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5年1月30日 星期五

最後的話(The Last Word)

導演:傑弗里‧哈雷(Geoffrey Haley)
主演:薇諾拉‧瑞德(Winona Ryder)
   魏斯‧班特利(Wes Bentley)
美國 / 2007年 / 90分 / 輔導級
故事講述雪莉·麥克萊恩飾演的老婦人是個控制狂,連訃告也要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寫,這令塞弗里德飾演的報社記者感到好奇,於是向對方展開調查…

◎ 劇情簡介     

  艾文莫克是ㄧ名專業的寫手,專門去替一些活不下去的人寫自傳,然後再去參加他的葬禮。

  這一日,艾文去參加馬修‧莫里斯的葬禮,正要離去時,馬修的妹妹夏洛蒂發現艾文非親非故,上前訊問後,艾文撒了謊,說他是馬修的同學,然後匆匆離去。
   
  但第二天,夏洛蒂卻打電話來,要約艾文一起出去,艾文並沒有開車,夏洛蒂雖然訝異,但依然接送他,兩人似乎就這樣交往起來。
   
  艾文其實一直在接案子,此時就有一名艾波的音樂家,他希望能以較特殊的寫作方式,來完成他的自傳。而艾文也從一個自殺網站中,認識了布雷迪,雖然如此,兩人因理念不同,所以第一次的見面,似乎有些不歡而散。
   
  艾波打電話給艾文,希望他去錄音室實際體驗他的工作,並送他一張CD,因為這樣,才能讓艾文能更加了解艾波,以便能寫出與他更加貼切的自傳。
   
  艾波也曾約艾文外出去玩遙控直昇機,曾告訴艾文,他其實最想做的是買一個懸崖,然後讓人將一些怨恨的東西丟下,甚至可以用炸藥將之炸毀。但艾文卻相當不以為然,因為他有他的原則。
   
  夏洛蒂似乎真的對艾文動了真情,主動邀請艾文去見她的家人,但夏洛蒂的表弟,與馬修也唸同一所康乃爾大學,而表弟格雷克,很快就從對話中知道了,艾文根本不曾唸過康乃爾,夏洛蒂非常生氣,她正色地警告艾文,這次她可以原諒他,但希望日後千萬別再欺騙她了。艾文雖然答應,但他所從事的工作,卻無法一次為夏洛蒂說明。
   
  夏洛蒂每次約他吃飯,艾文總有太多的理由,因為他騙說正在寫劇本,夏洛蒂主動約了一名編劇高手一起吃飯,沒想到來的是布雷迪,這使得艾文相當不高興。但有一次,正巧被夏洛蒂看見,艾文正與另一位女人談論寫自傳的事。第二次,因女人心情惡劣,竟牽了艾文的手,這激怒了夏洛蒂,遂把自己的衣物搬走,同時也從櫃子裡,發現了艾文的秘密。
   
  艾文向她坦承一切,兩人約定一年後如果可以在一起,一切就看當時的心情了。

◎ 劇情分析
   
  這個社會,無時無刻都存在著,所謂「自殺」的事件,人為何突然不想活?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其實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們見到的,總是已經自殺成功的人,但自殺的過程,實際上卻很少人真正參與。
   
  西班牙曾有一部影片,敘述一名男子因跳水而頸部受傷,以致在床上躺了二十八年。他一直向政府訴願,希望政府能准許他「安樂死」,但經過長久的公文往返,最終政府拒絕了他的請求。也就是說,繼續得無止境地躺在床上,不僅自己受苦,也勞累了家裡其他的人。最終的結局是,病人找到了一名願意幫助他的女人,在他面前放了一杯「氰酸鉀」,病人藉吸管將半杯透明的液體喝下,不到七秒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這些過程,全部用錄影機拍攝下來,向全國公佈,以作為抗議。
   
  在普世價值中,自殺是一直被禁止與苛責的,因為生命的到來絕非偶然,必然會有一個,可以詮釋的意義。自殺違背了「上帝」的旨意,起碼在宗教的教義中,是如此看待的。
   
  在社會的觀點中「自殺」也是被排斥的,有什麼困頓,必須用結束自己的生命作為應對?而必須用消滅自己來做為答案?但這只是一種逃避的行為。以佛家的說法,自殺的人無法去投胎,因為犯了重罪,而立刻下無間地獄。
   
  但既然每一個角度都告訴我們,自殺是不對的事,但為何自殺的人,依然每天存在?「最後的話」是即將自殺的人,其實心有未甘,因此委託寫手,來敘述自己的一生或者想法,當然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文體,可說是服務周到。問題是,如果都那麼想死了,幹嘛還要留下所謂的「自傳」?佛家的「我見」「身見」「我執」都未斷,但既是如此,為何不好好保有,這一世的色身?
   
  其實會自殺的人,往往都是一時想不開,有些處在這種臨界點的人,若正好有人能夠交談,其實大部分都會改變想法,甚至放棄自殺的念頭。台灣創造了「生命線」的用意與功能正是如此,很多在生死邊緣猶豫掙扎的人,往往因生命線的勸慰,而打消了自殺的念頭。
   
  電影中的艾波,最後在艾文的勸慰下,終於放棄了堅持自殺的念頭,這應該是這齣電影最大的本意,原來不自殺而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竟然會讓自己活得更為快樂。從這個對應中便有了對立性,但也能透過對立之後的思考,而從中對生命有了新的看待。
   
  艾文的工作是為人操刀,以各種不同的文體,來為人寫自傳。換句話說,艾文其實並不是,一位真正的文學家,雖然他時常會引述,許多文學家的話語,但那也是拾人牙慧,永遠活在別人的影子之下。然而這也是他最痛苦的所在,因此他幾乎像幽靈般,活在大城市中,沒有車子、沒有友人,只有他自己孤單的身影。
   
  艾文每完成一個案子,這也表示,這世上已經有一個人去世了,艾文還穿了正式的禮服,站在遠遠的地方,觀看了整個葬禮的過程,並紀錄了一切,然後將整個案子全部歸檔。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過程與結束,對艾文而言,究竟有什麼意義?
   
  艾文認識了夏洛蒂,但一開始他就以謊言來圓謊,這是他錯誤的第一步,但卻也是他生命性格,或者從事這個工作而延伸的態度。夏洛蒂或許也因為艾文的謊言,而逐漸愛上了他。但問題是,她所喜愛的男子,其實全身上下都充滿了謊言,於是這就逐漸變成了,兩人之間的魔咒,雖然夏洛蒂警告他不可以再說謊,而她可以原諒,他假冒她哥哥馬修的同學這個謊言。
   
  艾文其實無法從自我中逃出,因為他的生活態度就是如此,直到被夏洛蒂發現他真正的真相。替人寫自傳是否是間接的兇手?這也許是很多人的疑惑,但不也正是艾文心中,難以排除的陰影。
   
  我們有更多的理由相信,如果這樣的情形繼續下去,相信有一天,艾文也有可能會走向自殺之路。這不是所謂的傳染病,而是每個人心中,是有薰染性的,首先是別人的模式,接著他會認為,世界的每個模式也是如此,而最終就會落在自己身上了。
   
  艾文所幸遇上了夏洛蒂,因為兩人相互交往,從而忽略了艾波,雖然最終還是為艾波寫完了自傳,而艾波也決定自殺了。
   
  這是一個極大的轉變,因為此刻,夏洛蒂已經發現,他只是個寫手,這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夏洛蒂在意的是,她沒想到認識的男人,全身上下充滿了謊言,最大的問題是,艾文永遠活在別人的陰影下。
   
  艾文其實在這之前,是可以忍受孤寂的,因為他的工作,根本不需要自我,但在認識夏洛蒂之後,他的想法開始改變了,在墜入愛情之後,是兩個人的世界,艾文總不能用過去的陰影,與夏洛蒂交往,這是無法成立的。換句話說,艾文已經開始尋求自我,雖然失去了夏洛蒂,但他卻竭力地挽回艾波的生命。
   
  結局是甜美的,艾波放棄了自殺,而夏洛蒂雖然離開了艾文,但也下了註腳。夏洛蒂在一年之後,會回來檢視這段感情,起碼這是一個希望。

背馬鞍的男孩(Two-Legged Horse)

導演:莎米拉‧馬克馬巴夫(Samira Makhmalbaf)
主演:茲耶‧米爾札‧穆罕默德(Ziya Mirza Mohamad)
   哈隆‧俄哈德(Haron Ahad)
伊朗 / 2008年 / 96分 / 普通級
禮讚:入選多倫多國際影展、釜山影展「亞洲視窗」單元「悲慘世界」伊朗版
「1天1美元!我要一個強壯的男生!」富人來到貧窮村莊,為戰爭中失去雙腿的孩子,徵選能背他上下學的人。孩子們蜂湧而來、拼命爭取…

◎ 劇情簡介

  一名比較富有的家庭,父親欲帶身形畸形的女兒去大都市的醫院手術,留下斷腿的兒子,只好委託麥維去招募健壯的男孩,來當作兒子的「馬」,每天揹他去上學,並照料他的起居。
   
  一名叫吉亞的男孩子因腳力極佳,遂得到了這份每天有一美元工資的工作。一開始雙方尚能和平相處,日子久了,這名少爺便將所有的委屈出在他的身上。譬如父親帶妹妹去印度求醫,是因為吉亞害他不能同行。
   
  第一天的迷路使得少爺差點遲到,少爺不但把責任怪給吉亞,甚至頤氣指使地要吉亞帶他去小便。放學時,許多同學都騎騾子,但好勝的少爺卻以吉亞為騾子,要與大家競速,雖然為了保住飯碗而賣力向前衝,但最終還是輸了。
   
  少爺決定不用吉亞,他要管家麥維去買輪椅,麥維只找到一輛手搖三輪車,但吉亞卻擋在路上,希望少爺不要把他辭退,甚至忍受少爺用石頭丟他。
   
  少爺到學校,卻無人願意抱他去座位上,最終還是由吉亞抱他上座。但少爺並不因此而滿意,直到少爺的手搖器壞了之後,不得已才又由吉亞來揹他上學。
   
  情況似乎有了改觀,少爺准許吉亞一起與他泡澡,兩人看見上面有兩隻蜘蛛,吉亞要求一隻送給他,但少爺似乎也不怎麼情願。
   
  少爺要吉亞背他去參加一種角力衝撞,但始終敗在一名高手之下,少爺恨死吉亞,認為讓他摔下時一直頭疼,於是將吉亞當作真的動物關在牛棚內,並且要吉亞吃草料,甚至又買了一個馬頭面具,要吉亞戴著回家,因為久了之後他就會習慣了。
   
  吉亞最後戰勝高手,少爺賞他冰淇淋,但吉亞送給他看上的一名乞丐女孩,而少爺看上後,便不斷地用錢勾引乞丐女孩到他房間內。事實上,這一切都因為麥維常常假藉請女人來打掃,事實上那是一場性交易。
   
  吉亞最終被安上馬鞍釘上鐵蹄,而乞丐女孩也逐漸成為少爺的入幕之賓,吉亞似乎只有離開的選擇,於是麥維又去貧民區尋找他人擔任揹少爺的工作。

◎ 劇情分析
   
  伊朗的電影從八0年代開始,在阿巴斯的帶領下,將素淨樸實的風貌,如實展現在世界影壇中而獨樹一幟。阿巴斯的兩名學生,賈法潘納西、馬基麥吉迪也都陸續在世界影壇中,佔有一席之地。阿巴斯更在二0一二年以「愛情對白」將茱麗葉畢諾許捧上了坎城影展的影后。
   
  伊朗的另一支脈,則是另一位電影大師,穆森‧馬克馬巴夫領軍的家族,而比較受到注目的,是他二十多歲的女兒莎米拉‧馬克馬巴夫。「背」片是莎米拉第四部劇情片,劇本則由穆森操刀。莎米拉最早的「蘋果」、「下午五點」、「老師的黑板」都曾在台灣發行過,雖然票房欠佳,但在藝術電影的討論會上,倒是常常被提及,可見這個家族也有其特殊的藝術魅力。
   
  本片的背景是以阿富汗為主軸,若是在伊朗本國,這部影片很有可能是無法放映的。伊拉克與伊朗經過八年的戰爭,也使得邊界出現了模糊狀態。莎米拉幾乎都是在這個邊緣上遊走,造就了模糊的空間,從而說出了她心中的主旨。
   
  貧窮是這個地區的特質,許多孩子因為戰爭變成了孤兒,住的是廢棄的下水道水管,如有一份工作那是相當驕傲的事。吉亞曾喃喃對著天際說他一天可以賺一塊錢美金,雖然在別的富裕國家微不足道,但在當地卻是擠破頭的工作。
   
  正因為得來不易,於是吉亞必須把自己當成一匹馬,甚至最後被強迫吃牧草,他都可以容忍,直到他背上了馬鞍,又被釘上馬蹄,於是吉亞選擇了離開。
   
  吉亞之所以願意離開而不再忍受,最大的原因,是少爺以金錢勾引了他喜歡的小乞女。兩隻蜘蛛可以一個人一隻,但一名女子,卻無法兩人分享;縱然貧富有別,但這個原則吉亞還是相當清楚的。
   
  吉亞為何像其他苦難的孩子一樣一貧如洗?答案當然也是因為戰爭的緣故。導演並沒有在吉亞的過去作文章,反而敘述了少爺的母親是一名吉普賽人,或許是因為種族的問題而受到嘲弄,因此才搬家到別的地方,但因為戰爭,母親誤觸地雷而身亡,少爺也斷了腿,而其妹(或姊)被送到印度去醫治,相信也是戰爭之下的受害者。
   
  少爺的個性極其霸道與殘酷,這是因為他在受害的心靈,無法獲得慰藉與平復,於是他以施虐吉亞作為心靈的紓解,唯有從殘害別人之中獲得滿足,這樣才能抵銷他失去雙足的恨意。
   
  其實就算失去雙足,少爺用雙手攀行的速度也是很快的,因為有一次他就用雙手追上離去的吉亞。雖然吉亞受盡羞辱與折磨,但為了一塊錢美金,他必須忍下去,一無所有是所有孤兒的標誌,但當連吃飯都成問題時,那就是迫命的時刻了。
   
  吉亞曾反抗地說,他整天未吃東西,而在背上的少爺卻吃起麵包,愈吃愈重,這不免令人心傷不已,但吉亞不能離開,因為他走投無路,而他的情況正是這個區域所有孤兒的寫照。
   
  莎米拉描述管家麥維的一段曖昧之事,趁著主人不在,他帶了一名身穿「綿布監獄」的女人進屋內打掃。這名女子腳趾擦了紅指甲油,穿著白色高跟鞋,隱約透發的艷色,也讓少爺為之側目。然後兩人入屋內許久,再出來之後,女子要求多拿一張鈔票,這是一段含蓄的批判,但對伊斯蘭教國家而言,卻是嚴厲的指責。
   
  在「生命的圓圈」中,也提及了阻街女郎,以及市場內打游擊的賣春方式,這絕對是一種社會的現象,否則不會在許多電影中提及,只是有關這樣的情節的電影,最終均難逃禁片的命運。
   
  莎米拉不但大膽地揭開人性隱晦的一面,更將少爺這名年輕的男子,作了大膽的預計。如果少爺可以憑著他的富裕權勢,將小乞女帶入房間內,那未來他長大之後,勢必又會引燃另類的「加害者」。
   
  買春與賣春雖然是一種對立,但卻是各取所需,這也是為什麼,自古以來這個行業始終存在,那怕是在嚴苛的法律或宗教約束下,這種事一直都在許多黑暗處默默進行著。台灣曾經以廢娼的手段廢除了公娼,但卻無法禁絕私娼,雖然廢公娼在某種角度是較為平等的,但這也必須基於買春是合法的前提。
   
  人的殘酷與施暴,其實都來自過去心靈的受傷,少爺的心態正是如此,只是當施暴超過一個人可以忍受的程度時,雙方的互信必然瓦解。少爺錯誤的認知,逐漸將吉亞逼向一隻動物的邊緣,吉亞每次痛苦時,都像一匹馬不斷地張口仰天嘶鳴作為一種抗議。
   
  吉亞抬頭會看到飛過的鳥群,他內心裏多麼渴望,能夠像那隻鳥一樣遠走高飛。只可惜他被桎梏在這個區塊上,他那兒也不能去,從出生後他就只熟悉這塊土地,然而這都是最貧窮的地方,但除了接納,吉亞又有什麼能耐離開或抗拒呢?
   
  本片全部用素人演員,演來毫無雕飾,也使得本片更添具了真實感,除了剪接的調性有些令人困惑之外,其實算得上是一篇佳作。

2015年1月29日 星期四

愛上羅馬(The Rome With Love)

導演:伍迪‧艾倫(Woody Allen)
主演:伍迪‧艾倫(Woody Allen)
   亞歷‧鮑德溫(Alee Baldwin)
美國 / 2011年 / 112分 / 輔導級
鬼才幽默大師伍迪艾倫來到另一個他心愛的城市羅馬,帶來四個關於愛情的小故事…

◎ 劇情簡介 

  從美國來義大利旅遊的海莉遇上了帥哥米開蘭基羅,兩個人很快陷入熱戀。海莉去見了米開的父母,父親姜卡羅是開殯儀館的,但卻具有一副好歌喉。不久海莉的父母傑利與菲莉絲也到了羅馬,來探望未來的親家,已經退休的歌劇經紀人傑利,發現姜卡羅的好歌喉,立刻推薦他去面試,但結果是徹底失敗。
   
  經過探討之後才知道,姜卡羅必須在洗澡時,才能唱出高音的天賦,或許為了讓自己成為歌劇的製作人,於是傑利設計了「弄臣」這齣戲讓姜卡羅登台,只是每次出現,姜卡羅都在洗澡。姜卡羅受到了注目,但製作人卻飽受批判,只是傑利始終不知道,因為他看不懂義大利文。
   
  另外米莉與丈夫安東尼奧住進旅館,他們將會見的有錢親戚,將為他在羅馬謀得新職。而米莉想出外作頭髮,卻迷了路,但巧遇她最崇拜的性感巨星盧卡,盧卡請她去餐廳吃飯,而安東在飯店遇上一名妓女自動送上門,正巧親戚們入內,安東只好把妓女冒充為自己的妻子,於是一伙人也到了餐廳。雖然與米莉錯身而過,但卻陰錯陽差地又各自離去。盧卡帶米莉上飯店,米莉心慌意亂,但正巧遇上一名劫匪,而正巧盧卡的妻子也帶偵探來抓姦,此時搶匪想了一個方法,要盧卡躲入浴室,盧卡妻子破門而入發現不是盧卡,只好悻悻然離去,盧卡反而感激地將身上財物都送給劫匪。而米莉認為自己從未與劫匪作過愛,於是兩人就這樣成就了好事。而安東也在妓女的調教下,學到了性愛技巧,當兩人再度在飯店重逢後,決定作完愛後就回去鄉下,因為他們比較喜歡鄉下的生活。
   
  另外傑克與女友莎莉同居,而莎莉的好友莫妮卡,因演藝事業不順,又與男友唐納分手,要來暫住幾天。傑克自認不欣賞莫妮卡,但沒想到後來竟愛上了莫妮卡,正當傑克欲向莎莉講出真相時,莫妮卡卻又要去日本了,因她接到了新的工作機會,而且這回是大製作影片。
   
  而另一名里歐先生,無緣無故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不管他做了什麼,都成為電視觀眾興味的對象,里歐漸漸不耐,他喜歡原本的生活,於是將焦點轉到另外一個人身上,里歐又成了不起眼的人物。

◎ 劇情分析
   
  伍迪艾倫的電影,始終維持著對都會男女的尖刻諷刺與批判,雖然將鏡頭移向羅馬,但依然以大堆頭與多線的經營,來凸顯他另類的才華與靈氣。
   
  故事分成四條看似不相關的情節,雖然是各自表述,但卻也同時彰顯了羅馬這個城市的特質,從而令人在人際中不斷地深思,這一切的互動因果關係。
   
  其中傑克與莎莉這對情侶中,因莫妮卡的出現,而導致傑克的移情別戀,而傑克之前遇見一名有建築書出版的老師,其實他是一名虛構的人物,不時與傑克對話,而他也似有似無地與傑克對談,這種「後設手法」是這部影片極大的特色。
   
  這位建築師觀察著傑克一舉一動,然後預言傑克即將發生的事,傑克當然不會承認,但事實是傑克果然一如預言一般,落入窠臼之中。由此從而顯現了,人性的必然性與卑劣性,如果我們明知即將會發生的事,但到最後卻情不自禁,甚至是無可救藥地墜入困頓中,這要怪人的脆弱?或者是情境的逼使?
   
  莫妮卡這名失業演員,是所有人物中最傳神的,她充滿了理想卻時運不濟;她表現得果敢卻也有深情的一面;她徬徨無依時,會不計後果地尋找上岸之處;但當機會來臨,她又會毫不眷戀地迎向她的希望。
   
  這名女人短短幾天的表現,其實正是人類的縮影,也許這樣的女人,曾在導演身上出現過,否則怎麼可能將「後設手法」放置在這段情節中?
   
  里歐這名標準的義大利人,由羅貝多‧貝尼尼飾演,他是唯一以非英語系的影片,奪得美國奧斯卡影帝的第一個人,這段情節沒有任何緣由,里歐就成了電視記者追逐的目標。於是他原本只是個小市民,但突然變成超級市民時,任何微小的事都會引起注目。
   
  其實台灣不也是如此?記者所報導的都是雞毛蒜皮的事,明知道誰家丟了貓或狗根本不重要,但電視台一窩蜂地呈現時,無形中這件瑣碎不重要的事,卻反而成了主流,伍迪艾倫似乎嚴刻地批判,媒體無俚頭的興風作浪,這不僅是一種社會問題,其實也都是我們必須去深思,並作深度反省的議題。
   
  安東與米莉從鄉下到羅馬,想透過有錢的親戚介紹更好的工作,從而能融入到羅馬這個大都會中。這段情節其實來自費里尼拍過的「白酋長」,但伍迪艾倫作了些微的改變,也使得這條情節與現代都會有了更貼近的互動。
   
  「誘惑」是這段戲的主軸,試問我們可曾受過誘惑?最終是嚴拒或降服?這是每個人的課題。伍迪艾倫以較現代觀點,而夾雜幽默風趣的手法,來詮釋這對夫妻的各自遭遇,真是語重心長,這會不會正是人類最真實的寫照?端看個人心中的一把尺了。
   
  伍迪艾倫依照慣例,一定在劇中軋上一腳,他飾演的傑利,是一名歌劇製作人,雖然已經退休,但在遇上有歌唱天賦的親家姜卡羅,就又激起了他的雄心壯志。其實他以前詮釋了「弄臣」雖然受到極大的批判,但你不能說那些怪招是一種創意,不管你喜不喜歡,能提出創意的人,才夠資格稱為「藝術家」,不是嗎?
   
  傑利又將弄臣的主角放在浴室中,這是為了符合姜卡羅唱歌的習慣,就畫面而言,是突兀而有趣的,淋浴設備與古代情節的交錯,實際上相當符合後現代主義的重要元素─拼湊。笑罵由他,卻在不知不覺中放置了許多現象,這正是伍迪高明之處。
   
  海莉與米開的相識反而只是一個因子,浪漫的義大利男子,是許多異國女子渴望的相遇,但許多只是一夜情,而海莉幸運地與米開有了一個好的開始,但其實也正是故事一個起點。
   
  在複雜多線的經營中,能夠將所有的元素,鉅細靡遺地完整表達,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事。伍迪艾倫一直很擅長處理類似的情節,也由此來彰顯他個人的調度能力。而他對角色的經營,完全是以都會中的複雜人性,作為主軸,而這也是為何他會在美國影壇屹立不搖的原因。
   
  縱然他離開美國到英國、西班牙、法國及義大利拍片,其實也都有相當亮麗的成績。他的多變,其實是自認才氣尚有更多可以揮灑的空間,這也是藝術家應該有的基本態度,如果還有餘力,那就尋找一個機會,貢獻出你自己的能耐吧。
   
  「愛上羅馬」其實並非專注在羅馬這座城市。台灣很多所謂的城市行銷,企圖結合電影來呈現這座城市的景點,藉此來發展觀光。但羅馬已經是一座大家都熟知的城市,如果過份賴景點來烘托,反而會變成多餘。伍迪艾倫將四段故事來呈現住在羅馬的「人」的故事。其實這也可以是「愛上台北」。城市畢竟只是一種故事的背景,故事敘述的主軸永遠是人的詮釋。
   
  「愛上羅馬」是一部令人回味的電影,主要是在劇本上的厚度,四條線並行不相悖,但卻更加發揮互映的效果,人性的多樣化,也在眾多演員中一一顯現,從中我們探求到自己曾經有過的屬性,這就是這部影片會讓人一再思考的原因。

布萊德比特之再見艷陽天(The Dark Side of the Sun)

導演:波吉拉‧波塔‧尼柯力克(Bozidar Bota Nikolic)
主演:布萊德‧彼特(Brad Pitt)
   谷力卡‧普普米克(Gorica Popovic)
美國 /1997年 / 101分 / 輔導級
少年瑞克罹患了罕見的皮膚疾病,只要照射到太陽就會潰爛而死,為此他從小活在黑暗與孤獨下…

◎ 劇情簡介

  瓦特與弟弟在芝加哥經營房地產,雖然賺了錢,但瓦特唯一的兒子瑞克卻得了一種怪病,他的皮膚不能接觸到陽光,否則皮膚會起疹泡而亡。
   
  瑞克只好每天穿著黑色的皮套裹住全身,父親帶他四處求醫,這回到達南斯拉夫的ㄧ名巫師那兒,並將受不了打擊的妻子愛蜜莉也一起同行。愛蜜莉整天躺在床上,她似乎已無法辨識任何人。
   
  這一天,瑞克到鎮內的小商店採買,卻遇上鎮內舉行國際戲劇嘉年華,其中三男ㄧ女的ㄧ個美國團隊深深吸引了瑞克。而女主角法蘭西斯其實在入鎮之前,就已經注意到這名奇特的黑騎士。
   
  當夜法蘭西斯得到最佳女主角,團員艾德卻ㄧ直把法蘭西斯當作自己的女人,這使得她極度不滿。晚上的舞會法蘭西斯與瑞克共舞,但卻趁機想脫下他的面罩,而瑞克卻機警地逃走了。
   
  瑞克決定向父親表示,他寧可以活著的三天與法蘭西斯共處,父親攔阻不成,瑞克果然脫下面罩,直接照射太陽,並開了車去鎮內購物。
   
  此時,法蘭西斯已經離團,在酒館中遇見瑞克,瑞克表示他認識那名黑騎士,有機會會為她引見,但卻遇上艾德三人,雙方在酒館起了衝突,瑞克不敵負傷,與法蘭西斯離去。女管家妮娜準備餐點招待,但父親卻去酒館內,狠狠揍了艾德三人。
   
  瓦特告訴瑞克,謂菲爾醫生來電,現在已經有了一種新的診治療法,希望他回去ㄧ試,但瑞克表明他寧可不回去,於是他又穿上黑皮罩,騎機車去見法蘭西斯,並載她到海邊小屋,而在海邊也與機車隊的阿倫來ㄧ場機車追逐,結果阿倫輸得心服口服。
   
  瑞克載法蘭西斯去海邊小屋,法蘭西斯反而不願他拿下面具,但在黑暗中,瑞克脫下面具吻了她,並送她母親給他的銀項鍊,卻在天明之前離去。然後又以瑞克的身分,載法蘭西斯回別墅,為瓦特獻唱生日歌。
   
  瑞克的病終於爆發了,他全身起疹,但反而騎著機車迎向了陽光…。

◎ 劇情分析
   
   這是在ㄧ九八八年拍攝完成的,但不知什麼原因,卻ㄧ直延遲到ㄧ九九七年,才真正在市場上映,當時的布萊德彼特實在年輕,甚至可說是毛頭小孩,但在一九九七年時,他已經相當成名,電影公司再度推出時,特別在片名上冠上他的名字,這也透露了影視區塊的現實。
   
  這齣戲的主調性也是賣點,無庸置疑的是以瑞克為主,因為這才符合戲劇的脈動與結構,但其實就戲論戲,其中父親瓦特這個角色,才是真正可以發揮的。以八0年代的觀點而言,似乎也不太敢逆向操作,將主戲放置在瓦特身上。
   
  我們試著為瓦特設想,他在芝加哥是房地產大亨,雖然賺了大錢,但他身邊的兩個人,卻都是與他遙不可及。兒子瑞克得到罕見的皮膚癌,只要一接觸陽光就活不了三天,對瓦特而言,他是如何承載這份沉重的,雖然他有錢,可以帶兒子四處求醫,但他知道,這其實是ㄧ種自我安慰,也許花了錢,才能真正讓自己心安吧?
   
  編劇對瓦特這個腳色用了很多心,但卻不逾越傳統思維,於是瓦特便成了較單薄的人,只有在最後,坐在妻子床前說了一句堪稱好台詞的話:「我嫉妒妳,因為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傷害妳了。」
   
  這表示瓦特是相當受傷的,除了常喝酒,也因兒子被毆打,他才去酒館打了一架,這算是對他性格在衝擊中受到刺激後的自然反彈。除了解釋瓦特是ㄧ位標準的正人君子之外,倒沒有真正好的台詞來形容他。
   
  妻子因承受不了打擊,逐漸變成憂鬱症,最終變成類植物人,她在聽到法蘭西斯為瓦特生日獻唱歌曲時,其實尚有能力起來,坐上輪椅一探究竟。其實這也是ㄧ條可以繼續追索的線,但戛然而止反而讓人覺得突兀。
   
  全身帶著烏黑的皮面具,使得觀眾有一種一窺真面目的衝動,直到面具拿開之後,年青而洋溢青春氣息的面龐,出現在鏡頭前時,觀眾的眼睛都為之一亮。這也達到了編導原本的預期,以極端對比的方式呈現的戲劇效果,也由此延展了兩條主線,進入了另一種的情境糾葛。
   
  拿掉面具,其實就是拿掉保護自己生命的屏障。但以瑞克的角度而言,這是必須要有極大的勇氣去作抉擇,如果為了活下去,他必須永遠穿戴黑色皮套,也就是說他可以看見陽光,但外面的世界卻不是他的,當大家脫下衣服,迎向太陽躍入海中之際,瑞克與這一切全是絕緣的。如果瑞克繼續這樣的選擇,他也許可以長命百歲,但幾乎無法與其他人有真正的互動。
   
  瑞克遇見了法蘭西斯,也許這是他的夢中情人,從第一眼在公路上錯車,兩人便開始有了交集,雖然隔著一個頭盔及黑皮頭罩,但從互動氛圍中,兩個人在內心中,都有了神奇的感應。這也使得瑞克開始有想要脫去面罩的想法。
   
  如果脫下面罩,但卻只能讓生命存活三天,你會做什麼樣的抉擇?其實這是個屬於哲學面向的問題。每種的生命都有其既定的生命長度。譬如貓狗大約十多年是牠的一生,可是牠一生中歷經的成長,性愛與性命結束,都與人類百年左右的時間是差不多的。
   
  佛經也曾對這個問題提出見解,謂人類以前壽命只有十歲,五歲結婚十歲生命結束,然後每一百年壽命增加一歲,一直到八萬歲,此為「增劫」,然後再從八萬歲每一百年減少一歲,又回到壽命只有十歲,此為「減劫」。這「增劫」與「減劫」合稱一小劫。
   
  由此看來,時間的長短,常常無法用我們既定的規則與認知來衡量。「當櫻花盛開」這部影片曾有一首蜉蝣歌,謂蜉蝣早上生,晚上死;短短的一天中,牠卻也歷經了人的一生,因為牠一日縱慾,一日徘徊,所有一生的寫照,全然濃縮至一天當中了。
   
  瑞克也選擇把自己的生命濃縮為三天,他興奮地在脫掉黑色面罩後,躍入充滿陽光的大海之中,也許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大海的波動;一切都是如此的新鮮而令人人好奇,生命不就是,必須去接觸與承載,大自然加諸在自己身上的一切,然後在對應之後,出現的各種變數,這正是每個人都必須要去體現的。
   
  瑞克的決定,與父親的想法當然有了衝突,此刻的父親瓦特也是百感交集,明知道這是ㄧ條不歸路,但卻必須賦予兒子自己作抉擇,其實不管什麼抉擇,都是瓦特喜歡也不喜歡的,這種痛苦的決定,正是戲劇上最佳的弔詭理論,也應該是這齣戲的精華所在。
   
  當瑞克的面罩拿下時,一開始他也像其他的陽光少年一般,洋溢著青春氣息,當然也期待真的是醫生誤診了,因為瑞克並沒有當下長疹或起泡,當然也想當然希望永遠如此。
   
  瑞克將自己幻化成陽光與黑暗的使者,而法蘭西斯則愛上了,充滿神祕氣息的黑暗王子,於是那場交會,則必然是在黑暗的氛圍中,讓法蘭西斯在醒來之後,立刻知道這一切的分野其實來自同一根源,但一切都已遲了,因為奇蹟並沒有出現,瑞克全身起了紅疹與起泡。最後瑞克騎車迎向陽光,不是迎向希望,反而是毀滅,令人唏噓。

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

情書(ラブ・レター)

 由林苑芳 老師 撰稿

導演:森崎 東
編劇:淺田次郎
演員:中井貴一 、 山本太郎、耿忠
日本 / 2002年 / 108分鐘 / 保護級
影片敘述一封原本出於哀思而寄往天國的情書,卻大出意料收到同名同姓的回信…

◎ 劇情簡介

  一艘載滿難民的船隻朝著日本長崎縣列島行駛,船上載滿了從越南逃出的人民,互相依靠的漂流到日本,難民不斷湧進,日本外勞加上違法拘留、非法打工總共達169萬人次,而且每年的外來人口數也不斷的攀升。因為新住民的加入造成犯罪率高張,在不知不覺中也同時改變了日本居民的生活品質,鄰近的亞洲人也以來到日本這經濟大國為奮鬥目標。

  高野吾郎是一個已離婚、坐過牢,在黑社會開辦的佐竹興業工作,佐竹興業以出租色情錄影帶、幫人催帳、圍事、跑腿維生,和女兒百合聯絡並見面是小確幸值得高興的事。

  星期日吾郎很開心的帶著禮物並向公司借車,準備帶女兒到箱根兜風,到了約會地點卻不見女兒,打電話到前妻家,確認女兒行蹤,才得知女兒已經下定決心不見父親。

  聽到這話吾郎非常不開心地回到店鋪。茫然的將車停在路中間,這讓其他的車輛無法出入,鄰居熱心的幫他移車。鑰匙由同事幫忙拿回辦公室還。

  吾郎與太太離婚五年,老婆帶著女兒另嫁別人,不再會與他復合了。佐竹興業的社長看中吾郎的這個單身條件,由警察穴吹當掮客讓來自中國的康白蘭,假結婚合法居留日本。康白蘭需支付300萬元,其中80萬給吾郎,康白蘭則在佐竹興業旗下的酒店賣春還債,還要一個月寄十幾萬給在中國的父母。

  吾郎因為女兒不再理他,才同意與康白蘭假結婚。穴吹並告訴吾郎這件事是一石三鳥的。可賺錢、順便幫助人(幫助違法居留的女人避免被強制遣送回國)、可以拒絕同性戀者的求婚。

  穴吹拿著結婚申請書,請吾郎蓋章,至市公所申請結婚,安排入境審查,穴吹交給吾郎即將口頭面試審查資料,請吾郎準備避免面試穿幫。

  當晚吾郎喝的醉醺醺的回到住處。拿著酒邀請鄰居一起慶祝結婚。

  這天當吾郎在餐館吃飯時,穴吹來電通知要入境審查,請吾郎帶著入境審查通知書到東京車站廣場碰頭,穴吹帶著白蘭與吾郎碰面,拿出兩人的結婚照,白蘭看到照片非常開心,希望穴吹能加洗一張讓她做紀念。穴吹希望二人能稍稍陪養默契,以便通過審查。

  三人來到東京入境管理局,因白蘭的機智面試順利通過審查。吾郎也順利拿到尾款。吾郎花了20萬買了一只假鑽戒。來到白蘭的工作場所,白蘭是一個受年長客人喜愛的女子,她不善言語表達但善用節目表演迎得大家的關注,所以她的業績一直很好。吾郎將戒指交給白蘭的媽媽桑請她轉交。

  白蘭一面工作一面思念著吾郎,她把客人當做吾郎思念著,滿足客人的需求。工作完畢時所有的服務生皆被司機帶回宿舍,為防止她們逃跑,司機會將大門鎖上。

  因為警察掃黑這讓吾郎公司的員工人人自危,甚至公司要停工幾日以避烽頭。

  吾郎的女兒瞞著媽媽離家出走,並打電話給吾郎,吾郎騎著鄰居的腳踏車赴約,女兒開心的告訴父親,她已經考上扶輪社舉辦的交換學生活動,且申請到洛磯公立高中,交換學生的讀書計劃,想請吾郎幫忙出學費150萬元,這時警察出現,吾郎不希望讓女兒看到被警察抓走的事實,員警不由吾郎辯解將他帶走。因為吾郎不透露公司員工去處,所以被關入獄。

  出獄時被告知太太因病已死的訊息,還以為是前妻死亡,打電話連絡女兒才知不是前妻,還被前妻數落。回到公司才知是千倉警察局通知,白蘭因病在鴨川醫院去逝。穴吹拿了辦理後事的相關資料給吾郎,並說明警察指名要他去領遺體辦後事。佐竹的社長拿出50萬給吾郎,另外50萬讓他和同事阿悟一起為白蘭辦理後事。吾郎拿著證明自己身份的健保卡到警局提領白蘭的遺體。因為警方不深究白蘭死因的態度輕率,讓吾郎非常不滿,替白蘭覺得死的不值。

  白蘭死前請阿悟傳話~謝謝~吾郎,這句話讓他深覺愧疚,自覺並為未替她付出,反而獲得這句話,這讓他認為是媽媽桑他們將白蘭害死。

  吾郎到醫院了解白蘭死因,醫生告知是因肝硬化末期送院第二天就去世了。

  護士將白蘭的大體推出讓吾郎確認,同時也看到她的手上仍戴著自己贈送的戒指,一時之間感慨萬千,心中五味雜陳,憐惜著說沒有人來送她最後一程實在是太冷清了。領了白蘭的大體,很快的火化。

  準備離開千倉,來到白蘭生前的住處,媽媽桑招呼喝咖啡,並將白蘭的遺物交給吾郎,其中包含一封寫給他的信,把思念和情意全寫在信上,才發現白蘭對自己是如此的情深意濃.,幻想著將債務還清,與吾郎做一對平凡夫妻..,信中說明自己得了重病,不知死後吾郎是否能來善後,在這世界上自己最喜歡的人是吾郎,只要想到吾郎所有的難過、痛苦、害怕皆一掃而空,流的是感謝的眼淚,唯一的願望就是,希望吾郎能將其當成自己的妻子,骨灰埋在吾郎家的墓園。

  吾郎的家鄉在北海道佐呂間湖,吾郎對著大海高喊著 ~ 白蘭我們一起回佐呂間湖 ~ 一起搭雪橇去,我帶妳回家。

  吾郎帶著白蘭回家鄉,他的大哥駕著車來接他。並將白蘭的骨灰放置在家庭墓園裡,完成了白蘭成為吾郎家族一分子的心願。
 
◎ 劇情分析 

  本片由日本著名影星中井贵一和中國女演員耿忠主演,耿忠在此片演技俏皮生動能歌善舞。

  本片是反映不法滞留的中國人與日本黑社會成員的戀爱故事,吾郎是一個生活在黑社會的小混混,雖然渴望得到家人的愛,但是卻被前妻及女兒拋棄,雖然死了心與別人假結婚,但是心地善良的他還是會處處替人著想。

  看到康白蘭寫給他那封深情的書信,挑起他內心的不安,面對白蘭已死的事實,才自我覺醒,雖然和每個人一樣的碰到事情,不反省自己,先批判別人處理事情的不公,但是經由媽媽桑的提點,才清楚的知道原來自己也是劊仔手,也曾剝削白蘭(收了80萬元),但是面對自己所做的錯,吾郎很快地反省自己修正自己,結局是圓滿的,因為他圓了白蘭的夢,讓她死後有所依歸,不至於客死他鄉。

2015年1月15日 星期四

昨日當我們盛年( Back When We Were Grownups)

導演:隆‧安德沃(Ron Underwood)
主演:布萊絲‧丹娜(Blythe Danner)
   費‧唐娜薇(Faye Dunaway)
美國 / 2011年 / 98分 / 普遍級
禮讚:金球獎最佳女主角 提名
   艾美獎最佳女主角 提名
   艾美獎最佳剪輯 提名
寫的是後中年期的徬徨、是遠離了工作賺錢傳宗接代的生命跑道、卻看不到生命未來應該如何的人生危機…

◎ 劇情簡介     

  蕾貝嘉在高中時與威艾比交往,但沒想到,一遇見喬戴維之後,立刻拋下威艾比。雖然明知喬已結過婚,還有三個女兒,但蕾貝嘉毅然決然嫁給他,婚後還生了女兒明傅。
   
  蕾貝嘉在生下明傅不久,喬就因為車禍身亡,但她卻沒有埋怨,因為一開始她就感受到,這個家是她真正的依歸之處,甚至家中還有一位由她照顧起居,還相當講究吃的叔叔,雖然那是喬的叔叔,但大家依仗著替人辦派對的過程,體現了歡樂的本質。

  三個喬留下的女兒都有了歸宿,甚至也有再婚好幾次的,今天明傅就要嫁阿金,之前明傅就已經懷孕了,但阿金跟前妻也生下了一個男孩彼得。而在這之前蕾貝嘉曾作夢坐在火車上,她見一男孩望著窗外,這使他印象相當深刻,但卻不解其意。
   
  蕾貝嘉在各種場合中,對彼得照顧無微不至,有時也陪他玩益智遊戲,但一切在某種情形,會顯得相當混亂而疲憊不堪。在聽到母親提及,威艾比如今已經成為一名,在學校教書的博士時,蕾貝嘉突然有股衝動,查了對方的電話,並在一個沮喪的夜晚打了過去。沒想到威艾比的回應相當冷淡,蕾貝嘉倉惶地掛上了電話。
   
  只是沒多久,威艾比用來電顯示裝置回撥給蕾貝嘉,這一回威艾比向她道歉,兩人盡釋前嫌,並約定在一家餐廳吃飯。只是剛吃了幾口菜,威艾比又突然指責,當年蕾貝嘉不應該這樣離開他,於是蕾貝嘉又匆匆離去。或許,威艾比也感覺到自己的態度不對,於是又打電話道歉,並親自帶了一個盆栽登門拜訪。正巧蕾貝嘉的小叔及叔叔回來,希望蕾貝嘉能去學校參加彼得的科學展,蕾貝嘉答應了,在展覽會上,她覺得彼得的作品相當有天賦,不禁又對他更另眼看待了。
   
  家人把過去的影片重新剪輯,重現了這個家的過往,眾人看到自己出現在畫面都相當興奮,但卻只有彼得發現,這些影片中竟然缺乏了蕾貝嘉。但她卻不以為意,從這影片中,她也瞭解了她真正的位置,如果可以重來一次,顯然她還是會作一樣的選擇,於是她拒絕了威艾比,繼續為她吵雜但充滿親情的家繼續努力。

◎ 劇情分析
   
  本片根據安‧泰勒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泰勒曾以「學著說再見」得到普立茲獎,而「昨日當我們盛年」則曾屹立美國暢銷小說排行榜長達一年。
   
  每個人的生命,總是必須在經過中年之後,才會開始檢視,於是在生命過程中,會發現有許多重大抉擇之處,而這份抉擇,或多或少都會對自己有了極大的影響。透過這份檢視,我們會有不同的感受湧上心頭,換句話說,在當時的選擇中如果背道而馳,如今會不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
   
  在許多場合中,我們常聽某些人會感嘆:若能再年輕十歲,必然會有不同的成就;或者當年若選擇另一種面向,如今必然飛黃騰達。這不是陳腔濫調,而是人性的態度。
   
  所謂的重大抉擇不外乎結婚、就業等這些影響我們生命的選擇,事實上事後來觀察,也不見得能得到真確的答案。畢竟我們永遠沒有機會,再重新來選擇,曾經被我們遺棄的那份面向。也因為這樣,事後的省思,才能有著不同的角度,重新給自己一番定位,最少,能夠重新省思,從而面對新的態度,起碼也是ㄧ件好事。
   
  蕾貝嘉已經有了男友威艾比,但卻在遇上喬之後,立刻作出下嫁給喬的決定。某種角度而言,蕾貝嘉這樣的舉措,確實對威艾比是個很大的打擊。雖然威艾比有著極大的缺點,缺乏動力、守成不變。但我們若從另一個面向來看,威艾比是個正直不阿的好男人不是嗎?
   
  威艾比ㄧ生註定的剋星絕對是女人,蕾貝嘉背叛了他;他後來娶的妻子,不用說也是與他格格不入的,雖然不用出場,但他的女兒以嬉皮裝扮出現時,威艾比的手足無措,已經說明了一切。或許這也成為蕾貝嘉的ㄧ面鏡子,她不禁思索如果嫁了威艾比,眼前這個嬉皮女兒,會是她的家庭寫照嗎?
   
  蕾貝嘉的抉擇可以歸納在「一見鍾情」,若不是有這一股兩性相吸的基本元素,蕾貝嘉不可能作出這種決定。或許這是兩個人的基因有著頻率相同的基因,否則無法詮釋這種神奇的互動。
   
  有趣的是,當時的喬已經結過婚,並生下三個女兒,在當時,蕾貝嘉還是堅信自己的判斷力,毅然決然嫁給了喬,兩人的愛情是不用置疑的,只是幸運之神並未站在她這邊,在生下明傅這個女兒之後,喬就不幸車禍身亡。這表示這個家庭所有的擔子,全部落在蕾貝嘉身上。
   
  然而這些沉重的負擔,反而成了蕾貝嘉自我挑戰的方式,在替客人辦派對的過程中,她必須不斷地烘托家的溫馨與可貴,而所有家的成員,也在她的號召下,有了一股神奇的感召力量。喬與前妻所生的三個女兒,似乎與她有相當契入的互動,雖然她們的婚姻家庭也都有了不一樣的變化,但在節日或自家的生日派對中,以蕾貝嘉為中心的這個家,似乎在表相的背後,有著ㄧ股深厚的能量。
   
  蕾貝嘉就是因為這股力量,而嫁到喬的家庭,她無法完整地說出自己的感受,但卻被這股力量緊緊攀纏住,重要的是蕾貝嘉ㄧ直安住在這種安穩之中。
   
  蕾貝嘉的夢境,是具有相當文學厚度的,這從意象中,展現了這部電影的真正意圖,從象徵的角度而言,也說明了蕾貝嘉心中的企求與性格使然。在與威艾比重新交往的互動中,檢視了這幾十年的抉擇,是與非、對與錯,其實都很難從別人的角度來提示,真正感受的只有自我,蕾貝嘉終於透過這次的檢視,回答了自己ㄧ直縈繞在腦海當中的問題,然後她可以大膽而安心地告訴自己,並沒有走錯路。
   
  彼得這個小孩,若依佛學觀點而言,你可以將之視為喬重新來投胎,但這於佛法的基調並不正確,但其實也有許多是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在這兒,我們只能將之歸納為其中的ㄧ種可能性。
   
  就文學角度來說,就更令人拍案叫絕了,蕾貝嘉告訴彼得她搭火車的夢境,而那名她之前無法見到臉龐的小孩就是彼得,而彼得反問:搭火車要去那兒?蕾貝嘉的回答,就恰如其份地點出了主題。
   
  是的!回到這個家,這使得原本對人生價值觀,有著扭曲而誤解的說法,有了正確的修正。每個人,其實都在人生的路途上,尋求自我追求。而在過程中,必然會呈現ㄧ些矛盾與掙扎,甚至有時不免懷疑,自己的決定是對或錯,從而開始懷疑自我的人格與資質。
   
  本片的角色個個栩栩如生,極具寫實的特質,從人物的舉措中,我們很容易找到與周遭相仿的人物,有些我們相當不以為然的人物,但那是現實的ㄧ部份,世上沒有要全世界的人觀點都與你ㄧ致的。就像ㄧ個濃縮的社會版本,「昨」片藉著蕾貝嘉的半生,帶給觀眾ㄧ些必然重新的思考。
   
  有個問題也是必須檢視的:每個人是否都是活在ㄧ個被命運擺佈的世界?也許這是個大哉問,但卻也是所有人樂於ㄧ窺究竟的問題。雖然如此,但也許我們也永遠找不到答案,而這正是人生最重要的本質。
   
  面對各種困擾與懷疑,其實反而會產生新的應對態度,從而擴展了自己的見解與認知,當然相對地,也踏實地認清生活與生命的真實意義。歲月的累積,會更豐富了內在的自我。

開往黑水域的慢船(The Blackwater Lightship)

導演:約翰‧伊曼(John Erman)
主演:迪安‧薇絲特(Dianne Wiest)
   吉娜‧麥琪(Gina McKee)
愛爾蘭 / 2011年 / 97分 / 普遍級
禮讚:艾美獎最佳女主角 提名
   金衛星獎最佳女主角
   金衛星獎最佳男主角 提名
講述橫跨三個世代的三位女性間的迷離糾葛。莉莉的兒子因為愛滋病末期,決定離開 ...

◎ 劇情簡介     

  布里恩與妻子莉莉結婚後,生了女兒海倫與兒子戴克林。一家四口到黑水鎮外婆在海邊的民宿休假,這兒有著燈塔,還有一艘停泊在海上的燈船,是ㄧ個極佳的景點,布里恩用拍立得為海倫與戴克林拍了一張相片。
   
  但不久布里恩便逝世了,莉莉為了不想讓兒女看到得到癌症的窘困,因此將孩子寄放在鄰居家中,但海倫卻獨自一人跑回家中,她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也覺得家人似乎對她隱瞞了許多。
   
  海倫結婚後也生了孩子,一家人過得甚為愉悅。這一天,有一個自稱是戴克林友人的保羅來訪,希望海倫能隨他去醫院一趟,因為戴克林住院,並希望能夠見到海倫。於是海倫把孩子交給丈夫,自己隨保羅來到醫院,見到奄奄一息的戴克林,得知弟弟得了愛滋病。
   
  姐弟倆人同時想起當年父親癌症身亡,而保羅似乎聽出,海倫對母親有著極大的埋怨。因為戴克林住在醫院會沮喪,保羅希望海倫能帶他去外婆朵拉家,於是海倫開著戴克林的車前往黑水鎮。
   
  海倫得知保羅也是同志,但卻不是戴克林的室友,但卻對戴克林照顧得無微不至,這使得海倫原本對他有著不悅的印象慢慢改觀。
   
  朵拉是個開明的老奶奶,面對孫子得了不治之症,也只能以寬容的態度來面對,相對地,也對保羅有了極佳的印象。而另一位同志也來訪,這個屋子就充滿了更多的生氣,賴瑞是ㄧ名室內設計師,他也為朵拉的家居,提供了更多的改建計畫,朵拉均欣然接受。
   
  戴克林也希望見見母親,於是海倫驅車去找莉莉。莉莉是ㄧ名成功的電腦工程師,她面對這突來的鉅變也只能強作鎮定,但當她載海倫回自己華麗的住宅時,海倫並未說半句誇獎的話,這讓這對母女過去的一些不悅與衝突,再度躍上檯面。
   
  保羅是個細心的男人,他看出,當年海倫無法理解莉莉對子女的愛,暫時的隔絕並非拋棄。就在戴克林面臨死亡的最後時光,這對母女重新體認到家庭的真正本質,還有家人之間愛的真諦。

◎ 劇情分析
   
  同志的議題,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早已經是ㄧ種顯學,許多文學作品或電影藝術,都不斷地在這方面探索討論,而從中延展出的愛滋病,雖然並非全然與同志有關,但成為併列的現象,倒是ㄧ種常態。本片並非在探索這樣的議題,反而是將既定發生的現象,同時呈現,從而追索一個家庭在面臨「死亡」之際,尋求諒解與救贖的故事。
   
  正因為對死亡的不理解,因此總是把死亡列為最不堪的沉重負擔。佛家所提八大苦,其中一苦即是死亡。死亡之後便拋棄此生所有的一切,誰也無法在死亡之後帶走任何東西。戴克林知道自己大限已到,他在面對外婆家海邊的燈塔時,輕輕地向燈塔道別,這應該是最令人感傷的片段。
    所
  有的人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就已直接去面對死亡,只是,ㄧ般人不會去思考,這個屬於以後的事情,總覺得這一切應該都是相當遙遠的事。但一剎那間,往往在感覺彷彿昨日情境時,死亡卻在不知不覺中,悄悄逼近了。也因為這樣,才會在原本平靜無波的生命中,激盪起一些波濤。畢竟人生中,許多教條都教導我們要戰勝挑戰,但死亡卻無法用傳統思維去面對的。
   小
  時候的海倫,因父親癌症,而被母親放置在親友家中,小小年紀的海倫,一直以為是母親將父親帶走,所以父親再也無法回來與她團聚。這股的心靈受挫的困境,也導致了日後母女始終無法有著交集。
   
  母親莉莉是個堅強的女人,但在生命態度而言還是有缺點,因為太過自信,所以認為一切必須要從她的角度,來看待所有的一切。她的出發點是正確的,但卻忽略了女兒的感受,莉莉認為自己已經努力克服了一切,也彌補了因丈夫癌症去世的缺口。
   
  莉莉只想把一切做得盡善盡美,於是她努力在工作的成就上;也為自己打造了一個舒適的窩,但意想不到的是,她與子女卻愈行愈遠。因為當思緒只是ㄧ條單行道,是永遠找不到相向的契入的。
   
  誤會雖然已經形成,但卻無人願意去面對並尋求解答,當然這會使得問題永遠存在,而讓人更加難堪,唯一的解決之道,似乎只有選擇不去面對了。也因而當海倫結婚時,她選擇讓母親缺席。
   
  這對女強人莉莉而言,又是另一次的打擊。若不是,因為兒子得了愛滋病面臨死亡,這些心靈的衝突,恐怕永遠不會有解決之日的。
   
  事實上,了解整個事情的始末,但也選擇「不說」的是外婆,因為很多事並非只是掛在嘴上,愛應該是可以深藏在內心深處,而海倫是在歷經弟弟的困境中,慢慢體現了家人對她或戴克林的愛,而戴克林卻也發現,家人對他的愛,並非只有在他生命結束之前,而是在結束之後。
   
  保羅與賴瑞都是同志,他們對戴克林的愛,是被隱藏在故事的背後,因為本劇並非是要探討他們之間的愛,但這種現象,反而呈現了某些存在的事實。起碼我們知道,這些同志其實是相當細心而善良的,他們面對非親非故的戴克林,能夠在他面對死亡之前,給予他最大的關懷與幫助,這是相當難能可貴的。
   
  朵拉這位堅強的老奶奶,展現了標準的愛爾蘭人本色,看似冷酷無情,但卻難掩對家人的那份愛。年青時,她經營民宿,因此也練就了一身好廚藝,在逐漸衰老中,她所呈現的各種意志,其實都不會輸給任何人。
   
  海倫在片中是最吃重的角色,一切的誤會由她而起,當然也必須由她來結束,面對垂死的弟弟,她必須選擇承受,這是一般人近乎無奈的選擇,因為除了承受之外,實在也找不到足以安慰自己的理由。
   
  「開」片將意旨放置在過去的誤會,而誤會卻源自於,自認的「不必說」,這絕非愛爾蘭人的天性,而是每個人都曾存在的人格特質。因為直接說出太過矯情,總以為只要自己不斷地釋放,便是對曾經發生過的「遺憾」,有了ㄧ些修補的作用,於是在溝通上,便失去了許多次的平台或機會,然而這只會使得事情更趨複雜,因為當初在交集中的誤會,其實都會一直存在的,甚至可能因為不願去碰觸它,而讓這個誤會擴大。
   
  戴克林這個角色擔任了撮合作用,他以生命的尾端呈現在故事中,讓我們對這個人物,感覺到稍微單薄,而削弱了劇情與個性的力量。其他像保羅與賴瑞亦然,因為他們所做的事,一開始就被認定為必然,因此後續所有的行為,便少了許多的力量,原著的情形如何?因為沒有機會閱讀,也就無從比較了。
   
  或許把「開」片界定在,一種較為超然而自然的調性表現,是比較恰當的。因為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尋求到一股特殊的力量,帶領我們進入,角色內心交織的那個十字路口,雖然這個秘密,是由保羅發現並加以告知,海倫才能在弟弟死亡這個關卡中,與母親釋懷,而莉莉這名自以為是的女強人,也在這個臨界點中崩潰放聲大哭。
   
  「愛」是人類中最重要的生命本質,在釋放與接納中其實是相對的,唯有如此才能領納其中真諦,但有時不吝於表示,也是相當重要的態度。

圖雅的婚事(Tuya's Marriage)

 李金櫻 老師 撰稿

導演:王全安
演員:余男
中國 / 2007年 / 95分 / 普通級

禮讚:榮獲2007年第5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為了不再耽誤與拖累圖雅,巴特爾決意離婚,屈於現實圖雅也只能同意。但她堅持提出自己的再婚條件:新丈夫必須和自己一起供養巴特爾。由此,圖雅的艱難再婚歷程開始了…

2015年1月13日 星期二

親密關係(Terms of Endearment)

 由 周彥彤 老師 撰稿

導演:詹姆斯L布魯克斯(James L. Brooks)
主演:莎莉
麥克琳(Shirley MacLaine)
   黛博拉
溫姬(Debra Winger)
   傑克
尼科爾森(Jack Nicholson)
美國 / 1983年 / 131分鐘 / 普遍級
禮讚:第5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
    最佳女主角(莎莉
麥克琳)、最佳男配角(傑克尼科爾森)
   第41屆金球獎最佳戲劇類電影、最佳劇本、最佳戲劇類女主角
      (莎莉
麥克琳)、最佳男配角
   第49屆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
   第9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
    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
   第18屆美國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
   第3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
描寫一對母女之間愛怨糾纏的複雜關係,片中以感人的角度,看待每個人如何以不同的方法面對生命中的逆境...

◎ 劇情簡介

  愛瑪很小的時候,父親便過世了,她跟母親奧羅拉相依為命。奧羅拉是個有點神經質,但對女兒管教嚴格的母親。在這樣的教養之下,愛瑪卻成了一個叛逆的女兒,母女兩人經常有著各種爭執,針鋒相對。孀居多年的奧羅拉風韻不減,身邊經常有著許多男人圍繞,但她都只是享受被追求的樂趣,從未真正動心。當女兒愛瑪決定嫁給擔任教師的費比時,奧羅拉極力反對,因為她認為這是一個錯誤的選擇,甚至拒絕參加婚禮,母女兩人的關係因此降至冰點。儘管如此,愛女心切的奧羅拉還是跟女兒和解,但對於女婿的不滿之情,仍毫不掩飾,費比也不甘示弱,三人的關係相當緊張。

  婚後的愛瑪,很快就懷孕了,生下長子湯米之後,費比決定接受在愛荷華州的教職,便帶著湯米與又再度懷孕了的愛瑪,離開家鄉。愛瑪從小希望可以脫離母親,但在真正要離開母親的時候,她又極度不捨。

  兩夫妻來到愛荷華州展開新生活,但生活依然過得非常貧困拮据,再加上費比經常晚歸或甚至徹夜不回,而發生激烈爭吵。奧羅拉仍然天天與愛瑪通電話,關係她的生活處境。愛瑪生下次子泰勒之後,沒多久竟又懷孕。愛瑪因為生活所逼,最後忍不住鼓起勇氣開口向奧羅拉借錢,同時告訴奧羅拉,自己又懷孕了。這讓奧羅拉感到氣憤又不捨,她告訴愛瑪一直不斷的生小孩,會讓自己陷入更不堪的處境,甚至建議她去墮胎,但愛瑪不肯,母女兩人又是一陣爭吵。

  生下女兒米蘭妮之後,愛瑪對於丈夫費比經常晚歸的行為越來越不能忍受,儘管沒有掌握確切的證據,但為了報復丈夫對自己的冷落,以及感情的失落,愛瑪與銀行員展開了一段不倫之戀。與此同時,奧羅拉也接受了曾經擔任過太空人的鄰居蓋瑞特的追求,展開了一段黃昏之戀。愛瑪的不倫戀情並沒有受到母親的批判,兩人反而因為分享彼此的戀情,關係進一步好轉。

  這天,愛瑪在校園裡看見費比與女學生在調情,終於親眼目睹了他外遇的事實。愛瑪因此帶著孩子,開車回到德州母親的家。母親熱情的歡迎他們,也把自己的男友介紹給她,只是蓋瑞特似乎不能適應這樣的關係,一方面也改變不了自己放浪的個性,兩人最後因而分手。沒多久,費比又接受了另外一個大學的聘任,夫妻兩人重修舊好,一起又搬離了愛荷華,原本以為能夠展開新生活的愛瑪卻意外發現,丈夫外遇的對象也在同一個大學任職,大受打擊的愛瑪更在此時意外的發現自己罹患了惡性腫瘤。

  奧羅拉得知愛瑪罹病,非常盡心的照顧她與三個孫子,為了讓她好好養病甚至特別安排了一間單人病房,愛瑪最放心不下三個孩子,為了撫養權費比與奧羅拉又再起了爭執,但最後在愛瑪的堅持下,決定把孩子給奧羅拉撫養。

  這天晚上,費比與奧羅拉守護著愛瑪,愛瑪突然睜開眼睛,頑皮的與奧羅拉對看一眼,沒多久便靜靜的離開人世,短暫的母女情,留給奧羅拉無限的傷痛。

◎ 賞析

  「母親,是孩子——尤其是女孩子——生命中很重要的一塊,而這一塊的感覺總是愛恨兼具,有苦有甜。」在討論母女關係的專書《親密仇敵》中,作者如此寫道。雖說作為父母對待自己的孩子,總以為用的是同一套標準,但實際上,母親與兒子、母親與女兒之間,因為角色的關係,經常會有不同的對待,要面對不同的課題。女兒與母親之間是一種很微妙又複雜的關係,母女之間互動的情形,甚至會影響到女兒未來的發展甚至感情狀態。

  母親的作風,有可能是女兒最初的典範,影片中,我們看到的奧羅拉,她會神經質到必須把嬰兒弄哭,才能確認她平安無事,不輕易表達自己的悲傷,反而用一些無厘頭的舉動來掩飾,例如參加完丈夫的喪禮,一回到家門口,都還沒進屋就先脫了鞋,臉上也毫無哀傷之意,愛瑪也一樣,但其實母女兩人都知道,從此以後只有彼此能相互依靠,擠在愛瑪的床上,母女兩人對彼此的撫慰與依賴,不言可喻。也因為母親是這樣的無厘頭,所以愛瑪長大以後,也有些粗線條,導演刻意運用幾個小動作來塑造出母女行事作風的一致,例如在草坪上對著搬家工人搔首弄姿的愛瑪,以及受到許多男人愛慕的奧羅拉,雖拒絕男人的進一步,卻也經常有意無意的賣弄風騷,只是愛瑪的方式相較之下幼稚許多,但都是一種對母親的模仿。

  然而奧羅拉跟所有的母親一樣,對自己的女兒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與期望的。所以一開始她便認定費比絕對不可能帶給愛瑪幸福,卻也無力阻止,對於愛瑪的處境又心疼、又焦急,母女關係一直很緊張,但奧羅拉畢竟還是一個母愛強大的母親,不管如何都接納著愛瑪,兩人既是母女,又像是朋友。

  對愛瑪而言,她所擁有的心境,就像是許多受到母親強力控制的孩子一樣,一心想要跟母親唱反調、想脫離母親的掌控。因此當母親表示反對她嫁給費比時,愛瑪當然堅持要嫁,一方面也是因為她確實深愛著費比。當母親與費比有了爭執,愛瑪多半也都站在護著自己丈夫的立場,但卻不一定是真的認同自己的丈夫,或許更多的是不想讓母親否定自己的決定,這其中有著太多複雜的情緒。但是當自己真的面對了丈夫的背叛、生活的困境時,她還是想回到母親的懷抱,當她有了秘密的戀情,還是想跟母親分享。

  愛瑪與奧羅拉雖然是一對經常意見不合的母女,但幸運的是她們大而化之的個性,總是能在最後關頭讓她們很輕易的和解,也展現了這對母女之間所擁有的深厚情感。當愛瑪病重時,又與母親有了不快,母親說,我不想跟你吵,所以只好談我的戀情,愛瑪卻說,我們從來沒有爭吵啊。這是她們真正解開了彼此長久以來對於這種緊張關係的心結。最後愛瑪臨終前,睜開眼看到的也是摯愛著自己不敢闔眼的媽媽,對照在一旁熟睡的丈夫,似乎暗喻著這段母女的情誼,遠遠勝過了她與丈夫費比的感情。

  親子之間的關係,是一個人一生永遠的課題,因為太親密,所以對彼此的要求也很高,希望對方可以給的空間與理解相對的更大,但往往不如預期,衝突也就一觸即發。在「靈異第六感」中,小男孩的母親長期與自己的媽媽相處不睦,但在母親過是後,她悲傷的到母親的墳墓前,問母親的一句話卻是:「我是否曾讓你感到驕傲?」一語道盡為人子女心裡最深刻的拉扯。描述東方親子關係的喜福會中,也有更多親子之間的壓抑、衝突與誤解。相較之下,本片中的愛瑪與奧羅拉是相當幸運的,儘管愛瑪的過早離開,帶來了太多的遺憾,但畢竟在那之前,她們已經明白了對彼此的情感有多麼深厚。

  這部榮獲奧斯卡多項大獎的經典老片,是導演詹姆斯
L布魯克斯真正在影壇上闖出頭角的代表作。裡面集合了莎莉麥克琳(Shirley MacLaine)、黛博拉溫姬(Debra Winger)、傑克•尼科爾森(Jack Nicholson)等實力派演員,互相飆戲確實為這部影片生色不少。影壇上不乏探討各種母女關係的影片,這部在1983年所拍攝的影片,劇情走向在現代看來似乎是有點肥皂劇的老梗,但其中對於母女互動的表現,卻是歷久彌新,尤其在現代父母不再那麼具有高壓權威的時空中看來,別有一番滋味,甚至更符合現今的情境。

2015年1月7日 星期三

惡人(あくにん)(Akunin)

導演:李相日
主演:妻夫木聰、深津繪里
日本 / 2010年 / 140分 / 輔導級
禮讚:榮獲2010年電影旬報十佳影片第1名
   日本單元最佳導演
   最佳劇本和最佳男配角獎
   第34回日本電影學院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
   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音樂獎
平凡的粉領族石橋佳乃在此慘遭殺害。經警方追查,發現死因並不單純,同時也揭開了她不為人知的祕密 ...

◎ 劇情簡介     

  女保險業務員佳乃在網路結識祐一,雖然每次都與他到賓館,但卻藉機向他索取一些金錢。但佳乃真正喜歡的,則是在夜店認識的旅館小開增尾。這一日,佳乃本約祐一見面,沒想到又遇上增尾,於是佳乃推拒祐一的約會,主動上了增尾的車。
   
  尾隨其後的祐一,發現增尾根本不甩佳乃,甚至車停山上,將佳乃踹出車外揚長而去,祐一上前關心,但惱羞成怒的佳乃,卻將受辱的怨氣出在祐一身上,謂她欲向警方表示,是祐一對她動粗,並欲強暴她。祐一心中一急,在拉扯中竟將佳乃勒斃,只好將屍體丟下山谷。
   
  命案被發現屍體後,佳乃的父親無法接受,從報導中知道,是一名大學生增尾載她走。警方在膠囊旅館中找到增尾,他坦承將她踹出車外,但卻否認殺人。而從網路上,警方也查到了祐一有嫌疑。
   
  但祐一卻在此時接到另一名女網友的來訊,於是,祐一立刻與女店員光代出遊,甚至直接要求上賓館,光代雖然有些訝異吃驚,但終究還是隨他去了。祐一完事後,拿錢給光代,但光代表示,其實她是非常在意這次的交往,這使得祐一也相當感動。而在此時,警方已經找到祐一的奶奶家中,聽到警方到來,祐一立刻掛了電話。
   
  祐一回來找光代,並帶她到海邊的餐廳,祐一在此時向她坦承真相,並表示若是提早之前先認識光代就好了。光代一開始要求祐一去投案,祐一似乎也有這樣的打算,沒想到光代卻又變卦了,她反而要祐一帶她逃亡。已經將車停在警局面前的祐一,終究無法拒絕光代眼神釋放的熱情,於是兩人棄車,到一處兩人曾在網路上提到的一座燈塔。
   
  祐一表示,小時候母親俵子曾經在半夜將他丟棄在燈塔前,表示祐一要看著燈塔直到消失後,母親就會回來了。光代在祐一身上找到不斷受人欺騙的事實,反而更死心塌地跟隨。因食物不夠,光代下山去買東西,也打電話回去,妹妹以為她受挾持,而光代也正巧被警察發現。光代趕回燈塔時,祐一以為光代又出賣了他,正欲掐死她時,警方趕到。

◎ 劇情分析
   
  小說其實可以分門別類,電影亦然如此。「惡人」是一部值得探討的作品,作者吉田修一以各種人性的可能性,夾雜了推理的戲劇情節,從而完成一部集大成的小說。曾經得過芥川獎的吉田修一,再次以「惡人」獲得朝日新聞的「大佛次郎」獎,每日新聞出版文化獎,同時也被改編成電影,獲得多面向的好評。
   
  故事很簡單但卻很現代,以網路交友帶出的議題,自然碰觸到人性「寂寞」從而渴望溫度的問題。男女雙方一見面立刻可以作愛,這是為了填補內心的空虛之外,是否應該還有一些,我們必須深入了解的可能?人性原本就相當複雜,人的言行不一,完全受到內心妄念紛飛的掌控,於是在孤獨遇上孤獨之際,彼此便以最赤裸而熱烈的一面,呼應了對方。企圖從互動中,讓對方帶自己到一個陌生而渴望的地方,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釋放了自己,其實也迷失了自我。
   
  「惡人」探索的是「善與惡」的對立,如果一切的事,有違善良風俗是否就是惡?而當一個「惡人」完成他的行為,我們只看到結果,但過程的互動,卻是有太多更值得注目的。
   
  「順境」即是如「我」之意;「逆境」則是不如「我」之意,於是人常常指責,製造不順自己之意的人為「惡人」,但這項指責之中,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便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價值觀。於是人性在「平等」的角度來看,善與惡的界線便愈來愈模糊了。問題是,判斷這之間的結果與區別,必須還原至「果」的位階上,「惡人」在果的位階上,是祐一掐死了佳乃。這是在法律上絕對的「惡」是無庸置疑的。
   
  從佳乃的行徑去探索,便會發現她外表亮麗下的另一面,在網路上認識祐一,雖覺得對方是較低下階層的工人,但卻在享受性愛並從對方獲得金錢,而漸漸讓自己站在一個自設的高度。相對的對祐一便以雞肋的角度來看待。但偏偏她被增尾踹出車外的窘境,竟被尾隨的祐一看見,對佳乃而言,這是何等的羞辱,但她卻把這份羞辱轉嫁到祐一身上,或許這些言語的刺激,使得祐一失去了理智,在雙方爭執中掐死了佳乃。
   
  然而也不能用這種角度同情祐一,雖然受到了佳乃的逼迫與羞辱,但殘害一個人的性命,畢竟是無法原諒之事。這表示了,祐一的內心深處,也潛藏了許多「惡」的種子,這連結到最後在燈塔這一幕,當警方追到時,祐一再度掐住光代的脖子。顯然,當一切都呈現困頓而走投無路時,祐一是一名不會自省的人,唯一想握住的,就是當下令他最悸動的,殊不知這反而會令他失去一切。
   
  若說祐一的心態出了問題,那佳乃不也是如此?而光代更是如此。光代漸漸不耐獨身,而每日一成不變的日子,姐妹同住一屋簷下,但妹妹常帶男友回家,望著零亂的被子,對光代而言是相當刺激的,於是她決定透過網路與祐一見面,而祐一正巧在犯下命案後,以她當作洩慾的工具,但沒想到,光代卻表示她是認真的。
   
  對祐一來說,這個光代出現太慢了,如果早一點跟他認識,佳乃命喪山谷的悲劇也許不會出現,但這只是一種假設,現實發生的永遠都會帶來更多的假設,但卻於事無補。
   
  光代是否也是惡人?為了她自己的幸福,她卻把要投案的祐一又拉了回來,在法律的天秤上,她以自私的姿態做了一次掌控,也讓她來到了,祐一曾與她談論過的燈塔。而燈塔也引燃了另一個故事。小時候的祐一,被母親帶到燈塔前,要他一直望著燈塔,謂當光不見了,母親就回來了。然而母親遺棄他的謊言,相信也是造成祐一心靈上極度不平衡的主因。對於即將離他而去的女人,祐一只能用力地掐住她的脖子,似乎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沒有讓她離去。對佳乃如是,對光代亦復如是。
   
  增尾這名民宿的小開,只會在朋友面前自誇,但卻是膽小懦弱的人。他對佳乃主動投懷送抱的態度,是相當厭惡的,或許能容易得到的東西,反而無法滿足他;也許他根本就是無法面對女人的人,因為只能逞口舌之快。然而這樣的態度,卻差點引來殺身之禍,當佳乃的父親拿扳手欲教訓他時,增尾嚇得屁滾尿流,而檢討事件始末,增尾確實是整個事件的起點。
   
  但若說增尾是惡人,似乎也有待商榷,因為是佳乃主動投懷送抱,若沒有這個因,當然也就沒有後面的果。更何況佳乃的父親石橋拿扳手欲攻擊他,在那瞬間,惡人又變成石橋了。
   
  但石橋是真正的惡人嗎?他是鄉下一名保守的理髮師,甚至還拉了友人增加女兒的業績,就算村人私下批判女兒的行徑,石橋也是無法原諒村人的。為了女兒,石橋突然變成凶神惡煞,此刻他是否該歸納在惡人之列?
   
  世間萬物永遠相濡以沫,互為薰染,但切記應保持一顆初心,千萬別亂了自己的腳步,讓妄心控制了自我,這樣的結局便會出現更多的不堪。
   
  「惡人」就是從這個角度切入,扎實地讓我們體現到人性的本質。

親愛的醫生(ディア・ドクター)(Dear Doctor)


導演:西川美和

主演:笑福亭鶴瓶、永山瑛太、余貴美子
日本 / 2009年 / 127分 / 保護級
禮讚:第33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提名)
   第4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男配角(提名)
   第34屆報知映畫賞最佳導演
村裡唯一的老醫生,竟然神秘失蹤…人生走到最後,究竟想要什麼?…

◎ 劇情簡介

  村子裡唯一的醫生突然不見了,全村的人都很焦慮,警方也介入調查。因為這個偏遠的鄉村,根本沒有醫生要來。村人都是老人,以後若沒有醫生,真不知該怎麼辦?只是無人知曉究竟醫生失蹤的原因。
   
  村長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遇上了伊野醫生,以每年二千萬日圓的價碼,請他到鄉下的醫院工作。醫院內有一名大竹女護士,於是村中的老人安下心來,因為每個人生病後,都有個可以照顧自己的醫生。
   
  這一日,一名叫相馬啟介的實習醫生到醫院實習,見識到伊野之所以受到村人敬重的原因,一名叫弘三的老人快斷氣了,家屬似乎不願意插管急救,伊野只好抱起弘三輕拍其背,口唸一路好走,沒想到弘三吐出一顆赤貝,然後又活了過來。
   
  另一位老婦人滋子,因長期胃不舒服,伊野本建議她去大醫院檢查,尤其滋子的女兒律子,也是在城市大醫院的一名醫生,但滋子卻希望伊野不要聲張,因為年青人有她自己的工作,她並不想打擾她們。於是伊野找來賣X光機及各種醫療器材的齋門先生,每次談妥價錢,並由齋門接受胃視鏡檢查,企圖以這份沒有潰瘍的X光片為基礎,以理解為何不送大醫院的原因。
   
  這一日,一名叫坂本的男人車禍受傷脫臼,但伊野打了針卻反而引起氣胸,這使得伊野手足無措,就連一般醫生也很難遇上,倒是大竹以前在大醫院時,見識過類似的技術,於是在她的暗示下,伊野戰戰兢兢地插下兩支抽氣的針管,然後送到大醫院,就連醫院的醫生,也一直誇讚處理的程序與觀念相當正確。
   
  相馬受到感動,他告訴伊野說,就算實習結束,他將來也要再回到這個鄉下。而律子回來後,發現母親的情況出乎意料的嚴重,於是律子與伊野相互討論,卻得到了,可能是母親刻意隱瞞,而這些責任,反而是當女兒的自己,忽略了對母親的關懷,在母親倒地時,決定送到她的醫院內。
   
  伊野其實是個假醫生,他似乎覺得應該要離開的時候了,於是他向律子告辭,用白袍揮舞然後丟在路邊,最終他還去醫院,以廚房送伙食為由去探視滋子。

◎ 劇情分析
   
  日本早已走入所謂的「老年之國」,很多年輕人各自在城市發展,卻將老一輩的長者丟在老家。也不是孝不孝順的問題,而是在忙碌之餘,實在很難撥出時間,回到老家噓寒問暖。於是有許多日本老人獨居老家,卻在亡故之後十多天才被發現,這種情形已經逐漸變成一種常態了。
   
  不只是日本,其他韓國、台灣甚至一些已開發國家,類似的情形也不少。「親愛的醫生」提供的,是總體的一個現象,雖然國情不同,但人性與世態現象倒是沒什麼差別,日本可能發生的事,在台灣也不會缺乏。
   
  台灣的醫生,也普遍都集中在都會中,鮮少有人會願意去鄉下行醫的,一則環境的問題;二則每個人總會為自己的後路著想,不管開業醫師或者在大醫院服務,在都會中的各種機會總是較優渥的。
   
  「親愛的醫生」分成兩條線同時進行,一條倒敘法,先說鄉下的醫生不見了,但眾人不明其因,心中也不免焦慮,這其實也難怪,因為那是所有全村的老人生病時唯一的依靠。只要醫生在,起碼在心靈上有了依靠,現在突然沒緣由地失蹤,這自然會引起村人的焦慮。
   
  第二條線,則是伊野在村中替人看病,依仗的是人情世故,他的醫術不見得高明,基本的常識也許知道,因為他根本不是醫生,對待病人總是過一關算一關。誠如他所言,村長以每年二千萬日圓的高薪聘請他來,這是一個最大的誘因,但他也不是全然貪圖這筆金錢;起碼他每晚都在自修醫學常識,再加上他原本是賣醫療器材的,故對檢查的前置作業相當熟悉,也更能快速地判斷病情,這使得他在村人面前,一直保有絕對的醫術尊嚴。
   
  當後來真相大白時,村人幾乎憤怒地指責村長。村長也百般無奈,是他一時大意將冒牌醫師帶回,伊野只能說是順水推舟,他原本也無騙人詐財之意,但畢竟二千萬的年薪,比當醫療器材的推銷員待遇,要好得太多了。
   
  這是雙方相互角力鬥爭引燃的必然,雖是一個短暫的過程,但伊野這名冒牌的醫生,不僅治療了村中許多老人的病,也解決了村人許多問題。但其實真正的的病,大都是心理引起的。換句話說,老人的病大都來自孤寂,伊野來到這個鄉下,表相上他是治病的醫生,但其實他真正的付出,卻是給予村人,最大的慰藉與安定的力量。
   
  老人的病,真正發作起來都會是要命的。但老人需要醫生最大的原因,是有一個,能夠傾聽他們各種煩惱與心聲的人,伊野欠缺的醫術,卻以「傾聽」與「關懷」作了修補,從而成為眾人最依賴的對象。
   
  早期的台灣社會,其實也有類似的問題。當時醫院的護士,都是由許多鄉下無法繼續升學的男女小孩擔任。有許多女護士,在學得一些醫學知識或治療程序,就回到鄉下替村人打針開藥;而一些男護士,或許有機會接觸到開刀的機會,甚至於就受到許多醫院的留任,並擔任手術工作。聽說他們開刀的技術,比科班出身的醫師都來得好。其實現在聽起來很難讓人接受,但那卻是那個時代的事實。
   
  台灣也曾有過,讓在軍中的軍醫在退伍之後,舉辦了二次會考,最後這些退伍老兵,全部成為正牌的醫師。可以看病的大都是以性病為主,也有一些人轉為法醫,其他不敢看病的,就將牌照租給那些從醫院退下來的男護士。這些密醫收費較大醫院便宜,因為當時只有公保,後來才有勞保,但對一般貧困大眾,其實都是沒有生病的權利。
   
  不可否認的,這樣的社會型態,確實主導了台灣早期鄉下的情境。要不退而求其次,許多藥房也都是這些回鄉的護士所開,不像現在藥劑師才有資格開藥房,因為那個時代就充斥著所謂的「因陋就簡」,一切方便就好,這情形與這部電影有著密切的關連性。
   
  「親」片中有一位送藥包的業務員,這是日本針對鄉下的人,實施的一種應變措施,在山中臨時拉肚子或胃疼,掛在牆壁上的藥袋內應有盡有,那兒痛都有對應的藥品,可算是應急措施,也是一種不得已的方便。
   
  台灣光復初期,延續著日本人的措施,「掛藥包」這個行業,一直延續了很多年,可能在鄉下或山上,都還能看到這類的藥包。聽起來以現代醫學觀念而言,這是極其荒謬的,但那個貧困的時期,有誰會去關注到這些窮人?政府實施公保,公務員有了極大的保障,但對其他人而言,政府是失德失能的。
   
  也因為如此,才會發生許多趣事,筆者在「春成的賠命錢」(民視單元劇)中曾讓一位外省的警察老陳,為村中好友的妻子,到公保拿些「美國仙丹」,即是消炎藥,因為其妻咳嗽不停,又無錢看病,這也是一種常見又不得已的常態。也充分顯現了,當時台灣社會的落後無知,但卻又是如此的無奈不堪。
   
  「親愛的醫生」在伊野失蹤後,產生兩個極端,追蹤的警察在知道真相後,擔心村人可能會怪罪他們,因為村人失去了過去可以傾訴的對象,生命頓失所依。而另一方面,則是有些村人開始謾罵批評,因為他們認為,自己被一名密醫玩弄了,但卻不思考當時是如何對伊野萬般推崇。這一切的改變全都存乎一心啊。
   
  「親」片充斥著人性的荒謬與真誠,因為一切唯心所現啊!

2015年1月1日 星期四

記得愛(Forget Me Not)

導演:亞歷山德‧霍特(Alexander Holt)
主演:托比亞‧曼齊司(Tobias Menzies)
   吉娜薇亞‧歐萊莉(Genevieve O’Reilly)
英國 / 2011年 / 96分 / 輔導級
禮讚:倫敦獨立電影節 最佳影片
   拉斯維加斯影展 卓越金獎
   邁阿密影展 競賽影片
   舊金山影展 競賽影片
   羅德島影展 競賽影片
本片是一段發生在英國倫敦的24小時愛情故事,男女主角從夜晚邂逅,一路相伴走過倫敦美麗的景色,兩人從相遇相識到相愛,忘了時間晝夜,究竟時間是否能代表愛一個人的深淺?…

◎ 劇情簡介

  威爾在ㄧ家酒吧俱樂部自彈自唱,不僅吸引多人的注目,也引起了在櫃台服務的夏娃對他印象深刻。
   
  這個晚上威爾回到住處,正欲以刀片自殺,也考慮吃大量的安眠藥,卻突然接到夏娃來電,謂其吉他忘了帶回,威爾雖回到酒吧,但卻點了一瓶威士忌,而同事紛紛趕往ㄧ個派對,夏娃答應鎖門,卻因為ㄧ名醉鬼糾纏,威爾替她解圍,也答應送她回去。
   
  但因為地鐵已經關門,於是夏娃急急追上威爾,兩人決定以漫步的方式回到她的住處。在路途中夏娃說她來酒吧三個月,但之前威爾是白天班,故兩人很少見面。
   
  在河邊因為天冷,威爾把上衣脫下給夏娃穿,兩人談到父母時,威爾突然情緒相當激烈,夏娃受到衝擊,於是決定離去,把衣服脫下還威爾後,獨自去參加安娜的派對。
   
  威爾似乎也覺得理虧,於是隨後追去,兩人在派對舞會上有了貼心的互動,安娜甚至以拍立得拍下兩人的身影,威爾與夏娃合作參加遊戲,得了第一名獲得ㄧ瓶香檳,兩人離開派對後,在路上談及小時候,甚至第一名的男女友,夏娃十四歲時與克萊兒爬圍牆,但不小心卻將衣服鉤住網牆,因未穿內衣而被戲稱「網球咪咪」,而威爾則供稱他與「海倫」十三歲時發生關係。
   
  兩人在天亮之際,在河邊開了香檳,接著又搭摩天輪,就在這般親密狀態下,夏娃笑稱兩人ㄧ接吻會不會壞了氣氛。威爾告知他的父親在波灣戰役中死亡,而母親也因為心碎而死。
   
  夏娃則告訴他,她將要改行當護士,而她母親懷孕時男友並不承認,所以她由外祖母一手帶大。夏娃帶威爾去ㄧ家養老院遇上醫師告知,祖母麗茲已經確定得到阿茲海默症,情況並不樂觀。出來半路下雨,只好又回到威爾的家,威爾將相片裝入相框,算是送她的禮物,兩人將濕衣服脫下,但威爾卻在緊要關頭退卻了,這很傷夏娃的心,夏娃發現浴室有刀片和藥丸,失望離去。威爾隨後追去,在大雨中將跌倒的夏娃抱回,並告知真相,他不敢接受真愛,是他患了額顳葉退化症……。

◎ 劇情分析
   
  ㄧ個人的出生,多少牽扯著ㄧ些命運的糾葛,包括父母的因緣;還有自己色身應該承受的業緣。也因為這樣,才會有各自的生命對待,於是每一個生命碰撞到另一個生命時,併發出全然不同的火花。在彼此的撞擊中,或許更能激盪出更新的價值觀的見地。
   
  西方的父母,不像東方的父母會以更多的家產為資助,很多小孩都必須獨力完成學業,甚至對於自己的未來也都由自己抉擇。相較於東方的家庭,許多家長似乎照顧得過了頭,甚至很多孩子的工作與生命方向,是由家長來決定的,當家長的,大部份會希望孩子繼承他的衣缽,畢竟這是一生最熟悉的面向,也是最不容易犯錯的工作,但孩子繼承父親的工作,或許在生命的歷程中會少奮鬥很多年,但卻也使得孩子失去了自主性。
   
  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人都有其特殊的性向與才能,如果放對位置,那將是如魚得水;放錯位置則有如魚擱淺灘。這也會牽扯到孩子,日後在成長中性格的丕變,這一點東方父母是必須嚴肅以對的。
   
  但西方的文化觀念,也非全然是無缺失的,許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自己獨自追尋,有時因為抉擇錯誤,或者無法克服難關,難免會身陷在泥淖之中。再加上父母不見得有機會與孩子共同成長,這將會帶給孩子更大的壓力。
   
  威爾的父親因參加波灣戰爭而陣亡,而他的母親在傷心之餘只能強忍悲痛,縱然一心想以死殉情,但她尚能想到必須到威爾十八歲之後,她才自殺。
   
  看似ㄧ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但其實卻做了許多錯誤的示範。丈夫的死是他的職責,妻子雖然以死相陪來呈現一種夫妻之愛,但卻忽略了自殺是ㄧ件犯罪的行為,所謂上天有好生之德,就是ㄧ種普世價值。更深ㄧ層而言,ㄧ個生命的誕生,絕對有其任務與責任,如果只是為了殉情來彰顯愛情,那生命豈不是太廉價了?
   
  父母的死亡都不會打倒威爾,因為他知道,他有自己應該追尋的道路,畢竟每個生命都有其試煉的必然性。威爾的身體罹患了罕見的額顳葉退化症,我們雖然對這種症狀一知半解,但顯然能理解,這是生命中ㄧ項極大的挑戰與難關。於是威爾開始習慣獨自ㄧ人,因為他將會逐漸遺忘生命中曾經經歷過的一切,最終變成腦中ㄧ片空白的行屍走肉。於是他渴望愛情,卻必須排斥愛情;他只能守著記憶尚存在的空間,其他的則仰賴貼在牆壁上的字條,提醒他的過去或ㄧ些必須完成的事。
   
  威爾的故事背景是如此,於是我們見到他在俱樂酒吧中的自彈自唱,始終都是如此地哀怨與心痛,回報觀眾的也都是不歡悅的微笑。
   
  然而這份特質卻深深吸引了夏娃,夏娃的上一代也出現極大的變化,母親十五歲懷孕生她,但交往過的男人卻沒有ㄧ人願意負責,母親更是將她丟給祖母之後便逃之夭夭,於是養育的重擔便落在外祖母身上。但此刻,外祖母住在養老院內,醫生卻診斷出她罹患了阿茲海默症。這種情形與威爾的景況是ㄧ種類比性,也就因而憑添了戲劇情節的可看度。
   
  ㄧ種意外的巧遇,使得威爾與夏娃在一天ㄧ夜之中,完成ㄧ生中的邂逅。以三ㄧ律中的「時間統一」來表現,使得原本情節甚為薄弱的戲劇過程,開始有了凝聚的力量,「剝蕉理論」的緩進情節,也讓人慢慢理解到,兩個角色在生命過程中的無奈。
   
  夏娃決定參加培訓團,她想當護士,那是因為,外祖母將來勢必要花費更大的心力來照應,如果這是ㄧ種命定的趨勢,任誰也無法逃避的。「該來的總是會來。」,這是我們常聽到的ㄧ句話,但如果事情到來,我們是否真的已經做好準備,能夠認真而嚴肅地面對它?這樣的認知其實也是相當重要的觀念。
   
  兩個燦爛的生命,在該交織的時刻相會了,本來是應該交織出麗光艷彩,但因各自的心靈,都蒙上了一層生命的塵垢,於是互動中便有了遲疑與困惑。
   
  在ㄧ個恰當的時刻,兩性必然會在自然互動中,完成ㄧ種交融,但如果是受過傷的心靈,便會有了猶豫。在ㄧ個夜晚的相處,有多次的機會作出對應,但一而再,再而三地延展而下,觀眾理知了其中ㄧ些必然,但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故事在最後關頭雖然真相大白,但卻也帶給觀眾ㄧ股莫名的悽然。
   
  生命中有著不少的歡樂;但也不能否認有著更多的哀痛。只是人的所有作為,幾乎都在美化好的ㄧ面,因為這些比較正向的結果,較能帶給人ㄧ些振奮的力量,從而也帶給世間更多元,更廣泛愛的力量。
   
  我們不知威爾與夏娃,這段感情最終如何收場,因為任何選擇,都必然是一番苦痛,但人的特質是,明知不可為卻偏偏為之,或許「苦痛」之後,人才能真正體認到,ㄧ些生命存在的本質吧?
   
  「記得愛」是ㄧ齣以近乎「舞台劇」,而轉換成電影的作品,導演按照時序緩緩運鏡,將倫敦幾個重要的景點全部拍攝入內,這或許也是ㄧ種城市的另類行銷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