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

琴鍵上的奇蹟(키보드의 기적)(Miracles on the Piano)

導演:任成國
韓國 / 2016年 / 81分 / 普遍級 / 記錄片
禮讚:獲邀堤川國際音樂電影節觀摩影片
素有「盲眼莫札特」之稱、韓國音樂神童柳藝恩的真實人生搬上大銀幕,紀錄片不僅拍出藝恩音樂路上的奮鬥不懈,也拍出她與父母的相互依持…

 ◎ 劇情簡介

  韓國抱川市有一間專門照顧身障小孩的私人機構,因有一名天生視障的女嬰被拋棄,於是這對夫妻決定收養藝恩成為自己的女兒。

  這個媽媽在藝恩三歲時撿回了一部鋼琴,當時三歲的藝恩,竟然聽到母親哼的歌,就能在琴鍵上彈出,瞬間「音樂神童」的外號傳遍了遠近。

  或許媽媽希望,成為演奏家也許是天生目盲的藝恩唯一的出路,因此在百忙中訓練藝恩,並希望帶她去比賽,結果藝恩並沒有得到有系統的進步。

  為了讓藝恩能更上一層樓,媽媽聯絡了藝術學院的教授周聲惠,教授指出她確實有音樂天賦,但只憑聽力與聽覺,應該按部就班,母親親自督導藝恩開始練琴,彈錯了就給予處罰,藝恩也難過得哭了,因為她個子小,雙腳夠不著地,也不停地晃。

  終於到了比賽的日子,母親帶藝恩去首爾藝術中心參加比賽,她彈了巴哈的曲子,初賽就遭淘汰,這使得藝恩這位神童陷入迷失,雖然是兒童節,但她不聽外界的聲音,也不想彈鋼琴,甚至她問媽媽到底是真媽媽或假媽媽?雖然她知道自己是養女,而媽媽說難道她看不出媽媽是多麼愛她?藝恩才打消了這種懷疑。

  雖然如此,藝恩還是會懷疑為何自己會看不見?母親也親自安撫她。而她的養父因當年車禍受傷,故每天以輪椅代步,而且吃飯也必須由妻子餵他。父親很感激母親,但他也開始訓練藝恩拿著白手杖練習走路,甚至要她走下斜坡去碰觸湖中的水。有一次她獨自走路,但媽媽把手放開,讓她一個人在庭院中迷失。

  藝恩有時也會撞到橋,但父母告訴她有草其實也是安全的。只是經過的大卡車鳴起喇叭聲,都會讓藝恩大驚失色。但藝恩很喜歡女人與鳥兒的聲音。透過介紹,年輕鋼琴家李真昱決定以說故事的方式表現在琴鍵上,譬如下雨了,他們會去躲雨,而故事主軸便由「白雪公主」的故事開始。終於兩人合寫了一首鋼琴協奏曲,在比賽中,藝恩最終得到了名次,藝恩終於在韓國的樂壇上,站定了一個成功而重要的神童的地位。

◎ 劇情分析

  有關視障者電影之敘述很多,而音樂與視障之間的關連性也有更多的連結。但「琴鍵上的奇蹟」則是少數能夠有強大渲染力的作品。

  很多人會很困惑藝恩的音樂天份究竟從何而來,韓國人稱她為「女莫札特」再世,那這個「再世」便是以輪迴之說來詮釋。

  事實上人死亡之後,會帶著「習氣種子」去到來世,如果你有感覺到什麼事情做起來會較得心應手,那表示在過去世你也曾經學習過這種技巧,但也不見得那一世擅長的東西會帶到這一世,因為這也是業緣的因緣,若無因緣,將會從事另一種的技巧。畢竟人生一世稱為分段生死,而出生的目的正是來償續業緣,而在這一世中也造就了我們學習的契機。

  藝恩是個天生的視障者,但她在母親子宮內由第八識「大種性自性」開始製造出生色身時,五根中的眼根出了問題,故出生後便成為視障。眼根之所在稱為「內相分」,這其實也是我們真正生存感受之處,也就是我們所看見色塵,其實是我們「阿賴耶識」所變現出來的,簡單地說,外面的色塵我們其實是看不見的。因為有物質的法是有色的法,而眼識與意識覺知心都是心體,心體不是物質,故物質不可能跟物質的色塵相接觸。真相是一定由具備「大種性自性」的「阿賴耶識」變現一個似有色質的「內色塵」,我們的眼識心才能看得見。

  這是從「唯識學」來解釋為何有人會是天生視障的緣由。但雖然喪失了眼根,其他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反而會更加敏銳。甚至會以耳根與深根來替代。這也是為什麼藝恩在音樂的表現中,幾乎以「聽」為重要的表現,並將之運用到身根所表現的手指上。

  很多音樂家從小就被強迫背譜,以利將來演奏做準備,本片中的藝恩卻在年青鋼琴家的特殊教導下,以自己心靈的感受來重新詮釋「白雪公主」的故事,或者說她以琴鍵來解釋自己的感受,這是最真誠的音樂極緻表現。正如要彈貝多芬的「月光曲」,若不了知當時貝多芬的內心世界,又如何去呈現月光曲的精華呢?

  如果會彈琴只是按譜彈奏,那很容易流於匠氣,真正的藝術家,應該懂得在任何時刻都能以自己的認知觀點來重新詮釋。猶如一篇小說要改成電影,也必然要以全新的觀點編排,依樣畫葫蘆的改編是無法獲得青睞的。

  藝恩的母親是個相當奇特的女人,她嫁給先生時,先生就已經車禍坐輪椅,但她依然堅持嫁他,就算每餐必須餵他吃飯、照顧他的生活起居,她也絕無怨言。她丈夫也曾在鏡頭前表示慚愧,他說換成腳色對換,他一定也不願這樣做的。

  藝恩的母親帶給藝恩的訊息,並非全部來自憐憫,而是「愛」來對待。可憐的藝恩甚至還懷疑真假媽媽的問題,但在母親的愛浴下,藝恩感受到父母對待她的真愛。這也更能激起她一種堅強的鬥志,從而在生命過程中,逐漸開啟創作的能量。

  當然藝恩的天賦,也得到正規的音樂學院一些專家的支持,這才能在極度艱困中的環境,突破萬般的困擾,並在音樂演奏會中贏得屬於她的光彩。

  藝恩雖有過人的天賦,但卻也不是就一帆風順,第一次去比賽時就沒有得到名次,這使得藝恩受到相當大的打擊,甚至一度想放棄接近鋼琴。

  其實人生都會有一些困頓與挫折,這並非只限定在視障者,就算是明眼人也都會有各自的試煉,若沒有這些試煉,人生怎麼可能會有燦爛的花朵。生命總是需要真正的面對,才能真正反應出本身的實力,力有未逮,那就用更努力的方式去經營。想想一個人如果都是一帆風順,那沒有失敗的經驗與嚐試,這會是多麼平淡的生命。

  這部紀錄片依時序來看,應該花費多年的時光才能完成,在剪接方面,父親的比重較少,但也有一場相當動人的情節。父親要藝恩走向水池,在斜坡中去感受乾地到濕地的過程,然後再往下走的水,就成了藝恩的危險地帶。爸爸是用心良苦,因為若不如此,藝恩怎麼懂得如何珍惜自己的生命。

  不僅如此,媽媽也將藝恩放置在一個空地上,只給她一隻白手杖,要藝恩自己測試獨行。這也是藝恩這一生中,必然要去面對的問題。因為「聽音辨位」也是視障者應該具備的本能,否則無法辨別方向,更別談要獨自前往任何目的地了。

  台北的捷運系統,是對視障者有著最善意的交通工具,只要有人帶視障者到捷運站,透過站員的移交,幾乎都會將視障者送到目的地。這一點,相信很多視障朋友都有類同的經驗。

  「琴鍵上的奇蹟」帶給我們許多省思,當一個人某種器官有障礙時,其實並非是世界末日,上帝如果關上了一扇門,其實也都會再開一扇窗。問題是我們在當下的認知是什麼?機緣也許很重要,但若沒有後續的努力,天才依然是無用武之地。

2016年12月18日 星期日

2016年藝術電影總片單(75部)

 【欲知劇情、導讀,請直接在藍色的片名上點選】  

項次

片名 

1  學生王子(The Student Prince) 
 (黃美鈴
老師撰稿)
2  巴黎魅影(A Monster in Paris)
3  看見天堂(Heaven is for Real)
4  情迷出租男(Fading Gigolo)
(林苑芳
老師撰稿)
5  賴皮之宿(リアリズムの宿,Ramblers)
6  青春電幻物語(リリイ・シュシュのすべて)
 (All About Lily Chou-Chou)
(饒淑珍
老師撰稿)
7  巴塞隆納,我愛你(Barcelona Summer Night)
8  靈慾告白(Beyond the Hills)
9  愛,穹蒼(To the Wonder)
10  致戀氣息(Breathe In)
11  愛的餘燼(The Broken Circle Breakdown)
12  盧安達飯店(Hotel Rwanda)
 (施伊粧
老師撰稿)
13  親愛的德國醫生(Wakolda)
14  我的意外爸爸(そして父になる)
 (Like Father, Like Son)
 15  大吉嶺特快車(The Darjeeling Limited)
 (李金櫻老師撰稿)
 16  四月物語(April Story)
 (林苑芳老師撰稿)
 17  春日光景(Quelques Heures dePrintemps)
 18  修士的慾念(L'homme du train)
 19  因為愛情-在她消失以後
 (The Disappearance of  Eleanor Rigby: Him)
 20  自虐之詩(自虐の詩(あいのうた)
 (Happily Ever After)
(饒淑珍老師撰稿)
 21  寂寞拍賣師(The Best Offer)
 22  少年手指虎(少年メリケンサック)
 (Shonen Merikensack)
(周彥彤老師撰稿)
 23  心靈交錯(Man on the Train)
 24  下女(하녀)(The Housemaid)(李金櫻老師撰稿)
 25  馬背上的法庭(Courthouse on Horseback)
 26  詛愛(Apart)
 27  孕轉人生(CAN)
 28  因為愛情-在離開他以後
 (The Disappearance of Eleanor Rigby:Her)
 29  第一名的煩惱(The Prize)
 30  美術館時光(Museum Hours)
 31  我的雙面童年(Clandestine Childhood)
 32  明日世界(Sky Captein and World of Tomorrow)
33  舞出明天(Love Tomorrow)
 34  馬勒:獻給妻子的柔版(Mahler On The Couch)
 35  重力小丑(重力ピエロ)(饒淑珍老師撰稿)
 36  她的第二個男人(Rift)**(李金櫻老師撰稿)
 37  五月風暴(Something in the Air)
 38  媽媽要我愛男人(Me Myself and Mum)
 39  生命中的島嶼(ぼくんち)**
 (Bokynchi ~ MMy House)(林苑芳老師撰稿)
 40  空氣人形(Air Doll)(饒淑珍老師撰稿)
 41  噢 ! 柏林男孩(Oh Boy)
 42  最美麗的時光(The first beautiful thing)
 43  維多利亞的秘密(Victoria)
 44  夢饗米其林(Spinning Plates)
 45  永不放棄(Won’t Back Down)
 46  印象雷諾瓦(Renoir)
 47  燈塔下的情人(The Lightkeepers)
 48  六月天使(Angel in June)
 49  若無其事的寧靜(おだやかな日常) (Odayaka)
 50  黃昏之戀(Love in the Afternoon)
 51  魔幻月光(Magic in the Moonlight)
 52  愛情初邂逅( Fasten Your Seatbelts)
 53  古巴心之旅(DayofTheFlowers)
 54  重點是,我愛你(Instructions Not Included)
 55  隨心所欲(My Life to Live)
 56  犧牲(The Sacrifice)
 57  一代茶聖千利修(利休にたずねよ)
 (Ask This of Rikyu)
 58  星際風暴之異形再臨(Stasnded)
 59  幻花之戀(シャニダールの花)
 (The Flower of Shanidar)
 60  三心一意(Three Hearts)
 61  100次的哭泣(100回泣くこと)
   (Crying 100 Times)
 62  咎愛(The Past)
 63  沉默天使巴賓(Babine)
 64  最後的卡蜜兒(Claudel)
 65  火車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
 66  爸媽不在家(Ilo Ilo)
 67  灣生回家(Wansei Back Home)
 68  逍遙舞孃(Just Like a Woman)
 69    六人行不行(And If We All Lived Together)
 70  鄰居.同居 (エルディーケー)(L♥DK)
 71  意亂琴迷(The Assignment)
 72  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
 73  艷之夜(つやのよる)(Before the Vigil)
 74  藍色茉莉(Blue Jasmine)
 75  心靈旅程(Closer to God Jessica`s Journey)

2016年12月2日 星期五

心靈旅程(Closer to God Jessica`s Journey)

演:詹姆斯‧佩琪(Jenn Page)
主演:賈桂琳‧漢克(Jacqucline Hickel)
   莎賓娜‧林茨(Savannah Rac Linz)
美國 / 2012年 / 92分鐘 / 普遍級
人生的旅程也許短暫,唯有懷抱愛與希望,才能實現無限的生命意義,一趟愛與希望的心靈旅程…

◎ 劇情簡介

  潔西卡是一名17歲的高中生,但在醫生與母親的規定下,她必須足不出戶,因為她已經得了癌症。自己在房間內無事可做,只好對著電腦錄影自說自話。

  母親玫瑰是公司最資深的員工,為了提案,全公司都仰仗她的才華,問題是她在丈夫死後,必須去面對女兒的醫療問題,這時又遇上請來照顧潔西卡的看護漢娜要離職了,因為她的男友克里斯要到另一個地方,她也必須跟著離去。

  正在為難之際,玫瑰原本在坐牢的父親來找她,這也是潔西卡與弟弟比利第一次見到外公。玫瑰的反應是相當激烈的,因為父親過去拋棄母親與她這個女兒,如今出獄又要進入原本已經紛亂的家庭,遂執意要趕走父親。但潔西卡反而要爺爺留下,因為她想藉這個機會了解爺爺,玫瑰無奈,只好答應讓爺爺留住一個晚上。

  公司老闆弗林雖知玫瑰的困境,但公司面對傑考布森這名大客戶,卻不敢掉以輕心,但又心疼玫瑰的困境,不禁矛盾不已。所幸公司內一名年輕有為的職員對玫瑰相當關懷,雖然玫瑰心中也有意思,但處在這慌亂的時節,她還是不敢接納。

  爺爺與潔西卡甚至比利相處融洽,甚至從爺爺身上學到許多人生的真諦。潔西卡偷看學校一名俊男伊森被爺爺發現,她相當羞澀,但爺爺爺卻不以為然,因為這是很正常的人生過程。倒是爺爺表示他在獄中不斷地寫信給玫瑰,但玫瑰卻從來不曾回信,這一點讓爺爺相當在意,這表示玫瑰似乎一直都無法原諒爺爺。

  爺爺突然帶潔西卡到外面兜風,而且嘗試讓潔西卡獨自開車,潔西卡很興奮,但卻遇上外出的玫瑰,玫瑰憤怒將爺爺趕出家門,爺爺自知理虧只好離去。

  這一日,玫瑰與公司的人到傑考布森這大客戶那兒去做簡報,雖然大獲全勝,但卻漏掉比利打來的電話,不得已只好通知爺爺,將潔西卡送到醫院撿回一條命,玫瑰也體認到爺爺在家中的重要性。全家為潔西卡舉行舞會,她也與文森共同跳舞,之後潔西卡便穿著舞衣安祥去世,爺爺與玫瑰一起在床邊為她祈禱。

◎ 劇情分析

  「心靈旅程」是一部標準的宗教影片,或者我們俗稱的「福音電影」。其目的無非是在彰顯神蹟的顯現,這類影片都顯得中規中矩,演員也都是屬於二線演員,但在世界上的觀影記錄中卻是相當熱門的。

  雖屬福音電影,但卻不刻意製造神蹟,反而從人的角度來面對生命的生老病死。要去面對這些人類很難理解的問題,大部分都會從宗教與信仰的理念進入,因為無法了解的出世問題似乎也只能從出世間法來討論。

  西方的宗教是在死後能夠回歸上帝的懷抱與身邊,但卻無法認知人生為何來走這一遭?人是否只有這一生?如果是,那為何上帝不願讓大家長得都一樣?命運又為何完全不一樣?難道這就是上帝所說的是一種「試煉」?

  為何有人無病無痛活到百歲無疾而終?但也有十幾歲花樣年華卻死於癌症?這是人類的智者也無法回答的問題。所謂事出必有因,很多的現象追根究底便不難發現一些事情的緣由。佛家的「因果」論似乎較能明確的解釋這一切的關係,但本文還是以宗教的出發點來詮釋人面對死亡的態度。

  玫瑰是個堅強的女性,她的丈夫與母親相繼死亡,而父親又因酗酒闖禍,最終入了獄,在這之前其實這個父親就已拋棄了妻女。

  有了這樣的前提,但當爺爺第一次出現時就已經變成一名改過向善的人,就算過去有許多犯錯之處,似乎也並未詳細呈現,而突然的改變若無戲劇呈現,則較難獲得觀眾的認同。

  這也難怪玫瑰一直無法認同父親的回來,也許他過去真的荒唐,拋妻別女,這使得玫瑰難以釋懷,再加上她的女兒又遭遇到癌症的侵擾,對一名職業婦女而言真的是一大負擔,難怪她的情緒如此激動。但這也是將玫瑰推向人生最痛苦的邊緣,在人力逐漸無法承載的時刻,必然會慢慢彰顯了心靈的氛圍,從而將「神」的光輝與人性逐漸取得交融。

  十七歲的潔西卡不幸罹癌,這是少數人才會有的遭遇,而這種不幸當真是個嚴重的考驗,正如潔西卡所說的,她沒有初吻,她沒有其他少女都可以經歷的過程,難道她因此就必須怨天尤人,埋怨世上所有的一切?其實她是最有資格的,問題是以仇視的態度去面對,是否真的就能讓一切問題解決?

  玫瑰面對這些人生的困境,但尚要面對公司營運的一個關鍵,也就是在面對兩難的抉擇之際,玫瑰必須下定一個決心。那個手機是一個關鍵,因為在做簡報時,若能從手機得知女兒面臨危急,也許她會放棄在現場的簡報,而這必然會使得公司的企劃案是去大筆生意。

  爺爺也在這個關鍵時刻,擔任了關鍵的角色,將潔西卡送至醫院而救了她一命,沒有造成玫瑰極大的困境與遺憾。也因為這樣,所以才使得玫瑰必須重新去面對這個曾經讓她徹底失望的父親。

  死亡如果是一種必然,那我們該如何去面對呢?這也許是本片最重要的議題,就算身體健康,但最終人生必然會走完生命的歷程,也許有長短之別,但如何看待自己的一生,甚至與家人的互動關係,這是必須去省思的地方。

  潔西卡每天面對電腦自拍自語的畫面,最終便成了母親療癒的藥方。十七歲確實太短也讓人不捨,但如果確定時那又該如何去面對呢?

  潔西卡以樂觀的態度來詮釋自己短暫的人生,而這也間接地影響到母親的觀念與心思。幸福是一種極度自我與全面共融的,自己無法感受到那一種幸福的氛圍,如何去談論全家的「幸福」?

  玫瑰在潔西卡過世後,她受了潔西卡的影響與感召,從而開始自我反思,原來周遭的許多人是這麼的關愛她,猶如她關懷自己女兒一樣,於是她也漸漸改變了自己,甚至在未來不排除接受喜歡她的男職員的愛。

  生命真的可貴,但遺憾的是並非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正因為無法把握,於是把一切的結果全部歸納在上帝的手上。這樣全部歸屬於上帝的懷抱,是否會喪失更多自我的主觀意識?

  人是否是上帝所造?這是一件存疑之事,但卻不能否定宗教帶給人們在心靈上的安撫力量。但這並不表示每個人遇到生命的困頓之際,都必須祈求上帝的救贖,其實真正能救自己的卻是自己。

  以玫瑰而言,她的救贖是整個心思的改變,換句話說只有自己的「心」改變,外在一切形勢便會有改變。而不是某個神加諸在你身上的神力。

  祈禱是一項可以推廣的形式,因為祈禱猶如自己的懺悔,把內心的淨穢或隱藏的心結全部傾洩而出,當然心靈會有如釋重擔之感,在沒有壓力之下自然能獲得更出眾的人生詮釋。

  「心靈旅程」是屬福音電影,沒有所謂好與壞的問題,都是在人生中真善美的詮釋,以平常心觀之,自然也能得到更多的啟發。

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藍色茉莉(Blue Jasmine)

導演:伍迪‧艾倫(Woody Allen)
主演: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
   亞歷‧鮑德溫(Alec Baldwin)
美國 / 2012年 / 96分 / 輔導級
禮讚: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獎
敘述一位紐約名媛一夕之間變成落魄灰姑娘的精采故事…

◎ 劇情簡介     

  茉莉與海爾看似一對恩愛的夫妻,丈夫不但是商場界的名人,也四處作公益,而兒子丹尼則是哈佛大學高材生,因父親去哈佛演講,使丹尼成了風雲人物。

  但事實上海爾是個四處騙錢的空殼公司,不僅如此還四處與女人鬼混,而這一切茉莉其實都心知肚明,但因先生一直以物質滿足她,她也只睜一眼閉一眼了。甚至許多公司對外的文件,她也不經思索便簽了字。

  直到有一天有人告訴她,海爾與一名法國來的女實習生,才十多歲的莉賽有了關係,甚至坦言他這回是真的認真的,這使得茉莉近乎瘋狂與海爾爭吵,海爾去住飯店,這晚茉莉立刻打電話向FBI檢舉,海爾很快就被逮捕,而公司面臨瓦解,茉莉的貴重首飾也都被充公,而兒子也憤怒地離家出走。

  頓失所依的茉莉只能搭飛機去舊金山找她的妹妹金潔。其實茉莉與金潔都是被領養的養女。而之前金潔與丈夫奧吉因中樂透二十萬,去紐約請教海爾是否有甚麼事業可投資,沒想到海爾要他們投資即將在海岸興建的社區住宅,最終血本無歸。

  奧吉對這件事始終耿耿於懷,但金潔比較不在意。茉莉為了生活,只好暫時去牙醫診所當助理,沒想到牙醫被她的衣服吸引,頻頻對她示好,不僅請她喝酒,甚至最後想強暴她,她氣得再也不去上班了。

  透過研習電腦課程的同學介紹,她帶金潔去參加一個派對,她希望金潔可以交一些上流人士。金潔雖與奧吉離婚,但又結交了藍領階級的奇力。

  果然在宴會中金潔結識了音響工作人員艾爾,對於艾爾的奉承,金潔立刻陷入熱戀,但不久才發現艾爾是有妻子的,她只好又回頭找奇力。

  茉莉認識了外交官杜埃,兩人一見大為傾心,杜埃也在海邊買了一幢房子,並帶她去見父母,而最終要帶她去買訂婚鑽戒時卻遇上了奧吉。這使得杜埃知道茉莉也有兒子並且騙了他許多事情,兩人因而分手。

  茉莉在見了丹尼一面後被丹尼驅逐,於是她又像以前一樣,變成街頭上喃喃自語的女人。

◎ 劇情分析

  這可能是伍迪艾倫去歐洲長住前的一部電影,所有的情境依然離不開紐約,但這回卻將場景與情境移至舊金山。也將他最擅長的曼哈頓女郎與舊金山的藍領階層做了一個完整的結合。

  看得出伍迪艾倫徹底在解構資本主義包裝下的價值觀,茉莉活得光鮮亮麗,那是因為老公以極佳的條件寵愛她,因此她住豪宅、穿名牌衣服、時常舉辦豪華派對。於是從她身上不斷散發出一股令人迷醉的貴婦姿態。

  茉莉的個性雖較為自私,但略顯神經質的性格才是她的致命傷。丈夫在外的一切她其實都瞭若指掌,只要無人提及,她甚至可以視而不見,因為她願意擁有的是她能看得見的。

  但若有人向她提及,她必然一定興師問罪。而丈夫當然一口否認,茉莉則二話不說立刻找丈夫一起做愛,這其實是相當有趣的,若丈夫剛在外偷腥,而回來太太卻逼他做愛,想必丈夫的感受一定相當難以應付的。導演連這麼細膩的對應都能掌握,不愧是一名鬼才。

  如果一切就這樣延續下去,也許事情也不容易變化,問題是海爾被一名法國來的十幾歲實習生迷惑了,他直接了當的告訴妻子他這回是認真的。這表示茉莉所擁有的一切,都即將全面化為烏有,這是她絕對無法容忍的,也是海爾始料未及的。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茉莉的個性使她採取玉石俱焚的極端手段,不僅毀了丈夫的事業,使他入獄甚至最後自盡在獄中,而茉莉也使自己走上絕路,就連兒子也不再返校唸書,在離家出走後,不僅自暴自棄的吸毒,拒絕再讓母親找到。

  走投無路的茉莉只好到舊金山投靠金潔。談白說這段情節有點像「慾望街車」的開始,但這也不能說是抄襲,只能說是有些雷同。

  在營造舊金山這個區塊,導演動用了一些相當優秀的演員,也就是將曼哈頓的情趣轉移到舊金山,而茉莉在走投無路之際卻不忘學習電腦。在班上有許多與茉莉同年齡的婦人,這呈現了一種趨勢,那就是在電腦出現後,一些70年代甚至80年代之前的人,都面臨了一種新的社會氛圍,因為電腦的崛起,使得人類的生活起了極大的改變,不會電腦等於跟社會完全脫節,就連室內設計都已經不是在紙上用尺規度劃,而是直接在電腦呈現。

  這樣的人雖然已經逐漸步入老年,但也有人勇於學習,依然能跟年輕人一較高下。但真正而言,卻也需要許多年輕人的協助,否則永遠跟不上社會脈動的。

  茉莉聽了別人的建議學習電腦,但養尊處優積習已久,就算想學卻有許多進不去的門檻,最終會讓她望而卻步。這其實是很多這個世代的人相同的寫照。

  茉莉依仗的是丈夫過去給她的優渥生活條件,她的生活很精彩只是一些添枝加葉,一旦樹根離去,茉莉頓失所依。所謂室內設計,應該也只是擺飾。台灣很多人買了新居,往往要大興土木,但其實用各種家具擺飾也能產生另一種氣度,何況裝潢所用的材料最終會損壞,因材質均不佳,甚至會有許多致癌的化學結合劑。

  茉莉找到了杜埃,很快又能恢復以前的日子,杜埃被她吸引,倒不如說是被她的名牌穿著所吸引。金潔逐漸改變,她不是也想變成上流人士?於是她改變了穿著,也噴了大量的香水,但這反而會弄巧成拙。更何況艾爾也只是玩玩的態度,當金潔發現艾爾失約,並且承認他已有妻兒時,她的夢想立刻破碎,很快地回到自己所屬的生活。

  金潔始終提到她與茉莉的基因不同,這也許有些道理,但絕不是全部。每個人的性格,其實都會是因為環境的影響,而開始讓自己處在一個熟悉的位置,這就是我們自己的人生,各盡人事,各安其份,但沒有所謂的優劣之分,因為每個人都會在自己的位置中,享受自己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而這樣的呈現,就是我們自己完整的人生。自己的世界,在全宇宙中,絕對是獨一無二的,不必羨慕別人,因為其實別人也都在羨慕你。

  茉莉是個迷失自己方向的人,藍色不只是憂鬱,也是一種滯悶。可能自始至終,都無法了解她自己的目標是什麼?因為她只看到眼前,從當下的喜怒哀樂來反映她的情緒,這終於導致家庭分崩離析,從此讓一個完整的家庭完全粉碎。雖然海爾的作為真的不足取,但茉莉難道不應該要負擔一點責任嗎?

  最無辜的是丹尼,他在面臨鉅變時卻以逃避來詮釋自己的生命。如果他以靜默的方式完成學業,然後堅定地走自己的路,也不致於自己淪落吸毒的慘況。這表示丹尼似乎也太依賴這個表相亮麗的家庭了,缺乏屬於自己主觀性的見解,否則應該他會是獨立自主的一個個體。

  「藍色茉莉」雖然有些電視劇的味道,但卻因為伍迪艾倫的加持,加上凱特布蘭琪精湛的演技,使得本片有了不一樣的呈現。其他演員也都在應有的位置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尤其最後的結局真的出乎意料,看完影片,茉莉坐在街頭的影像,應該會在每個人的腦海中揮之不去吧?!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豔之夜(つやのよる)(Before the Vigil)

 

導演:行定勳
主演:阿部寬、小泉今日子
日本 / 2012年 / 138分 / 限制級
禮讚:日本電影金像獎最佳新人獎A
在22個俗世男女的掙扎中,一幅愛情與慾望的畫卷就此徐徐展開神秘女人「艷」投下的小石頭, ...

◎ 劇情簡介

  多年前松生春二拋妻別女,與小艷一同私奔到伊豆半島外的一個島上,雖然開了一家民宿,但小艷又開始與其他男人鬼混,甚至主動告訴松生,在她12歲時,她的堂兄石田行彥就奪去了她的初夜,而此刻石田正以一本小說「艷之獸」奪得148屆的文學獎。但在頒獎典禮中,卻也有另一名女人來攪局,因為石田與她時常約會,於是石田太太與女子在宴會中大打出手。

  事實上小艷已經昏迷在病床上,松生有太多的怨,幾乎用刀了結她的生命,最後還是罷手了。但他開始從小艷的信箱中,一一告知小艷的前情人,想要知道在小艷即將辭世之前,有多少男人還愛著她?

  橋本湊是房仲營業員,她與老闆有著曖昧關係,但老闆卻是小艷的第一任丈夫,但已在24年前離婚,雖然另一男職員亦對小湊有著好感,但小湊最終還是喜歡上一個下體有入珠的宅男房東太田。

  松生的妻子山田早千子,在松生離家後依然天天望著她與丈夫的相片。女兒麻千子似乎很難理解這種情緒,於是麻千子故意赴好色教授安藤的約,果然教授約她在飯店酒廊見面喝酒,然後帶她上樓上飯店的房間,麻千子有些猶豫,但還是進去了。

  松生在她八歲時與小艷離去,如今又聽聞小艷已經病危,於是在女兒的鼓勵下,兩人坐船到了大島,卻見松生雖然瘦了不少,依然為小艷執迷不已,或許到此麻千子終於可以領悟,為何男人會不停的往外追索?早千子似乎也慢慢開朗起來,母女兩人再度去星級飯店酒廊,母親才告知以前她與前男友優也常來這兒。也在這個時刻,麻千子又見安藤教授帶了另一名女學生來酒廊,手法與前如出一轍。麻千子終於徹底了知了人性另一層悸動的原因。

  松生望著小艷的棺木,最終再度看了她幾眼。在與女兒見面時,曾向他借菸,女兒告知這是她第一次吸菸也會是最後一次,而後早千子也從留下的香煙抽了一根,算是一家人最後的品嘗「幸福」吧。

  小艷的葬禮只有松生一人,望著空蕩蕩的葬禮,松生證明似乎只有他一人愛著小艷。

◎ 劇情分析

  「艷之夜」的敘述格局相當龐大,但探討的格局卻是相當有力而集中。有趣的是已經面臨死亡的小艷,導演刻意讓她以「暗場」人物出現,就算躺在病床,但臉部都插滿維生系統,顯然這是一種刻意的安排,因為一名四處尋求男人慰藉,不斷地挑戰傳統倫理的豔麗女人,如今都已四十五歲了,但依然是具有魔力地吸引著男人,尤其讓松生在十多年前便為她拋棄妻女,小艷並建議回到她熟識的大島開了一家海邊民宿。

  就一般的見解與認知而言,這會是一場極為幸福而美滿的私奔,因為兩人理念相同,若能為自己尋得一種「幸福」的生活,應該也是一種美滿之事。

  問題是小艷並不是一個安份的人。回來大島後不久她就故態復萌,又四處追索其他男人。這樣不斷的追索性愛的刺激,應該用什麼方式加以評斷呢?事實上這是屬於人性自我追索中的一環,任何的評斷都會因為主觀見解而失準。

  小艷在她小學畢業時刻,就受到堂兄石田奪去貞操,這會是一個改變她對性愛看法的一個關鍵嗎?有趣的是,石田不僅日後成了教授,也成了小說家;甚至他的小說也得到日本最重要的文學獎,而探其內容,可能是對「性」的剖析與見地。日本這種異色文學相當興盛,谷崎潤一郎、川端康成都是個中好手。像小艷這種角色的內心世界,都是異色文學極佳的題材。

  不只是小艷不厭其煩地嘗試一而再,再而三的性愛,男人在這方面應該也是與女性互動的。因為性愛總是必須要男女雙方(同性戀不在此討論),若無其中的激盪互動,雙方如何激盪出高潮火花?

  石田不僅外遇連連,就算頒獎典禮那天,依然有女人傳馬愛子前來鬧場,石田的妻子豈肯退讓?於是一場兩女相鬥的戲碼就出現了。縱然是在這樣嚴肅的場合,男女雙方依然以獸性來捍衛自己的地盤。

  仲介老闆是小艷的首任丈夫,但離婚後,他與女職員橋本湊有了勾搭。小湊是個三十出頭的女人,她對房仲業自有一套手法,但老闆口口聲聲要娶她,就算沒有真正的行動,她也不甚在意,因為注視著她的美艷與美好身軀的男人實在太多了,就連男同事有時也會用探詢的口吻試探,但小湊在意的卻是慾望的全面紓解,她最終選擇的是有入珠的宅男房東太田。

  池田百合子這個腳色雖然較溫和,她每天忙著為女客人洗頭,但眾人傳言中,她也知道男友茅原優也曾與小艷有過交往,如今雖然得知小艷病危,但茅原優似乎也沒有去探望小艷的想法。加上由香里也帶兒子來探望茅原優,這也令她困擾。

  所有的男女慾望,是否只有存在高潮爆發的那一刻,才算真實?過了那個環節,一切回歸到人的現實面,似乎又要再重新去面對。床上的交融會使人瞬間遺失一切,因為當下只有觸覺的慾望,所有世間的一切都因之而暫停,而這種狂躁的迷戀,有時會拓染成深不可測的思域,沉溺其中便無法自拔。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正因為沉溺其中才能讓慾望提升到絕對的頂點。這近乎是兩極的看法,從放肆的獸性以及道德的層面,若要從中去認真探索,其實真的也無法找到答案的。

  全劇中共22個人,因為小艷這個女人的存在,而各自在心中掀起無盡的漣漪與掙扎。早千子在最終去醫院見到了小艷,她解開小艷的病服,看到胸部有著太多吸吮過的痕跡,早千子小心翼翼地伸手撫摸小艷的乳房,她純粹以男人的立場去體驗與小艷互動時的心情。為何每個女人都有乳房,而丈夫竟然會受到這對乳房的吸引?

  人是否只是活著就是一種絕對的滿足?性慾也許也只是一種催化劑,透過慾望的吸引,於是生命便有了動力,生活也因之而多采多姿?!

  如果未來的世界揚棄了社會道德觀甚至法律的制約,人可以無盡地與任何人交往,這會是個什麼樣的世界?也許很多人質疑,但在反觀內心時,不免會發現每個人似乎都有這股衝動的慾望。但理智告知我們,超越了社會規範一切都是脫離現實。

  現實是否真的是現實?也就是在理性的社會規範下,每個人都真正遵守了這個原則?事實不然,正因為某種挑戰的慾望,反而在打破常規之後,得到一股莫名的快意,於是偷情便成了一種競相追逐的遊戲。

  但純粹將之視為遊戲,未免也淺視了人性。在慾望中充份表露了人性的貪婪,而慾望是永無止境的,當第一步陷入之後,其實很少有人會將之縮回,相反地會一步步走向更深淵之處,也許那是永不見天日的黝黑,但當下的快慰其實早已讓人喪失了思考的能力。

  松生算是專情之人否?若是他不會拋妻別女,他似乎只是沉溺在小艷的慾望之中讓他無法自拔。他的女兒最後問他是否幸福?松生是無法回答的,因為他從不曾去思索這個層面的問題。

  一切都結束了,沒有半個男人回頭來探視小艷,但那會很重要嗎?異色文學探索的絕對不是結果,而是「當下」。

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

導演:朗‧霍華(Ron Howard)
主演:羅素‧克洛(Russell Crowe)
   珍妮佛‧康納莉(Jennifer Connelly)
美國 / 135分 / 2001年 / 輔導級
禮讚:第74屆奧斯卡最佳影片
改編自數學天才John Forbes Nash的真人真事,他具有數學天分,偏偏患上精神分裂症,最後仍成為諾 ...

◎ 劇情簡介     

  一九四七年一批年輕人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就讀,當時的學生都是一時菁英,每個人都希望將來能進入惠勒研究室工作。其中競爭最激烈的是馬丁漢森與約翰奈許。

  每個學生幾乎都已經繳了論文,甚至又朝其他方向發展。而不擅長人際關係的奈許不但不去上課,只是埋首於他最有興趣的「博弈論」,並堅持尋找它的源頭。而在學校奈許與漢森下了一盤圍棋,奈許輸了,他很衝動地撞翻了棋盤焦慮地離去。他的教授誠懇地對他說如果他再無進展的話,恐怕無法保證他一定可以進入惠勒研究室。

  或許是因為這般競爭,奈許竟然與室友理查蘇將桌子從窗口丟下。這一天奈許騎腳踏車在校園內,騎著S型的途徑,這才悟出了經濟平衡論,一舉打破亞當史密斯的理論,也因為如此,海林吉教授遂提名他到惠勒研究室上班。

  這一夜,有人帶他進入國防部,希望他能解開雜誌社裡的密碼,因為蘇俄已經有人在美國置放輕型的原子彈,希望造成美國的混亂。而其中負責人叫威廉帕奇,他帶奈許去植入晶片用以辨識身份,每當有情報便放置在一幢房子外的信箱。

  此時一名女學生愛莉莎在上課時得體的應答,使奈許對她另眼看待,兩人一起參加州長的宴會,而愛莉莎適時送他一條手帕。兩人感情日增,但奈許只要進入思考解密,都會讓他忘了約會,所幸愛莉莎原諒,並接受奈許的求婚,很快兩人就結婚了。

  這一日他在校園遇上了查理斯,他帶著姪女瑪西,因為她的爸爸車禍死亡。一九五四年奈許與威廉帕奇遭受攻擊,傳信地點也更改,甚至在演講時,發現有人來抓他,奈許攻擊精神科醫生羅森,但依然被抓入精神病院。而愛莉莎也在那幢老舊房子中找到原有的密封解密文件,這才證實奈許有幻覺症。

  在出院後,奈許漸漸把藥藏起來,因為吃了藥無法與妻子圓房。最終他懇求妻子不要再將他送入精神病院,他決定要靠自己的力量戰勝這些幻覺。

  最終奈許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也驗證了他與妻子之間的真愛。

◎ 劇情分析

  「美麗境界」是好萊塢少數會讓人不斷思考的影片。當年在奧斯卡金像獎中入圍八項,最終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原著改編劇本及最佳女配角四項大獎。

  影片的故事從1949年到1994年,背景則是冷戰時期的美蘇間諜戰,還有普林斯頓大學及惠勒研究室。

  能夠進入美國最重要的學府之一的普林斯頓大學,不管是物理、經濟都將會是美國培育人才的搖籃。我們也能從影片中看出美國大學的教學方式與台灣的不同。雖然不去上課,但只要能提出出眾而創新的論文,這都是一名大學生能否畢業的依據,並非是規規矩矩去上課,接受點名,但都不會思考的教學模式,影片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讓人相當感觸的。

  或許是奈許不擅長交際,人際關係是他最脆弱的一環。也因為這樣的性格,他孤單的心靈其實是必須用另一種方式來呈現,那就是要贏,在學術領域、在各種人生面向上都必須贏。但當他和馬丁漢森下圍棋後,卻失敗了。這種失敗的原因,再加上他單刀直入在酒館中向女人求愛而被賞了耳光,這使得他在潛意識中必須武裝自己,除了更加努力思考之外,他也開始將自己幻想成國防部相當器重的解密人員。

  幾乎不去上課的奈許,最終在腳踏車從8字型中不斷來回的面向,體悟出新的經濟「平衡論」。這項成就使得一百五十年來的觀念有了改變。奈許也因此獲得他最想去工作的地點惠勒研究室。

  電影是映像語言,故奈許所幻覺而出的人物,在影片中是「確實存在」的,這也直接說明了奈許心中的虛擬故事。或許他真的在雜誌中的各篇文章中,找出相連貫的詞句,從而來解釋他自己創造的故事。

  如果蘇聯真的已經在美國各地放置許多小型的原子彈,那是何等驚世駭俗?但若果是真的,而奈許也由此而真的破獲這些放原子彈的地點,那奈許就變成全美的英雄,而因牽扯到機密,故奈許縱然是個英雄,卻不能對這個世界上任何人吐露真相,那怕是自己最深愛的妻子。

  愛莉莎是在課堂上認識她的老師奈許,但奈許卻反而十分欣賞愛莉莎的果決,甚至她也大膽的提出了奈許所拋出問題的解答,雖然還是錯誤,但兩人的感情卻因此而更接近了,尤其愛莉莎送他的手帕,變成兩人交心的一種具象信物。當最後奈許上台領獎時,他拿出手帕深深一吻;而台下的愛莉莎卻左手按心表示了兩人的心靈默契。這是電影學中具象道具最真實而精彩的演出。

  當愛莉莎知道奈許被抓到精神病院時,她為了求證,立刻到那座廢棄的別墅,而奈許放在信箱中的極機密文件,幾乎都沒有人動過。也就間接證實了這一切都是奈許自己的幻覺。

  查理斯在學校與姪女一起出現,這是因為當年他入惠勒研究室時可以提名兩人一起入內工作,奈許有提名賓達與查理斯。但教授卻提名史提與法蘭克。而奈許並未再據理力爭,在當時的祝賀聚會中,查理斯並無懷恨的言詞或表情,但卻種下奈許對查理斯的愧疚。

  再加上查理斯帶了姪女表示他的兄弟車禍身亡,故隨時都會有女孩同行。而這些故事是奈許自己的延續,因為查理斯沒有進入惠勒研究室,他的人生便有了缺失,而這就枉費查理斯當時在同寢室中不斷地鼓舞他、勉勵他,這正是他內疚最大的原因。

  然而奈許根本是自己獨居,寢室中從不曾有過其他人,但奈許卻堅信自己從心中建立而起的故事與觀念,因為他必須將自己置身在一切榮耀的最高點,以彌補他在先天上的許多缺失。

  吃了藥雖然幻影不見了,但卻使得奈許無法養家,無法工作,無法與太太作愛,一個美滿的家庭眼看即將要崩解。而此時的奈許也逐漸發現威廉帕奇與查理斯及他的姪女是虛幻的人物,但不管你怎麼驅趕,三個人似乎永遠與他隨行。

  這樣的例子有許多,但以「幻聽」的成份較多,在台灣也有許多奇特的療法,甚至療效相當清楚,但這並不為西方的人文科學所認同。

  奈許以自己追索「博弈理論」的精神,企圖從自身去解決這件事情。故有一場他向三人告別的戲,這是在影像詮釋中相當精彩的。縱然那三個人最終都不曾離去,但奈許在向三人告別的同時,便又尋回自己的獨立思索,雖然查理斯三人陰魂不散,但奈許終於可以習慣他們的存在,因為不必理會,這些幻象基本上是對宿主無可奈何。

  唯識學將這類情境解釋為妄念,而妄念的產生則是無明,而無明之意乃是生命從「無始」以來,雖然不斷地輪轉,但卻永遠不曾了知領納生命的實相。而虛妄的相被出生之後,最後必然會滅失,而永遠不滅失的是自己的「實相心」。

  六識在人世間可以思索許多問題,但其實也不曾獲得什麼,因為在下一世便不再出生而有新的六識。唯有在每一世學習的各種方式與過程,變化為習氣種子,然後再由業識的配合,成就下一世的新六識,也就是另一個新的自己。

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

意亂琴迷(The Assignment)

導演:提摩‧尼爾森(Timothy J. Nelson)
主演:葛弗雷‧琳西 (Adam Baldwin)
   法蘭西
史都華 (French Stewart)
美國 / 2010年 / 96分 / 保護級
她的音樂才華和對音樂的熱情,竟也隨著秘密揭曉而逐漸消失…

◎ 劇情簡介

  伊萊莎是一所私立高中的學生,她不僅功課好,也彈得一手好鋼琴,她的鋼琴老師為她找到一個到巴黎音樂學院的甄試機會。她的父母約翰與珍妮也為她高興。

  但這一天學校來了一名老師克萊門,他教的歷史課卻不讓伊萊莎退選。不僅如此,在上了幾天課以後,伊萊莎也慢慢喜歡上克萊門的歷史課。問題是克萊門要大家以追索歷史的方式來介紹自己父母的來處,然而這一點似乎也使得伊萊莎的父母感到為難。

  這期間音樂老師布爾卓被學校解僱,但這是學校一名董事搞的鬼,因為他知道一個真相。學校的董事長其實是伊萊莎的爺爺,只是伊萊莎的父親史奎爾不幸戰死在越戰戰場上。在最後遺言中表示,若伊萊莎能夠在巴黎拿到學位,那才公佈她的身份,否則這所學校可能就捐給政府機構了。

  校董知道這個秘密,故一再慫恿他的兒子去追求伊萊莎。這使得原本與她交往的史賓塞有了芥蒂。況且史賓塞的泳技似乎永遠趕不上校董的兒子。但在克萊門的教導下,果然大有進步。

  約翰和珍妮終於承認伊萊莎並非是他們親生,但因為尚未十八歲,故依約定不得對她明言。但知道真相的清潔工維爾以及音樂老師布爾卓,卻一直希望能將真相公開。

  原來克萊門正是史奎爾,只是兩人在越戰時期,因克萊門知道史奎爾有妻小,故兩人交換了軍籍號碼,但克萊門卻不幸戰死。傷心的史奎爾只好以克萊門的身份過日子,卻始終不肯去面對這一切,直到最後才以克萊門的身份回到學校教歷史。

  在史奎爾的教導下,史賓塞終於拿到了游泳的區冠軍,而在知道真相的同時,伊萊莎也以自己的家譜完成了她的歷史課業,同時也與史奎爾父女相認。

  伊萊莎終於按照原訂計劃去到法國巴黎,完成她的音樂學位,也符合了爺爺的期待,終於成為學校的繼承人。而最後伊萊莎也在學校舉辦了一場成功的演奏會,也使得即將走入岔途的學校再度步入正規,一切都在圓滿的和諧中結束。

◎ 劇情分析

  這部「意亂琴謎」是一部相當標準美國化的影片。這其中夾雜一段「越戰」的傷痕,也有抗拒傳統道德觀念的婚姻。最終再來一段所謂的「認同」歷史的倫理親情,最終是喜劇收場。

  史奎爾與妻子的結合是以抗拒而走出自我的訴求,使得自己面臨必須離開學校以及家庭的庇護。而在生下女兒之後妻子的死亡,自己投入戰場的悲壯,在在都顯示刻意操弄的情節。這對照時下新的影視觀點,其實是有很大的落差的。

  在越戰的橋段,雖然很短,但其實卻是相當重要的,然而這一段詮釋得不夠徹底。只在片頭夾雜一些資料鏡頭,縱然我們可以理解兩人是小時候的同學,也一起在私校共處,但戰爭的情節如何來區分戰場上的危機?生命如何喪失,本來無關緊要,但交換兵籍號碼的舉動似乎是一次敗筆,但若無這次的舉措,又無法解釋克萊門與史奎爾之間的關係,以及日後整個情節的延續。

  就算當時心靈受到創痛,但為何無法去追索妻子的一切,最後他以克萊門的身份來應徵學校的歷史老師,這種假冒別人的身份是否合情合理?在美國會不會犯了偽造文書或其他罪行?在台灣這種情形是確定違法的,因此安排這樣的情節便有些牽強。

  爺爺臨終前的遺囑也是相當有趣的,他認為只要孫女能像女兒一樣在名校中拿到音樂文憑,那麼就請律師讓她認祖歸宗,否則就做罷。

  這種情形在東方世界是比較會被重視的,但沒想到西方電影也採用類似的情境與事件。音樂或許可以陶冶一個人的性情,音樂在藝術領域中自有它的獨到的特質,但一個人是否能在音樂領域中達到成功的境界,是否能以此來判斷優劣成敗?

  若伊萊莎不是對音樂而是對美術有興味,難道爺爺就因此而不承認這個孫女?就音樂而言,究竟到達什麼地步才算是成功?像貝多芬?李斯特?或舒伯特?當然以一名演奏家而言,能夠對樂譜有所詮釋,就算得上是成功的音樂家。

  布爾卓告訴伊萊莎的話是相當精準的,因為要彈奏一首曲子,並非只是按照旋律一五如十地彈奏,而是必須以人的角度來詮釋音符,表相上聽起來並沒有不同,但仔細傾聽之餘,就能從音符中聽出演奏者的心靈語言,也因為這種心靈語言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才顯得如此珍貴。透過不同的一再詮釋,必然會有不一樣的心靈故事,只要在音符中就能搜尋得到。

  事實上,史奎爾一開始是個懦弱的人,他不敢去面對問題的癥結所在,故只是一味地逃避,縱然寄情於過去美好的音樂人生,但不敢去面對已經發生的問題,問題是否就能因此解決?

  史奎爾假冒克萊門的身份回學校應徵歷史老師,但他不僅在教學上有獨到的見解,更要學生去尋找自己的家譜,以及祖先的來處,這才是真正的歷史。台灣也好似有這樣的類似問題,很多人的祖先來自大陸或其他地區,但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卻不見有人去主動追索,這當然與教育體制也有很大的關係。

  台灣的老師是沒有閒暇的時間做課外作業,因為一切的課本都已經由教育部制訂完成,日後考試也不離課本中的素材,這其實也強烈限制了學生的思想,對個人成長過程而言是相當遺憾的。

  本片也適度地表現美國高中生的自由交往,但因調性的取捨,不像一般電影情境的呈現。因為伊萊莎與同學所謂的交往也只是「比較好」,這似乎與現今電影的調性其實是完全不同的。

  伊萊莎對鋼琴的喜愛與練習,其實並未有過太多的描述,只是想當然耳最終她一定會成就音樂家的目標,就算從學校畢業拿到名校文憑,但卻不見得就能成為一種生命的標的。

  最後是由伊萊莎透過自己追索父母的血緣,而使得自己的生父與自己相認,雖然略顯灑狗血,但多少還是有些令人動容。

  或許也因為如此,伊萊莎的養父母就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了,在電影中的展現,所謂一線演員、二線演員甚至三線演員是分的非常清楚的。也因為壓低了副線人物的情節,全部主戲就會堆置在主角身上。

  事實上,因為全劇中真正重大的事件都被推置暗場,真正彰顯的是這群學生的主動,但這些學生又並非以強烈的戲劇作表現,因此其他腳色也被拉扯下來。就連史奎爾的戲也變得軟弱無力,這是相當可惜的。

  畢業前的舞會雖然釐清了伊萊莎的真正選擇,但這並非一定是未來的歸屬,但起碼也是一場高高興興的熱鬧場景,最少也豐富了一些畫面。

  「意亂琴謎」並非上上之選的影片,只因從編導的角度有了詮釋上的偏差,使得影片的詮釋有了一種固定模式的感覺,換句話說,觀眾很難會在本片中獲得更多的啟發或暗示,這是相當遺憾的。

2016年11月3日 星期四

鄰居.同居(エルディーケー)(L♥DK)

導演:川村泰佑
主演:剛力彩芽、山崎賢人
日本 / 2013年 / 113分 / 普遍級
故事講述的是不願意跟隨父母搬家而選擇獨自住下的女主角,在告白失敗後,卻發現男主竟搬到隔壁住處…

◎ 劇情簡介

  小萌很喜歡學校的風雲人物久我山柊聖,鼓起勇氣在校園內向他告白,但柊聖卻毫不留情地拒絕了。小萌的好友西森葵憤怒地在樓梯上攔住他,雙方一言不合,小葵一腳將柊聖踢下樓梯。

  為了表示歉意只好揹他回家,沒想到兩人竟然是租在同一棟公寓,而且就住在隔壁。柊聖表示自己無法外出買東西,要小葵煮東西給他吃,沒想到手忙腳亂中差點引起火災,防火系統灑水器開啟,使得屋內積滿了水。房東表示修理工人檔期排到一個月後,柊聖表示無妨,他可以住到小葵的房間。

  沒想到第二天在學校,小葵就發現柊聖在踢足球,這才發現她受騙了,但柊聖卻若無其事一直賴在她住處。不得已才在屋內架起一道布簾為界,但在雷雨之夜,小葵卻嚇得驚叫,柊聖從布簾下伸出他的手,小葵遲疑了一下,將手伸給他握住,反而有種安定的感覺。

  在附近打工的大學生三条也喜歡小葵,但發現小葵與柊聖似乎走得很近,遂警告柊聖不能傷害小葵,否則他絕不原諒他。房東太太送兩張遊樂場的票給小葵,柊聖搶了一張表示要陪她去。而小葵在金飾店看到一條喜歡的項鍊但又沒錢可買;也渴望在七夕花火節能在心形的煙火中與男友接吻,聽說這樣會長長久久。

  但在去遊樂場時,柊聖牽她的手,表示要教她怎麼約會,但似乎被學校同學看見,大家都議論紛紛,好奇地想知道小葵的男友究竟是誰?這使得小葵焦慮不已,因為學校若知道兩人同居是會開除的。柊聖原有機會吻小葵,但卻放棄了,因為他希望她把初吻留給對的人。

  在烤肉聚會中出現了一名櫻月,她以柊聖的情人自居,而隨後而來的柊聖哥哥卻在告訴小葵有關櫻月與柊聖的關係時趁機吻了她,小葵生氣的推開他哭泣離去。柊聖這才極力安慰她,並打了哥哥一拳。

  七夕花火節卻因柊聖失約,小萌與男友亮介才故意推三条與她同行,然後再去用話刺激柊聖,於是柊聖終於拋開過去自溺的性格,勇敢地在花火節中找到了小葵,也正好在心形花火在空中閃耀時兩人相擁而吻。

◎ 劇情分析

  日本的漫畫水準在全世界是首屈一指的,不僅種類繁多,也普遍的在各種年齡層擁有眾多的讀者。「鄰居‧同居」其實就是日本漫畫家渡邊鮎的漫畫作品,原作從2003年在「講談社」雜誌上開始連載,單行本發行後,到2012年12月累積也已超過270萬部。

  本劇是在2013年7月宣佈開拍,所謂的真人電影版。2014年在日本與台灣上映,是屬於青春少女校園偶像劇,其中有許多情節來自漫畫,自然也就會有許多常理無法理解或詮釋之處。但對一般青少年而言,劇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們極力想模仿與追求的對象,在日本擁有廣大的讀者群,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西森葵因父母及家人都去中國,但她因為喜歡留在日本,其實也是不想離開原有的朋友,毅然決然留在日本唸書,也以獨居的方式住在公寓。

  兩人相識的過程真的很「漫畫」,原本義憤填膺地要教訓柊聖,也潑辣地指責對方,但反被柊聖擺了一道,反而必須揹他回家,這種情節放置在青春少女的漫畫故事中是趣味性的,但若是在成年人的世界中,這樣的情節似乎是不太可能的。

  電影或任何文本的調性都有它的層次,或許受限於原著中對情節的風格呈現,更何況若擅自更動,有可能會失去其創作的原味,雖然小葵將腳橫在走道上阻擋柊聖去路,顯得霸氣十足,但對照其影片後半段卻有了極大的落差。你可以解釋是因為受到愛的感染,而使性情有了改變,而其實這齣戲最精彩之處便是從零到有。

  原本並不在意柊聖的,但在「同居」之後因日久生情,遂逐漸改變自己的觀點,尤其最後在知道柊聖的生日時,特地像個家庭主婦一般地做了飯菜,並烤了生日蛋糕,沒想到這個晚上柊聖硬是被櫻月留下。甚至也在這一場戲中柊聖不僅表露他的感情是封閉的,於是她只能眼睜睜望著柊聖離她而去。

  偶像劇總是在最高的期待中,讓劇中人物瞬間跌入谷底。然後在一個臨界點,也就是最關鍵的時刻重獲生機,也讓情節有了極大的逆轉。

  類似這樣的情境都會講究故事的背景。高中女校是青少年即將結束的年代,對於亂竄的青春動力、無法自持的感情世界,都即將進入一個較明朗的階段,為了不辜負這段青春年華,很多人提早做了選擇,而這段期間若能有個男、女朋友,在同儕之中都是一種驕傲。故英國諺語常說4歲不穿紙尿褲是幸福,14歲身邊有人圍繞,20歲有性生活,35歲賺大錢,60歲還有性生活,80歲還不用紙尿褲都是一件幸福的事。

  從原著改為電影其實做了很多改變,人物精簡成柊聖與三条的對立,而柊聖哥哥久我山草樹,其實曾與櫻月結婚,但其實兩人並不曾在一起。故將這段情節變成櫻月與柊聖之間的曖昧。

  然而最不清楚的就是櫻月這條線,過去她與柊聖真正的交往原因與過去並沒有十分清楚,只知道這導致柊聖變成一個不敢承擔愛的人。這可能在編劇改編過程中有重大的瑕疵。

  三条這條線原本與柊聖的姐姐久我山繪理有一段故事,因為繪理住在三条亘家裡,是因為前男友不斷地糾纏,導致在一次酒後三条亘與繪理發生了「意外」。這條線繪理被刪掉了,變成三条亘最後追求小葵而失敗。這是改編上為了讓情節緊湊而縮減,這是可以理解的。

  原著幾乎以連續劇的方式來呈現,改編成電影自然就需要更多的情節,而這些就被設計成趣味性的橋段,雖然有時略顯誇張,但這反而成為這部電影中最大的特質,以及特殊的情境氛圍。

  柊聖自我防衛與高高在上的表情,其實都在彰顯他是個內心脆弱的人,很容易因為某一件事情就被絆住了,甚至也無法從翻滾的波浪中全身而退。但或許是這種酷的偽裝,使他在女學生的眼中是最酷的男人。

  因為大都沒有真正的嚐到戀愛實質滋味,所以一切對愛的想法都只能放在表相的亮麗與瀟灑。而日本女高中生流行的「告白」,是否真的如實直接?這是有待商榷的,尤其是女生向男生赤裸裸地告白,若被直接拒絕將會情何以堪?

  也許這一點,正是我們應該深入去探索的日本人際關係。在彼此地位曖昧不明之際,更能彰顯這種「絆」一般的特質。不只日本,其實在所有戲劇情節中這種迷離的手法,常常是吸引觀眾的不二法門。

  在人生每個階段中,我們都會去面臨不同的人際關係,在每一次的對待中,這些人際關係都會是我們試煉的對象,而在每次不同的年齡層,我們的付出與對在,都會有截然不同的收穫。

  柊聖與小葵完成了「階段性」的愛,但這份愛雖然有了了結,但會是終生不悔的真愛嗎?日後更多層面的人際關係,勢必會考驗這份感情。所謂的「真愛」並非只有在七夕花火節的印證,更長更遙遠的人生道路,正在等待這兩人接受試煉。

六人行不行(And If We All Lived Together)

導演:史特芬‧羅貝林(Stephane Robelin)
主演:吉‧巴多斯(Guy Bedos)
   珍‧芳達(Jan Fonda)
法國 / 2012年 / 96分 / 輔導級
禮讚:2011年盧卡諾影展閉幕片
   2012年愛丁堡電影節入選片
全片藉由法式長青族的生活點滴,以輕鬆幽默的方式細膩刻畫出老年人所面對的真實問題,在老、病、死的最後時光裡…

◎ 劇情簡介     

  亞伯與珍妮是一對老夫妻,他們與另一對尚與安妮,以及雖有兒子但一直保持單身的克勞德是一群死黨。在不景氣的年代,他們也會加入年青人的抗議行動,但警方似乎也懶得理他們。

  在一次聚會中,尚突然想到,既然大家都不願讓子女送到安養中心,那日漸衰老的五個人,要是有什麼需求,該向何人求援?於是才有了五人共住他家的提議。

  房子是安妮繼承的,雖然她一開始也反對,但最終還是讓其他人共聚一個家庭。亞伯有了健忘症,他在半路出了車禍,但依然捧著要送妻子的花。而珍妮其實罹患癌症,但卻不願繼續就醫,甚至也騙亞伯說她的病情已經緩解,直到亞伯遇上醫生才知實情。

  珍妮也到棺木店預訂一個特別顏色的棺木,但這一切卻全都瞞著眾人。亞伯請了一名攻讀人類學並正在寫劇本的學生的德克。雖然亞伯的父親在戰爭時被納粹虐殺而死,但還是請德克去遛狗,並答應德克住在家中錄影、拍照並記錄老人的生活狀況。

  這一日亞伯忘記關水龍頭,導致浴缸的水滿溢而出,整個家必須全面整修。而克勞德雖然是單身,卻性喜女色,不時去尋花問柳,並為她們拍些裸照。而亞伯原本要從箱子拿二次大戰的資料給德克看,卻誤開了克勞德的箱子,也發現40年前克勞德不僅與安妮有染,也與珍妮有一段情。

  亞伯將這件事記在筆記本中,雖然已經忘了,但一看到筆記本又再想起,終於忍不住告訴尚。尚原本不相信,但在與安妮鬥氣中,安妮竟然也承認了。

  在庭院泳池蓋好之後,他們在泳池內舉行晚餐,尚這時再也按捺不住,差點拿刀動手殺人,幸好經眾人勸開,但尚卻也說出珍妮的外遇,導致珍妮昏倒。

  德克與未婚妻黛博拉因無法見面,遂回去她父母的家中,但此時珍妮卻已病入膏肓,終於辭世,眾人在粉紅色的棺木前不勝唏噓。

  雖然事過境遷,三個男人也相互諒解,但當亞伯想起要找珍妮時,眾人也情不自禁跟隨而去。

◎ 劇情分析

  全世界似乎都將邁入所謂的「老人之國」,一則因為醫學發達,人類壽命延長甚多;二則年青人不喜歡生育下一代,遂導致整個人類的世代連結出現極大的困障。

  有關老人問題的電影不勝枚舉,「心的方向」也是一齣相當成功的電影,但「六人行不行?」卻是近年來詮釋老人議題最成功的一部。讓人意外的是多年不曾在銀幕出現的珍芳達,竟然尚能保有一番的風韻,演出珍妮這名浪漫的腳色,更是別有一番吸引力。

  安養院也許是老人退休之後的適當地點,但若有自己的處身之地,也不見得是唯一的選項,問題是當人年紀愈來愈大,甚至失去自理能力時,恐怕屆時也不是自己能自由選擇。台灣採用大量外傭也許是一個方式,但最終還是會有其他問題產生。很多事情總是會有正反兩個層面,這不是選擇的問題,而是並存的事實。

  這五個死黨從年輕時就是一群好友,但沒想到在一個屋簷下同住的時候,才爆出40年前的外遇偷情往事。憤怒當然憤怒,但也到了無力打架的年齡,似乎不需要任何理由,三個男人便原諒了對方,也許這必然到達這樣的年齡,才能知曉個中原委吧?

  克勞德是個四處拈花惹草的人,就算到了這種年齡,醫生也拒絕開威爾鋼給他,因為怕他心臟負擔不了。但他卻苦苦哀求德克,拜託他請醫生開出處方,德克不得已答應了。這一點是相當有趣的,他雖曾因爬樓梯而昏倒被風塵女子送往醫院,但若沒有性愛,他可能也不會有活下去的欲望。就算沒有親自參與,最後他無意中看到德克與索拉雅作愛時,也面露純真而喜悅的笑容,因為只有性才是他真正的人生。

  珍妮也不止一次與德克一起遛狗,她的問題也始終圍繞在德克對女人的觀點,這些對白其實也透發了女性在老年時期的一些想法。最後因身體不適躺在德克這個年輕的男子身軀中,似乎也得到某種程度的撫慰,其實珍妮也是個浪漫的人,導演在這兒似乎有所保留,在鏡頭上安排了寓意深遠的詮釋,畢竟年齡太大的風氣尚不值得鼓勵,但在人性的統籌展現中,男女其實是不分軒輊的,畢竟人性是不分男女。

  兩個女人躺在床上討論共同的情人,也是相當有趣的,一個約在星期二;一個約在星期四,兩個女人還讚嘆克勞德精力旺盛。如果是在30歲左右,不知兩人是否會這麼心平氣和?

  生命其實相當短暫,也許我們總是在生命的尾端,才會猛然醒悟自己有許多未了的事不曾實踐。但反過來說,是否生命中的許多想法,都必須去體現才算了無憾事?這也是因人而異,因為各自的觀點與見解,都會主導著每個人的思想與決定。

  亞伯面臨的還有健忘症,日後極有可能會變成完全的癡呆,這種問題更趨複雜。江蕙的歌「牽手」也道出夫妻誰先離開的議題,因為不捨讓對方淚眼相送,而引發的夫妻之情,真是刻骨銘心而令人悽然。

  珍妮在葬禮的那段獨白真好,她希望在下葬時,眾好友與親人都先行離開,讓她看見他們邊用餐邊談論以往,而不要把情緒放在下葬時的不捨與難過。就算是死亡,珍妮也始終保持著優雅、風趣又豪放的性格,這也難怪在片尾失憶的亞伯又開始要尋找珍妮,而眾人卻也不由自主地跟隨在亞伯的後面,大聲呼喚著珍妮的名字。

  游泳池是一個另外的意涵,原本是吸引孩孫回來的極佳點子,但老年人縱有閒情,卻也無體力承受這些青春的生命力量。導演在這個區塊,多少也提供了有關老人的另類議題。但若無兒孫造訪,似乎又會是另一番矛盾。看來人的行為總是游離在正反兩面,端看自己在何時何地的抉擇,才能彰顯對與錯,或是與非。

  生命是一種循環,時間也是如出一轍,成住壞空是不斷地重複,生命自然也是如此。人的外表會老,但內在的心思是永遠不變的,佛經曾以「能見之性」來詮釋生命的本能。當然其他的五官都是如此,而這個生命的實相本能,卻能從人的此刻外在窺看得見。許多人無法了解這種真義,才會對老化與死亡有著不安與恐懼。

  「六人行不行」其實是用相當樂天知命的態度,高舉火炬地映照此生的生命。如果有來世也有前世,你認為哪一世才是你最精彩的一生?答案永遠是此刻的這一世。當你到達下一世時;或回到上一世時,你的生命見解永遠會是以當下為榮。

  老年會不會對社會造成極大的負擔?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我們如果不想當別人的負擔,那就用愉悅的心情去迎接每一天,縱有千秋萬世的深仇,在回歸黃土的剎那,不也就隨風飛揚而逝,但人卻必須保有自己最終的尊嚴,貧與富雖然也是重要關鍵,但卻不是全部的絕對。

  未來還是必須由自己來規劃,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應為自己寫下一個屬於自己的劇本,這齣戲不必麻煩他人也不影響親人,由自己編、自己導、自己演,觀眾則是這個宇宙天地,在落幕時像珍妮一樣,說一聲:此生沒有遺憾,這就是一種完美。

2016年11月1日 星期二

逍遙舞孃(Just Like a Woman)

導演:雷契‧鮑查瑞(Rachid Bouchareb)
主演:葛席芬坦‧法拉哈妮(Golshifteh  Farahani)
   席安娜‧米勒(Sienna Miller)
美國 / 2013年 / 100分 / 輔導級
29歲的瑪麗蓮(席安娜米勒)在一間電腦維修公司擔任接待員的工作,而她平日最大的樂趣就是去上她的肚皮舞課;跳肚皮舞可以讓瑪麗蓮的精神為之一振,也讓她忘卻日常生活中的 ...

◎ 劇情簡介

  瑪麗蓮在一家小公司上班,她在下班時間會去上中東的肚皮舞課,老師彼得見她跳得好,希望她能去聖塔蘿參加甄選,若有入選則可隨團到國外演出。雖然這是她的夢想,但她已經結婚,而老公哈維一天到晚鬼混又失業,答應她去的機會等於零。

  在附近一家超商的莫拉奉母之命娶了夢娜,但夢娜雖然也喜歡跳肚皮舞,但婆婆卻管教甚嚴,尤其夢娜一直生不出孩子,更是受到婆婆的羞辱。

  這一天夢娜因拿錯藥給婆婆,導致婆婆劑量過高,送醫不治,夢娜雖無心害人,但卻害怕的出走了。而瑪麗蓮不但被公司裁員,回家後更發現哈維與別的女人在床上作愛。這下氣得開車離家出走,一路欲往彼得介紹的舞團參加甄選。

  在一處公路休息站,瑪麗蓮巧遇夢娜,兩人遂結伴同行,並在彼得介紹的夜店跳肚皮舞,果然賺了許多小費,但老闆似乎覬覦夢娜美色,兩人遂趁夜色急急逃逸。

  在路邊休息時,夢娜竟然跳水卻又不會游泳,幸好瑪麗蓮躍入水中將她救起。當晚她們又接了一檔肚皮舞,也受到極大歡迎,但瑪麗蓮卻在報上發現夢娜捲入了婆婆死亡的嫌疑,於是當夜她們又匆匆離開了。

  瑪麗蓮將車開往印地安保留區,瑪麗蓮責怪夢娜似乎並沒有要對她吐實,怒氣地指責,並要她去投案,於是將夢娜載往火車站,希望她能搭車回芝加哥。而她自己則開車獨自離去。

  在這同時,哈維因找不到瑪麗蓮,於是他也向警方報了案,哈維再打電話,瑪麗蓮終於接聽,她告訴丈夫在結婚十年後發現她應該從新有個契機,然後又將電話掛斷了。瑪麗蓮覺得過意不去,又開車回頭來載夢娜。

  兩人在印地安保留區露營,但當地原住民的警察帶她們去露營區。但在這兒因夢娜要上洗手間,而與另一組人起了口角,瑪麗蓮去責備但反受對方父子毒打。

  不得已,夢娜只好替瑪麗蓮參加甄選,果然一試中的,當夢娜把成績單交給瑪麗蓮,她反而將之丟棄,因為兩人決定回芝加哥勇敢面對一切,並重新開始自己的新生活。

◎ 劇情分析

  八0年代的「末路狂花」是電影史上被譽為女性主義的電影,從而也影響了所謂兩性平等議題。至今女權高漲的背後元素,都不能不歸功於「末路狂花」這部電影。

  曾經三度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法國導演,雷契‧鮑查瑞以類似的手法拍攝了「逍遙舞孃」,而這部影片是導演企圖進軍好萊塢而製作的「北美三部曲」之一,正確地說這部應該是他的首部曲。

  不同於「末路狂花」的是,兩名在公路上尋找自我的女性,這回以中東的「肚皮舞」成為追索的目標,而兩個女人雖然都已經結婚,但各自所承受的卻是不同的壓力。

  瑪麗蓮已經結婚十年,但她當時是在狂戀中完成終身大事,來不及思考與計劃,導致婚後的變數使她幾乎對婚姻僅留一絲起碼的最低溫度。她的工作也只是一種過日子的方式,簡單地說,她是個沒有生命目標的人。雖然如此,日子還是日復一日。

  瑪麗蓮在夜晚去舞蹈社學肚皮舞,對她而言,這是一個大發現,因為不僅她喜歡跳肚皮舞,而老師彼得也認為她跳得好,不只一次要她去參加一個知名舞團的甄選,但因這是國際性的舞團,若被選上,則必須時常出國演出。對瑪麗蓮而言,這是一個契機,問題是她不能無緣無故就離開丈夫,尤其現在更是丈夫哈維失業的時刻,因此她根本不理會彼得的建議。

  但萬萬沒想到,因為不景氣被老闆辭退工作,更令她火大的是,回家正好看見哈維帶了一個女人在床上作愛。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忍受的。於是瑪麗蓮立刻將車子開往甄試的地方,這個目的地大約二千公里,也因此而展開了美國最擅長的「公路電影」。

  有趣的是,這期間也進入了印地安保留區,而當地也有所謂的部落巡警。這一點,倒是這部電影極大的特色。在台灣也有許多山區,要入內需要「入山證」,其意義大體是相同的。

  夢娜是類似外籍新娘而到美國,所幸丈夫與她還算融洽,但因個性軟弱而不敢違抗母親,導致專斷的母親不斷地將過錯全部推給夢娜。或許莫拉曾無意中說出恨不得母親死,也或許是夢娜受盡欺負之後,潛意識的反彈,在一次藥物落地而混雜之後,拿錯藥給婆婆服用並導致婆婆死亡。於是夢娜也在驚恐中展開了逃亡。

  兩人的相遇雖然略顯牽強,但也不能說毫無道理,總之兩人連袂相伴才能展開這一趟的公路之旅。而將兩人連結的真正緣由,卻是由編導設置的「肚皮舞」。因為有了不同的嗜好與專才,這才使得兩人得以在半路中,共同在夜店中搭檔演出而賺取一些盤纏。

  這部戲的精華,應該放置在兩人共同的磨難,也就是沿途中所遭遇的挫折,不僅是屬於社會層面的壓力;或者來自性別的差異,甚至人性中所有的不堪都應該化成情節,給予兩人不斷的試煉,在歷經一連串的衝擊之後,兩名離家出走的女人,終於能憑著自己之力走出心靈的困頓,並重拾信心走向屬於自己的路途。

  第一次在夜店的舞蹈表演是相當成功的,但老闆卻是直接提出性服務的要求。這是男女不平等的鮮明寫照,但兩人在直接逃走之後,似乎缺少了一些讓兩人成長的力量,假設老闆欲強暴夢娜,但瑪莉蓮出面救了她,然後才倉惶離去,這才是比較到位的呈現。當然這與「末路狂花」的故事又會重疊,因為有一部如此有名的影片在前,使得本片受到許多的限制,而喪失了許多應該有的情節。

  第二次的表演,依然不脫離男人對她們有異樣的眼神,但這回是瑪麗蓮看到報紙登了夢娜的消息,她連舞衣都未換下,立刻載她倉惶逃去。

  瑪麗蓮這次生氣地指責夢娜,因為夢娜一直沒有對她說實話。「誠實」是西方相當重要的價值觀,不管是朋友或夫妻親人,如果對方指責另一方「說謊」,這是相當嚴重的指控,更何況夢娜牽扯到命案,瑪麗蓮面對這個問題恐怕後續的牽連,因此她毫不猶豫將她丟棄在印地安人保留區的車站。

  夢娜畢竟來自中東,被棄置在這個荒野之地,更不知道該何去何從,但也只能滿腹委屈地留在這個車站。事實上,瑪莉蓮的舉止是理性也是衝動的。她從理上去批判夢娜應該要去面對司法,就算無罪也必須由法律來斷定,這也是她離開的原因。但衝動是指將一個女人放置在鳥不拉屎的地方,若夢娜再有任何的遭遇或受害,那瑪麗蓮豈不是變成加害人?

  當然促使她回頭的真正理由,是她與哈維再度在電話中爭執。男人的不爭氣促使瑪麗蓮更加堅定自己出走的決心,於是兩個女人再度會合。

  印地安保留區的露營衝突雖是高潮戲,但卻顯得略顯單薄,因為口角而遭受兩名父子的圍毆,導致瑪麗蓮因受傷住院,夢娜只好以自己前往甄選,最後獲得錄取,但瑪麗蓮反而將錄取證明撕毀了。因為她們同時有了認知,必須先回去面對問題,直到全部解決之後才能去面對自己的未來,這也才能顯示出一種負責的態度與認知,也是這部電影的主旨。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灣生回家(Wansei Back Home)

導演:黃銘正
原著:田中實加(陳宣儒)
台灣 / 2015年 / 111分 / 普遍級 /
紀錄片
禮讚:2015年第52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提名
   2016年第27屆金曲獎演奏類最佳專輯提名
   2016年第27屆金曲獎演奏類最佳專輯製作人提名

他串起灣生們心中那份正隨著生命逝去的思念和愛。88歲獨居的富永勝慌張地來 ...

◎ 劇情簡介

  甲午戰役後,清廷戰敗,於是簽訂了馬關條約,將台灣與澎湖割讓給日本。雖然在乙未年(一八九五年)曾發生七個月的戰役,但最終還是在日本的掌控中,從一八九五年開始將近五十年的時間,台灣一直被納入日本的版圖之中,當然從這一年開始出生的台灣人,其實都自認為是日本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投降後,日本必須遵行國民政府的命令,除了一些技術人員與醫師暫時留下之外,其他的日本人都必須留下財產,僅能帶走一些簡單的生活必需品之外,最多只能帶走現金一千元。這些人當然也包括從一八九五年到一九四六年間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就算日台通婚者所生下的子女亦同。

  這個政策也使得日後長達幾十年的光陰,很多人無法回台探親,雖然是政治上的考量,但其實也造成許多令人心酸的悲劇。

  其實類同這樣的悲劇,在中國東北也有許多相同的故事,日本NHK電視台就曾花費鉅資與中國合作拍攝了一部連續劇「大地之子」,同樣賺取了很多觀眾的眼淚。

  或許因為戰爭而引起的遷徙 ,使得人與人之間產生了極大的對立。像法國放棄殖民地阿爾及利亞之後,許多落籍在阿國的後代,在回到祖國時,受到了法國人極度的排斥。而「灣生」顧名思義是在台灣出生的人,但在戰後卻被認為是日本人而將之送回日本;但在日本,這些灣生卻又被日本人視為台灣人,當然也受到相當程度的排斥。因此許多灣生乾脆不講話,讓人以為他是啞巴,因為他講的日語有著奇怪的腔調。

  會有這部紀錄片的誕生,歸功於田中實加(陳宣儒),其實她的父親是在高雄出生,也是一個「灣生」。她的奶奶田中櫻代在過世後,管家竹下健志也在睡夢中過世,而竹下健志的太太竹下朋子告訴田中實加,希望能將她奶奶及竹下健志的骨灰送回台灣,並灑在摯愛的那一片海洋。竹下朋子也要求在她往生之後也依法辦理。

  一直到二00三年竹下朋子過世,九位灣生來送行,田中實加才想起答應要將三位老人家的骨灰送回故鄉「花蓮港」的承諾,也由此展開了她籌拍這部紀錄片的動能與力量。

  田中實加畢業於紐約市立藝術學院美術藝術科,也曾在法國尼斯藝術學院西洋繪畫組研修,不僅從事藝術工作,同時也是知名的美食達人。近年她投入日本明治與昭和年間有關移民及灣生在台灣的探索與研究。花費了十二年的時間尋訪在台與日本灣生的故事。在整理記錄這些歷史之後,在二0一四年由遠流出版「灣生回家」這本書,但在二0一二年就早已籌拍紀錄片,直到二0一五年在台灣上映,並獲得金馬獎當年最佳紀錄片的提名。

  人的出生是無法自行選擇,佛家將之歸根於業力與習氣,但出生與成長之地其實都會對其人產生極大的影響。所謂的故鄉不正是這樣的詮釋?很多人幸運地不用離鄉背井,當然無法體驗顛沛流離的苦痛,更無法感知再也無法回到故鄉的苦楚與悽然。

  早期國民黨來到台灣,許多隨行的老兵其實也無法想像自己再也無法回到大陸的悲痛。原來人與故鄉的關係,就像樹與土地連結,當一棵樹離開土地,縱然有陽光和水份,但卻無法圓滿大樹的生命。

  田中實加用十二年的時間,一共訪問了二百多位在日本的灣生以及住在台灣的灣生。幫一百位左右的灣生找到他們在台灣出生的家。不管身在何處,當生命降臨的那塊土地就是生命發生的美麗。

  以田中實加的爺爺而言,在一九四六年奶奶田中櫻代懷著身孕,但新婚的丈夫(日本人)卻未曾一起返鄉,從此失聯。爺爺的失蹤是個無頭公案,當時遭逢動亂,什麼可能都會發生,但剛結婚不久又是知道妻子有孕,斷無不一起回日本之理,但這在現在幾乎已經無法查證了。

  田中櫻代不得已只好帶著管家夫婦回日本,但舉目無親,為了活下去,田中櫻代曾向人乞討維生。而管家夫婦其實都是台灣花蓮的原住民,因被日本人收養而改名為竹下健志與竹下朋子。田中實加此時才知道管家夫婦其實並不是灣生,反而自己的奶奶才是灣生。

  這些複雜的關係正好也顯示了人生的多樣性,但幸福似乎只有一種;而苦難卻有太多太多的故事。這當然更加激起田中實加要籌拍與寫作的慾望,也從而在這麼多的灣生事件中讓後人體驗了不一樣的生命過程。

  富永勝親自到台灣花蓮,他興沖沖帶著一大疊的名單,按名尋找,很可惜那些昔日同學都已去世,一名還有通信的老友在接到他寄的明信片前四天去世,這更引燃他對世態的哀傷。他在回到日本時受到某種程度的排擠,因為他日語的發音有些怪異,於是他買了一本源氏物語,從新糾正自己的口音。

  在台灣已經臥病在床的郭清子,她的母親是片山千歲,但她母親卻在她小時候就拋棄她,使她原名片山清子改名為郭清子。但為了了卻病床上的祖母心願,片山清子的後代不只一次前往岡山尋找,所幸在友人幫助之下,終於尋得片山千歲的墳墓,子孫們代替清子去岡山掃墓,並為千歲作了一場法會,這時離片山千歲過世的時間已經是二十八年之後了。

  在眾人告知下,在病床上的郭清子也諒解地掉下淚水,因為她的母親其實從來都不曾拋棄她,在日本的原始戶籍謄本上明明記載著她的女兒片山清子。

  另一名家倉多惠子的父親在一九二七年來台灣總督府上班,她出生後便一直住在台北,也在北一女讀過書,她懷念那時家人送便當來的情境。我們從照片比對中發現,北一女的改變是最少的,這一點反而可以給一些政治人物參考,並不是廢舊立新就是一種進步,有些人文素養的東西是我們極力要學習的。

  多惠子身體不佳,但埔里舉辦過「長住」計畫,她一共來過十多次,最終連C型肝炎都不藥而癒,也許是當地空氣極佳,也許在她晚年能一償灣生宿願,其後連她的兒子也常來台灣。透過這段事實的紀錄,讓人體驗了無國界的美妙,而多惠子也在適度的時機,提出對戰爭嚴厲的譴責。

  松本洽盛回到花蓮,在木瓜園中撿起一顆黃木瓜,他有無限的惋惜與感嘆,同時思緒也不斷地在腦海中攪動,小時候他就在農田中採西瓜,只要用手一拍就知甜不甜,但這些又歷歷在眼前,反倒勾起無限的愁思。

  許多道路不一樣了,灣生們回到台灣,努力地靠自身過去的記憶,企圖與現實結合,雖然人事已非,但曾經發生過的怎麼可能從腦海中剔除?何況能站在自己出生的所在,這種自在與永恆不是一般人能夠體現的。

  竹中信子回到蘇澳,他祖父竹中信景在這兒開發了冷泉,這種碳酸泉在當時還蓋了一個汽水工廠,雖然一切都不一樣了,但竹中信子坐在冷泉旁,望著泡冷泉的人,她說:她有說不盡的感謝。

  是的,人生不管命運如何,其實都是一種恩典,我們要感恩這塊土地,感謝周遭的友人以及親朋好友,因為當你誕生的那一刻,這一切立刻與你發生了不可分割的關係。本片雖然有提名金馬獎,但最終並未得獎,雖然沒有政治考量,但卻有某些的政治憂慮。

2016年10月17日 星期一

爸媽不在家(Ilo Ilo)

導演:陳哲藝
主演:楊雁雁、陳天文
新加坡 / 2013年 / 99分 / 保護級
禮讚:入圍第57屆倫敦影展
   第56屆亞太影展
   獲得第66屆坎城影展金攝影機獎
   第50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
   新加坡首部獲坎城獎項的電影
   代表新加坡參加第86屆奧斯卡
   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透過菲籍女傭與小男孩間的情感,呈現深厚內涵與人文關懷…

◎ 劇情簡介

  一開始,這個調皮的家樂對泰瑞莎極盡排斥,甚至從學校後門離去,讓泰瑞莎找不到。而惠玲在泰瑞莎上班的第一天就扣留了她的護照。原本家中也不寬敞,泰瑞莎也只能與家樂睡同一房,這更引得家樂不悅。

  但在一次刻意將泰瑞莎鎖在門外後,泰瑞莎相當火大地教訓家樂,她表示她是來當女傭,但卻不是來讓人欺負的,這反而使得家樂有了不一樣的觀點,從此對泰瑞莎反而更接近了。

  泰瑞莎也喜歡漂亮,她偷擦惠珍的口紅,而惠珍打電話回來要她督促家樂寫功課,誰知家樂好玩,騎腳踏車奔出卻遭汽車撞傷手臂。

  回家後家樂更依賴泰瑞莎,因為她為他脫衣、洗澡,而這同時泰瑞莎發現家樂的父親似乎遇到了什麼困難,一直在門口抽菸,雖然她答應不會告訴其妻,但第二天泰瑞莎在曬衣服時,不小心將竹竿滑下中庭,下去撿拾卻看見一名男人跳樓自殺。

  惠珍公司也不斷地裁員,許多工人面臨解職的命運。而泰瑞莎接受對面人家的請託去寄信,同時也告知她可以到外傭休假聚集之處打工,果然泰瑞莎在市中心的一家美容院找到兼差,雖然老闆娘刻意降低她的時薪,但她還是相當賣力地做,因為她有個十二個月的嬰兒要養育,但當她休假時,惠珍煮的稀飯卻被家樂嫌不好吃,惠珍氣得把稀飯全倒掉。

  就連去祭祖車子不能發動,由泰瑞莎發動後,惠珍似乎也有著一股氣。家樂在學校遭同學取笑說泰瑞莎在假日兼差,家樂憤怒推他撞牆,泰瑞莎假冒是家樂母親,希望校長不要開除他,當惠珍趕到時,更加憤怒與嫉妒。

  家庭經濟愈來愈吃緊,於是只好將泰瑞莎解僱,於是在送她入機場時,家樂突然剪了泰瑞莎的頭髮,今後只能在這撮頭髮中,對泰瑞莎留下的氣味與記憶而追思懷念。

◎ 劇情分析

  新加坡的「爸媽不在家」以華語片參加了台灣的金馬獎影展,勇奪當年的「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原著劇本」,且又在2013坎城影展中勇奪金攝影機獎。可謂是當年大贏家。

  就情節而論,本片劇情並無過人之處,但在處理人際之間的心靈互動,卻有其巧妙之處。也就是編導在處理人與人的關係,有著相當細膩的觀察,而巧妙地在整個氛圍中放置一九九七年的亞洲金融危機。

  惠珍這個腳色以極為自然的表現手法,詮釋了一名懷孕的職業婦女,不僅面臨丈夫的失業,以及兒子的調皮難馴,再加上自己公司每天面臨裁員的恐慌,不得已,只好透過仲介從菲律賓請來一名外傭泰瑞莎。

  泰瑞莎會講英語,而新加坡也慣用英語,故影片中不時穿插英語、華語甚至閩南語的趣味畫面。現在台灣拍片的格式也是走這樣的路線,有時講北京話;有時講閩南話,甚至講客家話,更有原住民的母語參予其中,看起來相當熱鬧。

  並非是刻意去強調族群的意識,而是現在是多元的社會,我們必須去熟知這種週邊的現象,如果你星期日到台北車站就會發現,走入大廳會以為到了國外,因為這個大廳是她們外勞聚會之所。不僅台北如此,其他南部的城市車站也都有類似的現象存在。

  每個家庭似乎都會在某一個時刻遭遇到一些挫敗與困頓,重要的是我們遇上之後,會用什麼樣的態度去回應?當泰瑞莎因竹竿掉下到一樓去撿時,正好同樓的另一名男子跳樓自殺。因為在不景氣中,人無法承載這樣的衝擊,只好選擇一死尋求解脫。

  這段情節設計得相當巧妙,因為觀眾早已知道惠珍的丈夫失業,不免立刻聯想到自殺的人可能是惠珍的丈夫,但觀眾被「將」了一軍之後,似乎也較能體會到整個社會的氛圍是如此的低迷。

  劇中的重頭戲在家樂與泰瑞莎身上的互動。家樂必須與泰瑞莎共處一室,這使他相當尷尬,從而開始以激烈的手法去對待泰瑞莎,這無非是想逼她自動離職,譬如將她鎖在門外,或故意不讓她從校門口接他。但泰瑞莎也不是省油的燈,她以自尊為由狠狠訓了家樂一頓,這反而引起家樂不同的觀點,不但不以為意,日後反而與泰瑞莎有了更了解對方的體驗。

  編導在這個轉折上採用了「車禍」這個具象的事件,讓家樂因騎腳踏車衝出外面而受到汽車撞擊。在一隻手臂受傷的情形下,脫衣洗澡都必須仰賴泰瑞莎幫忙,那一場心甘情願被脫光後,主僕兩人便在感情中有了更進一步的增長。從事件來詮釋的方法雖然老套,但卻是編劇學中的必然。特別在此提出,是為了方便學編導的同好,能夠有更深一層的認知。

  這部電影有許多真確自然的呈現,那自然是導演自己的親身感受,而這種最真實的互動也正是最感人的橋段,這也難怪本片為何能獲得如此高的頭銜。

  有關最佳劇情片倒是令人有些不一樣的感觸。當年蔡明亮以「郊遊」奪得最佳導演獎以及最佳男主角獎,但卻與最佳劇情片擦身而過。我個人倒是對此有些不一樣的見解。「郊遊」若以質感或深度而言,是勝過「爸媽不在家」,畢竟蔡明亮早已像塔可夫斯基一樣以「詩意」電影為創作的主軸,雖非首創,但卻有一定的藝術水平。故將最佳劇情片頒給「爸媽不在家」,這點我是頗有些不同的意見。

  泰瑞莎的演技可圈可點,她有一名十二個月的嬰兒,但她必須暫時將嬰兒托人代養,而自己卻到他國照顧別人的小孩,導演在影片中只用兩通電話就說明她的困境,但泰瑞莎卻沒有機會在影片中表達她的困頓與掙扎,因為家樂的事夠她煩心,但卻無法呼應她的心靈。也因為如此,也就更加突顯了惠珍的八面玲瓏。

  在第一天上工,惠珍就要泰瑞莎交出護照,這是相當不友善的態度,但卻是很真實的一面。在台灣不也是如此?當然原因是怕外傭偷跑。這樣的現象是相當諷刺的,其實想跑的女傭都備有不同名字的護照,要跑就算沒護照,最後錢賺飽了去自首一樣遣送回國。

  什麼時候開始這個世界(尤其台灣)需要這麼多的外籍傭人?而這樣大量引進的結果,真的就解決了所有的問題?有許多先進國家並不採用引進外勞,但這也沒有引起其他的問題,這一點是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的。

  惠珍的丈夫是業務員,但他推銷的都是一些粗劣之品,這也使得他的鬥志逐漸喪失,每天抽菸鬱悶,但卻於事無補,這個腳色其實也相當自然而洗鍊,問題是主戲並非在他身上,縱有許多心靈困頓,但其表現因呈現鬆散,故雖有提名,沒有得獎倒也在意料之中。

  台灣其實有許多比「爸媽不在家」更好的作品,但有時能得獎其實也需要一點運氣,這應該就是所謂的命運。人有該有的命運;影片也會有該有的命運,其實一點都由不得人。

  「爸」片還是一部值得稱頌的作品,在此也恭賀一名新導演的誕生。

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火車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

導演: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
主演:勞勃‧華克(Robert Walker)
   法利‧葛蘭傑(Farley Granger)
美國 / 95分 / 1951年 / 輔導級
講述兩個在火車上偶然相遇的生人,喜歡幻想的富家子弟布魯諾,向網球手蓋伊提議了一個「完美的謀殺 ...

◎ 劇情簡介

  蓋伊是一名網球選手,他的妻子瑪莉安四處交男友,使得兩人感情生變,並且也議定下次見面時要辦離婚。這一日,蓋伊在火車上遇上一名富家弟子布隆。布隆一眼就認出蓋伊,並且道出蓋伊似乎有恨不得他妻子死的想法。於是提議兩人是否交換刺殺的人,由布隆去殺瑪莉安,而蓋伊去殺布隆的父親,這個建議為蓋伊所拒。但蓋伊的打火機因借對方點菸而落入布隆手中。

  蓋伊見了瑪莉安,才知瑪莉安不但不想離婚,還把他當搖錢樹,甚至也堂而皇之與其他男人出遊。但卻不知布隆已尾隨而來,就在瑪莉安落單時,布隆出手掐死了瑪莉安。

  蓋伊其實也等與瑪莉安離婚後,能與議員的女兒安娜結婚,如今又發生了命案,不免焦慮不已。但此時蓋伊接到布隆電話,說他已完成他的承諾,再來該是蓋伊去完成他承諾的時刻。因為布隆一向不願討好父親,覺得父親的存在對他是個威脅。

  蓋伊拒絕了,但布隆卻以手中握有打火機要脅,若不執行,他會將瑪莉安的死全推給蓋伊。布隆陰魂不散地跟著蓋伊與安娜參加宴會,甚至也在宴會中對著一婦人以試驗為由掐住其脖子,所幸布隆自己也昏倒才倖免於難。

  蓋伊雖提出他不在場證明,也找到了當時在場的證人海尼先生,但海尼卻表示不認識蓋伊,這反而使得蓋伊再陷入危境。

  蓋伊不得已,夜訪布隆之父,要告知布隆的陰謀,沒想到其父不在,布隆卻睡在其父的床上,布隆知道蓋伊背叛他,遂用槍威脅,蓋伊無奈只好退出另想辦法。

  蓋伊與安娜討論之後,決定要安娜幫忙先預訂計程車,然後在比賽完後,立刻趕往上次命案的遊樂場。布隆似乎欲將打火機放置該處,以便陷害蓋伊,讓他百口莫辯,而探員韓尼斯也與其他警員隨後追趕。

  終於在旋轉木馬處雙方遇見,展開一場生死決鬥,但因誤觸木馬開關,速度變得飛快,讓警方也無法插手,最後一名老員工鑽入底座按下按鈕,木馬才停了下來,同時在布隆手中發現了打火機,也還蓋伊清白。

◎ 劇情分析

  「火車怪客」改編自派翠西亞‧海史密斯同名的推理小說,在一九五0年由緊張大師希區考克改編為電影,也許現在的觀眾對派翠西亞已經陌生,但之前的一部電影應該很少影迷不知曉,那就是「天才雷普利」,而這部作品也正是派翠西亞的作品。「火車怪客」應該是派翠西亞的第一部作品。

  「火車怪客」一開始換了許多編劇,包括偵探大師雷蒙錢德勒,但卻也因為彼此的創作理念不相符,不但換了編劇,希區考克也與錢德勒從此交惡而互不往來。這樣的例子其實在全世界都時有所聞,而這部作品到完成電影時,其實已經喪失了許多原有的韻味,其中最大的緣由是布隆與蓋伊的「特殊」感情。

  五0年還是相當保守的社會,若真的呈現了蓋伊與布隆之間的「愛意」,那很有可能最後會變成禁片,但若缺乏這份特殊的情感,就無法比擬出兩人的互動以及故事的發展。但最終希區考克選擇了放棄兩人之間的感情。

  其實在火車上真正吸引蓋伊的,是布隆鼻子上的一顆即將爆漿的青春痘,或許沒有這段,兩人便不會交談,故事當然也無法進展。

  蓋伊的性格也有缺點,碰到了解他的粉絲,便不斷地埋怨自己的妻子,這正好給布隆有機可乘,因為他雖然是富家弟子,但早已不耐父親的嘮叨。

  因此這兩個男人,應該說在精神領域上都有缺陷的。就算內心有事要向人傾訴,也不必找個陌生人去攀談。蓋伊的妻子確實帶給他無比的打擊,也許向人傾訴是一種很好的發洩方式,但或許兩人相當投緣,才會造成這件事情的後續。

  然而這牽扯到兩個男人的內在心理層面,正是個好題材,但電影卻志不在此,故事中的布隆被塑造得更為邪氣,也是極端的聰明,他所設計的總是早蓋伊一步,甚至能夠從容地滲透到宴會中,使得蓋伊與女友安娜心中不免有了更大的壓力。

  其中在宴會中演安娜的妹妹芭芭拉,其實是希區考克的女兒,但她並非是憑著父親是導演而獲得這個腳色,而是她的演技確實極佳,我們感受到的恐怖不安氣氛,都來自芭芭拉的反應。反觀安娜就沒有芭芭拉的出色表現,畢竟那個年代的女主角憑藉的都是天生麗質,不管在任何地點,華麗的衣服總是不離身,與現代的新寫實主義自然有極大的不同。

  布隆這個腳色在電影中變得極為神經質,而這種極端聰明的人使盡腦力讓人慌張失措。或許是這種偏激的聰明,就足以策動一連串的恐怖事件。他喜歡掐人脖子,這似乎也是一項重要的線索。先是俐落地掐死了瑪莉安,導演用掉下的碎鏡片,製造了一個令人驚恐的畫面,這正是希區考克迷人之處。

  而這副眼鏡自然也就延展到芭芭拉,因為她也在眼鏡的背後有著相同的驚慌。觀眾很容易對比出命案的連結性,雖然戲劇最後反而是在宴會中,對著一名貴婦人下手,在玩笑中幾乎取了她的命,但布隆卻無端地昏厥了。

  在這個角度來看,希區考克企圖將恐怖的元素與精神分裂連結,但問題是,並未在布隆的精神狀態中,作較具體的表現。雖然不失為一項道理,但卻有薄弱之嫌。

  打火機在路邊的人孔蓋掉入,布隆最後伸手去撿,這自然是引燃觀眾的緊張,但第一次掉下都很困難撿拾,那掉入落差更大的下層,最終還是讓布隆撿到了。這個畫面除了讓人緊張之外,也較缺乏說服力,若兩層之間落差不要太大,那最終拿到則較能讓人信服。

  布隆這個腳色由勞勃華克演出,這是他在銀幕上,第一次有這樣不一樣的表現,偏執狂本來就好發揮,但勞勃華克卻將這個腳色,演得相當入骨傳神,表現是影片中所有人之最。

  法利葛蘭傑演出的網球選手,在時空的出沒中,有些令人困惑的連結。但原著中他並不是網球選手,而是一名建築師。兩者之間職業的差距很大,或許是網球比賽更能增加一些戲劇感吧?

  在一九五0年的水準來看,雖然也仰仗更多片場搭景的場景,但若以水準來看,無疑也是一部極佳的作品,而且也是希區考克眾多作品中,較為人常提出討論的一部。

  安娜的戲坦言之是相當薄弱的。她與蓋伊認識時,蓋伊尚未離婚,但當蓋伊提出離婚遭拒時,她並沒有較特殊的表現,尤其她那任議員的父親,似乎也都只是人牌演員而已,這是當時劇本無法給予較全面的兼顧。若以現代的觀點重拍,恐怕戲劇效果會截然不同。

  事實上,原著小說中除了「火車怪客」之外,「天才雷普利」似乎也是同性戀作為主因,而讓戲劇有了更深的延展,希區考克雖有當時社會背景的考量,但確實也掩蓋了原著中許多的精華。這是相當可惜的。

  平心而論,「火車怪客」依然能列為電影的經典,除了原著之外,希區考克更是個主因,如果對照一九五0年台灣拍出什麼樣的影片,就能體會到這種論說的原因。

2016年10月8日 星期六

最後的卡蜜兒(Claudel)

導演:布魯諾‧杜蒙(Bruno Dumont)
主演: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
   吉恩‧路克‧文森特(Jean-Luc Vincent)
法國 / 2012年 / 95分 / 輔導級
禮讚:2013柏林影展競賽電影
   2013金馬影展
卡蜜兒與羅丹談戀愛時轟轟烈烈,最後卻以變成仇人收場…

◎ 劇情簡介     

  一八八三年,已經四十三歲的羅丹,第一次見到了他的學生卡蜜兒,從此不僅與卡蜜兒變成親密的戀人,也從而改變羅丹對「愛慾」的看法。在卡蜜兒的激盪下,羅丹創作了許多舉世聞名之作,而這些作品幾乎與情色脫離不了關係,譬如「蹲著的女人」、「上帝的愛撫」、「我很美」等等。

  事實上羅丹是有妻子的,他的妻子對羅丹相當依賴,因此當卡蜜兒主張羅丹必須離開妻子,但羅丹拒絕之後,卡蜜兒便與羅丹爭吵,最後選擇離開。

  卡蜜兒之後的行徑是相當執著與偏激的,或許是有了一些過當的想法,因此被母親、妹妹及弟弟共同認定她精神有問題,並將之送往精神療養院。

  卡蜜兒在療養院內一直擔心羅丹要陷害她,因此三餐都由自己煮馬鈴薯果腹,但她又無法容忍其他精神病患的噪音,有時會激烈地抗拒。

  卡蜜兒試圖對外聯絡,始終不能如願,她的母親與妹妹路意絲也從來不曾來探望過她,卡蜜兒寄望的是弟弟保羅,她這個作家弟弟這個星期六要來探望她,因為有了希望,心情略顯得愉悅起來。

  保羅終於依約前來,但他卻不把卡蜜兒的話聽入耳,卡蜜兒一直希望保羅能夠帶她離開療養院,雖然主治大夫也向保羅表示,卡蜜兒的情緒已經恢復正常,可以接她出去,但保羅反而不置可否。

  卡蜜兒在療養院中也認識一名年輕的修女,修女似乎也較能理解卡蜜兒的行為舉止,她不只一次向卡蜜兒表示,在療養院內並沒有人要害她。

  卡蜜兒還是小心翼翼,但她偷偷問修女,是否能幫她轉信,修女表示可以寄給村中她的母親白朗寡婦。然後再由她轉交給她。雖然如此,卡蜜兒依然得不到任何的回音與資助。只知她的弟弟曾捐了一筆錢給教會,但這筆錢究竟是為了讓卡蜜兒能住在療養院?或者是保羅真的是對神的啟示有了明確的感動?

  卡蜜兒一直在療養院內住了二十九年,直到一九四三年十月十九日死亡為止都是住在療養院中,享年七十九歲。

◎ 劇情分析

  有關羅丹與卡蜜兒之間的關係,除了本片之外,尚有一部「羅丹的情人」,當然這部影片的主敘人物是以羅丹為主角,從他的主觀鏡頭來詮釋兩人之間的關係。也因為編導不同的觀點,讓觀眾感受到截然不同的羅丹。

  其實藝術家之所以被敬重,那是因為他的作品,但作品除了呈現某些個人的思想之外,不一定能表達出他的習氣與性格。而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處在這個世界上,每天張開眼睛就必然會開始抉擇,有抉擇必有善惡,有善惡便有執著。

  有執著若是在工作領域上,那就成了一名讓人嘆服的藝術工作者;若在思想與心意的執著,那也很容易陷入生命的死角。羅丹與卡蜜兒雖然都是相當出色的雕塑家,但兩人的執著藝術型態是不分軒輊的。

  羅丹在四十三歲遇見他十九歲的學生卡蜜兒,從這個時期開始,羅丹的作品便有了強烈的蛻變,不管是因為他與卡蜜兒的陷入熱戀而帶來的靈感;或者是創作者在瀕臨另一個時期的臨界點,而開始有的新改變,這是目前只能以猜測的方式來論說,畢竟不是當事人,我們也無法舉出強烈的事項來佐證。

  然而藝術家之間相互拓染的方式是一種必然,一個人的作品必然也會引起另一人的思想共鳴,這一點是無庸置疑的。但這會不會是全然的剽竊?這也是必須視當時的情境與現象才能決定的。

  藝術不外乎是呈現人的現象,那某種角度而言,藝術家其實就已經是抄襲了「人」的表現,在許多思想的共頻中,我們都會有共同的經驗與思維,藝術家只是更敏銳地將那份感動表達出來,而讓人有了親切相近的感動。

  另一部電影「羅丹的情人」把羅丹描述得相當市儈,因為他自己組織了三個團隊的工作小組為他創作,他只負責簽名即可,而他真正的工作,是去搞應酬與外遇。

  其實在以前武俠小說盛行之時,某位相當有名氣的作家,就有許多人為他操刀,作者只負責開頭,然後由寫手接棒,如此才能在每年中,都能列名多產暢銷作家,因此這樣的作品很容易看出「虎頭蛇尾」的現象,但當一個人已經成名之後,觀眾其實不太會去注意這樣的現實。在小說中比較容易發現,但在雕塑作品中,其實要真正去分辨就相當困難了。

  卡蜜兒為何住到精神療養院中?這是必須從這部電影的對白去尋找的,羅丹在卡蜜兒十九歲時相識而相愛,而這期間應該有十幾年,到底幾歲分手的?實際上很難界定,紀錄中只知卡蜜兒四十二歲進入療養院,這之前她曾與羅丹有強烈的爭執,但大部分是因為羅丹不願將感情全部放在她身上,甚至也拒絕娶她為妻。

  卡蜜兒在這樣的失落中,逐漸開始反擊,她最大的錯誤,應該是將排泄物寄給羅丹較親近奉承的政府官員,再加上她不斷地散佈,羅丹很多作品其實都是出自她的構想,這在當時是相當瘋狂而不體面的事,這也是為何她的母親與妹妹,一直不肯來見她的原因。

  卡蜜兒的弟弟保羅是個相當關鍵的腳色,有一段戲是表達他逐漸認知到神的恩典,於是徹底地改變他的思惟,他逐漸篤信宗教甚至到達狂熱的階段,但若果是對宗教有救贖的思想,卻又為何對自己姊姊如此冷漠?

  卡蜜兒有沒有瘋?我們對照她與其他病人的表現,其實是無異於常人,但當談到感情世界時,卡蜜兒便失去了準則。如果只是一種情緒的激盪,為何就一定要進入療養院?於是卡蜜兒便從她的天賦中再度展現出更多的聯想與幻覺。

  卡蜜兒必定過去提供羅丹許多創作的泉源,但她以為兩人是一體的創作,是一種必然的共同呈現,但當在婚姻這一關失敗後,她只能退縮到最後,將自己過去僅剩的創作記憶,當作反擊的手段與工具,但這些可能是真實的情境,卻反而使她落入「精神異常」的口實。

  如果連主治大夫都認為卡蜜兒可以出院,但為何保羅故意聽而不聞?難道這中間有什麼「陰謀」?因為卡蜜兒在療養院中也曾得到某人的資助而開了個展,這表示號稱法國雕塑之父的羅丹與卡蜜兒,應該都有相輔相成的互補動力。而卡蜜兒的作品應該反而會受到藏家的青睞。

  保羅為教會捐了一筆錢,這筆錢是保羅自己掏錢奉獻,還是與卡蜜兒有關?在這部影片中有些附帶的聯想,實在不免讓人不寒而慄。

  保羅的言行不一,出現了許多人性中的盲點,也佐證了卡蜜兒因為執著而陷入的無助,這正是這部電影最引人的震撼的。

  從四十二歲進出療養院開始,到七十九歲過世,卡蜜兒等於一半的人生是被禁錮的,一個充滿躍動的靈魂,卻完全被封閉而動彈不得,重要的是讓她走上這一條路的人,都是與她最親密的家人或情人。

  布魯諾‧杜蒙為茱麗葉‧畢諾許量身打造的這部影片,其敘述風格雖然緩慢,但在運鏡中卻不時透發許多的控訴,尤其茱麗葉必須與真的病人合作演出,這是何等高的挑戰,觀看本片應從這個角度切入。

2016年10月3日 星期一

沉默天使巴賓(Babine)

導演:路克‧皮卡得(Luc Picard)
主演:文森特‧紀堯姆‧歐提斯(Vincent-Guillaume Otis)
   路克‧皮卡得(Luc Picard)
加拿大 / 2015年 / 110分 / 輔導級
100年前某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有位女巫即將臨盆,巴賓的誕生被認為是厄運的徵兆;每次村子裡發生不幸,每個人都認為是他的女巫母親施展巫術所致...

◎ 劇情簡介

  以前在加拿大鄉下地方聖卡森村,所有的人都不知道有所謂的「時間」,全村只有一個神父腰間有一個袋錶。而在一個夜黑風高的晚上,被村人稱為女巫的女人正要生產,在沒有醫生的狀況下,開雜貨店的杜桑與妻子吉里娜跑來幫忙,好不容易生下了一名男嬰取名為巴賓。

  巴賓的智力似乎比不上任何人,但他卻相當善良,每天用口琴吹著母親教他的曲子。有一天他好奇地看著神父的袋錶,神父告知有了袋錶就會開始知道「時間」。神父答應若他蒙主寵召,那這個袋錶就屬於他的,而且交代要好好地保管袋錶。

  這一夜巴賓答應到教堂取彩色冰柱,但杜桑研究的火蒼蠅卻不幸飛到教堂而引燃火災。當眾人趕到時只見巴賓一人在搖銅鐘。

  終於教會派了一名新的神父,他第一件事就是要查放火燒死神父的兇手。再加上一群小朋友在神父的牛奶中小便,而所有的矛頭都指向巴賓。

  神父要巴賓承認,否則他要將他的母親以女巫的名義處死她。為了保護母親,巴賓終於承認是他放的火,於是被神父判了吊刑,而神父指定提供繩子的人是杜桑。杜桑覺得神父的判決實在逾越法律,遂在繩子上動了手腳,以致行刑時繩子斷了,而神父欲再一次行刑,但杜桑抗議,謂一個犯人不能行刑兩次,神父也無可奈何,但卻厲聲表示下次一定要找其他人提供繩索。

  慢慢成長的巴賓漸漸懂得愛情,而此時神父的姪女來找他,神父有些不悅,但希望在提供閣樓讓她住上幾天之後,姪女應該立刻離開,而這情形也被杜桑發現了。

  巴賓似乎也感受到一股愛的力量,他隨著愛的律動上了閣樓,神父的姪女卻讓巴賓第一次嚐到「吻」的滋味,於是在神父姪女離開之後,立刻追隨而去。

  巴賓在一處馬戲團找到姪女,但團長不讓巴賓見她,卻提供了女人的頭髮。巴賓利用母親的魔法之書招來姪女,但因團長給他的是野牛的長毛,於是一頭碩大的公牛使得村人們驚惶失措,但在緊要關頭,巴賓也使得野公牛慢慢馴服而離去……。

◎ 劇情分析

  電影的型態有著各種不同的呈現與類別,但最終都必然會呈現一種主旨精神,有些近乎神話的表現,其實呈現的也無非是「人」的議題。

  巴賓的出生,一開始就被賦予一種近乎「神」格的傳說,但這種以神的角度而言,對一般凡夫卻反而有相反的見解,何況大家先入為主的認知,早就把巴賓的母親以「女巫」對待。

  母親的工作其實只是一般的物理治療,雖然她有一本魔法的書,卻從來不讓巴賓碰觸,從這個角度而言,母親確實也真的具備了一些超越常理的法術。問題是,母親就算真的是女巫,但從整個故事而言,母親卻從不曾以魔法陷害過任何人。

  唯一讓村人困惑的是她未婚生子,但她若無男人又如何懷孕,於是唯一的答案就是魔鬼與她有了結晶。但這是無稽之談,因為村子裡的鐵匠就一直覬覦母親的美色,但侵入她房間後,才發現這名傳說中的女巫,竟然以前也有一名男友或丈夫,最起碼兩人的合照是讓鐵匠相當嫉妒的,於是他暗中將那合照的相片用火燒掉了。

  巴賓出生的夜晚,天空似乎出現了異象,在沒有產婆幫助下,巴賓神奇地降生了。也許從一開始,巴賓就不想來到這個世界,因為他在胎中是腳先行出來,這自然違背常理,一般的嬰兒胎位不正,極有可能胎死腹中,但巴賓卻活下來了,唯一不同的是巴賓的善良,在村子中幾乎普遍被認為是智能極低的人。

  如果認真解釋便能得知,巴賓的心是相當真摯無邪,換句話說他的心雖然每天在六塵之中必須作出許多抉擇,但其實他的本質是依「第八識真心」而存在。所謂第八識阿賴耶識也就是佛法中常提及的生命本識,他雖然生出六塵、六識、六根十八界,或者說他出生了五蘊色、受、想、行、識。但他始終不在六塵之中,也不在五蘊之中,這是生命中的實際,但這些道理卻始終很少人能夠理解,就算有人告知,也很少有人能夠相信與理解。

  總之,巴賓的日常對待就是不刻意去區分善與惡,而始終在自性之中,猶如中國古代的傳說「混沌」是沒有七竅的(意即不在六塵中沒有見聞覺知),但好事者為祂開了七竅,混沌便死了。因為有了見聞覺知,必然活在三界中,也就是開始了生命中的「分段生死」,時間也於焉產生,生死與愛慾也隨之緊跟而來。

  全村中的人對巴賓最諒解的是老神父,而村人其實是沒有時間的觀念,只知日出與日落,而只有神父有著一個袋錶,而巴賓對這個袋錶相當喜愛與好奇,神父答應有一天他「蒙主寵召」,那這錶就屬於他的。

  這是一種時間的傳遞,或者善良的傳承,果真老神父因一把無名火而亡故,但巴賓卻因此而被新神父控訴是一名縱火犯。

  當巴賓被宣告死刑,如果母親真的是女巫,為何她也只能在人群中默默掉淚?為何她無法挺身護衛自己的獨子,顯然母親這個角色也是像普通人一般無助,但再對比那本魔法之書似乎又出現了一些疑點。

  當母親發現巴賓翻閱魔法書時,母親是相當激動與憤怒的,這又表示這本魔法書確實有它具備的魔力存在。或者說這魔法書是引誘人走入慾望的途徑,而母親是寧可兒子永遠在一個不知善惡的中道中,就猶如巴賓被吊死之前,他告訴杜桑妻子肚內的嬰兒說:希望嬰兒永遠留在子宮內不要降臨這個污濁世界。因為母親的子宮永遠是嬰兒認為最安全的所在。

  新神父的姪女來找他,新神父的反應似乎隱藏了太多的不能說的秘密。而也在這個時刻,巴賓突然在此時介入了這個愛的漩渦。當人性中的愛慾出現時,因為慾望的衝突與取捨,便慢慢奪去了原本不分野的抉擇之心,於是人便真正活在這個世界上。

  巴賓潛入了教堂的閣樓中,而新神父的姪女便奉上了她的吻,這會是真正的愛之吻?或是魔鬼的誘惑?巴賓陷入了他最簡單的思維中,因為他已經被誘惑了,柔軟而充滿魔力的吻,讓他從天涯追到海角,無非只是希望那份從未體現的柔情能夠再現。

  也許是陰錯陽差,也許是刻意的陷害,巴賓取回的女人頭髮,卻從魔法書中召喚來了神奇的大公牛。這代表毀滅的大公牛,讓村人紛紛逃避,但卻也由此而裁決了真正的善惡因果關係。

  許多看似不合理的情節,其實是導演語重心長,在人的世界中,也許我們懂得太多,反而會帶來更多的煩惱,人生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位置,我們如何去為這個位置尋找真正的價值,是每個人一生中應該有的課題。

  情感是個不解的難題,既然活在世上,那是一種必然,我們無法排斥感情,那就踏實地接納他,在某一個時刻就像開花的季節到來,你卻不能不讓花兒盛開,當花開之後,就好好地欣賞花的美麗,畢竟這世人無人能否認花的美麗。

  「沉」片是一齣特殊的影片,要詮釋它必須用不同的角度來介入,而這也正是影片的樂趣之一。

2016年9月30日 星期五

咎愛(The Past)

導演:阿斯哈‧法哈第(Asghar Farhadi)
主演:貝芮妮絲‧貝喬(Berenice Bejo)
   塔哈‧拉辛(Tahar Rahim)
法國 / 2013年 / 130分 / 普通級
禮讚:獲得2013坎城影展最佳女演員
故事背景是一個略顯平凡的家庭問題,為一個回國簽下離婚證書的丈夫和一個想要在外重建新家庭的 ...

◎ 劇情簡介

  瑪莉安與伊朗丈夫阿瑪已經分居四年,這期間也曾要求阿瑪回來簽字離婚,但阿瑪爽約了。因此這一次瑪莉安並沒有替阿瑪訂旅館,不得不暫時住進瑪莉安的屋子。最重要他是想見見瑪莉安與第一任丈夫生的兩個女兒露西與莉亞。而令他訝異的是,這回回來他發現瑪莉安已經跟一名叫山米的人同居,而山米與妻子席琳生的兒子福亞也住在屋子內。

  山米決定來個王不見王,他住到自己開設的洗衣房內,但大女兒露西卻刻意不回家,於是阿瑪親自去學校接她,並帶她到伊朗人賽拉開的餐廳。露西認為瑪莉安為何要嫁山米?只因山米長得跟阿瑪很像,更何況他還有一個昏迷不醒躺在醫院的妻子席琳。

  阿瑪下飛機之後也與瑪莉安起爭執,謂她曾在E-mail信中告知她有了新的男人,但阿瑪卻說他從未接過她任何一封信,雙方在此便有了極度的衝突。而福亞的刁蠻也讓人傻眼,雖然山米也嚴厲地苛責,但似乎也在大人的壓力下才有暫時的屈服。

  阿瑪為家中的水槽清理雜物,但也從瑪莉安口中得知她已懷了山米的孩子,這使得他相當震驚,更何況露西也道出山米妻子其實是服毒自殺的,這使得事情更趨複雜。阿瑪詢問了山米所請的偷渡女傭奈瑪,奈瑪說只因當時一名婦人衣服不知為何有污漬,但她保證之前是絕對沒有,雖然經山米不斷道歉,但客戶要席琳道歉遭拒,而幾天內席琳便自殺了。

  但山米卻不這麼認為,因為露西表明她有寫E-mail給席琳,這才刺激席琳的自殺,但山米相當清楚,當天席琳並未來到洗衣店,於是將矛頭指向奈瑪。奈瑪承認席琳懷疑她跟山米有染,於是將奈瑪趕出,但奈瑪表示她可以離去,但她一定要向席琳表示,她與任何事都無關。

  山米將香水送至醫院,醫生測試結果說席琳全然沒有反應,而她肚子中的抓痕又不知是誰所抓,他決定自己測試,卻發現席琳還能握住他的手。

  阿瑪離去了,這個家還存在許多無解的議題,也許會隨著日子而慢慢揭曉,但也許也永無揭曉之日。

◎ 劇情分析

  從上世紀伊朗國寶級導演阿巴斯之後,伊朗的電影其實是經過一些劇烈的蛻變的。雖然在二000年左右,政府軟禁了一些相當有天分的編導人才,但這多少也刺激了新一代的年輕人,對電影的見解與呈現的風格。就連阿巴斯也大大改變了自己的風格,在義大利拍了一部「愛情對白」,將茱莉葉畢諾許推上了坎城影展的影后。

  阿斯哈‧法哈第上一次的作品「分居風暴」,讓他在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拿下了最佳外語片,也奠定了他在世界影壇的地位。「咎愛」是最新的作品,雖然情節沒有那麼複雜(這是伊朗電影的一貫風格),但在人情對待中,卻充滿了了太多的失誤與錯知。借用這樣語言不精確的發展,衝突於焉產生。

  「咎愛」敘述的無非是家庭的分合與衝突,而伊朗男人因到法國去工作,認識了女主角瑪莉安,而瑪莉安在這之前已經有過兩次的婚姻,同時也生下第一任丈夫的兩個女兒露西與莉亞。

  阿瑪為何會離開瑪莉安而回國四年,這段情節並無明確交代。也只能勉強說,阿瑪因不適應國外生活,而顯得憂心難過,但這是否會讓他產生待在伊朗四年不聞不問的原因?這實在有待商榷的。畢竟阿瑪回到法國是為了簽字離婚,而這期間他曾答應要來法國,但卻爽約了。

  瑪莉安絕對是一個不安於室的女人,我們可以大膽假設,必定是瑪莉安有了新的對象,這使得阿瑪採取逃避的方式,而回到伊朗,畢竟在伊朗的女人,是無法像瑪莉安這般地豪放自由。於是阿瑪逃回母國,就像回到母親的子宮一般,求取溫暖與撫慰,而在心情無法完全釋懷之際,縱然瑪莉安不斷地逼迫他回到法國簽字,他雖然無奈答應,但最終還是放棄了。

  這一點也可解釋阿瑪不回到法國的原因,自然是他一直深愛著瑪莉安,不回來簽字離婚,那當然是希望保有一絲希望,也許真的有復合的一天。

  阿瑪回到法國時,瑪莉安雖然是去接機,但卻沒有為他預訂旅館,這一點也是耐人尋味的,因為在瑪莉安心中,也不見得必須要與阿瑪如此疏離,也許這是刻意的。但這就刺傷了現任男友山米,他雖然不說出口,但阿瑪直接介入到他與瑪莉安現在的生活,卻是不爭的事實。雖然他委屈地回到自己的洗衣店內,但不滿的情緒是顯而易見的。

  原本只是一個二男一女的婚姻抉擇故事,但在故事背後,卻又出現了山米有一位太太席琳已經昏迷在醫院,而醫院宣稱席琳其實因自殺不成而成為植物人,於是事情急轉直下,又將鏡頭放置在席琳身上。

  原來奈瑪是洗衣店的員工,但席琳誤會她與山米有染,故意叫警察來查她的身份,因為奈瑪是偷渡客,而且又故意將客人的衣服弄髒,以致鬧出極大的風波。這段情節也是有趣的,奈瑪雖然沒有與山米有染,但當山米指責她時,奈瑪的動作幾乎是暗示,可以用身體換取他的原諒,雖然她是無辜的,但山米卻將憤怒將她推開了。

  另一條線是瑪莉安的長女露西,她已經到了叛逆的年齡,對母親不斷換男人的舉措,讓她大為反感,因此她坦承是因為她刻意寫信給席琳,而最終導致席琳的自殺。但這個說法似乎有盲點,因為自殺當天,席琳並未去洗衣店,因此變成了羅生門。

  山米聽醫生的建議,拿她最喜歡的香水給席琳聞,如果她完全沒有反應,那表示已成為植物人,雖然醫生堅定地表示席琳聞了香水全無反應,但當山米決定自己再測試一次時,卻發現席琳能用手緊緊握住他。雖然這是片尾讓人震撼的畫面,但卻又徒增更多人性之間的難處。

  人生的付出與所得其實都是對立的,有時候單一的付出,卻必定分散了某一個面向的疏忽。當你發現有一項美好的事物必須追求之際,這表示你必須放棄目前所擁有的。不只有瑪莉安犯了這個毛病,幾乎每個角色都落入人性中相同的陷阱。

  將故事還原就會發現,山米原本有了妻子席琳,也生下一個兒子福亞,但在有合法的婚約中,他便結識了瑪莉安。如果確定席琳是真正的植物人,那山米是否就因此顯得名正言順或理直氣壯?也許這不是容易找到標準答案的答案,從而也就成了人性中難解的議題。

  阿瑪回到法國之後顯得溫文儒雅,他也跟幾個孩子處得不錯,就算福亞與他同睡一房內而顯得焦躁,但最終在阿瑪的教化下,也都漸漸有了正向的引導。但阿瑪的個性真的是如此嗎?如果是,那必定是他的溫和,反而讓瑪莉安有了更多出軌的機會,而這些不是阿瑪可以處理的,畢竟在伊朗,女人沒有那麼大的主導權。

  如果這一切都確立的話,那再比較「分居風暴」,我們就會發現,伊朗這個國度,慢慢在開始建立「女權」的新形勢,也就是在伊斯蘭教國家中,也慢慢湧現了新的女性主義,而男人只能退居到「平等」的對待中。

  「咎愛」確實是人生極為精準的寫照,如果愛一個人可以坦坦蕩蕩,那何咎之有?問題是人總是站在感情的臨界點上作抉擇,有時不抉擇就是一種抉擇,但於事無補,因為任何感情永遠都是帶著殘缺與無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