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9年11月9日 星期一

十誡之第五誡 ─ 殺人影片(Decalogue Five)

導演:克里斯多夫‧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
演員:米羅拉瓦‧巴卡(miroslaw Baka)
   克里斯多夫‧古羅比斯基(krzysztof Globisz)
波蘭  / 1988年 / 60分鐘

這個世界之所以能夠有條有理地維持著秩序,除了大自然的一股神秘力量之外,應該就是法律的約束...

◎ 劇情簡介     

  波洛布林基是法律係系畢業生,在進入司法界後到一家律師事務所擔任律師的工作,但他遇上的第一件案子卻使他陷入一種無力之感。

  波洛一向質疑法律對罪犯所作的懲罰之適切性,他寧可希望法律能夠防範罪行於未然,他也相信法律的「報復性」只會使得狀況更糟,甚至也開始質疑起制定法律的人是否也有道德的責任。

  拉茲‧傑基是一名二十一歲的青年,他在波蘭的華沙街頭遊蕩,由於心情苦悶無從排遣,傑基在陸橋上丟下石頭砸破過往汽車的玻璃;見到一起上廁所的男人對他挑逗性的微笑,憤而將他推倒在便池上;在街上看見兩人毆打一人,傑基冷漠地離開。

  這一日傑基在咖啡店吃了泡芙及咖啡,從手提袋內拿出一條繩子把玩,然後在計程車站上車,要司機華馬開往華沙郊區,華馬平素喜歡作弄別人,但沒想到這回遇上凶神惡煞。傑基在河邊以繩索絞殺了華馬,雖然華馬苦苦求饒,但傑基還是以石塊擊斃了華馬。

  傑基落網後,為他辯護的律師正是波洛。波洛以精彩的辯詞依然無法打贏官司,雖然他的妻子正巧生了孩子,但波洛依然因輸了官司而沮喪。

   傑基被判死刑,臨刑前要求見波洛一面。傑基道出他有個十二歲的妹妹瑪莉亞被他的酒友在酒後開牽引機輾斃。這件事使得傑基對整個社會懷恨起來,以致日後發 生這件凶殺案。然而傑基雖然在行刑行因不甘心而抗拒,但最終還是被吊死。沮喪的波洛開著車到河邊大聲地感嘆,但回應他的只是一片空寂。

◎ 賞析

  這個世界之所以能夠有條有理地維持著秩序,除了大自然的一股神秘力量之外,應該就是法律的約束。雖然有時人會質疑法律的剛性與缺失,但整體而言,律法依然是每個國度必然的產物。

  人性是與法律有某種層面的區野。法律是一種規範,而人性則必須與法律作一種互動。這種平台關係常因彼此的角度不同而呈現不同的觀點,於是在某些時刻兩者互動的結果,悲劇就無法避免了。

   波洛是個「人性主義」者,身為律師卻反對將法律定位在懲罰的角度。人的出生也許真的是上天的恩典,因為一生的成長是相當重要的試鍊。問題是人性是複雜而 多變的,當我們思索一種相對的結果時,總是會以自己的立場與觀點來下定論,凡是有違自己思惟的見解都會因為自然的防禦而將之歸納在另一種對立之中。

   面對剛性的律條,波洛是註定要失敗的。但法官卻在審判結束後告訴波洛說他又長了一歲。這是相當有趣的論點,波洛的敗訴也許令他沮喪,但波洛不也從這個事 件中滋養了新的經驗。新的經驗將會有新的思維與觀念,波洛雖然在片尾對天吶喊,但相信日後他都會依尋這樣的模式繼續接受試鍊的。

  傑基在華沙街頭流浪,神情充滿著憤世嫉俗,正確地說傑基的行為違反了人性;更背棄了法律,但本片的探索觸角卻直剖一顆受創的心靈,從而提出法律與人性的吊詭辯證。

  傑基因為妹妹瑪莉亞在是二歲時被牽引機輾斃,而駕牽引機的人正是與傑基一起喝酒的人。這樣的事件不僅改變了傑基的生命觀點,也逐漸成為他精神上極大的負擔。

  然而仔細深思不難發現,傑基的仇視社會人群的病態,毋寧說是他的自我譴責,若不是傑基與友人喝酒又如何會有悲劇發生。傑基離家時取走了妹妹的相片,正是這種潛意識的反應。

   傑基會殺司機華馬並非是特意挑選,而是一種宿命的巧合。但導演也在華馬這條線上著墨甚多,因為華馬一出場就差點被人從樓上用油污的油布丟中,華馬也知道 那是有人故意的報復,但華馬卻無法對自己的行為收歛或改進,繼續他一貫作弄人的行為。華馬洗車時一對夫妻在寒冷的天候中等候,但他卻故意不載二人而逕自離 去;但遇見雜貨店女店員貝塔時,不但舉止卑劣甚至還搭訕邀約。這些事件透露了華馬心性惡質的一面。

   然而華馬的行為雖然令人不悅,但卻在偶然中載到傑基這名催使者。上帝絕對不會因華馬的惡行而懲罰他的生命;更沒有賦予傑基有殺人的權力。正確地說傑基的 行為早已逾越了真正自由的尺度。傑基的殺人是因瘋狂矇蔽了良知與雙眼,如果他能冷靜思索,必會知曉妹妹將因他的殺人而更加難過不已。

   傑基在面對死亡之際,除了不甘與恐懼之外,他還不忘想起母親與另外兩個兄弟。傑基甚至提出將他的屍體葬在父親及瑪莉亞的旁邊,原本父親旁邊的位子是母親 預定的。這段情節將迷失的心性又拉回到家庭的體制中,透過「家」的整合,人性在迷亂中似乎又重新追尋到一種厚重踏實的價值觀。

  吊刑這場戲是在人性與法律作極度的拉扯與鬥爭之後重新建構的現象。法官與神父各司其職地為傑基作了該作的事,因為這一切都是在法律的界定中延伸而成。當繩子套上他的脖子,雖然也是一種殺人,如傑基殺死華馬一般,但卻不會有人對這個「殺人」有所質疑。

  唯一質疑的當然是律師波洛。然而波洛並非質疑傑基遭受冤屈,而是對法律的報復意味產生困惑與迷惘。

  不管你質疑法律或人性,從兩個角度去探索似乎永遠無法找到真相。也許我們必須在這兩種對立的面向尋找到一個真正的平衡點。世上萬物似乎永遠在這樣微妙又緊密中互融互攝。正如法官讚賞波洛在庭上的辯詞沒有錯誤,甚至相當精采,但最終還是輸掉了官司。

  波洛最後的吶喊看起來似乎為人性作不平的怒吼;但或許也是為自己一生中第一次的官司敗訴而難過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