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0年1月12日 星期二

阿基里斯與龜(アキレスと亀)(Achilles And The Tortoise)

導演:北野武
演員:北野武、樋口可南子
日本 / 2007年 / 119分鐘 / 輔導級
禮讚:第65屆威尼斯影展競賽片
   多倫多電影節正式觀摩
富家少爺一夕淪為孤兒,依然捏著畫筆在崎嶇的創作之路上打拼  ...

◎ 劇情簡介     

  念持真知壽小時候家境很好,父親是紡織大亨,也喜歡收藏畫家的作品。有一天常受父親資助的畫家看了真知壽的繪畫讚不絕口,遂把頭上戴的畫家帽送給他,從此真知壽便一頭埋進繪畫的世界中。

  但好景不常在,紡織廠因蠺大量死亡而週轉不靈,父親與一名藝妓上吊自殺,母親將真知壽送往叔叔家中但卻不受叔叔歡迎。不久母親也跳崖身亡。真知壽因繪畫母親滿臉鮮血的圖畫驚嚇了嬸嬸,於是叔叔將他送往孤兒院,途中一名怪異的畫家又三卻被真知壽坐的公車撞死。

  長大後的真知壽擔任送報生,但常為了畫圖而耽誤送報。他將一幅畫送到畫商手中,畫商只答應先把畫留著,並要他到學校學習繪畫技巧。於是真知壽又到印刷廠工作再利用時間學繪畫基本功。女職員壽和幸子喜歡上他,而他和同學不斷地翻新創作,卻讓同學不是撞車身亡就是跳天橋自殺。

  永不放棄的真知壽終於和幸子結婚,婚後也生了女兒瑪莉。但他的畫雖不斷改變,畫商卻始終不曾買過一幅畫。這使得瑪莉長大後淪為應召女,雖心不甘情不願但卻也必須支付真知壽買畫具的錢。幸子是唯一了解丈夫創作的熱心,不但一起參與創作也挨了很多苦。

  終於幸子感到心灰意懶,瑪莉早已離家出走,幸子也提出分手的要求。但真知壽卻依然不放棄,雖然畫作始終賣不出去,可是那頂畫家帽子卻一再驅使著他勇往直前。

  為了繪畫,真知壽還是得向女兒伸手要錢,但有時卻會被流氓洗劫一空。這一天警方通知瑪莉死亡,真知壽竟然以口紅塗在女兒嘴唇上,想以拓印的方法來創作,幸子見狀依然大罵。

  真知壽也曾想到自殺,將車開往郊外吸排氣尋短,但車子汽油正好用完而逃過一劫。真知壽這回在一間廢屋中引火自焚,希望能從接近死亡的痛苦而創作出佳作,但被人發現後送醫急救。

  滿身綁滿繃帶的真知壽撿了一個燒了一半的可樂罐表演行動劇,此時幸子出現了,她輕嘆一聲,然後帶著傷痕纍纍的真知壽回家。

◎ 劇情分析

  北野武看似奇貌不揚,但他卻被稱為「平成映畫巨匠」,其因是他的博學與戲劇天賦,他不僅在大學教過書、也擔任過相聲演員、電視節目主持人,同時他也是一名畫家,而最為人熟知的當然是他的導演成就了。

  在「花火」那部影片中,北野武就曾經展露他多幅不凡的畫作,顯然地,他在繪畫藝術的著力是相當深刻的。之前的兩部作品「雙面北野武」、「導演萬歲」以及這部「阿基里斯與龜」,被他自己戲稱為「藝術與人生」三部曲。與其他影片一樣,在「阿」片中出現的將近七十多幅作品都是北野武自己的創作。

  要當一名畫家,本身就會具備了悲劇性格,荷蘭的梵谷是一個鮮明的例子。真知壽會成為畫家來自一名畫家的讚揚或奉承,但也由此既定了他的命運。先不論真知壽有否繪畫的天賦,我們是否也該從畫作價值被認定的緣由與標準來看待?許多畫商有計畫地先收藏一名沒沒無聞的畫家作品,然後在一個特定的機會中將該名畫家炒熱,於是手上的收藏品便水漲船高了。

  透析了這層緣由便了知所謂的藝術的背後原來依然離不開商業的炒作。既然如此,我們該如何去面對畫家本身的創作靈魂呢?真知壽的赤誠與專執絕對是畫家本身應該具備的條件,缺乏這股一直勇往直前的動力,就猶如畫家失去了靈性一般。

  就真知壽的自我創作而言,他是有天賦的,因為父親自殺後,他畫的一幅「雞」,便被畫商諉稱是一名十二歲早夭的天才畫家之作,這表示他的作品在唸小學時就已經被人收藏。而他將一幅大型的作品拿給畫商後,畫商答應先放著,但其實也早已被畫商秘密賣給富人收藏了。觀眾別忘了真知壽的女兒瑪莉在一家飯店的咖啡廳拿錢時,牆上所掛的畫正是這幅作品,只是瑪莉那時尚未出生,而真知壽似乎也早就忘了那幅畫的存在。

  如果一名畫商有計畫地安排真知壽的創作,相信真知壽的命運不會如此悲痛。一再遭到否定的真知壽直腸心地想尋找自己的創作之路,也以世界各宗名師之作為範本不斷地展現,但被否定的同時,不僅肥了畫商,卻也逼使得真知壽一步步走入了死胡同。

  真知壽的身上似乎有一股揮之不去的魔咒,從父母相繼自殺後,他的同學也都命喪黃泉,就連他的女兒也難逃噩運。但這些種種的衝擊,反而加深了他創作的偏鋒,鮮紅的血液誘導了筆觸直探靈魂的不安與騷動,這自然與一般人平靜的生命形態愈走愈遠,當然也使得真知壽所謂的畫家身份更加確立了。

  若果畫家缺乏這股瘋狂的執著與認知,那他的作品是否就流於平庸而無生氣?這應該也不會有一個標準答案的,真知壽的魔咒應該是在那頂帽子上,再加上小時候養尊處優的生活條件,造就了他這種近乎入魔的性格。這應該也是導演在繪畫創作中的深刻體悟吧?

  任何的藝術創作貴在詮釋,亦即以全新的觀點來作表現。像二十世紀畢卡索創立了「立體派」;馬蒂斯創立了「野獸派」,這都是獨樹一幟的畫風,自然也就使他們成為一代宗師。如果你也仿效畢卡索的立體畫風,縱然有了不同層次的展現,但肯定的是你將永遠無法超越畢卡索。從這個角度來認知藝術或人生,一切的價值觀便變得明朗而清晰了。

  真知壽最有創見的創作動力應該是在小孩那個階段,雖然他沒有接受過繪畫的技巧,但卻是他最直接了當的見地。那隻雞的外形被誇大了,但那是真知壽獨自的心靈反照,如果非得要把雞畫得逼真,那麼照相機不是更具備這種功能嗎?但這也不能說刻意畫得不像或放大才是極具創意,重要的是當畫家的心靈與外在環境的人事物相互聯結後,畫家要藉著畫筆提出他的看法與見解,於是在色彩與光影中的交互渲染,一幅創作於焉誕生。

  真知壽從各種角度來看確實是病態的,但過份舒適的生活卻也容易使得創作者失去動力,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在鄉下的又三其貌不揚,甚至有人會認定他的精神有問題,但他卻活得最實在的。導演將他第一次與真知壽見面時,以花來裝飾他的雙眼;同時也以各種「童心」來與真知壽應對。而他的畫作卻是線條分明結構穩紮,也正因為他的赤子之情,聽信了真知壽的話,為了畫公車,竟然一躍而出來阻擋,死亡絕對不會是又三與真知壽算計在其中的想法,因為他們兩人當時的心地完全沒有世俗人的生活,有的只是很直接地與四周環境的氛圍相呼應,因為這才是創作的本源。

  最終真知壽像阿基里斯一樣,依照古希臘學者「芝諾」的理論,就算他付出全力追逐,今生今世永遠是追不到前面的烏龜。如果這是一種遙不可及的理想,那真知壽這一生的努力究竟該如何界定呢?

  生命永遠沒有對錯的問題,追不追得上那隻烏龜其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真知壽以他的一生來作畫,所有的意識思維與行為都是他的作品,而呈現也只是一種現象,其實也是無關乎他人的感受的。因此,千萬可別掉入北野武追烏龜的陷阱啊!

在世界轉角遇見愛(The World is Big and Salvation Lurks Around the Corner)

導演:史蒂芬.柯曼達瑞夫(Stephan Komandarev)
演員:米基.瑪諾洛維克(Miki Manojlovic)
   卡羅.柳別克(Carlo Ljubek)
保加利亞 / 2008年 / 106分鐘 / 保護級
禮讚:瑞士蘇黎世影展 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保加利亞奧斯卡 觀眾票選最佳影片、最佳本國電影 雙料大獎
   保加利亞金玫瑰獎 最佳劇本、攝影
   華沙國際影展 評審團特別獎大獎
   挪威貝爾根影展 最佳影片
   2009台北電影節國際競賽片

因為嚴重車禍而失去記憶住在德國的小男孩,隨著祖父展開回保加利亞的旅程 

◎ 劇情簡介     

  一九七五年薩西可出生於巴爾幹半島的保加利亞,他的外公百丹是個雙陸棋的高手,從薩西可懂事時就教他擲骰子的技巧,但又教導他棋藝是榮譽而非賭博。

  因百丹年輕時參加過反政府示威,常常遭受黨工監視。百丹在酒館內揶揄黨工後,共產黨便對百丹的女婿法斯可下手,要他監視記錄百丹的言行,否則連他的妻子亞娜都會受牽連而入獄。

  法斯可忍無可忍終於帶著妻兒逃至義大利而入住難民營。但庇護的文件一直不下來,法斯可只好到酒吧中與人對賭雙陸棋,結果贏了一筆錢得以偷渡至德國。長大後的薩西可一直做說明書翻譯的工作,而他的父母因感情生變而分開,這一日法斯可又回來,他要求團聚,並一起開車回保加利亞,沒想到因車禍父母雙亡,薩西可喪失記憶而一直住在醫院。

  百丹知道惡耗後,隻身前往德國,但薩西可早已遺忘外公。百丹從外孫家中拿出小時候送他的雙陸棋,慢慢地誘導他想起以前一些點點滴滴。由於百丹認為薩西可一直躺在醫院根本無法治癒,於是強行將他從醫院帶出,並坦言其父母已經雙亡。百丹帶薩西可到父母的墳前獻花後,兩人開始騎協力車從德國回保加利亞。

  他們回到義大利的難民營,此時已人去樓空,只剩當時綽號「芝加哥」的男子,他的哥哥一直沒有寄來文件,他也只好認命留在原地擔任看管空屋的工作。薩西可想起小時候認識一名小女生瑪莎,兩人共藏一輛火柴盒小汽車,果然藏在洞內的小汽車還在。百丹與薩西可繼續往前行,在下坡時剎車線斷了,兩人衝出斜坡倖免於難。

  在一處海邊的舞會中,薩西可在百丹的催促下認識了一名教舞蹈的匈牙利女孩瑪麗亞,兩人在夜晚的海邊發生了親密的關係,然後爺孫倆又繼續前往。但剩下的路段百丹自行搭車回去,由薩西可獨自找到老家。到家時,奶奶正好把百丹從德國帶回的一盆花種在庭院。百丹與薩西可開始一場棋王之爭,百丹擲出兩個六;薩西可擲出時骰子斷裂而變成十三點,成為新的棋王。薩西可最後又回到德國找瑪麗亞,繼續他的人生。

◎ 劇情分析

  有人說巴爾幹半島是世界的火藥庫,原因當然很多,但或許也是因為動盪的時局,卻也提供了更多感人肺腑的故事。本片涵蓋的時空二十多年,但主軸事件卻放在外公百丹帶領孫子薩西可從德國騎協力車回到保加利亞。是一部標準的公路電影。在情節中又以倒敘的手法重新交待二十多年的空白過程,不僅滿足了觀眾對巴爾幹半島的奇異風光;也從而探索了人性的自我搜尋,是一齣讓人感受深刻的電影,難怪二O O九年台北電影節,本片榮登十大賣座總冠軍。

  薩西可出生的年代保加利亞尚在共黨的統治,這也是為什麼其父母會帶他逃離母國的緣故。雙陸棋如何玩相信台灣很少人會,這擲骰子則牽扯了這個遊戲的輸贏。坊間許多詐賭之術最常見的手法則是在骰子中灌鉛,但百丹這名棋王靠的不僅是機率與運氣,重要的是意念與技巧。他告訴薩西可心中想著一個數字,投出的骰子就會如實反映。這與中國氣功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氣功是以意導氣、以氣行血。可見「意念」若能善用必然有許多有趣的用途。

  佛法中的「四念處」,雖分「身觀念處」、「受觀念處」、「心觀念處」及「法觀念處」,但一切的開端亦是從呼吸引氣而行,因此也是與「意念」有極大的關連。而將意念與擲骰子相連結除了「專注」與「定力」之外,透發的其實是人的見地。

  百丹年輕時是自行車選手,但卻也是政府眼中頭疼的叛逆份子。但我們不妨說若非百丹有獨到的見解,豈能為人所不敢為?而這些生命或生活中的智慧,讓他看似放浪不拘,但其實百丹面對各種困境都是進退有序而得體的。或許是這種堅毅的性格,讓他成了家鄉的棋王吧!?但也因為這份執著,他與保加利亞的人們渡過了那段艱辛而痛苦的日子。

  薩西可的父母在當時確實有非走不可的壓力,但在離鄉背井之後,卻也延展了這家人完全不同的命運。法斯可想必也是從岳父身上學過雙陸棋的技巧,他在一家三口身陷義大利的收容所後,不得不以雙陸棋當作賭博的工具,這場豪賭才讓他們偷渡到德國。在這段情節中雙陸棋變得相當吊詭,恰如古語說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但相信觀眾在這節骨眼上應該都是持肯定態度的。畢竟法斯可已經走投無路,這樣的心理衝突正好是戲劇中最強而有力的衝突。

  但法斯可到德國後卻反而與妻子亞娜分手,原因在情節中並未著重交待,但亞娜從在收容營中就不斷埋怨法斯可來看,顯然地亞娜其實是渴望安定的,與丈夫逃離祖國,可能也無法了解丈夫背後受到的困境。雖然有點令人遺憾,但這卻是在情理上常常可見到的例子。法斯可在最後終於回去找亞娜,三人決定先回保加利亞,但不幸車子卻在車禍中翻滾出高速公路上的山坡,而這也成為故事的開端。

  就電影的映象語言來看,這是一個直接的呼應法,車子翻滾猶如骰子翻滾一樣,當點數出現時,輸贏立判生死也有了分明的顯現,片中最後薩西可與外公百丹以雙陸棋決定誰是棋王之際,擲出的骰子不斷地以慢動作重覆與時間的延長,正是鮮明的「類比法」,由此可見導演在映象語言中掌握的功力並非浪得虛名。

  薩西可在車禍中喪失了記憶,百丹看出德國就算科技傲人,但醫院制式的醫療方式是無法喚醒薩西可的。重要的是薩西可逃到德國後,他只能從事一些商品說明書的翻譯。看在百丹眼裡是相當不以為然的,因此強迫薩西可一齊騎協力車回保加利亞,不只是要喚回他的記憶;更重要的是要他記起百丹從小教給他的心靈傳承。

  百丹的一頭散髮像極了愛因斯坦,導演有無以此來顯示百丹的智慧不得而知,但正因為他處處不拘小節;但卻又能細膩地體察人心。那場海邊的舞會後,若不是百丹對薩西可的鼓勵,那豈不可惜了一段大好姻緣?而這段薩西可與瑪麗亞的激情戲,導演亦處理得不慍不火恰到好處。在慾望與感情中各自放置的元素是相當得體的。

  從德國墳地捧回的那盆黃花,最終種在外婆的庭院中,雖然女婿與女兒永遠無法回來了,但透過這盆花的映象,一切喪失的不足便在花兒栽種在土裡時都有了彌補。生命中有時很難武斷地解釋何者為是?何者為非?對與錯有時在不同的位置上而言都會有不同的見解。

  保加利亞的國情與過去不一樣了,但過去你認為的壞人,他們也改變了想法,進入國境前那塊領導人的人像招牌不就是很諷刺的說明一切。百丹與薩西可代表了所有的保加利亞人的樂觀與對生命的詮釋觀點。日子一定得過下去,但傳承的棋王卻也得分出個高下不可。

  百丹擲出的骰子是兩個六,再也沒有比這個更高了,但薩西可擲出的數字卻出乎觀眾意料之外,不僅使他登上眾人公認的棋王寶座;也讓情節的發展有了令人耳目一新之感。這應該也是本片最受觀眾喜愛的片段了。
薩西可回到德國找瑪麗亞,這讓情節更趨飽滿與完整,生命也許很難詮釋,但圓滿總是一個最好的句點。

2010年1月11日 星期一

切腹(いちめい)(Harakiri)

編導:小林正樹(Masaki Kobayashi)
演員:仲代達矢(Tatsuya Nakadai)
   三國連太郎(Shima Iwashita)
日本 / 1963年 / 134分鐘 / 輔導級
禮讚:1963年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
   1963年日本藍絲帶獎最佳男演員、最佳劇本
   1963年日本電影旬報電影獎最佳男演員
   1963年日本映畫大賞最佳藝術指導、最佳電影、最佳電影配樂
失業的武士賣掉武士刀,只能以竹片刀切腹

◎ 劇情簡介     

  日本寬永庚午年間,德川幕府第三代將軍家光掌權,並實施中央集權制度,這使得原本僱用了許多浪人武士的諸侯感到困窘,不得不將身邊的武士解聘。失業的武士為了生計常跑到諸侯家威脅要切腹自殺,逼使諸侯用錢打發他們。這種變相的敲榨在當時蔚為風氣。

  津雲半四郎與陣內都是這一批被解僱的武士。陣內以自殺抗議並留書給津雲,希望他照顧兒子千千岩求女。津雲在妻子阿雪去世後,獨力將女兒美保撫養長大,並將美保嫁給求女為妻。婚後生下一子名喚金吾,但在家境愈來愈窮困之際金吾發高燒不退,求女不得已將武士刀典當以醫治兒子,出門則佩帶竹子作的刀瞞人耳目。

  但金吾的病愈來愈嚴重,求女苦無他法,只好仿效其他武士到諸侯井伊家前要求切腹,井伊家的三名武士澤瀉彥九郎、矢崎隼人及川邊右馬介三人力主此風不可長,遂迫求女切腹,而且當發現求女帶的是竹刀,更認為有欺騙之嫌,非置他於死地不可。求女要求先回去二天後再回來切腹但不被接受。不得已強忍著痛苦以竹刀切腹,最後還是以咬舌自盡收尾。

  得知噩耗的津雲傷心不已,幾天後金吾與美保相繼死亡,津雲自責不已,也決心向井伊家討回公道。於是津雲也到井伊家前要求切腹,雖然井伊家的武士以千千岩求女的例子恐嚇,但津雲還是執意切腹。津雲要求他切腹的副手是澤瀉彥九郎、矢崎隼人或川邊右馬介,但這三個人都正巧生病請假在家,雖然井伊派人去請,但三人均執意不來。井伊見津雲似乎是有備而來,而且緩緩道出千千若求女正是他的女婿,更增加他的怒意與殺氣,遂強迫津雲按照自己的承諾切腹自殺,若反悔則將命家臣武士圍殺。

  津雲不急不徐地道出不敢來的三名武士是與他決鬥後輸了,並被他割下了武士表徵的髮髻。津雲並敘述求女會到井伊家切腹自然有他的苦處,為官者不應如此逼人太甚。井伊下令圍殺,津雲一人力擋,雖寡不敵眾,但最終還是衝入內室將井伊的祖先盔甲毀棄在地,然後以長刀切腹自殺。

◎ 賞析

  日本有許多描述武士道精神的影片,如黑澤明的「用心棒」(大鏢客),但真正在這個議題上能夠深入解構並提出嚴厲批判的只有這部小林正樹導演的「切腹」。

  由於德川幕府第三代將軍實施中央集權,使得武士面臨失業與心靈衝擊。從這個角度來看,武士的堅毅精神畢竟敵不過社會大脈動與環境的大衝擊。所謂「一文錢逼死英雄好漢」正是這份寫照。

  失業的武士就算想自貶身價成為農工階級似乎也是無法如願的,武士像燦爛的高山花朵,當被摘下至山下時就迅速枯萎了。這樣的武士道與中國的俠道似乎有極大的差異,因為俠客退隱山樵務農反而被傳為不與世爭的美談,這兩者的差距應該是其背後的文化背景與哲學觀念的不同,故其後續結果自然也是迴異的。

  千千岩求女延續著父親武士的階級,有著他一貫的傲氣與自尊,然而妻兒相繼染病卻使他一籌莫展。原本鄙視那些敲榨諸侯的浪人武士切腹手法,最後竟然會應驗在自己身上。更慘的是武士的表徵──武士刀早就被他典當了,原本以為井伊家會像其他諸侯一樣拿一點錢打發他,沒想到竟會假戲真作。若是利刃切腹倒也痛快,而明知竹刀的井伊武士竟以看笑話的心情來品嚐求女的瀕死痛苦。「切腹」令人震驚的情節正是這段電影史上最強烈的戲劇衝突。

  電影「單車失竊記」的心靈掙扎只建立在善惡的衝突,但「切腹」卻是人命關天的激烈交戰。求女面對死亡的威脅早已失去了恐懼,他只要求寬限兩日,因為他必須回去面對奄奄一息的妻兒,但另一種嚴苛而不近人情的武士道精神卻逼迫他走上自絕之路。

  想想用竹片切入肚腹的感覺吧!小林正樹以這種凌遲的映象鈍刀切割著觀眾的心靈;也徹底解構了亮晃刀下的櫻花精神,從而析解出其背後的卑劣不堪。千千岩求女在最後連求死的機會都沒有,咬舌自盡更是武士的奇恥大辱。但在那當下,榮辱早已無關緊要,只求快快結束這一場軀體的巨痛撕裂。求女雖然在生命最後一刻無法保住武士尊榮,但那批為虎作倀的武士,其實早已用行徑宣告自己武士精神的失落。這是小林正樹在本片中極力解構武士道精神的意圖。

  第二次去井伊家切腹的津雲半四郎則又是導演再次建構武士精神的人物。津雲雖然也被解僱,但恬淡地活了下來,在言行談吐中始終維持著武士的尊嚴。雖然生活的壓力如排山倒海而來,但作雨傘不失為生財之道,這使他的精神層次都放置在不慍不火中,無形中也顯現出一股穩重的定力。這是一種內在的篤定;更是武士內歛的基本性格。小林正樹在人物性格的揮灑中,成功地詮釋了這名落魄但具有高貴靈魂的津雲半四郎,也技巧地在人物外在表徵中驗證了武士的事實與身份。

  導演以雜敘法來詮釋「切腹」的情節;也使得兩次相同的情節有了全然不同的映象過程與結局,在六○年代初期這樣的成績是相當令人欽佩的。而仲代達矢飾演的津雲更是令人難忘,削瘦的臉龐,炯炯的眼神及篤定的神情,看似他已喪失了所有,但言談中卻又掌握了一切,而那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決定,彷彿一生中只為了替女婿說出來不及說出的委屈。那份武士最終僅存的尊嚴是必須在混淆的污濁中重新提煉,如此才能再度綻顯他的光芒。雖然這必須要付出生命的代價也在所不惜。因為這就是武士真正的精神。

  津雲以決鬥的方式戰勝了逼使求女切腹的三名武士,他的劍術不見得高明,但鬥志高昂與尊貴情操卻無人可比擬。他割下三人的髮髻使得井伊介弁之助大驚,雖然這更激起井伊的怒火與殺意,但對於死意甚堅的津雲而言其實已經不重要了。這也由此分辨出在那動盪不安的年代中,真理的堅持常在虛假的外表與內在真情有所衝突與交揉的。

  津雲的苦口婆心無法喚回井伊的認同,因為井伊是一名政客而非武士。這點津雲心中早有覺悟,他一人勇擋所有家臣武士,卻也無意殺井伊,因為這並不符合武士道精神,雖然如此,精神上的勝利還是必須的。因此導演讓津雲殺入井伊的內室,將井伊祖先留下的盔甲摔棄地上,然後勇敢地切腹自殺。於是小林正樹在這次的切腹中重新建構武士的精神與準則。

  井伊的行為是相當有趣的,兩次的切腹搞得井伊家雞犬不寧,但他隱藏了事實並技巧地突顯井伊家因切腹事件處理得當,反而受到德川家族的褒獎。事實上這部電影的原著──瀧口康彥的「異聞浪人記」是根據「井伊家覺書」的記載而寫成的故事,在日本的歷史上「井伊家覺書」確實記載了津雲半四郎與千千岩求女的切腹事蹟,但我們也由電影中井伊家並不因為切腹的動盪而損及名聲;相反地,反而更突顯了這個家族在日本政壇的權勢與地位。

  「切腹」的主旨訴求相當動人心弦,對人性的卑劣與批判自然有著俐落的著墨,從而更突顯了武士的虛假威勢以及欠缺人性關懷的善意。在銳利的刀鋒下,剖開的往往是我們最不願意面對的悲痛,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人生也必須在這種撕裂中才能接近覺悟與反省,不是嗎?

2010年1月8日 星期五

擁愛奇蹟(Living Proof)

導演:丹.愛爾蘭(Dan Ireland)
演員:小亨利.康尼克(Harry Connick,Jr.)
   亞曼達.拜恩(Amanda Bynes)
美國 / 2007年 / 91分鐘 / 普通級
禮讚:第30屆金穗獎入圍暨回顧影展

名醫研製治療乳腺癌的新藥的感人過程

◎ 劇情簡介    

  丹尼.史萊門從事研究乳癌新藥HER-2(賀癌平)長達多年,而背後支持他的是洛杉磯加州大學醫學中心。他的理論不是消滅癌細胞,而是將這些癌細胞封閉起來,最少不讓癌細胞繼續生長,如此不僅能挽救絕望的乳癌患者,甚至最終會讓癌細胞消失。

  但這項理論是首創,基因科技中心的卡爾反對最力,他運用權勢阻撓了這個機會的進行。史萊門相當沮喪,但他一個病人莉莉挺身而出,在許多富商聚會的場合,不斷地介紹史萊門的研究,並為他募款。終於獲得朗柏曼大力支持出資二百四十萬元,其他陸續的捐款亦不斷湧入,這才使得這項研究得以繼續。

  從美國各地乳癌病歷陸續送達,史萊門作了挑選,一共十五個人開始接受第一期賀癌平的人體注射試驗,其中有因癌症已至末期而死亡;但也有奇蹟式地乳癌症狀完全消失。雖然如此,卡爾主導的基因科技中心依然認為數據不明確,不肯核可第二階段的測試,這不僅讓許多患者相當沮喪,也讓史萊門的心情跌至谷底。

  經過居中主導的布雷克四處奔走,科技中心也承受了各地乳癌患者的壓力,畢竟若有一絲的希望,任何人都不會放棄的。布雷克告知史萊門科技中心願意繼續賀癌平的試驗,但卡爾卻要主導,這讓史萊門相當不滿,因為這一切從開始到現在卡爾都沒有參與,但礙於情勢,史萊門也只好答應了。

  接受二次測試的病患中有人因乳癌而拒絕了男友的求婚;也有人預備與家人渡過殘生,但這些病患卻都因為賀癌平的醫治,使得她們的病情有了極大的轉變,當然也因此而改變了她們的人生觀。

  當最終的數據出現後,卡爾也被基因科技中心解除職務,這使得史萊門的醫療實驗更能合為一氣,布雷克帶著史萊門給他的數據,單獨到華盛頓向主管醫藥衛生的單位報告,兩人激動地相擁在一起。因為多年的努力終於有了成果。賀癌平終於可以正式上市了,一年中有二十萬名乳癌患者受到了救治,其實史萊門的成就影響的是更後續,每年新增的乳癌病患,起碼都為她們帶來希望。

◎ 劇情分析

  癌症並非是近年才變成人類死亡最大的病因,在人類壽命並不很長的年代,癌症被診斷出來之前,人早已亡故了。但面對愈來愈長壽的世代,癌症卻是醫學界也是每個長壽族必須勇敢去面對的時候了。

  其實人的老死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所謂生老病死苦,是宗教要人們踏實去面對的課題。當生命一開始,其實就已註定了死亡。只是因為「自我」的觀念太過執著,許多人見識了死亡,但總認為死亡永遠與他無關。

  教育體制以及社會的傳統認知讓我們不斷地向外擴充與追索,在「理想」的催化中,其實我們只能活在這個自以為是的動能之中。是否應該回頭想想,我們今生是否確實達到了理想?如果你的理想是擁有全世界,但當擁有全世界時卻換來癌症上身,此刻你所擁有的全世界剎那間便變得毫無意義了。

  劇中許多人在得知乳癌上身時,反應都是不一的,若非自己是在相同的處境,其實是很難能理解罹患癌症人的心境,也許我們會勸患者看開點,但在那種當下,「看開」兩個字就顯得虛無而無助了。

  當得知癌症上身時,人第一個反應絕對是憤怒與抗拒的。「為什麼是我?」的疑惑會不斷地自問,但這於事無補,因為不管你如何抗拒與懷疑,癌症是不會自動消失的。於是你便不得不接受它,也許你會開始尋求偏方或正確的治療管道,這些奮戰的過程當然也有一些幸運者,但基本上最終都會變成沮喪失助地接納。

  當然也有一種樂觀者,會視癌症是一種正常的現象,甚至不主張治療,而只是清茶淡飯,而這個前提則必須具備一種豁達開朗的心境。試想就算戰勝癌症而多活幾年,那是否意味者必須面對第二次與死神的鬥爭?而多活的幾年若是活者的品質極差,這會不會讓我們重新思考生命的真諦呢?

  長壽是每個人最大的渴望,其實潛意識中也希望這個此生中的「我」能夠不斷地延展,甚至傳遞到下一個世代。在佛經中稱此為「我見」、「我執」及「身見」,但人的每一生都會有新的「我見」,正因為過度的執迷與抉擇,於是生命的輪迴便永無休止。今生的身軀會毀壞就像一部車子開久了必然要淘汰換成新的;房子住久了也會漏水,換一幢新房子也是正常的現象,但人卻因看不清楚這一點,卻始終執迷在自身的不滅,由此也就延伸出人生更多的苦痛了。

  史萊門的新藥發掘是生物科學中受重視的區塊,在二十一世紀生物科技會被大量投入研究,從而對人類的無解病因提出解決之道。對未來人類史上絕對會是重要的變革。癌症究竟最終能不能受到掌控?這是一個未知數,但若非像史萊門這類無名英雄默默地奉獻,就不可能有這方面的驅動力量。

  要討論這部電影應該跳脫傳統影評的角度,因為這並非是傳統認知「好看」的電影,使你無法「割捨」這部電影動人之處。正確地說其實這也可以算是一部紀錄片,紀錄著史萊門醫生從一九八八年至一九九六年研究賀癌平的心路歷程。在歷經各種挫敗與阻撓之後,終於讓賀癌平通過FDA並上市而造福廣大的乳癌患者。

  也許這些過程都會牽引出利益的糾葛甚至人性的掙扎,這並非是小老百姓能夠關注的。史萊門的醫療計畫受到太多的掣肘,若非遇上一位NBC總裁夫人莉莉為他募款,而使得露華濃基金會捐了二百四十萬美金,這個活動早就胎死腹中;另外若非基因科技中心一名主管的母親也得了乳癌,這也間接促成這個實驗活動繼續的動力。

  人類是極其自私的,而這一切都建構在權力的掌握,若有活動而讓掌權者失去權力,這些人便會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而極力阻擋;但當與其自身有關時,便會改變態度,這是自古以來的通病,所有事情的看待都不是在事,而是在「人性」的角度。

  也許這算不得上是一部極為出眾的電影,但卻在情節點出了人類面對癌症尤其是乳癌時的困境,生命也許可以很豐富,但其實也是相當脆弱的。一個癌細胞就可以打垮一個人,甚至也會摧毀整個家庭的基構,在極度美化人生的同時,我們是否也應時時刻刻來檢視這個「無常」的到來會帶給我們多大的衝擊?

  面對癌症,基本上人類尚是無解的,但我們可以用預防的心態去面對它。首先從飲食著手,粗茶淡飯是一個重要的前提,規律的生活,定量的運動都是條件之一。但最重要的是隨時保持感恩的心,卻是絕對的不二法門。

  讓心隨時隨地都處在一種謙虛與滿足感恩中,然後去愛你周遭環境的每個人事物。於是這個世上便會變得充滿喜悅,就算你已罹患癌症,就當作是一種恩寵的試煉,因為這正是你與眾不同之處,而你的可貴與特別,則在於你面對挑戰時的態度。

  以這個測試的過程來對照國內H1N1疫苗的生產,似乎就有了一些比較。幾個階段對老鼠的測試尚無法全面保證病患的安全,因此國內醫療體系的許多決策者事實上都必須重新評估與檢視的。

天使與魔鬼(Angels & Demons)

導演:朗.霍華(Ron Howard)
演員:湯姆.漢克(Tom Hanks)
   艾葉蕾特.祖兒(Ayelet Zurer)
美國 / 2008年 / 138分鐘 / 保護級
禮讚:湯姆.漢克(飾演羅柏蘭登教授)是影史近半世紀以來唯一一位連莊
   奧斯卡影帝的演員,1994年他先以《費城》的愛滋律師獲獎,隔年又
   因(阿甘正傳)再下一城《達文西密碼》的「前傳」。
教宗逝世後,所有的樞機主教齊聚閉室,要從中選出一位新的教宗...

◎ 劇情簡介     

  梵蒂岡教宗庇護十六世逝世後,所有的樞機主教必須齊聚閉室,並從中選出一位新的教宗。但在這緊要關頭歐洲粒子研究中心也正好在地下五十公尺舉行第一次「反物質」的實驗。這種高度不穩定的物質在測試成功之際,最先的構想人威特拉博士卻被人發現不僅在胸膛被烙印一個神秘印記而死亡,其眼珠子也被挖掉。而重要的是「反物質」被人偷盜,若不在二十四小時內尋回,當電池用完之際,勢必發生致命的大爆炸。

  而此時暫代教宗職位的總司庫接獲四名極有機會成為教宗的主教失蹤了。梵蒂岡請來哈佛大學符號學博士羅伯蘭登來訪查,粒子研究中心則由維多利亞博士參與,共同尋找幕後光明會的主使者。

  傳說光明會是古時一群科學家所組成,他們企圖以科學來印證宗教的荒謬而遭到宗教的追殺,於是光明會的人規劃了一條古老的路徑,建造了一條從羅馬直通光明教堂的暗道,不僅作為逃生之用,也用於藏匿追捕。為了尋找搭救被綁架的主教,蘭登從光明會慣用的符號土、氣、水、火四大元素著手,並配合之前曾經在歷史上出現的「雙向符號」作過濾清查。總司庫固然感激蘭登的幫忙,但卻也訊問蘭登是否相信上帝?蘭登並未給予正面的答案,在獲得授權之後進入神秘的檔案庫內,見到伽利略的手抄本,為了時間緊迫,女教授偷偷撕下關鍵的一頁,依據線索尋訪到基吉小教堂,但依然慢了一步,一名主教已慘遭殺害,根據與氣有關的浮雕指示又回到聖彼得堡,同時也發現教宗是因注射大量肝素而死亡,這表示梵蒂岡內早被光明會所滲透。當蘭登與警探入資料庫時,突然電源被關閉,兩人幾乎缺氧而死,幸最終蘭登撞破了防彈玻璃而撿回一命。由於粒子物質會在午夜前爆炸,眾人依線索找到一間教堂,卻依然慢了一步,另一名主教被火燒死。最終種種跡象顯示,水的符徵應在一座圓型噴泉下,蘭登即時救了最後一名主教,但卻也發現總司庫似乎也是歹徒下手的目標,而此時殺人的歹徒所開的車子爆炸而身亡,而眾人衝入時誤殺了梵蒂岡的警長,但真正的主凶卻是總司庫,他在東窗事發後自焚而亡。

◎ 劇情分析

  丹.布朗的小說「達文西密碼」完成於二OO三年,在全球曾創下六千萬冊的佳績。而事實上在這本小說之前布朗在二OOO年亦出了這本「天使與魔鬼」,成績雖然沒有達文西密碼亮麗,但兩本小說其實是相互連結的,亦即兩者的故事脈絡都是以探索天主教「人與神」的相互辯證,並從中引燃人類最難克服的人性與慾望。

  「天使與魔鬼」依然由湯姆漢克擔綱演出,他的「符號學」是本片的一個賣點,藉著過去前人留下的線索,追尋出儀式之下的罪刑與報復,但對於不熟識羅馬景點的人要欣賞本片是相當困難的。或許是太過著重在符號線索的追尋以及節奏的緊湊,幾乎將重要與關鍵的場景一筆帶過,有關土、氣、水、火四大元素的附合實在有些牽強,若說這是一種早期光明會的報復是故弄玄虛,但對觀眾而言,似乎依然缺乏一股強而有力的誘導作用。

  佛家主張人體構成的元素是「地、水、火、風」,人死時四大會分離,這兩個宗教的主張是大同小異的。但本片最終將所謂「神格」的位階降至學者的認知之下,這也是許多教友看了會有不悅之處,但這正是本片一個重要的主旨,作者並非刻意否定宗教,甚至反而提昇了「信仰」的可貴性。

  信仰可以是很廣泛的,但就某種角度而言,信仰其實也是一個盲點與陷阱。如果上帝創造了一個人,為何還要再給他信仰?一個人從出生之後其實就是最完美的,但因從懂事後,社會各種層面的主張讓他變成必須傾其一生的精力去追索,所謂的「理想」、「信仰」、「成功」、「完美」都是必須完成的目標。問題是我們終其一生卻始終找不到一個真正成功的人。

  金錢與權力是人類最大的理想,但試想當一個人真正擁有這兩樣東西之際,反而是他最恐懼與孤單的時刻。在眾人面前他也許是亮麗而令人稱羨的,但卻無人知曉他正因擁有這麼多而無時無刻不在恐慌失去。因為這個世界本來就充斥著你爭我奪的現象,當人一無所有時,反而不會有這種忐忑。

  另一種原因是奮鬥一生後終於擁有一切時,他會恐懼生命的老化或者突然的猝死,於是在心思有了全然不一樣的思維之後,「理想」與「成功」幾乎瞬間就幻滅了。如果更嚴肅一點提到信仰這個議題,卻也不得不重新來看待。如果上帝代表的是救贖,這也必須從不同的角度來面對。前面說過,人生下來就是完美的個體,如果可以一直保持四歲以前的「赤子之情」,人又何必有救贖?上帝與信仰;佛陀與涅槃其實都是符號,但這些符號的背後意義正是人存在當下的真確證據。我們無法了知其中的緣由,便是受了傳統教育社會共同認知的影響。請記住,任何的宗教都不是外求而得,必須從自己內在的觀視與自省才能發現真相的。

  天使與魔鬼是極端對立的名詞,但就佛學的意義而言卻是相當契入的。人既出生在十八界中,每天醒來就必須不斷接受外在六塵的薰染,透過我們的感官便有了喜好與厭惡,於是就有了抉擇,而這些決定便會成為我們的習氣,亦即一個人的個性便由此而來,相對的,若你相信輪迴的話,這些習氣便會在輪迴中「成就」此生中的你。換句話說,我們今生的長相其實都是「自己」造成的。

  但本文並非刻意否定上帝與信仰,畢竟這是世俗中一種相當重要精神依歸,當人茫然無助時,上帝與信仰便能產生極大的精神助力,這也是為何宗教千年以來必須存在的理由。而「天使與魔鬼」的主軸亦在這個前提上注入了人性的躁動與不安,為了追求權力與慾望,於是善惡的天秤便有了比重的區別。

  其實人活在六塵中每天都不得不去面對善惡的對待,你無法單獨將惡完全驅除,除非到達等身菩薩或佛地位階。既然「天使與魔鬼」無時無刻不與你同在,你該如何面對呢?這正是修道的時節與關鍵啊!六祖慧能曾問要殺他的惠明:「不思善、不思惡,當下反觀自性,你的真面目是什麼?」這個問題其實就是答案。

  有關天主教內部紛爭的電影很多,但最終都似乎在神蹟中而化解,但其實這些過程也都必須是人為的努力。人既然是上帝按照祂的形象而造成的,那兩者之間在本質上應該有許多同質性。如果試煉是人性向上提昇的必然手段與過程,人當然必須在這些過程中獲得醒悟與自覺的。

  權力與慾望有時會讓人迷失方向,這是人性中最大的弱點,「天」片中的主教最後將手稿借予蘭登教授,雖然很尊嚴地維護了宗教的既定性;但也很委婉地承認了人性中極為脆弱的區塊。這是本片中最引人入勝之處,也連帶地讓本片提昇了一些質感。

  或許是偏重在節奏的明快,因此便忽略了人的本際,粒子女教授的出現似乎只應了不可或缺的花瓶角色,連最後換電池的任務都無法達成,當然這是為了突顯總司庫的老謀深算,但就電影的比重分配而言,便算是一次很大的瑕疵。也許導演志不在此,他著力的是與觀眾玩捉迷藏的遊戲,但別忽略了,電影是演給人看的,必須要有人的參與性與關連性,觀眾才會溫馨感受的。

2010年1月1日 星期五

男色多瑙河(Cover Boy)

導演:卡密.阿榮羅索(Carmine Amoroso)
演員:愛德華.嘉畢亞(Eduard Gabia)
   盧卡里.奧奈洛(Luca Lionello)
義大利 / 2008 / 100分鐘 / 限制級
禮讚:榮獲 巴塞隆納電影獎 最佳影片
   榮獲 羅馬尼亞影展 最佳男主角
   西班牙瓦倫西亞影展 電影藝術獎
   榮獲 義大利奧斯卡 最佳男主角 最佳製片 雙料大獎提名
   全球38項國際影展爭相邀展
   鹿特丹影展觀眾鼓掌15分鐘

雖然這是屬於兩個掙扎於窮困邊緣的男人世界,但那種若有若無,欲語還休的情境則不是斷背山可以相提並論的…

◎ 劇情簡介     

  羅馬尼亞共黨政權解體時,街上一片動盪不安,希奧塞古即將下台,但街頭一片混亂。佛羅林是一名醫生,為了兒子伊旺的安全,決定用車子送他到外婆家暫避。誰知半路上為了救治一名倒臥路旁的傷患,被人放冷槍殺害。

  長大後的伊旺喜歡修車,整天待在廢車場中,他一名好友邀他一起到意大利,因那兒有好的工作等著他們。伊旺被說服了,兩人搭車前往,半途上遇警臨檢,伊旺的護照尚未過期;但好友卻被警方遣返。

  孤身隻影來到意大利的伊旺舉目無親,遂流落為街友。他隨一名街友潛入一家商店街的盥洗室洗澡,清潔工因隨身聽被偷,憤怒驅趕伊旺,但將他推倒在地時見伊旺鼻嘴流血反而起了惻隱之心。清潔工米克雷相當不得志,於是雙方談妥讓伊旺入住他家,但一天要八歐元,女房東雖然提出警告要加收房租,但米克雷誑稱伊旺只是水電修理工,久了女房東也只好默認了。

  伊旺找到修車廠的工作,暫時生活有了著落。米克雷的母親打電話來,米克雷謊稱他日子過得不錯,老闆很快要昇他為正職。女房東聽了責備米克雷為何要對父母說謊?米克雷不置可否。

  伊旺與米克雷一起騎機車到海邊玩,兩人裸體戲水,伊旺不會游泳,米克雷教他,兩人有說不出的歡悅。但回來之後米克雷遭到辭退,他並未告訴伊旺,只是四處找工作,但始終碰壁。而警察到修車廠臨檢,伊旺雖然機警地跑開,但老闆卻也不敢再雇用他,於是伊旺也失業了。伊旺到商場找米克雷才發現米克雷不曾對他坦言,於是他生氣離去,米克雷在車站找到伊旺,兩人盡釋前嫌。

  兩人一起找到洗車工的工作,但不滿老闆的苛責,雙方衝突而散。伊旺按同鄉老友的指示到一家餐廳,果然找到老友,但老友要他當男妓,伊旺憤怒離去。此時一名女攝影師看上伊旺,不僅提供極佳的條件力捧他為男模,兩人也成了親密友人,但女攝影師卻用伊旺的裸照剪貼在當年羅馬尼亞革命動亂中的相片,伊旺憤怒離去,他已買了一輛車,決定要載米克雷到多瑙河三角洲去開意大利餐廳,只可惜米克雷承受不了失業的煎熬早已自殺身亡。

◎ 劇情分析

  雖然這是屬於兩個掙扎於窮困邊緣的男人世界,但那種若有若無,欲語還休的情境則不是斷背山可以相提並論的。

  米克雷確實有個晚上起床站在伊旺的床邊端詳,這一點再連結兩人在海邊戲水的接觸,確實呈現了米克雷對伊旺的愛慕,但米克雷卻始終不曾驚動過伊旺,這也是為什麼兩人有一場相互擁抱時,米克雷掉下的淚水就更令人心疼了。

  伊旺始終不曾動過什麼「同志」的企圖,要不然他也不會在家鄉老友介紹他去當男妓時憤怒離去了。也正因為伊旺就是如此的單純,這使得這份虛實難分的友情變得曖昧難明但也因此而更引人入勝。誰說感情必須要全然釋放?就算對方不知,將之收藏在此生的胸懷,慢慢細嚼品味,最終必能將遺憾化作溫馨的回憶。

  窮困潦倒是這部影片的背景,但卻也是主軸事件。伊旺從羅馬尼亞到羅馬變成落難的街友;米克雷原本要來羅馬唸書,但因經濟的原因只能先委身於清潔工的工作,就因窮困而將兩人推擠在一起。資本主義的市場是自由競爭而相互廝殺,這兩個落居下風的男人,在逐漸取得共鳴之後,猶如點燃了一盞明燈,瞬間前途便變得充滿亮麗了。

  米克雷的拿手好菜意大利通心麵,有著他家傳的配料,這種共頻的味覺,讓兩人獲得啟發,感情世界也自此而延展開來。雖然伊旺的美夢是賺了錢買一輛賓士車風風光光地回老家,再加入米克雷後,則是一起到世上最美麗的多瑙河三角洲開一家「伊旺與米克雷」意大利餐廳。

  這是一個未竟之夢,或者說是永遠無法實現的夢,究其原因則是生活的困頓。米克雷確實早已寸步難行,他的自殺其來有自,曾經在地上發現一隻驚惶失措的紅蟻,他感嘆螞蟻尚且偷生,但當人陷入泥淖而動彈不得之際,生命再談其中意義便變得矯情了。這或許是導演隱喻中控訴的不公與不義吧!如果人是平等的,為何生命有著這麼多的落差?這也是米克雷曾對伊旺質疑過上帝存在的疑惑。但這幾乎是永遠沒有答案的,唯一能詮釋的也只能說是時運不濟吧!

  伊旺本來不想離開自己的國度,但受了朋友的誘導才匆匆離開。然而他心中始終有著一個明確的希望,買一輛賓士車風光地回自己的母國,但遇上米克雷後,他開始修正要與米克雷到多瑙河畔開一家意大利餐廳。這是一種全然相融的感情併現,店名是兩個人的名字,亦即是映象語言中的隱徵,不管伊旺目前的想法如何,這是一種「家」的符號與象徵,雖然伊旺不見得他自己潛在的意識思維,但最終他單獨開車回去,導演卻運用了意識流與魔幻寫實的手法,企圖彌補這個殘缺的希望,這更突顯了伊旺落寞的情境,也讓觀眾噓唏不已。

  女攝影師是伊旺的救贖;但卻也是他的毀滅。坦白說,若無女攝影師對他的青睞,伊旺最終可能也會淹沒在人潮之中,但女攝影師為他打點一切,使伊旺名正言順地站在服裝界的伸展台上,這是他揚名立萬的好機會;而在感情上他與女攝影師也有了交融,看來這一切都是一種翻轉的契機,但女攝影師以拼貼的手法將伊旺的裸照疊印在當年羅馬尼亞的動亂之中。這使得伊旺憤怒不已並決定離去。

  就藝術的觀點,後現代主義的拼貼手法是有其特殊意義的,女攝影師的創作觀自然能獲得諒解,但問題是,當年羅馬尼亞的革命動盪,正是伊旺此生最難抹滅的傷痛。小小年紀眼睜睜看著父親為救傷患而遭人槍殺,雖然女攝影師不知緣由而屬無心之過,但卻堅定了伊旺的信念,最起碼讓他想起了與米克雷的約定。

  伊旺打了一通電話給女房東,如果女房東可以先行告知米克雷,或許悲劇就不會發生。當伊旺回去時,發現米克雷已經絕望自殺,他傷心地帶走了米克雷的靈魂,無論如何要帶他到兩人約定的地方。這個近乎魔幻寫實的手法就猶如斷背山的那件襯衫,總讓觀眾在落幕之後久久不能自已。

  不管異性或同性之間的情懷總有許多令人動容之處,其基本的態度不外乎出自內心的情與意。劇中一句「我以為我們是朋友」是何等鏗鏘有力,對照現今的夫妻關係,彼此暗藏的計算,似乎連「朋友」兩字都連結不上,由此也對應出患難見真情的可貴。

  如果伊旺與米克雷都是中產階級的菁英,不知他們在生活不缺的狀況下是否也會如此相知相惜?世上沒有絕對的答案,因為這一切都是來自每個人自身的本性呼應。基本上伊旺與米克雷的共同點是「善的對待」。女攝影師說伊旺是一塊璞玉;米克雷不也是如此?若非情勢所逼,兩人自有一番不同的際遇的。

  一種超然又緊密的友情,接近了情慾卻又置之度外,這種若有若無,似真似假的情境氛圍正是本片的特色;也是本片成功之處。要處理這種感情不僅要有導演的巧思,演員的表現自是功不可沒。難怪本片四處得獎,自非浪得虛名。看似平淡但卻令人久久無法釋懷,正是本片最難得可貴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