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5年3月26日 星期六

失控狀態(Night Shapes)

導演:安哲斯‧爵森(Andreas Dresen)
演員:馬力安‧艾貝司(Merian Abbas)
   奧利佛‧巴伯樂(Oliver Babler)
   蘇珊娜‧勃曼(Susanne Bormann)
德國 / 1999年 / 105分鐘 / 限制級
禮讚:1999柏林競賽獲最佳男主角獎
   1999德國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
   1999波茨坦電影節最佳劇情片
   坎柏威競賽片
這是發生在教宗來柏林訪問的那個晚上…

◎ 劇情簡介     

  這是發生在教宗來柏林訪問的那個晚上,一切的事情好像都變得不一樣起來。

  無家可歸的漢娜無意中撿到一百馬克,於是與流浪漢的男友維多想找一間舒適的旅館好好地享受一個夜晚。但不是旅館太貴就是基督徒的老闆不准兩人未結婚而睡在一起。這還不打緊,在地鐵車廂內,漢娜因丟失了證件與車票而被抓入警局,維多忍不住與漢娜吵了起來,甚至因漢娜威脅要拿掉肚中的孩子而毆打她。在半夜時終於找到一家便宜的旅館,但漢娜洗完澡出來,維多早已睡著了。直到早上十點,服務台來催房時,兩人這才起床作愛。

  在機械公司上班的派屈肯到機場接人,等了很久沒接到人反而誤會一名非洲安哥拉來的黑人小孩柯拉米偷了他的皮夾,所幸皮夾很快找到,派屈肯良心不安主動替柯拉米打電話找要接他的人,可惜沒找著。於是派屈肯用車載柯拉米去公寓找人,但依然落空,接著到餐廳找人時車子卻被一群不良少年偷走,派屈肯報了案也於事無補,不得已只好把柯拉米帶回家中,然後與柯拉米的家人取得連繫並約定第二天來接人。但早晨派屈肯接到公司的電話,只好留錢給柯拉米然後搭車急急趕往公司。

  在鄉下務農的喬肯一直沒有機會結婚,他到柏林來玩,順便想買春。但一到車站手提袋立刻被不良少年搶走,所幸錢都放在身上,計程車載送他到風化區,一名未成年的貝蒂過來搭訕,兩人進了小旅館。但喬肯卻又反悔不與她作愛。貝蒂對他很好奇,反而提議給她五百馬克就可以陪他一個晚上。於是兩人一起去看電影;也去餐廳吃牛排大餐,但因貝蒂毒癮又犯,牛排尚未上桌貝蒂就急著離去。喬肯隨貝蒂到龍蛇混雜的酒館內買毒品,然後貝蒂又帶他回男友住處。喬肯為了阻止貝蒂注射毒品,反而遭受貝蒂男友的攻擊。第二天早晨,貝蒂趁喬肯上廁所時,偷偷將皮夾內的錢偷走,兩人分別時,喬肯留了電話地址,但貝蒂走過地下道時就將它丟棄了。

  教宗來柏林的這個晚上好像增添了許多事;但也好像什麼也沒發生;更很少人發現昏倒在路上的人可能會是你我都認識的人……。

 劇情分析

  曾獲一九九九年波茨坦電影節最佳劇情片的「失控狀態」是一部荒謬有趣,充滿啟示的世紀末電影。

  教宗來訪是一件重大的事情,但就電影而言卻只是一個背景。而這個大家都有印象的背景不僅傳達了電影的時空,而更能與社會脈動相結合;另一方面在幾個電視上出現的畫面卻也傳遞了某些正負兩面的訊息,從而達到導演嚴格批判人性的意圖。

  故事分成三條主線,然後再以若干條副線來連結穿插,使得三條主線看似獨立,但卻又息息相關地纏融在一起。漢娜無意中撿到一百馬克開始,逐漸因為個人的慾望與情緒而引動人性的不安與悸動。然而這一百元看似是因教宗來訪而帶來的「福音」,但反而使得漢娜與男友維多遭受更多的人性擠壓。加上賣報紙的八十馬克,共一百八十馬克並不能讓兩人獲得平等的對視,拒載的計程車,高價位的旅館,宗教經營的旅館都使得兩人受盡屈辱,甚至連坐地下鐵也丟失身分證與車票。其實兩人的要求不高,只是希望能在一張床上舒服地過一夜,然後第二天享受一份豊盛的早餐。

  然而這種最基本的生活條件卻在高度文明的國度中一再受挫,不免讓人重新檢視整個大環境與人的互動究竟出了什麼問題?也許噩運始終一直隨著漢娜,但這究竟是命運使然?或是上帝的懲罸?

  漢娜與維多的流浪漢身分詮釋了體制外的吶喊與抗議。從正面而言是這個社會遺棄了兩人;但從反面來說,反而是兩人摒棄了社會。漢娜曾經有過婚約,甚至曾生過一個孩子,但婚姻失敗使她揚棄了社會體制而與維多住在一起。也許這兩種相互排斥但又相融的生命認知也可以相互依存,但這必須在彼此沒有交集下才能實現。當兩條併行的鐵軌相交在一起時,火車是注定會出軌的。

  漢娜與維多想重回體制內享受一夜的溫暖,對二人而言這是極為正常的。但處處充滿位階的社會中早已失落了兩人的位置,於是兩人就像掉入泥淖之中寸步難行,最後甚至漢娜在爭吵中執意讓肚中的胎兒流產而引發更大的爭執。而當漢娜躺在大雨傾盆的馬路中,扶她上來的竟然是那群偷車的嬉皮青年。同屬於體制排斥的人群,卻有著相同頻率的歸依感,導演執意批判的觸角就更鮮明地傳達開來了。

  喬肯與貝蒂這條線依然是體制外的世界。喬肯是個殷實的農夫,但連家鄉的人都瞧不起他,追求七年的女友最終還是嫁了別人,於是喬肯到柏林來玩,他只想找個女人共度良宵,但卻遇上了吸毒的十六歲妓女貝蒂。一心想進入體制內被接納的喬肯卻始終無法獲得「體制外」的貝蒂認同,思緒的落差注定了兩人的相遇只是繁華的柏林夜晚中一段花絮。

  喬肯的出發點也是值得探究的,他下車時被搶的手提袋內就放了保險套,這充分說明了他此行的目的。但既然有備而來為何又臨時放棄?雖說是不忍貝蒂只有十六歲,但真正表露的是他「尋妻」的企圖。也就是說喬肯在家鄉被揚棄在「體制外」,所以當他到柏林時,面對「體制外」的貝蒂自然有一種類同的感覺。喬肯要的絕對不是短暫的情慾發洩,他要的是同屬體制外的感受與認知,如果他將來可以娶她為妻,則將建構另一個體制外的體制。

  但事實上體制外之間彼此也充斥著不安與廝殺。維多與漢娜的爭執動粗;貝蒂無所不用其極為的就是偷走喬肯身上所有的錢。於是在文明的外衣下,處在黑暗角落的體制外蠢蠢欲動;而這又赤裸裸表現出人性的鬥爭本質,於是在教宗來訪的這個夜晚,柏林呈現了令人不安的幽靈,一切也就顯得躁動起來。

  派屈肯是這部影片中較為體面的角色,看起來應該是「體制內」之流。然而他依然是體制外的一分子,因為從他到機場代表公司去接日本的一名客戶開始,除了與非洲安哥拉來的小柯拉米有了互動之外,他始終是被排擠在體制外的。當機場旅客都出來後,他依然接不到客戶;也連帶使他落入與柯拉米的糾葛之中。柯拉米是非洲黑人小孩,更是鮮明的體制外,而派屈肯誤會柯拉米偷了他的皮夾,知道是誤會後反而愧疚地幫柯拉米打電話找親人。

  派屈肯為了送柯拉米而丟失了車子,這是派屈肯被體制外遺棄的象徵;而他也向警察求援,當然得不到正面的回應。從一開始我們始終見到派屈肯面對柯拉米時喃喃自語,這不僅是自我嘲弄,更是對摒棄在體制外的一種抗議。第二天老闆打電話來說日本客戶已經到了,但派屈肯表明車子被偷,老闆氣得掛他電話。雖然如此他還是得匆匆地坐計程車趕回公司,因為派屈肯雖然活在體制外卻無法自絕於體制內。

  一座看似耀眼燦爛的都會,其實在體制內外都有著各自的生機與動力。在某些時刻這內外的世界會互融互攝,更會相互排斥摧殘。畢竟在不同的外在氛圍內應對的總是複雜多樣的人性。活下去也許只是一種簡單的基本訴求,但卻牽扯太多的慾望與躁動,而人正好必須在這樣互動游離中詮釋自己的生命和行為。

  夜晚是生命惡靈更為活躍的時刻,每天似乎都上演著相同的故事,只是因為今晚教宗的到來,於是體制的秩序似乎有意無意地失控起來。

2005年3月19日 星期六

我的愛情遺忘在秋天(Fin août, début septembre)

導演:奧利維耶‧阿薩亞斯(Olivier Assayas)
演員:馬修‧阿瑪希克(Mathieu Amalric)
   維吉妮雅‧拉朵嫣(Virginie Ledoyen)
法國 / 1999年 / 112分鐘 / 輔導級
在秋天發現愛情,在愛情裏發現靈魂的悸動…

◎ 劇情簡介     

  嘉畢‧戴耶原本與珍妮是對情侶,但珍妮介紹了安娜給他認識後,嘉畢竟然又與安娜交往起來。原本與珍妮合買的公寓因經濟陷入困境不得不賣掉,也因為這個原因,使得嘉畢一直游離在新舊女友之間。

  嘉畢的好友亞德‧維勒是一名作家,雖然已經出了四本小說,但總是無法受到市場的認同,巧的是亞德也與舊女友分手而與一名十六歲的女學生薇拉過從甚密。但這一切嘉畢並不清楚,只知道最近亞德常常身體不適。

  亞德接受紀錄片的拍攝,其條件是必須與嘉畢對談,但拍完後亞德就入院了。亞德的前女友雖與嘉畢討論過,卻依然無法再去面對亞德。但令人意外的是原本大家都已為亞德的病不樂觀時,亞德竟然奇蹟似地出院了。

  亞德與薇拉不時外出,兩人如漆似膠,而此時亞德也與出版商佛德瑞討論新書的出版,但因彼此的著眼點不同而躭擱。*

  嘉畢曾帶安娜回哥哥家中聚餐,但年輕任性的安娜使得氣氛顯得尷尬。雖然如此,安娜還是希望嘉畢趕快賣掉公寓以便搬來與她同住,但嘉畢因為一直舉棋不定,而猶豫不前,甚至有獨居的念頭。安娜發現嘉畢的想法後,不免又任性地大吵一架,不但將家中玻璃製品打碎,也使自己不小心刺傷了手臂。嘉畢將安娜送往醫院後,也負氣地不再與安娜見面,而任性的安娜竟與別人玩起三P的性遊戲,之後傷心地前往倫敦。

  而就在安娜受傷的那個晚上,友人傑瑞米一早打電話來通知亞德逝世的消息,只是嘉畢並未接聽。事後嘉畢懊惱傷心不已,而嘉畢也在亞德的一本書中發現薇拉的相片,這使得嘉畢相當震驚,因為雖然亞德死後出版的書使他獲得了市場的肯定,但所有的一切卻已經如流水般逝去。

  嘉畢辭掉了百科全書的編輯工作,為了生活接了替政治人物寫傳記的工作,而他也努力地想尋找久未有消息的安娜,直到安娜從倫敦回來,兩人才澈悟彼此是多麼深愛著對方。而嘉畢將寫好的傳記交給政治人物的秘書時,正好發現薇拉,她似乎已走出陰霾,重新又與一名年齡相仿的男子同行,嘉畢的心此刻才真正有了落實的感覺。

◎ 劇情分析

  阿薩亞斯是近代法國年輕一代導演中相當受到注目的一位。他的父親也是一名編導,阿薩亞斯曾擔任過父親的秘書工作,或許是耳濡目染使他原本學繪畫的興趣轉移到電影領域來。

  阿薩亞斯以本片來經營年輕生命的猶豫不安與矛盾困境,藉著小說創作者與現實生活的精神對立,從而展現思惟的青澀與不足。在歷經選擇與生命歷練中漸漸找到認知與出口。

  嘉畢是優柔寡斷的小說創作者,但為了生活不得不尋找一些固定的工作。面對已經寫了四本小說的好友亞德,嘉畢心中是充滿羡慕的。因為亞德堅持創作者的原則,他從不依靠別人,始終堅定著創作的精神,雖然在思考領域上無法被出版商的商業觀點所認同,但亞德堅持原則不為所動。

  嘉畢猶豫的不只工作上的選擇;他更矛盾於前女友珍妮與新女友安娜之間的情慾掙扎。珍妮雖然成熟世故,但安娜的年輕卻令他更為著迷,只是安娜的任性有時也令嘉畢退避三舍。

  其實這說明了人是相當矛盾與複雜的動物,先不論多麼重大的事令人難以抉擇,生活中就有許多瑣碎的面向無法作明確的判斷。這一點必須從人性的妄念紛動以及牽扯的得失中加以探索,如此才能在複雜的情緒中窺知一二。

  西方人對情感與愛情區分得更為詳盡,也就是除了愛情之外也可開闢另一種慾望的氛圍。正因為要區分得如此嚴謹,就延伸出更為成熟的人文對待;這也是為什麼嘉畢雖得知安娜與人大玩性遊戲,但依然可以完全去接納她的原因,因為他的立足點是:「我愛她!」然而這種被世人歌頌的情懷其實還是不脫「得」與「失」的茫然與落差;而這些令人困頓的失落肇因於生命認知的不成熟。所以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本片的敘述過程其實是在探索成長與歷練的故事,而導演在這個階段的呈現以雙向併排的類比,提供了劇中人與觀眾都能深思的情節與議題。

  本片雖然欠缺一些重大的情節與事件,但在看似鬆散的片斷中提供了熟悉的疏離與無意義的對話呢喃,反而讓觀眾很快尋找到現實生活中的交集。換句話說,導演捨棄了傳統的表演呈現,摒除了演員「演戲」的質量,代之而起的是生活的還原,在連串的生活點滴映照中,觀眾便像站在鏡子面前不得不仔細地重新檢視劇中的一切,因為劇中的一切正是自己的反射。

  人往往活得漫不經心;也活得相當粗糙,有時甚至來不及(或沒有能力)思考生命的本質,因此只能流於表相的追索。這種尋求的成功與否常掉入得與失的喜悅與懊惱之中,這當然無法觸及生命的真相。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這種瑣碎的人群互動正是生命思索的最大關鍵。如果嘉畢沒有在珍妮與安娜之間游離抉擇,他最終斷然無法測試出自己心靈所屬的方向。嘉畢最終對愛情的「澈悟」當然來自好友亞德的死亡,四十歲驟死的生命使得嘉畢內心傷痛與震驚。由於兩人的類比,嘉畢立刻反觀到自己生命的殘缺與猶豫,從而開始修正並找到心靈的方向與出口。

  從樂觀的角度來審視,生命永遠是璀燦而迷人的,過去的歡樂令人難以忘懷;當下的感覺又無法割捨;而未來的盼望則又使人期待。於是人很容易陷入一種「無法滿足」的躁動與不安,當情感陷入佔有的泥淖而無法自拔之際,正是生命原則開始接受到挑戰的時刻。

  然而「真愛」又能持續多久呢?嘉畢只見過薇拉的相片,他訝異好友亞德以四十歲的中年人結交了十六歲的少女,但卻又驟然而逝,他將薇拉的相片貼在自己的桌前,這種心情導演在片中並未作詳細的推介,我們只能解釋是嘉畢的忐忑與不安中夾雜著絲絲的愧疚,直到他無意中見到薇拉與一名年齡相仿的年輕人在一起時,心中反而有種釋然的解放。

  薇拉的年輕使人不禁懷疑她與亞德在一起是否真的是愛情?不僅薇拉自己不確定;亞德其實也是相當存疑的。亞德失約未赴薇拉的約,有更大的因素是因為他確知自己不久於人世。如果亞德未罹患絕症,他是否會放棄薇拉則未可知,而這段「老少配」的感情將會有另一篇的故事呈現。

  愛情一向為人所歌頌與追求,本片自然也將著力點聚集在這個議題上,只是這是一次以放棄情節與衝突的另類表現方法,代之以「浮光掠影」的點狀手法,提供了一次奇特的觀賞經驗。觀眾必須放棄過去觀賞電影的經驗,以「組合」的創作觀念來面對,如此才能從這些頻繁的淡入、淡出的章節中將導演的企圖與主旨完整地串連,進而成功地完成故事的解讀。

  這篇故事發生的時空差不多是十二個月的時間,也就是說故事從秋天開始到第二年的秋天結束。在符合後現代現象「時間是螺旋式」的理論中,觀眾的思惟也在一個圓形的環繞中得到映照與啟示。「我」片是充滿實驗的創作電影;當然也提供了我們一些思考的新方向。

2005年3月12日 星期六

外慾(Facing Window)

導演:佛森‧歐茲派特(Ferzan Ozpetek)
演員:喬凡娜‧梅諾茲歐娜(Giovanna Mezzogiorno)
   馬西摩‧吉洛提(Massimo Girotti)
義大利 / 2003年 / 90分鐘
禮讚:義大利奧斯卡最佳影片
   卡羅維法利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
昏暗中望著對街窗內的人物,引燃好奇與艷羨…

◎ 劇情簡介     

  菲力蒲因工作的時段一直被排在夜班,與太太喬凡娜的感情日漸疏離。喬凡娜在一家屠宰工廠擔任會計,閒暇時作蛋糕至小酒館販售以增添外快。

  這一日喬凡娜看見對街窗口內新搬來的一名單身男子,不覺暗中窺看,也使得心中起了陣陣紛亂思緒。偏偏此時菲力蒲在街上撿回一名失憶的老人,雖然先送到警察局,但因尚未找到家屬,這名老人只好暫時住在菲力蒲家中。

  喬凡娜送蛋糕去酒館也順便送老人去警局,但在酒館內卻遇上了對街的單身漢羅倫茲。羅倫茲不但向喬凡娜表示好感,令喬凡娜受寵若驚,更幫助喬凡娜載送失憶老人;老人雖自稱西蒙,也跑到一家鐵門前哀痛不已。其後喬凡娜單獨找上鐵門那戶人家,表示欲找西蒙,但那家人除了驚訝之外,也只能黯然表示西蒙早已在戰爭期間死在集中營。喬凡娜不得已沮喪而回。

  羅倫茲不時向喬凡娜表示好感,而喬凡娜也經常與丈夫菲力蒲口角,喬凡娜遂答應羅倫茲的約會,甚至喬凡娜還主動獻吻。這一切菲力蒲似乎也感受到了,為了工作卻又無可奈何;在一次激烈的衝突中,菲力蒲打了她一巴掌,甚至還口出惡言罵喬凡娜是婊子。

  而在這之前喬凡娜替「西蒙」送洗衣服,在他口袋內發現一封大衛‧維洛禮寫給西蒙的信,果然按址發現原來失憶老人正是大衛。在二次大戰時大衛為了拯救更多的猶太人,反而使得他來不及通知「伴侶」西蒙避難,這件事使得大衛心痛自責不已。同時喬凡娜也得知大衛是大師級的糕點師傅;而大衛也傾囊相授,喬凡娜慢慢學得製作糕餅的技巧。

  羅倫茲終於向喬凡娜表示過幾日他就要調到別處分行,邀她至住處共渡一夜,喬凡娜雖猶豫,但在鄰居的鼓勵下決定赴約。羅倫茲在房內佈置了許多蠟燭,兩人立刻陶醉在醉人的氣氛下,但喬凡娜從窗子望回自己家中卻發現菲力蒲回來了。他與兒女嬉笑,也獨自喝著悶酒,這使得喬凡娜當下拒絕了羅倫茲。菲力蒲的工作改成日班;喬凡娜也辭去屠宰場的工作,在目送羅倫茲開車離去後,喬凡娜也收歛了紛飛的妄念,開始認真地去面對未來的生活。

◎ 劇情分析

  建造房子的目的是為了安住其中,但有趣的是當屋內的人從窗戶望出時,總是艷羡著屋外的人物與風光;反之屋外的人似乎也不時對窗戶內的屋子充滿了好奇與嚮往。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心境,但其實卻建構在相同的人性天秤之上。

  有句話說得好:人追求的永遠比需要的多更多。其實這種無窮盡的慾望是多方面的,只是一般人很容易陷於這般無謂的躁動而不自知,更別說要靠自己的意志力去駕馭這股慾求了。雖然慾望永遠像裝不滿的大布袋,但上天似乎也相對地提供試鍊的機會,讓人無時無刻注目著自己的行為與過錯;在透過歷練後,清晰而明澈的心境就會坦然呈現,人也因此而更加成熟了。

  菲力蒲與喬凡娜這對夫妻像極了台灣時下的受薪夫妻。菲力蒲的夜班工作不但自己覺得無趣;也使得夫妻的性生活變得定時而呆板。晚上獨守空閨的喬凡娜漸漸顯得不耐而使得夫妻感情產生了困擾,但其實這只是兩人對待磨擦的原因之一,工作不順遂、生活的位階低落都是重要因素。也正因為如此,喬凡娜每每在熄燈之際,總會一人躲在暗處,點燃一根菸,窺看著對街窗戶內的一舉一動。

  當人受到挫折或生活中有窒礙難行的困頓之際,往往很少會思及自身的改變,大部分都會以逃避的心態睇望吸引自己的方所。其實喬凡娜不知道羅倫茲也常用一樣的心態窺看她的窗戶。對羅倫茲而言,喬凡娜的窗戶內充滿了神奇與誘惑,雖然這裡面牽扯太多的「情慾」;但不管如何,在別人的目光焦聚中,喬凡娜的周遭氛圍是令人新奇而充滿期待的。但喬凡娜卻完全不自覺,她想到的也只是另一個窗戶內的新奇。

  如果喬凡娜與羅倫茲的彼此吸引是建立在真愛之上,那絕對是另一段的故事展現。而由於羅倫茲的調職,使得兩人的約會變成是一種惜別,雙方似乎都建立在「不想後悔」的立足點上,這場燭光約會似乎就只是慾望的發洩罷了。也因為這樣的交集是如此的脆弱,當喬凡娜從羅倫茲的家望回自家的窗口,正好見到丈夫回來與兒女天倫共處的畫面,很快就使喬凡娜動搖了。

  人的慾望大部份是基於好奇,所以當從所好奇對象的角度來反觀時,就會發現原本不以為然的突然又變得亮麗而吸引人。喬凡娜如果沒有從另一個位置反觀,永遠也無法走出自我。

  相較於喬凡娜與羅倫茲,大衛與西蒙的愛就顯得更令人贊嘆了。同性戀的議題雖然不乏被拍成電影,但卻很少能與本片所透發的情義相比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代,同性戀不像今日開放的社會能夠被接納,因此大衛與西蒙只能將心中的愛意寫成字條,偷偷塞在約定的石縫中。然而為了拯救更多的人倖免於難,大衛無法先通知西蒙,雖然救了許多人但卻使得西蒙被捕,最終死在集中營內。而從此大衛揹負了自責與內疚,加上難以忘懷過去那段愛情,於是大衛不時讓自己迷失在街道上,口中喃喃唸著西蒙的名字。似乎唯有用這種替西蒙活在當下的方法,才能感受當年的那份濃郁深情。

  大衛是國寶級的蛋糕烘焙師傅,就某種層面而言,五顏六色的蛋糕甜點也是慾望(吃)的象徵,但這是與情慾相輔相成的;這也是為什麼當大衛失去西蒙後,就常常獨自一人使用烘焙器具。對他而言,以纖細的手法製作糕點就像他與西蒙獨自共處一般,或許也是因為大衛這般細膩的心思,才能使他成為國寶級的師傅吧?!

  大衛身上留的一封信成了這齣電影重要的手法展現;相對於喬凡娜與羅倫茲似乎有著許多類同的對照。因為兩者的愛情都不見容於社會與道德,這使得喬凡娜在看了信之後,不免在心中有了頓愕,因為她一直不知道大衛是個同志。

  然而也因為如此的安排,使得原本缺乏戲劇衝突的本片顯現了一條意識之流,觀眾不但注目在喬凡娜與羅倫茲這條主線上,更游離在大衛的心靈過往,於是喬凡娜的矛盾心緒常常被介入那封信的呢喃之中;或者說那封信的柔情蜜意正好鼓動了喬凡娜。

  大衛可以說是活在過去記憶的時空;對他而言,與西蒙相處的日子才令他感覺真正活著。這突顯了大衛用情之深;而令人震驚的是觀眾最後才知道這是一場同志之愛。就戲劇而言,西蒙是個暗場人物;而大衛也屆古稀之年,然而這份同志之愛的意境,卻輕易博得觀眾的同情與讚嘆。曾導過「男慾天堂(Steam:The Turkish Bath)」的佛森‧歐茲派特在處理同志議題上果然有過人之處。

  外慾探討的不外乎都會中的食慾與情慾交會的電影,在真確地反映現實生活中的都會點滴與心靈情緒,輕易地取得觀眾的認同並介入其中。正因為如此,外慾這部影片雖然欠缺傳統的主軸衝突事件,但每個轉折卻又似乎是我們日常生活的片斷顯現。

  喬凡娜的情慾逐漸被蛋糕技巧所取代,但誰能保證以後不會再掀起另一波潮呢?因為最難測的正是人的心性。喬凡娜壓抑著情緒,但最終還是忍不住衝下樓,惟羅倫茲的車子已經離去。這段戲似乎已經給了我們相當明確的答案。

2005年3月5日 星期六

末代武士(The Last Samurai)

導演:愛德華‧茲維克(Edward Zwick)
演員: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
   渡邊謙(Ken Watanabe)
   真田廣之(Hiroyuki Sanada)
美國 /  2003年 / 153分鐘 / 保護級
末代武士 論述的電影多半是虛構的,尤其美國武士,以做為與日本武士請神的平衡與對抗的代表…

◎ 劇情簡介
     

  一八七六年美國軍人歐格仁上尉因不滿上司貝格利上校濫殺印地安人,離開軍隊而淪為街頭表演藝人。正巧日本大臣大村來舊金山欲尋覓優秀軍人,以便訓練日本軍人,使之現代化。昔日部屬推介歐格仁,而正巧歐格仁走投無路,雖然他知道這件事與貝格利有關,但最終還是答應了。

  到了日本後歐格仁才發現明治天皇雖有心改革,但手下大臣卻分成大村與森次勝元兩派,尤其主張保留日本傳統武士精神的勝元在逃回老家後,不時派人破壞大村興建的鐵路,大村按捺不住,不顧歐格仁的軍隊尚未訓練完成,硬要他帶兵攻打勝元,果然烏合之眾敵不過以武士刀為武器的勝元部眾。另一名大臣長谷川被擒後切腹自殺,而兵敗的歐格仁不但頑強抵抗,甚至殺了勝元的妹婿廣太郎。勝元內心讚嘆不已遂不准部屬氏尾殺他,並將歐格仁擒回深山的大本營。

  歐格仁被安排在多香家中,多香並為他縫合傷口,而多香的兩個兒子比健與孫次郎漸漸也與之相處融洽。歐格仁在村中發現這是一個他完全陌生的社會,但也隨著時間累進而與眾人打成一片,歐格仁開始學習劍術,在氏尾的指導下從慘敗逐漸打成平手,但此時歐格仁卻也發現一件殘酷的事實,原來多香正是廣太郎的妻子。

  歐格仁向多香道歉,但多香認為廣太郎已經盡了他的責任。在初春冰融的一個夜晚,大村派出的蒙面武士襲擊村莊,歐格仁不但幫助勝元退敵,甚至救了比健的命,也因為這次戰役使得勝元與歐格仁更加知心。歐格仁從勝元身上學到武士道精神;而勝元則從歐格仁身上學到西方的軍事兵法。

  終於天皇下詔召回勝元,但勝元卻遭大村軟禁,幸好歐格仁與眾武士強行救回,但勝元的兒子信忠卻不幸罹難。退回山谷的勝元在歐格仁建議下,以西方戰術融合武士精神迎戰大村率領的大軍,果然重創了大村一半的兵力,但最終寡不敵眾,勝元以武士刀切腹自殺,臨終將天皇贈的武士刀送回皇宮,在歐格仁將實情向明治天皇稟告後,天皇終於走出自我而能獨自下決斷。歐格仁獨自一人回到山谷,因為他知道自己是日本僅剩的一名武士。

◎ 劇情分析

  東方與西方的傳統價值觀有著極大的差異與隔閡,而當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碰撞在一起時,將會擠壓出什麼火花?「末」片的創作觀正好就是一個鮮明的啟示與例子。

  十九世紀的日本在著名的明治維新改革下,所有的傳統都在這股改革的勢力中趨於瓦解;維繫日本近乎千年的武士階級也在這股浪潮中面臨從未有過的挑戰。於是在如此強烈的衝突中,武士的強力抵抗與掙扎,成就了這篇史詩般的電影。

  改革與保守永遠是相對而衝突的,這並不牽扯到對與錯的問題。從社會的角度而言,兩者的抗爭關係到「利益」得失;從文化的角度切入則是原有精神的延續與保存所作的壯烈抗拒。「武士」是日本傳統社會一種特殊的位階,他們不必從事生產,卻又接受勞動人民的行禮尊敬。如果從日本以外的角度來看,這種「武士」的存在是令人相當困惑的。但真實的情況是「武士」這個位階存在日本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而從武士延伸的武士道精神,就算時至今日依然緊緊地影響著日本人的行事作為。

  歐格仁尚未到日本之前,其實他就是一名「西方的武士」。他技擊高強又悲天憫人,因為對於上司貝格利濫殺印地安的老弱婦孺始終不能忘懷。這種與東方「俠義」相貼近的精神正是武士道的翻版。而當他被勝元帶往武士居住的山谷時,透過劍道的磨練,這才漸漸了解到一名真正武士的精神。問題是當歐格仁真正歷鍊成功之際,卻也是武士消失的時刻,那麼這個時刻歐格仁該如何為「武士」作一個判斷與認知呢?

  勝元貴為日本明治天皇的恩師,但卻為堅持保留傳統精神而對抗改革派。這一點與天皇的改革決心是有所衝突的,本片在這方面對勝元角色的詮釋似乎有故意淡化之嫌,因此編導只能就勝元關心百姓福祉作為訴求,但這樣的說詞與理由略顯粗糙不通,因此又特別強調改革派的大村拼命蓋鐵路中飽私囊來突顯惡行,於是善惡在刻意的彰顯與對比下就格外分明了。

  勝元這個角色塑造得相當成功,在某方面而言他早就是明治天皇心目中的 「改革派」,他會說英文;他喜歡研究西方軍事戰術;更對歐格仁的內心處境有著深刻的好奇與剖析,由此顯見他是個心思相當細膩的武士。在武士的對決中「靜心」是相當重要的條件,歐格仁因以前軍隊濫殺無辜而妄念紛飛,因此始終在木劍比鬥中落敗,直到體悟「靜心」時,劍術就向前邁一大步。

  歐格仁在山谷的「武士之家」學到的其實不只是劍術,而是群體的秩序生活。一切井然有序而與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社會型態,主宰了日本將近一千年;對歐格仁而言,這樣的社會型態不只陌生甚至是困惑的。但歐格仁從格格不入到漸漸接納,最後甚至還超越了原有的武士,這自然是有其緣由的。而這份緣由必須往後推延至歐格仁與貝格利上校的見解衝突,因為這份受挫的心情與勝元和大村的情況是鮮明的類比;基於相同的處境,歐格仁絕對比其他西方人更能融入勝元統治的武士世界中。勝元的老家隱藏在深山之中,一到冬天村子就與外面隔絕,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隱喻,因為與世隔絕有兩種意思,其一乃是超脫塵世,有方外桃源的氣氛;其二是因深度隱藏難保日後逐漸慘遭被遺棄的命運。歐格仁在最後的戰役中倖免於難,但他自己設定的終點卻是回到山谷中的村莊。整體而言這是歐格仁對「武士」的真正悟道與實踐;但另一個理由則是為了多香這名剛毅的女人。

  面對最後一戰,多香懇求歐格仁穿上亡夫的紅色盔甲,這不僅是歐格仁「武士」成道的重要象徵;更是多香要歐格仁對她的心靈承諾。導演在這場的詮釋可用「儀式」來涵蓋,而這份儀式在某方面而言也是歐格仁與多香的「性與意向」的結合。畢竟這中間牽扯到東西文化的價值觀,以及丈夫被殺的冤仇和情慾的掙扎。

  武士崇尚的是劍道的技擊與精神,「刀」無形中就變成重要的象徵。因為冷冽的寒光不僅呈現武士的霸氣,更加渲染了鮮血的艷紅;因此勝元面對寺院前盛開累累的櫻花,不禁讚嘆「人生俱足」。刀與櫻花都是武士的圖騰,因為唯有在快速的刀鋒起落來決斷生死,才能類比出櫻花在璀燦綻放之時潚灑掉落河中隨水流而逝的悲壯。這是一種武士的宿命與信條。

  然而面對改革之後,這些精神與信條將消失無蹤,也許新的社會型態對生命的認知會有新的看法,但絕對欠缺這份流傳千年的悲愴之美。勝元最終自絕於戰場上,不就是為了完成早已知道的「宿命」嗎?

  歐格仁晉見明治天皇時,天皇知道勝元的死訊,他傷心地要歐挌仁告訴他勝元死前說些什麼?但歐格仁卻告訴天皇應該知道的是勝元生前說些什麼。這是相當出色的電影對白,短短一句話卻透露千言萬語與人性複雜的關係互動。

  「末」片的武士精神作了整齊而詳盡的詮釋;但更透露出每個時代的變動衝突不僅是進步的必然結果。問題是這種結果的得失卻又是必須等待另一次的變革才會有新的答案,而人往往都是在這樣的衝突中歷鍊了新的認知與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