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5年10月22日 星期六

蘭花賊 (Adaptation)

導演:史派克‧瓊斯(Spike Jonze)
演員:尼古拉斯‧凱吉(Nicolas Cage)
   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
美國 / 2002年 / 115分鐘 / 輔導級
禮讚:2002奧斯卡最佳男配角
   2003金球獎最佳男女配角
難以繼續寫出好劇本、嘗試新寫劇本、期待自己的小說被改成好電影、生活被改寫的四個人 …

◎ 劇情簡介     

  本片為「變腦(Being John Malkovich)」這部影片的編劇查理‧考夫曼應電影公司的委託,再度出馬改編自蘇珊‧歐琳(Susan Orlean)的小說「蘭花賊」。事實上查理是個不太懂得與人相處的人,明明與喜歡的女人出去,但就是不敢進一步行動。雖然如此他又不想在「蘭花賊」這部戲中以通俗的手法落入警匪追逐的窠臼,但「蘭花賊」本身並非是小說體的敘述,而屬於報導文學。在缺乏主要事件的情況下,查理的劇本改編陷入了膠著。

  查理的雙胞胎弟弟唐諾個性正好與他相反,他剛介入編劇這個行業,也上了著名的馬契編劇訓練班,很快地就由查理無意中說出的開頭,寫出了「三」這個劇本。經紀人非常喜歡,預備以六位數的價錢賣給電影公司,這無形中增加了查理的壓力,於是他決定去拜訪「蘭花賊」的作者蘇珊‧歐琳,但在電梯內見到她,查理依然開不了口。

  查理無奈只好去上馬契的編劇訓練班,查理提出現實中似乎沒在什麼事件可寫,遭受馬契的當場責備。但課程結束後馬契再度給予查理一點啟示,查理才略顯心安地分手。晚上查理與弟弟通電話,唐諾決定代替查理去見見這位作者。精明的唐諾立刻發現蘇珊‧歐琳在談話中充滿了謊言,於是兄弟倆人決定開始調查她。

  原來蘇珊表面上與丈夫生活美滿,但其實她是相當孤單寂寞的,在採訪採蘭人老許時,發現老許雖然一生中諸事不順,但卻認真活著,相較之下就顯得蘇珊太過虛偽。而老許不只利用印度安人的身分採擷「鬼蘭」,並學會印地安人以鬼蘭製成迷幻葯。蘇珊在吸食之後感覺從未有過的快樂,而當查理兩兄弟跟蹤蘇珊到老許的花圃時,撞見二人培育了很多鬼蘭,並沉醉在迷幻與性愛中。但老許發現查理時,蘇珊害怕自己的情形會曝光堅持要殺查理滅口,所幸在沼澤地前,唐諾救了查理,但在開車逃逸時竟與州警車迎面對撞,唐諾當場身亡,而追逐查理的老許也被鱷魚襲擊而亡。

  查理根據前一晚唐諾告訴他的生命原則,似乎體驗了什麼,他再也不會有什麼盲點,於是輕易地寫了「蘭花賊」這部電影的結局。

◎ 劇情分析

  有別於其他電影的故事敘述結構,「蘭花賊」其實更像小說的意識流手法,甚至有人還將之歸納為「實驗電影」。但不管如何,「蘭」片的意識型態以及表現模式應該都是令人訝異與讚嘆的。

  查理企圖將「蘭花賊」這本書中改編成電影劇本,但他那剛出道的弟弟不但比他早一步完成另一個劇本;更在感情的世界中如魚得水。其實這是一種雙重性格的角色呈現。每個人在潛意識思維中總有著不同面向的看法,但並非每一種的面向都能放置在檯面上。好比說你喜歡一位異性朋友,但礙於現實的環境,卻又無法放懷去傾訴與交集,於是這份悸動便被壓抑在內心深處。編劇查理正是在現實環境中有了這樣的困擾,乾脆便在虛擬的影片中將兩種截然不同的意圖具象人物化。而兩個雙生兄弟正如人與影子的關係,在人物的行為中,影子其實可以擔負更多的冒險與不安,最終還是死亡的替代者;甚至是思想啟發的救贖者。

  蘇珊‧歐琳是紐約客的專欄作家;她也是報導文學的作者。由於對蘭花的著迷,她開始採訪因在州立保護區採蘭被捕的老許。老許的門牙全掉光,且又不修邊幅。但蘇珊卻發現這位在生活中歷經各種挫折的老許,生命雖然坎坷,但專執不做作的行事風格,使她相當汗顏與慚愧。因為相較之下,蘇珊‧歐琳才警覺自己活在寂寞空虛的虛偽中。

  蘇珊‧歐琳好幾次造訪老許,但在書本即將寫完之際,蘇珊卻要求老許帶她去找鬼蘭,因為她從未見過鬼蘭。老許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在發現鬼蘭的同時,蘇珊也澈底清楚她並非真的喜歡蘭花,她渴望的是在感情的缺口中尋求填補。但事實上蘇珊在寂寞的心靈中愈陷愈深,因為她接近老許的目的其實還是因為老許培育了一批鬼蘭,但這批鬼蘭並非為了觀賞而是為了製成迷幻葯。

  查理從「蘭花賊」這本書的字裡行間一直試圖要去理解作者的真正思維,這種過度依賴與轉移的精神現象使他不自覺介入了與作者「神交」的幻境中。這段情節正是小說意識流中重要的呈現,在影片的意識流呈現下其實也有令人驚嘆的效果。

  查理對小說的依持與想像,使自己慢慢介入了小說中而不自覺,這樣的思緒交叉表現是難度極高的意識態型表現;也正是本劇中最重要的訴求,因此查理在紐約的電梯中與蘇珊相遇時,卻不敢與她招呼交談。其實在透過上次的「意淫」之後,蘇珊無形中已成為查理潛意識中的女神;而查理正好是這個個體的內我,因此當「外我」的唐諾假扮查理去見她時,從談笑風生中,正是內我的一種極度渴望。

  兩條似乎永遠沒有交集的線,最終必然要在戲劇高潮中交會的,但這次的交集卻是從意識流中逐漸修築完成的城堡崩塌的開始。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卻也是查理的內我與外我取得共融與交集之際。兩個完全不同性格的兄弟最終的共識使得查理終於拋開所有的精神負擔,而全力以自己的信念去完成劇本。

  查理最大的致命傷是太在意別人的看法,這使他幾乎寸步難行、舉步維艱。要改編「蘭花賊」正是因為不敢冒犯原作者蘇珊的表相清純而使自己掉入思想的死胡同。唐諾的生命觀原本是查理所排斥的,但生命總是在必須作抉擇的瞬間才能真正發現其中的真諦,只是查理這回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了。

  蘇珊在知道老許生命挫折的原因後,不僅發現老許的生命的真摯;也發現自己的寂寞與悲痛;於是她寧捨紐約舒適的床舖而與老許在充滿垃圾的旅行車上作愛。因為蘇珊在得知蘭花是所有花卉中最為進化的品種之後,在文字的堆砌中也慢慢堆砌出原始的慾望與企圖;也許一開始蘇珊也無法明確地說出這樣的潛在企圖,但這份渴望卻是早已潛藏在心靈底層的慾望與呼喚。

  蘇珊與老許在發現查理竟然跟蹤她到花圃時,激動得欲殺查理滅口,這是因為她的「內我」與「外我」同時被揭穿而又擔心查理將這兩個極端呈現在電影中時,這將是她無法忍受的。其實這似乎也可以適度地回應到查理與唐諾之間的關係。畢竟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永遠都是以「外我」來呈現,當一個人必須將內我完全裸裎之際,除了在極度的愛的薰染中迷失;要不然必定是在生命終結的前夕呢喃。

  許多偉大的創作者都試圖想去挖掘人類的潛意識當中的神奇與奧秘。查理‧考夫曼這位編劇的上一部作品「變腦」也正是用最直接的方式介入人類的腦海當中,試圖一窺思緒的堂奧。「蘭」片看似缺乏傳統的敘述結構,在雜敘法中運用倒敘中的倒敘,最後再將所有的線索串連起來。可惜的是查理堅持不淪為警匪追逐的戲,最後還是脫離不了這樣的影子。

  從蘭花這樣的素材能衍伸出這部高水平的電影,當然應該歸功於原創的文學力量與哲學思考,這兩樣東西其實都是電影中不可或缺的。許多年輕朋友只注重在分境的展現而忽視其背後的力量,這將使得作品顯得輕薄甚至失去它的創作質感,這是相當可惜的。

無可救藥愛上你(Possession)

導演:奈爾.拉布特(Neil Labute)
演員:葛妮絲.派特洛 (Gwyenth Paltrow)
   亞倫.艾克哈特 (Aaron Eckhart)
   潔瑞米.諾森 (Jeremy Northam)
   珍妮佛.艾爾 (Jennifer Ehle)
美國 / 2002年 / 102分鐘
兩位理智、不相信愛情也不願意談感情的現代文學學者,共同發現一個久遠不為人知的秘密戀情 …

◎ 劇情簡介     

  羅倫從美國到倫敦的大學當白艾德教授的助理,卻無意中在圖書館一本十九世紀詩人艾胥收藏的「維柯哲學史」中發現兩張艾胥寫給某夫人的情書。而傳說中艾胥從不看女人一眼,羅倫認為這個大發現將會改寫歷史。

  羅倫坐車去請教在林肯大學教兩性差異的茉德博士,這也引得茉德的興致,因為她猜測艾胥信中的夫人最有可能的女人是指女詩人葵絲柏,而茉德算來是她的三等親。茉德與羅倫雖然從文件中證實葵絲柏與女畫家布蘭是同性密友,但在葵絲柏的舊居中一座洋娃娃床下果然發現兩人通信的手稿。

  羅倫與茉德依信中所提一起到約克夏尋找線索,不但找到兩人發現並出現在詩句上的瀑布,而原本都對愛情逃避與不信任的羅倫與茉德卻在這兒產生奇妙的感情,只是在緊要關頭又各自逃避了。

  隨著文件的發掘,他們發現一八五九年兩人去約克夏回來後,葵絲柏就失去了蹤影,而此時布蘭也投河自殺身亡,兩人決定在另一名寫過「艾胥傳」的寇柏博士及原本是茉德男友的伍福博士找到線索前趕到法國,並趁寇柏博士不在偷走伍福寄來的資料,從這些資料中更加證實兩人的愛情,甚至知曉葵絲柏懷孕躲至法國表妹賓莎家中並生下一女,但葵絲柏卻怕失去女兒而騙艾胥孩子已經死亡。艾胥原本公開表示不相信靈媒,但卻為此事而舉行過招魂儀式。

  寇柏與伍福發現艾胥下葬前,其妻曾將一小盒箱子陪葬,兩人決定盜墓掘出,因為倫敦正在舉行的艾胥回顧展中拍賣之物價格均奇高,但此事被羅倫暗中探知。

  原本兩人感情已經有了誤解的茉德在拒絕伍福的復合之後才發現自己已愛上了羅倫,於是當羅倫告知盜墓之事時茉德毫不猶豫趕來,在白艾德教授帶領下果然發現伍福及寇柏盜墓,幸好及時搶回陪葬的箱子。在打開箱子看了葵絲柏最後一封信時才知茉德竟然是葵絲柏與艾胥的後裔,兩人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段追尋之旅是為他們自己的愛情而舖陳的,至於艾胥生前究竟知不知道自己有個女兒雖有爭議,就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

◎ 劇情分析

  改編拜亞特(A.S.Byatt)小說「Possession」的「無可救藥愛上你」,是以十九世紀英國聞名詩人艾胥的感情祕辛作為追索的主軸,而整個過程的參與是兩名各自對感情失望的羅倫與茉德。隨著挖掘的真相愈來愈明顯,艾胥與葵絲柏的不倫之戀逐漸曝光,羅倫與茉德也在對方尋找到幸福與真愛的意義。

  以相隔一個半世紀的兩段故事同時進行,使得觀眾在比對的印證中探索了兩個不同世代的愛情觀點,手法雖然不是全新,但在剪接至關鍵的情節上,導演總不忘傳達一些舞台上瞬間的轉場,不但在節奏上有了鮮明的呈現,更使得不同時空的進行與精神有了統一的力道。
艾胥在十九世紀傳說中是對任何女人不感興趣的,藉著一封未署名的信件,從美國到英國的研究生開始了這一連串企圖改寫歷史的追索。而半途介入的茉德雖然也是處處強調她「博士」的頭銜,但事實上她與羅倫都是感情處理的低能兒。兩人幾乎同時表示對感情沒有信心與期待,但這只是逃避的心態。

  人性的複雜與曲折往往超出我們自身的預期,因為一般人是無法駕馭妄念紛飛的意識的,甚至隨著意識飄流在永無邊際的浪海之中永世浮沉而不知所終。羅倫與茉德表相是對感情沒興趣,但其實反而在潛意識中是期待的;如果不是如此,兩人第一次見面時,茉德斷無留他住宿一晚之理。表面上是因為羅倫沒錢住旅館,但茉德的潛意識中其實是透露了許多跳躍的喜悅。

  葵絲柏這位十九世紀的女詩人傳說是一名同性戀者,她的密友是女畫家布蘭。但當葵絲柏認識艾胥後,兩人感情便一發不可收拾。雖然艾胥已經結過婚,但妻子愛倫似乎是一名性冷感者;再加上社會風氣的保守,艾胥與葵絲柏只能用書信互訴衷曲;而羅倫與茉德也因為從追索過程中發現了這些書信,才讓真相大白。但也似乎因為這些書信,使得布蘭與葵絲柏起了爭執,並導致最後布蘭投河身亡。這個悲劇自然也牽動了艾胥與葵絲柏之間的感情後續;尤其葵絲柏與艾胥的約克夏之旅而懷了身孕,使得事情變得更為複雜起來。

  葵絲柏不願告訴艾胥她生下女兒的真相,反而騙艾胥說嬰兒已經夭折。而葵絲柏一語雙關的「凶手」一詞,使艾胥以為她是殺死嬰兒的凶手;但事實上是葵絲柏對布蘭自殺的自我譴責。由此可見葵絲柏在當時所承受的精神壓力是相當大的。

  葵絲柏與布蘭女同性戀這段戲,使我們想起英國另一名女小說家吳爾芙(Virginia Woolf)與她姐姐之間的互動情節,而最終吳爾芙也與布蘭一樣在身上的口袋放置許多石頭而投河自盡。布蘭作畫的對象都是葵絲柏,這顯示了她對葵絲柏的忠貞不二。反觀雙性戀的葵絲柏在處理感情之際,立刻失去了平衡的籌碼。她沉醉在書信中的甜言蜜語,相對地每封信都像一把刀般扎刺在布蘭的胸口之上。

  葵絲柏與艾胥的那場床戲拍得極為古典,在激情中透落了一點含蓄,這與羅倫與茉德這一對來相較就顯得有其類比與反比的差異與趣味性了。感情與愛情的詮釋當然有著許多不同的觀點,但是否必須全然地「佔有」?這一點「麥迪遜之橋(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就有著另一種解釋。也許愛情並不必朝朝暮暮,像葵絲柏寧可受盡誤會而跑到法國表妹家中將小孩生下,然後在其餘生中又得忍受無法親近女兒的悲痛,但在某些角度而言,這反而是葵絲柏的另一種佔有。因為如果艾胥知道真相必然會將女兒帶走,到時葵絲柏將喪失所有,因此她才作了這樣的決定。

  相較之下羅倫與茉德這段戲因以現代的觀念來建構劇情,在缺乏較有力的衝擊中似乎有些力道略嫌不足,也就是說兩人在面對感情的糾葛與挑戰的同時,其心境的轉變就有更多需要補強之處。

  羅倫因無法面對情感的後續處理,因此抱著獨善其身的人生觀,甚至明明與茉德已經上了床,終因這種「自殘」的盲點而潰敗下來。羅倫不只自己痛苦,其實更傷了茉德的心;導演似乎試圖以這種心靈的衝突慢慢建構他與茉德的真情。若不是後來羅德發現寇柏與伍福要去盜墓而使得茉德又再度歸隊,否則將又會錯失一段完美的姻緣而令人扼腕。

  由於盜墓而出土的盒子內有著一封葵絲柏寫給艾胥的信,但艾胥至逝世前都未曾見過那封信,這段情節表示艾胥並不知道他自己有個後代。但另一段戲最後的情節卻又透露艾胥曾去找葵絲柏,在半路遇上小女孩,艾胥一眼就認出她是自己的女兒,所以要求小女孩剪下一綹頭髮編成辮子送他;而他則編了一頂桂冠送她。艾胥要小女孩轉交一封信給葵絲柏,只可惜小女孩碰到玩伴在追逐中就將信丟失了。

  這兩段「自由心證」的結局其實都是令人哀戚遺憾的,但卻是一項有趣的實驗。茉德由木箱內知道自己才是艾胥與葵絲柏的嫡孫,但這並不能代表什麼,只能解釋為這段的追索過程似乎是早就注定好了;而一切的付出與救贖正是得靠羅倫與茉德來實踐。兩段的世紀之愛訴說的其實都是人類自古以來永遠不變的情與愛。

2005年10月15日 星期六

索拉力星(Solaris)

導演:史蒂芬‧索得堡(Steven Soderbergh)
演員:喬治‧庫隆尼(George Clooney)
   娜塔莎‧麥克紅(Natascha McElhone)
美國 / 2002年 / 99分鐘
索拉力星似乎有強大的力量,可以與亡妻重逢 …

◎ 劇情簡介     

  在索拉力星附近的小型太空站傳來吉柏‧瑞恩的求助影像。吉柏無法說出究竟在太空站發生了什麼問題,只希望他的好友也是太空人的克里斯‧凱文能夠立刻趕去,吉柏表示只要克里斯親自體驗就能了解事件的緣由。

  主導這件探測任務的DBA(民間太空探測公司)是從NASA(美國太空總署)接手過來的,原本希望探測索拉力星是否具有商業的開發價值,而在這之前DBA也曾派遣另一組搜索隊,但卻失去聯絡。

  在幾年前妻子就已自殺身亡的克里斯答應前往索拉力星,在出發前切菜作飯時不慎切到手指而留下傷口。而在他到達太空站時,卻發現吉柏‧瑞恩已經死亡,在太空站尚有生存者高登這位女黑人物理博士以及史諾,但兩人分別躲在自己房內似乎在逃避什麼。克里斯意外地在太空站的走道上發現一名小孩,當他急追時卻失去了小孩的蹤影。高登表示那是吉柏的小孩而吉柏是自殺身亡。

  史諾的談話略顯神經質,他問克里斯能承受多久而不睡?克里斯不解其意,在返回自己臥室睡覺後,竟夢見當年與妻子芮雅在火車上第一次見面的情景,以及後來在一名醫生家再度重逢後立刻陷入熱戀並閃電結婚。

  克里斯發覺有女人在撫弄他的頭髮,一睜開眼,竟看見芮雅活生生在他面前。克里斯理智地告訴自己,芮雅早已死亡,不管站在他面前的人是誰,克里斯決定將她送走。克里斯要她進入小飛行船內,然後緊緊封閉後將小飛行船送入浩瀚無邊的太空中。但第二天克里斯再度入睡時,他又夢見了婚後的芮雅並未告知他就拿掉肚中的孩子,這使得克里斯大怒而離開,傷心的芮雅大聲呼喚,但卻喚不回克里斯,於是芮雅就自殺了。克里斯醒來發現芮雅又出現在他面前。克里斯了解索拉力星似乎有一股神祕的力量,在人入睡後會依他的記憶製造出記憶中難忘的人。這回克里斯反而不顧高登反對而不願用高能質子加速器消滅芮雅,但芮雅卻依循克里斯過去的記憶喝下液態氧自殺,所幸發現得早而將之救回。高登發現史諾其實早已被殺而活著的史諾也是記憶中的人物,於是高登與克里斯決定逃離太空站,但其實克里斯也早就死在太空站,回到地球的是記憶中創造的人,在地球克里斯又再度遇上了芮雅,這回他們決定要好好珍惜此次的愛情。

◎ 劇情分析

  索拉力星(大陸譯名為飛向太空2002)原本是波蘭作家斯坦尼斯洛‧蘭姆(Stanislaw Lam)賴的同名科幻小說,在一九七二年時就曾被蘇俄的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y Tarkovsky)改編並拍成電影「飛向太空(Solaris)」。

  「索」片的導演史蒂芬‧索得堡特別請到喬治‧庫隆尼參與演出,並有整整兩分鐘全裸的背影以為號召,希望以「人性」與「愛情」的重新詮釋使得本片得以用超脫科幻的角度而令人一新耳目。

  索拉力星的神祕在於它能在人類睡著之後擷取過去的記憶,這種奇妙的特性是能將記憶真實具象化,當過去與自己生命中有著愛恨情仇的人在死後又出現時,我們將會用什麼態度去面對呢?

  在地藏王經中以及許多科學的紀錄文獻中不時提到,人在彌留之際都會碰上早先死亡的親人,這樣的說論其實正好可以解釋索拉力星的神祕力量。如果是這樣,那索拉力星不只是個星球,其實是個具有生命能量的個體。

  宇宙上的現象存在其實是有許多人類完全無法理解的。人類的盲點是常用我們有限的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去思索與評量或比對,殊不知有許多的生命體不是以「人」的現象而存在的。譬如佛經中提到我們居住的地方是感官慾望較強的世界故稱「欲界」,但除了「人」居住的地球之外,更有所謂的欲界六天:(一)四天王:此世界的一天折合人間五十年,天人的天壽是五百歲。(住於須彌山半山腰) (二)忉利天:又稱三十三天,或稱為天堂,一天折合人間一百年,天人的天壽是一千歲,住於須彌山頂。而這兩個世界是屬地居天,與地球一樣必須以地表附載。(三)夜摩天:一天折合人間二百年,天人的天壽是二千歲。(四)兜率天:一天折合人間四百年,天人的天壽是四千歲。兜率天又分內院及外院,而內院則是未來佛彌勒佛說法之淨土。(五) 化樂天:一天折合人間八百年,天人的天壽是八千歲。(六)他化自在天:一天折合人間一千六百年,天人的壽命是一萬六千歲。往生此天的天人傳說神通廣大,且一切所須都有能力由他方變化而來,天壽又長,相當逍遙自在,因此稱為他化自在天。但因過於逍遙自在,也是三世十方諸佛共同認為最不容易渡化的眾人。此天的天主是天魔王,名字叫波旬魔王。以上四天是屬空居天,以雲為地,旋於宇宙虛空中。

  提出這些佛經中的說法並非為了傳道,而是想印證現今天文科學提出的現象,其實有許多是與其不謀而合的。試觀索拉力星的神祕能力,其實像極了天神對人類的一種試煉。

  人的一生中必須作出許多抉擇,但誰敢保證每一次的決定都正確而不會後悔?「索」片正是從失去的愛再度呈現在面前之際,我們的選擇會如過眼雲煙?或是再續前緣?從不同的人生觀可以會有不同的詮釋,而在人類標榜無限上綱的「愛」,在此片中再度獲得全新的認同。也激盪了炫麗醉人的愛慾情懷。

  「索」片其實可以認真探索潛藏在人類腦海深處的「流注因子」。依唯識學的說法,人出生後就會擁有六根而在六塵中產生六識,共合稱十八界。但人在死亡後,六識會消失(作夢昏迷時亦然) ,但在六識消失之後卻仍有第七識即末那識,而末那識是依人的生命本源第八識阿賴耶識而生起,並因人的各項作為而記錄在末那識中,故稱染污末那的流注因子。以克里斯而言,他與妻子的爭執導致妻子自殺身亡,這份悲痛不管克里斯是如何地壓抑與隱藏,日後在機緣成熟之際,均會有「業識」的出現。索拉力星像上帝的審判一樣,各人像面對鏡子般心靈中的祕密毫無遁行。

  索拉力星的情節像極了人在死亡之後的中陰身境界,唯一不同的是劇中的角色依然保有六識;也就是說在面對過去的錯誤與悲痛時,當事人其實還具備有思索的能力。其實克里斯回到地球時在切菜時又傷了手指,但這一回他的傷口很快就癒合了,因為真正的克里斯並未回來。而選擇重新再把握真愛的克里斯與芮雅,其實都是從索拉力星的能量所塑造的記憶中的人。

  從某個角度而言,人類其實也是依靠記憶而活著,好的記憶是一種學習的動力與指標;不好的回憶卻使人陷入萬劫不復,甚至沉淪自責。在這方面物理學博士高登是個「定力」相當強的人,她當然也面臨自己的記憶人物,但她不曾說出她的記憶與秘密,因為她篤定認為那不是人物,所以毫不猶豫以高能量質子加速器將之消滅。

  如果這是一場試鍊,那真正通過試鍊者只有高登。問題是影片中我們不知高登最後的下文,這不免也讓我們躭心回到地球的真的是高登本人嗎?

  如果克里斯與芮雅的「記憶人」在地球重逢,雖然成就了愛情的願望,但卻也令人不安而好奇,因為如果這樣的理論成立,那我們不禁要問,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人是如克里斯與芮雅?或者我們全部都是呢?

  其實人活著都只活在六識當中,這使得現象界緊緊地攀滿人的慾望而不自覺,非得在面對六識全滅的剎那才有機會短暫接觸真相,只可惜還來不及思索決定就隨業識進入中陰身了!用佛學的觀點將「索」片歸納為佛學電影。其實是一項另類的思考。

2005年10月8日 星期六

愛到無路可出(Nothing on Robert)

導演:巴斯可‧波尼惹(Pascal Bonitzer)
演員:法伊斯‧盧其尼(Fabrice Luchini)
   珊依妮‧琦博藍(Sandrine Kiberland)
   瓦倫緹娜‧瑟薇(Valentina Cervi)
法國 / 1999年 / 108分鐘
一對男女朋友分別沈醉於與其他人的性愛,他們是否相愛…

◎ 劇情簡介     

  迪爾‧丹伯是一名作家及劇評家,他有一名女友茱麗葉。迪爾逆來順受的個性使得表相看起來相當登對的兩人在情感上出現了微妙的對待。明明兩人相約要去看電影,但茱麗葉在一些言詞上不合時立刻要求下車,然後在公園內搭訕了一名導播亞倫,雖然一開始亞倫還很興奮,但發現茱麗葉有些神經質,反而責罵她是娼婦。迪爾面對女友這種荒唐的行徑卻無力責怪,而茱麗葉後來在公園內又遇上亞倫,在亞倫向她道歉後,兩人立刻打得火熱。

  茱麗葉一邊與亞倫享受從未嚐試的性交方式,回來後並一五一十回來告訴迪爾,迪爾幾乎不敢相信,但當茱麗葉向他表示她還是愛他時,迪爾卻找不到分手的理由了。

  迪爾接受好友馬汀的請託,去參加其伯父教授的宴會,由於迪爾並未接受邀請,因此在宴會中受盡教授的羞辱,但迪爾卻意外認識了教授的繼女愛莉。很快地迪爾就與愛莉有了親密的關係,而在宴會中迪爾也認識了傑瑞米沙文。之前迪爾常常懷疑有個穿著體面的男子一直有意地跟蹤他,而這人正是傑瑞。但事實上傑瑞也有女朋友,迪爾不禁懷疑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

  迪爾在出門時出了車禍,但母親卻告訴茱麗葉說他並不嚴重,這使得迪爾相當惱怒,不但與母親有了爭執,就連弟弟也與他有了口角。茱麗葉依然無法忘懷亞倫的性愛,雖然她也常回來看看迪爾,但除了表示她愛他之外,很快就又離開了。迪爾困惑不已,只好與愛莉聯絡,愛莉說她家中有一幅名畫家費利西的畫作,迪爾藉看畫為由,到她家後二人又沉浸在愛慾中。

  迪爾決定帶愛莉到度假聖地白朋山度假,傑瑞也帶女友前來,更令他訝異的是茱麗葉也要求迪爾幫她買車票而趕來湊熱鬧。茱麗葉憑女人的直覺知道愛莉與迪爾上過床,而迪爾與愛莉在房間內時,傑瑞竟來敲門,雖然愛莉表明兩人的過去已成雲煙,但傑瑞還是衝入房內,三人尷尬,愛莉以假槍示威而結束鬧劇。

  迪爾知道愛莉住院,但他卻當面向她表明他並不愛她;而當茱麗葉回來時口中雖咒罵亞倫,但在向迪爾表示她愛他時依然又坐亞倫的車子離去。

 劇情分析

  法國影片似乎為了顯示有別於好萊塢的制式創作方式,並刻意在突顯其本國的文化背景的同時,在電影的呈現上始終有著其一貫的特性與精神。

  從表相而言,迪爾是個逆來順受的人,他無法約束女友茱麗葉向外追求刺激的性慾;但自己卻陷入愛莉的情慾糾葛中。在揚棄傳統的道德思維再重新去面對這些光怪陸離的人際關係,我們就會發現原來人性之中潛藏著那麼多複雜不安而始終不敢去面對的妄念因子。

  本片所呈現的不只是傳統社會結構的解構與重新思維,更重要的是由此延展出的不確定與疏離焦慮才是每個人必須認真去面對的。

  迪爾是一名作家,而作家在作品的呈現中會有更多「人的價值觀」的探索,但事實上迪爾不僅無法掌握感情的世界與其中的對待,事實上連自己也都無法了解。正如他的另一個身分戲評家,往往沒有看或只看了一半就寫下評語。這種不確定的焦躁正好呼應了整個社會的現象與特質。如果按照常理而言,迪爾與茱麗葉應該是相配的一對,但若從茱麗葉的角度去看,自然會發現迪爾人格特質的某些缺陷;而這正如一面鏡子般地映照在茱麗葉身上──她往外追尋的性刺激,其實是為了添補自己與迪爾或者這個社會上人心的缺口。

  茱麗葉向迪爾明言,曾與新認識的亞倫肛交,這是迪爾從未不曾給她有過的刺激,面對這種挫折,迪爾除了訝異與憤怒外似乎別無選擇,因為茱麗葉每每在離開時咒罵著亞倫,卻也不忘表示她愛的是迪爾。

  這樣的愛情觀對東方的觀眾而言是絕對惶恐與不安的。但我們似乎不應從這個道德的角度去思索;我們要追索的是究竟人的真正慾望在傳統的道德戒律壓抑下還殘存多少不安的因子?心情在尋求穩定的同時,是否還有故失平衡的作怪精靈?

  茱麗葉失業又破產,每每在失意時回來找迪爾。迪爾不但為她支付許多費用,還託朋友為她找到工作。但在茱麗葉而言,這只是心靈的其中一個面向,人可能只在一個面向中獲得完整與滿足,於是她追索的其他面向絕對是迪爾所不曾有的。而亞倫正好具備了這些,所以她將心中的感情安心地放置在迪爾這邊;卻將肉體的慾望滿足放置在亞倫身上。

  事實上迪爾看起來是一名失意者,但他卻從愛莉身上獲得慾望滿足,而將情感留置在茱麗葉身上,這也是為什麼最後迪爾會在病房內向愛莉表明並不愛她的原因。同樣的情形其實也發生在傑瑞與愛莉身上。於是這些複雜交錯的慾望與情感關係不但令人眼花撩亂,同時也一時之間很難找到適當的形容詞來詮釋這種悸動的人性。

  我們如果再更冷靜地從迪爾與他父母以及弟弟之間的互動就能看出端倪。母親的嘮叨與兄弟各自的心性,幾乎是每個家庭的翻版,這似乎說明了人的「無始本質」其實是各自獨立的,如果確認這一點,那就更能體悟到加諸在吾人身上的道德律條其實是有檢討的空間的。
人的表相行為其實並無法真確反映內在的真正決斷,思想善意只是在行雲流水的階段,但行為卻反映了企圖。這是人的矛盾與不安的所在,男女朋友的界定正如夫妻的名分一般,但這更容易造成是一種向外擴散的心靈基地。如果只是一片浮萍,那就談不上這種對立與分別;但人類預先設置了這樣的障礙名稱,然後硬是自行在這個桎梏中掙扎呢喃。

  「愛」片雖然呈現了人際關係的解構,但並非是全然的批判,其更多的力道是放置在這種關係的臨界點之上給予重新的評估與反省。有時明知人性的複雜無解與失落,但卻反而在電影的藝術呈現上創制了新的表現手法與形式,在看慣好萊塢電影手法的同時,「愛」片給了觀眾一種新的詮釋。

  愛莉長得極為嬌艷,但其實她與上一代關係(如母親的不倫以及繼父對她的曖昧關係)使她心身受盡煎熬,其實愛莉向迪爾表明愛意也是極端不確定的,因為她的所以表白無非是想學茱麗葉在心靈上先建立一個灘頭堡,只是迪爾也不是清楚自己的意向而予以拒絕。而這一切其實是愛莉給予人的不確定與無法掌握。譬如說她告訴迪爾說她家中有一幅名畫家費利西的名作,但當迪爾追問時,她又改口說她也是聽人說的。每回迪爾問她住的房子是否是她的,她的回答總是不確定。

  其實愛莉的不確定正是事劇中人物全體的不確定。進一步說也是全部人類的不確定。有時我們以為終其一生為某一件盡心盡力後,至終反而會發現這個面向的成就依然不能滿足紛亂的渴望。或許也有「定力」極強的人會有不同的感悟;但以本片而言,導演的訴求重點當然是指前者。

  就某種層面而言,茱麗葉與迪爾是面對現實的誠實者,在感情上他們都有著缺失與挫敗,但這並不表示相安無事的男女互動就是成功的範例,如果在謊言中煎熬靈魂,比起劇中人物而言反而是更為懦弱的。「愛」劇呈現了一種電影新意象;也提供了更寬闊的思維觀。

2005年10月1日 星期六

軟腳情聖(Casanova Falling)

導演:力藍‧可瑞(Leland Krane)
演員:馬克‧弗瑞斯坦(Mark Feuerstein)
   艾咪‧睿德佛(Amy Redford)
美國 / 1999年 / 90分鐘
禮讚:紐約獨立影展最佳浪漫喜劇
事業愛情兩得意的創意總監,努力設法贏取一位思想頗有見地的女性…

◎ 劇情簡介     

  賴夫是廣告公司的創意總監,由於工作的關係,時常跟一些模特兒交往甚至上床,這帶給賴夫相當大的創作動力。賴夫事業愛情兩得意,常獲得同事的羡慕,但表面上風光的賴夫其實內心依舊空虛,因為他自始至終不知道什麼是愛。

  這一日公司又聘請了另一名同事伊莉莎白,賴夫立即被她深深地吸引住,正巧公司接了一個「斯巴達保險套」的廣告,賴夫以一對青年焦急地想作愛,但女的表示未戴保險套不准他硬上來表現,這獲得眾人的讚賞,但唯獨伊莉莎白反對,因為她認為太像A片,甚至指責其分鏡畫格的女人胸部都有乳頭出現, 如此將遭處罰。雙方各以性為訴求以及安全的性作激辯,最後主管要求伊麗沙白能統合一下雙方的差異就自行去度假了。賴夫見伊莉莎白極具吸引人,遂邀她一起晚餐,只可惜她表示已經與他人約會。

  賴夫與伊莉莎白到一家慘澹經營的「神奇營隊」參觀,主持人喬瑟夫沒有經費,希望能提供小孩一個安全的託養所在,伊莉莎白在此見到賴夫為一名被弄壞洋娃娃的女孩而召集所有院童,並展現了他的童心,這使得伊莉莎白對賴夫的觀點有了新的改變。兩人甚至共同以公益廣告的名義去說服老闆,而賴夫還是改不了以性美學作為廣告訴求。

  這使得賴夫與伊莉莎白更加了解對方,伊莉莎白認為男女不必上床還是可以成為朋友,對此賴夫相當訝異。賴夫原性不改甚至也勾搭女同志上床,甚至月事來潮時替她口交。但當賴夫向伊莉莎白吹噓這些事時反而覺得沮喪,因為他找不到一個真愛的女人,甚至為此去找心理醫生,但似乎也無答案。賴夫似乎受了伊莉莎白的影響而努力戒色,但在與伊莉莎白上床後又與模特兒安珀上床,為此伊莉莎白大怒。其後賴夫提出保險套廣告時卻否定了原先的構想,不但出錢的公司不贊成,他也被炒魷魚。賴夫決定寫兒童文學,而伊莉莎白也離職,在最終從作品中體認到雙方的愛。

◎ 劇情分析

  「軟腳情聖」在紐約獨立影展獲得「最佳浪漫喜劇」。編導力藍‧可瑞雖初次執導,但運鏡自然剪接手法不落俗套,算得上是成績相當不錯的作品。

  廣告業界由於需要大量的構思與腦力激盪,因此出現許多的創意奇才,賴夫正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他所有的創意幾乎與「性」有關。事實上這些先天的生理條件與他的玩世不恭與侵略性佔有慾有關。

  性是人類慾望的一種極大動力,很多的事由,幾乎都與性分不開的。例如一件美麗的衣裳不就為了吸引異性的青睞?香水的香味不正是為了迷惑對方的嗅覺,縱然有時是為了取悅自己,但攏攏總總都是與性分不開的。賴夫不但依此在廣告界建立了他的名聲,自己更樂在其中。

  問題是太過頻繁的作愛會逐漸變成一種公式,正如賴夫自己感嘆不知何故,竟然會想跟任何見過面的女子作愛,而甚至在作完愛後竟然將她的名字忘得一乾二淨。

  當伊莉莎白來公司擔任業務經理時,賴夫第一眼就有一種異狀,但伊莉莎白卻對他這種風流舉動不敢苟同,若不是兩人一起去參加「神奇營隊」的觀察與討論而發現賴夫其實也有細心的一面,他為被人弄壞洋娃娃的女孩修好洋娃娃,此事雖微不足道,但卻在伊莉莎白的內心留下深刻的印象。

  賴夫對待女人真的有一套,他不但連女同志都能引誘上床,最後伊莉莎白還是逃不過賴夫的多情攻勢,隨他回家並與之上了床。但賴夫在接另一項香水廣告時,竟然也與夢中情人「安珀」有了露水姻緣,原本以為向伊莉莎白告白會獲諒解,但沒想到反挨了一巴掌。

  這事給賴夫極大的反思,因為他每天跟不同的女人上床,但卻感覺到「寂寞」。甚至因此還去看心理醫生,但醫生也說不出一個所以然。

  賴夫的「速食」行為在當今社會的例子中幾乎常常見到,所謂「一夜情」正是這種只求兩性慾望的滿足。在肉體的交纏刺激之後,是一種征服與佔有的自我肯定;在兩性而言,其實是相對而平等的。名模特兒安珀原本是賴夫的夢中情人,但兩人見面後回到賴夫住處,安珀竟然說我現在要強暴你!

  然而在性慾的激盪後,真正留存的是什麼?從這個角度思索就會引發不同的人生觀。賴夫好幾次與女人一夜情後,第二天竟然將她的名字完全忘記。他雖有著惶恐與不安,但卻樂此不疲。甚至還將這種「性」的本質應用到廣告創作上,卻也獲得公司與客戶的認同。

  伊莉莎白過去也有過男友,兩人曾經同居一陣子,但因理念不合而分開。雖然如此兩人依然可以聯絡而純粹當個朋友,這一點與賴夫的觀點是完全不同的。賴夫對此一觀點提出質疑;但其實也開始質疑自己的生命態度。

  其實賴夫與伊莉莎白兩人也有相同點,那就是面對「神奇營隊」的小朋友時,賴夫與伊莉莎白都是真誠的以赤子之心去面對小朋友,這一點伊莉莎白看在眼裡相當感動,這也是兩人有著彼此好印象的開始。

  「軟腳情聖」其實真正的意旨還是在混雜的男女世界中,如何認清自己的方向,並堅定地為這個執著的愛意真正地付出。

  賴夫受到伊莉莎白的感染,將「斯巴達保險套」的廣告原始構想抽掉,改成另一種較和諧的「天鵝版」,這雖然贏得同事們甚至伊莉莎白的讚賞,但卻使得廣告客戶臨時抽腳,老闆在商言商當然非常生氣,這也使得賴夫因而失業。

  賴夫並未將這份失意轉化為對伊莉莎白的情愫,是因為他在「戒慾」中似乎也喪失了某些生命原有的動力,但事實上反而是在生命中培育了另一種出口。

  大概來自「神奇營隊」與小朋友的共融現象,他將這份感受轉移到兒童文學的創作上,但卻始終不敢告訴伊莉莎白,原因是他已喪失了生命。

  伊莉莎白也換了工作,若不是遇見過去的同事彼得,而由彼得送她一本賴夫的作品,伊莉莎白也是對外界完全隔絕的。於是她郵寄了一個禮物 ── 刮鬍子的棕刷給賴夫,這自然是當時兩人去看電影時男主角每天早上起床為馬來刷鬃毛的自信作符徵的表現。賴夫接到後自然相當高興,於是他直接去找伊莉莎白,兩人立時心靈交集而成就了這段良緣。

  這部電影是以現代紐約為背景,其節奏自然不是台北觀眾可以完全同步的;雖然如此,在極度崇尚「性愛」的同時,導演最終還是回到傳統的愛的價值觀上。愛的真諦雖包含著完美的性愛,但心靈的契合與認知卻是極為重要的。賴夫的「迷途知返」付出了相當的代價,雖然他失掉了原有的工作,但卻獲得伊莉莎白的期許與認知;如果非要相互比較的話,自然會有不同的評價。

  以獨立製片的小成本完成這樣精彩的影片實在令人羡慕。在好萊塢的主流攻勢下依然有一票熱情的藝術工作者為他們喜歡的電影努力奉獻,這是值得敬重與鼓勵的。