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8年3月28日 星期三

拆彈少年(Land of Mine)


導演:馬汀‧贊帝維(Martin Zandvliet)
主演:路易‧霍夫曼(Louis Hofmann)
   羅倫‧穆勒(Roland Moller)
丹麥、德國 / 2016年 / 101分 / 輔導級
禮讚:2017丹麥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代表
   2016鹿特丹影展觀眾票選。
   東京影展雙影帝殊榮☆歐洲電影獎最佳攝影、服裝設計、造型3項大獎
   勇奪丹麥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攝影3項大獎
是一群平均年齡僅15歲的德國男孩,每天趴在地上徒手拆除地雷,超時工作不僅沒有薪水,甚至連食物跟水都沒有,要這樣不吃不喝連續 ...

◎ 劇情簡介

  一九四五年五月,德國佔領丹麥五年之後,開始要撤回德國,但因當年德軍在丹麥沿海布置許多地雷,於是許多德軍青年兵,便被調往海邊,做清除地雷的工作。

  艾比軍官下令上士卡爾在海邊接管十多名青年軍,一開始卡爾也是用復仇的方式來對待德軍,不僅要他們土法煉鋼似地拆除地雷,更是不給任何東西吃。

  很多人因飢餓過度而嘔吐,此時一名叫威廉的士兵被被炸失去手腳,送到醫院後不久就死亡。但卡爾回來卻告訴他們說,威廉已經快康復了,只要清除這面海灘,就會送他們回去。

  但因有人到隔壁農場偷東西吃,結果半夜嘔吐,後來才知已經沒有穀物,他們吃了老鼠屎,卡爾急忙用海水來為他們催吐,其中沒吃的賽巴斯汀最為卡爾所激賞,他坦白告訴賽巴斯汀,他去探視威廉,但威廉已經死了。賽巴斯汀說他知道,因為他只埋首在挖地雷的工作中,期待早日完工也早日回德國老家。

  韋納與恩斯特是雙胞胎,但在拆除中,哥哥韋納誤拆連接的地雷,被炸得粉身碎骨,恩斯特情緒激動,雖然卡爾安撫,最後又打鎮靜劑才入睡。

  第二天早上,隔壁農場的太太來找卡爾幫忙,因為小女兒伊莉莎白走入地雷區,賽巴斯汀率眾人急赴海邊,自己一步步清除地雷。此時卡爾趕來,卻見原本躺在床上的恩斯特走入海灘,為伊莉莎白的玩具綁好手腳,然後將小女孩交給賽巴斯汀,再交還給丹麥的媽媽。但賽巴斯汀卻發現,恩斯特似乎因哥哥韋納的死亡而不想活,不顧眾人的叫喚,不斷地四下走動,結果誤踏地雷而身亡。

  在這之前,卡爾曾對這些年青的德軍起了同情之心,不但一起踢足球,也一起百公尺賽跑,但因他的小狗卻在一處清理過的沙灘,誤觸地雷而死,他懲罰負責的路易當狗吠,並要他們並排前進試踏海灘,這導致有人想逃,但被塞巴斯汀阻止。

  終於清理完畢,卻只剩四人。但上司艾比卻欲將他們送往另一海灘。卡爾覺得自己失信於人,於是在半路放四人逃過邊界……。

◎ 劇情分析

  一九四五年是所謂「終戰之年」,雖然戰爭結束了,但戰爭之前所遺留的傷痛,卻逐漸轉變為憤怒與仇恨,這些不為人知的事,總有其一體兩面的詮釋,在戲劇美學中,便因之而成為衝突。

  海邊的農舍女主人,對這些被俘的德軍始終是仇恨的,而要這些戰俘去海邊拆地雷,但卻又不給食物,以致這些拆彈少年一一嘔吐,雖然據理力爭,但並未得到妥善的回應。

 這一切,都是因為戰爭時期,德軍在丹麥的作威作福。但其實在戰爭後期,德國徵調的都是青少年,這些大孩子其實是後期才被逼上戰場,將這筆帳算在他們頭上,似乎也有欠公允。

  但在混亂的時刻,是很難分出是非對錯,一開始的卡爾士官長,也是抱著預備將這些德軍凌虐至死,但他曾經承諾,若清完這片海灘的地雷之後,他們便能歸國。而這群少年兵,也正是秉持著能夠回家的希望,不得不將自己置身於拆彈行列中,雖然他們沒有選擇的權利。

  究竟是什麼緣由,會導致國家與國家彼此的爭戰?在戰爭期間受苦的,不只是前線的軍人,一般老百姓更是最大受害者。戰爭也許不是一般人可以掌控的,但他們在最無助的時刻,似乎也只能寄託在神的庇護之下了。

  賽巴斯汀是這群拆彈少年中,最有毅力與智慧的,他自己研發了一種方格子組成的框架,這樣就更有效率地清除地雷。卡爾嘲弄那是他的玩具,但其實心中是相當讚嘆的。

  卡爾發現了賽巴斯汀身上有個十字架,這是全劇最溫馨的場次,不管過去是敵人或朋友,在宗教的共融下,彼此的心靈都能獲得共鳴,也就是屬於人性中的善念,此時便在氛圍中逐漸散開來,從而在人與人之間也有了新的諒解。而當卡爾問賽巴斯汀的父親是否尚在,他久久無法回答,因為他也不清楚在這殘酷的戰爭中,分散的家人是否真的還安在?

  為何會有戰爭?當然是人類無止盡的貪婪,擁有足夠的東西,並無法滿足人性,唯有更多更多的擁有,於是便會起了爭執。在這五濁惡世中是五趣雜生,這也注定原本平等的生命,將會因為業緣而起更多的紛爭,更甚者也必須以命來償還。於是人與人,國與國之間便有了衝突,這在天人的世界是不可能發生的。若因此而說人類是沒有智慧,倒不如從佛教的觀點來看待,因為一切的紛爭,導致最後的死亡衝突,都是一種業緣的展現。

  「拆」片是丹麥出品的影片,曾代表丹麥角逐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值得一提的是攝影師是導演的妻子,她以盡責的態度詮釋了自己的觀點,使得影片的畫面偏向完美的構圖,可見一齣好戲,還是需要好的攝影師的輔助,其實一齣電影的完成,是需要沒有私心的合作團隊的,「拆」片就證實了這個道理。

  韋納與恩斯特是一對雙胞胎,恩斯特曾去偷取小女孩伊莉莎白的麵包,但也為她綁好洋娃娃的腿。而在哥哥韋納挖到連結地雷而身亡之後,他似乎也沒有活下去的動力,但此時伊莉莎白身陷地雷區中,他毫不猶豫地走過去坐在沙地上,為伊莉莎白再度綁好洋娃娃的腿,這種重複的具象動作,是每部好片必然會出現的情節。只是上次他偷麵包,這回卻以自殺的心態走上雷區,果然沒走多遠就被炸得粉身碎骨。

  卡爾的心態轉變,也是本片最大的情節樞紐。原先他以仇恨對待每一名德國人,但見到這群逐漸陷入生死交關的年輕人,活得如此徬徨無依,已經活得毫無尊嚴的生命,只是期望能夠在有生之年,能回到德國的故土與親人團聚,如今在這充滿仇恨的國度中,僅剩的希望似乎顯得極為渺小甚至全無希望。

  或許是受到感染而逐漸改變他的觀點,卡爾自行駕車到軍營中帶了許多麵包回來,並容許這些孩子們煮了湯。似乎已經許久不曾有過熱食,這些拆彈少年在啃麵包的那一刻,應該是相當幸福的。

  卡爾的承諾也在彼此之間起了某種作用。賽巴斯汀絕對相信,在清除這一區地雷之後,卡爾會放他們回德國。因為堅信這一點,故當有人要逃走之際,賽巴斯汀反而糾合眾人將他擒住。

  但當戰爭的元素移開之後,在伊莉莎白身陷地雷區時,便不再有敵我之分,眾人趕到沙灘時,唯一的目標便是想辦法要將伊莉莎白救出。原先仇視他們的農場女主人,此刻卻也只能將希望放在這些德軍身上。

  戰爭之後一切本應歸於平靜,只是延續下來的後遺症,卻必須時間慢慢去化解。這一段拆彈的歷史,其實並不為後人所了解,但因為戰時德軍在丹麥沿海埋下二百二十萬枚的地雷,若不清除,丹麥人如何有在沙灘狂奔嬉戲的自由,而埋下的人不知是否安在?但一切後果卻必須由這群青少年軍來承受。

  這也許是一齣我們台灣拍不出的影片,但也許也是最值得我們借鏡之處。電影的面向千變萬化,其實也很難真正下一個標準,但好片還是必須直視與學習。

2018年3月19日 星期一

愛的自由式(Welcome)

導演:菲利浦‧里奧雷(Philippe Lioret)
主演:文森‧林頓(Vincent Lindon)
   裴瑞‧阿雅迪(Firat Ayverdi)
法國 / 2010年 / 105分 / 保護級
禮讚:凱撒電影獎最佳男主角
   凱撒電影獎最佳影片
   「法國金球獎」盧米埃獎 最佳影片
   法國凱薩獎 6項大獎提名
描寫了一段動人的愛情,卻是用生命書寫完成的癡情…

◎ 劇情簡介

  畢拉是伊拉克的庫德族,與他感情極佳的女友米娜隨家人移居英國倫敦,於是畢拉與一群人開始偷渡到法國,但很快就被逮捕。

  法國對待偷渡客的方式,是既不遣返,也不予以救助,卡在這個節骨眼的畢拉異常焦急,因為只隔一個英吉利海峽,他就可以見到米娜,而更令他擔心的是米娜的父親,已經決定要將米娜嫁給早來英國而且已經在開餐廳的表兄。

  畢拉決定用游泳的方式去英國,但他不會游泳,於是找上了游泳池的教練西蒙,用僅剩的三十歐元學習了兩堂課,西蒙知道他的企圖,冷靜地告知這種水溫十度的天氣,是無人能游過海峽的。

  畢拉的堅毅引起西蒙的注意與同情,於是載他回住處洗澡,而這些情形被鄰居看見後,立刻報警糾舉西蒙違反法律之事。

  事實上,西蒙與妻子瑪莉安剛好離婚,而瑪莉安是一名人道主義工作者,她之所以離開西蒙,是因為西蒙始終抱著獨善其身的態度,這讓瑪莉安覺得西蒙是相當自私的人。

  西蒙在沙發的凹處,發現以前送瑪莉安的戒指,因此就把戒指送給畢拉,希望他到英國後,可以用這枚戒指向米娜求婚。只是畢拉曾帶一名友人來住後,西蒙才發現,他以前游泳比賽得到的金牌不翼而飛。

  畢拉從西蒙的住處取走了一套蛙人裝,帶著西蒙給他的戒指開始游泳渡海。直到離英國海岸線八百公尺處,被英國的海防軍發現,為了怕被抓到而遣返,畢拉潛入水中終究溺斃。

  屍體被送回法國,而戒指也交還給西蒙,西蒙去英國找米娜,告知真相,並將戒指送給米娜。只是米娜未接受戒指,因為再十天,她就必須奉父親的命令,要與沒有感情的表兄結婚。

  西蒙回法國後,他打電話給瑪莉安說戒指找到了,瑪莉安當然很高興,因為她也發現西蒙為畢拉所做的一切,似乎已經跟以前完全不一樣了。

◎ 劇情分析
    
  自從二次大戰後,以色列在中東建國,便陸續引燃許多戰火,如有名的六日戰爭。雖然每一次的戰役總會得到歇息,但不久,便又在其他地方,引起更多的戰役。而西方列強似乎也都利用這個機會介入其中,以期獲得更多的利益。

  美國與伊拉克的戰爭,美其名是為了世界和平,但其實的目的,卻是石油商人隨後也趕至,並在佔領期間竊取石油回國,當美國撤軍,而將政權還給當地的扶持政權,卻沒有想像中的和平到來,反而是造就更多的難民潮。伊拉克如此,敘利亞的內戰亦復如是。

  外即是種族的問題,在土耳其北方、伊朗與伊拉克交界之處,還有一個一直不被世人注目的庫德族。他們的人口有二千多萬,但卻散居在這幾個國家的邊界處,因為過去是遊牧民族,根本不會有邊界的問題存在,到那兒有牛羊可生存的地方,等到草被吃完了,又緊接遷徙到另一個所在。幾千年來都是如此,因此庫德族想要建國,卻得不到相鄰的幾個國家的認可,甚至也受到戰爭的波及,從而淪落為難民。

  由於中東與歐洲陸路相連,因此他們便開始以偷渡的方式往西邊遷移,而最受這些難民青睞的國家,便是義大利、德國及法國,甚至有海峽相隔的英國,也是難民希望遷徙的目標。

  法國對待難民的態度,是相當曖昧的,譬如說難民被抓到後,並不會將之遣返,因為這有違人道精神,但卻也不安置他們,讓他們在都市中自生自滅,雖然有人道救援組織不時提供餐點,但卻無法提供淋浴與睡覺的場所,因此這些難民便因無法洗澡,而不得入大賣場。

  這種矛盾的處理現象,便延續了這部電影。畢拉已經走投無路,但無論如何他都非要到英國不可,因為女友米娜已經隨她父親到了英國,而其父能帶她到英國,自然是受其未曾見面的表兄之助,當然條件是必須將米娜嫁給毫無感情基礎的表兄。

  畢拉一開始並不知道這些細節,他會一路冒險並四處向人借錢,無非只想見米娜一面,這種愛的力量,使他不會做任何的考量。很單純地想法就是見伊人一面,甚至最後突發奇想,欲泳渡英吉利海峽。

  誠如西蒙所說,泳渡英吉利海峽就算有人做過,但那旁邊是有多少船隻在護航,何況都是在夏天。冬天的海峽水溫是十度,一般人是無法在水中撐過太久的時間。但這些話對畢拉而言,他是聽不進去的,他將僅剩的三十歐元去學兩堂游泳課,而也由此與西蒙結了不解之緣。

  西蒙原本是獨善其身的人,他的太太瑪莉安恰好又是人道救援組織的成員,她常責備丈夫不會去關心周遭的人,而這極端的個性,使得二人愈走愈遠,最終走向離婚之途。

  愛」片運用了一項具象的道具「戒指」,來展現與呼應西蒙與瑪莉安;以及畢拉與米娜之間的關連性。瑪莉安把戒指弄丟了,西蒙雖然在沙發上找到,但兩人已經離婚,縱然再把戒指送到瑪莉安手上,似乎也缺乏原本愛的氛圍。

  但失去了瑪莉安,這枚撿回來的戒指,便對西蒙也失去了意義,因此當他知道畢拉決定游過英吉利海峽之際,立刻將戒指送給畢拉,以便畢拉見到米娜時, 能夠以那枚戒指向米娜求婚。

  八百公尺其實並不很遠,而畢拉是在離英國八百公尺的海岸邊,被海防巡衛隊發現。若被英國警方抓住,勢必會被遣送法國,而這也將使西蒙被警方控訴資助難民,因為在之前他帶畢拉回家時,就已經被鄰居舉發密告,甚至指責西蒙是有特殊癖好。

  西蒙接獲畢拉被送回的屍體,而在他身上果然還帶著那枚戒指,但西蒙不死心,他直接到英國倫敦找米娜,此時米娜也不願再收那枚戒指,因為再過十天她就必須嫁給她的表哥。

  西蒙無法幫助畢拉圓夢,但也只能將戒指再度送給瑪莉安。瑪莉安當然不知道這些過程與原則,她欣然接受,於是也使得後續變得更為多樣變化。

  西蒙不斷資助難民,這是他過去所不樂意的,但如今對於人道救援,似乎做得比瑪莉安更積極,瑪莉安難道不會因此而改觀嗎?這也是她聽到撿回戒指時,相當興奮並且立刻接納。這樣的回應,也為二人的分裂,製造了另一個重新復合的契機。這也正是這個具象道具,在這部影片中,有效地連結戲劇情節與結構。

  正如前面所言,因為戰爭不管內亂或外來的衝擊,導致最後難民的遷徙,為何一塊土地上,會有這麼多的人無法過著相同的生活?所謂身無立錐之地,在這兒得到了印證,我們從各種角度來看,不難體現到人類的困境。也許在台灣,我們可以任意到各個所在,但也不見得是如此的得心應手,世間有八大苦,其中一項即是「求不得苦」,而「愛」片真正實踐了這種苦難,但其實也傳遞了令人欣慰的熱情契機,也許事事不能如我們所願,但若能堅持初衷,不畏艱難,最終不問成敗,應該也是足以給自己一生心悅的交待。

2018年3月13日 星期二

啼笑姻緣路(Marriage Italian Style)

導演:維托里奧‧狄西嘉(Vittorio De Sica)
主演:蘇菲亞‧羅蘭(Sophia Loren)
   馬切羅‧馬斯楚安尼(Marcello Mastroianni)
義大利 / 法國 / 1964年 / 102分 / 輔導級
禮讚:莫斯科影展 : 最佳女主角獎
   義大利電影金像獎 : 最佳導演 / 製作/ 男,女演員四項大獎
   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外語片 / 女主角二項提名
   美國金球獎 : 獲最佳外語片獎 /最佳男/女主角二項提名
花花公子多米尼克與情人菲露米娜之間分分合合、曲折多變的感情之路。這一段有笑有淚,悲喜交織的故事,或許這就是所謂的婚姻…

◎ 劇情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多米尼克這位富家子弟,常流連在妓院中。在一次空襲警報大作時,正欲隨眾人躲入防空洞時,卻發現一名十七歲才來兩天的少女唐娜,因為驚慌而投入他的懷抱,但也由此而愛上他。

  兩年後,唐娜正要坐巴士出城,遇到開車的多米尼克,於是他用車載她去阿格納若旅行,也載她去阿尼西諾的賽馬場。原本人山人海的賽馬場,因休假而空無一人,但唐娜依然相當滿足地感受明媚的風光,於是兩人便同居在一起。

  事實上多米尼克是個花花公子,他四捻花惹草之外,也預備與自己的麵包坊會計小姐狄安娜結婚。這天狄安娜正在試穿新娘禮服,但突然接到唐娜昏迷,被人送到醫院急救的消息。

  多米尼克再怎樣無情,終究還是回到家中,並告知他會請醫生來醫治她,但唐娜虛弱的搖頭,她表示她不需要醫生,她需要的是神父。這表示唐娜不久於人世,神父來了,唐娜表示希望在臨終前能與多米尼克結婚,在半推半就之下神父便為他們證婚。

  但一結婚後,唐娜的病就好了,多米尼克這才察覺受騙了,他憤怒地抗議,但唐娜得理不饒人,女傭羅薩莉亞此時也都與多米尼克站在同一陣線。

  在這之前,多米尼克曾帶唐娜回老家探望,不久母親瑪蒂亞德死亡。之後同居多年,但多米尼克不但沒有給她交待,甚至要與狄安娜結婚。

  而多米尼克的跟班也替唐娜不平,他甚至表示願意養她一輩子,但唐娜表示她其實有三個小孩,如今都已扶養長大,大兒子安貝托,二兒子禮卡多,三兒子米凱爾。唐娜並向多米尼克放話,三個孩子中,有一名是多米尼克的親生兒子,於是多米尼克拼命算日子,希望能算出那個才是他的骨肉。但始終找不到答案,而唐娜口風又緊,死也不肯說出真相。

  多米尼克也見過這三個孩子,但依然無法從對方的喜好或興趣查出端倪,最後在爭執中,多米尼克吻倒在地上的唐娜,這才發現真愛正是唐娜。

◎ 劇情分析
    
  「啼笑姻緣路」另一個譯名是「義大利式結婚」,是一九六四年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大將狄西嘉的名作。他的另一部影片「單車失竊記」早已成為世界經典。而本片屬於另類風格,並且男女主角都是赫赫有名的大明星。「八又二分之一」的馬斯楚安尼,以及「烽火母女淚」的蘇菲亞羅蘭,以這種鐵三角構成了這部令人懷念又驚嘆的作品。

  在歐洲的每個國家,似乎都擁有獨特的電影特質,義大利影片是掀起新寫實主義的起點;而法國在其後也湧現了新浪潮的風向,對世界各國而言,這些六0年代的影片,都是一種新面向的指引。

  由現在的社會觀點而言,本片並無新奇的感動,但這在早期的社會,尤其是台灣因戰後經濟的衰頹,許多女性為了家計,只能投身在青樓之中,雖然是出賣靈肉,但卻也能照顧更小的弟妹,這些當大姐的,也都遭到後來功成名就的弟妹遺棄,這樣的情節在台灣不知已經上演過多少。

  筆者曾改編台灣早期作家張文環前輩的作品「藝旦間」,並在公共電視台播出。所謂「藝旦」其實是酒家女蛻變成個體戶,但在自己經營的場所應對的,還真的有許多文人雅士,因此藝旦還得身兼吟詩、彈唱故示風雅,否則還是無法受人青睞的。

  藝旦所愛上的男人,到最終還是會有許多掙扎,假設你娶了藝旦,但你的朋友也曾去光顧那家藝旦間,那你的面目要置於何地?

  早期確實有許多愛上酒家女,最後讓她從良的真實事例,失敗的例子也不是沒有,但那是一個全世界的潮流,在戰爭剛結束時,一切都尚未上軌道,在走投無路之際,步入青樓似乎是唯一的選擇。在我們鄰國的日本,這方面的電影敘述其實是更多的。

  義大利的這部電影,卻採用喜劇來顛覆傳統的認知。而且在當時採用了倒敘法,那是相當大膽的呈現。一開始唐娜似乎已病入膏肓,而一句她不需醫生,只需要神父,這也表示命在旦夕。

  電影在一開場就帶給觀眾無比的壓力,而她的同居人卻與新歡要去試婚紗,這是何等強烈的對比?殊不知這正是唐娜設下的計策,利用臨死之前的哀憐,讓多米尼克不得不與她結婚。多米尼克一時失了主意,在半推半就中成了婚。也許他認為,要給一個同居多年,而即將步入死亡的同居人,一點同情的彌補。而之所以這樣,當然也突顯了潛藏在他心中的感情氛圍。

  多米尼克是個花花公子,他雖與唐娜同居多年,但卻四處捻花惹草,在他步入中年之後,竟要與自己店內的會計結婚,或許他覬覦她的年青,而唐娜似乎也步入中年,對他而言早已失去了新鮮感。

  所有的電影與現實社會,其實都是從這個角度呈現,但這部電影卻充分顯現了新女性的作風。在六0年代女性的地位還是相當卑微,但唐娜卻主動出擊,設計了「瀕死」的戲碼,一下子就把多米尼克騙來與她成婚。

  看似詭計得逞,但多米尼克也不是省油的燈,他請律師來翻案,果然在義大利的法條中,對這種「詐騙」方式而成立的婚姻,是可以不成立的。

  於是唐娜又變成了弱者,她無法抗拒律師所提出的抗辯,而她也認命的簽字離婚。有趣的是唐娜是不識字的,光是簽名就費了很長的功夫。一次在租屋簽約上,另一次則是離婚。這種不識字的現象,在六0年代其實是相當普遍的。

  唐娜真正的秘密武器,是她暗中生了三個孩子,這其實是會構成多米尼克離開她的更佳理由。但唐娜卻欲擒故縱的表示,三個兒子中有一名是他的骨肉。

  於是情節又顛倒過來,唐娜真的離開多米尼克,但多米尼克反而不斷去糾纏她,因為他想知道,這三個孩子究竟那一個才是他的骨肉。

  最大的安貝托文質彬彬,尚未有工作,但是個讀書的料,老二裡卡多是個做皮手套的,老三米凱爾是修車的師傅。多米尼克當然是努力想算出,何時讓唐娜受胎?但已經這麼久,又從何算起?

  於是他自己在三個兒子中明查暗訪,看看有沒有與他相同的特質?但由此來斷定,似乎也會有誤差。三個兒子有可能都是;但也有可能都不是。然而這更引起多米尼克的懷疑。

  就是處在這樣心神不寧的狀態下,多米尼克又變成劣勢了,這回唐娜可是鐵了心,故意不理多米尼克,這當然又是欲擒故縱之法,最終在地上的一吻,還有三個孩子都叫他爸爸的情況下,終於讓多米尼克發覺真愛其實早就在自己身邊。

  這部影片與那個年代類同的影片不同之處,在於導演以喜劇的方式來呈現;其二是女性的主觀意識的抬頭,甚至義大利崇尚的「母性主義」似乎也在這影片中見到端倪,年代雖然已經久遠,但依然令人推崇,尤其能從修復版中見到巨星的風采,何嘗不是快慰之事。

印度總舖師(Jadoo)

導演:阿密‧古達(Amit Gupta)
主演:哈瑞許‧帕特爾(Farish Patel)
   卡凡多‧吉爾(Kulvinder Ghir)
英國、印度 / 2014年 / 84分/普遍級
禮讚:入選柏林影展美食單元
講述位在英國的印裔家庭故事,色香味俱全的印度筵席混搭犀利笑點,看印度兩大總舖師互尬料理拯救家族危機! 擁有敏銳味蕾的夏琳妮, ...

◎ 劇情簡介     


  在英國倫敦附近的萊斯特,有個印度香達納家族,祖母的印度菜相當出色,也將所有佳餚寫成食譜。但在母親主導時,老是由老大拉基作前菜,弟弟賈基作主菜,以至在母親死後,將食譜一分為二,而兄弟二人也因許多誤會,而分別在對街開店,唯一能夠讓兩兄弟都疼愛的,只有拉基的女兒夏琳妮。

  夏琳妮不僅味蕾敏銳,吃過也記得奶奶那時候的口味,她在倫敦唸法律系,也交了醫學系的男友馬克。兩人在論及婚嫁時,夏琳妮決定要擁有一個印度式的婚禮,而且最重要的是,她想藉這機會,讓已經失和的父親與叔叔,能夠一起進廚房,為她烹調好料理。

  夏琳妮回來時,各送父親與叔叔一把廚師用刀,且都刻上他們的名字,但印度人的習俗,是在收取刀子時,要隨意給一點錢,否則容易「一刀兩斷」。

  夏琳妮與弟弟普拉文,在路上遇見原本在賈基餐廳工作的常杜,竟然在替一名沙瑪的人工作,沙瑪表示他請很多高級師傅要重新開張,而且場面甚大,可以讓人舉行婚宴。但常杜表示,他是因為賈基生氣將他辭掉,他有妻兒要撫養,所以不得不在沙瑪這兒工作。

  常杜偷偷表示,不希望夏琳妮來沙瑪這兒辦婚禮,因為沙瑪似乎向黑道借了許多錢,最近被黑道逼債甚急。夏琳妮於是向賈基與拉基表示她的想法,甚至賈基的太太莉露也一直規勸賈基,但兩兄弟都表示,絕對不可能去向對方道歉,眼看事情就要陷入僵局。

  馬克主動來向拉基表示,要娶他的女兒夏琳妮,拉基當然很高興,也請算命師合了兩人的八字。而夏琳妮為香達納家族報名印度咖哩菜的比賽,由聞名的瑪德赫擔任評審,兄弟倆雖不同意,但看在夏琳妮的面子上,兩人同時參加比賽。第一階段也入了選,但在決選時,瑪德赫問兄弟二人為何分家,兩人在現場就吵了起來,而拉基也當場昏倒就醫。所幸馬克的同事為他診治,而只是虛驚一場。而在醫院中,拉基才解釋為何他要賣食譜,這都是母親疼愛賈基的緣故,而一切的苦也都由當哥哥的承擔,至此兄弟二人才再度復合,並為夏琳妮做了婚宴的美食。

◎ 劇情分析

  雖然是印度片,而且以印度的咖哩飯作為戲劇主軸,但卻與寶萊塢的傳統印度片,有著截然不同的呈現。這個香達納家族是由印度移民到英國,雖然第二代依然以做印度菜為業,但第三代卻已經確實在英國落地生根。以夏琳妮為例,她就是在倫敦唸法律,也找了一個醫生的未婚夫。但夏琳妮似乎遺傳了家族中的一項特色,她的味蕾能夠強烈地感受到,祖母在世時的拿手好菜,任何一種味道都能重新喚回。

  如果朝這個方向去發展,相信會有一種文本的強烈訴求,也更能從其中探索到更能令人思考的面向,與討論的議題。

  本片建構在兩兄弟從小在母親的安排下,哥哥始終作前菜,而弟弟始終作主菜,某種角度而言,這是兄弟分工的團隊運作,但這也促成最後兄弟各持一半的食譜而分道揚鑣,從此形同陌路不相往來。

  當然影片最後必須灑一點洋蔥,原來哥哥聽從母親的話,對弟弟處處忍讓,但基於自尊,兄弟兩人卻誰也不願對誰讓步,因此形同僵局。一直到馬克向夏琳妮求婚後,她才決定要藉結婚而促成父親與叔叔言歸和好。

  似乎是為了能夠讓印度菜有上伸展台的機會,最後來場比賽,兄弟連線,最終打敗強敵,拿下第一名的榮銜。這場比賽,也使得兄弟有機會,將心中的感受說出,最終才能獲得對方的體諒,以致誤會冰釋。

  故事縱然老梗,但只要放置一些新元素,照樣能引起觀眾的注目。本片的顏色其實相當飽滿,除了食物的顏色之外,衣服的顏色也似乎在傳遞印度的服裝特色,尤其夏琳妮最後決定的新娘禮服,應該說是令人「驚艷」,只可惜婚禮這一場被省略了。

  印度原來曾被英國殖民,許多高級知識份子應該都會說英語,但這也不見得是全部。印度的四大種姓之外,還有更多的「賤民」,這是所有印度電影都不太願意去碰觸的。

  如果觀眾仔細看,就會知道賤民的皮膚相當黝黑,而上層的婆羅門就顯得白皙一些。其實種姓制度是一個必須廢除的制度,但許多願意嘗試的人,到最後都嚐到失敗的滋味。就像古代的封建思想,雖說在現在似乎已經革除,但在很多人的潛意識中,若是既得利益者,這樣的思考依然是四處可找到痕跡的。

  如果將這種人與人之間對待的社會問題,濃縮在一個家庭中,其實也很容易找到類似的情節。人性的弱點是自私的,每個人總希望能擁有更多,這也造成一個家庭,在父母雙亡之後,兄弟姐妹失和,就算表面和氣,但若有過財產的紛爭,心中總有著太多的不悅。

  這種情形並非只是偶發,可以說是普遍存在我們的社會,許多自稱為知識份子的人,爭起財產可一點也不手軟,但卻從未自問,究竟自己是為這個家奉獻了什麼?這應該是我們自稱為禮儀之邦的人,感到慚愧的。

  一本食譜一分為二,這代表了一種無情的撕裂,這其中夾雜了多少的恨意,導致兩兄弟在同一條街上開店,相互廝殺的結果,似乎誰也得不到好處。好在夏琳妮在兩家都吃得開,這在影片中並未說明原因,但可能是夏琳妮的味蕾都記得祖母曾經做過的菜,兩家的主廚都需要夏琳妮的修正,這無形中便成為已經分裂的兩家之間的橋樑。縱然有些難以說服,但應該勉強可以接受。

  反派角色沙瑪,卻沒有充足的戲讓他發揮,因此也就無法構成一股壓力。這可看出,腳本出現了極大的缺失,這也使得這部電影,都是以「想當然耳」的方式進行,就連馬克的戲,也顯得七零八落。而這些缺失,其實還是可以修正,只是修正後再拍出來,都會是截然不同的修正,甚至也早已逾越了原本的故事架構。

  每個國家都有引以為傲的美食,印度的咖哩是印度人的最愛,泰國也不遑多讓。在台灣的便利商店,便有許多微波食品,就是屬於咖哩系列的飯食。在飲食方式逐漸改變的現在,許多人也逐漸能嚐到真正的咖哩飯,雖然不是那麼道地,但畢竟也是一種另類的風味。

  很多人以為超商的國民便當,沒有什麼值得誇耀,但有許多從日本來台灣旅遊的學生和旅客,都曾反應很喜歡國民便當,這可能是我們始料未及的。

  其實在台灣的印度料理,也有許多專門店,但嚐過之後沒有想像中的好吃,總覺得味道重了一些,再加上一些薄餅也是偏鹹,但就不知電影中的道道美食,是否真的是如此令人垂涎欲滴?

  在英國比賽印度菜,當然規模無法盛大,也就是其本質的厚度會偏於狹隘,想想若是在全印度比賽的結果,那絕對是完全不一樣的。

  嚴格地說,這應該已經不是一部標準的印度影片,雖然所有的元素齊備,但因城市背景的關係,使得本片便侷限在一定的規模之中,而無法更強烈地呈現由「印度」發想的故事,這一點是較為可惜的。如果說這部影片傳達什麼訊息,我想應該是真正的親情吧!

2018年3月8日 星期四

星際過客(Passengers)


導演:摩頓‧帝敦(Morten Tyldum)
主演:珍妮佛‧勞倫斯(Jennifer Lawrence)
   克里斯‧普瑞頓(Chris Pratt)
美國 / 2016年 / 95分 / 普遍級
踏上星際旅程的孤寂男子提早幾十年自休眠狀態轉醒,繼而面臨關於另一位旅人的道德難題...

◎ 劇情簡介

  一艘「艾瓦隆」號太空船,在自動駕駛中經過隕石區,一顆小隕石擊中了太空船的船身,導致一名沉睡中的工程人員詹姆斯提早醒了過來。

  整個太空船中,都是在睡眠狀態的船員以及五千名旅客,而離「家園二號」的航期尚須九十年,換句話說,詹姆斯可以在太空船上不愁吃不愁穿,但在到達目的地時,他可能已經死亡。在整個太空船中,只有一名機器人酒保亞瑟。

  透過每天固定的餐飲,與亞瑟用酒的服侍,這樣經過一年多後,詹姆斯突然興起一個奇怪的念頭,若能取得喚醒的樞紐,他願讓那個人醒過來呢?但這也表示這個醒過來的人,也會在到達目的地前就死亡。

  詹姆斯經過天人交戰之後,決定喚醒一名充滿幻想以及想像力的女作家奧蘿拉,詹姆斯告訴奧蘿拉他叫吉姆,奧蘿拉雖然無奈,但也只能繼續和平相處,甚至兩人也漸漸有了好感,終究還上了床。

  但好景不常,奧蘿拉終於從亞瑟口中知道,原來自己是由吉姆喚醒的。奧蘿拉非常憤怒,她甚至暴力相向,吉姆也只能默默承受,雖然他也曾向她道歉,但光道歉又無法讓她再回休眠艙內,這無異是吉姆剝奪了奧蘿拉的生存權。

  此時太空船似乎出現電力不穩狀況,吉姆努力檢修,終於發現太空艙門的開關出現問題,但儘管利用控制器,卻無法把核能熱排出,唯一的方法便是以人進去打開艙門,但這必須冒著生命的危險。

  兩人不得不合作讓吉姆去冒險,否則最終結果會使太空船爆炸。吉姆拆下一塊合金板,用以抵擋流出的核能熱,在使盡全力後,終於將積聚不散的核能熱散發,而吉姆雖然抵擋了核能熱,卻斷了繩索而漂流在太空中。奧蘿拉躍出太空船奮力將吉姆救回,而此時船長賈斯也醒來,遂帶他們進入指揮艙,而此時電腦也診斷出賈斯即將因器官衰竭而死亡,於是他將身份辨識卡交給吉姆,並請吉姆再修復其他損壞之處。修好之後,吉姆也發現他可以再讓奧蘿拉再度睡入休眠艙,但這也表示吉姆將犧牲他自己,讓太空船九十年後平安到達「家園二號」。

◎ 劇情分析
    
  地球是人類的家園,但在過度開發的同時,人類也會開始思索,在宇宙中尋找另一個可供人類居住的星球。就算地球並未過度開發,人類的貪婪也是永無止境的,因此影片中的「家園二號」便成了人類移居的對象。

  但在太空船尚無法以特殊的方式,快速到達第二家園星球之際,人類似乎只能以「休眠」的方式,由電腦自動駕駛,在歷經一百二十年之後,自動甦醒,這未嘗不是一個妥善的方式。

  人存在某一個地區,其實並非是偶然的,佛經的詮釋是人的「真心如來藏」含藏過去的「業識種子」,於是根據「業識種子」便投胎為人,出生在應該出生之地,長成應該成長的臉。但日後的遷移,當然也是另類的業緣表現,像台灣很多人會移民到美國、中國甚至其他國家,這些出發動機,均應歸屬到前世的業識因緣。

  未來的移民政策,當然會涵蓋宇宙中其他星球,就算沒有空氣、也沒有水,相信科學家也會製造出,能生產水與空氣的裝置,因此移民外星球,是勢在必行的舉措。

  佛經「華嚴經」中曾提及整個宇宙的概念,而銀河系則是釋迦摩尼所化的佛國土,但現今我們的太空船居然無法飛出銀河系,更遑論要到其他十方世界的佛國土。但藉著佛力,便很輕易地到達。「維摩詰經」中有香積佛國的比丘到娑婆世界的故事,雖然路途是如此遙不可及,但在極短的時間便能到達。雖然只是佛經所述,但若比較現今的科學,便令人有更多想像的空間。

  「艾瓦隆」太空船是一項有計劃移民的星際計劃,除了幾百名工作人員外,尚有五千名付費的乘客,猶如像地球上四處旅行的遊客,可以選擇留下,也可選擇再度回到地球。但若再度回到地球,也會產生不可思議而令人沮喪的事。

  人的壽命百歲,但一趟星際旅行,來回休眠要二百四十年,這意味著當你回到地球時,你所認識的人其實都已經不在了。那這樣孤單的日子你將如何獨處?

  如果留在那個新家園,似乎也將與原有的故土永別,離開自己生長的地方,而永遠無法回去,應該也是令人傷感而難過的。

  然而這部電影,並非是在探索這個區塊的真義,因為一顆隕石的撞擊,使得機器故障,導致機械士詹姆斯提早醒來,甚至也無法操作讓自己再度休眠,而太空船尚要在太空中航行九十年。

  這意味著詹姆斯將孤單地在太空船中自生自滅,雖然不愁吃穿,又有機器傭人酒保亞瑟陪伴,但真正的人卻只有他一人。

  一年後,詹姆斯面臨了人性中極端複雜的挑戰。如果有一個漂亮的女伴,那應該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事,但若將其喚醒,這意味著這個女人也與他一樣,終究無法到達「家園二號」,而必然在到達目的地前死亡。而對方的死亡,是詹姆斯所造成的,就某種角度而言,詹姆斯不管喚醒了誰,都屬於謀殺。

  詹姆斯經過長考,也與亞瑟討論過,並希望這名機器人能夠為他保密,詹姆斯終於相中一名小說家奧蘿拉,毅然決然打開休眠艙。

  奧蘿拉當然不知道是詹姆斯刻意選中她,一開始兩人似乎別無選擇,兩人過著只羨鴛鴦不羨仙的生活,甚至也穿上太空裝,利用繩鉤在太空外漫步。

  但好景不常,亞瑟似乎是個不會說謊的機器人,他偷偷告訴奧蘿拉,她會甦醒其實是詹姆斯所為,於是兩人從神仙眷侶立刻變成最怨恨的仇人。

  但詹姆斯似乎不曾去探討,自己為何會突然從休眠中醒來,當突然發生的重力喪失之後,經詹姆斯的搶救,才將奧蘿拉從水中拯救出來。當游泳池的水失去重力之後形成的圓水球,讓奧蘿拉困在水中無法脫困的場景,實在令人叫絕。後來知道太空船其實已經受損,若無人醒來而加以修復的話,整個太空船最終將毀於一旦。

  詹姆斯在無法洩掉原子爐產生的核熱後,毅然決然獨自去打開艙門,但將核熱釋放後,自己也因繩索斷裂而飄浮在太空,這回反而是奧蘿拉飛出太空船外,將他拯救回來,雖然已經被判讀死亡,但奧蘿拉以船長的手環,命令電腦為詹姆斯開刀。

  理論上,電腦不會有猶豫的情形,但在危急之際,奧蘿拉以自己的任性拯救了詹姆斯。這一點,是為了添加戲劇的趣味性,實在不必太過計較。

  詹姆斯在太空艙的大廳種了許多樹,活像一座伊甸園,這當然有隱喻的效果存在,只可惜亞當‧詹姆斯早已身亡,因為後來發現要重啟休眠艙,必須要有人在外操作,詹姆斯讓奧蘿拉再度休眠,這也只是讓事情回到最初的原點,而兩人這段的情感,似乎又變得相當神奇而不可思議。

  未來的世界面對太空之旅,應該是一種必然,而其中可能發生的問題,絕對會超乎我們想像之外。但不管科技如何發達,人類即將遭遇的又是何事,這一切絕對不可能離開人性。「星際過客」正是在這個角度上,做了極為中肯的詮釋。

2018年3月7日 星期三

我是布萊克(I, Daniel Blake)

導演:肯‧洛區(Ken Loach)
主演:戴夫‧瓊斯(Dave Johns)
   海莉‧斯奎爾斯(Heyley Squires)
英國 / 2016年 / 100分 / 普遍級
禮讚:贏得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英國電影
   第42屆凱薩獎最佳外國片
   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最佳影片
59歲的木匠,一生辛勞工作奉獻,直到某天不慎受傷,束手無策尋求政府救濟補助。被社會福利制度及迂腐官僚高牆擋 ...

◎ 劇情簡介     

  布萊克已經五十九歲,他心臟有嚴重的問題,然而醫生開的處方卻讓他處處碰壁,始終在很多規定的名詞中打轉。

  布萊克要再工作卻也遇上困難,但也無法申請失業救濟金,就算可以也有許多規定,而布萊克正好處在中間,始終被拒絕於門外。

  在救助單位中,他遇上了一名單親的母親凱蒂,她帶著女兒黛西以及兒子狄倫,要申請救助,依然被拒於門外,布萊克出面帶她回去,這才發現她剛從倫敦搬到新的公寓,但公寓內甚至沒有繳錢而斷電。

  布萊克是一名出色的木匠,他立刻將可以立即改善的著手修理,但卻留了字條給凱蒂,要她無論如何要先去繳電費,否則沒暖氣如何過活?

  布萊克不會用電腦,雖然有人指點,但最終要完成填表作業時,電腦忽然當機了,旁人告知因公家電腦使用有規定的時間,超過自然會停止。

  布萊克不死心,也受了好心的公務員席拉的代勞,但席拉立刻受到上司的責備,因為她們認為若這樣幫忙,是違反行政規則。

  布萊克隔壁的一群年輕人,以布萊克的名義收到從中國寄來的包裹。原來那是一名在廣州的史丹李,他利用外國在廣州設的廠,然後分散寄到英國,而這些最新式的球鞋並非山寨版,但卻比店面的價格少了三分之一,布萊克的年齡實在搞不懂,年輕人為何會為一雙球鞋如此熱衷?而且肯為鞋子花上一大筆錢。

  凱蒂要去打工,布萊克便為她帶兩名小孩,凱蒂有一次在超商偷了些東西,但警衛不但放過她,並給她電話號碼,希望她能在極度困難時可以得到救助。原來這是一種一樓一鳳的流鶯集團,凱蒂為了生活不得不操此出賣身體的職業,最後被布萊克發現,這使得凱蒂相當尷尬。這期間他們也到食物銀行渡過難關。

  布萊克終於忍不住了,他在政府機關前噴字「我是布萊克」,這引起了更多人的喝采,最後有律師為他出面,但布萊克卻心臟病突發,死在洗手間。

◎ 劇情分析
    
  曾經拍攝「吹動大麥的風」的名導演肯‧洛區席捲世界影壇,但被稱為「勞工電影」導演的肯‧洛區,其實作品深入工人的層面有更精彩的表現。

  「我是布萊克」在參加影展時,並不曾被專家看好,但最後在坎城影展「意外」獲得金棕櫚獎最佳影片時,掌聲也是此起彼落。但隨著影片四處傳播,所有國際媒體也開始以正面的態度來看待。

  五十九歲的年齡,似乎也是迷惑於知識數位化與傳統之間的掙扎。以電腦而言,英國人學起來似乎更容易得多,畢竟上面都是英文的說明與注釋,但布萊克卻也不曾從中討到便宜。要申請一張表格,必須自己在網站上下載列印,公務員是不會幫忙的。

  其實也並非不能幫忙,但上司會制止,他們認為,公務員要一視同仁地,面對所有的國人,年紀大而無法操作電腦的人,便任其自生自滅。其實很多事情,確實就算公務員不幫忙,但當事人似乎到最後也都能完成,也許透過家人或朋友,但其中的煎熬實在令人感傷。

  不只是電腦的問題,肯‧洛區批判的是國家的體制,以及僵化的流程,和冷漠的人性。「台北物語」這部電影,其中有一段打電話給銀行的過程,回應對方的永遠是冷漠的機器聲,看似有許多人性化的選擇,其實每一個按鍵,都會使人落入迷宮,從而不知所措。而按到最後,要辦的事根本無法獲得答案,回應你的是一句很有禮貌的「謝謝你的來電」。

  肯‧洛區直接批判了公務員固守崗位的僵化,他們依照文字記載的規章文字,以此當作守衛的城牆,若有些許不合制定的規則,自然不能越雷池一步。

  就一個體制而言,這是政府的責任,而堅守責任不正是公務員的職責?因此就這個層面而言,並沒有對或錯的問題;問題是過度堅守城堡,卻忽略了原本就弱勢的老少婦孺。也許從整體而言,政府的立意沒錯,否則勢必引來更多樂享其成的人。

  失業的人有失業救濟金,但必須要有尋找工作的證明,而願意給布萊克工作的都不是木匠,而他堅持自己是獨一無二出色的木匠。而另一種是請領生病而無法工作的救濟金,布萊克的心臟有問題,醫生對於他能不能工作並未做成決議,因此使得這方面的救濟金也無法請領。這也就是說,布萊克處在兩邊不討好的局面,就像個爹不疼娘不愛的孩子。

  這似乎是很多藍領階層的人的噩夢,他們在極度困境的同時,卻無法及時獲得政府的補助,在台灣似乎有時也會有類似的情境。但台灣終究還有倫常之下的幫忙,若非是大奸大惡之人,相信一定有親人會多少補助。而在英國,這種來自家人資助的情形便少之又少。

  凱蒂連續跟過兩個男人,但這些男人卻最後都棄她而去,留下給她的是女兒與兒子。凱蒂必需養育兩個孩子,也需要較寬的公寓,否則過去那狹小的空間,使得兒子不會講話,也不曾展現笑容。

  但要住寬廣的公寓,卻也必須付出代價,她縮衣節食,將能吃的全給了兒女以及來幫忙的布萊克,自己只喝些水,最終卻因營養不良而昏倒了。

  在不得已的狀況下,凱蒂在大賣場買東西時,雖然有付款,但卻多拿了一些食品,警衛發現了,卻刻意讓她離去,這當然是欲擒故縱之法,因為留了電話給凱蒂,她在極度困難之際,一定會去找他的,而警衛卻介紹凱蒂去當應召女郎。為了生活,凱蒂下海了。

  這是肯‧洛區對社會提出第二種嚴厲的批判。是什麼緣由,讓一個女人如此走投無路?是什麼原因,讓凱蒂必須走這一條不歸路?是這個社會造成?或是真正是因社會體制所導致?

  凱蒂的事終究還是無法瞞過布萊克,他假裝嫖客而見到了凱蒂,凱蒂無地自容急急奔出,她不聽布萊克的勸告,因為如此,她不得不用憤怒來掩蓋自己的羞恥。

  英國這個國家有這類的情形,倒是出乎我們意料之外,但若在台灣,也許會有記者極盡所能地去挖掘,甚至最終會引發罷工抗議。

  台灣目前正在為年金改革作最後的爭議,許多參予抗爭的人,其實都有極高的退休俸,只是因為少了一些錢,但卻已引起極大的抗爭。若能知曉凱蒂與布萊克的情形,或許會讓事情更有一些退路吧?

  本片最終獲得坎城影展的肯定,這是因為肯‧洛區擅長營造金字塔底端的人物,而非金字塔尖端的人。底層的民眾是最踏實的,他們的生活跟每個人相似,一舉手一投足,都與每個人有關,也因為如此,這部電影就更能顯示出它的本質與宗旨,也更能達到肯‧洛區要批判的區塊。

  布萊克最終在政府大廈噴了漆:「我是人,應該被有尊嚴的對待,我是布萊克。」。

  這句話相當有力量,尤其出自一名受盡體制羞辱的人,這一點其實更值得台灣有更多的思索。

2018年3月6日 星期二

穿白絲綢的女人(The White Silk Dress)

導演:劉皇
主演:張玉英、郭慶
越南 / 2005年 / 143分 / 輔導級
禮讚:第11屆釜山國際電影節 新浪潮獎(提名)
   第11屆釜山國際電影節最受觀眾歡迎大獎
描述的是一對深愛彼此、卻命運多舛的戀人,為了躲避戰爭而逃往南方…

◎ 劇情簡介

  法國殖民越南的1954年,北方的海陽的總督有個駝背的男佣,他早就愛上另外一名受盡虐待的女佣丹,駝背仔從小不知父母是誰,但卻極具善心,見附近的梅太太沒米吃,他侵入總督的米倉中偷米,但因總督召喚,他急忙將米託付另一名家僕,但被發現後害家僕挨打,駝背仔立刻出面承認是自己偷的米。

  丹非常不忍駝背仔被打得全身是傷,但駝背仔反而送她一件白絲綢衫,當作定情之物。此時二人在丹換穿白絲衫跪拜天地後,丹送給他一個檳榔,希望能種在他們日後的家。而駝背仔回報她的正是他最擅長拉的胡琴。

  此時受盡壓迫的民眾開始圍攻總督府,而駝背仔趁機就帶丹逃往南部。在途中看到許多屍體,都是在戰爭中被殺死的,他們也曾躲在屍體堆中而逃過一劫。

  一九五四年七月二十日,奠邊府一戰法國失利,遂在日內瓦簽訂公約將越南分成南北兩個國家。一九五六年駝背仔與丹住在水寮之中,遇到雨季有時根本無法工作,而駝背仔將檳榔種入土中,也慢慢發芽長大。在連生四個女兒後便不再生。第一個女兒為謀取平安,遂取名為安,第二個女兒因遇大水,遂取名為洪水,第三名取玉米,最小的取名為富有。

  隨著女兒長大要上學,但學校規定女孩要穿白絲衫,但他們買不起,此時丹剛生下最小的女兒,遂由人介紹去有錢人家餵奶,所謂「餵奶」就是隔著牆中的洞將奶放在洞中,讓隔壁的老人吸奶以補養份。也因為這樣,丹才漸漸存了錢,但這事被駝背仔知道了,他憤怒打丹,也用刀砍了檳榔樹。不得已丹只好將駝背仔送她的白絲衫剪成一件小女孩的尺寸,由安與洪水輪流穿,而玉米在上課時,因直升機飛得太低,引起眾人的驚呼,不小心將墨水濺到白絲衫上,玉米在河邊洗污漬被男生取笑,但此時戰火又起,安不幸死亡,而在大雨中的駝背仔與丹,為了多撿一些漂流木,不慎丹落水卻找不到屍首,駝背仔傷心將琴丟入河中以為陪葬。而戰火又逼近,在房子著火之際,玉米為了進去取那件白絲衫,但房屋卻傾倒而下,戰火一直到一九七五年,美國退出越南。

◎ 劇情分析
    
  上個世紀的五0年代至七0年代 整整二十年,是越南這個國家,面臨一個重要的轉捩點。當然有他的陣痛以及難以抹滅的傷痕,同時也在全世界引起強烈的反彈,與社會的結構思想的改變。

  其實若欲追根究底,應該提及十九世紀的殖民統治。許多中南半島甚至連印度這麼廣闊的國家,都曾經是西方的殖民地,為了趕英國人出印度,甘地採用不合作的態度,最後讓英國退出了印度。

  而越南在五0年代都是由法國所殖民,這也是為何西貢有小巴黎之稱,因為西貢的牛角麵包,都得自法國的真傳,但這應該也不是值得越南人自豪的。

  法國人採用「以夷治夷」的方式,設立了許多官銜由越南人來擔任,再由這些所謂的地方總督治理其他越南人,而法國人則在這個國家予取予求,將越南重要的資產運回法國之外,其實也直接控制了南海的霸權。

  法國人的統治方式,使得社會產生貧富極度不均的情形,人與人的階級區分非常大。像總督連吸鴉片都要佣人伺候,而佣人或女僕似乎就這樣成為他們終生的命運。這也是為何北越的共黨會崛起,並在後來統一越南的原因。這種情形與中國早期的社會情形是完全相同的。

  奠邊府之役使得越南一分為二,而這之後法國人決定退出越南,改由美國人接手。所以原則上,美國在越南也是延續殖民主義的效益。只是到六0年代時,越共的戰術完全進入地下道,這使得美國吃了極大的虧。而美國為了清剿越共讓他無所遁形,遂丟了許多落葉劑,導致許多森林變成光禿禿,以為這樣能讓越共無所遁形,但最終輸的人是美國。

  中國與越南的關係也是如此,歷史上好像不曾有任何朝代的軍隊攻入越南。究其原因是每當中國的軍隊勝利時,越南立刻降伏,並答應每年朝貢,但大都只有一年,日後又會開始在邊界打家劫舍。

  鄧小平當政時,曾派兵要「教訓」越南,雖然宣傳上號稱打了勝仗,但其實暗地吃了不少悶虧。畢竟中共已有多年不曾有過實戰經驗,而越共正好從戰爭洗禮中走出來,真正的勝負其實有待每個人去撿視。

  「穿」片涵蓋的時間近乎十多年。更早在法國人的統治敘述並不太多,只是呈現了駝背仔與丹之間的將心互許,或許同為天涯苦命人,幾乎對生活沒有什麼期待,但在心中還是為將來暗許了一道幸福的彩虹。

  駝背仔是相當有善心的。他偷總督的米資助其他貧婦,這使他慘遭鞭刑。也許是這份善良,使得身為婢女的丹才會愛上他。這段故事雖然略顯單薄,但畢竟是個開端,也間接地將過去這些資本主義作了敘述呈現,當然也合理了兩人的逃難。

  為何兩人沒有留在北方,而往南直奔?畢竟那時的資訊有限,往南而逃似乎只是為了逃避戰亂。而他們似乎也沒預料到,戰爭會一直永無休止地延續,甚至也無法預料到南方似乎也很難有他們的立足點。

  越南沒有四季,只分春季、秋季、雨季。每當雨季來臨,湄公河便會氾濫,家中淹水似乎是一種常態。因此第二個女兒便取名為洪水。

  其實為了拍出雨季的實際情況,本片攝製期間長達五年,這都只是為了考究真實的情境。然而就像早期貧困的農民一樣,他們任勞任怨,無非只是期待日後一定會來到的好日子。

  故事的主要具象道具是越南女人傳統的白絲衫,而駝背仔出生時被一件女人的白絲衫裹住,以致被總督檢回當傭人,究其理由應該是女人生出駝背的嬰兒,生怕不吉祥故而棄之。但這使他終身為佣當僕,自是不甘,何況他暗中交往的丹不時受到欺負,故在駝背仔的心中,自然早就興起私奔的念頭,若非是越共的攻擊,他與丹還是很難脫離原有的位階的。

  問題是逃往南越後,一切的苦難並未結束,為了女兒上學的白絲衫,丹只好去賣奶以賺取買衣服的錢。這段戲似乎依然在批評資本主義存在的惡質,一名行將就木的乾瘦老人為了汲取養分,竟用金錢向人買奶水吃,在牆上築個空洞的場景,實在叫人目瞪口呆,導演曾用一個鐘頭去詮釋丹的感受,這當然是令人感傷的。

  明明哺育的是自己剛出生不久的女兒富有,但現在卻必須讓一個老男人吸吮,這豈是天下該有的倫常,導演在此處做了強烈的批判。

  丹將那件丈夫送他的白絲衫,改為大女兒安能穿的白絲衫,而二女兒「洪水」也必須輪流穿,這好像伊朗影片「天堂的孩子」一樣,兄妹兩人共穿一雙鞋,每每在一個約定的地點交換,似乎也讓人相當感動。

  也許命運永遠掌握在有權力的一方,那怕一家人如此的奮鬥,但最終丹只是為了多撈幾根漂流木卻落水而亡,甚至屍體也尋無蹤跡。

  戰爭最終似乎是毀了這個家與夢,一切的辛勞最終都成泡影,而碎裂的片片白綢卻化成了無數越南女人的背影……。

2018年3月1日 星期四

寂寞愛光臨(Not Here To Be Loved)


導演:史蒂芬‧布塞(Stephane Brize)
主演:派屈克‧薛內(Partick Chesnais)
   安娜‧康西尼(Anne Consigny)
法國 / 2006年 / 90分 / 普遍級
禮讚: 凱撒電影獎最佳男主角
     凱撒電影獎最佳女演員
     凱撒電影獎最佳男配角
     歐洲電影獎最佳男主角
一個人守候孤單,兩個人擁抱幸福....

◎ 劇情簡介

  尚克勞德‧德薩繼承了父親遺留的工作,每天必須去擔任法拍執行官,而這些繳不出房租的人,克勞德帶警察查封他們的財產,並將他們驅逐出居所。

  或許這種工作幹久了,便使人產生極大的冷漠,於是他離婚了,而住在養老院的父親,也是一樣不近人情,成為老人院內最不受歡迎的人。雖然哥哥、姐姐都被氣跑了,但克勞德依然在假日去探望父親。只是沒談上兩句話,父親就大發脾氣,要他到外面走走,他說會感冒,玩大富翁卻每次都不歡而散。

  克勞德的兒子尚伊夫也加入工作團隊,這使得助理海倫能夠鬆一口氣,但沒多久尚伊夫也興起離開的念頭。但真正面對克勞德,卻只表示不知是否能在公司內放一些植栽,被叫來幫忙之前,尚伊夫是從事植栽的工作。

  在公司對面有一家教探戈的舞蹈教室,這似乎給克勞德有了一份契機,他鼓起勇氣走入舞蹈教室,沒幾天就認識了一名女子芳絲華。原來以前的母親,當過芳絲華的保姆,兩人在舞蹈教室內跳得相當契合,也送她回去。

  第二天芳絲華打電話來,說她的舞鞋遺忘在車內,於是芳絲華依約定的時間 七點鐘到達,兩人喝了酒,也一起討論跳舞的細節。其實芳絲華的未婚夫是老師,他正要寫一本書,只是沒靈感,故無法陪芳絲華去舞蹈教室。而另一名男子一直追求芳絲華,為了婉拒他,芳絲華告知自己即將結婚。

  芳絲華去試穿新娘禮服,但母親有太多的意見,這使芳絲華有些沮喪。而克勞德去看父親時,突然問起獎盃之事,父親說早丟棄了,這使得克勞德大動肝火。芳絲華再度邀未婚夫去舞蹈教室,但西瑞表示今天靈感不錯,要留下寫書,而這晚克勞德送芳絲華回去,在車內吻了她。

  但追求芳絲華的男子故意問她未婚夫之事,克勞德認為自己受騙,不再去舞蹈教室,也不聽芳絲華的解釋。而此時他的父親逝世,他才發現,父親把所有得獎的獎盃,全都鎖在櫃子中。克勞德知道兒子也不適合這工作,要他立刻回去做園藝,而為了安排座位沮喪的芳絲華,已表露了她對西瑞放棄的態度。終於有一日,克勞德又走入了教室……。

◎ 劇情分析
    
  人的工作常常影響到性格與個性,克勞德像個三明治人,他必須照顧或探視在養老院的父親,而孤高傲氣的父親,也不屑與大廳的老人一起寒暄,唯一的等待就是假日會來探視他的克勞德。

  克勞德的工作繼承自父親,這也是兩人極為相近之處,面對付不出房租而被沒收財產,並驅趕而出的這些困苦的人,克勞德只有裝出一副冷酷的臉色,否則只要心軟是絕對無法執行這份工作的。因此克勞德失去了妻子,縱然最後要兒子尚伊夫來幫忙,但從這三代的比較中,克勞德似乎看出了端倪。

  父親與克勞德表面上是不近人情,但他們的感情都是被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每次克勞德去探望父親,縱然兩人有了衝突,但父親總會躲在窗簾後偷偷看著克勞德。因為誰也不能保證,還有下次可以再見到親人。

  或許是這種死亡逐漸逼近的感受吧?父親便顯得相當的焦躁,人生如果要說能留下什麼?那父親所曾擁有的,應該只有小時候或年輕時,在他調教下的克勞德,曾拿下網球比賽的獎盃,以及玩大富翁比賽的冠軍。

  但當克勞德問父親獎盃去處時,父親竟說早已丟棄了,但其實在他死後,克勞德從父親口袋中找到鑰匙,打開櫃子是滿滿的獎盃。克勞德從這兒也看出自己的雙重面孔,他一直隱藏自我,不將感情釋放而出,導致妻子很早就離開他。而父親也是如此,克勞德的哥哥和姐姐,甚至母親都拒絕再去探望父親。

  然而當克勞德踏入舞蹈教室時,立即被芳絲華所吸引,芳絲華為何已經在即將結婚前夕,反而對克勞德有了好感?唯一可以詮釋的就是婚前的焦慮症。

  從單身即將進入兩人共組的家庭,這表示生活會有極大的改變,不管男女,在即將到來的生活中,必須學習更多的適應與應對,難免在心中會產生極大的焦慮與不安。而當芳絲華認出克勞德的母親是她的保姆時,立刻有了親人一般地親切感受,這應該是唯一可以解釋的。

  而另一方面的助緣,則是西瑞本身的態度。芳絲華學探戈,是希望在婚禮時能與新郎風光的開舞,但西瑞為了寫書而焦頭爛額,那會在意去學舞之事?一消一長當然助長了芳絲華的心逐漸倒向克勞德。

  這部影片大量地敘述了人刻意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感情,也許我們害怕將感情全部釋放之後,便會像一絲不掛地呈現在別人面前。因此為了隱藏這些感情,便開始偽裝自己,但這樣的舉措只會讓自己更顯得孤立,人群也離你越來越遠。

  但人會因此而妥協嗎?當然不會,面對愈來愈遙遠的人群,只有用謾罵與苛薄的語氣來應對,結果當然會使得自己更加陷入泥淖而無法自拔。

  探戈是所有舞蹈中最富感情的舞蹈。當對方進,己方必退,也必須和諧的交錯腳步而不能絆倒對方。故有人將探戈形容為男女關係。

  男女相處之道當然要懂得進退,所謂進退應該也能用和諧的角度來解釋,東方文化貴在體諒與包融,這看似簡單,但其實也是相當困難之事。究其原因當然是「心」的問題。

  當一對男女雙方已經無意在對方之際,我們稱為無心,此時就算用盡所有的力道也難以挽回對方,以現在的社會觀點,都會認同分離為上策,畢竟同住一屋簷下,但卻沒有心在相互經營,那也只會使事情更加複雜,甚至到最後無法收拾。

  西瑞在芳絲華離去後,就已經明確宣告這段感情的結束,如果克勞德不曾回去舞蹈教室,相信芳絲華也會離開西瑞的,因為很明顯的,兩人的性格其實有著極大的差異,一開始也許芳絲華沒有發覺,但最後在排定親友的餐桌時,竟然引發家人的起哄與爭吵,這使得芳絲華面對這場婚姻的後續,當然會產生極大的困擾。

  另一項讓芳絲華震撼的,應該是姐姐的外遇。姐姐曾經風迷一名健身教練,當然最後為了婚姻,她必須急流勇退。姐姐的觀點,也是日後社會的趨勢,「外遇是天性」這句話也曾被用來評論「麥迪遜之橋」。

  在姐姐的觀點,女人外遇似乎是相當尋常的事,但千萬不能沉迷,否則東窗事發後便很難收拾。這一段落其實是相當諷刺的,但這個社會的表相,永遠不會如我們所看到表相般的平靜。

  處處有偽裝,也常常以雙重性格來處理世上的許多事務,這對每個人而言,都是相當辛苦的。芳絲華也許認為克勞德再平凡不過,就像每天會經過路旁而被你遇到的隔壁男人,這是她的解釋,但這應該還有更深沉的故事不曾被發掘。

  也許曾被克勞德的母親撫養過,於是便有了一種極為特殊的感情出現,而在過去,這段感情是被隱藏的,換句話說,芳絲華的內心也潛藏著更多不為人知的祕密。

  雖然平淡,但卻徹底詮釋了一成不變的中年生活裡,女人依然是克勞德靈魂的救贖也是感情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