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2年2月23日 星期四

八又二分之一(8 1/2)

導演:費德里柯.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
演員:馬斯楚.安尼(Marcello Mastroianni)
   克魯迪亞.卡迪拿里(Claudia Cardinale)
義大利 / 1963年 / 138分鐘 / 輔導級
禮讚:1964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佳服裝設計
   英國"視與聽"雜誌影史十大電影
他偏愛的夢︰「夢也是表達我們疾病的一個方式,雖然它跟疾病一樣,都在尋找健康,一部電影對我來說,十分接近一個友善卻並不令人期待的夢。...

◎ 劇情簡介     

  導演基多正欲開拍一部八又二分之一的電影,但他卻陷入了困境,不僅劇本沒有著落,甚至也無法對製片說出他要拍片的主題。在擁塞的路上,他多麼想像一個氣球輕飄而上遠離讓他煩悶的世界。

  基多的好友兼助手馬里歐與妻子汀娜正欲離婚,而馬里歐也結交了與女兒同校的葛洛麗,這似乎也觸動了基多的內心矛盾。基多去看醫生,醫生開的處方箋是喝礦泉水與洗泥浴。

  其實基多也有一名有夫之婦的情人卡娜,果然應約到拍片的鎮上,基多安排她住在較小的旅館以瞞人耳目。卡娜能扮演各種床上角色以滿足基多,但對卡娜反問若她是真的妓女他是否會喜歡她?基多卻無法回答。

  基多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明星心情始終無法平靜,妻子路易莎從羅馬打電話來,基多表面上邀請,沒想到路易莎帶著妹妹羅莎拉還有一名仰慕路易莎的殷里可一起來,基多與路易莎在房內無法互動也引燃了爭執。妻子責備他其實不該邀請她來的,因為她看得出他的謊言,基多極力辯解,但卻也不時墜入過去的時空。

  基多想起小時候洗酒浴,在姑姑及其他豐滿女性的擁抱中有著幸福的感覺;也想起小時候一起跟同學找住在海邊碉堡的胖女人莎娜基,只要給她一個銅板,莎娜基就會扭動屁股給他們看,但學校神父找來,眾人逃之夭夭,只有基多被逮,於是基多被指責為可恥,也必須常向神父告解。於是基多將這些過往告訴編劇,但編劇認為只是回想並不想納入情節,因為主題一直抓不到。

  卡娜發燒了,基多不得不在應付這些不斷詢問自己擔任何種角色的演員後又急急趕往她住的旅館,雖說是發燒但其實也只是希望基多來陪她罷了。

  基多甚至也去見大主教,希望能以宗教的角度洗滌人心,但小時候的創傷猶在,這令他相當矛盾。基多慢慢發現這一切都不是他想拍的,找來的演員也並非都是他想要的,但他究竟真的要什麼?其實基多自己也不清楚。電影終於宣佈停拍了,基多在工作與感情世界都陷入了無法自拔的困頓。

◎ 劇情分析

  很多人認為「八又二分之一」是費里尼一路拍電影而來的創作編號,但會不會也是費里尼心中的女性密友的代號呢?別忘了彼得.格林納威(Peter Greenaway)就因觀賞了「八又二分之一」後才拍了「八又二分之一女人」。但這個議題並不重要,應關注的是這部影片所探索的人心的複雜層面與心態。

  基多是一名成功的導演,但在籌拍下一部電影時卻陷入了困境。因為他的靈感全失甚至相當紛亂,面對邀請來的各國女明星是促動他心情浮動的主因。

  從小時候基多便沉溺在女人豐滿的懷中而不可自拔,一再地尋覓不同的女性胴體不僅是一種追憶也是一種自溺,或者可以說母親的子宮是他一直最眷戀的所在,於是在不斷地注目與追索中會發現,任何女子都不是他會駐足的所在。正因為連自己都講不清楚的內心深處躁動,便容易蛻變為焦躁與茫然。

  同樣的道理,這些來自不同國度的女明星也都有著各自的盤算,許多人隱瞞了年齡,為的是能在影片中爭得一席之地,有的女星會以身相許;有的則以退為進,謊稱自己尚有許多部電影在軋。問題是基多連劇本都沒有,他如何去告訴她們演什麼呢?

  其實整部影片就是費里尼自己的寫照,他誠實而勇敢地將自己內心世界鋪陳而出,最終甚至否定了一直在外面追索電影的「我」,雖然無法真正了解內在世界那個「我」的真相,但其實也算得是在電影中「得道」了。

  每個人因為都有第七識末那識,在出生後便不斷地攀緣並作決定,這也使得人的習氣從而產生,並在這一生中薰染與影響。海邊碉堡內的肥胖女人絕對是一種強烈的象徵,這並不關乎美與醜的問題,而是所謂「母性主義」的具體表現,小基多在受盡處罰後,依然獨自前往探看莎娜基正是這種子宮的懷念與崇拜。

  基多的電影一直無法寫成劇本,那是因為無人願意去面對如此深層的感情世界,躲在最深處的靈魂可能不是你自己熟知的表相靈魂,很多人寧可選擇逃避也不願正面去面對祂。基多甚至在幻想中想將編劇抓去吊死,其實正是埋怨無人能理解他的內心世界。從小說的角度來詮釋是較為容易的,但若由影像來表現,那是一種極高的挑戰,何況還要變成演出有情節的劇本,編劇自然是束手無策了。

  基多面對妻子必須不斷地以謊言來應對,其實他並非不愛自己的妻子,要不然也不會對同行而來並不斷對妻子獻殷勤的殷里可吃味了。問題是他永遠無法脫離記憶中豐滿胴體的溫度,其實何止是基多?他的好友馬里歐不也是如此?馬里歐交了一名小他三十歲的女子,平素洋洋得意,但在醉後卻也認為基多諷刺他「老」了。馬里歐的角色應該是基多更進一步的未來詮釋,其義理是相通的,就猶如基多最後的醒悟是:不斷的追逐之後,連自己也不知道所求為何?

  全部的演員都是基多生命中遭遇過的人物,像主教就是道德的象徵。在第一場戲中基多在擁塞的馬路中飛昇而起,這是極力想逃離這個困頓世界的窘迫,但卻又被主教的助手用繩子拉回,於是基多落入大海又回到了現實。看起來很抽象但更像路易斯.布紐爾的超現實主義。但這一連結的一場戲使得八又二分之一成為經典之作。

  八又二分之一不斷地將現實與虛幻重覆交疊,人不正是以這種方式存活於世?甚至有些人更是喜歡長期沉溺在幻想回憶中。費里尼以近似荒誕的情境來去彰顯人的矛盾與不安。不斷地釋放謊言只為了掩飾上一個謊言,也許這是值得批判的,但有時候人不都是如此掩耳盜鈴嗎?若有人能不說話卻能道出你內心所想的事,那在佛學上稱為「他心通」。臉擦白粉的魔術師正是這種人,但那也只是在幻想當中基多的自我心靈投射罷了。

  基多與情婦的關係是疏離而矛盾的,他拍戲邀她來是為了一遣寂寞,所以在車站一側見不到她下車的身影時,基多其實是鬆了一口氣。但在另一側發現她時倒也坦然面對,但卻在內心中不斷地數落情婦的缺點,果然如預測地卡娜希望基多為其丈夫路奇找個工作。

  從這個情節即可看出端倪,基多其實遊蕩在女人堆中但卻也有某種層次的無奈與不安。除了卡娜之外有誰能滿足基多在性愛中的各種幻想呢?因此如果要基多離開卡娜似乎是不可能的。這也是為何最後基多自己的幻想是妻子路易莎逕自上前向卡娜示好,兩人歡悅地跳舞,這應該是基多潛意識的渴望了?

  其實不然,幾乎與基多見過面的女人都有可能成為他的密友,就連卡娜住的小旅館那位女服務生也沒有例外。在基多獨自一人入房間時,他也渴望或想像有個漂亮的女侍早已等待他的吩咐,而這一切也都只是一種妄念紛飛的幻想,但這些摸不著邊的思索其實正是基多電影情節的主題,很不幸的是也因為紛雜籠統,才使得這個主旨飄散風中而不可得。

  「八」片要探索的東西極多,因為是談「心」的問題。而「心」絕對在延展中不會只有一個答案,而這正是本片最迷人之所在。

2012年2月22日 星期三

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

導演: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
演員: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
   茱蒂.佛斯特(Jodie Foster)
美國 / 1976年 / 110分鐘 / 限制級
禮讚: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男主角
   英國影藝學院最佳女配角
   英國影藝學院新進演員
   英國影藝學院最佳電影音樂
寫實地描繪人的孤獨和自我憎恨…

◎ 劇情簡介     

  剛從越戰退伍下來的拉維斯,從中西部來到紐約後,因個性孤僻也遇到許多挫折,加上長期失眠,只好應徵計程車司機,不管大夜班或毒販娼妓出沒的是非之地,他都前往攬客。

  有一天他經過參議員查爾斯.帕蘭汀的競選總部,看見一名令他心儀的女子貝絲,他鼓足了勇氣假裝要當義工,貝絲對這樣的人相當好奇,遂答應拉維斯的約會,但因拉維斯帶她去看色情電影,貝絲憤而離去,從此不再接他的電話。

  拉維斯載到一名沮喪來抓姦的人;而這之前他的車子載到一名衝上車的雛妓,但拉維斯尚未反應過來,這名叫艾莉絲的女子被老鴇拉回,老鴇丟了一張鈔票給拉維斯,希望他別多管閒事,而這一日拉維斯又差一點撞上了艾莉絲,這讓他的情緒更加激盪。

  拉維斯找綽號「男巫」的同事,男巫介紹他向一名叫安迪的人買了好幾把槍,並且開始鍛鍊身體,並作了設計讓所有的槍全藏在身上。

  拉維斯到帕蘭汀要演講的場子,故意與一名保安人員搭訕,但保安人員也開始對他注目。拉維斯進入常去的商店,卻遇上小混混持槍搶劫,拉維斯槍殺了歹徒,老闆要拉維斯快走,然後拿起棒子狠擊已經倒地的歹徒。

  拉維斯在七月寄卡片給父母,因為是母親的生日,同時也是他們的結婚紀念日;甚至見到電視中男女談論到婚嫁,都憤怒地砸毀電視。

  拉維斯第三度遇見艾莉絲,於是透過馬伕斯波的首肯,才帶艾莉絲上樓,樓上的老鴇正是上次丟錢給他的人,拉維斯向艾莉絲表明要帶她離去,甚至第二天下午一點兩人約出來吃飯。

  拉維斯終於要行動了,在剃了一頭印地安人的頭髮接近帕蘭汀的演講場子,但因保安人員發現而逃逸,接著他去找艾莉絲並槍殺了斯波、嫖客及老鴇,警方趕到時他子彈已經用完,警方判斷是司機與黑幫的衝突,反而讓拉維斯成了英雄,就連以前瞧不起他的貝絲,都開始對他另眼相看了。

◎ 劇情分析

  廿世紀的越戰不僅讓美國陷入進退不得的泥淖;也在美國本土社會中造成一股難以計度的創傷。許多退伍軍人並未受到妥善的照顧,許多人幾乎與整個社會產生了無法連結的苦悶,於是延展下來的問題便成了日後社會學家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

  「計程車司機」描述的正是在越戰之後的困頓故事,所謂「越戰創傷症候群」正是對越戰軍人參戰回國後的後續影響。這些人過著斯巴達式的生活形態,不僅工作沒有出路,最多只能選擇卑微低收入的工作來糊口。但過去在戰場上的武力模式,常常讓當下的生活有了極大的落差,逐漸地他們發現,當他們從戰場回來的那一段,其實這個社會不但早已往前進了一大步,甚至早也已經遺棄了他們,這種當下的衝擊常常讓他們茫然不知所措,唯一能做的似乎也只能任憑洪流漂盪,載沉載浮在這股社會龐大的壓力之下了。

  拉維斯患了失眠症,這是一種焦躁的精神病,為了工作,他可以開大夜班的計程車,也從而見識到紐約最沉淪與黑暗的一面,於是不知不覺中在戰場上的那股除奸掘惡的英雄主義油然而生,他認為這是都市中最髒最亂的所在,但雖然如此地正義澟然,他依然束手無策。當艾莉絲跳上他的計程車時,他卻茫然無策,只能留下無比的愧疚與悔恨,老鴇丟在司機前座的那張鈔票便成了他最大的心理負擔。一直到他最後買了槍也決定了行動,才將那張鈔票還給了老鴇,但也預告了那場血雨腥風即將到來。

  拉維斯一眼就愛上了貝絲,但就像貝絲從色情電影院急急走出時所說的話:我和你是不同領域的人。雖然讓拉維斯錯愕不已,但卻也是當時相當真確的寫照。貝絲其實也是像拉維斯所說的,她是個孤寂的人,投身在總統候選人的陣容中,每天面對的是來自四面八方的訊息,但卻不全然與她的感情世界有關,縱然有個男同事,但卻完全不是貝絲理想中的男人。那貝絲理想中的男人究竟是怎樣的人呢?其實連她自己也不知道。

  也許我們會在心目中設定一個標準,但這個標準其實是相當籠統的,當拉維斯直截了當地說出真心話,其實也恰巧打中了貝絲的心坎,換句話說這種男人才能引起她的注目,若不是頭腦單純的拉維斯帶她去看情色電影,相信貝絲會繼續與他交往的。

  然而拉維斯的性格洋溢了極度的孤獨與疏離,這是從戰場上延展過來的,他以自己的判斷毫無隱瞞地帶貝絲一起觀賞情色片,因為他認為每個人都是這樣排除寂寞的,貝絲開始拒絕他的邀約,他依然不知錯在何處,他唯一能做的是將無法了願與滿足的憤怒轉向貝絲服務處的候選人。

  帕蘭汀這位總統候選人曾坐過拉維斯的計程車,拉維斯所說的掃除不乾淨是一般人無法體會的,半夜的花街隱藏太多的人性慾望,帕蘭汀就算當選總統,他也永遠無法了解拉維斯所說的意思,因為這是兩個不同的世界,拉維斯不管面對何人,他永遠只有自己的世界,而這個孤寂的世界早已將他帶向「類分裂性人格疾患」的躁動,也逼使著他一步步走向血腥之道。

  拉維斯在商店內正好遇上了搶劫,一個月內遭五次的搶劫,也難怪老闆在歹徒中槍倒地後依然憤怒地棒打屍體。這些在底層社會每天發生的事,有時是永遠不會浮上檯面的,於是兩種不同的世界當然就愈離愈遠了。

  其實拉維斯面對的困頓是全面的,因此暗殺帕蘭汀只是發洩情緒的一種;商店槍殺搶匪也是不同的反射;而最後將全部情緒發洩在拯救艾莉絲身上。

  在戰場上的血腥氛圍必須獲得相同的對應,才能安撫早已失去自在的徬徨心靈,拉維斯決定買槍之後,不斷地在房間內武裝自己,在那當下他似乎又回到了越戰的欉林,在時序都已轉換之際,紐約的黑街甚至無法讓他了解的世界,何嘗不是另一種欉林呢?問題是戰場上的敵人是越共;但在美國紐約呢?他的敵人若隱若現,在不確定之中只有隨機地碰撞,而十三歲的雛妓艾莉絲便自然成為他拯救的目標。

  說是目標就已經有了明確的方向,在戰場上那個軍人能正確地說出目標呢?顯性和隱性的目標都令人茫然而無所適從,拉維斯最後的搏命,算得上是想為自己找到一條生命真正的出口吧!

  美國這個社會就是如此的神奇,槍殺過四人的拉維斯最後成了英雄;而就連不再接他電話的貝絲都回來搭他車子,最後的結局耐人尋味,但答案是相當明確的,那場的火拼讓拉維斯重拾過去存在的價值,他在執行「正義」的時刻也同時消除了嚴重的孤獨與人際的疏離,由他執掌了對社會不公的火力審判,於是在他心中便重新界定了新的價值觀。

  「計」片已經成為廿世紀的重要影片,同時也是名作曲家伯納.赫曼生前最後一部電影配樂,而演雛妓的茱蒂.佛斯特當時才十三歲,包括勞勃.狄尼洛與哈維.凱托,當時都是如此年輕,如今重新觀賞不免令人感嘆:歲月不饒人啊。

2012年2月17日 星期五

愛你一萬年(Love You 10000 Years)

導演:北村.豐晴
演員:周渝民、加藤侑紀
台灣 / 2008年 / 110分鐘 / 普通級
禮讚:導演獲得行政院新聞局97年長片輔導金新人組
   2010 大阪電影節觀眾票選人氣大獎
九十天倒數計時的愛情合約,讓仔仔與加藤侑紀掀開一場及時行樂、又依依不捨的驚奇戀旅…

◎ 劇情簡介     

  在日本滋賀縣的櫻田橘子拒絕了男友的求婚,被公司派來台灣學習語文,認識了剛與女友分手的樂團主唱吳奇峰。兩人從露天酒吧的衝突開始到一同坐上司機去抓姦的公車,也展開了一段知心的情感。

  因為租屋有契約,兩人也仿效簽了一份三個月不得背叛分手的合同。橘子也因之前酒醉砸毀了奇峰的吉他,因此特意送他一個新吉他,兩人在租屋處如膠似漆,但橘子也慢慢發現奇峰的一些缺點;而奇峰也領教了橘子性格上的缺陷。而語言中心要橘子邀「猴子電音」樂團助陣,但遭奇峰拒絕,因為他每次唱這首歌都會有事情發生。原本為樂團設計粉紅色團服的橘子難掩失望神色。

  為了一台冷氣機,兩人參加電視有獎徵答,沒想到十題中兩人只答對一題,安慰獎是一條拼湊組合的項鍊。這令兩人沮喪不已,奇峰為了安慰也為了表示歉意,買了一隻玩具熊送給橘子,但在酒吧中遇見前女友,正巧被橘子看見兩人接吻,於是生氣的橘子便搬出去了。

  雖然如此,但在語文中心的晚會上,樂團還是熱情地贊助演出,而從小車禍不敢騎車的奇峰為了想挽留橘子,竟騎機車趕去機場,沒想到半途出了車禍。

  在上海的橘子與同事太田佑子認識了中國巨商之子林凱鴻,每次外出喝酒,佑子總是替橘子擋酒,佑子希望橘子能找到像凱鴻這般的好男人,但沒想到原本看上橘子的凱鴻卻慢慢喜歡上了佑子,在橘子的提點之下,佑子才接受凱鴻的約會,橘子當然也為他們祝福。

  在台灣的奇峰似乎受到橘子的影響,慢慢注意到一些日常生活細節;在上海的橘子似乎也受到奇峰的影響,反而不拘小節。日本的媽媽打電話來說要了解一個人是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而父母常常吵鬧在母親的認知中是感情的基石。這讓橘子的思念有了轉化,更加上她在奇峰送她的小熊中聽到了一段奇峰的告白錄音,於是她決定要回台灣找奇峰;而奇峰也在吉他中找到一張橘子寫給他的信,這才了解她與他是如此地相愛,於是奇峰決定立刻飛往上海,但卻在租屋處遇見了從上海回來的橘子,兩人情不自禁地相擁在一起。

◎ 劇情分析

  所有的愛情當然都希望長長久久,在剛相識的時刻誰會去想終有分手的一天呢?但世事難料,隨著時日一久,人心浮動的衝擊下很多事情起了變化都是往往當時不曾思索過的,而這種料想不到的對待再去對照過去的甜甜蜜蜜,不免讓人滄海桑田感嘆唏噓了。

  其實萬般事務的變化始終都有它固定的規律,每個人都在這軌跡中不斷釋放自己;同時也領納別人。這是很自然而簡單的人際關係,問題是很少人會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這些互動的另一層面,更確切地說,真正導致試煉的絕對是因人心的變化;而真正得到救贖的卻也是經過救贖的心。

  型態與風格與「海角七號」有著某種程度的相同,但「愛」片卻有著一個令人讚嘆的契入點:愛情合約書。

  如果愛情可以用合約的方式當作是一種保障,那麼這表示這個社會的價值觀早已起了極大的變化,過去的傳統觀念早已落伍,「愛情」原來也有保鮮期,過了使用日期之後是否也要像過期的食物丟棄呢?有了這個前提,於是「愛」片便有了一種戲劇的延展力量。

  「愛」片採雙線進行並中途交叉後產生新的元素,而這種聚焦又經過一次的分開,在最後真正找到愛的真諦時便得到圓滿的結局。雖然是一套常用的戲劇情節公式,但嚴格而論這樣的執行方式絕對是正確的。

  「愛」片中的吳奇峰小時候可能發生車禍,從此不敢騎車,就連坐在機車背後也都有心理障礙,這才有兩人被司機拋棄在大度山上時由橘子騎腳踏車下山這場戲,這麼重大的心理障礙必須要有一個具象的情節才能讓奇峰得到試煉,從而改變心態,顯然編導在這方面刻意一筆帶過,純粹以「喜劇」的手法企圖涵蓋這項缺失。但戲劇的呈現必須以合理做為基調,否則容易讓觀眾有所失落。

  其他當然也有許多小缺失,如橘子與佑子從日本剛到一家公司(工廠)報到,但晚上卻去當酒促小姐,雖然橘子和佑子是來台灣學語文的,但這些看起來是為了回報贊助廠商的怪異場景,讓人丈二金剛。

  在露天酒吧這場戲也只是讓橘子與奇峰認識的開始,背景全部是台灣啤酒的招牌,但卻反而使得人物失去了黏著性,像無魂孤鬼般無法與觀眾產生共鳴。

  基於愛護國片的心態,缺點就此打住,現在談一談優點,在資訊主義的廿一世紀,世界村的影響,使得跨國際的電影變成一種必然與時尚。而台日的戀愛情境在海角七號獲得了觀眾的認同,「愛」片的模式便也有了這種相同的調性,只是「海」片是阿嘉打碎吉他,而「愛」片則是橘子打碎吉他。

  也許我們用另一個方式來思考,也就是男主角是日本人;女主角是台灣人,不知道台灣觀眾對這種情節有興趣否?「海角七號」那位片尾的老太太不是早已提供了答案?但這一切只是假設性的問題,何況「愛」片提供的是現代脈動中新的社會價值觀,也就是年輕人純粹以「愛」的角度來看待愛情,看對眼同居在一起從此樂不思蜀。而影片中編導塑造了許多具象情節與道具來說明兩人同居一些時日之後開始有了「忽視」的觀念,而彼此的習慣開始讓對方難以接受或一時改不了,但這也是編導高明之處,因為最後兩人的生活有了明顯的改變,而這些改變其實都是當時對方所指責的。

  或許是為了展示台中的場景吧?因為台中市政府贊助了二百萬,於是語文學習中心設在「孔廟」便顯得有些草率,這比起法國導演為拍一場床戲,全面調整色系,包括男演員的內褲與壁紙屬同一色系來說,「愛」片在這方面的認知是有必要重新調整的。更何況語文學習中心最後的成果展又回到類似露天酒吧的場景,也顯得馬虎而令人錯愕。

  愛一個人尤其是要愛一萬年,並非只有一首歌便能交待,奇峰和橘子心靈交契的點是什麼?是想當然耳的鋪排就容易落入平板,也許可比較海角七號之所以受到歡迎,那是因為他的母親與繼父這些腳色的投入,讓觀眾更能從側面去體現劇中角色的各種喜怒哀樂。

  奇峰過去交女友都不超過三個月,這是一種社會現象?或是奇峰本身心態的問題?這些都是可以大力挖掘的面向,只可惜編導只顧著表相的男女互動,忽略了「愛」最大的動力絕對必須從心靈交織談起。

  或許是為了中國的市場吧?戲中特別聘請演過「頤和園」聞名於國際影壇的中國女星郝蕾參與演出,也就是珍珠奶茶店的那位老闆娘,雖然出現過三場戲,但卻完全無法介入戲中,縱然是大明星也無用武之地,當然也可惜了這一次的合作機會了。

  每一齣電影當然都會有導演或製片要求的調性,但堅定這份面向後便要努力深探其中,挖掘出人性中最難能可貴的互動,就算是所謂的「喜劇」也絕對脫離不了這個準則,否則戲劇就會顯得零散。

  很少會對一部電影提出那麼多的看法,只因為愛之深責之切,希望這會是一份助力,也希望我們國片日後有更佳的成績。

2012年2月16日 星期四

薑餅茉莉的春天(Le Printemps de Melie)

創作者:法國瘋影動畫工作室
兩個單元共計 52分鐘 / 普通級
禮讚:入選安錫動畫影展最佳短片
最佳短片流暢可愛、無邊想像!小熊力昂與薑餅茉莉的甜蜜愛情!…

◎ 劇情簡介     

(一)力昂的冬日時光 (26分鐘、普通級)

  在中古世紀的歐洲有一個巴爾薩澤國,國王年歲已高但秉性善良,對待子民猶如對待自己的子女一般。國王有一女兒,這位公主名叫茉莉,她心地也非常善良,而這引起心地邪惡的說書人伯尼黑的覬覦。他認為只要略施小計,最終能娶得公主,那麼巴爾薩澤王國就全部在他的掌控之中了。

  國內有一名熊頭人身的男孩,他是從小被一對養蜂人夫婦所收養。小時後倒不覺得奇怪,但長大後覺得自己與父母完全不像,從而得知自己並非養蜂人夫婦所生,於是在一個冷冽的冬天,小熊力昂決定離家出走去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

  旅途中正好遇上心懷不軌的說書人伯尼黑正施詭計使食人魔來抓公主,力昂展現了智慧與勇敢,他決定去救公主。在途中力昂撿到一顆蘋果,但其實這是一顆魔法蘋果,所幸半途掉了蘋果但公主卻被伯尼黑帶走了,陷入危險的力昂幸被一群蜜蜂所救。力昂在伯尼黑強迫公主嫁給他時衝入皇宮救了公主。

(二)薑餅茉莉的春天(26分鐘、普通級)

  嚴寒的冬天即將過去,接踵而來的是百花齊放的春天,巴爾薩澤王國每年都會舉辦「百花慶典」,正當萬民準備歡慶節日時,心懷不軌的說書人伯尼黑又將再施詭計,以達他娶公主佔有王國的企圖。這一回他決定利用眾人疏忽時,以毒蘋果放置水中,不僅使得很多人中毒,就連國王也中毒了。這給伯尼黑一個絕佳的機會,立刻化粧成一名冒牌的醫師,希望在為國王治好病後,國王會把公主嫁給他。

  伯尼黑想來個一石二鳥之計,他在眾人紛紛中毒之後栽贓是力昂和他的朋友在水源中下的毒,生病的國王似乎失去了理智,派侍衛將力昂抓了起來。眼看茉莉即將落入伯尼黑手中,茉莉卻在大象漢阿寶和眾人的幫助之下,努力找到關鍵也識破了伯尼黑的詭計。

  最終壞心眼的伯尼黑詭計無法得逞,反而促使了國王將公主許配給力昂,兩人從此過著幸福而快樂的日子。

◎ 劇情分析

  片分為兩個單元,第一單元「力昂的冬日時光」,第二單元「薑餅茉莉的春天」。顧名思義本片是屬於單元連續劇集。由法國瘋影動畫工作室傾全力創作的偶劇動畫作品。

  所謂偶劇其實是以黏土塑形的手法並結合剪紙拼貼兩種手法來呈現,過去台灣的公共電視也曾以這種手法來呈現一些劇集,雖然也受到高度的歡迎,但可能技巧尚未完全成熟,故影片中的角色並不太靈活。雖然在當時受到了高度的注目,但因製作過程相當繁複,於是也在一個段落之後就停拍了。

  法國的卡通以電影的方式呈現的觀眾並不陌生,「大雨大雨一直下」正是這家公司過去的代表作。而這回以黏土造型的偶戲塑造了一些獨創的角色,故事雖然簡單,但其背後的意涵卻又隱涵更多的美學議題,這是我們從觀影的角度來看必須得更加留意的契機。

  第一部的背景是「冬天」,第二部的背景是「春天」,作者技巧地將四季中不同的氛圍當成背景,也就是在調性上有了全然不同的對待。以白雪皚皚的寒色色系對比於百花齊放的鮮艷色彩,也表現了截然不同的兩種風情。當然也由此對比了兩部連結的影片有了不同的面向。

  故事性雖然簡單而老梗,但將人物與動物合體的呈現也表達了一種宣言,換句話說,將人動物化;或動物人物化都是理念一致的。九O年代的名片「玩具總動員」不就是把所有玩具人物化嗎?

  以這種全然沒有分別的物種現象,更容易讓觀眾(尤其小朋友)領納兼善天下的理念。力昂是熊頭人身的造型,雖然長大後他自認為與父母長相不同,但他依然是以「人」的角度來呈現的,否則最後如何與公主締結良緣?

  雖然故事設定在中古世紀的歐洲,但其實這時空背景是適用於任何時代的。因為人性不分古今,善與惡的對立每天都不斷地上演。而代表惡的說書人伯尼黑造型被誇大放寬,因此也造成了戲劇中的壓力不斷。縱然如此,代表勇敢善良的力昂每次都在一番纏鬥後,打敗了艱困的對手從而給劇情帶來一股希望與遠景。

  昂是從小就被養蜂人夫婦扶養長大,他為了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沒想到卻遇上公主被食人魔抓去,雖然這一切都是伯尼黑的詭計,但縱然再怎麼困頓的難題,最終也都被力昂化解了,這種善良戰勝邪惡,光明打敗黑暗的素材永遠是最激勵人心的。

  本片當然也創造了幾個動物的配角,這使得劇情顯得更為熱鬧而繁複,當然也增添了更多的趣味性,在一連串的驚濤駭浪中,力昂以勇者堅定的心去迎戰所有的挑戰,最終不但救出了公主,也使得黑暗的勢力慢慢退潮。

  類似這種「童話」故事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不管善惡如何對抗,最終都不牽扯到「死亡」,換句話說對立之後並非以「死亡」作為終結,而是讓事件的起因消失,這樣簡單化的過程當然不是真實的人生中的必然,但卻是孩童學習過程中一項重要的生命元素。

  透過這麼簡單的對立,可以平和人的性格,也將認知到所有的對立衝突在解決之中的真實態度,這是童話王國中永遠不變的定律,本片將由兩個季節來呼應角色的認知與態度,夾雜更多的喜劇風格與幽默風趣的互動,使得極為簡單的故事就顯得相當有看頭了。

  第二部的「春天」情境當然也著實有了希望的呈現,在伯尼黑不斷地施詭計中,力昂與公主最終還是有了圓滿的結局。而這過程也大量啟用了茉莉公主的機智與勇敢,這回反而是公主為力昂洗刷冤屈,同時也為自己尋找到一條自己選擇的道路,在看似甜蜜的愛情故事中更有了一種勇氣與堅定的力量,當然也使得熱鬧的情節故事中有著深一層的意義。

  故事的情節大部份符合中古歐洲的調性,換句話說,創造者是在這方面下過苦功的,再加上本片添加了另一種剪紙拼貼的手法,以黏土人偶相互結合,於是整體的表現就更加活潑與真實。這與過去傳統的黏土人偶戲的拍攝成果,更增添了靈活度,一掃從前對黏土人偶戲的呆板印象,也讓這齣動畫影片更具另類而特殊的風格。

  台灣在卡通影片的製作水平上其實是有某種程度的,但目前都停留在代工的階段;更令人難過的是這些代工的業務這幾年更是被大陸廉價的勞工所取代,也有一些卡通公司很早就將產業外移,包括新店一家知名公司將大樓賣給慈濟。也許這一切都是時代脈動的一種轉向,未來卡通必然全面走向3D動畫,但這尚需要一段時日,等到所有的技術更至純熟並使得成本下降,將會是普及的時候。如果我們的卡通產業此刻能讓政府有所輔助,將來才有機會與他國一爭長短的

  介紹本片其實是希望國人能認識黏土人偶電影的另一種契機,雖然製作過程相當繁複,但這結合不同的藝術而產生的電影,其實是一項值得發展的電影新面向。捷克曾以真人和黏土人偶拍攝「浮士德」,不僅在國際影展中展現一種新浪潮,也給電影帶來一股新契機。本片在觀賞之後我們必須作如是的思索與省思,也期許為台灣帶來一股新動力。

2012年2月8日 星期三

蛇信與舌環(蛇にピアス)(Snakes And Earrings)

導演:蜷川‧幸雄(Yujio Ninagawa)
演員:吉高‧由里子(Yukiko Yoshitaka)
   高良‧健吾(Kengo Kora)
日本 / 2008年 / 125分鐘 / 限制級
禮讚:日本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藍絲帶俳優大賞

三個人的愛情,在刺青、穿洞、性虐待中,愈演愈烈… 

◎ 劇情簡介     

  璐薏在一個無聊的晚上進入了一家夜店,結識了龐克裝扮的阿瑪,當夜璐薏隨阿瑪回到住所,對他全身的刺青極感好奇,而更令她動心的是阿瑪的舌頭在舌尖部位開了叉,就像蛇的舌頭一樣。

  璐薏決定要仿效阿瑪一樣的刺青,尤其她也要改造身體讓自己的舌頭變成蛇信。於是阿瑪介紹她到刺青師傅阿柴那兒,阿柴首先為璐薏的舌頭貫穿,並穿上一顆鐵珠,他說只要每天推著鐵珠,總有一天舌頭分開叉變成她嚮往的蛇信。

  事實上阿柴暗中告訴璐薏,他一見到她便有想作愛的衝動,於是他偷偷給她手機號碼,希望要刺青時可以直接打電話約定時間。果然璐薏依約前來,她選擇了一條龍與一隻麒麟,阿柴的條件是璐薏必須跟他作愛,而阿柴近乎虐待式的作愛反而讓璐薏有了不一樣的感受。

  一個夜晚阿瑪帶璐薏經過小巷,引起兩名混混的攔阻,阿瑪的暴力傾向立即渲洩而出,將其中一人揍的掉下兩顆牙齒,阿瑪將兩顆牙齒送給璐薏,並說這是對璐薏愛的表現。

  璐薏瞞著阿瑪單獨去找阿柴,阿柴近乎暴力的性行為似乎與刺青有著異曲同工的快慰,但回去之後總會心神不寧,她渴望自己的身體能在黑暗中燃燒。而此刻電視上播報黑道組織「橫山悟」其中一人被紅髮龐克打死。璐薏二話不說立刻去超商買回染髮劑,將阿瑪的紅髮染成黑髮。

  璐薏有時會兼差當宴會的女侍,有時也會與阿瑪、阿柴三人一起去喝啤酒。阿柴酒後向璐薏透露,他作愛時在過程中常有殺人的念頭不知該怎麼辦?璐薏竟然說那就殺他吧。阿柴變態地說如果這樣能夠讓他姦屍否?但隨即又表示對方若無痛苦卻也引不起他的興味。

  阿瑪失蹤了,而阿柴卻表示他殺過人,過程很痛快,同時也正經地向璐薏求婚,而璐薏從認屍的傷口中穿過陽具的線香知道殺阿瑪的人是阿柴,何況凶手與阿柴都抽萬寶路的香菸。璐薏知道阿瑪與阿柴也是同性戀,於是璐薏將那兩顆牙齒敲碎吞入肚內,並將刺青上的龍與麒麟點上了眼睛,但她依然茫然不知何去何從。

◎ 劇情分析

  「蛇信與舌環」是改編自日本芥川文學獎同名小說的作品,而作者金原晴得獎時只有廿歲,應該是創下一項新的紀錄。小說在「文藝春秋」連載,銷售量也破最高紀錄,而單行本也有五十萬冊的佳績。

  「蛇」片將焦聚放在日本的次文化世界中,並針對時下年輕人的徬徨無依與惶恐不安,從而大膽揭露了一些禁忌的話題,如刺青、穿舌環、SM性愛,甚至是同性的愛戀。而導演是享譽國際的劇場大導演蜷川幸雄,再次以不同的領域呈現他過人的才氣。

  「蛇」片其實令人更深刻的是對時下年輕人內心世界作深入的探討。首先「刺青」就是令人困惑的一種表現,在皮膚上刺繪上各種圖案的意圖似乎只是為了嚇唬的作用,以便達到威嚇敵人的效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刺青既是用來增加威勢,這也突顯了刺青人內心的恐懼與不安,或者希望以刺青來引起更多人的注目。刺青幾乎與黑道份子分不開,許多流氓故意衣衫不整,其實是有意無意地展露他的刺青,讓人在第一眼中立刻判斷出他的身份,也因為這樣往往能不戰而屈人之兵。

  但曾幾何時,刺青演變成貼紙後便有了新面貌,許多美國MBA職業籃球員常在身體或四肢刺青以便讓自己在球場上顯得更為出眾。曾有位外國太太在中餐廳吃完飯後,覺得餐巾紙上四個中文字實在太好看了,於是她將字拿回,請裁縫師將那四個字放在她的新衣上,然後得意洋洋地參加宴會,後來被懂中文的人認出那四個字是「物美價廉」。

  刺青最發達的國度是日本,他們擅長把許多傳說中的動物刺在身上,要不就是刺上修羅鬼怪,這反應了標新立異的背後心態其實是相當孤寂與苦悶的。但隨著日本次文化的轉變以及龐克造型的流行,年輕人不僅留了龐克頭,也染紅了頭髮,甚至在耳朵、鼻子、舌頭、嘴唇甚至眼皮或各種可能的地方都穿掛各種飾品,而這些在身體穿洞的舉動與刺青有個共同點,那就是會使身體承受某種程度的痛楚。既然如此,為何還是有人樂此不疲並勇於嚐試?

  說穿了,那份的刺痛讓茫然無知的年輕人開始感覺「存在」的真實,在整體的社會結構中最沒有生產力但卻又揮霍無度的就是不到廿歲這段尷尬的年齡,他們無法掌握社會的實際權勢,但卻不甘心被全然遮蔽,於是他們大張旗鼓大費周章地努力呈現與眾不同,這也是被稱為「次文化」的緣由。

  表相是在身體的改造部份,而內在他們則沉迷在肆無忌憚的性愛奔放中。甚至以迷幻藥讓自己迷醉在幻覺之中,而當這一切又慢慢無法滿足之際,他們更追求SM性虐待的遊戲中,甚至更進一步凌虐性伴侶至死的慘況。問題是他們不見得認為那是一種犯罪,因為唯有如此才能透過那份從心靈深處痛入心扉的感覺與生命遙遙相呼應。

  璐薏長得如花似玉,但生活卻全然毫無目標,在浪跡東京街道的同時,她遇上了擁有「裂舌」並滿身刺青的阿瑪,立刻被他的「蛇信」深深吸引,當舌頭分成兩邊在她身體遊蕩時,璐薏感受到一股從未有過的酥麻,讓她以為這種正是通往愉悅天國的鑰匙,於是她也開始努力要改造自己的身體。

  將鐵珠環貫穿在舌頭上的意義是什麼?冰寒的鐵器無法在舌頭上產生什麼味覺,反倒是兩種屬性截然不同的格格不入常常讓自己有著一點痛楚,於是那份感知曾幾何時凌駕了思想變成這個身體的主人,因為必須依賴身體的某些苦楚才能證明自己活著,這樣的人生將能擁有什麼是相當令人困惑的。

  或許因為這樣,於是在愈演愈烈的性愛中必須仰賴暴力與凌虐的SM性愛才能獲得滿足,施暴者與被虐者同時在相互侵奪中領納殘暴,甚至最終喪失了性命,或者應該說在暴力不斷地撞大時,這是一種必然的結果。

  璐薏周旋在阿瑪與阿柴之中,其實她真的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不管她跟誰在一起,或者她單獨一個人,面對茫然的未來似乎早就注定了。縱使身體刺滿了她中意的刺青,但一條龍與麒麟又能為她提供什麼助益呢?原本未點睛的龍與麒麟只是想要永遠擁有,但在阿瑪死後其意義便完全喪失了。

  這是日本街頭另類文化的悲哀,沒有人找得到線索來指出這種困頓的出處與緣由,但時局已經就是如此,其因果關係似乎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我們最多只能將之歸納為一種「現象」,而這種現象應該也是一種過程。如果阿瑪還活著,在他四十歲或五十歲時,應該會如何來看待這個時期的自我呢?

  或許可以把「蛇信與舌環」歸納為異色電影,在小說的敘述中似乎更能碰觸年輕人的孤寂與空洞、茫然與不安,也許有人認為這是現代年輕人的時髦表現,問題是當在探詢存在意義時,這些刺青文化便潰堤而散經不起一絲的考驗的。但我們應該認清,這種現象畢竟是存在的,我們無法否定它,想當然爾也必須去正視它,當這種叛逆橫擋在自家時,你該用什麼態度去面對呢?這是我們絕對要深思的議題。

2012年2月7日 星期二

慾望之翼(Wings of Desire)(德片)*

導演:維姆‧文德斯(Wim Wenders)
演員:布魯諾‧蓋滋(Bruno Ganz)
   蘇華吉‧東馬汀(Solveig Dommartin)
德國 / 1987年 / 128分鐘

冷戰結束前的柏林,天使丹密爾終於厭倦了旁觀,他迷戀上一名謎樣的女子,決定投入有血有肉的慾望人間…

◎ 劇情簡介     

  丹密爾與丹密爾是兩位奉命看守柏林的天使,他們的工作是紀錄人的想法、痛苦及各種情緒與思維,同時也要傾聽人的內在聲音。

  丹密爾常站在高樓頂端俯瞰柏林,一般人是看不到他,但只有天真的小孩才能見到,丹密爾偶爾還會與小孩子笑著打招呼呢!

  這一日丹密爾來到即將解散的馬戲團,看見了裝了兩個翅膀假裝是天使的瑪麗亞在秋千上來回飄盪表演特技,立刻被她散發的特殊氣質所吸引。團主在宣佈連今晚最後一晚都取消後,瑪麗亞沮喪地回到自己的拖車房內。丹密爾望著瑪麗亞更衣時,情不自禁地觸摸她的軀體,但因天使無法有人的感受,丹密爾似乎也只能以想像的方式來感受這份特殊的慾望。*

  瑪麗亞換了衣服到一間酒館內欣賞小型的搖滾演唱會,丹密爾也跟了去,他在瑪麗亞的背後靜靜地熟悉與記錄她的喜好與感受。

  丹密爾與卡西爾一起到片場看電影的拍攝,故事似乎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空,一群納粹演員與猶太人演員相互點菸嬉笑,而一名美國來的演員「哥倫布」常接受電視訪問,也時常在早晨時喝一杯熱咖啡。這些舉動吸引了丹密爾的注意,因為他似乎無法感受咖啡的香濃滋味。而哥倫布常自言自語地說他知道有天使在他身邊,看起來是說給自己聽,但在丹密爾的耳中反覺得是哥倫布在向他說些什麼。

  終於丹密爾發覺自己愛上了瑪麗亞,於是他向卡西爾表明,因為當人有許多天使無法感受得到的事。於是瞬間丹密爾看到的世界都變成彩色的。

  上帝送丹密爾一副盔甲,丹密爾以盔甲換了些錢,然後開始享受著人的各種感受,但卻再也無法任意到處遊走。丹密爾到馬戲團的地方找瑪麗亞,可是馬戲團早已散去,而瑪麗亞似乎也感受到她在等一個人,於是她又回到酒館演唱的現場,丹密爾終於在這兒找到她。兩人在吧檯前一見面,瑪麗亞一眼就認出丹密爾就是自己要等待的人。

◎ 賞析

  被世界影壇公認為近代德國電影中相當重要的導演,維姆‧文德斯的作品果然令人耳目一新。

  將天使界定在男性是相當奇特的,文德斯並未在性別上作解釋,只是後來與瑪麗亞的相遇而相戀才使得性別有了作用與力道。

  天使的任務是地區守護者,但平時的工作是傾聽人的內心聲音以及記錄他們的各項行為。於是透過天使的記錄,人的「真相」逐漸被雕琢出來。人類常常會去思索自己是誰?從何處來?為何會在這兒?但也似乎都僅侷限在思索的階段,因為若真正想要探索追尋,則是必須進入宗教的領域。

  文德斯雖然在大學曾修過哲學,甚至一度還想以神職人員為終身職業,但顯然在「慾」片中他不願將觸角放置在這個角度上,而全力在「人」的存在作出了自省與分析。

  人的一生也許不是那麼順利,甚至在挫折中沮喪與不安;當然也會有著高興與喜悅的時刻,然而這些屬於各種感官的承受與反應,天使是無法感受的。他們只能憑著觀察作記錄,甚至他們觀看的世界都是黑白的。

  丹密爾與卡西爾在柏林的上空已經很久了,但他們卻不知道在「觀察」與「記錄」中其實反而是自身的學習與內在的轉移,換句話說人類在不知不覺中變成天使學習的對象。人類也許有著太多愚蠢的惡行,例如戰爭與毀滅、自私與隔絕,柏林圍牆的兩端呈現正是這樣的批判。

  人類驚嘆的語調是自然情感的流露,但在天使眼中也是無法理解的。丹密爾在圖書館內遇上失意的老作家,他喟嘆已經不再有人傾聽他的訴說,天使們無法理解人為何會有這麼多的抱怨?世上的種種並不完美,例如有陽光的天氣,但也會有下雨的時刻,塵土飛揚與泥濘濕地都令人嫌惡,但這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呢?

  天使更無法體驗到咖啡的香味、紅酒的醇郁、火烤羊肉的美滋,而最重要的是天使沒有愛情。

  瑪麗亞的生命遭遇是坎坷而艱難的,她每天必須在高空繩索中自我鍛鍊,現實世界還是遺棄了她。馬戲團收攤了,瑪麗亞只能在暗處強忍淚水,然後再度勇敢地面對這個世界。導演特別安排瑪麗亞在酒館中聽小型的搖滾音樂演奏,除了是詮釋音樂對人類的重要性之外,其實也透露了文德斯自己的嗜好,因為將他從神職人員的志願拉回的動力,除了美國的戰後文化之外;搖滾樂也是一項重要的因素。

  正如戰後出生的他也曾對戰爭的影響產生困惑。在本片中的拍片現場特意將飾演納粹軍官的演員與飾演猶太人的演員聚在一起,讓他們閒聊、抽菸並相互為對方點菸,看似荒謬的時空其實正是導演提出的強力自省。

  丹密爾看見瑪麗亞後就被她吸引了,動了「凡心」的他伸手探向更衣的瑪麗亞卻無法感覺「觸」的回應。剎那之間我們不免感嘆,原來天使是如此的無味與無趣。也許人無法像天使長著翅膀高高在上,但卻能在人的本質上以「喜、怒、憂、思、悲、恐、驚」的七情及慾望,完整地呈現生命。

  生命當然無法是完美的,我們無法了知自己為何會活在這個世界上;也偶爾會撒個謊;也會動起貪念,但更多的時間我們不都是以愛在關懷別人嗎?而「愛情」的互動使得生命有了色彩,縱然有時會失意,但這註定是一碗佳餚中必備的調味料。生命也許也會頹廢到自殺;也透顯了人類最為不安的孤獨,於是導演在這條線索上佈下丹密爾與瑪麗亞的相遇,這樣的交集企圖填補許多困惑與疑問的空缺,在「愛」的延展下,人類才能在混動不安中尋求到真正的生命本質。

  人類會思考,但也會害怕,不過他們也會喝酒、唱歌歡樂。如果我們的思考只侷限在一個面向,另一個對立的面向就無法顯現出來。但無論偏向那一端其實都是必須檢討的,因為要獲得生命的真諦,則必須在兩個極端中尋找平衡的基點。天使也許正是這樣的面向對待,但卻喪失了在內視中與「人性」的共融。這一點以「唯識學」的角度來探索會發現許多吻合之處。

  丹密爾開始有了想當人的慾望,當然屬於人性中所有的慾望全都因為這種心念而顯露出來。文德斯在本片中反其道而行,將天使「修鍊」為人的結構與過程是所有類屬的影片所不及的。除了主旨的思考之外,呈現的手法也都是全新的詮釋。好比說每位演員在鏡頭面前統一以獨白來敘述心中的各種感受,初始雖令人略顯不安,但因著力點的精準與深刻,觀眾很快就被感染而融入其中。也因為如此,隨著天使的產生慾望,反而逐漸在生命的坎坷不安中肯定了人的價值與存在。

  丹密爾成為「人」後,才發現演員「哥倫布」也是一名天使,而「哥倫布」也表示這個世上有許多跟他們一樣的人,換句話說:也許這個世上根本就沒有天使呢!

  慾望有時是一種不安與罪惡,但文德斯給了慾望全新的詮釋,當然也給人的真相界定了新的基點,這是這部影片令人神往之處;也是導演令人刮目相看的地方。

2012年2月2日 星期四

雙面驚魂(Don’t Look Back)

導演:瑪欣娜‧德凡(Marina de Van)
演員:蘇菲‧瑪索(Sophie Marceau)
   莫妮卡‧貝露琪 (Monica Bellucci)
法國 / 2009年 / 110分鐘 / 輔導級

已婚的珍娜育有兩個小孩,她開始在家裡看到一些令人不安的轉變,身體上也發生變化,但是他的家人卻完全沒有注意到這些異象…

◎ 劇情簡介     

  珍娜嫁給丈夫提歐多年,生育了一男一女,原本從事替人寫傳記的工作,突然想改寫小說,但她堅持從年幼一段似有若無的記憶延展的題材並不獲得青睞。或許是這樣的打擊使她開始感覺四周一切都一直發生變化,甚至覺得丈夫提歐她都無法再認得他了。在一次激烈的爭執中甚至翻桌發洩,提歐認為她病情嚴重只好送她去醫院檢查,但似乎也找不到病因。

  提歐在一次安撫中與珍娜作愛,但半途珍娜卻激動地將他推開,珍娜不得已只好請丈夫送她去母親娜狄雅那兒。娜狄雅一天到晚都與友人賭博,有時也在高級俱樂部,但珍娜見到娜狄雅卻突然產生了相當疏離的情緒,母女倆也爭執不休。

  珍娜在母親交給她從出版商羅伯那兒退回的稿件後,情緒近乎失控,娜狄雅安撫她住到臥房中,卻也讓珍娜發現了一張娜狄雅與另一名婦人及珍娜小時候的相片,母親此時指著相片中的娜狄雅為一名義大利女人,這更激起了珍娜一探究竟的決心。

  珍娜獨自搭火車從法國來到義大利的小鎮,她立刻找到相片中的所在,珍娜不僅有熟悉的感覺,也很快找到一家餐廳,更奇怪的是她看見母親娜狄雅在餐廳當跑堂,而丈夫提歐也在這兒工作。

  珍娜進餐廳,她叫娜狄雅為母親,但這名女人卻不領情,嚴詞地回絕了她。而傷心欲絕卻又不肯罷休的珍娜傷心地回到旅店,而餐廳的提歐也趕來慰問她,但這名提歐自稱吉亞尼,他根本不會講法語,但珍娜還是邀他上床,在最緊要關頭珍娜卻似乎又發現不對而拒絕了吉亞尼。她拿相片給吉亞尼看,請他幫忙解開她的困惑。

  吉亞尼邀她回去參加一個派對,珍娜似乎發現自己回復了八歲左右的時光,也見到了當年珍娜與羅莎還有羅莎弟弟吉亞尼坐車出遊,沒想到珍娜當場在車禍中身亡,羅莎喪失了記憶但一直纏著娜狄雅,於是羅莎便成為娜狄雅的養女。

  珍娜了解了過去曾遺忘的一段生命歷程,開始又重回珍娜的生活並開始寫作。

◎ 劇情分析

  這是一部充滿詭異與懸疑的影片,雖然導演並不著力在這個面向來呈現,但利用3D動畫的輔助,巧妙地將珍娜與羅莎的臉部交融在一起,使得角色在心靈錯亂中企圖尋回真正的自我的過程有了更具象的表現,誠如導演所說的,她想在電影的各種可能的詮釋中企圖找到從來不曾有過的展現。

  本片的導演原本是一名小說家,如果以小說的方式來描述本片應該是比較容易的,但欲轉換為影片時,一個真實與幻象之間的變化要讓觀眾完全看得見,這就必須大費周章了。這也是為什麼導演必須動用比較花錢的3D動畫的原因。

  很多影迷看不懂本片,但若是從影片背後談起,這個讓人一頭霧水的情節立刻就迎刃而解了。首先珍娜雖然與母親娜狄雅在法國生長並結婚生子,但她眼中的母親其實是住在義大利的生母;而養母則在影片中後半段出現,兩人的差異是養母頭髮灰白,而娜狄雅是金色頭髮。

  珍娜的丈夫提歐其實是第一次作愛被拒後送她去醫院的那名角色;第一次出現的是義大利的吉亞尼,也就是珍娜的弟弟,說得正確一點,珍娜其實在八歲的那場車禍就已身亡,而喪失記憶的羅莎(即珍娜)便一直纏著養母,也就不得不讓養母將羅莎帶回法國養育,但殘存的記憶卻使得羅莎在取代為珍娜後有了令人震驚的困惑,換句話說,羅莎以珍娜的身份成長,但卻一直將養母認為生母;也將丈夫認為是吉亞尼。

  娜原本是一名傳記文學的撰稿人,她可以寫很多人的一生,但卻對自己全然陌生,這是極為巧妙的併列比擬,當珍娜開始思索自我的時刻,就必須直接去面對從車禍之後便一直逃避的情境。

  珍娜的潛意識其實一直遺留在義大利,縱然她從八歲便在法國長大,很多情境她可以故意視而不見,並由腦海中曾經有過的畫面映象來取代,導演也由此而大玩其偷天換日的手法,也逼使得觀眾非得要在最後一刻才能了解情節的真相。

  那場車禍奪走了珍娜的生命,與珍娜相當要好的羅莎似乎帶著歉疚的心試圖想要彌補好友母親的心靈,於是她在車禍之後終結了自己的生活,並將自己全然地轉移到珍娜的生命面向,提歐買了一部攝錄機,當珍娜獨自一人在家時重新放映拍攝的影片,在那當下使她震驚的是錄畫中的女人是羅莎(即莫妮卡‧貝露琪),這使得珍娜(即蘇菲‧瑪索)相當震驚,其實從錄相中才是真確的,而困惑難安的才是活在幻想的人。

  當珍娜回到義大利時,導演故意安排了讓珍娜(即羅莎)回到八歲的時光,因此我們看到小羅莎好奇地張望這個她曾經熟悉但又早已遺忘的世界,也讓自己再度重回那場令她極度不安的車禍。

  在旅館中吉亞尼來訪,因為他也感受出眼前這名女子似乎是他曾經熟悉的,但因珍娜(即羅莎)早就把他幻化成自己的丈夫。會這麼作自然是在當年吉亞尼也是她幼小心靈中極度關懷的生命之一。而這一場未遂的作愛不僅規避了姊弟的亂倫;也與最早之前的那場與丈夫未完成的性愛有了呼應與對比。

  當角色內心的變化陷入泥淖而舉步維艱時,導演便將珍娜與羅莎的臉部做了巧妙的併置,為了強調這種思維與身體的改變,導演讓珍娜或羅莎的手腳起了許多不可思議的腫瘤,這只是一種映象語言的具象呈現,當一切都豁然而開之後,這些疾患自然也就不藥而癒了。

  珍娜最終尋找到了自我,這也表示她跳脫了為人作嫁的傳記撰稿人,能夠開始海闊天空地尋求生命的渲染力量,而這一切不管是從小說或者自我的呈現,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不管生命的認知如何,存在是一個既定的事實,不管你扮演的是誰?但終究都是你自己,沒有人能夠取代的生命正是這部影片的主旨精神,也是錯綜複雜的情節中所要呈現的主軸。

  記憶是人生的重新檢視,它不會是個句點,有時在回憶中有著刻意殘存的影像,就像一顆種子,在一個時刻落地之後可能會在日後的某個歲月中才會發芽茁壯甚至開花結果。也因為在不同的領域與時空之中來檢視這件事,就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這與當年的經歷絕對是全然不一樣的感受與領納。

  回憶也可分成兩種,大抵是區分為善與惡,若是不善與不惡則為「無記」。而善惡雖然是極端的對立,但與之對應的卻是人性,而人性又是極端複雜,有時當年是善意的看待,但日後善的種子反而消失了,僅剩的惡念種子反而駕馭著人沉淪墮落;反之當年惡意的種子,有時到了因緣成熟之際反而變成善的對待。

  人生正是因為有著太多的可能,於是這個世界就變得相當可愛了。而人必須在這麼多的可能之中不斷地尋找自我,換句話說能夠在過程中找到真我的存在與價值,這才是生命的真諦。「雙」片也許立足點無法談論得這麼深刻,但活出自我的議題,其實也是意有所指的另類哲學思考,這也正是本片的精髓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