對下,所有的善惡都必須重新去看待。

  費神父的講道深得人心,他有一股神秘的穩定力量,但在他身後卻因過去而揹負著一套無形的枷鎖。但在安校長的角度來看,過去的錯誤只是被她引用為工具與手段罷了,但問題是安校長並未真的違規打電話去問費神父過去堂區的修女,然而她卻寧可犯了說謊的戒律向費神父表示她證實了過去的真相,於是在這個碰撞中引燃了人性極為複雜的吊詭。

  如果費神父的過去可以當作此刻鬥爭的討論議題,那麼改過向善的意義何在呢?現在無有證據來證明費神父對唐諾性侵,但安校長以自以為是的推理方式步步進逼,一切看似合情合理,但卻處處碰撞到內心最隱微曲折的層次,這種內外連繫都無法統一同調的窘境,卻也訴說了人性最難理解的一部份。

  如果這是一種投石問路的測試,那麼安校長的計謀算是成功了,但我們必須觀察的是安校長的主動攻擊,其實似乎都在全面的呈現自我,換句話說,她向費神父指責的情事恰像她對神父的告解。

  安校長的人格或許也因為過度的保守而有了偏差,但教會堂區提供的後盾使她獲得保障與後盾;或者也可以說是為了保有這個位階,她必須使出渾身解數剷除擋在面前的阻礙,而費神父算起來正是她的上司。許多次的逾越權責的行徑就足以說明安校長是有計劃剪除費神父這個眼中釘,只是安校長的看似柔弱,其實卻使得費神父連指責的力道都被化為無形。

  安校長其實也不是什麼壞人,她喪失了丈夫,然後當了修女,教會堂區就是她所有的一切,她的出發點與認知自認都站在神的這一邊,於是她心安理得地除掉費神父這個她認為行徑有瑕疵的人,因為傳統的觀念就是如此,任誰也改變不了。但所謂的體制不正是人為施設?自己劃下一條線,然後又將自己關在這個界限中,這似乎也是有待商榷吧?

  費神父代表的是新的自由主義,宗教有其必要的戒律,但也應該可以用更活潑更人性化的角度來執行與詮釋,況且宗教也來自生活,這與文化的產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只是早期的自由主義常常遭受保守勢力的挑戰與迫害,但不管其互動如何,這一切都來自人性,而一牽扯到人性,永遠是人生最困擾與紛爭不斷的課題。

  「誘‧惑」必須從男女主角的互動較量中,除欣賞演技之外也必須探索兩人的內在思惟與困頓,才能真正融入這部影片的神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